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旅经济效益范文

文旅经济效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旅经济效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旅经济效益

第1篇:文旅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文学旅游;开发;经济效益;途径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12(a)-103-03

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下,旅游资源要素的转变,不再强调单一的自然资源,而是在突显自然资源的同时,更加强调文化旅游资源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文学旅游转变了单一的旅游形态,转而以多元化的旅游文化资源形成更加富有审美情感、更加具有价值的人类财富。文学旅游资源具有意境美、抒情美的鲜明特性,这无不展现出文学旅游开发将带来的价值体系。从实质而言,文学旅游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是成为文学与旅游两大主体并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且,文化价值的延续与弘扬、经济价值中经济拉动力与环境经济的创造力,都强调新时期下文学旅游开发的必要性。此外,在现代社会转型发展的当前,社会发展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传统民族优秀文化等的诉求,为文学旅游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内外环境,让文学旅游发展所形成的经济效益更加突显。因此,文学旅游开发的内外环境良好,在构建文学价值、环境价值的同时,强化经济效益的可持续获取,推动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

1文学旅游开发的价值体系

文学旅游的兴起与发展,是文学与旅游双重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依托文学旅游资源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在文学旅游的开发中,其所构建的价值体系,主要在于经济价值、文学价值及环境价值的体现,对于繁荣文学事业,促进旅游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1文学旅游资源开发下的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是文学旅游开发的重要立足点,也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文学与经济并重发展的集中体现。在经济多元化的现实条件之下“,文学地”成为旅游发展的亮点,也是以文化构建旅游新元素的有力之举。依托文学旅游吸引文化游客,而文化游客的吃、住、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势必十分可观。当前,文学旅游成为很多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以文学遗产保护、文学遗产弘扬为切入口,寻求经济发展与文学发展齐步走的新模式。挖掘文学遗产的美学价值,构建具有地域特色、具有民族气息的文学经济链,更符合经济与文化双重发展的现实诉求。当前,价值的多元化,也强调文学资源的经济价值不应过于强调短期经济效益的获取,过于将“文化”作为商品的卖点,这反而无法实现文学的经济价值。因此,文学旅游开发下的经济价值,应强化文学价值的延续性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打造出经济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经济链。在突出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尊重文学的主体地位。

1.2文学旅游资源开发下的文化价值

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是文学价值的外溢,强调文化价值引导下的旅游新要素的构建。世界文化遗产——庐山,就是文化价值深厚的旅游胜地。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到苏轼的《题西林壁》,再到“红色革命”,这些都是庐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文化元素,让文化内涵丰富的庐山在旅游开发中,突出文化价值构建下庐山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庐山的文学多样化,文人骚客的诗文、山水景观的绮丽,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美融合,让丰富的文化元素、多样化的自然景观,成为庐山文学旅游的亮点。因此,在文学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文化价值与自然环境价值的兼容,让文学价值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以更加完备的审美情趣吸引游客走进旅游文化,这比单一的文化旅游,或者是单一的自然环境观赏更符合现代民众对审美及情感的需求。

1.3文学旅游资源开发下的环境价值

倡导“绿色、环保”的新时期,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无疑是对旅游发展中环境价值最大化的有力之举。一方面,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让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短期化,在自然旅游资源的消耗中,经济效益逐渐消退,无法构建长期化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成为旅游发展的瓶颈,而在文学旅游资源开发下,对环境价值的构建,让环境保护成为旅游发展的新举措。京杭大运河申遗,就是对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环境价值构建的典型例子。让传统文化的传扬与保护,成为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学旅游的经济效益,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价值、文学价值上,同时也彰显在环境价值之中,这是经济效益可持续获取的有力保障,也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2文学旅游开发下经济效益的获取途径

文学旅游开发是新时期旅游与文学并重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旅游经济及文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在笔者看来,文学旅游开发下经济效益的获取,关键在于构建好如图1所示的经济效益体系,文学旅游开发下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及环境价值构建了其现有的经济效益体系,但三者之间又相互制约与影响,强调经济效益的获取,不能抛弃环境价值或文学价值,而单独促进经济价值的最大化,这显然是与文学旅游开发的要旨相违背的,也是无法实现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获取。为此,文学旅游开发下经济效益的获取,一是要践行文学旅游开发的原则;二是要构建好良好的艺术氛围,并在体验式的开发策略之下,激活文学旅游资源,拉动旅游大开发下的经济效益。那么,具体而言,主要在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践行文学旅游开发原则,构建可持续的经济效益

文学旅游开发具有特殊性,不仅要强化旅游开发下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兼顾文学旅游下的文化价值创造。为此,践行文学旅游开发的“市场导向原则”“、高品位建设原则”和“多元化发展原则”,是构建可持续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也是获取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首先,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实现文学旅游资源向产业经济的优势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文学旅游开发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就是要依托市场活力,实现文学旅游产品与市场的良性互动进而将文学旅游资源向产业经济的优势方向发展。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而言,我国有近八成的游客希望在旅游的同时,可以感受到良好的文学氛围。并且,25~40岁的游客成为了文学旅游的主流市场,对文学旅游的兴趣浓厚。为此,在文学旅游开发中,要强化市场导向下的发展推进,在做大旅游品牌的同时,让经济效益不再是淡薄的文学价值,而是逐步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获取更多的文学旅游经济效益。其次,坚持高品位建设原则,提升文学辐射力度的经济价值。文学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文学的高品位性,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坚持高品位建设的原则,提升文学的辐射力度,进而拉动文学旅游的经济价值。一方面,可以依托媒体媒介,扩大文学旅游中文学内涵的宣传内容,让良好的文学旅游产品契合现代人的生产生活需求,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为游客提供更加富有文学内涵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观赏人文景观的同时,感受文学带来的文化熏陶。最后,坚持多元化发展原则,开发更具经济发展潜力的文学旅游资源。文学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要坚持文学为主体的开发原则,将文学旅游资源以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城乡更加丰富的文学旅游价值。通过将文学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相结合,促进文学旅游带动下更多经济效益链的产生。特别是文学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联姻”,不仅将文学旅游的经济价值进一步扩大,也让环境价值进一步得到实现,是文学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

2.2强化文学艺术氛围的营造,扩大文学旅游产品的社会影响力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学旅游资源开发,更加强调文学旅游产品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性。文学旅游资源不能脱离其“文学”内涵的本质属性,强化文学艺术氛围的营造。在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之下,进一步扩大文学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盘活文学旅游的经济效益。首先,在文学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对文学的艺术价值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在深挖文学审美意境的同时,让文学审美意境吸引游客,扩大文学旅游资源的社会影响力;其次,强化文学艺术氛围的营造,将文学旅游资源中的文学艺术进行串联,艺术品位的提升,让游客获得更好的文学熏陶,这样的文学旅游资源更符合现代人对文学旅游的追求。文学旅游有了市场,有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势必带动旅游产业链的发展,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2.3强化体验式开发策略的落实,激活文学旅游资源

在现代人的生活理念中,体验式的交互开发,是提高资源开发效率,激活文学旅游资源的重要举措。首先,以游客为主体,注重游客的体验效果,让文学旅游产品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特别是在文学资源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上,要强化两者的有机融合,带动文学资源在旅游经济效益获取上的主体地位;其次,文学旅游资源的激活,是其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从实际来看,很多地方在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文学资源未能全部激活,文学资源的内容、展现形式都过于单一,难以满足文学旅游发展的现实要求。为此,要激活文学旅游资源,让文学内涵充分展现;让文学要素充分流向游客,让游客在体验中获取良好的文学熏陶,这才是文学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文学旅游资源丰富,文学旅游的兴起与发展,是新时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符合现代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当前,我国文学旅游开发正处于发展阶段,在突显经济价值的过程中,对于文学价值、环境价值的构建,仍缺乏相应的开发力度。为此,在构建文学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链中,一是要践行文学旅游开发原则,构建可持续的经济效益;二是要强化文学艺术氛围的营造,扩大文学旅游产品的社会影响力;三是要强化体验式开发策略的落实,激活文学旅游资源。从本质上,提升文学资源的经济效益,推动文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文学、旅游的双重发展。

参考文献

[1]仲婷婷.体验经济视角下的高密文学旅游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2]刘亮亮.体验经济时代下文化旅游开发途径探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4(05).

[3]郭文全.旅游开发项目的盈利模式分析[J].当代旅游(学术版),2012(04).

[4]王良艳.九寨沟藏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5]洪芳.传播学视角下的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秦皇岛为例[J].旅游纵览月刊,2013(09).

第2篇:文旅经济效益范文

商品买卖中,消费者往往属于弱势群体,近几年有关消费者维权的新闻越来越多,社会各界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必须明确的是在经济法中,拥有绝对主体地位的人群是消费者,他们是受法律保护的群体。然而现实中商家却往往容易忽略这件事,造成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在此情况下,从经济法入手寻找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相关途径变得尤为重要。

一、经济法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

1.法律制度不够规范

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有很多法律法规都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略有涉及,但由于内容过于零散抽象,因此很难应用于实际情况中,只有唯一一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能够应对消费者可能遇到的权益问题,然而这显然无法满足逐年增加的消费者权益被侵犯案件,因此在消费者维权这条路上,最重要的是有法可依,能够完善法律法规,增加更多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相关制度。

2.执法机构缺乏力度

关于消费者维权,首先要有法可依,其次就是执法必严。然而现实中相关执法部门却不能做到这点,甚至无视包庇违法犯罪行为。许多地方政府在面对规模庞大且极具专业性的违法活动时,不但不严厉打击,甚至会徇私舞弊;而个别政府机构为了自身利益徇私枉法将本该受到刑事处罚的案件仅以行政处罚敷衍了之;更有甚者,政府会利用权力之便,封锁本地市场,对本土产品继续地区保护,直接影响商品流通。

3.缺乏解决消费纠纷的救济机制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市场交易中在所难免会出现消费纠纷。只有当该纠纷涉及较大金额的消费或者损失严重,消费者才会想到拿起法律的武器寻求解决办法。然而实际市场交易中,许多消费纠纷涉及的资金都比较小,摩擦也不太大,这时很多消费者习惯息事宁人,不通过法律的行为维护自己的权益。然而正是因为消费者的纵容导致商家越来越无所忌惮,假货伪劣产品越来越多,这既损害了消费者本身的权益,也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危害社会公共利益。

4.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

消费者在商品交易的过程中,始终以弱势群体的角色存在着。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是因为消费者在购买某件商品时,并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导致的结果就是买回去以后发现并不适用。第二由于相关职能部门并没有严格把控市场,导致市场中出现很多假货伪劣产品,而消费者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购买回家。二者都会造成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害。

二、经济法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强化措施

1.完善市场规制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更好的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首先需要的是建立一个完善的竞争法规目标,对相关法规进行补充,完善立法目的、适应范围等方面的法律依据,补充不够完善的法律条例。其次建立一个完善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惩罚惩戒时做到有法可依,且明确惩罚赔偿的性质,区分其与物质损害、精神损害之间的不同与不可替代性;同时将赔偿制度中消费者应获赔偿保护的范围扩大,赔偿资金标准提高。确保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只要遭受到故意损害其利益的行为或者商家有重大过失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时,都可以再法律范围内得到帮助。

2.建立行之有效的执法机构

建立一个健全公正的执法机构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第一步,需严格要求执法人员,保证执法人员刚正不阿,既具备专业的职业技能又有责任心与素养,只有执法人员纪律分明德才兼备,执法部门才能更加健全完善。其次要严厉惩治玩忽职守的官员,责问其上级领导,责任到人,加强执法力度,加重惩治强度。在整顿纪律,健全执法机构时,不仅要问责执法机构,还要对其他例如卫生行政、工商管理等关乎消费者权益的部门进行批评整顿,警醒各部门,确保各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以便更好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拓宽司法救济渠道

许多消费者在其权益遭受侵犯时,虽有心维权,但却没有合适的维权渠道,因此,拓宽维权渠道非常重要。首先,一些公益团体或个人可展开公益诉讼活动,当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寻求他们的帮助,他们则以人的身份为被害人进行诉讼。这样做能够有效的维护消费者,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维持经济秩序,防止违法行为再次发生。其次相关部门可以适当降低消费者维权诉讼费,实现小额诉讼。这样消费者既不用担心高昂的诉讼费又可以很好的维护权益,且这种小额诉讼的方式灵活性非常大,即可口头约定也可书写成文;审理程序也大大简化,可以在晚上或者周末直接进行判决。

4.改进消费者弱势地位

改变消费者处于市场交易中弱势的地位是一件非常庞大的任务,既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还需要整个社会的监督以及经营者的自我监督。首先政府需要加强对监管范围内所有商家的活动的监督。以食品为例,要监督检查食品是否处于保质期内,进货渠道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其次整个社会要形成一股监督市场的风气,对商家报价进行比较,坚决抵制商家直接恶意竞争的行为,使销售市场能够井然有序的运行。最后对于经营者来说,为了维护经营者的品牌质量,应该严格把控自身服务场所、价格以及质量等可能影响声誉的因素,避免因为损害消费者的权益而影响自身声誉。只有加强各方面的监督,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第3篇:文旅经济效益范文

(铜仁市委党校,铜仁 554300)

摘要: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农旅一体化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现代旅游业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西部地区,以自然生态为主的现代旅游和以山地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各有优劣,二者融合发展可以有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本文以西部地区A区为例,在深入分析农旅一体化带来机遇的基础上,探讨发展现代农业路径和对策。

关键词 : 农旅一体化;现代农业;现代旅游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006-02

作者简介:王慜(1983-),女,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现为铜仁市委党校讲师。

0 引言

农旅一体化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完善而促进生产关系、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变化的必然过程。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传统农业是以产品生产为主,重点是作物种植和畜牧水产养殖,着眼于以耕地为基地的农户经营,是一种为满足自身需要而生产,相对低水平的发展形式。现代农业则是一种满足基本粮食需要基地上的商品生产,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旨在在维护生态效益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开发利用全区域的生产资源,满足市场需求,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1 农旅一体化与现代农业发展概述

1.1 农旅一体化的范畴界定

农旅一体化,就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在城乡互动的基础上,开创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两栖化经营模式,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的一种发展方式。具体来说,农旅一体化有农旅合一、乡村景区化、产业立体化、经营共生化等方式。农旅一体化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一种农业类型,它拓展了旅游资源的类型,使农业焕发出新活力。

1.2 农旅一体化是现代农业化的一种趋势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断产生矛盾冲突,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旅游农业就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融合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农业休闲旅游等农旅一体化产业项目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1.3 农旅一体化使农业和旅游业实现双赢

农旅一体化通过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的挖掘,使旅游吸引物的内容得以丰富;旅游服务向农业部门的延伸,也使农业从满足人们生存需要扩展到了满足人们发展与享受的需要,使农业服务业得到了优化发展。农业旅游也会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与旅游的融合互动,帮助增长产业链条,增加产业边际效益,帮助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农旅互动的“三农”效应与旅游效应,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密切城乡交流,扩大农村社会开放度。开拓旅游新领域,丰富旅游产品和缓解假日旅游热点压力。农业与旅游两者的有机融合让该村找到了一条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乡村休闲避暑旅游的道路。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正踏上这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向着幸福新生活迈进。

2 A区农旅一体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2.1 A区旅游产业资源丰富

A区是地市级城市所在地,下辖5个街道、4个镇、5个民族乡,具有“黔东门户”、“黔东宝镇”之称,这里自然、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之多,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还有民族风情园、三江公园、周逸群故居、东山楼阁、东山寺、锦江公园、十里锦江、文笔峰公园等景区,距离佛教名山梵净山80公里,距湖南凤凰古城55公里。近年来,A区所在地级市重点投资开发建设了一批风景名胜区,新建了一批星级宾馆,更促进了A区乡村旅游的发展。

2.2 农业产业基础良好

A区优质稻种植面积65023亩,总产量28800吨;高淀粉红薯种植面积25473亩,总产量41232吨;花生种植面积11141亩,总产量1060吨;油菜种植面积36144亩,产量4880吨;油茶种植面积24570亩,占油料类种植面积的34%,产量36吨(油茶处于发展初期);蔬菜产业,目前全区在2011年以后种植蔬菜面积超过46369亩,不包括食用菌;精品水果产业预计2020年达到5万亩;中药材产业处于发展中,畜牧与水产业现逐步由散养向规模化发展,其中水产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

3 A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

以“农旅一体化”为目标,为农业生产导入现代旅游服务要素,重点打造三个现代农业园区,率先实现“农业景观化、园区景区化、生产定制化、生活乡村化”的一体化目标。通过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效应,连片开发、整体提升,带动其他乡镇新农村建设提升,推动A区农业转型升级,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

同时,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在A区生态农业现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按照“以农为本、农旅结合、突出特色、提升跨越”的指导方针,围绕“生态化的山区环境、品质化的农业产品、创意化的产业体系”三大核心,对生态旅游、休闲旅游项目进行“一心一环一区两翼”的整体空间布局,适当增设生态农业对文化旅游的服务功能、休闲度假功能和人文价值提升功能,促进农业与服务业、旅游农产品加工产业、农业休闲与体验产业和农业文化与创意产业等四大产业对接,使旅游产业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创新发展,以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产业增效。

4 农旅一体化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4.1 农业发展向由循环生产型向旅游服务型转变

现代农业应该摆脱以往通过生产粮食、副产品等解决温饱问题的传统发展模式,要就地取材,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利用潜力,发展生态农业,同时将现有资源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利用旅游产业为农业产业打开市场,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达到美化农村环境、提供旅游观光和调剂劳动以及学习、享用农产品的现代旅游农业。

农旅一体化产业链的延伸、整合和优化要以旅游企业为龙头,优化配置相关产业。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转变产业运作方式,通过多产业融合整合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单一的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

4.2 农产品类型由传统初级产品向特色品质产品升级

为游客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新鲜农产品。传统农业以满足温饱为目的,只提供缺乏特色和亮点的初级农产品,农产品增值空间不大,无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另外,农产品销售模式比较落后,致使产品打不开市场,无法实现产业升级。要对农产品进行创意加工,实现碧江区文化的物化,着力实现产业转型。在销售环节,应该对初级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同时引入互联网销售模式,让农副产品真正规模化、标准化。

4.3 发展质量农业,提供有机、无公害、绿色产品

引入绿色生态理念,为游客提供优质优价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就现代农业而言,除了要增产,更应该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以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发展。以无公害、有机、绿色生产为切入点,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规程,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着力打造品牌优势。另外,需要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园区,执法机构应该对农产品加强监管,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溯源体系和监管体系,促进农旅一体化发展。

4.4 加强组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一是合理规划。根据农旅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和整体布局,打造品牌产业,促使农业与生产加工业、旅游业等多个产业的融合,以此形成优势产业;规划生态农业产业园区时,应根据当地农业特点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农民增收。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集中财力、物力、人力等多方资源,为农业产业升级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基础设施,着力打造农产品物流体系。另外,要积极吸引工商、民间、外商资本投农,逐渐构建政府、社会等多元化的筹资模式和运转方式。

5 对策效果分析

现A区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创建品牌,组织中、高级以上职称的农业技术专家技术服务团,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实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考察等,以点带面带动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目前,A区现代农业园区共计完成投资30012万元,占年度计划数的100.04%,据2012年统计数据:建成专业蔬菜基地1.2万亩,油茶基地2.3万亩,竹林基地0.9万亩,中药材基地0.2万亩,粮经比由6:4调整为4:6,农森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1.8亿元,同比增长9%。

6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农旅一体化的发展将越来越受到关注,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不仅是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装备进行生产,而是以市场导向的经营理念。农业生产种类不仅是传统的农产品,而且包括各种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经营,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本文研究分析及展望,确定A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进而带动乡村旅游农业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祁黄雄.区域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技术方法与实践[J].国土开发与整治,1998(1):48-50.

[2]张永贵.投资新领域:城郊休闲农业[J].中国投资与建设,1998(6):48-49.

[3]刘杰.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1(2):214-217.

[4]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黑河学刊,2006(2):27-29.

[5]张文建.农业旅游:产业融合与城乡互动[J].旅游学刊,2011,10(26).

[6]张莹.农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第4篇:文旅经济效益范文

一、现状

建设国际化社区,本质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市民和国际友人享受国际化、高品质生活,核心是坚持国际理念、国际标准,重点是完善社区功能,提升生活品质。全域国际化社区建设是深化城乡社区发展的具体实践,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表达。党工委深刻剖析在“二次创业”大格局中的定位,结合实际,提出建设“具有新时代公园城市特点产业小镇”的奋斗目标,以“产业服务型、文创旅游型、商居生态型”为重点,推动国际化精品民宿、国际化业态提升、国际化志愿者服务站三大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国际化社区建设。

(二)产业发展现状

一是产业体系逐渐系统化。产业体系主要为农业依托型,同时以“小民宿”为方向的旅游业嵌入发展,逐步成为产业发展的趋势。当前的产业体系仍然以农业为核心,以休闲、旅游、观光、采果、文创、体育等为衍生产业,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链共同推动街道发展。一方面街道具有特色水果产业优势。枇杷、樱桃、葡萄三大特色水果产业规模成熟、运行顺畅,在规模不断壮大、技术不断更新、现代科技不断融合的趋势下,水果产业良好的市场竞争力逐步凸显。同时地处龙泉山森林公园范围内,生态保育功能显著,充分体现街道在全域规划中的功能分区特点,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聚。在建设樱桃基地、葡萄基地、枇杷基地、桃源村特色民宿产业示范区等产业基地过程中不断增强创新,开拓路径。另一方面街道“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潜力巨大。商业、旅游业、服务业、文创业、体育业等第三产业皆是未来逐步占据产业版图的重点发展对象。体现“一三”融合发展的产业项目已不同程度投入运行。

特色水果产业是街道产业发展成果的初步体现,20年的产业发展所积累的成果较大提升了特色水果产业在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竞争力。2019年,街道枇杷种植共计19000余亩,年产量0.8万余吨,产值1.2亿余元,规模成熟,产量稳定;樱桃种植共计1000余亩,年产量50余吨,产值30余万元,附加效益强大,极具发展潜力;葡萄种植6000余亩,年产量400余吨,产值70余万元,融合科技兴农,更具规模效益。同时基于水果成熟季观光旅游,吸引20000余人前来观光旅游、体验采果,实现经济效益120余万元。

二是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初具规模。以x村为主覆盖街道全域的枇杷产业通过二十年的发展,成熟的体系、庞大的规模,在农业管理技术不断提升的加持下实现了强大的产业效力,是农户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x村樱桃基地建设十年,通过农学院的技术支撑,丰富了产业链,提升了果品质量,较大程度增加了当地百姓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x村以及街道发展带来较大的推动力,形成产业规模效应与独特的产业特色,并提升了街道在观光采果业中的竞争力。樱桃沟产业成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乡村公路的美观度,增强了停车场的便捷度,为前来观光采果的游客带来了更加舒适的体验。同时樱桃沟基地成为x大学硕士、博士教学基地,完成了集科研、教育、产业为一体的综合试验基地建设,x村葡萄基地引领了特色水果产业的发展新方向。基地将现代农业科技运用到基地农产品种植、管理、丰富、繁育等全过程产业链中,与农业科学院密切合作,通过科研院所推陈出新的农业前沿科技,促进葡萄种类更加丰富、产品质量更加优质、采果时间不断延长,引入先进品种,丰富产业链,不断提升葡萄基地在成都市水果产业中的市场竞争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干部对国际化社区建设缺乏深入理解

国际化社区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面向基层干部,更是新上加新,基层干部缺乏对于国际化社区建设的相关理念,无所适从,仍然遵循旧思想、老办法。干部缺乏国际化社区理念,理解程度不够深入,整体把握较差,站位高度不够,对于如何建设国际化社区亦是无从入手,就事论事。

(二)特色产业根基需巩固,产业深入融合程度不够

特色水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特色特显不够充分,特色产业优势发挥不足,特色产业需提档升级。一是传承发展二十年的枇杷产业,出现产业园区“老化”现象。枇杷园区管理精细化程度低,果树老化、病虫害等问题较为普遍。二是x村樱桃产业基地已使用十年,综合经济效益较好,但目前规模较小、果期较短、品种单一,规模效益体现不够。三是葡萄产业虽然已达到一定规模,但存在品种丰富、农业设施良好、规模化种植的农户较少,全域内单体小农户较多,以种植某类品种为主,缺乏市场竞争力,销售渠道不够多元,且受气候影响大,抗风险能力不够强。

(三)国际化社区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不清晰

国际化社区建设虽然已经推动了大半年,但理念宣传不够到位,思想接收程度不够,导致国际化社区建设的规划存在一定的问题。国际化社区建设是全域全方位的工作,xx国际化社区建设核心便是特色产业的“一三”融合发展,以社区为链接形式。但表现出来却是产业是产业,社区是社区,没有一个融合发展的清晰路径。

三、对策及建议

(一)夯实产业根基,加快发挥产业集聚规模效用

自古以来,农业便在文明发展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资保障,是“二、三”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夯实农业根基,方能推动五千年文明永续。于xx而言,特色水果产业是农业中的主要产业,是整个产业体系中的关键核心。夯实产业根基,便是巩固好特色水果产业根基。要坚持科技兴农,深化与农科院、x大学的合作,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成立合作试验基地,发挥科技产品效用,淘汰低产、老化果树,丰富特色水果樱桃、葡萄、枇杷的品种,推广高产、抗病虫害品种,加快产业的连线成片工作,打造好品牌化建设工作,发挥好产业集聚形成的规模效用。

(二)推动产业深入融合,健全都市观光农旅文产业链

要充分结合自身禀赋,发挥好特色水果产业的优势,推动产业深入融合,发挥体制优势,加快步伐集中力量建设健全基于特色水果产业的现代都市观光农旅文产业链。加快建设步伐,抢占特色模式发展阵地,争先建设好一个产业链发展模式地区,做好宣传工作,快速形成人流集聚地。提档升级农家乐、民宿等旅游配套,加快完善标识标牌、停车场、道路增花添彩等配套实施,提速推动观光采摘步道、观景平台、展销点位等硬件设施建设。

第5篇:文旅经济效益范文

眼光精准年轻有为

林文先生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尚不足四十岁,虽则年轻如斯,但他的事业却早具规模。在2007年,他与搭档一起创业,成立顾问公司,主要从事工程顾问业务。然而,最能显示出林文先生独特眼光和思维的,却是他与三鑫公司合作成立的三鑫(惠州)幕墙产品有限公司。

这是一家经营生产玻璃幕墙的公司,工厂设在广东惠州大亚湾,主要负责生产、设计、采购、业务接洽等。据林文先生介绍,玻璃幕墙是一种带有环保和节能效益的建筑材料,通过采集太阳光,利用太阳能安装后,从外观上看,整片外墙犹如一座座艺术品,将天空和周围环境的景色映入其中,光线变化时,影像色彩斑斓、变化无穷。在光线的反射下,室内不受强光照射,视觉柔和。同时,还能将能量运用到室内的电脑、电灯等电器上。

既环保节能又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玻璃幕墙符合现代建筑的趋势,不过林文先生坦言,它们在香港的推广应用却很困难。他说:“香港的楼群密集,高楼大厦林立,安装玻璃幕墙很难采集到太阳能,因此安装推广很难。不过,在其它楼群比较稀疏的地区就有很好的市场了。”因此,林文先生将眼光投向更广阔的海外,欧美、澳洲、东南亚及中东等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由于产品远销世界各地,需要根据各地不同的文化特点设计符合当地建筑风格的产品,因此,除了保证质量之外,对产品设计的多样性也给林文先生及其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说:“要了解客户的需求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当地的文化,虽然都是一个行业,但毕竟大家的文化有差别。为此,我们尽量与客户进行沟通,最好能与他们进行面对面交流。”对于产品定位,林文先生看做是一种文化诉求。

由于迎合了现代社会对于环保节能的需要,认定好了客户群,同时注重根据客户的文化需求定位产品设计风格,因此,林文先生带领的公司从成立起就业务不断,到了2008年、2009年,公司的客户已基本稳定。三十而立,林文先生实现了人们一贯对人生立业的要求。

学习实践指引他人

林文先生能看准玻璃幕墙这个时下日趋重要的领域,与其早年的学习和工作实践是紧密相连的。在香港读完中学后,林文先生便留学加拿大,之后进入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主修电脑及数学专业,1994年取得学士学位。毕业后,他进入加拿大高标准系统有限公司担当营销经理,一直做到2001年。

在加拿大的几年工作经历,也为他以后在玻璃幕墙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回忆说:“玻璃幕墙虽然已经出现了很久,但仍然是比较新鲜的事物,除了少数两个国家的大学建筑系在某些课程里提到之外,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专业,因此,所有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是经过工作实践自己累积的。”

从林文先生的讲述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学习、实践、工作,并逐渐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典型,为此,他经常参加一些活动,以不同的角度为在校学生和即将创业的人士提供指导。

从2003年开始担任香港九龙总商会理事,到现在担任商业部副主任,他一直都非常热衷参加九龙总商会与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新纪元行政管理计划。他说:“这个计划已经实施了十年了,每年通过与中央教育部沟通,从内地选十几所大学,加上澳门和台湾的大学,一起二十多所大学组织部分学生。此计划每年都在香港中文大学及其中一所大学进行培训,因此,我有机会去很多大学。”

2008年,林文先生去了上海复旦大学与部分学生进行了交流。他说:“我告诉各位大学生,不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勤力,勤力是打开通向成功之门的唯一钥匙。现在我们面对金融海啸,不应该怨天尤人,应该主动寻求办法,去寻找突破自我的机会。现在的机会条件也比较多,有很多东西我们可以利用,比如,互联网。只要我们保持一颗积极奋进的心,就一定能得到突破。”

情社区热心社团

林文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离开香港,在国外求学工作近十四载,然而他却时时牵挂着香港的发展,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身在加拿大的他便加入了香港九龙总商会。

回到香港后的早些年,林文先生事业刚起步,非常忙碌,对于社团的工作也是难以顾及。不过最近几年,随着事业逐步稳定,林文先生开始对社团工作有了更高的热情。现在的他更是担任香港九龙总商会第三十五届理事会商业部副主任、旺角街坊会第二十二届理事会会长、安徽省海外联谊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等多个职务。

不久前,他又担任了香港童军总会第四旅副主席。本来,在2008年,他便是香港童军总会第1635旅的委员,对此,他解释说:“主要是我当时看到了一个问题,在九龙这一带,油尖旺、大角咀等地区有许多南亚裔人士,他们的人数已经占有社区人数的百分之十八左右,社区如果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提供给他们,可能会在往后引起诸多社会问题,对社会影响比较大。为此,我和旺角街坊会主席及会友联合,希望有机会给他们组织一个与他们文化相同的活动,尤其是一些小孩子,由于家长忙于工作而疏于监管,他们在街上游荡,极容易学坏,因此,希望通过这样一种组织能帮到他们,无论是对小孩本身还是对社区都是非常的有利。后来,经我们提案,旺角街坊会便成立了第四旅。”

每次参加社团组织活动,林文先生并未感觉劳累,反而坦言收获不少,“参加社会活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此,只要有机会,我都积极参与。”

后 记

林文先生一直将“天道酬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不论何时何地,他都不放弃学习,2004年,他参加了北京清华大学的国情研习班,而后不久,他又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继续进修。他说:“了解国情,增长自己的见闻,才能提高自己对世界文化的认识。”

这就是林文先生,于己,他勤力拚搏,积极进取;于人,他热忱奉献,注重对方文化。相信他的事业一定会更上台阶,人生境界亦会更上一层楼。

第6篇:文旅经济效益范文

应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贵州古镇 旅游开发 资源 对策 建议

在我国主题旅游中“古镇旅游”正以它独有的魅力吸

引越来越多的游客。作为中国较早开发古镇旅游的古镇如

周庄、同里、平遥古城、乔家大院、丽江等,这些古镇的

开发不仅为地方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更成为了当地一张

闪亮的宣传名片,为推动旅游发展发挥巨大作用。相比之下,

作为古镇资源丰富的贵州在古镇旅游开发方面尚处于初级

开发,知名度低,没有形成贵州古镇旅游特色。因而如何

将贵州的 “古镇游”进行深入开发,展示贵州古镇特有的

风韵风貌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贵州古镇旅游资源特色

(一)古朴自然的原始风貌

贵州的很多古镇,其旅游是近两年才开始的,交通进

入性较差所以古镇的知名度不高,虽然与周庄、丽江等成

熟古镇相比旅游开发落后,但也避免了这些古镇人满为患,

商业气息过强等开发所带来的问题。镇内人们仍旧平静地

过着自己的生活,黑亮的青石, 脚下斑驳的石坡路面, 以及

闲坐的老人, 勾勒出古镇古朴自然的本色。

(二)依山傍水喀斯特风景独好

贵州古镇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身处喀斯特地貌中,清清

的溪水带给古镇女性的柔美间,逶迤的山林洞穴赋予古镇

阳刚的威武,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古镇造于独有的美妙景

观。如贵州的石头寨,掩映于青山秀水之间,古寨内形态

各异的岩石随处可见,石屋、石山、石板路、石拱桥、宛

如一个石头的世界。喀斯特地貌装点的贵州古镇风景这边

独好。

(三)浓郁醇香的少数民族风情

贵州拥有许多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的民族古镇古村,如

西江苗寨、岜沙苗寨等,贵州的古镇相比江南的古镇,多

了一些古铜色和高原红,绝对不是小家碧玉,更不是大家

闺秀,贵州的古镇更像森林里赤脚奔跑的姑娘,充满了自由、

活力,还有原始的野性。

二、贵州古镇开发现状及问题

(一)开发宣传特色不明

贵州古镇自身并不缺乏鲜明的特色,但匆忙粗浅的旅

游开发致使贵州的古镇旅游特色不明,知名度不高。很多

地方政府为争取旅游经济效益,凡是具有古

镇资源的地区都一哄而上,在没有旅游规划的基础上

将产品盲目推向市场,造成同一区域内产品雷同,内容项

目单一。例如贵州一些苗族村寨都争着赶上旅游这趟列车,

最后游客进入后发现千镇千村一面,既破坏了古镇的原汁

原味的意境又让游客兴味索然。

(二)“住”不下来

研究古镇旅游开发成功的地方,如丽江、西塘,会发

现游客在古镇旅游时间一般是一个星期以上,产生的经济

效益自然大。而通过调查,游客在贵州古镇旅游的时间一

般就是一、两天,游客过夜游非常少。为什么之间的差距

如此大?并不是我们的景观少,而是贵州古镇的旅游住宿

和娱乐跟不上。很多人去丽江就奔着四方街的酒吧,纳西

作者简介:单延芳,女,(1978年―),浙江萧山人,讲师。现任教于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

学院。

•36•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年11 月25 日Cheng Shi Jian She Li Lun Yan Jiu•高教探索•

民居建成的客栈,单是闲坐在安静的天井品茗赏泉,静听

着流水声声,就是人生的享受。贵州古镇有特色的旅游客栈、

娱乐街区太少了,而本来有特色的苗族吊脚楼又因为卫生

问题让客人宁可在村寨旅游后回到县城宾馆住宿。这也是

贵州旅游至今“门票经济“占主导的原因。

(三)当地居民对古镇文化旅游认识不够

开发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古镇居民已逐渐认识,

所以不能说他们不积极参与旅游。但他们对旅游的参与停

留在最浅的层面,就是向游客兜售旅游商品,如郎德苗寨

当歌舞表演结束后很多村民就会围住游客推销商品。殊不

知游客热衷古镇旅游最主要的动机之一就是感受古镇原始

的民风民俗,而不是太过于商业化得东西。所以古镇居民

如果不清楚古镇文化旅游的精髓,对人文自然景观价值的

保护态度不积极,就会破坏古镇生态、人文等方面的原真性。

三、贵州古镇旅游发展思考

(一)塑造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

每一个古镇都有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习俗,所

以在旅游开发时必须在旅游调查规划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古

镇的文化内涵、个性特色,并根据现代游客对古镇旅游的

需求打造古镇的旅游形象,确定不同的旅游主题。贵州古

镇总体形象设计应突出原生态型,古镇与怡人的气候、自

然的山水、淳朴的民风、多彩的民族文化相得益彰,这正

是那些过度开发的古镇所缺乏的。其次贵州不同的古镇应

体现不同的风格,切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是将这座古

镇的历史和它留下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好的保存与

开发,让游客感受到不同古镇鲜明的特色文化、乡土乡情。

在宣传方面应多元化,近年来贵州举办了“舞蹈大赛”、“旅

游大使选拔赛”等大型赛事,可将的舞台迁到贵州古镇中,

让选手在美色美景中自由歌舞、展示风采。还可邀请著名

服装设计师在古镇古街搭建T 台,让模特身着华服诠释古

镇的另一种风韵。

(二)增强游客的体验参与性

要能留住客人,让游客对古镇旅游记忆深刻,并且避

免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增强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尤为关键。

如凤凰古城的对歌、四川洛带古镇为游客提供“当一天客

家人,学客家话,做客家饭,体验客家火龙节”等类似的

活动。目前贵州大多古镇设计的旅游产品依然以观光欣赏

为多,游客的参与性不强,使得游客旅游结束后印象不深,

重游率不高。贵州古镇应在旅游产品设计上有所突破,如

游客在苗寨学做蜡染、做银饰、酿酒,一方面让游客有机

会与古镇居民零距离接触交流,更直观、更深刻的体验古

镇生活;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地销售旅游商品。

(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旅游住宿

旅游住宿对古镇旅游尤为关键,因为特别是一些很有

特点的客栈本身就是对游客吸引力很强的古镇旅游资源,

如浙江西塘旅游客栈中的雕花明清大床勾起游客的好奇期

盼,宏村客栈的四方天井让游客流连不已,免费上网突显

客栈的人性化。发展古镇旅游,贵州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必须跟上,特别是旅游住宿应借鉴成功开发地区的经验,

建设既有贵州古镇特色,又符合游客现代旅游需求的旅游

酒店和客栈。例如贵州苗寨吊脚楼民族特色鲜明,如果将

客房内装潢设计赋予民族的个性,再配以现代化的设施便

可营造贵州特色旅游客栈。

参考文献

[1] 鲍 蕊,《四川古镇旅游开发探析》,管理视野•网

络财富,2009,(3)

[2]况红玲,《四川古镇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宜宾学院学报,2004,4(3)

[3] 邓学芬、柯丽芳,《古镇旅游开发研究――以成都

第7篇:文旅经济效益范文

*村地处*县城中心地段,交通发达,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全村现有居民78户、人口287人,回族占总人口的80%。该村行政区域内有城关清真寺、映月桥、观音阁、七层楼、大悲寺5大人文旅游景点,经该村向西可骑马到达牟尼沟风景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2年实施的新村建设和2004年松州古城进行大规模改造以后,该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通电、通水、通路目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一定改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该村没有形成特色产业、没有村级集体企业,以致农民群众收入渠道狭窄,增收十分困难,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1942元,大大低于全县人均纯收入2111元的水平;农户居住的房屋大多数年久失修,并且十分拥挤,环境卫生也非常差。为加快农村建设步伐,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该村两委会决定抓住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结合居民大多数为回族的实际情况,整合区域内现有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全村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开发旅游的核心项目之一,就是建设“回族风情一条街”。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回族风情一条街”对于推动进安镇*村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可以进一步改善该村的基础设施状况。经过详细规划的“回族风情一条街”南北纵贯全村,是该村的主要街道,辐射了全村70%的农户;这条街建成后,将为全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大方便,将加速该村新农村建设步伐。二是将为该村发展旅游业,群众从事旅游服务业创造良好条件。这条街建成后,将增加经营门面60间,为该村群众从事涉旅经营创造了条件;将有力推动进安镇“松州古城民风民俗旅游线路”的形成,逐步使*村成为松州古城旅游的新亮点。三是能够充分调动群众改造环境,建设家园的积极性。这条街建成后,将彻底改变该村环境卫生差的状况,将进一步调动群众加强庭院管理,搞好环境卫生,美化环境,培养文明生活习惯的积极性,有利于逐步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建设*村回族风情一条街,是推动该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需要,是人民群众所盼、所想、愿意做的事情。该项目切合该村发展旅游业的实际,可操作性强。一是该项目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根据该规划,*村为展示历史文化的街区,突出的民族风情。二是临街建筑物的可改造性强。目前,位于这条街上的居民绝大多数为木结构房屋,便于进行各种改造和拆迁。三是群众对建设回族风情一条街持积极支持态度,能够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四是回族风情一条街建设完成后,将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明显的社会效益。

四、项目建设内容

根据*村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相关要求,回族风情一条街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街道加宽改造工程

回族风情一条街总长300余米,宽4米。其中:200米为水泥街道,100余米为沙石路面。经规划设计,将宽4米的街道扩建为7米,将300余米的路面全部改造为青石板路面。

(二)自来水和污水管网改造工程

目前,*村的入户自来水管网和农户生活污水外排管网已使用近20年,经常出现爆管和阻塞现象,给群众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在对回族风情一条街道路进行改造过程中,需同时对自来水和污水管网进行改造,以避免重复建设。此项工程共涉及农户45户,管网长1500米。

(三)“三线”入地工程

回族风情一条街在2004年松州古城改造过程中,没有实施“三线”入地工程,输电线、闭路电视线、通信线等线路相互交叉,显得非常杂乱。与其他主要街道的整齐和美观极不相称。因此,需对现有的“三线”进行入地改造,涉及农户45户。

(四)房屋风貌改造工程

建设“回族风情一条街”共涉及*村45户居民,1个牛羊肉屠宰场,1个牛羊肉销售市场。在建设过程中,需对临街面的所有建筑物进行风貌改造,使之具备回族建筑风格。据初步测算,风貌改造面积约为12000平方米。

五、项目投资概算

根据以上建设内容,可计算出“回族风情一条街”项目建设投资概算:“街道加宽改造工程”概算投资30万元,自来水和污水管网改造工程概算投资15万元,“三线”入地工程概算投资55万元,房屋风貌改造工程概算投资5万元,项目概算总投资为105万元。

六、项目资金筹集

该项目概算总投资为105万元,一年投资一年完成。其中:请求县财政局争取解决两项资金85万元,占总投资的81%;群众自筹资金15万元,占总投资的14%;群众投工投劳折资5万元,占总投资的5%。

七、项目实施计划与进度安排

该项目的实施年度为:20*年至20*年度。

20*年5月至8月,争取项目资金;

20*年9月至12月,完成项目立项审批工作;

20*年1月至3月,完成工程招投标工作;

20*年4月至10月,全面动工建设各项工程;

20*年11月至12月,完成工程验收和决算工作。

八、项目的组织实施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拟成立由进安镇人民政府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包村干部和*村两委会组成人员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并在*村设立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的领导、协调、指挥,检查项目开展情况,监督项目的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实施小组和项目资金管理小组。项目实施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技术指导、组织落实和措施落实。项目资金管理小组具体负责项目资金的使用监督,严格坚持“专款专用,专户储存”的原则,严禁挤占挪用项目资金。

九、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

该项目实施后,将显现巨大的社会效益。一是促进了*村基础设施的彻底改变,加速城镇化进度。二是提高了该村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率,进一步拓宽了当地群众增收渠道,为该村走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三是为松州古城增加一个新的人文旅游景点,将促进*村区域内各人文景点的保护与开发。四是将为全县各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示范经验,引导各村走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

(二)经济效益

该项目实施后,将为*村新增60间门面,项目涉及的45户农户做到了户户有经营门面,仅此一项就每年为农户增收近30万元。同时,将为该村解决农村就业岗位100余个。旅游人次逐年增加后,取得的经济效益将成倍增长。

第8篇:文旅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天门市 陆羽 RMP(昂谱)分析 茶文化旅游 产品开发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传统的大众观光型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文化旅游的出现,符合当下旅游者的价值观念和需求,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其中,茶文化旅游也日渐被游人所喜爱。茶文化旅游是指茶业资源与旅游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它是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以秀美幽静的环境为条件,以茶区生产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载体,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为内容,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商贸、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1]。

吴必虎提出了旅游产品昂谱(RMP)分析理论,即以旅游产品为中心,进行R分析(Resource Analysis)和M分析(Market Analysis),以此为基础进行P分析(Product Analysis),并最终提出以旅游产品中心的开发框架思路[2]。本文采用RMP分析法分析天门市茶文化旅游产品,在此基础上提出本区域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开发思路和对策建议,从而使本地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得到提升。

一、天门市茶文化旅游的RMP现状分析

(一)天门市茶文化旅游资源(R)分析

1.资源评价。天门是武汉城市圈成员,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北部,地处东经112.33′45″至113.26′15″,北纬30.22′30″至30.52′30″之间。东距武汉90千米,与孝感市汉川、应城接壤,北与京山、钟祥毗邻,南面和西面隔汉江与仙桃、潜江、沙洋相望。天门市作为“茶圣”陆羽的诞生地,其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独具特色,按照国家旅游资源标准分类法(GB/T18972~2003),其资源主要包括六类:地文景观、水域风光、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详见表1)

从天门市陆羽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表可知,旅游资源类型形式多样,且主要集中在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上,除了上表所列举的资源外,天门市还拥有与“茶圣”陆羽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民间艺术,且特色资源优势明显,在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上具有很大的潜力。

2.产品转化。当前,天门市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形成主要以观光型旅游为主,生态旅游为辅。天门市现有从事茶文化产品经营和提供茶文化服务的主体少,规模小,经营项目和品种单一,没有形成特色氛围,茶文化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使得旅游产品表现形式单一。在产品转化方面,今后要形成以陆羽茶文化旅游为龙头产业,将茶旅线路、茶旅景点景观、茶品购物、茶食餐饮、茶会、茶旅住宿等项目串联起来,形成以陆羽茶文化为核心的茶旅消费[3]。

(二)天门市茶文化旅游市场(M)分析

1.旅游产品的弹性。据研究,对于国内旅游来说,目前弹性较小的旅游产品一般多为中短途的观光旅游产品,其次为周末短途旅度假游产品,第三位产品是远途观光旅游,第四位是文化旅游[4]。茶文化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种,受旅游者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程度、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的影响,需求弹性很大。

2.旅游者选择偏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逐渐增加、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使得旅游者的选择偏好有所改变。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参与性、体验性和享受性需求日趋增强,即更加强于旅游产品的综合性。

3.来自不同地区的旅游开发竞争。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州,具有成熟和完整的茶产业体系且其土家茶文化浓厚,是天门市发展茶文化旅游业的强劲对手。恩施州自然条件优越,属季风性山地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雾多湿重,雨量丰沛,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十分有利于茶叶的生长,茶园种植面积过万亩,是湖北省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恩施州品茶品种多,品牌效应强,其中“湖北第一历史名茶”恩施玉露,是我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地理标志商标[5],具有很强竞争力。且恩施作为“世界硒都”,其拥有的富硒产品在当下追求健康养生的环境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天门市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却优于恩施州,天门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是武汉城市圈成员之一,受武汉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强,且正在修建的武汉城际铁路,使可达性大大提升,极大地提高了竞争力。其次天门市作为“华侨之乡”,能够促进茶文化的中外交流,使陆羽茶文化走向世界。天门市茶文化旅游的开发虽然处在起步阶段,且有来自恩施州的竞争,但是发展前景却不容小觑。

(三)天门市茶文化旅游产品(P)分析

1.现有的旅游产品。以自然景观、人造景观为依托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天门市拥有良好的生态茶园,且有大量茶文化遗址。比较有代表性的陆羽故园,是一座突出陆羽特色和茶文化特色,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与一体的主体公园,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其中修建的“茶经楼”,被誉为“古今江南四大名楼”,是天门市打造“中国茶城”的核心标志性建筑,对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对茶叶资源的保护及利用,已初步形成茶园、茶厂和茶服务等行业的协同发展,通过和旅游业的融合,已经初步形成茶园采茶观光游、体验茶农制茶游、茶商品购物游、茶疗保健游等系列茶文化旅游产品[6]。

以茶艺、茶俗文化为依托的节庆会展旅游产品天门市为了弘扬陆羽茶文化,促进茶文化的交流和天门市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举办了一系列的节庆会展活动和茶道赛。其中有普及茶文化知识、营造茶文化氛围的“全民饮茶日”;有纪念陆羽的“茶圣节”;有促进中外茶文化交流,和弘扬陆羽茶文化的“陆羽杯”国际茶道赛。这些节庆会展旅游产品可以吸引不少游客前来。

2.旅游产品的开发。体验型旅游产品。建构茶圣故里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以“陆羽故园”为中心,东连干驿“东冈草堂”,西北连“火门山”“邹夫子学堂”、陆羽泉,并与茶基地建设结合,建设“茶文化观光体验茶园”,让游客能亲自参与摘茶、炒茶、加工的过程,具体直观的了解和接触茶文化;举行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晚会,演唱陆羽的作品《六羡歌》、演绎花鼓戏精品《茶缘》以及天门渔鼓和三棒鼓,游客不仅可以进行拍照,观看,也可亲身体验打鼓。

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建构生态茶园―长寿山生态旅游区―张家湖湿地风景旅游区两日游精品线路。在生态茶园建立茶园农家乐,可以让游客了解民风民俗,品尝茶食和地方特色菜肴等;长寿山建设的森林生态度假区、乡村休闲体验区、水上康体娱乐以及张家湖的渔家乐乡村旅游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能够满足旅游者对休闲旅游的需求。

二、天门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

(一)旅游配套设置不完善

一是旅游产品的需求不足。旅游产品按消费内容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天门市现有的旅游产品中,“吃、住、行”可基本满足,但是“游、购、娱”显然不足;购物方面,满足不了旅游者高层次的需求;娱乐方面,娱乐形式单一且从事娱乐行业的主体太少。二是旅游功能设施不完全。旅游从业人员、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停车场、以及各种引导标识和标牌都未达到标准。

(二)从事陆羽茶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太少

目前从事茶文化产业的企业以及茶馆、茶楼、茶叶店严重不足而且规模小,产品少,服务范围窄,没有龙头产业,未能形成规模效益,最终导致茶商品的开发深度不够创新不足。

(三)发展茶文化产业的氛围不够浓厚

一是有关陆羽茶文化的宣传不够,虽然天门市是茶圣故里,但是天门市人民却对陆羽的认识不够深,特别是青年群体对陆羽茶文化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二是对茶文化理论和茶文化项目研究不够,直接影响茶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的深度和广度。

三、天门市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对策

(一)加大茶文化的宣传力度

虽然近年来,天门市为普及茶文化知识,推动茶产业、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启动了茶文化知识进机关、进乡镇、进社区、进党校和校园、进企业(“五进”)活动,但是要打造“棉都茶城”,就得加大茶文化的宣传力度,使之家喻户晓,并转化为建设天门、发展天门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二)引进和培养旅游人才

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关键。一是引进旅游人才。目前,人才紧缺是制约天门市茶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层次、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能对旅游景点进行规划包装,因此天门市应加大旅游人才的引进。二是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天门市目前具备一定的培养茶文化旅游专项人才的能力,天门市职业学院开设了陆羽国际茶学院,每年能培养专业人才200多名,通过与旅游培训机构联合,可以培养一大批具有茶文化旅游专业的人才。

(三)全面招商引资,扩大茶文化旅游市场主体

目前从事茶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远远不够,政府要大力开展茶文化招商引资,利用本地现有的茶文化资源和发展前景吸引外地客商投入资金和技术促进茶文化旅游市场的扩大,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

(四)扩大茶园种植面积,引进新品种

目前天门市的茶园主要集中在佛子山和皂市镇,但是茶种植面积不超万亩,茶园的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因地制宜的选择茶园建设基地,同时鼓励农户到茶叶生产地工作,增加劳动力。天门市的茶品种单一,主要以毛尖为主,茶产业少,缺乏茶饮料产业、茶保健产业和茶文化产品产业等,导致产品组合形式单一。扩大茶园种植面积,引进新品种,合理培育选择优质茶苗,提高茶的科技质量,提升茶叶品质,打造优质的生态茶园基地。

四、结语

旅游业的发展,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茶文化旅游越来越热的今天,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其开发符合当下的潮流,天门市应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陆羽茶文化,积极发展茶文化旅游,打响陆羽品牌,让“茶圣故里”走出国际范。

参考文献

[1]董捷,沈国斐,卢静怡.杭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7,(01):27-32.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李文杰.陆羽茶文化产业论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9-12.

[4]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5]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张敏.历史名茶恩施玉露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01):161-163+174.

第9篇:文旅经济效益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的旅游消费需求进一步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的趋向,大众的旅游活动形式已不再限于满足传统的有形的旅游产品,而是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和历史内涵,从消费有形的旅游产品转向消费无形的旅游文化为迎合大众的这种需求,许多区域、城市、景区再次把目光移向曾经被冷落的精神性文化消费领域——民俗文化。市场上开始出现所谓的“人造文化”,并有泛滥之势,许多学者、人士开始抨击、批判这种旅游文化市场化的行为,呼吁文化回归、保持原始状态。通过对民俗旅游文化现状的一些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指出文化商品化并非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无是处,正当、适当的商业化手段对文化的传统和发扬还能起到促进作用。就此探究某些商业化的市场营销是有现实意义的。

1引言

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开始厌烦喧嚣的城市生活,渴望在闲暇之余呼吸一下清新的乡村空气和恬静特异的民族风情,这种对大自然和原始生态的回归动力,驱使着广大游客前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地旅游,去民俗村寻求内心的渴望和满足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渴求,这体现了游客的休闲需求,也说明当前民俗旅游文化正是在这种呼之欲出情况下逐渐呈现在广大民众视线之内。正是基于此,我国的民俗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及其发展都大有成效,然而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合理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民俗旅游,在旅游发展的前提下,使民俗文化发扬光大,避免庸俗化、导致畸形发展,使其走上持续健康发展道路成为当前一个值的研究的热点。

2民俗旅游文化的内涵

2,1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其内涵包括饮食、服饰、家居等物质民俗;组织制度、人生礼俗等社会民俗;民间信仰、巫术禁忌、娱乐游艺、民间工艺等精神民俗;神话、传说、故事、民谣、谚语等语言民俗。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由此可见优良的民俗文化是对传统民俗事物和现象的梳理和检验后形成的。其表现形式多样,如今年开始实行的法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在旅游中,民俗文化是很括跃的旅游资源,涉及旅游的行、游、住、食、购、娱的方方面面,由于各地的民俗对异地游客有一新奇感,激发民众的奇心,娱乐性、参与性也很强,对游客很有吸引力,游客为能亲身体验另一地域的文化特征,不惜奔走千里。如香格里拉,云南西双版纳、云南大理丽江沪沽湖等地正是由于具有特有的民族风情村及少数民族习俗才闻名于世,吸引了广大国内外游客。

2.2民俗旅游的内涵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它欣赏的对象为人文景观,而非自然景观,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建筑风格、民间歌舞都是民俗旅游的珍贵资源与欣赏对象。温锦英定义: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巴兆祥界定:民俗旅游是指游客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民俗旅游的主要类型包括与山水风光相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民居及其他建筑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饮食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礼仪结合的民俗风情游、与喜庆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大型民族风情园景为产品的民俗风情游等六大种类。围绕以上不同类型,民俗旅游可以通过再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古老文、传统习俗,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异、求同、求知的心里需要。因此,简单地说,民俗旅游就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有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开展的旅游活动。

作为以民俗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目的地,游客关注的是精神层次的消费,这和观光型景区截然不同。民俗旅游对旅游目的地来说,特有的民俗文化是一种极其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从而扩充了旅游地的客源和市场需求,增加了经济收人,提高了社会收益。

3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这些年来,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极为迅速,已经成为旅游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地区都纷纷投资兴建民俗旅游度假村、民俗旅游专业村、农业民俗旅游村以及民俗旅游主题公园等,承办民俗旅游节日,举办大型民俗旅游活动。

如山西民居以及乔家民俗博物馆,赣南的客家民俗文化、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云南大理丽江泸沽湖、山东日照的渔家乐民俗旅游度假村等地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动内容和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游玩。如今,很多地区将旅游业看作扶贫行业,民俗旅游开发也作为发展地区经济的手段被滥用。不可台认民俗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促进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激活了一些地区其他的行业,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正是这个原因,有些不具备开发观光型旅游地的地方,基于发展经济为目的,盲目投资建立形式各样的民俗文化村,大打“民俗文化”牌子。

3.2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过大。

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使得很多地方不顾自身环境条件的限制,盲目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致使当地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无序,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长此以往,将损害整个民族旅游资源乃至文化传统传承。

(2)部分优秀的民俗文化庸俗化。

由于民俗旅游的经济效应较大,许多旅游景区片面注重对旅游景点的外观和形式的建造,不考虑当地的特色,只是想通过美观的造型来吸引游客的眼球。片面追求经理利益,导致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民俗文化被随意地庸俗化,从而失去了民俗的特色。

(3)特色不鲜明。

鲜明的地区特色是民俗旅游的主要依托。黄金周刚兴起时,国内许多城市对旅游业还不是很重视,有的地方甚至连像样的景点也没几家。近几年,各地都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产业甚至支柱产业来抓,大抓特抓民俗旅游,民俗活动逐渐趋向同化。你敲锣打鼓,我也敲锣打鼓,你舞龙舞狮,我也舞龙舞狮。项目雷同,风格雷同,缺乏新意、创意与吸引力。民俗旅游正在失去特色。由此,我们务必要保留各地民风质朴淳厚的特点,才能使民俗旅游项目持续吸引旅游者。

(4)内容夫浅,缺乏内涵。

由于经济利益的吸引,一些景区往往仿照那些做得不错的地方,别人有的全部照搬过来,这样,形式上完全一样,再没有其附合本地民情、风俗的内容,过多地附和旅谫者的心理,甚至为了猎奇心理,急功近利于一味迎合游客,刻意追求表面的形式,,失去了内涵。孰不知,来参加民俗旅游的游客关注更多的是这种文化的内涵,这种深层的东西才是吸引游客的根本,形式上的做文章对文化的传播和本地景点的长远发展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

(5)缺乏要有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

一些民俗旅游景区开发在实施过程中操之过急,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有些,如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资均在l亿元左右,开业时间也十分接近,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了经营管理原因之外,云南民旅村的建设选址过于匆忙,没有统筹分析,前者处于口岸城市,经济发达,项目内容与现代化城市形成鲜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项目地处少数民族实际分布区,具有原地浓缩式开发模式的弊端,对当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损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实感和亲身体会身临其境的外地游客。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两个同质景点的不同结局,可见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在开发民俗旅游中必不可少。新晨

<6)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运作手段。

如果说文化是民俗旅游发展的根本,科学有效的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则是民俗旅游发展的保障。民俗旅游的发展不能单单从形式上考虑如何去作,去延续,还要从经济效益上去统筹,没有了收人作支撑,民俗的发展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保证。我国有很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到今天都流失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致使那些拥有这些技艺的民间艺人为求生存而改从其他行业。民俗文化的发展如果不能很好的运用市场的手段运作,只是作为一个纯艺术形式也不可能长久存活。我们知道,旅游刚刚起步的时候,民俗旅游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那时的民旅风情只是旅游中的一个小小点缀。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族风情村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异地民俗发展开来,最根本的原因是旅游的带动,从而使其找到了一个生存发展的基本裁体。但今天旅游中的到处泛滥的民俗村要求它自身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市运作手段作保障。张艺谋的《英雄》开创了我国影视市场成功商业化运作的典范。其“印象刘三姐”,“印象桂林”等系列,让桂林更是驰名中外,也让人们看到了民俗文化同样可以包装,而且精美的包装会带来更大的收益,科学正确的商业化会使传统的民俗文化发展更好。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