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矿山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矿山企业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矿山企业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矿山企业管理制度

第1篇:矿山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矿山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做了简要的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措施,希望对矿山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成本管理 人力资源成本

随着矿山企业采选技术的进步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经营者对生产成本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经济环境,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矿山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迫在眉睫。

一、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有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物资浪费较严重。矿山企业所需物资较杂,采购流程不完善,库房管理人员流动又较大,库管对库存物资的认知度停留在较低水平,库房管理制度薄弱,采购与库存脱节,造成物资积压,仓库库存量大,仓储成本大,企业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2.忽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未实现财务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的深度合作。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失败,人浮于事,闲人太多,不干事只拿钱,劳动生产率低。财务部门未深度参与人力资源成本和效益的考核和量化,企业没有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

3.成本管理狭隘,缺乏全局性的管理。有些矿山企业成本管理面狭隘,片面通过提高矿石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于存货,这是通过存货的积压来提高企业短期利润的行为。而且成本管理仍局限于产品制造成本的管理,大部分企业还是依据产量来分摊变动成本,忽略了与产量并不直接相关的资源耗费,没有引入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

4.成本管理太过表面,管理未抓住本质的东西。大部分矿山企业对于成本管理仍停留在节约各项开支的表面管理上,这样固然会降低企业部分成本费用,但降低的弹性小,企业没有认识到提高效率才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从现代化的管理角度来看,单一通过节约费用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是治标不治本的,有些企业为了单纯的节约而忽略了对于环境的保护以及矿区生产生活设施的改造,这更是间接断送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是赢在眼前输在未来。

二、成本管理创新的有效措施

矿山企业应把成本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和投入产出的全过程,扎实财务基础工作,放眼未来,杜绝片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企业成本创新能力。

1.成本管理的源头——加强材料采购及消耗管理,做到物尽其用。第一、实行材料公开竞标采购,按需采购,控制采购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加大材料的精细化管理力度。第二、针对生产用主要材料实行单项控制,提高全员成本意识,以每月狠抓一种主要材料的降耗作为突破口,杜绝浪费现象。第三、搞好设备投入及运行的成本控制。首先,加大车间机械设备检修力度,避免材料及配件投入量的增加;其次,矿区设备管理人员要严格把好设备的选型及安装质量关,配备合格的操作维护人员,提高设备安全运转率,降低运行成本。第四、定期开展清仓查库对账工作,对积压物资进行分类排队,先企业矿区后集团内部调剂使用;加强设备租赁管理,减少设备闲置。

2.成本管理的着眼点——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真正做到人尽其用。目前矿山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幅度很大,企业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价值,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应重视以下几点:

首先事前规划。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规划管理工作,财务部门配合人力资源部门监督各部门按照编制定员,依据工资政策、定员人数、月工资标准及各种津贴来编制工资资金计划,做到生产管理中人力资源配置最优,杜绝人浮于事。

其次事中控制。建立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系统,积累人力资源成本及效益信息,量化人力资源成本;通过改革生产工艺、采用新设备、改善劳动条件、改进操作规程和进行员工培训等措施,科学合理地使用劳动力,将企业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产品中的劳动消耗。

最后,事后分析与考评。人力资源部门与财务部门要紧密配合,做好人力资源的成本效益分析、评价及考核,财务部门应将财务目标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对每一个员工的财务绩效进行考评。激励方式针对基层要物质奖罚居多,采取奖罚浮动工资的办法;中高层则以精神鼓励荣誉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3.成本管理的重点——正确认识成本内涵,推行全方位成本管理。矿山企业不应脱离市场需求,应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的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分析,尽可能消除“不增值的无效作业”,改进“增值的有效作业”,正确认识成本的内涵,把影响成本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前期生产设计、采购、生产制造、产品销售等都作为成本的管理要点,推行全方位成本管理。

(1)从前期生产设计工作抓起。精确的地质资料是降低成本的首要环节,矿山企业应在前期生产设计阶段,加强地质勘测工作,做好月度、年度以及远期生产的地质勘测工作,把先进可行的采矿工艺和技术运用到降低成本中。

(2)企业应形成成本责任的三级管理体制:财务部门负责成本指标的制定,并对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分析及考核;车间和部门负责跟踪各项成本费用发生的情况,编制成本费用表,每月需对本部门的成本进行分析,找出成本超支的原因;班组主要负责管理生产中的能耗与物耗两项实物量指标,从生产的源头控制成本的支出。同时制定可控费用的管理办法,做到硬指标和奖罚措施并举,激励全员参与企业成本管理。

4.成本管理的关键——提高效率。在成本管理过程中,主要压力就是人员之间信息不对称,沟通协调的难度较大,业务知识相对独立,降低了工作效率。解决这些问题,一要推行业务培训,由生产技术人员讲解矿井生产流程和技术要点,财务人员讲解成本核算方法,双方能够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工作面设计、采用合理的作业方式,提高生产及办公效率,从而降低成本;二要矿长、总工程师和总会计师之间密切沟通和交流,具体负责成本核算的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通过交流,了解企业的成本发生环境,合理运用作业成本法,抓住成本发生的动因即必要性和合理性,使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不再停留在表面。

综上,加强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都离不开成本管理,矿山企业应放眼未来,把成本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从京.《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第2篇:矿山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1.安全问题

一是员工安全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生产一线操作工大部分来自偏远山区以及本世纪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安全意识差;经验主义严重,心存侥幸、冒险、蛮干心理;一线操作工人流动性较大,安全基本技能固化较难。二是安全教育培训形式单一,照本宣科,没有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培训效果不好。三是安全投入不足,考虑利益因素,安全投入减少。四是安全管理不到位。多数矿山企业对井下采矿工程采取外包的形式,安全管理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以包代管的现象;承包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岗位编制明显不足。五是薪酬机制不合理,企业按照“增人不增工资、减人不减工资”的原则对班组核发工资,员工为了多拿工资,尽量减员,造成员工超强度劳动,安全隐患大。

2.生态问题

一是企业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方案落实不彻底,道路硬化、树木栽植、草皮移植以及挡土墙建设等后续维护工作停滞,导致道路破损、树木枯死、草皮乱堆、墙体脱落等现象发生;二是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没有实行定点、分类堆放;三是植树造林的义务没有落实到位;四是由于民族生活习惯的不同,伐木取暖或者做饭的习惯还普遍存在;五是有的企业不愿意足额缴纳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

3.开采问题

一是不按开采设计和开发利用方案进行开采,甚至没有开采设计和方案就开采,短期行为较为普遍;二是擅自改变开采顺序和开采方法,不按核定的开采规模超量开采、越界开采;三是边探边采,以探代采现象比较严重。

二、建议

1.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一是提高员工安全素质。逐步完善员工用工机制,建立工资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员工待遇;加大对一线员工的评先评优工作,将优秀的员工提拔到班组长、值班长等一线管理岗位,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不断优化安全培训形式,着力提高员工安全技能。二是加大安全投入。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优化安全生产环境,规范标准管理,切实按要求实施并维护好井下“六大系统”;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安全基金,确保资金到位;认真制定每年的安措计划,认真落实,不得减少项目投资;严格监督外包单位安全投入,提高安全基础设施。三是加强外包单位管理。严格按照劳动法的要求,规范作业时间,不得侵犯员工休息时间;加强劳动过程管理,把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与监督检查结合起来,实行“季度检查、半年总结、年终验收”的管理模式;严格执行《非煤矿山外包工程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签订《非煤矿山外包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双方的安全管理职责;提高外包单位安全管理专职人员待遇,引进高素质人才。

2.加强生态环保工作

一是把生态保护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生态第一、发展第二”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二是不折不扣地落实企业开发建设水土保持方案,确保资金到位、措施到位、标准到位、监督到位;三是加强垃圾管理,实行定点、分类堆放,严禁焚烧垃圾;四是组织员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有计划地种植花草、树木,加强管理,确保成活率;五是加强文化引导,把生态环境治理与不同民族亚文化的多样性结合起来,给群众提供煤炭、节能灶等先进的生活资料;六是推动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矿山;七是树立生态公平理念,足额缴纳企业的生态补偿费用。

3.加强资源管理工作

一是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二是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中期目标,制定科学的年度经营目标,使企业利益在科学的轨道上运行;三是认真履行探矿权人、采矿权人义务,切实维护企业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四是企业自觉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和群众的监督,按照国家规范管理企业资源。

三、结语

第3篇:矿山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对外投资;并购收购;主要措施;规避风险

国家近几年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就是要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我国各类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提升企业竞争力。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后备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矿产资源开发粗放,只注重开发不注重保护,地质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矿产资源结构性短缺、供需失衡,矿业结构不尽合理。铜、铅、锌、铝、稀土、原煤等矿产相对冶炼能力缺口大,非金属矿产相对于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的开发明显滞后。在产业结构上存在重开采、轻加工,重金属能源矿产、轻非金属矿产的状况,不能充分将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矿山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低下。二是地质勘查工作滞后,后备资源储量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内已发现的中小型金属矿床及大多数非金属矿床地质工作程度低,可供矿山建设的基础储量少,不能满足矿山设计需要。三是国内外“ 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勘查开发机制不完善。对国外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加之有的国家投资环境差,对外投融资渠道不畅,使得中小企业“走出去”发展将遇到诸多困难。

一、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形式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可充分利用我国对外投资与合作的促进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支持政策、信贷支持政策、保险支持政策、税收支持政策、外汇支持政策。近几年企业对外投资投资和合作业务发展迅速,领域日益拓宽,投资方式不断创新。截至2010年底,境外中资企业的资产总额超过1.6万亿美元,雇用员工130万人,其中外方人员60万人,2010年实现年销售收入6000亿美元,同比增长31.1%。通过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一)可利用财政支持政策。主要资助境外投资包括境外矿业合作,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等。资助重点包括境外投资合作类:以跨国并购方式开展的对外投资、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境外加工贸易、进入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实施项目;对外承包工程类等承包项目。资助范围为项目前期费用、资源回运、“走出去”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境外突发事件处置费用、境外研发中心专利注册费用、贷款贴息、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此外,中小企业还可充分利用国家给于中小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包括境外展览会、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软件出口企业和各类产品认证费;国际市场宣传推介、宣传材料翻译制作费、企业网站设计开发费、境外广告费等。

(二)可利用信贷支持政策。主要包括商业信贷、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等多种信贷形式。目前,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各大商业银行都正积极开展相关业务。

(三)可利用税收支持政策。国家出台了出口退税、避免双重征税等优惠政策,并规定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因驻在国(地区)发生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损失较大的,可对其境外所得给予一年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的照顾。

(四)可利用保险支持政策。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于2001年12月成立,承接出口信用保险和对外投资保险等业务。目前,支持“走出去”业务的承保额超过100亿美元。

(五)可利用外汇支持政策。国家外汇管理局了《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将境外直接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由事前审查改为事后登记,同时取消了资金汇出核准,允许境内机构在其境外项目的筹建阶段,汇出投资总额一定比例的前期费用。

二、中小企业“走出去”要充分享受上述优惠政策,必须还要严格遵循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的管理制度,这些都是企业规避风险和利用我国对外投资与合作的促进优惠政策必须做到的。

(一)遵循对外投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在境外开办企业(金融企业除外)核准制度、境外投资综合绩效评价制度、境外投资联合年检制度、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 、境外中资企业(机构)报到登记制度、境外并购事前报告制度、驻外经商机构一线监管制度、境外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网上备案制度、境外开办企业核准制度。

1.商务部下发《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用于规范企业行为,一是下放核准权限,商务部仅保留对少数重大的、涉及多国利益的境外投资以及在未建交国、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境外投资等,地方企业其他境外投资由省级商务部主管部门负责;二是简化核准程序和企业申报材料,缩短核准时限。企业绝大多数境外投资只须填写并提交《境外投资申请表》,中小企业一般境外投资事项不再征求意见。

2.境外开办企业核准制度(续)。商务主管部门主要从双边政治和经贸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履行国际义务等方面进行审核,帮助企业规避风险。但一般境外投资经济技术可行性由企业自行负责。

3.境外投资综合绩效评价制度。主要要求企业对资产运营效益、资产质量、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和社会贡献进行评价。此项评价结果将用于对企业境外投资的宏观管理和监督,对引导企业选择投资方向和投资领域特别有益。

4.境外投资联合年检制度。由各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和外汇分局负责地方企业境外投资的年检工作;其中有关外汇内容,由其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负责。

5.境外并购事前报告制度。根据商务部关于《企业境外并购事项前期报告制度》的通知要求,企业在确定境外并购意向后,须及时向商务部及地方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地方省级外汇管理部门报告。

6.境外中资企业(机构)报到登记制度。根据商务部2005年关于印发《境外中资企业(机构)报到登记制度》的通知要求,中资企业在投资所在国办理完毕注册登记手续之日起30日内,向我驻当地使(领)馆经商处(室)报到登记,各驻外经商机构将建立中资企业档案,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中资企业的联系,做好协调指导服务。该项制度帮助企业在驻在国或中资企业发生突发事件时,各经商处 (室) 将及时预警信息,协助安排与处置,保护企业及人员的各项权益。

7.境外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网上备案制度。境内企业拟在境外从事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加工等经济活动的,在跟踪筹备阶段需向商务部和国土资源部办理备案。境外中资控股企业拟从事上述经济活动,由境内企业办理。商务部在“对外投资合作信息服统”上建立了“境外矿产资源开发备案系统”。此项工作企业一定要重视,类似于网上执照,是享受该项优惠条件的前提。

(二)企业可利用国家建立的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的服务体系,主要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投资导向、搭建交流平台、完善政府间合作框架、建立部际协调工作机制、加强人才培训、构筑境外安全网络。国家建立了《境外投资国别环境库》、《国别投资障碍报告制度》,并在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网站上定期《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对外承包工程国别产业导向目录》,指导企业“走出去”,有效规避投资风险。同时,国家建立“走出去”部际协调工作机制,主要包括境外中资企业和人员安全协调小组、境外投资管理工作联系机、境外劳务纠纷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境外矿产资源开发部际工作机制,制订了《处置境外经济合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企业构筑了境外安全网络。

(三)国内大部分企业“走出去”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总量比较小;二是企业实力尚有差距,主要缺理念、缺经验、缺管理、缺人才、缺资金;一些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是亏损的,投资前可行性研究或尽职调查不够深入确实,企业管理经验水平和国际化人才明显不足,也缺乏可持续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包括自主研发能力及关键的核心技术;投资并购后的跨国整合能力不足,也会遇到工会、环保、人身安全等诸多问题;三是政策支持仍需完善;四是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经济活动泛政治化,以公平贸易为借口,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过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部分国家在市场准入方面设置障碍,企业“走出去”的实际困难不少。五是经营秩序有待规范,企业之间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无序竞争问题,境外工程承包低价竞争问题;六是开发资源现行政策措施有不足,立法滞后,监管缺位,财政和金融支持不能满足需求,公共服务尚未完善到位。总之,今后5-15年是我国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机遇期,外部发展环境总体有利,内部条件日益具备。中小企业产业水平明显提升,“走出去”的经验日益丰富,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1.大力培育中小企业早日成为跨国公司。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大力开展对外投资合作,通过并购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公司知名品牌、先进技术及营销网络,实现规模和市场的有效扩张,发展壮大市场竞争主体。

2.加快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灵活机制的竞争优势,到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按照市场规则、平等互利、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建立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和营销网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更好地利用跨国公司的研发、生产、营销等体系加快自身发展。

3.扩大境外资源开发合作。在坚持立足国内、节约优先的前提下,扩大境外重要矿产等资源的合作开发,实施长期贸易战略,拓展境外资源合作的渠道和领域。积极、稳妥、可持续地开发利用境外矿产资源。

4.创造条件积极参与对外承包工程。在做好海外矿山资源工作同时,积极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以带资承包、总承包、BOT等国际通行方式,到境外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中小企业设备、材料、技术和服务出口。

5.稳步发展对外劳务合作。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巩固和拓展对外劳务合作的领域和市场。加强对外派人员培训,提高外派人员素质,提高中小企业跨国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6.推动中小企业到境外从事贸易分销、期货、物流、企业管理的交流,增强国际竞争力。

7.优化中小企业企业结构。坚持扶优扶强、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形成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原料、冶炼、加工企业分工合作的企业梯队。

8.优化企业管理结构。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推进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促进企业从生产经营型向品牌经营型、资本经营型发展,注重主业发展,核心业务能力培育和整体优势发挥。同时,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加强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队伍建设,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广泛实施国内外人才战略,营造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新机制;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增强职工凝聚力;强化质量、成本、资金、营销管理为重点的企业管理,完善各项专业管理和基础管理工作。

9.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中小企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着力推进营销创新,不断提高物流效率和市场占有率。注重细分市场,保有传统市场,开辟国外市场,鼓励企业在能源、原材料和制造加工产业等方面与国外开展合作,重点引进高新技术、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外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