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苏州大学优势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

第1篇: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

苏州十大医院排名推荐

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1883年创办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也是苏州乃至全国最好的医院之一和全国十大呼吸科医院排名之一,多次进入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前50强,医疗服务优质专业。

2、苏州市立医院

苏州市立医院是1952年在江苏苏州创办的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共有3个院区,集医疗、科研、教学等功能于一体,科室设置齐全,医生队伍也十分强大。

3、苏州九龙医院

苏州九龙医院是香港九龙集团于苏州投资成立并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同管理的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综合实力强大,肿瘤科、骨科、口腔科等都是其重点专科。

4、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是1959年成立于江苏苏州的一所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也是苏州最好的儿童医院之一,医院拥有高水平的医护团队和先进的医疗设施,在儿科领域很有优势

5、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是1988年在江苏苏州成立的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医疗设备先进,科室设置齐全,医疗水平全省领先,致力于为全国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6、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始建于1925年,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的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综合实力在全国县市级医院排名中名列前茅,医疗服务品质一直很受认可。

7、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是1962年在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创办的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医疗水平先进,其骨科还是为江苏省重点专科,妇科、肿瘤科等都是苏州市的重点专科。

8、昆山市中医医院

昆山市中医医院是1985年在江苏苏州昆山成立的一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科室设置齐全,拥有高素质的医生团队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实力在全国县级中医医院中领先。

9、苏州市中医医院

苏州市中医医院是1956年成立于江苏苏州的一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科室设置齐全,拥有大批医术精湛的医生,医疗设施更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10、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第2篇: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

该如何选择自己心仪的大学

我家在苏州,那是一座有着人间天堂美称的城市。而我,早在高三上学期就为自己定下了未来四年的落脚点――苏州大学。

我为什么会选择苏州大学呢?除了是因为它就在本城离家近之外,还是因为它的人文环境。我在高三上学期就曾亲自前往它的独墅湖分校区――也是苏州大学医学院和社科学院的所在地“考察”过。那样的环境,着实是颇得我这个自诩“文人骚客”的人心仪。

而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如果你的分数并不足以高到让你可以任意选择一所学校,那么,就请不要把自己的目光过多地局限在离家近的大学。毕竟,你所在的城市里不可能全部都是好学校,假如我们的分数不足以念本城的好大学,那么,过多的恋家只能让你退而求其次。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一些同学过分地迷恋某个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等,现实中却因为分数没太多竞争力而屈身于“好城市”的二三流大学。

此外,大家在选择大学的时候,就算不能像我一样到实地去考察一番,也一定要多去你想选择的几所大学的网站上了解一些情况,或者是上网问问有经验的学长学姐。相信我,他们会很乐意回答你们的问题的。

其实,就我看来,挑选自己心仪的大学,更要考虑该所大学本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的师资力量、专业排名、人文环境等都是必须纳入考量的因素。早在几十年前,梅贻琦先生就曾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我们念大学,就是要接受老师的传道授业,就是要培养自己的专业知识,就是要感悟人文环境的熏陶。至于其他诸如学生会、社团活动等文化因素,全国的每一所大学都拥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倒是无需过多思索。

别把希望都寄托在转专业上

我们江苏是出分再填报志愿,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的高考分数,再结合往年高校招生的分数线,分析自己能否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那一年,由于我的数学成绩并不是特别理想,距离一本线还差五分。而苏州大学,在江苏招生,向来只招本一线以上的学生。我算是与梦想中的苏州大学无缘了。

那一年,除了苏州大学,我没有考虑过别的学校,更没有关注过别的学校。于是,等到要填志愿了,就变得慌乱不堪。我向父母求救,然而他们对大学的了解也非常少,于是就问我是想选专业还是想选学校。我自然是想两者兼顾。

当时,大我一届的一个高中学长鼓励我报考他的学校――南京师范大学。他说,其实选择大学,专业并不是特别重要,比如他们大学里可以选择转专业,即使是以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被大学录取了,只要在大一上学期明白自己想要念的专业,认真学好公选课,然后在大一下学期的开学初期递交转专业申请表,还是可以转专业。

学长自己就是以考古系被南京师范大学录取的,然而他对此毫无兴趣,于是在大一下学期成功到了历史系。按理说,学长现身说法,我应该没有了顾虑才对。但事实上,当我更深入地去了解后才发现,现在很多大学的确可以转专业,但是比例通常都比较小,更何况这期间还会有这样那样的不确定因素,终究还是比较冒险的做法。

当时,我仔细分析了南京师范大学历年的录取分数线,得出的结论是:我可能被录取,但是专业几乎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也就是说,我非常有可能最终被调剂到一个自己完全没办法接受的专业上去。虽说行行出专业,虽说不论喜欢或不喜欢的专业,只要自己认真去学,都是有可能学好的,但我还是不愿意去赌。

在此我也想要提醒大家,在一般情况下,转专业不应该作为填报志愿作出选择时的一种理由,否则的话你就有可能因此错过其他更好更适合自己的机会。

专业和学校完美结合才是好结果

不能上苏州大学了,南京大学也被排除在外了。好在,我还有自己想念的专业。我想读或者说可以接受的专业有不少,但在纸上排序之后,就知道自己最想念的是哪几个专业了:英语,历史,日语。

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先做两件事情,第一,在纸上罗列出自己想念的专业,然后选择最想念的三到五个进行排序。第二,在另一张纸上罗列出自己想念的大学。然后二者结合进行筛选,总能得出几个大学和专业相重合的选择。

当时,我列出的学校分别是盐城师范学院,海南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其他的几个学校我现在已经不记得了)等几所大学。我认真地在网上对每一所学校进行搜索,并在相关的论坛上进行“新生提问”,把我自己心里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不出一个小时,我的帖子已经得到了十几条详细的解答。而我,在分析之后,确定了海南大学。

第3篇: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

关键词:双导师制;应用创新;培养模式;IT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21-0033-04

1背景

应用型人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可以分为工程型和技术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以跨越式的发展速度,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尤其对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 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根据创新的不同类型,创新型人才分为原始创新型人才、集成创新型人才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型人才。原始创新一般是通过对客观规律的研究,在理论、原理等方面进行突破。原始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侧重理论。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其知识结构侧重应用。

受“重学轻术”的思想制约,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始终在走学术型人才培养之路,应用型与学术型之间的培养方式没有显著差异,导致我国企业应用型科技人才的稀缺。一方面,我国每年大专院校出来的毕业生数目庞大;另一方面,企业却在喊“招不到人”。这说明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不但数量不足,而且质量不高,毕业以后不能为企业所接受。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匮乏已成为约束我国自主创新的瓶颈。我们的教育观念、培养模式乃至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与提高。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大众教育的要求。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学,造成办学与社会需要脱节,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动手的能力,这也是造成目前高校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从知识结构上来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强调通识为基础的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又要注重为学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为学生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从能力结构上来讲,强调应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科技应用和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处理多学科课题的意识和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特征包括:一是善于发现问题,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知识应用能力;三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知识转化能力;四是以协作为手段的组织工作与学习能力;五是良好的信息交流与沟通能力。

苏州市作为IT产业发展较快的城市,工业总产值中,IT行业的产值已占34%。2006年9月,苏州市明确提出了“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城市之一”的目标,并正在实现“从苏州IT制造向苏州IT创造”的产业结构转变。苏州信息产业将依据产业链优势,向研发和信息服务转型。因此,苏州市信息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特别是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IT应用型创新人才尤为短缺。能否有效、快速培养企业急需的IT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成为制约苏州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总体办学方针是 “立足苏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影响海外”,已经与苏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结合苏州大学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特色以及区域经济IT产业密集的特点,我们认为:地方院校在IT人才培养定位上既要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同时也应该有别于高职院校,应该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的应用型IT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体现出自己的办学特点。本文重点介绍我们实施双导师制开展应用型IT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2双导师制的本科生培养模式

斯坦福大学一直被称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最好的学校。1965年前,是斯坦福大学影响和塑造了硅谷;1965年后,斯坦福大学与硅谷之间就是一种盘根错节的关系,硅谷实际上也在塑造着斯坦福。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曾将发展经验进行了概括,其中重要原因包括:坚持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定位及其学科发展特色;始终把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结合看作是主要任务;建立大学与工业界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在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中实现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升,并培养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对斯坦福大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校企合作又成为其中的纽带。

借助于国外成功经验以及苏州大学在校企合作方面已有的成效,我们认为: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提高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是培养IT人才的一种有效教育模式,而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管理模式之一。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由高校教学或科研、实验人员担任大学生的指导教师,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思想、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进行教育和指导,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可以使导师(组)在课堂内外积极参与本科生的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发挥导师对本科生的全面指导作用。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进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的试验与推广,苏州大学也在部分学院开展了本科生导师的试点工作。本科生导师制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相对于培养高素质IT应用型创新人才而言还存在不足。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引入了企业导师,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指导团队负责学生的培养,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所谓双导师制,是指同时安排高校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本科生实践课题研究。结合苏州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度,针对部分学生建立学校与企业双导师制。从大学一年级为每位学生安排一位学校导师,从大三开始再给部分学生安排企业导师,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专业动手能力和协调沟通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每位学生每个月必须安排四个半天到校外导师单位接受指导。“双导师”以课外科技课题为主线制定学习计划。课外科技课题由高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并可根据IT发展状况和学生能力及完成进度等进行模块适度调整。目前,“双导师制”已经在部分高年级本科生中试行,已有多项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的本科生课题入选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

3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职能

如前所述,从知识结构上来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强调通识为基础的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等,从能力结构上来讲,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双导师制”可实现学校教学和社会需求的双向互补,使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校内导师的职能主要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解答学生在就业、升学中产生的困惑,关注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情况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校内导师要以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为主,针对学分制管理,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2) 校内导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包括正确选择专业方向、掌握生产实习的精髓以及课程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方法等。尤其是在选择专业方向时,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3) 校内导师要负责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并顺利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

(4) 校内导师要负责指导学生根据专业方向选择企业导师,协调学生与企业导师的沟通,协助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完成企业科研课题。

企业导师的职能主要是指导本科学生开展课外科研课题,协助学校指导学生就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企业导师负责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为学生选择合适的科研课题,科研课题的选择应来源于企业生产活动的需要,难度适中。

(2) 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课题的开展,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计划,每月安排四个半天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和学校导师增强协作,保证课题的正常进行。

(3) 企业导师应尽可能协助学校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利用自己的经验,为学生就业出谋献策。

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有把校内外的指导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对于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校内外导师的共同努力,相互协助,才能保证课外科研项目的正常开展。

4双导师的选择与管理

4.1企业导师的来源

苏州大学IT相关专业已经和摩托罗拉、宏智科技、快捷半导体、奇梦达资讯、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个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创新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企业导师主要来自于这些企业以及政府、银行等信息部门。企业导师制度的实行获得了这些单位的大力支持,为我们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了具有博硕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高水平技术主管担任企业导师。企业导师和学生之间根据导师所提供的科研项目实行双向选择,校内导师指导学生选择企业导师及科研项目。

4.2以科研项目为中心的导师管理

针对企业导师的选择、管理与考评的要求,我们组建了对外合作办公室,并相应地成立了IT企业校外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对企业导师的管理采取了以科研项目为中心的管理方式。

(1) 企业导师的双向选择

首先由实习基地提出校外科研项目,校企合作办公室聘请相关专家进行校外科研项目的遴选,综合对项目情况与导师资格的评审,评选出适合于本科学生的科研项目,同时确定出企业导师的人选;然后由校内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选择;最后由企业导师对选择项目的学生进行测试,完成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

(2) 双导师的管理

企业导师或校内导师定期向对外合作办公室提交科研项目的开展情况,并对项目进展与学生表现作出评价,由对外合作办公室对项目开展情况和导师的绩效进行考评,协调企业与院内相关部门保证项目的正常开展。

(3) 双导师的考核

由对外合作办公室根据项目开展与解题情况对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进行考核,将考核情况通知企业和学院管理部门,校内导师的绩效最终会影响其年终分配。

5建立适用双导师制的学分制管理制度

为配合“双导师制”的实施,我们在学生管理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5.1实施涵盖实践环节的全面学分制管理

为深化IT教育改革,保障学生学习的自主性,IT相关专业实行了学分制教学管理,并拟开展灵活、富有弹性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改革。如将实践环节列入了学分制管理,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IT教育的要求;对于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只要完成了与课程内容相吻合的IT产品的设计,并通过答辩,也可以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将学生获奖、、申请专利、注册软件产品也纳入学分等。

5.2建立分层次、多样化考核评价体系

丰富理论课考试形式,除少数课程采取传统的闭卷考试外,对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采取面试、专业学期报告、组织小范围学生主讲等形式进行考核。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还将从企业实际出发,提炼出具体问题供学生解决,高校和企业“双导师”及主讲教师共同参与学生成绩考核。同时,鼓励学生参加高水平认证考试,根据认证级别折算一定的学分。

5.3更新教学理念,实施“并行培养模式”

对已有课程的内容进行再设计,减少目前一些课程的内容,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而不是教师举三求一。同时,更新教学理念,建立创造教育渗透于专业教学过程的理论模型,变传统的串行教育模式为并行教育模式。具体包括: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并行、考试与教学过程并行、理论教学与实际能力培养并行、专业教学与科学研究并行等。教学过程中,增加案例教学,把典型产品、企业的实际课题等移植到课堂上进行教学和考核。

5.4试行弹性化毕业设计

长期以来,高校习惯于利用大学阶段的最后一学期的全部或部分时间开展毕业设计。尽管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综合性课题,但由于时间短,加上很多同学忙于联系工作,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我们拟利用“并行培养模式”理念,充分发挥“双导师制”优势,结合课外科技课题,将毕业设计环节提前,乃至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目前,我们已经在部分专业试行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即可进入毕业设计阶段,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确定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与内容,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后,随时可以提出答辩申请,学校分批安排答辩,如符合规定即可提前毕业。并规定如学生完成大型IT项目、取得软件著作权或获得个人发明专利,只要写出符合规定的毕业设计报告,均可以申请毕业答辩。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为学生择业提供了方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几年每年都有本科生毕业论文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奖。

6总结

通过IT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苏州大学IT专业与苏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一方面,IT行业的强劲发展为学校IT专业的成长带来了契机;另一方面,苏州大学IT专业参考位于美国硅谷腹地的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服务于苏州区域经济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手段与目标。近年来,80%以上的IT专业毕业生进入了苏州地区IT企业工作,其中大量学生被“摩托罗拉”、“诺基亚”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录用。同时,这些企业为优化苏州大学IT专业学生的实践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如目前双导师制主要还是在高年级开展,如何将双导师制在高年级学生中全面推广、如何将双导师制推广到低年级学生中去,都还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曾凡东.对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4,(10).

[2] 王建方,昊文健,满亚辉,胡碧茹.“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1).

[3] 龚声蓉,杨季文,朱巧明,胡新华.多模式校企合作,主动适应企业需求[J].计算机教育,2006.11.

第4篇: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

(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

摘 要:本文指出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创业教育目的可以分为基础性目标、情感性目标和创业实践目标三个层次;结合高等教育三大职能,分析创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内在关系;理顺我国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实践中存在理念功利化、组织机构不健全、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营造校园文化、顶层设计教育机制和完善评价体系的思考。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反思探索

中图分类号:C9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215-03

收稿日期:2014-06-18

基金项目:本文是苏州大学2012年度创业教育专项课题“苏州大学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基于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比较”(编号:50319501)和2013年苏州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专项课题“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以苏州大学为例”(编号:2013SYYJS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成龙(1987-),男,汉族,江苏泰兴人,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团委副书记,助教。陈国凤(1973-),女,汉族,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

引言

创业教育起源于美国,以哈佛大学麦莱斯·麦斯(MylesMace)教授1947年开设的《新创企业管理》课程为标志,正式进入大学课堂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创业教育先后经过概念提出、理念形成、理论兴起和实践完善等四个阶段,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198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创业教育历史性地称为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第三本护照”。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80年代末进入中国学者视野后,引起广泛探讨并运用到高校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站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起点上,创业教育20多年的发展中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需要适时进行思考和新探索。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创业(Entrepreneurship),通俗讲就是创立基业,而“基业”则是事业的基础、根基。南希.厄普顿认为“创业就是一切,存在于政府部门、非盈利机构、大学等单位......任何工作都需要创业”人们通常把创业理解为创业者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创业动机,发现、挖掘、整合、利用各类有利资源,创建新的企业并使企业健康发展,顺利度过成长期并致力于持续经营的过程或活动。根据对创业的不同理解,创业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教育,关注于激发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创业成功的基本素质;广义的创业教育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并致力于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各项事业中去,从而推动社会变革。笔者更倾向于考夫曼基金会对创业教育的定义,认为创业教育是一个过程,它向受教育者传授一种概念与技能以识别那些被人忽略了的机会,以及当别人犹豫不决时,他们有足够的洞察力和自信心付诸行动。

南通大学杨益彬(2013年)将创业教育比作一门课程,根据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目标源”理论及教育目标筛选原则,认为创业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基础性目标、认知情感性目标和创业实践能力目标三个层次。基础性目标是培养大学普遍性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认知情感性目标是灌输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创业实践能力目标是让大学生在创新精神的引导下运用创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创业实践,达成创业愿望。其中第一层次的目标是创业教育的基础目标,也是核心目标。

二、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

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金字塔”塔尖,是创业教育最核心的部分,其教育成效直接影响着创业教育三层次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是对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检验。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大学,不断发展和转型中逐渐形成了三项主要职能: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在高等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职能的重要体现。

1.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力资本。培养专门性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内动力,核心要素是具备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而系统的创业教育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美国“创业教育之父”杰弗里.蒂蒙斯(JeffryA.Timmons)教授认为,真正的创业教育应当面向未来,着眼于为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一代”。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不仅要传授创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更需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激发人的创造性。经过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和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他们知识更扎实、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更具冒险精神、创造力和良好的心理特质,并善于把握机会,将这种特质运用到各行各业上去。可见,创业教育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促进大学生人力资本总量提升的重要举措

2.创业教育有助于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经济发展。19世纪初,洪堡改革,研究进入大学,由此产生了大学的第二大职能——学术研究。如何创造新知识、将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产学研一体化是高校和社会接轨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创业教育所提倡的创新精神,有助于新知识、新技术、新发明的诞生;另一方面,大学创造的新知识、新技术需要通过市场组织,尤其是掌握知识和技术的专业教师、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创建新的企业进入市场,发挥作用、产生经济价值,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数据表明,美国二战以来的经济增长75%来自产业创新和技术革命;澳大利亚小企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达40%。可见,创业在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方面的作用日益加强。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创业项目的存活率,高校和政府打造了很多创业园和孵化器,这些集基础设施、政策优惠、中介服务等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对其他小企业也提供了便利和发展平台。

3.创业教育有助于推动学生就业,解决社会难题。社会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第三大职能,要求大学承担人才有序输出的重要任务。毫无疑问,就业难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也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棘手问题。中国90年代末高校扩招、学生自主择业,毕业生就业压力陡增。创业教育有助于解决就业难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业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创业教育的基础性目标是传授学生善于创新的工作精神,勇于挑战困难的心理品质及团队精神;创业理论知识和实操训练,也让学生掌握了系统的企划、管理、运营等知识和实际岗位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掘就业机会并胜任工作。二是创业能够提供就业岗位。据资料显示,国外每增加1个创业者,当年带动就业人数平均为2.77人,未来5年带动就业人数为5.99人。因此,开展创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自身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也是社会对高校给予的期望。

三、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与反思

80年代末,创业教育理念正式走进国内,但没有引起政府和高校的及时重视;90年代末,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及国外教育成效带来的震撼迫使中国试点创业教育,1998年清华大学首先在MBA和本科阶段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同年启动了中国首届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教育部选择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大学,至此,创业教育在全国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家华教授表示,我国现在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目前创业教育不成气候、不成规模,关键是没有本土化。

笔者梳理了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各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案例,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认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以下几个方便亟需改进:

1.创业教育理念的功利主义。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业教育理念是组织实施创业教育的指挥棒。当前,很多高校是迫于缓解学生就业压力需要,被动地、麻木地、跟风地开展创业教育,把创业当做解决就业的一种途径,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创业教育,为什么要开展创业教育,如何开展创业教育。在实施创业教育的时候,简单地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传授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的“企业家速成班”;有的职业高校甚至把利用地缘优势打造的“淘宝班”看做是创业教育的登峰造极。这样的创业教育理念,功利色彩浓厚,忽视了创业教育创新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培养的精神内核,导致后劲不足,教育内容片面化。因此,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的系统性、科学性有待提高,不要仅仅停留在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以解决就业为题层面,更需要把创业教育转换到民族精神和经济活力战略层面上去思考。

2.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不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涉及多部门、多条线的工程,需要一个目的明确、职能健全、领导有力的组织机构来推进实施。当前,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往往是省厅提倡、校长提议、职能机关附议、二级学院响应的上传下达模式,至于谁领导、谁协调、谁监督、怎样执行、怎样协调、怎样考核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更多是挂靠在某个职能部门——如就业处、学生处、团委等——但并未建章立制,而是摸着脑袋管理,应付上级部门的材料检查。有的高校形成了一定的组织体系,如财务处提供经费保障,人事处参与师资队伍建设,后勤处提供创业实践与孵化场地支持,但没有约束机制和内生动力,师生参与不积极、部门联动乏力,其他部门被动配合参与,无法形成真正合力。此外,高校现有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与校外组织机构对接、沟通机制不健全,创业教育智囊团的专家库浮于形式,资源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3.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的基础环节和基本载体,需要高校结合区域需求、学校优势和学生实际制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课程与校外培训形结合的课程体系。当前中国鲜有高校在本科段或研究生段开展创业学或创业管理专业是不争的事实,更多地是开设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如企业家精神培养、商业计划书、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开设的初衷并不是围绕“创业教育”主题,更多是普及学生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为主,是早已存在的基础课程,在申报创业教育示范校或应付上级考察时,把这些课程东拼西凑,归类为创业教育课程不免显得牵强附会。有高校尝试在大学生中普及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将创业教育课程零星地安排到学生的课表上去,导致内容单一而缺乏系统性,与专业课程衔接不上,教育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此外,重理论、轻实践也是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缺少到企业进行系统体验和学习的机会。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大多数高校是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

4.创业教育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是创业教育的实施者,师资力量直接决定着创业教育的质量。合理的师资结构既要在数量上满足教学的要求,又要在质量上保证教育的成效;既要有理论功底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专业教师,又要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能为学生在创业各阶段难题给予指导的创业导师。目前,师资队伍是困扰是很多高校将创业教实施的瓶颈问题。在综合型大学,理论教师并不缺乏,大多依托管理学院、商学院师资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但很少围绕“创业教育”主题,将师资队伍进行整合,打造专职教学团队。缺乏实践经验是学院派创业教师的劣势,他们对创业教育的理解不够全面,因此高校还需要聘请创业成功的杰出校友、企业高管传授创业技能。很多高校在推进这项工作,但目前机制并管理比较松散,未能充分发挥兼职教师队伍的资源优势。此外,很多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时,忽略了创业教育研究职能的发挥,导致创业教育内容照本宣科、实践内容不成体系,缺乏新意。

四、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的新思考

当前,我国已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实践也已经进入新阶段。高校为了能更好地承担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站在新的起点上,需要对实践过程的经验进行总结,与国外先进做法进行对比反思,探索新的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符合国情、校情的创业教育体系。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文化是精神力量的体现,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有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对学校实体的发展和教师、学生的观念与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创新创业融入现有的校园文化需要一段时间的积淀,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营造:一是将培养创新性人才融入大学办学理念,并且深入到各职能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的每一个细节,让创新成为学校的特质;二是增加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比重,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创新的魅力,激发兴趣;三是发挥创业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举办创业心得交流会、创新创业大赛等丰富的学生活动;四是发挥学校媒体的作用,运用网络、橱窗、手册、短信平台等方式广泛宣传创业政策、创新案例、创业典型事迹等。通过上述举措,让学生浸泡在创新创业环境里,形成创新创业的共鸣。

2.顶层设计创业教育机制。创业教育需要一套至上而下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包括理念、组织、课程、师资、对外联系等关键要素。首先,要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教育改革内容,提到战略层面上明确高校自己的创业教育理念,达成推进创业教育的共识;其次,由主要校领导协调,成立工作小组,完善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架构,明确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就业处等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协调,及二级学院所应承担的具体责任,形成内生动力与合力;三是进行课程改革,理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内通识教育与专门教育的关系,以及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提高内部契合度和外部衔接度;四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选聘理解创业教育内核的校内教师承担理论教学,并定期进行实践体验和培训,形成教育和科研并重的专职队伍,同时吸纳优秀校友、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政府单位作为智囊团或创业导师,成立专业的兼职教师队伍;五是推动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无缝对接,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资源的优势,提高创业教育的成效。

3.建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创业教育评价是对创业教育实施情况的检验,通过及时的反馈,推动创业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因此一套科学、全面、透明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创业教育工作的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评价内容、评价依据和纠正机制三个部分。创业教育理念、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及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等都应成为创业教育评价的内容,评价的依据则是创业教育实施初期所制定的目标、计划以及是否结合高校自身条件和社会的需要,得出客观评价后,需要立即启动纠正机制,对创业教育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科学的创业教育评价应紧密围绕创业教育目标进行,摈弃功利主义价值观,从总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过渡,将“创新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本质目标”的理念贯穿评价的始终。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应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针对不同的维度选择合适的评价技术。值得一提的是,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上述建议是基于宏观层面的思考,在具体实践时,各高校需要结合区域需求和学校特色,努力将创业教育工作摆到学校的中心工作中去,在理解创业教育内核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创业教育体系。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高校将会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开设创业学类专业,越来越多的创业教育模式将会出现在研究和实践的视野中,届时高校如何保持特色,高校间、区域间如何资源共享,不重复建设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杨益彬.高校创业教育三层次培养目标与教育原则[J].继续教育研究,2013,04:87-88.

[2]许继芳.高校创业教育生态链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3:94-96.

[3]王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性反思与体系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3,09:60-62.

[4]张新.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新趋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61-63.

[5]罗涤,高微,赖炳根.澳大利亚高校创业教育分析及其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72-178.

[6]朱春楠.韩国高校创业教育动因及特色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2,08:23-29.

第5篇: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软科学2015年指导项目:“苏州与产业升级相配套的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RD20154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苏州市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保障

收录日期:2016年8月22日

一、增设供应链管理专业,提升培养层次

(一)增设供应链管理专业实施思路。200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更名为供应链管理协会(ISM),现代企业也已经确立了供应链为王的思想,供应链管理岗位成为战略性决策岗位。众多知名高校基本上已经用供应链管理专业取代了物流管理专业。而目前江苏的高校专业设置,仍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主,仅把供应链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在培养层次上,仅有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制定了相应的研究生培养计划,至于苏州高校,目前仅有苏州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的二本专业。在培养方向、培养规模和培养层次上都落后于国际趋势和企业需求。因此,建议苏州高校增设供应链管理专业,并制定相应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具体实施思路是由在苏高校的龙头――苏州大学增设供应链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由苏州科技学院增设供应链管理一本专业,其他在苏高校把目前的物流管理专业调整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并扩大相应的招生规模。

(二)增设供应链管理专业实施保障。物流管理专业调整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并不仅仅是专业名称的变化,而是从培养理念、培养内容、培养目标到培养对象的整体革新,需要改变社会传统观念、改革高校培养模式以及提高教学师资力量作为保障。

改变社会传统观念,扭转物流行业“差、累、低、少”的不良印象。长期以来物流从业人员给社会留下的印象是搬运工、货车司机等工作条件差、工作负荷大、企业地位低以及工资收入少等负面印象。很多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宁可去做月薪一两千元的文员,也不乐意从事一线的物流工作,导致物流行业的从业素质长期得不到改善。因此,企业需要正视供应链的发展趋势,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性意义,设置更多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的高层岗位,同时重视物流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应用,扭转物流行业给人的传统印象,吸引更多、更优秀的考生选择供应链和物流管理专业。

改革高校培养模式,适应供应链管理形势的迅速发展。供应链管理是最新的管理学分支,它的理论体系还没有成熟,还在实践之中迅速发展。因此,高校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不适合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改革高校培养模式,加强实践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升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效果的必要保障。

提高教学师资力量,是保证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的前提。由于供应链管理是最新的管理学分支,同时还呈现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因此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目前,物流专业的教师并不完全具备供应链管理教学必需的素质和能力,各大高校应该加大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同时对现有物流专业教师加强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实践培训,提高教学师资力量。

二、建立“三元制”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一)“三元制”培养模式实施思路。发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是高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高校为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为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供应链和物流高技能人才。“双元制”的成功在很大程度得益于德国传统文化中对技能型人才的重视以及德国制造业的全球领先地位,其他国家很难直接复制。但是“双元制”以企业为主、高校为辅的思路值得苏州借鉴,如能解决其中利益分配的问题,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三元制”培养模式的设想。

“三元制”培养模式的培养结构包括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和以往“政行企校”模式最大的差别在于政府角色的转变,政府由指导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供应链和物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关系到苏州产业战略转型升级能否得到足够的人才支持,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和苏州市政府有切身的利益关系,同时校企利益的调节也需要政府的介入,因此政府必须深入参与到培养过程中来。

“三元制”培养模式的目的是改革以高校为主体的传统培养模式,拓展高校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为企业提供知识、技能和素质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供应链和物流高技能人才;提高苏州供应链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能力。

“三元制”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由合作企业制定、培养内容由企业选择,企业需要为高校提供必要的实践、实训条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费用;高校根据企业指定的内容进行供应链和物流专业教学,达到企业制定的目标,同时传授有利于职业发展的综合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考核由企业负责,学生经企业鉴定合格后获得毕业资格并进入合作企业工作;政府的职能是创造有利于供应链和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大环境,沟通、协调校企双方的利益,鼓励、组织中小企业开展和高校的合作。

(二)“三元制”培养模式实施保障。“三元制”培养模式的实施首先要解决校企利益冲突的问题。目前,江苏省高校的主要经费来自于财政的经常性拨款,计算公式是:经常性拨款=标准学生人数×生均拨款数×相关系数,因此高校的收益取决于招生人数而非就业人数。而对于企业来说参与“三元制”培养的主要收益在于获得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就业,因此必然和高校产生矛盾。这是以往的“双元制”实践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三元制”培养模式中,政府可以有效地调节这个矛盾,苏州市政府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就业的受益方,可以用一定的方式给予高校就业补贴,促使高校主动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关系、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三元制”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进行教育机制改革。培养目标、培养内容由合作企业制定,而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需求,这意味着高校必须要实施个性化专业教学,班级编制要精简,上课方式要灵活。针对国际上供应链管理取代物流管理的趋势,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必须及时跟进,增设供应链管理专业。针对企业高端供应链管理人才急缺的现状,高校应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增加物流管理或者供应链管理一本和研究生招生计划。

“三元制”培养模式的实施还需要扩大合作企业的规模。对于物流或者供应链管理来说,不同的岗位虽然存在差异,但基本素质、知识和技能的共同点还是很多的。通过扩大合作企业的规模,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培养效率。

三、试点“模块化”培养模式,提高培养效率

(一)“模块化”培养模式实施思路。“三元制”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苏州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但受到高校的培养能力限制,在培养数量上很难得到突破,因此课题组提出了“模块化”培养模式以提升培养效率,大批量的培养物流高技能人才。

“模块化”培养模式是参考美国的“CBE模式”和“MES模式”,强调以技能为核心设计培训课程,所传授的知识都是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可以高效率、低成本的培养物流高技能人才。

“模块化”培养模式首先研究物流和供应链不同岗位的要求,确定相应岗位所必需的技能,分析培养技能所必需的知识,从而形成不同岗位的培养模块。在苏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分别承担若干模块的培养任务。当企业发生用工需求时,根据具体岗位,选择相应的模块和高校进行培训即可。现场教学和短期培训是“模块化”培养模式的主要手段。表1是部分物流和供应链岗位培养模块的设想。(表1)

(二)“模块化”培养模式实施保障。“模块化”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培养模块。培养模块所含课程的选择必须在满足岗位必需的技能和知识培养要求的前提下控制数量,否则必然影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

“模块化”培养模式的实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在苏各大高校的合作。各大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分别承担若干模块的培养任务。表2是物流和供应链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块的部分高校分工合作设想。(表2)

“模块化”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综合公共实训基地的保障。目前,苏州仅有一家综合公共实训基地,年培训能力在1万人次左右,面对苏州庞大的技能人才培养需求显得力不从心。苏州市政府需要根据主要行政区内企业的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建设更多的综合公共实训基地。新建的综合公共实训基地可以仿照行政服务中心多部门集中办公的成功案例,由在苏各大高校集中进驻,为广大企业提供“模块化”服务,从而提高社会培训效率,培养更多包括物流和供应链在内的高技能人才,为苏州产业战略转型升级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苏州市统计局.苏州市统计年鉴(2010-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

第6篇: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就业心理 解决对策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的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当前“人才高消费”现象的出现,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使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此形势下,高职学生尤其显现出很多就业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学生的就业心理,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1.1急功近利。

这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它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但是这些被大学生首选的地区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普遍要求,而且大学生的自身条件各有差异。因此这些为大学生普遍向往的职业,却未必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最佳选择。

1.2消极依赖。

指大学生在择业目标选择上、在面临择业竞争时,期盼依赖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和老师帮助的一种心理倾向。这一倾向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经历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大学生毕竟只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缺乏求职择业的经验,仅拥有较为简单的与家人、朋友、老师的社会关系。在突然要面对重大的人生选择时,他们难免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如果不设法消除这种依赖性,则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有害的。

1.3情绪波动。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情绪出现异常波动,较多地表现为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一项大学生择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前抑郁焦虑普遍存在,并且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抑郁水平则低于男生。造成大学生择业前情绪波动和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自信和足够的承受压力的能力、恋爱困扰、家庭背景等。

1.4盲目攀比。

大学生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择业过程中盲目从众与趋新。大家都想去沿海地区,他就想去沿海;听说金融、IT行业热门紧俏,就想去这些行业谋一份职。这种缺乏全盘考虑,没有切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职业追求,往往在择业时会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延误或丧失就业机会。

2.高职院校毕业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2.1客观原因。

一是从社会环境看,我国面临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大学扩招等问题,就业竞争激烈。二是从家庭环境看,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不希望子女碌碌无为。三是从个人社会关系方面看,大学生与周边朋友同事相比,只有一份好工作,才能显示其能力。这些客观因素相互叠加构成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使学生无所适从,压力重重。

2.2主观原因。

2.2.1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心理矛盾突出阶段。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心理发展尚不平衡,对待问题有些茫从,不善于调整和平衡心理,往往会产生各种矛盾。

2.2.2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

处于求职中的大学生,很大一部分心理还不成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有很明显的不同步性。加上个体环境的差异性,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有很大差异。

2.2.3求职本身是各种矛盾的汇集,是处在各种矛盾的艰难选择。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如专业与爱好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地域与家庭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是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使大学生处于心理不平衡境地。

3.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3.1学校应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

3.1.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高校要加强国情教育,教育毕业生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志愿的关系;教育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3.1.2全面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增强择业竞争力。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首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职业对求职者所需知识的共性要求,引导学生利用专业学习的空闲时间,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和现代管理科学的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其次,从大学生迈进大学校门开始,高校就要培养他们为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在大学三年中,为他们制定好目标,让他们有计划地考取各种职业技能证书。

3.1.3进行择业技巧的指导,开展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与毕业生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可对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

3.2大学生必须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大学生只有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给自己准确定位,才能确立正确的择业目标。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要做到:

3.2.1自我反省。大学生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自己的性格特点怎样,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哪里,最适合干什么等。只有通过理智、冷静的自我思考,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

3.2.2社会比较。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在客观上要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可以与社会其他人员作比较,特别是与自己条件、情况相似的人进行比较,也可以通过社会人员对自己的态度及自己参加社会活动结果的分析来认识和评价自己。

3.2.3心理测验。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择心理学的标准化测验表,对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通过结果分析,明确自己的个性特征,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减少择业的盲目性。

总之,高职院校毕业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顺利地度过就业阶段,需要社会、高校、学生共同努力。这样毕业生才能在择业的重要关头,正确面对就业心理问题,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王兆明.职业生涯规划[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兆明.就业创业实务[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第7篇: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改革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教育部于2003年在22所高等学校开展了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2009年地方性高校开始加入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高校行列。2010年,具备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的试点高校为80所,其中部属高校有74所,中国科学院直属大学1所,地方性高校有5所,其中包括面向全国招生的苏州大学。到了2015年,全国共有90所高校具备自主招生资格,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67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高校7所,交通运输部直属高校1所,中国科学院直属大学1所,地方性高校14所。5年间,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增加了10所,除了2012年开始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陕西师范大学属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外,其余增加的9所学校均为地方性高校。由此可见,地方性高校试行自主招生已逐渐成了高校招生改革的必然趋势。

1 地方性高校自主招生的实施办法

1.1 招生范围及计划

目前全国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地方性高校有14所,包括苏州大学、福州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等。除了苏州大学是面向全国招生,且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自主招生计划数不超过当年总招生人数的5%外,其余13所学校均是单独面向本省招生,自主招生计划数多数规定不超过当年总招生人数的2%。

1.2 报考专业及报名条件

各地方性高校并不是简单的向考生开放所有专业,基本能够根据高校的学科特长、专业优势划定报考专业范围。从报名条件来看,各高校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具体表现在全国性的奖项要求或是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相关证明材料。

1.3 考核方式

各地方性高校自主招生考核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笔试加面试,另外一种为面试。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在文理科方面所掌握的基本知识,面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学科特长、创新潜质、逻辑思维、沟通反应等综合能力。

1.4 录取办法

地方性高校要求自主招生合格考生达到当年本省的一本录取控制线,高校按高考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2 地方性高校自主招生面临的问题

据教育部201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305所,其中地方高校2194所,占95%以上。可见地方性高校占了全国绝对数量的高考生源,地方性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近几年试行自主招生的地方性高校也在逐年增加,部分试行年限较长的高校在改革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一批有一定实力的地方性高校也在积极准备争取自主招生的资格。虽然地方性高校发展后劲十足,自主招生工作也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立足于区域的地方性高校在自主招生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2.1 定位不明晰,缺乏特色

作为全国高校力量的主力军,地方性高校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类型人才,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促进地方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重任。地方性高校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区域,在学校发展方面自然要体现地方特色,同样自主招生作为特色招生的一种紧紧与学校的自身定位相结合,突出学校自身的特色,并与服务地方建设相结合。而就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地方性高校自主招生与部属高校在招生风格上并不存在明显区别。如今高校之间在争夺生源方面竞争越来越激烈,自主招生也成为争取优秀生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地方性高校若想在自主招生上取得成绩,吸引优秀生源,必须结合学校本身的发展优势和特色研究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招考办法。

2.2 生源质量相对较差

首先在地方性高校中,除了苏州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外,其余学校均面向本省招生,生源较单一。其次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性高校的实力相对较差,在相同的条件下,优秀考生更容易被更高一等的学校吸引。建议教育部可以针对部分自主招生效果较好的地方高校放宽招生范围,提高生源质量。

2.3 报考条件较高且笼统

从自主招生的报考条件来看,地方性高校要求考生有省级以上的单科奖项,或者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省级以上的单科奖项对于生源单一且质量相对较差的地方性高校而言,条件相对较高。首先,与面向全国招生的部属院校相比,地方性高校在奖项要求上会流失掉一部分生源;其次,学生进入到高中阶段学习非常紧张,有额外精力去参加各项竞赛的实属少数,部分偏远地区的学生更是没有机会和条件参加省级以上的竞赛。而对于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这一项要求,似乎又有些笼统。多数地方性高校自主招生录取的最低要求是考生的高考成绩必须达到本省的第一批控制线,这就促使了成绩在一本线边缘徘徊、通过普通高考录取达不到该校最低录取分数线的学生争相报考自主招生,甚至将自主招生当做低分进大学的捷径。部分没有省级奖项的学生,会想方设法使自己往学科特长、创新潜质这项相对笼统的条件上靠拢,报名材料五花八门,这反而失去了自主招生原本的意义。就学科特长、创新潜质这一项条件而言,南京师范大学将其做了具体化规定,即要求考生高中阶段在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任意一门单科学习中,成绩有三个或以上学期位于年级前5%。这种做法将学科特长具体化,既为没有参加竞赛又有一定单科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机会,也避免了报名材料杂、乱的现象。

2.4 缺乏宣传力度

近几年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地方性高校不断增加,但就全国范围来看,竞争力不强,影响力不大,一方面受地方性实力限制,另一方面也与宣传不到位有关。目前自主招生的宣传主要是向省内部分中学邮寄招生简章,在学校招生网站公布招生政策等形式。这样一来,若是接收到材料的中学宣传不到位,学生因学习紧张而缺乏对高校招生信息的关注,就可能错失报名的机会。此外,部分偏远地区的学生信息相对封闭,很多地方甚至没有网络,即便知道有自主招生,可能也不清楚如何报考。这就需要高校加大宣传力度,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了解学校,了解自主招生,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生源。地方性高校应该争取与各地区教育部门做好对接,借助教育部门的力量达到向当地中学和考生宣传自主招生的效果。地方性高校还可以根据历年的经验,深入地区,针对报名人数多的地区和中学进行较大力度的宣传,同时对于地处偏远但是生源质量较高的地区,可以派专门的宣传团队赴当地宣讲,向中学、家长及学生讲解自主招生的意义,并对有条件报考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报名指导。

第8篇: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

在大学的选择上,一方面受分数的限制,另一方面自己的兴趣、发展目标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首先,在拿到那本关于高校招生的指南之后,要仔细地分析出有哪些学校、专业跟自己的分数、等级是符合的。有了一些目标学校之后,要上网查询更多的专业录取信息,也可咨询学校招生部门,以确保得到更多准确的信息。在专业的选择上,一般有两种看法:一是学校优先,专业次之,也就是说先选择在名声、就业率方面比较有优势的学校,专业方面服从调剂;二是重专业选择,学校第二,这种想法就更多地尊重个人的兴趣。在这两种模式的选择上,首先要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和人生追求是什么,如果更在乎就业方面,个人认为学校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当然,尊重兴趣也很重要,有了兴趣在学习方面才更有动力。肯努力的话,在本专业有了一定建树,未来的发展前景也是很好的。

现在,我就简单地介绍一下我的学校和专业吧。

苏州大学的前身是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在国外也有着很好的声誉。苏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开放。作为西式教育的引入者,苏大在学生管理、师生关系方面都是本着尊重学生和开明开放的思想,这一点在独墅湖校区尤为明显。我所在的凤凰传媒学院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高教区苏大独墅湖校区二期,不像其他校区一样在市区。虽然距离市区较远,有一些远离苏州的古色古香,但正因为这样,也多了很多让市区的同学羡慕的地方,例如住宿条件优越、教学设施先进、环境绿化覆盖率较高。由于位于高教区和独墅湖旁,不仅学习环境优氛围好,还能欣赏到美丽的湖景。

在生活设施方面,独墅湖校区有8个食堂,校区内配有超市、理发店、文体用品店、打印店、水果店等,在附近还有文星广场、文汇广场、邻里中心等吃喝玩乐一应俱全的地方。学校边上就是独墅湖影剧院、体育馆,并且除了学校的炳麟图书馆,还有高教区的一个图书馆,可以说设施是非常完备的。

苏大凤凰传媒学院有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学(会展广告方向)等本科专业与方向。大一新生进来时是不分专业的,大二才分,因此在大一大家学习的主要是大类课,既包括广告、广电、新闻、大众传播等概论课(理论型),也有摄影、电脑图文设计、电视摄像、非编等实践课。我觉得对对传媒有兴趣的同学是很有益的,既可以丰富知识,也可以学会很多技术,所以很欢迎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同学报考我们学院。

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大学生活并非像高中老师所说的那么轻松,相反,你们要做好独立面对许多以前从未遇到的事的准备:要离开家住进四人一间的宿舍,不仅要学会独立处理生活方面的细枝末节,还要处理好和舍友的关系;不再有老师每天管着,就需要靠自己的自控能力,也许在期末的时候你们就会惊奇地发现,在高中根本不需要考虑的及格也成了很大的问题;你们会有很多的空余时间,这些时间是用在图书馆、社会活动上,还是用在电脑、逛街上,全都由自己决定;有很多的社团以及学生会欢迎你们加入,你们不仅要考虑怎样选择,加入之后还要学会平衡众多活动和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活动中学着和各种类型的人合作;你们要面对更多的抉择,大学四年时光比你们想象的要快得多,考研还是工作等计划性问题在大一就必须开始考虑……

第9篇: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

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何谓Competency胜任力。胜任力是一种可以被观察到的行为,这种行为在成功人士身上表现得更多,更频繁,取得的成果也更大。如果用海上冰山作比喻,则水面上的十分之一就是这种胜任力,而水面下的十分之九就是我们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你如果在面试时问:您是否会认真执行公司的每一项规定,答案肯定是愿意,而这种问题在我们看来就是无效问题。所以在我们公司,所有的问题都要求尽量给出一个实际的事例。

好了,回到我们的主题----应届生在参加面试时如何有技巧的回答一系列的问题。

开始之前务必记住:

黄金法则:80/20---你要承担起80%的谈话而面试官只会说20%。

白金法则:你必须试着控制面试的节奏和话题。

钻石法则: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抛回给面试官。

1. 在一分钟内介绍一下你自己

这似乎是必答题。

不要以为这很容易。如果你用一分钟来重复你的简历,恭喜你,你的印象加分没有了!建议你最多用二十秒钟介绍自己的姓名、学校、专业。然后话锋一转,引出自己的优势或强项。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激发起面试官对你的好感,或者至少是兴趣。

成功的模式可以是:我叫XXX,英文名字XXX,XX省XX市人,今年6月将从XX学校XX专业本科(专科)毕业。除了简历上您看到的介绍,我愿意特别说一下我在XXX方面的特长/我最大的特点是(给出事例)。正是基于对自己这方面的自信,使我有勇气来应聘贵公司的XXX这一职位。(看表)一分钟到了,希望我没有超时。(很阳光的微笑)

如果面试官不是EQ太低,你的最后一句话应该会使他放松和微笑。资历嫩一点的还会接着问: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呢?如果他真的这么问你,Bingo!你完全有机会操纵这次面试!

2. 应届生经常会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会选择你目前学习的专业呢?

千万当心,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考察你的Decision Quality这一项胜任力,所以不要简单的说感兴趣或者就业前景乐观等。给大家一个成功的范例(同样适用于诸如您所做过的一个成功/最大的决定是什么):

问:张先生,您为什么会选择财务专业呢?

答:的确,财务已经连续多年成为高校热门专业,这造成了就业时无可避免的激烈竞争。可当初我选择财务专业时并不是单纯因为它的热门程度。我早就把就业目标锁定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外资企业。根据我高三时搜集到的统计资料,园区当时有外企XXX家,而且每年以XXX%的速度在增加。以每个公司财务部至少5个人计算(总账,应收应付,税务,出纳再加上一个经理),加上园区的平均离职率是15%,则在我毕业时,可以有XXX个空缺。我毕业那年应该全国有XX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其中可能有10%会瞄准苏州,而我填报的苏州大学在当地口碑尚可,属于中等偏上。那么,有1/2的对手能被我淘汰。再加上我就在苏州本地学习,四年中可以更早的寻求机会,所以,我很有信心的选择了这个专业。

其实,没有哪个面试官会相信你真的作过如此缜密的调查分析,但你已经展示了你做决策时的思路,所以可以加分。

记住:所有的回答要符合你专业的特点。不要说得太到位,可以自圆其说就行了,不然,他们会觉得你要么太虚伪,要么太狂妄。还有,应该表示对自己的专业的确感兴趣,或者增加点戏剧效果:我本来理解的财务管理就是管账,所以开始的时候还真后悔了一阵,直到大三时开始了在企业的实践,才有了改观,并真正喜欢上了我的专业。这样显得真实可信,更重要的是,很自然的由你引导到准备好的问题:实习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