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休闲旅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冲击具有自身的阶段特性、传导路径和影响领域,在“突机破危”的特殊环境下,出现了从“大众旅游”向“国民休闲”的转变趋势,而国民休闲计划也随之成为旅游减危排危、扩大旅游弹性消费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国民休闲的消费约束,重点撬动四类旅游市场,扩大旅游弹性消费空间,并适时出台一系列有效的杠杆政策,以推动国民休闲计划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国民休闲计划;旅游弹性消费;金融危机;公共政策
1 问题的提出
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一场严峻的挑战,如预期低迷、消费疲软、就业困难等,而由于旅游业的高开放度、易敏感性和强关联性,危机对旅游市场规模与结构、旅游投资方向,以及酒店、航空、旅行社等旅游分支行业也产生了巨大冲击。
对于以往经济危机的冲击,国内外经济学家从供需失衡等传统视角去分析并提出防范或治理对策,而历史经验证明,全球每次经济危机,率先回暖并起带动作用的都是旅游、休闲、培训、教育等服务产业。因此,我国在当前危机冲击的压力下,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背景下,应对经济严冬,旅游业特别是国内旅游有望成为恢复最快的行业之一,并成为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解决就业的战略产业和优先“突破口”。
在拉动旅游经济增长的各要素中,扩大消费需求是基础、是首选,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政策措施来激发、引导旅游消费,特别是弹性消费。基于此,以“人本”、“和谐”、“发展”、“救市”为基调的“国民休闲计划”成为时代“宠儿”,并得到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响应。计划并推出的措施很多,如推出更具吸引力的国内游产品组合、市民休闲游成为各省重点培育对象、定向派发旅游消费券(卡)、配合法定节假日鼓励弹性休假和长假消费等等。虽然国内外研究旅游消费的文献较丰富,但对于通过国民休闲结构调整促进弹性消费应对危机等研究尚少。
本文以我国旅游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为视角,以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为杠杆点,阐述了实施国民休闲计划扩大旅游弹性消费的作用机制和具体途径,进而总结了我国旅游业减少危机影响、促进国民休闲计划良性发展的主要政策与建议。
2 科学评估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阶段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确实打击了旅游业,但要科学分析不同阶段的危机通过何种机制或途径影响了旅游业的哪些方面或环节,既不能简单将危机影响扩大化、普遍化、负面化,也不能将任何旅游发展本身的结构性问题归咎于金融危机。
2.1 阶段性:危机对旅游业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影响
分析危机对旅游业影响的阶段性,既要正确审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当前冲击,更要科学预测危机对旅游业的后续影响,注意不同阶段危机影响的差异性或特殊性。根据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入境旅游的变动情况把危机影响划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风险初显期(2008年1月~2008年5月)。虽然次贷危机于2007年4月已经爆发,由于开始仅限于美国境内,所以相关数据显示,到2007年12月止,中国入境旅游并未受影响,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收入与前一年同期相比仍保持较快增长趋势。但从2008年1月开始,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收入增长率虽然还是正数,但已开始比前年同期增长速度减缓,到2008年5月,入境旅游收入增长率较前一年同期下降17%。因此,本文把2008年1月作为危机显现的起始时间,把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收入增长比前一年同期减缓的时间段划分为第一阶段。从国内消费者信心指数看来(如图2),有略微的下跌,但还是保持在95左右,危机风险初现端倪。
第二阶段:全面爆发期(2008年6月~2009年3月)。2008年5月后,随着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收入由增长速度减缓到双双出现负增长并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从图1可看出,入境旅游收入比入境旅游人数下降得更快,说明人均入境消费在减少。不乐观的经济前景使得国内消费者预期指数和信心指数开始迅速下跌(见图2),其中2008年10月和11月下跌幅度最大。到2009年3月,入境旅游人数、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均跌至最低点(如图1和图2所示),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已经全面显现出来。
第三阶段:逐步恢复期(2009年4月~至今)。如图1所示2009年3月后,由于各国相继实施经济复苏计划,救市措施效果显现,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趋于好转,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收入的下降趋势开始趋缓,并一直维持至今,2009年4月、8月和11月还出现正的增长率。同时如图2所示,在对抗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刺激下,2009年3月起,国内消费者信心指数已止跌回升,国内旅游开始快速发展,出境游也开始升温。因此,将此阶段划分为第三阶段。
2.2 传导链:危机对旅游业影响的主要路径
危机对旅游业影响路径的分析,既要认真梳理国际金融危机在我国旅游业链式结构中的传导途径,还要深入判断这种传导中的危机对我国旅游消费、旅游投资的影响机制。本次金融危机源自美国,迅速蔓延至全球。经济恶化不仅使得人们的当期收入减少,还对预期收入产生担忧,于是人们开始捂紧口袋,减少消费。首先是削减非必需品的购买,这时弹性较大的旅游产品就首当其冲,在国外市场表现为人境旅游的减少,在国内市场则表现为长途游改为短途游,国外游改为国内游。根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8年12月中旬完成的一项城市居民2009年消费信心和消费预期的调查结果,金融危机让近4成的城市居民改变旅游计划,削减旅游支出。无论旅游计划是否受到影响,在未来1~2年有旅游计划的城市居民中,仅国内短途游(不含城市周边游)就占到居民未来1~2年旅游方式的58.5%,而旅游计划受危机影响的居民对城市周边游的选择则达到了54.7%。同时,通常发生危机的国家其货币会出现大幅度贬值。自危机发生以来,美元汇率持续下跌,而相对的以人民币报价的国内旅游产品价格则上升,客观上抑制了国外消费者的入境旅游需求。同时,国外旅游产品报价的相对较低也刺激了我国消费者的出境旅游需求。
另外,金融危机发生使得全球的股市急速下跌,股市下跌一方面会通过财富效应降低居民的收入,缩减旅游开支,同时也影响到旅游企业的经营效益;另一方面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降低旅游投资热度。为了规避风险,银行对旅游企业贷款项目的审核也将会更加严格,旅游企业的融资难度加大。此外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价值容易被低估,有潜力的项目也更容易被埋没,这也会对旅游投资的扩大形成制约。
2.3 冲击面:危机对旅游业正负双向的影响领域
既要科学评价危机对我国旅游业某些方面的负面冲击,也要正视危机给我国旅游业某些方面带来的机遇。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市场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入境游 方面,2008年我国共接待入境游客1.3亿人次,比上年下降1.4%,但仍居世界第4位。全国旅游外汇收入408.4亿美元,同比下降2.6%。对于客源市场来说,平均看来,欧美等远程市场比俄罗斯、日、韩和东南亚周边国家、港澳台地区等近程市场形势严峻。2008年1~12月,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不包含港澳台地区),亚洲占59.86%,欧洲、美洲占35.74%,其他地区占4.5%。到2009年1~3月,亚洲占比为63.38%,欧美市场占比则下降至31.77%,其他地区占4.85%。从国内的不同区域来看,金融危机中大幅度国外商务游的减少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影响程度大大超过中西部地区,如下图所示,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我国东部地区的入境旅游人数同比增长率远低于中西部地区。
金融危机对一些旅游业态的冲击却促进了另外一些旅游业态的兴旺发展。以饭店为例,虽然高端商务游的减少使得严重依赖商务游客的高星级饭店的出租率急剧下降,但是对于经济型酒店而言,却正是其扩张的机会。2009年8月17日汉庭酒店宣布计划新开酒店300家,而其目前现有酒店总数还不到250家。另一个例子是金融危机中高消费的长途游意愿的抑制却带来了收费低廉的近郊乡村游的繁荣。2009年“五一”前夕,北京、成都、天津等多个大城市周边乡村旅游项目的预订率均超过90%。
政策利好也给我国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良影响,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政策。在旅游业方面,早在2008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就联合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各省市纷纷推出自己的旅游休闲计划。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国家旅游局的《2009年旅游经济运行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数为14.3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9.4%;国内旅游收入76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4%。旅游投资也逆市而动,在各地出台的加快旅游业发展意见中,几乎都把“加大旅游投资”作为重要内容。旅游投资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旅游业被重新定义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此定义把我国旅游业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而且《意见》提出的“制定国民休闲旅游纲要”也与各地的国民休闲计划不谋而合。
3 促进国民休闲扩大旅游弹性消费的机制与途径
3.1 国民休闲计划的提出及其消费约束
“国民休闲计划”是我国政府拟颁布的一项有关全民休闲的计划,其目的在于“通过制订有关扶持政策,采取各种激励措施,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参与旅游休闲活动的积极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要,使旅游休闲真正成为广大群众日常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消费行为,进一步提升国民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因此,“国民休闲计划”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广大群众生活质量的关注,另一方面,从该计划产生的背景还可以看出国家对该计划所能产生的经济拉动以及抵御金融风暴的作用寄予了很高期待。
本文认为,国民休闲计划主要针对国民休闲的两大消费约束(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采取具体的鼓励或扶持措施,来调节各类具有不同约束特征的国内旅游市场消费群(见图4),包括倡导针对优秀员工的奖励旅游、针对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旅游、针对学生群体的修学旅游以及针对离退休人员的银发旅游等,通过减缓消费约束,达到增加旅游弹性消费拉动内需的目的。
可见,国民休闲计划重点调节对象集中于四大国内客源市场,分别涉及不同收入群体及拥有不同闲暇时间的旅游市场,其中银发旅游市场作为收入和时间都充裕的旅游消费市场代表,奖励旅游市场作为高收入群体及拥有较少闲暇时间的代表,福利旅游市场是拥有较多闲暇时间及较低可支配收入的代表,而修学旅游市场则在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方面均处于较低层次,我们将这四大市场为代表的国民休闲计划市场归纳如图4所示。
上述“国民休闲计划”中的四类旅游群体中,奖励旅游、修学旅游和银发旅游在出游时间上具有弹性,可以避开如“黄金周”这样的旅游高峰期,避免了“旺季”时景点人满为患,甚至超负荷运转,“淡季”时景点门可罗雀,收支难以平衡的局面出现,达到了“削峰填谷”的目的,从而使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有效避免过度使用,使旅游发展更具可持续性。
3.2 突破国民休闲约束扩大旅游弹性消费的机制与途径
国民休闲计划的直接目的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就业、提高民生质量,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国民休闲计划的基本原则是国民性、福利性、阶段性。阶段性强调了计划推进的时序和步骤问题,它决定了不同阶段或时点上旅游消费市场的规模,可以认为是一种存量概念;而国民性和福利性会直接通过对旅游市场的刺激从而影响旅游消费的扩大,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增量概念。在现有旅游消费规模上扩大的旅游消费增量我们称之为旅游弹性消费。因此,利用上述国民休闲市场约束矩阵,可以总结通过国民休闲计划扩大旅游弹性消费的作用机制和渠道。具体如下图5所示。
国民休闲计划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居民旅游消费倾向刺激基础的旅游消费市场,还可以通过调节弹性时间和弹性收入对上述四大细分市场进行刺激,使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当然,国民休闲计划与旅游弹性消费的实现还需要旅游企业的推动和政府的政策保障。
4 应对国民休闲计划扩大旅游弹性消费的营销策略
根据国民休闲消费的约束矩阵,旅游企业应该针对不同约束特征的休闲消费行为,深化市场调研,细化顾客资料,通过多层次休闲产品创新实现差别定价,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既为高收入者的休闲消费提供弹性空间,又鼓励低收入者能恰如其分地适度消费,从而提高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倾向。
4.1 奖励旅游:激励效果是重点
根据世界奖励旅游协会的定义,奖励旅游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工具,目的在于协助企业达到特定的企业目标,并对于达到该目标的参与人员给予一个非比寻常的旅游假期作为奖励;同时也是为各大公司安排以旅游为诱因,以开发市场作为最终目的的客户邀请团”。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奖励旅游是管理上的一种激励手段,需要精心设计一个“非比寻常的旅游假期”,服务对象应该是面向企业的精英或者重要的客户,这也决定了其高端性、活动内容独特的特点。为了达到让员工惊喜的效果,企业会不惜重金,除了豪华旅程,还会安排颁奖典礼、主题晚宴或晚会等,企业的首脑也会出面作陪并和受奖者共商公司发展大计,企业的精神和理念贯穿始终。所以奖励旅游往往价格不菲,花费通常是一般旅游团的五倍”。
我国奖励旅游主要集中于华东、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但是很多企业对奖励旅游的认识还停留在给员工金钱让员工自主旅游的形式,未区分奖励旅游与普通员工 旅游,因此在对承接奖励旅游的旅行社或会展公司的选择也非常随意,不能体现浓厚的企业文化。而由于收入较高的精英阶层对普通物质奖励并不敏感,激励效果往往并不十分理想。
因此,旅游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宣传力度,以成功案例做模板,提高企业对奖励旅游的认识。在奖励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应该坚持以市场导向为原则,以客户公司员工的需要为出发点,大力挖掘产品的激励性,产品设计应该融入企业特色和目标,并在旅游活动中加入旅游者用金钱无法买到的因素。
4.2 福利旅游市场:降低价格是前提
福利旅游市场包括政府、社会团体、社区、企业等为照顾困难家庭而组织的社会旅游,以及单位为普通员工组织的分批分期旅游等,这部分人群可支配收入低,闲暇时间相对较多,旅游带有福利性。此类市场的特点是消费水平较低,对价格敏感程度高,这要求旅游产品的定价不能太高,并尽量减少购物的活动内容。
因此,旅游企业必须尽量争取政府、社区、企业等福利旅游实施主体的资金支持,产品设计方面可以考虑乡村旅游、郊区游等低消费的旅游线路,为避免和旺季旅游的竞争,可以把出游时间选在淡季,并给予一定的折扣,此外,旅游企业还可以提供小额分期付款的支付方式,使低收入群体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参与到旅游中来。
4.3 修学旅游市场:素质教育为核心
“修学旅游”起源于日本,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旅游形式,在西方发达国家,修学旅游被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德国的大学鼓励学生在学期间到其它欧洲国家的大学学习一年,在此期间学生仅需支付自己生活费。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拓宽视野,塑造全面的世界观,提高全民素质,同时也可以促进旅游消费。
修学旅游的实施对象并不仅限于学生群体,自古以来修学旅游就是各类人群、各个阶层皆可参加的事情,忽略了非学生群体等于在理论上排斥了更大的顾客和市场。修学旅游市场的代表阶层往往在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方面均处于较低层次,这决定修学旅游消费不能太高档化,并要突出教育功能的特征。
目前修学旅游设计中存在两种偏向,一是过于强调修学旅游的学习和教育功能,产品设计太过呆板化,忽略了修学旅游作为旅游产品的娱乐功能,如游览名校时继续挥舞“高考指挥棒”,抹煞了游览的兴趣;二是重游轻学,在许多修学游线路中,纯旅游的项目占绝大多,修学主题往往只占两三成,学生修学游团是成人旅游团队的低质化。
因此,对修学旅游的产品设计要打破以学生群体为单一服务对象的观念,在修学旅游的主题上,不应仅仅局限于高校等人文景点,还可以联合职业教育开展专题旅游。产品应该在教育性和娱乐性中寻找平衡,一方面应始终围绕着素质教育和文化知识学习的主线来展开,一方面要防止修学游的过度功利化。此外还要制定合理的市场价位,薄利多销,视角从高端修学游转到适合大众的中低档次上来。
4.4 银发旅游市场:服务到家是关键
据了解,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69亿人,且还在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近年来,“银发族”已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生力军。本课题组对上海老年人出游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参团旅游的老年人基本为两种:一种为儿女已经拥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为表孝心,替父母报名外出游玩散心;另一种为老年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不再满足一般的日常休闲活动,希望能出门接触和了解新鲜事物。
据全国老龄委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每年老年人旅游人数已占到全国旅游总人数20%以上,而且老人独自出游或老人之间结伴出游的方式占有相当大比例。老年人在出游时间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机动性,而且也不太喜欢在游客集中的时候选择出游,因此通常能够与大众旅游市场的出游高峰形成错位互补,在很大程度上填充了旅游淡季市场的空档。
老年人有很多闲暇时间及一定消费能力,但他们体力差,因此“银发游”产品设计应节奏舒缓,体现为出游目的地近、步行路途少、旅行日程松等,同时为应付突况,还要求旅行社能配备随行医生,并提醒老年人注意自带药品。老年人消费能力较高,但在消费观念上还是热衷于购买价廉物美产品,旅行社在进行“银发族”旅游产品的价格决策时,应按如实报价,将旅途中的购物消费、加价、额外费用一一说明,尽可能少地安排购物。银发旅游市场开发,既要体现社会和企业对老年人的尊重与关爱,又要追求合理利润,以利于老年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5 实施国民休闲计划扩大旅游弹性消费的政策建议
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了“国民休闲”时代或阶段的提前到来,但“国民休闲”并不是危机下的产物也不能是危机的伴随品,“国民休闲”中的众多弹、灵活性内容和适时性制度安排都对旅游“减危排危”起着关键作用,这些“就时”、“因地”的非常行为扩大了旅游的弹性消费空间、提高了旅游就业能力,进而成为我国旅游业应对危机的一服良剂。针对危机时代有效需求不足,除了上述旅游企业要有目的地引导国民休假休闲行为之外,还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配合市场更好地满足“有钱人群”的多样假日需求、满足“有闲人群”的多种福利要求,从而更有效地刺激不同旅游市场的弹性空间,扩大国民休闲牵动下的国内需求,服务于保持经济增长的需要。
5.1 积极倡导休闲教育,巩固国民休闲的理念基础
美国学者Bfightbill(1963)提出,教育是一种思考和学习的过程,而休闲教育则是一场使人能够通过休闲来改善生活质量的全面运动,一个使人明确自己休闲价值观和休闲目的的过程,一种使人在休闲中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方法。休闲教育意味着,应当尽早地让人们参与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休闲活动,帮助人们培养休闲技巧和休闲鉴赏力,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休闲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我国应尽快将休闲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青少年的休闲教育。早在1918年,美国联邦教育局就将休闲教育列为高中教育的一条“中心原则”,它阐述到:“每个人都应该享有时间去培养他个人和社会的兴趣。如果能被合理地使用,那么这种闲暇将会重新扩大它的力量,并进一步丰富其生活,从而使他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如果相反,滥用闲暇时间将损害健康、扰乱家庭、降低工作效率,并破坏其公民意识。由于立法的作用,工业化环境中的生活将趋于缩短大部分人的工作时间。虽然被缩短的工作时间有助于减少由于长时间工作带来的有害效应,但他们也增加了对接受休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青少年受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小,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较强,又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有意识地给他们正确的休闲观的教育和引导,将他们培养成具有现代休闲消费意思的休闲消费的先锋,不仅具有一定的迫切性,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5.2 鼓励旅游福利化,提高国民休闲的社会保障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了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了人们的持续收入预期,增加了城镇居民的制度改革风险支出,从而影响了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特别是城市弱势群 体。为此,国家除了出台各种经济刺激政策增加居民就业、稳定居民收入外,还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医疗保险、人身保险、失业救济等方面增加扶持力度,让居民对自己未来的消费支出有稳定的预期,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与此同时,建议将国民休闲纳入社会福利范畴,利用税收、保险杠杆,一方面给有条件的职工群体增发“旅游福利金”,从“四金”变为“五金”,另一方面增加对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包括旅游费用的直接支付、优惠,旅游设施的借与等,促使旅游福利化、休闲常态化。
目前许多省市向市民发放免费旅游券成为旅游福利化很好方式之一。2009年3月份,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首先试点发放免费旅游券,旅游券资金来源于地方财政和企业协作让利,它作为一种积极的旅游消费鼓励措施,与单纯的社会福利、救助保障并不相同,是通过增加和变相增加消费投入,刺激和推动潜在旅游者进行旅游消费,从而有效扩大最终消费。例如2009年农历大年初三,浙江安吉县试发旅游券,仅春节期间旅游收入就同比增长270%,一、二月份旅游接待和收入均有两成多增长。旅游券对旅游消费拉动取得了效果的良好。为进一步发挥其作用,建议可采取请社区派送、凭户口本“摇号”、网络申领、邮局投寄、增设申领网点的办法,将其逐步纳入社会福利范畴,并纠正过多的功利性。
5.3 推进带薪休假制度,提高国民休闲的制度保障
“有钱”和“有闲”是旅游消费缺一不可的条件,对于“有钱”却“无闲”的人群而言,有“休”才有闲,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将刺激其产生一定的旅游消费。建议政府将带薪休假制度纳入有关法律条款之中。同时,考虑到当前阶段各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蔡继明提出的“旅游消费券+集体诉讼”的机制设计来完善带薪休假制度。具体做法是,由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全国总工会联合设立全国旅游消费基金,基金来源于旅游业税收,其中一部分用于旅游消费券,由各级工会下发给企业并由企业发送给员工,在员工享受优惠带薪休假的同时,企业可以凭借员工签字的花名册从旅游消费基金中获得相应的税收返还。另一方面,进一步保障劳动者集体诉讼的权利,集体诉讼是胜诉才收费,降低了劳动者打官司的成本,而且集体诉讼标的额较高,采证较易,可以提高律师的积极性,从而对带薪休假实行有效监督。
5.4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增强国民休闲的公益属性
我国目前的休闲业态已初具雏形,既有闲情逸致、小资情调的传统消费场所,也有乡村庄园、葡萄酒庄、高尔夫球场、豪华游艇、大型游乐园等西方“舶来品”。但上述休闲供给结构层次仍然明显滞后于休闲需求结构的变化,带有公益性的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供给明显不足,从而未能及时适应由收入增长、视野开阔所导致的休闲消费需求向高层次演进的需求。休闲供给不合理,已成为消费者多样化休闲消费需求实现的巨大障碍。
关键词:休假制度 休闲度假 旅游开发
国务院于2007年12月公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两项政府法规,形成了新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和休假方案。新方案体现了“丰富内涵、优化结构、完善制度、提高质量、有利发展、促进和谐”的总体思路和“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尽量减少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影响和冲击、体现社会公平和充分考虑国民旅游需求”等原则。随着大众休闲意识的提高,休闲度假旅游成为一种新的需求主流,并逐渐改变着传统的旅游市场结构。如何适应新休假制度以加快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是旅游业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休假制度的效果及其意义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我国城市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不断增加,旅游已成为一种新的需求主流。休闲度假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的必然趋势,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最关键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有支付能力和旅游的时间。我国旅游客源三大产出地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人均GDP均已接近或超过4000美元,三区域的33个城市中70%的经济水平已经达到休闲度假旅游以上的需求水准,休闲度假旅游已成为这些地区居民更高层次的旅游消费热点。
新的休假制度的实行,标志着制约休闲度假旅游的“有闲”问题也将逐步得到解决,形成了两天双休日、三天小长假、七天黄金周的科学合理、分布均衡的假日体系,我国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达到了115天,已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准。尤其是法定的职工带薪休假条例出台,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强制实行休假制度,会激发更多的工薪阶层加入到休闲度假旅游队伍中来。
传统旅游市场的新变化
(一)旅游消费偏好变化
一改黄金周“人满为患”的假日旅游传统,旅游者的出游动机渐趋理性化,旅游者消费行为、消费格局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广大旅游者在消费理念上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对休闲度假旅游的认知越来越成熟,出游动机也越来越理性。人们出游目的已不再是盲目跟风,开始由单纯的游山玩水、追求猎奇性向追求舒适型、享受型的方向转变,对个性化、多元化、精品化休闲度假产品需求更为迫切。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五个长周末的出现将逐渐改变当前国内旅游观光为主的方式,推动远郊度假市场的井喷式发展。旅游者出游方式更多倾向于自我选择、自主决定的自驾游或自助游,加上携程、同程等旅游网商运营的日渐成熟,未来自助游将占更大比重。
(二)旅游经营管理部门面临的新挑战
满足游客需求是旅游业的生命线,由于旅游者消费行为和消费格局的改变,也必将对旅游经营单位和旅游管理部门产生较大的冲击。对旅行社而言,由于旅游者对旅行社的依赖度降低,传统的组团旅游减少,常规的线路设计及促销规程将被打破,经营风险及压力增大,尤其是门市化的小旅行社将步履维艰。但对于连锁化、品牌化经营的旅行社来说不啻是一个趁势发展壮大的机遇。仅负责安排交通和住宿的半自助旅游则是当前市场最受欢迎的产品类型,作为以团队接待为主的旅行社应当重视自助游市场,逐渐从观光团队旅游转向自助度假旅游的操作上来。
对景区而言,新休假制度催生的多样化游憩方式,会使以旅游团队为主要客源支撑的观光景区减少客流、减少收入。环境优美的开放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齐全的城郊休闲度假地、特色鲜明的人文历史景区和乡村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热点。对住宿业而言,度假酒店、经济型酒店和汽车旅馆、自驾车营地等个性住宿需求趋于旺盛,而以接待团队为主的传统型宾馆必将受到冲击,服务理念和经营方式也亟需调整。各景区和旅游目的地要相应提供从青年旅馆、经济型酒店、高端度假酒店到豪华私人酒店的多层级住宿系统,提供多功能合一的自助游客服务中心。
对旅游行业管理部门而言,要考虑旅游发展的远景,原有的项目规划、产品建设、服务体系等都需要调整和适应。新的休假制度实行后,旅游市场预测难度加大。当务之急是要抓住机遇把握旅游市场动态。同时,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安全监管压力加大,而且游客活动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景区,多样化的个性旅游方式会给旅游安全监管带来严峻考验,城市旅游危机管理势在必行。
休闲度假旅游开发面临的困难
休闲度假旅游是旅游者支配自己的“闲暇”时间用于度假旅游活动,以达到放松、体验、娱乐、健康和自我完善目的的行为和过程,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已引起政府和旅游业界的极大关注和重视。如何协调各产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休闲度假这一新型的产品融于原有的旅游产品,是新休假制度实施后必须关注的焦点问题。首先要处理好观光旅游及其他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之间的关系,在传统观光旅游产品中融入休闲度假的概念。休闲娱乐项目的设置要符合消费能力与消费习惯,对高档的娱乐产品要适当控制,增加大众休闲项目,特别是对民间丰富的传统游艺项目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以深度挖掘。
休闲度假旅游由于其涉及面广、要求高,在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与观光并重型转化过程中必然要遇到许多困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土地利用中的矛盾、管理体制上的矛盾以及与风景名胜区的矛盾。由于城市化建设在不断发展,土地资源日渐稀缺成为开发建设的限制性因素。旅游用地属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
然而旅游项目是产业关联度较大的长线投资项目,综合效益好但直接效益并不一定很好,如果没有部分旅游房产等直接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作为补偿,投资热情并不高。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不仅要有固定的度假区的建设,而且还要有各种休闲活动的配合,如闲适性的休闲观光、各种休闲文体活动、休闲购物等,与城市建设、社会服务系统、文化产业、商贸业等其他产业都有密切的关系,加强与相关产业的系统整合,特别是深层次体制上的整合对于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是很重要的。
发展国内休闲度假旅游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驱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
旅游相关部门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新的休假制度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加强对休闲经济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休闲度假旅游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休闲度假旅游规划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合理配置目的地的旅游资源,科学考虑景区或者旅游目的地的长远发展战略。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要符合国情和旅游环境的特色,符合目前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互动、参与、文化性强的休闲产品成为新休假制度下旅游业转型的特征。
要处理好观光、会议、居住、奖励与度假等的关系,在功能与方式分类上可以突出会议度假、奖励度假、亲子型家庭度假、情侣度假、银发度假、分时度假、休闲农庄等重点市场的驱动。要加强城市休闲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交通条件、娱乐设施、文化设施、景观建设的改善,重视城市生态休闲环境和休闲文化品牌的培育。结合城市特色,推广基于休闲活动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开发各类具有吸引力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旅游经营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媒体,组织车迷俱乐部、驴友俱乐部和热心读者参与一些个性化的旅游活动,例如乡村采摘游、自驾游以及户外探险等新兴旅游休闲方式。作为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应当顺应形势,必须考虑自驾车因素,建设多层级服务的自驾车、房车营地,形成旅游目的地基营式度假体系。
(二)构建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提升传统民俗文化品位
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假日经济格局,游客的出游时间将更具灵活性,形成从短线到长线,从春季到冬季的多时段、多季节、多线路的多元化旅游形式。旅游部门要以旅游新需求为出发点,增加休闲内涵。要加快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积极推动城郊旅游发展,规范提升乡村旅游。通过深度挖掘、创新培育,加快开发建设一批满足高端消费的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加快开发一批能适应大众休闲需求的旅游产品。建设具有示范作用的游憩商务区和环城游憩带,开拓夜间娱乐市场,开发水上运动休闲娱乐项目,启动精品节庆工程,开发特色表演项目。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增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传统文化影响力,旅游区域可能出现以近郊、祖地为目的地的清明扫墓旅游和以赏月、家乡为目的地的中秋亲情旅游两轮旅游小高峰,并将促进传统土特产的热销,兴旺传统旅游商品市场。旅游经营部门要适时调整自己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安排,加深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民俗特色,努力用文化休闲品牌提升旅游产品层次,以旅游项目展示文化意蕴,把挖掘文化内涵和提升文化品位、提供文化服务贯穿于旅游产品要素建设之中。要积极培育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市场。
(三)完善旅游接待体系,整合旅游信息服务系统
加强地域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基于不同等级旅游交通节点以及不同等级旅游交通通道构成互动的地域旅游交通体系。不同旅游交通枢纽之间的体系协调的组织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加强通往主要休闲度假旅游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公路建设,形成快速便捷的休闲度假旅游交通网络。加强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在加快建设道路交通、通讯、环卫等基础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旅游区内、通往旅游区的通道以及休闲者主要活动场所的专业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包括各种指路牌、景点指示牌、景点介绍、游览安全设施,为满足游客在旅游区最基本的饮食等需求的服务设施。旅游城市要整合各类旅游信息资源,最终实现各级旅游管理部门与旅行社、景区、饭店等各类旅游企业以及与机场、铁路、公路、气象、银行等各相关行业之间的相互联结,构建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的旅游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从而引导广大游客理性出游,维护旅游市场的正常秩序。
随着法定假日的调整与带薪休假制度的设施,积极开发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对于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促进国内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地方政府既要强调本地休闲度假资源的优势,开发具有特色的度假产品,同时也要顾全大局、通力合作,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建设,使旅游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环境质量退化、重复建设、产品雷同、投入产出比率低下等失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休闲活动;休闲满意;幸福感
1、前言
休闲是人类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在后工业社会时代,平均工作时间的逐步降低可供人们自由运用的时间逐渐增加,休闲逐步受到重视。而如何有效运用休闲时间,参与休闲活动并且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也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
关于休闲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时间、活动以及心理状态等不同角度对其提出不同的定义。但整体而言,休闲是一种随着个人主观喜好,投入个人自主的自由时间所选择从事的活动[1]。个人对休闲活动的安排与参与,不仅仅只是消极地为了打发工作的剩余时间所被动从事的活动,更是个人为了增加对生活的掌控感,提升生活质量所积极从事的自发性活动。个人的休闲参与和幸福感之间存在一个正向的显著关系[2]。
休闲对中国人而言并不处于核心地位,参与休闲活动以及休闲的满意度是否像工作满意度一般对个人幸福感具有显著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对大学生而言他们会从事怎样的休闲活动?不同性别之间是否会出现不同的休闲生活形态?选择参与不同的休闲活动是否会对幸福感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是单纯来自于所选择参与的休闲活动还是来自于个人的特质?这些都是本研究希望能够给予解答的问题。
2、研究方法
2.1研究样本
本研究于2014至2015学年第一学期开展,研究对象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生。研究者在随机189名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施测,共计发出189份问卷,回收158份问卷,回收为83.59%,其中包含117名男性,41名女性。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研究,所使用的量表如下:
2.2.1人格特质量表
本研究所采用的人格变量包含外向人格、神经质人格以及控制感。在外向人格以及神经质人格的测量上采用Eysenck&Eysenck(1975) 所编制的艾桑克人格量表(EPQ)[3]。本研究将选用其中外向人格与神经质人格两个分量表,被试在这两个量表上的得分越高,代表其外向及神经质的倾向也越高。
在控制感的测量上使用申自力、蔡太生(2010)所发展的控制范围量表,其测量内容包括自我效能的控制感与人际互动的控制感。在本量表中得分越高,其人格特质也越倾向内控[4]。
2.2.2幸福感量表
在幸福感的测量上,引用中国人幸福感量表(CHI)简化版量表进行研究。本研究将使用20题的短式量表对幸福感进行研究。
2.2.3休闲行为量表
研究参考Hills&Argyle(1998)所编制的休闲行为量表,并根据学生情况,增添两项学生喜欢参与的休闲活动:唱KTV及打麻将在量表中。本量表以自陈式量表测量每月参与休闲活动次数,并以李特式五点量表测量学生在参与休闲活动上的满意程度[5]。
2.3资料分析
本研究所获得的资料以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首先,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受访者参与不同休闲活动的频率,并以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所参与休闲活动的类别。然后运用回归分析探究个人特质、幸福感与休闲活动之间的关系
3、结果
3.1大学生所参与的休闲活动
大学生经常参与的前十项休闲活动依次为“上网”、“玩电脑游戏”、“看电视”、“听音乐”、“放松休息”、“沉思”、“听广播”、“社交”、“运动”以及“美食”。
为求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参与休闲活动的类别,本研究选取大学生经常参与的休闲活动进行因素分析,选取的标准为每月平均参加超过一次的休闲活动。根据研究结果,抽取四因素最为合适,其可解释变异量为41.83%。因素一为“让人放松,不用费心思索的娱乐”。在此因素上,负荷量较高的项目包括沉思(.78)、听广播(.63)、听音乐(.62)、看电视(.49)、放松休息(.48)。因素二命名为“运动及个人爱好”。其高负荷量的项目包括观赏运动竞赛(.77)、游泳(.71)、动态的运动(.66)、家庭活动(..46)、看电影(.45)。因素三命名为“新兴休闲活动”,其高负荷量题目包括唱KTV(.75)、朋友间的社交(.63)、上网(.51)及玩电脑游戏(.49)。因素四命名为“增进个人视野、知识与能力的活动”。其高负荷量题目包含参加进修活动(.69)、假期旅行(.64)、轻松地阅读(.57)、参与DIY活动(.57)。
3.2不同性别在休闲活动上的差异
本部分就不同性别在参与休闲活动频率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男生所喜欢从事的休闲活动前十项依序为“玩电脑游戏”、“上网”、“运动”“看电视”、“听音乐”、“放松休息”、“美食”“沉思”、“社交”、“听广播”。女生经常参与的前十项休闲活动依序为“看电视”、“上网”、“听音乐”、“放松休息”、“沉思”、“听广播”、“社交”、“美食”、“轻松地阅读”以及“运动”。
3.3个人特质、休闲活动对幸福感的影响
表2利用分层回归方法分析大学生幸福感的预测因子,本预测模式共分两个层次放入变量。第一层中放入外向人格、神经质人格与自尊;第二阶层中则放入“整体参与休闲活动的频率”以及“整体参与休闲活动的满意度”,结果发现幸福感的显著预测因子为“自尊”。
4、讨论
研究中发现旅游专业大学生最常从事的休闲活动依序为“上网”、“玩电脑游戏”、“看电视”、“听音乐”、“放松休息”、“沉思”、“听广播”、“社交”、“运动”以及“美食”。将这些研究结果与李波,徐本立(2002)针对大学生所进行的研究进行对比[6],可以发现大学生所从事的休闲活动在过去的十年间变化并不大。除了“上网”、“玩电脑游戏”是新时代的休闲产物之外,其余的活动大致相同,尤其是“看电视”、“听音乐”等活动似乎是经常采用的主要休闲娱乐活动,这些休闲活动大多偏向于一种静态、被动,不需要耗费脑力、体力,并且是属于只要一个人就可以从事的活动;一些动态性的户外活动、具有冒险挑战性或是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学习以及耗费脑力的活动,似乎不太受大学生的青睐。在不同性别所从事的休闲活动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男女所喜欢从事的休闲活动具有显著差异。虽然大多数喜欢从事的休闲活动大致相同,但从两性所较常参与休闲活动的分析结果上,可以很明显发现文化概念中既定的两性性别角色期待对参与休闲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样的差异非常符合在心理学研究中所报告的两性差异。电脑游戏的参与对两性而言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电脑游戏的参与可能是男性文化的重要部分。这样的现象会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继续发生演变,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在幸福感的分析中也说明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在分层回归分析中控制了外向人格、神经质人格以及自尊的影响之后,这两者都不是幸福感的显著预测因子。这样的研究结果似乎证明了已有研究的论点:休闲活动虽然是现代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但在中国注重工作,休闲只是工作生活的附属品的文化观念下,休闲品质的好坏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就不是那么的强烈。而存在于幸福感与休闲间微弱关系的现象是否会持续存在,或是会随着文化观念逐渐肯定休闲的重要而产生改变,是值得后续进行持续观察和研究的。
休闲生活是大学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如何通过大学进行适当的休闲教育,鼓励学生接触多元化的休闲活动,增加参与这些休闲活动的程度,以提高对生命的正向感受,是未来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Iowa: Wm. C. Brown Company.
[2]Argyle, M. (199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London: Penguin. Crawford, G. (2005). Digital gaming, sport and gender. Leisure Studies, 24(3), 259-270.
[3]Eysenck, H. L., & Eysenck, S. B. G. (1975). Manual for th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4]申自力,蔡太生. 一般领域控制感与控制方式量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3):361-363
[5]Hills, P. & Argyle, M. (1998). Positive moods derive from leisur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happiness and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5, 525-535.
[6]李波,徐本力.中国普通高校大学生休闲参与的现状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1):24-28
一、科学确定思路,提供旅游休闲经济发展遵循
思路决定出路,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起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本地区实际,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整体发展思路。
(一)围绕全局谋发展
将五大连池的发展置于全省大发展的高度进行谋划,结合省委提出的“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聘请国内高端策划机构,对五大连池进行高起点、大手笔的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构建以五大连池市中心旅游区,旅游次中心暨文化旅游区,五大连池风景区疗养、度假、科考区,山口湖生态旅游区,朝阳山红色旅游区,沾河森林漂流旅游区和农业观光旅游带为主体的“六区一带”旅游发展总体格局。
(二)突出产业快发展
把培育以生态观光、康疗养生、休闲度假、运动休闲为主的休闲产业经济,壮大发展餐饮、住宿、商贸等传统服务业作为促进旅游休闲养生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着力打造火山游、避暑游、冰雪游、乡村游、红色游等旅游精品,加快自然景观、生态观光、红色旅游三大类旅游景观的形成,努力把五大连池打造为区域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重要节点城市。
(三)打造基地促发展
依托丰富的农业、林业、矿泉、旅游等资源,将五大连池市打造为休闲养生康疗基地、度假休闲服务基地和安全食品蔬菜生产基地、健康水供应基地、教育产业服务基地,形成以基地带旅游、促经济的良好发展局面。
二、组织规划建设,奠定旅游休闲经济发展基础
按照保护、开发、利用并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旅游资源开发。
(一)加快旅游规划编制
加快《五大连池市旅游总体规划》、《山口湖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二龙山旅游规划》、《龙镇红灯记故事原型地旅游规划》、《双泉名人名镇建设规划》和《朝阳山抗联红色旅游景点项目规划》等规划的修编工作,以科学规划指导旅游休闲产业发展。
(二)加大旅游基础建设
着眼长远,采取招商引资、向上争取、政府投入和利用民间资本等方式,加快推进山口湖配套工程、讷谟尔河改线设闸、青山公园二期改造工程、龙镇红灯记主题广场公园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研究探讨开发雪上、冰上旅游等冬季旅游项目,筹划建设滑雪场、举办冬季汽车拉力赛和冬季捕捞等项目,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解决旅游业“半年闲”的问题。
(三)提升旅游服务能力
以建设“矿泉旅游名城、休闲养生之都”为目标,努力提升城市的整体服务能力。配合做好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快速、便捷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形成。加大星级酒店、饭店、休闲娱乐场所的引进和建设力度,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提升旅游休闲城市软实力。同时,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同步进行,坚决杜绝污染企业落地,努力实现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优质自然环境。
三、加速产业互动,构建旅游休闲经济发展合力
努力把握旅游业发展规律和形势,努力改变单一的旅游模式,注重休闲、文化体育等各行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促进旅游业与休闲、文化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一)深度挖掘旅游文化
坚持大力发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突出旅游文化特色,着力打造旅游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人气、知名度和城市亲和力。充分借助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的诞生地、题词的萌芽学校所在地、世界冠军邢慧娜训练基地等历史文化名人的优势和影响,加大对城市文化的挖掘和名人的宣传力度。注重搞好民间艺术、蒙古民族、达斡尔族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继承工作,努力开掘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为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文化内涵。
(二)促进旅游文体互动
注重转换思维方式,积极争取承办各类大型活动和赛事,搭建平台,强势宣传,打造旅游休闲城市品牌。积极承办中俄女子篮球赛、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中俄两国四地旅游项目启动仪式等国内外大型活动,形成文化体育业、服务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互动,同时,积极扶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旅游餐饮文化等相关产业、延伸文化旅游业的链条,努力实现拉动人气、拉动旅游、拉动三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拉一带动”效果。
西安远古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远古公司)是旅游休闲行业首家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公司,主要业务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系统集成。
专注旅游休闲产业信息化
远古公司拥有数十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造了多个国内之最:中国最早一套旅游休闲行业的管理系统诞生在远古,是中国最大的旅游休闲管理软件供应商,是中国最早登上大学MBA讲坛的健康休闲领域软件公司。远古公司即将拥有办公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涵盖软件研发中心、休闲运营体验中心、软件检测中心、专业客户服务中心和培训学院等功能的国内最大的旅游休闲软件产业聚集基地。
远古公司自主研发的信息系统种类齐全、产品结构多样化,客户分布于旅游休闲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城市会所、度假型酒店、游艇俱乐部、红酒俱乐部、健身俱乐部、美容水疗俱乐部、商务俱乐部、高尔夫俱乐部、高尔夫练习场等,远古公司的整体解决方案特别适合于旅游休闲领域中品质高端、业务综合程度较高的企业。据统计,国内投资规模在1亿元以上、应用信息系统辅助管理的高端旅游休闲企业中,远古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85%,远远领先于竞争对手。
提供全方位服务
远古公司的产品跨越Windows、IOS、Android等多个系统平台,提供涵盖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生物识别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存储与灾备技术等方面的企业级解决方案.
远古公司不仅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还将企业的业务流程、服务标准、经营方式与管理理念有机融入到IT系统中,帮助企业规范运作,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品质。远古公司专业的服务体系赢得了业内用户的一致好评。远古公司的产品是中国实力强大的旅游集团企业——华侨城集团、吉尼斯世界第一大高尔夫俱乐部——观澜湖球会、国内面积规模最大的旅游休闲产业集群——南山国际集团等知名企业的共同选择。
关键词:休闲度假旅游;创意化发展;转型升级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of national recreation, leisure vacation travel products into the new vigorous development period.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creative drive tourism are constantly explore a proper model and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be. Thus, the leisure resort transformation become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new features and driving for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eisure vacation travel products with the creative elements show new trends and specific development path, opened in order to leisure vac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upgrade offer powerful for reference.
Keywords: leisure vacation travel; The creative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中图分类号:F590.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蓬莱市在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塑造和提升“人间仙境、美酒之乡、休闲天堂”的城市品牌为目标,坚持以历史文化为灵魂,以滨海生态为基础,以景区景点为支撑,彰显“古阁、仙山、碧海、葡园”等资源优势,做好“区域、功能、景区”三个拓展,突出“神仙文化、滨海休闲、美酒体验”三大特色,抓好“项目建设、品牌打造、营销宣传”三项重点,积极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质量、规模档次和综合效益,加快推进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产业强市跨越,“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
一、休闲度假旅游区产品的新趋势
所谓休闲度假区,是指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如海滩、湖泊、山林等,通过提供娱乐休闲设施以及多种服务项目,为旅游者创造愉快、宁静、轻松的环境,满足旅游者休闲康体娱乐等需求。
近年来,蓬莱抢抓国内外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以打造“美酒之乡、休闲天堂、人间仙境”品牌批为依托,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和“百年立市”产业来重点培植,发展大旅游,构筑大产业,全力打造“现代化海滨生态旅游城市”,推动蓬莱旅游业步入了跨越发展新阶段。
(一)突出创意手段
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创意化,即将创意元素融入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中,并通过一定的手段将两者完美的融合和展示,这一过程是创意产业依托于休闲度假旅游元素本身在内在文化特色、可感知度以及服务元素的新奇度、体验性基础上,通过特殊的“点子”、“火花”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搭建桥梁,从而促进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与科技、文化、艺术、生态等多个领域的产业要素在产业链各个环节上的高端有机整合。
(二)关注人本需求
对在关注硬件设施、展示平台和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创意化引导下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将更为关注人本需求,从而突出其较高的体验性、参与性以及与周围环境相融合而缔造的休闲体验氛围。从顾客感知和价值创造的角度来设计和开发休闲度假旅游区及其衍生产品、服务和消费方式,从而为旅游者提供更为明显和强烈的感官刺激,并不断增强对旅游市场需求的满足。
(三)注重环境营造
创意化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将其最基本的休闲度假功能与旅游者在度假区内的具体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缔造创意化的情景来引起旅游者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认同与共鸣,并使得旅游者也在这种无形的氛围中成为了旅游产品的一部分。
二、蓬莱市加快休闲度假创意化的发展路径
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创意化发展即将创意元素注入产品的各个环节,并通过创意手段加以转化和实现,我是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创新发展路径,实现我市旅游的转型升级。
(一)突出休闲度假旅游区产品的创意性主题特色
休闲度假旅游区的吸引力来自于其差异化的特色,而创意化发展又要求其具有浑然一体的氛围,因此,为休闲度假旅游区设定一定的主体并在各个硬件和软件环节通过适当的艺术、文化和娱乐等手段来具体展示和实践这一主题具有突出意义。
(二)重视技术手段的运用和人力资本的培育
从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过程来看,创意化度假区主题的展示需要以科技为依托的信息化、虚拟化、电子化、网络化等科技手段。同时,促进人才的集聚并通过合理、有效的人才发展机制来促进这一群体力量的发挥将会为此类旅游产品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慧导航。
(三)构建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在创意化的主导下,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首先得益于创意产业本身的融合性特点,通过创意产业本身较高的市场和宣传连带效应将创意理念和技术、产品研发和生产以及市场营销与推广等环节广泛结合,形成集生产创意成果的核心产业、支持并辅助创意产品制作和发展传播的配套产业以及以各种具体的创意成果为生产要素衍生产业体系;同时通过跨行业、跨部门、多层次的联动发展来拓展产品宽度和产品价值体系。
三、蓬莱市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重点
1.在产业带动上,要从拉动服务业经济增长向带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全面进步转变。发挥旅游业在促进就业、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推动旅游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在产业发展上,要从行业办旅游向全民办旅游转变。坚持统筹发展、全面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举全市之力,以丰富完善的新业态构筑全域办旅游的新格局。
3.在增长方式上,要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配套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巩固扩大大众消费,积极培育高端消费,进一步提高旅游综合收入。
4.在产业结构上,要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模式转变。加快旅游业与文化业、工农业、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融合,拉长加宽产业链条。
5.在产品结构上,要从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模式转变。实施差异建设、错位竞争,丰富发展高端旅游业态产品和休闲度假项目,增强对外的吸引力。
6.在企业结构上,要从“散小弱差”向“大而强、小而专”转变。加大行业整合力度,扶持重点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以综合性、区域性集团为龙头,行业性、专业性公司为支撑的企业组织体系。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规划设计;休闲绿地;教学设计;思路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美学、文学、植物、工程技术、生态等多种学科内容,是园林专业的重点课程。对于一个初学设计的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在最初接触时由于基础知识不完整、不牢固以及对设计的陌生,在设计中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笔者备感在教学中加强设计的前中后期工作的重要性。从小型绿地设计入手,局部加大深度以培养设计兴趣和信心。一个设计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设计前期(调查)、中期(构思及设计)、后期(点评)三个阶段。应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设计工作及相应的表达深度,要求学生掌握一套基本的设计步骤及方法,训练学生能充分表现其现有的设计水平,培养其正确的学习方法及态度。
加强小型休闲绿地设计前期工作
大型校园、广场、公园等设计相对复杂,高职高专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选择规模相对较小的小型休闲绿地等进行强化训练,同样有利于就业,如小型休闲绿地设计。在我院风景园林系2007风景园林1班和2班《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布置了小型校园主题园设计,在方案构思之前,进行了下列相关的前期工作。
(一)理论讲解
在教学内容上,为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强调“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在设计前首先着重讲解与本次设计相关的校园主题园的设计指导思想和原则、方法步骤。要明确服务对象、活动方式和内容及对周围环境的要求,满足不同使用功能对环境的要求,使整体设计更趋于合理化,进行环境分析及分析图绘制的理论讲解。强调按照园林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进行,完成整个设计任务。
其次讲解校园主题园设计要点及注意事项。如何突出主题、创造特色是讲解重点。通过讲解如何挖掘校园人文资源文化,梳理校园特色资源,通过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绿地环境。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充分考虑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在空间处理上要注意动观、静观、群游与独处兼顾,使人都可以在园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空间类型。合理组织游览路线,注意园路形式的变化以及用园路进行造景;如何从细节上进行造景等。
(二)现场教学
在理论讲解完毕并布置实训任务后,组织学生到相关主题园进行调查与测绘,从环境入手分析场地。从对主题园的周围环境的分析、主题及功能区的分析到出入口的选择、道路系统的布置、建筑小品的设置、植物种植设计,最后到学生提交测绘分析报告等一系列工作完成,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观摩教学
案例教学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对于技能难于操作的内容,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提出案例问题,在各学生小组限定的时间内充分讨论,提出合理的论证方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2~3个不同的设计方案,并结合任务内容等相关知识,对每个方案的设计立意、布局、表现效果给予相关的说明。既让学生明白了该类型绿地的设计要点,又引导学生对不同方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活跃了课堂气氛。将传统的单一教学变成师生间的互动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对教师的业务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促进了教师个人能力的不断提高。
优秀设计方案引入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梅兰菊竹”主题园方案的观摩,把优秀园林方案实例引入课堂,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理性的问题感性化,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方案设计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观摩交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疑问(比如多方案优化选择)与学生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并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这种教学形式小型化、灵活化、感性化对于学生建立设计分析概念以及掌握实用型设计技术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前学生的设计方案展示教学通过对以前学生的设计方案的整理归档管理,在教学中展示以前学生的设计方案并复习,以提高学生的设计信心。
重视小型休闲绿地设计的构思过程
(一)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首先学到的是想象能力和合作的经验,明确教育的目标是放松对正图、对设计成果的要求,而将评价标准定在考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等诸方面的进步上,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意识到他们自己的思想火花,学生将部分聪慧的想法结合起来,再以有序的方法表达出来,逐渐形成他们自己的经验,这样学生将变得更加自信于他们自己在专业上的未来发展。
例如,某学生的“聚博园”景观方案设计,构思中结合了校园绿地设计原则和先天的景观资源。设计中采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秉承“自然的,生态的,和谐的,休闲的”思路,将原有的地形经过人工改造后,将绿地最终创造成灵活多变、景色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校园滨水休闲绿地。如“读书廊”、“学子亭”、叠水等,营造校园景观的可识别性。学生在实际设计中逐渐成熟,正像绿地设计主题所显示的:“莘莘学子路,绿色伴你行”。
(二)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料
园林设计与文学创作非常相似,写文章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搞园林设计同样应重视课外阅读,以拓宽知识视野,增加信息量。园林作品、园林文章阅读得多,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园林作品设计起来就得心应手,也相应地陶冶了自身的园林修养。为体现素质教育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合理有效地利用图书和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
(三)强化园林绿地种植设计
园林绿地设计包括地形设计、建筑设计、园路设计、种植设计及园林小品设计等。种植设计相对专业性、综合性不强,高职学生植物学、树木学知识又丰富,基础扎实,应强化学习,可完成植物配置这种相对单一设计,有利于将来的就业。
例如,在小型校园主题园设计中,有一位学生是这样构思的:总体布局在一条主要水系的基础上展开,以组团为单位,设计不同风格的水景园林,以主要水系和道路为主线,景观贯穿其中。本绿地最大的特色在于四季有景。春季景色有“望春台”、“一剪梅林”、“知春园”、“春雨轩”等。夏季有“荷塘月色”、“金牛浮水”等。秋季主要以植物景色为主,主要观叶树种有枫香、紫叶李、银杏等。冬季也有腊梅的香味弥漫其中。夏季在植物配置上采用再生乔木如桂花、香樟等。另外,还采用充满亚热带风情的棕榈科植物为基调,营造充满南国特色的亚热带海滨情调,突出了夏日阳光棕榈园这一景点主题。春季观赏植物有二乔玉兰、紫藤、红花继木、金钟花、迎春花、紫荆等。
(四)注重一对一改图
实行一对一的指导交流,教师评价每个学生的课程作业,通过互动式的教育,在改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改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设计图的看法,指出有哪些不足,哪些好;二是询问学生有哪些内容还不理解,同时考考他们已掌握了哪些理论,是否已切实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对有些信心不足的学生及时引导,通过反复讲解理论,说明其制图的优缺点,同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强化设计的评析与互动交流
根据学生在方案独立构思中暴露出来的知识与能力的缺陷分析,并通过点评,使学生掌握此次方案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一)说图
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开拓学生的视野。学生方案交流展示,重在加深学生对该次方案设计的把握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分析的形式展开交流。重在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最后给予总结。针对同等水平高职生的方案设计,选择2~3个学生做的方案进行分析,学生更易于接受,更易于理解,也更感兴趣。说自己的图、说别人的图,加深对该次方案设计的把握,提出修改意见。
(二)组织研讨会
设计课的内容实践性很强,教学主要以方案的个别辅导为主,但是也有一些带有共性的教学内容,有一些较新的时事动态等也可以用讲座的形式进行传授。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讲座内容必须精心组织,做到量少而精,形成系列化。另外,可结合讲座,结合设计,结合时事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会,这种形式有助于师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之间彼此吸收营养。但应注意,组要小,最好是三五个人,使之成为愉快而见成效的过程体验。
摘要: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出发,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对象、目标特点,分析影响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
>>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研究 浅议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欠佳的成因及对策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途径研究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探究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创新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刍议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探究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说课设计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特色研究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践履式教学探析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略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浅析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作者简介:何岩,男,汉族,47岁,大学毕业,双本科学历,讲师。从事职业教育23年,律师执业四年。研究方向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和开放教育法学专本科《律师实务》、《劳动法学》、《经济法学》课教学。
内容摘要:本文以城市居民休闲需求为主线,对四川省成都市居民的休闲行为特征进行了梳理和研究。通过对休闲行为定义的再辨析和成都市居民出游特征的市场调查,构建了成都温江区旅游产品体系。
关键词:城市居民 休闲行为 旅游产品 体系构建
人们休闲需求的变化性和多样性促使城市休闲空间在设计和布局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休闲产业也逐渐成为我国大部分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休闲主体(人)与休闲空间、休闲产业链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 城市人居系统也越来越复杂。掌握城市居民行为特征及其对应的城市休闲空间布局规律, 是解决城市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了解休闲主体的需求,设计合理科学的城市休闲空间,促进城市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正在成为城市规划界和旅游界关注的焦点。
休闲与休闲行为的再定义
(一)休闲的再定义
每一种文化都创造休闲的概念,也都不断的对这一概念做出新的界定。我们所说的休闲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比如,对于古希腊人来说,工作并不是生活的目的,而是享受生活的手段。皮尔斯(1980) 认为休闲是自愿性而非强迫性的活动,休闲的目的并不在于维持生计,而在于获得真正的娱乐。此定义揭示了休闲与工作的本质区别,强调休闲的自愿性和愉悦性。
我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前的中国圣贤们,对“休闲”二字就有极精辟的阐释,“‘休’,人倚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闲’,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从词意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由此可知,休闲应该是一个人在工作时间之外所安排的一切放松身心的活动。真正的休闲是具有高度自由选择的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既包括积极的休闲,也涵盖消极的休闲。
(二)休闲行为的再定义
现代意义的休闲行为是指为在工作、学习之余享受的轻松、休闲生活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现代人对于闲暇、休闲的理解更趋向于有自由和安逸的空间,在其中可以休息和消遣,自由地发挥创造力。休闲行为是最普遍、也是最容易进入的艺术化生活方式,休闲行为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是持续劳动的需要。
城市居民的休闲行为特征和需求
在休闲特征方面,城市居民对休闲活动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为了缓解工作疲劳、融洽家庭关系、联系亲友感情而进行的日常短时间的休闲游憩活动。其特征是周期性、时间短、频度高,因此要求休闲项目设计突出近便性、舒适性、主题性和独特性。
在休闲特征方面表现为在周末等较长闲暇时间内,城市居民大多偏好于寻求乡野休闲空间,通过乡村休闲、主题休闲活动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的独特性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城市城郊休闲度假带的形成,使城市的经济辐射力能够抵达城市郊县乡村(杨振之、周坤,2008)。
(一)城市居民休闲行为特征分析
1.近便性。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比较集中,即大多是在8小时工作外的闲暇,除非周末或者是法定节假日,否则他们并没有能长时间在外进行休闲的时间条件。这使得他们对日常休闲活动空间的选择趋向离自己生活空间近、交通便利的地方。由于城市居民对休闲近便性的需求,使得人们在购置住宅时也会慎重地考虑整个社区的休闲空间布局和类型,这必定会间接导致房地产开发商们对社区休闲环境进行打造和创新。
2.多元性。繁琐的日常工作和规律的生活方式,使得城市居民对自己能选择和左右的休闲活动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更向往远离工作圈子和方式的休闲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有能力承担起更为多样化的休闲活动。因此,随着居民的休闲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休闲空间也随着居民需求的多元化而变化无穷。
3.舒适性。居民在进行休闲活动时首先看重的便是休闲空间的舒适性。这应该是居民对休闲空间需求的一个硬性条件。居民对休闲空间的舒适性要求主要是从环境方面考虑的,即要求休闲空间在能提供一定休闲功能的同时,必须能从视觉、触觉等感官上给居民带来美的享受。
(二) 休闲行为需求分析
1.主题性和个性化。近便性和舒适性是为了满足居民休闲的基本需要,而主题性和个性化则是居民对升级城市休闲空间所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由于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越来越趋向个性化和主题化,城市休闲空间的类型也与日俱增,如城市“80后”、“90后”也成为了城市休闲的主流,他们对休闲活动和场所的需求则趋向于新潮、时尚和娱乐性极强的地方,如酒吧、KTV等。城市居民更向往日常生活中不能体验到的休闲元素,主题化和个性化的休闲场所势必成为吸引这类群体的一大亮点。
2.寻求乡野休闲空间。由于大部分城市居民都生活在高楼大厦的钢筋森林里,在城市快节奏的紧张生活中, 各种压力使亚健康的人群不断增加,人们对“健康、愉快、长寿”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科学的休闲概念被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健康的休闲方式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时尚。相比之下,城市的休闲空间和条件均不足以满足人们期待自然、向往绿色的需求,城市居民渴望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愿望也愈加强烈。远离城市的乡野休闲地作为一种集“养生”和“修心”的户外休闲空间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
案例分析:成都市温江区休闲产品体系的构建
(一)温江区概况
温江区经济实力雄厚。从1996年起,温江经济综合评价连续四年位居四川省县级前十强。2003年温江位列全国百强县第89位。2003年在成都市的14个区(市)县的比较中,人均GDP达1.2万元,居第2位;人均财政收入783元,居第一位;农民人均收入3092元,居第3位。
温江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土地肥沃、地形平坦,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历来是四川省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素有“金温江”的称誉,具备打造近郊休闲产业的条件。
但是,区内开发成功的休闲产品较少,并且大部分产品要素结构不全,形态不完整,与成都周边其它近郊休闲旅游地相比,温江旅游虚线产业发展水平还较低。基于此,成都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组在对项目地进行实地考察后,针对温江区休闲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制定了《成都市温江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对温江区休闲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了新的划分,并根据成都市居民出游行为特征重新定位了旅游休闲产业的产品体系,对基于游客行为特征的休闲产品体系打造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温江区游客行为特征分析
《规划》中以市场为导向,对客源市场需求趋势进行了详细调查,为温江区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和休闲产品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依据。
成都市的休闲传统和文化会进一步扩大成都人的休闲需求。近年,根据城镇居民出游目的和出游情况显示,成都城镇居民的度假休闲比例高达46.9%,远远高出上海的17.3%和广州的12.2%。
由图1、2、3、4可知:
区内休闲/度假游客比重稳步大幅度上升,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休闲需求的频数会提高,重复购买行为明显。成都每年休闲2-5次的人数比例为5%,6次以上,尤其是16次以上的经常出游的比例分别为20%和23.4%。休闲同游者以家人和亲朋好友为主,团队购买行为明显。出游时间以周末为主,成都人60%都是周末休闲,以有车族的自驾车形式为主。休闲出游方式。成都的私家车出游占60%。休闲人均花费集中在50-100元之间。休闲旅游花费中占主导的是餐饮和可参与性强的休闲项目。目前,成都人普通消费以50-100元之间居多。200元以上的人均消费群体比例均在10%-15%之间。休闲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但80%的旅游者在选择休闲目的地时首先考虑环境。优美的环境是休闲目的地的第一需求。
(三)基于游客行为特征的产品体系构建
温江区旅游产品体系的框架是基于游客行为特征而设计的(见图5)。从休闲需求的角度看,温江区主要针对的客源市场是大成都休闲客源,这类市场的基本特征是向往与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休闲环境,特别是周末的近郊旅游,是这类群体频率较高的休闲活动。根据温江区的资源情况和主流客源的行为特征来看,该旅游产品的体系是在休闲主体需求的连续性基础上构建的,围绕休闲旅游以及其资源基础,延伸和细分出乡村旅游、商务会展等常态型产品体系和节事等激活型产品体系,增强了休闲主体在休闲产业链条中的自由选择性和体验性,为优化整个社区的休闲产业链做好了铺垫。
参考文献:
1.Little,C.E.Greenways of America[M].altimore,M.D:Johns Hopkings University,1990
2.Alan March, Democratic dilemmas, planning and Ebenezer Howard’s Garden City[J].lanning Perspectives,2004.10(19)
3.吴佩勋,陈右直,庄靖.休闲俱乐部消费行为研究―以广东省为例.旅游学刊,2007.3
4.杨国良.城市居民休闲行为对娱乐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成都市为例.人文地理,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