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工会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安全办公会议制度
1、贵州博鑫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安全办公会和“一通三防”例会,召开时间由公司安全监察部届时通知。各矿每周至少组织召开一次安全办公会。
2、 公司会议由公司总经理主持。
3、 参加会议部门及人员:
公司各位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安全监察部、生产技术部、财务部、各矿主要负责人,安全副总经理、安全监察部负责人。
4、各矿汇报以下工作内容:
①本月安全工作情况;
②本月安全质量标准化情况;
③本月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情况;
④当前存在隐患及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⑤下月安全工作重点及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
⑥公司及相关部门协调解决的人、财、物事项。
5、有关部门通报上月相关工作,如生产情况、事故情况、质量标准化情况、“三违”情况、当前存在问题、下月工作安排等。
6、公司副总工程师对有关工作提出建议。
7、公司领导协调解决各单位提出的问题,并对下月安全工作提出要求。
8、总经理传达贯彻上级有关文件、指示、指令,总结分析上月安全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下月安全工作。
9、要求:
凡是在安全办公会议上确定的安全重点事项必须是谁开会、谁负责,并有专人或部门进行跟踪、落实、验收。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报告和治理制度
1、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每月必须组织有关人员对各矿井上、下进行一次安全隐患大检查。
2、在安全隐患检查中,发现的隐患情况,公司必须做好记录和下发隐患整改通知书。检查完毕后,各矿立即召开安全生产办公会议,对安全隐患按“五定”原则进行逐个落实处理。
3、公司第二巡进行井上、下安全隐患大检查时,必须对各矿上巡检查出来安全隐患进行复查,若发现上次隐患未进行处理排除,必须追究各矿有关人员的责任并进行严肃处理。
4、公司在第二次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各矿应再次组织现场办公会议,总结上次检查和处理情况,并落实好新检查出来的事故隐患处理措施。
5、公司安全监察部必须将每次检查及整改的隐患做好登记复查工作。对在限期内未完成整改任务的进行处罚。
6、各矿严格执行管理人员现场跟班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当班现场整改,并认真做好记录,如当时不能完成整改任务的必须向下一班交待清楚继续进行整改。
7、公司安全监察部必须针对安全办公会议要求,完成落实的问题,及时检查整改情况,逐月分重大隐患、一般隐患做好台帐,并分类存档。
安全目标管理制度
安全目标管理是通过目标的体系化,组织各矿向安全挺进的一种形式。
一、制**全目标
结合环境因素、历史和现实,公司制定一个通过各矿努力可以实现的安全总目标。这个安全目标,必须具备:
1、明确性。目标要具体明确,既有数量目标(如工伤人数,千人负伤率、百万吨死亡率等),又有形象目标(如达到某某先进水平等)。要重点突出,体现出本公司的特点。
2、可行性。目标的高度应根据需要与可能综合确定,既先进又合理,既能鼓励各矿的热情,又能通过努力而实现。
3、系统性。要充分考虑各矿、队、班组业务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分工协作的关系,使目标具有可分性又有组合性。
4、应变性。煤矿生产是地下作业,所处的生产环境十分复杂,经常变化,还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在制**全目标时,既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达到促进安全生产的目的。
公司总目标制定后,各矿要制定出分目标,并经公司纵横协调,综合平衡后确定。
二、建立管理体系
安全目标制定后,要建立管理体系。
1、组织体系。公司、各矿及各矿区、队设立安全目标管理领导小组,由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有关人员为成员。班组设立安全检查员,从而形成自上而下的专管线,群管成网的安全目标管理网络和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网络。
2、制度体系。为促进安全目标的实现,公司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在狠抓规程兑现的同时,要完善以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做到层层责任分明,事事落实到人,上至公司董事长,下至每位职工,人人肩负安全重担。
三、实行过程管理
在进行安全目标管理时,要强调过程管理和阶段目标的完成。上级对下级要给以相应的、必要的权力,让他们“自我控制”,自我发挥。同时,要对下级的目标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给予具体指导,进行各方面的协调。对于暂时无力解决的整体性问题,要及时向上级汇报,争取帮助。
四、评**全效果
安全效果的评定,一般分为定期评定和最终评定两种形式。定期评定是每隔一定的时间(一个月或一季度),对照目标逐项检查评定。最终评定,一般是半年或一年作一次的总评定。评定会由安全第一责任者主持,安全目标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参加。
评定的内容是:目标执行情况,哪些目标好,哪些目标差,好在哪,差在哪,为什么好,为什么差,总结经验教训,奖优罚劣。同时,制定措施组织新的循环。
安全投入保障制度
1、所称安全费用,是指各矿按原煤实际产量从成本中提取,专门用于煤矿安全生产设施投入的资金。
2、公司所属各矿按月实际原煤产量,在原煤成本中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
3、安全费用必须专款专用。各矿每年11月申报下年度建议计划,经公司审批下达正式计划执行。
4、纳入安全费用计划的项目,必须单独按月报送统计报表,要求每月底将报表一式三份报公司安全管理部。
5、安全费用使用范围:
(一)矿井主要通风设备的更新改造;
(二)完善和改造矿井瓦斯监测系统与抽放系统;
(三)完善和改造矿井综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设施;
(四)完善和改造矿井防灭火设施;
(五)完善和改造矿井防治水设施;
(六)完善和改造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防护设备设施;
(七)完善和改造矿井供配电系统的安全防护设备设施;
(八)完善和改造矿井运输(提升)系统的安全防护设备设施;
(九)完善和改造矿井综合防尘系统;
(十)其他与煤矿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6、用安全费用安排的工程项目的设计、预算、开竣工报告、竣工验收等相关程序和审批制度比照维简费项目管理。
7、安全费用的会计核算,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处理。
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
一、制定达标计划。对照煤矿质量标准化的颁布标准或者是公司、各矿井内控标准及其要求制定达标计划。
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2、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和影响因素。3、从各种原因中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4、制定提高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方案和实施计划。
二、抓好职工的质量教育与培训工作。
三、各矿井下工程质量形成过程的质量管理。生产技术准备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施工过程的工程质量管理。
四、实现公司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五、建立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一、仓储管理工作是连接生产、供应、销售等的中转中心,要求我们,尤其我自己在认真做好做细仓储管理工作的同时逐渐深化了解与掌握生产工艺管理、供应业务信息、销售业务信息。这样对加强仓储管理水平有非常致关重要的帮助作用。
二、仓储业务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基础,日常加强仓储管理人员的财务基础知识的锻炼与培养,是充分配合好财务进行正确成本核算的必要基本条件,也是减轻财务工作量的重要途径。
三、物资全面的监管是仓储管理的重中之重,无论物资作为什么样的状态存在,加强仓储管理人员的监管责任心与主管意识至关重要。
四、完善的物资管理体系是财务内控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的理解内控体系,就是一个圆,一切的一切只要能做到在圆上运转,而不是作为圆的切线脱离这个圆,才能真正达到我们要的内控目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我们将继续根据这样的道理思考、求证、改革、完善、发展之。
五、全方位的协同配合的工作状态。与财务、生产、供应、销售、安全、保卫、服务等各相关部门进行全方位的协调与配合,是仓储物资管理责任与保障。我们将以全新的姿态努力配合其他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财务管理;新会计制度;资金;财务信息
一、新会计制度概述
从辩证法的视角来看,任何行业以及任何工作都应当遵从一定的行为准则以及规范,才能确保行业正常发展以及工作正常开展。新会计制度就是一个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要遵守的准则以及规范。为了更好地规范各个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防止出现利润作假、资产作假以及财务信息作假等现象,我国财政部制定、颁布并施行了新会计制度,从审慎经营的角度对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进行规范。新会计制度内容较为科学全面,能够为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益指引,反映出单位真实的资金运营状况、财务信息状况等财务管理状况,为单位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对于影视公司而言,影视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提升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及时根据新会计制度的内容以及要求,及时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调整。
二、新会计制度对于影视公司财务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更新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理念新会计制度的颁布以及实施,意味着影视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方向以及内容发生了改变,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理念也随之改变。财务管理人员需要结合新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对影视公司财务管理结构以及内容进行全方位优化,更好地提升财务管理工作实效性以及质量。除此之外,新会计制度中的许多内容能够为财务管理人员革新财务管理理念提供有益借鉴,为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指引,帮助财务管理人员依法依规处理财务管理事项。
(二)优化财务管理环境以及目标伴随文化影视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影视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用愈发突出。影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财务管理工作,它直接影响着影视公司日常管理以及日常经营。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能够更好地规范财务管理人员,改善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缺陷,增强财务管理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以及准确性,优化公司财务管理的环境。除此之外,新会计制度的颁布与实施,改变了影视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当前,影视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主要是控制风险和增强效益,强调财务管理工作服务于影视公司整体发展,强调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三)推动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转型升级新会计制度实施以前,我国部分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漏洞,财务信息不真实、资金管理不规范、会计管理不科学等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新会计制度颁布和实施以后,对不适合经济发展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调整,为财务管理人员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准则,能够更好地提升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资金管理的规范性以及会计管理的科学性,反映出影视公司真实的财务状态、运营状态以及资产信息,促进影视公司财务管理模式转型。除此之外,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能够更好地帮助影视公司财务管理人员规避和控制财务管理风险,营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推动影视公司整体发展。
三、新会计制度下加强影视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结合新会计制度要求,优化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第一、财务管理人员要立足于新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影视公司具体经营状况,对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进行优化。一方面,进一步明确各个财务管理岗位的职责,将责任落实到各个具体的岗位,实现权责利一致,确保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岗位安排要严格按照“岗位不相容”原则予以安排,避免出现一人多岗等现象发生,减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各个财务管理环节的内容,规范财务管理流程,防止财务管理中出现形式化、主观化的问题。第二、财务管理人员要优化内部控制机制,当前检查影视公司业务落实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情况,了解现阶段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以及不足,加大内部控制力度。只有优化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机制,才能更好地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科学性,防止对影视公司财务会计信誉产生不良影响。第三、加强财务管理部门、法律部门以及业务管理部门的沟通协作,结合影视公司业务需要和财务管理需要,进一步补充财务管理制度中的内容。
(二)提升影视公司应对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相较于其他企业,影视公司较为特殊,其财务管理工作不仅容易受到会计制度的影响,也会受到文化产业政策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提升影视公司应对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辩证法的视角来看,会计制度、文化产业政策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属于一种正常现象,企业无法把控上述因素的变化,而只能不断提升本企业应对上述因素变化的能力,才能减少和应对财务管理活动中的风险。一方面,企业可以搭建风险预警机制,从预警内容、预警目标等方面着手,对当前的会计制度、市场环境变化、政策方针变化、法律法规变化、行业发展变化以及市场环境变化进行有效监控,评估当中存在的风险,并据此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战略。另一方面,影视公司需要健全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立足企业切身实际状况,及时调整财务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政策,有效提升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缓冲因会计制度、文化产业政策以及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而给企业带来的消极影响。总而言之,影视公司财务管理人员要深刻把握新会计制度的新变化,将新会计制度的内容渗透到财务管理各个环节,提升影视公司应对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
(三)加强资金管理,防范资金风险新会计制度下,资金管理以及资金风险控制是影视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环节。资金管理不当,则容易滋生财务风险,不利于影视公司长远发展以及转型。具体而言,影视公司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进一步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第一、针对企业应收账款进行管理。影视公司在进行日常经营时,就应该根据相关要求制定出可靠的应收账款计划,设立专人专项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与追踪,根据相关材料记录,了解客户与其他项目上的收款截止日期,针对这些事项做好管理,减少企业应收账款的数额,增加企业资金。第二、影视公司还应该针对资金的执行力进行管控,合理分配企业资金,对其合理性与合规性进行重点的监督,防止不正确的行为发生,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规避。第三、影视公司还要积极关注影视行业的市场变化,争取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不管是在人力、物力还是技术方面都要进行改革,积极适应市场的变化,以此降低企业的总成本支出,实现开源节流,增加企业现金流与固定资产的同时,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四)树立成本管理意识,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新会计制度强调财务管理效益性,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基于此,财务管理人员要树立成本管理意识,注重财务管理工作的成本效益。财务管理人员要进一步优化预算控制工作,结合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以及本年度业务需求,合理拟定财务预算计划,增强预算计划的可行性、科学性,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发挥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成本控制领域的作用。
四、结语
新会计制度的诞生,改变了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内容以及财务管理方向,对影视公司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对于影视公司而言,财务管理是财务决策的基本前提,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公司创造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能力。因此,影视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规范意识、法治意识、标准意识,更好地推动影视公司财务管理工作,去除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以及不足,更好地提升财务管理实效性以及质量。除此之外,影视公司管理层也要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加大在财务管理领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提升企业在影视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相信在影视公司管理层、财务管理人员以及其他部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影视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会焕发出新的生机,迸发出崭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陆艳.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模式研究[J].纳税,2019(15).
关键字:公司治理,独立董事,监事会
1.问题的提出
2001年8月16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在境内上市公司中建立独立董事制度。2002年1月9日证监会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以下简称“治理准则”)又规定了董事会设立审计、薪酬和提名委员会和增加独立董事的有关条款。按照有关规定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职能互相重叠,出于“搭便车”的心理,两个机构之间的扯皮、推诿很有可能将仅存的一些监督绩效降低为零。随着这些制度安排在上市公司的大范围推广,我们已经越来越无法回避如何安排监事会、独立董事以及董事会下的专业委员会的问题。笔者认为,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不是一种完全代替关系,而是各有长短,经过相互协调和配合,两者可以长期并存。当然如果上述问题久拖不决将会使低效的监督方式“制度化”,甚至形成长期的“路径依赖” .因此,如何在实践中理清两者在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中的关系,进而协调两者相互之间的“制度摩擦”,就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1)通过对独立董事否定派两条理论的再探讨,揭示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在制度上具备共存的基础;(2)通过比较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在制度构成上的重大不同,进一步说明两者并非完全可以替代;(3)通过相关法规的比较,认识两种制度在当前已经或可能产生的冲突;(4)对两者的协调提出三方面的建议。
2.对两条反对移植独立董事制度的理由的再探讨
2.1 股权结构是我国引进独立董事不可逾越的天险?
我国上市公司较为集中的股权结构历来是反对引进独立董事制度最有力的一条理由,具体来说“独立董事制度在英美行之有效的基础是其上市公司的股权规范而且分散,将独立董事制度搬进股权集中的中国,由不流通的控股股东们请来的独立董事难以发挥作用,也无法代表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张维迎,2001)。我们对类似理论稍加归纳发现其中实际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独立董事制度诞生于股权分散的环境,因而对股权集中的环境有先天的不适应性;而第二层意思想说明,即使强行引进了该制度,股权集中的环境也不能保障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针对上述第一层含义,首先,笔者认为,该理论的支持者错将独立董事制度视为一种单独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错误地将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套用到独立董事制度上来。目前只存在以英美为代表的外部治理模式(outside system)和以日德为代表的内部治理模式(inside system)两种典型的公司治理结构,独立董事制度不过是外部治理模式的一个下位概念,确切地说是在外部治理模式下对经营层监督机制的修正。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外部治理模式与分散的股权结构相适应,内部治理模式与集中的股权结构相适应,但并不能就以此认定独立董事制度与相对集中的股权集中具有先天性的不适应性。
其次,笔者认为,该理论的支持者没有理解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真正原因。美国之所以要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正是基于公司被“内部人控制”的客观事实。而在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损害中小股东权益的行为屡屡发生的背后同样是“内部人控制”在捣鬼。有学者特别提出“我国所谓的内部人控制与美国公开公司中的内部人控制涵义是不同的” ,也有人将其细分为“股权分散下的内部人控制”和“一股独大下的内部人控制” .但两者在表面上至少都表现为董事会独立性不强而致使大部分股东的权益未得到有力保障。既然独立董事制度在解决“内部人控制”方面具有独特功效,而该问题在我国公司中也普遍存在,那么尝试独立董事制度至少是一种有意的探索 .
针对上述理论的第二层含义,笔者也同意,在当前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控股股东,且股东大会决议通常适用资本多数决原则的情况下,很难确保独立董事的选任能摆脱控股股东的操纵。但这只是独立董事具体任免机制的问题,而并非整个制度的缺陷,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累计投票权等制度在股东会决策过程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控股股东对独立董事选任的过分控制。若仅仅因此否定了整个制度的可行性,是否有点因噎废食了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较集中的股权结构并不构成反对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阻碍性因素,相反,我国屡见不鲜的“内部人控制”确是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最大的理由。
2.2 “二元制治理结构”无独立董事容身之地?
除了股权结构以外,独立董事否定派还有一条“有力”的理由,他们认为,“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完全是建立在不同法系和公司治理结构以及不同法理基础上的公司监督机制,因此,它们不仅在制度上是不兼容的,在功能上也是重叠的。”很明显,该观点同样包含两个分论点:第一,独立董事和我国既有的二元制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先天的不可契合性;第二,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在履行公司内部监管职能上重叠。就后一个而言,正是本文之后要详细论述的问题,但有一点必须明确,任何新制度的移植都有可能产生和旧制度的排异现象,事实上,移植本身就暗含了新旧制度的磨合过程,因此只要这种冲突并非不可调和的就不应该成为反对新制度的依据。
第一个分论点的支持者动不动就搬出“大陆法系”、“一元制”这样的大词,笔者认为,这恰恰是陷入教条式思维的表现。他们的这种思维逻辑大体按如下方式展开:以日德为代表的大陆法国家由于资本市场欠发达,股权结构相对集中,因此 “风险” 的解决主要依靠内部监管,为此就有必要在公司业务执行机关之外设立专门的监督机关,由不同的机关分别行使经营执行权和监督权(这种公司治理结构即上文提到过的“内部治理模式”,也常常被称为“一元制治理结构” )。我国公司在股东会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两个机关的现实也表明在公司治理方面实行的是典型的“一元制结构”,所以应该由监事会单独行使监督权,而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使董事会和监事会共同享有了监督权,因此从法理上是讲不过去的。
我们通常把德国和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认为是最典型的“一元制”。而笔者通过查阅介绍两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资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德国公司中被视为监督机关的监督委员会除了掌握监督权外还享有部分决策权;日本公司中被视为业务执行机关的董事会同时拥有执行和监督两项职能。这表明,所谓一元制模式下业务执行权和监督权须由不同的机关行使并非是绝对的,甚至无论是业务执行权还是监督权都普遍地被两个机关同时享有。
按照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是股东大会下设的两个平行机关,这种结构和德国的垂直结构差别巨大,而更接近日本的公司制度安排。传统的大陆法系公司法通常对董事会的监督作用不十分强调,而如上文所揭示的,日本的公司制度中由董事会和监事会共享监督权,这种制度安排无疑对我国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构建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日本一度也将董事会的职能概括为经营意思决定和业务执行,一直到1981年才对商法做出修订,授予董事会监督董事业务执行活动的权力。目前,日本法学界已经将业务监督视为董事会的基本职能之一。引起这种制度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董事会意思决定和业务执行两项职能事实上的分离。一方面,董事会具体业务的执行目前往往由个别董事或经营层进行;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公司经营越来越专业化,公司的经营层控制公司的能力越来越强,所谓由董事会的决议来决定公司的业务逐渐成为法律上规定的形式。正是这种董事会职能的分化产生了强化监督的客观要求。对此,德国将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的平行关系改为垂直监督关系,而日本则选择了另一种路径,即增加董事会的内部监管职能。应该说,董事会职能分化现象是全球性的现象,根据学者的研究,我国同样存在明显的董事会分化现象。在很难改变既有公司治理结构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通过授予董事会一定的内部监督职权来强化公司内部监督。但是,鉴于当前上市公司董事会“内部人控制”现象较严重,如果简单地授予其监督权力难免又形成“内部人”监督,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监督力量的介入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据此,笔者认为,独立董事制度完全可以成为增加董事会监督职能的具体措施。事实上,证监会的《指导意见》对此也是持肯定态度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一元制公司治理模式并不排斥监督权由不同机关共同行使,相反,董事会职能分化的现实要求我们重新认识董事会的监督作用,而独立董事制度是增加董事会内部监管职能的可行模式。
3.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并非完全替代的关系
证监会这两年不遗余力地在上市公司中推广独立董事制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监事会制度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整体性失灵状态,这也成为部分学者支持独立董事制度的现实基础。然而,仅仅因为现行监事会制度的失效还不足以说明引入独立董事的必要性,因为从逻辑上来说,监事会制度失效的直接应对应该是健全和完善监事会,学者对此也提出了不少具体的措施。但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监事会在改善之后的职能和我们所预期的独立董事具备的职能是否重叠?或者说两种制度之间是否构成完全的替代关系?笔者认为,一方面,监事会和监事由于其基本权力的局限,决定了它不可能取代独立董事的作用;另一方面,较之于监事会,独立董事在制度的构成上有许多重大不同或者说是具有其固有的优势。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并不是完全替代的关系,而是兼容互补的,其互补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 监督的程序和过程
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监事有权列席董事会会议,但不拥有对决议事项的表决权,此外,由于不是董事会的成员,监事往往无法享有与董事同样的知情权,对决策的内容也就很难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这种制度安排使监事会缺乏对董事会决策过程的有效监督手段。监事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事前否定董事会的决议,而只能通过事后审查的方式要求董事会和经理层更改决议或追究相关人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监事会的主要职能在于检查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经营成果,纠正其中损害公司、职工和股东利益的做法,而不是向股东大会、董事会提出有关经营的建议。因此监事会的监督属于事后监督的范畴。
相比之下,独立董事作为董事会的成员,可以通过表决权的行使直接对公司的决策过程形成有效的监督。这种监督贯穿于决策过程的始终,表现为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独立董事可以依靠在专业方面拥有的优势,对一项决策是否会损害公司和中小股东的权益做出预先判断,一旦发现问题还可以通过行使表决权和发表意见的权利有效阻止违法行为的发生,或者将有关信息及时披露。独立董事在对公司业务决策过程中的监督作用是监事会所不具备的,有学者也将其誉为“独立董事和监事在角色上的根本不同” .
3.2 监督的性质和范围
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对监事的选任资格中不包括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因此他们不大可能对公司经营活动是否妥当进行有效监督。现行《公司法》仅要求监事会“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当董事和经理损害公司利益的时候,要求董事和经理予以纠正”,这充分表明了监事会对公司董事、经理行为的监督是以合法性为判断标准的。
相比之下,独立董事监督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公司整体和长久的获利能力,把公司的各种经营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独立董事参与董事会会议,将其专业知识以及对市场的洞察体现在公司的重大决策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而决策的科学化和透明化有利于在公司决策过程中排除控股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执行董事、经理层等内部人滥用权力的行为。因此,独立董事的监督既包括合法与否的监督,更强调对公司经营决策是否妥当的监督 .例如《指导意见》规定,“公司的重大关联交易应由独立董事认可后,提交董事会讨论” ,在此过程中,独立董事对重大关联交易的认可一般是以妥当性为标准的。由此可见,独立董事侧重于对董事会决议的妥当性监督,而监事会则更侧重于对决议的合法性监督。
3.3 监督的落实和可操作性
独立董事与监事对比而言,其监督职能的行使更具有可操作性,其作用的发挥也更有法律保障。因为独立董事作为董事会成员,按照我国《公司法》和《治理准则》的有关规定,可以任免高级管理人员 ,影响高级管理人员的选任 ,参与高级管理人员业绩评估并确定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金。这种制度安排是对独立董事监督权有效行使的强有力保障。对比于监事会,独立董事对公司管理层的制约力度大,监管的范围明确,在权力制衡的范围、力度、成效等方面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与监事会的具体职权相比,实践中独立董事的职能也更具操作性。比如,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监事会有提议召开临时的股东大会的权力 ,而独立董事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公开向股东征集投票权 .因此,就监督的有效性而言,独立董事较之于监事会有其明显的优势。
综上所述,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监督不是相互排斥的,两者各有侧重、分工不同,当它们共存于一个公司的治理结构之内时,可以并行不悖,而且可以实现功能上的互补,故可以长期并存。
4.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在现实中的立法冲突
本文的前半部分论述了三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分别是(1)董事会应该成为内部监督的重要力量;(2)为解决“内部人控制”可以引入独立董事制度;(3)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在功能上互补。如果依照这一逻辑,则当前由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共同组成的上市公司内部监督体系应该说是很有希望重塑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笔者也是据此认为,从长远来看,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共存更有利于监督职能的发挥。可我们还是不断地听到类似“麻袋上绣花”、“两猫同抓一只耗子”这样的声音,理论界至今也还在探讨现有的内部监督体系能否达到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目的,并提出其他的改革建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在现行立法中表现出来的矛盾和冲突。笔者认为这种冲突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1 职能重叠
依照《公司法》第126条的规定,监事会可行使下列职权:列席董事会会议;检查公司财务;监督公司经营活动;纠正董事经理的违规行为;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以及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可见,我国公司监事会主要职能,一是公司财务监督,二是董事和经理人员职务行为合法性的监督。而按《指导意见》的规定, “独立董事除了应当具有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赋予董事的职权外,上市公司还应赋予独立董事一些特别的权利 ”,包括可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该意见还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审计、提名、薪酬等委员会的,独立董事应当在委员会成员中占1/2以上的比例 ”,同时《治理准则》第54条又明文规定,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1)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2)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3)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4)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5)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由此可知,独立董事特别是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能也是公司财务监督 .
通过上述比较可知,一方面,《公司法》规定监事会是我国公司的常设监督机关,负有财务监督和业务监督的双重职能,而《治理准则》又赋予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类似的财务监督权。这就产生了公司机关构造关系紊乱的局面,不仅增加监督成本,阻碍公司经营效率的提高,而且可能还将抵消仅存的监督绩效。此外,依据《指导意见》第5条和《治理准则》第54条的规定,独立董事比监事会享有更主动的监督权,即它可以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而监事会只能提议公司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因此,二者比较,监事会监督职能的行使可能会受制于独立董事,其原本就形同虚设的地位由于独立董事的引入也存在被进一步架空和削弱的威胁 .
4.2 关系扭曲
依据现行规定,我国公司中监事会与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董事会下属专业委员会的关系被明显扭曲。根据《治理准则》第56条的规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1)研究董事与经理人员考核的标准,进行考核并提出建议;(2)研究和审查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政策与方案。由此分析,既然监事的考核标准由独立董事制定并进行考核,监事的薪酬政策与方案也由独立董事负责制定和审查,监事受制于独立董事,那么无疑是由独立董事反过来监督监事会了。而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毕竟只是董事会的下属机构,董事会的下属机构去监督与董事会平行的作为公司法定监督机关的监事会,这就形成了一种悖论,一旦处理不好就很容易产生冲突。
5.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协调
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毕竟是分别产生于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内的两种不同公司监督模式下所产生的具体制度,当两者共存于一个公司的治理结构的架构之内时必然会产生制度的摩擦。更有学者指出,公司内部监督职能存在交叉和一定程度的重复是不可避免,甚至是必要的。然而在当前我国语境下,这种制度摩擦直接导致的后果一方面是监督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却是监督效果的低下。若两种制度在公司内部监管体系中关系不能得到有效协调,完全有可能触发新一轮的公司治理危机。因此,如何调节两者的关系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这种协调既涉及观念上的转变,更离不开具体制度上的调整。就制度调整而言,应把重点放在明确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监督权限,确定各自的重点监督对象和任务,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重叠。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5.1 统一价值取向
一般来说,公司治理具体制度的价值取向取决于个国家公司治理的理念。目前我国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冲突,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公司法》上公司治理的理念和最终目标的模糊不清。要消除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价值取向上的冲突,必须恰当定位公司治理的理念,并以之作为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制度的共同价值取向。学者们一度将英美法系国家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取向和大陆法系国家的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取向归结为两种典型的公司治理理念。不过,近年来随着人的经济价值的提高、劳动与物质资本经济地位的变迁、经济民主思潮的重新兴起以及各国在公司法的变革中的相互取长补短,公司法人治理在总体上呈现出劳动与资本共同治理的趋势,各国公司治理理念日益趋同,都开始把股东利益最大化与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统一作为其公司治理理念。笔者认为,我国应顺应世界公司治理理念趋同的潮流,借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契机修订《公司法》,确立劳动与资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把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统一作为公司治理的基本理念。并在这一前提下,将作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具体制度的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制度的价值取向定位于股东利益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统一,以消除它们的冲突。
5.2 区分职能范围
如前文所述,独立董事行使监督权是董事会自身纠正问题的方法,其范围不仅涉及到合法性,而且也及于董事职务执行的合目的性、妥当性和效率性;而监事会、监事的监督权是以独立的监督机构的地位,对包括董事、董事会的公司全部执行机构进行业务调查的权限,其监督权是直接对董事或者董事会行使的,董事、董事会负有服从的法律义务,监督权所涉及的范围主要是公司业务执行的合法性问题。
但从现行《公司法》的规定来看,监事会的监督范围包含了董事、经理违反公司章程的情况。考虑到监事会要发现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的行为是否违反公司章程,必然要通过对董事、经理的执行职务行为进行全面的了解、检查才能做到,显然在此过程中监事会不仅限于合法性监督,还包括合目的性监督。我国证监会2000年7月的《关于规范上市公司重大购买或出售资产行为的通知》第三条规定,上市公司实施重大购买或出售资产的行为时,监事会应对董事会在决议过程中履行诚信义务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发表意见。一般通说认为,这种监督也包含了妥当性监督的要求。这样一来,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就在妥当性监督上产生职能重叠。
在其他国家上市公司治理中,同样存在着监事会的业务监督权和董事会的业务监督权交叉的问题。国外的立法及学说对于我们恰当地协调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监督职能之间的关系是有参考意义的。对前述问题,日本学术界就有多种不同的观点,但多数观点认为,董事会的业务监督主要是妥当性监督,而监事的业务监督只限定于合法性监督,不涉及妥当性监督。其理由是,如果监事对属于经营政策妥当与否的判断问题也参与积极的监督,实际上可能出现监事的经营判断优先于董事会的经营判断的局面,这是违背公司机关分化和权限划分的基本宗旨的 .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对公司董事会、董事、经理执行职务的行为的监督,应以合法性监督为原则,而以妥当性监督为例外。应该区分监事会对不同事项的监督权的特定目的,分别确定其监督权是否包含妥当性监督的范围。为避免监事会的妥当性监督与独立董事对董事和经理的监督权限产生不必要的重叠,监事会的妥当性监督应限于董事和经理明显违反其善良管理人义务和注意义务方面的内容以及控股股东、董事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交易。
5.3 合理职能定位
为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保证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连续性,维护注册会计师的合法地位,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依法公正执业,现就公司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规定:
一、公司应聘用取得“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进行会计报表审计、净资产验证及其他相关的咨询服务等业务,聘期一年,可以续聘。
二、公司聘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应当由公司股东大会决定,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擅自指定或强迫公司聘用其推荐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
三、经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享有下列权力:
(一)随时查阅公司的帐簿、记录和凭证,并有权要求公司的董事、经理或者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提供有关的资料和说明;
(二)要求公司采取一切合理措施,提供其子公司必要的资料和说明;
(三)列席股东大会,得到股东大会的通知或者与股东大会有关的其它信息,在股东大会上就涉及其作为公司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的事宜发言。
四、公司解聘或者不再续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由股东大会作出决定,并在有关的报刊上予以披露,必要时说明更换原因,并报中国证监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备案。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各行业的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发展起来,现代企业竞争激烈,企业的工会组织发挥着凝聚企业员工,弘扬企业文化的重任。做好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关系到企业员工自身利益,因此企业如何建设与发展企业工会组织成为企业发展中的当务之急。本文对如何做好企业工会组织建设作了一番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关键词 企业 工会组织建设 思考
企业的工会组织担负着发展企业文化,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责任,建设好企业工会组织,就是建设企业文化,有利于凝聚企业员工,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企业工会组织的建设也成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成为企业文化发展的源泉,但是现代企业工会组织的建设还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一、企业工会组织的现状与问题
(一)缺乏对企业工会组织的认识与理解
企业缺乏对工会组织的认识,没有意识到企业工会组织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工会组织是团结企业职工,维护企业职工合法利益的组织,由于企业认识不足,缺乏对工会组织的理解,导致企业过于重视业务发展而忽视了企业工会组织的建设,工会组织建设不利,职工的合法权益就没有一个保障的部门,在职工的利益受到侵犯时,企业没有申诉保护的组织,职工申诉无处,没有说理的地方,日积月累从长远角度上来说这会损害公司的根本利益。企业缺乏对工会组织日常的教育与学习,工会组织做为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工会组织中的党员思想教育及日常管理松懈,更不要指望工会组织去宣传教育企业的其他职工,这就造成企业职工政治思想觉悟差,服务意识不强,结果造成企业工会建设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二)企业工会组织中工会管理干部素质有待提高
工会管理干部作为企业工会组织中的领导,由于企业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发展业务经营忽视了企业工会组织的建设,认为工会组织可有可无,导致了相当大一部分企业工会组织中的工会管理干部工作缺乏效率,应付敷衍,还有些企业中工会管理干部是由企业其他部门员工兼任的,没有专业的知识,无暇顾及企业工会组织建设。领导者对于工会组织建设的松懈,影响了企业其他员工的对于工会组织建设的热情。
(三)企业没有建立一个规范科学的工会组织建设制度
企业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会组织建设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这有时候就导致了企业权利与责任分配不清,导致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管理松散,企业的发展容易陷入混乱,企业缺少一个监督管理机构,这就造成了企业中有些领导,工作懈怠的现象发生。企业工会组织缺少一个人才的引进与管理的制度流程,不能及时的吸引专业的人才进来,导致企业工会组织出现人才断层,管理制度过于传统,不能适应新时期企业的发展需求[1]。
二、如何做好企业工会组织建设
(一)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会工作方法
现今企业工会组织的工作内容单一,思路狭窄,工作内容过于传统老旧,缺乏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缺乏对企业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刺激。企业工会组织应拓宽工作思路,研究出适应现代企业工会组织的工作方法。如企业工会组织可以经常在企业内部举办一些培训活动以及像歌唱比赛,联欢会等娱乐活动。提高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对企业的归属感。
(二)加强对企业工会管理干部的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企业应定期对工会管理干部进行必要的培训与学习,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了技术水平,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简化工作流程,使他们有充足的精力去投入到企业工会组织建设中来,强化工会管理干部的使命感与服务意识。使他们能够起到一个先锋模范的作用,让他们去帮助企业其他员工去认识和学习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制度。同时强化安全与法律意识,维护职工群体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赢得企业员工的信任与认可。
(三)落实建立完善的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工作制度流程
企业要切实加强工会组织工作制度的建设,结合现代企业对工会组织职能的需要,进一步建立各项工作制度流程,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从而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工作制度。建立一个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一视同仁,不偏不向,激发企业职工对工会组织建设的积极性。积极探索新时期下现代企业工会组织制度的建立,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最大限度的反应企业员工的意愿[2]。
结束语: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跟挑战,做好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发挥工会组织协调后勤保障优势,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为企业的发展做一面坚强的后盾。
参考文献:
工会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工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工会财务管理工作事关工会的全局发展和健康发展,是工会组织生存发展、开展各项活动、为群众说话办事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工会凝聚企业向心力、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能够加强工会财务管理工作,切实做好、管好和用好工会经费和资产,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基层群众的合法权益,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综合发展。如果没有工会财务管理,工会将会寸步难行,其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工会工作也将成为空话。因此加强工会财务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刻不容缓。
二、企业工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企业工会经费预算管理流于形式。科学合理的工会经费预算能够有效反映出企业的总体发展格局、工作思路、财务管理调控的措施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工会财务管理人员的经费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只重视年终经费决算的编制,而对于预算的编制比较随意,同时也没有结合企业的工作重点和财力情况,并在实施预算编制时也没有按照预算的开支范围等,这都会影响到企业工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工会经费管理无计划性,经费使用随意性强。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单位在进行工会经费管理时由于相关人员管理意识较差,工会经费预算管理也没有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要求,经费使用时也具有较强的随意性,有些企业随意改变经费的用途,擅自提交开支标准,甚至有个别企业的工会经费只限于福利性支出,混淆工会经费支出和行政经费支出等。有些企业安排了经费预算任务,但预算结构不尽合理,直接导致工会财务管理人员在执行工作时未能够严格按照预算调整手续,预算执行的偏离度较大,很多工会工作保障都没有落实到位,在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方面也存在很多漏洞,因而工作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也就无处谈起。工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执行力度不够。企业工会在对内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执行方面存在不足现象,出现重视审批程序而看轻内部审核的现象,即工会负责人仅仅签订就可以报销费用,但工会却忽视了事件本身的合法性、真实性,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违法乱纪现象,再加上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到位,会导致财务信息失真现象,而这些都是企业工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到位的具体表现。企业工会财产物资管理未遵循相关制度。对于工会来说,财产物资是其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基础,多年来企业也制定了先关的工会财产物资管理制度,但却存在有章难循的状态,主要表现在:财产清查工作不准时,财务处理工作也不及时;财产物资的保管与使用责任都未落实到人,导致账外资产的形成;固定资产总值与低值易耗品混淆等。
三、应对企业工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加强培训宣传力度,提升工会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工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思想认知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要加大工会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转变工作观念,使其意识到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对于促进企业工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自觉遵守工作制度和要求,自觉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提升自我政治理论素质与职业素养,做好科学合法聚财,及时上缴工会经费等,从而努力为进一步规范企业工会财务管理工作而付出努力。加强企业工会财务管理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加强工会经费预算和管理制度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要将工会经费预算作为处理日常工作的主要依据,执行一人负责制,并坚持收支平衡、量入为出以及有所剩余的工作原则进行工会经费预算和管理,并严格按照企业领导批准的款项进行经费收支管理。加强工会经费收支审核制度。为了进一步明细工会经费的收支情况,就要通过建立工作经费收支审核制度,即由工会财务部门在每年的年底将工会的总经费支出以报告的形式交给企业的审计部门进行审核,积极接受监督与审签,同时也为下一年的工会财务管理工作做出科学预算。建立资产管理制度。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企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使得很多企业工会资产范围与规模日益扩增,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资产的有效管理,发挥资产的良性作用,很多公司和企业都积极建立相应的资产管理制度,纷纷采取多种多样资产管理方法,对工会资产的领用、调拨、采购、借用以及保管、验收等多个环节进行层层管理和落实,积极做好企业的物、卡及帐等登记管理工作,并组织专人进行资产管理与监督,从而真正保护工会资产的安全与合理使用。进一步加强企业工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工会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大型企业,其工会规模上达领导层,下至上千名职工,而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会对企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但对于社会上不同行业、不同单位来说,工会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参差不齐,职业素养也高低不一,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工会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由于员工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要尽可能针对员工个体情况进行个别教育培训,采取深入浅出的教育方式,使得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有关的内容与技能。此外还需要加强财务人员的电算化能力,并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理念,实现财务管理的智能化。
关键词 工会管理 员工退休安排 基本政策
中图分类号:D41216 文献标识码:A
一、建立困难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登记管理制度
各企业应按照困难退休职工分类标准,对即将退休困难职工和离退休人员逐个进行登记,并对其资料加强管理。包括申报、核实、确认、建册、备案、变更或注销、发证等基本环节是本文主要。困难职工申报一般可由职工本人或企业工会提出,其所在企业进行登记并建立名册,扶贫领导小组办事机构进行审查确认。有关部门应定期进行复核,对困难程度发生变化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及时变更,并报扶贫领导小组。(1)对退休困难职工家庭搞好摸底、核查、分类、统计工作。(2)对患大病的退休困难职工家庭,做到家庭住址清、人口清、子女就业情况清、存在困难的家庭原因清。为进一步搞好送温暖工程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3)需要救济的退休困难职工家庭,必须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退休办核实后,进行家庭困难原因统计,并统一提出初步救济意见,然后上报矿工会,矿工会主席批准后统一造表发放。(4)退休困难职工家庭申请救济人员,领取救济款时必须加盖本人私章。退休办将退休困难职工家庭救济发放完毕后,将救济发放表交矿工会财务入帐。只有落实好单位的各项政策和工会关于退休员工的管理和安排,才能使企业和退休老员工的回馈最大化。
二、工会对退休职工的工作重点要明确
工会工作涉及面广、头绪多,只要是涉及到职工群众的事,都是工会的工作。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分清主次、重点突出,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在这方面,主要突出三条:一是保障职工权益。要切实加强民主管理,进一步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强化民主视察,深化企务公开,紧紧抓住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特别是在劳动关系调整、工资奖金发放等方面,落实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不断增强企业管理的透明度。同时,要把保障职工安全健康作为首要任务,定期发放劳动防护用品和用具,定期对职工进行健康检查,认真组织开展安全视察、自检互检等活动,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全力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全力保护职工身体健康。二是解决退休职工困难。要把关心职工冷暖作为工作重点,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走访慰问活动,办好职工的大事,解决职工的难事,关注职工的琐事,真心实意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特别强调,帮助退休职工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是解决物质上的问题,也包括解决心理和精神上的问题。三是激发在职职工干劲。要围绕安全生产,落实各项激励政策,广泛开展行之有效的生产劳动竞赛,激发一线职工安全优质创水平的积极性。围绕素质提升,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广泛开展群众性的革新创造活动,努力建设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职工队伍。围绕愉悦精神,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振奋职工精神,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三、在退休职工管理方面工会作用的显现
1、通过运行分析,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认证实施,使工会组织又有了一个更好发挥作用的载体。从大多数企业实施这个体系后的情况表明,企业工会依照《工会法》赋予的权利义务以及体系赋予的职责,有向企业或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和意见,对退休职工的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提出建议和意见,并参与解决各类问题维护职工的权益。工会的作用在体系中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使工会工作的开展不再游离于企业管理之外,实现了工会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了企业职工的凝聚力和生产经营的竞争力,并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建立困难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登记管理制度。各企业应按照困难职工分类标准。
2、对困难职工和离退休人员逐个进行登记,并对其资料加强管理。登记管理制度包括申报、核实、确认、建册、备案、变更或注销、发证等基本环节。困难职工申报一般可由职工本人或企业工会提出,其所在企业进行登记并建立名册,扶贫领导小组办事机构进行审查确认。有关部门应定期进行复核,对困难程度发生变化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及时变更,并报扶贫领导小组。
四、确保困难退休职工群体的合法权益
工会要把做好困难退休职工群体的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要从“群体”的角度来考察困难退休职工的状况,界定工会维权活动的范围,以切实维护困难退休职工群体的合法权益。困难退休职工群体的合法权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劳动就业的权利。劳动就业权是维护困难职工群体权益的第一要义。它是公民享有经济、文化、政治、民主监督等权利的前提。失去劳动就业权的公民必然会失去其它一切权利的基础保障。
2、是职工培训权利。《劳动法》规定,要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职业培训事业,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困难职工群体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技能缺乏社会竞争力。工会应配合政府和监督企业维护困难职工群体的职业培训权利,按照生产、工作的需要和可能开展下岗就业培训和在岗技能培训。
3、是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公司法》和《劳动法》强调,职工付出劳动,依法获得应有的报酬,是职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而一些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主,克扣、拖欠、拒付、少付职工报酬的现象时有发生。工会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通过多种渠道,运用法律武器,监督企业及时、足额地支付职工的应有报酬,使职工的劳动充分体现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五、工会退休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在全面分析内外部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今年要在坚持“三步递进”构划,突出“三大主题”,统筹“六个关系”,遵循“二十字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两保三提升”目标,在应对变化中推进企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上述思路和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需要集团公司各系统、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各级工会组织、工会干部、工会积极分子和广大职工家属的积极工作。就工会系统的总体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抓好贯彻落实。为了更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状况,在总结我煤矿企业实施统一管理离退休干部模式的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近年来企业以法定机构改革、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为契机,积极探索新时期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的新路子。通过优化整合社会资源,采取专群结合、条块互动的办法,初步构建起更全面细致、层次更丰富的退休职工管理服务模式,即以“宏观管理为指导、单位具体管理为主体、所在岗位配合管理为辅助、退休职工自我管理为补充”的“四位一体”服务管理模式。该模式引入了企业机构、自管组织实现协同共治,为退休职工管理服务构建起了“左右协同、内外互补”的联动机制,促进我企业和工会的退休员工工作向属地化、社会化、人性化为主要方向的全方位管理服务模式转变
煤矿调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专业技术,不仅要求调度人员具备采煤、机电、通风、运输、掘进、地测、洗煤等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掌握经营、统计、企业管理、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等知识。提高调度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是更好地适应煤炭生产现代化的需要。
【关键词】
调度管理创新;安全生产;重要性;综合素质提升
1 调度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煤炭企业的发展,调度管理工作也需要不断改进提升。调度工作地位特殊,责任重大,在没有从事过调度工作的人眼里,调度是一项简单的业务,无非是接电话把生产单位的数据和动态情况接收上来,接受上级的指令,向下传达领导的指令,组织事故的抢救等等。调度工作的辛苦和重要容易被理解被肯定,但其专业性、复杂性则易被忽视。
2 调度人员在企业中的作用
调度是企业生产、经营、安全指挥的枢纽。在管理系统繁杂的情形下,调度具有高强度的包容性。现代企业的合格调度人员应具备多专业的知识,要反应敏捷,能够利用综合的知识技能平衡协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细节问题。
出色的调度工作,能使企业管理流畅、信息畅通。企业管理随着企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调度工作也必须与之同步。管理的每一项新增内容,都对调度发生映射,煤炭企业的调度工作要一改当初单一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因调度工作接触的信息来自各个专业、井上、井下、生产、非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涉及面广,涉及内容繁多,中间完成上报、汇报、传达、处理落实、记录等一系列程序。只要你认真、细心、负责的工作,就会在所操作的繁杂信息中找到规律,就能够产生灵感,就能够为创新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3 创新调度管理新模式,强化2341”工作思路
“2341”工作思路的具体内涵,即:两确保,三强化,四完善,一创新。
3.1 两确保
(1)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不动摇,积极主动发挥调度功能,确保实现全年安全生产。
(2)围绕集团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合理协调,积极组织,确保完成各项指标。
3.2 三强化
(1)强化调度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调度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促使大家务实求新,稳步推进和集团公司调度及矿党委、矿行政保持高度一致。
(2)强化调度人员的业务能力培养。近几年随着我矿的大幅度扩充发展,调度人员的大量分散,新补充的调度人员业务能力还有欠缺,特别是工作实践差距很大。我们必须强化教育培训,提高调度的整体实力,以满足企业安全、高效发展的需要。
(3)强化调度功能的充分发挥。调度室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指挥中心,虽然相当于军队的参谋部。在命令的下达和执行方面还有差距,我们首先要加强自身建设,确保命令指挥的正确性、科学性,然后着重树立调度指挥的严肃性,确保令行禁止,令行畅通,不折不扣,快捷高效。
3.3 四完善
(1)完善调度装备及相应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充分满足企业调度管理工作的需求,满足调度管理职能作用发挥的需要。
(2)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依据法律、法规及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逐级汇报制度、例会制度、交接班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做到事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完善调度资料管理。设立调度资料管理室,设专人管理,对照规定要求完善细化各种资料的填写、上报、收存、销毁等一系列工作。使资料管理更规范、更标准、更实效。
(4)完善重点工程和专题的控制工作。对企业的开拓延伸、采面接续、特殊设施的施工、验收等要进一步重点掌控,对“雨季三防”、“冬季四防”各项应急预案等必须进一步明确职责,细化责任,保证各个细节不遗漏、不落空。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
3.4 一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提升和发展。所以我们要提前规划,决定在物流管理方面、省外矿的管理方面、运输系统的优化方面、调度管理软件开发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改进创新,为矿井的发展和调度管理水平的提升注入新的活力。
4 结论
4.1 “2341”工作思路可以让每个调度人员明白我们具体做什么,使调度室真正起到指挥部、参谋部、作战部的作用;
4.2 “2341”工作思路进一步使调度人员明白自己不仅仅是领导决策的执行者,更重要的是应该做好领导的参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
4.3 调度工作紧张而枯燥,不搞创新就只能做简单、重复、枯燥的工作,就难以发挥每个调度人员的潜能,也会使大量有用的信息被白白浪费。因此,通过“2341”工作思路在调度管理中的应用,为指挥、安排、协调生产中的相关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有意的帮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