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资本计划范文

经济资本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资本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资本计划

第1篇:经济资本计划范文

关键词:我国;银行;经济资本管理

一、前言

金融业界对经济资本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一直困惑于如何将这个概念与金融实务紧密联系起来。自经济资本概念提出伊始,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就一直在探索如何使这个概念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如何超越定性的层面,定量地、具体化地度量经济资本,以及如何利用各种经济资本指标来深化金融企业的业绩管理。这些努力总结起来,其实质就是如何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工作。

经济资本指用于承担业务风险或购买外来收益的股东投资总额。经济资本=风险资本+商誉。如果没有购买外来收益计划,经济资本和风险资本的差别可以忽略。而风险资本是指抵补一定时间段内,给定置信区间内资产和其他头寸价值的潜在损失金额,即指能够令损失超过资本的概率小于一定水平的资本要求。在现代商业银行监管框架下,资本能力大小决定了银行的规模增长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银行机构开展经济资本管理,可以量化内部每个业务单元和每个业务环节在获得经营收益过程中所承受的风险大小,可以实现对利润的风险调整和对客户的风险定价,进而使绩效评价和经营战略更为科学。

二、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在中国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以完善资本充足率框架为主要内容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并于2006年底在十国集团国家正式实施。中国政府为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设定的最后期限为:拥有大量海外业务的大型中国银行须在2010年前实施。2007年2月27日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规定:“银行经批准可以申请暂缓实施新资本协议,但不得迟于2013年。”同时,中国银监会督促大型国内银行,按照新资本协议规定的高级内部评级体系,开发最复杂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要求中小银行借鉴新协议所代表的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和经验,逐步朝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靠拢。

新资本协议提出的信用风险的初级和高级内部评级法都要求有5年的违约概率数据,高级内部评级法还要求有7年的违约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暴露数据。因此,国内银行最迟需要从2008年1月开始收集数据或者推迟使用高级内部评级法,或者从开始收集数据起7年后再使用该方法。今日,国内银行执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号角已经吹响。

管理风险的能力是银行的核心能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其实质体现了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新资本协议要求精确计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信息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如何依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识别金融风险,利用金融风险技术建立风险模型,难确计量与完整披露银行的风险,如何以“资本约束下盈利能力最大化”为目标,实现流程银行等管理激变,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如何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贯穿风险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于引人经济资本分配和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采用经济资本分配和管理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识别和计量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水平,从而用经济资本定量表示全行总体、各业务品种、各分支机构在获得经营收益过程中所承受的风险水平,实现对利润的风险调整、对客户的风险定价,使绩效评价和利率定价更为科学,进而提升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优化业务结构和区域结构,适应资本监管要求。目前在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还达不到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建立资本制约机制,可以有效地引导和约束风险资产的增长,确保风险的增长与资本的增长相协调,稳定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

三、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作用

1.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引入是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表现。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引入、运用以及相应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促进银行管理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式、外延式向集约式、内涵式转变。

2.经济资本是银行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手段。全面计量和监控风险状态是银行实施战略化管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手段。当经济资本总量接近或超过监管资本时,银行应通过某种途径补充资本金、控制其风险承担行为,否则其安全性将在战略上受到威胁。

3.经济资本是银行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其关键环节在于风险的量化、分解、监测以及应对策略。经济资本通过对非预期损失的计算和预测,直接反映银行的风险全貌,同时,经济资本的配置能够实现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匹配。

4.经济资本是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在经济资本配置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对银行的各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的评价,考察了其盈利能力,又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

5.经济资本管理的实施为银行市场营销提供指引。银行决策者判断不同业务和产品的市场进退标准是经济资本回报的大小。银行应保留和发展较大资本回报的业务和产品,否则应予收缩或退出市场。

四、如何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具体特点,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需要考虑和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尽快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

商业银行应综合考虑股东、经营管理层、监管当局等不同角色对资本管理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第一,评价银行总体风险承受能力。银行的董事会须综合考虑监管当局规定、股东收益和经营中承担的风险,并对所需资本的总体水平做出评估;银行的经营管理层须就其风险偏好所要采用的风险结构做出决定。第二,合理配置资本资源。银行根据既定的资本总量和资本回报要求,运用限额管理、组合管理以及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目标管理等手段,将资本在各个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等不同层面进行有效配置。第三,最优化可用资本。在风险结构和预计的资本需要量一定的情况下,银行需要平衡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的关系,运用内部风险资本模型度量最优化可用资本水平,确保可用资本与规划资本需要一致,并使资本成本达到最优。第四,衡量资本使用和收益。银行在持续经营前提下计算实际资本收益,当环境变化、业务超过原定目标或原定目标无法完成时,银行有必要对资本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加快研究制定经济资本管理配套制度

经济资本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必须运用到银行所有业务流程中,并使之充分发挥决策支持作用。在当前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坚持制度与系统“同步推进、配套建设、逐步完善”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促进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和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快研究、制定和出台一整套经济资本分配管理办法,从而更全面、更扎实、更有效地推进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建设。

(三)明确经济资本计量范围

依据内部风险资本模型计量的经济资本应与监管当局要求的监管资本保持总体平衡,商业银行应分别计量相应经济资本抵御以上三种风险。

(四)合理选取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方法

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方法主要有三种:资产波动法、收入波动法和系数法。这些方法的复杂程度不同,技术上也各有优劣。从各国银行的实践看,资产波动法正在成为普遍接受的计量和配置经济资本的方式。

(五)建立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评价体系

国际先进银行主要采用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综合考核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该指标不仅能够将银行的收益和风险直接挂钩、有机结合,充分体现经营目标和绩效考核的内在统一,还能够促进银行建立良好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也能够激励银行自觉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在审慎经营的前提下拓展业务、创造利润,实现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最大化,从而实现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的经营目标。

(六)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有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财务集中管理系统、内部评级系统等。这些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处理银行内部的资本配置问题,还可以对账面收益水平进行调整,得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状况,从而真实反映银行资本是否实现增值目标以及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银强.引进经济资本管理手段实施全面风险管理[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5,(01)

[2]单增建.运用经济资本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J],新金融,2005,(06)

[3]单增建.用经济资本理念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06)

[4]宋常,丁卫.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RAROC[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02)

[5]莫海云.论经济资本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经济论坛,2005,(16)

第2篇:经济资本计划范文

一、利用资本市场的原则和目标

(一)基本原则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政策扶持、企业为主”的原则,坚持利用资本市场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相结合,坚持企业上市与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优势企业相结合。

(二)主要目标

大力促进企业股份制改造,积极培育新的上市公司,形成上市后备梯队,力争“十二五”期间培育5—10家企业为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有2-3家企业上市融资,逐步形成较完善的利用资本市场体系。企业上市地点以境内市场为主,也鼓励赴境外特别是香港市场上市。

二、利用资本市场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形成利用资本市场的良好氛围。

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加强金融证券和资本运营知识的学习,转变观念,增强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加快本地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高度重视培育、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工作,把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工作放在与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引导,加强协调,主动服务,创造环境,搭建好我市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的平台。注重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定期举办资本市场知识讲座,定期组织企业和证券交易所、券商及有关专家交流信息,提高企业改制上市的信心和决心。

(二)加强规划,加快培育上市公司后备资源。

培育上市企业后备资源是推动企业上市的基础性工作。各县(市、区)、市直有关职能部门要围绕支柱产业以及重点工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优势骨干企业,对辖区内各类企业进行全面梳理、精心筛选,推荐主营业务突出、发展前景好、成长性高、上市意愿强的企业,经市政府金融工作局审核报市政府批准后纳入我市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作为我市重点培育的拟上市企业(以下简称拟上市企业)。资源库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两年调整一次。

(三)政策扶持,降低企业改制上市成本。

1、拟上市企业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办理资产置换、剥离、并购、财产登记等过户手续时,财政、税务、国土、住建、环保、工商等部门要大力支持,特事特办,行政事业性和中介收费按《关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国家相关规定办理。

2、拟上市企业进行改制重组,在办理资产过户、更名等有关手续时须缴纳的税费,享受国家现行有关税费优惠政策,须缴纳的税费在企业上市后地方留成部分财政足额奖励给企业。

3、拟上市企业在改制重组时,因资产评估增值而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企业上市后由财政足额奖励给企业。

4、已完成辅导的拟上市企业申办房产等有关证照可先行办理,应缴土地出让金经同级政府批准可分批在一年内缴清。

5、拟上市企业在改制时对之前企业经营存在不规范行为的,本着尊重历史,有利发展的原则妥善处理。

6、拟上市企业改制后至企业上市之年(最长不超过3年),以改制完成前一年度所缴税款为基数,每年新增的税款,地方留成部分的80%由财政奖励给企业。

7、对拟上市企业每年的技改或专项贴息资金和科技三项经费优先给予支持,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拟上市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创新优势企业,申请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三项经费、挖潜改造资金等各类政策性扶持资金。

8、市政府对企业上市进行奖励。企业向中国证监会(境外证券监管机构)提交上市申请并受理后(提供相关凭证)一次性奖励300万元。企业境内外挂牌上市后,以招股说明书为依据,上市募集资金的70%以上实际用于我市投资的,一次性奖励200万元。企业境外买“壳”上市,以招股说明书为依据,上市募集资金的70%以上实际用于我市投资的,一次性奖励200万元。

(四)加强协调,为企业上市提供优质服务

1、支持和引导拟上市企业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利用各种资金支持企业上市。对成长性强、市场发展空间大、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引入财政资金及各种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资金,优化企业股本结构。

2、有关部门要按照“一企一策”、“一企一议”原则,开辟“绿色通道”,对重点培育上市的企业在改制、资本运营等过程中涉及的各项审批,提供“一条龙”优质服务。处理涉及拟上市企业有关历史遗留问题时,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优先办理,妥善解决,支持企业尽快申报上市。

3、加强与证监、证券交易所等部门和机构合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我市企业改制上市提供专业服务。市有关部门积极争取证监部门、交易所对我市上市工作的指导,联络、协调券商等有关中介机构对拟上市企业做好辅导、保荐工作,对重点培育的上市企业进行经常性的业务指导和帮助。

4、拟上市企业申请上市奖励,经市政府金融工作局和市财政局提出意见,报市政府审批同意后,按有关规定直接拨付给企业。

(五)采取措施,支持上市公司做大做强

1、规范上市公司管理,提高治理水平。指导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管理,防范金融证券风险,实现从经验管理到专业管理的飞跃。支持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转让、回购、置换等方式,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形成合理的股权结构,从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鼓励上市公司进一步完善激励和分配机制,建立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与公司业绩挂钩的薪酬制度,探索实行以鼓励长远经营为目标的股权激励机制。

2、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支持、帮助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等形式在证券市场上实现再融资,募集的资金在我市的投资项目,市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支持。

3、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创新资本运作模式。上市公司应充分发挥机制、管理、人才和资本等方面优势,在做大做强主业的同时,通过并购、改造有产业关联度和发展前景的各类企业,或以资本为纽带进行强强联合,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4、上市公司建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获得省级以上认定的,参与国家、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省科技计划项目的,除获得国家、省扶持外,市财政再按企业获得的扶持额度的一定比例给予相应支持。

(六)加强监管,防范资本市场风险。

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规范上市公司行为,促进市场主体规范运作。要加强与证监等部门的协作,及时纠正违法违规行为,防范化解证券风险。要建立资本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加强对各种证券经营机构的协调、指导,协同监管机构做好风险防范工作,禁止各类非法证券活动,维护投资者利益,维护资本市场和社会的稳定。

三、加强利用资本市场的组织领导

第3篇:经济资本计划范文

一、环境成本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法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但在某些准则或建议书中也存在一些适用于环境成本资本化的条款。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紧急问题工作组(EITF)认为,处理环境污染的成本通常应费用化,但同时也规定了环境成本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就可以资本化:①延长企业拥有资产的寿命。改善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的成本;②减少或防止由以前经营活动引起但尚未出现的环境污染的成本以及由未来经营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的成本,包括稍后发生的改善资产购置时状况的成本;③原本预备销售的资产在其出售前所发生的必要成本。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也认为,如果企业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与将通过以下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则应资本化。这些方式为:提高企业所拥有资产的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益;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所造成的污染;保护环境。

上述资本化条件在实质上是相似的,即在当前环境法规日益严厉的情况下,无论环境成本是否带来经济利益的增加,只要认为它们是对企业生存与未来利益具有代价时,就应该将其资本化,这种判别方法是从环境角度考虑的。当然,这类方法的适用条件过于笼统,使会计人员处理环境成本有了更大的自由。

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判别环境成本是否进行资本化处理时采用的是另一类方法。这类方法以经济角度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认为导致未来经济利益增加的环境成本才予以资本化,相对上一类方法而言,条件比较苛刻。IASC认为:“企业可能会因为安全或环境原因购置一些不动产、厂房和设备。企业未来能从其他资产中获得经济利益,其购置可能是必须的——虽然它们不直接增加任何特定的现存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未来经济利益。处于这种情况时,这种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购置可被视为资产加以确认……,这种资产及其有关资产所产生的账面金额不能超过它们的可收回总额”(IAS16)。

对于这一准则规定,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首先,它仅涉及形成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等的环境成本的资本化问题,而没有涉及自身不能形成资产实体,只能将其资本化的价值依附于其他资产的环境成本的资本化问题。相比之下,ISAR对这一问题就有所考虑。其次,该准则规定的有关环境成本资本化的条件有两个,其一是即使这些成本不能产生未来的经济利益。但可以从企业其他资产中获得超过它们没有购置时所能获得的未来经济效益;其二是这些成本是可收回的,并且资本化的金额以可收回总额为限。

由此可见,由于考虑问题的出发点、立足点不同,判别环境成本是否应资本化的条件也不同。我们通常将企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看作是企业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负债”,企业在减少这种环境“负债”时所耗费的成本一般应费用化,但对于环境污染预防成本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则要根据考虑问题的角度分别采用上述两类方法。而对于环境突发事件,由于其造成的环境危害一时难以估计,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更难把握。不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一类方法应该是环境成本资本化处理方法的发展方向。

第4篇:经济资本计划范文

重点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如何正确运用经济资本防范经营风险,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通过经济资本应用引导商业银行调整资产结构,提升营销效能,优化经济资本占用,为股东和投资者带来经济增加值;同时提出了一些优化经济资本占用的方法,对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均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应用;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构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已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长期以来,由于有着国家信用的隐形支撑,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理念和机制与发达国家的金融企业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热衷于规模扩张,忽视资本约束的思想根深蒂固。近年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金融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资产质量压力增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强化资本约束,加强精细化管理,转变盈利模式和利润增长方式,从而摆脱困境。

1商业银行资本的分类和构成

商业银行的资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3类,即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

1.1账面资本

商业银行拥有的账面资本,代表其全部净价值,也称会计资本,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所有者权益。账面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

1.2监管资本

商业银行根据资本充足率监管口径计算出的资本要求。是其持有的,符合监管规定的资本项目,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根据监管要求,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5%,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6%,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1]。

1.3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又称风险资本,是商业银行用作覆盖非预期损失的资本,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都是为了抵御风险、吸收损失,具有共同的特征。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为了覆盖超出预期的经济损失所需要持有的资本数额,有可能大于账面资本,也可能小于账面资本,3类资本管理的既互相联系又有所区别,日常经营中需要建立三者协调管理的机制。笔者重点阐述经济资本的管理。

2经济资本的内涵

2.1经济资本的概念

经济资本是指在既定的期间和置信区间内,商业银行根据实际承担的风险计算的用以覆盖相应非预期经营风险的资本额度。经济资本并非真实的银行资本,而是指所“需要的”资本,是一种虚拟的资本,是由商业银行根据其风险特征和风险偏好,运用模型和方法计算出来的用于应对银行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潜在损失可以分为3类: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2]。其中,预期损失通过计提风险拨备进行覆盖,将贷款根据风险状况由低到高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5类[3],按比例分别提取风险拨备。异常损失(如地震、战争等带来的损失)一般不会发生,但损失巨大,银行不设具体的防范措施。非预期损失介于两者之间,银行可以对其发生的概率和损失进行量化,并用一定的经济资本进行防御。

2.2经济资本的功能

银行通过对分支机构、业务线等维度配置经济资本,实现资本对风险、规模、利润的约束和平衡。经济资本是银行从规模型管理、效益型管理向价值型管理过渡的核心工具。

2.3经济资本的构成

经济资本按风险类型划分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3类。

2.3.1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用于覆盖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无法履约或信用质量下降带来的风险,计量范围包括信贷资产、债券投资、资金业务等表内资产和表外资产,是银行承担的主要风险。

2.3.2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用于覆盖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风险。

2.3.3市场风险经济资本。用于覆盖由于利率、外汇、期权、股票和商品等价格变动导致的资产损失风险。

2.4经济资本考核的目的和指标

经济资本考核的目的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因为资本是股东的货币化,代表股东行使权力。指标构成由经济资本占用、经济增加值(EVA)、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3部分组成。

2.4.1经济资本占用。经济资本占用=资产余额×经济资本配置系数。

2.4.2经济增加值(EVA)。EVA=净利润-经济资本占用×资本成本率。经济增加值是银行净利润扣减资本成本后的净值。如果银行经营成果的EVA为负值,则很难实现股东价值,需要通过降低经济资本占用或者提高利润来增加股东价值。

2.4.3经济资本回报率(RAVOC)。RAROC=净利润/经济资本占用。经济资本回报率又称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是银行净利润与经济资本之间的比值。RA-ROC既考虑预期损失,也考虑非预期损失,更真实地反映了银行的收益水平。

3经济资本的应用

从2005年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先后引入经济资本,将经济资本应用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绩效考核等领域。

3.1经济资本在信用风险领域的应用

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银行主要通过发放贷款并赚取利差赢利。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放缓,投资需求下降,加之互联网金融兴起,客户获取资金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同时,银行资产质量面临严峻挑战,不良贷款包袱越来越重。这些因素都严重挤压了银行的获利空间,银行延续多年的靠规模经营增加利润的粗放经营模式已难以为继。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强精细化管理,实现内涵式增长。因此,在信用风险管理领域强化经济资本约束,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探索资本集约型发展模式已刻不容缓。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领域现行的经济资本应用模式是通过内部评级法实施的,近年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陆续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建立了科学合理的风险模型,主要有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有效期限(M)等参数。通过对客户和债项进行评级,从而测算出贷款的经济增加值(EVA)和经济资本回报率(RAV-OC)。

3.1.1客户评级。客户评级是银行对客户的信用偿还能力进行评价,商业银行均设立了客户评级模型(个人客户除外),通过对系统性因素和非系统性因素进行分析,设置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对客户的信用计算出得分,根据得分测算出客户的信用等级,由高到低分为AAA级、AA级、A级、BBB级、BB级、B级(实际操作中可进行更明确的细分(如AA级可细分为AA1、AA2等信用等级),信用等级越高,其参数指标越好,同等情况下占用的经济资本越少,EVA、RAVOC等指标就越理想。

3.1.2债项评级。债项评级是对交易本身的特定风险进行计量和评价,反映客户违约后的债项损失大小。商业银行也设立了相应的债项评级模型。主要影响因子有债务期限、担保方式、贷款品种等。一般期限越长,占用经济资本越多,担保方式越理想,风险越小,占用的经济资本就越少。从贷款品种看,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经济资本占用较多,承兑汇票、贷款承诺、信用证等表外业务因其不直接占用银行的资金,经济资本占用较低。

3.2经济资本在操作风险领域的应用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知度一直不高,20世纪90年代,运行了230年的巴林银行因“里森事件”而破产倒闭,该事件属典型的操作风险事件,人们意识到仅靠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是无法维护商业银行的安全运营的,各国逐步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考核范围。由于操作性风险一般表现为具体的事件,既可能是制度漏洞、也可能是人为因素造成,往往比较难以防范。目前通用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分为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因为标准法不需要开发内部模型,比较简便易行,所以较为通用。具体做法是将商业银行的业务条线分类,然后通过业务条线和风险事件类型组合将操作风险进一步细分。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往往对自身的业务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分值,设置调节系数,计算出操作风险经济资本。

3.3经济资本在市场风险领域的应用

市场风险即价格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商业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和商品风险。从目前情况看,商业银行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平台,已将资金上收总部,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的价格波动由总部监控,市场风险经济资本由总部统一管理。

3.4经济资本在考核中的应用

主要通过对分支机构的EVA、RAVOC、经济资本占用等指标进行考核,将这些指标与绩效、费用等挂钩,这些指标越理想,分支机构的绩效收入、费用就越多,从而引导分支机构树立经济资本节约理念。

4商业银行经济资本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应用情况看,从应用范围到模型设计,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经济资本的应用往往收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业务领域的渗透尚不够彻底。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4.1应用范围不够广泛

从理论上讲,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均引入了经济资本管理,且涵盖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领域,但在实践中,应用较为表面化。除在信用风险领域运用了较为完备的模型外,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尚未使用先进的计量模型。

4.2难以将经济资本的计量结果作为刚性约束

即便在经济资本应用较为成熟的信用风险领域,经济资本计量结果的应用也没有实现刚性约束。从贷款发放流程看,银行通过债项评级对每一笔贷款测算出EVA和RAVOC,作为贷款发放的参考依据。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型客户往往因为银行间的竞争导致贷款收益率降低,达不到EVA和RAVOC的最低标准,有时甚至为负值,但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往往不考虑经济资本的约束,进行贷款投放,弱化了经济资本的引导意义。

4.3经济资本在绩效考核中所占比重偏低

商业银行是结构复杂的经营组织,其业务范围非常广阔,绩效考核涉及多种因素,导致经济资本所占考核比重不高,一般在20%以下,加之经济资本应用模型不够完善,导致推广难度较大。

5经济资本应用优化方案

针对商业银行在推进经济资本管理中存在的困难,有必要对经济资本的应用方案进行优化。较为可行的方法是运用帕累托改进模式,即在不增加银行和客户的成本,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应用达到节约资本、增加经济增加值、提高资本回报率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在不改变客户的信用等级、贷款金额、利率等因素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其他变量来提升贷款的收益水平。从而让银行感受到经济资本带来的实惠,主动运用经济资本进行经营管理。

5.1对存量贷款进行优化,通过精细化管理节约经济资本

近年来,国家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商业银行在公路、铁路、电力等基本建设领域投放了大量的贷款,这些贷款大多是项目贷款,担保方式多为信用方式,经济资本配置系数较高,占用了大量的经济资本。对这些贷款,可以尝试要求客户用收费权或应收账款作质押,这样就可以节约大量的经济资本,改善贷款的收益状况,提升银行的盈利水平。

5.2细化资产管理,将经济资本管理理念渗透到资产管理全过程

经济资本指标涉及资产业务的各个品种,与资产期限、担保方式、利率水平、贷款时点、贷后管理、审批条件、客户营销等都有关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都有关联。要想做好经济资本优化工作,应当成立专门的组织,从前台营销到贷后管理,都有熟悉经济资本的人员参与决策,使每笔贷款的经济资本占用指标达到最优。

5.3加强业务创新,通过创新优化经济资本占用

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国际国内的金融创新速度不断加快,要求国内商业银行与时俱进。在为客户设计融资产品时既要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又要节约经济资本占用。例如国家要求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监管部门下调了小微企业的风险权重,银行应适应形势,顺势而为。同时,实施和推广表内业务表外化,利用经济资本占用低的表外业务产品如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中期票据等替代贷款产品,在降低客户融资成本的同时有效节约经济资本。在新形势下,面对经营发展压力,商业银行延续多年的规模经营模式已不可复制,唯有转换思路,细化管理,建立资本集约化经营模式,改变盈利增长模式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作者:苏慧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协会.解读银行资本管理办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第5篇:经济资本计划范文

Abstract: The skilled-based work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ecently, and the skilled-based labor market is becoming hotter and hotter. However, with the fact of lacking skilled talents, low level of work technology, inadequate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skilled-based human capital is so imperative.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ion and features of skilled-based human capital are clarified; the reasons of demand-supply unbalance of skilled talents are analyzing; also, the methods of trans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skilled-based human capital are discussed.

关键词:技能型人力资本 高技能人才 人力资本 转化

Key words: Skill human capital High skill talented person Human capital transformation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强大,我国各行业都逐渐跃于世界水平的竞争平台上。这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本应是一件欢欣鼓舞的事情,但企业管理者发现,能够合理使用这些固定资本投资的技术人才并不易寻得,能够充分发挥设备效用的高技能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一方面,技能型人才数量供给严重不足,使得供给数量远远小于需求数量;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机构失衡,初级技术人员占总技能型人才数量的半数之上,使得技能型人才技术水平偏低,并且技能型人才年龄构成不均。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胜任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率,同时,他们作为现代企业发展和竞争的基本力量,担负着企业技术改造创新,转化和应用科技成果的重要责任。因此,高技能人力资本的相关问题成为我国人力资源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技能型人力资本及其特征

所谓技能型人力资本是指具有在生产、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岗位工作者,他们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够解决生产实践操作难题,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

人力资本分为一般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和管理型人力资本 。技能型人力资本区别于一般的管理型工作和操作性工作,它具有以下特征:

高难度的手工操作与复杂的脑力劳动相结合;丰富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经验相结合;独特技能与复合技能相结合;传统工作方法与创造性思维相结合。

技能型人才所具有的技能中,一方面是通过教学传授和相互学习得到的显性能力,另一方面是通过在“干中学”,由个人不断思考、揣摩、尝试所得到的技术经验和技巧。基于技能型人才的工作特点和隐性能力的特征,高技能型人才还具有技术专有性、与组织利益相关性的特点。

二、技能型人力资本短缺的原因

从技能型人才所具有的特点来看,企业在扩大规模的过程中,会对于这类人才产生很大依靠,因为这类员工可以给企业带来优良的技术、创新的思路、丰厚的利润,因此,企业对于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但近些年,我国技能型人才呈现出不断扩大的需求缺口,供小于求的状况已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技能型人力资本短缺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影响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现阶段普遍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这是导致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重要思想根源。这种偏见认识使得青年人不愿意接受专门的职业技术培训,纷纷依赖高考一条教育途径,这对于技能型人才的生源质量与数量及其力量储备都有较大的冲击。

2.现行的教育体制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存在较大的冲突。

我国高等职业技能教育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带有较大的盲目性,没有能够与市场需求脱轨,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脱离实际。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并不充分,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同时,由于学校提供的实践机会较为匮乏,学生的实践能力远远达不到要求。

3.技能型人才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比较落后。

技能型人才进入企业后,对其的绩效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都比较落后,多数仍采取工龄、年限、资历晋升职业等级等形式衡量工作成绩,针对于职业能力、工作绩效的评价比较薄弱,不能够区别对待高技能人才和低技能人才,这种绩效评价机制对于员工的激励并不理想。企业内的工资水平也无法产生差额,晋升途径不合理等对于员工绩效的改进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技能型人力资本的转化与积累途径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构成的重要成分,为了缓解技能型人才短缺现状,避免中国经济受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制约,营造一个良好的技能型人力资本转化和积累环境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从社会角度考虑,要创造一个健康活跃的专业技能教育环境,通过媒体宣传改善职业教育的氛围,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从企业角度考虑,要创造一个合理完善的技能型人才职业发展的制度环境,重新塑造企业技术型人才的招聘选拔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以及合理的薪酬水平,保障技术人才的宽阔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杨进等. 制造业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与建议[J]. 教育研究,2008,(06)

第6篇:经济资本计划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本;区域经济;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3-0055-04

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要素

区域经济是指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和以密切联系为基础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经济,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区域利益的追求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主题,追求区域经济利益已成为区域对外经济活动的基本目标。对区域经济而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赖以进行的先天禀赋,良好的经济基础与发展水平是任何区域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基础较好的区域往往具有更高的发展潜力、水平和经济效率,而社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区域的消费结构和水平甚至于经济结构,还能够影响到区域的各种制度建设,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实践看,几乎每个国家都存在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决定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的基础有先天禀赋和后天禀赋,先天禀赋有土地、自然资源、气候和位置等;后天禀赋有资金、技术、劳动力或人力资本以及生产专门化等方面。在现代经济社会,人力资本要素投入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在经济的长期增长中,除了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贡献外,还在于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而且通过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特殊的知识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由于不同区域的人力资本内、外部结构不同,即使区域间的先天禀赋相同,也会造成区域间在产品生产上相对优势的差异。因为劳动力数量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以及区域专门化生产会带来区域人力资本及其结构上的比较优势,而且这种比较优势还极易引起区域创新能力上的相对优势。即使区域间在人力资本总量上是相等的,也会由于人力资本的人口分布、产业分布和空间分布等方面的配置差异影响或加剧某些区域在某些产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因此,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在诸生产要素的投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单纯物质资本与劳动数量的投入已无法刺激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人力资本的投入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见,人力资本是保证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条件。我国学者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定量分析进一步发现,物质资本增长因素只占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19%,其余81%则要归功于人力资本等无形因素。

二、人力资本的结构模式及转化路径

由于人力资本存在着不同的层次,所以一定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这导致了不同区域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结构各不相同。经济理论研究与发展实践表明在人力资本结构不同的国家或区域,经济增长率差异较大。人力资本结构分布不平等的国家或区域,往往经济增长率比较低下,人力资本结构的改善是一些国家或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可见,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探讨人力资本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特别是不同人力资本存量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需要将区域人力资本存量结构模式进行区分。根据上文,我们认为一般人力资本存量在中国各地已经基本具备,所以主要讨论各区域企业家人力资本和专业人力资本存量的比例结构问题。根据各个区域两种人力资本水平存量的高低不同加以组合,可以得到区域发展的四种人力资本存量结构模式,第一种是“双高型”,即区域经济增长所必须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和专业人力资本存量都比较高。第二种为“双低型”,即区域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和专业人力资本的存量水平都比较低。第三种为“企业家人力资本富裕型”,即区域中企业家人力资本比较充裕,存量水平较高,而专业人力资本水平相对较低。第四种为“专业人力资本富裕型”,即区域中专业人力资本存量较高,而企业家人力资本存量较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应该向双高型的模式靠拢,因为这样才能保持持续的经济增长。

所以,不管区域现在属于哪一种人力资本结构模式,都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更多地、更合理地投资于人力资本,争取向双高型转化。由于区域的基础不同,所以人力资本转化的路径也就有所不同。

(1)从双低型向双高型转化。从双低型向双高型转化,有两种方式。一条路径就是逐渐向双高型模式发展,当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对于发展中的区域而言,这样的路径显然是时间太长而无法接受的。另外一条路径就是实现从双低型向双高型的直接转变,跳跃式的发展。没有外力的介入,区域本身很难实现这样的转化。从双低到双高,在短时间内实现两种人力资本存量同时快速提升,显然要通过一个非自然发展的跨越,通过一种非常的手段,如大规模有选择的移民和大量的企业转移以及区域间财政转移支付。依靠区域本身的力量循序渐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成功转型。另外的两条路径分别是向企业家人力资本富裕型和专业人力资本富裕型区域过渡,然后再向双高型区域发展。

(2)从企业家人力资本富裕型向双高型转化。这个变化过程主要是急剧增加区域内专业人力资本的存量。在保持企业家人力资本富裕的前提下,短期内要实现专业人力资本的充裕,一个可能的途径就是通过优惠条件,吸引大量区域外的专业人力资本,提高专业人力资本的存量水平。这样就可以结合原本存量相对较高的企业家人力资本,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3)从专业人力资本富裕型向双高型转化。这个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增加区域内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企业家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一是靠引进区域外企业家,二是增加本区域企业家人数,关键是要建立一种能够促使区域内产生旺盛企业家精神的制度。但这种制度建立的同时也需要适合的历史、文化、政治等相关背景。

总之,一般人力资本、专业人力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三者如果能有机配合,结构合理,则区域经济就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各个区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各自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向双高型区域转化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

三、人力资本结构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即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结构状况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标志,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源于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提升,其中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又是最重要的方面。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分析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现状和变动的因素就显得特别重要。制约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经济发展因素、需求因素、供给因素、技术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因素等。而这些因素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不相同。如果说在工业经济时代依据自然资源进行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强调了自然禀赋的话,那么,知识经济时代依据人力资本进行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则弱化了这种自然禀赋的作用,而更加突出了人力资本存量和结构对地区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结构差异的影响。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表明,影响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障碍并不是自然资源,也不是物质资本条件,而是缺乏人力资本结构调整的超前性。由于人力资本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使得物质资本与自然资本不能有效充分地运用,先进的技术也无法顺利实施。因此,人力资本结构的滞后性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或“短边”生产要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不同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根据人力资本结构状况进行的。正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促使自然资源、资金等其他资源向东部地区移动,使其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区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所以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结构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因为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形态的演变,也标志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现代化。而产业结构能否升级并向现代化推进,形成良性循环,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和具有弹性的人力资本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如果有相当充足的人力资本存量,又有相对完善的人力资本结构,那么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比较顺利的。任何经济总量的平衡都是以结构平衡为基础,因而如果没有相应素质的人力资本和具有一定弹性的人力资本结构,产业结构的演进速度必将受到约束。 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需要劳动者具备必须的教育水平和经验技能,要求一定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结构与之相匹配。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结构及其转变应与人力资本存量的产业分布相一致,即各次产业相应比例的人力资本存量应创造相应份额的增加值。但从我国发展实践看,不同地区由于人力资本存量和结构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别是在比较落后的区域,一方面,大量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低,只能就业于技术含量低的传统行业;另一方面,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又短缺,从而造成了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过剩和需求的结构性短缺之间的矛盾。究其根源,是人力资本存量和结构不适应产业结构优化配置的要求,GDP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存量的产业分布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经济理论和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作为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即作为高级劳动力形态的人力资本,其产业配置规律也应当与一定时期产业发展要求和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相一致。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大体上符合了这一规律。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GDP的产业结构变动和人力资本产业分布结构的变动都基本遵循这一定律,由一产向二产和三产转移,但是第一产业仍滞留大量低水平人力资本,第二、三产业专业化人力资本存量结构仍然失衡。

虽然从GDP产业结构看,我国无论东中西哪个区域,产业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结构正趋于合理。但我们同时注意到,人力资本产业分布结构的相对滞后,影响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可见,人力资本在各区域内产业间的分布结构的不同,造成了各区域产业结构程度的不同差别,影响了各个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也影响了各区域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扩大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四、以人力资本结构提升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体系

首先,要形成稳定的人力资本投资制度。人力资本投资规模和政策的不稳定,会影响到经济的稳定发展。进行教育投入是政府行使公共职能、造福社会的重要责任及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政府在人力资本投资政策体系建设上具有主导地位,要加大政府对教育经费或知识资本的投入。

其次,加大对职业技能教育的投资。曾经发端于“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的民工荒,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随着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的转换,对劳动力技能水平和结构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对职业技能投资的不足是其根本原因:一是以前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较少,高学历成为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高低的重要标志,投资于高等教育成为政府和个人的主要选项。二是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或弱势群体对技能培训的投资能力有限,而这实际上又导致贫困家庭收入的进一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各个地区应当结合产业结构特点,加大对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在提高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地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办学,以改进办学形式和内容,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接轨,进而达到提高职业技能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标。

(二)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人力资本层次

随着各个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其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将日显突出。普通劳动者过剩与高科技人才短缺共存的局面将持续较长时间,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障碍。如现在的信息技术人才,专业外贸人才,金融保险人才等远远不能满足区域信息产业、商贸产业、金融保险产业的需求。

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科技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必须加紧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德才兼备且掌握和运用科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特别是从中涌现的具有较强研究、创造、管理及专业技术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地区技术进步的动力源泉。发达国家有一大部分的高科技人才是来自发展中国家。所以,作为发展中的地区必须创造一个吸引和聚集人才的环境,争取留住本地区高素质人才同时,吸引区域外的优秀人才来本地落户,或者区域外高科技人才与本地人才进行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等,学习一切国家与地区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创立一个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同时集中大量资金,用于美化环境、改善交通,强化社会治安,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为吸引和聚集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创造一个“开放、流动、竞争、协作”,有利于人才成长,有利于才能发挥的环境和机制,使高素质人才得以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从而促进新的一轮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应该突出几个重点:(1)突出抓好企业家人力资本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开发;(2)努力抓好紧缺专业技术人力资本的开发;(3)重视抓好高技能人力资本的开发;(4)改进科技人才的使用与管理。

(三)改善人力资本要素流动环境,实现区域人力资本共享

一是提供规范的人力资本流动信息指导。为了提高人力资本就业效率,满足区域内对人力资本的有效需求,除了建立各种规范的就业市场外,地方政府还应当根据劳动人事部门、统计部门、教育部门和就业市场等提供的就业信息,定期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和社会中介组织向全社会公布,并提出预测和指导意见,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和供给提供规范、正确的信息,引导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

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逐步增加各级政府的投入,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率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政府、个人和单位或社会投资三位一体的投资模式,加大社会覆盖面,应将外来择业者纳入社保体系,以解决流动人口的保障问题,尤其要增加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投资比例,以保证社会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转。这既能提高居民的人力资本素质,还会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是建立区域人力资本共享机制。应制定“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建立区域人力资本共享机制,建立人才流动库。鼓励知识要素、技术要素合理流动,深化企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打破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地区所有等体制,特别是要疏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之间,公有制经济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促进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

参考文献:

[1]郑士贵.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J].北京:管理科学文摘,1999(1).

[2]张俊莉.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结构协同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甘肃社会科学,2004(3).

[3]李忠强,黄治华,高宇宁.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不平等与地区经济增长:一个实证研究[J].北京:中国人口科学,2005(1).

第7篇:经济资本计划范文

为了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能符合时代的要求,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特制定个人自培计划如下:

一、个人学习目标

1、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理论水平,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2、通过读书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和修养,提高自己运用科学发展观点看待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3、培养提高自身学习的兴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具体方案

1、继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应用于我校的高效课堂建设中,摸索适用于我所带班级的整合点,通过多看、多学、多听、多做来提高自己的钻研能力。

2、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启发、探索和讨论式教学,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不盲目追求形式,

注重知识产生发展过程,提高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在还给课堂生命气息的同时努力提高课堂效益。同时,注重知识的积累,及时总结反思每堂课的优缺点,及时加以调整及改进。

4、向身边的每一位老师学习,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教学技巧。

5、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采用激励的策略,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班级中的点点滴滴。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第8篇:经济资本计划范文

农业进展应当被注重,农业被划归第一产业,折射出最本源的生存状态。伴随技术进展,传统路径下的农业增长很难吻合现状。为此,应能重新辨识农业增长特有的关联要素,协调各类要素。文章探析了农业范畴的资本深化,协调关联要素,并在此基础上选取适当实例予以探析。

关键词:

农业经济增长;资本深化因素;影响实例;农业资本;生产率

快速态势下的农业增长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依照经济机理,农业增长特有的影响要点含有区段内的劳动力、现有土地耗费、累积的资本。在经济进展态势下,三农独有的位置仍应被凸显。农业资本深化显示出深层级的现有价值。从整体架构看,农业资本特有的深化历程紧密关系着生产率的升高。对于农民个体,深化原有的农业资本,可以增添收入。本文旨在辨识影响要素,摸索未来时段的进展对策,助推三农进展。

1识别现有状态

1.1采纳多样视角近些年,经济进展固有的路径被变更,农业进展速率也在加快。内蒙古地区的农业进展显示出其重要的贡献。从产品视角看,农业进展供应了多样的这类农产品。伴随城区收入递增,农产品初始的需要正被提升,满足真实需求。生产率持续递增,变更了初始的农业流程,改变了生产方式。内蒙古地区乡村内的劳动力渐渐移至城区,供应了必备资源。进城务工以后,村民原有的收入被快速累加,消费实力提升。调研有关产品,缓和销售压力。调研数据表明:在经济增长中,农产品表现出来的影响渐渐变大,某些出口产品也会带来贡献。

1.2细化的行业比值历经改革以后,农业进展态势被变更。从构成层级看,可以识别这一倾向。从总的规模看,对比改革之初,内蒙古地区现有产值递增了4倍有余。调研构成现状,可以明晰这一规律:农业显现波动,但是总体改善。截至2011年,内蒙古农业增长特有的概率超出了5%。对于农业而言,这个数值是很大的。在这一进程中,农业固有的构架变更也吻合了需求。从细分的行业看,牧业及渔业、种植业都凸显了不同倾向下的比值变更。在改革之初,内蒙古的畜牧业占到了超出80%的比值,但在去年,畜牧业比值被缩减为52%。其根源是宏观架构内的经济进展,及收入水准的提升带来了初始的需求变动。这种现有状态也紧密关系着密集态势下的农业走向。

2增收及资本深化

2.1概要的影响框架国内外相关调研显示:农业架构内的资本深化,对于农业范畴中的经济增长具有正面意义。这类调研经由论证已经得到证实。对于农民增收,关联着的影响要点还是偏多的,例如平常产量增长,促进收入累加。这种状态代表区段内的农业正在进展。深化农业资本,依托涨幅来助推平日内的增收。各类必备机械、农村场地要素都关联着总体态势下的产能水准,关系村民收入。

2.2探析关联要素乡村经济增长还不可脱离投入进来的劳动要素、总体生产水准。在要素层级内,生产率也关联着更广范畴的技术进展。整体经济进展凸显了更大范畴的促进意义,然而,乡村区段中的个体收入递增并不直接助推这一进程。为此,个体户特有的生产水准提升必须依托自身,改进平常环节。这类改进对于自身进展创设了最为适宜的条件。在劳动投入上,进展速率密切关系着乡村以内的劳动转移:农村留存下来的劳动力正被严重缩减,更多村民外出。这类务工人员应否被划归乡村内的劳动力,还有待判别。评价总收入时,若是纯净收入,则应排除这一范畴的外出劳动力。促进村民增收,应当辨识生产率、总体劳动投入、区域资本深化。

2.3经济变更的干扰历经变革以后,各类疑难都被化解。村民热情被调动,生产率被提升。在这种进程中,收入也快速递增。农业被稳定后,生产率特有的水准渐渐趋向了平稳,不再剧烈变更。乡村经济进展渐渐变得缓和。20世纪末期兴起务工热潮,大批村民快速涌进了城区。金融危机态势下,有很多村民被迫返回乡村,劳动力凸现出来的经济促动价值也由此被减缓。在危机干扰下,投资凸显了偏长时段的空白,各类阻碍要素也都很难消除,这就折射出经济变更特有的农业干扰。资本及关联的产出,二者波动偏大。由此可以证实,资本深化紧密关系着多样要素,表现偏大变动。

3选取调研实例

内蒙古省区内的农业受到投入资金的影响,促进资本深化。添加行业投入,助推更深层级的资本深化,提升了生产率,保障转型顺畅。对于内蒙古省份,若要助推农业范畴中的资本渐渐深化,不可脱离吸引投资。省内农业变更了初始的形态,处在转型时段。累积的金额并不太多,应当吸纳外资。种植业市场偏窄,耕地也并不大。在这种情形下,累积的农业资本凸显了偏多的剩余。区域累积的农业资本应被向外移转,获取更高利润。周边地区特有的近似要素,含有生态条件、独特区段优势。这样的近似点延展了深层级的区段协作,接纳更多投资,着力深化资本。在内蒙古省区,外省投入凸显了积极成效,加快了深化进程。引入资金以后,带来资本深化,就会凸显积极态势下的增长价值。这类积极内涵含有技术变更、优化固有架构、拓展竞争范畴,通过多方变更,延展了乡村区段内的就业规模。累加投入金额,促进农村范畴中的资本快速深化。引资规模拓展,加快了原有的深化历程。筛选的探析重点,包含存量变更、劳动力更替的倾向。解析数据可得:内蒙古农业累积的GDP,从20世纪末这一时段的465亿元,快速提升直至前年的832亿元;农业范畴的总劳动力,从20世纪末原有的789万人,缩减至去年现有的703万人。累积的农业资本,从初始的12亿元被提升至49亿元。

4摸索进展路径

通过探析可得,农业资本渐渐被深化,效应尤为明晰。但与此同时,进程被不断缩减,农业投资暗藏着负增长这样的威胁。应对这类现状,唯有依托农产品来延展市场。从这一视角看,农产品表现出来的上涨态势也应被注重。若从资本累加这一视角看,技术不断更新,但是历经偏长的时段,资本才会更新。针对这类疑难,归结现有形势可得:增添村民补贴,拓展原有的财政补贴是十分紧迫的。具体而言,较为适宜的化解路径,含有如下层级:

4.1变更软硬环境对于资本深化,不可脱离投资。应当创设更优的投资环境,涵盖软硬环境。农业引资中,含有资本深化。在后续转型中,仍旧暗藏着偏多的疑难,亟待着手改进。在搭配硬件上,含有交通设施、区段水电设施、其他成套设施,这类搭配硬件并不十分完善。在搭配软件上,投入进来的农业金额缺失完备的机制来管控。少数的管理者仍旧会不作为,乃至谋求私益。除此以外,农村投资关涉的多样法规也并不能完善,这种规制缺失减弱了应急态势下的处理能力。创设优良环境应侧重如下的层级:增添基础投入,创设和谐氛围。添加配套投入,以便构建最为适宜的、成套投资环境,搭配基础设施。关联的政府部门应能完善体系,这类体系涵盖着各时段的税收、农业耗费土地、投进来的金额。在这些层级内,采纳优化对策,深化机构变更。在不断变更中,提升办事成效,创设最为顺畅的便捷路径,吸纳更多投资。

4.2助推转变及升级从本源视角看,提升农业竞争,推动战略升级,应当延展行业的投入。必备的着力点应被设定成助推转型及升级。

4.2.1应侧重的产业含有质量最优的产业、乡村绿色产业、独有特色产业。依照区域特性,选出最为适宜的作物类别,凸显区段特色、延展多样的优势产业。例如:在闽南区段内,适宜培育更高层级的蓝色农业;在内陆区段中,可以拓展特有的绿色产业。

4.2.2农业特有的根本指引含有配套产业。构建这样的大农业含有成套架构下的分支产业。前序的产业、配套中间产业、关联的后续产业都应同等注重。在某一层级内,若本区段现有的水准并不太高,可以吸纳外来的新颖技术。寻找独有优势,拓展成套产业。供应必备的原材,吸引并存留必备的农业金额。对于外来企业,应当促进生根。

4.2.3拓展二、三产业,彼此融汇进展,增添彼此渗透。这种彼此渗透构建了新颖的产业架构。在农业框架中,成效偏低的、没能被转移的这类资源,都应被融汇在后续时段的产业拓展中。增添附加价值,融汇服务产业、区域休闲产业。

5结语

现有农村问题正被广泛注重,但从现状看,村民在年度以内的收入仍偏低,城乡差距加大。农村含有消费潜能,应当着力挖掘。农业资本深化可协助现有的农民去摆脱困扰,脱离贫困境地。对于这类调研,我们起步偏晚。针对资本深化应能综合判定,构建适宜的模型开展必备的探析。

参考文献

[1]杨明灿,陈军.新疆农业资本深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实证分析[J].新疆社科论坛,2015,(1).

[2]邓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南方农村,2012,(2).

[3]王伟,赵艳娟.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2001,(1).

[4]张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典型相关模型的计量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3,(21).

[5]林义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5,(2).

[6]石晶,肖海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4,(1).

第9篇:经济资本计划范文

(一)智慧资本的内涵

智慧资本是经济学家Galbraith在1969年提出的概念,用来解释企业的财务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差距,智慧资本也称为智慧资产、知识资产或者无形资产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我们现将此概念扩大化,推广至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并认为智慧资本是能够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从而创造经济效益的该地区具有的显性的和隐形的能力、知识、文化、战略、流程、知识产权与沟通网络的总和,通过优化智慧资本能提升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创造经济效益。

(二)智慧资本构成

智慧资本由三部分构成: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人力资本包括该地区人口的能力、技术、知识及经验;结构资本是该地区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变化而建立的本地区的规章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体系,组织结构,知识管理系统等;关系资本是指该地区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关系,即当该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物质、能量、思想、信息的交换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和社会关系。

(三)智慧资本和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人力资本是形成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条件

拥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劳动力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支持,劳动者素质提高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有了保证,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才能提升。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也说明了这点,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保持了自身的经济核心竞争力。

2、结构资本是形成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硬件条件

我们可以看到,地区经济发展要有硬件条件的支持,比如科学设置的地方经济管理部门及高效运转的经济管理机制、具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的政府、本地区具有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利于高新技术传播的机制等,这些硬件条件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些硬件条件形成的结构资本如果得到优化,可以显著提高区域经济的的竞争力。

3、关系资本是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与外部的经济交流,不同区域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和社会关系,凡是与外部经济联系紧密的地区其经济一般来说都比较发达,所以优化关系资本有利于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二、通过优化智慧资本结构增强西部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一)通过优化人力资本,可以增强西部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

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优化。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优化可以提高本地区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从而产生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通过优化结构资本,可以提高西部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

西部地区的各类组织的规章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体系,组织结构,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在经济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本地区的结构资本不合理,比如西部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封闭保守,不太容易接受新观念,文化建设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比较落后,这都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以通过优化结构资本,可以有效提升西部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

(三)通过优化关系资本,可以强化西部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

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地广人稀,再加上交通相对于东部地区比较落后,因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交往没有东部地区频繁,这就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西部地区可以通过优化关系资本,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交往,提升西部地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三、通过优化智慧资本结构增强西部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思路

(一)优化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水平,强化素质教育

在原有的教育投入的基础上,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结构,重视基础教育的投入,抓好基础教育的质量工程,侧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水平质量,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西部地区要加大教育资本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并支持高等院校的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对在职人员也要进行多种形式的人才培训和开发活动。

西部地区人才培养模式要有自己的特点,走素质培养之路,针对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二)优化西部地区的结构资本,提升区域硬件条件水平

西部地区硬件条件的改善也有助于西部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硬件条件方面的建设不仅是政府部门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机制,提高西部地区政府部门的宏观经济调控水平,而且也包括对本地区公民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建设。培养公民的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和现代管理理念也可以帮助西部地区构筑经济核心竞争力。

西部地区各类组织要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学习型组织。建立学习型组织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文化特色,使得学习型组织植根于本地区。建立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学习型组织可以改变人员的心智模式,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整体素质,从而有利于增强西部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西部地区还要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资力度,营造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氛围和创新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进行创新,走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三)优化西部地区的关系资本结构,构建地区间网络化战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