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气象保障服务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地质灾害气候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flash floods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meteorological suppor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uidance program in conjunction with local business layout, system functions and related equipment technical indicators and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actual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future business of the unit.
Key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 climate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随着恶劣天气的增加,我县受沂蒙山区特有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的影响,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不可预见性日益突出,导致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区域的党政部门和民众迫切需要第一时间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以便争取宝贵时间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目前防治区内由于缺乏必备的预警信息手段,现有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络覆盖范围有限,部门间短时临近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尚需完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体系尚需健全。所以应尽快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健全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和气象灾害联防协防机制,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的要求十分迫切。
沂水县气象局根据中国气象局《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建设指导方案》中的相关内容,结合本地当前业务布局、系统功能及相关设备技术指标,充分考虑未来本单位业务实际发展需求。力争用五年时间内建立和完善山洪重点防治区域自动雨量站、数据处理中心、预警系统、预报服务系统、综合气象业务平台。来实现该区域由气象要素暴雨等诱发山洪地质灾害能够及时准确的监测和数据快速收集处理,提高流域灾害性、突发性天气的监测能力;通过预报业务平台和预警服务系统的建设,提升省级和县级台站的流域灾害性天气预报精细化、短时临近暴雨预报预警能力和预警信息的直通能力,将预警信息直接发送到相关决策部门和受影响人群当中。增强防御洪涝和山洪地质灾害的能力,完善防灾减灾长效机制,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信息网络 远程 容灾备份
1.构建远程容灾备份系统及其目的
灾难备份建设是一项周密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全新的危机管理领域。灾难备份建设不仅需要进行灾难备份中心建设和系统设备购置。更需要有灾难备份技术、危机管理、风险管理、业务连续计划制订、灾难演练和灾难恢复等灾难备份专业领域知识。此外,灾难备份也是业务流程的延续,它需要建立完善的灾难备份中心运营管理体系,需要不断保持业务连续性计划的有效性,以保障灾难备份中心能持续发挥灾难备份功能。
目前容灾系统分类繁多,根据体系架构,可分为本地容灾备份和远程容灾备份。本地容灾备份可以保证在一些本地的灾难发生的情况下,尽快地恢复业务数据,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但无法避免区域性、毁灭性的灾难。远程容灾备份通过物理距离将生产中心与容灾中心绝对隔离开,这样可以预防区域性、毁灭性的灾难。
省级气象信息系统承担着全省实时资料的收集、传输、存储、分发、统计与运行监控,一旦遭遇重大灾害,系统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恢复正常,这些数据的丢失或损坏,对气象业务而言,将导致不可估量的毁灭性后果,产生特别重大的政治影响。因此,为应对突发灾难事件,在异地建设省级气象业务容灾备份系统,可保障全省气象信息网络业务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和气象应急服务的正常开展。
2.远程容灾备份技术
远程容灾备份增强了数据中心的区域性抗灾害能力,保障数据安全及业务系统连续性,实现一个安全的关键业务信息系统。远程容灾技术按上述体系结构分为3个层次数据容灾技术、网络容灾技术、服务容灾技术。
2.1远程数据容灾技术
远程数据容灾是指通过将本地数据在线备份到远离本地的异地数据系统保存,当灾难发生后,可以通过数据重构,来达到抵御区域性、毁灭性灾难,保护业务数据的目的。远程数据容灾技术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远程磁带数据容灾技术;(2)基于智能存储系统的数据容灾技术,(3)基于服务器卷的数据容灾技术;(4)基于文件系统的数据容灾技术;(5)基于数据库的数据容灾技术。
2.2网络容灾技术
网络生存性是指网络在遭受各种故障,如通信人为故障和客观因素导致的通信事故等,仍能维持可接受的业务质量的能力。按照网络生存性性能工作组的定义,网络生存性包括两个方面:(1)网络出现故障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恢复技术,来维持或恢复网络服务使性能达到可接受的程度。(2)网络通过应用预防技术,从故障中减轻或预防服务失效。提高网络可生存性的相关方案,有基于底层光网络的技术,也有基于IP层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融合。常见的网络容灾技术有全光网络可生存技术、SDH网络可生存技术、IP层网络可生存技术。
2.3服务容灾技术
一个全面的容灾抗毁系统不仅仅是提供数据级、网络级的保护,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了保证信息系统的连续运行,也即保证业务的高可用性。为了实现这个功能,当发生灾难时,需要将生产中心的业务转移到容灾中心去运行,这就是服务容灾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服务容灾的另一个目的是保证服务的自动无缝迁移。
3.远程容灾备份系统的建设
3.1网络线路备份
省级容灾中心的建立,目的是当省气象局出现灾害时,容灾中心可以完全实现全省的业务正常运作,因此容灾备份中心与各地市的专网各主节点的骨干网络需建立备份链路,在发生链路故障时可以迅速切换。
建设省市SDH+MPLS通信系统,并通过动态路由,实现线路的自动切换;建立中国气象局,灾备中心的地面MPLS通信;灾备中心建立Internet出口带宽和在此基础上的VPN网络。
灾备中心建立与中国气象局基于卫星通讯的应急通讯链路。因为卫星具有通信范围大,只要卫星发射的波束覆盖进行的范围均可进行通信,易于实现广播和多址通信、电路和通信量可灵活调整,且不易受陆地灾害影响。
在目前全省气象SDH电路、VPN的基础上,建设与北京之间的基于气象通信卫星的备份链路,是解决备份中心的应急通信的有效途径。
3.2气象信息数据备份
提供远程备份数据的功能,支持对正在运行系统的在线备份。发生灾难后,能够提供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备份系统恢复远程数据的功能。
3.2.1建立服务器层的数据复制
在省局主中心和灾备中心的服务器上安装专用的数据复制软件,以实现远程复制功能。两中心间用网络连接作为数据通道。可以在服务器层增加应用远程切换功能软件,从而构成完整的应用级容灾方案。
3.2.2建立交换机层的数据复制
存储交换机技术的发展使交换机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很多原来由服务器和存储变现的功能现在也可在交换机层实现,比如存储虚拟化。在省级主中心和灾备中心都要部署这种交换机,并在交换机之间通过专用链路连接起来。由于交换机可以管理和复制的数据是存放在存储层内的,因此,我们需要将数据都存储在交换机所连接的存储设备中,这样就可以实现交换机对数据的管理和复制。
3.2.3建立存储层的数据复制
在省局主中心和灾备中心均部署一套存储系统,实现数据的复制。如果距离比较近(几十公里之内),之间的链路可由两中心的存储交换机通过光纤直接连接;如果距离在200公里内。可通过增加DWDM等设备直接进行光纤连接;超过200公里,则可增加存储路由器进行协议转换途径WAN或Internt实现连接。在应用层增加远程集群软件后就可以实现自动灾难切换的整体容灾解决方案。
3.3气象业务应用备份
气象业务应用备份,为气象信息应用系统提供快速的故障恢复和遇到故障时的自动服务切换能力。
现代天气预报业务越来越多地依赖雷达产品、卫星云图、各数值化自动探测数据以及MM5、GRAPES等各种数值预报产品,以人机交互系统为主要平台,是综合应用各种气象信息和各种先进技术方法的现代天气预报作业方式。采用Client/Server结构,建设服务器(server)和客户机群(Clients),引入省气象台预报业务系统(预报历史资料数据库、预报产品制作业务系统、灾害性天气预报模式、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业务系统、面雨量预报系统等)提供业务服务,以满足应急状态下全省的预报业务需要。
气象会商系统的核心是图像与计算机数据的上传下达,以及相关的解码编码问题。容灾会商系统建设主要围绕解决提供更为清晰稳定的数据源供远程会商使用、尽可能完整的还原远程传输过来的信号、建设数字化高清晰度的显示系统及扩声系统和基于H.323、H.239灵活(支持双流功能)的数字会议讨论系统,满足复杂天气下紧急会商的需要。
按照全面推进气象“工作政府化、业务现代化、服务社会化”和“四个一流”建设的要求,通过发展气象科技、引进培养气象人才、更新气象装备等措施,到2020年,全县综合气象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预警服务体系更为健全,防灾减灾保障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得到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力度显著加大,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设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主要任务
(一)气象业务和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气象业务基本实现现代化
综合气象观测网更加完善。到2020年,全县新(改)建15个7要素以上区域自动站,平均分布密度达到5公里,重点区域达到1-3公里,实现乡镇和气象灾害多发重点村全覆盖,确保常规气象要素及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实现自动化观测,区域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0%以上。建立布点合理、探测要素齐全、基本覆盖全县特色产业区的为农服务自动化观测体系,新增8个农业气象监测站、30个土壤水分观测站。开展雷电监测预警业务,全县建设10套大气电场仪、2套闪电定位仪,并做好雷电监测网组网工作。完善县级气象现代化设备运行保障体系。加强对气象探测设备的运行监控,提高气象网络通信、探测装备维护维修能力,实现自动气象站等气象探测设备计量标校和检测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数值预报产品使用与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气象观测站等综合探测资料的分析应用能力明显增强,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性、时效性、针对性和精细化水平全面提高。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平均提前15—30分钟,并实现全程滚动和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3天乡镇天气预报、7—10天城市天气预报和10—30天延伸期天气趋势预报,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5%,预警准确率达到80%,温度预报准确率达到90%,一般性降水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预报预警信息体系更加健全。建立健全全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体系,充分利用全县突发事件预警平台,综合利用各部门信息传播资源和现代通信手段,理顺预警信息与传播流程,建立预警信息快速“绿色通道”,实现气象预警信息统一运行和管理。
(二)公共气象服务与决策服务能力明显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基本实现社会化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显著加强。初步建成机构健全、管理规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决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公共服务敏感性显著增强,气象公益服务受众面明显增大。气象产品供应和气象信息传播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种类增加,广泛推出决策气象、公众气象、农业气象、旅游气象、交通气象、电力气象、城市气象、气候与气候变化、气象预警信息等气象预报服务产品,拓展环境气象、生态气象服务领域。基本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90%以上,实现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拓宽社会公众接受气象信息的渠道,山洪地质灾害预警和“三农”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明显增强。
(三)气象业务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建立气象现代化建设与运行的稳定投入机制
结合全县农业产业布局,开展椪柑、红心猕猴桃、烤烟、蔬菜等特色支柱产业的农田小气候研究和生产过程中的气象服务保障;以人工增雨抗旱和烟叶防雹为重点,全县建设4个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炮点,建立一套人工影响天气三级指挥平台,推进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监测站网,在吉凤高速、吉怀高速、凤大高速等新建6个交通气象监测站,构建交通气象信息处理共享平台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交通气象预警服务系统,重点加强大雾、风暴、积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预警;进一步完善旅游气象服务领域,强化旅游气象服务气象设施建设,在古城景区、景点,建设2套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向游客气象信息;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尾矿库的监控与气象灾害预警,建立完善动态数据库;大力推进生态气象业务建设,新建2套大气负氧离子监测站,开展大气负氧离子站观测和数据应用研究。
(四)以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为重点,着力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业务化
建立气候与气候变化监测系统。提高基准辐射与气候系统多圈层综合观测能力,建立温室气体、气溶胶等大气成分的长期监测分析,构建高分辨率气候系统资料数据集和极端气候事件数据库,准确反映我县基本气候状态和气候变化事实及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建立和完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指标体系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数据集,开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系统。研究极端气候事件预测关键技术,开展延伸期天气气候预测,提高月、季、年气候趋势预测能力。增强灾害性、极端性气候异常期的基本气象要素定量评价能力。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评价)业务。加强气象灾害风险发生规律研究,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定量模型,开展气象灾害的早期分析识别、预测预警、滚动展望和风险评估业务,健全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评价制度,建立集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评估和风险分担策略于一体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夯实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基础。完善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系统,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及灾情的收集上报工作,建立以社区、乡村为单元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重点加强高风险区域、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气象灾害隐患排查。深化政策性保险气象服务。编制以暴雨、洪涝、雷电、冰雹、干旱、冰冻等为重点的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加强气象灾害风险信息的综合应用,为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建立健全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规范,发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和气象灾害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的综合评估方法,在城乡规划编制和重大工程项目、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建设前,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三、时间安排
全县气象现代化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一)方案制定和上报(2015年1月底前)。
主要工作任务为:制定下发《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成立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组织工作机构,分解建设任务,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建设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5年2月—2019年12月底)。
主要工作任务为:全面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旅游气象服务、雷电预警监测、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等气象重点工程建设。
(三)总结验收阶段(2020年6月底前)。
主要工作任务为:组织开展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总结验收,编写建设总结报告,评估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气象现代化工作领导,成立包括气象、发改、财政、水利、国土资源、民政等部门参与的气象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本地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大力支持、协调配合,确保我县气象现代化建设有序推进。
(二)强化气象事业公共财政保障。
县人民政府将气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安排财政预算时,统筹考虑气象事业发展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事业、人员经费,并随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加大气象事业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财政投入,保障各项气象业务服务的正常运行。
(三)强化气象台站建设。
要进一步改善本地区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满足各项业务功能需求;完善气象综合业务体系,建设县级气象预警分中心,进一步提升县级防灾减灾能力。
(四)强化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要进一步健全和加强本地区气象法制、防雷管理、气象灾害管理等工作机构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气象依法行政和服务基层能力。同时要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提高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力争到2020年,气象部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数比例达90%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以上人员达20%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达20%以上。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按照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加快推进我区气象现代化“七个体系”即综合气象观测体系、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气象科学管理体系和气象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满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气象事业发展要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二、实施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建设功能先进的综合气象监测体系
优化气象观测系统布局。统筹建设农业、城市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在26个乡(镇)分别建设一个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站;在重点区域建设全要素自动站1个。
提高专业气象观测网自动化水平。按照全省交通气象监测站网建设规划,建设区行政区域内交通气象自动监测站。
强化高效农业气象观测网建设。建设新型农业气象观测网。根据气候资源特点和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加快建设我区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和农业气象移动观测设备,建成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1个,配备农业气象移动观测设备1套。在航运航道或生态区建设1个5要素自动站。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省级水产养殖产业园区建设农业小气候自动观测站。
(二)建设城乡全覆盖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
建成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中心,建立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和气象预警服务平台,健全现代预报业务体制,开展定量降水预报、乡镇及重点区域精细化预报、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中短期天气预报和延伸期天气预报等业务,开展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等研发,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度。加强监测预警,利用上级预报指导产品,加工制作服务产品,并开展气象服务。
(三)健全多部门配合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建成1个气象科普基地,加大气象科普宣传的力度,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城乡一体”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的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编制城乡一体化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贯彻实施气象灾害评估、气候可行性认证制度,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传播网络,协调区应急办、广播电视、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部门,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快速通道,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全覆盖。
采取合作式、融入式、共建式方法,推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建设,完善区、乡镇和村级气象灾害防御网络,完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成乡(镇)级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各乡(镇)政府要明确1名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分管负责人。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增挂气象信息服务站牌子,并增设“气象”兼职岗位(气象协理员)1-2个,负责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工作。结合村村通工程、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建设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加强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担任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气象信息员在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
农业、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农情、灾情、墒情联合调查制度和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会商制度,积极组建专业气象为农服务专家联盟,开展农业气象“直通车”服务,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我区种植大户提供农险气象服务,对各类农合组织(农场主)提供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提升公共气象为农服务的层次。建设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做到100%的乡(镇)建设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100%的村建有气象电子屏或数字化气象信息预警大喇叭。
建成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管理中心,成立作业队伍,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人工影响天气火箭发射设备和车载雷达,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抗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增产等方面的作用。
(四)建成职能完备的气象科学管理体系
加强气象事业科学管理。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保障其充分发挥为社会公众、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积极完善与气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推进区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优化机构配置,明晰职能职责,改进工作流程,提高气象科学管理水平。
进一步强化区级气象机构作为同级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的地位,行使气象基础业务、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全面融入政府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设立地方气象灾害防御机构,落实相应的编制和经费,气象列户经费高于苏北平均水平。
做好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加强对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将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发改、规划、经信、国土资源、环保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气象主管机构会同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制定气象设施和城乡自动气象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依法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到2015年,全区城乡气象观测环境依法得到全面有效保护。
发改、住建、规划、法制、安监、公安等部门要支持气象部门对气象防灾减灾社会管理工作,确保人员密集小区、场所建筑物(构筑物)雷电监管措施全覆盖,易燃易爆等重点行业防雷装置安全检测、重点行业防雷设施检测率达到100%;对城乡规划、重大建设项目依法实施气候论证管理,将气候论证程序纳入规划、建设审批流程;依法保障全区雷电等气象灾害评估工作开展。
(五)建设规模配套的新型气象台站体系
根据“功能适用、规模适度、建设集约”原则,按照国务院《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的要求,继续完善和加强与现代气象业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的新型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达标率100%。加强台站气象文化建设,注重用先进气象文化凝聚气象队伍,激发干事热情,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全面改善我区气象业务工作条件,不断提升综合功能。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部署阶段(2013年8月底之前)
区政府成立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部署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区气象部门开展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调研;制定下发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我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以及《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部署启动实施工作。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5年10月)
各乡镇及区各有关部门要将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经济等手段,全面组织实施区气象现代化建设。
根据《关于印发<2013年县(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考评办法>的通知》(办发〔2013〕69号)文件精神,各乡镇及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关于印发《2013年度区气象现代化“七个体系”建设量化考核指标的通知》(办发〔2013〕48号)文件要求,强化领导,确保完成2013年度气象现代化考核指标。
2014年10月—12月,区气象部门将组织对气象现代化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中期评估。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5年10月—12月)
区气象部门组织做好区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工作总结与评估,并形成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提请省统计和气象部门对我区气象现代化工作进行验收。根据验收结论和气象现代化工作经验,深入推进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机制,制订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和指标体系。各乡镇和区各有关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工作措施,统筹推进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
(二)强化政策和资金支持
区政府继续全力支持气象事业全面发展,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区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气象部门要加强与上级气象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健全稳定增长的资金投入机制,通过向上争取、财政预算列支、气象服务产品市场化运作、部门项目合作等多种渠道,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切实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资金需求。加强统筹集约,强化监督管理,提高项目建设效益,以项目实施带动气象现代化建设。
(三)加强合作、共建共享
组织、农业、民政、财政、发改、规划、水利、国土、住建、交通、科技、广电、安监、气象、保险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为农服务网络和防灾减灾网络建设,共享信息员队伍和防灾减灾信息,将农村气象信息建设纳入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内容,充分发挥“两个体系”建设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高职生;“三农”服务;核心技能;培养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4-0251-01
引言
气象事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用。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造成的损失严重,给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带来诸多问题。加强防灾减灾,搞好经济建设,迫切需要提高气象服务的水平。
一.气象为“三农”服务核心技能培养的现实意义
1.顺应中国气象局气象局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
2013年中国气象局《关于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推进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要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安全福祉等中心任务”,明确了公共气象服务业务“面向防灾减灾、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开展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和应急气象保障服务,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承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部门联动工作,开展气象灾情收集上报和气象灾害调查工作。协助上级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等工作。应用或订正上级指导产品,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开展环境、交通、水文气象服务,因地制宜开展海洋、山洪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险、电力能源、旅游等专业气象服务。负责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实施工作,承担防雷减灾服务。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2.紧扣本省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以江西省为例)
2013年江西省气象局也于出台“江西省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实施细则”,明确县级综合气象业务主要内容(1)公共气象服务;(2)气象预警预报;(3)综合气象观测;(4)综合气象保障。而气象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1)强化公共气象服务(2)加强气象监测预警(3)改革综合观测,特别强调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围绕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保障服务的需求,强化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应急气象保障服务、气象灾情调查和收集上报、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农业农村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等公共气象服务,明确各类气象服务的业务内容,建立完善相应的业务布局、业务流程和业务规范,并出台改革实施进度。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6-8月),基础设施建设与试点推进阶段(2013年9-12月),重点实施推进阶段(2014年1-12月),总结完善阶段(2015年1-12月)。
重点实施阶段(2014年1-12月)主要任务是:全面推动综合观测业务改革调整,预警预报业务优化,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并进一步完善县级气象服务体系,推进气象服务向乡(镇)、社区、村延伸。全面推广乡镇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业务。组织集中研发统一的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负责系统二次开发和升级改造,推广有价值的业务新技术和服务新产品。组织开展观测人员转岗培训,气象装备保障技术培训以及预报专业技术培训等工作。开展区域自动气象站和通用技术装备的社会化保障工作,做好相关探测设备的选址和建设工作。建立县级综合气象业务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各设区市气象局要推动将预报准确率、为农服务“两个体系”、预警信息、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等重点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县气象局要建立综合气象业务运行日志制度,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负责辖区内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和部门联动机制建设。依托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实际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
3.提高防灾减灾“三农”服务核心技能培养是实现教学与就业无缝对接的迫切需要
气象类毕业生人才奇缺,本科毕业生大都面向市级气象部门就业,而基层气象台站(县级)更需要的是高职气象类毕业生,本科生往往留不住,而我国气象类高职毕业生更是稀少,所以,面对防灾减灾的严峻形势,面对防灾减灾人才的急需,对气象类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县级气象台站2423个,数万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基层气象台站工作人员少,任务繁杂,往往一人身兼数职,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台站就业。据统计,县级台站工作人员中第一学历是本科的比例在10%左右,预报专业更是不到2%[5]。而气象类高职生在县级台站的需求就更显得重要,在防灾减灾日趋重要的时期,如何更好地加强对气象类高职生进行核心技能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
4.培养气象类高职生防灾减灾“三农”服务核心技能,对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气象灾害的社会敏感性越来越强。我国的气象灾害占各种自然灾害71%左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强度大、损失重。近10年,全国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死亡2000人左右,经济损失2000亿元左右。几乎每年由于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仅以新疆喀什为例,2013年5-6月,发生的暴雨、冰雹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达到4.7亿元。研究防御气象灾害是一个长久的课题,所以,培养学生防灾减灾“三农”服务核心技能对于个人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加强防灾减灾人才核心技能
气象为“三农”服务,在课程体系上突出公共气象服务技术、气象预警预报业务、天气分析与预报技术、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等的教学与实践,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为导向,需要完整的培养方案作支撑,需要针对核心课程进行合理规划,需要完全按照台站工作模式进行教学和实践,所以除了制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还要制订实训大纲、实训指导手册,还必须与台站进行局校合作,签订合作协议,行业为我学生提供场所,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去,真正做到所学知识与行业的无缝接轨;教师也应当到台站进行实习和锻炼,了解行业改革动向,及时调整教学重心,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专业教学与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制订与防灾减灾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应用气象》专业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完成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及实训指导书
2.建立人工影响天气培训基地,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的实践教学;
3.与本省气象局进行协商,争取更多数据共享,校园气象台严格按照台站的工作流程进行实际工作实训模式,特别是针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和服务;
4.针对不同季节的灾害性天气能够进行个例分析,并掌握防御措施;特别是不同季节江西省农业气象灾害重点服务内容;
5.至少联系一个农业观测试点,掌握为农服务的重心,并作为学生实训基地,完成为农服务的各项实习。
6.更多与台站签订局校合作协议,方便老师及学生进行新业务学习及顶岗实习,选择天气现象有代表性的台站签订,与台站建立外聘老师上课制度,与实际业务紧密联系,至少调研四个气象部门,并与台站人员座谈交流,写出调研报告;
气象部门始终坚持把为农服务放在气象工作的首位,在农村防灾减灾、农业生产以及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培养气象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心系“三农”,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回良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中国气象事业跨越式发展.
1信息屏功能
由于气象信息屏具有全天候在线、覆盖范围广、成本较低等优势,适用于向专业服务用户、公众实时天气警报信息和气象信息。气象信息屏主要具有信息安全认证、电子屏遥控控制、信息与管理等功能。气象台站利用GSM短消息接口,适时气象信息,包括雨量实况、短期天气预报等,均可在LED电子屏上显示。由于气象信息屏服务方案采用无缝隙覆盖移动公网传输,因此具有无线远距离传输稳定、信号稳定可靠等特点。气象台站通过遥控管理电子屏,可随时随地经由计算机、手机短信平台信息。为实现气象信息安全可靠,可采取在信息中增加校验码或识别码的方式。信息安全功能是指通过芯片编程,电子信息屏不会在前端显示其他垃圾或无用信息,只接收指定号码发送的信息和用户自定义的短消息格式。根据用户不同服务需求,电子屏主要服务方式为预警屏和普通屏。气象灾害预警时,屏幕相应图标点亮,配合呼叫预先指定的手机、图标闪烁、振铃等方式提醒用户注意气象警报信息。
2信息屏的特点
2.1服务及时、覆盖面广
建立GSM系统不需再组建专用通信网络,因为GSM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联网和漫游。平台短信发送速度快,目前平台发送的速度为40条/s。GSM短信息传输是利用移动通信公司的公用无线网络的短信息功能,信号覆盖区域广,可保证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准确地被接收。
2.2发送方式灵活
为保证服务提供方可以随时发送实时信息,由各地自建发送平台。该方式服务提供方等待时间短,而且线路、接通时间短,通过互联网发送短信息时间短,避免了部分用户无法获取气象信息等问题。MSC对短消息具有存储记忆功能,如果接收设备当时没有开机,只要接收设备在24 h内开机,仍会正常收到此条信息,从而保证用户能收到消息。为达到预警目的,在发送紧急消息时,发送平台可以远程控制信息屏及时开机和关机。
2.3管理智能化
因为接收端分布于各地,为尽可能避免现场操作,系统设计时应考虑借助通讯网络,开发完成远程监控管理的相应控制软件。控制软件与远端信息屏硬件完全分离,可以安装在任何一台与互联网连接的工作站上,信息屏的播放既不依赖也不影响控制主机的工作。控制软件界面应保证操作简易,便于管理多个信息屏。
3揭阳市信息屏业务现状
3.1揭阳市气象预警信息屏服务方案及维护
信息屏服务为专业气象服务,因此服务重点因对象不同而有所区别,同时也要有固定的方案:①每天傍晚3 d的天气预报;②每周一未来7 d天气展望;③黄金周和重大节日天气预报;④确立信息屏作为预警信号的对外渠道之一;⑤台风消息、冷空气消息等,应通过信息屏为用户服务;⑥强对流天气预警时,应及时通过信息屏;⑦不定时发送天气实况;⑧适当发送气象科普、气象谚语、节气提示等;⑨为特定用户发送简短业务广告、通知及宣传标语。根据不同要求提供不同型号电子信息屏,安装于用户指定地点;通过短信方式传送气象信息(走字幕形式);由气象信息服务中心安装调试,并负责产品长期保修与维护。
3.2预警信息屏业务存在的问题
揭阳市气象预警信息屏业务起步于2007年,起步早,发展快。全市范围内基本形成了气象预警信息覆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不断扩大。预警信息屏业务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点:①一些需要安装预警信息屏的特殊性行业要求气象站门提供无缝隙、全方位、定时、定量、定点的高要求精细化的气象服务,而气象部门的气象服务目前还未达到这样的高度。②目前对市场的需求还不够了解,宣传信息屏业务的服务和拓展市场的力度都还不够,以致客户对预警信息屏业务较陌生;同时,气象部门也需加大基层农村的气象服务工作力度。③专门提供气象预警信息屏服务的人才队伍不强。④现在厂家生产的信息屏技术含量不高,不能提供图像、语音信息,只有文字信息。
4对策
①争取在机关、学校、医院、居民小区等公共场所全部安装气象预警服务终端。同时扩大预警信息和气象服务的覆盖面,提高全社会应对突发性气象灾害的能力。②建立农村气象灾害预警短信网络。在各涉农部门、乡镇、相关自然村安装气象预警信息电子信息屏,让气象信息屏业务为农业、林业、养殖业服务等提供保障和指导。③面对极端天气,气象预警尤为重要。④解决信息屏硬件质量问题,需把每次出现的故障均登记在册,然后建议厂家改进,从而不断提高硬件质量。此外,应培训专门的维修人员和配备相应维修工具,以解决信息屏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小故障。
5参考文献
[1] 朱保平,董太平,朱煜.“山西省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应急信息接收显示系统”的开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7):145-147.
[2] 刘忠平,郭俊福.基于GSM 短信无线式LED气象信息屏系统设计[J].气象科技,2007,35(2):303-306.
[3] 唐仰华,邝铿,陈往溪.基于GSM短信传输技术的气象灾害应急预警系统建设[J].广东气象,2007,29(4):50-52.
[4] 齐军岐.基于GSM 短消息通信的气象信息电子屏方案[J].陕西气象,2006(2):41-42.
关键词 气象影视;直播;矛盾;保障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1-0010-02
0引言
江西气象影视中心制作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一直都是采用录播的形式,随着与省、市级电视媒体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和中心品牌战略的发展需要,在本地实现电视天气预报的直播已经开始逐步提上日程,这种变化除了给技术设备、后期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外,尤其给已经习惯了录播的天气预报主持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直播还没有真正到来之前,气象主持人应当尽快的适应直播节奏,在业务和个人能力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1主持人现状与直播要求存在的矛盾
1.1气象专业背景不扎实与强大气象专业背景支撑的直播实践要求存在矛盾
在气象主持人选拔的过程中,条件上对主持人普通话等级有硬性的要求,一般在一级乙等以上;然而气象知识方面却是无门槛的,主持人在上岗后行业培训也没有对这块短板进行补缺,因此气象主持人缺乏气象专业知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直播状态下,节目录制与节目播出几乎处在同一个时段,这种不可逆性必然要求气象节目的主持人具有强大的专业背景和大量的信息资源做后盾,尤其对天气形式的分析、对天气过程的发展、天气热点等等都要非常的熟悉,才能培养出个人对天气的敏感度,准确把握信息的重点和热点,自如的运用天气变化的前后关联性,从而实现传达信息与需求信息的统一。
1.2分析归纳能力与气象信息的杂、多、乱产生的矛盾
录播条件下,主持人接触的气象信息是经过气象编导再加工过的“气象产品”,借助的图表也是制作人员消化过的直观图表,气象主持人根本不用面对纷杂的气象数据和复杂难懂的气象系统,加上没有受过规范的行业培训,对于气象信息的分析、归纳和筛选的能力培养明显不足。直播节目时间非常有限,主持人是不可能实现所有信息的传递,它必然要求主持人对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快速的梳理,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重点信息,哪些是已经使用过的信息等等,并对它们进行整合排序,从而达到高效率的直播效果;主持人缺乏强大的分析归纳能力很容易让节目只重复简单的预报结论,观众无法从直播节目中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气象节目实现直播也就失去了意义。
1.3真实感和交流感之间的矛盾
录播条件下,要求主持人能够完整、准确的理解编导的文稿,再通过语言上的停连、重音对文稿进行再创作,实现气象信息的传播,然而这种形势下,媒体仅仅通过主持人演说气象产品来提供气象服务,信息传输的方向是单向的,加上气象节目专业性、科学性很强,主持人在语言上没有很多的发挥空间,因而气象主持人的语言大多模式化,相对与其它栏目的主持人语言特色也不明晰。与录播形式不同的是,直播这种形式不仅仅是一种播出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是一种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它由观众被动的接受气象信息变成了新闻直播室的主持人与气象主持人的一种沟通,也就是新闻主持人问什么,气象主播就说什么,因而以往主持人对着题字器播报的方式不能适应直播条件下的无障碍交流气氛,必然要求主持人能够采用符合自身语言习惯的语言风格,增强交流感和真实感,同时也要求主持人尽量的减少气象用语的使用,杜绝主持人个人一些不良语言习惯的发生。
1.4两种制作形势下的心理素质要求存在的差异
当前气象节目主持人适应了规范流程下的节目制作,即使是在突发性较强的气象事件现场,依然保持着一定流程下的操作,对于直播条件下的各种突发事件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正式直播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准备工作却是系统而繁杂的,此时主持人身上的责任要比录播状态下要重很多,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加上直播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事情,如何控制好自己的紧张情绪,在突发的状况下如何保证直播的正常进行,都在考验主持人个人的心理素质和控制能力;事实上,心理素质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冷静的处事能力也需要个人不断的修炼,直播形式给气象主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心理挑战。
2 直播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素质培养
2.1 要满足直播对主持人专业背景的要求
主持人必须从现在开始就养成全方位关注各类天气咨询的习惯,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会商和专业台的各类学术活动,熟练运用气象台站、气候机构的各种实况和数据,并大胆的形成结论性的文字,请有关的专家进行专业点评,逐渐塑造出扎实的气象专业背景。
2.2 积极训练语言能力,形成符合直播主持人角色定位、具有个人特色的语言风格
传统录播形势下,主持人口播的稿件大多都是专业气象编导撰写的,语言严谨,但是缺乏生活情趣,数据科学,但难免脱离实际;在直播条件下,增大信息量、突出天气焦点成为了节目突出的特点,因而改变以往的语言风格显得尤为迫切,主持人在节目当中完全可以摆脱气象专家的光环,重新塑造主持人角色,用属于自己的口吻和立场,用轻松、直白的语言传递气象信息,此时也必然要求主持人语言精炼,发音标准,严格杜绝口头禅。
2.3预想可能发生得突发状况,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得应对方案
虽然真正得直播还没有开始,但是可以收集以往媒体直播过程中发生过得突发状况,每一个主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应对方案,比如没有音频时一方面依然保持播音状态,一方面给出信号寻求制作人员的帮助;比如为应对时间的长短分配的不确定性,播报信息的先后排序要明确。总之预案要尽可能的详实、具体,并且要适时的进行演练,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轻松应对紧急情况,保证直播节目的顺利播出。
3解决心理问题
要解决心理问题最主要的是要求主持人学会注意力的控制,一进入直播状态,立即把所有得感官和注意力都放在你要播报得内容和图表,那么一切干扰因素都显得微不足道;当然,主持人的身理和心理在直播前就应当提前进入播报状态,让自己的身体关节和脑细胞都充分的活跃起来,嘴要跟上脑。其次,主持人对于偶尔出现的口误或者磕巴不必太过纠缠,按照准备好的预案说下去,相信只要信息是大家需要的,你的播报是真诚的,观众就一定会宽容你。
4结论
本文在培养气象影视团队精神的必要性做出阐述,并且初步探讨了团队精神的必要条件和制度保障,指出了团队精神的建立有助于解决当前影视制作过程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助于激发团队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为进一步促进气象影视服务工作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朱定真,张昳丽.我国气象影视人才的现状及出路.青海气象,2010,9.
一、总体要求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理念,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建设行为,进一步消除监管“盲区”、“特区”,建立和完善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优化生产环境,规范易燃易爆场所生产,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重点范围
整治的重点范围是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火箭、炮弹和发射装备的安全管理,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等领域。主要针对这些领域内的建筑、通信、供电、交通、消防、特种设备、民爆物品和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突发事件应急、内部安全保卫、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等进行隐患排查。
三、检查目标
通过安全生产大检查,切实提高各企业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夏季防汛防灾安全意识、雷电灾害防护意识以及施放气球相关单位的安全责任意识,提高气象服务人员做好汛期气象保障服务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防雷、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执法力度,确保今年夏季不发生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四、行动计划及职责分工
(一)部署发动阶段(7月1日-7月30日)
按照县安委会部署,制定《县气象局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方案》,成立局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汛期气象服务工作,充分利用电子显示屏、网络、电台、电视台、气象“微博”、短信多种方式和媒介,广泛宣传应对和防御气象灾害安全知识,重点开展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防雷减灾、抗灾自救互救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宣传,不断提高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生产意识,安排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为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集中整治阶段(8月1日-8月20日)
对我县存在防雷安全隐患的危化品企业、建设工程、中小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存在防雷设施不进行安全年检的单位,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存在违规问题的责令限期整改。对我局业务业务股室汛期气象服务业务流程、纪律制度进行自查、抽查,对气象部门各应急单位进行汛期气象应急值守、应急演练、应急设备保障服务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责成整改。
(一)编制目的
为规范和强化环境空气质量考核预警、重污染天气应对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机制,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减少重污染天气发生频率和污染程度,保障环境安全和公众身体健康,编制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湖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关于推进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办大气函﹝2018﹞875)、原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的函》(环办函〔2013〕504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鄂政发〔2018〕44号)、《湖北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预警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鄂政办发〔2019〕16号)、《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等法律法规和规定。
(三)定义
本预案所指的重污染天气,是指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aqi大于200,即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五级(重度污染)及以上污染程度的大气污染。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阳新县范围内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
(五)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属地管理、统一领导,加强预警、提前响应,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六)预案体系
本预案是我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下级预案包括县政府相关部门实施方案和相关企业单位操作方案、秋冬季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实施方案。
阳新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应包含本级政府相关部门重污染天气应对实施方案和相关企业单位操作方案、秋冬季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实施方案。
当国家区域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黄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启动时,本预案要服从国家区域性、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或黄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要求。
二、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
成立县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阳新县重污染天气应急组织、指挥和决策。分管副县长任指挥长,县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环保局局长担任副指挥长,县财政局、县环保局、县住建局、县城管执法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经信局、县发改局、县交通局、县公安局、县卫生健康局、县教育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和湖泊局、县气象局、县供电公司、各镇(区)分管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县环保局分管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贯彻指挥部的指令和部署,组织重污染天气应对研判、会商以及相关信息和上报,督导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落实重污染天气职责分工,组建重污染天气督导检查组,指导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组织对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进行分析、总结,负责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管理有关工作,承担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指挥部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
(二)成员单位职责
1.县委宣传部负责预案的宣传工作,发挥媒体作用,加大对公众健康防护,建议性和强制性污染减排等措施的宣传力度;
督导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及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做好宣传、信息和新闻报道等工作;
引导公众建立合理的心理预期,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供公众的防范能力。
2.县发改局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电力行业重点排污企业应急保障预案,组织相关企业编制和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操作方案;
协调预警或应急状态下的能源保障工作;
负责对电力行业重点排污企业落实重污染天气企业应急预案限产限排等措施情况开展督查和检查。
3.县教育局负责组织指导幼儿园及学校落实停止户外活动、停课等应急响应措施,开展学生防护大气重污染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
4.县经信局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非电力行业重点排污企业应急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
负责对重点排污企业落实重污染天气企业应急预案限产限排等措施情况开展督查和检查。
5.县公安局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机动车禁、限行应急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
制定城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协同开展高污染排放车辆检查等其他大气污染防治执法工作。
6.县财政局负责做好重污染天气预警与应急工作所需县级经费保障;
保障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警、大气重污染应急所需资金并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7.县环保局负责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统筹协调;
负责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会同县气象局开展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和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向指挥部办公室报告预警建议,并根据指挥部办公室指令预警信息;督促制定重污染天气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执法检查方案,并督导落实;
加大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工作力度;
落实大气工业源“一厂一策”,实施应急减排清单式管理。
8.县住建局负责督导建筑工地、市政工程工地、拆迁工地、预拌混泥土企业、预拌砂浆企业、建筑工地及工程机械落实应急响应减排措施。
9.县城管执法局负责加强城区道路清扫、冲洗作业;
加强渣土车运输扬尘污染监管和查处力度;
实施餐饮服务业油烟、露天烧烤、城市焚烧沥青塑料垃圾等烟尘和恶臭污染、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烟尘污染,配合公安部门做好城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工作。
10.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督导矿山企业落实应急响应减排措施。
11.县交通局负责开展城区违规运输车辆查处、加大公共交通运力应急保障力度,督导城区进出口道路、公路建设工程机械落实应急响应减排措施;
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大宗物料运输物流企业错峰运输管控方案并组织实施。
12.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制定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方案,并组织落实;
积极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工作。
13.县卫生健康局负责开展大气重污染防病知识宣传,组织、协调医疗机构做好心血管、呼吸系统等疾病的诊疗和救治工作,及时处置应重污染天气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14.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商品煤质量监管,锅炉节能标准执行情况和锅炉生产、进口、销售环节环境保护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打击生产、销售非标车(船)用燃料等专项行动。
15.县水利和湖泊局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水利工程施工场地及施工运输车辆的扬尘控制实施方案,并督导落实。
16.县供电公司负责管控企业用电量调度,积极配合政府部门采取相应强制措施。
17.县气象局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气象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
及时提供重污染天气气象预报信息,与环保等部门联合开展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会商与,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各镇(区)对本辖区内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负全责,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体系,制订和完善本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降低人为活动对本辖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三、监测与预警
(一)监测
县环保局、县气象局应当建立健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气象监测网络,建立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建立会商研判机制,重污染天气过程期间,每日对气象要素与污染成分聚合态势和aqi进行分析、研判,及时提出、调整、解除预警建议,为预警、响应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二)预警
1.预警分级
重污染天气预警统一以空气质量指数(aqi)日均值为指标,按连续24小时(可以跨自然日)均值计算,以aqi>200持续天数作为各级别预警启动的基本条件。
重污染天气预警级别统一由低到高分为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三级,各级别分级标准为:
(1)Ⅲ级(黄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将持续2天(48小时)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
(2)Ⅱ级(橙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并将持续3天(72小时)且出现aqi日均值>300的情况。
(3)Ⅰ级(红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并将持续4天(96小时)及以上且aqi日均值>300并将持续2天(48小时)及以上;
或预测aqi日均值达到500。
坚持预防优先的原则,当预测未来24小时出现pm10均值浓度>150μg/m3、pm2.5均值浓度>75μg/m3、或臭氧(o3)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160μg/m3,且未达到黄色预警级别时,应加强公众健康防护信息提示,结合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临时管控措施或提前采取黄石预警响应措施。
因沙尘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参照生态环境部关于沙尘天气相关要求执行,不纳入应急预案范畴。
2.预警条件
当预测可能出现上述重污染天气条件时,应当按空气质量预报结果上限确定预警级别。
3.预警
达到县级预警条件或接到市级预警启动通知时,县指挥部办公室拟制《启动阳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建议》报指挥部审批。启动Ⅲ级(黄石预警)由指挥部指挥长批准,启动Ⅱ级(橙色预警)、Ⅰ级(红色预警)经指挥部同意后由县长批准。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组织本县的预警信息,通知各成员单位启动应急响应。
4.预警的调整与解除
当空气质量改善到相应级别预警启动标准以下,且预测将持续36小时以上时,可以降低预警级别或解除预警,并提前信息。当监测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严重污染,且预测未来24小时内不会有明显改善时,应根据实际污染情况及时调整到相应级别的预警。
当预测发生前后两次重污染过程,且间隔时间未达到解除预警条件时,应按一次重污染过程计算,从高级别启动预警。预警调整、解除的主体及程序和预警信息相同。
四、应急响应
(一)预案启动。启动阳新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后,即启动本预案。预案启动后,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按照各自职责和具体应急行动方案,迅速开展应急响应。
(二)分级响应。按照预警时确定的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当黄色预警时,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当橙色预警时,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当红色预警时,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当市级预警时,应当启动不低于市级预警级别的应急响应;已启动红色预警时,仍执行Ⅰ级应急响应。
(三)响应措施。预警信息后,县指挥部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和相关企业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并采取相应级别的响应措施。
1.预警Ⅲ级(黄色)响应
(1)健康防护措施。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尽量停留在室内,暂停户外活动;
一般人群减少户外活动,尽量减少开窗通风时间。室外作业人员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建议性污染减排措施。倡导公众节约用电。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上路行驶。
(3)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提高道路保洁和施工工地洒水降尘频次2次/天以上。禁止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对所有区域的有色、钢铁、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限产10%,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主城区的交通主干道进行限行管制。
2.预警Ⅱ级(橙色)响应
(1)健康防护提醒措施。提醒儿童、老年人和病人留在室内,避免体力消耗;
一般人群避免户外活动。室外作业人员减少室外作业时间,并加强防护。
(2)建议性污染减排措施。倡导公众节约用电。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上路行驶。暂停露天大规模群众活动。
(3)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提高道路保洁和施工工地洒水降尘频次3次/天以上。禁止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对所有区域的有色、钢铁、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限产20%,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主城区的交通主干道进行禁行管制。中小学和幼托机构一律禁止室外体育课及户外活动。
3.预警i级(红色)响应
(1)健康防护提醒措施。儿童、老年人和病人留在室内,避免体力消耗;一般人群避免户外活动。室外作业人员减少室外作业时间,并加强防护。
(2)建议性污染减排措施。倡导公众节约用电。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上路行驶。暂停露天大规模群众活动。
(3)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提高道路保洁和施工工地洒水降尘频次4次/天以上。禁止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对所有区域的有色、钢铁、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限产30%,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主城区的交通主干道进行禁行管制。中小学和幼托机构一律禁止室外体育课及户外活动。
五、信息公开
1.信息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内容应包括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重污染天气可能持续的时间、潜在的危害及防范建议、应急工作进展情况等。
2.信息公开形式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移动通讯等媒体以信息、科普宣传、情况通报、专家访谈等形式向社会公布。
3.信息公开组织
阳新县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重污染天气应急信息公开,宣传部门负责新闻宣传和舆情引导处置。
4.信息报告
环保部门和气象部门应当及时将本辖区内重污染天气黄色及以上级别预警的启动、级别调整和解除情况每日通过网络或传真按时上报。内容包括发生重污染天气城市的预警启动时间、级别、主要污染物、采取的应急措施、预警信息情况等内容。
5.响应终止
预警解除即响应终止。响应终止由市级指挥部办公室下达指令,县政府根据指令,结合当地重污染天气实际下达本级响应终止指令。
六、总结评估
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相关企业应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过程记录,建立档案制度。应急响应终止后3个工作日内,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将应急措施落实情况以书面形式报指挥部办公室,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总结评估,提出改进建议报县人民政府和市级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当发生大范围区域大气重度或严重污染时,在县大气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的统一督导下,各相关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主动、科学、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促进本地区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确保环境安全。
(二)物资保障。相关单位根据各自职能,储备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的应急仪器、车辆和防护器材等常备应急救援物资,同时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保养。应急响应时所需物资的调用、采购、储备、管理,遵循“服从调动、服务大局”的原则,保证应急救援的需求。
(三)通信与信息保障。建立和完善阳新县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系统,各成员单位应明确应急负责人和联络员,确保通信联络畅通。
(四)监督与考核。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预警响应不力、履职缺位,失职、渎职等行为依归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