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士职业计划范文

护士职业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士职业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士职业计划

第1篇:护士职业计划范文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抗肿瘤药物的不断开发和应用,化疗药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之一。化疗药能治疗肿瘤,同时也对操作者及环境产生影响,化疗药物多数是细胞毒性药物。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时,要注意加强化疗防护。因此,提高护士对化疗药物职业危害的认识,采用有效防护对策,减少化疗药物对护士健康的危害。

1护士接触化疗药的职业危害

1.1对骨髓的抑制:化疗药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的组织器官也有损害,主要有阿霉素、环磷酰胺、顺铂、卡铂等均能引起骨髓抑制。护士在配制过程中,通过皮肤、呼吸道侵入人体,长期接触化疗药的护士有潜在发生癌变的可能。

1.2对生殖系统的影响:护士在孕期接触化疗药对生殖功能有不良影响,化疗药在孕前通过卵子和的成长,孕期通过胎盘运转,造成胚胎和胎儿宫内接触,导致流产和胎儿先天畸形。另外,还可导致女性月经不调、不孕等。

1.3脱发:脱发是抗癌药物对皮肤的毒性反应,随着接触化疗药的种类和数量增加,脱发更明显。

1.4致癌作用:抗癌药物本身大多也是致癌物质,并可抑制人体免疫功能,经常接触抗癌药,若干年后有可能产生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与化学药物相关的恶性肿瘤。现已证实,很多抗癌药物尤其是烷化剂和亚硝酸脲类药物,有明显致癌作用。[1]

2化疗药对护士的污染途径

2.1通过呼吸道吸入:化疗药在配制过程中,形成肉眼看不见的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散发到空气中通过呼吸道吸入护士体内。

2.2直接接触: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的过程中不慎被配制化疗药的注射器针头扎伤或化疗药瓶碎片刮伤皮肤也会被皮肤吸收。

2.3消化道摄入:护士在接触化疗药后未注意彻底洗手或在被化疗药污染的环境中饮水、吸烟等而经口摄入。

3影响防护的因素

3.1病人的排泄物处理不当:由于护士对化疗药病人的体液及排泄物的危害的宣教做的不够,化疗药在病人体内经过吸收代谢、排泄后最后有一部分被排泄至体外,病人及家属缺乏有关化疗药物有毒的知识,影响了护士防护措施的实施。

3.2护士对化疗药物的危害认识不足:由于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缺乏,上岗前未经过专科学习,或对化疗药的毒性认识不深刻,自身防护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导致护士的自我防护也是淡漠,在配制的过程中防护不到位。

3.3环境设备不齐全:由于配制化疗药物无专门的垂直层流柜,通风不够。导致治疗室内空气中有较多的毒性微粒弥散到其他房间。

4防护对策

4.1强化教育培训,提升防护方法:化疗护士必须经过化疗相关专业培训,提高相关人员对化疗药物潜在危险的认识,制定合理的防护措施,使相关人员全面掌握并规范化疗防护操作。在专一的化疗配制的安全柜操作台上配药,保持治疗室内空气流通。

4.2操作时的防护方法

4.2.1操作前

(1)护士配制化疗药前要穿长袖防护服,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戴双层聚氯乙烯手套,佩戴护目镜。(2)戴手套前及脱手套后要严格执行七步洗手法。

4.2.2操作中

(1)打开玻璃瓶时应垫纱布,溶解药粉时,溶媒应沿玻璃瓶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物渗透后再搅动,防粉末逸出。(2)瓶装药物稀释或抽取时,压力不易过大,否则会造成针头脱落,污染环境。(3)化疗药物不慎溅入眼内或皮肤上,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或清水反复冲洗,如洒在桌面上或地面上的药物,要用纱布吸附,并用清水冲洗,放入专业袋内封闭处理。(4)操作时应确保空针及输液管接头处衔接紧密,以防药液外流污染。

4.2.3操作后:操作完毕后,护士应将接触化疗药物的用具,污物应放入专用袋内集中封闭,由垃圾处理中心集中处理。化疗废弃物应放在带盖的容器中,并注明标记。操作后脱去手套,用肥皂水及流动水彻底洗手,有条件可行淋浴,以减少不良反应。

4.3提高护士防护意识,增强身体素质:加强护士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对化疗药物的危险的认识。制定合理的措施,认真执行,全面掌握规范的化疗防护操作程序,认识化疗药的毒副作用,做好防护。平时多锻炼身体,增强抵御有害物质刺激的能力,定期做好健康体检,发现问题及时调离和治疗。

4.4加强医疗废弃物及药物污染的处理:护士要将所用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药瓶及擦拭药液的纱布放入专用容器封闭处理。如果药液溢到桌面上或地上,应用纱布吸附,若为药粉则利用湿布擦拭,以防药物粉末飞扬污染空气,并放在专用袋中处理。

4.5加大对职业防护的重视与管理力度:医院领导应重视护士职业防护,加强职业防护教育,积极改善工作条件,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具合理配置人力。减少非必要的注射治疗,从而减少护士的职业危害。[2]

5小结

接触化疗药无论对护士或患者都有很大的危害,但只要认真施行规范的防护措施,加强安全意识,可将危险降低,达到防护作用,医院有关部门重视化疗护士防护的管理制度,配备相关的设备,确保化疗废弃物的正确处理。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同时,也为自身提供严格安全的工作环境,拥有健康的身体。

参考文献

第2篇:护士职业计划范文

摘 要:通过深入剖析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的相互影响机制,并以一个区级层面的实践经验为案例,通过聚焦于江宁区这一都市郊区的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的独特路径,我们试图进一步地把握两者的互动关系及验证其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此为相关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产业优化;城镇化;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3001503

许多研究表明,产业优化和城镇化是推动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国际上大城市圈经济的勃兴为这一论断提供了经验事实,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以东京和纽约城市经济圈表现出来的经济活力及其强劲的产业竞争力。在我国,沪宁杭、京津唐、冀鲁穗港城市圈也有类似的经济绩效。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的进程表明,产业优化与城镇化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共同驱动经济不断发展。

1 产业优化和城镇化的互动作用机制

1.1 产业优化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

农业的发展是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才能为进入城市的人口提供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和部分工业原料,才能支撑城镇化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特别在城镇化、工业化初期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非熟练劳动力,城市对农村劳动力吸收得尤其迅速。

第二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在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工业以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为特征,必然引起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的空间上的聚集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发挥聚集和规模效应,实现效益最大化。受交通成本的限制,生产集中引起了居住集中,这些被吸纳到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会聚集在工业企业周围,于是企业和人口的聚集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由于劳动力、人口、市场等的集中,最初的单个工厂迅速发展成为互联的城市,并不断扩大规模。

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工业化的后半期,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提高,工业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吸纳能力逐渐减弱。第三产业此时在推动城镇化、发挥聚集效应越来越占主导作用。其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也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如果说第三产业在工业化前期是适应工业发展需要而不断成长,在推动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只是工业化的助推力量,那么在工业化完成后,人们收入水平普遍得以大幅提高,第三产业发展尤其是新型的、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已上升为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完善的主导力量,通过第三产业的资源配置效应推动城市规模的扩张并拉动经济增长。

1.2 城镇化对产业优化的影响机制

城镇化优化了第一产业发展。农业经济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而“三农”问题直接源于人地矛盾。根据国际通行标准,人均耕地0.7亩只能维持基本温饱,10亩可以达到温饱有余,100亩可以达到小康以上的生活水平,1000亩以上才可以主要依靠农业达到富裕。城镇化的发展逐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生产的增长方式,从而优化第一产业的结构。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的有效转移,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空缺岗位,城市又能够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城市聚集功能的发挥给产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后者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第二产业,在此期间服务业能有效促进城市功能发挥,吸纳劳动力作用显得更加突出。此外,城镇化还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生产的专业化和分工程度越高,相关产业活动的联系就越紧密,这种外部网络经济客观要求相关产业要就近集结,以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优势。

城镇化推动工业向城市集中,使企业能够获得聚集效益。城市集中了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一些高级人力资源和熟练工人,大大地降低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另外城镇化发展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这些条件产生巨大的规模经济,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这些设施条件由于需求有限且成本不能分摊,所以其供应不足成本过高。城镇化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外部经济效益。城市聚集了众多不同的企业,使得不同制造商、供应商专业从事网络式分工、垂直分工的某个单元或环节,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柔性供货能力;金融和商业机构的集中,可以在融资和管理方面为生产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城镇化的推进为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便捷的服务、广阔的市场,从而提高了其劳动生产率,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竞争力提高。

第三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依赖于区位聚集。第三产业产品一般具有非存储性、生产消费同时性的特点,只有人口聚集到一定规模,形成对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巨大市场需求,才可能支撑其产业的存在和发展。城镇化过程推动了第三产业传统行业的发展并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了需求,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和结构也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扩展。城镇化的规模不仅与第三产业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而且还会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结构和内容。第三产业中许多行业规模经济性特征非常明显,所以这些行业的发展往往和规模经济联系在一起。大城市中第三产业的核心部门主要是外部效应较高的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门类较齐全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国民经济中占较高的比重。

2 南京市江宁区产业优化与城镇化互动作用的实证分析

江宁区位于南京市区以南,原是南京的一个郊县,面积1573平方公里,人口92.7万,占南京市总面积和总人口的23.9%和14.7%,2001年撤县建区,成为南京的新市区。建区十年来,江宁区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开发园区的迅猛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整个区域综合实力得到极大提高。2012年江宁全区GDP926.6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79280元,财政总收入335.2亿元,社会经济发展驶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2.1 江宁区城镇化及产业优化的特征事实和所处阶段的初步判断

综合评价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动的相互关系,我们需要采用适当的指标。一般而言,反映城镇化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而三者将分别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城镇建成区面积占区域总面积比重来衡量。反映产业结构的指标包括两个方面: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其中产值结构水平将用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来衡量;就业结构水平将用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来衡量。为了便于分析,本文仅采用人口城镇化指标和GDP结构指标,不影响分析结果。

(1)江宁城镇化发展轨迹。

根据各国城镇化的实践来看,各国的城镇化一般都经历了三个阶段,诺瑟姆1975年总结为城镇化发展的S曲线。在第一阶段城镇化水平小于30%,此时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当城市人口比重超过10%才缓慢加速增加;第二阶段城镇化水平介于30—70%之间,属于加速发展期,城市人口比重迅速提高;第三阶段是当城镇化水平超过70%后,城镇化的进程趋于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趋于成熟。

表1 江宁区城镇化和产业结构演变(2000—2012) 单位:%

年份 城镇化水平 GDP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2001 23.8 11.9:58.9:29.2 35.1 :38.1:26.8

2002 26.2 10.4:58.2:31.4 33.0:38.7:28.3

2003 43.7 8.8:59.3:31.9 32.9:39.6:27.5

2004 54.0 8.3:61.4:30.3 32.2:40.4:27.4

2005 55.4 7.4:61.4:31.2 26.1:42.5:31.5

2006 61.8 6.5:62.1:31.4 22.2:44.1:33.4

2007 62.0 5.6:62.6:31.8 19.6:46.7:33.8

2008 62.1 6.8:62.9:30.3 15.8:52.4:31.8

2009 62.4 6.0:62.1:31.9 13.7:53.9:32.4

2010 66.06 5.03:63.9:31.07 12.64:54.15:33.21

2011 68.11 5.04:62.79:32.17 11.17:55.6:33.03

2012 69.4 4.71:58.39:36.9 10.88:54.12:35.08

江宁区2012年的城镇化率为69.4%(注:本文按城乡人口结构计算城镇化率,与《江宁统计年鉴》的计算口径不同,按常住人口口径计算城镇化率可能造成高估结果的“伪城镇化”现象),比2001年撤县设区时20.78%高出约48个百分点,城镇化增长速度惊人,每年平均提高城镇化水平近4.4个百分点,按S曲线推断,江宁正处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期,且已经接近成熟期。考虑到江宁区产业结构的持续演进和优化,第二、三产业不断吸纳农业劳动人口,达到70%以上更高水平的城镇化水平在今年就可以实现,这意味着需要转移约1万农业人口。

(2)江宁区产业优化的特征事实。

一是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尽管随着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农业劳均资本比率上升较快,农业增加值保持一定的增速,但是其GDP比重持续下降。2012年占GDP、就业人口比重分别只有4.7%、10.9%,分别比2000年下降了近7个、24个百分点,体现了江宁撤县建区后城镇化对农村人口的强大吸纳能力以及工业化对劳动力的转移效应。

二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略有上升趋于平稳,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第一,工业规模越来越壮大。江宁区工业规模得以越来越大,2011年江宁完成工业总产值1904亿元,规模以上企业639家,其中通讯计算机电子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器材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四个行业规模超过百亿元。第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构建规模经济的同时,江宁区大力培育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实行政策聚焦,支持和鼓励各类要素资源、资产向优势产业集聚,积极开发市场前景广阔、科技含量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名特优新产品,培育优势产品。规模以上工业产出占全部工业经济总量的90.2%。产业空间布局集中,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电力自动化、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在开发园区的集聚度达90%以上。第三,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江宁区顺应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发展的趋势,引导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新产品开发为重点、产学研究一体的技术创新机构,近年来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型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全区市级以上名牌产品160个,名牌产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占规模工业总量24%。

三是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稳中有升。2012年江宁区的第三产业比重为35.08%,连续数年保持较快的增速,考虑到南京都市圈服务业聚集和幅射效应过于强大,以及在这种条件下郊区工业导向的比较优势的形成和发挥,形成了独特的区域功能互补型资源配置机制,因此,江宁区第三产业与兄弟城区具有一定的产业交叉影响,其系数大小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江宁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霍夫曼系数是指轻工业增加值与重工业增加值之比,数值越小表明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2012年江宁的霍夫曼系数为0.3,已经达到工业化后期向经济发达初期过渡的阶段,从江宁的现实情况来看,一直处于资本深化的路径中,资本劳动比大幅增加,尤其在重工业部门,资本投资和存量增长率远大于其它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快速增长,推动产业竞争和总产值不断提高。如果再按钱纳里的标准判断,2012年江宁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也可以得出江宁区已经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发达阶段过渡的结论。按照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0-14000美元将出现工业的拐点,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

图1收入与药占比对比总的来看,江宁区的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大体一致,两者关联度相当高,发展水平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符合一般理论描述的特征。江宁的发展经验证实,产业优化和城镇化成为本区发展的增长机器,共同驱动江宁经济增长。

2.2 江宁产业优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的一般机理分析

江宁区经济增长的特征事实为产业优化和城镇化交互作用提供了实证支持。城市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优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向导力量,农业发展、工业化、第三产业崛起先后依次成为城镇化的推动力量;同时城镇化过程存在三种机制,分享机制、匹配机制、学习机制,不断提高经济生产率和效益,从而通过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们通过调研发现,江宁区依赖于产业优化和城镇化互动机制推动经济增长离不开江宁区特定的起飞平台。

(1)初始的低要素成本驱动。建区伊始,江宁区既有毗邻大都市的独特区位优势,还保持着涉农大县的低要素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土地、人力、环境等方面的低成本工业化,政府的积极政策导向又强化了这一优势。江宁区依托低要素成本构建了较大的比较优势,形成了强劲的产业竞争力,开始进行工业产品国内外的规模扩张。在初始阶段,产业结构的持续微调不断累积着推动城镇化的动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工业化和吸纳劳动人口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本身的发展也得到了强劲的推动,随后区域比较优势出现动态转化,工业资本劳动比率不断提高,从而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城镇化的大幅提高需要更为能动的动力条件。

(2)开发区的极化效应拉动。江宁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开发区,蕴含着强大的经济活力和能量,成为了江宁区工业化和城镇化持续推进的加速装置。开发区作为是江宁城市空间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引领老城区空间多点、多核、多轴扩散,并逐渐从初期的“孤岛”演化成江宁新型的现代化城区,深刻地影响、改变着区域经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开发区不仅为企业网络实现产业集聚搭建了最佳平台,通过推动企业专业化和分工深化发展来提高企业经济绩效,为企业价值链的构建和升级创造有利条件,而且同时由于强化了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有力的推动了江宁区的城镇化进程,江宁开发区起到了一体两面的作用。开发区这种推动生产率持续提高的优势是长期发展和动态升级的结果,而且越来越呈现出不断差异化和不可复制性,成为江宁区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的独特一极。

(3)独特的郊区文化背景。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植根在于当地社会关系、文化土壤和制度规则之中。研究人员越来越发现,文化因素在地区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可感知的区位优势背后深藏着一张“无形的人文之网”,后者深刻地影响着企业和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有形的区位优势使企业能够便捷、低成本地获取生产要素和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助于其向区域集中,从而有助于形成产业竞争力;而文化网络是指对经济行为主体所嵌入的本地由亲缘、地缘、业缘等形成的社会关系、文化信念及制度规则,特别是产业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的过程中,地区文化网络是经济增长的深层次因素。江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作为都市涉农大区,其城镇化和工业化具备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改革开放后长期滞后于主城市区发展,产业结构落后,城镇化水平低下,人均收入水平不高,资本投入和产出均衡落入低水平陷阱,远远落后于潜在发展水平。这种情况下江宁人有着强烈地推动发展的动机,创新意识强,接受新事物速度快,而政府工作效率较高,对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响应能力不断提高,创新制度的供给能够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由于社会成员置身于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不保守排外,吃苦能干,积极乐观,其经济行为镶嵌在同一文化氛围、环境和交易规则之中,人们相互竞争、合作和交流,人力资本得以迅速增加,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又因为对增长具有高认同度和信赖感,干部群众、政府企业之间彼此信任、相互沟通,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这就反过来更有助于建立以信任与承诺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网络,从而推动了市场和产业的成熟,大大加快了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4)分享式的拆迁模式。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大量土地用途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江宁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些独特实践经验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实施了与民分享的拆迁模式,将土地货币化的大量剩余转移给农民,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一,分享的拆迁模式降低了与拆迁户的交易成本,避免利益的激烈冲突带来的麻烦,提高了动迁的效率,并为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引入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其二,这种模式产生了有利于增长的收入效应,不仅直接赋予失地农民财产权利和货币收入,增加了农民的生计资本,扩大和优化了其生计策略空间,使其福利水平得到爆发式的上升,而且能够间接刺激地区经济的有效需求,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三,为产业的发展和规模扩张提供大批“有恒产兼有恒心”的产业工人。在这种征地模式下,江宁区以城镇化、工业化双轮驱动经济增长得到有力的支撑。

3 结论和启示

第3篇:护士职业计划范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知识产权问题被提到了新的高度。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农业、农村工作事关全局,加强农业基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推进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发展农业机械化,这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途径。农机化技术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农机化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应引起充分重视。

一、研究农机化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农业机械化是指用机器代替人、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它以广义的农业为服务对象,范围含盖种植业和田间作业机械,横向扩展到林业、牧业和渔业机械化,纵向扩展到产前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后农副产品贮藏、加工、运输的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技术是指实现农业机械化这一过程所采用的科学技术及成果。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全国农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知识产权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对智力劳动和成果以及其他商业价值的专有信息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知识产权的内容包括版权、商标、地理标志、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未披露信息的保护等等。而作为农机化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有专利、商标、版权及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保护。

(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促进农机化技术的健康发展

对农机化技术创新成果实施一定保护,将会给农业企业带来回报,因而可激发员工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激励农机化技术中的技术创新。另外,还可以促进农机化技术成果的转化,一项农机化成果通过知识产权保护进入市场,可以找到明确的应用市场主体,有利于市场地位,从而诱发了科研成果的应用,促进了科研――开发――应用一体化的形成。其次,可为农机化技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由于有法可依,依法行事,为农化机技术的发展辅平了道路。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提高农机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一种法律制度,规范了市场行为,限制打击了非法行为的发生,从而使进入市场的农机产品质量相应提高,使消费者能够买到优质价廉的正宗产品,保护了其合法权益。同时,大量高质量的农机技术产品投入使用必将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增加农机化技术的竞争力

我国农机化技术产品遍布世界各地,随着我国加入WTO,迫切需要知识产权保护,以便促进我国农机化技术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增加出口创汇,防止侵权发生;即使发生侵权,也将用相应的知识产权协定依法保护。

在国内,我国是个农机技术产品消费大国,这么大的农机市场必然要求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以保障各技术的合法权益,增加其竞争力,坚决打击假冒,盗用商标、反对不正当竞争等侵权行为。

二、我国农机化技术保护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虽然立法时间较晚,但发展较快,特别近年来有所加强,当前农机化技术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法律意识不强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知识宣传不够,很多人很不了解,因而知法,守法意识不够。

从农机企业来看,企业自身的保护意识不强,有的企业有很好的产品,但不善于用专利,商标去保护。有的企业没有专门负责知识产权保护的机构,更不用说专人负责了,造成农机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差,至使市场上假冒商标,盗用推广许可证书等侵权行为经常发生。从销售者来讲,利益最大化驱使他们不惜一切代价,销售侵权产品,挂羊头买狗肉,将知识产权丢在一边,干着违法的勾当,只要有钱赚,不管假冒盗用,由于意识不强,给生产假冒产品的企业有可乘这机。

从消费者来讲,对象以农民为主,法律意识差,喜欢什么便宜买什么,对于价格高的品牌或名牌产品,他们认为不划算,这又给制假盗用者当了帮凶。

(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

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起步晚,还存在着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步伐。作为农机产品本身收益不是很高,如果要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搞专利保护,企业认为不划算,会主动放弃。同样商标注册也要花时间、精力、经费,且都较高。

作为农机行业目前对农机化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条款很少,存在着立法滞后的现象,迫切需要加强。

(三)知识产权保护组织不完善

知识产权保护组织在保护知识产权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各级政府设立了知识产权局,但作为农机化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组织仍不完善,一是缺乏全国性的农机技术协会;二是农机主管部门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组织,兼职的也较少;三是农机企业内部知识产权保护机构不健全,配套制度不完善,没有专门的人才,更没有与有关组织的加强联系与协作,人员素质低,保护性差;四是农机管理工作中懂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及具有专业知识人才缺乏。

(四)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机构执法不力

法院与仲裁机构在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处理中不能及时,公正地裁判,使确权纠分无法及时确权,无法有力打击侵权行为。

知识产权的专门管理机构行政执法权有限,人员专业知识不够,素质不高,且主管理部门分散,打击力度不够,受地方保护主义干扰,很难严格秉公执法,有的不了了之。

三、农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

(一)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1)国家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全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为农机化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 国家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和扶持农机化技术企业的发展。激发专利申请者的积极性,给予一定的扶持和资助。在专利、商标注册时,减少降低申请费,审查费和年检费,减轻农机化技术产业经济负担。

(3)加强新闻、报刊等的宣传和监督作用,一方面正面宣传,另一方面对侵害别人知识产权的企业及个人进行暴光,通过社会舆论监督弘扬正气、抨击侵权,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广泛接受社会各方面人士对侵权的举报、检举,揭发,形成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

(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1)尽快完善知识产权的有关立法,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解决农机化技术在实践中无法可依的问题。根据实际经验制定切合实际的法律制度。比如,在专利保护制度中,加大对侵权者的惩罚力度,缩短专利申请和审查的时间,加强专利管理机关的行政执法力度。在商标权保护制度中,制定有关防伪商标及有关法律规定,结合农机行业特点,制定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对农机化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作出详细规定。重点对农机技术产品商标、专利的取得及使用作出具体规定,对违反规定的给予严历处罚,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打击。

(2)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加大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农机化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创造出自己的精品名牌,通过商标注册,实施法律保护,提高社会信誉,让社会监督、保护。

(3)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制度,对农机产品实施质量认证体系管理,让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好的农机化技术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提高企业形象,从而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其发展。而那些假冒伪劣农机产品不可能取得质量认证书,自然就不会有消费者购买,从而达到保持产权的目的。

(4)全面推行农机新产品推广许可证制度,对农机化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及成果进行鉴定,对成熟的可推广应用的颁发推广许可证。而对假冒盗用推广许可证的给予坚决打击,从而保护了合法的技术成果,促进农机化技术的发展。

(三)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1)在企业及行业内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严格内部管理制度,各农机技术企业及行业应主动适应WTO规则的要求,设计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配备相应的具有专业素质人员及内部规章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提高保护意识,创造一个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内部环境。

(2)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依靠集体智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行业协会可参与组织农机企业进行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对策及方案的经验交流,共同探讨农机化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事务的管理与服务,并对侵权行为予以打击和防范。行业协会还可代表农机行业对外国政府企业就知识产权进行谈判,从人员、信息、法律技术方面帮助支持受害企业维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3)尽快完善,规范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组织,加强对专利机关,商标管理机关,版权管理机关等机构组织建设,增加设备投入,充实人员;提高素质,建立一支作风正,业务过硬的知识产权队伍。强化专利商标、版权管理机构的行政执法,最大限度地保护知识产权。

第4篇:护士职业计划范文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是以种植入皮下长期留置在体内的静脉输液装置,主要由供穿刺的注射座和静脉导管系统组成。可用于输注各种药物、补液、血样采集等。可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和难度,同时可将各种药物直接输入到中心静脉处,防止刺激性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是患者静脉输液的永久性通道[1]。此项技术在国外已有20多年的应用经验,在国内现已逐步发展。静脉输液港可长期使用,注射座的穿刺次数可达2000多次,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以来先后为15例恶性肿瘤患者植入了静脉输液港,术后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作好管理和维护,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保证治疗的顺利实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恶性肿瘤患者15例,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43~71岁,均为术后化疗患者。其中:胃癌 9例,肠癌5例,乳腺癌1例。均选用美国巴德公司提供的三向瓣膜式导管的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1.2 植入方法 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签字后,由医生在穿刺室进行。局麻成功后用穿刺针自锁骨下缘锁骨中线外1/3处进入锁骨下静脉,并在导丝的指引下将导管放入血管,导管头端的最佳位置是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的地方[2]。输液港注射座的植入部位一般选择在锁骨下窝,埋置注射座处的皮下组织厚度以0.5~1.5 cm为宜。注射座置入囊袋后用不可吸收缝线与周围组织缝合固定,术后7 d拆线。

1.3 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术后给予细致的管理和维护,加强对患者的宣教,1例使用至离世,其余14例至今仍在使用中。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是一项新技术,患者及家属对此技术缺乏认识,难免会有担忧和害怕。植入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说明输液港的目的、意义及手术操作的简单过程,消除患者的顾虑,取得患者的合作。

2.2 术后护理 植入3 d内应密切观察植入部位有无肿胀、渗血、疼痛等情况,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如有渗血、渗液及时更换透明贴膜,注意无菌操作。伤口痊愈后,可正常生活、洗澡等。但埋藏输液港局部避免外力撞击。

2.2.1 使用方法 穿刺时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使用无损伤针,确认输液港注射座位置。洗手,戴手套。以注射座为中心,以安尔碘由内向外螺旋方式消毒两遍,直径为10~12 cm。抽取10 ml生理盐水和无损伤针连接排气,用非主力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将注射座拱起并固定,此三指的中心为穿刺点,再用无损伤针垂直刺入穿刺隔,经皮肤和硅胶隔膜直达储液槽基底部。动作应轻柔,有落空感即可。感觉有阻力不可强行进针,以免针尖与注射座底部推磨,形成倒钩。最后回抽见回血以确认针头位置位于储液槽内,再以生理盐水脉冲式注入。将无菌小纱布垫在无损伤针蝶翼下方,再用透明贴膜固定,无损伤针尾连接肝素帽。

2.2.2 护理的注意事项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每周更换无损伤针1次,更换贴膜2~3 次。每次注射、给药前应抽回血确认位置。有回血后再注入生理盐水10 ml。若抽不到回血,可注入5 ml生理盐水再回抽,使导管在血管中漂浮起来,防止三向瓣膜贴于血管壁。两种有配伍禁忌的液体之间要用10 ml生理盐水冲管。抽血或输高黏滞性液体后用20 ml生理盐水以脉冲式冲管后再继续输入其他药液。连续输液期间每6~8 h用10 ml生理盐水冲管1次。避免使用10 ml以下的注射器。输液完毕后均用20 ml生理盐水脉压式正压冲管,最后夹闭导管。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渗漏、肿胀。如果输液港在一段较长时间不使用时应用20 ml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后拔除无损伤针。以后每4周封管1次。

3 使用中的问题及处理

3.1 蝶翼针插到港体侧壁上 临床表现:回抽回血或静脉推注有阻力,回血很慢或无回血,输液不畅,滴数很慢或渐渐停止。

处理:需拔出蝶翼针重新找准位置后插入。

3.2 蝶翼针插入过深或过浅 临床表现:回抽回血或静脉推注阻力很大,不能输液。

处理:切忌用力推注,防止导管破裂,由于输液港底座为塑料材质,所以当插入蝶翼针时,感觉到底部时即可停止进针,而不需要整个蝶翼针都插入注射座。

3.3 导管附于血管壁 临床表现:无法回抽或冲洗注射。

处理:让患者活动上肢或改变,或让患者咳嗽几下。

3.4 纤维蛋白鞘形成 临床表现:无法回抽或冲洗注射。

处理:以生理盐水冲管,必要可重复多次。也可以增加冲洗导管频率。若无效,可接20 ml注射器,轻柔注入2 ml 尿激酶(5000 U/ml),保留15 min。将港体中的尿激酶和血块抽出。若抽不到回血,重复灌注尿激酶。导管通畅后用20 ml生理盐水以脉冲方式冲干净导管后并正压封管。

4 小结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临床使用,较好地解决患者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保护外周血管,提高了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降低静脉化疗难度,保证治疗的顺利完成。总之,静脉输液港植入后,应加强管理,制定统一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标准,形成护理常规,保证静脉输液港的长期使用。

参 考 文 献

第5篇:护士职业计划范文

1.1互联网+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动因

互联网+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研发成本高、风险大,投资成功率不高,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风险。另外,由于风险和回报之间的正比关系,互联网+行业是高回报的行业,很多赚钱的机会和大量的现金收入也促进了互联网+企业扩大业务范围。

1.2互联网+企业多元化的现状与特点

(1)互联网+产业链上下游的逐步连接,企业纷纷通过并购、业务合作模式不断打破下游的壁垒,并建立全方位的综合特色服务,抢占移动互联网+的巨大的利益蛋糕。如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百度并购PPS、爱奇艺投资成立影视公司,揭示了互联网+公司不断地通过打通产业链,整合上下游,追求更大的市场话事权。(2)产业边界日渐模糊。首先,互联网+企业采用了横向扩张的行业范围涉及媒体、零售、金融等传统行业,尤其是在金融服务领域,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公司推出了余额宝、理财通等各种金融服务或产品。另外,传统的商业企业、快速销售公司、大型渠道商等也逐步利用互联网+来提升盈利模式,促进了网上零售业的快速发展。

2、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影响因素

2.1互联网+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无法更好的去适应千变万化复杂的宏观环境

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是互联网+企业的财务管理。这些宏观环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资源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等因素。虽然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外部,但它对互联网+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企业难以预测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如果宏观经济环境恶化,这就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2.2管理者未能清晰认识企业财务风险的客观性

互联网+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没有很强的风险意识,看不到风险的性质,他们认为只要知道如何管理,用好资金,就不会有财务风险。不能主动、积极、系统地实施风险管理,在发生事件之前,缺乏风险管理,事情确实发生后,在管理上非常随意,并不能定期对风险进行复核和再评估,没有将建立财务风险预测、预警、控制系统和预防工作纳入工作之中。

2.3财务决策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科学的财务决策是避免财务失误的重要措施。目前,主观决策与经验决策的现象普遍发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因此将产生决策失误,进而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

2.4互联网+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内部制度,由此会引发内部关系的混乱

在现实中,公司的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会使管理者面临利益的诱惑高于股东给予激励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会为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股东利益导致管理不当,实现股东的目标面临极大的风险。内部财务关系的效率低下是由于管理方式不善。企业与上级企业级及内部部门之间使用和分配的利益,资金管理等方面,有一种管理混乱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保证其完整性、安全性,并造成资金严重流失。

2.5互联网+企业缺乏健全的监管机制

当前,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在考核机制与监管方面仍不完善,各级政府部门建立资产监管部门。然而,政府在管理活动中的风格仍有很大影响,要以管理代替考核的现象屡禁不止,时有发生,干扰了企业的正常运作,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科学的企业监督与评价机制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6外部因素

(1)政策环境变化对企业不确定性的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策环境对市场的影响也开始逐渐增加。因此,企业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一旦不能准确把握政策的发展,发展战略就会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导致企业无法获得充分的市场竞争优势,最终在行业竞争中落后。(2)企业对市场供求变化反应滞后。当前,市场供求的变化率在不断提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要更深入地分析和了解市场,市场供求的变化对企业实际市场反应能力能力来说是一个严格的考验,如果企业在市场上反应滞后,就很难在行业占取先机,从而失去竞争优势。

3、企业多元化经营下财务风险的防范控制措施

3.1构建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的财务决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筹资决策、投资决策以及经营决策和利润分配等。一般来说,企业的财务风险实质上就是财务决策的直接结果,因此,企业的内部财务决策者应该始终进行合理、科学化的“成本—效益”决策原则,最终致力于以最大化的控制企业财务风险为目标,将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在企业实际财务管理决策过程中,第一要对影响财务决策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运用定量计算的方法,以及科学的财务决策模型来辅助决策,另外还要选择控制和管理方案进行合理管理控制,以选择最优方案。

3.2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制定财务风险管理战略

随着普及的多元化经营,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多元化经营也逐渐成熟。企业管理者应充分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形成一种风险管理文化,使其根植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其次,从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来确定多元化战略,分析了影响企业整体风险,制定了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战略。

3.3完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建立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任何战略都需要一个特定的制度与方法来实现。在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过程中,有必要制定一个统一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规范企业投资、融资与经营等各方面。

3.4建立和健全企业的财务风险识别以及预防机制

众所周知,现金流是动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企业能不能保持正常运行下去,不是由盈利与否来决定的,而是由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来处理各种支出来决定的。企业有盈利是预警的前提。企业经营稳定,其账款和库存是相对稳定的,其中,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应大于净利润。从财务管理的方面来确定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这与本行业的现金水平指标和自身的历史水平对比挖潜。认真地分析企业的运营能力和偿债能力等各项财务的指标和现金的流动的状态。此外,我们应该不断地监控风险信号进行监测预防出现应收账款的增加,质量下降,预付款增加,成本上升的现象发生,如果发生这些现象,要进行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措施,把危害降到最低。

3.5加强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

大多数企业公司总部在子公司的管理过程中,通常存在着企业信息失真与信息落后的情况。因此,企业需要进一步解决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必须在企业内部进行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并针对企业内部信息严重滞后问题,企业除了通过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集中化将子公司的实际资金流量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网络化管理,确保公司总部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并进行实时监控,对财务风险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和处理,有效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完善的企业内部信息报告制度,根据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特点,以及实际生产流程,来进一步对信息质量进行规范化管理,另外,还必须通过严格的监督机制,保证信息的真实性,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来防范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在母、子公司集权同分权之间管理管理问题上,始终坚持集权适度的发展目标,通过合理化管理,实现权、责、利益相结合的三个发展目标。

3.6加强企业财务控制的监督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就是对财务人员进行的风险管理。企业通过招聘和培训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确保企业能够有效地防范和管理财务风险。通常来说,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企业内部专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对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产生拥有敏锐的判断和控制能力,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能够快速,准确和稳定的对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预估及控制,针对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原则是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控制,但也需要掌控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从而实现更加专业化的财务风险分析,在使用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根据当前金融环境、理论知识进行财务风险的控制。

3.7开发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集团企业除了通过内部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集中化将子公司资金流动和实际预算进行网络化管理,确保母公司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对企业财务管理,并及时对财务风险问题进行及时的监管,于财务风险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和处理,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完善的企业内部信息报告制度,根据生产和管理的特点,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进一步规范管理信息的质量,也必须通过严格的监督机制,确保信息真实,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防范和降低企业集团财务风险。

3.8创建新型财务管理模式

企业通过对财务管理技术的革新和创新发展,同时有效的融合自身企业的实际发展现状,实施针对性的财务管理方式,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高效数据处理,为企业进行子公司以及分支机构管理带来更多的便利。同时还需要根据各个行业在财务管理问题中提出的不同需求,结合行业发展特点,进行特殊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发展,有效的满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企业提出的更高发展需求。

3.9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制定合理的风险对策

企业投资给企业管理带来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它对资金缺乏与企业的财务状况有直接的影响,形势的恶化将导致金融危机。企业的管理者应及时向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即使回收资金,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另外,合理利用资金计划,以保证企业财务的正常运行。

4、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企业内部财务组织与相关财务人员需要有效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并最终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在互联网+时代实现完美的发展。

作者:李长燕 单位:上海山水青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万巧儿.中小型互联网+公司财务风险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6(13)

[2]张淑仙.企业多元化经营对财务管理的影响[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03)

第6篇:护士职业计划范文

关键词:商圈;商业地产;影响;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386-02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不断收紧地根,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供给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对于许多开发商来说,随着住宅产品的开发销售完毕,企业为了继续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再找地块开发,但在国家严控土地供给的大政策背景下,拿地已经是越来越困难的事情,没有了土地储备,开发企业就没有了发展的基础,成了断源之水。形势迫使开发企业必须开发一种能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产生持续收益的房地产产品,而商业地产因其占用土地资源相对住宅地产较少,并且能产生长期稳定收益的特性,正好满足了开发企业的需求,因此,开发企业都逐渐把投资策略转向商业地产的开发。

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在城市商业地产的开发中又存在供需错位、空间布局规划混乱、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商铺空置率高、投资风险大等隐患,这些问题无不与城市商圈密切相关联。因此,对城市商圈的研究有助于指导城市商业地产的开发,为城市商业地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二、商圈的概念

所谓商圈,是指以商店所在地为中心,沿着一定的方向和距离扩展的,能吸引顾客的范围。简单地说,就是来店顾客所居住的地理范围,如某店能吸引多远距离的顾客来店购物,这位顾客到商店的距离范围就称为该企业的商圈。日本商圈研究权威石井铁卫认为:“所谓商圈就是现代市场中,企业市场活动的空间范围,并且是一种直接或间接地与消费者空间范围相重迭的空间范围。”商圈具有层次性、重叠性、不规则性、流动性四个特征。

至此,我们可以把商圈的概念归结出三个要点:首先,商圈是一个具体的区域空间,是一个大致可以界定的地理区域;其次,商圈是一个具体的销售空间,同时又是一个具体的购买空间,商圈是一个由销售力所拓展的辐射空间广度和购买向心力所控制的空间广度构成的具体地理区域空间,而且这个地理区域空间很容易在地图上标出来;最后,商圈内各种销售辐射力和购买向心力构成一个类似于物理学中“场”的“商业场”,商业活动就是在这样的“商业场”中进行。

三、商圈构造及其划分

1.商圈的构造

商圈理论认为:一个具体商圈由“点、线、面、流”四个方面构成。

(1)点:指作为市场区域的中心点,是商圈的核心部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一家商店,或一个具体的集中交易的活动场所就是商圈构造中的“点”。

(2)线:是指市场区域内的各种买卖依存关系。显然,依存关系越高,依存程度越高,这种线也就越多和越强,商圈也就越大。当然,由于交易成本(空间的运输成本、信息成本等)的存在及其差异,随着空间范围的扩展,这种依存度一般总是递减的。所以,一个具体的商圈会有它自己的边界。

(3)面:指市场区域的广度,具体是指中心点吸引力所能达到的范围,是由消费者行为的类似性形成的。由于商圈构造中“线”的辐射空间范围的扩展呈现衰退,因此,商圈构造中的“面”呈现层次性。

(4)流:是指市场区域职能的动向和变化。这种变化既受诸如产业格局、需求结构、竞争格局、交通条件变化等外在因素变化的影响,也受包括市场管理方法、市场经营方针、市场硬件设施、市场服务功能等内部因素变动的影响。

2.商圈的划分

商业圈根据在一定经济区域中的地位,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中心商业圈(核心商圈)、周围商业圈和边缘商业圈。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车程、占总销售额的比例、吸引到目标零售设施的消费者比例等方面。

一般在中心商业圈内,包括一些本区域重要的大商场和以这些大型商场为核心的小型商场。中心商业圈占据该经济区域顾客总数比例最高,每个顾客平均购买额也最高,商业物业的收益最高,价格自然也最高。这个商圈内的商业物业由于价格较高,一般经营的商品档次也相对较高。

周围商业圈是指核心商圈的商业区,它一般拥有该经济区域20%左右的顾客,顾客较分散,商业物业的价格水平一般应该低于中心商业圈。由于距离和分散的原因,便利品对这一区域的顾客无多大吸引力,只有选购品才能吸引他们。

边缘商业圈是指位于周围商业圈以外的商业区,其拥有顾客的比例又低于周围商业圈。

区域商业密度随中心商业圈向外依次递减,中心商业圈顾客密度最大,约占商店顾客的55%一70%,周围商圈顾客占15%一25%,边缘商业圈顾客密度最小。由于非中心商业圈的商业密度较小,其商业适合经营那些挑选性不强的商品,商业物业经营的商品档次不能够太高。

四、城市商圈划分对商业地产开发的影响

1.有助于商业地产的合理布局。一般认为,城市商业布局初始格局一旦形成,它就界定了城市商业布局演进的一般方向[8]。但由于一个城市不同地区人口规模、购买力、交通条件等影响商圈形成因素的差别很大,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有差异的地区进行明确的商圈划分,从而协调各地区商业的均衡发展。而作为与商圈关联度极高的商业地产开发,跟着商圈走是商业地产资本逐利性的根本体现,所以商圈划分可指导商业地产的合理布局,有效避免了因过度集中而产生空置浪费等不均衡发展现象。

2.提高商业地产开发类型的市场适应性。城市商圈划分体现了城市商业的总体布局,明确了不同区域所承担不同的商业职能。相应地,商业地产的开发类型也将会在不同的商圈表现出不同的类型。例如在核心商圈内,商业地产的开发一般是以大型的购物中心、ShpopingMall、各类高档写字楼为主,而在次级商圈及周围商圈内则以大型超市、货仓式商场、便利店等中小型的商业地产类型为主。不同商圈为不同商业地产类型提供了发展条件,这些商业物业即满足了商圈内商业经营的要求,又满足了消费者对于购物设施与环境的需求。

3.有效引导消费客流从而提高商业地产定位的准确性。在影响商圈的诸因素中,消费者的特征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同商圈所面向的消费群体是不一样的,城市各商圈以其独特的商业特色吸引了特定的消费群体。例如城市CBD所在的商圈,由于此区域聚集了大量的白领阶层,他们的收入水平较高,购买力强,并且追求新潮时尚。因此,在这样的商圈内经营的商品就以中高档为主。面对这样的消费群体与商品经营档次,商业地产的开发也应定位在中高档次,这样才能在建筑规划设计、招商、业态组合、物业管理等相关工作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五、商业地产开发对城市商圈发展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城市商业繁荣与发展。商业地产的集中开发可发挥集聚效应,扩大商圈的辐射范围,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购物。各商家之间还能实现充分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促使商家想方设法提高商场的经营管理水平。另外,在城市周边发展水平不高的区域内,商业地产的开发将带动这些区域商业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购物需求,促进城市商业的进一步向外扩展。

2.有利于促进老城区的改造并改善传统中心商圈的形象。现代商用物业的开发,给城市传统中心商圈带来新的活力。经过合理的规划建设,使原来老旧的传统中心商圈在街道路面、建筑立面、配套设施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景观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从而大大改善了传统中心商圈的形象。传统中心商圈是一个城市最繁华、人流量最大的地方之一,作为城市的一个“窗口”,对于树立城市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商业地产的开发对于城市商业形象的改善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3.推动城市商圈内零售业和其他相关商业形态的升级换代。零售业是城市商圈最为重要的产业之一,其档次和规模基本上反映出城市零售业的发展水平。现代商用物业的大开发,吸引了许多先进的零售业态,许多国内外知名的品牌专卖店、零售商、餐饮店等的进驻经营,经过物资环境的改造和购物环境的营造,经过全方位的包装和宣传,这些商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使商铺的租金上涨,从而导致许多传统商店、老字号的离去,也使夜市等传统商业空间的消失,而替代它们的是大资本、大商家,极大的提高了城市商圈内零售商业的档次。

第7篇:护士职业计划范文

[关键词]溢出效应;在华外资企业;互联网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073

[中图分类号]F276.43;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01

1 基于互联网研究方法知识溢出的途径

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快速发展,大量网站逐渐建立起来。随着网络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网站的访问量等问题受到广泛重视。国内开始出现专门进行互联网调查的机构,但互联网调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一问题引起研究界和调查界的重视和质疑。本文通过互联网搜索、收集资料,如登录在华企业的网站、管理论坛等。同时,还可去国家图书馆研究、分析部分国内外全国营销文献和专著,收集多数企业进入市场的营销策略和具体案例,如法国标致汽车公司与我国广州汽车厂合资,由于对市场预测出现失误或文化差异管理不佳,导致合资效果不佳,标致公司万般无奈撤出投资。

在华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一般被认为是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拥有者。外资企业传递知识可借助正式渠道:许可证贸易,与本地区企业建立合资企业,出售资本设备等;也可借助非正式渠道:采购人员与当地供应商贸易联系,与本地区企业明确转包关系,通过外资企业将培训人员流动至本地企业或学术交流等。在华外资企业因缺少本地市场资源,它们一般不愿主动将优势资源转让给东道国企业,从而保证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东道国企业若想要获得外资企业独有的知识,通常借助非正式交易渠道获得。知识溢出主要借助3种途径:①外资企业通过与本地区供应商及销售渠道之间的联系,传递着有关存货控制,质量控制等各方面的知识;②在华外资企业培训出来的员工转入本地区企业任职;③外资企业具备充足的能力形成知识壁垒行业,打破传统的垄断局面,提升本行业的知识竞争能力。

2 影响知识溢出的主要因素

2.1 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

良好的宏观经济观可加强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的信心,吸引大量的外国企业在华投资建店。良好稳定的经济运行状态会促进外资企业逐步扩大在华的经营范围及规模。如我国零售业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投资建厂,加大了本地区零售企业学习先进技术的机会。因此,宏观经济环境与零售企业市场化状态成为外资零售业知识溢出的基础条件。

2.2 企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

政府行为主要指通过制定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进一步影响外资企业知识溢出效果。分析我国外资零售企业的发展历程可知,在2004年零售企业全面开放之前,我国政府对外资零售企业步入审核、经营地域、数量均制定规范的政策。这些政策严重影响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发展数量、规模及速度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外资零售企业在华的知识溢出效果。从政府角度来说,政府必须依据市场环境不断完善零售企业市场环境,外资零售业可在优良的经营环境下展开,确保外资零售知识最大程度地外溢出来。同时,制定相对应的政策,积极鼓励国内多数零售业吸收外资企业优良的技术及管理经验。政府必须在过度竞争与垄断之间找寻最佳平衡点,确保零售知识可顺利由外资零售企业外溢至内资零售企业中。

2.3 技术差距的影响

技术差距作为企业之间产生知识溢出的必备条件,有学者认为,如果两个企业间的技术知识水平相当,就不会产生知识溢出的情况。只有当两个企业存在技术知识差距,技术落后的企业必须学习和借鉴先进企业的技术,才会出现技术溢出的情况。但是,如果技术落后的企业无法依据已有经验、教育水平及知识基础吸收先进企业的技术知识,知识溢出效应必然与技术差异存在负相关。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之后,技术水平与外资零售业存在明显差异,导致本地区零售业对外资零售业的学习和模仿,我国零售业技术水平短时期内得到快速发展,外资零售业在我国产生知识溢出效应。

2.4 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

因人力资源流失会导致企业知识发生外溢,外资零售企业可通过各种方法确保本地员工尽量长期留在企业中。如外资企业不断提升本地员工报酬或福利待遇,避免他们跳槽。外资企业的先进知识并不能立刻被内资企业利用,内资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吸收能力,才能把上述知识转化为自身可应用的知识。企业外部知识作为各类交错复杂的信息源,对某个企业来说,只有部分知识对其有用,企业需要具备相应的吸收能力才可获得、吸收这类知识,进而转换成企业自身的知识,从而开展创新活动。换言之,外资企业的知识溢出并非是免费的,若内资企业缺乏吸收能力,这类知识对其并无任何益处。

3 结 语

外资企业的进入为东道国带来先进的技术信息、物流技术、经营管理知识等内容,外资企业借助上述优势获得最大的竞争优势。外资零售业的知识溢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本地区企业的进步,为本地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石松,孙谦.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J].现代管理科学,2015(2).

[2]谢新洲.从网络传播研究到互联网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3(1).

第8篇:护士职业计划范文

【关键词】 舒适护理;血液净化;急性百草枯中毒;临床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1.177

百草枯是一种毒性比较大且腐蚀性较强的除草剂, 会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进而造成百草枯中毒, 急性百草枯中毒会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临床上 通常采用血液净化的方式来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 在患者治疗期间配合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十分重要, 舒适护理能够针对中毒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临床效果显著。本文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接收的48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接受血液净化的患者, 对在血液净化期间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进行详细的分析,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抽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48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接受血液净化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 各2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6例, 女8例, 年龄19~79岁, 平均年龄(52.1±7.7)岁;参照组患者中男15例, 女9例, 年龄18~80岁, 平均年龄(51.9±7.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所使用仪器为德国贝朗, 持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机, 贝朗耗材, av6001滤器健帆树脂230罐流器, 健帆树脂330罐流器。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医护人员为使用生理盐水清除患者口腔内部的有毒物质, 以便能够降低催吐对患者造成的严重的影响。同时让患者服用少量的蛋清, 降低对患者食管黏膜造成的损害。观察组患者在血液净化期间进行舒适护理, 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进行细致的心理疏导, 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②血管通路护理:护理人员要保持患者血管通路通畅, 严密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③饮食护理: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 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的血液净化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血液净化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23例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治疗有效率为95.8%(23/24), 参照组患者中16例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治疗有效率为66.7%(16/24),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0, P=0.010

2. 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22例, 不满意2例, 护理满意度为91.7%(22/24);参照组满意15例, 不满意9例, 护理满意度为62.5%(15/24),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8, P=0.02

3 讨论

急性百草枯中毒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肾等部位的受损现象, 会导致患者缺氧和窒息[1]。目前, 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治疗方式就是进行血液净化, 而患者血液净化期间的护理方式就显得十分必要。舒适护理作为一种人性化的护理理念, 能够将患者当做护理工作的中心, 进而有效促进患者身体康复, 具有显著的效果[2]。

本文对舒适护理运用于血液净化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8%和91.7%, 远远高于参照组的66.7%和62.5% (P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 舒适护理措施将会变得更加完善和发展, 使其在临床护理中的使用变得更加广泛, 进而使越来越多的患者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 并达到令患者满意的目的, 也会使患者的家庭生活变得更加幸福和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 舒适护理在血液净化治疗百草枯中毒患者中进行应用, 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左艳, 刘伟.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应用血液净化治疗的护理配合探究.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6(6):141-142, 144.

[2] 崔文华, 张晓然, 孙成文, 等. 502例急性百草枯中毒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中国医刊, 2013, 33(4):64-66.

[3] 袁欢. 对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实施有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观察. 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8):118-119.

第9篇:护士职业计划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苗族鼓舞;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一种活态文化,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识、思维方式和精神价值,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1]。当前在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严重冲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致使许多珍贵的资料实物与精湛的传统技艺遭到破坏,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概述

(一)起源

苗族鼓舞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多流传于湘西苗族村寨,受节令和时间的限制,其具有诸多的称谓,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自古以来,湘西苗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多是深山老林和崇山峻岭之中,生活和文化相对封闭,生产条件不高,这些都使得苗族祖先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落后,为了振奋族群精神,调节情感,往往以击鼓为乐,从而形成了苗族鼓舞这一文化艺术。从当前的苗族鼓舞内容和动作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出先祖们的淘米煮饭、种地插秧、耕地犁田等生产生活情境,这表明苗族鼓舞产生于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深深根植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二)现状

苗族鼓舞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承方式落后。苗族鼓舞传承方式基本为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模式,人口组成和形式较为单一,受众规模小,虽然能保证被传授者的技艺质量,但是参与人数少,难以形成规模化和大众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利于苗族鼓舞的生存及发展。

二是现代文明的冲击。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电视和网络等不断普及,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丰富了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和精神文化生活,对年轻人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导致苗族鼓舞逐渐失去群众基础[2]。当前湘西大多数人较少参与苗族鼓舞活动,不愿意练习和学习鼓舞,并且部分人为谋生计而外出,无暇顾及苗族无辜,影响苗族鼓舞的传承和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传承及发展的路径

(一)积极保护传承人

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是以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老艺人开门授徒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载体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因此保护传承人十分之必要。首先,给予传承人物质生活保障。湘西地区经济水平不高,文化和交通等相对落后,许多苗族鼓舞传承人因经济原因而被迫放弃技艺,导致技艺逐渐流失,因此政府可以为其生活提供物质保障,使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提高传承人的名望和社会地位。政府可以支持和奖励为苗族鼓舞做出贡献的人,对其技艺加以肯定,为其提供才艺展示的舞台与机会,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二)加大宣传力度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要想实现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借助舆论导向优势来普及苗族鼓舞的文化及价值,营造良好的声誉。目前苗族鼓舞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没有深度挖掘其价值与内涵,缺乏强有力的品牌宣传力度,多是将其作为旅游宣传附属品,影响其传承与发展[3]。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平面广告和网络媒体,立体化、全方位宣传苗族鼓舞,将鼓舞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加以展现,积极宣传文化深层次内涵,使湘西民族特色与特有的神秘感相结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三、结束语

苗族鼓舞作为生态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对其传承及发展的方式和规律进行深入探索,客观思考其发展现状与趋势,能够让鼓舞在现代生活中获得新生。当前苗族鼓舞在实际发展和传承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传承方式落后、现代文明的冲击、传承危机等,这就需要遵循“以人为本、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的原则,积极保护传承人,加大宣传力度,构建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模式,从而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婉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湘西州的考察[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9-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