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商业招商工作计划范文

社区商业招商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商业招商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商业招商工作计划

第1篇:社区商业招商工作计划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胡杨大哥”为你整理了这篇商务投资促进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谋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商务投资促进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谋划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在潘集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推动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争先进位,多次荣获“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商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全市利用外资工作先进单位”和淮南市市级文明单位,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目标。现将2020年和“十三五”期间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0年及“十三五”工作总结

2020年以来,我局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紧扣商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主要指标实现争先进位,好于预期。

一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0年1-9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12亿元,同比下降20.1%。

二是外贸进出口额。2020年1-8月(官方数据只反馈到8月份),实现外贸进出口额1993.32万美元,同比增长659.18%,增幅位居全市第二位。预计全年可完成2600万美元,可超额完成全年2500万美元目标任务。

三是实际利用外商投资。2020年1-10月,完成利用外资1940万美元,超额完成全年1850万美元目标任务。

四是引进市外资金。1-10月份引进市外资金项目资金44.07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84.75%,高于序时进度1.42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引进市外资金52.8亿元。

五是引进亿元以上省外资金。1-10月份引进亿元以上省外资金项目资金34.45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86.12%,高于序时进度2.79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引进亿元以上省外资金41亿元。

六是新开工项目数。1-10月份新开工工业招商项目9个,其中亿元以上工业招商项目6个;新开工亿元以上其他产业类招商项目:1-10月份新开工亿元以上其他产业类招商项目3个。

2020年,全区商务和招商工作各方面取得了新发展新突破,为全区经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回顾过去五年,我区的商务和招商事业稳步发展,全方位推进。

五年来,经济指标显著提高。全区累计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07亿元,居民消费日益提升。外贸进出口预计累计实现4800万美元,外贸总量稳步提升。预计累计实现外商直接投资8660万美元,外资总量位居全市前列。2016-2020年预计引进内资达311亿元,引进亿元以上省外项目资金达142亿元,招商引资成果斐然。

五年来,发展基础显著夯实。一是电商发展势头强劲。以“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为抓手,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全区建成村级电商网点31个,省级农村电商示范村2个,示范企业2个,示范品牌4个,示范网点4个。组织开展电商培训1001人次,其中贫困户66人次。累计争取省、市电商奖励资金扶持142.4万元。二是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实施城区菜市场改造升级三年计划,新建、改造菜市场5个,充分保障我区“菜篮子”工程稳定。加油站建设提速,我区运营的11座加油站全部完成油气回收和地下油罐双层罐改造工作。三是是市场运行平稳有序。狠抓商务系统内市场、商场、加油站等重点场所的安全生产工作,同时与相关部门配合加强市场巡查,防止假冒伪劣商品进入流通渠道。加强消费市场运行监测,圆满保障了疫情期间市场生活必需品供应。

五年来,发展后劲显著提升。坚持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上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多次参加进博会、世界制造业大会、徽商大会、豆制品展销会等展会,积极开展招商活动。五年来,先后引进华西新能源光伏电站项目、淮南固废处置中心项目、正邦循环农业生态园项目、三峡150MW光伏发电项目、阳光浮体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潘集区选煤厂项目、皖江物流综合码头项目、年产26万头生猪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潘集电厂项目、煤电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年产8000万平方米瓦楞纸板等一批重大项目,为推动我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项目“源泉”。

二、十四五期间项目谋划

1.万盛阳光商业综合体项目:该项目由淮南市万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位于我区珠江路北侧、经五路东侧、黄河路南侧,占地77.45亩,总投资2亿元,其中商业部分占地面积29亩,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总投资近1亿元(工程8000万元,装修近2000万元),建设6层酒店一幢(一、二层为商铺,三至六层为酒店),二层市内农贸市场一幢,三层商铺一幢,配套社区服务等。

2.北城市场开发项目:该项目由鑫马集团投资建设,选址在潘集区黄山北路东侧,总投资约3亿元,占地面积41亩,建设商住一体商业综合体项目。

3.豆腐文化产业园项目:该项目位于潘集经济开发区(北区),2018年8月份市产发集团斥资3.48亿元投资建设,一期占地面积约86亩,主体工程建设基本竣工,设置五大功能区:生产加工区、物流配送区、产品研发区、休闲观光区、公共服务区。建设标准化厂房面积约12万平方米,产业园分两期实施,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蒸气管网建设项目预计2020年4月份全部建成。拟引进有资质的运营管理企业和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倾力打造集豆制品加工、销售、研发和观光为一体的工业游项目。

4.淮南粮油物流园项目:立足潘集区现有农业优势,建设规模化种养基地,在平圩镇建设集仓储物流、粮食加工、循环养殖、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项目,总体规划面积4000亩,其中仓储物流、生产加工核心区域110亩。形成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生产要素聚集的“生产+加工+科技”模式。

5.淮南潘集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由北京中农国发集团公司投资建设,选址在松江路以北、珠江路以南、泥河路以西、贺疃路以东范围,项目总投资约8亿元,总建设规模18万平方米。本项目规划交易板块、农副产品加工板块、物流配送板块、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板块、商业配套板块、运营保障板块六大核心功能区,建设形成规模化的农产品交易市场,

三、2021年工作计划

一是是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建立健全市场化招商机制,试行政府购买招商服务,建立中介招商服务奖励机制,开展委托招商。完善招商顾问制度,加强与一些驻外机构、咨询公司中介机构、龙头企业等的合作,提高招商引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专业化招商水平。充分发挥现有企业招商主体作用,实行产业链招商。鼓励我区龙头企业通过主导产品上下游链接,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与项目。

二是壮大招商引资力量。坚持在招商一线锻炼干部、任用干部,强化招商工作部门的职能,加强招商机构和队伍建设工作,把全区优秀的年轻干部充实到招商队伍中来,努力建设一支熟悉产业经济、掌握投资政策、通晓商务惯例、精通项目谈判的专业队伍。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招商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是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强化亲商爱商意识。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进一步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积极联系市政务中心招商引资项目审批窗口,开通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压缩项目备案、立项、环评、安评、土地规划等项目行政审批时间,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招商引资全程代办制,为企业提供接洽、联系、申请、办结等全流程精准化的免费服务,实行一对一精准服务,跟踪解决疑难问题,不断塑造潘集区优良营商环境的形象,化被动为主动,逐步从“政策招商”转变为“环境招商”。

四是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及时传达省、市外贸发展扶持政策,组织外贸企业的员工参加省、市商务部门关于外贸外资业务的培训和知识讲座,努力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积极组织鼓励辖区内外贸进出口企业参加涉外博览会,扩大外贸进出口贸易。大力培育发展出口企业,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壮大出口队伍,积极引导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和发掘,加快外贸进出口企业孵化进度,尽快实现进出口实绩,提高外贸增长点。

五是不断提升消费水平。加快流通领域现代化建设,推进我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提升我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围绕我区优势产业和产品,努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服务业等新型消费业态,不断优化消费结构。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保障农村群众消费方便安全,大力促进消费增长。

六是持续培育限上企业。对全区已符合限上条件的限下商贸流通企业逐户走访动员,促其积极申报,转化为限上企业。同时做好培育限上企业的业务指导及服务工作,对培育成熟的企业,与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协调,将按照限上企业申报标准及时间节点,组织企业积极申报。十三五期间,已

七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认真排查商贸领域环保和安全隐患,推动商贸领域环保和安全责任制度建设,加强商贸安全宣传培训演习工作,组织商贸流通企业开展、自查和隐患整改,严防踩踏和火灾等恶性事件发,确保全年商贸领域无事故。

八是继续推进农村电商发展。重点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向电商化转型升级,促进电子商务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使电子商务成为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四、“十三五”期间省级以上荣誉

2018年7月,我区荣获安徽省商务厅颁发的“兴农扶贫先进单位”。

第2篇:社区商业招商工作计划范文

一、求新创优,商务工作不断提升

1、坚持以民为本,实事工作成绩突出。

一是定点屠宰率达标。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管理秩序,加强肉品质量管理,在确保乡镇定点屠宰率达到95%的基础上,又自筹资金320万元新建了全市城区机械化屠宰场。该宰场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土建工程2800平方米,包括采购生猪机械化屠宰生产线一套,建300立方米中型沼气池一座,达到年屠宰生猪60000头、菜牛15000头,菜羊8000头的规模。是一家集屠宰、畜检、屠管为一体的现代化办公,且符合国家设置要求和管理科学的园林式中心屠宰场。今年6月30日正式投产使用,新宰场建成后城区定点屠宰率达到了100%,预计全年可定点屠宰生猪34901头,定点屠宰菜牛2780万头。同时,为保证新宰场的正常运行,市屠管办依法开展系列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加大了对肉品经销各环节的清理和整治力度,并对私屠滥宰行为给予了严厉的打击,有效的遏制了肉品违法行为的发生,使肉品市场经营环境和经营秩序明显好转,城区上市肉品合格率达到100%,保证了经营单位所使用的肉品100%来自于定点屠宰企业,确保了广大群众肉品消费安全。二是蔬菜农残实行严格控制。今年,蔬菜检测工作人员为加强源头管理,加大了对乡镇蔬菜基地、蔬菜批发市场的检测力度,确实做到进入批发市场的商贩和农户人人都有检测报告单,对不合格的蔬菜,坚决进行销毁,让不合格蔬菜没有市场、没有销路,确保人们群众吃上放心菜。预计全年共检测蔬菜样品25030个,全面完成市政府承诺的检测任务数,蔬菜农残超标率控制在6%以下。全市全年未发生一起群体性中毒事件。

2、狠抓监督管理,食品安全成就更加明显。

今年我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对各乡镇、街道和各职能部门下发了《<食品安全法>宣传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站、简报、墙报及街头广场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有效地提高了全民食品安全意识,营造了人人关注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同时,为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先后组织开展了节日市场、酒类市场、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农资打假打禁以及打击私屠滥宰和病死猪肉非法交易、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回头看”等多项综合整治行动,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746人次,出动车辆197台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户835户,发现本文来源:文秘站 隐患100多处,下达整改通知69份,立案查处48件,罚没金额6.87万元,查获假冒伪劣食品1653公斤。其中,商务部门加强了对肉品、酒类市场的监管,端掉私屠滥宰窝点一个,依法收缴违规肉品320公斤,查处销售假酒经营户10户,收缴各种假酒158瓶,总价值近3万元,查处了19家无酒类流通随附单的经营单位,收缴和登记保存了7个不同品牌的啤酒共134箱,处罚金额近五万元。

3、维护大局稳定,维稳机制进一步完善。

为做好维稳和综治工作,我们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工作机制,主要抓了维稳工作责任制,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认真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重大问题,明确专人,限时办结,加大督办力度,努力把稳定问题解决在本部门,不把矛盾上交或推向社会。其次抓应急处置机制,完善了处置集体上访,异常上访和的各项措施,确保应急处置工作能够随时启动并顺利进行。在今年商贸系统企业退休人员补发拖欠工资和医疗保险登记摸底过程中,我局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因此,没有发生一例上访事件。

4、坚持跟踪服务,招商工作取得成果。

市商务局今年招商引资项目主要参照津市市产业招商工作方案进行,在所服务企业“津市市万盛茧丝绸有限责任 公司”顺利完成股权转让后,仍然积极跟进所引进和即将引进的项目,自始自终做好跟踪、协调服务工作,采取了“一商一法”、“一企一策”的办法,有针对性的解决项目建设工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以提高引进项目的成功率。该企业已于9月正式投产。在此基础上,招商小分队继续外出招商,今年9月、10月、11月,分赴广州、东莞、上海实地招商,分别与东莞圆州纺织印染厂、广州新力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洽谈新建牛仔系列产品染整线和小食品及柔内食品加工生产线事宜,广州新力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法人高新力将于12月来津实地考察。同时引进了一家红薯半成品加工企业,总投资约150万元,该项目已落户新洲,将于11月中旬正式生产。

二、拉动内需,商务职能显著提升

1、商贸流通工作出成效。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我们紧紧抓住中央“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出台的优惠政策,积极搞活商品流通。一是积极推动家电下乡工作。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标语、宣传栏、宣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工作政策,共出动宣传车12台次,下发宣传资料120__份,张贴宣传海报12份,并对全市审核通过备案的“家电下乡”销售网点进行公示。截止20__年11月10日止,我市通过审核的家电下乡备案销售网点达到54家。登记备案补贴家电下乡产品共计5403台(件),销售总额1080余万元,发放补贴资金:140.45万元。其中冰箱3553台,彩电653台,手机43台,洗衣机282台,空调777台,电脑67台,热水器26台,微波炉2台。二是积极推动“东桑西移”工程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该工程已经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蚕科所等部门组织的联合验收小组审核验收。目前,我市桑园面积已基本恢复,蚕桑龙头企业万盛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已恢复部分生产线,并增加一组缫丝设备,使缫丝规模达到4组,具备年生产白厂丝200吨能力,产值可达1.4亿元,净利润达到300多万元,现已完成全部合同任务。三是积极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__年继续加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的力度,建设改造农家店10家,全市共建改农资、农家店51家,乡镇覆盖率达100%,各行政村的农资、农家店覆盖率达到65%以上。四是积极推动我市成品油加油点建设。今年向省商务厅申报新建的两家加油站,其中明星加油站已获成品油零售许可证,开始正式经营,李家铺银龙加油站已获省厅建设许可,目前正在建设中。

2、蔬菜产业形成新特色。今年,市蔬菜办与市农业部门共同编制了津市市五年蔬菜建设规划,其中蔬菜建设标准化规范性调研已上报省农业厅,并将获得国家农业部门补贴。与此同时,为搞好蔬菜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蔬菜布局,将特色调强、品种调优,蔬菜特色生产基地也初步形成。我们以阳由垸为主生产大路蔬菜,主要产品有辣椒、茄子、莴笋、四季豆、丝瓜、苦瓜、冬瓜、南瓜、萝卜、大头菜、胡萝卜、西红柿、大白菜、藠果、西洋芹等,现可年产蔬菜10万吨以上;以灵泉镇为主发展设施蔬菜200亩,产品有引进韩国的黄瓜、红宝石番茄、梅菜、小红玉西瓜等;以白衣镇为主发展无公害化藠果产业;以保河堤镇为主发展食用菌产业;以涔澹垸为主发展瓜果、蔬菜等,主要产品有西瓜、南瓜、马铃薯和反季节蔬菜。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9%,占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50%,成为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农作物。我们先后引进并试验示范蔬菜新品种50多个,其中:保健特需类蔬菜品种9个,高产优质蔬菜品种和破季蔬菜新品15个,加工蔬菜新品5个,目前我市蔬菜已有55种,1000余个品种,蔬菜已基本实现了周年生产,均衡供应。50%以上的蔬菜品种实现了升级换代,蔬菜良种普及率达到了80%以上。在蔬菜产业调整的同时,市蔬菜检测站工作人员加大了源头管理,对乡镇蔬菜基地、蔬菜批发市场的检测力度,做到进入批发市场的商贩和农户人人都有检测报告单,对不合格的蔬菜坚决进行销毁,全年共销毁了不合格蔬菜838.5公斤,让不合格蔬菜没有市场、没有销路,确保人们群众吃上放心菜。

4、酒管工作出成效。市酒管办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在各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开展了“百日打假”活动,每天出动车辆4台,人员近20人,对全市酒类经营场所实行分区、分片派查,“百日专项整治行动”期间,共出动车辆近百台次,出动执法人员近300人次,共检查城、乡经营场所400余家。共查处销售假冒伪劣酒类经销商8家,收缴假冒伪劣酒类132瓶(其中:五粮液2瓶,茅台酒6瓶,御品德山二代4瓶,国窖1573两瓶,金枝大曲90瓶,泸酒酒24瓶),总价值一万多元。并分别对这些售假商户进行了行政处罚,共处罚金47950元。通过专项整治和法规宣传,使广大的酒类经营户从思想上引起了高度重视,特别是极个别重点经营大户和品牌窗口企业,在管理上更加规范,在质量上更加过硬。在打假的同时,市酒管办对酒类流通随附单的规范使用(特别是对啤酒品牌清理)也进行了严格的执法检查,共查验了8个啤酒品牌,全部的商都存在无随附单的现象,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按照“条例”规定,对这九家的酒类商品实施了登记保存,扣押、收缴,共收缴啤酒427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方知名品牌的销售市场,对那些外来品牌不守法经营的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警示,并对他们分别实行了500—3000元的处罚。

三、深入实践活动,商务形象整体提升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自3月上旬启动以来,按照市委部署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实施意见要求,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立了活动主题、建立了工作制度,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学习计划,结合商务发展实际,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结合意见建议形成了较高质量的领导班子分析 检查报告。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一是“学习型”机关已经建立,大家紧密结合商务工作实际,在招商引资、行政执法、新农村建设等现代商务专业知识学习上下工夫,干部队伍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二是作风进一步得到改进。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抓基层、抓项目和优化服务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企业和基层提供优质服务。对于重要、紧急的事项,开辟“绿色通道”,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努力为投资者和经营者创造了良好的商务发展环境。三是树立了廉洁务实的形象。扎实开展了政风行风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严格落实首办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等有关制度和法律法规,促进依法办事,树立了商务部门清正廉洁、纪律严明、高效务实、风尚文明的良好形象。

四、20__年工作思路

1、重点抓好国家和省市扶持政策的落实。困难时期蕴含着重大机遇,为扩大内需保增长,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我们要抢抓机遇,切实帮助企业、农民享受国家省市的扶持资金。

2、重点激活城乡消费,确保内需扩大。继续抓好“家电下乡”,积极协助搞好“汽车摩托车下乡”。巩固“万村下乡市场工程”,加快配送中心建设,加大商品配送力度,搞好标准农家店建设与改造。继续抓好商业网点规划,启动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工程(三眼桥农贸市场改造),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继续拓展消费领域,发展新型消费模式,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举办好各类节假日购物活动及我市首届米粉文化节活动。

3、编制好《津市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确保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加快商贸流通和餐饮娱乐休闲业的大发展。

第3篇:社区商业招商工作计划范文

一、认真总结工作,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深化规划编制审查,着力推进区域科学发展。坚持把推进“十一五”规划的配套完善,作为统领发展的龙头工作来抓。在去年成立市规划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规划咨询委员会专家库,完善重大规划编制计划,加强重大规划调研编制,规范重大规划前置性审查,制定规划工作考核办法,着力推动规划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年初,通过征集梳理,市政府把73个重大规划列入今年重点编制和前置性审查计划,分解了工作任务,明确了职责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着重对全市工业平台布局及产业发展布局、城乡一体化、文化融合发展“一规两案”、南部生态经济区、黄衢南高速互通口经济区、教育和卫生布局等重大规划,进行了认真调研和编制。完成并印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审查了与之相配套的一批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初步形成了以“十一五”规划纲要为龙头、各专项规划为支撑的发展规划体系,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打下了框架性基础。

(二)加强特色产业培育,着力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坚持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核心来抓,全面落实工业、农业、服务业各项政策措施,制定出台“科技25条”、推进工业平台建设等政策意见,并率先在衢州市出台实施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16条意见,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2+6”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1.4亿元,同比增长26.3%,其中六大特色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8亿元,同比增长35.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9%。园区基地新开发土地948亩,新落户企业51家,完成工业产值35.2亿元。绿色特色农业稳步提升。粮食生产保持平稳,凤林下坂片被列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展示片。省级万亩生态高山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市级千亩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启动建设,我市被列为省有机产品生态试点县。*白菇被评定为“*十大名菇”,恒亮公司有机蜂产品被列为国家产业化经营项目,市绿业公司被认定为第四批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林产品推介会在北京成功举办。特色服务业健康发展。抓住重点环节,积极促进旅游休闲、商贸物流、房地产等服务业发展。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亿元,同比增长13.9%。全市接待游客7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20万平方米,交易额5亿元,城区二手房交易额近1亿元。外贸出口2500万美元,同比增长38%。

(三)狠抓项目和招商工作,着力增强区域发展后劲。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和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把加大投入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来抓。半年来,我们致力于调动全市上下积极性。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招商引资、外联业绩等考核办法,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积极营造抓项目抓招商的浓厚氛围。致力于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项目审议、项目推进等机制作用,建立项目前期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发展规划研究室、工业项目促进中心,全面加强项目谋划,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和建设。深入开展企业招商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同乡联谊会作用,创新“山海协作”模式,探索与宁波鄞州区、杭州下城区和江干区等地建立资源换项目机制。认真对接省委省政府22号文件,积极抓好项目包装争取支持。致力于增强要素保障能力。成立造田造地公司,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等工作,半年累计争取到各类用地指标3100多亩。组建市金融服务中心,做大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推行企业联保、农户联保,建立重点工业企业财政短期转贷制度,举办了重点项目融资推介会,现场签约41个项目,协议信贷金额达26.27亿元。项目和招商工作较快推进。征集到项目建议373个,列为省重点预安排项目有2个;132个重点项目开建率80%,完成投资13.9亿元,其中“310工程”完成投资4.7亿元;11项为民办实事工程有8项开建。*电力调度大楼、地税征管大楼、人才劳动力市场等公建项目正在筹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段于5月25日在全省率先开通,新火车站同步启用,老铁路资产接管工作已启动,并已明确了责任部门和职责;黄衢南高速公路*段在衢州市率先实现了无障碍施工,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招商引资共引进市外项目254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和10%。新批外资项目6个,实际利用外资313万美元。,我市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成效明显,其中市财政和有关部门共同争取省财政补助资金9700万元。

(四)加快城乡建设步伐,着力夯实区域发展基础。坚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扎实推进城乡建设工作。城市方面,各方合力推动“四城联创”顺利开展。城北新区建设加快推进。西环线基本建成,迎宾大桥、须江公园亮化及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加快实施,城北大型超市、广电中心动工建设,双塔主题公园、精品景观带完成规划设计,已投入项目建设资金8000万元。完善城市绿化养护管理办法,新增城市绿地10万平方米。实行城市道路等级清扫保洁管理,大力清除“废旧灯箱”、“城市牛皮癣”,积极治理城市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结合方面,46省道江贺段畅通工程全速推进,48省道改造基本完工。碗窑水库引水工程建成供水,城区至上余、*、碗窑农民饮用水工程启动建设。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基本完成,新开通公交线路10条。45个市级机关部门、80家规模企业与40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结对帮扶,到位帮扶资金170万元。新农村建设方面,40个重点村建设扎实推进。“治污沃土•建设新农村”工程全面启动,农村沼气综合利用、商品有机肥推广和农村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赤膊墙”整治等工作顺利开展,列入省“811工程”的32处大型养殖场沼气池建设项目8处建成。“康庄工程”建成通村公路236公里,硬化路面138公里。*水香畈、碗窑凤凰山新列入市级下山脱贫小区,有168户高深山区农民下山建房。农民素质培训、农民信箱应用成效良好。

(五)积极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推进区域文明进步。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机制办法,努力加快科教文卫体、人口资源环境等各项社会事业进步。召开科技创新工作大会,全面部署了“十一五”科技创新工作,启动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市专项行动计划,今年我市申报的187项科技计划项目有25项已立项,其中列入国家级2项、省级19项。高度重视专利维权,妥善处理三友电子公司专利技术泄密事件。我市被命名为“省教育强市”,全市教育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四项工程”扎实开展,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大型元宵灯展成功举办,文保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三卿口制瓷作坊被列为国保单位,*镇古街区、石门镇清漾村历史文化遗迹被列为省保单位,*镇被列为省民间艺术之乡。积极构建公共卫生框架,合作医疗实施顺利,启动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扎实做好以传染病、流行病等为重点的疾病防控工作,加快推进民营医院发展,第四专科医院顺利建设,我市被评为全省无偿献血先进市。积极筹备市十三届运动会。进一步深化生态市建设,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整治三年行动,初步完成江化公司绿化隔离带规划,建成环城生态景观林8000亩,全面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加强了土地、矿产、水资源等开发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有序推进。制定出台了*市地名规划和地名管理办法,新设立周家青社区。此外,审计、统计、气象、档案、外事、侨务、台湾事务、民族宗教等工作继续得到加强,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六)认真履行政府职能,着力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坚持把提升政府执行力作为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一是依法规范政府行为,着力提高行政效能。编制实施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认真办理人民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421件议案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基本完成。全面开展“项目服务月”活动,及时解决了一批企业发展和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行政服务中心推行星级服务制度,受理事项办结率99.4%,群众满意率达到99.5%。5个山区乡试行乡账市制度。深入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大力倡导艰苦创业、节俭办事、集约发展导向,廉政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二是高度关心群众生活,着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指导,多种形式举行劳务交流会,新增就业岗位1973个。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完善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开展城镇住房公积金制度扩面工作,组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免费体检,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累计为5287户9191名城镇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274万元,发放困难群体救济款、灾害救助金、慈善救助金348.5万元。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应急救援物资能源库启动建设,安全生产专家库初步建立;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商业贿赂专项治理、禁毒等工作扎实开展;深入推进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农村食品安全“三网”逐步健全,百村连锁放心店建设较快推进。认真受理调处人民来信来访,1-6月共受理调处1487件(人)次,落实“三级终结”制度,依法查处违规违法上访。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主要是:

一是工业平台熟地供给明显不足。这是当前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从园区基地情况来看,目前仅有*经济开发区65亩可直供熟地,待7月份省批后才可增800多亩工业用地,其它园区基地尽管今年新开发了近1000亩土地,但都是零星用地,大部分还是没有经过平整的“毛地”,不论是用地时间上还是用地成本上,对好的项目都缺乏吸引力。与衢州市本级、龙游等地相比,我市工业熟地储备尤显不足。从引资项目洽谈情况看,今年以来,有几十批客商因我市缺少熟地,只好放弃来江投资。从项目落地情况看,列入今年计划的50个重点工业建设项目,目前还有8个项目土地没有落实。从用地指标使用情况看,今年我市已争取到各类用地指标3100亩,但实际仅使用500多亩指标,主要原因还是缺少符合项目要求的熟地。与此同时,资金的制约也还未得到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比较突出。

二是项目工作推进不平衡。重大项目谋划、重大项目前期、重大工程建设等几个方面都有一定的不平衡性。重大项目提出方面,今年重大项目提出情况总体较好,提出项目的单位和项目数量比去年大幅度增加,但在107个考核单位中,仍有近一半单位没有报送成果。重大项目前期方面,列入今年我市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的32个项目,有12个项目进展相对较快,有的已进入土地征迁阶段,但其余20个项目均受到市场、资金、土地等方面的制约,其中4个项目今年没有任何进展。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各类项目的投资进度总体偏低,列入计划的省、衢州市和我市的七类重点建设项目,只有列入我市“重大新开”和衢州市“六大百亿工程”项目投资进度超过50%,全部重点建设项目总进度只有35.3%,特别是“310”工程只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29.6%。

三是招商引资面临更大挑战。当前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的突出压力。首先是区域竞争加剧。发达地区以其区位、产业配套、经济基础等优势,在大项目、高新项目引进上赢得了优先;同时,我市周边的一些欠发达地区招商力度不断加强,不论在政策上、供地上,都有大军压境之势。因此,不论是在大项目、高新项目还是一般项目的引进上,我们都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对手。今年我市引进的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在6个县(市、区)中列第5位,还没有引进一个5000万元以上的市外工业项目。其次是各单位招商不平衡。尽管招商完成情况总体良好,但全市纳入考核的99个乡镇、部门、单位,目前完成任务的只有6个,完成一半以上的只有23个,尚没有实绩的有32个。第三是招商工作存在虚浮化倾向。总的来看,我市大部分单位的招商工作比较务实,但个别单位的少数干部存在畏难情绪、无所谓思想、虚浮作风,突出表现为不主动出击“守株待兔”等项目、挖空心思“坐享其成”分项目、利用职权“窝里抢食”争项目,既损害了政府形象,也破坏了投资环境,更与*人“诚信、务实、硬扎”的品性不相称。

四是财政收支平衡压力继续加大。一方面,财政增收难度加大。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原材料、能源等生产性要素价格上涨,我市一些企业销售、利润直线下降,直接影响生产领域税收上缴。同时消费领域、投资领域财政增收的空间也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财政支出有增无减。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社会稳定、公共设施、机构运行经费等支出逐年增加。,促发展、保稳定、保吃饭支出仍然较大,特别是工业平台建设投入、公务员增资、低保和优抚提标等支出项目增多。

五是行政效能还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为:集中精力抓发展的意识还不强。少数干部工作不专注不持久,即使对市委市政府部署的重点工作,也不能集中精力,力度不足,办事拖拉,速度不快。专业化操作促发展的水平还不高。少数干部在项目招商、文化融合、资源整合、市场化运作、土地征迁等工作上,缺乏解决矛盾问题的办法。优化服务助发展的作风还不实。少数干部把职责当权力,把服务当恩赐,面对服务主体,还抱着计划经济的条条框框,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维护稳定保发展的责任心还不强。对一些苗头性问题不够重视,小事扩大后又把矛盾上交,没有尽到保一方平安的为政之责。廉洁干事谋发展的自律意识还不够。办事不节俭,干事就想拿奖金,特别是有极少数干部甚至,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办。

对上述问题,市政府已经给予高度重视,将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深化特色举措,扎实推进全年重点工作的落实

市委十一届十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的“特色推进”战略,既是立足*实际的创新之举,也是对区域发展战略的丰富提升,形成的“兴工强市、借力发展、特色推进”三大战略,构成了完善的区域发展战略体系。特色推进战略实质是发挥比较优势,创造竞争优势,实现错位发展,我们必须长期坚持,深入实施。作为政府抓落实的层面,既要坚持在战略上对接,更要在行动上加快落实,特别是要在发展举措上力求特色,培育丰富特色载体,深化创新特色举措,提升发展的特色竞争力。具体而言:就是抓手要更新,在抓产业、城市、社会事业、新农村建设等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有更新的举措,力争发展抢先一招;方法要更专,在抓规划、抓项目、抓招商等重点工作上有更专业化的水平,推进工作超前一步;措施要更实,在抓难点问题协调、解决上有更实的举措,落实办法胜人一筹。,全市上下按照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既要统筹全局,抓好各项工作的推进,确保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更要突出重点,细化目标,创新举措,抓好关键性、紧迫性环节的落实,重点要抓好十项工作。

(一)加快拓展块状经济平台。产业发展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市委提出做大产业块状经济的决策部署,既是“特色推进”战略的深化,也是“六六”产业工程的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是特色块状经济做大做强的三个重要环节。,要坚定不移的强化块状经济产业、龙头、平台、科技、外力、环境六大支撑体系建设,特别是针对当前工业平台熟地供应不足的突出问题,全力拓展块状经济平台。

做好平台空间规划。在整合“园区+基地”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明确全市工业平台重点开发区块、支持开发区块、允许开发区块三个等级。市级工业基地包括“二区四基地”,即*经济开发区和*贺村竹木工业专业区两个省级开发区,加上淤头、新塘边消防器材、四都机电、双塔纺织服装、*竹加工四基地。“二区四基地”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平台。另外,综合考虑区位、交通、资源、环境、土地等多方因素,规划若干乡镇工业功能区,作为我市今后工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预留工业用地。工业平台之外区域,除重点骨干企业以及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允许发展工业外,原则上不准布点新的工业项目。调整扩容后,我市将形成园区、基地、功能区三级工业平台体系。

促进产业向平台集聚。坚持特色兴园,集聚发展。要以规划引导产业集聚,一个基地(片区)确定一至二个主导产业,产业布局最多不超过三个。要以政策促进产业集聚,对工业基地内符合产业布局规划、达到投资强度、在限定期限内开工建设和投产的给予政策扶持;要按照“分散招商、统一落户”的原则,引导招商引资项目、新办工业项目及市域内分散布点企业向工业平台集聚,对引进项目乡镇和基地所在乡镇实行税收分成。要以优质服务加快产业集聚,各工业基地要建立专职土地征收服务组、项目服务组和招商组,为落户项目提供全程服务,加快项目落地,促进产业资源共享、各展所长、集聚发展。

加快平台熟地开发。按照满足今明两年工业用地需求,加快*经济开发区跨江区、贺村竹木工业专业区*片、虎山片和贺村片、双塔纺织服装基地等重点启动点建设。要创新平台开发模式,坚持多级办园,多元投入,鼓励乡镇部门、企事业单位、行政村和市外经济主体等通过灵活形式,参与工业基地开发,在基地内建标准厂房;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财政根据基地规划面积、开发规模、供地需求、开发进度、招商实效等,对重点启动点给予启动周转金支持。要突出重点开发环节,要重点抓好“一桥一路”(市区*路延伸至跨江区的道路和连接江东区、城北区的大桥)的各项前期工作,确保明年年初前早动工建设;加大重点启动点基本农田调整力度,推进启动点“三通一平”步伐,力争工业基地年内推出熟地3000亩以上。

(二)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工作。,项目建设要突出项目服务、项目储备、要素保障等重点环节。要在项目建设上下功夫。各级各部门要围绕年初确定的132项市级以上重点项目、“310工程”、50项重大工业技改项目的落地、建设、投产,进一步深化“项目服务月”活动。对在建项目,要促其加快进度,尽快投产;对遇到困难和问题的项目,要早协调早解决,有困难抓紧上报市政府协调解决,促其早日开工,顺利建设;对因各种原因确实无法实施的项目,要尽快调整。要在项目前期上下功夫。各级各部门要以提高专业化为重点,合力推进重大项目的谋划和提出,市发展规划研究室、工业项目促进中心既要抓好全市性重大带动性项目的直接谋划,还要加强全市面上包括中小企业项目前期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市重点办要进一步充实梳理重大项目储备库,确保在10月底前提出明年重点项目初步安排。要提早做好明年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的衔接,力争前期项目尽快转为建设项目。要在要素保障上下功夫。对因土地问题不能落地的项目,要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尽快选址、加快报批、加速征迁,促进项目早落地;对因资金问题推进难的项目,要发挥金融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作用,通过采取财政资金短期转贷、企业联户担保等措施,解决项目融资问题;针对政府性投资项目,要超前抓好主体、资金、土地“三落实”,特别要强化资金平衡测算,有条件的项目先上。同时,还要加强环境容量、电力配备等关键环节的预考察。要在督查考核上下功夫。要强化重点项目考核,加强督查通报,要对项目的进度进行通报,要对部门服务进行通报,要结合进度和服务情况进行严格考核。

(三)扩大专业化招商实效。力求要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要力求“山海协作”新突破。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抓手,抓住发达地区制造型产业急需“腾笼换鸟”,产业溢出的大好机遇,敢于变通,探索以资源换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积极向上争取折抵指标换项目的政策倾斜。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与发达地区“异地建园、合力招商”的合作方式。要在保持土地占补平衡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低丘缓坡为主的耕地后备资源优势构建工业平台,实施土地资源招商、平台招商。特别要加强与发达地区企业、项目直接对接,务实推进,力争与宁波鄞州区、杭州江干区、下城区等地的“山海协作”取得实效。要力求专业化招商新突破。深入实施产业招商,强化与工业平台招商、企业主体招商结合,重点要抓好机电等产业的专题招商活动;要大力实施中介招商,从与外地政府对接招商向产业行业协会、商会对接招商转变,借各地行业协会、商会之力加大中介招商力度,提高招商实效;要继续通过联谊会开展老乡招商活动,更深入地抓好企业和*籍在外人士等市场主体招商。要力求招商机制新突破。大力推行部门乡镇联动招商机制,组成招商组实施联动招商;要深化招商项目全程服务制,为引进项目的开工和投产提供优质的后续服务;要规范招商引资引荐认定制度,着力克服招项目变挂项目等不良倾向,原则上每个项目只计一个引进单位,到位资金最多只能由两个单位分享,各职能单位不得以为项目提供服务为由争挂项目。

(四)着力打造城市主题形象。城市规划建设要切实增强精品意识、主题意识、融合意识,按照做精、做特、做美的要求,确立城市规划建设“造盆景”的重要理念,整合资源,挖掘城市主题形象,强化山水生态和历史文化的融合,着力建设一个生态文化和谐、主题形象鲜明的“盆景城市”。要突出重点高起点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和“一规两案”指导下,进一步强化文化与城市融合发展理念,对直接关系城市主题形象和城市景观的项目在开发建设之前要抓紧编制各项专项规划,形成从城市最宏观的战略性目标到最具体的、可直接操作内容的规划体系。重点要做好“一线多点”山水文化融合景观规划导则,尤其是入城口—双塔公园—一江两带—须江公园—虎山公园精品景观线和西山健身公园、新火车站、新江中、步行商业街等景观点的规划设计。每个节点、每个小品都要按照自然融合、和谐共生的理念进一步融入生态、文化元素,体现“千年古道•锦绣*”的主题。要强化文化融合高标准建设。要以项目来推动融合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切实做到文化融合有动作、有体现、有成果。,重点要推进西山健身公园、须江公园扩建、*文化广场、“一江两带”等关键节点的融入设计建设,规建、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必须协同配合,发挥优势,合力推动项目建设。要以“四城联创”为抓手高水平管理。树立“四城联创”全市一盘棋的思想,整合资源,积极推行条块结合、相互监督、相互协作的联动管理模式,加强部门协作互动。要对照创建“四城联创”各项标准和要求,查找薄弱环节,强化弱项攻坚,力争通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验收和省级卫生城市的复查验收。

(五)大力发展特色休闲旅游。特色休闲旅游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休闲旅游业是调整优化我市经济结构,发挥地方特色竞争优势的关键抓手。要以独特的山水生态、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打造三省边界旅游休闲集散中心为目标,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载体,提升休闲旅游产业的水平和档次。要抓好旅游精品景点建设。围绕“一轴(仙霞古道)、两核(*、*)”,突出“*—*—*”与“*—*”等精品旅游景观线建设,包装推出*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和睦彩陶、*生态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建设项目。围绕主题,精心规划设计包装好*古镇保护与开发项目,加大定点招商力度,提高项目招商吸引力,加快推进项目启动建设。要丰富休闲旅游内容。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丰富提升城市主题公园、特色餐饮、特色街区、特色休闲场所等休闲旅游设施,着力提高接待能力和水平。在双塔、碗窑等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包装、招商、建设体现*特色文化与生态主题、具有区域发展重要带动作用的休闲旅游度假功能的项目。同时,积极发展风格独特的农家乐、采摘游、乡村游,提高休闲旅游的趣味性,丰富休闲旅游内容。要加强旅游品牌营销。围绕*文化和旅游主题,规范统一旅游CIS形象标识,全面打响*旅游主题品牌。要加强与浙闽赣皖、长三角城市间的旅游交流与合作,融入旅游经济圈,提高我市休闲旅游景区的知名度。要继续策划举办旅游文化节及旅交会等节会活动,以节会集聚人气、商气。,要举办*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暨国家AAAA级旅游区揭牌仪式。

(六)提高边界商贸物流辐射带动力。我市是三省交界的“边城”,商贸文化历史悠久,商贸物流基础扎实,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辐射扩散能力。要进一步发挥边界优势,突出重点领域,发展特色商贸物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快商贸物流基地规划。把发展商贸物流业与特色产业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以市区为中心,辐射南北的商贸物流网络。在城区人流集聚地段合理布局大型超市、精品商厦、特色街区等商业网点;在城区南北两极布局都市配送型物流、产业基地型物流;在江贺经济走廊沿线布局与特色产业配套的大型物流仓储基地。要强化商贸大项目带动。,要重点推进城北大型超市、建材装饰市场、精品商厦、上铺化工物流基地、虎山现代物流基地、左邻右舍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同时,要顺应产业、企业的多元化发展趋向,积极培育辐射力较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利用现有商业土地、设施等资源,引进一批外地商贸物流企业,推动我市商贸物流水平的整体提升。要制定政策措施,加强市场运行监测网络、人才队伍、行业协会等的建设,促进商贸物流业快速发展。

(七)促进建筑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建筑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既关系发展又涉及民生,保持房地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十分重要。要认真落实房地产业发展16条意见,积极推动建筑房地产业朝着更理性、更稳健的方向发展,促进建筑房地产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要加强土地调控。实行土地经营管理统一收购和统一供应制度,制定合理的年度投放计划,控制新增商住建设用地总量。运用土地出让价格和规划建设标准杠杆,引导开发精品样板楼盘,建设精品建筑、节能建筑。要加强政策扶持。通过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时限和额度,降低商品住宅按揭贷款首付比例、提高高层或小高层住宅维修专项资金收缴额度等措施激活房地产交易市场。适时举办房产交易会。要加强行业引导。建立房地产、建筑行业诚信评价体系,开展“年度最佳楼盘”、“年度房地产明星企业”、“优秀物业管理小区”等评选活动,鼓励建筑企业争创“钱江杯”、“衢江杯”优质工程。要加强服务跟进。进一步加大对房地产业的宣传力度,新闻媒体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传递准确的市场信息。

(八)整合提升教育卫生资源质量。社会事业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政府将致力于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当前,特别是教育、卫生方面还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需要在发展的投入、资源的整合等方面加大统筹工作力度。要加快推进布局调整。抓好全市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实施,启动周家青小学和*外国语学校建设,完成溪东小学和双塔初中的征地工作,完成*、坛石两个学区的布局调整;要在保障人民群众医疗水平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卫生布局调整规划,鼓励卫生资源向中心集镇和市区集聚,今年重点要加快推进第四专科医院、公共卫生中心等设施建设,启动1-2家医疗单位改革。要大力引入市场化运作。进一步降低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通过公开招标、租赁、收购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机构和非义务教育。在内部管理上,要总结一批市场化运作好的思路和做法,及时在面上推广,重点是学校后勤保障、校企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市场化运作。要扩大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利用好三省边界的区位优势和教育、卫生现有的品牌优势,吸引周边人群来我市就学就医。要继续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特别要培育*职教集团和职教中心品牌。要研究出台支持民营医院发展的政策,按照“大专科小综合”的思路,促进贝林、桃源骨伤、大唐蛇伤、康复医院等民营医疗机构做精做特,提高我市教育、卫生资源的辐射带动能力。

(九)务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点多面广,要按照“规划先行、产业为重,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元投入、改革配套”的原则,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重点工程。要深入实施农业产业提升工程。重点做强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继续抓好千红、荣盛、绿康、松兴等公司的“310”技改项目。要培育一批营销组织,积极组建白菇等农产品贩销联合体,年内争取有2-3个列入省级专业合作组织。要打响一批农业品牌,建立品牌共享机制,加强展销宣传,加强市场开拓,重点要组织好中国(*)木业科技洽谈会。要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抓好白菇、蜂、生猪、种鹅等一批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建设花园岗市级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要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把城乡应历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青年、失地农民等作为素质培训的重点,确保务实完成全年培训任务。要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抓好创业型培训和素质提高培训。要健全供求交流平台,加强就业市场信息服务,畅通供求信息渠道,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加快百村硬化、洁化、美化、文体化“四百工程”实施进度,重点抓好20个重点村内主干道的硬化、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垃圾集中处理,开展村庄绿化美化。要加快推进上余、碗窑、*农民饮用水工程实施进度,力争元旦前基本完工、春节前供水;要加强项目整合对接,将村庄整治与土地整理、宅基地整理、河道清淤、道路建设、绿化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包装项目向上争取建设资金。要深入实施下山脱贫工程。各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行政村、中心村村庄布局规划,按照轻重缓急,有重点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全年完成2800人的下山脱贫目标,以实施双溪口、塘源口、张村、保安等山区乡自然村居住点的整村搬迁为重点,着力加快*清泉、上余洞塘山、*水香畈、碗窑凤凰山4个市级下山脱贫小区和7个乡镇脱贫点建设。要根据特困户搬迁难的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在安置地建设“下山移民公寓”和“民工公寓”。

(十)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促进和谐发展为目标,全力营造更优的区域发展环境,不断增强地方软实力。要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居民就业;不断完善城镇五项社会保险、农村五大社会保障制度,做好社会救助、优抚和残疾人工作;要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积极开展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认真办好市十三届运动会。要营造平安的社会环境。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有效遏制违法犯罪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营造安定、有序、法治的社会环境。加大消防安全设施投放,着力提高农村消防安全预防和救援能力,扎实推进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推行和实施事项终结制度,继续开展工作“基层基础建设年”和依法、依法处访的“双向规范年”活动。要维护稳定的市场环境。深入开展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完善食品与药品安全监管“三网”建设,组织开展好食品生产加工、建筑工程及建筑材料、消防产品等专项执法检查。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认真做好有关专利纠纷调处,积极协助企业制定、完善专利、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巩固国家生态示范区创建成果,深入推进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重点抓好机立窑、石灰窑、砖瓦窑“三窑”整治,完成空气质量自动站建设,加大锅炉烟尘和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力度。此外,当前还要高度重视抓好的抗旱工作,保证生活用水和抗旱用水,确保用水安全。

三、强化高效落实,着力营造加快发展的特色环境

当前,各地发展硬环境基本趋同,竞争优势更多的体现在软环境上。政府的工作效率决定一个地方对人才、资本的凝聚力和发展的竞争力。近年来,我市发展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各级各部门效能意识不断增强,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但是,面对更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压力,我们要克服“服务就是政策优惠,就是单纯解决水、电、路等硬要素”的观念,确立政府重在发展支撑体系建设的理念,加强软要素建设,以更为争先的意识、开放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务实的作风和规范的制度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执行力,着力营造加快发展的特色环境。

(一)以强烈的争先意识抓执行。要强化目标意识。工作要有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我市提出了“跻身全国两百强、打造实力*”的目标,各级各部门就要围绕目标抓好工作的细化落实,层层落实到人,做到人人心中有目标,个个肩上有责任。要强化忧患意识。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必须看到,我们的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工作效率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存在着差距,主动服务意识不强、破解难题的水平不高、化解矛盾的办法不多。我们切不能满足于过保险日子,甘当平庸之辈,要有危机意识,居安思危,奋勇争先。要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干事要有激情和奉献精神。现在有的部门检查多、培训多、考核多、收费多,主动下基层服务少、指导少、沟通少、解难少,工作飘浮、应付了事。干工作既是岗位责任的要求,更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要立足岗位多干一些事,少讲一些困难,少争一些利。

(二)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抓执行。要增强包容性。克服“企业怕竞争、部门怕失利、领导怕风险、群众怕吃亏”的不良心态,以更宽阔的视野,进一步激发市内外经济主体和广大群众的内在活力,集聚各方面力量,合力发展*。要放眼周边,跳出*谋发展,善于向兄弟县市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我所用。努力营造环境,吸引外来投资者创业,补我所短。要增强全局性。我们必须树立大局意识,处理好部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做到局部服从全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以全局的角度谋发展,包括谋划项目、配置资源、提出政策。要增强协作性。协作的实质是以“和”为基础,以和共事,以和谋事,以和成事;协作的要求是要有团队精神,克服部门利益至上的错误思想,提高整体效能,形成万众一心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以大胆创新的思路抓执行。要勇于探索。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的转轨期和社会的转型期,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很多工作需要去探索、去尝试。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给我机遇,就能把事干成;给我有限资源,就能把事干好。探索就是要善于结合,在“上情”与“下情”的融合上做好文章,针对自身工作实际,创出独特的办法和对策。要甘做“另类”。所谓“另类”,就是敢于打破常规,用超常规的理念去更新思路,用超常规的方法做工作,对不合时宜的制度和规则,该废止的废止,该调整的调整,该优化的优化。所谓“另类”,就是要大胆做事,不怕“犯错”,敢于面对矛盾,敢于承担责任,只要是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干事业,就要大胆干。要力破潜规。善于个性化思考,勇于创造性工作。要坚持少说多做,先干再说,只干不说。凡是外地的成功经验,都可以学习借鉴;凡是政策法规上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大胆探索实践;凡是上级政策规定有弹性的,都要积极争取、灵活运用。

(四)以务实高效的作风抓执行。要突出重点。有的同志抓工作面面俱到,抓不住工作重点,虽然也忙忙碌碌、辛辛苦苦,但工作却难以上水平、见成效。要明确主攻方向,突出工作重点,分清轻重缓急,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关键环节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上来,发展有目标,工作有方向。要更加专业。要精通业务,掌握过硬的本领,做到更内行,努力成为行家里手,这是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要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掌握一些市场化运作、项目包装招商等方面的操作方法和能力。近几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实践使一批经济型、开拓型干部显露出来,得到干部群众的认同、得到提拔重用。要一抓到底。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在目标任务下达以后,落实了没有,无人过问,结果好坏,没有回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之所以推不进,一些政策之所以落实不了,多半原因是遇难而退、拖拉推诿。在这里,我再着重强调,要关注细节,注重结果。对布置的工作、政府出台的政策、协调的事,必须立说立行,一抓到底。,要着力解决一批“批了不办、说了不算”的部门“中梗阻”问题,树一批服务型、实干型、操作型的工作典型。

第4篇:社区商业招商工作计划范文

一年来,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全省领先、西部一流”的总体目标,牢牢贯彻“三二一”发展方针,加快推进“四个转变”,着力建设“四个”,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圆满完成了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尤其是下半年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和“8.30”地震灾害的巨大冲击,整体经济出现明显“滞涨”迹象,灾后重建任务异常繁重的严峻形势下,区政府依靠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以及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坚持全年目标不变、任务不减,自加压力、迎难而上,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整体实力再上新台阶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预计(下同)达到217.6亿元,增长13.5%;区属经济增加值突破100亿,达到100.8亿元,增长15.6%,超计划目标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突破4亿元,达到4.03亿元,增长38.5%,超计划目标8.9个百分点。与年度计划相比,其他各项指标也全面超额完成了预定目标,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48.5亿元,增长17.8%,超计划目标3.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6亿元,增长22%,超计划目标1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38元,增加630元,超计划目标2.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4890元,增长15.5%,超计划目标0.85个百分点。

(二)各次产业协调发展,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现增加值57.2亿元,增长10.8%。为推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了《服务业发展规划》,确立了“一区、两线、三圈、四带”的总体构想,明确提出了近期重点发展的支撑性项目。加大名品名店的引进力度,沃尔玛总部正式批准同意在攀设立分支机构,必胜客、星美院线、劲浪体育等招商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利川废旧物资交易市场二期、旅游产品特色街积极推进,“第四届山城啤酒节暨首届火锅节”、“迎新春购物月”等节会活动成功举办,传统商贸业档次不断提升,市场消费保持活跃,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1.5亿元,增长19.3%。现代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阿署达景区、弄弄沟至大黑山风景区规划工作全面启动,体育公园前期工作扎实开展,玉佛寺景区建设进展顺利;烟草物流中心、汽车4S产业带开工建设,密地粮食物流中心、密地综合物流园、高新技术产业综合服务带前期工作稳步推进,阿里巴巴全国西部二级城市首家电子商务平台成功搭建,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年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54亿元,增长14%。洁宇加气砖、宏冶高速线材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攀阳煤基还原铁、攀航钛材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100万吨表外矿等项目已初步具备开工条件,钢铁冶炼及延伸加工、采选等传统支柱产业得到巩固,钒钛新材料、都市型工业逐步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培大扶强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3户,区属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9.5亿元,增长32%。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入园企业占区属地方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6.7%,实现利税近亿元,园区已被省发改委列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范畴。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4200万元,增长1.8%。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制定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办法,密地二社、倮果三社、沙坝二社的征地、拆迁工作积极开展,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初显成效。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双龙水库及配套渠系建设已完工,弄弄沟村通社入户公路、阿署达村至水保牌坊道路建成通车,龙岗水库加坝扩容工程接近尾声,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特色种养殖业的培育取得新进展,成都新希望万亩优质水果、秦氏咖啡、安国枣等特色农业基地不断壮大,双龙滩大型养猪场初具规模,干热河谷人工动植物群落示范基地加快建设。

(三)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投资结构呈现新变化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6亿元,增长2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5.5亿元,增长19.2%;更新改造完成29.2亿元,增长61.3%。投资结构发生了新变化:一是投资渠道更加多元化,国有、民间投资分别完成32.1亿元、24.5亿元;二是服务业投资提速,在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23%的情况下,其他服务业完成投资12.4亿元,增长38.5%,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6.5个百分点;三是民生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完成投资2亿元,增长25%,占投资总额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四是环保和生态建设加快,完成投资2.56亿元,增长34.7%,占投资总额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共实施项目278个,113个项目竣工或投入运营,149个项目在开工建设,30个储备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四)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城市面貌得到新改善

继续实行环境容量总量控制,严格落实“三同时”,新上项目全部执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控制了新的污染。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24家重点污染源企业实行了限期治理,对15家高污染企业实施了关停淘汰,全年削减二氧化硫总量2008吨,超市下达目标22%。强化技术指导和政策引导,圆满完成了中汇、攀阳等重点企业以节能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据初步测算,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分别下降5.6%和7.3%。全力以赴推动创模工作,着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马家田沟综合整治、大渡口生活污水处理厂等项目竣工投入使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迁建、饮用水源保护区沿岸违章建筑清理拆除、沿江保洁等工作积极开展,辖区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大力开展建筑施工扬尘、道路抛洒扬尘、工业企业面源污染、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等专项整治,辖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创历史新高,全年平均达到86.45%。城市功能不断健全,积极主动配合市里完成了金瓯广场、滨江大道后段等项目拆迁及配套工作,建成了炳草岗垃圾中转站、医疗危废集中处理系统、后山公园休闲健身通道、湖光休闲广场,启动了小区煤气管网改造。城市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基本实现了从突击性整治向常态化管理的转变。

(五)各项改革有序进行,对外开放显现新成效

政务服务中心和群众接待中心的职能进一步发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启动并实施了新一轮街道、镇财政体制改革,完善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办法,实施了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工作。重点领域改革步伐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通过阶段性验收,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全面实施,环卫作业市场化加快推进。攀钢集团公司辅业改制工作有序进行,钢城企业总公司改制工作顺利实施,钢城集团正式挂牌;市属企业改制移交工作全面完成,部分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参与承办了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峰论坛暨项目对接会,参加了第九届西博会、首届川商大会等招商活动,全年接待国内外客商40余批次,与众多商会、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严格重点项目责任制,大力推行重点项目督查督办制,健全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和一站式服务体系,对外开放环境不断优化。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4.3亿元,增长35.3%。

(六)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全年扶持重点科技项目13个,帮助企业申报专利15项,2家企业被评为省市高新技术企业,2家企业被评为市专利试点企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区属学校布局调整方案稳步实施,高中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全面完成。全年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新建和改造学校13所,新增校舍面积4000余平方米,维修校舍25000余平方米,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将开工建设,医疗和食品卫生市场进一步规范,辖区无重大疫情发生。社区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建社区小广场46个,第六届社区艺术节成功举办,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通过验收,社会政治保持稳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启动。物价、档案、妇女儿童、残联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七)惠民工程稳步实施,和谐建设有了新进展

促进就业、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教育救助等十大惠民工程大力实施,年初确定的33项惠民项目全面完成年度预定目标。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506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107人,“4045”等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63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8%。转移农村劳动力2300人。健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参加五大保险的人数平稳增长,城乡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在全市率先启动了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强力推进惠民帮扶工作,全面建成了街道(镇)和社区(村)便民惠民服务中心站点,各类帮扶活动广泛开展。在全市率先创建3家惠民超市,1800余户城市低保户享受了日常生活用品购买补助。认真落实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辖区所有村民均享受农村贫困人群医疗救助,“零利润”药品覆盖率达100%,城市医疗年人均救助95元,农村医疗年人均救助106元。继续实施“寒窗助学”行动,全区共有3607人次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其中487人次享受“三免一补”政策),支付经费65万余元,无一名特困职工子女因家庭贫困辍学,1194名农民工子女就学得到妥善安排。改造完成廉租房453套,为1367户居民发放廉租房补贴382.8万元,农村30户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全面完成,银江镇敬老院主体工程完工。

积极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区上下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积极组织救援人员200多人次奔赴灾区一线展开救灾,及时支援灾区帐篷、食品、衣被、药品等物资,安置灾区学生239名,捐赠人民币955.6万元。在“8.30”地震发生后,快速启动三级响应应急预案,动员全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即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9150人、临时安置43850人、妥善安置受灾学校6000余名师生,发放救灾物资折合人民币160余万元、组织捐款210万元,全面开展了24小时安全巡查、卫生防疫等工作,有效防止了灾后疫情的传播,辖区没有发生一起因地震灾害引发的不稳定事件。同时,抓紧编制和启动恢复重建规划,筹集恢复重建资金6400余万元,快速实施应急工程和恢复重建项目,保障了辖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阶段性重大胜利。

从总体上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承接了近几年的良好势头,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自身优势发挥不充分,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有待进一步深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节能降耗压力大,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发展方式的转变任重道远;土地、融资成本上升,机制、措施缺乏创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进度和要素流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对财政支出的压力日益加大;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仍然较重。

二、计划的初步安排

(一)当前面临的发展环境

受市场需求和产品价格大幅下滑的影响,攀钢等大企业经营困难,部分中小工业企业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生存空间受到挤压,部分行业出现严重亏损,走出困境仍有待时日;受整体经济低迷的影响,消费领域不容乐观,房地产、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行业仍可能延续低增长态势;受盈利预期无法实现的影响,企业投资信心和能力下降,发展后劲受到严峻考验;国家虽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但其效应尚有一个逐步释放的过程。我区当前仍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自身发展中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甚至一些困难和问题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在看到困难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充分挖掘有利或潜在的有利因素,从而更好地寻找应对的策略。从外部环境看,虽然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但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强劲活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出现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向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转向适度宽松,扩大投资、刺激消费、保增长、促发展成为政策的主要取向,资金、土地等要素供给趋紧的状况会得到极大缓解,企业将得到更多实质性扶持,钢铁、建材等行业景气度有望在巨额投资的带动下提升。全省、全市经济从地震灾后的低谷中有力回升,并将继续受到灾后重建的拉动。从自身条件看,随着“双创”成果的逐步显现、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进程的加快以及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和重大三产设施的兴建,城市形象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服务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工业园区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东南沿海产业转移来临,我们发展的环境日益改善,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招商选资的渠道更加通畅。随着100万吨表外矿开发、谷田三期扩能等项目的建设,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随着攀航钛业钛材等项目的建设,新兴产业发展空间逐步打开,我们发展的内生动力日益增强。

为此,我们既要充分估计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保持我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忧患意识,又要正确认识我们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信心,有效应对。

(二)发展计划安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在计划安排上,总体把握“四个加快转变、五个更加注重”的原则。“四个加快转变”就是加快传统农业向近郊休闲旅游业转变、加快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变、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加快由协助配合城市管理向主动参与城市建设管理转变。“五个更加注重”就是:更加注重发展方式转变,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上取得新进展;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在改善民生、增进和谐上迈上新台阶;更加注重资源环境建设,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设生态文明上取得新成效;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在城乡统筹上迈出新步伐;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在优化环境、完善制度、增强活力上力求新突破。

(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增长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9%,第三产业增长13%,区属经济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财政收入增长8%。

——节能减排指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以上,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4%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5%以上。

——改善民生指标:城镇新增就业不低于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2%;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6%以上。

三、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强力推动投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重大政策机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确保投资实现较快增长。

完善项目生成机制。紧紧围绕改善基础设施、增强发展后劲、产业结构调整和民生工程建设,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扩大项目来源,增加项目储备。加大财政对城市、园区、民生、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放大政府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引领作用“引导项目”;以主导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为重点,积极面向国内外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招项目”;为抢占产业前沿和制高点,把前期工作延伸到实验室,参与中试“抢项目”;立足区情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围绕资源“开发项目”;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主动“承接项目”;顺应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灾后重建机遇,抢前抓早乘势而上,向国家和省市“争取项目”。

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继续执行重点项目部门和区级领导责任制、重点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制、重点项目督办制。切实加强对政府重大投资的管理,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论证,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市场自主投资的鼓励和引导,支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政府鼓励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广泛参与各种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把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与发挥民间投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对重点工程和在建项目,强化组织协调,确保按期推进。对新开工项目,抓紧完成各项审批程序,落实开工前的各项建设条件,确保如期开工。创新融资方式,拓宽筹资渠道,积极破解资金“瓶颈”制约。

(二)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完善和落实市区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快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的发展,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切实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发展水平。扩大就业承载能力,全年服务业吸纳新增就业不低于3000人。

不断提升消费业。(1)加快构筑新的高端时尚商圈。推进旧城改造,力争启动二街坊商业综合体、桃源街商住项目;加快新区拓展,推进炳三区商会大厦建设。促进连锁经营、特色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2)着力提升商贸流通业。积极引进一批名品名店,完成旅游产品特色街的打造,加快推进曼哈顿商业步行街和利川废旧物资交易市场二期、西海岸市场三期等专业市场建设,建成三星级屠宰场。(3)办好节庆活动,通过啤酒节、乡村旅游节、房博会等活动的开展,广聚人气商气,繁荣辖区市场。(4)以发展近郊休闲旅游业为重点,以阿署达至玉佛寺、弄弄沟至大黑山为主要景区,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近郊休闲旅游景点,适时开发沿江休闲项目。(5)推动龙江明珠、水木风华等项目加快建设,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发展。(6)把发展服务产业与发展服务事业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公共服务的产业化进程,力争启动体育公园、沙滩排球基地等项目建设。(7)深入推进“社区双进”和“万村千乡”工程建设,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促进服务业从城市向农村快速渗透,逐步构建节点畅通、城乡相连、点片互动的服务网络。

大力发展生产业。(1)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启动密地综合物流园、密地粮食物流中心、倮果战略装车点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攀西烟草物流中心、金利医药物流、汽车4S产业带、矿产品物料配送中心等项目的实施。(2)抓好三大平台建设。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引进为重点,着力打造投融资服务平台;以阿里巴巴网站为核心,加快完善电子商务平台;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综合服务带的建设为依托,努力形成制造与服务有机融和、互动发展的新格局。(3)大力培育法律、会计、人才、科技咨询、信息技术等中介组织,努力建设门类齐全、体系完备、水平较高、竞争有力的区域性中介市场。

(三)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按照“做强传统、培植新兴、重点突破、集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从传统向新兴转型、从做大向做强转轨、从工业大区向工业强区转变。

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扶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把支柱产业和现有骨干企业的稳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全力以赴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渡过难关。(2)引导现有企业正视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战略转型步伐,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高自身抗风险的能力。(3)加快钢铁等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抓紧培育钒钛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下大力气抓好钢企100万吨表外矿、谷田三期、攀阳煤基还原铁、攀航钛材、顺腾碳化钛、久欣氮化钒等一批有利于结构升级的重大项目。

抓好工业发展载体建设。(1)以建设生态环保型园区的理念为指导,科学定位,突出特色,不断完善园区规划。完成高梁坪园6.28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规划,力争通过华山园工业用地规划评审。(2)大幅提高园区建设资金投入,统筹推进园区路、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园区拓展步伐,完成倮果三社搬迁、补偿、安置及项目入驻,分片启动流沙坡园开发,积极探索地企共建园区的新路子。(3)创新服务模式,加强园区管理,促进各类要素向园区有序集中,不断提升园区整体形象。

抓好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1)强化节能减排。加快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和监测体系,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期投入机制,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行动,逐步实施一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进一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切实提高项目单位面积投入强度和整体利用效率,完善土地集约利用的准入和考核机制。立足于挖潜与开发,着力在盘活土地存量上下功夫,推动部分园区用地实现“零地增长”。(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钢铁研究院、学院国家级钒钛新技术研究中心、中国钒钛制品检测检验中心等科研院所为依托,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科技孵化园和中试基地,并适时引入风险创投机构,引导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全年力争建成1家工程技术中心,至少培育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并实现产业化,促成3-5个项目关键技术突破并转化实施。支持地方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全年培育和发展市级专利试点企业2家,力争新增专利10件。

(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1)完善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科学设定年度目标和工作计划,健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推进机制。(2)在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加快汽车4S产业带、密地综合物流园、高梁坪园区拓展等重点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保障和承载能力。(3)以项目建设为依托,结合灾后农房恢复重建,完成村六社、密地村二社、倮果三社村民安置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阿署达村、弄弄沟村、沙坝村二社等村民集中安置区建设,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保障失地农民的就业需求。(4)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各类实用型专业人才,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将新增社会事业投入向农村倾斜,在就业、医疗、社保等方面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适度发展特色农业。(1)优化种养植(殖)业结构。与近郊休闲旅游业的发展相结合,重点抓好阿署达花香果园特色农业园、秦氏咖啡种植示范园、干热河谷人工动植物群落示范基地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动双龙滩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盛唐生猪黄羊养殖基地建设,支持绿景公司DM生物菌有机肥生产项目的实施,实现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再利用。(2)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重点抓好咖啡深加工、禽蛋深加工、果品深加工等项目,逐步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3)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和弄弄沟小流域治理。建成弄弄沟村、阿署达水保牌坊至机场路口道路,启动阿署达至玉佛寺公路建设,全面完成龙岗水库加坝扩容。

(五)夯实民生之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着力改善民生民本。(1)加大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完善就业援助体系建设,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实现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全覆盖。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000人,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2)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向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迈进。积极推进社会保险城乡一体化进程,制定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和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民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贯彻落实医疗救助政策,积极实施灾害应急救助,深入开展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帮扶活动。探索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健全城乡居民住房保障机制和社会福利建设。(3)加大财政投入,集中力量推进就业促进、社区建设、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畅通、环境治理、新农村建设等十大惠民工程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1)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根据《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学校灾后重建方案》,稳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确保两年内全部完成学校灾后重建,努力争创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保持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全市区县第一。(2)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更好地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启动区、镇、农村(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3)增强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设。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水平。完成银江镇卫生院迁建,力争将妇幼保健站建成国家一级妇幼保健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严防群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积极推进健康教育、五小行业及食品卫生整治、病媒生物防制,切实抓好传染病防治工作。(4)统筹推动其他各项事业。深化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启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强化人口与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继续做好审计、物价、妇女儿童、交管、档案、民族、保密、“双拥”等工作。

切实加强社会管理。(1)完善社会政策和民主管理制度,提高公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深度和广度。(2)切实加强工作,拓宽和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预防、减少和妥善处置发生,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保障社会和谐安定。(3)建立健全城市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坚持抓住源头、聚焦重点、完善机制,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六)共建美好家园,不断提升城市形象

有力有序推进灾后重建。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原则,将灾后重建与长远规划相结合、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多渠道筹措资金,从灾情实际出发,优先和重点抓好农房、学校等受损较重区域的恢复重建,并通过灾后重建工作的有序推进,合理调整基础设施和生产力布局,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