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村官后续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对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一)对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尴尬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大学生“村官”不是本村村民,没有办法参与村委会的选举,由国家选派到农村,因此大学生“村官”本身就与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违背,大学生“村官”职位权利与义务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大学生“村官”身份受到尴尬的境遇有因可溯,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难以融入农村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尴尬有很大的关系,这也经常导致大学生“村官”角色的认同感较低,经常被忽视,话语权不重,对其工作热情带来了严重的挫伤。
(二)缺乏大学生“村官”持续性规划
从最近两年的政策来看,如《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大学生村官的后续发展给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学生“村官”在三年任期过后没有工作保障,需要另觅职业,形成了大学生“村官”呆不住的不良现象,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状况极不稳定,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岗不再职的现象非常之多。
为了鼓励大学生“村官”留得住、呆得住,偏远山区如同其他地区一样,开出了一系列的报考优惠政策,如公务员定向录取、公务员考试加分、考研加分等,导致大学生“村官”只要求达到三年任期,并不注重在农村的工作绩效,也没有心思想要在农村干一番大事业,因此,偏远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思想非常不稳定。
(三)没有涉及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特殊性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所处的生活环境不佳,给大学生“村官”带来了生活上的挑战。大学生“村官”在下村之前已经习惯了交通便利、生活设施齐全的城市,然而到达偏远山区后,没有了便利的交通,部分地区是泥泞小路,公共设施缺乏,办公设施和居住环境简陋,给大学生“村官”思想上带来极大的冲击,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首先要解决生活环境给其带来的心理偏差。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会较低,虽然大学生“村官”不可能拿到高的工资,但是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会比不上其他地区,虽然说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在进入农村之前,就应该做好待遇不好的准备,但有部分大学生“村官”还是抱着在农村大干一场的抱负来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如果大学生“村官”没有在农村中有所作为,待遇又不好,根据激励理论,那么对于偏远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正激励就会消失。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所处的人际交往环境过于复杂。在偏远山区,宗氏观念非常严重,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群体构成一个宗氏群体,农村的人际关系由宗氏为基础向外延伸,并且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会随着姓氏或血缘的延伸变得疏远,出了家族关系以外,还存在政治关系、帮派关系、经济关系等错综复杂,农村的风气习俗,如宗教迷信、传统习惯等都给偏远山区的人际交往环境增加了复杂程度。
二、偏远山区缺乏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保障机制
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如何,没有一套考核标准,在优化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同时,没有监督保障机制来保障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正确性,以至于不能保证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长效性。目前来说,偏远山区并没有建立一套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体系,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考核机制和管理制度,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依靠的仅仅是国家组织或者湖南省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体系。
建立一套制度体系,保证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正确执行,一方面对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情况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鼓励大学生“村官”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调动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目前,偏远山区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情况的评价在于相关领导机构的经验,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没有相关健全的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和评价制度,因此很难对大学生“村官”做出的业绩进行准确评价,对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不能及时进行奖励,也不能对落后的大学生“村官”进行纠正。
三、对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
(一)没有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重要性
重视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还要重视高校在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方面使大学生“村官”正确认识偏远山区的形势,对大学生“村官”和偏远山区都有一个本质性的了解,能减轻大学生“村官”到偏远山区后的思想落差,也给大学生“村官”任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减轻了难度。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方向,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经过了三年的任期后直接进入了当地的公务员系统,或者是走向了事业单位的岗位,因此,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是偏远山区的党政干部的重点建设力量。偏远山区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要有新的认识,(下转第70页)
(上接第68页)首先要使大学生“村官”在任期内呆得住、干得好,其次要为以后大学生“村官”转向党政机关做准备,把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的重要位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不能准确把握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根据偏远山区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之上,将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举止培养成适合偏远山区发展的要求。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出现单一呆板,不能很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偏离了目标,不能很好地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服务,也不能建设大学生“村官”队伍,进而也没能起到发展农村的作用。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该定向于使大学生“村官”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严格遵守当的纪律和要求,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四、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实现常态化发展
(一)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时间结合不紧密,一方面体现在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割,另一方面体现在缺乏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对于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割,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养一年一般只发生两次,并且是群体学习,地点局限于会议室,在理论学习时没有实践活动的辅助,在实践学习时没有理论学习的指导。对理论学习与时间学习之间的考核也是分开进行,并没有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从而使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大降低。
缺乏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虽然有乡镇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联系机制,但是三者之间的沟通涉及到农村和农民的机会确实不多,乡镇干部和村干部没有能正确引导大学生“村官”了解农村、处理农村事务,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能在农村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不多,因此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要充分利用乡镇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联系机制,正确引导大学生“村官”的实践活动。
2009年3月,我们曾对当时在南京市委党校接受培训的153名大学生村官,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与工作状况,并形成了一份较为详实的调研报告。如今,这些大学生村官“履职”已满3年,他们3年来情况如何?他们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农村又改变了他们多少?
最近,我们对当年参加培训的153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电话回访,共回访153人,其中34人未联系上或未接受深入访谈,119人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回答,有效回访率占77.8%,从我们的追踪调查中,反映出推动大学生担任村官几年后,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他们为何愿意留在最基层?
在接受我们访谈调查的119名大学生村官中,有98名大学生村官仍在职,占调查总数的82.35%。已不在岗的21位大学生村官中,有15人考取了公务员、2人考入事业单位,占流失大学生村官的80.95%,另4人进入企业单位。这说明大学生村官队伍总体上比较稳定,没有出现大面积流失的现象。
这21位不再担任村官的大学生,有20人担任了2到3年的村官,基本上完成了一个任期。而且大学生村官考取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的流向,也是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鼓励使然。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为有关部门输送了具有一定基层实践经验的人才,这也是实施大学生村官的目的之一。
在继续留任的98人中,有69人选择在合同期满后续签合同,21人选择“报考公务员”、2人选择“自主创业”、6人选择“其他”。这反映出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性很高。
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们愿意长期留任农村担当村官。主要原因一是大学生村官工作平稳,收入也相对稳定,尤其对农村出身的大学生村官有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近年来社会上“就业难”的现实,也对村官们另谋出路产生了影响;三是工作3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对农村工作的熟悉,产生了一定的工作依赖,再加上工资和福利待遇逐步提高,诸多因素综合促成大部分村官不愿意离开目前的工作环境。
在职的98名大学生村官目前有这样几种工作情况:一是通过竞争性考选,调动到区里的其它部门工作,但身份不变;二是部分区县对服务满3年后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提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者调整到街道做社区工作;三是被临时借调到区、镇或街道内的党政部门工作;四是继续留在原岗位工作。
目前仍在职的98名大学生村官,在回答“合同期满后,如果您选择继续在农村工作,您最愿意从事什么工作”时,有45人选择“通过一定程序担任村级领导职位”,占45.92%,有10人选择“继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占10.20%,两者共占56.12%。还有10余人分别选择“利用自身优势在农村创业”、“发展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和“其他”。这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在职大学生村官,愿意继续留在最基层。
另外,有17人选择“到乡镇机关工作”、14人选择“充实到乡镇、学校等事业单位”,分别占17.35%和14.29%,两者共计31.64%。这表明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村官虽愿意继续在农村工作,但希望改变就业身份,达到“离土不离乡”的状态。
初步找到工作成就感
为了比较大学生村官3年来的思想状态与工作状况的变化,我们在调查中有意识地问到一些上一次调查时曾经问过的问题。
本次调查中,我们再次提到“您选择担任村官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有71人选择了“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想为农村做贡献”,占59.66%;22人选择“积累经验便于以后找工作”,占18.49%;19人选择“国家对大学生村官考公务员或考研究生有优先政策”,占15.97;7人选择“作为过渡,先解决就业”,占5.88%。
这一比例与第一次问卷调查中的结果十分相近,再次反映了多数大学生是满怀理想和抱负选择到农村去的,因此对于他们的积极性一定要加以爱护和鼓励,同时也应看到相当部分大学生选择做村官动机的多样性,也需要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大学生村官在担任村官一段时间后的多种流向。
在回答“根据您的感受,您认为大学生村官是否受村民欢迎”时,有27人选择“非常欢迎”、75人选择“欢迎”,分别占22.69%和63.03%,两者共占83.19%。可以说在职的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认为在村官岗位上找到了成就感,初步实现了个人理想和价值,因此愿意继续为此奋斗。
对于“影响大学生村官能否安心基层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有71人认为是“发展空间”,占59.66%。这表明多数大学生村官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在为新农村建设奉献青春的同时,也关注个人成长与事业发展的未来。还有16人选择“待遇保障”,占13.45%。虽然比重不高,但工资待遇确是大学生村官们共同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
另外,还有21人认为是“各级组织的关心培养”,占17.65%;这一方面表明,部分大学生村官希望能够得到各级组织的关心和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少数大学生村官的离职,或许与得到相关方面的关心与帮助较少有一定关系。
大学生村官渴望帮助和关注的心态,无形中在提醒我们,各级组织在通过层层选拔将大学生送到村官岗位后,并不代表这项工作业已完成,还需要在大学生任职村官的期限内、甚至离职后,继续关心关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与生活,让他们体会到组织的关心,从感情上将大学生村官留在农村,使其安心工作。
由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都是从校园直接进入农村工作,即使在农村生活过的大学生村官,其生活经验与面对村民解决农村实际问题能力还是存在差距的,因此对农村工作他们谈不上得心应手,这也是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成效与成就感的因素之一。因此,有11人认为“影响大学生村官能否安心基层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个人适应能力”,占到9.24%,表明部分大学生村官自身也认识到这个问题。
“到农村创业去”,这是部分大学生选择担任村官的初衷之一。但几年村官工作下来,成功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却是寥寥无几,表明在农村创业并非一件容易之事。对于“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最大障碍”,接受我们访谈的98位大学生村官中有33人选择“缺乏经验”,32人选择“缺乏资金”,20人选择“缺乏项目”,分别占33.67%、32.65%和20.41%,另外10余位分别选择了“缺乏技术”、“缺乏组织支持”和“缺乏政策鼓励”等。
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既缺乏社会经验,也缺乏创业经验,更缺少社会资源,在缺乏创业环境和氛围的农村,想开辟一条创业之路实属不易。因
此,对于大学生创业成功可以宣传,但不能一味鼓励大学生村官们都去模仿。
“群众工作方法”急待培训
在深入访谈后,部分大学生村官感到融入当地群众生活存在困难,这个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这既有语言沟通障碍、对当地民风民俗不够了解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宗族势力的存在排斥大学生村官的融入等方面的原因,还有的是因为大学生村官能力不足,不能很快满足群众的期望和需求而遭到群众的冷落。
解决大学生村官个人能力不足的主要途径,是进行各种形式的能力培训。在“大学生村官最急需的培训内容”方面,有101人次选择“群众工作方法”,占到84.87%,居于各项培训内容的首位。这表明从高校的象牙塔走到农村基层的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村官们普遍缺乏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
如果与群众沟通交流的能力欠缺,服务群众就难以从根本上实现,甚至可能大学生村官抱着一片炽热之心去为群众服务,由于工作方法不适当却得不到群众的认可与理解,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感隋或许就会造成伤害,而群众对大学生村官也就缺乏一种理解。
因此,在大学生村官上任之前,需要对其进行群众工作方法方面的岗前培训,特别是与农民群众交流交往的方式方法,使他们在心理和能力上有所准备。俗话说“十里一乡风”,各个村的民风民俗均有所不同,在这方面,各个基层组织,特别是镇街和村级组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培训和帮助。
“大学生村官最急需的培训内容”仅次于“群众工作方法”的,是“涉农法律法规”和“推进农村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知识”,分别有91人次和85人次,占到76.47%和71.43%。
这一方面表明,随着农民利用法律维权意识的增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所学专业属于“法学类”的只有15人,占12.61%。调查中,部分法学类大学生村官帮助村民打官司的实例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大学生村官对于更好地推动农村发展,有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急于改变所在村面貌的心情溢于言表,迫切需要各级组织和有关部门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和实施帮助。
对于“最急需的培训内容”,还有40人次选择“如何做一名合格大学生村官”、占33.61%,37人次选择“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和任务”、占31.09%,33人次选择“创业致富技能”、占27.73%,28人次选择“农村实用技术”、占23.53%,11人选择“信息技术”、占9.24%,反映出大学生村官所需培训内容的多样性。
待遇差别和婚恋问题需重视
在问及“您对自己的工资待遇是否满意”时,60人表示“满意”、47人表示“一般”、12人表示“不满意”,分别占50.42%、39.50%和10.08%。如果将“一般”形同如鸡肋,有更好选择即可抛弃的话,大学生村官对工资待遇的满意与不满意可谓平分秋色。
与此相关联的是,对于“您所在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有72人认为属于“一般”,27人认为属于“富裕”,20人认为“较差”,分别占60.50%、22、69%和16.81%。这表明大学生村官们对在比较富裕的村工作的工资待遇比较满意,对于在集体经济较差的村工作的工资待遇给予了谅解。
从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的差别来看,虽然市、区均实现了统一的工资待遇,但由于村集体经济状况的不同,给予大学生村官的福利待遇有明显差别,甚至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从调查的深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南京市各区县的大学生村官福利差距较大,即或是同一区县的各个村(社区)之问也有一定的差距,这是目前影响一部分大学生村官队伍稳定的突出问题。
例如,江宁区的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较高,平均年薪约在5-6万,调查统计中的工资待遇“满意”率远高于其它区县,同时表现出来的续签合同继续留任的意愿也高;浦口区各村之间的差距较大,经济条件好的村和经济条件差的村之间会有1-2万元的收入差距,大学生村官之间多有感觉不公者;六合区大学生村官的收入较低,约3万左右,大学生村官另谋出路的比例就比其它区县为高,同时感叹生活压力大的比例也高。
因此,如何平衡大学生村官之间的福利待遇水平,是需要有关部门认真思考和研究解决的问题。
我市沼气建设之所以能够持续、健康发展,首先是我们拥有一批敬业奉献的沼气建设管理干部,培养了一批合格的沼气池建设施工队伍。目前我市从事沼气建设的管理干部有92人,拥有持证沼气技工2203名,常年服务于沼气建设的技工有1000余人;其次是我市建立了覆盖全市16个县市区的市县乡三级服务机构,其中村级服务网点428个,每个服务网点配备2名高级沼气技工,基本可以满足服务沼气用户的要求。
在我市农村沼气推广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建池质量不高,影响沼气池正常使用,这一问题在开始大面积推广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二是管道设备安装不规范,凝水器设置不当,室内外管道坡降不够且埋得较浅,造成冬季冻堵;三是发酵管理知识不足造成沼气农户不会管理或疏于管理;四是服务网点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一些好的经验典型还没有推广开来,从而造成服务网点运行经营差,技工收入低,技工的服务积极性不高,影响沼气发展的被动局面。
笔者从事沼气建设管理及技术推广多年,常年深入农村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并多次参加全省沼气生产初、高级工的培训鉴定工作,对沼气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各级农村能源管理部门除应积极探索推广一些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的后续服务管理模式外,农村沼气建设中还有几股不容忽视的中坚力量需要我们培训、培养和培育。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并根据不同对象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手段,必将会为我市的沼气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妇女同志是农村户用沼气管理的主力军
受劳动力转移影响,我市大部分年轻劳动力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情况较多,家中只留下老、弱、病、幼、妇等人员,从而造成沼气池无人管理而废弃的情况,影响了沼气池的使用率。相对来说,妇女在家中承担做农活、干家务、教育子女的多重角色。如何培养妇女同志使用沼气的热情,充分发挥妇女同志管理沼气的积极性,是解决农村户用沼气池闲弃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沼气能够长久、持续使用的关键。
针对妇女同志家务多、少出门、带孩子、管老人的实际情况,培训内容应首先放在妇女同志对沼气建设的意义认识上,让她们首先明白沼气是一种清洁、便利、环保、节能的生活能源,是与她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可以有效缩短做饭时间,改善庭院和厨房环境卫生,同时通过沼气的科学使用,使她们的孩子们懂得科技改善生活,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其次要重点培训沼气池的日常管理和日常安全使用等知识,让她们清楚,沼气池的日常管理和安全使用简单易学,通过简单的劳动,就可以享受不一样的人生,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培训方式可选择农民夜校、资料发放、光碟放映等多种形式。此外,根据妇女同志们爱扎堆闲聊、爱攀比的心理,可开展培养沼气使用模范的活动,并适当给予物质奖励,以模范的带头作用带动妇女同志投身沼气建设的热情。
二、大学生村官是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宣传者
我市现有2360余名大学生村官。农村的工作岗位不是很多年轻人的选择,之所以投身这个岗位,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就业紧张。几年来,不否认有部分村官没有尽到责任,但是大部分的村官还是兢兢业业的工作,并成为所在村的工作主力,他们不仅在服务基层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更在工作中赢得群众的支持和赞许。知识新、思想活、视野宽和接受信息快是大学生村官特有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让他们活跃在群众的生产生活当中,成为传播沼气知识和技能的宣传员,对稳步发展我市沼气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针对大学生村官,我们着力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和培训能力,让他们熟练掌握沼气的生产知识、达到甚至超过高级沼气生产工的标准,让他们成为百姓身边的沼气指导员和管理员,乡镇干部身边的沼气宣传员。对于他们,可选择集中定期培训的方式为他们充电,使他们积极投身到以沼气建设为主的循环农业中,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广阔天地里,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乡镇农科员是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推广者
乡镇农科员是农业科技推广的试验者,实践者,是引领百姓进行新技术的带头人,是百姓值得信赖的领头雁。沼气之所以在农村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仅是因为它在生活能源领域上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沼气发酵残余物(沼液、沼渣)在农业生产上的综合循环利用使得其在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上的广阔前景。
目前我市沼气综合利用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综合利用的范围还仅仅停留在项目示范、农户摸索、服务网点技工试验阶段。寻找一条能够快速有效地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路子是加快循环农业建设,实现沼气使用率维持稳定的办法。依托乡镇农科员覆盖范围广,工作范围大的特点,下大力气对他们进行综合利用知识培训,鼓励他们积极进行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示范试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我市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全面推广,以综合利用效益促进沼气建设的稳步发展。
四、村干部是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管理者、监督者
村干部是由村民选举、受村民信赖,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人。村干部对沼气建设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到该村沼气建设的速度和管理水平。发挥村干部的积极作用,可以保证项目建设的数量,建池的质量,使用的效果。可把村干部纳入沼气生产初级工的培训,让他们系统掌握沼气池的建设技术、管理技术、综合利用技术,充分发挥他们管理者的职能,监督施工队伍认真实施好项目,督促村民使用好沼气,并利用开会、广播、板报、墙体等各种宣传手段,使村中沼气用户掌握更多的沼气知识,使沼气建设更加深入人心。
五、“明白人”是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示范者
每村一个沼气管理“明白人”是沼气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明白人的存在,不仅可及时解决全村沼气使用中的小问题,还能及时弥补沼气服务技工服务不及时不到位的现象。
题记:心在哪里,梦想就在哪里起航。站在这片希望的田野,我愿以青春作舟、以理想为帆,用实绩谱写一曲青春的田园赞歌。
面对家人的不解、同学的质疑,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怀着对农村深厚的感情,我毅然选择来到了长沙市的北大门--茶亭镇,担任了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村官。在驻村之前,我满怀信心,脑海中不断地憧憬着中兴村美好的未来。但当我真正着手开展村务、党务工作时,才发现农村基层工作真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长岳两地语言差异,村干部、村民的不信任等问题接踵而至。村里不少人在我上门走访的过程中毫不避讳地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啊,就是下来镀金的,过不了多久就会离开。”尤其是联村的机关干部们,也大多对我这个他们口中“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年轻小伙,抱有深刻的质疑。基层工作,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面对这复杂的工作环境,我不由心生疑惑:我真的能够适应这环境吗?
在过去的15个月中,正是在这种种质疑声中,我走遍了中兴村的每一个角落,走访了大多数的农户,记下了厚厚3本民情日记,其中大多数能力范围内的问题都得以及时解决,或是政策性宣讲、或是困难救助、或是代办文书等。
中兴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自然村,全村688户人家,在籍人口数约为2388,2368.9亩耕地,林地3000余亩,水面1400余亩,组成18个村民小组,6个党小组(网格)。村内企业分别为望城中兴劳务有限公司、望城博三机械有限公司和已经搬迁至河北的长沙市一灯节能灯具有限公司。集体经济极为薄弱,全部收入来源即约为6000元/年的荒弃学校租金。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机耕道、村级道路硬化和沟渠等水利建设不完善,农业生产基本停留在看天吃饭的阶段,技术性影响因素较低。因为农户人均耕地较少,无法通过单纯粮食生产满足物质生活需求,农户大多以劳务输出为主要收入来源,曾经热火朝天的公益设施建设基本处于搁置状态,境内无河流、渠坝,农业生产处于望天收的尴尬状态。
“到中兴来就是要将村官作为一份事业来做,我不是来打酱油的”,面对质疑,我在心底暗自给自己打气。在初期走访农户的过程中,为了改变过往本土村干部们埋头做事、疏于宣传的弊病,我在统计村情村貌的基础上,尝试借助村易通平台,开始建设属于中兴村的官方网站--,这也是长沙地区第一家村级网站。随着调查的日益深入,村级网站的内容也一天天丰富起来。现在,无论身处何地,只要网络能够联通的地方,通过浏览器打开中兴村网,我们就能一目了然地对中兴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此举,大大丰富了中兴村的宣传手段,为提升村庄知名度和村庄后续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动力。其后,我尝试开通了村务微博--新浪微博@ZhongxingVillage茶亭 ,及时村务动态信息,扩充村务公开的媒介。借助微博,农民之间、农民与政府之间多了一个信息共享和互动的平台,也多了一个对外的信息化渠道窗口。基本达到了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而推动村务信息公开,以达到服务地方,服务农民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尝试编辑了“湖南中兴村”的百度百科词条,进一步提升村级网络宣传阵地,为村庄知名度提升和发展积蓄能量。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通过村网和微博的宣传,我顺利引进一名意向到农村干事创业的大学生谢端元,在我所联系的第二网格范围内,合理流转山地85亩,从事丛林生态养鸡。此举,为周边村民、村民组和村集体带来了17000元/年的土地租赁费用。引导该大学生和洪社龙、黄立新等20余户社员成立了小米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随着基地建设的逐步完善,周边农户和合作社社员都将从中获得土地租金之外的工资收益或者分红。
在做好对外宣传的同时,我始终不忘着力改善本地公共文化设施条件,尽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在我的努力争取下,中兴村惠民书屋在11年底顺利落成,结合多年从事乡村公益的经验,我启动了“伙伴教育”、“让最爱的一本书漂流”、“诚信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倡导“人人奉献为书屋,书屋建设为人人”的建设口号。在过去的一年内,发展老中青各类读者近百名,借阅册次近2000册次,归还1700余册次。科技类、人文类、法律类等诸多读本,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为种养大户们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技术。尤为可喜的是,这是一个实现了读者自管的农家书屋,作为管理员,我只需要尽到基本的监督职能,书屋即能保持良性运转。书屋的读者和社会爱心人士则通过书籍漂流的形式将有用的书籍流进书屋,保持一汪源头活水,刺激读者们长久的新鲜感,以保持书屋的持久生命力。而2012年度湖南省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的称号,在肯定我工作的同时,也为我村书屋建设提供了更为坚实的肩膀。
一年半的时间过得真快,刚来村里的不适应、度日如年等感觉,都在忙碌而充实的工作中自然消逝。在今年七一评定优秀党员的过程中,我的工作得到了支部党员和支村两委的一致肯定,我主要负责的办公室文案工作更是在茶亭镇“一推行四公开”群众服务工作和网格化管理试点过程中先后作为示范样本在全镇范围内交流学习。
实习,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从而提高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具体分类上有教育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形式。教育实习一般针对师范生,是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毕业实习是高年级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后,到有教学资质的单位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实习环节已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的实践化应用,而更偏重学生实际就业技能和职场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此意义上,毕业实习,是高校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校内教学的延伸,促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相互了解,打通就业渠道,实现由学习到就业的顺利过渡。通过毕业实习环节,可以加强高校毕业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创新思维、综合素质等能力的培养[1]。
就毕业实习的具体运行机制而言,目前普遍的做法是——主体上,安排实习教学的相关部门有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多种主体;对实习时间的规定,从1个月到1年不等,其中高职院校的实习时间要高于本科院校;形式上,有高校根据学科特点设置定点实习基地,学生亦可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考核机制上,学生实习表现由实习单位作出点评,高校会对实习基地和下属各院系的实习工作机制进行考评。
但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中,实习作为教学体系的一部分,职责和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表面上看,国内高校普遍建立起了完整的、多样化的毕业实习工作机制。但就目前的运行实效看,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在整个实习阶段,从教学安排到生产实习环节具体指导缺乏有效监督,分管部门职责不明,部分实习单位接收实习生较多而不能提供足够的生产实习岗位,从而使实习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学习;实习生管理缺位,长期处于“放养”状态,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教材陈旧,学校给予极少或没有经费支出。总而言之,学生毕业实习的目标难以达成,实习效果并不明显,对学生的职业能力锻炼提升作用不大。
但必须看到的是,毕业实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就业前的“热身”,是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鉴于当前大学生毕业实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对苏州大学2014届本科生进行了相关调查。本次调查共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个专业门类,二十三个学院,发放问卷46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305份。笔者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毕业实习对当前本科院校学生求职和职业发展能力提升的实效,并希望通过对学生实习情况、意向、态度、效果的实际调查,了解大学生实习需求,从而推动高校毕业实习工作的深化改革,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提升高校毕业生的职场竞争力。
二、大学生毕业实习现状调查——基于苏州大学2014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
(一)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及就业选择意向
有29.71%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不好,更有31.78%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很严峻,表明学生极其关注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前景,如压力过大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就业焦虑,影响其求学的平稳心态,应该及时给予引导与疏导。57.60%的学生选择考研、出国深造、公务员、村官等较稳定的岗位,说明择业观近年来有了很大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变化紧密相关。
对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除了认为供大于求的社会环境导致大学生过剩的客观因素以外,有57.61%的学生认为缺乏技能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与来苏州大学招聘的用人单位调研发现,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生需要重视并加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表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身掌握的求职技能与社会需求的不足之处,而实习可以帮助大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确立学习目标,调整学习兴趣,发现与挖掘自身潜能,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职业爱好,实习是一次“预就业”,能从心理上、能力上缩短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切身的生产实践、工作体验能为大学生尽快适应就业岗位、工作环境做好充足的准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情商,尤其是学生在专业实习时面对各种困难时,训练敢于面对并挑战困难的勇气,通过分析问题、学习、实践克服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能使学生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塑造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当机立断的果断性。
(二)对自身的定位和基本职场认知
当前我校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求职时的优势是“能快速适应工作”及“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强”,同时认为“社会实践经验”是用人单位录用人才主要的考虑因素。其次是“个人知识的积累”及“毕业院校知名度”,而与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发现,企业招聘时最为关注的三个要素是:“责任心和事业心”、“专业知识”、“团队协作精神”。当代大学生已经意识到,适应性、协调能力等情商要素占据了影响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前期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多数高年级学生有清醒意识,力争在心理准备上、在技能运用上,与社会接轨,此外还要重视责任心、事业心、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在实习前,学生认为应当需要详细了解企业的岗位要求,做好心理上的调整,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可见,学生普遍了解,除了专业知识储备,还需要有针对性的知识培训与补充,才能应对职业要求。高年级学生个体由学生身份逐渐向职业准备者转化,自我实现的目标,由学业成就向职业成就过渡。
(三)对实习的重要性的认识
68.90%的学生希望通过实习获取工作经验,大部分同学愿意从暑期开始参加学校统一组织安排的实训、实习项目,希望实习时间是2-3个月,从而可以熟悉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便于做出合理的选择。实习的时间设置与阶段目标设置,应当从专业实际出发,既讲求规范,又具灵活性。大部分学生以苏州市区或苏锡常地区为优先的实习单位,与其将来的就业选择区域有很大关联,现实利益与发展空间成为关注的焦点。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思考职业与事业的关系,考虑人生追求的设定与调整,不仅视之为谋生手段。广阔的视野和心胸,是决定大学生后续发展的关键。
学生主要通过校园途径获取实习岗位,校园招聘会也是学生获取实习岗位的有效方法。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着重考虑实习单位的实力和未来发展空间,另外单位是否给实习生提供培训指导也是学生选择实习单位的重要因素。实习薪资已不仅仅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更关注于实践机会,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毕业求职创造广阔空间。对于在正常课程教学以外希望获得补充的知识依次是职业素养教育、管理技能及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可见,“软性能力”开始受到学生关注,此类教育培训的需求也日益提高。绝大多数学生(91.13%)希望通过有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或社会职业培训师讲授综合素质、管理能力知识。尤其对于高年级即将就业学生而言,校外特聘导师与专家成为重要的师资补充,是培养综合素质、管理能力的必要补充。
通过实习,学生主要希望增加“人际关系沟通能力”、获得“企业的从业经验”,提升“专业技能”,实习不仅仅能使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更有部分学生希望实习单位成为自己未来的工作单位。当实习工作内容与自己的期望有差距时,绝大部分的学生(95.59%)表示将学会适应,坚持学到东西、找到新岗位后放弃,表明当前大学生已树立了正确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
三、对创新当前高校毕业实习工作机制的思考
通过以上调研分析可以得出,当前高校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严峻的就业形势,并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社会的需求与自身的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直面这些困难,并试图通过实习这一方式加以改善。实习对于培养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锻炼大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鉴于当前各高校对实习生管理松散,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定点教学实习单位承担繁重的教学指导职责,大学生的实习效果不理想,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实习目标得不到保证。结合国内外、校内外为改善实习现状所采用的种种措施,对大学生实习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应当加强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
在国外,如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对招收实习生的企业实施给予一定额度的税收减免,并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在国内,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给予的扶持力度也不一样。如苏州市工业园区,给予区内招收实习生的企业一定的实习补贴,积极联络各大高校,为区内企业招收实习生创建合作平台;如江苏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与苏州大学、江苏捷美集团联合开发了在江苏省本科类综合院校中有着鲜明特色的“校企合作带薪实习项目”,在政府的指导和组织协调下,推动校企合作带薪实习项目,从而确保项目实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如重庆地区,由政府有关部门统筹,发动机关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在各高校各专业中实行实习岗位计划的协调,保证各高校实习生可根据所学专业及个人能力选择合适的实习岗位[2]。
(二)高校需要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拓宽校企合作力度和方式
高校需要稳抓教学质量,确保在校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注重专业技能操作的培训,完善实践、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要重视通识教育,苏州大学“校企合作带薪实习项目”开设了职场心态建设、沟通技巧、职场礼仪等职业素养课程和办公软件使用、问题解决思路、劳动法律法规等管理技能及知识的课程,受到了学员的关注和好评,为学员顺利步入职场、实现心理、能力上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该带薪实习项目开创了“由政府、高校、社会和学生多远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是应对严峻就业形势和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与此同时,高校应当明确职责,由相应就业指导部门负责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政府、校友资源,发挥自身科研和人力资源优势,为合作企业解决科研、人力资源等方面难题,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在全面合作、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共建实习基地,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保证学生实习的顺利开展。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只有切实重视企业的相关利益,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企业才有动力、才有积极性参与合作[3]。
(三)用人单位需要主动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
论文摘要:本文从毕业生就业心态、就业观念、就业意识以及建设就业信息资源平台,加大就业服务力度等四个角度就独立学院辅导员如何做好本三层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论述。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办学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探索。截至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和确认的独立学院有322所,独立学院规模迅速扩大,每年都有大量独立学院毕业生涌人就业市场,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成为检验独立学院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目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第一,从独立学院自身办学能力与社会认可度来看,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社会影响力较低,尚未形成品牌效应,而部分用人单位往往喜欢追求名校效应,对独立学院毕业生能力认识不足,存在一定的就业歧视,使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第二,从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整体环境和趋势来看,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向,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全国仅2009届毕业生就达610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这就进一步加大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辅导员作为高校中与大学生接触最频繁、关系最密切的老师,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时,相对高校中的其他工作人员,具有明显的优势。
辅导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是高校就业工作队伍的重要成员。充分调动和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认清自我、明确定位,分阶段培养积极的就业心态
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前置,将就业服务贯穿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思想特点、专业视野、发展定位等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并且注重毕业生就业的后续跟踪、反馈,已经在高校中形成普遍共识。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辅导员应分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教育。
大一阶段,新生人学伊始就应着重引导学生立足专业,制定四年学涯规划,提升自我的专业认知能力,确立发展目标,并有意识地将学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相衔接,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意识和积极的就业意识。大二、大三阶段,随着学生个体意识的不断成熟,对专业、对自我发展的认知不断完善,恰当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教育有助于帮助他们逐步完善、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清自我,了解自己的特点、能力,另一方面必须时时告诫大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综合素质是学生就业之根本,唯有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练就过硬的技能本领,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此外,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取得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不断提高动手能力,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四阶段,学生直接面临就业求职的巨大压力,此时辅导员应通过各种就业动员、就业形势报告会、就业政策解读等帮助学生了解最新就业形势,明确本专业就业前景,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引导他们顺应形势,培养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期望值,理智择业。
二、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拓宽视野,树立科学、理性的就业观念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整个社会的就业心态与观念与高等教育发展相比却比较滞后,大部分家长和学生的择业观念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的较高定位,认为上了大学就应该成为白领,坐办公室,领高薪。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的教育投人相对来说比其他普通高校大学生中更加高昂,家长更是希望高投人可以获得高回报。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一要注意加强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认清就业大环境;二要加强相关就业政策的解读,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和地方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鼓励大学生参与选聘村官、参军人伍,到基层、到中西部建功立业,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贡献祖国发展相结合,邀请已经走上基层工作岗位的往届毕业生给大家讲讲他们的经历和故事,告诉大家广大农村基层不仅有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还拥有更多自我提升的空间;三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四要鼓励学生立足专业谋求职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五要告诫他们眼光不能死盯着事业单位、国企,鼓励毕业生进人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
三、帮助学生树立诚信、健康的就业意识
辅导员在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时,要突出务实性,即根据所管理学生的具体专业、思想观念、就业心态等方面特点,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择业观教育,加强就业诚信教育、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和敬业精神教育。
首先,应加强就业诚信意识、敬业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学生“毁约”、伪造简历、多头签约等现象在类似情况,有的学生通过了多家单位的考核,却迟迟不肯签约,“有业不就”,占据了大量资源,也占据了别人的机会。学生诚信意识淡薄,既让用人单位头疼,也让努力推荐毕业生就业的学校、老师寒心。诚信乃立人之本,在社会呼吁诚信回归的当下,辅导员应将诚信教育融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唤醒学生诚信意识,通过考试是否作弊、作业是否抄袭、是否旷课等多项量化指标衡量学生诚信度,探索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其次,就业心理疏导一刻不放松。独立学院学生本身在经历过高考失利后,在心理上存在一种自卑感,再加上独立学院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在招聘会现场常会出现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简历被拒之门外的现象,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求职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使其自信心倍受打击,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在就业形势普遍严峻的当下,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压力更大,更容易出现恐慌、焦虑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及时的心理疏导对于引导大学生学会调适心态、自我解压、正确择业至关重要。有效的心理疏导应与就业的“个性化”指导紧密结合,辅导员只有在充分了解毕业生情况的前提下,才能针对不同个体开展不同的指导工作。比如有些学生缺乏目标,急功近利,盲目“海投”简历,代价很大,收效甚微;有些学生则希望能够“一步到位”,但现实往往难以如愿,因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有些人可能还会产生比较偏激的想法,辅导员必须通过与未就业、就业难的毕业生群体多作沟通,密切把握毕业生的心理动态,帮助他们适时调整心态,走出死胡同,提升抗挫能力、抗压能力,鼓励他们乐观面对既往的失败,通过明确目标,丰富材料,更加熟练地掌握求职技巧,提升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
四、抓好三大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确保
就业信息服务及时到位
第一,辅导员应始终以学生为本,积极主动地为毕业生收集信息、联系单位、拓展渠道;及时为毕业生解疑答问、尽心服务。
首先,辅导员应主动搜集、整理各类就业信息,同时有意识培养学生信息员队伍,广泛搜罗各大专业招聘网站及各地人才市场网络平台的招聘信息,充分利用学院的就业信息网络,如就业网站、《就业简报》、宣传橱窗、流动展板等,通过飞信、QQ、博客等网络平台,及时就业信息并动态更新,保证就业信息传递及时、畅通。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网上指导、在线交流等,开通就业咨询专线,做好毕业生就业“参谋”工作,切实为毕业生解决实际难题,实现就业指导的全面信息化,帮助毕业生及时把握求职机会。
其次,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督促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去获取相关就业信息,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避免因消极等待而错过宝贵的就业机遇。:
第二,学生信息档案库、学生家庭信息库以及用人单位信息库三大信息资源平台的建立将是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根本,也是其有的放矢挖掘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的基础。
首先,建立学生信息档案库。辅导员应将毕业生按照不同情况进行归类,特别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且就业存在较大困难的毕业生群体建立“家庭经济困难未就业毕业生信息库”,做到每个学生情况了然于胸,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推荐和指导工作。此外,学生信息档案库还应充实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的结果:学生是否想继续深造?学生心中设定的就业区域是哪里?学生向往什么样的用人单位?学生希望具体从事何种工作?这些不仅对于有效开展就业推荐工作,对于了解和把握学生求职心态,帮助辅导员及时拿出应对措施等都大有裨益。其次,建立学生家庭信息库,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学生家长的关系网络,争取学生家长的渠道资源,为毕业生寻求就业机会。随着就业环境的日趋严峻,家长对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他们利用身边的各种人际关系网络为孩子寻找就业机会,甚至有些家长在孩子上大学前就已经找好了出路,他们丰富的社会资源极具挖掘潜力,争取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是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有力助推。
关键词:瓯江学院;创业教育;构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46-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自2000年由浙江省政府批准设立(2004年国家教育部批准为独立学院)以来,顺应了国家改革开放,构建高等教育立交桥的发展趋势,抓住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推进的机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从虚到实。由把学生托管给各学院的虚拟学院,到“六个独立”的办学实体,学院健全了管理机构6部7分院,现有独立教学用地近500亩,教学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
从小到大。由三个专业一百多个学生,到组建232人的专职教师队伍,设置38个本科专业,在校生7600余人,学院逐步形成了“优化结构,强化实践,建设创业教育特色教学应用型本科独立学院;面向社会,内涵发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特色。目前,学院是国家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浙江省创业教育研究基地,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温州市小企业创业基地。
十二五期间,学院提出以“厚德浚智,学成致用”凝聚“创业教育”特色,探索内涵发展之路,锻造学院的品牌、提升学院的品位、追求学院的品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师教学的影响力,建设以“创业教育”为特色,兼具“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提高创业人才的竞争力,以“知识单元的重构产生附加值”为范式,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以“专业”为背景,指导学生创业的方向,提高创业的科技含量;以“创业意识、创业才能、创业个性”为线索,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培养瓯江风格的创业人才。
一、整合资源,凝聚创业教育的学院特色
温州独特的地域文化与经济特色,温州人自主、吃苦、冒险、创新的创业精神,为瓯江学院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精神营养和物质条件。学院确立了错位发展,特色立校,特长树人的办学思想,以创业教育作为学院办学特色,整合资源,培养创业人才,探索一条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之路。
2008年4月,温州市政府授牌的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落户瓯江学院,先后有60多家学生创业工作室入驻园区,有9个工作室申请注册成立公司,40多个工作室申请到工商营业执照。2011年该创业园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
2008年10月,浙江省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在瓯江学院启动,同时,已连续四年招生的温州首个企业接班人培养班开班;学院联合温州市总商会、温州团市委、温州商报共同主办温州创业青年楷模评选活动,并承办颁奖典礼。该活动已连续举办四年,积极为广大学生树立了创业榜样,搭建了交流创业经验的平台。
2009年2月,学院与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公司携手,引入先进微软IT专业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2009年3月,学院“创业先锋班”开班,到目前,已连续招收四届学员,共计220余人;学院和淘宝网淘宝大学合作,在浙江高校中首开淘宝网上创业培养班,着重培养学生网上创业和实践电子商务的各种能力。
2009年4月,由温州市经贸委授牌的“温州市设计创意中心”在学院挂牌成立,中心主要展示和销售学生自己创作的工艺品、字画、产品造型、动漫设计等各种文化创意产品。
2009年6月,学院14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拿到了工商部门颁发的“创业通行证”——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2009年10月,学院与温州金色童话文化有限公司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设立一百万元的创业基金共建“金色童话班”。
2010年4月,全国首家由政府主导、高校搭建、企业参与和学生承担的“四位一体”运营模式的大学生公益事业创业项目“温州市希望工程阳光青年网”在学院启动;由学院创业学生为提高创业实践成功率而自发成立的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大学生创业促进会正式挂牌。
2010年9月,由学院承办的衢州市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培训班开班,学院的创业教育开始走向社会服务基层。
2010年12月,大学生网络创业项目对接会暨网店营业执照颁发仪式举行。学院8名从事网络创业的大学生领到“网店营业执照”。
2011年4月,学院姜艳、冯俊钱等10位2011届毕业生成功领取由教育部颁发的首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
追问这一系列特色项目的开设及政府和职能部门“授牌”的原动力,那就是为瓯江学院凝聚创业教育的办学特色。而这个办学特色,又与温州这座城市的区域特色密不可分。温州传统文化孕育的浓厚的创业意识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滋养着瓯江学院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的同时,学院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先后与飞科电器、申瓯通信、星际控股等7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实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同时,学院着手“创意”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出发点,学院先后设立计算机、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等学科专业的“智能机器人实验室”、“计算机DIY实验室”、“淘宝创业实验室”、“节能汽车实验室”等多个创新实验室。每年划拨50万元资金支持学生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2010年,学院56位学生在国家级赛事获奖,27人在省级学科竞赛获一等奖,申报专利14项,40余位创业者领到工商营业执照,最大限度开发学生就业竞争、社会适应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同时,学院还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一)学院修订了培养方案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作业,学院全面实施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以“基础+专业”为基本架构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纳入公共必修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利用企业创新研发工作室、专业实习、实践、开放实验室项目等实践教学载体,强化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
(二)学院搭建创业平台,增强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学院免费提供场地,集中资源,学生们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创业。学院还举办以“创意、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竞赛,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灵感。
(三)学院积极建设多元化特色的师资队伍,为创业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学院派部分老师去本土企业进行挂职实践,将专业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积累经验,并授之与学生。学院积极引进“活教材”,先后聘任金克明等十余位企业家为客座教授、黄培拉为首席创业导师、李丐腾等85位企业家为创业导师,开设“创意咖啡吧”,每周三下午为学生创业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创业。
二、结合专业,构建创业教育的宽广平台
自2007年确立以“创业教育”为办学特色以来,学院及各下设分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关于创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积极为开展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实践搭建平台。结合专业,开展富有特色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
商务分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在做好企业接班人培养班和创业先锋班教学安排和师资配置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大学生创业,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和创业能力。分院先后举办了妙手点钞大赛、财务会计技能竞赛、校园创意集市、别针换别墅、班级企业化管理等活动,开办了“人才格子铺”和“人才快递公司”,在大学生求职与创业之间找到链接点,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便利条件。
法学分院针对当前司法考试升温这一情况,紧密结合自身专业优势,联合其他组织机构为广大参加司法考试的学生提供辅导培训。学生们运用专业知识,开展以提供申诉、法律顾问、法律咨询、法律文书等为主要业务的创业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利润,同时也为处于生活困境而又迫切需要法律援助的人提供法律支持。
人文与外国语分院通过举办报告会、座谈会、专题辅导、社会实践、创业广告设计大赛,开展创业之星评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通过宣传其2005届英语专业毕业生林美(现为宁波凌美工程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和2010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郑茹茹(言情小说作家,已出版五本小说,出版社冠以“纯爱小天后”的头衔),为广大学子树立创业典范,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在艺术分院,创业已经深入人心。在学院的学生创业群体中,该分院的学生充当着创业先锋的角色,创业队伍非常庞大。据统计,在温州市高教园区所在地茶山镇上的商业街,有将近20%的店面是由艺术分院的学生经营,而在校园内,由艺术分院学生申请成立的工作室就超过10余个。在这些工作室中,有游戏的,有经营服饰创意的,有搞肖像模拟复原的,也有租赁礼服和平面设计的。充分地体现了创业与专业相结合。
信息与电子工程分院充分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开展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活动。分院不仅成立了淘宝网上创业培养班,还搭建了淘宝网上创业供货平台,打造淘宝网络供货平台、大学城交易论坛及3D校园等一系列虚拟产品,让更多的学生在创业中学习,在学习中创业。
机械与建筑工程分院以创意培训、学科竞赛带动创业,以创意教育推动创业教育。分院积极与企业合作,将学生“输出去”,让学生融入企业,在企业的创新团队中学习创意,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意体系。同时,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出发点,设有土建工程设计类、造价类、检测类和机械工程模具设计、先进制造技术、机械电子、汽车工程等技能强化实训项目,学生历年参加全国、全省机械创新设计、节能汽车、结构设计、算量大赛、建筑设计等十余项学科竞赛,均取得优异成绩。
三、重在实践,深化创业教育的传承作用
为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积极倡导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搭建平台。然而,年轻的大学生们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因遭遇业务来源、产品销售、团队管理、资金缺乏、技术瓶颈等问题而辍业的现象也频频发生。因而,怎样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9年3月,瓯江学院对上一年度因定位不准、经营策略失当、内部管理无序、缺乏后续资金支持等原因而退出“创业园”的创业团队,举行了《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践认证证书》颁发仪式,首次为8个没有成功的创业实践团队进行认证,以肯定他们的创业实践经历,同时勉励他们继续努力,息业反思,总结经验,以利东山再起。
学院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也一直支持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当然,创业并不是都能获得成功的,但不管成功与否,创业的经历对创业经验的积累、今后的就业及个人的成长都将是一笔财富。创业实践的认证,是对学生参与创业过程的胆识、经历、经验和收获的肯定,以便他们今后能凭借认证证书更好地就业,同时也是对他们创业实践的一种诊断,希望他们继续坚持自己的人生设计,永不言弃。学院开展创业教育不是希望人人都当企业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
关键词: 毕业论文(设计) 网络平台 不同流向人才 持续发展能力
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中明确要求,必须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充分认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人才市场的不同需求和大学生就业的严重局势,许多高等学校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模式,使得大学生择业观念现实化,人才流向多样化。例如一些高师院校的毕业生择业思路初步形成了四个流向:考研深造型、应用技术型、中学任教型和改行跳槽型。不同的趋向和追求,使得毕业生对自己的素质、功底和广泛的适应性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与感悟,进而渴望在校期间能够通过某一特定方式例如撰写毕业论文来凝练竞争优势,提升创业才干,把自己打造得更为“牛气”一些,业已成为众多毕业生的共鸣心声。这意味着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面临着挑战与压力,既被寄予了厚望又被赋予了重任,所以毕业论文(设计)必须彰显鲜明特色和蕴蓄深厚内涵。显而易见,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过程和论文质量,对他们未来的就业与发展将会产生非常深远(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如何才能把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过程变成培养学生成熟与成才的过程呢?为此,我们提出了“构建以现代化网络为载体的毕业论文(设计)平台,用以培养不同流向人才的自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课题,并就此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探索。
一、目前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目前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题不当。选题不当甚至是不会选题。相当一部分毕业论文选题缺乏前沿性、价值性和可行性。有些论文的选题过大,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有些论文选题过窄,没有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2)内容平淡。论文内容平淡一般,多是罗列别家之说,缺乏自己的创新点。
(3)论证不严密。有些毕业论文观点模糊,而且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研究过程中没有逻辑分析、归纳与综合,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4)不会使用参考文献。有的学生热衷于写综述,但却不会使用参考文献,即使引用也多是较为陈旧的专著和材料,未能反映出本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发展趋势。
(5)格式不规范。许多学生不遵守论文用纸格式、字体、摘要、关键词、各级标题编号等要求,不重视前言、附录及结尾部分等整体结构,严重影响论文质量。
2.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1)目的不明确。为什么要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与学业水平和学位证书之间有何关系,毕业论文与自己的未来发展之间有何联系,在部分学生心目中并不清楚,因而重视程度不够。
(2)论文选题较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部署较晚,很多部门都是在第8学期开学才进行安排,频繁的任务加上沉重的就业压力与考研复试,使学生没有良好的心态、充分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撰写毕业论文。
(3)导师指导不力。导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难得与学生见几次面,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学术交流。无论是对学生论文选题方向的把握、选题价值的审查,还是科学实验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导师只能疲于应付。
(4)图书馆、资料室的文献信息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文献检索与应用能力是学生写好毕业论文的前提和基础。一些学生信息素质不高,没有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有些学生的网络检索方法比较单一、低级,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无从下手,浏览时间不少但获取的信息有限。
二、毕业论文(设计)网络平台的模块化构成及其功能
1.网络平台的概念
网络平台,又称网络支持平台,既包括承载网络的硬件设施、设备,又包括建立在Internet基础之上为网络运行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高校中的实验室、计算机机房、图书馆、教职工住宅、学生宿舍等场合,网络平台非常普及。
2.网络平台的模块化构成
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发生了战略性转变,全面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必须把质量意识体现到具体工作中。为了有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我们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为主线,以培养不同流向学生的自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以现有的实验室网络为基础,构建了由学术研究型、应用技术型、中学执教型、其他择业型等四大模块组成的网络平台。
(1)学术研究型。为准备考研深造的学生提供的一种环境,或者说是几个网络数据库。其中包含一些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资料,与考研方向密切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资料,以及一些课题资料和与此相关的使用方法和要求。
(2)应用技术型。为毕业后准备到厂矿、企事业单位,公司、研究所等上岗就业的学生准备的数据资料库。理工科类侧重于实验技能、技术设计、工艺流程等实用技术资料,文史科类则侧重于计算机使用、管理科学及与其专业相关的文档资料。
(3)中学执教型。为准备到中学任教的学生提供的网络资源。其中有教育理念、新课改标准、教学技能、中学教师素质、教育科学研究等相关资料。
(4)其他择业型。为毕业后打算从事其他工作(例如有的想参军,有的想支边,有的想当村官,有的想考公务员)的学生提供的一些参考资源。
3.网络平台的功能
(1)信息提供功能。根据模块的不同特点,提供有关信息,学生可以在此领域内比较方便地搜寻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既避免盲目性,又节省时间。
(2)师生互动功能。在毕业论文整个撰写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通过平台相互协商、相互讨论、相互沟通。甚至学生可以在宿舍,教师在实验室、办公室或者在家里,都可以相互交换信息。
(3)论文评阅功能。在论文上交之后,导师和评阅小组可以对论文进行评审。
(4)管理功能。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电子文档进行科学管理,方便论文的借阅、抽查和验收等工作。
(5)远程服务功能。为毕业离校的学生保留的一片网络空间。毕业生在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仍然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母校永远是他们的大本营。
三、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分段实施与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1.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初选阶段
从大三第一学期开始,学生除了公共必修课之外,选修课已经呈现出分流趋势。从这学期开始,召开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动员大会,部署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并安排网络平台知识讲座,同时在网络上公示导师的基本情况及研究方向,让学生进入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初选阶段。此举旨在唤醒学生的自适应意识,当学生的流向确定后,初步培养学生的文献调研能力和在“海选”中择定课题类型与范围的能力。
2.题目正选阶段
经过一个学期的酝酿、调研,到大三第二学期开始,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进入正选阶段。此时学生、导师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双向选择予以确定并适时举行开题报告。若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师生感到彼此不适,还可妥善予以调整。此举旨在实现个性发展、优生优培,培养学生清醒认识自己进而优选课题的能力。此后学生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分别进入到实验室、研究所或相关单位获取信息,锻炼实战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撰写阶段
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进入毕业论文(设计)撰写阶段。在这一学期开初,要求学生填写“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并由导师签字认可。任务书的基本内容为:论文题目;论文(设计)的主要任务及目标;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论文将要使用的主要参考文献;撰写论文的进度安排等项要求。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资料,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写作。此举意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
4.毕业论文(设计)评审阶段
学生的毕业论文(电子稿)上交后,由导师组成的评审组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评阅,以确定论文能否进行答辩。若未达到要求,将及时反馈给学生进行修改并限时返回修改稿,这又为学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时空条件。
5.答辩阶段
对合格的毕业论文(设计)(纸质文本)组织答辩,进而评定论文成绩。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答辩能力、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
6.后期督查与评优阶段
利用网络平台,学院组织督查组对各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按比例随机抽查、验收,并对优秀毕业论文进行盲审盲评(隐去导师姓名和学生姓名进行审阅和评选)。这样既可以发现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又可以体现评优工作的公开、公正和公平。犹如电脑系统中的“防火墙”,牢牢地把住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关口。
四、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后续化――延伸、拓展、再发展阶段
许多毕业生在到达新的工作单位后,由于环境、条件、任务和工作性质的改变,进行科研倍感困难。有的迫于无奈只好放弃,也有的跑回母校进行求助。鉴于这种情况,我们的网络平台继续为毕业生保留了绿色通道,特别是他们的课题(自然科学研究或者教育科学研究)若与毕业论文相近或相关,那他们的科研工作就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这实质上就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后续化――延伸、拓展、再发展阶段。由此可见,毕业论文(设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五、总结与展望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由于充分发挥了高校得天独厚的网络平台优势,使得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论文水平得到了卓有成效的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得到了锻炼,夯实了持续发展的基础,凸显了如下主要特征。
一是学生掌握了撰写毕业论文基本功。无论是从定题、立意到论文的整体结构,还是参考文献的引用乃至文本格式,都体现了规范化、程序化和创新化,为他们以后进行文字写作工作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二是学生增强了特色创新意识。他们清醒地知道,唯有注重特色,加大就业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立足之地。学生撰写论文的过程,既是跟着导师做学问搞研究的过程,更是砺炼自己成长成才的过程。所以他们非常注重学科前沿动态,敢于向高峰冲刺。如有些学生论文选题是导师的子课题,他们发挥自己的理论特长,敢于创新思维,05级就有4名学生在SCI二区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篇。再如有些学生论文选题是教育科学方面的内容,他们利用到中学支教的机会,一边教学一边进行调研。利用网络资源信息,结合中学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已有数篇在《物理教学》等杂志上。所有这些支撑材料,既是能力的表征,又意味着绿灯亮光,发展道路与就业渠道畅通。
三是学生强化了信息资源意识,他们主动提高自己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和开发信息的能力,为今后的持续发展进行了铺垫。
但在此项工作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主要是论文的重复率问题。由于引用资源相对集中,从论文题目到章节段落,重复是不可避免的,但重复率不能超过一定比例。这一点从一开始就必须给导师与学生讲清楚,并且通过文献检测系统软件给予警示,以杜绝抄袭、剽窃和假冒等不良行为,确保论文的真实性、科学性和诚信度。
总而言之,积极加大网络平台的利用和开发力度,强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合理利用,对于保证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乃至教学和科研等项工作,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白薇,常晓明,杨胜强等.着眼于创新能力培养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
[2]陈友华,丁远坤,高华等.提高认识,强化管理,确保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6,(1).
[3]李俊龙,胡锋,吉东风等.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8).
关键词:养老公寓;问题;对策
一、昆明市某老年公寓概况
昆明市某老年公寓是云南省民政厅的直属事业单位,于1997年投资建成并投入使用。(文中相关数据和资料系本文的一位作者在昆明市某老年公寓做义工时取得。因涉及单位和个人的隐私,故隐去真实名称,下同。)
昆明市某老年公寓占地16亩、建筑面积11200平方米,有床位400张,目前共有282位入住老人,1幢(自理一区)、2幢(护理区)、3幢(自理二区)分别有57、135、90位老人。1幢和3幢的147位老人生活基本能自理,他们中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均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2幢的135位老人都需要照料和护理,其中约2/3的老人患有老年痴呆、高血压、糖尿病、脑中风等疾病;约1/6为骨折或外伤手术后需要静养的老人;约1/6为完全无自理能力和临终关怀的老人。
昆明市某老年公寓现有各类工作人员70余人,其中医务人员9人(中、高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7人;医生3名,护士6名);养老护理员15人;行政后勤人员40余人,行政后勤人员中只有部分人员具备专业的管理学知识或接受过系统完整的教育。
二、昆明市某老年公寓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财力紧张
昆明市某老年公寓是由云南省老龄基金会投资80万和社会募资900多万,共计投资1000多万建成的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无财政后期拨款的事业单位。目前该公寓每年的收入约为550万,每年的人力成本及水电费支出300万左右。每年只能勉强维持基本开销,摊上房租及资产的折旧费就处于亏本状态――每年都有100多万的亏损,但财政对公寓没有补贴,在经营过程中财务压力较大。
公寓在2010年1月中旬贴出了《关于调整收费价格标准的规定》――调涨床位费,加收服务费……该规定一出,立刻引发了住在公寓内老人们的集体签名抗议,抵制涨价。而公寓自身也有苦衷。公寓虽属事业单位,却要自收自支;自建成后曾多年持续亏损经营,再加上规模扩张,管理费用亦在上升。双方的争锋相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公寓的运行窘境。进一步,如果某些老年人因为价格和自身经济承受能力而搬出公寓,其享受此类公共资源的权利遂被剥夺,则预示着在局部范围内社会养老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将会受到质疑和挑战。
(二)专业人员缺乏,服务层次不高
公寓中约1/2的老人需照料和护理,对长期照料和康复护理等方面的要求较高,急需大量专业的护理员。但在访谈的15名护理员中, 85%的护理员的文化程度为小学,15%的护理员文化程度为初中。相较专业的养老服务护理员或一般的护理员,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且欠缺专业知识。另外,需要护理的老人数约为入住老人总数282人的一半,但护理员一共只有15名。每位护理员平均要照料9、10位老人。民政部于2001年颁布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针对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的日常护理、康复、心理关爱等内容作了明确规定,但是从目前公寓中护理员和被护理老人的人员配比来看,护理人员即便全天候全身心投入到老人的生活起居、日常护理事务中,时间、精力都唯恐不济,在面对康复活动和心理关爱,特别是需要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时,心余力绌之感油然而生。
(三)未通医保,老人看病、就医难
公寓入住老人中约有2/3患有老年痴呆、高血压、糖尿病、脑中风等;约1/6为骨折或外伤手术后需要静养;约1/6为完全无自理能力或需要临终关怀。有很多老人还患有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昆明市某老年公寓虽然配备了一些医疗设备,也具备了相应的医疗资质,但是目前尚未开通医保及相应的报销体系。老人由于身体原因外出就医极不方便,但就近在公寓看病所有的费用又必须自己承担。对于多数老人和其家庭成员来说公寓的基本费用已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如果加上医疗费用每个月少则3000元,多则5000元甚至更多,很多家庭本已拮据的财力更显捉襟见肘。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基于公共财力的公共养老资源,其出发点在于维护社会公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社会公平性。但如果建成后没有公共财政的后续扶持,放任市场机制的支配作用,那么公益性的削弱、淡化也就在所难免。就近年来云南省财政支出状况而言,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出也在逐渐增加,是否可考虑将对老年公寓的财政性供方补贴纳入到社会保障支出预算内,用后续财政投入来保证公办养老机构可持续的公益性和福利性。或者可以考虑就每一年财政结余部分,一个可以接受的百分比安排专项基金,用以扶持养老机构。
(二)培养专业人才,完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继续增加福利彩票公益金用于培训养老护理员的部分,以此加大公益金的杠杆效应,增加养老专业人力资本。
另外,可考虑政府、学校、养老机构三方合作模式。即民政部门以福利彩票公益金的一个比例购买服务――在医科院校设立养老护理员培训中心。培训及相关费用由民政部门划至医科院校,然后由医科院校组织师资对养老护理员进行培训。在此期间,医科院校可同时将相同的培训内容开设为护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在培训养老护理员的同时完成对学生的授课。在此基础上,以医科院校自身的学分制改革为契机,鼓励学生到养老机构进行社会实践,以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在完成相应社会实践后,赋以学分,完成课外学分的考察。这样养老机构既拥有自身固定的养老护理工作人员,又可以得到外部社会人力资源的经常性支持,有望优化养老护理人员的年龄、学历、专业结构,提升服务水平,改进工作质量;而医科院校也在扩招背景下的服务社会中开发出新的实践基地。
还可设计一些鼓励性的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稳定养老机构人员队伍。能否参照政府对“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政策,对在养老机构服务期满后的大学毕业生,鼓励留任、择优选拔、扶持自主创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每年留出一定岗位数用以针对此类就业的大学生进行定向招聘;在报考研究生、公务员时适当加分、优先录用,在未来评定职务、职称时给予一定倾斜。以此增加养老机构的人才吸引力,增强大学生到这类基层服务、奉献的意愿,客观上有利于养老机构为自身未来发展引智蓄力,也为分解巨大的就业压力进行有益探索。
(三)调整医保政策,实行医养结合的发展模式,将养老医疗服务纳入医疗保险卫生体系
能否考虑建立和开通养老公寓医保体系,将养老公寓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体系。养老与医疗的有机结合或许预示着养老事业的一种未来趋势。昆明市某老年公寓中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均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部分老人则为老年痴呆、脑中风、骨折或外伤手术后需修养的;少数为完全无自理能力和临终关怀的老人。老年慢性疾病是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重要开支部分,特别是不能自理的老人,更多时候他们的医疗费用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费用。建立和开通养老公寓医保体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入住老人及家属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张翔,林腾.补“砖头”、补“床头”还是补“人头”――基于浙江省某县养老机构的个案调查[J].社会保障研究,2012(04).
[2]邱秋英,袁圣慧.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市场前景分析――以厦门市某民营养老机构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4).
[3]王冠.合理调整养老机构的结构和功能[J].社会福利,2011(02).
[4]朱蓉.关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探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2(07).
[5]黄莎莎.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困境与未来策略分析[J].学术评论,2012(03).
[6]朱海滔.养老服务:金矿待开,人才短缺[J].职业,2009(02).
[7]曲晓鸣.从我父母住入住养老院的医保困境谈起[EB/OL].百度文库,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