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防城港市5所农村中小学1000名学生及25名体育教师。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分别对防城港市5所学校部分学生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率98%,有效率95 %。教师发放25份, 回收率100%, 有效率100%。
1.2.2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对体育教育活动现状做了综述与分析。
1.2.3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采集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处理。
2.调查与研究
2.1防城港市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现状
从表1可知,有专职体育教师的被调查学校中,农村小学有4人,占80%是中专学历,只有1人占20%有大专学历,农村初中教师学历比小学略高一些。调查显示,在农村初中有2人占15.3%是中专学历,有10人占76.9%的人有大专学历,只有1人占7.8%有本科学历,没有硕士研究生,因此造成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学历层次较低,体育专业知识较欠缺,严重影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2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及场地、设施现状
根据调查可知 ,农村中小学参加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极其有限,在被调查的5所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有正规田径场,有4所学校有简易运动场地,而有1所学校没有运动场地。有的学校只是一些简单的运动场地。且各校场地规模设施参差不齐。体育设施匮乏,主要体现在主管教育部门重视不够、经费不足,无法购置满足学生运动的体育器材。虽然是进行体育中考,但还是不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体育课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2.3 其他与体育教学有关的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
2.3.1 学校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开展情况
据调查显示,防城港市被调查农村小学没有开展早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只开展课间操,初中学校比小学略好些,但仍不理想。从表2可以看出,防城港市农村中小学每天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为30min的比例为43.1%,而能够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比例仅为13.6%。可见,防城港市农村中小学校每天体育活动的时间离教育部规定“确保中小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要求相差甚远。主要原因有:首先是学生缺乏主动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愿望,学生的意识不够强,主动性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其次,是受办学条件的限制,体育设施欠缺,学校资金投入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2.3.2农村中小学开展体育竞赛情况
据调查可知,防城港市农村中小学每年组织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基本上是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活动规模小,参与人数少,比赛氛围不浓厚。从表4可看出,被调查的5所学校每年组织体育竞赛不是很乐观,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参加体育兴趣和集体荣誉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2.4防城港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开展情况
2.4.1体育课教学内容分析情况
据表4调查显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除了田径类占的比例最大为56.5%,其次,是球类占32.3%之外,偶尔也开展一些体操类和民族体育项目,但占的比例不大,分别为7.2%和4%。校本自主开发及一些其他的体育项目,根本都没有开展。这说明了目前防城港市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主要以田径类和球类为主。新课程标准规定田径是必修内容之一,但因田径运动项目枯燥乏味,内容繁杂,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被学生排斥,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2.4.2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情况
从学生的问卷调查可发现,防城港市农村中小学校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容乐观,大部分都是“放羊式”的教学。认真组织并指导,每节课都安排内容的只占了23.6%,没有认真组织,经常让学生自己玩自己喜欢的活动占22.2%,偶尔让学生自由活动的占54.2%。通过教师的问卷调查也发现,农村体育教师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学历层次不高,体育专业知识较欠缺。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 结论与建议
3.1 各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应重视农村学校体育工作,重视学校体育和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当前的情况看,既要注重体育理论学习,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实际运用,了解体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组织体育教师到先进的学校学习,提供与外界交流和学习借鉴的机会,使他们的教学思路更加开阔,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3.2 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农村教育经费匮乏,在场地小、器材紧缺的情况下,各学校、班级要因地制宜开展一些便于开展的体育活动,比如:抛绣球、跳绳等,或者提倡体育教师根据本地域自制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器材,以适应学校体育锻炼的需要。
3.3更新教育观念,开展素质教育。要加强学校体育活动的创新力度,在学校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上要丰富多彩,组织上要灵活多样化,多举行趣味娱乐性较强的体育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体验运动的快乐,增强集体凝聚力,培养个人自信心,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小升初 农村小学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90
多年来,小升初考试存在诸多弊端,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取消了小升初考试。但取消小升初考试后,农村的小学教育受到较大的影响,如学生由以前的“过紧”到“过松”等,所以笔者希望有关教育工作者能够提出更好的、可行性的、适合农村小学教育的措施,以消除取消小升初考试后出现的各种弊端。
一、取消小升初考试之后,农村小学教育出现的弊端
近年我市取消了小升初考试,采用电脑派位,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这个政策的颁布,打破了多年来升学压力沉重的局面,但也出现了各种弊端。
1.城乡学生的差异更趋明显
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弱,则国家弱。”取消小升初考试,虽缓解了城市学生的学业压力等,但该政策是否考虑到地区差异、人文差异呢?在考虑到城市学生的同时,是否也考虑到农村的学生,是否关注取消小升初考试后的影响呢?
2.师生的思想变得消极懈怠
自从取消小升初考试后,不再进行抽考、组织测验考试等,只是偶尔组织调研形式的考试。在考试过程中出现某些教师为了追求一时的名利,监考不严的现象,如此根本达不到调研的目的。采用电脑派位,就近入学的原则,主要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教育公平,挽救濒临倒闭的学校,但实际上真的能促进教育的公平吗?一些优等生没有被电脑派位上重点中学,而一些所谓差生却有幸被电脑派位上了,还有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虽上了重点中学,但因承受不了学业压力,出现转学或退学等现象,这都令我们无奈。
3.“推荐”方式隐含弊端
农村的学生按什么样的方式入学?是他们的特长吗?他们能和城里学生一起学习艺术吗?这不言而喻。在推荐条件上,农村的学生占不了优势,往往被城里的学生所取代。那么,教育改革在适合城市教育的同时,是否也适合农村教育呢?
二、取消小升初考试之后该如何调整农村小学的教育方式
1.宁愿苦大人,也不能苦学生
近年,全国地区掀起了农村小学合并热,导致和祖父母生活的学生更加不方便,其中的很多学生不得不早起到离家较远的学校就读。曾有两三个离校较远的学生为了不迟到,轮流打着手电筒上学,这其中存在着多少安全隐患啊?难道这就是让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真正意义上地促进教育公平吗?如果部分学校不实行合并,只要措施合理得当,让学生就近入学,教师跑两三个学校进行教学,这也不失为一种良策啊!
2.尽量缩小城乡师资、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差距
出现“择校热”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重点校在师资、教学资源设备等方面比农村学校好很多。由于待遇的不同,很多优秀的教师不愿意在农村学校教学,都选择到待遇好的城市发展,从而导致农村每年都有很多优秀教师流失到市区较好的学校。长期如此,农村的师资力量就越来越薄弱,且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3.让农村“散养”的学生不能过“散”
当前,学生肩负过重的学业负担,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适度的减负是必要的。对于农村的“散养”学生,大多缺少父母合理的教育,离开父母的监管,爷爷奶奶等长辈是管不住的。学校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教师应对学生多一些关爱,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扮演父母的角色,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此外,学校还应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青春期教育,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4.设置“障碍”,增强农村学生面对困难的耐挫能力
很多学生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使得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受不了风吹雨打。没有压力,哪有动力呢?将来怎么能肩负重任呢?因此,我提议教育工作者、家长应从学生的未来着想,为学生有意设置困难,使他们意识到现在的一切都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努力学习。
5.教育主管部门做好舆论疏导工作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普及浅显科学常识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许多科学知识来源于自然并能指导日常生活,并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一些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研究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但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育教学常常偏离甚至违背这一教学目标,实在令人担忧。笔者长期从事农村小学《科学》教学,通过实践和调研,现对其现状及对策进行肤浅的剖析,抛砖引玉,期待引起大家共同探索。
一、农村科学教育的现状
1、农村学校对科学教学重视不够,在多数地区,科学课都非考核科目,教育系统都潜意识的认为是所谓的副科。多数都是兼职老师,在小学主抓语数的大环境下,上课敷衍甚至被占课的现象严重
2、教师专业化水平低,科学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多数科学课都是语数老师兼职在上,及或有专职科学老师也非本专业,都没有接受系统的小学科学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涉及生命、物质、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调查显示,当然作为教育的薄弱环节DD农村小学教育,科学教师素质会更糟:上科学的教师大多临近退休,工作安于现状,缺乏激情;职前学历更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差,教科研意识淡薄,群体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不强,外出听课、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加之本来在职前培训就“营养不良”,直接导致这些教师科学知识匮乏、基本概念模糊、无实验技能、对科学教学法缺乏正确认识。“严而不活”、“灌而不思”、“教而不启”是大部分农村小学科学课堂的真实写照。
3、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手段单一。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农村小学的收入仅限于生均公用经费,少有隐形收入,配置不全的设备基本极少使用。农村的老师也基本不会去自我开发教学资源。
二、农村科学教育的对策
要解决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关键在态度、关键在人。
1、各级政府加强政策引导,教学系统本身要重视科学教学,把科学教学纳入对学校和教师的考察考核指标中。
2、核定教师编制时,考虑农村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保证农村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逐渐合理配置音体美、科学等薄弱的专业教师,有针对性的招聘新教师。
3、对已有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摸底,想法让业绩平平或老弱病教师腾岗分流,让教师与专业对口,条件允许的地区加强科学教师及其他专业教师的专业转岗培训。中、高级职称投放比例向农村倾斜,让长期从事农村小学教育的教师有盼头。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达到真正的公平教育,使年轻教师能留在农村安心从教。
4、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取消只依语文、数学、英语课考试成绩作为教师奖惩、评聘、评优晋级评价体制;严禁以唯分数为学生排名、分班的现象出现;严禁“小升初”各种变相的选拔性考试等。
一、西部偏远地区的小学教育现状
2003年,国务院做出了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重大决策,随着“两基”政策的不断推进,偏远地区“上学难,留不住”的问题基本解决。西部偏远地区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在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问题却显现出来。2011年10月,我从桑堆乡调到邓坡乡任小学校长,同时考察、参观了我县其他几所乡村学校,同时对我乡教育现状进行实际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对我乡小进行分析。邓坡乡位于稻城县西南部,与理塘县接壤,是我县海拔最高气候最差的一个以牧业为主的乡,是稻城最困难,条件最艰苦的乡。面积约为844万平方公里,人口1026。截止2011年,全乡只有1所小学,校舍总面积为2114平方米。
二、西部偏远地区的小学教育问题凸显
通过对乡小的教育调查后,发现我乡教育主要面临以下具体问题。
(一)学校教育设施落后
学校教育设施是教学的硬件设施,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调查发现,我县乡小都存在设施破旧、不齐全问题。首先是校舍问题。由于条件所限,虽然现有校舍大部分是新建的钢精水泥结构,但没有供暖和电气化教学设备。该乡有约60%的纯牧业人口,他们须根据季节的变迁及牧场的变化不断迁移,适龄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上课,只能在室外上课,教学进度和质量难以保证。
(二)农村小学教育更应面向现代化农村小学教育面向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特色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
教育现代化是使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反映并满足现代生产、现代科学文化发展需要,达到现代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先进水平,是教育“现代性”的实现,这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一种教育的情怀、理想和终极追求。农村小学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农村小学教育面向现代化,是文化、科技最优化地传承和创新的根本保障。教育是在文化和科技传承的基础上对学习者的知识、能力、品格等进行塑造和完善的活动,是文化和科技创新的基础。农村小学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农村小学教育实现现代化,就是为社会培养大批人才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是文化、科技最优化地传承和创新的根本保障。农村小学教育面向现代化,是广大农村学子理应享受的基本权利。在“十七大”上明确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应加大力度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实现农村小学教育现代化,是对数目众多农村小学生的公民生存平等权利的基本保证。
三、农村教师生存环境差
许多农村小学尤其是村级小学,一个教师要上一个班甚至两个班的语、数课,还要兼上音、体、美等课程。部分地理位置较偏僻的农村小学通常采用教师“包班”上课的办法,解决师资不足问题。在这样的学校里,一个教师通常“包”上一个班甚至几个班的全部课程,我们只按一周5天教学时间、每天6节课计算,一个教师一周要上30节课,其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和城里的教师相比,他们的收入要低得多。他们的收入除了工资卡上的基本工资外,其他福利待遇基本上没有。他们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着基本生活。农村教师正是在这样十分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致使农村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工作没有激情,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完全是一种应付,业务水平低,教学质量差。部分工作称职的教师都被条件较好的县城学校和其它更好的学校调走,致使农村合格教师严重缺乏,有许多地方只有聘请代课老师来应付。教育资源城乡差距大。教育资源配置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倾向,教育政策优先甚至只反映城市人的利益,他们凭着政治上的优势而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利益。从教育投入的结果来看,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太小。农村学校办学设备设施落后,数量有限,使用率低。尽管按“普九”硬件的标准要求已达二类或三类标准,实际上是将陈旧的、损坏的仪器设备算在内的。与教材配套的软件资料,由于管理不善而残缺不全,再加上由于教材的改编,导致软件资料能用上的寥寥无几。从而使农村学校根本不可能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学生根本不可能接受现代化的信息。其次,设施短缺不足。课桌椅破烂和短缺,黑板大都是土漆,因太过光滑,在上面板书字迹模糊且反光严重,直接影响听课效果及学生视力;配套设施如黑板擦等都不同程度的缺乏。而作为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部分,相应的体育器材、计算机等严重不足。再次,学生基本生活和学习资料严重缺乏。学生的学习用品、书本、衣服、鞋子等也都比较短缺。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力量是教育环节的核心力量,以我乡为例,师资力量薄弱问题严重,已成为制约当地小学教育的发展的关键。师资力量薄弱主要表现在教师人员严重缺乏,教师学历低,教师队伍不稳定等。
(1)教师人员严重缺乏。随着国家对西部教育的高度关注,乡村小学规模逐渐增大,学生人数有所上升,因此教师缺乏的问题格外突出。比如语文和数学老师,通常几个班共用一名教师。音乐、地理、生物、体育等科目的老师缺乏。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近年来国内有许多学者对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师资现状进行了调查,有了不少的调研成果。如赵晓曼[1]等通过调研,指出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存在诸如“知识结构不合理、老中青年龄失衡、教育教学技能不合要求、工作情绪低落、教育观念落后”等问题;詹小平[2]认为湖南省小学师资存在“教育经费配置不均衡,农村教师生存困难;教师人事制度不健全,小学校长无人事权;教师学科结构不平衡,城乡教师需求各异;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中坚力量普遍缺乏;计划生育实施不到位,教师资源难以配置”等五个问题,并且提出了“均衡教育经费,重心向农村教育倾斜;健全人事制度,给中小学校长自主权;创新培养模式,满足全方位教师需求;优化年龄结构,多渠道培训骨干教师;提升专业素质”五条建议。
学者们从调查入手,在宏观层面(城乡一体)上得出了定性的结论,并提出了系列的相应对策与建议。但是,湖南省农村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现状研究较少。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对小学教师有很多研究,都十分重视小学者教师培养与管理。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已经采取了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努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质量待遇。
二、调查目的与调查方式
1、调查目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小学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也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育的健全与否影响着整个教育事业的成长,一个地区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也就是说,师资力量的培养已然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贫困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贫困山区农村的教育质量是我国当前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的一项重点问题,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师资问题是当前贫困地区学校教育落后的主要因素,本文以湖南省贫困县区为例,分析了湖南省贫困地区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2、调查对象。为了全面了解湖南省贫困地区小学师资队伍的情况,选取了湖南省6个贫困县,分别是:张家界桑植县、怀化市沅陵县、益阳市安化县、娄底新化县、湘西自治州龙山县、邵阳市隆回县。
3、调查方法。本课题组对湖南省贫困地区(包括益阳市安化县、怀化市沅陵县等6个区县)的小学教师、校长、学生和家长分别采取了问卷、访谈和走访调查。另外,还对本校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教师结构的合理分布,有利于教育经验和教育理念的传递和实施,也一直都是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点,经过长期的努力,贫困地区小学师资队伍的教师结构是否有了新的发展?
2、教师结构情况。(1)年龄结构。从年龄结构来看,45岁以上的教师占到总数的24.8%,占据了总人数的四分之一。通常情况下,35岁以下的教师一般被认为是年轻教师,占到总调查人数的四分之三,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湖南省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总体年龄结构是基本合理的。
(2)学历结构。湖南省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学历大多在大专水平,占了样本总数的43.09%,比例最高;本科学历占了样本总数40.24%;中专占样本总数的15.85%;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小学教师的学历83%在大专以上。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年来,小学教师的学历普遍都得到了提高,小学教师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3)教龄结构。教师教龄结构分布和教师年龄分布的比例相近,而且有能够处理小学课堂中学生所发生的课堂事故,三分之一的教师有五年以上的教龄,有比较丰富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能够提高贫困地区小学教育教育质量。(4)性别结构。性别比例上,男教师占样本总数的36.18%,女教师占样本总数的63.82%。因此,性别比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仍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需要努力的目标之一。
(5)职称结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湖南省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职称普遍都得到了提高。小学一级教师以上的人数,占到了样本总数的60%,教师的职称高低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一部分影响的。
2、教师职业态度情况。调查显示,贫困地区小学教师对本职工作喜爱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4.8%,但仍有12.6%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对本职工作表示厌恶。在对学生的态度上表示喜爱的占88.6%,虽然还有持无所谓和厌恶的情况在,但是比例并不明显。而绝大部分的教师有自觉进行业务学习,但经常进行业务学习的却只占总数的五分之一。
3、教师生存状态。根据调查,了解到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较差,在工作压力这一方面,他们感觉到工作压力较大,而压力大主要表现在教学任务重,班主任事务繁琐和社会的压力等等。在工作待遇这一方面,工资水平不是很高,有80%左右的教师工资低于2000。在与家长沟通、联系这一方面,教师们都能融洽的与家长相处。但是在教师的培养、进修这一方面,居然有43.9%的教师从未参加过培训与进修,仅仅只有8.1%的教师经常进行培训与进修。
4、教师稳定状况。贫困地区小学教师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地区不满意,有80.1%的教师表示想县城的小学教书,只有4.9%的教师想留在村级小学教书。
四、调查结果及成因
1、男女教师比例不协调。教师性别结构不平衡已经不仅是贫困地区小学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在各个区域的教师性别比例中,男教师比例明显低于女教师。有不少小学学生向我们反映,主科老师(如:语数英)大都是女老师,男老师大多存在于副科行列(如:体育、科学)
2、职业态度倦怠消极。心理学家罗杰斯
[3]曾说过:教师的职业态度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对工作、对教育事业的态度。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职业态度比较端正,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满意度比较高,但还是有教师存有无所谓和厌恶的现象。对学生、对工作,教师如果没有以一种热情、积极的心态来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是没有办法在教育事业中找到幸福感和归属感的,而且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3、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经统计,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工作任务重。教师的作息时间从早上6:30起床,晚上8:30就寝,班主任一天的工作就是围绕着这个时间,“朝五晚九”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各种工作日记、教育笔记、听课记录也会耗费教师的精力,这些都在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
②社会期望值高。在社会公共的眼中,教师仿佛是万能的,教师是老师、是朋友、是家人。新课标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把课堂引向社会的开放者。在家长心中,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未来寄托在老师身上,甚至认为老师对孩子的付出是理所当然,学生优秀是情理之中,学生的平庸是教师的无能。在社会公众眼里,他们认为教师待遇有提高,就应该努力做好一切,甚至把教师职业神化。家长的不理解和社会过度的期望值给教师带来了深深的精神压力。
③工资待遇低、生活压力重。在我们的调查中,贫困地区有78.9%的小学教师月薪在2000元以下,不能支撑起家庭的经济重担,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很多农村小学教师都是通过在学校旁边开垦荒地种菜来维持每日三餐,这样“亦师亦农”的生活使教师不能全身心收入到教育教学中。而在赡养老人、抚养子女、住房医疗方面,贫困地区教师更是感到囊中羞涩、不堪重负。
4、贫困地区小学教师参加进修机会少,培训质量不高。教师法规定:教师有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而在调查中,大部分贫困地区教师向我们表示,很少有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就算有进修和培训也只是做样子,没有质量保证,并无实在的学习成果。贫困地区小学教师队伍稳定性低。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严重不足,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贫困地区教师专业素质长时间得不到提高,教学培训的参与率高效果差,需以更加有效的培训机制来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全面促进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5、贫困地区小学教师流失严重。贫困地区的小学教师生活状况不尽人意,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职业压力大,导致贫困地区小学教师流失严重。年轻教师盼不来,骨干教师留不住。贫困地区教师的各项福利都低于非贫地区教师,无法吸引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投身于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更是由于贫困地区小学教师质量和数量的匮乏,不仅小学教师流失严重,同时还存在生源流失的问题。
大部分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去城镇小学,村级小学人数越来少,就以隆回为例,绝大部分的隆回村小都无法开齐一到六年级,所开设的年级也只能是一个年级一个班,一个班最多也只有十来二十个学生。生源少,教师分配也少,即使是当地学校培养出的优秀教师,也会因为条件艰苦等原因流向城镇小学。就笔者所认识的一位年轻教师朋友,在毕业后通过特岗考入农村教师编制,四年时间从村小考到镇小,从镇小考入县小。像这样贫困地区有实力的骨干教师,相继被调入城镇学校,贫困地区学校反倒成了为城镇学校培养骨干教师的基地,加剧了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流失,使贫困地区的小学师资队伍陷入了低质量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五、初等教育专业生的技能培养
1、增加师范生招生的结构比例。内蒙古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王利生曾做过这样的分析:“师范类院校男女生比例的严重失调,使得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失衡成为必然。”所以,增加小学男教师的比例,首先应该在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开始,初等教育专业可以在招生过程中增加男生比例,培养高质量的男教师,从源头上解决男女教师比例不协调的问题。
2、提高初等教育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教师,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触动心灵的职业。教师所接触的工作对象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这就必要师范类院校在培养小学教师时应注重道德感情教育,强化初等教育教师的人格培养,进行“师爱”教育。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使其具有博大的胸怀,不嫌贫爱富,培养正确的人民教师高尚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能够适应各种教育教学环境,实现自身价值,将生命的花朵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3、提升初等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力只有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有由志向来培养,才干只有由才干来培养。师范院校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跨世纪人才,作为未来湖南省贫困地区小学教育事业的接班人,我们需要不断学习,自主接受再教育,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师范生在读期间就应该培养再教育、持续学习的意识。培养博学多思的教育教学习习惯,能更加娴熟地掌握教育教学技巧,才能成为贫困地区学生的引路人,才能提升初等教育师范生的素质和软实力。
4、加强培育贫困地区小学教育定向人才。《义务教育法》要求:“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城市学校教师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 而今,各界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更是得到了大批的政策支持,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三支一扶计划”等专门项目。贫困地区小学必须有一批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知识广博、治学严谨、创新进取的师资队伍。师范院校可加强定向师范生的培养,为贫困地区提供优秀、稳定的教师资源。初等教育学生应有强大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投身与贫困地区小学的教师事业当中去,并做出成绩,实现教师价值与自我价值。
强省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应从源头抓起,从师范生开始抓起[10]。师资队伍质量不仅严重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更是直接威胁到某些学校教育存亡的大问题。贫困地区“再贫不能贫教育,再困不能困孩子”,要想致富不能只修路,师资队伍仍需得关注。将湖南省的扶贫政策落实到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中来,坚持培养面向贫困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师范生,培养贫困地区小学师资培养工作,为贫困地区小学建设更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调研了皖西地区部分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包括教育基础设施、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学生生源情况和乡村教育观念等。针对该地区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开展分析研究,指出了问题的产生背景与原因。从持续改善该地区农村地区小学基础设施、完善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培养、加强农村地区社会教育风气整顿等多角度对进一步改进皖西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给予反思和建议。
关键词:
皖西地区;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基础设施;师资队伍
我国是有着众多农村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关系着农村地区的持续发展[1,2]。近年来,国家对农村中小学的财政投入逐渐加大,农村小学的基础教育状况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3,4],但不能忽视的是,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和农村传统观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会长期存在[5]。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一些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这些传统问题和新的矛盾点不断的显现,从根本上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导致其背离了国家在新世纪倡导的城乡均衡教育发展规划[6,7]。皖西地区作为经济社会相对欠发达的老区,其广大农村的小学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一、皖西农村小学的现状分析
皖西地区地处大别山老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相对落后。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皖西地区的基础教育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老问题的持续存在以及新问题的不断涌现,使得农村基础教育改进之路艰巨而漫长,该地区农村小学主要涉及教育基础设施规划问题、师资队伍培养问题、生源问题以及不良社会教育风气问题等。
(一)基础设施问题调查发现,皖西地区多数农村小学的校园建设规划不科学,办学条件不达标。2005年以前普遍实行属地管理,办学主体是乡镇人民政府,受地方财力薄弱的限制,在小学校园建设上投入很少而且规划不合理,不利于教育专项资金的高效利用和小学校园的长远规划。2005年以后,农村中小学建设划归县一级财政统筹,专项资金投入逐渐加大,先后通过全面危改、校安工程、中西部初中项目、抗震加固、营养计划食堂改造等系列项目建设规划,投入了大量资金以促进基础教育设施改善。通过不断努力,校园建设和办学条件均得到较快发展和较好的改善。但是,在这些基础建设过程中,受专项资金分批投入的限制,很多资金只能用于解决学校迫切需要改善的办学条件等,仍然存在很多基础建设没有能够严格按照科学规划实施,出现频繁变更的现象。而且随着皖西农村地区小学合并情况的不断出现,大量堆积的基础设施面临着弃用的局面,这对宝贵的教育资金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浪费[8-9]。另外,由于教育资金的相对短缺,校园建设的单调乏味,而且多数学校校舍功能单一,缺乏现代化教学所必须的专用教室和多功能教室,在新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为了能够实现城乡教育发展同步,这些已有的基础设施依旧面临着新的改造或重建。表1为皖西地区15所农村小学教育设施配置情况
(二)师资队伍问题皖西地区的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同样存在诸多问题。一直以来,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编制师生比是1比23,并且是按中心小学为编制单位进行核算的。由于适龄就读儿童数量的逐渐减少,目前皖西山区农村村级小学和教学点的学生人数往往都在100以内,部分偏远小学甚至不足40人。虽然学校规模较小,但年级跨度却较大,依照以往编制所审批确认的教师人数则无法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这一现状在近年来愈发突出,生源的逐年短缺使教职工短缺问题日趋严重。同时,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也较为严重。由于缺少学科专业老师,导致教非所学、学科教师不匹配的情况普遍存在。在多数小学里,美术、音乐、体育、地理、自然、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非常缺乏。其课程多由语文、数学老师兼任,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表2为皖西地区6所农村小学学科专业教师配比情况统计。虽然目前有很多教师培训计划,通过多角度的培训锻炼来促进农村教师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升,但从总体的实施情况来看,由于诸多客观条件和原因所限制,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相对薄弱。在皖西地区部分偏远农村学校里,教学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少,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流失情况严重,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相对于城区教师,农村教师较少有外出交流培训机会,部分年长的教师陆续出现知识老化、教学思维方法陈旧等问题,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致使很多新课程的理念和内容难以落到实处,尤其是涉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等难以实施。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迫在眉睫。
(三)生源与社会风气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资金投入力度,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从多方面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按时完成学业,杜绝了贫困家庭子女因贫辍学的现象。但目前农村生源流失速度仍然在不断加剧,这一现象在皖西地区农村小学中十分常见。目前皖西多数农村小学的生源人数越来越少,部分偏远山区甚至出现濒临倒闭的情况,例如,皖西地区某县部分小学的调查数据显示,几乎所有的乡村小学学生均不足50人,部分学校甚至出现个位数。这种情况使得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差距进一步加大,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这种现象是由以下因素所导致的。首先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这是越来越多的农村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城乡教育差距造成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设法将孩子送进城区小学就读,普通条件的家庭往往也将孩子送进县镇所属小学,家庭条件确实困难的孩子才会留在乡村小学就读,这是目前部分农村家庭孩子的择校现状。其次,随着国家逐渐加大了对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关注,在政策上给予多方面关照,使得更多农村孩子有机会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城市里就读,这也是近年来生源流失的一个因素。表3为皖西地区15所农村小学2015年度生源情况统计。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农村小学教育的一大因素。当前,农村家庭对教育的认识缺少正确的价值导向。很多父母坚持的是“学而优则仕”,唯分数论,希望孩子通过教育升学将来找一份好的工作,走出乡村,光宗耀祖,教育投入的功利性很强。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则趋向于读书无用论,认为孩子只要能摆脱文盲的身份,出去打工挣钱即可。这些价值导向对于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引导十分不利。同时,许多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缺少一个好的标准。例如,在农村少子家庭,普遍存在对孩子的溺爱问题,在很多隔代照顾的留守儿童身上就更加明显。爷爷奶奶对于孩子的照顾往往只是关注于吃穿,对孩子的任何物质要求都会竭尽所能予以满足。而父母也会因为不在孩子身边而十分愧疚,往往设法在金钱和物质方面给予弥补,而对孩子的许多过错,往往没有很好的教育方式,通常是以打骂等粗暴方式来处理。调查发现,当前的社会不良风气对农村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下,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也有一定的市场,这一现象,在父母外出务工农村较多的皖西地区尤其明显。当今的乡村已经卷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爱慕虚荣攀比、追赶时尚潮流、崇拜金钱物质、逐名角利不择手段等不良思潮开始侵入农村社会,对传统价值观有极大的摧毁作用。
二、问题反思与改进措施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这就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努力方向。相应地,地方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资金的投入比例、优配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完善农村教师入职流程、交流活动、职称评定、学习培训、考核评价政策制度,破解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瓶颈,稳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学生的文明道德教育,特别是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对辖区学校进行重新规划和布局调整。撤并一些生源数量很小的小学,成立综合性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教育投入上不再全面开花、撒胡椒面,重点建设农村规模超过100人的村级小学,并尽力做到建一所成一所,完善好附属设施、校园环境和相关美化等基本配套建设。其次,在师资建设上,着力加强农村教师的校本培训,培养其爱岗敬业、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重视农村教师的职称提升、交流培训等工作,不断提升教师整体素养。在教师待遇上,学校应通过绩效考评和绩效工资,平衡工作量,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地区财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将待遇向偏远山区在岗教师倾斜。采用多种措施,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关心教职工身心健康,既要待遇留人,也要感情留人。在学生管理教育方面,通过课堂教育、早操、集体活动、国旗下教育、班会和班级主题活动等方式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加强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矫正不良行为。努力培养其文明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简单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从而积极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强化政治教育,严肃校规校纪,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及时矫正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对于目前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留守儿童,要给予关心爱护。针对留守儿童常年与父母分离、缺失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对学习缺乏兴趣和自信心,学习成绩差、厌学倾向严重或性格内向不愿意与同学们一起玩等诸多问题,教师应该把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倾注到他们身上: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的细节,如提醒他们注意路上安全;观察他们的心理,多与不爱说话的孩子沟通;对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多给予辅导;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班级的集体活动,多与其他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培养活泼开朗的心态。另外,加强家校联动,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经常联系,教师也定期与家长进行“电话沟通”,家校互动,共同促进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君全.农村学校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初探[J].科学咨询,2010(34):47.
[2]段成荣,杨萠.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15-25.
[3]陈敬朴.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39-43.
[4]黄颖,叶敬忠.农村基础教育中村级社区的作用发挥———基于留守儿童支持活动的调査和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9):101-103.
[5]何光洁.留守儿童学校管理策略浅析[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1(2):55-59.
[6]贺小华,张建育,梅小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管理对策研究[J].农业考古,2009(3):81-83.
[7]陈思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8]杜启明,江芳.优化学校教育管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科技资讯,2009(32):230-231.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育;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13-02
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和推进,农村音乐教育的普及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由没有有音乐课的开设到音乐课的制定和开设,还有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相对过去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通过对小学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发现,农村音乐教育的整体步伐相对城乡音乐教育还是落后的,步伐缓慢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观念落后,意识淡薄,领导学校家长不重视
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大张旗鼓的开展,但是对乡村音乐教育影响力度还是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乡村小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一些领导还还没意识到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没有很好的倡导和宣传,导致学校和家长对学生音乐的教育一直得不到正确的指引和重视。有不少学校仍然还是把主课(数学、语文、英语)分数当成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依然跳不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误区。因此,忽视音乐教学、占用或“砍掉”音乐课的现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显然,这是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一个最主要体现。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乡村校领导对音乐教育、教学了解甚少,而且本身艺术素质低,意识淡薄,单纯的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人人都可教的课,还有的认为教不好“主课”的老师才去教音乐,从而导致音乐教师更加缺乏。有些家长由于文化水平低,本身素质条件的限制,根本意识不到音乐教育对孩子的大脑发育还有德育培养、陶冶情操都有着很好的启蒙教育,所以孩子在家庭方面得到的音乐教育少之甚少。还有的家长对学校单方面的提出要求只要孩子成绩好就行,从来没有问及孩子在艺术才艺方面是否有天赋和兴趣,没有很好挖掘孩子在音乐方面的超强能力。尽管有的教育者能够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中的人们(包括政府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家长和各界人士)对教育的要求过高的体现在考试的分数上,为了得到人们的认可,很多学校不得不把本来很少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应考科目的教学上,从而牺牲了小学教育。
(二)师资力量缺乏,专业水平低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今年来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业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有的初步建立了小学音乐教育管理|教研机构,改变了过去一直无专门机构和无人管理的音乐教育状况,制定了一系列知道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法规和文件,改变了音乐教育无法可依的涣散局面,引进很的教材课本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教材内容。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教师专业水平低真正按照教材教学丰富达到理想效果的,还不是很多。目前在乡村小学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中,还有少量的民办教师发挥着较大的作用。由于没有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真正意义上的专任音乐教师,学校的钢琴民办教师不擅长弹奏,上课不用,长期闲置,只成了学校创品牌验收的办学硬件摆设。由于民办教师一般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因而在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以及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有的小学上音乐课只是单纯的当成唱歌课来对待,缺乏对音乐教育理论的认识和对音谱和音名的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对音乐课缺乏应有的全面的认识。导致专业老师缺乏的另一方面原因有的是校方不愿意特意请专业音乐老师,因为这样可以节省工资的开支,另一方面如果想让学生受正规音乐课的洗涤,必须需要教学条件设备的支持,这样无可避免的就会多出一些乐器或者多媒体等等一些条件的支出。有的学校虽然有专业老师教学,但是涉及到音乐理论、欣赏等这方面音乐知识的却很少,所以不可能实现普通音乐课程自身的价值和目标。而一部分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虽然被分配到了农村,但大多留在了条件好的县城和乡镇中心学校,而不愿意去农村任教。由此可见,师资力量的缺乏质量差本人认为是导致农村音乐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三)音乐教学设备严重不足
教学设备是学校教学工作开展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的物质基础。但现在由于乡村经济水平的限制和一些教育领导的漠视,很少投资到教学设备上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有的学校也就是一架老师专用电子琴,还一些乡村比较穷的学校教学设备也就是一架风琴,更无从谈起专用音乐教室、多媒体、音箱等多媒体设备了。学生接触电子琴会弹奏电子琴的就更寥寥无几,这在农村这样的现象还很可见。教学设备的简陋直接会导致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的下降,所以即使有专业老师使劲浑身解数,也很难达到预想的结果。教学设备的简陋也是导致农村音乐教学质量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音乐教材内容偏深
现在的有些音乐教材由于内容偏深与农村小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学校虽然订了教材,但无法按教材的要求施教,以至不得不抛开教材。许多教师不讲乐理知识,不渗透五线谱常识,没有音响资料,更谈不上如何去欣赏各类体裁的音乐作品,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
以上都是目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现状,导致这些现状的原因也就是领导教育管理部门不重视、师资力量缺乏专业水平低、教学设备简陋等。面对这一系列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二、改变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教育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和领导,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想改变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严格按照《音乐新课程标准》声望要求实施音乐教育,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标准,彻底消除以前“正课”和“副科”的偏见,让农村小学教育正常有序的开展,让孩子拥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从中受益终身。同时,教育行政领导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农村音乐教育的宣传,多组织一些乡村音乐比赛和一些文艺场所,深化村民的音乐教育意识,更新家长的音乐教育理念,从小培养孩子们的音乐兴趣。学校领导要加强音乐教育,把音乐教育和其他科目同等重要,杜绝音乐课因其他科目而被砍掉的现象,把音乐课当成小学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进行音乐教师培养
加强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可以说是当前提高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首先学校必须有效的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为音乐师资力量创造仪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教学评估科目的评优活动中必须和其他科目一样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而且必须对定期让音乐教师组织一些音乐比赛和一些音乐小活动,也可以在上学放学或课间多放一些儿童歌曲,激发学生们的音乐兴趣,创造一个音乐环境,使小学生每天能在音乐中健康成长。对于农村师资力量缺乏的情况,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应该积极的适当的安排一些音乐专业毕业或懂音乐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来,能够使他们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缓解了一部分毕业生就业难的难题。加强在校音乐老师的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胜任音乐教学,在岗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使他们对音乐基础知识能够熟练了解,加强音乐教学基本功。还有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发展教师的创造性,以及多了解一些民族特色和地方音乐,是教师能够全面教学。农村小学还可以制定检测教学,音乐教师的音乐教学成绩给予合理的评价和肯定,使他们发挥出对音乐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对乡村音乐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献出一份力。
(三)加大音乐教育投入,增加音乐设施
音乐教学设备的简陋可以说是制约音乐教学发展的关键。音乐教学是一个感官听觉的教学,不仅需要动起来而且需要去聆听。录音机、电视、钢琴、多媒体、手风琴、风琴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和配置足够的音乐图书、唱片、光盘等资料,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学校应该适当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添置音乐教学设备上,和增加一些音乐教学图书,使老师获取一些音乐资料,还能开阔学生的事业。设备的完善是教学的一个基本保证,是保证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去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以加大音乐教育投入,完善设备是有必要的。
(四)课堂教学的注意事项
1、教材内容的多样性
农村小学虽然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是可以利用一些富有的地方特色课堂资源,所以编写音乐教材上,要多选用当地优秀民歌、民乐。这些优秀民间音乐艺术最纯朴动人,最有生活气息,最容易使学生联想到周围的事物、备感亲切,引起更大的学习兴趣;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音乐游戏,来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使音乐教学生动活泼,更具有乡音乡情的民族特色。例如:可以增加一些乡土内容。在音乐教材中,可以增加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歌曲,比如菏泽的山东的地方戏曲,包括山东梆子、柳子戏、大弦子戏、枣梆、大平调、四平调、两夹弦、豫剧等,用于课堂教学,既增加了地方特色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还让学生认识了的家乡戏曲,增加他们的家乡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乡意识。还可以增加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少儿歌曲等,这些歌曲既可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删除教材中超出农村小学接受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内容,因为这样会让孩子们很难适应这样的教材,甚至产生厌恶心理。所以我们要有选择性的制定教材。
2、挖掘孩子们的舞台表现欲,培养他们的自信力
音乐课不单单是灌输给孩子们音乐知识,而是通过音乐课这种教学过程手段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心态。让听觉、视觉的感受牵动学生思维学,总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即:一节课完成后,学生们高声齐唱可以,这好像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而让他们一个人独唱时情形就不一样了,大多数表现为紧张、害羞、不自信,音色暗淡,有的甚至一句话也唱不出来,勉强的整个歌曲一个调子唱下来的还算不错,前后表现相差太远,缺少独立表达问题的能力和展示自我的勇气。我想,这种局面可能是长期以来教师总像站在舞台上的演员,而学生总是观众的格局造成的。这种布局缺少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得不到临场练习,当从台下走上唱时就出现反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表演。每节课都要留出十五分钟,在学生基本把握好歌曲旋律后,大胆的设置其它栏目。比如我们教案中提到的,自编歌表演,让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自己或者分组进行表演。先让学生通过音乐知识节目了解舞台形象,如身体自然站立,精神饱满,两眼平视前方,双脚分开重心要稳,面部自然生动,富有表情,加入动作简练、大方等。然后让学生分组同唱,如:分组后,第一遍6人同唱,两两相对,互相观察比较;第二遍时3位同学唱,3名当“观众”,轮流唱后互评一下;第三遍时,可为1个人唱,其它观看,进而让学生结合曲子内容和歌曲需要添加适当动作。这样,一步步使学生得到心理素质的锻炼,最后至学生能独立登台。教师可对此时学生的言行给予表扬,该指正的就指正。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讲台变舞台,教师走下台,学生不再死气沉沉,心里乐了,课堂活了,又怎能不爆发时时的掌声呢?原先的羞羞答答肯定会成为热情大方,这样学生的审美观念,鉴赏水平也一定会提高。
农村音乐教育是一个没有开发的潜力市场,它的落后和迟缓对我国整体音乐水平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还会影响到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本文通过对农村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以及提出的对策,能够促进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重视,使孩子们受益,使农村音乐教育呈现出一种繁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参考文献:
[1]张聪.对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4,(8).
[2]孟颖杰,蒋丽君.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3]苏敏.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边缘化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8).
[4]邬志辉,任永泽.精神培育: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的使命[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关键词: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快速变化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心理教育能力作为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反映和指标,不仅能有效地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还有利于教师自身健康和专业成长。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历经十多年的建设,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如何培养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可供我们直接参考的培养模式,诸如培养途径、阶段任务等问题都亟待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因此,本文将对这一问题作一蠡测。
一、培养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意义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经历了80年代初中期的自发探索阶段、80年代中后期的积累成果阶段、90年代以来的推广普及阶段,一路迤逦至今已有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教育能力相对薄弱成为问题关键所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匮乏;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性不强。导致在心理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心理教育能力普遍不强、参差不齐等等,已成为制约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以山西省晋中市师资力量相对较好的榆次区为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要明显优于小学,60%以上小学出现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岗位空缺的现象[1],“学校每800~1000名学生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承诺更是难以实现[2]。即便随着社会发展达到这一要求,也只能满足部分个体咨询的需要,我们现在提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阳光的心理品质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单靠一名专职教师根本不能实现。在这种现状下,作为小学教师主要来源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如果能在校学习期间接受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走入工作岗位后,就有能力主动配合专职教师开展工作,从而改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二、小教本科生“四位一体”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模式
1. 构建知识体系
晋中学院自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积极致力于开发建设校本课程,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现有课程开设情况,开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加大了小学心理辅导技能技巧课程的比例,适当增设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小学生心理技能训练、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设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践等课程。同时,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作为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根据小学生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内容,编写出一套适合于全市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如《小学社会心理教育》以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出发点,内容选择贴切小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且专栏新颖,有利于学生准确捕捉信息,勾勒出形成小学生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初步框架;《小学科技心理教育》则从科普教育与科技活动中寻找心理规律,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去提升科学教育的实效,加强小教本科生对小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科学品质的重视。目前,该系列教材已经出版并投入使用。通过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学生首先打下了良好扎实的理论功底。
2. 搭建成长平台
(1)设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晋中学院积极与晋中市教育局沟通协商,于2011年7月成立了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中心挂靠在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该中心利用学院的人才和资源优势,通过心理技能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吸纳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并为其搭建培养、提升心理教育能力的平台。除定期开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外,中心还开通了专家咨询热线,月刊《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增置了《心育能力培养》栏目,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发现、解决小教本科生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力提升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2011年中心面向小教本科生开展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赛讲6场,校外服务活动53次,指导小教本科生心育论文44篇,有小教本科生参与并取得科研成果5项;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80场,个体心理辅导18例,小教本科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124个班次(均有备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和社会效益。
(2)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打破了传统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方式,但是还存在学生参与机会较少、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随后成立了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研究会是以晋中学院教科院教师为主,小学教育专业全部本科生及致力于晋中市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各阶层成员广泛参与,集学术性、群众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社会组织。目前已拥有编辑部、宣传部、咨询部、策划部、调研部、信息部六个部门,拥有室内250㎡活动场地、室外900多㎡的拓展基地。在研究会里,学生们有了更大的舞台,他们组织论坛、参与学术交流、中外前沿研究成果,进社区、进学校进行心理健康小知识宣传,客观上讲,研究会的成立为小教本科生搭建了更多的实践平台,激发了学生参与心理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动力。
3. 组建科研团队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晋中学院2009年出台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率先组建了小教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科研团队,形成以大二大三为主,大一积极参与的稳定梯队,并设立了院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形成了“省—校—院”三级评选模式,使三级科技创新项目互相促进和推动。通过组织科研讲座,引导学生申报课题,两年来学生团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有“山西省初中班主任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公交司机心理压力源调查”、“山西省中学心理辅导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晋中市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四个省级项目,“榆次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晋中市社区公共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的调查”等10个校、院级项目。学生依托项目、科学调研、得出结论、提出建议,这样实践育人有了重要载体,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4. 打造品牌基地
通过对部分城区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教师状况的调查发现,目前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在数量、人员整体素质上存在问题。晋中学院主动与当地政府协商沟通,在全市城区、农村教育实习基地中各选取了10所小学,由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副教授带队,以小教本科生为主力,配合该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率先在这20所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小学生以体验参与活动为主,一般需要1.5~2小时,他们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并在心理辅导室建设上提出心理辅导机构设置标准化、设施科学化、师资专业化、管理制度化、监督工作具体化,以及高度重视解决心理辅导老师的职称待遇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方面进行了八个专题的积极有益的探索,成效不断显现出来,已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基地,这不仅对当地其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对小教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实现了双赢。
三、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分阶段培养
1. 注重意识培养,制定学习计划
一年级重点围绕心理教育意识的形成。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加强心理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等课堂教学的途径, 加强心育内容,激发学生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的动力。
吸纳学生成为晋中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成员。利用研究会的资源优势和便利条件,组织学生观摩、分析小学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分享小学教师教学活动的乐趣与经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心理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制定学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方案。
2. 加强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二年级重点围绕心理教育技能的培养。独立地确立心育目标、准确地理解教材,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组织心理教育教学活动,初步掌握心育效果的评价方法。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设小学心理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小学生心理技能训练、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设计等,
以适应小学普遍开设心理教育课的需要。增设艺术类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作用。针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学习阶段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开展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譬如户外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开设小学生心理教育专题(系列)讲座、举办心理教育座谈会、出版心理健康教育刊物、建立心理教育网站等,使学生在高度认同、积极参与、感受心理教育氛围的同时提升心理教育的实践能力。
开展心理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小学心理教育课程教学竞赛,并制定奖励机制和鼓励措施,在活动中提高心理教育技能。同时,学院还注意提升实践的层次,比如在专职心理教师的指导带领下, 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的立项和研究。
3. 调试心理状态 做好心理准备
三年级重点围绕心理状态的调试。加大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指导学生做好见习实习的准备工作,在学科教学和见习实习中加强心理教育能力的形成。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设小学各科教材教法选修课。以专题活动形式进行,每周1次;周一公布活动主题,周四下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主题活动。选修课教材为校本研发,通俗易懂,有案例、有作业、有思考题,针对性强,有利于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
加大心理实践课程比例。教育实习期间要求每个学生试教一定比例的心理教育课,使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力、组织管理能力、操作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参与学科心育和活动课心育的实验,探索心育规律。
4. 实现角色转换,强化职业能力
四年级重点在于角色转换。强化技能训练,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职业岗位适应和竞争能力, 促进学生步入社会、走向教师岗位的角色转换。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展仿真性的社会实践教育。在低年级心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实践岗位完成毕业实习工作。毕业顶岗实习是一个重点环节, 它是检验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
开展心理教育专题活动。举办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邀请专职心理教师、优秀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心理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讲解与分析。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实验,定期撰写心理教育论文,注重自我教育能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月红. 小学教育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R]. 晋中学院,2011.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对策
前言
在中国,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自1998年始,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开办本科层次师资培养。至今在全国共有百余所高校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它已走过十来年的建设历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小学教育纳入到高师教育体系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中,人们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范性”处于下风,实践教学处于次要地位,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也存在偏颇,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对策,对今后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
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实践就是实践教学。事实上,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操作练习、技能训练,也不仅指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与教育实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加广泛。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二者是教师教育中师范性培养的重要组成。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师范生,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践教学就是实践学习。
(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时数有限,且安排不合理。目前,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在高师教育中的比重十分有限。课程比例失调使得师范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出现缺口,普遍表现为只掌握理论,而教学实践技能较差。而仅有的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和次数也十分有限,每次时间短且安排分散,学生往往学不到什么实践就结束了,实践教学成了镶嵌在其他课程中的点缀。对于最后一次时间较长的毕业实习,很多学生也因为面临找工作而使实习得不到保证。在四年的学习中,真正的实践教学课时数严重不足。
2.课程形式、内容较为单一。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被简单地认为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又被简单地认为教育见习、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对于教师科研、家访、教育行政、教育调查、教研活动等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特色来设计和加工的成分被极大地忽视了。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使得师范生无法掌握全面的教师教育技能,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受到影响。
(三)实践教学支撑系统不够健全
1.实践教学“无处去”。除了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实践基地小学。而学生要获得关于小学的全面体验,这就必然要注意实践基地的选取和开发。目前,实践基地普遍较少,类型单一且没有建立密切的联系,这都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出现了实践“无处去”的现象且实践活动很难深入。
2.实践教学“无人教”。很多时候,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都是孤军奋战,虽然高校和小学都安排了指导教师,但没有真正发挥指导的作用,出现了实践教学 “无人教”的现象。一方面,高校的指导教师要忙于教学及科研工作,基本没有时间到实习学校指导学生实践;另一方面,虽然实习学校都会为每一名实习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但由于这些教师大多忙于备课、教学、管理班级等,实习生得到的指导也是十分有限的。
二、创新实践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更新观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受到教育及教学工作的锻炼,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培养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优良品德和教师的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并创新了实践教学,在传统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确立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大实践全程教学观;增加了综合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由综合实践-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习-课题研究五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体现了全程性—— 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阶段性——五个环节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时间保证和阶段目标、定位、内容、要求、指导、管理及考核;完整性 ——五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一块,但它们相互间有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递进性——五个环节依次排序,有前后顺序关系,使实践教学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同时,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1)从教能力训练模拟化。通过微格教学培训和强化实践训练两个途径,让学生掌握多种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2)教师角色体验全程化。将教育见习、实习安排全程化,四年不断线,要求学生长期与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结对,参与实践基地的教学研究活动,形成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模式。(3)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
(二)创新形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1.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能力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在调研中,许多小学校长有这样一个共识,如今小学非常缺乏活动课程教师,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非常缺乏。可见,高师强化活动课程,不仅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极为重要,而且为他们提高日后到小学开设活动课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2.开设艺术实践课程。艺术素养在现代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教师的劳动充满创新性,对艺术修养要求很高。很多优秀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深深地吸引学生,就得益于他们良好的艺术素养。所以在高师增强艺术实践课程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能满足小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强烈期盼。
3.开发学校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倡导学生在学校的各种社团文化活动尤其是专业性活动的组织、运行过程中,在生活、学习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交际、协调、创业、具体操作等方面能力。
(三)设置项目,形成实践教学特色
为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质量,确保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必须使学生练就扎实、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为此,在广泛调研、论证及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把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若干专业技能测试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完成各项测试,使专业技能显性化、专业技能训练具体化。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说课与讲课、钢琴弹唱、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他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制定了考核标准,每学期统一安排考核时间,把考核结果与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取得相挂钩。
(四)建立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效能
为了使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在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市区小学、民办小学和特殊学校等五类不同类型学校中选取部分作为实践基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定期安排到基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教育见习、认识性实习、规范性实习或顶岗实习到毕业实习,四年不断线,基地成为学生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要求、知识和能力结构,全面提升专业技能的舞台。同时,充分利用基地小学的教育教学资源,要求每位学生与基地小学的教师开展 “师徒结对”活动。从第二学期开始至毕业,学校将有组织、有步骤地为每位学生联系一名基地小学的优秀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进行“师徒结对”活动,每位指导教师带3—5 名学生,每学期对“师徒结对”进行考核。整个过程分为观摩、协助、体验、模仿、总结等五个环节。
“师徒结对”活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熟悉小学教育、接触儿童提供了广阔舞台,它是对旧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强调“做中学”;强调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强调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强调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强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实践证明,“师徒结对”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
结束语
小学教师教育纳入到了高师教育体系,但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缺乏经验,在小学教师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合理解决,提出可行方案,还需不断深入地进行探索与研究。实践教学是小学教师培养的一部分,其发展必然依托于整个专业的发展,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整体下进行研究。只有专业的各方面不断完善、彼此促进,才能最终促进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小学教师的培养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倪小敏.实践取向:职前教师教育模式和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0,(1):22.
[2] 黄俊.课程设置之于实践的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18.
[3] 吴东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08,(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