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园设计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公园公厕;钢混仿木设计;钢混仿木细部设计;古建筑规范
燕子矶三面环水,地势险峻,有“万里长江第一矶”之称,公园为南京历史名园,风格均为古典建筑风格。新建公厕采用符合现行建筑规范、现代卫生设施的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
仿古建筑设计应秉承艺术性、历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现代仿古建筑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体结构改变了传统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组合为主的受力系统,吸收了传统中国古建筑风格的精华,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将传统古建筑的造型部件等作为装饰效果从而达到建筑上的仿古目的。公园公厕的建设与管理水平是燕子矶公园总体旅游环境的重要标志。它虽是公园细节的服务设施,但对于游客的游赏活动,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能作用。
1燕子矶公园公厕功能方面的设计思考
1.1燕子矶公园公厕承担着解决游客生理排泄需求的功能。正如人需要饮食以维持生命一样,人的排泄也是维持人生存的最基本的生理活动。燕子矶公园公厕则是满足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排泄需求的一种服务设施。
1.2燕子矶公园公厕具有向公众提供多种服务的功能。公厕本身是一个私秘场所,游客希望利用这个场所再进行一些其它的私秘活动,如整理衣饰,燕子矶公园公厕内配备立式衣镜,就满足了游客这种需求;开辟一定的空间,设置休息椅,使之增加了休闲功能;公厕内设化妆间,是女士们补妆的好去处。
1.3公园公厕应当具有服务特殊人群的功能。
1.4公园公厕设计应当努力融入周围环境,做景区的配角。公厕本身应当景观化,提升人群对公厕的固有印象。精心的细节设计,完善的功能将提升游客的亲身体验。
2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园林建筑设计思考
2.1模数要求和构件定型化。各受力构件的规格需满足古典建筑的模数要求,各构件的外观尺度和形体完全仿照古代木结构中柱、梁、枋檩的相应比例尺度。古建筑一直采用木构架为主要的受力体系,工程施工与设计主要以传承的经验、方法为主。现以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为主要受力体系的仿古建筑,可以满足结构计算,节约造价,方便施工的目的。在仿古建筑的设计之初,设计人员脑袋里已经有了即将仿建的古建筑形式,是硬山、歇山还是攒尖,是卷棚还是正脊,开间、进深各为几间,有没有外廊,屋面举折情况等等。仿古建筑模仿做到形似,就势必遵照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形式和尺寸权衡,另外还得符合现代建筑规范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仿古建筑既满足古建筑的外观样式又能满足现代结构的抗震以及安全需要。这样就给建筑和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屋面造型要求。古典建筑屋面变化显著,造型要求高,构架体系采用了步架和举架的处理方法。使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缓,形成了曲线优美,出檐深远的特征。钢筋混凝土如何体现相应特征一直是考虑的重点。
2.3细部构件设计。古典建筑中有大量的具有独特装饰作用的细部构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斗拱、雀替、挂落及美人靠。斗拱是中国传统古建筑特有的型制,它位于木结构梁和柱子之间,具有传导屋面荷载、加大屋檐挑出长度、缩短梁枋跨度、吸收地震能量等结构作用和装饰作用。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对于仿古建筑而言因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装饰常常成为斗拱的主要作用。
2.5设计流程。在仿古建筑设计最开始时,设计人员根据建筑的作用、整体美观效果来确定仿古建筑的屋面形式、外形尺寸、屋面举折情况等,然后根据仿古建筑的建筑模数确定各构件的几何尺寸将整体结构的建筑模型确定下来,最后根据简化结构模型计算,并用计算机对结构进行内力验算,复核各结构构件是否满足承载力以及抗震需要。
3 燕子矶公园钢筋混凝土仿古公厕的设计
3.1燕子矶公园仿古公厕在设计中要做到神形兼备,就必须按照古建筑结构形式及尺寸模数进行设计,构想出要仿取的纯正古建筑具体情况,然后按照现代力学理论进行简化,根据现代现行的抗震规范进行计算、设计保证结构的可靠性及安全性,运用现代计算工具进行建模、运用现代结构计算软件计算其内力,复核其截面是否满足承载力要求。然后再根据古代建筑模数制度计算各种构件的几何尺寸,再根据简化结构简历结构模型,运用现代结构计算软件计算其内力,复核其截面是否满足承载力要求。为满足实际施工要求在实际设计中采用了二次浇筑、结构优化的方式满足,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造型特点。
3.4结构体系验算。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仿木框架结构用SATWE程序进行整体计算 主受力框架用PK程序复核计算配筋。结构方式按照古建筑中的“叠梁式”,构架体系采用了步架和举架的处理方法,其传力途径也明显不同于传统钢筋混凝土建筑,屋面荷载通过T 形屋面板传给屋面檩条梁,再由梁架逐层往下传递,最终通过最底层的梁传给框架柱。
3.5屋顶结构设计。屋顶形式多样,有重檐歇山、十字脊、顶、攒尖、四坡。大屋顶的屋面板是由几段折板组成,在折板的转折点,按照建筑的要求,主要区域直接设置钢筋混凝土梁,局部次要区域梁高与板底有高差时,用砖墙填砌,对于一些不能加梁的区域,则按照构造要求设置弯折钢筋。外墙的封檐板因为尺寸的限制,不能用填充墙砌筑,则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内配置双层双向钢筋,分别锚入屋面板和屋面梁内。
3.6燕子矶公园仿古公厕美人靠的设计。美人靠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各部件之间通过预埋件焊接连接。尺度较大时或座浆连接尺度较小时。
3.7燕子矶公园仿古公厕挂落仅作为装饰部分,不考虑其受力,则采用木结构构件,在施工现场制作,主体结构施工时在相应位置留设预埋件。挂落通过预埋件与主体结构对穿螺栓连接,再经过油漆彩绘处理整个建筑物浑然一体,完全达到了传统木结构的艺术效果。
4燕子矶公园钢筋混凝土仿古公厕的探索
4.1抗震设计。在结构的抗震设计时设计人员通过对工程实际经验的总结提出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的设防标准,这是为了保证人们生命安全同时兼顾经济节约的设计原则,以概率论为基础提出的设计方法。增大柱截面设计,柱网规整,减少不必要的屋面荷载。
4.2屋面防水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屋面,同时考虑实际施工可能出现的情况增加卷材防水。
4.3内部设施现代化,满足现代使用人群的需求,增加残疾人专用厕所、第三卫生间等。
5结束语
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来建造现有古建风格公园公厕是经济合理的选择。由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受力机制与传统的木构架不同,许多钢筋混凝土仿古园林公厕中重要的受力构件如斗拱等设计成装饰构件是比较经济的做法。曲线形的屋面、悬挑的屋檐、起翘的屋角是传统的特色,其做法是经过数千年的不断演变形成的,适合传统的材料,用钢筋混凝土来仿造应从受力合理、施工方便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做到形似是基本要求,做到神似是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其均主编.中国建筑图解词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田永复.中国仿古建筑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 能源化工 水资源 保障 思路
庆阳境内有丰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折合成油当量约1230亿吨,仅次于我国第一资源大市榆林市,具备建设千万吨级大油田、亿吨级大煤田和千万千瓦装机容量煤电基地的资源条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和《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综合开发指导意见》,把庆阳确定为 “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战略性石化工业基地”、“全国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和“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基地”,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已由区域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建设庆阳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性举措,也是促进庆阳老区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跨越,实现庆阳老区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希望所在。
一、庆阳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
庆阳石油煤炭资源富集,但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富饶的贫困”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大,尤其是水利、生态等建设滞后,制约着革命老区的可持续发展。庆阳位于黄土高原腹地,虽属干旱少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470毫米。但境内有泾河、北洛河、清水河和苦水河四大水系,主要河流有泾河的一级支流马莲河、蒲河、洪河、四郎河以及北洛河的一级支流葫芦河等五条较大的河流,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3.72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8.2亿立方米,入境水5.52亿立方米。减去河道输沙用水量、不能利用的苦水量及生态需水量等,全市水资源总可利用量为10.45亿立方米,是2020年总需水量6.51亿立方米的1.6倍。因此,我们认为庆阳水资源在总量上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问题在于缺少大中型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现有的中小型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维修利用难度大、效益难以充分发挥,水沙问题危害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工程型、水质型缺水特征比较突出。
工程型缺水主要表现为:庆阳市现有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渠道、水库、塘坝、机电井等方面建设,由于现有水利工程设施配套不均匀,地形地高水低,河流含沙量大的特点,开发利用难度大,每年有85%的地表水资源不能拦蓄利用,白白流走浪费。水质型缺水问题主要表现为:马莲河是庆阳市最大的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4.47亿立方米,占全市自产水资源总量的59.3%,但由于受土壤、地质、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马莲河上游环县北部段河流矿化度高,均为苦水,非汛期径流矿化度高达9.71克/升,上游2100万立方米的苦水下泄造成马莲河干流水质极差,不能饮用也不能灌溉。水沙问题主要表现为:庆阳市属黄河中上游多沙粗沙区,黄土,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有水土流失面积2.2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1%,每年输入黄河泥沙高达1.68亿吨,占黄河年总输沙量的10%。马莲河平均含沙量268公斤/立方米,年输沙量1.29亿吨,这在大江大河中是绝无仅有的。河流的高含沙,致使现有水库淤积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状况。
二、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基本思路和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庆阳市能源化工基地水资源保障基本思路应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区域内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基本目标,本着立足当地,内挖外调的基本思路,采取“拦蓄排清、坝库调配、减排结合、建防同步”的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保障。近期应在进一步提高现有水库和淤地坝拦蓄利用水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庆阳市各主要河流的流量及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发展布局,在全行业开展深度节水,在庆阳市蒲河、马莲河、泾河及北洛河有条件的主河道和支沟新建一批大型调蓄工程和淤地坝,努力形成以“三河”(泾河、马莲河、蒲河)、“三库”(巴家咀水库、小盘河水库及马莲河调蓄水库)为主体,相互补充、相互调蓄的水资源配置格局。远期应积极研究实施白龙江引水工程、盐环定扬黄三期工程、南水北调西线等外引工程,为庆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近期发展需求和境内水资源总量,我认为在具体工作上宜采取如下措施:
(一)加快新上一批水资源配置工程。“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围绕建设国家级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拟加快规划建设蒲河小盘河水库、马莲河中下游水资源利用项目和葫芦河引水工程。其中小盘河水库已开工建设,年供水量3386万立方米,估算总投资约9.3亿元,主要解决长庆桥工业集中区供水问题;马莲河中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前期工作已经启动,计划在马莲河主河道上修建大型调蓄水库和相应的供水工程,年净调节水量约1.6亿立方米,基本可满足庆阳宁南、宁中、宁西、西峰南等主要煤田和电厂的用水需求;葫芦河引水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是在合水县太白乡莲花寺修建小型水库,配套建设两条供水管线,一条引水到华池县城,另一条引水到合水县城、合水西煤田及驿马工业集中区。工程计划年引水量1800万立方米,估算总投资约7.5亿元。
(二)加强淤地坝建设,加大流域治理,解决水沙问题,保障生态安全。围绕庆阳市水沙问题及生态环境建设采取相应措施。一是加大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将淤地坝建设作为建设节水型社会、开辟新水源的重要工程予以支持,利用淤地坝“全拦全蓄、滞洪排清”的运行方式,对天然降水就地拦蓄,泥沙沉积在坝库内后,将清水排放到下游进行利用,以此解决水库汛期不能拦蓄用水和水库淤积问题,同时还可新增高产稳产的坝地。二是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梯田、林草植被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工程建设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0平方公里,使庆阳市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4.25%,同时对25°以上坡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全部还林还草,以此构建庆阳生态安全屏障,并有效减少入黄泥沙。
(三)加强雨洪水资源的集蓄利用,解决农业灌溉及偏远农村人畜饮水问题。一是抓紧新建四郎河引水、城北河引水、无日天沟水库、嘉峪川水库、洪河姚川水库、方山水库、正南煤田供水7处小型地表水供水工程,工程建成后年可提供水量4200万立方米,为农业提供灌溉用水。以上这些小型项目,工程规模小,可由地方审批建设。二是利用成熟的雨水集蓄技术,大力发展水窖、涝池等小型水利工程,按每眼水窖年集蓄水资源30立方米计算,修建水窖153万眼,年提供水量可达4600万立方,可以有效解决偏远山区人畜饮水困难。
(四)及早谋划实施外流域调水战略规划,解决庆阳市远期用水需求。从长远看,随着庆阳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到2020年以后,用水量还会进一步增加,自有水资源将难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需要从外流域调水。为此,应尽快实施《甘肃省白龙江引水工程规划》,谋划到2030年从白龙江向庆阳调水5.24亿立方米,到2050年向庆阳市调水7.22亿立方米,彻底解决庆阳水资源需要问题。同时,根据庆阳市用水实际需求,应尽快调整1.75亿立方米的耗水指标,增加耗水指标数量,确保各项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关键词:水土保持;建设现状;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2-0024-021 基本情况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定西市西南部,距兰州174 km,距定西市98 km,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3°44′~104°22′,北纬34°53′~35°25′之间,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在1 920~3 941 m。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530.50 mm,降雨多以暴雨或雷阵雨形式出现,主要集中在7~9月。年平均蒸发量900 mm,平均气温4~7 ℃,无霜期142 d,平均沟壑密度2.63 km/km2。境内有洮河、渭河两大水系,分布着大小13条河流,13条主要河流全流程328.15 km,年径流总量2.14亿m3,其中自产径流量2.08亿m3(地表水1.86亿m3,地下水2 222万m3),入境水量520万m3。全县辖20个乡镇,总人口43万人,总土地面积3 638 km2,其中耕地面积11.80万 hm2,降雨集中、土壤侵蚀十分严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渭源县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蓄水保土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治穷致富为目标,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 水土保持取得的成效
2.1 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使渭源县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截止2011年,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996 km2,治理程度达到60.4 %,造林保存面积6.91万hm2,多年生牧草保存面积3.53万hm2,林草覆盖度达到28.7 %,建成骨干工程49座,拦泥塘坝34座,全县每年可拦泥沙1 200万t,土壤侵蚀模数由原来的5 640 t/km2减少到3 115 t/km2,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综合治理开发,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治理区生态环境已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2 建成了一批示范工程
1999年3月,水利部、财政部将渭源县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示范区,同年10月由水利部组成验收组对渭源县示范区进行了验收,先后有123条流域通过了国家验收。其中官兴岔、花岔、石家岔、九华沟等一批小流域已成为全区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稳定解决了温饱,实现脱贫致富,一些重点流域内呈现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喜人景象,为渭源县水土保持工作向纵深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2.3 水保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
渭源县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坚持治理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在梯田建设和小流域治理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先进的实用农业科学技术,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开发畜禽、洋芋、果菜等支柱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开启了“大兴水利、广修梯田、挖窖蓄水、滴灌节水、种树固土、地膜保墒、良种增产、科技兴农”的新局面。
2.4 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已步入规范化轨道
首先是健全了全区水保监督的执法体系,渭源县成立了水保执法机构,配备了水保执法人员30多人,统一着装上岗;其次是在行政执法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实行了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大了执法力度,提高了执法水平,加大水保预防监督力度,保护了治理成果。严厉查处人为水土流失案件,监督开发了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与实施,共查处毁林开荒案件57起,收缴16万元,编制水土保持方案20个,审批水土保持方案15个,规范了开发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同时,与各乡镇水保预防监督所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了林草管护责任。
2.5 梯田建设成绩显著
渭源县按照“水保立区”的战略和实现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第一区县的奋斗目标,从80年代以来在梯田建设中一直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集中劳力、集中时间、集中连片和规模治理的方针,每年以3 333.33 hm2的速度递增,特别是近年来,渭源地区抓住国家扶贫基础工程试验示范项目实施的有利时机,采取人机结合,常年兴修的办法,于1999年开始,4年投入推土机2 000多台,目前,渭源地区已实现了梯田化,人均梯田达到0.23 hm2。
3 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及对策
3.1 搞好坝系规划和淤地坝建设
渭源县委、区政府在坝系建设中一贯遵循“大小结合、因坝制坝、结合设防、沟坡兼治、综合治理、优化效能”的原则,抓住国家把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作为“亮点工程”的机遇,科学规划,大规模建设,到2020年,新建坝系30条,新建骨干坝335座,中型淤地坝738座,小型淤地坝682座,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实现泥不出沟,水不下山的良好形势。
3.2 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渭源县在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的同时,抓住国家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要在水土流失程度比较轻、降雨条件适宜、人口密度小的部分乡镇,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从而真正做到“封得住、有效果、不反复”。
3.3 加大水保监督执法力度,依法防治水土流失
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执法的宣传力度,把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水土保持工作成就及意义、水土流失的危害等扎扎实实地宣传到各级领导、开发建设单位及基层干部群众当中,使他们认识水保、了解水保、关心水保,从而提高全社会的水保意识和法制意识,创造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大水保执法力度,坚决查处一些违犯水土保持法的案件,真正做到在执法中宣传,在执法中服务,在执法中预防,在执法中提案、编报和审批工作。
3.4 开拓创新,创建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先进县
依托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建设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强、整体效益好的要求,打破地域或区域界线,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分阶段、分层次,将现有的治理区、科技示范点进行整合、完善和提高,实现山绿、人富、地肥的奋斗目标。通过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在创建过程中,要总结流域开发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大治理与开发的力度,因地制宜地培育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整乡整村推进的原则,大力实施集雨节灌,逐步能使户均达到4眼水窖,解决干旱山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发展旱作高效农业,提高旱作高效农业水平;进一步加大集雨节灌设施的配套和投资力度,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管灌等旱作农业技术和各种节水技术,建立一批效果好、带动效能强的旱作节水农业示范点。
3.5 狠抓流域治理,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今后,水土保持工作围绕建设生态农业这一目标,继续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结合《渭源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位,开展综合治理。以治理水土流失与群众致富相结合,治理开发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根据水土流失的规律,因地制宜,对位配置各项治理措施,全面提升治理质量和水平。要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到2010年累计治理面积达到280 415 hm2,治理程度达到77.10 %,林草覆盖率稳定在40 %左右,人均纯收入达到2 800元,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荒山荒坡基本绿化,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关键词:高速公路; 队伍建设; 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6-109 -02
高速公路是现代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运营管理课题摆在了高速公路管理者的面前。当前,我省高速公路管理已从建设品牌逐渐向管理品牌转变,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就成了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立足市场、服务社会、科学发展的主攻方向。在现代管理理念中,人的管理是核心,站在人文的现代管理角度出发,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可以说是高速公路营运管理的基础。
如何加强新形势下员工队伍建设,深入推进高速公路管理品牌的实现。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和专题研究,提出以下浅见,与大家共享。
一、当前高速公路行业员工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
高速公路行业在我省已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其员工年龄、学历结构和工作阅历等不尽相同;工作地点一般分布在苏南、苏中和苏北的城乡结合部,相对偏僻;工作内容包括:管理、收费、清排障、养护、经营等不同岗位;用工性质有事业、企业用工性质的,还有劳务派遣的等等。总体来说,员工群体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绝大部分员工能够理性、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工作,敬业爱岗、服务诚信,且对高速公路事业充满信心,奋发向上,并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但是,当前员工队伍建设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一)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给员工带来一定压力
社会各界,特别是司乘人员对高速公路畅行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道路通行收费政策不够理解,同时,社会舆论和媒体关注度比较高,势必对道路保畅、服务态度、工作质量提出更高地要求。特别是作为“一线窗口”服务的生产员工,其工作、服务质量等不仅要接受单位内部的严格考核,还要承受较大的外界压力,有时甚至征缴矛盾还比较突出,员工在工作中受委屈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工作环境单调枯燥员工容易产生精神空虚
绝大部分员工长年在生产一线从事收费、清障和养护等工作岗位,年复一年、机械重复相同的工作内容,使不少人产生了疲倦的心理,工作热情也逐年下降。加之高速公路行业的特殊性,大多数工种都实行四班三运转(或四班两运转)的班次运行模式,上了早班,再上夜班,为了保证工作中有充沛的精力,还必须利用一部分时间来补充睡眠,因此,大多数员工与外界接触和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很多员工思想上的空虚,变得没有目标、缺乏追求。
(三)高速公路行业品牌转型导致员工职业空间受限
随着全省高速公路道路网络逐步趋于完善,高速公路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领域和综合运输体系,正处于一个由传统道路运营产业向现代化综合服务产业管理品牌的转型时期,一旦这种管理格局形成以后,势必会造成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受限,后劲不足。而目前员工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和愿望日益突出,渴望一个有发展空间、能得到社会价值认可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如果员工这种价值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或满足,就会认为自己在单位得不到重用,没有发展前途,而失去了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四)活跃的思想与规范的管理要求存有矛盾
由于高速公路的行业特点,大多数员工均为刚出校门的年轻同志。这样的年轻群体,文化层次较高,思想多变,思维活跃,无拘无束。而单位营运需要规范化的管理,执行准军事化的管理模式,着力打造一支依法征管、步调一致、严谨细致、服务一流的员工队伍,真正树立起江苏现代化高速公路人的良好“窗口”形象,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交通行业的“排头兵”,于是就形成了一对比较突出的矛盾,需要更高的思想政治和队伍建设工作机制作为保障。
二、加强高速公路员工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速公路事业的核心,必须要造就一批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素质高强的员工队伍。针对以上存在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高速公路各项管理工作之中,坚持人本管理,大力构建和谐高速公路管理环境,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和高速公路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
(一)建章立制,健全员工队伍建设工作机制
任何工作的实施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和科学的工作机制作保证,员工队伍建设也不例外。特别是考虑到高速公路行业的特殊性,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机制的形成和制度的完善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要在行政机制上保证队伍建设工作的落实,将员工队伍建设工作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中长期的员工队伍建设规划和近期的队伍建设实施计划,将这项工作纳入单位管理目标之中,把“软任务”变为硬指标,与行政工作、业务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检查,同等对待。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各类工作制度,着力推行员工队伍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队伍建设工作考评制、党员责任区制度等,使队伍建设工作有据可依、有声有色,不再成为可有可无、讲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务虚工作。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 建筑节能 基本原则 思路
一、理清工作性质
根据调查显示,城市住房建设与农村住房建设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从表中可以看出,两种住房形式之间存在很大不同。一是,居住者、社会环境不同。由于我国社会城乡差异的存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在教育水平、生活方式、就业渠道等都存在许多的差异,城乡居民在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方面所享受的待遇不同,这种差别之下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价值观等等也会存在差异。二是,城市与农村的生态系统截然不同。城市的生态系统是工程技术手段改造而成的人工符合系统;农村则是在同一个系统中完成生活、工作,也同样是生态系统。三是,在住房建设中,城市住房主要是商品化的住房,集中决策;农村则是自主建房,分散决策,农民基本是各自筹集资金和建设房屋,资金管理,c市场流通无关。
新农村社区是城市社区向乡村社区的过渡,或是二者的混合模式。从部分和外表看来,新农村社区已经初步具备城市社区的特征,但是在社会环境和管理机制来看,新农村社区仍然属于农村居住的范畴,以农民居住为主,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物业管理等都相对缺乏。所以,新农村社区的建筑节能工作不能东施效颦,完全模仿城市社区的模式,也不能固步自封照搬农村的生活模式。
新农村从建设模式上可以分为三类:
从图中可以看出,村落型社区更接近于农村住房建设模式,城郊型更接近城市住房建设模式,三种新社区建设模式特点不同,在管理中要采取的措施要有所区别,对建筑节能工作的要求也不同。
二、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工作的基本原则
第一,牢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宗旨的原则。在《意见》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建设目标,也应该是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工作的应遵守的原则。离开这个原则,就好陷入“无发展的增长”的困境之中,也就是:“工作的增长(Jobless Growth),无声的增长(Voiceless Growth),无情的增长(Ruthless Growth),无根的增长(Rootless Growth)和无未来的增长(Futureless Growth)”。《意见》中还点明,村庄治理要遵循节约的目标,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改造和建设,降低村民负担。但是,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许多盲目建设、铺张浪费的情况,严重降低了村民居住的幸福指数。
第二,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在进行新农村的建设过程要严格遵守“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的原则。广大农村是农村建筑节能工作的中坚力量,农村建设节能工作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因此,农村新社区建筑节能工作也不能盲目按照城市节能工作进行,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按照农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进行改造,以满足农民的需求为前提。
第三,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意见》指出,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农村的经济水平有限,新农村社区建设不能盲目搞形式主义,脱离实际,要尽量不增加农民的负担,要充分挖掘农村的优势和资源,采用性价比最高的节能技术和方案。
三、构建工作平台
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工作的工作平台如下图:
如图所示,工作平台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基础之上,三大支柱分别是技术、资金和制度,同时又受到政府、市场和第三方等三大力量所调控。在这个平台上,各方代表和力量相互作用,共同努力推进节能建筑建设的工作。
在制度支柱的建设方面,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需求分析。我们要先进行研究,在新农村社区节能建筑的建设工作中,哪些方面的利益需要制度来进行调节?哪些行为需要制度来进行约束个规范?其次,供给分析。在制度的建设过程中要分清哪些制度适用于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建设?哪些是不适合的?为什么不适合?适合的制度可以直接列入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工作的管理体系种类,而在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部分就是制度创新的领域。
在资金支柱的建设方面,要根据社区建设的不同类型,来分析资金可能的来源。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一大瓶颈就是资金短缺。资金短缺也是农村的建筑节能工作尚未纳入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的强制管理范围的重要原因。可以采用租赁、出售、承包、拍卖等方法对分散在各村的集体资源进行整合使用,挖掘资源的使用率,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和建筑节能建设筹集资金。
在技术支柱的建设工作,开展研究工作要选取主要的角度,例如关键技术的选用、技术规范体系与节能技术产业化、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估体系等。技术并不是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工作的重大障碍,而是资金短缺以及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对规划问题和舒适度标准等要进行着重要交,因为涉及土地的利用、资金的筹措以及技术的选取和节能效果。
本文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工作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建设节能工作平台和基本框架的工作思路。各个农村社区建设部门应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选择适合现实情况的工作方法,推动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工作的推进。
参考文献:
[1]孙晓冰,沙凯逊. 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思路[J]. 建筑经济,2012,07:94-96.
[2]徐雯,杨帆. 农村社区化背景下节能农宅融资模式研究[J]. 建筑经济,2014,05:77-80.
1.1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做到“人化”与“物化”的统一
人类设计是体现一定时期人们对审美、道德、历史文化以及伦理情感因素的行为活动。唯物主义论称之为物的人化或者是造物的人化。但人类的意识、情感和文化必须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来体现,而人类设计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人类精神的表达,这可称之为人类精神的物化或者是人的物化,物化和人化构成了人与设计作品的互相联系的关系,物化和人化是统一结合体,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4]我们从这个层面也应该明白设计中的人性化是人类自身就拥有的特质,而不是空穴来风。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只是将人化和物化有机相融合,达到人与物融为一体的过程,即所讲的人性化景观设计过程。古时也有天人合一之说,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遵循人性化的理念,达到人与景观统一的效果。
1.2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安全性与实用性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广大的市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园景观环境,为人们营造一个充满人文特征的,人性化的满足人们需求的设计作品。如果景观设计过程中未将人性化理念作为设计思路,而是沿着传统的公园景观设计理念和方式进行设计,过多的束缚思想将难以给人们打造具有时代气息和人文气息的公园景观作品,难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换句话说,这样的设计作品只不过是现代城市建筑中的摆设品而已,毫无实际作用。此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应严格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设计内容,比如,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设计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尽可能地在城市公园的构造物中少设带有尖锐棱角的景观物体,台阶高程尽可能地低,这样的设计思路主要是为老人和儿童着想,使每一位使用者人身安全都有保证。这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关键要求,如果做不到这点,即使公园景观装点的华丽无比,也谈不上人性化设计。
1.3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脉传承
城市公园景观具有地域性特征,也就是说不同区域的人文风情、生活习惯和不同对城市公园景观的要求不同;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作为设计者应充分认识到地域文脉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区域城市的公园景观采取不同的设计思路,将各个地域的文脉得以体现和传承。具体分析,作为公园景观设计者在景观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人们普遍对事物的认知存在相似性,历史遗留下的建筑或者其他事物能引发他们相似的情感共鸣,勾起他们相同的回忆,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应注重将多数人认同的景观事物融合到设计作品中。第二,在景观设计中应深度发掘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将最具该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元素融合到设计中,使设计作品具有较强的识别性和唯一新,将城市的历史文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公园景观使用者享用者因处于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景观环境中倍感自豪和荣耀,提高使用者对公园景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只有深刻认识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将最有地域特征的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的元素深挖出来并融合到设计中,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精品。
1.4“绿色”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随着人们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意识的不断提高,作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者应将“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融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坚持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达到设计出的城市公园景观作品既能满足当代人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需求造成影响的效果,使人、环境及社会的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二、结语
关键词:郊野公园;园艺疗法;功能;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277-01
一、基本概念
“郊野公园”是建立于城乡交界处的公园类型,在防止城市建成区无序蔓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城镇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休闲游憩场所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在国外已发展至一定规模,在我国的建设刚刚兴起。
“园艺疗法”是指通过园内环境和园艺操作,使身体及精神方面需要改善的人们全方位实现调整更新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治疗性景观规划、园艺治疗植物选择,园艺实践活动合理组织。当前,园艺疗法的理念方法已从单纯的康复医疗扩展至大众城乡园林绿地建设。
在郊野公园中建立园艺疗法园的概念尚属新颖,本文旨在运用合理设计手法,将郊野公园进行功能拓展,并分析其发展潜力及可行性,探讨发展的前景意义。
二、发展潜力及可行性分析
当前,国外园艺疗法及郊野公园的发展已具一定理论基础及成功案例,我国在相关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社会发展趋势
全球城市化进程导致人居环境恶化及现代人的健康问题。我国由于正处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加,竞争压力过大,使得国民健康与居住环境急剧恶化。
(二)概念特点契合
虽然园艺疗法的扩展应用与郊野公园的功能探讨是两个独立概念,但因二者实现意义一致,特征要素契合,因而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具重大研究价值。
(三)基础资源充分
目前,郊野公园的建设已在我国兴起,就北京地区来说已建设有一定数量的郊野公园。在建设发展郊野公园的同时,尝试将园艺疗法园的概念融入其中,可以合理丰富郊野公园功能性,并为园艺疗法发展提供了宽广的空间。
三、前景意义
综上所述,在我国郊野公园的建设中融入园艺疗法园概念有极大发展潜力和极强可行性,在改善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方面具重要意义。
(一)提供郊野公园发展新思路,拓展应用功能
郊野公园因功能设施标准界定模糊,在我国的发展遭遇瓶颈,在建设中融入园艺疗法园概念,将为其提供发展新思路,具极大研究价值。
(二)落实园艺疗法设计理论,推广普及概念
园艺疗法旨在通过庭院布置及实践操作设计,使游园者产生欢愉、平和、轻松、自信的心情,同时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增强成就感。随着社会发展与研究进步,结合园艺疗法理念方法建立康复性园林绿地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我国内普通民众对其认识仍存在局限性,研究基本处于开发状态,需加强理论研究及人才培养,使其取得长足发展。
(三)将郊野公园与园艺疗法的功能特点有机结合,提供发展新构想
郊野公园虽然养护要求低、可达性较强、接近自然,但因维持开发成本低,地理位置偏僻,因而在分散城市居民休闲游憩方面竞争力低,存在价值及发展方向存在争议。园艺疗法的设计理念强调亲近自然,减少人工修饰痕迹,地点选择强调避开人口密集地带,其地域要求与郊野公园特征契合,因而发展潜力巨大。
(四)拓展城市居民户外活动场所,建设人性化景观
目前我国城市的景观建设存在“重视觉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两方面问题。将园艺疗法理念植入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可实现在关注景观美学、技术和经济的三维基础上,专注于体现人文关怀,注重使用者内心感受,在强调城市与自然有机过渡的同时,营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改善城市居民健康的城市边缘绿化带。
四、发展建议
在郊野公园的建设中融入园艺疗法概念目前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可行性,笔者针对如何体现我国园林文化特色,使之符合实际国情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刺激五感为主要手段,结合各园林要素塑造康复景观,确定设计骨架思路;
(二)利用人性场所理论,环境行为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进行具体设计,体现人性化与互动性;
(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如禅宗,中医五行等)进行合理的植物配植,塑造各具特色的专项小园(如医疗、体验、冥想、复健、疗养花园),使游人全方面滋养身心;
利用园艺疗法扩展郊野公园的应用途径,把郊野公园作为园艺疗法的实现平台,二者的互相促进作用对建立城市空间框架和促进集约型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形成上意义重大,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满足居民游憩需求的研究新方向。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建设;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
一、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设计背景
(一)区位分析
湿地是一道天然屏障,它不仅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和防洪功能,是多种生物的避风港。城市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环境、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休闲娱乐、美学价值、科研教育、经济效益这8个方面都具有重要功能和价值。
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的前身,是西湖淤泥疏浚的堆积场。堆晒了6年,在西湖淤泥里沉睡了数百年的水生、陆生植物种子纷纷发芽,江洋畈变成了以垂柳、湿生植物为主的次生湿地。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规划面积以河岸为导向,长约1.3公里,江洋畈历史悠久,而西湖因优越的水域地理位置成了建设湿地公园的首选之地。
(二)设计思路
由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文化联想到对江洋畈文化的传承与解析,将生态元素分解和组合,最终形成本案的思路,即道路布局以发射感型态为主。透过景观环境模式及纹理解析,解构出如何向四周放射性和向一个方向聚集的形式。江洋畈湿地公园将景观作为生命系统。在垃圾遍地的原工业棕地上,建成了具有净化、防洪、多样性维护、人文效应等综合功能的城市公园。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地处狭长的长江/河景观带,同样要求将防洪、生态和景观设计融为一体。
二、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具体方案分析
(一)功能分区
江洋畈湿地公园的功能分区:生态教育及湿地主题休闲区、湿地多样性地生态体验区、芦苇荡水鸟生态保护区。文化动脉分为以环河步道和环河自行车道为主的自行车服务中心、以环河步道和绿营大道为主的绿带。
1.湿地多样性地生态体验区:以骑自行车或徒步游览湿地绿道为主题,这段湿地绿道正是环河步道和绿营大道,在生态教育区内有与主题相关的自行车服务中心、休息亭廊、木栈道等。
2.芦苇荡水鸟生态保护区:以静态观赏金叶苇荡、花蒲草、日本鸢尾、花叶芦竹等为主的水生植物景观和潜鸟目、形目、鹳形目、目、雁形目等湿地水鸟为主。
(二)交通组织
江洋畈湿地公园的交通流线:以木栈道为发散点,景观节点向外辐射,木栈道遍及入口广场和西湖,中心的活动区形成次干道开路,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景观空间以"点、线、面"相组合的原则,使公园的绿化空间更有层次感。
江洋畈湿地公园的规划区内入口及道路分类为:主入口宽度26m,次入口宽度13m,公园主要内道路(双车道)宽度6m,公园内道路(单车道)宽度4m,公园内小园路宽度1m。 宽6m的双车道指的是靠近江洋畈的村村通水泥路,双车道形成回路,是连接各个组团的主要交通和消防通道;宽4米的单车道位于公园内,只允许小型机动车和行人通过,单车道以四个功能分区为轴线,连接生态教育及湿地主题休闲区、湿地多样性地生态体验区、芦苇荡水鸟生态保护区和工艺品展示区,直达北、东两端;宽1米的小园路则将四个功能分区与其他的组团小景点连接,增加了组团的游赏性和紧密性。公园主干路顺应地形北、东走向,公园道路形成一个环路,支路均开口于环路。
(三)植物配置
江洋畈湿地公园的常见植物有:
1.乔木:广玉兰、香樟、银杏、杜英、合欢、黄山栾树、榉树、无患子、白玉兰、桂花、日本柳杉、罗汉松、深山含笑、加拿大海枣、苏铁、华盛顿棕榈、栾树、山麻杆、西府海棠等等。
2.灌木:海桐、红叶石楠、金边黄杨、栀子花、红花继木、法国冬青、龟甲冬青、泰特珊瑚、栀子花、大叶黄杨、夹竹桃、月季、棕竹、凤尾竹、八仙花、决明子、;连翘、紫荆、紫薇等等。
3.藤本植物:凌霄、木香、爬山虎、油麻藤、迎春花、云南黄馨、紫藤花、葡萄、常春藤等等。
4.水生植物:旱伞草、蒿苞、花叶芦竹、芦苇、水葱、睡莲、莲藕、香蒲、金叶苇荡、花蒲草、日本鸢尾等等。
5.地被植物:草坪类的有百慕大、匍匐剪股颖、高羊毛草、草地早熟禾、黑麦草、马蹄金、马尼拉、狗牙根等等。
在补种的植物选择上,江洋畈湿地公园全部选用原生品种:金鸡菊、狼尾草、红蓼、红果接骨木、波斯菊等,与西湖淤泥自然生长出来的柳树相映成趣。
(四)特色景观
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借助西湖,依靠独特的山水之地势,形成园区内山丘绵蜿蜒起伏,溪水蜿蜒流溢,水杉婆娑起舞,苇海草丛荡漾,水鸟扑翅展飞的自然景观,以及环河绿道绿意苍郁,游人可进行观鸟、绿道驱车体验自然、临风远眺、放风筝、观日出、赏花等公共活动,既可形成特色园林景观,又可带动江洋畈当地的经济发展,形成旅游与经济结合的双向产业。总的来说,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的特色景观包括:
1.以潜鸟目、形目、鹳形目、目、雁形目等湿地水鸟为主的动物景观;
2.以杭州市的地域性市花桂花为主,配合其他植物的天然植物景观;
3.以金叶苇荡、花蒲草、日本鸢尾、花叶芦竹等为主的水生植物景观;
4.以西湖形成的自然溪流景观,以及借助溪水优势开展的漂流、涉水捕鱼、游泳、划船等活动;
5.以环河步道和绿营大道带来的绿道自然景观,以及沿着绿道展开的骑车、散步、放风筝、观日出、赏花等活动。
6.以生态教育及湿地主题休息区为媒介展开的教育活动,通过野生动物模型展览、仿真湿地场景和娱乐教育等设施来告诉游人保护湿地的重要性。
三、结束语
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整个杭州城区品位和内涵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现有绿地升级改造和扩建,增加景观设计元素,使之成为一处集市民游览、休闲、活动、交流、健身、娱乐等活动于一体的标志性城市公园,从而丰富杭州城市的生态空间、艺术空间和文化空间,提升土地利用率,带动公园周边地区房地产、服务业的发展,发挥江洋畈湿地公园的生态及环境效应。
参考文献:
[1] 严军.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公园规划与应用研究[J]. 景观设计.2013年 12期
[2]郁廷栋、沈朝栋.杭州湾滨海湿地公园综合效应的展望[J].中华建设.2011年08期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城市生态公园 生态环境 公园设计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景观生态学概述
景观生态学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学科。
景观生态学是对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主要的综合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以从明确的分布组合(景观镶嵌、景观组合)和各种大小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划表示出来,根据尺度推绎原理,在某一尺度上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研究其他尺度的特征,这正是景观生态学应用于生态公园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二、城市生态公园建设概述
城市生态公园概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位于城市城区或城郊,通过保留、模仿或修复地域性自然生境来建构主要环境,以保护、营建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局部生态系统进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以生态文化或技术为主题,提供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和谐的游览、休憩、实践等活动的公共园林。
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现状
当代城市公园的建设多以传统理念为指导,以构图法则和功能分区为核心,主要满足市民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多种活动,没有分析和组织生态功能并将其物质化、空间化的有效手段,因此很难使其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相互协调,并得以最大化实现。而城市生态公园在我国的建设刚刚兴起,在这方面的规划设计理论尚不成熟,因此,针对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方法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以东莞市同沙生态公园升级改造工程设计为例
1、项目区位
同沙生态公园位于东莞市东城区,占地面积40.2平方公里,北侧为主城区,西北为新城中心区,南侧为大岭山镇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跨一区两镇(东城、寮步、大岭山)一场(同沙场),是市区调节生态平衡的“绿肺”。
项目现状及定位
同沙公园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资源类型,设计结合其自身特性、辐射范围及发展方向,将同沙生态公园定位为东莞市民休闲观光、亲近自然的大型城市生态公园;珠江三角洲地区展现城市公园与传统公园魅力结合的著名旅游景区;东莞市“城市—同沙—松山湖”三位一体重点建设的生态魅力品牌之城市绿肺。
3、设计理念
3.1 吐故纳新——升级改造设计思路的定位
生态公园,城市之肺。肺者,吐故纳新,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吐故纳新,之余自然生态的过程即是生命体代谢,周而复始,万物生长卢更替的过程;之余事物发展过程则是对“故”的延续、吸收、融合,并赋予“新”的结合、创造的过程。
设计取“吐故纳新”这本质作为“同沙生态公园”升级改造思想,珍视场所内现有类型丰富的自然资源、完整的生态基础结构,整体上保留现有的生态空间格局为基调,发生态循环,自然演替为指导思想,针对景观特色不明显,功能不完善等现状,进行规划完善,为市民呈现一个生态景观突出、生态结构稳定、生态功能完善的新同沙生态公园。
3.2 活水孕绿——升级改景观核心的定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其一为引寒溪水支流黄沙河之水,经水库补水流入下游;其二体现为水体生态系统自身循环演替的自然属性,两者皆为对同沙水库水纹特性的阐述,而孕育出的生态绿洲。因而,“活水”与“孕绿”即各为动名词,又具有承接关系,水为万物的生存基础,“活水”与“孕绿”提供了必要条件,“孕绿”则是“活水”的生态实践结果。
景观经“活水孕绿”为核心目标,明确”生态”发展思路,利用“同沙生态公园”得天独厚的现状条件合理规划,构建以“水”为中心点,以“绿”为整体景观面的生态公园结构层次,以特色鲜明的生态景观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参观。
4、生态公园设计手法
设计针对同沙生态公园已有的景观资源类型,结合其不同的特性提出两种设计手法,其一,是以自然景观为对象的自然景观合理化;其二,是人工景观为对象的人工景观自然化。
4.1 自然景观合理化
强调自然生态系统与人使用功能结合的合理化,强调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干扰的合理有度。
A通过分析自然景观区域内的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利用现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修复,改善自然生态系统(湿地、森林),根据不同的生态系统设计目标,合理完善区域景观格局。
B根据自然景观场所内访客使用的实际需求,合理有度的安排人工景观元素,实现区域功能的合理布局。
C结合自然景观区域的环境特性,充分考虑人工景观元素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合理采用色彩、材料等物质元素进行设计,降低人为干扰。
D考虑自然景观区域的生态景观特点,以此为景观表象设计导向,合理规划与环境相符,生态特色鲜明的自然景区风貌。
4.2 人工景观自然化
强调降低人为过程对自然地破坏,强调人工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A通过分析人工景观区域内现有设施,结合周边自然环境特点进行景观布局,实现景观分区以自然特为依据,景观格局自然化。
B分析人工景观区域的访客流量及活动形式,合理布局景点密度,保持各景区即联系又独立的关系,突显功能分区自然有度。
C将成体系的科技环手段运用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使人工工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D以生态文化的生态美学为指导,开拓传统设计思想,使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5、生态系统规划
同沙生态公园的升级改造设计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针对公园内水库、湿地、森林三大生态系统提出相应思路。
5.1 水库生态系统规划
同沙生态公园内水库面积约为1000公顷,湖水潋滟,水鸟掠起,生态环境优美。对水库生态系统的规划可分为几类,在河岸造树林,应尽可能留出空间,种植树冠较大的树木,地面则种植草坪,既可以增强生态功能,使大树扎在土壤时深而密的根须与草坪形成一个土壤生物系,也可以发挥景观作用,与河道组合,有效改善这一地区的温度、湿度与舒适度,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河坡种植草坪或灌木,起到了减少有机物对河道、湖泊的冲击和营养化程度的作用,改善了温度、湿度,并提供食物,在稳定边坡,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改变了护坡硬、直、光的形象,给人们以绿色、柔和、多彩的享受;在水中因地制宜建湿地河流,在基本不影响行洪和槽蓄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构建挺水植物多样性的环境,保留和建设一些湿地,达到修复水生态系统目的,同时创造了充满野趣、野味和自然气息的空间,是人们回归自然的一种象征。
5.2 湿地生态系统规划
同沙生态公园内现状保留了部分农田、鱼塘用地,具有良好的湿地景观基础。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具体规划中主要注意以下三点:
(1)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连贯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2)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与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3)合理利用的原则。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