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绿色金融的定义及作用
1.绿色金融的定义
现阶段在学术上没有绿色金融的具体定义,从目前政策来看,绿色金融是指环保与投资融资政策相结合,通过限制企业资金来源促使企业整改,以实现良性发展的金融制度。
2.绿色金融的作用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能推动绿色产业或新型绿色技术开发,促使传统企业改革,优化政策,在经济发展中能够更高效地利用所有资源,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力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绿色政策下的绿色信贷有利于高利用率低污染企业的融资,所以企业想获得更多的资金以支持其发展,必须加大生产技术开发,更高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1.中小企业融资
我国中小企业基数庞大,其一般不会向银行贷款,资本又达不到上市融资的条件,大多选择在民间融资或者向他人借款,政府对这些企业的约束力低,不能很好地控制其规模。
2.企业污染评级标准
我国的企业污染评级制度不完善,缺乏合理有效的评级标准,导致不同人员对同一污染企业可能有多种评定等级,其中可操作性太强,不利于规范化管理,弱化了绿色金融的可信度。
3.信息数据库不完整
绿色信贷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绿色信贷的实施需要一个健全的信息数据臁K淙晃夜自2007年开始就要求将企业的环保情况列入信用评级,但是用于监测企业污染的评级标准不规范,所拥有的环保征信信息范围太狭窄,信息没有及时更新。
4.市场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的推广全依赖银行的绿色信贷,而其他相关机构并未参与进来,导致那些高污染企业仍有资金来源渠道。
三、对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1.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绿色金融在国内的有效实施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以及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迫在眉睫。国家应该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金融机构落实绿色金融政策,对信贷企业实时监督,及时对企业的不良信息进行披露。
2.完善市场
健康的绿色金融市场应该不仅仅只有银行的参与,其他金融机构(证券、保险、基金等)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要扩大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队伍;其次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最后应建立良好的绿色金融市场秩序,调节市场,确保绿色金融市场的有效性。
3.建立及时准确的信息库
数据库要记录国内所有融资、投资及贷款企业信息,实地考察相关企业,及时上传企业动态信息。信息库内信息可作为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的重点,根据相关信息确定企业的贷款利率。
4.大力推行绿色信贷政策
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的支持,实施绿色信贷政策重点是鼓励循环经济。采取“停贷治污”是治理污染企业的有效手段,按照企业环保评分采用不同的贷款利率;对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停止贷款;对贷款之后才发现有环境污染问题的企业提前收回贷款;而对有良好环保记录的普通企业则提供优惠贷款等。
综上所述,绿色金融是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企业转型的重要手段,因此,无论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绿色金融对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绿色经济;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09-038-01
一、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一)观念意识问题
1、对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认识不足。从目前来看,末端治理有很多局限性;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措施,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
2、狭义地理解绿色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没有认识到这是在新世纪绿色文明背景下的一种新经济形态,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3、认为发展绿色经济为时尚早,这是将来的事,离现实还很遥远。这是对当今世界绿色文明迅猛发展了解甚少所致。纵观现实,绿色浪潮已席卷全球,特别是高新技术革命引发的社会加速变化,未来的趋势可能在明天就成为普遍的现实。
(二)经济发展与环保冲突
由于受到现实的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对环境标准工作认识深度的限制,以及标准工作的复杂性和紧迫性的影响,在环境标准工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
1、是重环境标准的制定,在标准执行方面力度不足。
2、是对部分环境标准宽严度的掌握不够准确,环境标准与经济技术条件的结合不够紧密。
3、是环境标准的分类指导性不强。我国现行环境标准大多为全国统一性标准和综合性标准,没有考虑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接纳地的环境容量和环境功能的区别,都按照同样的标准去要求。
(三)经济增长模式
我国经济发展一直走的是粗放型发展的道路,这与我国国情又密切关系,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一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实际情况的需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传统经济发展的的各种问题。
在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大量占有和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大化地促进经济增长是其基本特征,认为自然环境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彼此不能兼容,环境问题是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社会展、经济繁荣必然要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改变观念,发展低碳经济
改变观念,发展低炭经济,首先要加强环境教育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建立相应研究机构,尽快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全面、广泛地宣传国际环保公约和国际环境标准等法规,特别是由于日益增多的国际环保公约、协议、标准是各国行使绿色国际贸易壁垒的法律依据,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更应着重宣传。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绿色国际贸易壁垒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提倡绿色生活方式,让绿色概念深入人心,把环保导入企业经营决策中,增强企业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其次要切实将绿色经济的理念融入综合决策。要利用我国正在开展的“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的有利时机,多部门密切合作,加快制定绿色发展的规划,并将绿色经济理念融入到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推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全面绿色化。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建立起绿色的生产体系和绿色的消费体系,两者不可偏重。近期,由中国环境标志产品平台为抓手,引导公众自觉地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排放型的绿色消费模式。
(二)经济发展与环保并重
我国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环保问题,做到经济发展与环保并重。发展绿色经济不是简单的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发展绿色经济对中国来讲是有过程的。很多国家都在讲中国的排放第一,这给国内很多人制造了很多压力,大家在心里就认为中国应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应该承担减排义务。实际上,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必然要走的路,但是如何发展,发展的可能和发展的方式应该引起深刻的思考。
(三)积极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绿色经济是一种融合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市场化和生态化有机结合的经济,也是一种充分体现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经济。
绿色经济模式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所形成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它以自然生态规律为基础,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符合生态系统规律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引导、推动、保障社会产业活动各个环节的绿色化,减少或消除污染。
三、总结
纵上所述,我国应适应绿色经济发展的潮流,通过体制转变、制度创新、强化管理等措施来解决绿色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努力达到各种技术、安全、卫生、环境标准,突破绿色贸易壁垒,迅速扭转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被动局面。努力消除国外不利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梦奎.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R].内部报告,2007.(1).
[2]盛浩.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政策――背景、现状与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07,(1).
本文概述了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官办官营”是中国风险资本运作体制的致命缺陷;融资渠道窄且资金利用率不高;缺乏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水平不高;资本退出渠道门槛较高;风险投资行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分析展望了中国风险投资未来前景:政府发挥作用的方式将发生改变;养老基金和社会保险资金有望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民间资本将在风险投资中发挥重要作用;风险投资将重点倾向绿色科技项目。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风险投资;现状;前景;对策
一、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作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风险投资的成长过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波动。和整个金融市场一样,风险投资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样伴随着起起落落,与低谷交替。
1、风险投资发展的基本状况
综观世界风险投资发展历史和现状,我们可以将所有国家分为三类水平。美国、欧洲和以色列长期处于风险投资的第一梯队,不仅风险投资历史悠久,而且风险投资额巨大。另外一些发达国家处于第二梯队,风险投资历史也较长,但风险投资在金融市场中的比重很小。而对于诸多处于第三梯队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风险投资是一个新生事物,历史很短。
2、风险投资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
(1)“官办官营”是中国风险资本运作体制的致命缺陷。由于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中国的风险投资机构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官办官营”的模式,即由各级政府出资助建投资公司,按照国有企业的模式进行运作,名为企业,实为机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不能适应风险投资的特点和动作规律。在国有独资公司的模式下,无论设计怎样周密的监督人方案,总将难以解决所有者虚置和预算软约束问题,也无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2)融资渠道窄且资金利用率有待提高。近几年来,中国发展风险投资的“入口”――投资主体问题仍没有解决好。在目前中国的风险筹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利用包括个人、企业、金融或非金融机构等具有投资潜力的力量来共同构筑一个有机的风险投资网络。投资的风险集中于国家身上而无更多分担投资风险的渠道,这在政府财力有限的前提下是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和发展的。
(3)缺乏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业需要大量懂得技术、管理、营销、金融等多方面知识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风险投资家素质的高低是直接决定风险投资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中国的风险投资家严重匮乏,真正懂得风险投资基金运作的专家并不多,专家队伍建设需要一个过程。
(4)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不规范,随意性大。中国已有的风险投资公司,大多在政府协助的基础之上组建,没有形成良好的对风险投资家的激励措施和约束措施,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保护投资人的利益机制。在确定投资对象时缺乏系统、细致的挑选,确定投资对象后,仅仅实行股权投资,在参与经营管理方面还有许多欠缺。
(5)资本退出渠道门槛较高阻碍风险资本的退出。中国风险投资业的资金退出渠道不够畅通。一般来说,风险投资主要选择IPO作为退出方式。但是,目前中国的证券市场尚不具备这种“出口”条件。主板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资格作了许多规定,不适合高技术风险企业在建立初期的财务状况要求;第二板(中国创业板)市场虽然已经推出,但相对于风险资本支持的中小企业而言,条件仍然较高,无法实现风险资金的顺畅退出。另一条退出途径――股权转让,真正实施起来也并非易事
(6)风险投资的发展环境存在问题。从体制和政策环境看,中国长期实行科研开发经验由政府的财政或行政主管部门层层分配的管理体制,科研与生产尤其与商品化生产相脱节;从市场环境看,“需求拉动”是高科技产业化的根本动力。通过政府采购为高科技的产业化开辟初期市场,对于促进风险投资和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从税收制度来看,中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不利于吸引境外风险资本。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更注重国外企业资本,对于机构投资者(如养老金)重视不够,而后者却是国际资本市场上的主力军,也是国外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1
(7)风险投资行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风险投资与高科技产业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某些地区吸引风险投资的先发优势一旦形成,就会具有自我强化和完善的趋势,从而使该地区风险投资的发展产生循环积累扩散效应,拉大地区间风险投资发展的差距。从而,风险投资的区域不平衡既是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也进一步加重了生产力的不平衡发展。[2
二、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前景
1、我国风险投资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科技的迅猛发展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经费投入短缺之间的落差,留给了我国风险投资发挥潜力的巨大空间。我国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但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成果有限,多达80%的科技成果遭到“废置”。在投入经费上,科研、成果转化和生产三个阶段上的投入比例仅为1:0.7:10,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1:10:100的投入。因此,风险投资在我国仍存在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3
2、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前景预测
(1)政府发挥作用的方式将发生改变。政府将由主办或主导风险投资的角色逐渐向引导与扶持的方向转变,由直接参与向间接参与转变。一方面,政府可以提供少量财政支持作为非正式资金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政府将主要发挥其公共管理职能,为风险投资营造一个健全的金融、法律氛围,弥补市场所具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陷。
(2)养老基金和社会保险资金有望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目前,社会保障养老基金规模不断壮大,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允许养老金以一定的比例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扩展养老金的投资组合空间将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民间资本将在风险投资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显示,1990到2006年,全国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34.4%上升到了61.02%,对GDP增加值的贡献率达63%;同时私募资金总额也超过公募资金。因此,我国民间资本将成为风险资本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
(4)风险投资将重点倾向绿色科技项目。“十一五”期间,在节能降耗政策的推动下,生物、新材料产业以及涉及各种洁净能源开发技术的绿色科技项目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构成我国风险投资的重点行业。到2006年末,我国对绿色科技的风投总额达7400万美元,与欧美等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4
关键词:碳金融 地位 作用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9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247-01
所谓低碳经济。一般认为是具有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这是相对于过去高耗能、商污染、高排放的经济模式来说的。我国在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上。特别是新能源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在世界上也有相当的影响力。但中国在低碳经营上就有很大的差距了.低碳经营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低碳产业。特剐是新能源、节能、环保.现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二是低碳金融,这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国不抓住低碳金融的巨大机会,我国可能也很难在质量上、规模上、效益上、速度上取得低碳经济更好的发展。不能更好地挤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会。中国应该发挥后发优势,在中国逐渐丧失了人口红利、出口红利和资源环境红利之后,应谊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利用碳市场.实现中国的资源优化配置,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我国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客量瓶颈问题,也能够促进我国的金融创新,特别是碳金融创新。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总理向全世界宣告。中国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这意味着,我国将以此作为约束性的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体现了一个大国对于国际社会责任的一种态度。因此。以节能减排、以开发新能源为标志的低碳时代已经到来。
碳市场有两个最大的作用,第一是促进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第二是能够促进我国的金融创新,因为我国的金融改革滞后于我国的经济改革。我国的金融创新-滞后于我国的产业创新。我国的金融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速一点举世公认.但还可以做得更好,特别是碳金融上,应该作出更大的贡献。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金融服务要先行。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发展低碳金融所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农业银行以打造低碳银行作为战略发展目标,主要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自身行动建设低碳银行。实现社会和企业的协调发展。农业银行将致力于打造中国金融业的低碳银行。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作出努力。第二,在传统金融服务领域,重点授信支持低碳经济。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商业行为来支持绿色公益事业的道路。面对经济增长与费源消耗的矛盾和挑战,农业银行优化信贷投向,提升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第三。积极探索以金融创新来支持节能减排,通过产品创新树立低碳银行的标杆。
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商业银行要发展低碳金融。就需要加强队伍和能力的建设。打造核心的竞争实力。农业银行从总行到分行,现在已经组建了专业的绿色金融团队。依靠专业化运作、垂直化的管理。来共同推进绿色金融业务的全面开展。
在广义的碳金融上我国已作出了很多努力,包括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努力推出的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投资等等,发致委、财政部、商务部也在积极推进绿色PE、绿色投资等等,雀广史的碳金融上我国做得很不错。但在绿色金融或者说碳金融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碳市场这一块,目前还是任重而道远。
正是由于看到了碳市场巨大的资源配置作用,北京环境交易所于2008年成立,希望能够有所作为、有所创新、有所探索。目前发展低碳经济、碳交易、碳市场乃至碳金融最大的问题有三个:
1.认识关的问题。首先要解决认识的问题,前面讲到发展碳市场实现碳金融的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是基于科学基础的科学产品。第二个是具有稀缺性的公共产品。第三个是具有流动性的金融产品。首先要认识这是一个科学问题。目前一部分业界人士对于碳市场还有很多模糊不清的认识,很多非理性的认识,有人认为低碳经济是发速国家为了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来忽悠发展中国家的,这种不理性的阴谋论观点就在于没有认识到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的严峻性、碳交易的科学基础及碳市场巨大的资源配置功能。
可以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认识低碳经济和碳市场。碳市场的技术创新性类似于10年前的互联网。大家都知道,10年前有个著名的画家说“上网找死,不上网等死”,现在再也不能说速话了。现在对低碳经济、碳市场还存在许多像十年前对待互联网似的非理性、模糊不清的认识。首先要过的是认识观,它需要用迭沃斯这样的平台进行更多宣传、推广和科学普及。
2.政策关的问题。发展碳市场实现碳金融的一个特点是“公共产品”,发展碳市场形成碳交易所有的环节里都需要政府出台可操作的政策。当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本国情是新形势下转轨,人均GDP还很低。区城发展还不平衡,产业结构还需要调整,还有很多贫困人口,所以不可能一步到住地发展配额市扬。但需要研究。需要试点。
关键词:碳权交易;碳金融;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前言
如今,碳权交易作为一种减排制度,已经在很多国家实践。从2008年起,我国开始建设碳交易平台,但是碳交易处在成长期,其依然是以自愿交易、CDM项目撮合为主,这对于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2011年11月,国内开始进行碳排放交易试点,这项活动的启动和运行为探索碳排放交易的相关基础体系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碳金融概述
(一)低碳经济含义。所谓低碳经济,指的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理想的经济发展形态,其指导理念是可持续发展,运用的手段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等,目的是尽可能地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二)碳金融含义。碳金融是在低碳经济的基础上提出的,指的是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其中包括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以及碳指标交易等等。它发展的基础是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就是说有两个公约,分别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并且这两个公约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向更环保的方向进行改造升级,二是能够降低发达国家实现减排义务的成本。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处在起步阶段的碳权交易。虽说我国碳金融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其交易的主要内容是CDM,但是其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有着巨大的潜力。在联合国注册的清洁发展计划,无论是在计划数量还是在年排量上,都排在了世界第一位。因此说,目前的CDM交易是促进我国碳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初步建立的碳排放交易平台。如今,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多地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所,这些碳排放交易场就构成了碳排放交易平台。不仅如此,江西、广东、河北等地也在筹建碳交易平台。
(三)迅速发展的绿色信贷。2007年7月30日,国家环保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三个部门联合提出了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绿色信贷,主要目的是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这种信贷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信贷已经全面地进入节能减排的主战场。现在,国内的许多银行已经开展了绿色信贷,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逐步兴起的低碳银行。接受了所谓的赤道原则,并且将其纳入自己业务原则的银行,这就是低碳银行。虽说目前来看,低碳银行处在起步的阶段,但是由兴业银行开始,我国有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接受赤道原则,发展成为低碳银行。
三、碳权交易中碳金融所面临的问题
(一)碳金融意识不强。从目前来看,我国整体上对CDM项目、CCER项目以及碳金融产品的认识不足。有一部分已经开展绿色信贷等一系列碳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对其认识还存在问题,它们认为绿色信贷的实施,不过只是为了帮助树立比较好的社会形象,在其实际的运行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小的。而且,低碳金融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具体实施细则不完善,绿色信贷规模比较小,市场化服务机构缺乏专业禁言,交易市场的交易种类比较少,项目交易的流动性比较差,这些问题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潜在项目资源的企业看不到碳金融市场所蕴藏的商机,因为对市场的不熟悉,或者是因为交易的机会成本太大,使其缺乏参与碳金融交易的积极性。
(二)碳金融市场不完善。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潜力非常大,前景非常广,但是其实力与水平却相对落后。首先碳权交易市场建设起步比较晚,基础相对薄弱,而且交易是以碳权交易、排污权交易以及废弃物交易为主的。其次碳金融产品的品种比较少,如今我国碳金融主要服务于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以及工艺固废处理等等,因为缺乏区域与经济的优势,使其在交易的过程中缺乏碳金融产品创新,难以满足贪泉交易市场差异性的投资需求。最后碳金融制度设计不合理,在碳金融市场规则设计、交易技术保障、交易平台网络支持上不够规范,对碳资产开发与管理、碳排查等咨询服务的认知度不高,加上平台的信息不系统、时效性又比较差,这就大大影响了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碳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备。当前国内的碳金融服务体系整体不完备,而碳金融服务水平是比较落后的,各个金融机构,尤其是主要银行的碳金融方面的创新动力是不足的,与国际同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比较少,而且其碳金融市场所提供的各种专业服务的中介机构是比较少的,其中仅仅是碳信用的评价机构、碳权交易的审计机构、法律结构、保险机构等也是非常少见的;而且在支持减排项目、碳信用的碳基金等资金在国内是整体不足的。
(四)缺乏碳金融人才。对于碳金融业务来说,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与金融领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碳金融、碳交易所需要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不仅仅是要了解国际碳交易的游戏规则,而且需要熟悉国内甚至是各地具体碳权项目交易的规定,能够比较客观地评析客户需求等。从现在来看,综合性的金融机构以及与碳权交易相关的复合型人才是非常少的。
四、碳权交易推动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碳金融发展的法律与政策机制。在碳金融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完善推动法律与政策机制。首先就是要加强低碳法制建设,制定强有力的低碳业务方面的奖惩措施;其次是加强碳金融交易体系的培育,不仅要协调绿色信贷业务的相关内容、标准、程序,而且要加大投入,鼓励银行不断创新并有序开展竞争;再次是政府应该加大碳金融的扶持力度,合理布局产业规划,统筹发展碳金融制度,积极扶持绿色信贷;最后是要建立健全碳金融交易机制。
(二)加大碳金融创新力度。金融机构要加大碳金融创新力度,一是要拓宽绿色信贷,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低碳金融衍生产品;二是及时与国际规则接轨,积极倡导绿色金融以推动金融业不断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要不断提高碳金融交易的服务水平,在项目交易中能够通过协调各个方面的业务关系来降低交易风险,设立碳基金,集结社会实体资金参与减排项目投资。
(三)培育专业服务机构。政府或是金融机构应该培育专业服务机构,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报告、核查体系,为在未来的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竞争中争取一席之地。建立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不仅能够有效支持我国碳交易金融市场的实施运行,也能够促进当地服务业发展,有利于带动就业和经济发展,打造绿色经济。
(四)规范碳金融机构与人员组成。碳权交易和碳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机构与人员水平的提高。首先,政府应该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联合培养机制,针对与碳金融有关的业务开展有较强性的培训;其次是要对现在的从业人员不断加强其低碳经济、低碳金融等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而且能够从海内外引进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专业人士,从而充实碳金融人才的储备。
结论
在现代生活中,由于对碳的高度依赖,形成了高碳消费模式加剧了自然界灾难的发生,已经对人类生存环境形成威胁。改变高碳消费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创建低碳社会成为我们必然的选择和新的挑战。要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碳金融提供了低碳经济所需要的种种支持手段,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金融体系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营企业;绿色会计;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188-02
绿色会计是指导民营企业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增加环境保护,提高企业产品的环境质量,促进民营企业提高绿色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方法和手段。它的理论和方法是在广泛比较、分析、总结现行会计的不足及其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侧重于实用性;它强调围绕企业绿色竞争力,不断优化和拓展企业的环保措施,努力为消费者提供环保友好型产品,提高社会价值;它从思维观念上给企业管理者或财会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思路,改变以往企业认为治理环境和提高竞争力间存在对立面的观点。
一、绿色会计的内涵
绿色会计是以货币、实物单位或文字说明的形式计量的,而以有关环境保护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计量、记录环境污染与防治、开发与利用的成本费用,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本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绿色会计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二、民营企业构建绿色会计体系的问题分析
(一)法律规范层面的问题
法律层面的问题包括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和绿色会计方面的法律两个方面的问题。在环境执法方面,近年来执法建设有了一定进展,各地已开始建立环境执法机构和队伍,但执法活动总体上显得相当薄弱,环境保护部门也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因执法经费、交通工具、仪器设备等原因往往不能有效及时取证,使执法显得相当困难。因此,部分企业就利用环保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故意闲置污染治理设施,偷排漏排污染物,给环境造成很大损害,也使得企业绿色会计更难实施。
(二)会计制度层面的问题
民营企业会计和报告实务制度主要是由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制定的,包括财政部的会计准则、财务通则、行业会计制度、财务制度等。总体看来,现有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相应的企业会计与报告实务对于环境问题基本上没有涉及。企业使用环境资源,就必须对所耗用的自然资源和破坏了的生态环境付出一定的代价,应把恢复和治理环境作为自己的义务,应积极对外披露环境信息。然而绿色会计理论和实务尚不成熟,尤其是中国绿色会计理论主要来源于西方国家,没有形成自己的环境信息披露理论和特色。
(三)会计操作层面的问题
据本人对苏州市民营企业的实地调研,有1/3的民营企业只是在形式上和公司宣传上提到了绿色利润,但并未真正将绿色管理融入企业管理中,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内销民营企业的环境和外部性意识比出口民营企业更匮乏。绿色会计离实践操作距离尚远。
除了国家绿色会计理论不完善,缺乏环境会计行为规范标准,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及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等因素外,民营企业自身缺乏建立实施绿色会计信息系统的积极性。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应当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大众,而目前企业环境资料信息使用者主要是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利用这些信息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法律、税收等规定,以改善环境,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还没有意识到环境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对自身有何益处。
三、民营企业构建绿色会计体系的对策研究
针对前文民营企业在绿色会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人的实地调研,本文认为,应该从法律规范、会计制度以及会计操作等四个层面提出有效对策,以全面提高民营企业的绿色会计水平、质量及可操作性。
(一)法律规范层面的对策
中国政府应尽早针对绿色会计颁布相应的环境法律与法规,以法律形式确定绿色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地位及作用。应该进一步完善会计法、环境法规,使企业绿色会计内容纳入会计法,这是构建绿色会计体系的根本法律保障,是将绿色会计理论付诸实践的最强有力的手段。需要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制定工作,抓紧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当然还需要建立绿色会计激励机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制定节约资源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与法规。
(二)会计制度层面的对策
从会计制度层面,需要制定绿色会计准则,将有关环境的内容列入绿色会计要素,并对企业最低限度的环境披露做出明确的制度安排,使得信息披露有一定的标准可以遵循。要建立完善的绿色会计制度,国家实施强制性的管制是极为必要的。我们知道,企业是一个经济利益主体,它的目标就是追求企业最大的价值,这种特性决定了企业是不可能自愿地披露一些对自身有影响的环境信息。因此,政府对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实行监管显得十分必要。
(三)会计操作层面的对策
会计操作层面,民营企业应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并重视绿色会计工作专业人员的培养。应做到组织专业培训,即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环境、生态、工业、可持续发展等跨学科领域的培训,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提倡环境技术人员和财会人员的共同参与。环境技术人员负责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的选择,财务人员则使用财务指标进行经济计量、记录、报告以及评价。
四、结束语
从长远角度来看,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而要建立循环经济,关键之一就是要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从企业到国家建立一整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民营企业无论是对GDP增长还是对税收的贡献都超过2/3且呈现增长趋势,因而实施绿色会计决定着民营企业以后的良性运作和持续赢利,对民营企业绿色会计的研究是一项有着重大价值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敦富,魏金周,姜文来.经济全书之环境经济[M].北京:大百科出版社,2002:112-140.
[2] 王文学.黑色绿色的岔口[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73-105.
[3] 许宪春.绿色GDP对企业意味着什么[M].北京:石油出版社,1998:14-21.
[4] 陈轶群,陈建中.新编工业企业会计[M].上海:华东工业出版社,1999:60-78.
绿色经济与绿色经济制度
我国农地征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约束条件与对策研究
兰州市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低水平下的不均衡——甘肃农民收入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西部地区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考察——基于建国后区域城乡关系发展的历史分析框架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危机的纵向、横向传染效应分析
转型经济时期的金融管制——对制度冲击与信息约束的初步研究
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ERP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探讨
建立与西部大开发相适应的甘肃国企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
论企业集团财务治理中母公司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
农地制度变迁及经营方式分析
中国古代"原商"精神考
甘肃省基础教育师资现状研究
甘肃民办高等教育管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分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定位与发展
敬告作者
世界工业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价格障碍与对策
产业集群研究中几组主要概念的辨析
论中国西部地区的再度工业化
甘肃城市化滞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甘肃省城镇化道路的正确选择分析
甘肃河西走廊技术进步与区域创新能力分析
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甘肃省农户粮食生产与消费行为分析
论我国农村居民的不确定性与非持续消费
金融租赁公司的利率风险及管理对策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的分析及建议
甘肃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集群化及路径选择问题研究
浅议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与再社会化
WTO环境下中国司法审查制度探析
从企业营销到政府营销
经济法概论教学的几点体会
"十一五"时期加快我国科技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析
"亚马逊"的人性化服务研究
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分析及建议
甘肃农业引智的对策建议
甘肃农业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及规避措施
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理论及其实践效应的综述
产业群战略:新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试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禀赋
对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思考
企业集群的衰退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的银行风险管理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独立审计报告的组织逻辑:一个新的视角
会计控制论观点的基本论证
中美资产减值会计差异比较分析
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改进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工作的思考
和谐社会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探析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关键词]绿色金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1-0107-03
[作者简介]于岩熙(198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王吉恒(1964-),男,山东沾化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政与金融。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项目“基于金融模块化构建黑龙江省金融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4B074。目前,从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倡导节能减排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应运而生。绿色金融来源于绿色文明(王军华,2000)。自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以来,绿色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传统金融发展模式的思考,国内外专家、学者经过深入研究形成共识:绿色金融是推动低碳经济的重要工具,也是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绿色金融是国外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中国化。
一、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绿色金融
1概念及内涵
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也称为环境金融(environmental finance),这一概念最早源于《金融业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UNEPFI,1997),引申为低碳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自己的一项政策,通过金融业务活动与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强化节能减排有机结合起来,以确保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高建良,2009)。绿色金融运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以及生态保险的方式,为合理利用能源、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服务,是实现节能、减排、降耗的金融业务,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为目的(王顺庆,2010)。
2功能与特点
绿色金融具有融资服务、中介的基本功能;具有合理配置资源的核心功能和调节经济结构、规避风险的市场功能;具有风险交易、信息传达、消费引导、区域协调、财富分配的金融衍生功能。绿色金融的特点是注重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利益,将生态因素纳入金融业的核算和决算体系;关注环保产业、生态产业等长远利益。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以牺牲最小的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最大的经济发展(马传栋,2002)。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会上提出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制定了2000年乃至下半个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992年,在巴西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大会,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
3可持续发展理论在金融业的实践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经济、生态、自然、环境、资源和生产等方面,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国外对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自身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倡导银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国外金融业将企业竞争力和改善环境联系在一起。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联合国环境署发表了《银行界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有100个机构和团体签了字,由此创立了金融自律组织(UNEPFI),该组织从实践和理论上不断探讨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际金融公司联合荷兰银行于2002年10月在伦敦召开“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会议,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及西德意志银行等九家银行参会。会议制定了“环境与社会风险的项目融资指南”(即赤道原则),规定金融机构有义务对融资项目涉及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进行审核调查。金融机构在提供融资前,要求项目发起人提交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证明。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实行了“赤道原则”,其业务范围扩展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在全球项目融资市场上的份额达到85%以上。
二、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商业银行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提供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相关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具有调节经济的特殊功能:通过信用中介活动来调节社会不同行业的资金流动。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作为资金融通的枢纽,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促进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推行绿色金融,重视环境问题,为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发展机遇。商业银行通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可减少有害物资的排放,从而减少商业银行自身的运营成本;商业银行推行绿色金融,承担社会责任,对影响环保的项目不予贷款,能够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环境风险为商业银行扩大了产品经营范围,减排费用、环境友好技术的投资需求等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融资机会;通过提供绿色投资产品,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资金融通、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年第一家交通银行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兴起,实现了由单一银行垄断体制向以中央银行、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多种金融体制的过渡。四大国有银行通过完成股份制改革,已形成了全方位的商业银行发展模式。
(一)我国商业银行对“赤道原则”的践行
在“赤道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商业银行用具体行动来践行绿色金融宗旨。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5家大型银行共发放支持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贷款10634亿元,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贷款3878亿元,节能减排技改贷款20941亿元,收回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企业贷款3934亿元。中国工商银行提出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议的意见》,建立了信贷的“环保一票否决制”;中国建设银行组建了“赤道原则”研究团队,推进信贷政策与国际行业“赤道原则”接轨;中国农业银行推出了以CDM机制项下“经核证的减排量”收入为质押的节能减排融资;浦东发展银行推出了《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深圳发展银行和中国银行开展了挂钩海外碳排放权期货价格的金融理财产品服务;兴业银行在经营理念、运行效率及公司治理方面显示出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成为我国唯一的“赤道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作为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传统的金融活动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而忽略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加上商业银行内部对绿色金融的规律和知识掌握不足,绿色金融服务工具和人才相对缺乏;绿色金融具有公共品属性,绿色金融创新性强,风险相对比较高;政府有关部门政策扶植和激励措施不够完善等,致使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对资源、环境、生态因素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是没有形成完善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在金融产品创新及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较高的风险,影响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主动性;二是缺乏有效的绿色信贷信息供享机制。缺少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主要表现为相关环保部门信息、技术标准化信息、产业政策信息沟通交流渠道不畅通;金融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步,风险防范能力有限;三是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开发绿色信贷产品创新能力有限,对于科技含量较高、建设周期较长、风险较大的项目,传统的金融产品无法满足其有效的需求。
四、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府相关政策和机制
绿色金融具有政策金融性质,需要政策引导,因此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商业银行只有依据国家有关发展绿
色经济的政策和制度,才能有效地制订自身的绿色金融服务操作规程和工作细则;建立政府监管机制,政府部门通过绿色金融对企业实施监管,使绿色金融成为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约束力量;建立企业信息平台、环保信用信息数据库及银行和企业的借贷信用体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项目投融资专家评估系统,绿色金融项目目前处于探索和创新阶段,风险管理难度较大,通过评估系统来规避投资风险。
(二)建立建全银行内部治理机制
一是商业银行在建立内部治理机制中,融入绿色金融的理念,将绿色金融作为考核投资项目的重要指标。不仅在资金供给上要向实体经济倾斜,而且要实现资源配置的社会效应;二是商业银行应当在“赤道原则”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在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活动中,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确保在融资过程中资金的安全。
(三)大力建设低碳银行
商业银行应遵循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将绿色金融作为银行自身发展的特殊运作方式,将社会责任与银行核心业务高度契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碳金融为商业银行促进经营转型带来巨大商机,包括低碳产业项目的投融资,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等。要加强“低碳银行”的基本建设,从人才培养入手,借鉴国外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经验,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团队;科学设置机构,完善系统配置和网络建设等。浦发银行2011年率先提出打造中国金融业“低碳银行”的目标,倡导环保经营方式,号召全员将节能环保理念融入工作中去,探索低碳银行建设经营模式转型路径,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参考文献]
[1]杜莉,张鑫绿色金融、社会责任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
[2]朱惠低碳经济发展与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支持[J] 现代金融,2010(9)
赣州作为林业大市,拥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据“十五”二类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统计:全市林业用地面积共计455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4.2%。近几年来,赣州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乘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东风,通过大力创新和推广各类涉林贷款业务,有力推动了全市林业经济的长足发展。
一、金融支持林业发展概况
为了推动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近年来,赣州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以林权抵押贷款为主要涉林贷款品种,同时开办林业信用贷款、保证贷款、联保贷款、社团贷款等各种贷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组合”服务产品,开辟了林业经济发展的“绿色”服务通道,逐步加大了对林业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做大涉林贷款规模。截止2012年6月末,赣州市涉林贷款余额为34.62亿元,比年初增加4.67亿元,增幅达到15.58%,信贷资金的有效注入,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支持林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林业金融服务正有序开展,但由于林业生产自身的特殊性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不完善,使得金融支持林业发展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生产周期与贷款期限不匹配,林业发展负担重。林业是一项弱势产业,生产周期长,前期投入大,投资见效慢。以经营杉木林为例,25年后砍伐才能有收益。而目前林业贷款期限最长为3年,贴息期限绝大部分为一年期。因此林农特别是营造林大户还贷压力大,有的为了还款还息,提前砍伐木材变现,没有发挥借贷资金的最大效益。
(二)配套政策跟进不及时,抵押评估登记机构有缺失。林权价值的确认是确定林权抵押贷款额度的基础。但目前,江西省尚未建立统一的林权评估管理办法,林权评估机构、林权登记机构、林权交易中心在各县设立情况不一,造成评估无规范标准可循。而现行的林权评估主要依靠林业部门具备相关资质的评估人员进行,容易受到个人主观因素影响,造成林权评估过程中,可能存在偏离客观价值现象,直接影响到林业贷款的安全性。评估的不规范,使得银行在发放林业贷款时存在担忧情绪,限制了林业贷款的发放。
(三)抵押物的管理存在难度,贷款风险仍不可避免。林木作为特殊抵押物,存在天灾、人祸、市场三大风险,造成林业贷款容易面临以下风险:一是自然风险时有发生。林业作为弱质资产,容易受到火灾、风灾、冰冻雨雪天气影响,病虫害等其他自然灾害也可能对林业产生危害。林业价值受如若受到以上危害,折价严重。二是违法现象难以防范。林地位置偏僻、地域广阔,增加了信贷员对抵押物的监管难度,单靠林农力量难以有效防范滥伐、盗砍等现象的出现。三是市场风险难以预料。森林资产市场价值存在缩水的风险。如2008年的世界金融经济风暴,导致林业加工行业发展滞缓,森林资源资产价值缩水严重,抵押价值随之减少。
三、进一步做好林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政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适当延长涉林贷款期限。建议延长涉林贷款期限,营造林项目林业贷款期限根据树种特性延长至一个轮伐期或收益期,并视树种不同确定贴息期限,有效解决了农户和林产品种植加工企业融资期限短和林业成长期限不匹配问题,减轻林农还款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