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管理的社会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围绕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从事筹资、投资、资金营运、收益分配、财务预算与控制和财务分析等工作,具有合格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的会计专门人才。
二、《财务管理》课程的定位
高职《财务管理》课程的育人思路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及教学内容体系以应用为特征,在教学中不再强调知识和理论的系统性及完整性,而应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也就是说就业导向特色鲜明,强调的是职业定位与能力培养。财务管理活动是指根据资金运动的规律,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从资金的筹集开始、对资金的使用和分配进行管理和分析,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一项管理活动。财务管理的实质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并正确地处理财务活动中的各种财务关系,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三、目前《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现有教学模式偏离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们的《财务管理》教学仍是传统的偏重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和计算公式的掌握,而对于理论知识和计算公式如何运用到实际中则很少涉及。学生只会运用计算公式计算相应的指标,却不知道如何运用已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即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很多学生学完《财务管理》,只是死记了一堆公式,财务管理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实用性,学生根本体会不到。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的专门人才,所谓的“应用型人才”简单理解就是能够学以致用,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性,这就要求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这一目标的要求。
2、现有教学手段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理论教学课时与实训教学课时比约为1:1,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训教学课时则严重不足。由于《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课程,涉及的理论比较多,公式比较多,比较抽象,老师的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多数老师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手段。老师辛辛苦苦在讲台上讲着,学生们却似懂非懂,只能勤奋地记笔记,以期背下来应付考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让本就学习基础较薄弱的高职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做了无用功。当然也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也引入了实训教学法,但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一方面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习惯自己主动思考问题,于是常常是老师布置的案例,最后老师拿出解决的办法,即自问自答。另一方面是由于实训课的内容选取不当,《财务管理》课程的案例资料大多来源于教科书上,主要针对于上市公司及国有大型企业,少有针对于中小企业的案例,让学生觉得财务管理工作似乎很“高大上”,只有上市公司及国有大型企业才需要财务管理,其实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还是较低,更需要适合于中小企业的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一方面是社会对能熟练运用财务管理知识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是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的冷漠应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难免落空。
四、《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改进教学模式,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设计
(1)利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在《财务管理》课堂上,可以通过设计仿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在企业工作一样,让他们实现角色的转换,从原先的被动接受知识者的角色转换为主动参与者的角色,通过工作实践掌握理论知识。例如,在理解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和进行计算时 ,可以将身边人贷款买房,贷款上学的事情作为教学案例。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创设一个小企业,例如学校周边的一个打印室。把这个打印室从开业初期的筹资活动,经营期间的投资活动,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营运活动,资金分配活动都设计进我们的教学内容,使《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抽象理论,与学生熟悉的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事联系起来,使学生学到的东西有用和能用。把这些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经济活动,设计成一个个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将理论知识死记硬背下来只为应付考试,毫无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如果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像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师生互动法等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方法中最为有效的方法,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中实实在在的例子。在案例教学中,应以专门针对解决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而设置的案例为主,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尽量实地调查企业的财务信息,以保证教学案例的可操作性。在应用这些案例时,应鼓励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提出多种解决方案。
针对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经济现象设计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既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还可以收集一些经济学家的讲课视频,来了解国内外最新的财务管理理论,让这些著名的专家学者都走进课堂,走近学生。
随着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新的财务管理问题越来越多,教师应经常更新教学资料,教学课件。
2、完善校内实训教学
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岗位适应能力强,角色转换快。加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完善校内实训教学。对于学生在财务管理岗位上的职业能力方面的实训,就是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模拟企业的财务管理岗位和工作流程。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的筹资、投资、资金营运、收益分配、财务预算与控制、财务分析等环节进行操作,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模拟实训把学生从孤立的,枯燥的理论中解脱出来,带给他们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模拟实训,既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校内实训中,我们最常见的是ERP沙盘模拟实训。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
3、完善校外实习教学
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任课教师可以带学生到企业实地实习、通过看、听、问、想、辩进行认知实训。邀请企业财务负责人或财务总监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在培训中企业财务负责人或财务总监、会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与学生互相交流,就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专业的解答。同时,应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时间,参加有关企业财务管理的社会实践,并能完成相关的社会实践报告。总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管理会计最初萌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于20世纪70、80年代传入中国。目前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和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对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创新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管理会计理论的支撑,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需要管理会计职能的全面发挥。但是直到现在,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相对匮乏,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评价的职能还未引起企业的普遍重视。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强调要把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呼吁要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使我国管理会计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由此可见,加快管理会计的发展,推进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创新是政府部门、学术界、企业界等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作为培养学生的高职院校来说,我们应该配合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管理会计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管理学与会计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开设此课程,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但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来说,从管理会计的教学实践看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关系模糊、课程内容缺乏高职特色且内容陈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等。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必须正视该问题,建立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管理会计课程内容体系,不断提高管理会计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造性
从目前高职院校管理会计的教学模式上看,大多数院校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重视教师在讲授过程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该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师生互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调动,从而会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相脱节
管理会计的目标是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目前管理会计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却忽略了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大部分理论都是在一些假设前提下存在,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应用的较少。再有就是高职院校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对于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来说,管理会计课时安排较少,教学内容无法全部讲授,实践内容更是强调不足。因此,对于授课老师来说,一般在有限的课时内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践内容只能涉及几个案例教学,而这与管理会计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说法是无法吻合的,并且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管理会计人才也是无法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
3.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于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所使用的管理会计教材内容大多数都是偏向于覆盖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教材的主要内容大致涵盖成本性态分析与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测分析、经营决策分析、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标准成本和责任会计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是传统管理会计和现代管理会计的知识,其中有一些理论已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需要。现在管理会计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战略管理会计时代,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需要,高职院校在培养管理人才方面也应与市场接轨。因此,管理会计教学内容体系也应增设如战略管理会计、作业成本法、环境管理会计和社会责任管理会计等新的理论知识,为日后培养管理会计人才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高职院校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的建设
1.教学内容应与教学目标相吻合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科技发展服务的专业人才。既能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又具备扎实的业务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从事财务和金融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教学内容应与教学目标相吻合,二者要协调一致。目前,高职院校管理会计部分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化,无法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故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有助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比如说可以增设如战略管理会计、作业成本法、环境管理会计和社会责任管理会计等新的内容,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建立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
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在管理会计课程内容体系设置上尤其需要强调应用性。因此在设置时,应在充分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准、参照管理会计师的资格标准、结合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要求,建立与企业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3.利用案例教学强化教学理论
案例教学最早在美国哈佛学院的MBA教学中采用,是指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相关基础知识后,通过对当前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认识,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并且实践证明,该方法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实践能力较强的优秀人才。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其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最终强化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使其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教学需教授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联系的课程内容,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尽量做到课程内容模块化,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需办出自己的特色,如校企合作、真实工作场景的模拟等。只有把二者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这样才能为企业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5.教学手段灵活化,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为了提高管理会计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和应用性。比如说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可以将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内容丰富的电子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效果直观且易于接受;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管理会计的教学资源在网上与学生共享,方便学生课下学习;利用沙盘模拟实验室让学生亲身体验管理人员如何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如何履行管理会计的职能,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深入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财务工作,学习到真实的工作内容,结合学年末或毕业设计,写出调查报告或社会实践报告,更好地加深对管理会计课程的理解;利用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训环境,高职院校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和企业单位合作,为学生安排较为理想的实习岗位,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