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肺部护理诊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c)-0189-02
气管切开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危重患者抢救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避免发生呼吸道阻塞症状,然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医学研究结果显示,切管切开术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概率在90%左右。本次临床实验对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的诱发原因和临床护理措施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以本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所收治的40例气管切开ICU内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为实验对象,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0~80岁,平均(51.2±1.4)岁,患者气管切开手术后至进入ICU的平均时间为(7.5±0.5)d。其中,3例患者意识清醒,37例患者为昏迷状态;25例患者需要行机械通气。
1.2 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2000年制定的《住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患者未见明显的潜伏期症状,进入ICU治疗48 h内出现感染症状,将X线检查、细菌培养、血象、体格检查、临床症状等检查结果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1.3 痰液采集
通过无菌吸痰法,在气管切开部位将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吸出,并将采集的样本放置在无菌试管中进行细菌培养检查。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72 h内患者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排痰效果好;显效:72 h内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排痰效果较好;有效:72 h以上症状稍有减轻,咳痰量无明显改变。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布特征
所有40例患者的痰液细菌检查培养结果显示,共有9种致病菌,其中,真菌4例,占10%;革兰阳性球菌4例,占10%;革兰阴性球菌(包括白假丝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32例,占80%。致病菌的例数是查出该类型致病菌的患者例数。
2.2 药敏检测
3 讨论
3.1 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的发生原因
(1)患者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基础疾病的发生会损害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导致抵抗力降低,同时,重症患者在同一ICU内治疗,也会加大肺部感染的发生率。(2)医用器械未彻底消毒。雾化器管道和储水罐污染,呼吸机回路未彻底消毒,会将大量致病菌带入患者体内,并直接进入肺泡和细支气管内,进而引起肺部感染。(3)沿气道和插入管管壁的间隙移行。患者皮肤上寄生的细菌量会随着抗生素的使用和住院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并发生演变。气管切开损伤皮下组织和皮肤,导致水肿核损伤性渗出,使细菌定植、黏附并沿管壁下移,进而导致肺部感染的发生。(4)不严格的无菌操作,包括气管切口、气道湿化、吸痰等不当的护理操作。
3.2 护理措施
(1)住院环境护理。执行严格的探视制度,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定时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处理,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性,将室内湿度保持在60%左右,室内温度设置为约22℃[1]。(2)切断致病菌传播途径。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操作前要戴口罩,并彻底洗手,定期消毒吸引器储液瓶、雾化器及其管道、呼吸机回路等物品和医疗器械,避免交叉感染[2]。(3)气道分泌物清理。吸痰时要缓慢轻柔,不能一插到底,防止将气管外部的细菌带入患者气管内。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每2小时翻身1次,以利于排出支气管分泌物。每次吸痰时间控制在15 s以内,压力控制在50 mm Hg以下,吸痰盘保证专人专用,每24小时更换1次[3]。(4)气道湿化。雾化吸入有利于痰液的稀释和排出。可使用具有宣肺止咳、清热化痰功效的中药制剂,每8小时用药1次,通过微量泵持续泵入气道,从而降低肺部感染、刺激性干咳和痰痂形成的发生率[4]。(5)气管切口护理。受到痰液分泌物的刺激,患者手术切口易发生感染,需定期消毒和清理手术切口,以及周围皮肤组织,并定时更换纱布,并保持纱布干燥[5]。(6)鼻饲护理。对于伴有吞咽困难或昏迷不醒的患者,可通过鼻饲食用流食,并保持缓慢的进食速度,每次进食时间在30 min以上,抬高床头至30°,鼻饲30 min内不能吸痰,避免患者胃内容物进入气管,导致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6]。
综上所述,对于行气管切开手术的ICU患者,能够显著缩短ICU的治疗时间,适当进行药物和抗生素治疗,能够有效治疗和预防肺部感染问题的发生,降低肺部感染了的关键在于护理操作过程中执行无菌操作,树立无菌观念,并控制好起到的湿化程度和良好的吸痰技术,同时做好各项基础会工作,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和护理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华. 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分析与护理对策[J].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0,1(14):358-360.
[2] 姚磊. 综合ICU气管插管患者并发ICU内肺部感染原因分析与护理防护措施[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12,32(1):132-133.
[3] 朱以芳. 开胸术后气管切开患者ICU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护理学杂志,2010,20(20):79-80.
[4] 吴艾霞. ICU患者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0):62-63.
[5] 江东红. 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分析与护理对策[J]. 中华护理杂志,2010,36(3):178-179.
研究组预后肺部的感染控制总的有效率98.25%,比对照组的82.46%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关键词】ICU;重症颅脑外伤;气道监测;护理干预;预后
近年来,重症颅脑外伤发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重症颅脑外伤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应用ICU并行气管切开,以期能够提升患者生存率[1]。本文主要对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ICU重症颅脑外伤的57例患者行气道监测的护理干预的预后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ICU重症颅脑外伤患者114例,男性60例,女性54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6±6.34)岁,其中交通事故造成54例,坠落外伤32例,砸伤15例,钝器外伤13例。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5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外伤等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1.2诊断和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患者临床症状均与世界的卫生组织相关外伤诊断标准相符合[2]。纳入标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治疗和护理方案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有肿瘤者;患有相关感染性疾病;精神和心理疾病。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ICU的护理和合适抗生素相关治疗,患者的气管切开需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对照组给予维持病房通气、温度和湿度,定期的吸痰操作,动态体征监测等常规护理。研究组需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气道监测护理,具体的护理干预内容分为气道湿化、定期吸痰和调整卧位、呼吸机和体征变化的动态监测等。
研究组患者的定期吸痰需要由专门护理工作人员负责,动作需要轻缓,并需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进行室内和气管的合理湿化,并保证气管严格无菌;结合患者情况定期进行拍背和翻身护理,避免呛咳产生。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制定专门人员进行呼吸机的指标和呼吸道变化进行动态监测,针对出现紧急不适症状,需及时上报医生并处理。
1.4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一周后的肺部感染情况,以及呼吸机的使用时间、ICU的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相关指标情况。肺部感染的控制标准:患者体温低于38℃,气道的分泌物显著下降,血常规中性粒和白细胞正常,无显著的干湿性的音,呼吸音呈现清晰[3]。
1.5疗效标准
依据相关标准将患者的肺部感染的控制疗效分成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类[4]。显效:病情出现明显的改善,肺部的感染达标;有效:病情有所改善,肺部的感染控制未达标;无效:病情无显著变化,甚至加重或死亡。
1.6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一般资料应用标准差(x±s),计量资料用t完成检验,计数资料用X2完成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预后肺部的感染情况
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后,研究组预后肺部的感染控制总的有效率98.25%,比对照组的82.46%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疗效指标情况
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后,研究组呼吸机时间、ICU时间和治疗费用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3 讨论
目前,重症颅脑外伤是创伤造成死亡的第一原因。随着医疗科技不断提升,颅脑外伤临床治疗方法和技术已经取得明显进步,但是患者死亡率没有出现显著降低[5]。其中重症颅脑外伤造成死亡原因中,并发肺部的感染占非常大的比重。
当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时,机体会进行修复和调节,但是成效不理想。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临床治疗中,通常会使用呼吸机,进行气管切开式的呼吸机治疗,但是这样极易并发机体的肺部感染。因此加强气道监测的护理干预,对于患者临床疗效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表明,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后,研究组预后肺部的感染控制总的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研究组呼吸机时间、ICU时间和治疗费用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表明应用气道监测的护理干预患者的预后质量良好。
综上所述,对于ICU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应用气道监测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肺部的感染发生,降低治疗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郭磊.重症颅脑外伤后脑性盐耗综合征的ICU监护[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6(4):461-462.
[2]王晓荣.加热湿化器应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1,32(13):376-377.
[3]赵梅.神经外科患者气管切开后持续气道湿化护理要点[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23(10):298-299.
【关键词】内分泌疾病;昏迷;急症护理
昏迷是意识障碍的一种最严重情况,表现为对意识持续的中断和完全丧失,是急症科的主要危重病症之一。[1]内分泌急症昏迷患者以糖尿病昏迷为主,分为糖尿病酮性酸中毒和糖尿病非酮性昏迷(高渗性昏迷)。是糖尿病患者最危险的并发症,若处理不当,会导致极高的死亡率。同时由于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增加了呛咳引起肺部感染以及褥疮等卧床并发症的风险,为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现将我院在糖尿病昏迷患者护理中的一些总结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来我院急症科接受治疗的因糖尿病导致昏迷的患者68例分为两组,其临床症状和血糖、血酮、尿糖及酮体符合糖尿病昏迷的诊断标准,排除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的患者。对照组33例,年龄42-69岁,平均(52.4±1.7)岁;酮性酸中毒28例(84.85%),非酮性昏迷5例(15.15%)。干预组35例,年龄41-68岁,平均(51.9±2.1)岁;酮性酸中毒29例(82.86%),非酮性昏迷6例(17.14%)。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入院后两组患者均进行内科昏迷病人护理常规,包括心电监护、吸氧、立即建立静脉通路、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和24小时出入量、定期进行皮肤、口腔等卫生护理等等。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对于患者血糖的监控,与医师及时沟通后调整胰岛素用量;勤拍背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观察患者神志变化等。
1.3疗效评价标准患者肺部感染情况的评价包括①发热(体温>38℃);②新出现的咳嗽、咳痰等症状;③X线提示新出现的肺部浸润性病变;④肺部听诊出现新的湿罗音;⑤血常规中白细胞异常,其中X线诊断存在+其他任何一项即可。而转归情况评价标准依据《急诊诊疗规范》,按照意识、语言、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评分,满分为28分,其中病情加重、积分在治疗期间减少或死亡者为恶化;积分在治疗期间增加超过4分及以上者为无效;积分在治疗期间超过10分者为显效;治疗期间积分超过24分可诊断为痊愈[2]。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l5.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治疗期间并发肺部感染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肺部感染的情况比较,见表1。
3讨论
3.1糖尿病昏迷的护理特点探讨糖尿病昏迷是由于饮食失调、感染、胰岛素剂量不足或自行中断使用等引起的急性糖代谢紊乱,同时伴有高血糖、高血酮(或血酮不高)、水电解质紊乱,患者存在意识障碍,病情急、病死率高,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较快,常发生脑水肿、肺水肿、急性肾衰竭,同时因患者长期卧床、意识不清容易造成呛咳、免疫力较低等原因,治疗期间发生褥疮、肺部感染、口腔感染等情况也较多,为护理造成了较大的难度。对于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护理除了做到普通内科昏迷之外,还需要加以如血糖监测、呼吸道护理等内容[3]。
3.2关于胰岛素治疗的护理对于糖尿病昏迷患者,持续静脉滴注胰岛素明显优于分次皮下给药,且由于糖尿病昏迷患者末梢循环极差,无法顺利通过肌注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方法给药,因此在糖尿病昏迷治疗最初24小时内,予以持续静脉滴注胰岛素治疗。在此期间要预防血糖下降过快,以免导致脑水肿的发生。如果脑水肿发生,在患者脱水情况下无法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等脱水剂脱水,往往导致病人最终因脑疝死亡。在糖尿病昏迷病人持续静滴胰岛素期间,护理人员应该每半小时测一次尿糖,每小时测一次血糖和尿酮体,同时记录心电监护上病人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如有恶化必须及时向医师汇报[4]。
3.3关于糖尿病昏迷患者的呼吸道护理由于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呼吸道痰液及呕吐物极易被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风险和肺部感染。因此在做好口鼻清理基础上,要对病人勤翻身拍背、勤吸痰吸氧。观察患者呼吸的频率、节律和呼出气体气味。在患者身边备好呼吸机和气管切开包,随时做好抢救病人的准备。
同时做好患者的其他卫生护理工作,包括擦身、口腔和尿道口护理、大小便护理等等,避免不必要的感染使病情进一步加重[5]。
在我院研究对照中,组间治疗期间并发肺部感染情况比较,干预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汤华.急诊科昏迷患者的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7):99-100.
[2]汤华.急诊科昏迷患者的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7):99-100.
[3]李瑞英.糖尿病昏迷的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07,2(3):97-98.
【关键词】 气管插管;胃癌术后;肺部感染;因素;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43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53-02
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在感染病例监测中发现肿瘤科肺部感染率有所上升,且大部分属胃癌术后感染,故对本院肿瘤科2010年3月――2011年3月共实施胃癌手术148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发现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0例。笔者重点对20例感染病例资料进行了分析、对比,从而找到了引发感染的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0年3月――2011年3月本院肿瘤科收住胃癌手术适应症患者164例,实施手术148例,男性患者87例,女性患者61例,年龄55-82岁,平均72岁。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依据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
1.2 调查方法 根据本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我院上报的院内感染资料调取和查阅病例,进行分析,设计表格,内容包括麻醉方式、术前准备、有无合并慢性呼吸道疾病、有无吸烟史等。
1.3 统计方法 率的比较采样卡方检验,P
2 结 果
2.1 肺部感染率 148例胃癌手术中发生肺部感染20例,感染率为13.51%。而全麻气管插管手术后肺部感染高达18例,感染发生率15%。
2.2 危险因素 胃癌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与麻醉方式有密切关系,术前准备、插管时间、吸烟、有无基础病等因素相关,见表1。
3 对 策
3.1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指导工作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吸烟者嘱其戒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长期吸烟者由于烟粒及有害气体的刺激,可使支气管粘膜的纤毛受损、变短,影响纤毛的清除功能。指导患者术前两周戒烟。指导患者有效呼吸和咳嗽及正确的咳痰方法。
3.2 积极治疗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功能不全的病人术前持续低流量吸氧,改善组织供养,增强手术的耐受性;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者等彻底治愈后再行手术: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确保各引流管道通畅,防止堵塞、折叠;防止膈下积液和感染,以免影响呼吸运动引起肺部感染。
3.3 注重手卫生 将手卫生贯穿在医疗护理的各个环节,为减少医院内病原体在医疗设施上的交叉传播,正确进行手部卫生工作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医院医疗护理工作中,正确的手部卫生工作对于减少感染和耐药性病原体的交叉感染的作用均已得到了共识。并且,据文献记载不正确的手部卫生工作方法是引起许多感染爆发的重要因素。所以医务人员应注重手卫生,自觉把手卫生贯穿在对病人的各项医疗护理操作中。同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手卫生教育。
3.4 加强消毒灭菌工作 认真执行消毒技术管理规范。应用麻醉机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是目前医院手术麻醉中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也是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胃癌手术患者由于长期进食不足营养缺乏,多数抵抗力低,侵入性操作容易引起损伤,极易造成和加重细菌直接进入下呼吸道的可能[1]。调查发现插管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所以,全麻病人插管应严格执行消毒技术管理规范,对麻醉喉镜、呼吸机管道等进行认真的消毒处理,保证一用一消毒,熟练操作技术,注意插管技巧,减轻插管对呼吸道的损伤;注意麻醉深度缩短插管时间。在日常护理操作中亦应做好无菌技术操作。
3.5 加强口腔护理,及早拔出胃管,术前术后进行口咽部消毒 口咽部定植菌吸入是并发肺部感染的重要途径[2]。为防止患者声门下分泌物积聚,口咽部形成细菌贮存库,我们采用手术前后3天用3%双氧水+0.02%呋喃西林液进行口腔擦拭护理,每8小时1次,可有效降低口咽部细菌寄居数,从而预防气管插管肺炎的发生[3]胃癌术后往往留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患者的吞咽反射手影响,同时刺激咽部易引起恶心、呕吐及咳嗽,从而使胃腔内细菌的逆向定植引起口咽致病菌定植,从而形成由胃腔―口咽部―呼吸道的定植次序并导致肺部感染,所有应及早拔除胃管,手术前后应加强口腔卫生,做好口腔护理。研究显示术后口腔护理组与对照组相比肺炎发生率降低60%。
参考文献
[1] 黄秀霞,罗秀,詹若燕等.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医院感染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1):1578-1579.
【关键词】
肺腺癌;脑内转移;诊断;治疗;护理
近年来,肺腺癌在女性颇多发生,部分肺腺癌临床症状不明显,后期多发生脑部转移。肺腺癌属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1cellcarcinoma,NSCC),一旦出现脑转移,病情将迅速恶化、预后不良。据统计,NSCC脑转移发生率为20%~40%,NSCC脑转移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1-3]。未经治疗者中位生存时间不足3个月,全脑放疗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延长至3~6个月[4]。吉林省人民医院肿瘤科和中医科于2011年12月底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一例女性肺腺癌脑转移病例,经颅部手术、化疗、全颅及肺部放疗等综合诊治,以及科学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将该病例的诊治护理及护理追踪指导以及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现年61岁,自诉2009年8~9月间曾因不明原因性头痛做过颅部MRI,未见异常。其后偶有头痛,未以为意。2011年下半年头痛加剧,12月下旬头痛难忍时到当地县医院行颅部MRI检查,发现颅内有占位性病变。因此于2011年12月27日入本院肿瘤科就诊。根据患者带来的头部影像,初步怀疑为转移性占位病变。因此立即做全身检查,包括头部增强核磁、胸部CT、胸腹部彩超及其他常规性检查等。头部图像显示右额叶皮质1cm下见有2.5cm×2.2cm类圆形肿块;胸部CT见肺上叶后段有4.67cm×4.55cm类圆形肿块,左肺下叶后基底段胸膜下有0.7cm×1.5cm大小小结节;其他脏器未见异常;诊断为肺肿瘤脑转移。
2治疗
2.1脑转移瘤切除术
因脑部为单一实体瘤,边缘规整,且已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即于29日行右额叶转移瘤切除术。术后24h内进行重症监护,进行常规消炎、降低颅内压、补充电解质及营养等治疗。瘤体组织切片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为T2aN0M1型腺癌,因此最终诊断为右肺上叶腺癌(T2aN0M1)IV期、左肺疑转移、右额叶转移。转入普通病房后嘱家属扶患者缓起、缓卧,以免发生低压性休克或引起癫痫。10d后拆线,术部恢复良好,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思维、行动、语言等基本如常。
2.2PET-CT检查
两周后家属要求做全身PET-CT检查,确定是否有肺部手术必要。PET见右肺上叶后段4.99cm×4.75cm类圆形肿块影呈异常高环形摄取,摄取灶中心放射性缺失,最大SUV16.8,纵隔窗4.5cm×3.9cm大小,CT值1-42hu,肺窗3.9cm×4.6cm大小,可见分叶、毛刺、胸膜牵拉及血管集束征;纵隔窗见左肺下叶后基底段胸膜下0.9cm×1.7cm大小结节影,CT值48hu,PET见异常摄取,摄取范围1.3cm×1.0cm,最大SUV4.0,摄取灶模糊;余肺野清晰,纵隔及肺门未见异常放射性显影及淋巴结肿大。脑转移瘤术后,右侧见一4.1cm×4.0cm类圆形液性低密度影,CT值10hu,周围条形液性低密度,PET见摄取缺失影,右侧侧脑室受压明显变窄,中线向左移位,大脑右侧各叶皮质放射性分布基本对称、规律,未见放射性异常浓聚影或稀疏损影;右侧基底节、丘脑及双侧小脑放射性分布未见明显异常。颌面部及颈部组织结构、形态及放射性分布未见异常。双侧乳腺、心血管、肝、脾、胆、胃、十二指肠、胰腺、双肾及双输尿管、肠管、子宫及输卵管、膀胱等各脏器显影正常。全身骨骼及各关节形态、密度及放射性分布未见明显异常。余无特殊。PET-CT显像诊断为:右肺上叶后段周围型肺癌,中心坏死;左肺下叶后基底段胸膜下有肺内转移灶;脑转移瘤术后右侧脑水肿,右侧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移位。
2.3化疗
鉴于PET-CT诊断意见,已无肺部手术必要。因此于2012年1月29日重新入院,入组进行临床化疗研究。给予紫杉醇+卡铂+M2ES方案行4个周期化疗,化疗期间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给予重组白介素-11升高白细胞等其他对症治疗后缓解。期间于第2疗程结束后进行颅部增强核磁和肺部增强CT及胸腹部彩超检查,头部影像显示无明显变化,肺部病灶明显缩小至3.3cm×3.15cm大小,其他各脏器组织无明显变化。后两个疗程结束后再次检查,头部仍无明显变化,肺部病灶继续缩小至3.0cm×2.89cm。鉴于本方案持续有效,为使患者休养后进行新的化疗,在随后的6周内每周给予一次本方案要所包含的分子靶向治疗药恩度(血管内皮抑制素),检验其单独使用是否可以继续维持当前疗效。
六月十日头部MRI及肺部增强CT检查发现,肺部病灶无明显变化,但头部右颞叶、左枕叶出现0.7cm×0.8cm的转移灶。另家属诉6月初凌晨患者突发短时性抽搐。因此立即出组,更换治疗方案为泽菲(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顺铂,同时辅以其他对症治疗措施。两个疗程后检查结果显示,头部病灶无明显变化,肺部继续缩小至2.89cm×2.45cm。因此8月份继续延用本方案进行第3个疗程,期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抽搐一次,持续时间约2min。嘱家属在护理中一旦发生此种情况,不必惊慌,务使患者保持侧卧位并维持呼吸道畅通;同时掐人中、合谷、涌泉等穴。我们分析后认为患者头部转移灶可能有所发展,而化疗药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因此建议家属进行放射治疗。
2.4放射性治疗
患者于8月下旬转入我院放疗科,进行全颅及肺部适形放疗(2Gy×30f=60Gy),颅部共放疗15次、肺部20次。结束后复查结果显示,头、胸部病灶均未见明显变化。我们分析放疗效应尚未显现,建议出院休养观察并及时跟踪患者病情。患者于9月20日出院,10~11月上旬家属数次报告患者有颤抖、头痛等症状。嘱家属就近用甘露醇或甘油果糖等降低颅内压,并辅以中药汤剂进行对症治疗。
2.5后期治疗
该患者于2012年11月下旬又就近进行了一次以吉西他滨为主的化疗,期间发生抽搐,医生曾下病危通知。出院后在家休养,仍以甘露醇或甘油果糖等降低颅内压进行对症治疗。近期家属报告,最近抽搐发生渐为频繁,最近的两次相隔仅1周。
3讨论
肺癌脑转移是临床常见而严重的病情。部分患者因为仅偶尔咳嗽、胸部无明显不适感、头痛不明显或被误诊等原因,往往发现即是晚期,治疗效果差、患者中位生存时间短,预后极差[5]。脑转移瘤的原发肿瘤以肺癌为主,占50%~64%,第2位是乳腺癌,其次是黑色素瘤、淋巴瘤、直结肠癌、肾细胞癌和白血病等。其转移的途径可能有:通过动脉血行转移、经椎静脉系统播散、通过软脑(脊)膜侵入或直接侵犯[6]。本例中,患者首先出现颅内转移病灶,后期出现肺内转移。脑转移瘤切除后,控制一段时间后又出现了颅内多发性转移。究其肺原发肿瘤发生的原因,我们认为本病例有明显的家族病史,同时与长期吸入二手烟、心情不畅等因素有关。患者自述其姥姥、母亲、舅舅等人均于55~65岁期间死于肺部疾病(肺气肿、哮喘,限于当时、当地的医疗条件,极有可能为肺癌误诊)。另外,患者配偶曾长期吸烟,且近年争吵后有抑郁、厌世等情绪。
本例中,颅部转移瘤切除术后,配合多种方案化疗、放疗,并给予对症辅治疗,同时加以正确的护理指导,让患者有效提高了生存质量,延长了中位生存期。从术后至今已15个月,患者目前仍然生存。由于本病预后不良,因此如何早期发现和防范原发肿瘤的发生仍需不断探讨。
参考文献
[1]曾银朵,丁林潇潇,杨群英,等.厄洛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回顾性分析.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12,10(1):30-34.
[2]OlakJ.Surgicalstrategiesformetastaticlungcancer.SurgOncolClinNAm,1999,8(2):245-257.
[3]YawnBP,WollanPC,SchroederC,etal.Temporalandgender-relatedtrendsinbrainmetastasesfromlungandbreastcancer.MinnMed,2003,86(12):32-37.
[4]TasdemirogluE,KayaAH,BekS,etal.Neurologiccomplicationsofcancerpart1:Centralnervoussystemmetastasis.NeurosurgeryQuarterly,2004,14(2):71-83.
对我院2007年3月~2007年10月肺部增强CT扫描患者按性别差异实行机械抽样,强化心理护理组(实验组)26例,常规心理护理组(对照组)26例;各组均为男20例,女6例。增强扫描术前操作均实行经静脉通路给药的方法。
实验方法:①常规心理护理组:按常规要求,向患者介绍肺部增强CT扫描的流程、注意事项及其他常规事项。②强化心理护理组:在常规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在术前半小时以图片或文字形式,介绍增强扫描的效果、肺部常见疾病的预后、增强注射的无创性以及扫描的意义等。在术前10分钟带患者进入CT室,以适应环境。实施心理护理的操作者,门诊患者由CT室增强扫描注射护士实施,住院患者由疗区责任护士实施,必要时由负责主治医生协助。
效果评判标准:以问卷形式将心理变化分为缓解和无效两种结果。无法语言表述的患者由护士通过临床观察判定。
结 果
强化心理护理组缓解21例,无效5例;常规心理护理组缓解8例,无效18例。见表1。
讨 论
肺部CT增强扫描患者心理负担过重,影响术中配合的问题屡有报道,术前实施常规心理护理基础上的强化护理是目前CT室负责实施注射增强剂护士关注的课题。无意识患者和不能正常理解语言患者则剔除于外。
本组数据经X2检验(X2=13.175),当自由度γ=1时,X2>0.05(1)=3.841 X2>0.001(1)=10.828,本组X2值>10.828,因此P
强化心理护理操作简便,效果明显,可以在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的情况下,收到良好的护理效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实施强化心理护理前的准备。要制作肺部增强CT扫描宣教所用的文字、图片,有条件的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效果更佳。没有条件的可以使用语言交流,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以通俗易懂、平实真切的讲解为宜。有条件的情况下,患者与陪患单独辅导较多名患者同时辅导效果更为理想。
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操作前要了解患者的病情或初步诊断,对一些重症患者或疑似肿瘤患者要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操作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就个体特征开展辅导,时刻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当患者对某项介绍出现反感或不适时要中止此话题;患者对某项话题表示关注时,要重点讲解。在收到缓解效果时要适时中止,以避免重复劳动。当强化心理护理项目完成后,患者心理状态无缓解时,亦无需再做强化护理,以避免患者的反感,进而加重心理负担。实行强化护理的时间以10~15分钟为宜。
有效实施强化心理护理不但是CT室负责扫描增强注射护士的责任,也是相关医务人员的职责。经治医生和责任护士的参与可以增加患者的信任度,更快适应环境,提高解除心理负担影响。但是强化护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工作量,特别是对一些CT检查人数较多的大型医院,鉴于人力资源配给不足的客观影响,这就需要合理安排好患者CT增强扫描的时间和流程,以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在患者日常入院宣教中加入相关内容,能够减少工作量。
由于肺部增强CT扫描技术的良好诊断效果,在医疗技术实践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但接受检查的患者又往往具有常规影像检查难于诊断而实施增强的患者,对这些目标人群实行关爱和辅导,不但有利于增强扫描术中的配合,更有利于诊断明确后的患者配合治疗问题。在术前实施强化心理护理简便易行、收效较好,对病人调整心态、提高信心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有效心理沟通,消除紧张心理:现在行CT检查已被许多家属接受,但对于增强扫描的方法、意义还不太了解,易产生紧张不安心理。
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及碘过敏试验:①准备工作。在做碘过敏试验前,认真查对,详细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是否过敏体质,对花粉及海产品过敏等;详细询问了解有无高危因素,如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衰、糖尿病、高血压、甲亢、哮喘、高龄、重度脱水等。②碘过敏实验。用30%泛影葡胺1ml静脉注射,观察20分钟,患者无不适为阴性,可选用离子型及非离子型造影剂。轻度反应如全身热感、发痒、结膜充血、少数红疹、头痛、恶心、呕吐等,可选用欧乃派克等非离子型造影剂。重度反应主要是过敏性休克,表现如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四肢青紫、厥冷、手足肌痉挛、血压骤降、心搏停止、小便失禁等,应禁行增强扫描并立即抢救。
熟悉造影剂的药理特性:常用造影剂基本分两大类,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造影剂。离子型造影剂常用60%泛影葡胺,因其带有电荷、渗透压高、黏稠度高,故安全性小;非离子型造影剂常用优维显、欧乃派克,它不带电荷,渗透压低、化学毒性小,对神经系统、心、肾等影响极小,较安全,静脉注入后,很快通过微血管进入组织的细胞外液,达到平衡。
关键词:肺炎 护理
肺炎是指远端肺部包括终末气道、肺泡腔和间质的炎症,主要由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菌感染引起,其他如放射线、化学过敏因素等亦可引起,临床上通常按病因学将肺炎分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其他病原体肺炎、理化性肺炎及免疫和变态反应性肺炎,其中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约占成人肺炎的80%。
1护理评估
1.1临床表现
1.1.1.症状 肺炎的症状因病因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起病急骤,典型表现为畏寒、发热,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先驱症状,咳嗽、咳痰或伴胸闷、胸痛。
1.1.2.体征 肺炎的体征亦因病因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通常胸部病变区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有肺泡呼吸音减弱或管样呼吸音,可闻及湿啰音。
1.2辅助检查
细菌性肺炎可见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并有核左移,或细胞内见中毒颗粒。
胸部X线以肺泡浸润为主,成肺叶、段分布的炎症浸润影,或成片状或条索状影,密度不均匀,沿支气管分布。另外,也可见两肺弥漫性浸润影,伴空洞或大疱者。痰涂片革兰染色有助于初步诊断,必要时做血液、胸腔细菌培养,以明确诊断。
1.3护理问题
1.3.1.发热 致病菌引起肺部感染,从而导致患者发热,如肺炎球菌肺炎体温可在数小时内达39~40℃,呈稽留热。
1.3.2.咳嗽、咳痰 由于炎性刺激,呼吸道、肺泡充血、水肿,渗出及黏液分泌增多。
1.3.3.呼吸困难 由于肺部炎症,痰液黏稠,使呼吸面积减少,从而导致呼吸困难。
1.3.4.胸痛 肺部炎症可累及胸膜,导致胸痛。
1.3.5.潜在并发症——感染性休克 感染严重时,可伴感染性休克,尤其是老年人,表现为神志模糊、四肢厥冷、发绀、多汗、心动过速、血压降低等。
2护理目标
病人的体温能恢复至正常范围。病人能维持呼吸道通畅,能有效地咳嗽、咳痰。病人呼吸困难症状得以缓解。病人胸痛尽量得到缓解。病人不发生感染性休克或者感染性休克发生时能够及时被发现并积极处理。
3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在本院住院的36例患者,所以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有关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16~51岁,平均(27.2±9.1)岁。
1.2 常见的精神症状类型 13例表现为精神运动型抑制,如言语减少或缄默不语、情感淡漠、迟钝、呆板,甚至呈木僵状态;8例表现为精神运动性兴奋,如躁动、言语增多、行为紊乱、无故哭泣或痴笑,11例一度出现幻觉;其中幻视6例,幻听5例;8例存有妄想,患者的幻觉内容多是鲜明生动,不固定,时间不持久,妄想内容也不固定,不系统;有3例曾出现伤人行为。8例在住院期间,因烦躁不安或谵妄状态出现毁坏病床、监护病房设施现象。22例患者由于行为紊乱,治疗护理难以配合曾被给予冲动行为干预约束。
2 护理体会
2.1 基础护理 患者入院后详细了解病史,认真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了解患者的思维内容及情感体验,从患者异常的言语、表情、行为中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识别精神症状与躯体疾患的主诉,做好详细记录。当疾病早期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时,要密切观察精神症状的特点,判断患者的精神症状并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生活自理能力、智能记忆能力,并做出详细的护理记录。
2.2 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的护理 当患者处于兴奋躁动不安甚至有冲动伤人毁物行为时,首选应仔细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分析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如果患者意识清晰度及智能状态能保证基本沟通,先心理疏导,若无效,要及时向医生汇报,针对其原因采用相应的医疗措施避免使用刺激性言语及做好环境中危险物品的清除,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约束过程中按要求定时巡视,每2小时帮助患者更换1次,并在腋下垫棉垫,以免臂丛神经损伤,约束时间不易过久,以防发生压疮并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
2.3 精神运动神经性抑制状态的护理 这类患者难以做出有效的心理沟通,重点在于生活护理。护士应同情,关心体贴患者,做好饮食护理,通过劝说,喂食,鼻饲等方法以保证每位患者的进食量及服药。注意个人卫生,若留置尿管,期间加强导尿的护理,每天用妇阴洁清洗会阴2次,更换引流袋1次/d,每隔4~6 h开管1次,以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对于肺部感染的患者,尽量减少患者卧床的机会,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
2.4 用药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用药情况,在服药期间,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用要反应,如患者意识障碍是否有变化,是否出现躯体不适,进食异常,大小便异常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同时防止患者停药,漏服药。
3 讨论
急性病毒性脑炎伴有明显的精神障碍时极易被误诊为功能性精神病以致延误治疗,给患者造成持久性损害,并可引起医疗纠纷。有报告被误诊为功能性精神病的约占23%[1]。对这类患者的精神症状,意识状态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护理记录有助于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
这类患者的精神症状往往伴有意识障碍,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因此护理难度明显增大。若被保护性约束,患者不适时,往往不能或不表达,易发生压疮及继发肺部感染。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有更丰富的护理知识,既要掌握神经内科疾病的护理知识,又要懂得精神科的护理技能,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关键词] 糖尿病;高血压;脑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b)-094-02
很多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hypertension),二者相互影响。高血压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血糖控制水平对脑出血患者预后有一定影响,笔者对本院2006年11月~2009年5月收治的146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6例患者均为初次脑出血患者,48 h内入院,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为糖尿病患者,诊断标准为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全部患者按血糖控制水平分为DM血糖控制良好组(A组)和DM血糖控制不良组(B组),DM组血糖控制良好组90例,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60~72(64.3±7.2)岁,糖尿病发病时间8~14(11.4±3.2)年;DM血糖控制不良组56例,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58~73(62.1±8.6)岁,糖尿病发病时间7~13(10.9±2.9)年。
1.2 治疗学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采取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止血、保护脑细胞、给予胰岛素降低血糖、纠正代谢紊乱、预防感染、对症及支持治疗、康复治疗等。
1.3 观测指标
全部患者,反复检测其血糖,定期检测其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血生化;观测其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消化性溃疡、压疮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结果
与DM血糖控制良好组比较,DM血糖控制不良组其死亡率明显高于DM血糖控制良好组(P
3 讨论
DM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时,部分患者血糖往往控制不好,这主要与胰岛素用量不够,胰岛素抵抗,机体的应激状态、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增多等有关。高血糖可以进一步加重脑出血的一些症状。本研究表明,DM脑出血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其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护理时更应注意患者血糖的控制,根据血糖情况调节胰岛素剂量,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泵,加强血糖的控制。
本研究表明,脑出血本身易出现肺部感染,而高血糖可以增加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概率。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糖环境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使糖尿病患者肺部易发感染。②高血糖引发免疫功能下降。高血糖可引起NK细胞活性和CD4+/CD8+下降,延缓淋巴细胞分裂,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使肺部清除病原微生物能力下降,增加感染机会。③糖尿病可引起肺部微血管病变,导致微循环障碍,也使粒细胞趋化和黏附功能减低,减弱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杀灭作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加强翻身、叩背,及时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病房要定时通风,湿式清扫,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控制室内适当温度和相对湿度,定时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限制人员探视,以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注意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加强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措施,医疗器械等定期进行严格消毒,避免医源性感染;痰液黏稠时行超声雾化吸入,定时做痰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本研究显示高血糖可以增加脑出血患者压疮概率。其原因与高血糖引发免疫功能下降,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有关,也与高糖环境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有关。护理注意点:①详细评估患者皮肤情况及危险因素,经常检查受压部位,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②防止局部长时间受压,定时翻身,重点部位采取减压措施,如挪、垫海绵圈,必要时给予气垫床;重症脑出血伴Ⅱ级以上昏迷患者可考虑在入院12 h后翻身以预防发生压疮,极危重脑出血患者应结合临床表现决定翻身时间[2]。③每天用温水清洗臀部及受压部皮肤,待干后及时外涂滑石粉。④移动患者时防止拖、拉、推等动作,保持床单衣物的平整、干燥,防止损伤局部。⑤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昏迷患者应留置胃管,给予营养支持。⑥压疮一旦形成,可根据压疮分期进行适当的治疗护理。⑦教会家属压疮的识别及预防措施[3-4]。
4小结
高血压合并脑出血和糖尿病往往相互影响,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如血糖控制不良会增加死亡率及肺部感染和压疮的发生率,因此,更应该注重血糖的控制,同时要加强护理,防止其并发症的出现,减少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 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97.
[2]徐国英,郭新节.重症脑出血患者首次翻身时间的研讨[J].护理学杂志,1999,14(3):131-133.
[3]王丽鹏.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6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