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血糖的护理范文

高血糖的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血糖的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血糖的护理

第1篇:高血糖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 胰腺癌;Whipple手术;高血糖护理干预

胰腺癌和糖尿病的关系密切,糖尿病可以是胰腺癌的症状,也可能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胰腺癌病人糖耐量异常的发生率高达80%,合并糖尿病的占30%~40%,反过来,患糖尿病超过一年的病人发生胰腺癌的危险增加2倍[1,2]。

胰腺癌标准的Whipple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大,其中包括引起血糖异常。胰腺手术引起血糖异常的原因包括胰腺手术的创伤引起机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导致全身代谢和神经内分泌改变,造成糖耐量异常,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手术应激也可以诱发潜在的糖尿病;同时广泛的胰腺切除,胰岛细胞不足,引发的糖尿病引起血糖的调控功能失常。术后高血糖造成组织高渗透性致细胞损伤和水电解质紊乱,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易发生感染,直接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和预后。并且由于术前血糖检查正常,而术后高血糖的发生往往比较隐匿,发现不够及时,容易发生高血糖酮症酸中毒昏迷的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3]。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2008年7月我科71例胰腺癌手术后康复出院的患者,总结21例出现术后高血糖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治疗结果分析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2003年1月-2008年7月,收治行胰腺切除手术的胰腺癌患者71例,排除术前确诊糖尿病的15例,其余56例中入选术后高血糖研究。临床诊断胰头癌54例,胰体尾部癌2例。

1.2 诊断标准 术后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1997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胰腺癌术后患者有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或者随机血糖≥11.1mmol/L,没有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者,不同天的2次血糖均高于糖尿病的诊断低值;或者有糖尿病症状,但空腹血糖在7.8~11.1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h血糖≥11.1mmol/L,并排除药物、其他部位肿瘤的影响,即可诊断糖尿病[4]。

1.3 纳入标准 术后高血糖研究纳入标准。患者既往无糖尿病史,术前空腹血糖

1.4 治疗和护理

1.4.1 手术 行经典的Whipple手术18例,胰体尾部切除2例,行保留幽门的Whipple术1例。

1.4.2 术后监护和护理 多功能监护仪监测血压、呼吸、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24h出入量;观察患者意识、呼吸深浅及频率、呼出气体的气味等。留置尿管的病人要做到尿道清洁,注意观察尿液颜色是否澄清,稀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2次。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并观察伤口局部有无红、肿、热、痛感染情况。

1.4.3 术后血糖监测 所有胰腺癌手术患者均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结束、术后2h、术后4h、术后8h,术后12h及术后24h监测血糖。术后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血糖监测频度。在血糖高于13.9mmol/L时每1~2h测血糖1次,血糖在8~13.9mmol/L时,监测血糖每4h1次,血糖降至正常后,每12h检测1次。

1.4.4 术后高血糖的处理 首先稳定生命体征和适当镇静治疗,减少术后应激。在此基础上对血糖>8mmol/L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一般剂量从0.1U/(kg·h)开始,逐渐降低血糖水平,根据血糖数值确定胰岛素用量,治疗目标为血糖控制在6~8mmol/L。

1.4.5 胰岛素注射 按医嘱合理使用胰岛素,输液过程中,加强监视,并告诉病人若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乏力、脉速等症状时要注意可能发生了低血糖反应,发生反应应立即进甜食、糖水。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改用胰岛素皮下注射专用针头,以减少注射器内残留胰岛素。注射胰岛素后,避免立即进行热水浴,防止因皮下注射的胰岛素迅速吸收而引起低血糖。

1.4.6 饮食指导 所有胰腺癌术前或者术后发生糖尿病的病人,予以糖尿病饮食。饮食要求:三大热量比为碳水化合物50%~60%,蛋白质12%~15%,脂肪10%~30%。

1.4.7 健康宣教 对伴发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宣教预防糖尿病知识和饮食预防,而术前无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则无糖尿病宣教。

2 结果

2.1 胰腺癌患者的血糖状态 56例术前无糖尿病的胰腺癌病例,术后发生高血糖的患者共21例,占37.5%,其中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63.2岁(48~80岁)。21例中7例符合术后糖尿病的诊断,占术后高血糖33.3%,14例为术后应激性高血糖,占术后高血糖66.7%(见表1)。表1 胰腺癌患者的血糖状态

2.2 胰腺癌病人术后感染并发症比较 将71例胰腺癌术后病人,按术前和术后血糖的状态分为四类,分析在切口、泌尿系和肺部发生的感染情况。无血糖异常的有35例,共3例发生感染,发生率为8.6%,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和肺部感染各有1例。术前确诊糖尿病的15例,发生切口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总发生率为26.7%。术后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14例,共发生2例感染,发生率为14.3%。术后发生糖尿病的7例患者中,1例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3%(见表2)。表2 不同血糖状态胰腺癌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比较

转贴于

2.3 不同血糖状态胰腺癌病人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本组病人以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无感染等并发症,予以出院。术后住院时间:35例未发生术后高血糖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0.4天,21例发生术后高血糖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4.3天,其中7例术后并发糖尿病平均住院时间为30.1天,14例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1.5天, 而术前确诊为糖尿病的15例胰腺癌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8.6天(见表3)。 表3 胰腺癌术后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

3 讨论

胰腺癌和糖尿病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关系。胰腺癌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肿瘤本身和阻塞性黄疸使得机体的应激能力下降,加上胰腺切除导致胰岛细胞的减少,使得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导致术后高血糖和糖尿病的发生。 术后糖尿病的发生隐匿,易被忽视,而导致术后酮症酸中毒的发生[3]。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不愈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因为高血糖严重影响机体的修复能力,削弱机体的抗感染防御功能,容易发生呼吸道、泌尿道和手术切口的感染[5,6]。近来的危重医学研究显示,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术后积极控制血糖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7,8]。因此胰腺癌术后血糖的监测有助于减少胰腺癌围手术期的风险,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本组中病人血糖规律监测,根据不同的血糖水平调节血糖检测的频度,无一例酮症酸中毒昏迷发生。本组胰腺癌术后发生高血糖的21例病例,予以小剂量胰岛素强化治疗并有效地控制术后血糖于6~8mmol/L水平,同时加强了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措施,有3例发生感染,发生率14.7%,低于术前糖尿病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但经过抗感染治疗和血糖控制后,都康复出院。

胰腺癌术后新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容易波动,血糖调整比较困难。分析原因,可能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手术后机体往往有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治疗往往不敏感。另外一方面,术前没有糖尿病病史,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不足,对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治疗的医从性不够。有些患者和家属对糖尿病认识不足,一味追求术后增加营养,而不控制热量摄入。从住院时间上可以看出,术后发生糖尿病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长于术前就有糖尿病的患者。提示对术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整除了胰岛素治疗,更需要重视糖尿病知识和饮食预防宣教。比如患方和医护人员可以共同制定一份饮食计划,循序渐进地控制饮食。鉴于胰腺癌患者的糖尿病的高发生率,建议对所有胰腺癌手术病人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提高术前或术后发生糖尿病患者对饮食控制的认识,增强患者对血糖治疗的医从性,实现患者参与疾病的自我护理。

社会和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和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9]。胰腺癌患者术前对手术的恐惧,本已精神高度紧张,加之术后并发糖尿病,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并且胰腺癌术后伴发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相对较慢,并发症发生率增多,住院时间较普通的术后病人明显延长,患者手术后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和厌烦情绪,严重者将发展到抑郁对治疗完全失去信心。因此护理上应重视心理护理,首先护士应掌握糖尿病护理、操作知识,结合不同患者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解除患者顾虑,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病人接受糖尿病病人角色转变的现实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因此,对于胰腺癌术后出现高血糖的患者,规律的检测血糖,及时发现糖尿病的发生,合理使用胰岛素,从护理的角度,加强糖尿病知识和饮食预防宣教,重视心理护理,从而减少胰腺术后血糖和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杨飞,许樟荣,胡成伟,等.糖尿病对腹部外科手术的影响.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5):268-272.

2 苗毅.糖尿病病人行胰腺手术时的围手术期处理.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2):89-91.

3 李济宇,全志伟.合并糖尿病急腹症病人围手术期处理.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2):91-92.

4 叶任高.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2.

5 周瑞耀.糖尿病围手术期的内科处理.心肺血管病杂志,2002,21:184.

6 刘秀文.糖尿病患者及危重患者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中国医刊,2003,38:23-25.

7 Van den Berghe G,Wouters P, Weekers F, et al.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N Engl J Med, 2001,345:1359-1367.

第2篇:高血糖的护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3.6;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1014―02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血糖过高不仅影响手术治疗,而且术后容易并发多种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2005年9月至2006年5月,我院采用H-TRON plus胰岛素泵对20例术前高血糖患者进行强化治疗,使患者的血糖能在较短时间内满意地得到控制,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促进了疾病的早日康复,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血糖较高、术前需快速控制血糖的住院糖尿病患者。本组共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8~65岁,平均51.5岁。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其中,妇科疾病7例;骨科疾病5例;肛肠科疾病3例;眼科疾病3例,恶性肿瘤2例。

2 结果

按评定标准,3~7 d后,血糖理想控制(空腹血糖≤6.10 mmol/L)12例,血糖较好控制(空腹血糖6.11~7.22mmol/L)6例,一般控制(7.22~8.33mmol/L)2例,用泵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仅有l例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经及时处理后症状消失。

3 护理方法

3.1 置泵前护理

①健康教育:采用口头讲解或发放图片、请患者现身说法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特别强调胰岛素泵快速理想降血糖的优点,使患者接受治疗,使血糖迅速得到控制,顺利进行手术治疗,②心理护理:在应用过程中,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如焦虑、害怕出现低血糖反应;担心发生故障,停泵后血糖再度升高等。针对这些心理问题,耐心地向患者讲解胰岛素泵的用法、优点、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应对方法。告诉患者胰岛素泵输注更接近于健康人的胰岛生理分泌胰岛素,不仅快速控制血糖,并极大减少引起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停泵后不会引起血糖升高。

3.2 置泵后护理

①带泵的告知在患者开始带泵后,应详细告知患者有关注意事项:如洗澡时将泵脱开另外保管,沐浴后再接上;避免各种剧烈的运动,以免将泵摔至地上;不将泵弄湿或放入水中;不能带泵在强烈的阳光下直晒;特殊检查时,应将泵分离取下,检查完后再接上,防止胰岛素泵失效。②防止感染,首先要选择无红肿、无破溃、无皮肤病的部位置针,每天检查置针部位有无红肿、瘀斑、疼痛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更换置针部位。指导患者平时保持个人卫生,每天沐浴,更换干净衣服,保持皮肤清洁。⑧监测血糖,防治低血糖,在患者带泵后,须密切监测患者血糖,以了解胰岛素泵应用效果,医生根据血糖结果,随时调整基础输注量及餐前追加量,以便做出处理,低血糖与患者及家属对预防低血糖知识的缺乏有关。在患者带泵后,除了教会患者低血糖的有关知识,并注意患者有无头晕、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本组有2例患者出现低血糖,原因是没有及时进食和进食减少有关,经解释、处理后,患者的症状很快消除,并能纠正不良进食习惯。

3.3 停泵后的护理

第3篇:高血糖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 糖尿病;出院;高血糖;护理干预

随访Ⅰ糖尿病和Ⅱ糖尿病患者421例,发现162糖尿病患者发生高血糖,其发生率较高,约占38.4%,高血糖的发生率与年龄、分型、依从性、所患的并发症的多少有关,高血糖的后果不仅加重糖尿病的病情,而且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甚至造成死亡。现对我科2008年8月至2010年11月出院后随访的糖尿病患者421例中,对发生的162例高血糖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预防性护理干预。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Ⅰ型糖尿病38例,Ⅱ糖尿病患者124例,年龄6~86岁,病程6个月~28年。合并症:糖尿病足14例,视网膜病变31例,高血压29例,肾脏病变34例,脑血管病变19例,神经病变37例,感染性疾病8例。其中胰岛素治疗73例,单用磺脲类11例,磺脲类+双胍类46例,磺脲类=a-糖苷酶抑制剂32例。

1.2 监测毛细血管血糖值:11.2~24.3mmolL,平均比正常值高4.2~17.3 mmolL,出现高血糖症状,加降糖药或胰岛素微量泵降糖后症状缓解。

1.3 临床表现

58例患者无明显症状,104例患者不同程度出现自觉口渴、多饮、多尿较前明显、乏力、头晕、视物模糊、食欲下降、皮肤瘙痒等。

1.4 治疗与结果

162例患者均在随访时随机监测毛细血管血糖或出现症状时监测血糖时发现。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其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或静脉滴注短效普通胰岛素6~12u+0.9%NS100ML或胰岛素微量泵注射0.9%NS50ML+短效普通胰岛素20~50u,以10~25 ML小时静注,每小时监测微量血糖值。经调整或用药后血糖均下降,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2 原因分析

2.1 药物因素

当糖尿病患者一定程度上控制血糖后,口服降糖药一般在附近的药店买,不清楚其生产厂家不同所造成的影响,再有的情况就是厂家、剂量相同但价格便宜与正规医院不同的冒牌产品,部分患者以为血糖平稳或正常一段时间后,没有经过咨询医生而自己减少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剂量。本组162例患者中占 78例。

2.2 饮食因素

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不可缺少的措施。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疗法强调控制总量,定时定量进餐,合理分配3或4餐的热量。但本组糖尿病患者不同程度地增加餐的总热量或吃甜食等,本组高血糖患者占46例。

2.3 运动因素

运动疗法的糖尿病治疗的手段之一。减少运动量和运动时间错误是本组老年糖尿病的特点,主要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一种或多种合并症减少运动或难以运动引起的。本组发生高血糖患者占38例。

2.4 年龄因素和自我效能差

Ⅰ型糖尿病患者中,年龄6~14岁,Ⅱ糖尿病患者58~86例,可见,年龄偏小或偏大的两组年龄段的自我效能差较差[4]。

2.5 不重视血糖的自我监测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部分患者未能根据出院后的建议进行血糖监测,当监测的血糖正常一段时间后,认为没有必要经常监测血糖,加上自觉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故不重视血糖的自我监测的患者占了本组39例。糖尿病治疗过程复杂难以坚持 糖尿病治疗是系统的连续过程,多数患者认为难以坚持,但由于病程漫长,治疗复杂,还有长期的药费费用,让部分患者心理出现焦虑、忧郁等情绪。

3 护理干预

3.1 使用药物指导

建议患者到正规的医院就诊买药,减少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剂量时必须咨询医生。怕麻烦和便宜药导致血糖升高在我们基层面向农村病人比较多见。

3.2 饮食指导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饮食的重要性和要求,熟悉食品交换法,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重新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每餐的时间、食量相对固定,饮食量和药量保持平衡,在进餐多或进甜食时,对进餐的总量要适当减少或增加药量。

3.3 运动指导

本组部分年老的糖尿病患者多数合并有一种或多种合并症,如心脑血管方面的并发症,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减少运动,指导其合适运动强度的运动,并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其中步行及做轻体力的家务是容易坚持的最好方法。以简单易行、容易重复、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为原则。

3.4 加强自我管理效能和家庭成员支持

年龄偏小或偏大的两组年龄段的自我效能差较差,需加强自我管理的意识,认识糖尿病虽然是终生性疾病,但自我管理加强了,它可以平稳的控制血糖,从而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优化生活方式。进行家庭干预,建立家庭支持系统 糖尿病患者控制疾病,离不开家庭支持[2]。让家属参与到患者的治疗和监测中,使患者的家庭建立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有力的支持系统

3.5 血糖的自我监测

血糖的监测是最常用、最可靠的病情监测方法,经常按每日6次或3次或隔日一次的空腹学糖或餐后血糖的监测。这样可及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情况,如发生高血糖或低血糖时可以尽早调整用药、饮食和运动等,让患者知道血糖监测的必要行。

3.6 心理干预及加强宣传

乐观稳定的情绪有助于患者内环境的稳定。而焦虑会引起一些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拮抗胰岛素引起血糖升高[3]。通过心理干预,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加强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学习和健康教育[1],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并向患者如出现高血糖时的主要表现和如何处理。以减少其带来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侯玉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社区护理干预探讨.国际护理杂志,2006,25(3):183-185.

[2] 孟昕.糖尿病教育的进展.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2007,23(6):27-28.

第4篇:高血糖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

血糖;护理管理;小组;知识;作用和效果

作者单位:650051昆明市延安医院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随着发病率的逐年上升, 其防治和管理工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不同形式的糖尿病知识学习班、讲座的广泛开展,使内分泌专科护士的血糖管理知识得到较大提高,但是由于糖尿病的并发症涉及多个专科,患有各系统慢性并发症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地收入全院各个科室[1],非糖尿病专科护理人员由于专科知识相对缺乏, 使得护理这类患者成为一个难点及盲点,为了管理好每一位糖尿病患者,以及有糖尿病病史或入院血糖筛查异常的患者,为他们提供优质的糖尿病专科护理,普及糖尿病专科知识,提升我院护士的糖尿病护理水平,我院于2009年6月成立“血糖护理管理小组”,负责全院护士血糖管理知识的教育和更新,现将组建小组的作用及效果汇报如下。

1 成立血糖护理管理小组

邀请内分泌科主任及副主任担任专家顾问,护理部主任担任组长,内分泌科护士长担任副组长,小组成员82名,分别来自全院各临床科室,由各科室护士长,1~2名护理骨干组成。

2 调查临床护士对“血糖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血糖护理管理小组成立初期,设计“血糖管理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表”,调查全院临床护士对血糖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内容涉及血糖知识来源、空腹血糖值正常范围、饮食、运动、治疗以及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等方面。通过调查发现,部分临床护士对血糖知识了解比较肤浅或掌握很不够,分析原因,主要有:①糖尿病研究近年来发展较快,随着新技术、新项目的不断涌现,糖尿病知识在教科书里略显贫乏,仅凭教科书上学到的相关知识已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②护士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即使是为护士举办的培训班也过于强调专科性,客观上给大家造成一种误解,普遍认为有效控制血糖,获取糖尿病新知识属于专科护士应该掌握的内容,因此重视度不够。但是糖尿病与多种疾病常常互为因果,其对人体的影响,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只要血糖一高,全身多个器官会逐渐出现变化,引起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所以临床护士有必要通过“血糖护理管理小组”形式,全面提高血糖管理相关知识,从而提高糖尿病专科护理水平。

3 组织培训

针对临床护士对“血糖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调查结果,制定培训计划,以糖尿病的基础知识为主,以提高糖尿病小组成员本身的专业素质为目标,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如:糖尿病的基本概论、饮食误区,胰岛素的概论、发展、不良反应及初步的调节方法、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及处理,胰岛素笔的正确使用,动态血糖仪的工作原理及如何安装等)有计划地传授给小组成员,使小组成员了解血糖相关知识,了解国内外的专科发展动态;小组成员之间结合专科特点进行糖尿病知识学习,再指导本科内的护士, 以一带十,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在全院范围内提高提高临床护士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及糖尿病专科护理水平。

4 培训效果评价

我院自“血糖护理管理小组”成立以来,共进行四次专题理论授课,小组成员到课率达到75%以上,每次授课前后均对小组成员的血糖管理知识水平进行考核,总结分析小组成员对“血糖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并以此为根据确定下次培训内容。考核结果统计如下。

表1

血糖护理管理小组成员到课率对比

培训内容培训人数到课率(100%)

一、院内血糖管理82100

二、院内血糖监测的安全与精准7692.7

三、胰岛素注射装置的临床应用6579.3

四、胰岛素治疗新进展7996.3

表2

血糖护理管理小组成员培训前后考核成绩对比

考核内容

培训前培训后

答对人次(人)正确率(100%)答对人次(人)正确率(100%)

第一次培训(82人参加)

1、空腹血糖值正常范围3947.682100

2、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3137.807591.5

3、糖尿病治疗的基础5769.517980.61

4、糖尿病运动锻炼的首选方式4251.227085.4

5、血糖护理管理与护理安全之间的关系6984.4182100

第二次培训(76人参加)

1、血糖仪清洁方法2532.8976100

2、血糖仪使用方法及流程3748.687193.42

3、测血糖前皮肤消毒方法6585.5376100

4、糖酵解原理1925.005471.05

5、血糖仪测试避免交叉感染方法2228.956889.47

第三次培训(65人参加)

1、胰岛素储存方法4467.6965100

2、胰岛素注射装置的测试程序4873.8465100

3、胰岛素注射装置的使用方法及流程3655.385381.54

4、胰岛素注射方法5178.4665100

5、胰岛素注射部位6295.3865100

第四次培训(79人参加)

1、胰岛素的发展史2227.856886.08

2、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4658.237392.41

3、胰岛素的剂型3746.846481.01

4、注射胰岛素的好处3240.5179100

5、胰岛素类似物的注射方法1620.257797.47

从上表中可看出,小组成员在经过系统的、规范化的培训后,“血糖管理知识”水平得到大幅的提高。

5 讨论

5.1 带动全院护士学习“血糖专科知识”的热情

我院自“血糖护理管理小组”成立以来,小组成员努力学习糖尿病防治知识,由于小组成员分布于医院的每个科室,她们把小组每次活动的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与大家分享,带动了科内其他护士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探讨糖尿病患者的最佳护理方案,为其他病房的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与内分泌专科病房一样的的高质量的护理,即提高了医院整体的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5.2 提高了全院护士胰岛素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近年来,胰岛素在制剂的改良、治疗方案的更新、注射装置的改善、护理措施的完善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2],内分泌专科护士对此掌握较好,而非内分泌专科护士由于使用胰岛素的频率相对较低,加之缺乏相应的知识更新渠道,因此对胰岛素相关知识掌握不足,尤其对一些新型的胰岛素注射方式如胰岛素笔、胰岛素泵缺乏了解。“血糖护理管理小组”成立后,小组成员通过接受“胰岛素”相关知识培训,获取了当前胰岛素使用护理各环节中的最新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通过业务讲座、操作示教、考核指导等方式传递给其他护士,拓宽了全院护士获取胰岛素相关知识的渠道。从表3看出,小组成员经过“胰岛素注射装置的临床应用”及“胰岛素治疗新进展”等相关知识培训后,成绩大有提高。

6 小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血糖护理管理小组”的运行为临床护士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随着小组活动的深入开展,全院临床护士的血糖管理知识水平和护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使普及糖尿病教育得到了保障,既改善了护患关系,也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

参 考 文 献

第5篇:高血糖的护理范文

    1  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生和危害

    糖尿病高血压研究(HDS)发现,在45岁左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40%伴有高血压,而在75岁左右的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更上升至60%,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发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38%合并高血压[3]。

    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存的现象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成年人以患2型糖尿病多见,2型糖尿病病人普遍存在着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高血糖则会刺激胰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从而造成高胰岛素血症,过高的胰岛素不但可以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引起钠的潴留,而且还可刺激交感神经的兴奋,进而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自然升高,以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最终就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糖尿病高血压对心、脑、肾损害程度远大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或糖尿病病人[4]。

    2  糖尿病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

    有近半数糖尿病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不足[5],早期筛查知识缺乏,患了糖尿病后,当有心脑血管疾病和症状或先兆时,不能及时到医院诊治,不能定期化验血液流变学指数、测量血压及做心电图检查,未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相应的药物。

    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存的现象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因此,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关于高血压的处理指南中明确规定:凡是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都定为高危或极高危人群。一经发现,必须立即服用降压或降糖药物。

    3  社区护理干预措施

    3.1  糖尿病高血压病人应该积极进行非药物治疗  糖尿病和高血压虽然都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他们的发病主要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及周围的环境压力有关,都是“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 [6]。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脂、高糖、高蛋白饮食)及运动量减少,是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因素。

    3.1.1  减肥  肥胖病人的周围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有时分泌胰岛素过多来补偿其功能的不足,最终发生刺激血管收缩,刺激肾脏的肾小管增加对钠和水的吸收,引起血压增高[7]。减肥有助于提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体重减少5kg就会有降压作用,体重下降1kg,血压平均下降 0.27kPa(2mmHg)。

    3.1.2  正确处理应激状态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应激状态不但会引起高血压,还会引起糖尿病高发。对一个糖尿病病人来说,当出现愤怒、敌对的应激方式时,胰岛素的作用会减弱,血糖会不易控制的。因此无论是高血压病或糖尿病病人,都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处理好人际、婚姻、家庭关系,减少对应激的不良反应,可以经常运用音乐放松疗法。

    3.1.3  运动  运动能降低体重,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骨骼肌利用葡萄糖而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同时使血压降低[8]。坚持每天至少快步走30min,或经常参加旅游、骑车等体育活动。要提倡循序渐进,逐步按自己的运动心率及疲劳感等调节运动强度,要坚持较长时间的恒定有氧运动,但不要做举重、打网球等无氧运动。运动后血压和血糖都会下降,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会增加,尤其对于应激状态的病人是有利的。

    3.1.4  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的宗旨是控制血糖,减轻体重,改善脂类代谢,通过合适的营养达到最佳健康状态,改变饮食结构,通过饮食控制,以降低体重、减轻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生物效应[9],既有利于控制血糖,又有利于降低血压或增加降压药物疗效。同时要限制钠盐,每天5~6g。不吃或少吃加工食品或咸肉、火腿及咸菜、腐乳等。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建议常吃绿叶菜、萝卜、洋葱、西红柿、大白菜、山药、南瓜等,常食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鱼类(如青鱼、鳊鱼、黑鱼等河鱼)、鸡蛋白及脱(低)脂牛奶等。

    3.1.5  戒烟限酒  因为吸烟可减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升高血糖;吸烟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1.5~2.5倍。吸烟又加重高血压及糖尿病病人大小血管的损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大量饮酒,不但加重高血压、糖尿病,还会增加脑卒中的危险。

    3.2  糖尿病高血压的健康教育  由于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同步,在目前养老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要提高老年人口的生命健康质量,单纯对疾病实行被动性的治疗是个人和社会都难以承担的[10]。研究表明:糖尿病传统卫生宣教或出院指导,患者在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自我监测等方面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健康行为并未取得理想结果;而系列讲座后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健康行为等各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由于缺乏个性,忽视了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身体条件等的个体差异,如仅停留在讲座水平,将有相当部分患者最终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11]。在讲座基础上加以社区护理干预,包括一般人群的教育、糖尿病专业队伍的教育、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及家属的教育。对于糖尿病学专科医生来说他们教育的对象是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对于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贯彻糖尿病治疗的整个过程。内容包括:(1)糖尿病高血压基础知识教育。通过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有关糖尿病高血压的基础知识,使其对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因、影响病情的因素、病情控制方法及预后等有关知识了解,取得病人的自觉配合,保证治疗方案的严格执行。(2)糖尿病高血压心理教育。病人在明确自己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时,心理表现多种多样。症状轻的病人可能怀疑诊断的正确性或者忽略其严重后果,因而不限制饮食,生活上不节制,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后悔不及。与此相反,有的病人十分畏惧,对治疗丧失信心,不积极配合治疗。还有些病人错误的认为,多进食可通过增加药物剂量来控制而不会加重病情。使病人了解心理情绪因素对血糖及血压的影响,有助于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让病人避免心理紧张及精神刺激,这样有利于病情控制。(3)饮食治疗教育。通过对糖尿病高血压病人进行饮食治疗教育,使病人了解饮食治疗是糖尿高血压病人的基本疗法之一,对于老年、肥胖、病情较轻者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适当控制饮食可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有利于控制病情[12];饮食治疗不仅是限制进食,还应包括肥胖病人减轻体重,消瘦病人增加体重至接近标准水平;要控制总热卡,不仅限制主食,要明白何时限制蛋白质及脂肪的摄入;学会食物交换方法,了解膳食纤维的益处,知道宜食和不宜食的蔬菜和水果;进餐定时定量,必要时加餐。(4)运动治疗教育。运动疗法也是糖尿病基本疗法之一[13]。通过向病人介绍运动疗法的目的、意义及作用,增加病人运动的积极性,并把握适度的原则,要根据年龄、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确定运动的方式和时间,防止运动过度;了解运动时所服药物的影响,及时调整剂量;不在空腹时参加剧烈活动,运动时携带饼干、糖块等,以便发生低血糖反应时自救;严重的并发症如活动性眼底病变、较重的糖尿病肾病及神经病变者不能参加剧烈的活动,以防意外。(5)药物治疗教育强化降压治疗的重要性。降压治疗同降糖治疗一样重要,其降低大血管并发症危险性的疗效甚至超过了严格的血糖控制[14]。综合多项研究报告,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的降压治疗应考虑:早期治疗;合适的糖尿病药物选择;治疗应达到目标血压水平(UKPDS采用的目标为150/85mmHg,治疗后严格血压控制组的平均血压为 144/82mmHg。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的目标是140/85mmHg[3]);改善胰岛素抵抗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饮食控制,减少盐的摄入,增加体力活动,纠正糖脂代谢紊乱,减轻肥胖。(6)糖尿病高血压自我监测及自我保护教育。糖尿病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持续性疾病,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根治方法,因此病人对病情的自我监测及自我保健可以及时掌握病情变化并及早采取措施,有利于保护病人的生活工作能力,维护正常生长发育,又可防治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展,进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4  小结

    糖尿病高血压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近年来引起了WHO、国际糖尿病联盟和国内外糖尿病专家高度重视。1989年第42届WHO大会要求各成员国要重视糖尿病的防治,要制订和实施糖尿病预防计划,逐步实现3级预防教育。而糖尿病高血压教育是贯彻3级预防的关键。1985年世界糖尿病日宣传的主题即为“ 糖尿病教育”,口号是“无知的代价”,对糖尿病无知将付出高昂的代价,糖尿病高血压教育是防治糖尿病的核心。糖尿病高血压教育的意义在于:(1)组织和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高血压的自我保健和管理能力;(2)患者和医务人员合作,长期严格控制代谢紊乱,达到理想目标;(3)防治或延缓糖尿病高血压慢性并发症;(4)组织患者和家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患者相互教育,可起到医务人员起不到的作用;(5)医务人员应不断更新对糖尿病高血压的防治水平和技能,这样才能明显降低个人和国家用于糖尿病的开支。

    【参考文献】

    1 康胜群.糖尿病与大血管病变.河北医药,2004,26(4):297-298.

    2 李昌臣,高月.严格血压控制在减少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作用及再认识.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3,11(1):7-8.

    3 李秀钧,任艳.糖尿病高血压的病因、发病机理及临床研究进展.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0,8(1):6-9.

第6篇:高血糖的护理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的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年龄在35~88岁之间,平均年龄62岁,男性为30例,女性20例,男女比率为3:2。全部患者的舒张压(≥12kPa)和收缩压(≥18.7kPa)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描述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标准,另外,经生化、眼底检查、肌电图、心电图及 X线等,排除了其它疾病及原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

    2健康教育的含义

    2.1 实施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健康教育:(1)把糖尿病的病情、病因、护理知识和病情观察等内容按篇章编写成方便阅读的手册,对于重要的或者理解上有困难的地方给予相应的解释和指导。(2)对于阅读上有困难或者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患者,则要使用口头讲解的方法,并交代家属协助监督[2]。

    2.2饮食指导:每个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劳动强度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计算患者每日从饮食中需要的热量时要考虑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以及身高,依据患者原有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更准确科学地做好患者的饮食指导。

    应尽量避免肥胖,维持理想且合适的体重。饮食上定时定量。少吃或者不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烹调宜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烤、烧、炖、卤等方式。饮食不可太咸,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烹调宜用植物性油脂。配合长期性且适当的运动、药物、饮食的控制。经常选用含纤维质高的食物。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及中西式点心均应按计划的份量食用,不可随意吃,以免过量吸取。少制糖类的食物,如炼乳、蜜饯。对于体重已经超标者,应尽量使体重减轻,减少总热量的摄入[3]。除以上的各点需要牢记外,还应做到饮食上要有所忌口,“忌过甜、过咸、过油腻、过饱、辛辣、烟酒”。同时,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安排餐次、少食多餐,规律饮食。

    2.3运动指导: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之一。饮食后适宜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运动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轻体重,促进组织和肌肉与糖进行有效的作用,增加心肺功能,改善糖脂代谢紊乱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应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有无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运动时间以每日30分钟~60分钟为宜,分1次~2次进行,初始运动量宜偏小,时间不宜长,逐步增加,直到达到适于个体的运动量。运动千万不可以在空腹的情况下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空腹或血糖高于13mmol/L时不宜剧烈运动。也不宜在药物作用巅峰期剧烈运动。接受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应避免注射部位剧烈运动。

    此外,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运动量不能过大以免诱发眼底出血, 有严重心、肝、肾、肺疾病、急性感染以及急性并发症的患者。

    运动中如出现头晕、眼花、出大汗、面色苍白等症状,应立即中止,如低血糖发生可进食一些食物或含糖饮料,必要时及时就医。

    2.4心理护理指导: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某些患者中,形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大了情志为病的因素,因此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减少“情志为病”的因素,则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之一。首先纠正患者对此病的错误认识,讲清楚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以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效果。

    患者想到疾病将伴随终生心里很难过 ,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情不畅。此种心态,自然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4]。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和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般患者住院时间都比较长,与医护人员朝夕相处,做好心理护理就更为重要了。

    要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例如:有些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常因为病程日久,缠绵难愈而背上思想包袱,抱有“难治好,死不了”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随意进食,不按时服药,起居无规律,从而使病情加重,即使治疗方法正确及时,亦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医护人员及家属要关心爱护患者,使其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积极排除干扰,安心配合医生治病。

    2.5 患者的日常自我监测:由于糖尿病患者患病后就会伴随血液的粘稠度偏高,就会相应地出现血管壁脆弱的情况,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则会受到高血压的影响使得血管出现进一步的收缩变窄现象,发生出血或者阻塞的概率就会更高,导致糖尿病并发症恶性循环。因此,让患者熟悉血糖、血压的控制标准,牢牢掌握尿糖、血糖、血压的监测要领等是非常有必要的,医护人员也要及时叮嘱患者按时用药,长期坚持。由于糖尿病的治疗具有终身性的特点,不能因为症状有所缓解而私自停药。

    患者在进行自身的一系列指标的监测时容易因缺乏规范的指导和严格的环境条件和设备而出现一些误区,所以,患者在日常自我监测中要注意一下几点:a.学会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出现问题时应尽早咨询负责医生;b.尿糖和血糖因坚持至少每天监测一次,血压可每个月测量一次,并及时记录和观察数据;c.有几个比较理想的测量血糖时段:空腹时、用餐前、用餐后以及凌晨两到三点;d.在有以下情况时需要增加对尿糖和血糖的测量数量: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者、更换药物时和病情出现不稳定等。e.患者除了需要测量血糖外,还需要对腰围、体重和血压进行严密的监测,配合自身对于相关数据指标在正常情况下的了解。

    并非说患者熟练掌握了以上自我监测的流程就可以完全脱离医院的检查,笔者在这里建议,对于糖尿病患者,在稳定的自我监测的基础下仍然要去医院进行每一季度的常规检查,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心电图检查、肾功能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眼底检查以及血脂等,做到预防和治疗双管齐下,科学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

    3 结果

    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指导后,对疾病的相关知识基本上有详细的了解,其中完全掌握健康教育内容的比率为90%,基本了解率为7%,理解率为3%。患者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 讨论

    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对病情起到一个很好的良性的促进作用,患者如果要想将血糖控制得比较平稳,就必须坚持规律的生活,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5]。凌晨4时到上午9时,是血糖最容易升高的时段。如果早晨没有按时起床,没有按时服药吃饭,整个白天的血糖规律就会被彻底打乱,会引起血糖的明显升高,增加肾脏的负担,随后导致血糖的波动,增加对血管的伤害,也加重了病情。

    除了规律的起居和睡眠习惯外,保证平稳、宽容的心态,不让情绪牵着自己走,也是患者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当人的心态稳定时,与血糖调节密切相关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使参与血糖调节的内分泌激素亦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下,这样血糖易被控制,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反之则可因精神、神经及内分泌因素的紊乱而致血糖显着波动。特别是当人生气、发怒、焦虑和烦躁时,交感神经系统占据绝对优势,刺激升高血糖的肾上腺素、胰岛素分泌,结果就使血糖直线上升,即使常规用降糖药也无法使其降至正常,由此而加重病情。所以,糖尿病患者应当重视积极的心理调节,将其切实作为控制糖尿病的“法宝”之一。日常生活要更加豁达宽容和大度些,不为一得一失而情绪激动,不为生活琐事而斤斤计较,力求忌怒、戒愤,避忧,使自己拥有平稳心态和健康情绪,以更好控制血糖,稳定病情。

    目前我国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多种多样,然而患者缺乏对药物的正确认识,不能合理、科学地应用,造成病情反复或加重,同时也造成了药物的浪费。

    关于用药方面,应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知道:患者在服降糖药时,要与吃饭“结伴而行”,胰岛素宜在餐前15~30分钟皮下注射,注射后一定要按时进食,否则也会有低血糖危险。糖尿病降糖治疗的原则在于将血糖调节到适当的范围,以保持血糖的稳定。由于延时进食、进食量减少等发生低血糖而昏倒的情况在门诊时有发生[6]。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才能避免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但在降血糖的过程中,方法不当也可能增加低血糖的发生。

    由于糖尿病治疗的终身性,患者除了注意药物的正确服用外,还要将正确的用药习惯坚持下去。稳定病情,对每天的身体变化做好相应的记录。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疾病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造成的伤害都是非常大的,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健康的生活理念的树立,为患者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孟素萍.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体会[J].右江医学,2011,30(5):459-460.

    [2]严增艳.65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7):28-29.

    [3]潘翠柳,郭婷雯,张嫒媛.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体会[J].右江医学,2011,30(5):56-57.

    [4]曹秀珍,高凌云.6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际,2011,24(18):2236-2237.

第7篇:高血糖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妊娠合并糖尿病;护理;生化;营养与膳食

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糖尿病患者妊娠以及妊娠期才出现糖尿病(GDM)。妊娠合并糖尿病属于高危妊娠,并发症多[1]。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在糖尿病孕妇的治疗与护理中,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健康教育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患者的一般治疗及护理操作技能等[2]。护士是健康教育的主要传播者。如何让护生更好地理解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从而为学习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护理及营养指导等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是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临床课程时,距离基础课程的学习已有两年多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已忘记与血糖调节相关的基础知识,故不能很好地理解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及护理措施,笔者在讲解妊娠合并糖尿病这一章节时,及时地复习了生化课程中血糖水平的调节机制,使学生对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有了清晰的认识,把以前所学的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纵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1血糖水平调节的生化机制

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维持在3.89~6.11mmol/L之间。

血糖水平的调节依赖几种激素。结合上面的图示让学生明白胰岛素通过抑制糖原分解,促进糖原合成,加快糖的有氧氧化等途径降低血糖,而不只是机械记忆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及糖皮质激素等是升高血糖的激素。

2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病理机制

妊娠期糖代谢的特点:在妊娠早中期,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及孕妇泌尿系统的变化,导致孕妇空腹血糖比非孕妇低。到妊娠中晚期,孕妇体内的雌、孕激素等抗胰岛素样物质增加,使孕妇对胰岛素的需要量逐渐增加。对于胰岛素分泌不良的孕妇,会使原有糖尿病加重或出现GDM[3]。

通过复习生化中与血糖调节相关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理解透彻,从而为学习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护理及营养膳食打下基础。

3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治疗及临床护理。

营养与膳食是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一部分GDM患者通过饮食控制即能维护血糖在正常范围。理想的饮食目标:既能防止餐后高血糖,又能保证妊娠期营养需要。糖尿病孕妇每日可分5~6餐,由于清晨体内产生的抗胰岛素样物质比较多,故全天热量可分配如下:早餐10%、午餐30%、晚餐30%,中间可加餐三次各占10%[4]。控制碳水化合物地摄入,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地摄入,膳食纤维具有降低空腹血糖的作用,可延缓葡萄糖吸收,有利于血糖的稳定。可溶性食物纤维较多的包括魔芋、香蕉、燕麦麸、青稞(含β-葡聚糖丰富)等。注意维生素、铁、钙补充。

孕期血糖控制,除了膳食调控外,还需正确使用胰岛素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教会孕妇自行测试尿糖,以维持血糖的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胰岛素是饮食治疗不能控制的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疗药物。根据妊娠期糖代谢的特点,妊娠期胰岛素用量是不断变化的:孕早期胰岛素用量常需减少;妊娠中后期其用量不断增加;妊娠36w后由于胎儿摄取能量增多,胰岛素用量稍下降。产后由于拮抗胰岛素作用迅速降低,GDM患者胰岛素用量应减少或者不再需要胰岛素治疗。

综上,在妊娠合并糖尿病教学中,通过复习生化课程的知识,把基础、临床及营养学有机地联系起来。让护生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对糖尿病的临床宣教、营养指导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秀兰.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围产期护理干预[J]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2)1097-1098.

[2]李红苗.护理干预在146例妊娠合并糖尿病中的作用[J] .中外医疗.2009,286(30)124-125.

第8篇:高血糖的护理范文

准确的血糖检测结果可以为糖尿病患者在其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调整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且在急诊与危重病人抢救中有重要意义。血糖仪外观小、快速、使用方便的特点,深受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认可和喜爱。关于快速血糖检测法准确性研究文献很多,综述如下:

1 快速血糖测定准确性的研究

1.1 董亚红[1]等人以快速血糖仪测定病人微血管全血糖、静脉全血糖和静脉血浆糖,其结果与自动生化仪所测得的静脉血浆糖做对比,结果:快速血糖仪所测值能反映血糖浓度,但三者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可将其混淆。

1.2 张涛[2]等人以快速血糖仪分别测定静脉全血和指端毛细血管的血糖值,与实验室测得的静脉血清糖三者比较,发现毛细血管血糖值最高,其次是静脉血清糖,最低是静脉全血糖,提示快速血糖仪测得的血糖值是可靠的,与实验室测得的静脉血清糖结果相符,但血糖仪测静脉全血糖可靠性差,两者不可代替。

以上2篇文献均提示快速血糖仪用于指测指端毛细血管血糖是准确的,而用来测全血血糖则与实验室血糖值有差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不可将抽得的静脉血用于快速血糖仪测血糖,以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掌握血糖仪的正确检测方法及其工作原理

2.1 目前市面上的血糖仪根据工作原理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化学比色法;一种是光电比色法。其中,电化学反应原理血糖仪是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和试纸上的化学物质结合产生微电子流,血糖仪测量此微小电子流并在20S内显示出血糖值。采用光电比色法的血糖仪其测试原理是采用发光二级管发射一定波长的光并通过一系列反应系统将测试结果在30S内显示在显示屏上。

2.2 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要严格按说明书的要求使用,采取标本应注意清洁干燥双手,按摩手指,并将采血的手臂垂下10~15S,对侧拇指顶紧相应指关节,从侧面刺破皮肤,取出一张新试纸条,沿箭头方向插入试条孔,血滴符号和测试红灯开始闪耀时开始滴血,使测试区正好覆盖即可,15~30S后将显示血糖值。

3 影响血糖值准确性的因素及护理措施

3.1 操作及采血过程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3.1.1 清洁和消毒方法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手指消毒前应用温水洗手,但无论是清洁或是消毒都应保证手指干燥后再进行采血,若在未干燥之前仓促进行采血,则可能因为血液被指端剩余消毒液稀释而合检测结果偏低影响其准确性。

3.1.2 采血量不足或过多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 采血量不足测得的血糖值偏低,采血过多血糖值有偏差[3]。因此采血量能以完全覆盖整个测试孔或测试吸收垫,反转测试纸,“血量指示点”完全变蓝为佳。

3.1.3 过度挤压影响测定结果 手指消毒后待完全干燥,再用采血笔刺破皮肤,轻轻挤压采集适量血液即可,如过度挤压易引起血细球破坏及使局部组织液挤压入血,因此过度挤压会影响血糖值的准确性。

3.1.4 不同手指指端血糖值存在差异性 毕慧敏[4]研究显示,近69%的测试者无名指血糖值高于食指血糖值,近25%的人食指血糖值超过无名指。提示临床上需监测血糖值的病人在一段时间内应相对固定在一个手指指端采血。

3.2 血糖仪、试纸因素影响血糖值的准确性

3.2.1 血糖仪与试纸密码不符 血糖仪显示的密码与试纸包装上所印的密码必须相符,如不一致,则可能测不出血糖值,有的即使能测出,血糖值也可能出现较大的偏差。

3.2.2 血糖仪的试纸潮湿或过期 试纸使用时应注意有效期,不能使用过期试纸。使用时将试纸放置室温(温度18~30℃),阴凉干燥处,最好不要超过10min,在温度较高或湿度较大的环境放置时间过长则可影响血糖值的准确性。而且,试纸在使用前应放在试纸盒内,不可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以免试纸接触空气中的水分而导致不真实的结果。

3.2.3 快速血糖仪的局限性 微量血糖仪测定血糖浓度范围最高只能达到33mmol/L,血糖值过高时用快速法测定血糖是不可靠的或不能获取读数。临床上遇到病人血糖值极高时,可采用稀释法测定血糖值:抽静脉血用等量的0.9%生理盐水稀释1倍后用快速血糖仪测定血糖值,后将所得的值乘以2还原[5]。目前市场上较新的血糖仪一般不需检测,每日校正1次即可。但也有的需要在每次使用前验机。如果测试结果与已知值出入较大,应及时与生产厂商联系。

3.3 患者自身因素对血糖值的影响

3.3.1 疾病因素 当病人的血液粘稠度发生改变或血液内细胞成分含量异常,如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红细胞压积异常及高脂血症可影响血液在血糖试纸上的不渗透过程,结果出现偏差,休克、低血压、脱水由于末梢循环差,毛细血管血糖值将明显低于静脉血糖值。而脱水、高血脂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因此,护士在临床上遇到这类情况应抽静脉血化验,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以免误诊。

3.3.2 静滴药物 为输液病人测血糖时应选择未输液的肢体指端,以保证测得血糖值的准确性。尤其是输注胰岛素肢体的肢端采血,测得的血糖值偏低,而在输注葡萄糖的肢端采血,则测得的血糖值偏高,因此应避免在上述情况下采血。

3.3.3 药物的影响 尤其是维生素C是强还原剂,使血糖试纸在反应中产生的过氧化氢还原而血糖测定的结果偏低[6];对糖代谢有影响的药物还有:如双氢克尿噻、强的松、地塞米松、倍他乐克等药物均可引起血糖升高,应在监测血糖前3天停止以上相关药物的使用,以保证血糖检测的准确性。

3.3.4 心理因素 因患者失眠、情绪不稳定均可引起血糖升高,而且抽血、采血是创伤性操作,患者易产生紧张情绪,也会使血糖升高。因此应保证患者良好的睡眠,稳定的情绪,有利于测得的血糖值准确。

用快速血糖仪测定血糖时影响因素很多,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要严格按说明书规范操作,避免上述因素影响快速检测血糖的准确性。快速血糖仪在对糖尿病病人的筛选、病情控制和并发症的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急重症病人的监测和抢救也有极其重要意义。因此作为临床护理人员要努力提高快速血糖测定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董亚红,张丽红.袖珍式血糖仪测定不同血标本血糖差异性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69-270.

[2]张涛,陶雪斌,邓红明.血糖仪测定血糖值的可靠性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2):890-891.

[3]陆丽萍.影响指尖血糖检测的因素分析.第六版护理研究.2002,16(5):292.

[4]毕慧敏,来桂英,蒋兰芬,等.快速血糖不同指端血糖值的差异性研究.护理研究.2002,16(11):649.

[5]李红.影响快速血糖检测法准确性的因素与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2):16.

第9篇:高血糖的护理范文

一、高中物理概念课的互动

由于高中物理的概念极具抽象性,学生很难理解概念的内涵,以至于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为了消除学生的不自信,教师应采取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课堂教学资源来展开教学,如结合一些图片、视频等资源进行教学。

如在教学“弹力”时,教师在简单讲述教材内容之后,可以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形态的弹簧提出相关问题,在众多不同形态的弹簧中,如实验室常见的弹簧、健身房中扩胸器的弹簧、口琴当中的发音片和玩具中的发条等。总有一种是学生看到过、接触过的,有助于促使学生踊跃地与教师进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螺旋弹簧在进行拉伸和压缩时会产生弹力,并且随着形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弹簧产生的形变,所造成的弹力也大不相同。”等物理概念。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在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中遇到的弹簧,从而深刻理解和掌握有关弹力的知识点。

二、高中物理规律课的互动

物理规律是解释和运用物理知识的重要依据。在生活中,大多数现象都能使用物理规律来进行解释。很多学生对于物理规律的学习都局限于规律的表面,缺乏对于物理规律深层次地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展开互动,以此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促使其更好地掌握物理规律。

如在教学“万有引力定律”时,教师可先问一个问题“如何测量出物体的质量?”学生一般会回答“用天平测量。”这时,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想测量地球的质量呢?”听到这个问题,学生都会非常震惊,无法相信能测量出地球的质量,但是又非常好奇教师接下来会如何回答,由此达成了师生间良好互动的目的。这时的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师可在此情况下把学生带入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当中,并引入天体类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高中物理实验课的互动

高中物理实验课是学生通过动手和自主思考,验证物理概念及定律的过程。整个实验既要吸引学生投入其中,同时也需要做好师生间的互动,以保证实验课程顺利、高效地开展。

如在进行“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时,教师可以先做示范,然后记录好数据。之后,给学生下达任务,任务的条理要清晰,让学生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并且在试验的过程中,教师不可在一旁沉默观察,应当和学生进行互动。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效率,也有助于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