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产管理行为准则范文

生产管理行为准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产管理行为准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产管理行为准则

第1篇:生产管理行为准则范文

关键词:现场管理 企业管理 策略

1.企业强化现场管理科学重要性

现代企业强化现场管理可塑造良好的企业标识,促进其增值保值、增效优质、构建良好的企业内涵文化,令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强化核心竞争力。优质的现场管理确保了企业的有序、规范生产,令其扩充了市场份额,巩固了企业基础。周密的现场管理,令员工行为准则更加规范、职业精神更加明确,可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促进员工拧成一股绳,树立安全意识、成本意识、团队精神、创新精神、质量意识,进而主动的激发优势创造性,提升企业内核竞争力,令其向着更加强大、健康、规范、持续的方向发展。

2.强化企业现场管理科学途径

企业生产现场,涉及到较多材料、物品、人员、经济因素的控制管理与协调配置,只有做到统筹管理、分配有序,劳逸结合、环保节约、均衡有序、信息畅通,方可全面提升综合生产水平。因此企业现场管理中应秉承精益求精的原则,做到细化管理,引入定置、5S管理综合模式,进而有效降低能耗浪费,实现扩容增效目标。

2.1优化物料管理,实现综合现场控制

企业现场生产实践中,物料种类的不同,会呈现出价值功能的区别性,因此需要进行优质的分类调控。对于现场之中一些危险物料,应进行有效的安全防护处理与隔离,设置警戒标识,并配置专人进行统一监管,确保现场的安全生产运行。对于现场生产中留置的一些物料应实施有效的划分管理,衡量其价值性,秉承零留置原则,杜绝不必要的浪费与闲置。对于可回收利用的生产物料,应激发其内涵价值潜能,不应一味的丢弃、处理,应做到物尽其用、分类管放,全面整理、细化登记,明确去向与用途,进而提升现场物料综合利用效能。

2.2科学实施现场人员管理,调节信息控制

企业生产现场涉及到较多人员因素,其与各类机械设备、各岗位员工及其自身均会发生作用关系,因此应科学实施优化控制,营造良好的企业现场环境。首先应激发现场人员主观能动性,令其发挥综合管控作用,合理调控现场生产他类要素,进行机械、物料的调节控制,及时清理现场环境。阶段工作完成后,现场人员则应进行必要的现场清理,为后续的现场生产营造良好的环境。企业的有序现场生产,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合作,构建团队工作模式,因此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现场管理观念,为人员的沟通、联系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同时,应通过制度措施建立,杜绝员工间不良推诿、责任不明等弊端现象。员工自身也应强化管理,树立岗位责任意识,企业则应创设人性化的奖惩管理体制、培训教育体系,做好专业辅导、强化、管理工作,拓宽员工发展提升空间,为其进行良好的职业规划,肯定员工主体地位。通过悉心的人文关怀,令企业员工真正的爱厂如家,合理约束自身生产管理行为,勇于提升专业技能、业务素质,强化自身综合生产管理水平,进而实现与企业的共进提升发展。信息化时代,现代企业还应引入信息化管理体制,优化企业员工信息素养,基于信息媒介手段,强化员工的积极有效沟通,令其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处理偶发事件与难点生产问题。对于企业生产现场复杂的工序交叉问题、物料配置与员工管理难点,企业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统筹优化现场控制。例如基于看板管理模式,自下而上行使优化处置权,合理分配工序、划拨物料,进而优化企业现场生产效率,强化信息沟通,有效提升产品生产质量。

2.3树立现场理念,明确切入点,优化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企业现场管理作为系统复杂的控制任务,应体现良好的整体性,即做好统筹控制,细化管理,不应片面、单一。首先企业应全面树立现场控制理念,将管理重点放在现场生产环节,追本溯源。管理层应明晰现场管理科学重要性,提升自觉控制意识,规范现场生产制度、工序环节、流程,令现场生产稳中有序、紧凑高效。同时,企业现场管理的根本在于人与物、人员之间的优化组合,应科学做好各类现场生产基本要素的优化调节,树立以人为本观念,科学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令其形成良好的自觉工作意识。同时企业领导与相关部门应做到尽职尽责、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对于实际问题应深入现场,协调控制,优化解决。应科学引入现代化企业优质的三现主义,实施周密的现场勘察、做好现场物品的管理,并优质解决现场呈现的不良问题,进而发挥良好的服务管理职能。为提升生产管理效能,企业可依据发展状况、自身需求特征由现场实际入手,挖掘生产管理规模、管理控制水平、装备设施配备状况、产品种类与员工素养层面存在的薄弱问题,进而明确重点核心要素,将各类快速见效的薄弱点作为现场控制优化的核心切入点,进行强化管理,达到立竿见影的现场管理效能。现场综合管控质量的更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过程,因此企业全员不应操之过急、片面为之。应树立长远工作目标,立足当下,稳步开展、按部就班,总结实践管理经验,确保各项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同时应引入必要的考核评价环节,履行规范管理制度,进而全面提升工作效率,优化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3.结语

总之,基于现场管理的核心重要性,企业只有明确管理途径、制定科学管理策略,树立长远发展目标,明确切入点、实施物料、人员、机械设备的综合管控,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优化综合管理水平,并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生产管理行为准则范文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一、引言

人类自古以来就在与危险、事故的抗争中生存、繁衍下来,天灾、人祸、疾病……有些是能预料的,而有些却始料不及。而这些灾难又与人类为生存而劳作的生产活动相伴随,人类为生存就必须劳动,而劳动就要融入到社会生产中,这样,安全生产就成为人类摆脱危险,摆脱事故不可回避的话题。据统计,近几年所发生的事故有85%至95%是由于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所造成的,这些“三违”现象与人的文化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建设企业安全文化,使之渗透到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带动企业安全发展水平的提升,从而营造企业良好的安全氛围,建立良好的群体安全意识,是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必要途径。

二、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在安全生产实践中,经过长期积淀和不断总结提炼,企业所倡导、全体员工所认同并自觉遵守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是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和物态的总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生产的根本,是企业安全形象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企业安全生产,促进企业安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事故的基础性工程,是企业安全建设的灵魂,对保障安全生产具有战略性意义。培养和增强安全文化意识,对提高企业从业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尤其是重大、特大事故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舆论氛围,是确保安全生产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推动企业实现安全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措施

1.认清安全生产“五要素”中安全文化与其他四者的关系是前提

安全生产“五要素”是指: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安全文化即:安全意识,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支配人们行为是否安全的思想;安全法制是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安全执法;安全责任是指搞好安全生产的责任心;安全科技是指安全生产科学与技术;安全投入是指保证安全生产必须的经费。安全生产“五要素”既相对独立,又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相辅相成甚至互为条件。安全文化是灵魂和统帅,是安全生产工作基础中的基础,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精神指向,其他的各个要素都应在安全文化的指导下展开。安全文化又是其他各个要素的目的和结晶,只有在其他要素健全成熟的前提下,才能培育出深入人心的“以人文本”的安全文化。安全法制是安全生产工作进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必要条件,是开展其他各项工作的保障和约束;安全责任是安全法制进一步落实的手段,是安全法律法规的具体化;安全科技是安全生产工作现代化的工具;安全投入为其他各个要素能够开展提供物质的保障。

2.安全文化建设重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素质是搞好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生产中常常出现违章现象,事故的原因也有很多是“违章者安全意识低、缺乏遵守安全规章的自觉性、违章作业造成的”。可见文化素质和自觉性是直接影响员工意识到自己行为目的和意义程度大小的因素。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安全教育培训是先决条件,要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并涵盖企业所有人员。一是领导层安全管理培训。这项培训突出要解决的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决策者和经营者的安全生产责任。这个责任是指:如何建立、强化企业领导层、决策层、经营层的安全意识,使他们能自觉地履行安全职责,并关心、支持、督促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二是对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关键要明确任何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在于促进培训对象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工作技能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三是加强岗位培训。主要培训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结合公司的实际,突出对计量员、化验员、驾驶员等操作岗位的重点培训,组织对事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举一反三,提高员工自我防范意识;定期组织应急培训,普遍提高员工在特殊环境下的自控能力和一般事故险情的排除能力;从岗位规范、着装、语言举止等方面对员工进行培训和约束,削减员工因违规操作或误操作而产生的事故风险。

3.深入研究安全文化理论,定期分析安全问题

在安全管理中,尤其要重视人的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安全文化要抓住生产力中最积极、最主要的因素,教育员工按照企业文化的模式和要求不断加强个人安全修养,提高自身安全素质,才能实现企业安全文化。因此,要特别注意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运用心理和行为科学研究事故规律并进行预防。一是情绪分析。人的体力、智力和情绪是周期性变化的。即期——临界期——低潮期——期循环往复。在低潮期,人的体力容易疲劳、做事无力,情绪不稳定,烦躁,精力不集中;进入临界期,身体状态频繁变化、调整,机体各方面协调性差,往往容易做错事和发生事故。为此,及时发现和检查员工的精神状态,避开人的临界期,可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二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是指作业人员违反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增强安全可靠性的根本保障。安全意识和安全观念,决定着人的安全行为。因此,确保心理安全,须理顺、抚平员工的心理波动。要针对职工心理易波动的时间、事件,及时帮助员工平静情绪,调整心理,让其集中精力做好工作。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生产中协调的人际关系,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使安全观念深入人心。

第3篇:生产管理行为准则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我今天很荣幸的能够写这篇总结,感谢各位领导能给我这个机会。

转眼2016年即将接近尾声,回顾过去一年来,自从2016年三月份我接手邯郸市中心医院项目工程以来,在公司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关怀下,凭借我项目管理团队的自身辛勤的努力,克服了施工环境恶劣、项目工期紧、资金困难,供货商堵门、施工队不配合等诸多困难,顺利完成了合同内各项施工任务。现将本项目部工作情况汇总如下,总结过去,找出不足,为以后的施工积累更多经验。

目前为止,我项目部管理团队拥有正式员工18人,返聘人员1人;目前已完成施工面积为 90394㎡;开工面积为:32080㎡;已完成产值:14792.58万元整;已收工程款:14100万元整;

截至2016年7月底,我项目部完成了邯郸市中心医院的主体及二次结构工程合同内的各项施工任务,现在各精装厂家已经进场,正在进行后续的精装工作。在我项目部保质、保量、保安全的完成中心医院1号楼工程合同内施工任务的情况下,业主考虑到我公司强大的施工能力、优质的工程质量、过硬的安全体系,在公司领导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下,我项目部又承接了附属用房(含污水处理站、气体站)工程、发热门诊工程、钢结构工程、人防通廊工程、1号建筑物地下一、二层精装工程。

近几年来,我公司所承接施工工程多数为外地工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外地施工条件十分艰苦,住的是活动板房,吃的是大食堂,有时候忙起来,好几个月都不能回家。在这里我所写工作环境的艰辛只不过是寥寥的几个字,但饱含在这之间的辛苦是无法用简单的言语就可以概括和诠释的,但是我们的员工从来没有因为条件艰苦就退缩,没有因为困难就降低工程建设的质量标准和施工进度,我项目部全体员工本着用户是上帝的原则,高标准严要求,狠抓过程控制。安全管理、文明施工都得到了业主的认可,同时为公司赢得了良好的信誉。

我项目部在执行施工任务时都始终贯彻以下几点,具体如下:

一、 积极进行前期准备工作,为顺利施工创造条件

在每道工序开工前,我项目部人员都积极进行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临时设施建设、临时水、电的开通等,为日后的施工创造了便利条件,不会因为这些耽误了施工进度,并且还积极配合甲方、监理单位开展各项相应的准备工作。

二、 抓好工程质量,保障工程质量创优目标实现;

1、 明确质量目标从管理人员做起。项目管理人员是项目质量目标实现的具体指挥者,其首先要明确项目质量目标的具体标准,要心中有底,指挥有数,这样才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优势,取长补短,把实现项目质量目标作为项目部的一项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作到人尽其责。

2、 把项目质量目标贯穿在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制定及具体实施中。在每一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我项目部技术负责人都依据施工组织设计及图纸的具体要求并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写出详尽的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施工技术交底。并书面交接到各施工班组组长手中,最终监督落实到施工过程之中。

3、 辅助以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做保障:我项目部用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约束各级施工人员的施工状态和管理方法,而不仅仅是靠管理人员的即兴要求来管理施工,让所有现场施工人员都能明确制度,并在制度的指引下来完成工作,解决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制度不仅仅是规范施工的一种准绳,也是激励创优的一种动力。

三、 重视安全生产,狠抓不松懈;

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永恒的主题,是工程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越是工期紧,任务重,越要重视安全工作。

我项目部每次在进入施工现场开始,就已经把安全工作摆到日常议事日程上来,在安全生产上狠抓落实,加强培训,认真检查,踏踏实实的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包括业主的各分包单位,作为总包的我们也都一样重视。和各分包单位负责安全的人员做好安全技术交底,签安全协议。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建立安全组织机构,建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营造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安全,人人懂安全的安全生产氛围,凝聚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安全生产动力。

二是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俗语说的好,“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所以我项目部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对安全管理行为进行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是根本,根本是落实,才能发挥它的行为准则作用,我们在这方面做到铁面无私,违反者必须受到相应的处罚。

三是加强施工安全检查,安全检查是一项综合性的安全生产管理措施,是建立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手段,也是防止事故发生,减少因安全问题而造成不必要损失的有效办法。

四是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强化工作在第一线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我项目部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大会,把安全风险降低为零。保证安全,就是创收利润。迄今为止,我项目部所承接邯郸市中心医院工程没有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没有出现违法、违纪问题。以零伤亡的记录向业主、向公司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2017年工作思路和目标

2017年我项目部要深化管理,增强项目部管理能力,提高

工程施工质量,提高项目部竞争能力。以新管理、新思路谋求项目部的新发展。

1、认真落实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各岗位职责制,奖罚分明,各司其职,各就各位。使项目部保持良好的运作状态。

2、利用社会一切可利用的关系、渠道,开拓市场,自找活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大力宣传公司的整体优势和整体实力,扩大公司影响力,形成固定的合作伙伴。

3、加强工地的施工质量管理,派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质量监督,学习施工队伍的先进施工经验,保证工程质量,在外省市树立我公司形象和实力。

4、信誉和形象是每个企业的第一桶金。我项目部一定要把后续承接的如附属用房(含污水处理站、气体站)、发热门诊、钢结构、人防通道、1号楼地下一、二层精装的工程项目在保证质量和进度,狠抓安全的前提下,出色的完成任务,向业主交付一份满意的工程,为我公司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回顾过去,虽然我项目部在以往的施工任务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在公司领导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在我项目管理团队的团结一致努力克服下我们都已经一步一个脚印走了过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保持本项目部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稳扎稳打,把所有工程的后续工作完善好,继续为公司奉献出自己热情与激情!为公司的建设锦上添花!

北京城建集团邯郸市中心医院

第4篇:生产管理行为准则范文

关键词:路桥施工;成本管理;存在问题;加强策略

中图分类号:U44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今后的路桥施工成本管理过程中,应以对工程的全面控制为目标,注重对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与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实现对路桥工程的全员、全方位的施工成本控制,以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应遵循科学决策与动态决策的原则,对现有的路桥施工成本管理方法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将路桥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实现施工企业效益最大化。

一、做好路桥施工成本控制工作的原则

1、动态控制的原则

成本控制管理活动是在变化着的环境下开展的,因此要始终遵循动态控制原则。动态控制指的是把工程所需的工人、机械、材料投入到施工中,然后对成本的实际发生值进行收集,再将所收集之值与目标值作对比,看是否有偏离,若有偏离,则应及时找出原因并采取解决措施;若无,则继续进行。

2、全面控制的原则

成本控制涉及范围较广,从员工至班组、部门,都在成本控制管理的范围内,和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有着重要关系,所以,在进行成本控制时,要将各个部门、班组、员工对成本控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全体员工真正树立成本控制的观念;与此同时,还应将成本控制贯穿于施工的各个阶段,让各项经济业务都处于成本控制的管理范围内。

3、节约的原则

节约原则是实施成本控制最基本的原则,是指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省施工过程中所需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换言之,节约即努力创造条件,对成本进行事前监督及其过程控制,并在施工中察看是否出现偏差,以达到优化施工方案的目的。此外,将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提高,也可实现节约的目的。进行成本控制,必须要对每项成本费用进行检查,看是否合理,防止出现返工损失的情况,尽可能地避免工期延长被罚款或发生安全事故损失费用的情况。

二、现阶段路桥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责权利不明确

对于任何管理工作而言,一套切实有效的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对于成本管理工作而言也是如此。对于现阶段的很多路桥工程项目施工的成本控制工作而言,普遍缺乏一套完善的责权利有效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在成本管理体系中,项目经理享有非常高的权利,在项目效益控制过程中对董事长或总经理负责,而对于其他的主管部门而言,也都拥有相应的责任、权利、利益分配所相配套的管理体制来加以鼓励与制约。而对于现行的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体系而言,却没有有效地将责权利三者有效结合起来。

2、材料费用与资金使用费用很难控制

对于现阶段的路桥施工建筑市场而言,仍然有待规范。部分建设单位为回避法律责任,在投标书中明确了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以及预付款保证金,并存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但实际上却变相要求施工单位垫资。同时,对于各个路桥施工企业而言,为了能够充分占有市场份额,在自由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只能向银行贷款。同时,对于路桥施工项目而言,材料费用约占到了总施工成本的65%左右。因大多数项目施工周期较长,在材料价格上涨之后会给施工企业带来巨额的亏损。同时,因物价问题所存在的资金风险均由施工单位承担,从而致使很多施工单位束手无策。

3、忽视了对于“工期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对于“工期成本”而言,是指使工程项目按照合同中规定的工期实现所采取相应的措施之后而生成的所有费用。同时,工程工期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施工企业能否取得良好信誉的关键因素。每个路桥工程都有自己的工期要求,为确保工期的顺利实现,往往会造成施工成本的增加。但对于现阶段的很多路桥施工企业而言,对工期成本往往不够重视,并对工期与成本之间的关系缺乏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在很多情况下寻求盲目增加工程进度,从而造成了工程额外成本的增加。

三、加强路桥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策略探析

1、加强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人员素质和技能知识

加强对成本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标准的建设,就要对成本管理人员进行周期性的培训,真正将其自身的能力提升上来,使成本管理规范能够深入人心,并且将全新的规章制度的综合思想渗透到每个成本管理人员的心目中去,使他们看到自己工作的实质,在进行全面的整合建设过程中,能够找到各项问题的突破口,严格约束自己的各项成本管理行为,使自己能够认识到法律法规中的相应的建设标准。在成本管理工作中,领导层要善于捕捉成本管理员工的优点与缺点,尤其是对成本管理人员来说,更要将其行为准则进行有效提升,在整体发展过程中,努力奋斗,团结奋进,使自己的能力在全面提升能力得到渗透,为将来成本管理事项的完善发展与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

2、加强对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监督

加强对成本管理监督部门的自控能力的提升,真正将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监控,将真实性、完善性的呈现做出有效的监控,对成本管理凭证、综合账目的完善监督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有效审核,发现有错误的地方,要及时反应,及时进行对原始凭证、票据数据的监督、审核,使其真实的数据能够还原其本来面目;在进行整体的建设过程中,把握重点,不断进取,使监督机构能够有完善的人才保障,并且在全新的建设思路的带动下,不断将自身的建设标准进行有效提升,使更加有效的成本控制效果能够呈现出来。

3、建立健全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相关制度

在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建立过程中,一定要将施工企业的相关成本管理工作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对施工企业的公款私用、招待费超额等现象进行严厉地打击,按照制度中的全部细节的注意事项进行突出,并且真正将这些重点的东西渗透到现实管理工作中去,对一些违法乱纪的现象严惩不贷,明确施工企业发展目标,真正将国家性的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来抓。要将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起来,真正将内部的、健康的会计思想呈现出来,对各个管理条目都要精益求精,对全面的成本管理措施进行升华运用,使内部的控制原则更加规范化,对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工作的各项规定做出相应的提升,出现错误的地方要进行严厉打击,并且按照相应的建设准则,使更多创新的成本管理准则出台,为将来的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建立做出相应规定。

4、施工现场的安全成本管理及控制

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的目的,在于保护施工现场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为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避免不必要的停工损失,甚至避免了项目责任事故进行的额外开支。在施工现场应遵守各种机械设备、电器设备等的具体操作规程,注重从制度建立上抓安全建设,经常检查消防设备,一切要从源头上抓起,落实到个人,责任具体到个人。除了注重从制度上建立和完善、操作规则的遵守之外,项目对安全生产也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购进相关的安全生产设备设施等,这是必不可少的,是进行安全生产的基础。另外,工程项目的安全成本控制还应当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应当灵活而有效的处理发生的责任故障。用最小的付出处理好出现的弊端,为工程项目的安全成本控制减少开支。一旦在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出现人员受伤或死亡,打起官司,这是对工程项目来说是一种无端的损耗,势必造成工程成本的无限上扬,所以处理事故应及时、积极、果断、明确,在掌握原则的基础上给以适当的补偿,会带来更大的成本节约,这就是处理事故的灵活和有效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分析、讨论路桥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以及管理核心在于人、财、物的合理使用,以使施工企业能够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充分遵循价值原理,正确决策、动态、科学控制、采取有效成本控制以及管理措施,使得路桥项目施工成本能够达到最佳的控制目标。

参考文献

[1]程德刚,左建伟,李雪.如何搞好路桥施工成本控制[J].科技传播,2011,(20):36-45.

第5篇:生产管理行为准则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企业文化 校企合作 一体化教学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强调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是职业院校办学的重要特色。但当前,相当大比例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工作初期不能立即适应岗位,并由此产生了很多苦恼与困惑;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难以很快融入企业,更愿意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职业院校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陌生与不认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市场经营活动中所自觉形成的、并为广大员工遵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企业需要文化,可以说如果一个企业背后没有精神,精神背后没有思想,思想背后没有文化,这个企业终将会消失。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食粮,是全体员工的精神需求所在。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形成什么样的员工,就会有什么样的团队,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工作风气和工作习惯。在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认识企业文化,有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尽快融入企业文化,适应企业需求。为此,学院制定了“对外开展校企合作,对内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指导方针,在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模式

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紧紧抓住技能培养、技术技能交流、岗位实习、考核评价、竞赛选拔等环节,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技能型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与企业共同培养、使用、激励技能人才的工作制度,营造有利于技能型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工作环境及文化氛围,促进技能型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学院各教学系根据专业特点,初步建立了具有学院特色的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模式。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方面,建立“BOSCH培养模式”,着力推进学院与德国博世(BOSCH)汽车柴油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订单”培养技术人才项目。在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方面,建立“东洋培养模式”,着力推进以国家职业标准与无锡东洋电气有限公司岗位要求相结合,提升岗位综合能力。在数控专业建设方面,建立“威孚培养模式”,重点推进江苏威孚公司工作站入驻学院项目,依靠企业力量培养适应市场要求的数控维修技能人才。在产、教、研一体化建设方面,建立“朱建明培养模式”。依托江苏省名师“朱建明工作室”,根据现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结合企业新品(课题)开发和培养教师教学教研能力,确立“研究开发―教学实践―产品经营”模式,有的放矢地使技能人才培养融于新品开发(企业课题)之中、质量之中、科研之中、经营之中。在班集体建设方面,建立“布勒培养模式”,着力推进以布勒公司(企业)对技能人才能力结构的要求,构建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的育人模式。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与企业合作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产学研中心、共同培养人才、共享校企资源。一是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小组,聘请有关行业组织、企业领导和专家直接参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或修订工作。每一个专业教学计划都要在认真听取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后形成草案,经相关专家与学院一起讨论,形成切实可行、与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目标相吻合的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的有效接轨。二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一方面,各有关教学系(部)、处、室要注意从行业、企业聘任(用)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给学生授课、开设讲座、作学术报告,把来自一线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经验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联合部分企业,为学院提供一批校外实训基地,并由企业业务骨干、技术能手、管理精英担任实习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进行毕业设计和岗位实习。从而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校企合作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对企业来说,可从学院毕业生中选择优秀毕业生,充实员工队伍,学院成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库;对学院来说,可以通过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状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将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及职业道德等内容贯穿于平时的教育管理过程之中。由于企业的参与,突出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强化了“没有市场和企业就没有职业教育,没有市场和企业就没有专业,没有市场和企业就没有教学大纲,没有市场和企业就没有教学过程,没有市场和企业就没有监督过程,没有市场和企业就没有教学质量,没有市场和企业就没有就业质量”的理念,实现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渗透和交融,使学生在这种办学模式中,同时受到两种文化的熏陶,体现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双身份”“多角色”的特点。

二、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工作是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业化方向课程的结构,设置专业技术技能课程。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通俗的理解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即: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从而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为中心转变。

根据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总思路,学院数控加工专业两个班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班级。我们对数控加工专业试点班采取“顶层设计、分工合作、多方论证”的方法,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课程次序、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实习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和工学结合等按照“为什么教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结果如何”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在寻找试点专业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技能成长规律结合点和一致性方面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一体化、教学场所一体化、教学手段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课程结构一体化、评价机制一体化、育人环境一体化等方面的建设,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就是努力实现学校企业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师傅一体化、学生员工一体化、课堂车间一体化、学习生产一体化、教材“看板”一体化,并强调七项一体化是一个整体,必须同步建设。

由于一体化的教学实施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行为紧密结合,贴近实际的生产和生活,融入了企业文化,少了以往书本知识的单调和乏味,所以更具学习的挑战性,更容易激发学生内在的热情和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学生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专业技术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理解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内在动力。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的每一个工作任务都按照生产过程设计,其核心内容除了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了解企业生产管理过程和生产中的劳动组织关系。比如,工作任务由谁来分配,遇到技术问题向谁报告,加工中所需的工量具到哪里去领,与谁在一起共同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后交给哪个部门检查验收等疑问,学生在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之后,就能对企业生产的工作流程有了感性的认识和基本了解。学生经过反复练习,在潜移默化中能够较快熟悉企业文化,真切掌握企业生产过程。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学,老师做、学生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学效果差。而现在的教学是:在分配工作任务时,教师扮演企业主管;在咨询答疑中,教师扮演企业技术员;在学生零件加工时,教师扮演师傅;在分析、总结和评价中,学生和老师都扮演主角,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与企业真实情景和岗位能力接近、接近、再接近。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发起者、组织者,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单独的个体学习转变为集体研讨,课堂的人际关系得以重构,学生的表现欲望获得满足,沟通协作能力得以提高,并使学生养成“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只唯实”的良好学风,而这种风气也正是现代企业文化所推崇的。

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学院通过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或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并自觉培养起敬业精神、质量意识、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等适应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

[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

第6篇:生产管理行为准则范文

1.必要性思考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发展社会消防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消防安全资源,向公共消防安全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社会弱势群体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消防安全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管理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消防安全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2)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单纯靠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势必导致失控漏管;仅仅靠运动式的排查、整治,只能带来社会暂时“平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社会火灾防控模式,适应新形势发展。

(3)推进消防社会化进程的需要。消防社会化是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逐渐演变成社会个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行为准则的过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改进消防安全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加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活力,才能适应消防社会化的需求。

2.当前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现状

2.1 政府主导机制滞后

一些地方政府注重发展经济,忽视消防基础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消防安全管理、投入,农村、城乡结合部、乡镇一级消防水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未审先建、消防科学与技术2014年9月第33卷第9期未改即用等违章建筑、员工住宿与生产经营合用、群租房屋、通天房等区域性消防安全隐患突出,形成大量历史遗留问题,亡人火灾多发高发。地方政府在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中的角色大多情况下属于“被动干预”,往往发生较大以上亡人火灾事故后才引起重视。

2.2 消防监督管理体制不适应

(1)公安外部消防监管职能交叉。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与安监、质监、工商、建设等部门工作职能交叉较多。

危险化学品行政许可和管理、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施工质量管理、建筑外墙保温、外墙广告、居住出租房屋等消防安全监管职能重叠、重复执法,不但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管理系统性不强。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相互之间配合不多。

(2)公安内部监管体制不协调。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法履行消防监督、灭火救援职责,职业的特殊性、专业性决定了其难以完全执行部队条令条例、地方政府规定及警察管理制度。消防部门属于武警部队性质,执行现役军官法和兵役法规定,服役时间短,流动频繁,难以保留人才;部队管理与社会行政管理结合的角色,难以适应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作为公安机关的下属部门,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却又属于政府综合监管部门的职责,作为政府的二级部门,难以调动其他消防监管和应急救援资源和力量。

(3)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人事矛盾突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防火、灭火救援任务艰巨。就浙江省温州市来说,全市火灾隐患总量多、覆盖广,监督任务重,现有的防火警力与承担的执法任务极不相匹配。目前温州消防执法人员73人,人均管辖约1945家企业、5890家出租房、5186家个体工商户,管辖范围内违章建筑有3X107m2,2013年承担辖区5000余起火灾事故调查任务。此外,沿海地区及内地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消防执法人员还承担繁重的灭火救援任务。这些地区消防中队受编制限制,人员数量较少,面对繁重的灭火救援任务,大队一线消防监督执法人员基本都纳入执勤备战力量编成,随第二、三车辆出动。

2.3 社会单位自我管理无序

许多单位和业主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盲目发展生产,忽视消防安全管理。浙江省温州、台州等一些乡镇和城郊结合部的企业普遍存在违章搭建问题,占用消防车通道,导致防火分区、安全疏散不符合规范要求,严重影响消防安全。2013年12月19日至2014年3月13日,公安部、浙江省公安厅部署开展的第二次“清剿火患”战役期间,台州市组织安监、建设、工商等24个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拆除违章彩钢板建筑58355m2,拆除门窗障碍物6513m2。2014年1月15日至5月8日,浙江省台州温岭市集中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发现并拆除存在隐患的违法建筑的企业9160家,建筑面积超过3.5X,存在火灾隐患的居住出租房7373户,建筑面积达559800m2。

2.4 火灾源头管控机制不合理

2.4.1 建设工程消防质量难以保证

(1)消防备案抽查制弊端凸显。备案抽查制导致大量中小型人员密集场所、地下工程等区域消防安全基本上处在失控漏管状态。受政策扶持、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家庭作坊、合用场所、居住出租房屋、乡镇中小型公众聚集场所、劳动密集型企业等市场准入门槛低、成本低,火灾荷载多、隐患量大,既无法通过市场自我调解管理,又缺少法律监管强制手段予以全面治理,消防设计、施工质量难以保障,火灾隐患十分突出。

(2)技术审查存在局限性。现行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施工行政审批制度要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做到技术审查和行政审批相结合。技术审查专业性强,涉及消防技术标准繁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警力不足、整体专业性力量不强,难以适应职责要求,施工现场检查难以保证。

2.4.2 火源管理存在盲区死角

对于浙江省2013年火灾事故分析,违反电气安装使用规定和电器故障等是引发火灾的主要原因,占全年火灾事故总数的34.8%。但是,目前全国范围内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强制规定单位或者场所必须配备电工,达到一定年限的建筑必须定期开展电气消防安全检测、配备漏电火灾报警系统等必要的电气防火措施。在日常监管工作中,监管人员缺少电气技术和防火技术的专业知识;在执法过程中,火源整治要求相对单一,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举措。

2.4.3 消防产品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消防产品监管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对质监、工商(现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消防监管职能的规定虽然变得清晰,但协同执法机制欠缺,尤其质监、工商对公安部的行业标准GA《消防产品现场检查判定规定》效力不予承认,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违法消防产品采取扣押措施后无法移交,最终让使用领域违法消防产品再次进入流通领域和其他使用领域。消防产品的质量保证、强制报废制度缺少法律规定,建筑消防设施、器材质量、完好率不高。

钢结构建筑防火涂料施工技术标准、对施工人员在操作上的技术要求及施工质量保证年限均属法律空白,防火涂料“一涂定终身”的制度设计存在先天性缺陷。

2.5 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

(1)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消防安全管理专业性强、技术性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各级政府及文化、建设、经信委、新闻出版、民政、安监等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管理人员以及网格化管理中的网格员,大多缺少消防专门培训,只能检查发现一些基本的、较小的隐患,管理针对性不强。

(2)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消防设施检测、维护保养、消防安全评估、消防安全监测、施工图审查等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及人员一直以来没有消防资质、资格许可管理制度,成立、运行、管理缺乏法律具体规定,市场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受利益驱使还出现提供虚假、失实证明性文件的现象。尽管公安部了《社会消防技术服务管理规定》,对部分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许可条件予以明确,但市场基础培育、人员素质培养还处在起步阶段。

(3)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流动性大,接受专业技术培训的途径较少、工资待遇较低等现实条件,导致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单位自我火灾防控能力普遍不高。

2.6 管理责任机制不完善

(1)政府及监管部门监管责任追宄机制没有统一完善的标准。火灾事故监管责任追宄没有统一的依据和尺度,消防管理职责没有边界,消防安全监管人员基本上是承担无限监管责任。实践证明,责任追宄机制不合理直接导致工作推倭、责任扯皮、人人自危,严重影响消防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单位主体责任机制不能体现“单位全面负责”的消防工作原则。一是违法成本与违法所得之比较低。经济的发展促使超高层、大跨度、大空间、深地下等综合体建筑层出不穷,此类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后收入可观,《消防法》规定的处罚额度最高只有三十万元,难以起到震慑作用。二是单位火灾事故责任不清。根据《消防法》法律责任有关规定,一个单位如果存在消防违法行为或者火灾隐患,即要受到法律制裁;而发生火灾事故未构成刑事责任的,仅仅设定了警告或者处分,与责权一致和公平正义原则要求不一致,与“单位全面负责”消防工作原则初衷相违背,难以实现法律的震慑、教育及警示作用。

3.对策探析

3.1 改革消防安全职责体系,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1)明确各级政府职责。通过出台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导职责。可以,September2014,Vol33,No.9参照国外消防救援管理体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应急救援管理机构,整合各部门防灾减灾、应急救援职责,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开展防火、灭火救援工作,解决消防安全重大问题。

(2)理清消防监管职责。通过立法授权省人民政府出台政府各部门、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消防工作职责,实施项目化管理,作为火灾事故追责的依据和尺度。火灾事故监管责任的倒查和追责应充分考量社会面火灾防控的客观情况、监管主体能力的局限性及监管行为与火灾事故之间的因果联系,消防监管责任应符合法律规定和党纪政纪制度设计的公平正义价值,应符合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的基本目标导向,不应适用无限责任。执法人员在执行国家消防技术规范过程中,只要诚实无恶意,不应负个人责任,即使存在责任也应当是单位责任。如,2005年美国NFPA防火规范技术委员会起草、标准委员会并实施的《通用防火规范》第1.9条规定,只要执行规范的人员“在履职的过程中诚实无恶意,不应对因履行职责或者由于履行职责的原因或履行职责过程中出现的行为疏失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负个人责任”;“在执行本规范相关法律、法令时出现的上述行为或疏忽而提出的诉讼,应由其所在机关进行辩护直到诉讼最终结束,产生的任何判决结果由其所在机关承担”。

(3)强化单位主体责任。单位主体自我管理职责的落实是消防安全责任机制、消防社会化的落脚点,是落实“单位全面负责”消防原则的必然要求。只有对消防违法行为和火灾事故规定更加严厉的制裁措施,单位主体消防安全职责才能履行到位。因此,对违反建设工程消防行政许可规定及一些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可在立法时考虑根据违法成本实施倍数罚款,不设罚款上限;对单位违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引发火灾或者火灾损失扩大的,可考虑对单位及消防安全监管机构责任人员设定罚款或拘留处罚,以强化法律的震慑作用。

3.2 改革火灾源头管控机制,减少亡人火灾发生

3.2.1 建立建设工程消防质量长效机制

(1)规范建设工程消防行政许可范围。将容易引发亡人火灾事故的生产、经营、储存、住宿合用场所以及公众聚集场所改建工程纳入建设工程消防行政许可范围,实施重点源头管控,以遏制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对依法经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把关过的建设工程,可以改行政许可为备案抽查制,压缩行政许可权限,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2)规范消防行政许可的审批主体。立法授予乡级人民政府、公安派出所对具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储存、住宿合用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行政许可权及对应的消防监督检查、行政处罚权,以解决基层监管力量有责消防科学与技术2014年9月第33卷第9期无权、消防执法效率低下、执法力量人少事多的问题。

(3)建立建设工程消防技术审批与行政审批分离制度。对消防部门行政许可,将施工图审查合格证明文件、消防设施检测合格文件作为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合格的依据,消防机构对申请资料的形式合法性及技术抽查结果负责。如果立法授予乡镇街道、公安派出所消防行政许可权,则可以规定,消防设计资质单位出具的消防安全技术合格意见、社会消防技术服务出具的消防安全评估合格报告可以作为消防行政许可的必要条件。

(4)强化设计、施工、监理、勘察、施工图审查、消防设施检测、评估等单位的火灾事故责任。通过立法,细化《消防法》关于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的规定,明确检测主体、时间、程序和责任,确保建筑消防安全质量不良状况得到及时发现和改正。同时规定,设计、施工、监理、勘察、施工图审查、检测、维护保养、评估等机构,不依法履行职责导致火灾事故发生、发展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强化法律责任,促进设计和施工质量提升。

3.2.2 规范火源管理

对火源的管理,必须深入研宄火灾发生的规律,针对致灾新情况、新问题,通过立法予以规范。在电气火灾源头管理上,对使用一定年限一定规模的建筑可以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电工实施常态化电气消防安全管理,定期组织开展电气消防安全检测,并配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漏电保护装置等设备。在生活用火方面,应当禁止在城市的建成区放飞孔明灯、在民用建筑疏散通道上停放电瓶车充电,对违者可以设定一定的法律惩戒措施,以减少此类火灾事故发生。

3.3 完善管理模式和手段,提高火灾防控效能

(1)健全“网格化”消防管理制度。在各综治委网格化管理基础上,建立以安监、消防、消防工作站、公安派出所、专职消防队为核心的基层网格化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消防隐患排查、抄告、整治、监管、督查、培训等工作制度,完善网格员消防安全责任制,在乡镇一级构建消防安全管理网络。同时,多措施、多途径为网格员提供消防安全管理的专门培训。

(2)推广应用便捷高效的消防安全管理手段。物联网技术、安全出口逃生报警门锁、火灾远程监控、自动消防设施远程监控系统等技防设施,并无法律强制要求配置。可以通过立法将公众聚集场所和易燃易爆生产储存场所火灾公众责任险纳入强制保险范围。通过建章立制,采取降低火灾事故强制保险费率、减少消防监督检查频次、给予更加优惠的消防安全公共服务质量等途径,鼓励、引导单位推广应用。

(3)建立健全社会消防安全诚信体系。实行消防安全自我评估及委托依法成立的消防安全评估机构评估,将单位消防安全评估结果以及消防设计、施工图审查机构、施工、监理、消防设施检测、维护保养、消防检测、消防安全评估等单位消防安全违法行为查处情况、火灾事故情况纳入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作为对单位信誉评级、银行贷款、保险费率、财税奖补等的参考依据。对发生亡人火灾事故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在乘坐轮船飞机出行、出国出境、参与政府采购、大型工程项目招投标等方面予以一定期限的限制。

(4)完善单位片组管理模式。单位片组管理模式是指相同行业、距离较近的单位组成消防安全片组,定期组织片组消防活动,相互监督管理职责落实、交流管理经验,实现片组自律、自我管理的一种消防安全管理方式。

建议片组管理由行业、单位配备注册消防安全工程师、电工、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等专业管理人员具体实施。

通过单位片组外部监督、内部自我管理、事故责任强化,实现单位自我管理。同时,对一些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单位和场所,将其加入片组管理、配备专业管理人员、具备专业管理能力水平作为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的必备条件。

3.4 突出专业化教育培训机制,强化管理能力建设

(1)建立消防安全专业化培训机制。消防安全管理人员、专职消防队组成人员、保安人员、消防安全教员,消防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维修以及施工图审查人员,消防产品的检验维修人员、自动消防设施的操作人员,从事生产、储存、销售、运输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人员,电焊、气焊操作人员,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执业人员,从事建筑内部装修装饰的设计、施工技术人员等,是消防安全管理的核心力量,必须参加消防安全专业化培训,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并通过继续教育制度保持其能力水平。

(2)实行基层定点消防宣教培训。依托各镇、街道办事处有关培训机构、基层培训点,建立常态化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室,为当地所有居民和外来人口提供免费消防安全常识培训服务,作为各县级人民政府法定职责。公众可通过填写申请书、观看消防安全宣传视频、实地操作灭火器、答对消防安全基本常识取得消防安全培训合格证,凭培训合格证办理流动人口登记证和暂住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