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道德教育教案范文

思想道德教育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道德教育教案

第1篇:思想道德教育教案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心理暗示

一、问题的提出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一样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价值多元化、市场经济确立过程中产生的新旧观念冲突、信息网络化飞速发展带来的信息混杂、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与家庭重智轻德的倾向、处于青春期学生的反叛心理以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形成的个性特征冲突,使得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并且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学必须承担更大的思想道德教育责任。如何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将其培养为具有正确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道德素养的中学生,已经成为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重大课题。但目前而言,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诸如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方式不能与时俱进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德育效果。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解决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较差的问题呢?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学者们尚未得出一致的观点,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有些学者认为应该从思想道德课程建设入手,构建更为科学的课程体系。例如朱小蔓认为只有通过课程创新才能发挥中学道德教育课程的关键作用 [1] ;李先才认为现有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过于宽泛,应该专注于品格教育,建议中学加强基础道德教育,重视品格教育课程建设。[2] 其二,从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层面提升中学生的接受程度。例如纪春玲认为在网络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学思想道德教育需要适时调整,采取积极的措施让网络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 ;而主动占领互联网络这块新阵地,积极探索网上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规律和健全网络道德行为监控机制可以有效克服网络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4] 胡克州将构建长效机制视为增强中学思想道德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力保证,认为应该构建认同机制、利益机制、自律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使中学生从其内心认同思想道德教育、自觉践行相关要求。[5] 认为诸如分层推进法、自我教育管理法、群体自我教育法、亲历体验法、阶梯递进教育法和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等方法应该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受到更多的重视。[6]

上述研究为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探索性结论。但是道德教育的失败往往是因为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心理状态的无知与漠视,对其认知没有进入心理深层,因此施教也往往不能打动人心。并且思想道德教育是师生双向互动过程,施教者对学生的影响,包括学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内容,采取的方式方法等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发展水平 [7] ,因此仅仅通过课程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仍然不能摆脱单向思想道德教育的桎梏,并且填鸭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通常因为激发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而破坏了学习效果。

归根结底,只针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某一环节提出相关改革建议,而不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的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鉴于此,我们将从心理暗示出发,通过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学习效率角度提出可行的德育实施途径。

二、心理暗示的内涵及作用

1.心理暗示的概念

心理暗示是指个体或团体等暗示者通过向受暗示者传达一种具有影响作用的信息,受暗示者则会有意无意地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从而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的现象。心理暗示是一种常见的人与人沟通的方式,暗示信息的类型和强度不同会导致受暗示者不同类型的行为反应 [8] ,其中受暗示者对暗示信息的接收过程可能是未察觉的,也可能是基于对暗示者的认同而主动进行的。[9][10]

2.心理暗示的分类

心理暗示通常有以下几种划分方式:(1)根据暗示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划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2)根据暗示所导致的被暗示者的心理反应可以划分为积极心理暗示和消极心理暗示。(3)根据暗示信息的传递方式可以划分为语言暗示、行为暗示和人格暗示。

3.心理暗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心理暗示的作用在于通过潜在的暗示达到改变被暗示者行为、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目的。早在20世纪中期,心理暗示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1968年心理暗示实验发现的“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意味着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和积极的暗示会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能达成教师的期望。心理暗示在教育中成为了广泛应用的手段,其基本理念是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以达到高速、高质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11] 依据心理暗示的作用机制,保加利亚心理治疗医生洛扎诺夫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成功开发出“暗示教学”或“洛扎诺夫教学法”,该方法在东欧、西欧和南美、北美等国都获得广泛试行。

三、心理暗示视角下中学生道德教育实施路径

1.构建多元化的暗示源网络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应该以中学生为主体,构建包含教师、班级、家庭、网络和社会等在内的综合性网络,营造出完善的德育氛围,共同完成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下分别论述暗示源网络中各主体的作用。

(1)发挥思想道德教育教师的作用。思想道德教师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为直接的暗示者,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已有研究显示,如果被暗示者对暗示者存在一种“自卑、自贬心理”,那么就更倾向于接受暗示者的判断和影响,甚至潜意识中不惜放弃自主思维。 [12] 因此,教师的权威越高,对于中学生的暗示效果就越强。教师的权威是师德修养、专业知识、思想境界、敬业精神、教育教学能力和成就水平的综合反馈,因此德育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通过增强以上几个方面来提升自身的权威水平。在此基础上,在民主平等、双向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利用自身权威,对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促进思想道德教育成效的提高。

(2)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他们(德育教师)也不应当忘记同学相互感化的影响,最好还要运用同学去感化同学,运用朋友去感化朋友。因此教师除加强自我权威以外,还需要担任营造良好班级环境的重任。一般而言,班级环境可以分为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人文环境指的是由人与人之间交往而形成的在心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心理氛围,在班级中具体表现为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集合。而班级中由民主和谐、相互尊重、合作竞争的人际关系所形成的心理氛围,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影响其行为。物理环境是指由实物所构成的环境,在班级环境中具体表现为由教室布置、班风标语和整洁程度等构建出的教学环境,一个布置有序、积极向上和整洁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同样具有积极的心理暗示。鉴于此,教师应该通过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和融洽的氛围来对中学生产生积极的暗示,从而提高其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接受程度。

(3)构建家庭、网络和社会的外部综合网络。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在学校进行,学生家庭、网络和社会等主体也同样应该加入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其中,良好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和家人的思想道德表现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学生的行为;而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通过保持良好的网络环境,并充分利用网络覆盖面广、资料丰富和形式多样等特点,主动将网络开发为新的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最后,虽然中学生并未完全进入社会,但是不能忽略社会中其他主体对于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并且应该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中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更多的启发。

2.选择合适的心理暗示类型

(1)以积极暗示为主,避免消极暗示。中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部暗示信息的影响,并且每位学生的心智模式都有差异,这要求对于中学生的心理暗示应该因人而异。但总体而言,需要倡导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这是因为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进行的态度粗暴、讽刺挖苦和引喻失当等消极的心理暗示,会导致学生情绪低落、缺乏自信等现象的出现,甚至诱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进而消极应对思想道德学习,严重时将会故意破坏正确的道德准则。而积极的心理暗示则可以通过积极鼓励、树立榜样等方式,更好地引导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因此,思想道德教育中要慎用心理暗示,坚持积极地、正面地引导学生,避免负面暗示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2)语言暗示、行动暗示和人格暗示相结合。语言暗示、行动暗示和人格暗示是教师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经常采用的几种暗示方式,但是三者具有不同的使用范围。一般而言,语言暗示最为直接,适用于快速有效地诱导中学生接受和遵守道德准则的情况,而行动暗示和人格暗示则更注重于对中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而这种暗示效果一旦实现,往往比单纯的语言暗示效果维持更长的时间。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采用上述暗示方式。

(3)努力培养自我暗示,将思想道德教育变成中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以上讨论的诸种暗示,实质上都是他人暗示。他人暗示着重于通过奖赏、赞许和成绩等外部条件来激励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自我暗示则是通过中学生激发自身的求知欲、成就感、自尊、自信等内部心理因素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其实,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是中学生本身,应该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这才是心理暗示的最终目标。如果中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就会逐渐丧失自主理解、选择和追求道德规范的积极性,而只能消极地接受和被动地服从。因此,中学生道德教育不能仅以教师为主体来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意志和良好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中学生获取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和养成良好道德习惯的主动性。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转变传统观念,将思想道德教育视为中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其从被动接受道德灌输中解放出来,主动地对现有价值体系、行为规范进行独立思考和评价,并在反省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道德选择。

3.注重心理暗示与课程建设相结合

尽管心理暗示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能完全替代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作用。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一般分为理论灌输和以人的观念为主导的教育内容两部分,心理暗示作为隐性教育的一种,更适合于需要学生内心体验、观念方面和品质养成的内容。[13] 而思想道德理论的学习仍然需要显性教育,并且需要保持道德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和一致性,这在客观上要求加强思想道德课程的建设。因此,心理暗示和课程建设作为相辅相成的两种方法,共同构成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整体,既要通过课程建设保证思想道德教育的严肃性、正规化和公开性,又要发挥心理暗示的针对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等特点,依据不同对象、不同情景和不同的德育内容综合使用。

(作者单位:青岛市第三十七中学,山东 青岛,266012)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当前中国中学道德教育课程标准及其创新方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4(4).

[2]李先才.试论品格教育与中学道德教育课程建设[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7.

[3]纪春玲.浅论网络时代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变化[J].经济研究导刊,2009(14).

[4]卢丽刚,杨辉.网络时代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2(1).

[5]胡克州.构建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

[6]胡克州.新时期中学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初探[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2).

[7]罗箭华,韦慧学.提高中学德育有效性的心理学思考――寻求道德教育的合理支点[J].柳州师专学报,2006(2).

[8]Raz A,Kirsch I,Pollard J,et al.Suggestion reduces the stroop effect[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2).

[9]Bekhterev,V. M. Suggestion and its role in social life[M].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8.

[10]Raz A. Suggestibility and hypnotizability: Mind the gap[J].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2007(3).

[11]张伟.略论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暗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0(1).

第2篇:思想道德教育教案范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探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抓住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案例教学简单的说就是从具体的案例出发,通过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它以真实案例的现实性、感染性;以课堂讨论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师生共同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等有机结合,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要发挥出案例教学的诸多优势,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需要注意很多方面,每次课都要充分地准备,有效地实践和发挥,同时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

一、《基础》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案例教学能够很好地满足和保证《基础》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基础》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开设《基础》课的目的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由此可见,《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现成的结论与原理,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归根到底,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而案例教学法正符合《基础》课的这一教学目的和宗旨。应用案例教学法,教师经过精心准备,把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具体生动的事例即案例交给学生,并组织他们开展讨论。由于每个案例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新奇的事物,对青年学生有特殊的吸引力,可以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讨的热情,从而实现从知识层面向理论层面的转化,再由理论探讨向分析实际、解决问题的过渡,会使《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不断提高。

2、案例教学是实现素质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

《基础》课肩负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任,要求其必须注重青年学生的渗透性教育、养成性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和内化过程,而素质教育的重点则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教育解决大学生创新认知能力较弱,创新思维能力欠缺,创新实践能力缺乏等比较突出的问题。传统的教育观念过于强调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其压抑和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发展,久而久之,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基础》课的教育应该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应用案例教学法,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争辩、质疑,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案例教学能有效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活力,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大学生特别关注就业去向,把主要精力大多用在有利就业的专业课学习和外语水平的提高上。一般都不大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认为是可有可无,与己无关。结果是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却没有收获。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率较低已是不争的事实。要改变《基础》课教学的高投入、低产出现状,除了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方面要进行改革之外,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当代青年特点的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基础》课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案例教学就是尝试着把《基础》教学从应试教育下单一的灌输方法转变为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互动教学方法,是一种比较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的方法和手段,把我们要说的与大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逻辑力量与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与鲜活的语言结合起来,能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的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基础》课案例教学法的局限

1、欠缺系统性

案例教学主要是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索知识。案例中事件的叙述一般都远离抽象的概念和知识,而且一个案例本身很难集教材中一章或一节之全部内容,即使一章选一个案例或一节选一个案例,也很难系统地概括所有内容和解决的问题。个案的研讨与解决,虽然为课程体系的全面掌握奠定了基础,但终究不能完全以案例教学作为唯一的教学模式。

2、欠缺整体性

教学过程是一环扣一环的运行过程,教学内容是一节连一节的知识系统,要求教学方法也应具有系统性、整体性。案例叙述的是某一事件,案例与案例之间事件的叙述上常常是不连续的,没有什么严整的结构。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等,也就难以汇总进一个整体框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模式功能的发挥。所以在运用案例教学的同时,应辅以其他教学方法,综合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三、《基础》课案例教学建议

1、要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不是替论教学,也不可替论教学。理论教学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案例教学虽然以案例分析为主,但也给理论讲授一定的时间,一般来说,导语和案例分析后应该是理论讲授的最佳时间,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把相关内容的理论问题讲得深入透彻。教学中我体会到,哪个班理论学习组织的扎实有效,哪个班的案例分析就深刻透彻。否则,很容易导致就现象论现象,达不到以案论理的目的。因此,在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切忌把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割裂开,甚至对立起来的做法。

2、要处理好引导与参与的关系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和引导上。首先是案例分析前的布置。教师要把选择和分析该案例的主要意图向学生交待清楚,同时还要向学生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说明案例分析的步骤和方法。其次是课堂讨论的引导。教师要把关键性的讨论发言引向深入,对关系到案例主题的矛盾意见引发研讨,对趋于一致的意见及时进行综合,对明显偏离主题的,要及时更正。

3、要处理好课内教学时间和课外教学时间的关系

由于案例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师除了要把握好课内教学时间之外,还要把握一定的课外教学时间。比如在课下可以让学生利用一定时间预习案例,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留到课后,让学生利用自习时间去更充分地分析归纳、整理和撰写。这样会拓宽案例教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使教学目的和目标更充分地实现。

4、要处理好案例教学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案例教学是推进《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理论学习管用,案例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把案例教学引入《基础》课的学习,可以引起我们对教学改革中面临的许多问题的思考,能够为推进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一些启示。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掌握学生的困惑和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看法;可以总结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可以发挥学生的专业才能和特长,这些都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在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作者简介:

潘春丽(1961-),女,湖北云梦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3篇:思想道德教育教案范文

一、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儿童实践、注重儿童自主参与,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务必力戒空洞说教和形式主义,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儿童在行动中明理,在实践中锻炼,学会自己教育自己。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校要求授课教师在备课中要把德育内容反映在教案当中,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灵活多样进行德育渗透教学;同时利用每周一班会课组织学生开展“安全、环保、礼仪、诚信、自律”等方面的主题班会,在教育中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2、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我校通过活动,使各班学生出现你争我赶的局面,并从没个班中抽出部分优秀的学生对学校进行监督反馈,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每周一开展“国旗下讲话”的教育活动。

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教育学生热爱国旗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校在学生中开展“国旗下讲话”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在老师各家长还有社会人士的真确指导下,引导学生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更为红旗高高飘扬而奋斗。

4、开展行为规范实践活动,进行礼仪教育。

每班每两周给学生上一节礼仪课,所讲的礼仪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排的,让学生模拟实践,表演怎样才能做到待人接物有礼貌。我们坚持抓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养成训练,学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变得文明礼貌多了。

5、开展“三个弯弯腰”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要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环保的意识是不能没有的。我校首先在学生当中开展环保主题活动,让学生“见到果皮弯弯腰;见到纸屑弯弯腰;见到塑料袋弯弯腰”成为自觉行动。

6、开展“孝心献父母”主题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我们还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不少孩子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孝敬父母就更无从谈起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组织了“孝心献父母”这一主题教育活动。

二、积极为学生创设道德建设的社会实践场所

学生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长、教师和全体社会成员的通力合作。

1、小公民道德建设走进家庭。

家庭是学生道德教育的摇篮,是学生道德教育最重要、最基础的阵地,对于学生道德习惯的形成着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我校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广泛向家长宣传道德建设计划,积极求得家长对孩子参与活动,在家中给学生当好“小帮手”、“小主人”等提供机会和条件。

2、小公民道德建设主动与社会联网。

在对学生进行小公民道德建设中,我校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来支持和参与,其中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邀请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老领导到校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利用社会活动场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我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参加读书征文竞赛活动。

三、存在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存在主要问题:其一,未成年人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方面观念淡薄,缺乏遵守公德的意识。其二,未成年人在物质追求方面上,表现出贪图安逸、相互攀比,精神世界空虚,无远大理想,上进心不足。其三,学校、社会、家庭教育比较难做到三位一体,互相渗透,出现学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逆向异步的现象。

第4篇:思想道德教育教案范文

一、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

“业精于勤荒于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都是至理名言,勤于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手段。这个“勤”字应从多方面理解。我的理解是:首先要勤于工作,高效快捷地完成教案书写、作业批改等常规工作,让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去考虑教学,而不是忙于聊天,忙于赶工作;其次是紧跟学生,随时掌握班级学生的动态与个性差异,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是勤动脑,勤动嘴,勤总结,让学生跟着你转,让你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扎实细致的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手段。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备好课,上好课。要吃透教材,备好教案;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运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知识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要精讲多练,授人以渔,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掌握方法,提高技能,具备自学能力。2.通过批改作业、测验,及时发现问题,再通过辅导解决问题。3.鼓励课外阅读,拓展视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4.实行全体教育,不能为了几枝桃花而忽视了整片桃林。5.查漏补缺。

除了课堂的讲授,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中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等。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二、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展开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种新的思想观、价值观冲击着人们的传统道德,社会上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让人们感叹“道德缺失”“世风日下”。在这种新形势下就更应该加强对国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青少年是国家建设的接班人,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智育和德育一起抓,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俗话说:“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且移花不让花知晓。”这些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般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使得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他们的提高融为一体,水融般地同步进行。切不可生硬地说教,摆出一通大道理,学生只会厌烦,而没有说服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我们的祖国有过非常辉煌的时代。比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农业、商业、科学技术等,有很多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像四大发明、圆周率的计算、九章算术、古代的建筑、茶叶的种植、丝绸之路等等,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影响着世界,作为一名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和骄傲;通过历史上优秀人物来启发学生,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从这些杰出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他们的成长过程、取得的成就、坚贞不屈的意志、忧国忧民的思想成为学生道德的导向。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书育人品质、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敢精神、祖逖“闻鸡起舞”的勤奋精神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观,是我们先辈留下的优秀品质,是我们后人享用不尽的财富。

三、将课本与生活结合起来教学

很多时候,历史课教学是教师讲历史教材内容,学生记知识点,练习巩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是“照搬照抄”,学习过程单一枯燥,没有学习的兴趣。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学校教育最大失败是学生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如果我们一味地机械灌输,学生不会感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感到在学无用的知识,教师让原本内容丰富、包含思想的历史课变得如一潭死水。历史的经验只有与学生的认识产生共鸣,通过主观感悟,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在课本上明确写出一些重大事件给予人们的“经验教训”,学生则往往对此无动于衷,但是历史学科本身所固有的过去性特点,导致它与现实有着很大的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这使得现在的学生很难真正地走进历史,产生共鸣。难以理解书本上的干瘪抽象的历史知识点,自然更谈不上很好地提高历史素养和培养历史分析、综合能力。这与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是背道而驰的。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激活高中历史课堂,使学生能真正感悟历史,体验历史,让学生能够置身于浩瀚的历史海洋中体会民族智慧,激发民族情感,提高人文素养,从而使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成为许多教师在不断思索的课题与追求的目标。我认为,一堂历史课要鲜活,要优化,教学生活化是其源泉。只有贴近生活的历史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共鸣。比如,与政治和地理知识相联系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更是屡见不鲜的。在上课时,每当将历史知识与学生所熟悉的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时,我都能在学生的眼中看到兴奋的光芒,在他们脸上看到会意的笑容。

第5篇:思想道德教育教案范文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堂教学;案例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将真实案例引入到教学中,或者由案例引出新内容,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与真实生活相连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使学生较多地参与课堂教学,也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地思考。进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将课本知识与自我生活更好地结合,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真正地进入到学生的内心,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种教学方式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更接近真实的问题学习情境。案例教学法除强调问题的真实性,也着重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者搜集、分析、整理资料,乃至提出解决方案的学习历程。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与协助,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而学习者转化为学习的主导者,其任务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思考和交流表达。因此,案例教学法不仅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同时也影响教师的教学,是一种双向的交流。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本课程以理论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爱国情怀、良好的道德素养、自觉的法律意识。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更为接近的一门课程,如果运用案例教学更具有优势,案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案例的应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的选用

首先应选用一些离学生生活近的,与他们学习和生活相关密切案例,这样学生比较感兴趣,更容易达到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曾让学生做了一个课程总结作业,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提出,在课堂教学中,选用的案例应该多一些他们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案例,最好是一些学生的实际案例。例如《思想到得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绪论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生活,不仅是学习方面的更有生活方面,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新的学习方式,刚从高中熟悉的生活中走出的新生,有诸多的不适应,不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教师给予引导。这些问题都是大学老生曾经面对的,这时就可以引用一些往届学生的案例,从一些老生的成功与失败案例的讲解,新生就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知道怎么开始自己的大学新生活。

其次,案例选用的普遍性。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林林种种,在选用时应注意选用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案例,而应该避免选用一些特殊的案例,给学生形成误导。纷繁复杂的生活背后有其规律,

二、案例的讲解

首先,案例讲解的主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涉及学生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每个章节重要内容各不相同,教师在实际讲解中,应详细讲解相关的部分,使学生在案例的讲解的过程中明白应该怎么去做,做好自己的选择。

其次,案例讲解的语言。还应注意语言的应用,不同类型的案例,应用不同的语气,一般关于生活中的用比较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相关理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容易给人以说教的印象,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就是刻板的说教,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扭转这种局势,使该门课程变成轻松幽默的学生喜爱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注意自己的语言,尽量避免说教的语气。

最后,案例讲解的深度。在实际教学中对案例的讲解,应该避免单纯地叙述,而应该上升到理论的深度,不能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变成故事会,每节课应让学生在案例中明白一些道理,而不只是单纯地听故事。每个案例在讲解的最后应点出其中的深意,使其上升到理论高度。

三、案例的导入

在实际教学中,案例的导入一般有每个章节开始前导入,章节讲解中导入,章节完结的总结导入。

案例导入的先发制人。教材内容开始前的导入,在每个章节开始的时候,可以用案例导出要讲的内容。以生动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他们先对要讲解的内容有一个先接受,而不是一本正经地开始章节内容的讲解,使学生先期反感,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开始章节内容的讲解。

在正式章节的讲解中,也应该避免说教式的讲解,生动的语言与精彩的案例使学生更容易潜移默化接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是重要的讲解者,起着引导的作用。但是对于有些学生好把握的内容,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来讲解。通过讲解,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只需要在旁边起一种引导的作用。

第一,提问。对于有些学生好理解的内容,老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列举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自己找答案,思考相关的问题,进而通过回答问题,理清思路,加深对该问题的思考。老师可以在提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对问题的认识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使他们更好地把握和认识该问题,并对实际学习和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第二,演讲。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给同学上课,让他们讲解案例,谈案例给他们的启示,他们从案例中感受的东西。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内容,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演讲能力,另外还可以使学生与教师感同身受,从而达到良好的互动。

第三,讨论。对于有些章节,教师也可以给出问题和案例,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听取不同的意见,集思广益,拓宽思路,通过兼听形成自己较为全面的结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使自己的思路清晰,另一方也能认识到自己观点的不足,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记忆。

在每个章节要完结的时候,也可以辅以相关案例,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可以广泛地应用案例,使这门课程真正成为走进学生心灵的课程,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起到指导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高晓芹.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05.

[3] 任为民.案例教学法在医事法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

【作者简介】

第6篇:思想道德教育教案范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系统构建

[作者简介]杨克平,武汉工程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硕士,湖北武汉430073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6-0198-03

一、“基础”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根据《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案例教学是指“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从对案例教学的概念界定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它的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掌握原理和概念,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第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核心是学生的讨论和交流,教师不再独霸课堂话语权,学生有更多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案例教学是“基础”课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它以真实案例的现实性、感染性,以课堂讨论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师生共同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等有机结合,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1.有利于变“接受”为“合作”

“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主要注重“讲”的功夫,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条理性和科学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它缺乏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相互交流。案例教学从信息传递模式上看,是一种双向传递模式,有助于变“注入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由以前的处于学生情景之外转向与学生情景共存,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活动,实现师生双方的共同提高,教学相长。

2.有利于变“灌输”为“探究”

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它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理论知识,它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是实践能力的载体。但掌握知识不是终极目标,精通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案例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它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当实践者,去认识、分析和处理案例中的实际问题,为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架起了桥梁,有利于避免“教师讲、学生听,铃声一响各西东”的局面,从而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变“苦学”为“乐学”

“基础”课教给学生的应该是生活的真谛,是对人生的启迪。“意义”的东西是很难通过“告诉”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的,它需要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体验、内省来完成。案例教学与大学生乐于面对挑战、思维敏捷、勤于思考、善于表现的特点相吻合,给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课前阅读准备、课堂上的分析辩论、课后分析报告的撰写,无不渗透着学生的辛勤劳动和积极思考。通过这一系列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学生的角色和任务从传统教学方式中的“观众”或“配角”变为案例教学中的“演员”或“主角”,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学生在担当课堂主角的过程中品尝探索的快乐、创新的快乐、成功的快乐,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二、“基础”课案例教学动态系统的构建

我们可以把“基础”课案例教学看作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系统,该系统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实施客体是“基础”课案例,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形成一个动态教学系统(见图1)。

1.教师的角色定位及主要工作

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有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角色定位是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负责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组织、引导、启发、记录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并予以归纳总结。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吃透教材讲授要点。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进行必要的讲解,把握好其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自学完成。如果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通过这种信息沟通与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有助于设计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案例。

(2)精心设计教学案例。案例应是教材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延伸和拓展,它使教材更加典型化和贴近生活,便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的选择是一个收集、整理、阅读、分析、编辑、加工的综合评价和制作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案例时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精”。选用的案例必须贴切地说明教材的概念和原理,引起学生兴趣,具有说服力。如果对案例不加筛选,“信手拈来”,仅仅是为举例而举例,那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新”。选用的案例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比如,教师在阐述“大学生要具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一内容时,如果选用“张衡发明地动仪”这个案例,虽然也有一定的说服力,但这个案例毕竟有些陈旧和遥远。如果选用“袁隆平是怎样成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这个案例,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开拓进取”的深刻内涵,而且更具现实意义和时代气息。

“近”。选用的案例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多选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学生就会感同身受,印象深刻。如果所举的案例远离学生、远离现实,这样的案例就没有说服力,会大大削弱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真”。选用的案例要有事实依据。捕风捉影、哗众取宠的案例,如果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不但会弱化“基础”课的育人功能,还会大大降低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

(3)指导学生课前准备。除了案例选择外,学生在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对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至关重要。为此,在实施案例教学前一周左右,教师要把选择好的案例材料印发给学生,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和思考。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材料中列出一些参考书目,供学生查阅。将案例材料印发给学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预习相关知识点,查阅所列的参考资料,对案例进行认真分析,写出案例分析的发言提纲,为课堂案例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4)引导学生课堂讨论。学生是案例讨论的主角,但教师决不能袖手旁观。教师应事先了解学生预习准备的情况,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有针对性地准备一系列问题用来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调动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和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议题积极辩论,从而把讨论引导到正确认识的轨道上。

(5)案例分析点评总结。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获得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因此,在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之后,教师要进

行恰如其分的点评总结。如发言的热烈程度、论题的集中程度、问题分析透彻程度等,指出学生分析结论中的优缺点,以鼓励为主,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案例教学的整体质量。

2.学生的角色定位及主要任务

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积极参与者的角色。具体来说,学生应该做到:

(1)理解掌握知识要点。在理解并掌握老师讲解基本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应对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自学,如有疑难问题,可及时向老师请教。通过听课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基本认识,为以后的案例教学打下基础。

(2)查阅资料拟定提纲。在掌握了基本知识以后,学生应认真阅读教师印发的案例材料及参考资料,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况中发现线索,抓住主要问题深入分析,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预料并作好记录。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确定自己认为可行的优选方案,拟订课堂讨论的发言提纲。

(3)课堂讨论分析案例。根据课前拟定的发言提纲各抒己见,相互辩论。不论是主题发言还是自由辩论,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不能放任和混乱。通过辩论使自己的观点经受挑战,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除有助于提高决策能力、提高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外,还能锻炼团队协作精神,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为了有效地参与讨论,学生一方面尽可能把大量的笔记留在课后完成,以便能集中精力参与讨论;另一方面,对每一次案例讨论都要积极争取发言。

(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学习,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案例分析讨论后,学生应总结自己在案例阅读、发言准备和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适用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报告。分析报告不是讨论记录,也不是自问自答式的思想总结。一般在报告中应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备选方案,再围绕结论展开分析,并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支持自己的观点。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新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决策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基础”课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案例教学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

案例教学有其明显的优势,也有其局限性。案例教学不是替论阐述,也不可能替论阐述。理论阐述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是理论阐述的补充和完善,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传统教学方式具有传授知识系统性、严谨性的优点,有助于学生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传统教学方式容易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求异思维的培养。案例教学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弥补传统讲授方法的不足,推动传统讲授方法的改进,它更适用于实践性强的知识点。例如,对于“人生价值”这部分内容可以先运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后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总之,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的实施要与整体教学环境相配合

要使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教学案例质量要高,教师自身也要具备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另外,还需要适当控制授课班级人数规模,学生人数以不超过40人为宜;课时安排上兼顾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学校在教学设施上要创造条件,建立并完善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将案例教学与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利用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7篇:思想道德教育教案范文

论文摘要:要做好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中职生的心理素质;教会学生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仃职业生涯规划,开展择业、就业、敬业、创业指导;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中职学校开始使用新的德育课教材,中职学生第一学期的德育课就是《职业生涯规划》,这对于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好专业技能,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由义务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

作为一名职业生涯规划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都没有能力进行科学规划,又怎么能去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呢?但现实是很多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仟课教师并没有经过相关培训,取得相应资格。绝大多数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由德育课教师担任。要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必须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修和继续教育制度。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职业生涯规划规划任课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是这个道理。首先,应自学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辅导班,讲授教学方式、方法,各校派代表参加,再回校推广。这方面,广西做得比较好,委托广西师院培训任课教师,按体验式教学法的要求,结合当今中职生文化水平低的实际,编写整套教案,制作课件,设计游戏、音乐欣赏等学生参与环节,组织教师按实际授课的模式演练一遍,手把手教会教师怎样上好这门新课。再次,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参加职业鉴定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通过考试获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

2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中职生的心理素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诚信是做人的一条重要原则,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开展“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活”活动,将“学会做人”放在首位,说明了做人的重要性。要成才‘,先成人。然而在社会大环境下,不少中职生染上了弄虚作假、撒谎等陋习,这需要学校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加以纠正,教会学生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敬业教育是进行技能教育的思想指一导,要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本领,才能尽职尽责地把工作做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反映主要就是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职业目标。科学的职业理想应该将个人条件与社会实际、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3教会学生设足职业生涯目标,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开展择业、就业、敬业、创业指导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在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设定最佳的职业目标和发展途径,明白实现目标应具备哪些素质,学生对学习就会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指出的是,要将学生的职业个性和职业的市场需求、学校的专业培养特色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确定职业目标,选择专业。在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结合起来。重点在于近期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也就是中职三年的学习目标和措施:学好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把自己培养成实用型技能人才,为毕业后的就业、创业或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展择业、就业、敬业、创业指导。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下,发挥中职生动手能力强的特长,先就业再择业。举办应聘知识讲座,开设创业课堂,邀请本校优秀毕业生到校现身说法,讲授他们就业、创业的成功经验等,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4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在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渠道,任课教师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时,要结合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采取有别于以往德育课的教学方法。之前的德育课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则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实施,重在“做”,要在学中做,做中学。讲授职业选择的时候,通过让学生做“职业倾向测试题”,正确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长的职业;讲授求职、应聘技巧的时候,让学生分别扮演招聘者和应聘者进行模拟演练;组织学生做培养团队精神的小游戏;指导学生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参加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等等,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到知识,掌握方法。

第8篇:思想道德教育教案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曲艺 音乐教育 相声 快板 德育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中国民间流传的各民族曲艺曲种约有400个左右。近年来受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受到破坏,我国许多曲艺曲种后继无人,面临消亡的危险。如何对我国传统曲艺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及传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明确规定了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责任。如何在幼儿师范院校艺术类教育中进行包括中国传统曲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幼儿师范院校开展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

1.中国传统曲艺是幼儿师范院校尚未开发的教育资源宝库

我国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牌子曲类、弹词类、鼓曲类、琴书类、时调小曲、走唱类等艺术形式,门类繁多、品种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科学及社会价值。在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曲艺类占124项(含扩展项目10项);河洛大鼓、河南坠子、王屋琴书、灶书、丝弦道、锣鼓书、三弦书等18项中原特色传统曲艺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声、快板等传统曲艺对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非常适合在幼儿早期教育中推广。幼儿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在幼儿园、小学从事幼儿启蒙教育。而目前却尚未开展中国传统曲艺类相关课程,导致学生对中国传统曲艺陌生,毕业后没有能力对幼儿进行相关教育,可见,中国传统曲艺是幼儿师范院校尚未开发的教育资源宝库。

2.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受全球一体化及现代科技文明的影响,人们的业余文化娱乐方式发生了很多改变,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成了大众主要的娱乐方式。许多民间传统曲艺面临着观众人数萎缩、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后继无人、甚至濒临灭绝的危机。如何扩大民间传统曲艺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是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关键。幼儿师范院校作为未来幼儿园教师培养的摇篮,培养的学生承担着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重担,在幼儿师范院校传承例如相声、快板等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有助于在幼儿园、小学培育未来传统曲艺的观众和接班人,这对于民间曲艺的保护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有助于向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受社会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当前青少年学生传统道德缺失,家庭观念淡薄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在学生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传统的教条式德育工作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传统曲艺通过“说书一股劲,唱曲一段情,句句警人心,听者自动容”的方式向观众进行道德教育,涌现出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岳飞传》、《杨家将》等一大批讴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在幼儿师范院校开展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使学生在传统曲艺的欣赏和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懂得了明辨是非,学会了规范自己的行为,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婚姻观,传递的是正能量。

4.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传统曲艺是中国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学的特殊传承载体。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的史诗以及许多民歌与叙事诗,藉曲艺艺术的“说唱”得以传播、宏扬和保存。曲艺在其历史发展中催生了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许多古典文学名著,孕育了诸多戏曲剧种。学生进行传统曲艺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曲艺的表演技巧,更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相声、快板、二人转等民间传统曲艺深受青年学生的喜欢,学生通过成立相关社团、开展民间传统曲艺的表演,有助于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和校园文化的竞争力,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幼儿师范院校开展传统曲艺传承的途径

1.开展传统曲艺的相关教学与研究

相声、快板等传统曲艺能有效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演唱能力、表演能力、摹仿能力,非常适合在幼儿园、小学开展相关教学。而幼儿师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的师资,而当前幼儿师范院校没有开展传统曲艺的相关课程,幼儿师范院校可以开展传统曲艺进课堂的教学探索,组织音乐、语文、思想政治等教研室教师一起筛选适合幼儿特点的传统曲艺剧种和内容,创作适合幼儿启蒙教育的新桥段,编撰相关教材、教案。

在课程形式上可以采取尝试开设快板、相声等曲艺类课程选修课,课后开设第二课堂及兴趣小组。

2.培养传统曲艺的师资队伍

由于传统曲艺多流传在民间,进入高等艺术院校课堂较少,幼儿师范院校音乐教师普遍对我国传统曲艺陌生。学校一方面应鼓励本校教师利用假期时间到民间采风,向民间曲艺艺人和传承人学习。另一方面,可以聘请曲艺演员、民间艺人到学校担任兼职教授,定期开办培训班、讲座,向师生传授中国传统曲艺文化,逐步培养学校传统曲艺的人才队伍。

3.通过学生社团建设,建立校园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长效机制

幼儿师范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源地不同,组织学生假期对当地传统曲艺进行文化采风,让学生深入民间,零距离接触、学习中国传统曲艺。在学生中成立相声社团、快板社团、大鼓社团等曲艺类学生文化社团,定期开展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及汇报演出。在学生中建立传统曲艺传承人制度,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传统曲艺,形成校园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杨靖.幼儿师范院校开展民间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初探[J].音乐时空,2013,(05).

第9篇:思想道德教育教案范文

【关键词】信息网络化 初中政治 德育教育 提升 策略

当前社会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积极与消极,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这些多维的思想轨迹也逐步渗透到中学校园,对初中生的思维和思想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和冲击,进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初中生正处于心智和思想半成熟的阶段,并不坚固的价值观念容易扭曲,因此,摆在我们政治教师面前的一道重要题目,就是如何通过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塑造初中生完善的人格和正确的思想。笔者根据多年初中政治教学经验,简要谈谈教学中对德育教育的若干想法。

一、提升教师自身责任和素质,树立良好的榜样

作为初中政治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德育意识和教育责任感。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政治教学不能唯知识论,不能只看考试成绩,而要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加入情感体验的内容,逐步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德育轨道。教师的信念和坚持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师要适时应用教材和时政热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只有学生引以为榜样的教师,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榜样。为人师表就是要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做到公正公平,明辨是非,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要做好自身专业水准的提升和道德素养的完善,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和科研设备,在带给学生全新课程体验的同时充分发挥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功效。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作为思想政治教师,不能仅仅依托政治教案和辅导资料,还应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学生的实际状态相结合,确定好德育教育的目标。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才能够真正让学生确定自己的精神思想和道德标准,进而才能有效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材中就有很多德育的教育资源,比如在“消费观”一课的讲解中,要让学生树立起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让他们明白消费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还涉及社会和国家的利益。所以这一章节的讲解可以与学生生活中崇尚的绿色消费结合起来,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消费环境而努力,引导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另外,要善于优化政治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演讲、表演、辩论、观影等多样化的手段来实现德育教育。在一些相应的章节上,可以利用学生的角色定位,通过亲自体验的方式来模拟课堂,以亲身实践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初中政治课堂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初中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他们主动性的学习,来实践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发挥初中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政治教师在教学设计、课程表现、学习方式、课后反馈、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兼顾教学导向与学生实际,实现全面均衡的连续性发展。可以通过互动教学、情境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的方式代替传统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改变过去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状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明确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向。开放式的教学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实现道德行为和认知的统一。

四、开拓德育教育方式,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与方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