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管理理论实践范文

科学管理理论实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管理理论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管理理论实践

第1篇:科学管理理论实践范文

【关键词】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科学模式

1.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在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性

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是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核心,工程质量的好坏是衡量工程建设活动成败的关键,而施工安全是工程建设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投资效益的发挥,而且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当前建筑市场管理日趋规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工程质量安全与企业的关系更为密切,既关系着企业的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更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因此说,质量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技术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

2.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1)是工程建设速度越来越快,施工工期趋于更短,工程成本趋于更低,客观上对工程质量安全工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的不断发育完善,建设工程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工程项目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生产主体越来越多,管理和控制环节相应增多。

(3)是农民工在建筑队伍中的比例进一步上升,而这部分人员技术水平低、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较差,建筑队伍素质状况与其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

3.如何建立科学的工程质安管理模式

3.1建立科学健全的工程项目质安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和重要部分就是管理制度的实行。企业及项目负责人必须重视制度的建立,在施工现场必须抓好督促及落实工作,并要在原有的规章制度基础上,根据工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种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工地管理人员的职责,且成文张贴于工地办公室,以便对照执行。同时明确各种机具,用电、井字架以及外墙脚手架等设备的操作和维修制度,由专人负责,专人管理,保证各项工作到位,责任落实到人。另外,在工地建立简报制度,将工程情况及时通报各方,进一步从加强了现场施工管理。

3.2加强培养一线工人的科学施工认识

要提高施工管理水平,首先要施工工人科学施工的认识。由于生产工人流动性大,普遍技术素质差,质量意识薄弱,只重工作进度,忽视工程规模及质量,贪图方便,盲目求快,责任性不强,安全意识差,给施工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对这些意识和做法要彻底改变。具体的做法是实施“一选择,二教育,三管理”的原则。

一选择即对生产工人实行“优胜劣汰”的原则,对那些安全意识差、技术素质低、不服从管理的生产工人必须淘汰。

二教育就是对工人上岗前必须实行“三级教育”。进场前作好各项安全技术交底,并进行安全技术签证,对各施工班组工人必须实行奖罚分明的制度,对各工种,各项目主要部位操作人员等也要实行岗前培训。

三管理即是在施工前必须向生产工人做好各项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每道工序,实行跟踪、监督、记录、复查或抽查,从技术措施到实际操作中严格把好质量关。以强制的手段来克制质量通病,改变不规范的做法。

3.3实施科学的施工管理

在施工管理中,必须实行制度化、网络化,理顺公司的管理制度,使各项管理形成制度化。项目负责人要经常组织召开专业业务分析会,要把各种专业业务分析的结论、信息及时反映给公司,能更好地实现对现场施工过程的全面控制。

在安全管理方面,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职工和民工的安全意识。公司要舍得花人力、物力、财力搞好安全设施,施工管理人员要尽职尽责。

3.4采取科学的安全防护措施

主要做好机械的安全防护控制,包括施工机械设备,工具费控制。要根据不同的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选用合适的机械设备。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为此要健全“人机固定制度”,“操作证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安全使用制度”,“交接班制度”等等,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最佳使用状态。

3.5对施工过程进行科学控制,提高工程质量

优良的工程质量直接产生于施工过程之中,项目部施工员、质安员必须对作业班组的施工操作过程中,包括操作方法、作业流程等时刻进行检查和监督,以最大限度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在进入土建粗装饰阶段,在班组长进场之前,应该要求先做出样板或样板墙,等样板验收达到预期效果之后方可正式大面积开工,日后对班组工作质量的验收就以他自己所做的样板作为实物标准。

在进入主体工程砌筑前,应尽快请建设单位决定外墙饰面砖的品种、规格,以便在砌筑时根据饰面砖的规格尺寸计算并放线定位,确定铝窗洞口位置。同时,可根据施工要求调整外墙饰面的施工顺序。并协助班组在首层外墙进行样板施工,以确保铺贴饰面砖规整,窗台散水坡度统一,鹰咀规格一致,线条和缝格横平竖直,提高工程质量。

3.6搞好文明施工,全面实现标准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应把文明施工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把建设文明工地的工作抓紧、抓好、落到实处,并组织和成立施工现场文明领导小组与公司形成严密的管理网络,进而达到从纵到横、从块到条,块块保证,条条实施,从全局出发,多渠道地将工地的文明施工做好。

在工地管理中,要做到三点。一是建筑材料按类、规格、品种整齐堆放,如:砂石分类,集中堆放成方:砌体料归类成垛,堆放整齐,碎砖料随用随清:灰池砌筑符合标准,布局合理、安全、整洁。二是施工周转设施设备、大模等集中堆放,模板成对放稳,角度正确。竹木杂料,分类堆放,规格成方,不散不乱。三是现场有专门的水泥库房,水泥分清标号,堆放整齐,目能成数,有制度、有规定,由专人管理,限额发放,分类插标挂牌,记载齐全而正确,库容整洁,无“上漏下渗”。

第2篇:科学管理理论实践范文

摘 要: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高等院校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则是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从论述项目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特点入手,分析了将项目式教学引入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本科专业理论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的具体方法及其效果评价,从而对本科专业理论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探索。

关键词: 项目式教学;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特别是近10多年的历史性跨越式发展之后,目前已经从量的扩展转向质的提升,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通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要实现上述转变,其基础工作是抓好本科教学,其核心工作是要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各地本科院校都在积极推进质量提升工程,而在本科教学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加强学生素质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渠道,尤其是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更是其中的一大难点。本文即通过将项目式教学引入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并对其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研究,以探讨新的全面提升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一、项目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主要特点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学生开展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直接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进行体验、感悟与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多种教育思想和理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它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不应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应该通过不断的积极实践建构自己新的知识和经验。它注重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目标指引性、任务真实性、不断反思性和互动合作性,努力帮助学生投身到与他们将来需要有关的、各种有一定难度的真实任务或解决难题的社会活动中去。基于这种建构主义理论的项目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建构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具有多元智力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力强项和优势,要给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相同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运用自身的智力优势完成学习任务。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采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并且能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项目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创造学习环境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多元智力,使学生各自的智力潜能都能够得到开发和互补。

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的项目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包括:一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各种能力为目的,而不是把获得知识作为学习唯一重要目标,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三是学生主要通过参与项目来获取知识和能力,在课堂中教师传授的系统知识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更多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反而是通过项目的参与实现的。四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动合作探究,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沟通与团队合作,鼓励学生相互扬长补短,全面提升各种能力。五是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是唯一评估学生学习的标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态度、参与程度、进步等方面都成为评估的项目。

二、项目式教学引入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本科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在过去精英教育阶段,人们所重视的是研究性人才,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需求主要是应用性人才,特别是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凸现,不少本科院校也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的口号,凡是能够提高学生应用性能力的实验,实习和实践等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加强。但是,必须指出,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学校相比,其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毕竟是不一样的,即便同样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也会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说,高职高专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的应用性人才,而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综合型的应用性人才。所以,对于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学生不仅要增强其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还必须具备“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理论思维和创新研究的能力,应该是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应用性人才。正因为如此,专业理论对于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来说,只要了解够用就可以了,但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专业理论的学习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重要的。

在我国目前的本科教育中,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往往都是比较偏重的,其学分和学时、师生教学精力的投入和教学资源的占用都占据了人才培养计划中相当大的比重。于是,在适应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不断推进的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中,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在绝大多数本科院校中,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一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中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以传授现有的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知识点的传授进行的。三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四是以标准化测验为主要评估手段,并以这种标准化测验的成绩作为学生各种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固然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其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则相对较差,这与目前本科院校要培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定位显然是不相适应的,引入项目式教学模式正是为了适应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这一需要。所以,项目式教学的应用与实施就成为了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合理选择和有效途径。

项目式教学最初被广泛应用的主要是儿童教育和中学教育领域,后来逐渐在高等教育中得到推广。在我国的高职高专学校和本科院校中的一些工科、医科和商科等应用性专业都有程度不同的应用,但在本科院校的很多学科专业教学特别是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则很少。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也许与人们对项目含义的理解有关。在很多人看来,项目式教学中的项目就是指借助各种相关资源,在一定时限内成功地制作某种有形的作品或者将某种作品推销给客户的努力过程。但实际上项目式教学中的项目也是管理学科中项目在教学领域中的延伸发展和具体运用,指的是学生自己计划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操作,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它可以是有形的物体作品,也可以是无形的看法或方案。这种教学模式的真正内核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一定成果解决实际问题。鉴于这种理解,我们完全有理由把项目式教学这种模式推广应用于本科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理论课程教学之中。因为在理论课程教学中,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地利用各种相关资源对现实世界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理论并有效运用理论,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项目式教学在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的项目式教学可以有两种实施方式:一种是完全项目式教学,即对课程全部教学内容重新整合,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项目教学来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另一种是部分项目式教学,即对课程的原有教学内容按照其自身特性和教学需要进行分类设计和调整重组,部分内容仍由教师讲授为主,部分内容则通过项目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来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相比之下,后一种方式更运用于大多数本科专业理论课程。因为有些本科专业理论课程内容比较抽象深奥,单靠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易完全理解掌握,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不同层次的本科院校其教学资源和学生能力等方面也会有程度不同的局限,也将对项目式教学实施的广度和深度产生制约和影响。

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项目式教学与应用性专业课程的项目式教学相比,在实施流程上大同小异,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即明确研究范围、组建项目团队、确定项目选题、拟订实施计划、利用相关资源、分工合作研讨、完成项目成果、展示汇报成果、全面考核评价。但本科专业理论课程项目式教学的成果一般都是研究性报告或论文。由于项目式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所以要保证本科专业理论课程项目式教学的质量,关键是如何有效激发并持续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上:

第一,项目选题。这是本科专业理论课程项目式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一般来说,项目选题需要两方面因素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依据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来划定可供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和自由发挥思想的大致范围,并依据课程教学的目的提出项目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所划定的大致范围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能力、学习风格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等个性特点进行自主选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具有较为丰富的信息资料又具有学科交叉性、前沿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作为教学项目,便于学生更加深刻而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项目教学的内容。但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不宜把某个项目选题强加给学生进行“命题作文”,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项目教学中展示其智力强项,增强其智力弱项,全面提升其多元智力。在项目选题这一环节,教师担当的是指导者角色,要确保学生的项目选题能够符合课程的教学目的,并具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学生担当的是实施者角色,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个性特点,以适合自己能力发展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保证项目学习的可持续性和项目成果的质量。

第二,合作研究。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方法可以是灵活多样的,但它应该与项目教学的内容相适应,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项目式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研究性教学模式,这种特性在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项目式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项目往往都是需要在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现实中的某些问题,通过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实例,运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最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这就需要学生认真制订项目研究计划,广泛查阅和充分利用各种相关信息资源,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而且,这种研究通常需要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因而,项目式教学一大特点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要开展合作研究。学生在确定项目选题同时就要组建项目团队,拟订研究计划,分工合作研讨。项目团队的组建一般以4—5人为宜,应注重团队成员在知识、能力、个性乃至性别等方面的搭配,强调学生在项目团队中的参与热情。正是通过项目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及其在学科知识方面的融会贯通和在智力才能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才能创新思维,建构起自己新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综合性的多元智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十分重要。既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同时又要讲求教师的主导性,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和指导。

第三,考核评价。项目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如何保证在项目式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切实达到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目的,这就需要在项目式教学中有一种新的考核评价机制。这种机制可以概括为纵向性的过程管理和横向性的全面评价两个方面。所谓过程管理,就是不仅仅要关注最终的研究成果,也要考察项目团队的研究计划及其实施情况,团队成员的分工任务及其完成情况,每个项目教学中实施步骤都要求有文字记录并赋予一定的考核分值。所谓全面评估,就是在考核内容上涉及学生的学习态度、项目选题的创新程度、查阅利用相关信息资源的能力、掌握运用专业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展示成果的课件制作能力、团队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等多个项目。在考核方式上包括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成员互评以及团队整体与成员个人表现评价等多种视角。当然,在项目式教学过程管理和全面评估中要避免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搭便车”,不劳而获的现象。教师充当的管理者角色十分重要,教师要及时了解动态,发现问题,调控纠偏,最后在全面综合各方面情况基础上对学生项目式教学的成绩作出结论,这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全新和重大的挑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会有理想的效果。

四、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实施项目式教学的效果评价

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实施项目式教学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被证明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湖州师范学院在诸如《世界通史》、《西方哲学史》、《法学概论》、《社会学概论》、《国际关系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广告学》、《管理学》等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程度不同地实施过项目式教学模式。通过对上述这些课程的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任课教师的了解反映,师生普遍认为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实施项目式教学的成效是主要的,也是明显的,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最令人困扰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少学生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对于专业理论的学习缺乏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项目式教学则让学生在较大范围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能力、学习风格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等个性特点自主选定项目,而且将抽象枯燥的理论与鲜活生动的实践结合起来,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切实解决现实问题。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前目标明确,学习中动力充足,学习后成就感较强。相对来说,项目式教学在有效激发并持续保持学生学习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成效比较明显。

其次,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目前在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也都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但在实际操作时往往是普遍存在教师单独自导自演的状况,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不大,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而项目式教学则突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项目的实施者,项目的完成主要是学生自主实施的结果,教师只是扮演了引导、指导和管理的角色,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无疑是非常有效的。

其三,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的综合素质。目前,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忽视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缺乏独立思考进行创新思维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较少学生能够把书本上和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而项目式教学中学生要完成项目任务,解决实际问题,一般都会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学生需要广泛查阅和充分利用各种相关的信息资料,依据相关的专业理论,运用专业的研究方法,通过分工合作,反复研讨,形成最终成果,并用课堂演讲等形式加以展示。在此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训练的确凸现了实践性、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其四,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目前,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在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上强调学生间个体的竞争性,忽视学生间团队的合作性,这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不相吻合。而项目式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这不仅是由于学生各自的多元智力存在差异,在完成项目教学任务时需要优势互补、协同合作,而且更是为了培养学生树立一种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这对于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的学生培养和教育来说,其意义尤为重要。

虽然项目式教学在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实施成效明显,但其广泛推行仍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认真对待加以克服,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项目选题与学生兴趣的问题。在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大多适用的是部分项目式教学,可以在教师集中讲授课程的专业知识后再开展项目式教学,也可以在教师部分讲授的同时选取若干个比较重要又比较适合的章节内容开展项目式教学。但无论如何,当学生在划定范围内自主地进行项目选题时,教师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和指导,既要保证项目选题符合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具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项目教学的可持续推进。

其二,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问题。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项目式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项目式教学是一种耗费时间较长,投入精力较多,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一般不宜在大一或大四学生中实施,前者缺乏学习的基础,后者缺乏学习的耐性,要保证项目式教学的质量,既要控制项目实施的数量,更要注意项目实施的质量。要加强教师的指导和管理,由于项目团队数量较多,其项目选题又各不相同,这对于指导教师的力量和能力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需要有更多的指导教师的人力和精力的投入。如果任凭学生顺其自然,没有教师的指导和管理,则项目教学的成效会大打折扣。

其三,实施条件与考核评价的问题。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实施项目式教学需要师生教学双方都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一般适于在小班规模中实施,而且课时量要有一定的保证。教室座位可以移动便于分组讨论,多媒体设备可供学生进行演讲展示、论辩讨论,项目团队的活动都要有文字记录,每个项目团队及其成员的项目成绩最终是通过对过程的全面考核和综合评价得出的,但这些实施条件未必都能充分具备,这种考核评价又显得比较繁杂。所以,在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有效实施项目式教学也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

总而言之,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实施项目式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其尝试结果表明,成效是明显的,但难度也是存在的。要提升这种项目式教学的质量,改善其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

[1] (美)Sally Betman著,夏惠贤等译.多元智能与项目学习[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 夏惠贤. 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3] 钟启泉.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钟启泉.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

[6] 王林发.研究型教师培养的“项目学习”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10,(8):105—109.

[7] 刘育东.我国项目学习研究:问题与趋势[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182—187.

[8] 王应解.在本科教学中引入项目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7,(9):47—50.

第3篇:科学管理理论实践范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课程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31

Abstract The origin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directly restricts the improve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 personnel need to carry out the curriculum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management can be a good solution, the lack of existing practice teaching in independent college system arrangement, teaching content is single, persistent enough, resource overlap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and other defects. However, how to carry on the curriculum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ponder to its implementation step, the method and the principle, the concrete link content.

Key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curriculum management

思想政治理课实践教学(以下简称实践教学)的探究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教学的主流,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形式简单且缺乏有效的管理,这在实践学教学中既没必要实效性也不够突出。课程化管理能很好地解决现阶段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提出,深刻阐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作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必须要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要求对实践教学进行课程化管理。如教社科[2008]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第17 条明确规定:“完善实践教学制度”,确保实践教学的学分,形成长效的制度机制。

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政课主要有四门必修课程,是有内在严密逻辑的课程体系,整合了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特征。单靠一门课程或者几门课程简单的结合,无法体现其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发展这个思政课的作用和功能。这要求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其实践教学。

作为高校特别是独立院校在学校发展和定位上,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如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突出以特色办学为发展始终,按“适应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特点”的规律办学,培养“适应能力强、创新精神强、创业技能强”的特色应用人才。在高校的建设发展中,为践行高校的办学宗旨,必须推动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

2 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进行实践教学,这是独立学院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现状的考察,存在整体性缺失、内容安排单一、资源重合、考核机制不健全等缺陷,需要改善和提升。

(1)实践教学缺乏系统的安排。现有实践教学通常将思政课具体化为四门课程,各门课程再细化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然后分别按照每门课程的特点进行实践教学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实践和理论割裂开来,并使实践教学只是成为了理论教学的补充。如有独立学院长期安排了实践教学,并围绕“基础”课开展了大学生活规划、法制宣传等主题教育活动,围绕“纲要”课开展了暑期红色社会实践、走访荆州历史古迹、评析历史人物等主题活动。并规定了实践教学计入学生成绩,占每门课程平时成绩的50%左右。在探索实践教学过程中,虽已取得一些成绩,并在相应的课程中形成了制度的规范。但是,却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随意性比较强。首先,没有形成规范和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其次,没有规范的实践教学内容,更没有明确的实践教学开展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等。再次,实践教学组织缺乏统筹不能保证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的内容单一。思政课的教材是国家统一制定的教材,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领导小组组织编写,内容统一、规范。实践教学以思政课的教材为依据,以思政课的理论内容为蓝本,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但是并不阻碍实践教学的丰富化,但是有些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唯理论出发,唯课堂出发,唯学校出发,视线教狭隘,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化。

(3)实践教学持续性不够。由于实践教学中涉及到的不仅是思政课的教师,还有学生,学校及社会各部门,加大了实践教学的难度,很难长久。如暑期红色社会实践由于涉及到安全、管理及经费,工作繁琐,耗费的精力大,不确定性的因素多,一度不能持久。再加上其他管理部门参与的力度较小,工作基本由思政课的教师完成,教师压力和阻力大,挫伤了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实践教学的持续性受阻。

(4)实践教学资源的重合。在实践教学中由于没有系统规划,学院各部门之间就实践教学沟通、协调较少,大家各自奋斗,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叠和浪费。资源的重合是很多学校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其实,志愿者活动、校园社团文化活动、社区文化等活动可以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合理的利用资源,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5)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完善科学的考核机制是对实践教学的激励,也是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设置了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标准,对实践教学也从学时、学分上作出了规范化的认定,但是仍有部分独立院校没有把实践教学纳入到思政课的成绩规范之内,而只是作为学生考核的一个参考标准。而且在实践教学的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方法、考核时间上没有具体的说明和规范制度。有些独立学院虽已把实践教学的活动纳入到相应的课程之中进行考核,但不够规范,也没有制度上的认可。

3 关于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的思考

(1)内涵界定。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就是独立设置使之为一门课程,按照标准化课程开发的原则进行课程建设,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组织、方法、评价做出整体设计,提出要求和执行标准。

(2)课程化管理的实施步骤思考。第一步确定实践教学任务,以理论的整体性和学科整体化为要求,构建符合思政课发展趋势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第二步确定可行性项目,综合考察学校、学生、教师的可承受能力形成典型的实践教学项目。第三步建构课程内容体系,根据高等教育及学校人才目标要求,确定学生成长及认知规律的发展,将典型的实践教学项目转换为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课程必须体现教育的原则,体现学生成长的规律,这是实践教学的关键,是实践教学实效性能否实现的决定性环节。是学与做的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知识力量内化为学生能力的过程。第四步确定学习单元、设定学习情境,这是将课程内容具体化为一个个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体现学生主动性的过程,直接针对理论和现实。

(3)课程化管理的方法与原则思考。首先,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系统,需要考虑课程内容设置的结构和逻辑,以使教学资源得以科学、合理的综合应用和配置。其次,课程体系应包含目标、学时及内容,其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理论教学的内容为纲,以时代脉搏为点,以学生热点为面,以学院特点为色。再次,学习情境设计体现思政课发展的原则。

(4)实践教学具体环节的思考。

第一,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的制定。根据各独立学院学时安排,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确保教学任务保质保量完成;要重点关注课程受众对象特点和课程内容指向的这两个基本要素。作为独立学院,学生形象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较弱,在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上,以形象而生动的课题为主,研究性课题为辅。

第二,根据教育部和独立学院特色办学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设置项目式实践教学的专题内容。依据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内容、学院学生特点、专业设置、社会热点及用人单位职业要求,可以设置大学生生活规划,志愿者服务,红色社会实践,德育习得,荆楚文化鉴赏,法制精神与实践,社会调查,口述历史,石油精神与石油文化及自选项目等10个项目,以形成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蓝本。

第三,依据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特点,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打通教师队伍、学工队伍两支队伍,结合教师队伍和党团干部队伍,将分散实践与集中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将实践教学活动与学校党建、团委活动主题相结合。建立大德育队伍,专任教师、党团干部和辅导员通力合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队伍模式的建设。

第四,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的环节,学校管理部门特别是教务处是管理者,思政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主体,专业系部是后盾,应有力配合。特别是需要根据学校及实践教学的具体情况制定健全的保障实践教学的相关文件,从人才培养方案上肯定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方案的实施,从思政课的教学体系中肯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

第五,完善考核机制。有效的考核和评价能够很好地反馈实践教学的成效和问题,这是检验实践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的重要h节,为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实践教学提供方向和依据。需要具体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环节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直接计入学分,完成得学分。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2016年度基金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JY12)

参考文献

[1] 周长明.大课堂观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 金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J].学习与实践,2011(11):54-56.

第4篇:科学管理理论实践范文

(一)现状分析

1.实践场地种类

一个学科、专业或者课程会涉及到许多知识,要通过实践的方式将这些知识展示给学生,依靠有限的几个实验室、实训室,是存在着明显局限性的,绝大多数高校的实践场地无法全方面地实现所有知识的实践,只能从特定的几个角度或情境下实现理论知识的检验。

2.实践场地容量不足

由于经费有限,在高校中存在着多学科、多专业共用实践场地的情况,使得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时不能充分领悟教学精髓。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有些学校把实践场地拓展到企业中,大大丰富了实践场地的层次,但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限制,常常无法长期接待大批量学生实践学习;或者因为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核心机密,企业实践就变成走马观花式的参观。

3.实践器材缺乏、陈旧

高校实验室、实训室的建立一般都采取招投标的形式采购,在教具器材更新方面存在许多不便,在非重点科学、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中依旧存在着许多器材短缺、陈旧的现象,这自然会大大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4.实践细节展示不清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一个正常的教学班级人数在25-50左右,甚至更多,教师在实践教学时展示操作细节不可逆,学生由于人数、距离、角度等原因,常常出现看不清、记不住的情况。

(二)高校实践教学组织的特点

1.以检验基础知识为主,以实践前沿知识为辅

受到实验器材、耗材的限制,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时主要考虑满足基础教学,前沿知识的实践只能限制在很小范围的教学小组内。

2.以课堂内实践为主,学生自主实践较少

占人数最多的本科、高职学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时,主要在正常教学计划内开出。如果有个别学生希望加深印象,或者熟悉流程,常常无法单独申请使用实验室、实训室;只有研究生、博士生才有可能享受这一待遇。

3.以常规教学班级为主,小组独立实践较少

高校开出实践教学基本都严格遵循教学计划,以常规教学班级为单位进行,一个班级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组,由于教师无法同时监控所有的小组,容易忽略一些错误的操作细节。

二、基于微课的高校实践教学设计

高校实践教学有其独特性,教师使用微课这一新兴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应注意二者相结合,充分发挥出微课教学的长处。

(一)高校实践教学下的微课特点

虽然微课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微课有着鲜明的特点:主题突出,精悍短小,择时学习,应用面广,互交性好。将微课应用于高校实践教学,可以提高高校实践教学的质量,不同于普通课程,展示实践教学的微课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展示细节

实践教学涉及许多操作细节,在微课中可以使用多机位拍摄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展示教师操作细节。操作细节的多角度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操作要领,这也是微课应用于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

2.强调流程

实践教学注重每个操作步骤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微课以其精悍短小的篇幅可以快速展示操作流程,并按照流程依次展开教学。

3.增加情境

课堂教学所能提供的学习情境、仿真操作是非常有限的,微课的应用可以让教师把采集来的不同情境,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甚至动画的形式,充分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识,对专题的理解也更为到位。

(二)基于微课的高校实践教学设计原则

1.微型原则

我们在完成课程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微课精悍短小的特点,围绕一个知识点或者小专题进行,只求将该问题讲解清楚即可,杜绝大而全。

2.良好互交性原则

19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提出了“二八定律”: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是次要的。学习也符合该定律,80%的知识来自于非正式学习。然而,正是由于人们对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的频繁使用,导致阅读习惯、学习习惯的改变,让微课得以产生和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微课时,需要考虑如何让其具备良好的互交性,让微课顺利进入人们的非正式学习。

(三)基于微课的高校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微课的制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9个环节:确定微课的教学主题、细化微课知识点、微课的教学设计、制作微课的教学课件、撰写微课视频的拍摄/制作脚本、微课视频的拍摄或者录制、微课视频后期编辑与优化、设计制作微课配套资源、教师的微课教学活动实施。在以上环节中,教师普遍认为最为核心的环节是微课的教学设计。在遵循微课在高校实践教学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实践教学组织的特点以及高校实践教学下的微课特点,提出可供大家参考的微课教学设计思路。

(四)基于微课的高校实践教学设计要点

基于微课的高校实践教学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微课制作、实践教学组织的两方面特点。

1.选择恰当的课程或专题

根据培养计划的要求,考虑从学科专业中选择核心或者基础课程作为微课开发的对象。在选择课程或专题的时候,要结合高校实践教学的特点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认知特点,并非什么课程、什么专题都适合制作成为微课。

2.明确教学目标

不论从内容上,还是从体型上看,微课都属于一种短小精悍型的教学手段,这一前提就限制教师不能往微课里填充过多的知识,微课的教学目标更加倾向于“就事论事”,1-2个教学目标是微课正常的承受范围。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快速理清教学思路。

3.重构教学内容

微课与一门完整的课程教学不同,它仅针对某个专题或知识点,并且授课时间一般控制在5-15分钟以内,所以我们在设计微课教学时需要根据微课的特点重构我们的教学内容,使其更为凝练简洁,尽量做到字字珠玑。

4.清晰明确的标题微课需要上传至网络,选择一个能够直接揭示主题的标题,能让学生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微课。微课标题要清晰明确,要突出2-3个体现主要内容的关键词,要符合网络搜索习惯。

5.简单交代清楚教学背景

微课教学是一个个独立的教学视频或者动画,学生可以选择在任意时段内学习它;不同的微课之间不存在先学谁后学谁的先后关系,甚至还可以重复学习。因此,在设计微课时,应该考虑将教学背景进行一个简单的阐述,让学习者明白学习该专题、知识的意义所在,或者对于该专业、该课程学习的作用。考虑到微课本身的时间长度较短,建议教学背景的阐述尽量控制在1分钟以内。

6.选择最优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要注重实效,形式新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微课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录制的教学视频,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教学视频。在重构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图片、视频、动画、声音之间的合理组合,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文字表述要精简,最好不要出现大段文字;二是图片与教学内容相契合,讲解到什么内容就出现什么内容的图片;三是图片选择具有典型性,让人一看就明白;四是视频注重展示细节,操作流程清晰;五是动画的使用不能喧宾夺主,其趣味性要为教学服务;六是讲解声音清晰,发音标准,语速适中。

7.教学评价要科学、全面

微课一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要考虑到这一特点,把学生的自我评价放进去,让学生学完之后知道用什么标准衡量所学。

三、《货物组托作业》微课教学设计

综上所述,我们选择《仓储管理》中“货物组托作业”这一重要知识作为设计对象,尝试设计一个微课。

(一)学习需求分析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教学资源,在设计微课程时候明确遵循了所总结出的微课程的原则,但微课程设计过程中也要依据教学设计的原则。在确定微课程的学习目标之前,要进行学习需要分析。首先,学习需要分析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着眼于学习者综合素质进行分析。通过学习需求分析可以了解到学习者能力素质、他们的学习风格和他们更更愿意接受的学习方式,也可以了解到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充分考虑学习内容和学习者在日常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关系。例如,“货物组托作业”的学习对象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主。因为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中的基础,而货物组托作业是仓库管理中常见的一个基本工作内容,作为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货物组托作业”这一知识点对该专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其次,学习需求分析还需要站在课程教学的角度进行。如果一个知识在课堂上可以很好地传授,那么将其制作成微课的现实意义就不是很大。只有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使用微课教学的形式来弥补。“货物组托作业”在教学时,涉及到一些演示,微课能以视频的形式把这些细节充分展示出来,有效弥补现场教学的不足。第三,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依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学生对所学内容需要达到三微目标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这可以成为微课教学目标分析的依据。学生通过学习后应达到哪些要求,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既是课程的教学目标,又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教师完成课程设计,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货物组托作业”这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主要有:具备最大限度提高托盘利用率的能力,具备设计托盘码放方式的能力,掌握提高目测估方能力的技巧。

(二)教学内容分析

微课的教学内容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背景的设计、实践步骤的解析和常见操作误区的处理。在设计微课时,要突出现场教学不易演示的部分,这些内容可以在微课中重点分解讲授。微课相对独立,学生在学习微课时不一定按照课程进度来学习,特别是微课上传到网络后,学习变成随时随地,因此在微课正式开始讲授前应该交代教学背景。在教学背景中,主要阐述该微课知识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或者交代学习该知识点的主要意义。例如:可以在微课开头交代货物组托的教学背景,货物组托是仓库管理中必然会遇到的作业内容,经过组托的货物就完成了集装化,提高了货物的活性,使得货物的搬运更为便捷,大大提高了货物跨区域流通的速度。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它特别重视实践操作步骤或流程,因此在设计微课时,要对实践步骤进行充分的解析。这个解析不能干巴巴地讲述,微课教学要将知识视觉化,因此要配合一定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可以建立教学内容与学生相关经验的有意义联系,可以促进知识、经验和技能之间产生刺激。要积极利用问题、音乐、图片、游戏、角色扮演等等的方法来创建有趣的学习情境,甚至拍摄真实的实践情境,通过这些手段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常见操作误区的处理事实上也是实践内容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货物组托操作步骤可以分解为五个步骤:判断货物和托盘规格、计算托盘单层最大容纳量、计算承重、计算码放层数、按照组托六个基本要求组托。实践教学步骤的解析要配合一定的学习情境,可以一套步骤配合一种学习情境,也可以不同步骤选择不同学习情境。

(三)视觉效果分析

微课是一种以视频形式存在的教学形式,随着微课实践的深入,制作微课视频的方式越来越多,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视频拍摄式,采用专业摄像机、DV甚至手机等;二是屏幕内录式,常用的软件有Camtasiastudio、Screencast、屏幕录像专家等;三是由软件合成微课,例如由PPT、Flash等软件录制或编辑合成;四是由运用以上两种或多种方式混合制作成的微课视频。我们在制作微课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一种或者多种视频制作方法。在制作微课视频时,不仅可以采用教师授课视频,也可以将图表、文字、动画、电子黑板等糅合进来。在制作时,要注意不同视觉形式的搭配。以“货物组托作业”微课视频制作为例,可以考虑选择视频拍摄的方式,将货物组托的整个过程拍摄下来;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混合制作视频,制作时完全按照实践操作的步骤安排先后顺序:先采用PPT演示,把“货物组托的方式”用表格的形式将两种组托方式进行对比说明;接着用电子黑板的形式分别举例计算“托盘单层最大容纳量”“承重”“码放层数”等内容;然后把“货物组托的要求”以动画方式演示;接着采用视频或者动画的形式演示“组托的技巧”;最后使用图片把“组托容易出现的问题”演示出来。

(四)学习资源分析

微课的产生并不是源于教师之间的微课竞赛,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授学生知识。许多教师认为制作完微课视频就等于完成了所有工作,事实上,如果想让学生真正能从微课中获得完整的教学,还需要加上自测评价标准和拓展知识等内容甚至作业、试题库。目前流行的各种微课比赛主要限于微课视频本身,如果想让微课真正地靠近学生,必须要提供以上这些学习资源。

四、总结

第5篇:科学管理理论实践范文

关键词:员工绩效管理 科学合理 建立 绩效评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作为科学技术研发主体的人,对经济发展的所起到的能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所谓的知识经济,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才经济,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敢创新的人才是推动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最核心的动力。在市场竞争日及激烈的现代社会,企业要发展就必须重视起对企业内部人才的重视,让其发挥对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员工绩效管理系统对有效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

员工绩效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在对其自身的战略目标进行设计与规划时,要将这一目标逐层分解到企业内部的各个单位和部门中去,切实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工作中去。

员工绩效管理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企业管理方法,它不是一种间断的、孤立的工作,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持续、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企业的管理者和企业员工之间要时刻保持双向交流,协调配合,为了同一个工作目标而不断努力。在具体的实施工程中,企业的管理者要在了解员工基本情况基础上对其工作内容与工作质量进行监督与管理。管理者要使员工对企业的价值、基本目标、企业文化等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提醒员工发现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并帮助其提高工作的能力,鼓励员工进行创新与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使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团结、奋进、积极、互帮互助、善于学习与创新的良好氛围,从而有效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如何建立起科学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

良好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的建立,对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素质与工作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我国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对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不合理、绩效指标结构不科学、绩效管理系统没有充分的落实到实处、发挥效用不大等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1.明确员工与管理者的责任。在制定企业的员工绩效管理计划时,要首先明确好管理者与员工各自所肩负的责任。员工的主要责任应包括理解企业的长远与既定战略,了解企业各部门的工作与分工及其与自身业务的关系、制定好自己的工作计划与绩效计划、让企业的管理者及时了解自己的工作状况(如工作的进展、变动、遇到的困难等),当企业管理者提出批评与改进建议时及时改正等。而管理者的责任是让员工明确企业的发展规划与战略目标、及时对员工的工作状态进行了解,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与其他因素,完善员工绩效管理的各项标准(如奖励机制、评优评奖资格标准等)、对员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指导并提出改进意见等。

2.绩效指导与强化。这一步骤常常被许多公司忽略,然而,绩效指导与强化工作作为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一项重要交流与沟通过程,对提高员工的效绩管理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企业通过管理者对员工的绩效指导,能够更加详细地掌握员工现阶段的工作状态,解决员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可以此为依据确定企业的下一步培训管理计划。通过对员工进行集中知识培训的方式,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与工作能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3.员工绩效评估及回报。设置此项员工绩效管理工作内容的主要意义在于,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将企业计划绩效与员工的实际绩效相对比的方式,对那些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员工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员工也可以根据现阶段的绩效评估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价,重新制定出符合自己的工作计划,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总之,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员工绩效管理体系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进一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等都有重要意义。只有实现我国企业员工绩效管理系统的科学建立,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推动企业的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第十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5(2):45-48

[2](英)理查德・威廉姆斯著,赵正斌,胡蓉译.业绩管理[M].东北大学出版社,2012,14(6):87-94

第6篇:科学管理理论实践范文

【关键词】双职称;专业理论;实践技能;教学模式引言。

通过将近7年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在大学课程中学不到的知识,体会了应该怎样做一名合格的专业课教师的一些心得,现就以这些工作中的心得与发现发表一下我对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教学的一些看法。

我认为以当前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中,应当大力采取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面就是针对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操作课教学的关系与探讨:

1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操作课相结合的意义

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就是在教学中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实践操作为辅,主要培养学生能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不会光是枯燥的学习书本知识,不会实际运用。专业理论课本来就是源于实践技能操作的,它与实践问题之间存在着广泛的、深刻的、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贯彻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操作课相结合的原则,构建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

2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操作课教学相结合的关系

2.1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操作课互补关系。

理论来源于实践,科学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如果没有实践操作,理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操作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知识是书本上的知识,是前辈们总结的经验,他也许是很适合当时前辈们的时代,但也许就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了,因为时代在变,人们的思想也在变,社会适应也在变。理论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于进一步指导实践的正确的道理,可以说,理论应该是对的,因为它必须经过实践操作的考验才行。实践出真知,有时只有实践了,才能真正掌握,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时间检验书本知识,有时候你可以讲理论知识时,说起来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而面对真正的实例的时候(由于平时没有注意与实践相结合)你可能变得一筹莫展。比如钳工钻孔方面的一个问题,如果老师只是在理论上讲授钻头的组成、特点、功能及刃磨方法,而没有具体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学生的理解只是局限在书本上,当碰到实际上的问题时,学生就无法把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上,如果到了企业我们中职生就没有了我们自己的优势了。

2.2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侧重点不同。

我们发现,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在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因而显示出不同的育人功能和育人目标。具体来说,专业理论课程目标以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而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目标以综合能力(主要是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业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两类能力有机的构成人的完整的能力机构。由此可见,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之间的关系不是主次关系,而应是各有侧重、补充、相辅关系。比如在机械制图上,学生只是在理论上局限于在纸上画一个图,而现在的一般企业,设计图都会采用电脑绘图(就是现在的AuToCAD软件),而不会把时间浪费在纸上,所以我们在制图方面也应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受企业的欢迎。

2.3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的对比。

一般地说,实践操作就是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操作的过程是指在教师领导下学生充分自主活动的过程。实践操作有动手操作和智力操作两种。专业技能训练课中的操作多是动手操作。在专业技能训练课结构中,唯有动手操作最能体现专业技能训练课的特点,因而它是专业技能训练课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只有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专业技能训练课中的操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动手操作、专业创作、举行一些技能大赛、调查研究课题、课程设计、交流探讨,在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操作技能课相结合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具体情况予以设计。

专业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逻辑源于教材内在的学科逻辑。教师通过分析教材掌握教材的逻辑结构,然后根据教材结构设计教学活动结构,通过教学活动结构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可见专业理论课教学中教与学依附于教材,教学进程主要由教师掌握,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显性的。而专业技能训练教学的线索源于学生心理发展的逻辑,教与学依附于学生自主的活动,离开了学生自主的活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便名存实亡。

3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操作课关系的建议

3.1实施“双职称”制度。

如果学校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应该在教育计划中,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使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技能课比例更加合理,加强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技能操作课的培训,也要加强实践技能操作课教师的教学观念――走上讲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推行专业课教师“产、教”轮换培训制度,实施“双职称”制度。通过对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的双向同步教学,可以推动我校各个专业的快速发展,使课程体系更加合理,教学模式更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使专业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技能课教学比例恰当,教学方法更加灵活生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而不是现在的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操作课由两个老师、两个环境去授课,有的时候两个教师在同一个问题上的观点不一样,使学生对这一问题不知所措,不知谁对。或者说先实践操作,后讲授理论,这样会让学生在理论课上觉得这些问题已经会操作了,不需要学习理论,可以不听课,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3.2多组织一些技能操作实践活动。

应在职业教育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实践技能基本功竞赛、技艺表演、专业创作等活动,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促进学生学习的态度,使学生更有动力的学习,可以培养职校生的职业意识。为以后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我认为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操作课相结合的讲授,这种教学模式便于学生理解,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全面系统科学规范的掌握专业知识,使学生在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操作课两方面同时提高,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3期;

第7篇:科学管理理论实践范文

【关键词】报关理论与实践;实验教学;分组训练;改革

《报关理论与实践》(以下简称《报关》)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海关报关的基本知识和政策规定,对海关报关实务的过程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与应用,为方便学生报考并顺利通过报关员资格考试、获得《报关员证》以及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其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但更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各校在具体实验课程讲授中,采用了软件化教学、顶岗实习、模拟场景教学与分组训练等几种教学方式。

目前我校开设的《报关》实验课选用第三种方法,但受各种因素影响,该课程的分组训练主要模拟进出口业务中报关单的填制环节,锻炼学生对报关资料(如提单、发票、合同、信用证等)的认知能力和报关单缮制技能掌握程度。

一、主要改革措施及取得的主要成效

1.主要改革措施

①增设实验教学课时。《报关》课程以前曾经以《海关报关实务》等名称出现过,其教学学时也几经变化,从32学时到36学时不等。而且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课题组结合我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在保证总学时为32的前提下,增加了8-10个学时的实验环节。

②采用分组训练与情景模拟法。《报关》课程的实验环节通过分组训练与情景模拟方式进行。做法是将全班级按3-5人一组分成若干组,每组配以若干实验材料单据,包括提单、合同等。在课程讲解完后,学生根据相关资料,缮制进出口报关单。

③任课教师提升职业技能,参加报关员资格考试。作为实践要求比较高的工种,报关员需要通过从业资格考试,在报关领域就是报关员资格全国考试。为了锻炼自己的技能水平,也为了考核自身的业务素质,课程教师在2011年和2012年两次参加报关员考试,并打算到报关企业进行实习,并取得报关员证,为学校以后开设的《报关》课程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企业素材。

④通过毕业生渠道来获取新的教学素材。由于报关单填制需要一定数量的准备性单据(这些单据前文已经作了交代)。同时由于报关工作与现实紧密贴近,对准备性单据要求也极高。但由于从报关企业或海关部门直接获得这类单据难度极大。所以只能通过在其他教材或在网络上寻找尽可能贴近现实的单据。此外,通过离校工作的毕业生,尽可能将他们实际处理的已使用单据复制发送过来,以此获得贴近现实的单据。

2.教学改革主要成效

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经贸系所开设的《报关》课程实验教学主要通过上文所介绍的分组训练与情景模拟法来进行。由于缺乏考核标准,也没有组织学生参加报关技能大赛,因而造成教学效果考核的方法和标准缺失,本文采用对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和小组模拟训练成绩予以分析的方法来初步检验教学改革成效。

学生的综合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即小组模拟训练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综合计算得出。

①小组模拟训练成绩分析。小组作业成绩由各小组的填制准确度、讲解熟练度,以及回答其他小组提出问题的情况组成,由任课教师给予综合评分。除了一个学生得分在60以下的外,其余都在60以上,另外,获得优秀和良好的比例也相当高,合计占到了95%左右,平均分在85以上。尽管此项得分由任课教师根据小组的综合表现给出,不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但该统计结果也说明,通过分组模拟训练使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自缮制报关单据起到了初步的效果,这为将来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②期末考试卷面及总评成绩分析。为了考查学生对报关相关知识的熟知程度,课程组织了期末考试,采用开卷的形式。卷面试题共计6题,一共100分。

第一题是单项选择。共计10分。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的政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学生得分情况来看,多数同学掌握情况良好。得分在5分以上的合计占到90%左右,其中在8分以上的有35%左右,只有10%左右的得分在5分以下,但最低也能得3分。平均分为6.9分。

第二题是多项选择。共计20分。涉及的知识点与第一题大体相近,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政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题得分情况也较好。得分在12以上的占比在88%左右,其中得分超过15的学生比例超过40%,只有12%左右的得分在12以下,最低分也达到8分。平均得分为12.7。比较可惜的是没有满分出现。

第三题为是非判断。共计10分。结果显示情况较好。得分全部在6分或以上,其中得分超过8分的累计比例为85%左右,没有低于5分的情况出现,平均分为8.5,还出现了满分的例子。

第四题为计算,共3道题,合计25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报关环节中进出口关税及税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从反映的结果来看,多数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计算的方法,这一点可以从得分为满分的占比达到63.4%就可以体现出来。得分超过20的占比也超过了85%,最低分只有8分。平均分达到23.3。

第五题为报关单改错,共20分。这道题要求找出10个错误并改正,主要对分组情景模拟训练效果进行复核以及考查学生对报关单填制技巧的掌握情况。学生这道题目的表现也不错,得分在15以上的占比达到了65%,在10以上的占到了98%,只有不到2%的学生得分低于10,最低分为8分。本题平均分为15.8。

第六题为简答共15分。由于本卷为开卷考试,因此简答题的答题情况不具有参考价值,因此这里不做具体分析。

卷面总分情况。卷面总得分情况较好,得分在70%以上的占到了94%左右,其中得分在80以上的比例都超过了40%,平均分为77.7,没有不及格的情况,这可能与试卷采用开卷方式有关,但由于整份试卷的主要考查点在于学生对进出口报关单填制技巧、进出口税费计算以及进出口贸易管理政策的理解三方面,这样的成绩分布也能从侧面反映小组分组模拟训练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效。

期末总评分布。期末总评采用综合权重计算,即小组分组训练成绩占30%,期末卷面成绩占70%。最终反映的情况也表明学生综合掌握程度良好。

从上述分析来看,实验教学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学生在完成分组模拟报关训练以及期末报关单考核上表现尚可,但必须看到,这样的教学成果缺乏可比性,因此说服力显得不够。

3.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从分组情景模拟训练以及反映实验教学成效的期末卷面成绩来看,学生的表现情况较好,但《报关》课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下列问题:

①理论和实验课时相互挤占将在一定程度降低教学效果。在保持总学时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实验学时,较大程度上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为学生掌握实际报关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这种做法也压缩了理论课教学学时,结果造成理论和实验两个环节的课时都显得不足。

②目前的实验教学条件和设施显得不足。《报关》实验课是以分组训练模拟海关报关情景的形式来进行的,由于任课教师收集有关的报关资料的途径有限,导致教学素材相对比较缺乏,这极大地限制了教学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和丰富化,教学效果可能因此而受到影响。其次,现有的报关基本素材都是纸质的,也缺乏电子化报关系统方面的软件或模拟操作,限制了学生利用计算机来便利操作的空间。

③师资力量较为缺乏。《报关》实验课作为技能培训课,将为现代外贸人才掌握报关技能和实践知识提供好的平台。我校现在报关教师只有少数一两人,此外再无其它师资。虽然学校现在初步进行了课程改革,增设了实验教学部分,尽管现在的实验教学形式还局限于分组模拟训练,暂时不需要通过聘请额外的实验员指导实验教学,但将来迟早要通过配置计算机软件来辅助教学,届时教师人手不足和实验指导教师缺乏将会成为紧迫的问题。

④学生还未从真正掌握实际本领和技能的角度来学习该门课程。学生主要以应付考试的心态进行学习,尽管课程设立了实验教学和考核部分,多数学生仍然抱着通过考试的态度对待,至于是否掌握相关实践技能持无所谓态度。因此,更谈不上参加全国的报关技能大赛等这类竞赛活动。学校也缺乏相应的奖励措施和实施细则来鼓励学习参与,因而以考促学的动力和机制远未形成,学生学习的好坏以及是否真正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也缺乏相应的考核标准(考试例外),这将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从根本上改进课程教学。

二、改善《报关》课程实验教学的建议

1.提高《报关》课程的实验课的相关软硬件设施。当前我校设立的《报关》课程仍然以理论课为主要开课形式,在初步的课程改革中,虽然增设了实际操作的实验环节而且也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这种改革力度仍然有待加强(特别是课程总体学时不够,进而也导致实验操作学时显得极为紧张),建议以后将《报关》改制为一门以实验课为主的专业课,同时通过购置报关实训类软件为教学辅助手段,以此提供更多的机会供学生实习操作。

2.加强教师的技能培训,完善现有的师资队伍。我校目前虽然开设了《报关》课程,但报关师资队伍并非科班出身,缺乏报关实践锻炼和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这给教学效果的提高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尽管如此,课题负责人还是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多次参与报关员资格考试,期待着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如果能够获得资格证书,可以为到企业挂职锻炼争取砝码,同时也为与企业合作争取到更多机会。但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能以学校的名义直接与企业接洽,争取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许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此外,还应该尽可能选派教师参加业务技能进修或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3.争取供学生实习操作的海关报关单据和材料。由于海关部门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学校很难直接争取到学生参与实地参观或实习的机会,但也可考虑如何在不违反其工作原则的前提下争取将电子化报关软件装设在校内,或考虑装设变形的、与实际报关软件相接近的软件系统,来提高教学的实践适用性。同时,在实际业务操作中,由于要用到颜色不同的报关单,但市面上几乎买不到这类形态各异、颜色不同的报关单,所以可以考虑向海关部门争取,请对方提供这类报关单供学生实训操作使用。

4.校企合作实现双赢。尽管报关公司和外贸企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难接受学生进到自己企业实习,但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企业也应该乐于接受这样的实习。企业现有的从业人员通过报关员考试的比率普遍相对较低,但大学生通过报关员考试的几率应该大大高于现有从业人员,这对企业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为如果这类大学生能够为企业所用,将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报关通关效率。因此应鼓励学生多参加并力争通过报关员资格考试,这样才能增加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信心。另外,学校也可考虑聘请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企业人员来校讲学,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程教学形式,还可以发掘更多校企合作的机会。

5.鼓励学生参与全国性报关技能大赛,以赛促技。2011年7月15日,“首届全国高校报关后备人才技能大赛”在天津举行。这样的比赛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平台和竞技场,也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体系提供了较为可观的检验标准。通过比赛可以找到不足之处,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教学经验方法,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寻求更好的突破口。建议学校出台一定的奖励措施,组织和鼓励学生多参与这样的全国性竞技大赛,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报关》课程和教材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第8篇:科学管理理论实践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在于应该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重构的基础是深入理解“工商管理”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应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并使其具体化和实用化。”同时强调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检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的尺度。

几年前,大学本科招生时,工商管理专业较为抢手,考生报考踊跃,招生人数甚众。但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市场上的说辞较多。认为如果是搞具体工作他们不像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如果是搞管理又嫌他们没有工作经验。有鉴于此,人们(包括教师和本专业学生)议论纷纷,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会计技能和营销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咋一听,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适应市场需求”。仔细一想,或许还可商榷。如果用人单位只强调会计或营销的一技之长,这些学生何不原来就报考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难道就业市场就不需要“工商管理人才”?或许这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就业市场需要怎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一个本科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那么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雷同于其他专业,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就在于能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工商企业的专业管理人才。

一、市场是否需要工商管理人才

或许有人会认为提这种问题简直是幼稚。回答绝对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招收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位比例远远低于营销专业和会计专业。这种矛盾现象也许可以从“工商管理”的概念发展,以使人们现在对这个概念认识上的偏差得到说明。

应该说“工商管理”的概念在范畴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现在已经独立成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原来的人事管理)和物流管理。狭义的工商管理应着重强调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以及决策,当然也包括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广义的含义包括狭义的含义。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认识和强调工业企业管理和商业企业管理的时候,所意识的工商管理的概念是广义的。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其毕业生什么都能干,哪里都能用。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概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一般化、越来越抽象,甚至连这个专业最主要的课程“管理学”都不针对工商企业了,已经抽象到面对一切组织的管理了。或许对这种发展的理解从专业上说有利于招生,但不利于就业。应该说,纯粹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抽象(其实是“管理”概念的抽象)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实用,各种子学科从广义的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科门类,支撑各具特色的专业。其实“工商管理”作为专业,也应该具体化,实用化。这种具体化和实用化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

那么市场是否需要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支撑的工商管理的专门人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管理的职能和工商企业中一些职位的性质说起。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在工商企业中,从组织的结构上说存在许多不同层次的组织,如班组、工段、车间、各职能部门及高层组织。这些组织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职位。从性质上说,这些职位的功用不过是执行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及决策。这些职位需要具备相应管理知识的专门管理人员来充任。从数量上说,一个工商企业在这方面的职位数,远远多于财务管理的职位数。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数量,也远胜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那么这种数量优势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不能得到相应的反映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以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分析。

二、经济发展模式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纵观20多年的经济发展,其发展模式在宏观上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阶段。8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恢复性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国营企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改善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工商管理吃香的主要原因。9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扩张性的发展。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开放引进投资,形成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发展。当发展依赖于投资时,投资主体的明晰化则变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产权制度的改革成为了90年代改革的主旋律。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主体逐渐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及私营企业。现在的经济总量中,非公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60%。90年代形成的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在就业市场上营销人员一直受到青睐便是明证。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这是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发生转变的重要信号。总理2004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在这种转折时期,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折的开始阶段。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如果说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表现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的话,那么内涵式管理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在不忽视市场营销的前提下,更应该强调对狭义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便向管理要效率。或许是人们已经习惯了90年代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刚处于转折的开始阶段,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还未转变,这种“应该”还未发生。事实上,这不只是观念转变的问题,还有个产权基础的问题。现在的经济结构中,非公经济占有很大比例。非公企业的产权基础一般是家族。由此决定了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是家族成员,而非专业管理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族企业对外人的不信任之外,还有对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的怀疑。其实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取决于管理理论基础的掌握,还取决于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消除这种怀疑,不得不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着手。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第9篇:科学管理理论实践范文

摘要:本文主要从民族观念的形成、民族音乐学实践、民族音乐学理论、巴托克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四个方面论述了匈牙利音乐家巴托克在民族音乐学领域所做的大量鲜为人知的工作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后人的影响。

关键词:巴托克 民族音乐 实践 理论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有众多的音乐家,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地打下民族的烙印。而音乐作品中真正的“民族性”则是由民族乐派来实现的,民族乐派作曲家的创作,一方面是受浪漫主义时期追求主观个人风格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民族解放运动或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影响。与欧洲的其他国家相比,匈牙利的专业音乐起步较晚,在浪漫乐派中享誉盛名的只有李斯特和埃凯尔。其中,李斯特因长期生活在国外,虽作品中不乏有关民族音乐的创作,但因其创作风格丰富、多样而无法划归到典型的民族乐派;而埃凯尔的作品也未流传于世界。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既是20世纪早期民族音乐学的先驱又是20世纪民族乐派代表的巴托克将匈牙利的专业音乐创作提高到了可以与西欧及世界水平相当的程度。笔者认为,作为民族乐派代表的巴托克,其音乐创作的成功与他长期从事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而创作背后的艰苦研究则往往是被忽略的,本文将对此做深入的探讨。

一 巴托克民族观念的形成

在走向多元化的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史中,民族主义音乐占有一席之地,而匈牙利的音乐家巴托克是民族主义的鲜明代表。

1 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民族主义”这个词总是与“侵略和压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托克的祖国匈牙利就有着长期被侵略的历史。位于欧洲中部的匈牙利有着悠久的历史,9世纪末,这一来自东方亚洲的民族就已迁徙到现在的匈牙利国家境内。从14、15世纪开始,土耳其入侵匈牙利并对其进行奴隶统治,17世纪又占领了这个国家。因此,多年以来,匈牙利的民族史始终是和反侵略、反压迫的独立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巴托克来说,他最初选择“民族音乐”作为自己的事业,主要原因就是被当时国内民族解放运动的热潮所激励和鼓舞,决心肩负起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重任。虽然巴托克后来逐渐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圈子,成为一名具有国际观念的民族工作者,但究其初衷,民族解放运动的确带给这位后来的民族主义音乐家很大的影响和推动。

历史的复杂性与多种可能性使“侵略与反抗”、“闭塞与隔离”、“贵族与平民”在一位音乐家的生涯中产生了无法预想的相对积极的作用,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些因素对巴托克这位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工作者来说起到了关键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由于长期的外族统治与压迫,加之匈牙利城市贵族和部分市民盲目的优越感而导致城乡音乐难以交流、融合,这却使匈牙利这一民族的民间音乐由于与其他国家和本国城市音乐的相对隔绝而未受到过多侵扰,而十分完整地保存于乡间,因此,巴托克才能够收集到真正的、传统的、质朴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音乐。

2 柯达伊的影响

对巴托克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音乐家,也是匈牙利民族一位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柯达伊・佐尔坦。在民歌研究领域,柯达伊要先行于巴托克。巴托克认为,凭着柯达伊清晰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判断力,他能够在音乐的各个方面给予自己宝贵的忠告、建议和帮助。而事实证明,在巴托克整体的关于民间音乐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及最初开始接触农民音乐的方方面面的实践中都得到了柯达伊的影响与帮助。也是在这两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共同努力下,匈牙利的音乐学学科才得以正式建立并发展,他们的团结、协作所取得的成绩也使民族音乐学的群体工作价值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二 巴托克在民族音乐学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

巴托克在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过程中,一直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用实践去充实理论,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探讨巴托克的研究创作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其一,其文章中所表述的他在从事这项工作时所体现的目的、构想以及对此的客观评价,为后人留下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论依据;其二,他在民族音乐学领域中所得到的经验、成果对其音乐创作的重要作用。

1 理论研究成果和指导思想

作为一名匈牙利人,巴托克的研究领域主要在东欧,他的研究工作很自然地从本国开始,并逐渐涉猎到邻国,比如:乌克兰、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偶尔也会到更远的北非或小亚细亚拓展他的视野。因此,从收集这个角度来讲,巴托克的工作是具有国际性的。

在理论研究方面,巴托克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有意义的文字,比如在《为什么和怎样采集民歌》一文中,巴托克从研究目的和准备工作开始,十分详尽地论述了采集工作的步骤和范围、工具的准备与使用、研究者本人应具备的素质与知识水准,以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应该严格杜绝的错误倾向等问题,对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一套较为完备的研究体系进行了总结。这篇文章在当时民歌研究领域的创新价值和指导作用可以说是无人可及,而且其中大部分观点和方法在今天的田野采风中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比如论文《农民音乐对现代专业音乐的影响》、《匈牙利新艺术音乐的基础》,等等;比如著作《匈牙利民歌》、《罗马尼亚民间舞曲》等巨著是当时音乐学研究领域的典范。巴托克论文、著作的最大特点是观点鲜明而语言平实,虽然文中论述的内容比较专业,但文章整体行文简洁又不乏幽默和质朴的修辞,显示出一种努力让读者尽可能读懂笔者思想的明确意图,这与某些是非尚未探明而专以词句令人费解为特点的音乐理论文章相比,让人有耳清目明之感。

对农民音乐和整体民间音乐的认识构成了巴托克全部音乐学以及创作工作的基础根源和指导思想。首先,在旋律、节奏、音阶、调式上,民间音乐为人们展示出一个崭新而丰富的世界;在风格上,民间音乐大多单纯而质朴,因而表现的感情真挚、自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其次,与当时浪漫主义晚期日趋冗长的作品相比,民间音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为精巧而严谨的结构。在巴托克的心中,民间音乐作品经过漫长的岁月和无数人的千锤百炼,已经成为完美的杰作和典范。

巴托克在田野工作中常强调的思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客观性。一般的研究工作,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能够使调查者和被调查者之间相互信任、了解,从而促进彼此的合作。而从另一个角度讲,非本民族的研究者往往会持有更客观的态度。而无论作为哪种身份的研究者,巴托克都在他的研究中始终保持着清醒冷静的头脑,以辨认作品的价值和真伪,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全面、深入和准确地完成每一项工作,而这其中的尺度往往很难把握。与之相应,他也特别注意音乐学与其他文化门类的联系和结合,以便能够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为民歌工作者提出了包括大量学科在内的全面的知识范围。

2 民间音乐研究对其音乐创作的影响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学家和教育家萨波奇・本采(1899-1973)在他的《巴托克与民间音乐》中曾写到:“巴托克和他的艺术发展之所以与他同时代大多数的欧洲艺术家如此不同,在于他和民间音乐的一贯联系……在巴托克那永无休止、朝许多方向进行而有时曲曲折折的发展道路上,它(巴托克和民间音乐的联系)自始至终是概括一切的统一的因素。”这段话含蓄而又清晰地阐明了作为20世纪上半叶民族乐派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巴托克的伟大之处,那就是他在研究现代作曲技法并发展个人的现代作曲风格的同时,将本民族和其他诸多民族的优秀民间音乐语汇和西方艺术音乐创作技巧的最高成就相结合,并使作品达到了与西欧音乐相媲美的水准。

巴托克在从事繁忙的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同时,也是一位勤于创作的作曲家,他的创作体裁涉猎声乐、钢琴、室内乐、舞台剧和管弦乐,等等。代表作有交响诗《科树特》,舞台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木雕王子》、《神奇的满大人》,钢琴作品《小宇宙》、《献给孩子们》、《匈牙利地区的罗马尼亚舞曲》、《十五首匈牙利农民歌曲》,管弦乐曲《舞蹈组曲》,等等,这些作品无不体现了巴托克心灵深处的民族烙印。对巴托克来说,民间音乐的优势在于它所具有的特殊的音阶、动人的旋律、丰富的节奏、简洁的表达以及精巧的结构,而在他的创作中,这些因素也都逐一得到渗透和体现。在具体的创作技法上,他一方面从民间音乐中吸取了大批的五声音阶、民族调式、新鲜而富有张力的不对称节奏、与传统和声走向不同的和声进行、交替节拍等多方面的民间音乐元素,同时尝试和采用20世纪新出现的创作技法;在内容题材方面,他喜欢采用像“科树特”这样的民族性题材,有创作像“蓝胡子”一类直到现在还略显怪诞的内容为蓝本,显示出创作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在民间音乐的影响下,巴托克在传统音乐创作技法和思想上都有很大的突破,民间音乐素材在他的创作中被广阔而深入地应用,民间音乐的精神气质和风格内涵已深深融入到其丰富的音乐作品中。

三 巴托克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巴托克的名字在音乐史书上出现,在其名字前面最常见的、排序第一的定语是――作曲家。但是,如果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巴托克首先应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学家,原因如下:首先,民族音乐学的工作在巴托克整个音乐生涯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其次,即使是他的另一个出色的工作领域――音乐创作,也在创作技法和整体气质、内涵方面很大程度上根植于他的民族音乐学工作。笔者无意探讨关于巴托克的称谓,只是希望明确,一位伟大作曲家的背后,有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而这个“内涵”又有着至深的“民族”的烙印。

如果再进一步探究的话,作为一位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先行者,大量的、多民族地区的民歌收集和出版,探究科学而细致的工作方法,以及总结丰富的理论成果,都包含在他一个人的工作中,更何况这些工作也仅是他音乐生涯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巴托克还要从事大量的音乐创作,在音乐学学科内部,能够在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和音乐创作两方面都卓有成就的人几乎很难找。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巴托克的思想及为人,我们会发现,他愿意总结出经验和方法与其他学者共享,并愿将自己的收集成果介绍给大家以期对需要它的人有所帮助,这种在个人资料广泛交流和使用上毫无保留的无私学术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在近些年民族音乐研究领域中,曾有过一场关于“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讨论,即从事民族音乐学的学者究竟应该深入民间内部的、本国的“局内人”,还是保持客观态度的、外国的“局外人”;如果二者兼有之,那么又该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分寸和尺度。一时间,关于“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讨论成为很多论文的主题。如果对巴托克深入了解之后,我们会发现,“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身份,他都兼而有之,并能够在研究中很好地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关于深入被研究地区内部以及保持客观冷静头脑的观点在他的文章中也早有论述。另外,关于对民族音乐学学者的知识层次要求方面、关于音乐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问题,以及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国际合作问题,巴托克在他的文章中均有所阐述。而这些问题,也正是民族音乐学学术领域长期普遍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民族音乐学领域,巴托克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先行者。

在巴托克自传的结尾,他曾不无伤感地写下这样一段话:“现在在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任何地方对音乐学的这一领域感到真正的兴趣,也可能它根本不具有那样的重要性,根本不像为它而狂热的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重要!”在音乐学各个门类都蓬勃发展的今天,学者们的努力应该让巴托克感到欣慰,虽然对于我们来说他的话以及他本人都已经成为历史,但那依然是我们努力的动力和源泉,给我们方向与力量。

参考文献:

[1] 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选:《巴托克论文书信选》,音乐出版社,1961年版。

[2] 许勇三主编:《论巴托克的音乐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

[3] 拉约什・莱斯瑙伊:《巴托克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