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

第1篇: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花境;植物材料;选择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J522文献标识码: A

花境经常出现在各类公园、居民小区等公共绿地之中,不同的季节、绿地范围等,决定着花境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上,要做好实地考察研究,然后进行科学的方案设计,搭配合适的植物材料,使花境的景观效果完美呈现。花境一般采用的是混合型植物材料搭配方案,在样式上是多种多样的,在空间上是具有层次感的,在美感上是回归自然的。所以说,正确的选择花境的植物材料,以及科学合理的花境构造方案,无疑能最为直观、全面的将花境的自然美感展现在市民群众的眼中,为城市绿化增添一大亮点。

1.花境植物材料选择的基本要素

花境建造在进行植物材料选择的过程中,通常选用宿根花卉、花灌木、一二年生花卉、球根花卉等,主要要考虑到花境地点的植被生长环境、四季气候变化,以及色彩搭配这三个方面。

1.1植被生长环境

不同的花境有着不同的植被生长环境,在植物材料选择上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阴湿的生长环境中,花境要选择喜湿耐阴的自然植被,比如八角金盘等;某些岩石较多的生长环境中,花境则要选择一些耐干旱、生命力较强的自然植被,比如灯心草等。所以说,植被的生长环境是花境设计必须考量的基本要素之一,合理的选择植被,才能保障花境中的自然植被能够存活下去,保持良好的花境美观。

1.2四季气候变化

植物受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大,花境在选择植物材料方面,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要在花境中保证四季开花的植被数量、体型等呈等比关系种植,这样才能在春夏秋冬四季中,都能观赏到花境的花卉盛开。同时,我国地域辽阔, 不同地域的城市在四季气候变化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花境的建设要合理结合自身城市气候环境变化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不能北方的城市照搬南方城市的花境气候要求,导致花境植被无法存活。

1.3植被色彩搭配

花境为了突出自身的美感,在植被的色彩搭配上有着很多考量,如果花境只是单一的选择绿色植被、红色鲜花,那么就不能给欣赏者视觉上的享受,体现不出花境美化城市绿地的作用。因此,花境对植物材料的选择方面,要搭配颜色不同的植被与花卉,通过合理的色彩分配,让花境呈现出不同的图形、图案,使欣赏者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视觉上的冲击,达到妆化城市绿地的作用。

2.花境植物材料的应用体现与花境发展策略

2.1花境植物材料的应用体现:以上海市为例

花境的应用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宿根花境、临水花境、地被花境、林缘花境等,主要是根据花境所选取的植物材料与所处自然环境来进行划分。以我国上海的城市绿地建设为例,在2005年的时候,上海市在绿地建设工作中,就已经形成的花境面积,已经达到了2万平方米以上,一般采用的宿根花卉,配合花灌木、一二年生花卉等,形成了众多林缘花境、岩石花境、岛状花境等混合型花境。根据花境试点调查统计结果,上海市花境的植物种类,达到了130多种,其中尤其以草本类植被最多,有116种,灌木类有10种,以及藤本类7种;在花境中最常见的植物种类为亚菊、火炬花、美丽见月草、金雀花等,花卉的种类非常丰富,呈现的景观效果则多以春夏二季为最佳;相关的花境植物养护管理工作也开展到位,各类花境能够保持景观状态,花境的创新工作也相继展开。

2.2城市绿地建设在花境方面的发展策略

随着花境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比重增加,如何更好的通过花境来提升城市绿地建设质量成为了政府相关部门考虑的必要内容,笔者认为花境发展可行的策略可以有以下几点:一是要继续加大对花境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对城市绿地建设政策的完善和资金扶持到位来落实花境建设;二是要对花境的景观搭配进行总结与创新,对植物材料的选择上要扩宽范围;三是要增加花境的数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扩展花境的面积;四是要通过各类培训、专业教学等,培养具有花境设计、花卉培植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升参与花境建设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使花境效果更加满意;五是要吸取国内外花境建设的经验,具体结合本地区水文、气候、地质等条件,不断完善花境植物选择与应用的相关技艺。

3.总结

花境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我国城市绿地建设带来了新的思路,为城市绿地增添的自然美感,受到了广大市民群众的高度认可。本文围绕着花境植物材料的选择与应用,阐述了植物选择基本要素和应用体现,提出花境发展的合理建议,希望能为广大花境设计、建设工作者在思路上带来创新,进而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花境建设的整体水平与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 余昌明,杭州地区花境植物材料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

第2篇: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由于传播学理论结构具有复杂性,导致专业课堂教学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难以形成良好的配合关系,阻碍了课堂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新时期高校教学体制步入改革阶段,传播学理论教学更加注重“实效性”原则,这些都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指导。实效性原则特点:

1.学生为主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象,也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准则,坚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实现传播学理论教学水平提升。任何一项教学方案设计都要围绕着学生开展,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课堂知识。教师应懂得建立科学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把握最佳课堂学习的机会。

2.教师为辅

在遵循学生主体原则下,教师具有多方面的调控作用,这也是传播学课堂实效性的影响因素之一。无论是课堂教学流程调控或专业知识引导,学生都必须依赖于课堂学习活动,才能体会到课堂知识学习的乐趣。传播学理论知识结构复杂,教师必须拟清各项教学方案,按照预定教案采取科学的教学流程。

3.师生互助

课堂教学实效性决定于师生双方,只有两者互相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率,师生互动也是实效性原则的基本表现。随着传播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快速发展,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关系更明显。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教师通过案例讲述、小组讨论等方式,拓宽了学生对课堂实效性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传播学知识的学习乐趣。

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综合对策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中,对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要求越来越严,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实效性”是判断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注重实效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指导教师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因此,需采取相应措施全面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建立更加全面的课堂教学模式。

1.以学生为根本

传媒学涉及到多方面内容,学习传媒学要从各项理论知识开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一般来说,传媒学都是各个专业领域组合而成的知识体系,要求课堂教学从多个方面进行,向学生呈现多元化知识平台。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带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2.以教材为基础

教材是一切教学方案设计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当前,提高传播学理论教学课堂效率,要科学地分配教材内容。例如,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定多元化教材利用方式,帮助课堂教学制定科学性的操作流程,这些都是基本的教材内容。

3.以方法为重心

任何一门专业课程教学,都必须依赖于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才能体现出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新教学大纲也提出传媒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应用不同方式完成教学活动,这要求教师注重教学方法应用,根据不同教材题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流程。比如,案例教学法、师生讨论法等,都是建立在教学方法基础上的新体系,可从多个方面提升传播学理论教学质量水平。

三、结论

第3篇: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切实提高室内探究活动的效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教师的有效指导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做到有效指导呢?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方案设计要凸显“三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探究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实验过程不畅,实验结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与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充分有着密切关系。一份合格的方案至少要体现“三性”:1、基本要素的明确性。这里说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指探究目的、探究方法、实验操作过程、观察任务和实验结果等。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实施者,只有做到要素明确,才能胸有成竹、纲举目张、有的放矢。2、探究环节的层递性。探究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讲授课,学生需要亲自动手操作,需要观察、思考、分析、讨论等,课堂秩序难免出现忙、乱、吵的现象。教师在设计方案时既要把握全局,又要考虑每一个环节;既要对实验过程的连续性及材料呈现的层次性进行合理安排,又要对实验方式及分工分组进行优化组合。因此,探究环节设计要做到,环环相扣,层递推进。3、活动内容的探究性。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把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大胆构思、勇于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水有浮力”一课时,启发学生自己用橡皮筋提起不同的物体(在水中能下沉的)来进行验证,观察沉入水中前、后橡皮筋长度的变化,并随时测量、记录皮筋的长度变化,学会用比较的方法验证科学假想,归纳科学结论。

二、材料准备要体现“四化”

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实验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和重要资源。材料准备是否科学得当,将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因此材料准备要遵循“四化”:1.材料选取要生活化。小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差,我们在准备材料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材料。材料熟悉,学生不仅容易上手操作,更能激发探究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2.材料呈现要有层次化。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操作、摆弄、观察、思考,形成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因此,在实验材料的数量与种类准备充分的基础上,还要特别重视材料呈现的层次性和发放的后续性,以起到激发兴趣、发散思维和启发、暗示的作用。3.材料展示要直观化。用直观的材料揭示事物的现象,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如《茎的作用》实验,在水中加入颜色,让茎管的输水作用形象直观。4.材料使用要简约化。自然界和生中并不是所有材料都能直接拿来用于实验的。教师要根据需要,选取那些能凸显事物(或现象)特质、有利于探究的典型材料,并尽量做到简约化。

三、过程指导要辅以“双基”

这里所说的“双基”并非是指通常意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指常规器材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探究活动的基本做法。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探索,并非让教师放任自流。实验过程中要做到扶放结合,要着重为学生搭好实验活动的“脚手架”,这就要求我们在以下两方面做到有效指导:1.常规器材的基本使用方法指导。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器材的使用方法,如:放大镜、温度计、弹簧秤、酒精灯、铁架台、夹子、试管等器具应教会学生正确的使用方法,这是最基础的,但也是最关键的,使用方法是否正确也会直接影响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实验结论的准确性。2.探究活动的基本做法。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鼓励自主探索,为每位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做到“能学不教,以学促教”、“适时点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二是“授之以渔”。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方法的指导和方向性的引领是不可或缺的。

四、探究结果要做到“三会”

第4篇: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通过之前的课题研究,设计出了融入互联网思维的交互式教学的应用模式。为了检验新构建的模式能否促进高职教育的交互性,能否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可,现从高职的专业基础课程企业管理中选取培训这一知识点,应用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展开研究。

一、研究背景分析

(一)课程分析

企业管理是一门涉及范围广、实用性强、发展较快的学科,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以阐述管理的职能为主线,较全面、深入地阐明其基本原理、企业管理和相关交叉学科以及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知识。管理学教学必须紧紧抓住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存的特性,既要注重基本理论的传授,又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中基本问题的能力,为学好本专业奠定基础,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为了更好的验证新构建的融入互联网思维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是否有效,课题组选择了与工作岗位联系密切的培训这一知识点开展教学实验。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实现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基本素养三个方面的培养目标。在专业知识方面,能准确的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掌握培训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和规范格式。在职业能力方面,能灵活运用工作要领开展培训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基本素养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在进行员工培训时,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是前提,制作规范的培训方案是保障,灵活运用、有效的开展培训工作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技能。从而归纳出本课程的重点是制作科学、规范的培训方案,难点是灵活根据岗位的不同特点开展培训的实务操作。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网络。在之前的学习中对组织结构设计和岗位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学习主动性不强,不善于组织和利用信息化资源,对培训的认识片面,也缺乏实际操作的训练。本次研究选择了两个班级,一个为实验班,采用交互式教学方法进行企业管理培训课程的教学,一个为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二)研究方法

这次实验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测验两种方式。

本次实验共发放了两次调查问卷,两次的调查都通过学习平台将问卷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在实验之前填写第一次调查问卷,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于培训了解的情况,以及对于企业管理课程学习的兴趣。在实验完成之后再填写第二次调查问卷,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于交互式教学的体验感受,以及交互式教学的应用效果。

在采用调查问卷的同时,还配套使用了测试的方式。以知识点测验的方式贯穿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测验的形式也很多元化,除了基本的试题测验,也通过任务完成的操作性试验完成测验项目。通过测验来了解交互式教学方法使用会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

三、教学应用设计

(一)课前准备

课前引入翻转课堂,学生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公众号上领取课前任务,学生也可以登录学习平台浏览课前任务:

1.浏览老师利用世界大学城的课程魔方建立的专题学习平台中的课程资料,?A习新知识,同学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上传学习平台,老师和学生共建课程资源库。实现老师和资源的交互,学生和资源的交互,资源和资源的交互。

2.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培训专员的工作职责。学生将收集回来的资料上传到小组QQ或微信学习群,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着总结出培训专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并将成果上传到学习平台。老师检查评价,选出优秀作品,准备上课展示。借助互联网实现更为多元的交互。

(二)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根据以前的课程安排,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专业模拟创立了清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并在上一次课程学习中对岗位职责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样的知识架构基础上,学生们在学习平台上领取任务单:对公司新入职的企业环境监督员进行培训。

1.任务一:要有效的完成好这次培训工作,首先要确定培训内容。同学们可以在学习平台上点开教师课前准备的企业环境监督员岗位说明书,以及这次要参加培训的人员面试时提交的简历和面试评价单,各组依据这些材料展开开放式讨论,自行确定培训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为了更好的达到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完成一个配对闯关小游戏,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对象,选择正确的培训内容。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下,自我检查对选择培训内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完成任务一的学习。

2.任务二:选择好培训内容之后,就应该据此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于是教师就可以顺势开展任务二的学习:制作培训方案。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学习一份完整的培训方案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组内讨论制作一份培训方案,并上传到学习平台,老师可以随机抽取一组制作的培训方案并将其展示出来,同时列出现实中企业对于该岗位的新入职人员所做的培训方案,大家一起分析之前在选择培训内容上的缺失,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探讨出一份合格的培训方案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以及格式要求。组与组之间相互评价打分,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任务三:依据培训方案组织实施相关培训工作,是我们要完成的第三项任务。针对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混淆培训经理、培训讲师、培训专员之间的岗位职责。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和讨论的结果,让课前选出的最优秀小组将自己的成果从资料库中调取出来进行讲解,从而确定培训专员的主要工作职责。

老师将培训专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进行分解,制作成一个个微视频,供学生们随时点开学习参考。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直观了解培训专员如何组织实施培训,并内化为自己的工作技能。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代入角色,思考如果自己是培训专员会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呢?学生以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制作微脚本,老师随机抽取一组同学依据微脚本即兴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评价。

考虑到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上台表演并获得老师的现场点评,对于其他小组可以将自己编写的微脚本表演录制下来,上传到学习平台上,老师和同学都可以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从而选出最受欢迎的视频。让同学们在娱乐中了解培训专员的岗位职责,锻炼其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突破本课程的难点。

(三)课后拓展

课后学生们完成大学城空间的在线测试,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此外,借助学校承担的对企业事业单位提供培训服务的机会,鼓励学生分组与各位培训讲师配合,实践培训专员的工作职责。

(四)考核评价

第5篇: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寻迹小车;迷宫地图;寻迹算法

中途分类号:TP24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在社会各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对机器人的研究已成为热门课题。智能寻迹电动小车是一个运用传感器、单片机、信号处理、电机驱动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来实现环境感知和自动行驶为一体的高新技术综合体,它在军事、民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已获得了广泛应用,国内外也有许多比赛,如沿着给定轨迹完成目标点访问、迷宫探索等。

常用迷宫地图由十字路口、丁字路口、左直角转弯、右直角转弯、死路、起始点、终点以及引导线等8种基本要素组成[1,2],文献[3,4]给出智能小车的迹线跟踪算法,本算法是关于十字路口、丁字路口左转优先导航路径寻迹记忆的控制方法。

1 转弯决策说明

2 十字路口左转优先算法

3 丁字路口左转优先算法

4 结束语

按照本文给出的算法流程,执行结果是得到一条连接迷宫起点与终点的路径,路口数目等于最终Node与初始Node的差值,每个路口的转弯信息,存储在对应的Node为地址的存储空间。该左转优先探索算法可应用至由n分岔旋转对称路口所构成的迷宫地图。

参考文献:

[1]蒲东兵,孙英娟等.一种嵌入式智能寻迹机器人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8,24(8):241-242,282.

[2]吴天强.智能小车寻线控制与迹线分支识别方案设计[J].台州学院学报,2012,3(3):38-42.

[3]袁宜峰,高冲等.基于红外传感器的智能车控制系统设计[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9,29(6):49-54.

[4]吕国芳,黄林智等.一种机器人的寻迹算法[J].微计算机信息,2007,23(2):269-270.

[5]朱益斌,胡学龙等.自主式寻迹机器人小车的设计[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6,25(7):40-42.

第6篇: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设施规划与布局;人因学;层次分析法;医院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15-02

一、前言

“看病难”已成为国内难题之一,特别是一些省、市级大型医院,不仅仅是病人多,而且医院的布局空间也存在很大问题,如科室、窗口和病房布局紊乱,使病人在看病的时候要浪费很多时间在找路上,频繁来回奔波可能对病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等待就诊时间远多于就诊时间,医患矛盾日益加深。因此,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迫在眉睫,亟需用现代管理技术来进行改善。工业工程已经发展近百年,其关键知识如业务流程重组、六西格玛管理及人因学等都适用于对就医环境、医疗服务、就医流程的改善,使医院能够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本文应用工业工程的知识来对大连JC医院的规划与布局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优化方案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测评,证明新方案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

二、医院流程现状及分析

大连JC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也是大连高等医科院校的临床教学医院,开设了六个住院的病区,配备中心供氧和呼叫系统。本文针对JC医院现状,通过工业工程科学的方法来对医疗系统服务模型的管理进行改善,以病患从进入医院到完成需求的过程为基础,从医院就医环境、设施布局以及病患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改善。

1.医院总体布局现状。Y医院拥有一栋医护楼和与之楼道相连但相互独立的办公楼,医护楼一共有六层,其中诊室主要集中在一二层,内科病房、外科病房以及妇产科病房主要集中在三四五层,六层则是麻醉手术室和敷料室。短期病患人流主要集中在一二楼,而胃肠门诊在医护楼和办公室之间的一层房间中。

2.医院设施规划现存问题。第一,医院总体布局现存问题。(1)医院总体呈倒L型结构,而纵向更长,所以当呈一字型的时候,很容易让联系两个诊室之间的距离变长,影响就诊效率。医院总长约100米,宽仅仅约为40米,横向大约有14个诊室,这导致道路拥挤,而相联系的诊室之间往往又离得很远。本来可以很顺利解决的事情,由于诊室距离太远,从而导致就诊时间变长,病患满意度下降,严重的甚至影响患者的病情。长L型的布局使本来用35秒就能解决的问题,解决时间延长了四倍。(2)医院的科室布局混乱无序。经调查发现,几乎每个病人在就诊的时候都要询问位置,通过电梯指示仅仅能找到楼层,但是还是需要自己寻找诊室,或者向别人打探。①一层诊室密集的地方,诊室排列毫无章法,例如急诊观察室、急诊治疗室和急诊手术室距离甚远,急诊病人往往都会很痛苦,却要忍受这么遥远的距离来进行治疗。②二层诊室耳鼻喉在一侧,而眼科在妇产科一侧,让病人不知所措。③医师办公室都位于病房层的两端,所以有些病房如果想要找医师,需要走长长的一个通道,浪费时间。④软组织外科和腰腿痛专诊诊疗后需要的按摩室在口腔科附近,所有病人找该诊室的时候都需要询问。⑤麻醉手术室在六楼,六楼只有一个麻醉手术室,所以所有麻醉手术都需要在六楼进行,而麻醉手术数量又很多,所以就诊麻烦,而且长时间占用电梯。(3)询问处、指示牌、医院总体布局极其缺乏,当病人进入医院,没有一个总体布局,完全不知道应该去哪,而且指示牌也很少,再加上布局没有规律,导致病人在医院里要么就是东奔西走,要么就是到处询问,不但影响了其他职员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影响病人的心情和病况,从而影响医院满意度和口碑。(4)病房的床铺布置过于密集。绝大部分病房都很小,但是却放了大约四五个病床,病人上洗手间、去诊断等都很不方便。第二,其他层面现存问题。(1)服务台常年缺人,导致就医流程不能顺利进行。机器也是坏的。(2)楼梯通道过于狭窄,若是电梯损坏或是发生意外情况需要楼梯通道的时候,很容易发生危险。(3)所有诊室以及病房附近,休息椅子布置的地点少,数量少,而且垃圾桶也十分少,有些病患家属在等待病人诊疗的时候,没有地方休息,垃圾等废弃物也不知道往哪扔,有一些病患家属就将垃圾扔在地上,当清理不及时的时候,很容易再让别人踩到垃圾,导致不必要的后果。(4)指示牌过于缺乏,导致找路困难。(5)所有诊室以及病房的颜色都是一样的,区分很难,很不明显。(6)所有的灭火器都放在电梯间边上的夹缝里,如果发生火灾,都不容易拿出来,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三、医院流程与医院管理优化方案设计

1.JC医院就医流程与管理优化设计原则。(1)以病患为中心原则――医院属于服务业,而以病患为中心则是医院的根本。医院流程优化,应该在以适应病患的基础上进行,并且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使病患满意地达到就医要求这个任务上,在此之上,再减少其他无效的或者不必要的活动,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的同时能降低医院的成本。为了让病患满意度增加,必须要提高每一个流程上对顾客的集中和关注,简化病患在就医过程中的流程,这样不仅使病患更加满意,同时也能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创造更大的价值。(2)以现有的布局和流程为基础原则――分析现有的布局和医院就医流程,得出问题后,利用5w1h和ECRS四大原则进行改善和优化,进行尽可能少但是却能有本质效率提高的改变,对布局和流程以及其他方面进行重新规划。这种重新规划,需要在现实基础上进行,在可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医院管理布局和就医流程的优化与分析。(3)布局和人因同时改进原则――医院管理优化不仅仅强调布局和设施的优化,还要强调人因的优化,在医院管理过程中,病患以及家属的感受是极其重要的。医院总归是服务行业,所以医院的一切管理都应该让病患及其家属感到舒服、方便以及经济。

2.Y医院就医流程与医院管理优化目标和基本要素。优化目标:就医流程和医院管理优化后要产生如下效果――改善后病患就医流程简化,就医之外花费时间简短,医院布置更加合理,医院成本降低,医院就医环境变好等。基本要素:在基本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医院布局设施规划进行改善和优化,对医院的人员安排进行优化改善,对医院其他细微的方面也进行优化和改善。

3.JC医院就医流程与医院管理优化方案。对医院布局设施进行优化,绘制出现有诊室从至表、各科室人流量强度表、人流量从至表、人流对流流量表。按照SLP物流强度等级划分医院人流强度,并绘制人员流动相关表,然后通过数据规划出新的诊室布局。根据人因学理论及观点,对医院其他方面提出了优化与改进方案。具体如下:(1)在服务台安排人员24小时工作。服务台作为病患及家属进入医院的第一个落脚点可以让病人及家属对医院有一个直接的了解,而这个岗位却始终缺人,所以导致病患及家属都找挂号处和药房的人问路以及询问其他问题,不仅让病患及家属极其不方便,也使挂号病房的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降低。调查数据显示,几乎每一位进医院的人都需要在服务台询问,所以24小时轮班工作的服务台是很需要的。(2)将病房颜色区分开并添加明显指示牌。在病房极其缺少指示牌的情况下,病房颜色都是一样的,而且每一层都存在不同的病房,如果对病房颜色加以区分,比如将妇产科变为淡粉色,不但使医院更加漂亮,也使病患以及病患家属在找病房的过程中更加方便。通过对病患或家属就医流程的分析发现,如果更加清晰的病房标识会提高就诊效率,缓解就诊焦虑心情。(3)增加各处指示牌,多胜于少。该医院指示牌十分的少,没有总体示意图,也没有分层示意图,而且还有诊室设置在楼的背面,导致好多病患及家属无法快速有效找到目标地点,从而耽误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如果有准确的示意图和指示牌,可以减少病患及家属找路的时间,让双方都满意,医院也更加井然有序。(4)增加休息座椅,并在休息座椅周围摆放垃圾桶。该医院病房区域的走廊内休息座椅特别少,而且周围没有垃圾桶,长时间的治疗、等待过程让病患或家属疲惫、焦躁,病患或家属也会因没有地方扔垃圾而将其随意扔在地上,导致不可预计的严重后果,所以增加休息座椅并摆放垃圾桶是十分必须的。

四、医院流程与医院管理优化方案评估

1.要素层次评分。根据实际情况找出影响系统方案的评估要素――经济要素、技术要素和作业面要素,构建医院系统要素层次表。AHP要素权重计算,依据要素层次建立各阶层(经济面、技术面、作业面)的要素权重分配表,综合计算后,对各方案要素点评评分。评估方案分为2个,方案A为所规划的方案,方案B为规划前的原方案。

2.各方案评点总分及优先次序计算。将各方案的评点值与权数值相乘合计后加以汇总比较,并列出方案比较之优先次序。结果表明,方案A的评分4.12高于B方案评分3.16,即A方案在经济面、技术面和系统作业面三方面的综合得分高于B方案,即规划后的方案比原始方案好。

五、结论

本文应用工业工程理论,对JC医院的数据进行大量采集和调研后,运用设施物流规划及人流量分析找到布局和人因等方面问题的关键,从而得出新的布局设计,使医院管理更加完善,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最后应用层次分析法加权进行优化方案的评估,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第7篇: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指数;行业;安全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056-02

1 引言

“十五”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并趋于好转。但是我国的安全生产总体情况依然严峻,特大、重大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对人民的生产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煤矿行业、建筑业、一般商贸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安全生产事故占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90%以上,提高以上4个重要行业的安全生产水平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而客观的对行业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评价,对同行业不同地区以及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做个比较,有利于行业相关部门及时查漏补缺,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事故的发生,提高整个行业的安全生产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安全生产的发展。

2 重要行业安全生产状况评价方案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为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对管理对象进行科学评价(排行榜)提供依据;企业更准确的了解自身安全生产状况和行业中所处位置;动态的反映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变化,有利于行业(企业)采取更有效的安全生产措施;满足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对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考核要求;以及行业(企业)对下属单位的考核要求;有利于企业在行业内形成安全生产良性竞争机制,促进企业和整个行业安全生产发展。

3 事故综合当量指数及其特点

3.1 事故综合当量指数

事故综合当量指数:事故当量指标的综合函数,将安全生产的各项事故指标综合计算,综合反映某个地区、行业的安全综合状况。基本定义是:

式中:f-死亡率指标;b-受伤率指标;r-职业病发生病率指标;l-损失率指标;P-人员指标;G-GDP指标;Di-指标修正系数,可根据经济水平(人均GDP)、行业结构(从业人员结构比例或产业经济比例)、劳动生产率或完成生产经营计划率等确定;Xi-考核或评价依据的第i项事故指标;Xi综合-考核或评价依据的第i项区域或行业平均(背景)事故指标;n-参与测量事故综合当量指数的指标数。

3.2 事故综合当量指数的特点

事故综合当量指数具有无量纲性、相对性的特点,可以满足企业(行业)间、地区间的安全生产状况的比较和排行。安全生产事故的基本要素为死亡、受伤、职业病和经济损失四项,事故综合指数能够涵盖事故的所有因素及所有事故指标,因此,事故综合当量指数理论完全能够满足对行业业安全生产综合状况评价的目的及要求。

4 重要行业安全生产状况评价方案设计

应用事故综合当量指数模型和行业特征来进行行业排行榜的设计,综合考虑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死亡人数和伤害人数,损失工时和事故损失的影响,采用各行业相对流行和适合的指标,具体排行方案设计如下:

4.1 煤矿行业评价方案

(1)方案一。

指标选择:事故起数、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工时伤害频率、10万人死亡率、亿元产值死亡率。

方案特点:各指标反映的相对独立、也相对全面,从事故起数、伤害、死亡、产值的影响综合反映了安全状况,排行就按照综合当量指数结果排序。该五项指标综合反映了绝对指标、相对指标的影响,且数据之间不相互重复,具有各个行业通用的优点。但是绝对指标进行事故统计分析时,往往有一定局限性,容易形成经济越发达、人口越多的地区,事故亦多、安全状况亦差的表象,而且本方案不能反映行业的特征和差异,因此,可以作为基本通用的排行方案。

(2)方案二。

指标选择: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吨煤死亡率、亿元产值死亡率、10万人死亡率、千人负伤率。

方案特点:该五项指标涵盖了绝对指标、相对人员、相对产值、相对产量的影响,具备煤炭行业特色,煤炭事故指标被突出地显示出来,且百万吨煤死亡率、亿元产值死亡率等指标是煤炭行业常用的指标,该方案能够用来较好地反映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状况。

4.2 建筑行业评价方案

(1)方案一。指标选择: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工时伤害频率、人均损失工日、千人负伤率、10万人死亡率。

方案特点:主要基于建筑行业的特点,主要考虑相对人员伤亡的指标,在这五个指标中,一个绝对指标,四个相对指标,能比较合理地反映建筑施工的安全事故对人员的伤害,但是缺少了其它经济、产值上的考虑。

(2)方案二。指标选择:亿元产值死亡率、人均损失工日、千人负伤率、10万人死亡率。

方案特点:综合考虑又兼具行业特色,绝对指标未参与测算;兼具人、损失工日、产值的影响,且相对人员指标比重也未忽略,从而能综合考虑地区差异,比较平衡。

(3)方案三。指标选择:全部事故起数、全部事故死亡人数、三级事故起数、三级事故死亡人数、百亿元产值死亡率。

方案特点:以目前统计的数据指标为排行参照指标数据便于收集,且统计数据准确,结果更加可靠。且参考了建筑上的三级事故影响,比较实用方便。但考虑因素较少,着重死亡的人数,有一定的局限性。

4.3 一般商贸

(1)方案一。指标选择:事故起数、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工时伤害频率、10万人死亡率、亿元产值死亡率。

方案特点:该五项指标综合反映了绝对指标、相对指标的影响,且数据之间不相互重复,具有各个行业通用的优点,但是不具备行业专项排行的需要,因此,可以作为基本通用的排行方案。

(2)方案二。指标选择:经济损失量、亿元产值死亡率、万人损失率、人均损失工日、百万工日伤害频率、火灾10万人死亡率。加入考虑了火灾的因素。

方案特点:从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损失工日、火灾死亡率等可以反映一般商贸的安全状况,且绝对指标一个,其余为相对指标,均衡反映地区发展的差异。

4.4 交通行业

(1)方案一。指标选择:事故起数、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工时伤害频率、10万人死亡率、亿元产值死亡率。

方案特点:各指标反映的相对独立、也就相对全面,从事故起数、伤害、死亡、产值的影响综合反映了安全状况,排行就按照综合当量指数结果排序。

该五项指标综合反映了绝对指标、相对指标的影响,且数据之间不相互重复,具有各个行业通用的优点,但是不具备行业专项排行的需要,因此,可以作为基本通用的排行方案。

(2)方案二。指标选择:一般交通运输企业事故死亡人数、万时死亡率、亿客公里死亡率、万车死亡率。对于民航得修正补充百万架次事故率、万时征候率变成六项指标;对于铁路修正补充百万车次事故率、万时事故率变为六项指标。

方案特点:四项指标具备鲜明的行业特色,但是综合的道路交通,对于民航、铁路进行修正,加上行业指标,最后进行综合当量指数统计,排序。

(3)方案三。指标选择:道路报警亭达标率、应急救援等待时间、道路监视器配备率、一级公路覆盖率、亿客公里死亡率、万车死亡率。

方案特点:从交通基础设施和保障系统来反映与事故率的关系从交通事故基础原因出发,归纳总结出指标,从而反映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事故发生率的关系,进行排行的时候更能使优势地区优势,劣势地区劣势,也就通过排行结果夸大了各地区交通设施情况的差异,达到提示和警示的作用。

5 应用举例

以建筑行业为例,全国平均水平为标准值,对2005全国建筑事故统计应用与建筑行业排行方案三,结果如下表。

注:2005年全国建筑事故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关于印发《全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2005年度)》的通知 中附件三:2005年全国建筑施工事故统计表。文号:建质函【2006】68号

6 结论

(1) 评价方案能够科学、客观的反映各行业的安全生产综合状况。

(2)评价结果反映了同行业不同地区或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安全生产横向对比情况。

(3) 在应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指标体系的合理权重值,以得到更加科学的评价结果。

(4) 各评价虽然是针对不同行业设计的,但是对于评价国家或一个地区总体的安全生产状况也可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罗云. 安全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第8篇: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产业结构专业群结构建设要素

[作者简介]顾京(1958-),女,江苏无锡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专业教学。(江苏无锡214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6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教高函[2006]32号)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16-02

近年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探索与实践深刻反映出,高职教育是围绕产业需求、针对职业岗位的教育,应以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强化职业教育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专业群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重点。但是,如何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围绕基本要素展开专业群建设,仍然有待于深入探讨。

一、专业群建设思路与要素

专业群建设要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专业教学资源整合等软实力建设为重点,全面规划专业群结构,聚焦专业发展方向,锤炼专业师资队伍,构筑专业建设体系,凝练专业内涵特色。专业群建设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既要与专业建设息息相关,又要重点考虑集群建设的特性,所以要从专业群建设的基本思路入手,梳理出专业群建设的基本要素。

(一)专业群建设思路

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需要以及服务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升级、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要求,规划与建设相应专业群;根据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的特点、岗位群工作项目的内容以及原有的专业建设基础,选择能够起引领作用的核心专业组成专业群,实现专业群的优化布局;围绕基本要素展开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共享,形成专业建设合力,发挥专业集群优势,提升服务产业的能力。

(二)专业群建设要素

一所高职院所面向的产业及结构、针对的技术或服务领域以及原有的专业建设基础,决定了专业群的数量、专业的组合、核心专业。因此,专业群结构是建设的核心要素。与专业建设密切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则是专业群建设中的主要要素。

二、依据产业结构,优化专业群结构

詹姆斯·杜德斯达(密歇根大学原校长)在《21世纪的大学》一书中指出:“绝大多数专业教育都要求与专业实践领域建立密切的联系,专业学院趋于紧密迎合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逻辑起点是经济、社会的需要和产业的需要,人才培养规格要考虑就业的需要,专业群的规划更要与产业结构相对应。

(一)根据服务面向,规划专业群

在对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情况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要根据传统支柱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产业优先的要求以及学校现有专业的基本情况来规划专业群。例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一所服务江苏省以机电类专业为主体、多学科发展的综合院校。首先,装备制造业是江苏省的传统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企业正处于由传统工业化向现代产业化转型的历史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成为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核心,学院始终坚持围绕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来优化机电类专业设置。其次,根据“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和“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及行动计划(2010-2015年)”,江苏省提出“举全省之力,聚焦无锡”建“感知中国”中心,物联网产业成为无锡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培养新兴产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学院责无旁贷的任务。再次,现代服务业是无锡市“十二五”期间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所以,学院共规划了五个专业群,重点建设的有服务装备制造业升级、“两化融合”需要的机电技术类专业群,服务物联网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物联网技术类专业群,服务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需要的服务贸易类专业群。

(二)以岗位群为主兼顾学科,确定专业群结构

每一个专业群都要进一步分析自身的产业背景、服务定位。与岗位工作项目要素有密切关联的主要职业岗位群,要依据“以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这一国家宏观层面编制高职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的主要原则,结合现有专业基础条件分设专业,进而明确各专业的行业企业需求、主要就业岗位、技术或服务领域范围等。同时,选择建设特色鲜明、应用技术先进、辐射性较强、基础建设条件较好的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统筹整合核心专业及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发展方向,明确专业发展定位,实现核心引领、全面发展,形成专业群结构优势。

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物联网技术专业群建设为例,面对物联网产业潜在的巨大市场,学院在对物联网产业结构中的核心产业、支撑产业和带动产业进行深入调研后清晰地认识到,随着高新技术在物联网行业内所占比例的逐渐加大,物联网企业越来越需要能够解决一系列多样性、具体性和综合性问题的大量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据此,物联网技术专业群确定了面向物联网新兴产业并针对物联网工程项目装调、嵌入、软件设计、智能设备生产制造等职业岗位的服务定位,以原国家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和电子技术类专业为基础,规划布局了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包括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软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的物联网技术专业群。

三、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抓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以“顶岗实习”为突破口,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职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将课堂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在一起,系统设计在企业的实践学习,让学生接受职业训练,得到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专项培养,获得课堂中无法得到的工作经历,从而为顺利地开启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在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入学初设置“看企业、讲专业”的认识实习,多接触行业企业中的优秀校友,促进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积累感性认识。中间阶段安排顶岗实习,学生一方面进入企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普通技工工作,另一方面同步学习岗位生产工艺、企业质量管理等相关课程。最后阶段设置毕业设计与毕业实践项目,学生根据毕业实践岗位任务,结合毕业设计课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工作岗位的具体问题,以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预就业。三次实习与专业课程一起构成了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的三个递进台阶:学生在一年级时挖掘职业乐趣,期待成为毕业生;二年级时建立职业认同感,渴望成为从业者;三年级时形成职业归属感,立志成为行业企业接班人。

(二)深化学分制改革,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依托专业群的资源优势,结合学分制改革,针对学生个体的特点及差异,将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分为大众化人才培养、特色技能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即在专业群中进行大众化人才培养、技能特色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分类教育。在实施规范化教学、实现大众化人才培养的同时,制订满足部分学生强化实践动手能力训练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特色技能人才培养。在核心专业中,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验教育,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现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普遍性经验,着力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培养创新意识与职业能力,将相关行业(企业)产品(生产)的国际通用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培养拥有国际认可资格证书的创新性高端技能型人才,逐步形成一整套教育质量高、操作性强、特色鲜明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

要深入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统筹规划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开发、资源建设与配置等,系统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统筹、协调、优化课程,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一)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首先,以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系统改革高职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为指导,继续应用被实践证明有效的调研、归纳、排序和重组的开发程序,初步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其次,深入分析专业群内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研究专业群课程组合的范围、方式、重点,分类建设平台课程、共享课程、专业课程,形成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再次,根据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要求,调整各专业课程,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二)课程分类

统筹安排所有专业均需开设的公共类平台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对教学改革的影响面广,要通过分级别课程班的分级教学,使各级别的学生都能够有效提高基本科学素养,基本能力达到专业要求。同时,通过文化素质类课程、思想政治类课程、心理健康体育类课程、公共艺术类课程等的统筹安排,在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格、心理、身体等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允许通过选修课程对学生进行特色培养。

协调多专业共享课程。这类课程一般基于同一学科或相近学科,是奠定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往往也是教学难点较为集中的课程。各专业群应着力探索既满足专业主干课程需求、符合课程基本教学规律又能有效化解教学难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共享课程的建设。

优化专业课程。在现有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首先,要着力探索专业群中服务各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主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的独特性,确保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次,要着力探索专业群中各专业相近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建设既满足各专业就业岗位需要,又可供学生按兴趣爱好培养职业迁移能力的开放性选修课程;再次,要着力探索如何充分利用专业群的课程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尤其是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先梳理专业群中各专业课程体系,统筹、协调、优化各类平台、共享、专业课程,再对各专业课程进行适当调整,才能获得各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的专业群课程体系。结构合理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既能保证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又能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迁移能力的提升,使专业群在人才需求适应性、人才培养效益性、专业调整拓展性等方面显示集群优势。

当然,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也是专业群建设中的主要要素。实训基地建设应从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出发进行统筹安排;师资队伍建设应将重点放在按专业群理念下的课程特征来组织教学团队上;数字化教学资源应从使用的视角进行开发和建设;教学管理要按照专业群建设的特点与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专业群的管理与组织形式,提高专业拓展和滚动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

第9篇: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项目也要经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解决方案设计、管理体系宣贯执行、循环改进这几个步骤。首先需要收集风险管理基本信息,通常而言,尽职调查可为从整体上识别企业法律风险提供基础资料,这其中,设计一份详尽而完备的清单尤为重要。在风险评估阶段,重点是对关键风险进行分析,制定风险管理策略,选择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最后权衡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而对于法律风险管理方案的执行,也和其他管理行为一样,需要周而复始地循环改进。

2法律风险评估的维度和风险点赋值

法律风险的评估就是借用了统计学、运筹学以及其他风险管理中的理念,根据企业法律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发生的概率等,评估出各个法律风险点的重要程度和分批应对的顺序,为是否采取应对措施或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提供决策的依据。这其中,维度和赋值设置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导致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并进而影响风险解决方案的制定,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2.1选择确定符合企业特色的法律风险评估维度

法律风险评估有自身的基本维度,主要是法律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法律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不利后果对企业的影响。通过对各个法律风险点这三个基本维度的分析,可以得出具体法律风险点在各维度内的排序,并可以通过赋值和设定权重,得出各个法律风险点的综合分值,并最终得出统一的法律风险点严重性排序。实务中,由于企业的行业特征不同,法律风险评估时除了基本维度外,还存在其他的维度,如风险事件或风险行为的发生频度、预计损失或实际损失的幅度、责任的严厉程度或执法的严格程度、企业对不利后果的承受能力或风险控制能力等。

2.2针对不同维度设计合理的法律风险点赋值

法律风险评估过程中的赋值,就是对法律风险点从不同的维度赋予一定的分值,以便于衡量某一维度下法律风险的程度。尽管对于实际操作而言,赋值问题带有较大随意性,因为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或精确的客观数值,而只能依据主观判断来完成。但无论如何,以量化、公式化的方法来得出结论仍有其先进性,一方面它比单纯的定性分析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它所反映出的发展趋势也能为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而对于法律风险点进行多维度下的评估时,就需要通过给不同维度下的各法律风险点设定合理的赋值和权重,并通过对这些分值的计算得出确切的综合值,从而最终以简单的数值比较的方式对不同类别、不同维度值的法律风险点按严重程度进行统一排序。

3企业经营的法律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3.1基于法律风险管理视角优化制度

从法律风险管理角度去优化企业的规章制度,主要是根据法律风险评估的结果以及相关法律风险的成因分析、最优应对方法等,综合采用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替代等方式,将解决方案植入企业的规章制度,使企业通过对规章制度的执行达到控制法律风险的目的。优化制度需要在认真研读原有规章制度、分析各规章制度的结构和涵盖面以及相互间关系的基础上,修改其中与法律相冲突的部分,增补法律风险应对措施,并理顺原规章制度的架构和内容。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规章制度特别是业务规范中增加法律风险控制的环节、增加保留证据的环节。

3.2基于法律风险管理视角重构流程

长期以来,企业只注意经营管理活动中与经营有关的一面而忽视了与法律有关的一面。企业管理范畴中,对于流程的设计很少考虑加入法律风险管理功能,即流程中欠缺法律风险管理环节和内容。同时,部分企业的管理流程并未真正形成体系,各流程之间缺乏互动和协调配合,从而造成企业在风险控制和效率方面无法形成合力。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流程体系进行调整,使流程体系涵盖最主要的经营管理行为,并对重要的业务行为制定嵌入了法律风险管理措施的流程。法律风险的来源与防范从根本上都要落实于日常的业务环节中,这就要求企业的业务管理人员在业务流程的设计、业务操作的规范上下大功夫。

3.3以运筹思维制定法律风险管控方案

从运筹学角度来看,任何一个风险都可以找出其约束条件和量化的关系,并借此判断出量化的结果。法律风险管理的实质是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将法律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不是对每一个法律风险作出明确的法律解释和界定,从而为实现从事后救济到事前预防的转变找到突破口。因此,一方面,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应和企业管理水融,不能削足适履;另一方面,法律风险管理的特质化和实践性以及不同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种类的不同,也需要采取不同的管控方案。

3.4以持续改进理念实施法律风险动态管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