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司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范文

公司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司科研项目管理制度

第1篇:公司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范文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PMO;research institutes;PDCA cycle

0  引言

自“十五”以来,我国的科研项目管理全面实施以课题制为中心的组织管理制度[1]。按照课题制的管理要求,科研项目以“课题-子课题”或“项目-课题”两种层级的管理模式开展。科研项目的管理既要从战略上做好规划立项,又要围绕科研项目目标,从任务和预算上做好执行工作,按时按质完成,是对科研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申报立项—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结题)的一个全过程管理。

不同于共性很强的工程类项目,每一个科研项目研究内容往往具有创新性。而从任务方面,科研课题又可以分为不同层级的“子课题”,对应不同的研究单元,研究任务带有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导致科研项目具有复杂性。由于这些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以及研究的创新性,使整个科研项目目标达成具有风险[2]。而目前多个项目同时开展的情况,又给科研项目的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如何在多项目共同开展的情况下,保证项目目标按时按质完成,玩转“抛球杂技”,是当前摆在项目管理人员前的课题。

1  问题分析

1.1 项目来源渠道多,管理方式差别大

当前国家、部、省、厅、市等各级政府机构下达的科研需求越来越多,不同的项目来源和类型需要不同的研发模式和管理方式。以CETC13研究所为例,其在研的纵向课题类型近20种,而担任项目负责人及成员的科研人员并不十分清楚其中的差别,在项目开展之初往往一头雾水,这给项目顺利实施带来了很多困难,增大了项目管理的难度。

1.2 多个项目同时开展

目前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常常同时开展,多个部门共同参与,项目间存在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空间资源等资源利用的冲突,项目交期也比较集中,这使项目内部的沟通和协调增加了难度。项目组与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也变得更加复杂化,各个职能部门要同时面对多个项目,这就涉及首先为哪个项目服务的问题,并可能导致职能部门与项目组之间的责任推脱和矛盾深化。这些问题都增加了项目管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

1.3 项目预算执行差

申请科研课题时,预算通常由科研人员自行编制,科研人员的经费预算观念比较淡薄,忽视了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导致后续执行难度加大。而当前各类型的经费管理办法繁多,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某些特定的支出科目,在实际操作中容易混淆。而据了解目前大部分科研机构自身的内部财务体系难以跟上日益新增的各类型项目要求,缺少针对性的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对科研人员编制预算难以提供指导。这些问题都造成项目立项后,预算执行效果不佳。

除上述几种情况外,项目团队往往重视申报立项工作,而对项目研究过程和节点把控不严,项目延期现象普遍;科研人员和预算经费执行脱节;此外还有项目立项阶段论证不够充分,导致后续的研究任务难以开展等尴尬情况。

2  改进方案

2.1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办公室(PMO)制度,统一组织运筹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2008年版)中对项目管理办公室(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PMO)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项目管理办公室是一个负责对所辖项目进行集中协调管理的组织部门,其职责可涵盖从提供项目管理支持到直接管理项目[3]。作为一个组织部门,PMO既可以作为操作性组织存在,也可以作为战略部门。前者是指PMO可以负责不同项目间资源分配的具体执行工作,协助项目经理实现项目目标,后者主要是指PMO可以利用执行项目的大量信息协助制定公司战略计划。

PMO的主要职能包括: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项目管理制度;编制年度、季度和月项目开展计划;监督项目计划完成情况,组织解决发现的问题,定期提供进展报告[4];组织对项目负责人项目知识、成本知识和财务知识的培训;提供专业的财务保障,确保预算编写规范准确;对计划内的项目进行考核;从立项阶段进行把关,并根据企业战略确定项目资源利用优先级;项目的成果转化和管理;档案管理等等。其中,在确定项目开展优先级方面,PMO应配合企业战略部门,以自身的战略方向,对项目的重要和紧急程度进行划分,给出部署和建议。

事实证明,PMO制度的设立可以建立一支项目管理的专业化队伍,有效减轻组织内项目管理的压力,排除项目潜在的问题点,提高项目执行效率,缩短项目周期。

2.2 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将精细化管理引入到科研项目管理中,不少科研院所尝试将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后,都收到不错的效果。基于目前科研项目类型越来越多,各有各的研制特点,常规的全周期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项目类型需求,必须对各类型项目进行分类,建立不同类型项目实施模型,使项目负责人快速了解到项目执行要点,将科研事务流程化。

吴崇明依据精细化管理的等级评价,论述科研项目的精细化管理要根据项目类型,完善各类项目管理制度,涉及到的各类型项目各研制阶段的流程都要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整个项目管理实施过程才能有条不紊、准确细致[1]。

2.3 基于PDCA循环加强项目节点管理

PDCA循环理论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ion)四个步骤。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也是一种实用的管理工具。科研项目可以划分为立项、实施和验收三个大节点。其中实施过程决定了科研项目的质量水平,直接决定项目目标能否完成。PDCA的过程方法是符合科研项目管理要求的一种项目管理工具。

计划阶段: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强调的是对现状的把握和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分析问题的条件。在科研项目开始阶段,首先要列出项目详细的开展计划,越详细越好,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实施阶段:设计方案,制定项目实施计划,组织实施。这时项目往往有一个详细的计划表,要严格按照既定计划实施,保证项目目标不折不扣的完成。

檢查阶段:确认实施过程是否达到原定目标。项目实施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要对此进行反思,如为何在计划阶段没有事前考虑到此类问题,并给出解决对策。

改进阶段:对已被证明的有成效的措施,进行标准化和制度化,以便后续指导执行。同时总结并处理遗留问题,所有问题不可能在一个PDCA循环中全部解决,遗留问题会自动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周而复始,螺旋上升。

3  案例实践

仍以CETC13研究所某业务部门为例,该部门承担的纵向科研项目类型杂、数量多,项目拖期现象较普遍。为改进以上问题,提高整体纵向课题项目管理水平,该部门于2017年4月以成立PMO作为管理主体,并实施开展以下工作:

首先从立项开始,指定一名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PMO成员)作为“财务大臣”,负责协助所有纵向课题立项的预算编制,从源头把关,保证项目预算符合相关国家和归口管理单位的规定,为后续执行预先“排雷”。其次指定一名PMO成员作为“项目秘书”角色,主要负责多部门参与的项目的内部沟通协调、开发各类项目管理的模板和表格、改进项目的计划工作和沟通、组织培训、开展项目评审,确保项目管理标准及流程被很好的贯彻等,减少研发人员非研发时间,降低研发人员沟通成本,使其更好的专心投入到研发工作中。最后为更好处理多个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资源利用冲突,PMO组织专家从企业战略角度对每个项目进行评估,并对项目资源使用顺序给出意见和方案,保证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最优化,制定项目管理制度,将科研项目的各类事务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实施精细化管理。并对项目的整个过程贯彻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引入PDCA循环加强项目节点管理,并在过程中做到提前发现问题—快速识别问题—组织力量解决问题。

CETC13研究所某业务部门成立PMO并细化各项管理以后,项目管理能力大大提升,原来同时开展十几个项目时已经捉襟见肘,疲惫不堪,目前管理在研项目七十个左右,基本上保持顺畅运行,能够更好的完成项目目标。

第2篇:公司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财务核算 问题 对策 

此前,我国科研经费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但是与其他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差异。因此,我国在科研项目经费上推出了优惠政策,最大程度地调动企业积极展开研究,促进我国企业得到进一步创新。企业科研项目在财务核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影响着整个科研项目的进度、质量。因此,企业应当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科研项目顺利进行。 

一、企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一)科研经费预算不合理 

在对科研经费进行编制时,由于没有编制科研经费预算的一套完整管理体系,导致预算当中问题较多,预算结果不合理,时常出现支出与预算具有差异的情况,另外,某些项目还出现预算计划被决算代替的情况,导致项目完成之后的数额与预算之间的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由于没有对预算支出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还会出现任意调整预算的支出结构的现象。 

(二)研发项目的立项管理薄弱 

科研者在研发过程中并没有按照实际要求展开工作,立项管理较为薄弱,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不健全,对立项管理意识淡薄,缺少相应的激励与考核制度。由于项目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导致财务部门在科研经费上不能准确进行核算。由于企业对立项管理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造成企业科研出现经费大量流失,管理不完善,设备使用率低下的情况。 

(三)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科研实际工作中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相对落后,部门与部门之间没有过多的沟通与配合,未能结合实际需求细化、完善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做到共同合作,造成经费使用和管理混乱。近年来,我国虽然加强了对经费管理制度的调整,但是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过于笼统,缺乏自主灵活性,导致可操作性欠佳,可用性不大,执行力度不强,从而造成科研项目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有效的应用。 

(四)企业研发项目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 

当前,在科研项目实践中,一般情况下企业研发项目的过程监控是由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行。但是,由于相关管理部门缺乏对研发部门的制约和控制,从而使得相关管理部门对研发项目的监控过程无法得到研发部门以及研发人员的支持与配合,导致整个研发项目部门的监控过程只限于表面上的形式而已,并没有真正的贯彻落实。 

二.企业科研项目中财务核算中的常见问题 

(一)科研项目经费核算体系不规范 

由于企业对经费核算体系没有全面的认知,企业科研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制度研究不透彻,认识不足,导致在科研经费核算中漏洞颇多,简单的核算也变得较为复杂化。如此一来,财务部门根本无法正常跟进科研项目,也无法界定经费的支出,只需要提供凭证,即可办理报销。因此,经费使用范围扩大化,造成超标超范围的支出,资金使用效益整体拉低。 

(二)研发经费的范围难以界定 

由于部门之前缺少沟通性,企业研发部门人员与财务人员对研发经费的范围认识还不够全面,财务人员的认识对研发经费开支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细致的操作。另外,企业科研经费管理缺乏规范性,统一性,导致企业科研人员没有参考标准。 

(三)企业领导对科研项目财务核算不重视 

企业上层领导没有重视其相关问题,目前,从我国趋势来看,研发已成为企业的主体,但是还有很多领导不了解其重要性。部门之间严重缺乏沟通性,相关工作人员在申请经费时,研发部门认为申请经费统计是财务部的事,而财务部只看依据凭证进行核算,研发部没有在相关系统中进行准确核算,又说是研发部门的事。这样一来两者之间不协调,导致经费统计难以实行。 

三、企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以及财务核算的对策与措施 

(一)财务核算方面的改进 

第一,完善企业研发项目经费核算的管理制度,更好地认识科研经费的概念,使科研经费得到科学合理的统计与核算。由于科研项目的特殊性,使得其与其他生产项目具有差异性。因此,需要明确科研项目发生的费用,并对其进行正确的核算。促进企业科研项目的展开,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 

第二,为进一步改进科研核算方法,需要合理有效地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宣传力度,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相关部门及时进行沟通,了解其部门对科研经费支出的范围以及核算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完善的核算方法,使其能单独完成相关工作内容。 

第三,为加强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科研部门在科研工作上所产生的所有费用,最终都要体现在一张原始凭证上。然而,财务部门不懂专业知识,只有依靠科研部门提供的凭证进行归类入账。如果科研部门提供的数据或凭证不准确,就会使得财务部门研发经费核算不准确,无法正确入账。因此,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对接的环节至关重要,不仅要规范,还要能协调运作,让两个部门减少信息沟通的障碍。 

第四,企业对研发经费的核算,必须符合财政部、当地财政部门的规定。首先,企业应当明确研发费用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并按照研发项目或者承担研发任务的单位,设立台账归集核算研发费用。其次,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单个企业难以独立承担的研发项目,或者研发力量集中在集团公司、由其统筹管理集团研发活动的,企业可以在所属全资及控股企业范围内集中使用研发费用。再次,企业可以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根据研发计划及资金需求,提前安排资金,确保研发资金的需要。最后,企业应当在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按规定披露研发费用相关财务信息,包括研发费用支出规模及其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集中收付研发费用情况等。根据以上规定,进一步加强企业对研发经费的正确核算。

(二)科研经费管理的改进 

第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做好项目预算编制工作,并详细安排各项项目费用的支出,确保经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对于科学技术研究人员应详细报销设备,并罗列出不同设备的型号、数量、种类,所需材料等,最后再经过采购部门以及财务部门相互合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费用预算。 

第二,在编制过程中,需要提供科研项目的内容、周期、参与人员以及科研项目所要用到的相关设备、经费预算等,为企业科研项目提供更好的经费预算依据,保证科研项目启动后产生的一系列费用,能正确预算。 

第三,企业实施科研项目时,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如要享受税前扣除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必须符合国税总局《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以及当地财税部门的有关规定,税前扣除是一项税收优惠政策,其目的在于鼓励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规范企业研究开发行为以及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高新企业必需符合科技部财政部国税总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可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否则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从而促使企业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 

第四,在进行科研项目时,如果科研经费预算做出重大的调整,企业相关人员需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科研管理部门提交汇报。完善相关制度,让科研工作人员明确经费管理中的责任权利。企业相关人员凡是涉及到资金管理、资金核算等方面的问题,都应当积极处理各方面的问题,使其得到沟通和协调。另外,对科研项目经费的合理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查与监督,避免浪费情况的出现。这样一来,上级部门既可以及时了解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又能进一步的在检查监督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结束语 

在企业研发管理中,科研项目管理与财务核算管理是企业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企业应当加强团队意识,强化各职能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支出预算、成本核算以及经费结算的管理起到监督作用,使科研项目能更进一步规范化,为企业科研工作顺利展开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  [h: 0px" />

[2]陈卓.浅谈企业国拨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核算与管理[J].财经界,2013,(4):100-101. 

第3篇:公司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高校科研管理是依据高校科研管理的自身特点、规律及其组织目标和任务,按照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及管理学原理,为实现既定目标,通过科研过程的各个环节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高校科研活动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和效果等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总结,使科研目标达到最佳完成状况的一种组织活动。有效的科研管理可充分发挥科研人才、学科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促使高校科研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更加紧密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提升高校科研质量与水平。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为高校科研管理提供了机遇,但传统的科研管理观念、模式等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其弊端。因此,分析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相应的对策,对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科研管理面临的机遇

科研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内承担着高校科研发展规划的编制、组织和实施,对外是高校科技活动与国家、社会交流的重要窗口,对高校的科研乃至整个高校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需要把握机遇,不断提升高校科研发展水平。

1.国家重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高校科研在国家经济、社会以及高等教育中重要地位的凸显,科研管理工作在高校中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关键环节。科技自主创新只有和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结合起来,整个科技链和产业链最终变成价值链,才能真正变成生产力,从而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21世纪以来,特别是通过国家“211工程”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国高校的科研工作普遍受到关注,科技工作发展迅速,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实力和竞争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现已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能力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其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则是提高高校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砝码,是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积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挑战的需要。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需要抓住机遇,不断与时俱进,实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2.市场经济为高校科研工作开拓了更大的舞台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是我国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一次根本性转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国家和地方各职能部门主要依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经济效益来确定对各个产业的投资强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从而不断地提出生产实践中大量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和攻关项目。这将极大地丰富高校科研工作的内容,拓展其研究领域,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机制创新,为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会,开拓了广阔的舞台。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对科技研究与发展的投入将有所增加,主动性将会增强,高校应该努力进行科研管理创新,提高科技实力,尽快适应形势变化,以获得更多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支持。高校获得的科研经费支持越多,就越有利于科研管理工作的进行,更有效的调控科研管理的各个方面,以获得科研管理的最优化效益。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应抓住机遇,注重促进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科研成果,促使高校科研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经济全球化促进高校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际间科技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大。科技全球化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科技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和配置,使传统的以国别为载体的科研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都需要各国间的合作才能完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参与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日益增多,国际合作经费随之增加,国际合作使我国科技人员接触到科技前沿,开阔了学术视野,造就了一批活跃于国际学术界的研究队伍,提高了我国的科研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交通大学的国际科研合作开始起步并取得成效。上交与一些世界知名的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建立了联合研究机构,接受国外大公司和企业的委托,成立了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上交也抓住这一机遇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了三大转变:一是由一般化的科技交流向全方位、深层次的科技交流转变;二是由委托科研和接受国际技术转让向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三是由满足参与国际重大科研合作项目向积极策划发起国际研究计划转变。据此,我国各个高校的科研管理都可以利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扩大的契机,参与更多的科研项目,多渠道获得科研经费,形成较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提升自身科研水平。

4.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

知识产权指人们对于自己智力活动所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阵地,是推动科技发展的主体之一,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的强弱,直接影响高校通过申请专利等法律手段保护自我知识产权。当前,我国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断增强,这为高校提供了实现自我知识产权价值的保障。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为高校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为高校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只有增强专利意识,不断创新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才会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也就要求高校积极开展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使高校科研成果管理不仅仅停留于成果评价和鉴定上,而是要把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科研管理的环节。强化对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构建形式多样的科研成果管理和评价机制,提高成果管理的质量,不断激励高校科研人员工作,促进高校科研质量水平的提高,从而不断推动高校发展。

二、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高校对传统的科研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研管理的发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也阻碍了高校发展的步伐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1.科研管理观念滞后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些高校科研管理观念陈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科研管理观念仍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科研人员和项目实行机械化的刚性管理模式,缺乏人本观念。管理方式上,用管理行政的方式管理学术人员,服务观念不强。高校科研管理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沿袭上传下达的工作作风,沿用原来的行政命令进行科研管理,缺乏人本和服务观念。管理目标上,为追求课题层次,忽视市场需求和科研成果转化率,导致科研与生产脱节,缺乏市场观念。管理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观念薄弱,由于我国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完善,高校总体上知识产权观念不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高校科研工作者和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差,“重成果,轻专利”现象普遍,对属于高校的无形资产不注重申请专利,造成知识产权的严重流失,并导致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低。

2.科研项目管理体制落后

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也是科研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过程繁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创新工作。科研项目的研究目标、过程、方法及经费预算都是在大量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完成的。研究人员提交申请书时,一些思路和设计可能还处于某一研究领域的前沿,但经过项目申请、形式审查、同行评议、综合处理、评审会等几个主要环节立项时,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理论技术不断涌现,经过这样一个繁杂的过程,很多前沿的创意和构想都可能过时。在科研项目管理的申报立项、实施和结题验收三个主要环节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申报立项环节,很多项目不符合项目申报指南;撰写的项目申请书质量不高;科研管理人员不能很好的指导科研人员进行项目选题,导致项目申报中标率低。在项目实施阶段,经费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项目实施的进度;项目实施过程中管理人员监管力度不够,阻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在项目验收环节,缺乏一套完善的验收制度,不利于验收工作的顺利实施。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与市场脱节严重,不少科研项目在立项时就缺少市场分析,基本上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环节,甚至没有对科研人员申报的科研项目进行认真的审查、论证就匆匆立项了,而管理过程也只局限于对成果完成的鉴定这一阶段,对科研成果转化重视不够,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知识产业化水平不高。

3.科研经费管理混乱

多年来,高校科研经费执行的是《预算会计制度》,而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大多只有收支概念,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本、效益意识,特别在高校反映出自身的局限性。在科研管理中科研经费混乱的现象普遍存在,首先,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缺乏可操作性,不同级别层次的科研课题如纵向、横向和校级这三类课题,其经费来源是不同的,其管理办法也应有所区别。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可控性的管理办法,各类费用的支出比例难以把握,加上科研项目人员预算观念薄弱,往往导致预算与实际支出有很大的差距。其次,科研经费私人化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研经费的流失。科研经费管理中缺乏明确、完善的规章制度,一些科研人员对于科研经费性质的认识及运用观念错位,有些人甚至认为科研经费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的,个人有任意支配的权利,因此将科研经费用于私人消费,导致科研经费私人化现象严重,同时使得部分科研经费流失。再次,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监督机制有待完善。当前,很多高校的科研管理监督意识不强,一般只在会计审核阶段对科研经费进行监管,缺乏一套完整的经费审核监督机制,而且审核尺度较为宽松,使得科研经费管理混乱。

三、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质量的对策建议

1.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观念更新

科研管理观念是管理行为的先导和引擎,科研管理首先要强化服务理念,以系统创新推进科研质量的全面提升。首先,强化服务观念转变重“管”轻“理”的管理观念,强化管理服务并重、以服务为主的观念。高校科研管理是对科研人员进行的管理,科研人员是高校科研活动的主力军,“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对人的管理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把科研人员作为高校管理活动的核心,是最主要的财富和资源。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尽量做好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准备,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良好的服务体系,为科研人员做好服务工作。其次,强化市场观念和策划观念,提高科研质量。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科研项目必须树立市场观念、强化策划观念,考虑市场需求,使科研与生产密切结合,同时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强化科研成果报奖和转化的策划观念,以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以科研成果质量及其转化创建名牌工程,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从而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再次,高校科研管理和科研人员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尤其要强化专利保护观念,贯彻执行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既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也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高校还应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可行的科研成果奖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2.创新科研项目管理体制

要想有效地解决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创新科研项目管理体制,促进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化运作和良性循环,以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首先,改变仅靠条条框框来搞管理的模式,尽可能地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简化繁琐的办事手续和工作程序。为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要建立一支布局合理、方向明确、优势互补、多层次高素质的科研项目管理队伍。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职责,为了是项目负责人更好的履行职责,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提高办事效率。在项目的申请立项、实施和结题鉴定等各个环节中明确分工,为申报项目的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绿色通道。其次,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引导科研人员认真学习项目申报指南,给予适当的时间撰写高重量的项目申报书,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科研人员进行项目选题,以提高课题的中标率。再次,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督机制,主要是完善审批程序和经费使用审计,力求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应加强项目的审查力度,注重科研项目与市场的结合程度,避免脱节。在立项之前,要求科研人员对市场进行科学的调查与分析;在结题鉴定阶段,注重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

第4篇:公司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范文

摘要:文章将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引入到设计院科研项目管理,基于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内涵以及国际上常见的几种成熟度模型的研究,深入剖析了设计院科研项目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并针对设计院科研项目的特殊性,提出了一种设计院科研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方法,可以用于设计院科研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以评价设计院科研项目管理成熟度及优化项目管理水平。

关键词 :设计院;科研项目;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

自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项目管理引进我国以来,项目管理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运用,特别在一些大型工程建设中,项目管理这一系统、科学的管理手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1年5月,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正式推出了《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并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C—NCB),这两者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项目管理学科体系也逐渐成熟①。

随着组织管理项目数量的增加,产生了以制度保障项目规范运作并实现其目标的需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世界就掀起一股研究项目管理成熟度的热潮,常见的模型已经30多种。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作为一种用来评价项目管理综合能力的工具,可以提供一种参照标准,并以此为标准找出自身不足,找准努力方向,追求最佳实效,以加快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尽管国外已有众多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但都是建立在外国企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其关键过程域和关键活动对于国内设计院科研项目来说并不一定适用②。因此需要结合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的成熟度模型。本文正是希望通过已有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研究分析,针对设计院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成熟度评价方法,帮助设计院提升科研项目管理能力。

一、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综述

1.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发展历程对成熟度模型的研究始于1987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率先提出的基于软件过程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③。CMM是对软件开发组织或项目的软件过程能力进行评估的一个层次性的基本框架,目的是指导软件开发组织或项目逐步提高其软件开发能力。类似于CMM的还有用于评估企业信息技术能力的成熟度模型ITMM。

随着成熟度模型的不断发展,又有研究参考CMM模型,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为中心提出了一些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PMMM),这些模型都涉及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设立成熟度标准,模型大多将成熟度分为4到5个级别,最低级别显示刚引入项目管理的状况,中等级别表明已设定了一套标准的项目管理方法,较高的级别则要求组织持续改进,不断优化项目管理。

2.几种常见的成熟度模型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要素包括改进的内容和改进的步骤,使用该模型用户需要知道自己现在所处的状态,还必须知道实现改进的路线图。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由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如图一所示。

图一成熟度模型的构成目前成熟度模型总数超过了30 种。典型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主要有:

(1)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SEI) 于2001年的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rgration,CMMI)④。

(2)科兹纳(Harold Kerzner)于2001年提出的项目成熟度模型(Kerzner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K—PMMM)⑤。

(3) 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Institute,PMI)于2003年提出的组织级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Organizational Project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OPM3)⑥ 。

(4)英国政府商务部(Office of Govern?ment Commerce,OGC)于2005年的项目组合、项目集和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Portfolio,Programme and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P3M3)⑦等。

二、设计院科研项目管理的主要问题

1.缺少专业化的科研项目管理组织设计院是以工程项目为主导,一般都设有项目管理办公室,但是其职责仅限于工程项目的管理。而科研项目的管理一般归口于科技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通常只负责科研项目的立项和成果验收,对于研发过程难以实施管理,一般由具体的科研项目负责人自行管理。

然而,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往往是技术专家出身,对科研项目一般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管理,普遍对项目管理并不熟悉,对项目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同时,研发团队都是临时组建的,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团队成员分别来自不同的部门和专业,各自都有本职工作。研发团队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比较松散,极易造成项目整体开展的不流畅。

2.研发团队对项目管理的抵触在实施项目管理时,大多数研发团队成员都会表现出对日常项目管理工作的抵触。特别是在推行科研项目管理前期,项目管理成熟度低,管理机制经常发生变化,导致消耗研发成员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得到研发团队的支持和认可。

3.忽视研发过程的管理

科研项目负责人本身往往只重视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甚至不惜动用关系、权力等资源去争取立项。但是一旦项目立项成功,却又置之不理,束之高阁,经常直到结题验收之际,才会草草应付。从科研管理体制上,设计院对研发团队的考核评价以及设计人员之间的竞争也主要是以科研项目的数量、经费、级别等量化数据作为比较和衡量的重要标准,这种考核和评价机制助长了重申报而轻研究过程的风气。

4.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由于科研项目本身就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在项目申报的过程中,负责人往往会避重就轻,回避风险。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缺乏对项目的研究过程足够的风险控制,再加上一些不可控的人为因素和不可预知的因素,导致项目延期或失败。同时还由于科研项目属探索性性质,以至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不可预见性,使得对科研项目结果的评价也较为复杂。

三、成熟度模型构建方法

1.成熟度等级划分

设计院科研项目管理成熟度水平定义为5个等级,1级为最低水平,5级为最高等级,构成了如图二所示的金字塔结构。

五个等级分别定义如下:

⑴混乱级:项目管理处于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没有明确的项目范围界定与时间、经费计划。随着项目的推进,计划总是不断变更与调整。没有稳定的项目组织,项目成功主要取决于项目经理个人能力,且成功率非常低。

⑵简单级:建立了一个比较有效的项目管理组织,进行了基本的项目界定,以及时间、经费及质量的保证活动,能够利用项目管理工具进行规划,常用文档已文档化,组织能基于类似项目经验对新项目进行规划和管理。

⑶规范级:步入规范化项目管理,组织更加有效与成熟,项目管理过程得到定义和集成,并形成项目管理制度,项目团队理解并遵循项目管理过程,项目组织能够进行5大过程、9大领域全面的项目管理。

⑷量化级:已做到能够进行量化项目管理,所有的项目目标如项目质量、时间、费用目标都有明确的度量目标,对所有项目的重要活动进行度量,并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对项目管理过程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⑸持续优化级: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最高级,达到这个级别的组织已经处于项目化管理阶段,能够从战略管理的高度来规划所有项目,项目管理处于一个不断改进不断优化的过程之中。

2.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在划分成熟度等级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特定设计院的科技研究领域特点,定义关键域,按照图三的成熟度模型构建思路,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成熟度模型。在定义关键域时,应特别关注当前设计院科研项目管理的主要问题。

3.成熟度的测评

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测评是优化管理的前提。项目管理成熟度测评方法总体上可以分为定性测评、定量测评以及两者结合。

定性测评是通过测评对象与模型中的类似关键过程域的部分进行比较,以发现其具有哪些关键过程域,从而找到其对应的成熟度等级。

定量测评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使得定量的测评方法更加科学,但其缺点是操作起来对使用者的知识水平等要求较高,推广起来比较困难。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测评方法并不多见,采用这种测评方法的成熟度模型主要有OPM3模型。

以上的测评方法各有利弊,定性的测评方法简单易用,定量的测评方法重在原因分析和改进途径,实际应用时应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项目管理成熟度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的一把利器。鉴于当前设计院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迫切地需要引入项目管理成熟度。本文在设定五个成熟度等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设计院科研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方法。后续可以基于该方法,为设计院设定关键域及量化指标,构建适用于特定设计院的完整成熟度模型及测评方法,从而实现对设计院科研项目管理能力的提升。在设计院科研项目管理中应用成熟度时,还需特别注意成熟度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着眼于连续的提高而不是一蹴而就。同时,并不是任何设计院都需要达到持续优化级水平才能获取重大收益,每个设计院都有其独有的特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和优化。

引文注释

①熊竹.我国科研院所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6):19-22.

②谭云涛,郭波.在科研项目管理中运用成熟度模型的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7):75-79.

③J.肯特·克劳福特.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M].肖艳颖,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④ Humphrey W S. CMMI: history and direction[M] ∥ Chrissis M B, Konrad M, Shrum S.

CMMI: guidelines for process integration andproduct improvement. 2nd ed. Boston: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2006:5-8.

⑤哈罗德·科兹纳.张增华,吕义怀,译.项目管理的战略规划: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53-58.

⑥吴之明,席相霖,肖文毅等译.项目管理协会.组织级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OPM3[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3.

第5篇:公司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内部控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010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02

0 引 言

“十三五”时期的五大发展理念当中,创新位居首位。我国只有创新,才能把握发展自,提高核心竞争力,而创新的主体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国家对科研的投入近年来不断增大,科研经费也不断增加,随之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高校的投入产出比低,成果转化率低,这些都使国家及社会大众对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关注度增高,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为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教育部于2012年针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下发了3个文件《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教监[2012]6号),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立项部门也相继出台了新的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这些文件都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指明了方向,但如何将政策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仍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难点。本文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

2 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项目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

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主要是由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负责编制,他们缺乏预算管理等财务知识,对国家出台的最新项目管理办法知之甚少,使项目的预算编制不够合理,缺乏约束力。

2.2 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1 预算执行效果差

目前,高校对于科研项目的管理,普遍是重事前立项,轻事中管理及事后审计,所以一旦项目立项,科研人员就将预算抛之脑后,经费支出随意或不支出,预算执行效果差。

2.2.2 课题执行过程中,有些事项缺乏相应的审核审批手续

课题执行过程中,有些事项缺乏相应的审核审批手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外拨科研经费。目前高校外拨经费混乱,常有订立假合同,以虚假经济业务套取资金,将资金转到与科研人员有关联的公司等情况。二是预算调整。科研人员在课题实际进行中,很难保证经费支出和课题预算一模一样,肯定会遇到某些方面不够花,某些方面花不了的情况,国家也规定了相关科目的预算调整权限,但一些科研人员随意调整,导致审计过不了,结题不能顺利通过。

2.2.3 购置资产程序混乱,资产后续管理有待加强

由于高校采购审批及政府招标采购程序耗时长,一些高校科研人员在进行资产采购时,故意化整为零,以此来逃避学校采购审批程序和招标程序。资产入账后,资产管理部门疏于对资产的信息登记、日常管理等后续问题,造成资产重复购置,没有达到仪器共享的目的。

2.3 结余资金处理不及时,审计部门未发挥应有作用

高校科研项目结题时,结题不结账的情况非常严重。科研部门负责项目结题,财务部门负责课题结账,由于部门之间的沟通问题,经常出现信息不对称情况,导致结题不结账,剩余资金大量闲置,资金利用率低下。

很多高校审计部门只有在最后结题时对课题大概的检查,忽视了项目的日常审计。由于缺乏这种内控机制,项目从申请到结题这个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都无法反映出来。

2.4 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受阻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需要科研、财务、资产与审计等多部门参与的整体过程。目前,多数高校的各部门都是各司其职,信息的交流、沟通不够,而信息沟通恰恰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信息的不对称会直接影响高校经费鼓励内部控制的效率,导致科研经费利用率低,投入产出比低。

3 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3.1 建立多部门参与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

目前,各高校科研经费的相关管理部门都有各自的管理系统,每个系统都是独立的,信息互不相通,科研人员要想查看一个项目的相关材料,既要进财务系统,又要进项目系统,给科研人员造成很大的不便。各高校可以建立一个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信息平台包括从项目申请、预算审核、中期进展、项目决算到资产登记等多方面的模块,实现全过程数字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各个部门的人员赋予不同的权限,在其权限范围内行使各自的职责,科研人员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查看各个项目的进展。同时,系统具有提醒功能,当课题临近中期检查或结题时间时,系统自动提醒课题负责人。

3.2 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各部门协作

第一,在项目管理中,科研、财务、资产管理及审计等多部门要明确自己的分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科研项目管理不是一个部门的独立工作,而是多部门团结协作的工作,部门之间要做好信息传递、沟通。

第二,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财务部门或科研部门设置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机构或科研经费管理人员。管理机构或人员主要负责项目申请时的预算审核、立项后项目的拨款、项目中期检查、预算调整、决算编制、第三方审计、结题后剩余经费结转及项目档案管理等相关事宜。最大程度地减少科研人员非专业性事务的羁绊,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

3.3 在学校内部建立教师信用等级档案

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进行,国家提出了单位信用等级评价的概念,这就把单位的诚信问题提上日程。各单位内部也应该对各位教师进行信用等级评价,各单位可以制定信用评价的指标及标准,根据不同等级的信用加以相应的奖励或惩罚,或者将信用等级与绩效挂钩。这样就能有效地控制科研人员的诚信问题,从而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3.4 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财务的重要制度,它可以更有效地保证项目的进行,从而提高效率。高校应该从学校的整体高度制定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文件,解决项目从立项到结题的一系列问题。①明确项目管理各相关部门的权限和职责,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②建立统一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实行事前预算评估、事中经费监督、事后审计的全程管理。③建立外拨经费审核审批制度,对外拨单位的资质、项目的合同书、项目的预算书等资料进行审查。对于科研人员有关联的公司进行摸底清查,杜绝层层转拨、变相转拨经费、借科研协作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为他用的现象,确保科研资金的安全。④建立项目跟踪,审计机制。对重大、重点项目,审计部门应该全程跟踪检查,对于一般项目,审计部门要定期进行审计。⑤资产部门要对科研项目形成的资产进行标记,统计,及后续管理,并建立执行政府采购制度,避免故意采购化整为零的仪器设备。⑥建立项目档案管理制度。项目结题后,项目的计划书、合同书、结题报告、审计报告、科研人员依托项目取得的专利,论文、获奖等情况都需要进行统计整理归档,这样有助于以后的资料查询,改变以往重立项、轻管理的现象。

4 结 语

为了保障高校科研经费的合理有序支出,高校必须完善财务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制度上让各个职能部门参与到科研经费的管理当中。同时要建立科研经费监管信息平台,利用信息的手段提高管理的效率。高校各部门应该团结协作,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发挥学术优势,参与竞争,促使高校与社会开展更加广泛的科研协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袁继英,申岩,赵洁.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4(28).

[2]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

[3]吉慧鸿.高校开展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5(12).

第6篇:公司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医院;科研经费;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我院前身是1936年成立的江苏省立医政学院附设诊疗所,目前是江苏省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担负着医疗、教学和科研三项中心任务。

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家、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科研领域的重视,科研经费呈现大幅度的增长趋势,科研经费来源途径呈现出多元化格局。科研经费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院科研课题的完成质量和科研能力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医疗人员申报课题的积极性以及医院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工作。[1]为了使科研经费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和规范管理,医院制定了一系列科研管理制度和经费管理办法,并自行研发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使科研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现就本院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实践做一点分析研究。

一、科研经费基本情况

2008-2012年我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71项,科研项目和学科人才建设经费从3515万元增长到1.76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从686万元增长到4432.5万元,5年来,科研项目数量和项目经费都呈现了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情况

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实行科技处和财务处的双重管理,体现在科研经费申请预算、项目经费使用和结题经费决算等各个环节。在项目经费“专款专用、单独立账”原则下,利用科研管理系统完成从科研项目的申请到科研经费的入账、支出、结余情况的信息管理。

科研项目经费拨付到财务处后,科技处根据拨款通知对科研管理系统中相应的课题进行立项入账,并将入账经费明细通知单提交财务处,财务处根据入账单对各个项目分别进行单独建账管理。科研人员通过科研管理系统填写报销单,并打印出系统自动生成的具有唯一流水号的报销单经项目负责人签字,附报销凭证递交科技处,科技处管理人员依据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报销单中报销凭证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初步审核,经科技处长、分管院长审批签字,由科技处统一移交财务处,财务处负责对科研经费报销单进行二次审核签字,并在科研管理系统中给予审核确认,系统自动发送短信至报销单申请人手机,申请人凭工作证和相关短信至财务处进行相关财务报销手续的办理。

对实验用试剂的购买和报销,规定除购买试剂发票外还需提供盖有试剂公司公章的试剂出货单,并有具体的验收人签字,此外在试剂报销单上还需填写具体的试剂公司名称、发票号等信息。

对会议费、差旅费、劳务费等设立开支上限和开支标准,如会议费的报销需提供具体的会议通知,会议时间、地点以外产生的费用均不予以报销。劳务费的领款单需注明发放事由、人员名单、身份证号,除领受人签字外还需项目负责人签字并实行银行卡打卡机制等。

在研的科研项目,除已经列入项目合同的设备购置预算计划,一般不予购置。列入项目合同的仪器设备,由项目负责人提交设备购置申请表,经科技处和分管院长审批后,设备处按照政府及医院规定的采购办法统一采购,作为医院固定资产统一管理。为提高设备利用效率,节约科研经费,医院公共实验中心及各科实验室均对外开放。

依据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办法,利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明细情况、经费结余情况的实时查询功能以及科技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之间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加强了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力度,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了科研项目管理的质量。

三、存在问题

1.经费预算细化难度高,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脱节

科研项目特别是国家及部省级重点项目,在项目申请立项时都须制定详细的经费预算,包括经费的使用方向、开支范围、开支比例等。但在实际操作中财务部门并不参与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编制,不熟悉相关财务制度的科研人员,编制预算时往往侧重于技术层面,使项目经费预算不够细化、准确、全面;同时编制预算与项目批准、实施一般相隔两年时间,[2]由于物价变动、医学科学研究中不可预见的风险等不确定因素如技术路线的改变,使实际支出与预算产生不一致。另一方面由于科研项目主要由项目负责人以个人名义申报获得,有些项目负责人认为科研经费是通过自己的能力争取来的,不需要严格管理,因此要做到科研经费有效监管兼顾最大程度保证科研经费使用自由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难题。

2.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挂账时间长

除国家科技计划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外,科研项目结题后,在项目实际财务支出中并不作结账处理,项目结余经费长期挂帐,有些科研项目结题多年,账面余额仍未结清。

3.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科目分类不全,缺少预算录入功能

目前科研管理系统项目经费分类主要有五大类:研究经费(包括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仪器设备费、实验室改装费、协作费)、国际交流合作费、劳务费、管理费、其他费用,已与科研项目预算11个支出科目不符,不利于科研项目预算经费的管理和项目结题审计。此外,科研管理系统仅对科研项目经费按研究经费60%,国际合作交流费10%,劳务费15%,其他费用10%,管理费5%,进行初步分流,虽然后期可对项目经费进行调整,但目前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同时我院在研项目众多,要对每一笔入账经费按实际预算进行后期调整工作量过大,不利于实际操作。

4.科研经费使用效率较低,缺少效益评价

多年来医院科研项目普遍存在“重项目、轻规划;重申请、轻实施;重经费预算申报、轻经费使用管理”的问题,[3]此外医学科学研究选题多偏重于基础研究,实用开发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研究较少,相对于医院每年获取的大量科研经费以及医院本身投入的大量配套科研经费,研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不足,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更是少之又少,加上对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没有事后的效益分析评价,导致科研经费使用效率较低。

四、对策建议

1.财务人员参与预算编制,科研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无缝对接。预算编制不仅是科研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研究需要进行编制,还需要财务专业人员的指导,结合国家有关专项经费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共同做好预算编制工作,确保资金的准确性、合理性、必要性,使预算细化到位。目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有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报销明细和结余经费与财务部门的实际结余经费存在不一致现象,建议加强医院信息网络建设,使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无缝对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安全性。

2.完善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制度。科研项目结题或验收后,允许保留一定期限的结余经费,用于科研项目后续工作及新项目申报前期支出以及开展科研活动时的一些其他必要性支出,对于结题后如三年内无任何经费支出五年后仍有经费结余的账户,由科技管理部门通报财务处,统一办理财务结账手续,结余经费上缴医院用于配套科研经费或购置公共实验中心的仪器设备等,避免科研经费的浪费与流失,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3.细化科研经费支出科目,增加预算录入功能。建议按科研项目预算11个支出科目(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设立经费报销支出科目,同时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中增加预算录入功能。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申请立项时按项目合同书中经费预算明细录入系统中,入账经费自动按预算比率(按规定设置上限)分流。项目负责人和科研管理部门可随时查询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和结余情况,有效监督经费预算执行情况。

4.重视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绩效考评制度。医院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绩效考评制度,从科研项目的技术水平、科技含量、经费使用情况等方面综合评价项目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设有科技奖励办法,对标志性成果、项目、论文、出版著作、专利授权、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均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医院鼓励支持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践应用的理论、技术、规范和药物,倡导从临床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医疗工作者积极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提高科研热情,用科研成果指导临床,服务临床。

总之,科研经费是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科研经费管理直接影响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水平,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有助于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医院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昂慧,路维列,赵辞瑶,顾晨.规范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分析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148(2):188-189.

第7篇:公司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措施

[作者简介]岳红梅,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师,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405

[中图分类号]C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2-0186-03

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高校与企业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加强,高校成为地区企业的重要“外脑”之一,除了接受企业的研究课题外,高校教师还接受各类企业、集团、公司等单位的业务咨询,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经济活动预测与决策的咨询服务。从企业转入的研发经费纷纷涌入高校科技领域,由于高校财务制度对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缺乏统一的要求,横向经费管理中的问题不断显现。本文就横向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试作分析,探讨如何规范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

一、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

(一)没有形成有效的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大多数高校尚未制定专门的横向经费管理办法,管理中存在诸多弊端:一是套用纵向经费管理办法,管得过严。纵向经费管理有严格的预算编制与审批程序,明确的开支标准和范围,特别是对劳务费支出限制更为严格。由于纵向经费管理过细、过严,如果横向经费管理简单套用,不但会抑制高校参与市场竞争的活力,而且还会导致有些科研人员直接与企业私下合作,逃避学校的监管。这样,一方面造成资金“体外循环”,学校无法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另一方面影响合作人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也给当事人的工作氛围造成不好的影响。二是由于横向经费管理制度缺位,导致管理过于宽松。学校提取管理费和代扣税金后,就不再过问和干涉,如何使用就是项目参与部门自己的事了。对支出内容虽有规定,但是缺少强约束规定,超范围支出和支出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成本核算很不规范,无偿利用学校的水电、设备、试验场地和学校声誉、技术、品牌等而无人追究;科研成果放任自流,造成学校知识产权丧失或流失而无人问津;特别是结题不结账的现象尤其严重。长期结题不结账现象的存在,是由于大多数高校担心将结题项目的结余资金进行分配,会挫伤科研人员争取横向经费的积极性,就采取长期挂账的形式任由项目组自行支配。这样对高校来说,承接了一个横向科研项目有无结余资金其结果都是一样的,根本无管理和效益可言。

(二)横向科研资金和资产流失比较严重

由于高校对科研经费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或为国家代扣缴一定比例的税金,有的科研人员将争取到的横向科研经费挂靠外单位,从而逃避上缴管理费,避开学校对资金的管理;或将已进入学校财务账户的科研资金以各种方式转移到校外;或以与实际不符的票据报销套取现金,财务部门并不监督其投入、运用、耗费和补偿的全过程。同时,科研主管部门只注重争取项目和收取管理费,而不注重经费的使用情况。有的科研人员校外承接项目,资金不进入学校,却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试剂等进行实验,学校得不到补偿,造成学校资产的流失。

(三)横向科研经费在日常报销中存在违规现象

横向科研经费报销中违规的情况主要是指报销过程中票据存在“失真”和“偷梁换柱”的现象,多数体现为虚开招待费和劳务费,还有发票开具时间与科研时间不统一,往往把立项之前的旧发票充作报销单据;也有的是科研报销单据中所列的明细账与实际情况不符。高校部分课题负责人乃至一些财务人员认为,横向科研经费是靠个人的能力争取来的,只要财务报账手续过得去,个人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这便使科研经费支出出现随意性。加之一些商家根据顾客要求任意变更发票中的商品名称、金额,到商场买衣服、家用电器,开具的却是购买复印纸、办公用品的发票,致使科研经费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四)横向科研成本核算难度较大

由于高校横向科研项目承担者大多从事教学工作,其工资和津贴大都计入教育事业费开支,其从事横向科研工作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资源都可以和从事教学工作的资源共享,如科研所用房屋、仪器设备、图书、水、电,甚至部分科研材料等等。这些教学资源本身就是高校从事科研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科研成本核算就比较困难。另外,科研工作者普遍存在着成本意识不强的问题,认为科研人员争取的项目经费越多,说明学校的科研工作做得越好,很少去考虑资金成本效益,这种只重成果不计成本的想法也是科研成本核算难的原因之一。

(五)高校横向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科研经费在经费管理上一直是以科研课题为基本核算单位,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属于课题组,仅在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登记,而财务部门只反映科研资产的金额,对科研设备的购置是否重复、利用是否合理并不清楚。科研资产验收入库手续也不严格,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大多由科研人员保管使用,也不要求办理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从而造成学校固定资产的严重流失。

(六)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配合不力

长期以来,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缺少沟通和协作,科研管理部门只注重多争项目,多争经费,多出成果。科研立项后,科研管理部门不跟踪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对各课题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不清楚。而财务部门又不熟悉科研工作,不了解科研进展情况,只是对费用进行简单的核算。这就形成了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脱节,造成项目不能结题,结余经费长期挂账等情况,以致财务部门无法进行科研投入产出效益的分析。

二、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一)推动高校参与市场竞争,多渠道筹集横向科研经费

开放高校,多渠道、多样化吸纳科研资金。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当的筹资渠道和方式,走出象牙塔,热心参与地方建设与服务,积极与工商企业合作,提高自身科技转化的能力,尤其要重视捐赠。同时,运用法律手段予以减税,鼓励企业向大学提供设备与经费支持。充足的科研经费和时时更新的先进设备,将不断促进高校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接受多样化的捐赠,同时也要重视校友的作用,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努力争取来自国外的科研机构和人员的资助。

(二)科学管理,提升效率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我国应建立以直接资金(也就是以直接资助或签定合同的方式提供的资金)拨款为主体、以合同为纽带的资金投入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率。在项目运作过程中,把好“立项关”,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冗余环节,把科研人员从应付检查和报表中解脱出来;明确经费管理上的权责;由专门的财务人员进行科研经费的财务管

理;健全和完善现有的体制,严格管理,改变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上存在的短期,明确各项费用的支出标准,账目清晰,最大限度地克制有限的科研经费的浪费。同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项目主持人以较大的自,以鼓励科研人员多争项目,多出效益,更好地进行科技服务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积极探索科研成本核算办法

目前,高校对科研课题的成本核算尚未有较好的管理模式。因此,应充分考虑高校自身的特点,引入合理、有效的科研项目成本核算机制。核算要做到切实可行、简单方便。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不同的资金来源核定出符合实际的不同的管理费提取标准,管理费提取后直接记入科研项目成本,并直接冲减学校教育事业费的各项开支,而科研管理部门的项目管理费应直接由教育事业费列支。或是参照科研单位成本核算法,将科研与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按照计人成本费用的方式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期间费用,其中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按科研课题和项目进行归集,构成科研成本,而期间费用,即单位为科研活动发生的组织、管理等费用,因无法按某一具体核算对象归集,则区别情况进行账务处理,不再参与成本计算。

(四)加强高校科研固定资产的管理

将科研固定资产管理纳入到学校整个资产管理范围,对于用横向科研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亦应严格遵循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好预算、申报、审批、购置、验收、登记等手续。当科研人员变动或项目结题后,财务部门要协同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资产清理,办理资产变更手续以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要提高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打破以往分项目购置科研设备的格局,形成各项目之间科研仪器设备的互通有无,防止科研设备的重复购置;要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率,尽可能实行与教学用设备的资源共享,避免科研经费的不必要浪费,增强项目之间的协作能力,使学校总体科研实力得到加强。

(五)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与沟通

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科研管理和经费管理必须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才能使科研经费的使用发挥出更大的效能,才能使科研成果投入最小,产出最高、最佳,达到效益最大化。财务人员要了解科研工作的相关业务政策,与科研管理部门一道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承担起科研项目的前期投入与效益预测、中期管理、结余经费的清理等工作。从科研立项、资金到位开始,财务部门就要和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密切配合。首先,财务人员可根据科研项目的合同、协议书等信息资料,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给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其次,项目进行到一定阶段时,财务部门要对项目的经费支出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使他们能够及时调整支出方向,保证科研资金的合理使用。最后,当项目完成或结题后,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通知财务部门,根据有关科研经费结余奖励办法,及时结清课题经费,做到结一题,清一题,避免长期挂账,防止科研资金的浪费和流失。

(六)加大专项审计力度,有重点、有选择地对横向科研项目进行跟踪审计

第8篇:公司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范文

1.提供科研项目分类和确定优先级的体系

依据高校专利管理目标建立的体系有助于学校管理者明确哪些项目正在实施、总体进度如何。学校管理者可以根据科研和专利工作的实际进程和重点,通过改变项目的优先级别和资源分配级别来调整科研项目的进程。另外,高校专利管理目标本身有助于确定项目间的优先级和识别项目间的逻辑顺序。明确高校专利管理目标,也将有利于明确科研项目管理的目标。

2.围绕高校专利战略组合科研项目

高校专利战略可将孤立的科研项目组合在一起。实际上,很多科研项目是由高校一线科研人员提出来的,其目的是达成他们的研究需要。如果缺乏高校专利战略框架,这些研究就是孤立的,往往会偏离高校专利战略目标。高校科研管理者通常希望科研人员的研究想法是理想的,但自下而上的随机科研项目又很难达成高校专利战略目标,因此,必须建立一套专利战略框架,使各项科研项目紧密围绕这一框架来展开。

二、市属高校专利管理工作的组织架构及管理模式构建

高校专利管理工作部门是高校专利战略的具体实施部门。目前,企业中拥有专门的专利管理部门的不在少数,但是,高校中设立专门的专利管理部门的却不多。例如深圳华为公司专利工作人员人数达到400多名,下属各分公司还拥有专利工作人员共200多人。其实,对于技术创新密集的高校而言,组织成立专利管理部门,并使其有序高效地实施高校专利战略尤其重要。市属高校正处于科研起步和发展阶段,如果能够合理地设置专利管理部门,科学地实施专利管理制度,市属高校的专利发展和管理工作将能事半功倍。

1.组织架构

由于高校专利战略涉及面很广,因此,一个有效运转的高校专利战略管理部门应当由众多具有不同知识和技术背景的人员组成,唯其如此,方能保证管理人员的合理配置和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基于项目管理的高校专利战略实施强调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高校专利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其首要目的是提高团队绩效。团队建设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常规五分钟的科研项目状态评估会议,或为了增进关键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而设计的专业知识沟通活动等。高校专利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目前尚无统一的模式。一般而言,依据高校专利管理部门在高校组织中的地位,高校专利管理部门的传统组织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直属于最高层高校管理者,隶属于研究部门,隶属于法律部门。图1、图2和图3分别展示了上述三种情况下的具体组织形式。图1中的高校专利管理部门直属于最高层管理者,其优势在于能畅通地与最高层管理者进行交流;劣势在于不易直接从学院和研究机构取得专利信息,不能将高校专利战略管理和科研活动密切结合。图2中的高校专利管理部门隶属于各学院与科研机构,其优势在于能及时得到科研机构的技术信息,并能将高校专利管理与科研机构密切结合;劣势在于不易及时与最高层管理者进行沟通,也不易于根据高校总体战略开展高校专利管理工作。图3中的高校专利管理部门隶属于法律部门,其优势在于有利于开展订立合同、排除侵权、提讼和交涉等活动;劣势在于不易掌握研究动向,不利于发挥专业技术知识的作用,也不易得到专业技术方面的建议。

2.管理模式

在具体的组织架构中,高校专利管理部门应当处于什么位置,应该根据高校专利管理方针和实际需要而定。在考虑高校专利管理部门的组织时,应当选择最适于发挥出高校所需求的高校专利管理部门作用的组织形式,而且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业务的规模和变化,及时地进行调整并完善。与此同时,高校专利管理部门宜根据各高校的实际需要来设立,以有利于科研项目的进行和专利管理工作的开展为标准。高校专利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充分依靠和运用专利制度,使专利机制成为促进高校科学研究的主要动力机制和保护机制,鼓励和调动高校师生员工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为高校科学研究以及生产、经营全过程服务。根据高校专利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高校专利管理部门应当发挥如下两方面的效用:既能比较直接地了解最高层管理者的意图,从而易于开展高校专利管理工作;又能贴近高校的研究开发与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对各相关方面的参谋和服务作用,并有利于对各部门的专利工作提出协调性的意见和建议。组织结构在以往的高校专利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高校专利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传统的组织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笔者认为,市属高校的专利管理组织结构采用图4所示的矩阵组织结构较好:矩阵组织结构是把一个以科研项目为中心任务的横向直线型组织与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直线型组织实行交汇,实行双元权责结构。通过对科研项目组的跟踪管理,确保了高校专利管理的及时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发挥科研人员参与高校专利管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按职能分工对高校专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并提供支持。而且,高校专利管理的最高管理层能从长远目标制定高校专利战略。因此,基于以上种种优点,矩阵组织结构是较适合市属高校专利管理的组织模式。

三、相关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遵循项目管理九大知识模块的理论,笔者认为,要确保市属高校专利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机制、专利保护机制、技术转化机制和职务发明激励机制。唯有架构较为完善的相关机制和体系,才能为市属高校专利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1.风险投资机制

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高校可建立较为灵活的风险投资机制。当前市属高校还处于上升发展时期,科学研究与开发能力较为薄弱,可根据需要购买一些个人或其他高校的市场前景较好的技术;在市属高校发展成熟后,可以尝试进行自主研究与开发。同时还需要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进行专利管理风险的评估。

2.专利保护机制

市属高校应当形成重视专利权、尊重专利权的良好环境和风气,并且应当有一套较为完善的专利保护制度。高层管理者应具有强烈的专利保护意识,并在广大教职工中普及这种专利保护意识,建立针对学院、科研机构和技术人员的专利保护机制,并且由高层管理者直接监控其实施的力度。

3.技术转化机制

有条件的市属高校应该建立一个专门机构来负责专利技术的后续转化,该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致力于专利的市场转化,对技术转移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与论证,寻求专利技术转移的合作伙伴,并给发明人提供各种奖励。建立这种技术转化机制后,高校便能充当“技术孵化器”,从而有效促进各项技术的转化,并为高校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4.职务发明激励机制

第9篇:公司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范文

(一)再定义研发费用,实现生产与研发活动的合理分离

原有机械制造企业对研究开发活动一直没有给出评价标准和费用归集标准,对研发活动中的人工、设备折旧等未计入研发费用科目,不符合研发活动与生产财务相分离的原则。通过再定义,DFGL公司研发费用概念扩大至项目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包括:人员费用、能源材料费、试验外协费、新产品试制费、技术引进费、差旅费、会议费、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和其他相关费用。

(二)科学再造业务流程,实现按项目管理研发费用

调整组织管理模式,成立跨部门的项目组,将技术部门、车间、分公司等部门的技术岗位纳入研发体系。这种模式调动了各个部门的技术力量和资源协助,提高了各个部门的分工协作效率。建立项目制下的预算申报、结算、月度(季度)工作人员时间、设备使用时间申报机制。按照先预算再业务后核算的流程,重塑研发费用流程,一举颠覆原有的财务年终或年末时,按已经核算记账的结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从不同部门、不同科目中寻找相关的研发费用的流程。

(三)科学构建研发费用会计核算体系

不断完善项目预算、决算的财务核算体系,财务部按项目费用明细进行研发支出科目及明细科目设置,运用SAP软件的项目辅助核算功能,对公司承担的各项目进行单独核算。项目结题后,进行项目经费决算。在项目执行期对费用进行定期反馈,加强经费开支的监督与控制。原计入管理费用中符合研发费用定义的工资、差旅、设备折旧等费用先通过“研发支出”科目核算,按季度调整计入“研究开发费用”科目下,解决研发投入核算问题。

二、体系介绍

(一)以项目为基础的专账管理制度

研发属于动态作业,整个流程横跨多个部门,DFGL公司以项目为基础,通过“研发支出”科目,按研发项目设立台账,实行专账管理,同时按照规定项目准确归集填写年度各项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金额。在一个年度内进行多个研发项目的,按照不同项目分别归集研发费用额。

(二)再造研发费用管理流程

年底组织召开次年度工作目标沟通会,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性分析,按集团下达给公司的关键绩效指标,研讨下一年度的费用指标,提出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沟通会后,各研发部门组织申报科研项目(含延续项目),并将科研项目分为新产品开发、科研项目等类别。研发项目管理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申报科研项目前,在项目计划书中明确项目进度、经费预算和交付成果。对经审核通过立项的项目,汇总研发费用专项预算,连同其他部门费用预算及资本性支出预算一并形成预算草案。加强项目执行中的沟通与协作,规范费用管理。技术管理部对研发部门承担的各个科研项目进行管理,财务部对研发费用进行核算;技术管理部及时提供项目的相关信息,如项目的类别、性质、项目执行期、项目的承担人及项目预算明细等,对各个项目的经费开支是否合理进行监督和审批;财务部依据技术管理部提供的相关信息,按项目建立明细辅助账进行费用核算,对研发部门报销的原始单据进行财务方面地审核、记账。采取点对点的对接服务方式(固定财务人员服务对应技术中心、工艺部、材料研究所等业务部门),并通过技术管理部的桥梁、接口作用,深化研发和财务之间的互动。项目预算执行分析。为帮助研发部门掌握预算的执行进度,通过在SAP中建立订单,利用项目管理功能对费用进行单独管理,方便按不同项目进行追踪、查询。

三、研发费用管理体系建设效果

通过规范研发费用的管理,建立健全了会计核算体系,规避了税务风险,大大提高了公司的价值管理水平。

(一)连年降低运营成本,效益贡献显著整个“十一五”期间,公司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抵免企业所得税6000多万元,为实现高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有效改善经济增加值计算结果,公司价值得到合理体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研发费用会计核算体系,有效解决了研发经费归集与核算存在的问题,研发费用在报表上得以体现,顺利实现了经营业绩考核办法的过渡实施。

(三)建立了一套系统而灵活的研发管理流程,提升了自主创新水平和自主开发能力通过研发费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包括预算编制、业务报表、人员管理、会计核算四大类流程及相应的操作规范和说明,将费用管理扩展到研发活动生命周期全过程、延伸到价值链形成全过程,使研发活动从论证立项阶段开始直到结题为止、从材料组织开始到完工报交为止,都被费用管理所覆盖,支持着公司自主创新水平和自主开发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