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饮食文化的形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文化;符号;基因;传承;保护
城市的文化基因像是一种意象的符号,体现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具有价值的自然遗迹、文化现象中,如建筑造型、时事人?物、文字组合、图形图像、思想文化、传说等。城市文化基因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并能够代表该城市文化特征的,它是区分城市之间不同灵魂的名片,体现城市的品牌形象,更是具有传承价值的。例如,北京的故宫、长城、天安门;上海的东方明珠和外滩;西安的兵马俑;洛阳的龙门石窟;纽约的时代广场;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等都是他们所在城市的一个基因符号。
以视觉传达的视角来分析,城市文化基因清晰的、有序的以其独特简约的语言传达出城市复杂的多元信息。它决定了城市文化内核和深层结构,即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重要建筑、知识结构、道德风俗、人物事件、艺术、信仰以及城市人们的学习能力和生活习惯等。人们通过感官接收着城市所承载的最核心的历史脉络,感受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所在。城市标志性的事物往往是城市文化基因的主要表达内容,让人印象深刻并且引以为傲,如,四合院属于北京的城市文化基因;浓厚的商业气息是上海作为通商口岸的城市文化基因;的故居成了韶山的文化基因;河南的少林寺;香港的紫荆花;台湾的夜市等等。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是城市发展壮大的动力之源。他们随着岁月的流逝沉淀着、堆积着,慢慢成为城市最具影响力和说服力的代言人,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灵魂和形象,是城市品牌文化的升华,也是这座城市所散发出来的独特气质。城市文化基因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是一座城市本身的内涵与底蕴,更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在当今全国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成了城市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想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就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城市的文化基因,使之成为城市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后盾。
以大连这座城市为例,大连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在上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沉淀并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城市文化基因,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财富资源以及宝贵的遗产。如今的大连是一座科技感非常强的、充满热情与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拥有“浪漫之都”“东方巴黎”的美称,显然已被列入中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但是在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连的文化定位、文化内涵、城市精神、人文气韵却逐渐的模糊不清了,大连也面临着“千城一面”、缺乏个性的危机感,这正是城市文化基因丢失的体现。实际上,大连丢失的并不是它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而是丢失了一双发现的眼睛。所以,发现、挖掘、挽救、整理、保护已被遗失的城市文化基因,对于大连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毕竟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决定因素不是提升城市的生产总值,而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约瑟夫・奈在《权力大未来》中写道:“控制力是‘硬实力’,影响力是‘软实力’。硬实力是对一国经济、军事与资源要素的控制力和扩张力,软实力是一国文化、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使他的立场在其他人眼里具有吸引力,或者一个国家强化那种鼓励其他国家以寻求共存的方式来界定他们的利益的国际制度,那么他就无须扩展那些传统的经济实力或者军事实力。”由此可见,文化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兴亡的关键所在。
在全球,世界城市有很多以文化发展极其突出的城市始终成为全球焦点。比如柏林,作为德国的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从科学、艺术、音体、育上讲都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级的城市。柏林以崇尚自由的生活方式而成为艺术家们青睐的圣地,随处可见的古老教堂、后现代主义的波茨坦广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申克尔剧院、巴洛克风格的弗里德里希广场、著名的音乐剧目“巴黎圣母”,国际上重要的柏林电影节等等都成为了柏林这座城市重要的文化基因。作为一座国际化的大都会,柏林以热情开朗、快乐奔放的性格美每年吸引着数百万的游客来此观光,它自我塑造了一个无人能取代的城市文化。雅典,希腊的首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拥有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背景。希腊最闻名于世的莫过于它是哲学的发源地,以及关于神、英雄、自然和宇宙的希腊神话。雅典这个名字的由来正是出于希腊神话中智慧与正义的战争女神雅典娜的名字,单从名字来看这座城市就充满了浪漫神秘的传说色彩。还有并称为“希腊三贤”的在诸多领域里都留下了广泛著作的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还有它是作为希腊运动中心的城市等等,这一系列的城市文化基因都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也奠定了雅典作为世界城市的宝座。文化发展极其突出的城市还有哥本哈根、罗马、墨尔本、开罗等,这些城市都拥有独特的文化历史基因,他们重视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并把它加以很好的发扬传承至今,因此才会在世界上大放异彩。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战略发展;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11-0072-04
战略发展是“硬实力”,企业文化是“软实力”。硬的为实,软的为虚,只有虚实结合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脱胎于城市信用社的城市商业银行,走过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从创始之初的临深履薄到今天各项发展战略的紧锣密鼓,已将自身推向了市场注意力的漩涡地带。然而由于文化对于战略发展的滞后或者缺失,相对于整个风生水起的中国银行业改革,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仍旧显得有些“窘迫”。建设以战略发展为导向的企业文化,确保各项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已经刻不容缓。
一、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1.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是着眼于发展的谋划。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发展战略是统帅企业经营行为的“上位”概念,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系统谋划,其最高境界就是通过完成各项战略部署来实现企业发展的使命愿景。不同性质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发展战略,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具有不同的发展战略。[1]具体到城市商业银行而言,由于起点低,包袱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一开始,其发展战略就有别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是其发展战略的“最强音”。待发展到一定阶段,当一个城市、一块地盘的金融蛋糕无法满足时,这时候业务扩张则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主旋律”。
2.企业文化是城市商业银行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有两层涵义:企业文化是一种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的价值理念,它经过反复凝练,挖掘升华,最终会移植和内化为企业员工的气质和精神;企业文化又是一种比其它任何类型文化更注重实践的价值理念。[2]它以企业管理运行为落脚点,通过改变企业员工的思维和行为,平衡企业内外部各种利益关系,来解决企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矛盾。纵观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发展过程,无论是城市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或者是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其企业文化的建设都强调意识形态与经营实践的统一,即概括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更为具体一点,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既体现一般性银行文化的本质规律,又突出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迥异的地方银行文化特色,这是由城市商业银行特殊的市场定位所决定的。
3.城市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与发展战略应具有高度匹配性。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相当于“目标”与“手段”的关系。一般而言,发展战略是指导企业该“做什么”,而企业文化则告诉企业“怎么做”,它通过影响决策者的决策来影响战略的制定,又通过影响全体员工的思想行为来影响战略的执行。只有战略但企业文化模糊的企业,即使目标清晰,往往会因系统不够协同而导致战略执行不力,难以落到实处。[3]就如不同的目标应采取不同的手段一样,“变则通、通则达”的权变思想一样体现在企业文化与发展战略的相互匹配关系中。因此,处在战略发展上升期或转型期的企业,其文化也应该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更高形态的演进或升华。特别是对于正处在战略发展机遇期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以及内部机制体制转型所带来的挑战比以往任何发展阶段都更为严峻。城市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必须在保证原有文化核心价值观延续性的前提下,根据经济金融环境的改变、银行战略发展的调整,来进行整合、再造、提升,在传承和发展中,实现向更高平台更高境界的嬗变,这是城市商业银行追求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模式及相互关系
面对监管的要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城市商业银行基于战略发展的改革创新一浪高过一浪。如北京、宁波、南京、上海等一些资质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先引进战略投资者,后跨区经营或上市,来壮大发展实力;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则通过先“联合重组”组建省域股份制银行,如徽商银行、江苏银行和吉林银行,然后再谋划引进战略投资者、跨区经营、上市等战略;还有一些城市商业银行采取区域内“业务联合”的方式来实现业务扩张的目的。[4]此类一行一策的战略发展路径,推动着整个城市商业银行群体呈现出“阶梯式”上升的发展态势。
在整个城市商业银行群体战略全面推进的形势下,当前可供城市商业银行选择的具体发展战略主要有引进战略投资者、跨区经营、上市、联合重组、业务联合五种模式(见表1)。
1.跨区域经营战略。摆脱先天不足的单一城市地域限制,享受与股份制银行同等的“国民待遇”,是城市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5]跨区经营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技术、内控等各方面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目前南京、宁波、北京、上海等11家城市商业银行都通过异地设分行的方式实现了跨区域经营。此外,众多城市商业银行还通过设立县域支行和组建村镇银行,为跨区域经营积累经验,探索“管理输出、人才输出、文化输出”的成熟模式。自全国首家城市商业银行县域支行――长沙市商业银行浏阳支行成立以来,截至2007年末,全国123家城市商业银行中有72家共设立了347家县域支行。另外,从2007年开始,在监管部门的支持下,包头、吉林、南充、福州等8家城市商业银行组建了村镇银行。
2.引进战略投资者战略。引进战略投资者包括引进境内战略投资者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早在2002年城市商业银行大规模增资扩股时,民营资本便入股城市商业银行,许多上市公司也参股了城市商业银行。其中,“浙商行模式”是城市商业银行股权多元化一个成功的例子,从2003年开始,包括杭州、温州、宁波在内的浙江8家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增资扩股已经基本完成了民营资本进入的过程。在民营资本最活跃的温州,至2006年末,国有股仅占8.6%。同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更是城市商业银行最首当其冲的重要选择。外资不仅可以带来资金,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为城市商业银行提供最稀缺的核心技术和管理能力。上海银行是我国首家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城市商业银行,之后南京、宁波、北京、杭州、西安、天津等10家城市商业银行也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
3.上市战略。上市不仅可以改善资本结构,还可以扩充资本金,建立持久的资本补充机制,用更高的标准规范银行经营,以期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在金融混业经营的全球趋势下,城市商业银行上市也加大了通过资本市场完成收购形成金融控股集团的可能性。目前已有南京、宁波、北京3家城市商业银行在A股成功上市。上市后,三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业务发展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高。紧随其后,上海银行、天津银行、温州银行、重庆银行、长沙市商业银行等多家城市商业银行也在积极筹备相关上市事宜。
4.联合重组战略。银监会鼓励和支持城市商业银行重组改造和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同发展,从而突破单个城市的限制,实现跨区域发展。徽商银行是我国首家由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而成的商业银行,继安徽之后,江苏和吉林两省也通过联合重组组建了省级区域性银行江苏银行和吉林银行。另外,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正在积极探索在省内以一家资质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为主体,对符合条件的其它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分步吸收合并的联合重组模式。
5.业务联合战略。这是比较松散型灵活型的合作,基本上不受限制,适合所有的城市商业银行,较为成功的范例是2005年成立的“河北省城市商业银行合作组织”,由6家城市商业银行组成,在银行卡业务、信息化建设、经营管理、国际业务、跨行交易清算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还有长沙市商业银行牵头的湖南省内“五行一社”(长沙、湘潭、株洲、衡阳、岳阳、邵阳)“芙蓉卡六市联合发卡”、上海银行牵头成立的“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等等,最低限度地降低了区域限制,提高了基础性资源的利用效率。
城市商业银行的各个具体发展战略并非完全排斥、互不关联,它们之间可以互有交集、相互促进,如图1所示。
比如,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可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这有利于为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创造优越条件,还可以通过外资战略股东为跨区经营解决IT系统、内控制度等相关的技术难题。上市则可进一步补充资本金(如上市后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提高到近25%和17%),有了充实的资本,至少能满足未来2-3年间内增长的需要,从而为跨区域经营、兼并收购或参股控股其他金融机构等发展战略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如上市后,南京银行获准进入2-3个城市,北京银行拟1.275亿元参股廊坊市商业银行。另外,从已经上市的深发展、浦发、兴业、招商等几家股份制银行来看,目前都已通过资本市场的企业债券或增发等方式进行再融资,说明上市对于银行来说,将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反过来,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后,将业务越做越多,经营规模、市场份额、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等各方面经营指标也将得到更大提高,更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上市。从已上市的三家城市商业银行来看,上市前北京银行在天津、西安,南京银行在泰州、宁波银行在上海、杭州都已经异地设行。而业务联合和联合重组本身就是对区域化发展的推进,同时业务联合往往能通过城市商业银行业务间的合作为联合重组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之,只要处理得当,各项发展战略可以在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大发展、战略大突破的热潮中齐头并进,共同推动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跃上新的台阶。
三、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模式的影响因素
由于规模和质量上的差距,整个城市商业银行群体呈现出“中间鼓、两边扁”的分化前行格局。对于城市商业银行个体而言,必须充分考虑整个行业发展的因素及各种潜在的可能性,选择适合自身发展条件的发展战略(如图2)。少数优质城市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净资产收益率、不良贷款率等财务指标均已跻身于中国银行业优质水平之列。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或上市或跨区域经营已成为这些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壮大发展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第一选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仍有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处于改革困境中,其改组虽然已经有所进展,但仍然困难重重,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市等发展战略可谓遥遥无期,这些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应该是向下扎根,力争成为良好社区银行。而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属于中间层次,这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占比最高,目前还不具备上市或跨区域发展的条件,这类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合并重组或业务联合来搭建城市商业银行互助平台,从而提高自身经营实力,在达到相关监管条件后,再实施上市、跨区经营等发展战略。
四、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要以战略发展为导向
现阶段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要根据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资源约束情况,来建立以自身发展战略为导向的企业文化。[6]根据各发展战略的特质和要求,不同等级的城市商业银行因所选择的发展战略不同导致了其企业文化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从图2可以看出:对于满足各项发展战略条件的优质城市商业银行,应以战略发展为导向强化企业文化的适应性、兼容性及开拓性;对于其它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而言,企业文化建设则更多的是注重文化的兼容性和开拓性。
1.建设以“适应性”为主要特征的企业文化。主要对象是实施“上市、跨区经营”发展战略的城市商业银行。就上市而言,建设以“适应性”为主要特征的企业文化,意味着城市商业银行要适应上市后的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上市后银行的业务发展空间将会得到更大的扩展,品牌效应将会提升。上市也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更高,由被动监管上升到主动披露,由地方银行上升到公众公司,推动城市商业银行向全国性银行迈出关键的一步。就跨区经营而言,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也应注重适应性。通过跨区经营,城市商业银行打破原来的“单一城市”壁垒,将业务扩张到一个相对比较陌生的市场环境,原来的那一套管理办法、市场拓展策略、风险防范机制、内控机制、激励体制机制能否适应当地的水土,这些就必须注重提升企业文化的适应性,充分发挥其导向、凝聚、激励、推动的作用。面对上市及跨区经营两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具备适应新规则,适应新环境,适应新的发展平台的特质和能力。
2.建设以“兼容性”为主要特征的企业文化。主要对象是实施“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联合重组及业务联合”发展战略的城市商业银行。就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而言,企业文化面临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不同资本的融合可能带来的文化冲击。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后,外资成为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股东,根据其参与程度,或多或少会给管理理念、价值理念等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时企业文化就必须具备兼容性,吸纳国外先进文化,将本土化和国际化进行很好的融合。就联合重组而言,其本身就是对业务、管理、文化、机制等是众多方面的重组改造,重组后的新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能兼容重组前银行个体文化中的精粹优秀成分,有效推进资源整合、协调发展。就业务联合而言,更多的是在银行卡业务、信息化建设、人员交流培训等一些具体业务方面的合作,如果合作双方的企业文化具有足够的兼容性,那么就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从而增强联合各方的整体竞争力。
3.建设以“开拓性”为主要特征的企业文化。主要对象是以良好社区银行为战略方向的城市商业银行。这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尚未成长稳健,相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群体中业务发展较好、经营实力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还处于创业阶段。市场定位于社区银行后,细分市场、差异化服务、目标客户群比以前更深更细,业务经营、市场营销、金融服务、客户结构相应有别于以前,因此,“开拓性”应是这部分银行企业文化的重点。[7]同样,联合重组及跨区经营发展战略也具有同样性质。联合重组是对新银行个体的重新组建,跨区经营是对另一个地区的市场拓展和开发,也必须在企业文化的建设时着重考虑开拓性因素。■
参考文献:
[1] 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
[2]吴剑平,张德.企业文化与CI策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4]巴曙松.掘金城商行[J].资本市场,2008,(3).
[5]张吉光.城市商业银行十年风雨路[J].银行家,2005,(6).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地区差异大,文化吸引力强,其中饮食文化更是少数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少数民族地区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就是以饮食文化为核心,并将其与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形成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挖掘其内涵,探究其开发思路。
一、民族饮食文化特性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因特定的地域环境、经济结构、宗教信仰、民族习俗、文化环境等影响,呈现出民族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多彩、文化烙印深刻的文化特性。饮食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族群智慧的体现,它能更深刻地反映少数民族人们对食文化的精神追求。饮食习俗极大地体现了少数民族人们的思维方式、民族特性,也展现了少数民族群众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生活习惯。民族饮食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它所承载的内涵正是其他人了解和体验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最佳选择。
我国少数民族因地域环境、气候、人文历史等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内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综合。少数民族饮食物质文化多由饭食、酒、茶三种构成,非物质文化包括饮食方式、饮食习俗、饮食环境等。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与大众饮食文化,也就是汉族饮食文化,最为不同之处在于民族饮食文化中少数民族除了吃饭本身外,还亲身参与歌舞活动中,形成一种自我参与、自我陶醉的文化氛围。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中饭食文化的差异体现在食材种类、制作方式及饮食习俗等的不同。南方少数民族多以稻米和玉米为主食材料,西北少数民族以小麦为主,东北少数民族以稻米和面食为主。我国少数民族人们在长期生活中,自酿酒品,形成各不相同的民族酒文化。另外,除了各民族酿酒工艺及酒品外,还有风格各异的饮酒习俗。茶文化也是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少数民族自古就有对野生茶树的驯化和人工种植的经历。另外,无论是位于西南的茶马古道还是西北的丝绸之路,茶都是少数民族商人进行贸易活动的重要商品。我国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形成多与地域环境、气候、饮食结构等密切相关。
二、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概念及内涵
(一)概念
目前,从现有研究资料来看,学者们对于民族旅游产品的相关研究较多。罗明义(1999),陶犁(2002),罗永常(2011),徐红罡等(2004)等从不同角度对民族旅游产品进行研究。另外,也有部分学者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进行相关研究。史涛(2012),范娇娇(2010),侯福强(2012),谌世龙(2011)林育彬等(2008)等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进行研究。总体来说,学者们较少关注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因此,本文所选择的研究内容对于民族文化旅游业深度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旅游产品是旅游者愿意购买的,能够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包括旅游景观、设施、服务在内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是以民族饮食文化为依托,为满足旅游者需求,使其获得满意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体验,由旅游经营者提供的民族饮食、服务及设施的产品总和。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除展示民族文化外,更重要体现出民族饮食中所蕴藏的深刻文化内涵。
(二)内涵
1、民族饮食文化特性和地域性相结合的产物。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首先是文化的产物,民族饮食所孕育的文化是旅游产品开发的源泉和动力。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一定具有多样的民族饮食文化在其中,其设计开发存在于一定的民族饮食环境中,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产物,还是地域文化的产物。不同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民族饮食文化,形成独特的旅游吸引力。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正是民族地域环境和民族饮食文化的有效结合。
2、民族饮食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展现,是旅游产品有形和无形的有机结合。民族饮食文化既有以食物、盛放器皿、设施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也有民族饮食生产工艺、食用方式、食用礼仪、宗教信仰、享用环境文化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借助丰富的民族饮食文化而开发的旅游产品可以是有形的食物等,也可以是无形的产品,包括美食体验、服务、饮食习俗等。
3、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内容不断丰富。传统的民族饮食文化是以少数民族成员生活客观存在为基础,以传统的饮食构成、方式及习俗等文化形式展现,它与民族地区传统生活方式息息相关。随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现代文明和大众文化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民族文化变迁的加剧是必然的,原生性的民族饮食文化正在社会进程中不断调整适应,并形成“新的原生性民族饮食文化”。例如,通过民族旅游美食节、民族节庆等形式将饮食文化传统与旅游产品结合,形成新的旅游产品类型。
三、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食”是旅游六要素之一,饮食文化是民族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从产品开发来看,民族饮食可以通过对饮食文化的有效利用和整合,开发旅游产品,使旅游者产生极大吸引力。从旅游者角度来看,品尝民族美食、体验民族饮食文化氛围,才能更加了解和感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且留下深刻印象。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助于民族饮食塑造和提升饮食形象、旅游形象,甚至成为民族饮食名片。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关键在于饮食文化本身,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饮食制作工艺、理念是开发旅游产品的必要条件。
(一)开发民族饮食文化体验旅游产品。饮食文化体现的是民族饮食居民的生活经历及生活方式,它是民族饮食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只有让旅游者感受和体验到这种文化的存在,旅游者对于民族文化的认识才更加深刻,甚至于更加真实。如果说民族歌舞、表演及工艺品等会有迎合旅游者的“嫌疑”,那么民族饮食文化一定是一种实际存在、活态的文化内容。让游客在旅行中品尝民族美食,使民族饮食文化与民族饮食文化旅游完美地结合,也将有助于民族饮食文化传统的保留和传承,而且为更好地开发民族饮食文化旅游提供可能。
(二)举办民族美食文化节事活动。通过整合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饮食文化节事活动。节事活动包括美食旅游节、民族饮食烹饪大赛、美食旅游专项产品、茶文化节、民族食品交易会等等。饮食文化节事活动必须注重凸显主题,更可以和农业、手工业等产业相关联,比如绿色有机农产品,采用工艺精美的传统餐具,展现制作工艺过程等。民族美食节事活动开发更强调游客参与性与体验性。尽管凝视和欣赏能带给游客一定程度的旅游体验,但是参与性旅游体验更能使游客对民族文化形成认同感,从而产生共鸣。像藏族的“雪顿节”等有较强的旅游参与性,也都是较为成功的民族节庆旅游产品。
(三)建设规模较小或私人专属的民族饮食文化博物馆、收藏馆。民族饮食文化博物馆可以开设在村民家中,也可以另外修建。主要用来展示和介绍民族饮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过程。展示的实物内容除了饮食文化的食物、酒、茶、原料等,还包括餐具、制作工具、炊具等辅助物品。饮食博物馆中通过解说呈现给旅游者全面的、丰富的、生动的民族饮食文化信息。当然,还可以设计体验场地,让游客实际体验美食制作的全过程,全方位认识民族传统饮食文化,产生美好的旅游体验。在民族饮食文化博物馆里,民族饮食文化不仅是静止橱窗展示艺术,更是立体全方位的艺术展示,从而促使旅游者形成对民族饮食更深更透彻的文化解读。
(四)开发民族美食旅游商品。对部分适宜的民族美食开发为小包装、易携带或者真空的旅游商品,便于旅游者购买携带。例如制作成糖果、糕点、果汁、干货、咸菜、瓶装酒、茶等旅游商品。重视保证适宜的口感,采用先进保鲜技术保鲜,并且重视民族化、特色化和精美化包装,制作成即能自用也能馈赠他人的精美礼品。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提高民族旅游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发民族美食旅游商品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做好前期市场调研。一方面摸清民族地区各种饮食文化的全部信息,建立资料信息库,再进行筛选,将完全不适合开发为旅游产品的饮食文化列出来。另一方面,对旅游者进行调研,研究旅游者需求,并结合经济、社会、政策环境进行分析,摸清和预测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
二是选择适合的民族饮食作为开发对象。将先前市场调研两方面结合考虑,选择恰当的民族饮食文化作为旅游产品开发对象,制定科学的、有层次的开发策略,最后进行市场推广。还可以对某些具有重量级且内容丰富的民族饮食文化所在的村落申报原生态民族村寨,建立国家级、省级、县级等级层次。
关键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饮食文化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背景作用下形成的文化传统,是一种反映了地方文化差异的文化景观,是一种具有鲜明区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文化性的独特文化产品,对于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旅游者都会对它产生旅游动机。
1 桂林主要饮食文化产品概况
桂林作为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为府治之地,不仅以历史文化悠久、文物丰富、人物俊秀、山水甲天下而驰名中外,在饮食文化上,善于吸取南方诸菜系精华,充分利用本地山珍菜蔬,形成自己的独特风味。
1.1 桂林菜系
历史上,桂林菜曾经同湘菜、粤菜等齐名,上世纪 80年代以后,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菜得到不断发掘和整理,逐渐形成了独具风味的桂林菜系。桂林菜集合了酸辣的湘菜和清淡的粤菜风味于一体,以白果、马蹄、板栗、荔浦芋头、沙田柚、蛤蚧、竹鼠、蛇、鳝鱼、漓江鱼等桂林地方特产为原料或辅料制作。“荔浦扣肉” 、“脆皮欢喜” 、“生焖狗肉” 、“荷叶鸭”“叫花鸡”“白果炖老鸦”“柚针滑鱼丝”“三花醉鸡”(选料是桂林三花酒、三黄土鸡)“马蹄炒鸡球”“桂林竹板鱼”“红扣竹鼠”等都是极具桂林风味的特色名菜。
1.2 桂林风味小吃
桂林风味小吃种类较多,经桂林市传统风味研究会收集整理出78个风味小吃品种。主要有以马蹄糕、芋头糕、年糕、茯苓糕、白果糕、枣糕、碗儿糕、水糕、发糕、松糕为主的糕点类,这些糕点多是以糯米、面粉为主料,配以桂林本地自产的马蹄、白果、荔浦芋头等果蔬产品制成;以桂林酥糖、叮叮糖、琴糖、胡子糖、卷包糖等为代表的糖类,其中以桂林酥糖最为有名,据史料记载,我国武汉三镇和闽南漳浦县杜任镇的酥糖,与桂林酥糖三足鼎立,而其中以桂林酥糖最妙,同时桂林酥糖还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清代乾坤十三年(1784年)创制到今天已有250多年历史。
此外还有桂林米粉、东坡肉、混沌、大肉混沌、尼姑素点心、素面、卤腐竹、凉棕、板栗棕、豆蓉糕饭、八宝饭、沙谷米、薏米白果粥、马蹄粉糊、米豆腐、豆腐脑、绿豆沙、芝麻糊、花生糊、油条、糊辣、散子、糖炒板栗、盐脆花生、南乳花生、水字花生、发饼、油炸豌豆饼、汤圆(桂花汤圆、水晶汤圆、麻蓉汤圆、大肉汤圆)、油煎面粉鸡蛋糕、搭连、印品糕、印字粑、油堆、油鲜子、油煎大芋头、水糍粑、蕉叶粑、高粱粑。这些小吃的原料都是桂林本地自己生产的,风味别致,价格便宜,既经济实惠又方便携带。
“桂林米粉”久负盛名,物美价廉,是桂林小吃典型代表,米粉是桂林人的传统膳食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风味享誉海内外,米粉本身是没有味道的,关键在于它的调味品——卤水,桂林米粉因其调料、配菜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汤粉、卤菜粉、马肉米粉和牛腩粉四大类。在桂林,米粉店遍布了各条大街小巷,可以说是五步一家,十步一店。据统计,桂林城乡的米粉店铺有两千多家,较有名气的有:味香馆、石记米粉、又益轩、红鼻子米粉、刘伯娘米粉以及荣贵米粉等。
1.3 桂林少数民族食品
桂林是个少数民族聚集地,不同的民族又有着其独特的民族食品,如壮族的烤乳猪、芒鸭、白切狗肉、花色糯米饭等;苗族特色饮食:苗家打油茶、苗家粑粑仔、苗家腊肉、苗家甜酒,还有独具特色的苗家酒俗;侗族的侗家三宝(酸鱼、酸肉、酸鸭);瑶族的油茶、荷包扎等。其中以恭城和龙胜两地的打油茶最有特色,油茶甜中含苦、苦中透凉、凉中溢香。
2 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年来桂林旅游发展的情况看,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桂林米粉、灵川狗肉、阳朔啤酒鱼、荔浦扣肉、恭城的油茶等,都已经被旅游者深刻了解到,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宣传促销上,由于各种节事旅游活动的兴起,桂林的美食旅游活动也逐渐有所发展,例如有桂林市美食节、恭城月柿节、2004年中国桂林国际旅游美食文化博览会、2007年开始的桂林兴安米粉节等,这些节事活动对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和开发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就整个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桂林的专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还仍处在不成熟的阶段,能把饮食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发的特色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更是少见。目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饮食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文化韵味不足
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没有经过文化的整合和创新,没有把饮食佳肴与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有机结合,缺少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且餐饮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刻板,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游客的精神享受,从而导致文化韵味不足,无法满足现代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要。
2.2 受外来饮食的冲击严重,自身竞争力不足
长期以来,在桂林的旅游产品开发中,没有将桂林地方饮食作为特色旅游产品来开发和保护,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一些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和风俗在逐渐被冲淡、同化甚至消亡,不少餐饮开发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多种口味的消费需求,盲目地追求食品的多、杂、全,导致桂林地方口味不地道。如桂林有很多餐馆都推出“粤菜”“川菜”“重庆火锅”之类的招牌,这就使得桂林地方特色饮食在不知不觉中被外来饮食所代替,地方特色不再,传统手艺逐渐失传。
2.3 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不强,无法给人留下较深印象
旅游者要在饮食中获得完美体验,了解更多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东西,仅仅通过“吃”是不够的,更重要和直接的方式就是参与到食品的制作过程中,真正体验到食品制作的乐趣。桂林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饮食旅游的开发多数以提供饮食成品为主,缺少可以让游客参与制作的饮食旅游项目,不仅无法让游客体会到饮食制作中的乐趣,更无法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利于桂林饮食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和饮食文化的宣传。
2.4 缺少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宣传
桂林对外的旅游宣传,基本上以自然风光为主,对饮食方面的宣传几乎没有。同时,桂林菜自身知名度不高,无法与中国知名的菜系相提并论。旅游者初到桂林,因无法获得本地相关特色饮食产品信息,只能在就餐时往往会受传统观念影响,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菜,而不会轻易尝试名不见经传的桂林地方菜肴,因而也无法感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3 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
饮食文化旅游是指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品尝美食、了解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游览所在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辅助内容的特色旅游。它是以独特的各色食物、饮食程序、方式、规则等为旅游外在吸引物,是旅游者在参与制作、品尝各色食物的同时,得到审美的旅游活动。要发展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首先要做好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出受欢迎的文化旅游产品,让旅游者有所选择,这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努力,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首先应该围绕旅游城市的中心,合理布局和配套旅游餐饮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来营造旅游的城市氛围;其次要注意围绕整体旅游产品,设计配套各具特色的旅游饮食。
3.1 注重挖掘桂林饮食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桂林饮食文化产品要得到更好的开发并求得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挖掘桂林饮食文化的内涵。在开发前对其相关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等情况进行调查,尽量搜集关于桂林地方饮食文化产品的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传说以及风土人情等资料,在设计饮食文化产品时融入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桂林饮食。
由于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不仅包括各色食物、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这些方面,还包括饮食器具等。为了方便旅游者对桂林特色民族饮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建设桂林饮食文化展览馆。展览馆内按不同内容分区:特色食物区、饮食风情区、饮食器皿区、少数民族饮食陈设区等,展览区内尽可能用实物做展览品,并附加相关的文字说明,同时配有专门培训过的讲解员。让旅游者体验到独具特色的桂林饮食文化,实现饮食与文化的结合发展。
3.2 增加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饮食产品开发者首先要树立饮食文化产品观,真正把饮食旅游产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来开发,同时在饮食文化产品推向市场时经营者要根据需要,以文字说明、口述或者让游客参与到饮食产品的制作中等方式向饮食者介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让旅游者在桂林的饮食生活就可以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游客参与到菜肴食品的制作过程中,引导游客享受劳作中的愉悦,吸引游客学习和实践独具魅力的烹饪艺术。
3.3 打造桂林饮食文化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只具备地方特色是不够的,同时还要注意打造品牌形象。所以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要努力把自己的地方品牌特色品牌打造起来,首先要以良好的质量、优质的服务及实惠的价格让桂林的饮食旅游产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然后通过举办各种美食文化节来进一步打造品牌形象。桂林已经举办过大小不同的各种美食节,但由于宣传不够,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美食节要有突出的特色和主题,令人耳目一新,桂林旅游在国内外都极具影响,所以美食节要注意结合桂林山水风光等方面定期举办,以此来让更多旅游者了解桂林的饮食文化。
3.4 加强宣传,拓展多种方式的营销渠道
由于目前桂林地方饮食知名度不高,所以应该根据桂林当地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实际情况加大宣传,尽量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情况,要全方位的从桂林饮食的独特文化、菜肴的口味、特色菜名艺术、菜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让旅游者首先从菜名上感受到它的新奇,然后产生品尝的欲望。同时还要从其他方面加大开展对饮食文化产品的宣传,包括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名店、名点及各种美味佳肴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介绍和推介,尤其是在现有的导游图、旅游宣传册、景点说明书中增加有关旅游餐饮的部分,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进行营销宣传。总之,要扩大桂林饮食文化产品的影响力,提高旅游者对桂林饮食这个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就要不断创新,加大宣传,不断扩大桂林饮食产品的营销渠道。
总而言之,美食是旅游活动中最重要和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饮食文化产品作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要真正把饮食文化开发成一个专项旅游产品,就必须加大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因此,要加大对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挖掘桂林地方饮食文化产品的内涵,促进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提高桂林文化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从而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盟芳.桂林老板路[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周邦,侯小兰.桂林文史资料第七辑之桂林传统食品概述[M].漓江出版社,1992.
[3] 刘瑞新.论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4):118.
[4] 王晓文.试论饮食文化产品的旅游开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12-115.
[关键词]现代传媒;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播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广为流传的一句古话,以此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饮食的需求是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伴随人类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饮食文化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且在饮食活动中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等食礼。可见,饮食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还包括精神方面。优秀的饮食文化要保留、继承和发展,离不开传播,而传播媒介(即传媒)在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快捷与便利:现代传媒拓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空间
以前由于条件的限制,传统传播多以叫卖方式、挂牌方式、散发传单方式、书籍传播方式为主。20世纪以来,饮食文化的传播方式有了较大突破,影视、网络等媒介的运用,极大地扩大了饮食文化传播的范围,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也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视野。现代传播媒介,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和优势,以及自己的受众群体和针对性的人群,发挥着媒介的作用。满足着人们各自的精神需求,达到满足。对于少数民族优秀的饮食文化传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1图文并茂的影视节目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了解更加直观
“任何一种信息传播什么和怎么传播都离不开特定的媒介作为传播载体,传播是信息体裁化的传播,传播只有在信息被体裁化、媒介化后才可能实现。”电视,当今社会媒介方式之一,电视受众的广泛性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传播作用。电视在传播信息中具有直观性和快速性,并且带有视听效果,达到了图文声并存的三大优势,电视的这一特点无疑成为大众的主要媒介方式。随着电视台类目不断增加的多种选择优势,节目选择形式的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精神需求。而且电视传播信息的渗透力非常强,最为明显的就是收视率的增加,相应的显现出收视群体越来越多,可以将电视所播的内容大范围的广而告之。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在2015年央视新增的关于饮食类的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此节目运用的是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纪录片是各种传播形态中的“贵族”,是文化含量最高的传播载体。”纪录片中大量的介绍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从香格里拉藏族的松茸到大理白族的乳扇等等,使电视机前的观众能够直观的从电视屏幕上感受到美食触觉味蕾的。节目中,介绍了当地饮食制作器材和食材以及佐料的使用,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达到真实的效果。这一类饮食节目以美食为主要核心,借以发展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效果。电视作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播媒介,能够非常的贴民生活,更加的贴近真实生活,向屏幕前的观众传达少数民族人们对于特色饮食文化的真实的感情,能够使外地人更直观的了解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并有着深刻的认知和了解,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得到发扬。
1.2覆盖全面的在线广播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宣传更加快捷
广播作为传播媒介方式之一,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首先广播节目的观点非常明确,广播节目的主题紧紧围绕播报内容,明确听众群体,突出服务听众的特性。例如对于少数民族饮食类的广播中,向听众分享各式各样的饮食信息,主要针对于流动人群和较为年轻的群体,并且收听者具有相对较高的消费水平。其次随着广播节目的不断优化和较高的传播信息能力,在广播节目中增加讨论和互动的环节,能够真实的讲述关于少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细节的描述,由于广播经常是地方性的并且是现在进行时的播报,通过叙述可以使听众第一时间捕捉到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亮点,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深入传播。由于广播覆盖全面的优势,使得在这样一个资讯平台将广播和饮食选择结合在一起,能够立即并准确将食货的各种打折、优惠、新旧店铺的开业等等与饮食相关的咨询及时转达给需要的人们,已达到关于美食各种内容的表达,进而能够更直接的传播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广播关于少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的相关信息,不仅可以将饮食文化继承、发展,也能够提升该地区的人对于本民族饮食相关文化的极度认可。
1.3无处不在的营销网络让人们选择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更加便利
“网络作为一种代表着先进的技术。很明显网络带动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虽然只发展了十多年的历程,但是它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人们以前的生活以及行为的方式,使人们逐步进入新兴网络时代,少数民族网络文化输入大于输出,使得少数民族文化遭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网络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沟通和交流的方式,而提供服务是人们上网的主要原因,现在人们以自己的喜好和方式,不断的融入到网络社会,网络群体多以需求提升主动性。自主性的提升使网络群体在饮食文化传播的方面体现的极其明显,我们在网上可以看到非常多的美食评论家、大众点评的网络平台,使我们能够随时随地的了解当地饮食,相关内容只需上网搜索便立即得到相关的信息。例如:现在手机上流行的美团、糯米、百度外卖等相关网络APP,极大的满足当代人对于饮食的追求,网络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随着科技的步伐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网络对人们生活中的的影响极其大,手机中不断地接收着新的信息,可见网络对于饮食传播有着不容小视的影响。而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的少数民族地区,网络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标志逐步走向少数民族地区,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的饮食文化的发展。
2共享与建构:现代传媒延伸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播
现代传媒技术对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产生了一些影响,这些影响反应在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共享与构建上,现以景颇族和傣族的饮食文化举例说明。例如:“景颇族部落聚居在云南德宏州地区,当地的生态环境非常复杂,在景颇族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山里的东西,绿的是菜,动的是肉’顾名思义,在景颇族地区凡是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在景颇族地区都可以当做食材,这样资源丰富的食材中,景颇族饮食的的主要味道以‘酸’‘辣’‘苦’为主,是当地人最喜爱的味道,而‘鬼鸡’现在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人人皆知的一道名菜,由于景颇族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杀鸡祭鬼的风俗习惯,将用来祭祀使用的鸡煮熟之后,把鸡身上的肉用手撕成条状,再加以作料:柠檬汁、姜末、蒜末、盐、味精等,使之凉拌,整体上‘鬼鸡’的味道与景颇族喜爱的味道相同,显现出‘酸’‘辣’的味道,加上柠檬汁是这道菜非常的清爽可口。这道菜在最先前是用来祭祀用的,所以被称之为‘鬼鸡’。”再如:傣族是我国云南西部和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盛行小乘佛教。“由于受到佛教的深深的影响,以前每一个傣族的村寨都有祭祀宗教的场所——‘奘房’。每一个奘房里面都有佛爷去主持关于佛教的活动,佛爷的一日三餐都由同村寨子里的村民一次轮流的提供。直到全村民都为佛爷提供过餐食后,每家都会拿出几道自家的拿手菜,然后搬着自己家的桌椅板凳到奘房前把桌子拼到一起进食,大约130桌左右。就形成了大家熟知的‘长桌宴’。长桌宴的目的首先在于感谢主持佛事活动的佛爷,为其保佑全村寨人的健康平安,同时祈求能够使全村寨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2.1现代传媒促进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共享
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有一定的特性。过去,景颇族用来祭祀的鬼鸡是禁止小孩和妇女食用,只有村寨中的长者和年迈的老人才可以食用。现今生活的改善加上外界对本民族的影响,为了宣传本民族的饮食文化,这种祭祀的饮食习惯已经被打破,这样的饮食禁忌已经渐渐的褪去,“鬼鸡”成为了当地最具特色的美食,并且也是景颇族餐馆中饮食特色的代表,更是人们野炊休闲时不可或缺的一道佳品。使景颇族的饮食文化得到共享。而“鬼鸡”被视为景颇族饮食文化的标识,也使得祭祀中的菜品走向大众的重要因素,这使得将“鬼鸡”成了景颇族饮食文化中的代表。而傣族长桌宴是非常普遍的,由于旅游业在网络平台上的宣传,傣族长桌宴不仅仅限于感谢佛爷才会摆,也不再限于佛教文化才举行。傣族是一个非常注重团结的少数民族,同寨村民为了增进感情与促进交流,以此来解决村寨人们的矛盾,能够增进友谊的形式。长桌宴由寨子里的年长有威望的寨老进行安排,商讨安排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再由每户人家搬上桌椅,带上自己家里烧制好的各种饭菜,大家互相品尝,共同商议村寨里的事情。在现代传媒盛行的今天,傣族长桌宴的不断传播,外地游客可在当地旅游时感受到小型的长桌宴与当地的饮食文化,使得文化得以共享。同样,这种情况的驱使下,使本民族人对于本民族饮食文化的得到认同与认可,对于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保留起到一定的作用。
2.2现代传媒对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构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团结统一、并区别于外族的一套符号和观念系统,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据。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就消亡了。”中国文化是由多民族文化组成的,而少数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当中包括饮食文化。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独树一帜,随着媒介的传播,少数民族饮食通过彼此借鉴与融合逐渐形成了兼具民族饮食特色的饮食文化。只要提起景颇族,人们就会想起这里的“鬼鸡”文化;提起傣族,就会记起“长桌宴”。而在一些旅游景点,为了便于游客在较短时间内品尝各个民族独特的饮食,就会在一天甚至一桌上,摆出各个民族的特色菜肴,让宾客快速感受各个民族的饮食文化。比如,在云南就有以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融合而推出的即兴宴舞,在就餐一个多小时中,可以欣赏多民族与饮食有关的舞蹈,也可以品尝具有民族特色的菜肴。这种共建的方式既有利于保护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又充分地宣扬了民族文化。
3固守与包容:现代传媒影响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播路径必然离不开现代传媒。但是传媒需要建立在具有实用性与适合性的饮食活动基础上,如果脱离了这些基本的服务功能,这一类饮食文化将失去它在传播中的意义。所以,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播既要坚持本身特有的定位,将自身特性凸现出来,又要不断加强真实贴切性和一定的实用性,从而得到大众的喜爱。
3.1现代传媒对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固守
少数民族种种饮食的食材和习俗都因地理位置存在着差异,有一定的地域特性。在这些细节上,饮食类的节目需要满足实用性和贴切性这两方面,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所特点,不只在内容上避免奢华,回归本土、贴切生活使用最质朴的食材,避免为了节目的效果使用一些奢华的食材,失去了实用性和贴切性的意义。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真实的展现给观众。在景颇族地区的“鬼鸡”饮食,对于传统少数民族饮食文化需要尊重当地的传统,在食材以及制作方式上需要原汁原味,所以在传播饮食文化时在这些方面只有固守,才能真实的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保留和传承。
3.2现代传媒对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包容
关键词:旅游产业;饮食文化;发展;探讨
发展饮食文化,对于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这是因为,饮食文化作为旅游产业的基本要素之一,不仅是人们在旅游活动的根本需求,而且也是旅游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饮食文化的质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全面健康快速发展。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认真分析了饮食文化对旅游产业的重要影响与作用,并对在旅游产业中发展饮食文化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饮食文化对旅游产业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一)饮食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需要。我们知道,旅游产业作为一项集吃、穿、住、行、用、娱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而吃则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发展最为基本的需要。可见,在旅游产业的构成要素中,吃即饮食文化是排在了首位的,其在旅游产业发展活动中的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了现代旅游产业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饮食文化的质量与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质量如何。因此,提高饮食文化的质量与水平,对于提高旅游产业服务的质量与效率至关重要。此外,旅游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需要人们具有较高的能量,这就更加需要饮食文化来支撑。
(二)饮食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极为紧密。饮食文化同旅游发展的关系比较紧密。实际上,在旅游产业中,饮食文化主要包括饮食质量、供给、营养、卫生等方面的内容。我们清楚,人们在进行旅游活动过程中,最先关注和关心的问题,首先是饮食文化。可见,饮食文化的质量与水平如何,已经成为了发展旅游产业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旅游产业发展日趋完善,人们必然就越来越注重饮食文化方面的需求。因此,要加快发展旅游产业,首先就必须进一步发展旅游过程中的饮食文化。这是因为,饮食文化直接影响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身体状况、完成旅游活动等的质量。换句话说,人们在旅游活动中不仅要吃饱吃好,而且要安全。
(三)饮食文化对旅游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饮食文化对旅游质量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一般而言,饮食的安全与卫生,直接影响到了整个旅游活动的质量与效果。我们试想,如果一个地方的饮食安全卫生问题比较严重,甚至有可能危害到旅游人们的身体健康或者生命安全的话,那么到这个地方来旅游的人们必然就会越来越少。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的质量与效益有下降趋势,这其中饮食不够安全与卫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由此可见,为了切实提高旅游产业的质量与效率,我们首先就必须着力搞好饮食安全与卫生工作,特别是旅游区域内的饮食安全与卫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对人们的综合吸引力。
二、在旅游产业中发展饮食文化的探讨
(一)在旅游产业中发展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发展饮食文化极为重要与关键。当前,我国旅游产业依然以自然景观、人文建筑等观光旅游为主。实际上,我国的饮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得天独厚,是极为宝贵的重要旅游资源。但是,目前我国饮食文化依然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和发展,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重要旅游产品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越来越高,对于旅游产业以及饮食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了满足自身的实际需要,人们纷纷开始去开拓新的旅游资源与产品。但不管旅游产业如何发展,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对于饮食文化的需求,可以说是有增无减。这是因为,饮食文化几乎不受任何旅游对象的局限。而且饮食文化与观光、科技、探险等旅游方式相比,更适合普通人们的需求。如果我们把饮食文化与观光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人们在游览美丽风景、体验地域风情的同时,还可以品尝到味道正宗、独具特色的当地饮食,这也是很多人们的追求,必然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由此可见,积极发展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了今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发展饮食文化,在极大地丰富旅游活动、拓展旅游内容的同时,更是提高旅游产业收入的根本途径之一,其重要意义与作用不容我们忽视。
(二)在旅游产业中发展饮食文化的可能性。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发展饮食文化十分重要。这是因为,饮食文化作为旅游产业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不可或缺。我们都知道,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独具特色。当前,在我国的饮食文化不仅包括以四大菜系,还包括了各地风味小吃、特产瓜果等,而且也包括餐具、饮具及地区文化环境与氛围等。此外,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民族、风俗等的不同,使得了我国的饮食文化具有很多自身的特征。诸如物产丰富,烹调多样;特色独具,独领;内涵丰富,艺术性强;讲究养生,注重保健;民族饮食较多,民族风味浓郁;等等。正是由于我国饮食文化的这些特征,使得了人们产生了对其他地方饮食文化的强烈好奇。而且已有很多地区举办了美食旅游节等活动,效果都比较理想,更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与欢迎。因此,我们必须大力研究和开发饮食文化旅游,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旅游产业以及饮食文化的需求,达到推进旅游产业与饮食文化同步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 结束语
总之,饮食文化不仅顺应了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而且又满足了广大旅游人们的需求,还成为我国旅游产业新的发展增长因素。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开发饮食文化,而且还要大力倡导与发展,并通过饮食文化来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不断丰富人们旅游的内容,逐步提高我国旅游产业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一、爨阵八法
“爨阵八法”的烹饪之道,主要是“天灶,地灶,红案,白案,生案,水案,凉菜案,配菜案”八法技术,且每一种技术都有相对应的厨行术语。厨房讲究布局要合理,才能使工作协调方便,水案、配菜案靠近天灶,水案张发干货及过油,换热水方便。配菜师傅将配好的菜递给天灶师傅烹调,速度快,效率高。红案、白案要上蒸笼,靠近地灶最方便。古诗“天地分南北,生冷各西东。水配一天灶,红白靠地锅。”就是这个意思。爨阵八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即形象又生动,言简意赅,易学好记。
(一)天灶
天灶布局一般以两排相对,成井字形,这样工作顺手方便,速度快。天灶是厨房的龙头,天灶一动,其他各部门都跟着忙起来,因此天灶的位置极其重要。烹饪中术语云:“井字布局宜四方,南出北应八面忙。龙头一动作作起,虎尾一扫处处清。”天灶厨师要求动作灵活、敏捷,要对天灶每个火眼的作用、功能、火力的大小运用自如。古时在外支锅造饭,用三块大石头对称放置,上放容器,下面烧火,用来煮熟容器里的食物。这种原始火灶,经不断改进,形成高炉灶。这种高炉灶是用土坯磊成的,后来也有用砖磊制,炉子呈圆形,肚大口小,下有炉条。过去遇到红白事,厨师外出干活就不用备炉子,直接用一些砖,和一些泥,随砌随用,干完活一脚蹬倒,因此又叫“一脚蹬”。现在农村有时还用这种方法。
(二)地灶
地灶又称地锅、蒸锅,分生蒸、熟蒸、清蒸、老蒸、嫩蒸、拍粉蒸、扒蒸、红蒸等,对掌管地灶的蒸工要求极高,既要掌握地灶的习性、火候合理,运用时间适度,还要对其它各作了如指掌。地灶主要是为水案蒸发、生案蒸熟、红案熘透、白案蒸制、天灶加热、凉菜案制熟。在出菜的过程中,既要及时又要蒸熟馏透,是八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菜肴装进笼屉,笼屉一层一层扣好,火焰旺,气势足。术语说得好:“地锅功夫在蒸工,有酥讲嫩定时间;但得肉酥鱼鲜嫩,技法抢时应争先;生蒸熟熘要准时,红白两案配合稳;原料以汽分大小,适度时宜出笼准。”
(三)凉菜案
凉菜案是制作冷菜的工种,把各种动植物性原料经过加工成形烹制成熟或腌制入味晾凉后装盘。冷菜是筵席的开始,是开路先锋,其主要方法有腌制、拌、炝及酱、卤、熏、煮等热制冷吃。冷菜“用料要全面,荤素宜相兼。量匀色有异,调味法善变”,要百菜百味,刀工细腻,拼摆整齐,色彩搭配协调,荤素搭配合理,形态饱满,构思巧妙,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诱人食欲。正如术语所说“鸾刀穿梭快如飞,丝条块片切一匀。摆尽人间大地物,巧夺天工绘彩云。”
(四)配菜案
配菜案是八作中的重要工种,配菜人要知识丰富,通晓各种动植物原料的品质、性能,分档取料,做到物尽其用。配菜师傅要知识丰富,通哓古今宴席的规格,合理配膳、科学配伍,常被尊为厨房的“主管师傅”。“五湖珍品握在手,四季时鲜运掌中。洞察天时知性能,运筹得当配有功。”这说明配菜师傅的重要性。配菜师傅要“配菜取料量材用,陪衬有色宜重形。切片有法齐而整,多样菜品均不同。”配菜时要注意色彩、形状的合理搭配,要“配形不宜乱,顺色应改变”,如果“宾主不分清,配成也无功。”
(五)红案
红案又叫熟案,其主要工作是熟料扣碗,因其扣菜中红菜居多,所以叫红案。术语说:“红案技术在扣摆,鸡鸭鱼肉熟出骨。原料面子要整齐,调味技法各有术。”“反扣鸭子正扣鸡,鱼块仰扣肉顺皮;野味剁条鼋宜整,甜菜摆面果装心”。是说鸭子从鸭背开刀剔净骨,用胸脯作面子整扣碗中,加汤下调味蒸酥烂,因为用胸部作面子,谓之“反扣”;扣鸡用鸡的背部作面子,谓之“正扣”,然后放入调料,加鸡汤、盐上蒸笼,蒸至鸡酥烂;瓦块鱼、虎头鱼等鱼类都是皮朝下扣入碗中,此为“仰扣”;红烧肘子、虎皮肉、米粉肉等都是皮朝下顺摆,上桌时反扣过来,形态美观;甲鱼,因整只形状美观,所以扣碗应整扣,成菜美观大方;扣八宝甜饭,要在碗底先摆上各种果脯,成美丽图案,也可摆上吉祥图案或文字,再放调过味的熟糯米上笼蒸透,翻扣盘中,上笼蒸熟。
(六)白案
白案,指的是面点厨师运用各种原料制作干、稀主食或花样点心,以供筵席之用。“能掌古菽粉,善制四面珍;味适八方主,十指技艺深”。技艺高超的面点师能用各种五谷杂粮等原料制作不同形状、不同风味的主食和点心。这些点心,荤素兼备,甜咸适口。“推扒折叠与包擀,蒸烤炉炸技艺全;甜咸荤素品味多,只在手法千万变”。制作点心技法很多,和面要用推、扒、揉、搓等技法,才能使面团柔、软、弹性好。包馅、擀皮,样样精通;蒸、烤、炸、煎烹调方法多样,甜咸荤素品种众多,这些方面关键在于手法的变化和技术的全面。白案师傅与配菜师傅要相互协作,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做好适合不同档次、不同规格筵席要求的点心,增添筵席特色。
(七)生案
生案,即运用各种刀法,将原料加工成形以便于配菜,或直接交给天灶、地灶,由掌勺师傅上火烹制。生案加工生料,所以厨师首先要学会使用各种刀法。刀法是指行刀的各种技法。“降龙伏虎仙人路,怀中抱月除邪奸。”是说批刀的持刀方法和运用批刀批原料的过程。持刀的右手食指伸直,紧贴刀背,形如仙人指路,大拇指在刀上,中指在刀下捏住刀,无名指、小指握住刀把,左手四指稍微分开按住原料,右手从外向怀里一推一拉使刀运行,将原料批成片,两只胳膊松肩曲肘,成圆形,好象怀中抱着圆月亮。“切前剁后片中间,劈砍灵活剔用尖。托刀削皮砸用背,八法用刀各不一。”是说一刀多用的方法。除刀工外,生案还要负责上浆、整鸡及整鱼出骨、烤鸭上叉等。总之,生案要会运用刀工处理原料,还要会其他技术,以便互相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八)水案
水案是发制干货原料的工种。由于很多原料特别是高档原料,其季节性和区域性都比较强,产地和消费地相距甚远,为了使山珍海味易于储存和运输,人们往往把这些原料制成干品,便于长久保存,使非产地的人们也能吃上山珍海味。干货原料涨发方法多样,有水发、油发、碱发、蒸发等,尽可能使干货原料涨发到接近鲜品时的状态,去除异味增加香味,便于烹调和食用。
二、徐州饮食文化的形成
(一)历代名人雅士的诗文轶事,推动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形成
徐州号称龙飞之地、将相之乡,文人墨客、艺术大家,数不胜数。历代名人雅士在徐州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饮食文化史料,这些为徐州饮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战国时期,“烹子事主”的易牙,晚年流落于徐州,求教彭祖的烹饪之道,其创制的“易牙五味鸡”及用于齐桓公会诸侯的“八盘五簋”筵流传至今。后人为纪念这位大师,历代都有以易牙命名的饭庄。楚汉相争,项羽称霸都彭城,开国大典的“龙凤宴”一时传为佳话,后有人题诗云:“一餐龙凤宴,尝尽天下鲜;珍馐佳寰宇,疑是上九天”。刘邦讨伐英布,回故里集名师、汇珍馐大宴百官百姓,击筑作《大风歌》,名扬天下,后有人赞云:“集四海琼浆高祖金樽于故土,会九州肴馔铿膳秘以彭城。”可见筵席盛况;其“沛公狗肉”更是誉名全国。苏轼不仅是位才华超群的文豪,也是一位美食家兼烹饪大师,他善于调味,精于食道,写有《老饕赋》、《炖肉歌》等,自号老饕。在徐州任知府时,有“回赠肉”、“金蟾戏珠”、“五关鸡”、“醉青虾”,亦称“东坡四珍”,写有大量的饮食诗文。后有人题诗赞“东坡四珍”:“学士风流赞老饕,烹调有术自堪豪。四珍千载传佳话,君子无由夸远庖。”唐代名歌妓关盼盼,不仅能歌善舞,还擅长烹调,曾为大诗人白居易做过两次令人赞叹不已的佳肴,一道是“油淋鱼鳞鸡”,一道是“葱烧孤雁”。徐州古迹“燕子楼”现在犹存,清末名人钱食芝曾题诗云:“千年故事已成古,名楼佳肴传世人。”唐宋时期,韩愈好饮食,曾亲自创制了不少名菜,如“愈炙鱼”,在徐州广为流传。随父来徐州的白居易,爱吃一种鸭子,因其字“乐天”故称“乐天鸭子”。明朝刘伯温三次来徐,对徐州名菜“炒苔菜荚”赞不绝口,相传还曾亲自指导厨师做了“南煎丸子”、“酿苦瓜”、“里脊苦瓜”、“莲子苦瓜”、“野味三套”五个菜。从其著有的《多能鄙事》卷一至卷三的饮食部分,可见其对饮食极有研究。清光绪年间,徐州名人文兰若,笃钟于饮食文化,对烹饪颇有研究,有“文老饕”之称,家传有《大彭烹事录》及《东坡食谱》(后毁于十年期间)。清末民初,徐州名人秀才钱食芝,不但常以诗书画自娱,还对烹饪既有擅长又有研究,曾写有“红黍是好友,白鱼我仇人;鲜莪长交往,狗肉冤更深”等诗文。徐州名菜“三军占鳌头”,就是抗日名将李宗仁在徐州指挥抗日时,徐州名厨胡德荣老前辈特意做的一道菜,寓意深刻,深受李宗仁的喜欢。名人在徐州,很多都与徐州菜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刘邦皇后吕雉的“牝鸡抱蛋”;梁王朱温的“独占鳌头”。这些名人雅士与徐州烹饪的不解之缘,无形中推动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发展。
(二)独特的地理环境,扩大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影响
徐州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地,处于华北平原的南部,黄淮平原上。京沪陇海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流过,黄河故道横穿市区。作为交通要道,齐鲁文化圈和吴越文化圈相交之处,千百年来南北方的交流使徐州人既有北方人特有的豪爽、热情,也有着南方人特有的细腻,这是由历史已久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底蕴所造成,也铸就了徐州独特的饮食文化风格。徐州周围有山有水,古语云:“三片平原三片山,故黄河斜贯一高滩”。仅山就有50余座,水有故黄河、奎河、京杭大运河、云龙湖、微山湖、骆马湖。夏季暖热湿润,高温多雨,冬季干燥寒冷,雨量较少,全年光照充足,积温高,降水较为充沛,水分资源比较丰实。这些气候和地理环境为徐州地方饮食文化的特征提供了物质条件。由于徐州与山东毗邻,受孔孟礼教遗风的影响较深,在徐州地方饮食文化中,饮食礼仪文化尤显突出,来人接待、座位安排、敬酒敬茶礼节等都有一定的讲究,这些礼仪文化,大大丰富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内涵。如徐州人喜食鲤鱼,因鲤鱼的“鲤”与“礼”谐音,“鱼”与“余”谐音,在古代,徐州就有“鲤鱼跳龙门”之说,民间有“无鲤不成席”的俗语,且鱼菜上桌,鱼头必须要对着主宾或年长者;因“鸡”与“吉”谐音,含有吉利的意思,因此徐州酒席中必不可缺少鸡。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徐州地处淮海经济区中心,其饮食文化也辐射到周边地区,徐州周边地区的一些饮食习惯、饮食习俗等大多与徐州接近或相同,在几千年的饮食文明中,徐州与周边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饮食特色,扩大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影响。
(三)特色突出的饮食习俗和民间风俗,奠定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基础
徐州乡土菜,量大实惠,重油、重盐、重色,善用葱、姜、蒜、香菜、小茴香等辛辣食物调味,口味多辛辣,制作上多简洁方便。徐州人爱吃蝉、蚕蛹、豆虫、蝎子等奇特食物,甚至连水中的杂草、难闻的臭椿豆都当成一种美食。徐州人喜食辛辣,爱吃葱、姜、蒜、香菜、芥菜、茴香菜、辣椒等刺激味重的植物性食物,且特别喜爱生食,家庭中常制作“拌五毒”(青椒、大葱、生姜、蒜瓣、香菜切丝同拌)来下饭,这大概和徐州人的性格有关。徐州一带和山东南部一些地方,并沿着陇海线均属“辣椒带”,在一些凉拌菜中大多喜欢放一些香菜、葱、姜、蒜泥、芥末等。家庭烧炒菜,也爱放辣椒,好像不带辣味不刺激,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奇异的食风,如喜食麻辣兔头、卤羊耳、羊蹄、狗蹄等,这些都造就了徐州乡土菜奇特的风味,也无形中增加了徐州乡土菜的魅力。俗话说“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这是徐州周围地区的真实写照。徐州市辖邳州、新沂、睢宁、丰县、沛县五个市县,各个市县的乡土菜也有区别,由于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各地的乡土菜在原料的选用和风味上也有所不同。徐州的“伏羊节”全国仅有,“冬吃三九,夏吃三伏”,羊肉系列菜更是枚不胜举。“夏吃伏羊”、“冬至母鸡汤”是徐州地区特有的民俗,不同节日和节气,也有不同的饮食风俗,这种食俗与古代祭祀、中医学理论、阴阳五行、节气变化、民俗习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历代流传下来的名菜、名点和名宴,提升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内涵
徐州菜点经过历代流传和创造,形成了系列名菜、名点。徐州菜作为江苏菜的四大风味之一,其特点是:华而实、丽而洁;浓而不浊、淡而不薄;以鲜为主、兼蓄五味;擅长炸、烹、溜、炖、蒸、扣等技法,取料广泛,注重食疗。如“羊方藏鱼”、“易牙五味鸡”、“龙凤会”、“冬瓜四灵”、“雪花八卦鸡”、“养心鸭子”、“东坡肉”、“糖醋四孔鲤鱼”、“蜜三刀”、“蜂糕”等等。这些名菜点是徐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徐州饮食的历史和创造,是徐州饮食文化的重要资源。筵席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筵席的规格和组成可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也能窥视其地方食俗的一般规律,徐州古今筵席较多,很多地方资料均有记载,从这些筵席的规格、形式可以窥见徐州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徐州古典宴席“龙凤宴”相传是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举行“开国大典”时,由虞姬娘娘亲自设置的,取料严格,仅限于鳞羽两族动物,没有蔬菜,高贵典雅。“凤鸣宴”与鹿鸣宴、鹤鸣宴齐名,取料于地方名产,兼以精工烹调,充分发挥地方名厨擅长的烹饪技艺。“宴”取意于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生的大中小三个不同时期,故又称“三八宴”。道家“太极宴”包含着道家文化的深邃含意,与之相应的道家风味宴席还有“太虚宴”。“洞房宴”、“大十样”、“水十样”“八盘五簋宴”等是徐州传统婚丧嫁娶筵席,丰盛简单、实惠大方,体现了地方的日常饮食习俗。徐州筵席除上述外,还有大三滴、中三滴、小三滴、五吉筵、十全筵、狗全宴、菩提宴、五福面席、四四药膳鸡宴、六六药膳鸡宴、彭祖养生宴、彭祖百寿宴、沛公宴、高祖宴、素八珍、三八托荤宴、三五宴、八仙宴、四四宴、海参席、三汤五割宴、五菜平头宴等,近年来还开发出了一些新的筵席,如彭祖营卫宴、鸿门宴、东坡宴等。
(五)特色鲜明的物产、特产,充实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内容
徐州物产丰实,为地方菜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蔬菜品种繁多,常年不断青,一年四季有别。其中比较有名的土特产如铜山的韭黄、苔菜;邳州的苔干、辣椒、搅瓜、白果;新沂的板栗,骆马湖的银鱼,沛县微山湖的水藕、菱角;丰县的牛蒡;徐州当地的青萝卜等。野生蔬菜众多,食用普遍,如荠菜、扫帚菜、马兰头、枸杞头、南瓜稍、马齿苋、榆钱、槐花、山芋梗叶等。家畜、家禽饲养历史悠久,且久负盛名,有猪、马、羊、驴、牛、鸡、鸭、狗、鹅等,清代《调鼎集》中就有“徐州风猪天下闻名”的记载。徐州原料歌云“东猪西羊青山鸡”,“东猪”指铜山一带饲养的猪,“西羊”是指丰县的山羊,“青山鸡”指铜山青山泉乡一带养的优良鸡。另外,还有沛县的家狗,邳州的家兔等均闻名全国,这都充分反映了徐州当地的肉品丰富优良。徐州境内有微山湖、骆马湖、大运河、云龙湖等水域,水产品一年四季不断,“微山湖的四孔鲤鱼”天下闻名,1956年视察徐州时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骆马湖有银鱼、青螺、青虾,且一年四季有鲤鱼、鲢鱼、草鱼、扁鱼、桂鱼、甲鱼、鳝鱼、青虾、田螺、河蚌等应市。由于有山有水,故徐州野味众多。最早记载的“雉羹”就是利用野鸡制作而成。除此之外还有野鸭、刺猬、鹌鹑、斑鸠、麻雀、野鸽、野兔、獾狗等应市,乡土菜中常用这些原料制作菜肴,如烧野鸡、炖野鸭、野兔烧宽粉等,“野味五套”还是徐州的传统名菜。其它各种原料制品丰富多彩,豆腐、腐乳、抽油、萝卜榨菜、山楂糕以及家庭腌制的各种酱菜等,举不胜举。其中邳州八义集臭豆腐、睢宁的绿豆饼、徐州万通酿造厂的青方和山楂糕等均为驰名全国的地方名产。众多的地方名特副食品,也为徐州菜增加了独特的风味,如徐州万通酿造厂的酱油、米醋;睢宁古邳的甜油、抽油;新沂沙沟的小磨香油;邳州的大蒜、尖椒等,徐州的萝卜榨菜、八义集的腐乳等也常用于菜肴的调味。徐州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不仅掌握了各种原料的特性和食用,创造出了众多精品菜肴,还发明了多种制作方法,如腌制、风制、干制等,说明了徐州地区不仅物产丰实,而且对其使用,还有一整套经验。这些物产为徐州菜的制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六)风味独特的地方特色小吃,丰富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内涵
风味小吃是指在口味上具有地方特殊风格的食物或食品的总称。地方风味浓厚,往往选用地方特有原料、工艺及调味,既有地方的饮食习惯,又包含着地方的饮食风俗,具有明显的地方饮食文化特征,能反映当地的物质及社会生活的全貌,既可作为早点、宵夜的食物,又可作为筵席的菜点使用,特色分明,风味独特,通过对地方风味小吃的品尝,能了解当地的人情风貌。徐州是古代及现代的商贾云集之地,商业发展迅速,饮食业也是集百家之长,特别是风味小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征。如久负盛名的辣汤、饣它汤,由来已久,盛行于徐州一带,他处均无;绿豆丸子汤(煮馍),是最大众化的汤点;牛肉汤、羊肉汤常年应市,配以状馍、烧饼,风味独特;玛糊、油茶鲜香味浓、营养丰富,具有食疗作用;热粥则粥味浓香,粘稠可口;豆脑更是鲜醇而嫩,辣而不烈,其它的还有“蛙鱼”、“火烧”、“煎包”、“烩面”等等,风味独特,别具一格。
(七)独特的烹饪技法,增添了徐州饮食文化的亮点
徐州菜注重技法,善用蒸菜、地锅、拔丝、熬、炒、煸等技法。蒸菜是徐州最常见的乡土菜之一,一般选用新鲜的蔬菜,如芹菜叶、莴苣叶、扫帚菜、槐花、榆钱、春不老、萝卜、胡萝卜、茭白、牛蒡等,洗净晾干后,拌以面粉,上笼蒸熟,食时拌以蒜泥、辣椒酱等,炒制也可。地锅是过去农村省时省事的做法,现则流行于市肆,有些店铺专卖地锅,并且开店到南京、北京等地,极受欢迎。方法是把原料加工后放入锅中与调料煸透,加水,锅底烧木材,快出锅时,锅四周贴上面饼,又称“老鳖溜河沿”,有饭有菜,过去农村忙时,为图省事,多选用地锅,原料可荤可素,实用大方。“拔丝”是徐州烹饪技法一大亮点,技术难度大、要求高,特别是喜宴中不可缺少的;“熬”法是徐州最常见的方法,相当于“烧”的技法,用于“熬”的菜肴很多;扣蒸也是徐州常用的技法之一,如“米粉肉”、“虎皮肉”、“肘子”、“三鲜”等。这些技法突出了徐州烹饪的技法特点,为徐州饮食文化增添了又一亮点。徐州饮食文化在4000多年的形成和发展中,除上述因素外,宗教饮食,特别是道家饮食也对徐州的饮食文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徐州的茶文化、酒文化等也对徐州饮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徐州饮食文化资源在其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壮大,形成了现在这种璀璨夺目的饮食文化状态。
三、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特征
彭祖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烹饪术,导引术及房中术,尤其以养生而被历代人们所奉承。因为彭祖制羹献尧帝,因而有了以人名而命名的城市———彭城,也因为制羹献尧,而被奉为烹饪行业的祖师爷,由此,在彭城产生了由人名而命名的风味菜点———彭祖菜,证明彭祖对世人的影响是大的,贡献是突出的。过去徐州北门有一彭祖庙,殿庙有一巨鼎,殿内有“提雉烹羹”的壁画。彭祖的影响至大,连后来的孔子对他也是推崇备至,孔子、荀子、吕不韦等先秦思想家都有关于彭祖的言论,《史记》等史书也有关于他的记载,道家更是把他奉为先驱和奠基人之一,许多道家典籍都有其养生理论。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夜,乘火车来到徐州,在接见徐州市领导干部时说:“徐州应是养生学的发祥地。尧时有位叫籛铿的,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养生学家。尧封他到大彭,也就是徐州市区周圉这块地方,建立了大彭国。”“彭祖为开发这块土地付出了极大的辛劳。他带头挖井,发明了烹调术,建筑城墙。传说他活了八百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长寿之人,遗留下养生著作《彭祖经》。”他还说:“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孔夫子就非常推崇他。庄子、苟子、吕不韦等都曾论述过他。《史记》中对他有记载,屈原诗歌中也提到过他。大概因为他名气太大了,到了西汉,刘向在《列仙傅》中竞把彭祖列入仙界。”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是以彭祖饮食内容为载体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现象,是徐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精神文明赖以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它与徐州的历史、区域、经济、民俗、物产、烹饪技法等密切联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徐州饮食文化的内容丰富,包括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烹饪原料文化、小吃文化、主食文化、菜肴文化(名菜、小吃、小菜)、面点(糕点)文化、早点文化、烹调技艺文化、日常食俗和节日食俗文化、食品文化、饮食礼仪文化、饮食器具文化、饮食方言文化、宴席文化、饮食养生文化、饮食诗文文化、名人饮食文化、餐饮经营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因此,开发和研究徐州传统饮食文化资源,能够有效地促进徐州旅游和经济的发展。在烹饪方面,彭祖为徐州的后人们留下了许多经典菜品,包括其传人所创作的一些精品,至今仍在流传。徐州历史悠久,历代文人辈出,有着灿烂的饮食文化。有人认为徐州菜就是彭祖菜,彭祖菜就代表徐州菜,徐州饮食文化就是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成然,二者有相关或很大关系,但绝不是一个概念。什么是彭祖菜?它包含的含义及范围又是什么?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有什么特征?因人名而命名城市,又以人名命名的菜品流派并冠以文化范畴,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因此,要对徐州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研究,挖掘和整理,必须弄清彭祖菜的内涵,所涉及的范围、内容,牵强附会、摸棱两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现今社会里,如何鉴定为彭祖菜?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有何特征?徐州的地方菜是不是就是彭祖菜?地方菜和彭祖菜有什么区别?是我们研究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前提。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广义的彭祖文化是指与彭祖有关的一切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种生活方式进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以及基于这些方式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其具体内容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彭祖物态文化,指与彭祖有关的遗迹、遗存;二是彭祖制度行为文化,指由彭祖或其后学所创造的系列“养生之术”,以及各种纪念彭祖的风俗习惯、行为礼仪、谚语故事等;三是彭祖精神心理文化,指人们在长期的养生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心理性格等。狭义的彭祖文化则是指彭祖开创、经后人完善的、以养生长寿为目的的、以摂养、导引、烹饪、房中等系列养生术为手段的生命哲学,以及对中国民族精神所产生的影响。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相关的饮食活动、饮食思想,在长期的饮食活动中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彭祖因“雉羹”而被誉为厨行的祖师爷,作为烹饪鼻祖、烹调的创始人,历代厨师顶礼膜拜、代代相传,开创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先河,也形成了独特的徐州传统饮食文化。
(一)历史悠久,辐射范围大
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帝尧时期的彭祖饮食思想,也就是徐州传统饮食文化形成的初期阶段。彭祖善治羹献尧帝,开创了人类饮食文化的开端,也使受封地彭城成为人类生产和饮食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历经历代的发展并得到了发扬光大。战国时期,宋弃睢阳而都彭城(钱穆《战国宋都彭城考》),当时彭城是“商贾云集,酒楼食肆,星罗群布”,饮食业发展繁荣;楚汉相争,项羽都彭城,虞姬娘娘制作“龙凤宴”,以示显贵;刘邦得天下,定都西安,为取父悦,“东食西迁”,把丰沛饮食影响扩大;东晋时期,徐州曾南迁至京口(今镇江)。由此可见,徐州传统饮食文化在全国的影响之大。如前所述,徐州名人墨客辈出,留下了大量饮食文化历史资料,徐州传统饮食文化也随之传播开来。因此说,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是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渊源,徐州传统饮食文化发展和壮大了徐州传统饮食文化。
(二)取料广泛,工艺独特
徐州地理独特,有山有水,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这为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徐州的饮食生活中,不仅有日常饲养的家畜、种植的蔬果、湖塘中的水鲜、山间的野味,还有一些特殊野草、野菜、动物等,聪明的徐州人把这些原料加工成各式各样辅助食品,并把优质的食物培育成当地的名优特产。在徐州的汉画像石中就有烹饪原料鸡、鱼、兔、雁、鹿等;有庖人凭案宰牲、烧火作菜等场面。在烹调技法上,善于煮、炖、炒、熬、煸、拔丝等技法,发明创造了地锅这种既饭又菜的特殊技法,现已流传全国。
(三)四季有别,个性突出
徐州饮食,四季有别,不同的季节其饮食品种更迭交替,顺其自然,取料有方,讲究顺时而食,不同的节气有不同的饮食之道。但也有个性突出的地方,徐州人食羊肉,“冬吃三九、夏吃三伏”,按照中医学观点,夏季天气炎热,羊肉温补性强,不宜夏季食用,适宜冬季进补,而徐州吃伏羊的历史却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彭祖时期,彭祖的“羊方藏鱼”从传说中可以看出创制于夏季,这在全国绝无仅有,突出了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个性所在。
(四)口味以鲜为主,兼蓄五味
鱼羊为鲜,说明彭祖注重调和滋味,达到身心愉悦,由此说明,彭祖善调五味,徐州菜就是继承了彭祖菜这一特点,这与徐州菜的“鲜咸适度,以鲜咸为主,习尚五辛、五味兼崇,清而不淡、淡而不薄、浓而不浊,风格淳朴,注重实惠,别具一格。其菜无论取料于何物,均注意‘食疗、食补’作用,善用葱姜蒜等辛辣刺激食物调味,乡土菜则偏重于重油、重盐、重辣”的特点是一脉相承的。
(五)内容丰富,注重饮食养生
徐州饮食文化中的彭祖菜,最大的特点是养生作用,因彭祖相传活了800岁,这与他的饮食养生的观点是不能分开的。如“彭祖选用云母作为食养原料制作“云母羹”,可谓别具一格,说明彭祖对食物的食性有一定的经验。《本草纲目》云,云母有“冶身皮死肌、中风寒热、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下气坚肌,续绝补中,永五劳七伤。虚损少气、止痢,久服悦泽不老,耐寒暑”等功效,并说“久服云母”,能“颜色日少,长生神仙”。可见云母对延年益寿有一定的作用。“水晶饼”、“乌鸡炖薏”等食养菜品对养生延年的疗效,同样也受到了后人的重视。彭祖的养生延年经验,后被历代名人重视,并沿袭其法。由于彭祖是古代公认的最老的寿星,因此。后人的长寿著作广为流传。以上可见,彭祖开创了中国食养的先河。其相传弟子们制作的菜品类似的也很多。相传易牙三访彭城拜师,得到了彭祖直系传人的真传,后来为齐桓公九会诸侯制作了“八盘五簋”筵席,最后落脚徐州,开有“易牙阁饭庄”。后人有诗:“雍巫膳馔祖铿,三访求师古彭城;九会诸侯任司庖,八盘五簋宴王卿。”其养生的药膳在彭祖菜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彭祖的直系传人,从史记上无以考证,但从过去厨师的“行谱”中,及当时名人的诗句中可找些一般线索。康有为有诗云:“元明庖膳无宋法,今人学古有清风;彭城李翟祖篯铿,异军突起吐彩虹”,诗人提及的的李崔系康熙年间名厨,虽无直据可考,但也可参考为彭祖传人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四、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措施
(一)政府重视,明确目标,准确定位,挖掘和保护徐州传统饮食文化
徐州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政府要占主导地位,要实施战略工程,明确徐州饮食文化资源在徐州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促进其发展壮大,特别是在旅游窗口中发挥作用。近几年,徐州政府在“彭祖文化节”、“伏羊节”等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真正的对“彭祖饮食”、“伏羊节美食”等饮食文化的研究还没达到一定的深度,在全国的影响还不大,这将需要政府重视,准确定位,相关配合,深入研究。如东坡饮食文化、楚汉饮食文化、金瓶梅饮食文化、道家饮食文化、地方名菜名点、风味小吃特产等要作为专项课题来研究,政府给予一定的研究经费,形成系统的、全面的饮食文化资源,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此外,还要有一定的部门来指导餐饮经营,把徐州的饮食文化引导到餐饮经营中,把徐州餐饮服务业与假日经济、旅游经济、食品加工等紧密结合,带动徐州经济的发展。
(二)挖掘和保护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突出文化展示,彰显徐州城市文化底蕴
展示和整合徐州饮食文化资源,是扩大群众对徐州饮食文化资源了解的重要途径,徐州有如此众多的饮食文化资源,人们了解甚少。因此,政府应做好展示和整合徐州饮食文化资源方面的工作,如在彭祖园文化景区建立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饮食文化长廊、刻篆饮食诗文碑林、开设彭祖饮食消费区;在汉文化景区开设两汉饮食文化区;在珠山公园开设道家饮食文化区;在东坡广场开设东坡及名人饮食文化区;在户部山开设徐州古典饮食一条街、风味小吃一条街、名特产一条街等,把徐州的饮食文化融汇到旅游、休闲、娱乐等之中,把城市建设和美食街区相结合,展示徐州丰富的饮食文化,激起人们对徐州饮食文化的兴趣,扩大群众对徐州饮食文化资源的了解,提高饮食消费,把徐州的饮食文化资源转变为生产力。
(三)挖掘和保护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提升徐州饮食文化的层次和品位
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是人类正常生理机能的体现。当食物已不再是简单的品尝和满足食欲时,就必须要提高饮食文化的层次和品位,只有提高饮食文化的层次和品位,才能加深人们对饮食文化更深层次的认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激起了人们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也使人们对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欲提高徐州饮食文化的层次和品位,提高人们对徐州饮食文化的认识,应将继承和创新、过去与现在、传统与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徐州的饮食文化融汇到不同的层次和品位中,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布局,既要有现代高档的餐饮消费场所,也要有浓郁文化氛围的餐饮消费环境,既有大众化的社会餐饮,也要有经济实惠的特色饮食,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品位人群的需要。
(四)注重特色及品牌开发,突出特色塑造,打造徐州城市名片
研究和开发徐州饮食市场资源,应注重在特色上下功夫,注重风味饮食和特色产品的开发和研究,打造特色鲜明的徐州饮食品牌;利用现代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现代的科技手段,挖掘老产品,推出新产品,对一些老字号、品牌老店、名菜名点等应给予恢复,把重视老字号餐饮企业的发展,作为提升徐州城市品牌的重要契机,如徐州过去的“宴春园”、“宴霖园”、“功德林”、“慈航园”、“易亚阁”等传统名店,它们都是徐州地方精神文化的重要财产;应不断丰富特色小吃,利用品牌优势,不仅吸引大量的旅游人员,还要让他们把饮食产品带出去;把“打造餐饮品牌,营造美食氛围”作为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市场运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五)扩大宣传,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徐州饮食和旅游的结合
应不断加强宣传,通过各种比赛、美食节、旅游等活动,宣传徐州的饮食文化。饮食市场的活跃程度,反映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饮食文化蕴藏在各种饮食活动中,这些活动,服务质量是关键,要从产品设计制作、产品包装销售、服务过程跟踪、诚信经营程度、服务意识强弱、人员素质高低以及质量标准建设来控制和完善饮食市场的质量服务体系,才能使饮食市场获得有效的、持续的发展。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旅游资源丰富,高速铁路傍城而过,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方便快捷,人口流动量大,饮食与旅游应紧密结合,通过不断宣传徐州的饮食文化,推动徐州旅游业的发展。应把徐州的饮食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形成具有徐州特色的旅游饮食,把旅游的饮食需要融入到地方的饮食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服务质量是关键。
(六)加强人才培养和对徐州饮食文化的研究,推动徐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徐州饮食文化资源丰富,在对徐州饮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开发和研究中,人才是关键,要培养一支能挖掘和整理饮食文化资料的专业队伍,把徐州饮食文化分门别类挖掘和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究徐州饮食文化的内涵,研制和开发徐州饮食文化中的精品,把饮食文化应用到社会实际中去,把文化转变为生产力。可以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对职业教育学校给予政策和财力上的支持和扶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要提高餐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文化素质,培养适合现代经济发展、既熟悉饮食文化又能熟练操作的技术人才,提高他们对徐州饮食文化的认识,提高徐州饮食文化的层次和品位,使徐州饮食文化资源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徐州饮食文化研究会,已组织部分专家学者,着手整理“徐州饮食文化丛书”,该丛书将对徐州传统饮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分类、编辑出版。
(七)加强交流,通过各种美食文化节活动,弘扬徐州传统饮食文化
要不断加强地域和人员之间的交流,把“走出去、请进来”作为城市沟通、扩大城市新形象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杭帮菜、粤菜、淮扬菜、川菜等开设了不少餐饮企业,对我市餐饮业也有一定冲击,但要合理的加强交流,利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这也是对徐州饮食文化的不断补充;要加强外出学习,参加各种大赛,学习新的具有现念的饮食文化和餐饮管理经验,来提高徐州饮食文化的内容;要加强学者对行业的指导,加强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使从事餐饮行业的人员对徐州饮食文化有更高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徐州饮食文化的内涵,更好地为地方发展服务。美食文化节是弘扬徐州饮食文化的重要途径,徐州举办大型美食文化节活动较少,除了每年一度的“伏羊节”外,大型美食节几乎没有,一些餐饮企业为了宣传和促销,可以适时搞些小型美食节。作为中国烹饪的发祥地,烹饪鼻祖的诞生地,徐州有众多的内容可以搞美食节活动,如“彭祖美食文化节”、“两汉美食文化节”、各种节气时令美食文化节等。我们要向盱眙龙虾节那样,把徐州的美食节做向全国,做向世界,要把徐州美食与文化有机结合,创意出既有美食享受、又有文化氛围的各种活动,如庙会、厨师节等。这样,才能吸引全国及世界各地人们的眼光,把徐州的饮食文化推向世界,提高徐州的声誉,加快徐州的经济发展。
(八)通过非遗申报,造就一批传统饮食文化品牌的传承
关键词: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099-02
看八方美景,品天下美食。出门旅行,我们不只是看风景,在美好的旅途中,品尝当地美食是每一个旅游者的愉悦期待,也是旅游过程中最生动的记忆。地方美食都经过历史的积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大街小巷、大店小铺,饱享独具特色的舌尖上的美味的同时,也能直接感受到一个地方的市井民俗、历史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的开发,对于地方旅游特色和独特旅游吸引力的形成,对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饮食在旅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饮食,是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但随着人们对旅游品质的追求,旅游目的地的特色饮食正在得到更多关注。在旅游中,享受优质、愉悦、特色、富有文化韵味的饮食,是重要的旅游体验,因此饮食正在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力之一。
饮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饮食与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饮食文化,是地域文化中最直观、最生动的部分。在旅游中品享当地风味美食,是了解目的地文化习俗最直接的方式。
饮食,本身就可以独立地成为旅游产品――美食旅游。从简单的品尝美食佳肴,到关注饮食的医疗保健功能,到探寻独特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生动鲜活,内涵丰富,联系面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餐饮消费,在旅游消费中有重要地位。据国家旅游局数据,2012年,散客外地游花费构成为交通37.5%、餐饮20.4%、购物18.6%,散客本地旅游花费构成为餐饮30.5%、交通25.7%、购物23.8%。饮食支出的比重在不断提高。
因此,对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进行挖掘和开发,让游客享受到特色鲜明的饮食体验,激发出潜在的旅游需求,是促进旅游发展、发扬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哈尔滨的饮食文化资源
哈尔滨的饮食文化与其地域特点、移民文化密切相关。首先,哈尔滨是最北的省会城市,周边及整个黑龙江丰饶的物产为饮食烹饪提供了优质天然的食材原料。其次,哈尔滨是一座移民城市,闯关东群体、各国侨民、京旗屯垦移民、土著少数民族等交错杂居,共同生活,形成中西合璧、南北兼容的饮食文化。
哈尔滨饮食融合了满族传统饮食、西餐、京鲁菜的特点,形成了包容多元、中西合璧、南北交融、冷食突出的特点。具体包括:满族菜、西餐、哈埠菜(官府菜、民间老字号)、清真菜等,以及川、粤、日、韩等风味菜肴。
(一)哈尔滨菜(又称哈埠菜)
既保留了满族炖菜的做法及淳朴粗放的精髓,又吸收了京鲁菜和西餐讲求精致的特点,还融汇了西餐的一些烹饪技法。现代的哈埠菜“清、淡、雅、补”,呈现出颜色净爽、外形清利、口味香鲜等特点。
哈埠菜代表菜肴有锅包肉、酸黄瓜炒肉丝、溜三样、溜肉段、熏酱、扒肉、狮子头、酱骨等名菜,还有红扒熊掌、飞龙汤、鹿茸羹、美味鼻、白松大马哈鱼、白扒猴头、什锦蛤蟆油等野味名菜。
经营哈埠菜的饭馆遍布市区,以餐饮老字号为代表,如六合顺、厚德居、老仁义、范记永、宴宾楼等,尤以老厨家文化底蕴深厚,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
(二)西餐
西餐盛行,是哈尔滨饮食文化的重要特色。据统计,1937年哈尔滨有大小西餐馆260多家,仅中央大街就有西餐店37家。目前,哈尔滨共有西餐厅60余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有20家,其中半数以上为俄式西餐厅。知名度较高的马迭尔、华梅、塔道斯、露西亚、波特曼等,多为俄式、法式西餐。
常见西餐菜肴有凉菜、汤类、鱼类、肉类、面盘等九大类500多种,如什锦冷盘、鱼子酱、酸黄瓜汤、鱼肉包子、黄油鸡卷、奶汁桂鱼、鸡肝牛排等名菜。西方饮食中的啤酒、面包、肉灌食品已成为哈尔滨人日常饮食中的重要部分。
(三)满族菜
哈埠菜深受满族菜的影响,炖菜、火锅、黏豆包、饭包、烧烤、酱制熏制肉食等都是典型的满族菜肴,满族菜多肉食,在烹调上多烧、烤、煮、炖等。如今,这些满族风味的饮食早已成为哈尔滨饮食文化中习以为常的内容。炖菜就是炖菜中的典型代表,杀猪菜也是最典型的炖菜。满族菜特色最鲜明的当数赵记老铺。
(四)冰冻食品
冰冻食品是高纬度的寒带地域特有的风味饮食,哈尔滨仅冻水果就有冻柿子、冻梨、冻苹果、冻花红(海棠)、冰糖葫芦等,还有黏豆包、冻豆腐、冻饺子、冻年糕等。冬季冰淇淋日产量能达到150余万支,冰天雪地吃冰棍成为哈尔滨街头的独特景观。
三、哈尔滨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哈尔滨饮食业的发展现状
1.我市饮食行业规模继续扩大,但增速放缓。据哈尔滨市统计局数据,近十年哈尔滨餐饮业零售额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2007―2012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行业结构中,餐饮业占比分别为:11.4%,12.5%,12.0%,12.9%,13.1%,13.1%。2013年餐饮业营业收入328.5亿元,同比增长12.3%。而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 728.3亿元,同比增长13.9%。这表明,我市餐饮业规模持续壮大,但发展速度减缓。
2.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开始得到重视。2014年,多次大型的饮食文化活动相继举办,扩大了哈尔滨饮食文化的影响。其中,7月,哈尔滨市旅游局主办了首届“哈埠菜”评选活动,“哈埠菜”推广还被纳入“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时尚活动。7月,中央大街还举办了首届西餐饮食文化节,使哈尔滨的西餐业第一次得到集中展示,让外地游客见识了哈尔滨西餐的特色与盛况。哈尔滨市旅游局还推出了“美食哈尔滨”主题旅游。
(二)哈尔滨饮食文化资源开发方面的问题
1.企业规模偏小。哈市餐饮业大多数规模较小,短期利益主导的自我发展模式较为普遍。单店经营的占90%以上。多数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手段与技术落后,缺乏特色,接待能力不够。
2.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据相关数据,哈市餐饮企业的运营成本较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目前哈市餐饮企业的综合税负为15%左右,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是偏高的。加上原材料成本偏高,人员薪酬偏高,企业盈利空间严重压缩。
3.饮食文化开发不够。哈市的饮食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餐饮老字号和传统名店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丰厚,但是,史料挖掘整理工作开展不够,哈埠菜的研究和培育不够,与旅游相结合的开发、宣传不够。
四、对哈尔滨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
(一)拍摄《舌尖上的哈尔滨》美食纪录片
随着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播出,在全国引发了美食探寻热潮。《舌尖上的重庆》大胆跟进,为重庆美食文化的传播开拓了巨大空间。风靡全国、遍布哈尔滨街巷的重庆小面就是最好的例证。笔者建议,借助《舌尖上的中国》热潮,哈尔滨拍摄《舌尖上的哈尔滨》美食纪录片,充分挖掘、展示哈尔滨的风味美食和饮食文化。拍摄一定要借鉴《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成功经验,力求使呈现出来的美食,店面可寻、原料可买、产地可游,为旅游发展创造条件。
(二)编辑出版《哈尔滨美食手册》
我们建议,对哈尔滨饮食文化进行全面梳理,对哈埠老菜馆的历史进行挖掘,对全市的酒店饭馆进行摸底调查,进而编辑出版《哈尔滨美食手册》,全面收存各类型、各层次饭馆的信息,包括电话、乘车线路、特色菜品、文化内涵等,作为市民和游客全面了解哈尔滨饮食文化、寻味美食的指南。
(三)举办综合性的哈尔滨美食节
我们建议整合各类饮食文化活动,在夏季举办美食节,作为“迷人哈夏”系列文旅活动的重要内容,打造哈尔滨的美食活动品牌,推动哈尔滨饮食文化的开发以及餐饮界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从而带动旅游和消费。美食节期间可举办厨艺大赛、西餐节、啤酒节、清真美食汇、名菜名店名厨评选、饮食文化研讨会等活动。美食节可广邀全国餐饮界人士和演艺界、文化界人士,来哈尔滨品美食、览美景,感受冰城夏都的清爽魅力,扩大影响力。
(四)开发“美食之旅”旅游产品
1.旅行社要开发美食之旅线路,开展美食专题旅游。旅游中的餐饮消费有限,必须扩展内容,从特色哈埠菜品尝到饮食特产选购、饮食文化体验、哈埠菜学做、中西餐对比、特色小吃与大餐结合等,打造丰富而新鲜的旅游内容,推出哈尔滨美食一日游、乡村美食游、冰雪美食行、啤酒美食行等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2.将美食作为旅游中的重要内容和特色卖点,提升其在旅游过程中的地位。旅行社在行程安排中可把美食街、哈埠菜馆、西餐厅以及哈埠饮食特产采购等列入活动。这符合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追求。
(五)提升餐饮企业的竞争力
1.餐饮企业要树立品牌,改进管理。要靠品质和特色立足,重视服务质量。要学习连锁经营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运营管理的效率。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开展移动互联网的团购、预订等营销服务。
2.要积极开拓旅游餐饮市场。餐饮企业要积极开拓旅游客源。在菜品安排上既要突出哈埠特色,又要照顾外地游客的口味。要扩大规模,提高接待能力。
3.研发速食便携的哈埠菜。突出便于携带、耐于保存、富于纪念意义等特点,推出一系列半成品包装,作为特色旅游纪念品。
(六)在宣传和营销上要协同用力
在整体宣传和宏观营销上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微观宣传和营销上要发挥企业的直接作用,各类新闻媒体则发挥着关键作用,三方要形成合力。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手机、网络等媒体可开设饮食文化的专栏或专题,及时推送哈埠饮食信息,形成全面、持续的宣传攻势。政府要侧重于搭建平台、政策引导,利用迷人哈夏、冰雪节等重大节庆开拓美食宣传和营销的空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休闲体育;旅游;饮食;饮食文化
休闲体育既是对传统体育文化、传统休闲文化的一个新的概括,也是对当今社会需求做出的新的承载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传统的生活方式已不能再满足人们逐渐扩大的需要了。虽然说小康社会是人们摆脱以往的贫苦生活所向往的生活方式,然而也不尽能全功效的满足,加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的关注更为在意。休闲体育的提出可谓是迎合了大众的胃口。它把传统的体育锻炼方式加上休闲娱乐的内容进行创新改变,提出更多的娱乐方式,让人们尽享健康的快乐。俗话说健身“气疗不如食疗”,饮食对人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现在的休闲娱乐方式以旅游最为普遍,说到旅游又离不开饮食,这就更加坚固了饮食在旅游方面的作用。
一、休闲体育重要性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国家计划委员会与国家统计局还修订了全国小康基本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的第13项和第14项与现代人们的休闲生活、休闲体育生活、休闲体育文化生活和休闲体育文化生态系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休闲体育经济的关系极为密切。
二、现代生活方式下的休闲体育
休闲体育是以年轻人为中心,挑战大自然为主导,寻求冒险刺激为目的,逐步发展起来以后被纳入体育范畴的一种新型的体育活动,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新的活动形态。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现代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更加重视,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社会的生存条件对人类自身造成极大的威胁,生活方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类的体质与健康、生存与繁衍。休闲体育就成了现代人情有独钟的选择,利用休闲体育的本质特征与现代生活快节奏之间的一种互惠互补作用,以增进健康、缓解压力、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完善自我。
国内调查都表明:人们在休闲时间里,仍然是以读报刊书籍、看电视、听广播,不以购物为目的的逛街、逛商店、逛夜市等活动为主,这对体育从业人员来说也确实不是一个好消息。但是,据另外一项调查显示,珠三角市民对于休闲生活满足、幸福的理解和追求是“健康长寿”排在第二位,“心情愉快”排在第四位,而“物质富裕”则排在第五位。这说明市民已经觉悟到真正丰富的人生不是只靠收入而获得的,于是“花钱买健康”“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的意识逐渐流行起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要进行休闲体育的条件(有钱、有闲、有意识)也逐渐成熟,休闲体育必定会越来越受青睐,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而改变。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们进行休闲体育会改变一些生活习惯。例如,看电视、看书刊报、上网的时间会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户外的体育活动。
三、休闲体育与旅游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有其特定含义,它是关于一个国家或民族饮食活动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的总称,主要包括饮食种类、原料生产、加工技艺,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民俗风情、宗教礼仪、伦理教化、人际交往等。饮食文化是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的结晶,其水平的高低,与一个国家和民族两个文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中国饮食文化(包括酒、茶文化)体系庞大,是世界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之丰富及形式之绚丽多彩,加上我国的民族旅游,逐渐就形成了旅游饮食文化。旅游饮食文化不只是体现出了休闲体育快乐、健康的内在要求,还体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人们广泛的发展起到了一个不可缺少的实现作用。
游客出门,总希望能多游览些景观,多领略些风情,不想让虚弱的健康影响兴趣。如果在游览途中的用餐、歇息,仅仅是填饱肚子,恢复体力,这个过程就是空白;反之,如果引入休闲体育形态下的旅游饮食文化,就既能饱口福,又能饱眼福,既补充了身体需求,又满足了游客心理愿望,还达到了锻炼的效果,可谓一举三得,从而使游客的旅途生活大大丰富。
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与其他文化相比,饮食文化更能普遍提起人们兴趣并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游客在轻松愉快的餐饮过程中,下仅可以了解和领略到民族的特色文化和当地的风土人情,从而提高旅游欣赏的水平,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升华美感。
四、休闲体育形态下的旅游饮食文化的效果引申
1.真正把旅游饮食文化作为休闲体育重要表达方式来开发
旅游饮食文化这种表达方式的开发与其他表达方式开发相比,投入是较少的,但是主动的,可不断利用,所以应把旅游饮食文化摆在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来进行推广发展。而且需要通过提高认识,尽快把旅游饮食文化开发利用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在休闲体育发展中大力推进。
2.加强旅游饮食文化与休闲体育的结合
在各种旅游饮食文化活动中,最大限度的去支持休闲体育,以饮食引导活动。让旅游饮食文化在休闲体育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而且还多层次的大力培养旅游饮食文化人才,让休闲体育与饮食联系更紧密。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享受美食之余,不忘体验休闲娱乐,真正体现出饮食文化与休闲娱乐体育的紧密联系,也凸显旅游饮食文化在休闲体育中的重要性。④①
参考文献:
[1] 卢锋.休闲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2005.
[2] 金银日,卫志强.多学科视角下休闲体育概念的解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5).
[3] 温公达.论小康社会与休闲体育[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4] 李夏萍.浅谈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5] 赵静,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休闲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建设[j].体育与科技,2006.
[6] 石振国,田雨普.闲、休闲、休闲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