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生态系统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规划 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是当前人类在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时所提出的一种对策,对世界各国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强大的生命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又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迅猛的阶段,因此如何在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的伤害,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城市建设领域,走生态城市之路亦是大势所趋。因而,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将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予以实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认真研究城市生态规划,使生态学思想深入人心。
一、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 这种组成形式严格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关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预下,城市生物种群单一,优势物种突出,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分布也受到人为的限制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归根到底,城市生态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作为城市中的主体,在生态规划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围绕主体――人来展开各种规划措施。城市生态规划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又集中体现在以土地为基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宗旨,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特征探讨[J].华中建筑,1997.
[2]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3]王发曾.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理论问题辨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7.
关键词:城市;环境;建设;林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S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城市数量以及城市的规模都在不断的加大,并且其工业规模以及产值也在不断的提升,同时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持续的提升。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也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由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已经对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就使得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时候也同样需要面对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重新的审视,同时对传承多年的发展观、价值观以及资源观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必须要突破这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社会发展方式。
1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确切的说城市是一个符合的生态系统,并且具有一般生态系统的特征,同时还有属于自身的特性,这些特征结合在一起就造成了城市生态系统比较容易出现生态危机问题。
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的传递三个主要功能,并且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并不是双向的,而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过程中。不过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确实可以循环的。而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主要包含有物理、化学信息以及营养信息等等,这些信息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信息网络。
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通常情况下来讲,当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时候,在其自身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是可以进行自身调节并复原的,如果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较多的物种数量同时具有相对复杂的结构,则这一生态系统就具有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的系统。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会经历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并且还会经历由青涩到成熟的过程中。
城市生态系统拥有人工化的倾向,城市生态系统属于是人工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人,人起到的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同时人的作用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来讲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人的因素使得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结构逐渐想人工化方面相靠近,并且随着人类参与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了改变。就城市生态系统来讲,人类已经拥有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双重身份。
城市生态系统极为不稳定,通常情况下来讲,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与物质可以达到生物生存的需要,基本可以成为自给自足的系统。对于这个系统来讲,其基本功能可以进行自我的建立以及修补,从而有效的维持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2林业是发展城市生态环境的必要方式
生态环境不仅仅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也会直接的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建设。如果生态环境较为恶劣,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城市的生态环境对整个城市的发展与建设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通常情况下来讲,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构建主要有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第一方面是对城市环境的保护以及对城市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同时可以通过控制生产企业的生产状况以及生活垃圾的排放等,在配以相应的污染处理方式,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第二方面是,可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通过城市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作用,降低城市的污染程度,从而改变城市的污染情况。但是这两方面都与林业有着必要的联系。所以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城市污染的治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对林业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建设污染治理的费用,城市林业的发展建设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城市森林的核心功能即是环境生态功能,集中表现为城市森林系统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及降低噪音等功能,因而能动地
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保证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林业,林业是治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林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城市林业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纳入到现代化城市建设管理的大系统中去,才能更好地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市的进步与发展。城市化是载体,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核心,发展林业是途径,三者有机联系,相辅相成。搞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高效和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搞好林业建设,尤其搞好林业生态体系的建设,林业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主要的并且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3城市森林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
城市森林的成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城市环境情况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城市的环境也会受到城市森林的影响。对于城市环境来讲,虽然可以通过工程施工予以改善,但是最为有效的方式,还是通过发展与城市相匹配的植物。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的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这样就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且在转化的过程中还可以吸收较大部分的二氧化碳、释放出人类生活所必须的氧气。森林还具有一定净化环境的能力,这是因为森林可以减少或是吸收城市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尘埃等,并且具有杀菌以及减少噪音等情况,所以城市森林对于改变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4结语
世界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终于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共同重视,因此,改变城市环境的现状以及人类居住的现状,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目标。林业在城市环境的建设以及改善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林业是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的主体因素,做好林业建设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君来.加快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内蒙古林业科技,1999,3
[2]丛日春,胡雅君等.城市林业的历史及发展方向.内蒙古林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性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个性特色已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的和谐与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1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目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
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
2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
造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
人口压力: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生存和获取利益的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市场压力: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付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的提供(例如清洁水,良好的大气环境),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处并不会加大总成本。但是如果没有公共财产,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公共财产或者公共财产受到破坏(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气等)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或市场都不会提供控制环境污染的费用和服务,只有政府是公共财产的提供者。来自市场经济的压力愈大政府对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国土资源的责任就愈大。为了改变中国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应当采取刻不容缓的行动,否则,日益扩大的生态赤字将使其他领域所获得的成绩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
二、我们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措施
1加强城市的生态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强。第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 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的有害气体必然会飘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间,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净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要想建设好生态城市,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其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各个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规划生态化,也就是既考虑到现今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又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质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2 加强城市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将大多数野生生物限制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同时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远离了人类祖先所拥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环境,产生了种种文明病。因此,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生态环境越重视, 城市生态环境就会朝着人们理想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就会不断改善。
3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内容和目标:
3. 1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①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②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③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④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3.2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的规划内容
①规划的框架:
鉴于城市的土地的宝贵性,用“土地换生态”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走的道路。从目前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迫切需要建设生态问题相对突出的道路、河流、水源涵养、农田的土地利用;同时从城市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功能的不同需求,有序推进具有一定规模的、多种功能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布局。
②规划模式的配置:
关键词: 生态学原则;生态设计;规划原则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basic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ty view, opposite state in urban ecological design principles to learn the application for a detailed elaborated, an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inside and outside.
Keywords: ecology principle; Ecological design; Planning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 S7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 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济看, 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2 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就是以生态城市为理念进行城市规划,即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进行规划。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城市是人类活动最集中、最频繁的地方,城市中的自然过程、生态环境过程、经济过程、文化过程构成一个复杂的城市生态环境综合体。这一城市生态环境综合体遵循着生态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和规律而运行着。以下就生态理念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作一介绍。
3 生态学原则在城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是一个复合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具有依赖性大、不完善、不稳定的特点,缺乏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较为完善和谐的自控机制,为此,应用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去调控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物质转化与能量利用的生态效率, 开发城市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和环境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生态学原则有以下内容。
3.1 整体性原则
据系统理论,任何系统都是有序的整体,它具有一定结构,且各组成部分之间发生一定联系并执行一定功能,其功能与结构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因此,在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时,应注重宏观的整体效益,谋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①城市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平衡。一是在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树立全局观念,完善和执行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相结合; 二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对城市环境实施容量控制; 三是在注重经济与环境平衡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的生态结构, 考虑城市与郊区、乡村的合理区划及功能配置。如在市郊发展生态农业, 改善城区周边环境,从而缓解市中心的生态压力;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环境的平衡。
②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强调区域性,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要将城市放在特定的区域中,从大的背景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完善有赖于其子系统的平衡发展,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与具体的每一幢建筑密不可分。在提倡建筑单体生态设计的同时,建筑设计要着眼于城市设计,从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及所在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3.2 共生
共生是指一种生态系统中各要素间合作共存、互惠互利的现象。通过共生原理调控城市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及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增强城市的共生能力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尊重自然、与大自然共生共荣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基础条件。它要求:城市与生物共生,新旧城市的共生。
4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4.1城市生态位最优化原则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群落中,在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而且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忧劣势,从而决定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吸引力和离心力。城市生态位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根本因素。城市生态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源利用、生产条件生态位,简称生产生态位,包括城市的经济水平;一类是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位,简称生活生态位,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城市生态位的最忧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解读,从宏观层面而言,城市生态位反映整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与吸引力,应以生活活动为主,同时生产活动不能与生活活动相冲突;从微观层面而言,城市生态位在提供优良的生态位方面对每个城市居民都应是公平的。虽然城市提供给居民的居住空间从空间角度来看存在差异,但生态位大体是相当的。
4.2生物多样性原则
大量事实证明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关系。城市生物多样性,是指城市范围内除人以外的各种活的生物体,在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前提下,所体现出来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分异程度。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功能直接联系与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共同构成了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基础,是生物与生境间、生态环境与人类间的复杂关系的体现。城市生态环境是指特定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由于与自然界的生物生存的环境有较大的差异,城市生物多样性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在经济价值、丰富度、地球物质循环与能量代谢等方面,城市生物多样性虽然与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无法相比,但由于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面积上,近距离地为城市人口服务,因而它是非常重要的。
4.3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城市规划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城市规划要为城市的未来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成长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一切自然群落和人工群落都遵循群落生长或演替的规律运行。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导致“生态逆退”。将成长性(演替性)原则运用于城市规划,就是将一个城市的文脉、历史、文化、建筑、邻里和社区的物质形式当作一种生命形式、生命体系来对待我们要根据它的“生命”历史和生存状态来维护它、保持它、发展它和更新它。
4.4生态承载力原则
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是指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群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即城市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城市发展有一定的规模,自然生态环境是限定城市发展规模的最主要因素。在城市规划中坚持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应做到以下几方面:(1)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我们要科学地估算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运用技术、经济、社会、生活等手段来保护、提高这种能力。(2)要调整控制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与构成。这是一个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3)要考虑城市的产业种类、数量结构与布局。(4)要考虑环境的自净能力和人工净化能力,它们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生存质量与发展规模。 (5)要考虑城市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再利用问题。通过对系统中人文要素的合理布局,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通过规划建设生态型建筑,增加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的融合性、相互增益性,从而提高城市生态的承载力。
城市生态系统是按人类的意愿创建的一种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所需求的大部分能量和物质,都需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而人类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大量废物,由于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和再利用,也必须输送到其他生态系统中去,因此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又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而浑南新城作为一个极速发展的新兴城市,其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也随时面对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1.1环境质量改善缓慢,生态资源制约城市发展
浑南新城目前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一般级别,不适宜人居生活的制约性因子普遍存在。首先,环境污染因素较多,治理难度、成本较高;第二,生态资源制约城市发展,包括植被生态功能低下、优质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最后,城市生态系统脆弱呈现风沙天数增多、外来物种威胁、水生态系统失衡、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周边地区存在潜在威胁等特点,这些都对浑南新城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
1.2能源消耗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
在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为了应对能源和资源的短缺,应提倡采用低碳的生产方式、能源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浑南新城在短时期内难以摆脱对于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并且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低碳技术发展面临现实困难,另外低碳理念的公众认知度普遍不高。
1.3公众环境意识不强,参与环境保护渠道不畅
普通公众甚至地方行政领导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知识缺乏、技能缺失,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的规划与破坏行为也屡有发生,另外,由于缺乏具体的制度和保护措施,浑南新城在信息公开工作中存在着信息公开不及时、公众不能参与实质性决策等问题,导致了公众不能及时为本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看法和意见。
1.4人口压力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浑南新城的经济持续增长和区域人口不断增加,造成资源能源消耗量和污染物产生量的持续攀升,加剧了区域与乡村的环境压力,浑南新城由于经济结构、区域环境基础设施历史欠帐较多,一定程度影响了区域生态系统的合理配置。目前,该区域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工程、固体废物处理、绿化等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需求,还需进一步加强。
2城市生态系统发展对策
2.1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城市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消耗
城市循环经济发展主要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重点领域和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绿色服务业三个产业建设。生态工业主要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生态农业主要开展秸秆还田、秸秆栽培食用菌、秸秆生物质气化技术、城市有机废物和农业废弃物堆制商品有机肥等;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创建绿色宾馆、绿色餐饮业、绿色商场入手;消费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包括环境标志认证、有机食品认证、节能产品认证等模式。
2.2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实现浑南新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具体措施包括:
2.2.1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推行风力发电、引进境外天然气、开发和拓展清洁燃料供应基地、发展生物制气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和增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
2.2.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推进煤炭液化、气化工作,加强节能燃烧技术。改建和新建大型热电联产厂和热源厂,提高集中供热率,提高热电联产的供热面积。
2.2.3全面推广低碳建筑
逐年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对已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并尽最大可能在农村推广节能建筑。
2.2.4努力推动低碳交通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优化交通布局,提高交通效率。
2.2.5大力倡导低碳生活
积极推广低碳居家、低碳出行和低碳消费等生活理念,引导公众进入低碳化生活。
2.3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2.3.1空气环境整治
推动燃煤污染减量化,强化监督管理,有效控制扬尘污染,解决空气中颗粒物超标问题;实施综合治理,强化管理,控制汽车尾气污染;重点突破,实施氮氧化物污染防治。
2.3.2水环境整治
实施区域内河流综合整治,改善河流水质,打造河流生态景观廊道;强化城市污水治理,最大限度削减入河污染物量,保护河流水质;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饮用水安全;强化污染源治理,推进氨氮污染控制,保障水生态系统安全。
2.3.3土壤环境整治
加强绿地土壤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实施有效的城市绿地和各类露土地表覆盖措施,确保绿地地表不露土;依托水系和道路建立贯通性城市生态廊道;创建无污染食品基地,依托区位优势,打造大型绿色产品基地;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管理,防治水土流失,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强自然遗迹和人文遗迹保护。
2.3.4声环境整治
城市建设规划时,应该考虑环境噪声问题,用科学合理的布局避免噪声干扰。特别应重视对噪声敏感区如学校、医院和住宅等的影响;通过优化交通布局、加强交通管制等措施实施道路交通噪声控制。2.3.5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及自来水、卫生厕所等基础设施;加快农村污水治理进程,对生活污水进行有效的收集与集中处理;完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推进农村绿化工程,保证绿化率;采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推进农业节水、科学施用农药化肥等措施,科学有效经济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2.4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在浑南新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坚持环境信息公开,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立法、规划制度,促进公众参与政府环境监督管理,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建立政府与市民对话沟通的固定机制,鼓励公众对周边环境质量进行监督,引导公众运用司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2.5开展宣传教育
由此可见,生物是构成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但就地球时间的整个阶段而言,生物改造环境的反作用实际上一直是相对微小的,仅仅在出现了新物种——人类之后,生物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围大自然的异常能力。人类成为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因此,要求生态学的研究逐渐从以生物为主体发展到以人类为主体,而人类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就是人类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改造、开发和利用而建造起来的、“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其基本理论和方法,不仅涉及人类与地球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必然囊括人类与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关系。
“生活在生命里,生命在自然中”,人类来自自然,人类的生活、生产、文化文明的萌芽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又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社会大发展、大进步的同时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改变。追溯人类文明历史,以不同文明时期人类生态系统的状况解构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不仅能解决当下人类生存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还能为人类命运的最终归属指明方向。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农村生态系统
在农业文明之前,是史前文明以及采集、狩猎文明,在这漫长的原始文明时期,人类依靠自然提供的直接成果维持着基本的生存,自然相对于人类而言,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征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人类依赖自然并且任由自然摆布。
原始文明下人与自然的外在分离和对立,对人类的生存提出了严峻挑战,但也推动着人类不断提升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经过第一次、第二次社会化大分工,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人的主体地位开始逐渐凸显。人类对自然的恐惧和依赖逐渐降低,对抗性增强,对自然的作用与影响日益增加,开始改造自然,在局部范围内也危及到了自然的存在。总体说来,农业文明形态下的人与自然关系表现为:自然对人的威胁趋于减弱,人对自然的作用与影响慢慢增强,但由于能力所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仍处于自然生态系统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农村生态系统是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的缩影。农村生态系统,是指在不同区域范围的农村地域内,不同类型生态系统间的相互能量关系以及占据支配地位的人与各种生物(包括自然生物和农业生命)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它由自然、社会、经济三个子系统组成,是一类“自然一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农村生态系统,经过了人为干预,但仍保持了一定自然状态的生态,属半自然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维持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供给,一定程度上受自然生态条件的约束,具有自然节律性和地域差异性。在农村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生产的有机物质大多保留在系统内,许多化学元素基本上可以在系统内部取得循环平衡,不依赖大量输入,是建立在对资源永续利用基础上、能自我维持的物质循环系统。
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城市生态系统
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工业化生产,拉开了迄今为止最富活力和创造性的工业文明的序幕。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状态。工业文明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城市化。
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后,随着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在控制和改造自然中所取得的空前进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表现为自然对人作用与影响的萎缩和人对自然影响与作用的极度膨胀。秉持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人们认为自然不再是人类必须依存的环境条件,而是人类活动的对象,是人身之外的一个可满足自己需要的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向自然大举进攻和无度索取。工业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的畸形状态,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不同层面之间的严重失衡,最终引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危机。
产业革命后,随着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陆续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发展时期。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城市生活方式取代原来的农村生活方式,城市成为工业文明的中心和象征。一般认为,工业化和现代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生活的源头。
城市生态系统是在人口大规模集居的城市,以人口、建筑物和构筑物为主体的环境中形成的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包括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
其特点是:以人为主体,人在其中不仅是唯一的消费者,而且是整个系统的营造者;几乎全是人工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运在人的控制下进行,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都已经过人工改造;能量和物质容量大,密度高,流量大,运转快;是不完全的开放性的生态系统,系统内无法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许多输入物质经加工、利用后又从本系统中输出(包括产品、废弃物、资金、技术、信息等),物质和能量的运动是线状而不是环状。
城市生态系统的弊病与文明进程的转变
因为是不完全的开放性的生态系统,城市须依赖区域其他生态系统而存在和发展,故城市生态系统的依赖性很强,独立性很弱,是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在物质方面则可以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达到自给自足。城市生态系统就不同了,它所需求的大部分能量和物质,都需要从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同时,城市中人类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大量废物,由于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和再利用,必须再输送到其他生态系统中去。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需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中输入大量的物质和能量、排出大量废物,必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造成强大的冲击和干扰。当今世界各国城市的过度集约发展,大城市病日益突出,环境污染、资源紧缺、交通拥挤、居民生活质量下降……作为工业文明发展的缩影,现代城市生态系统的弊端,昭示着人类又站在转变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社会发展模式、经济型制的大变革,即工业文明向一种新的文明转变。
从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过程来看,无论在哪种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冲突是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冲突和对冲突的协调,推动并规范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需要根据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的状况,对人与自然间关系的冲突进行适度协调。
工业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失度冲突,迫切需要及时的修正与协调,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而要改变人类的命运走向,必须首先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将“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发展到“人一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哲学。因为生态技术虽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但起根本作用的却是全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公众参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问题,将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冲突作为生态文明的基本价值诉求。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技术方法
Abstract: the paper is intended to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city. The technical methods of the eco-city plan are summarized and integrated, a complete technical route is formed to guide the plan of eco-ci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co-city, plan, technical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生态城市(Ecopolis或Eco-city)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并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发展的。城市发展历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城市消耗的能源与资源越来越多,同时其环境影响也越来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要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化发展是根本途径之一[2]。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协调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规划所发挥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生态城市的建设前提,同样需要一套完整科学的生态城市规划体系,指导生态城市的建设。
2我国生态城市的内涵及特点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的内涵都做了不同的阐述,我国学者王如松认为,“生态城并不是一个不可企及、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而是一种可望可及的持续发展过程,一场破旧立新的生态革命”[1]。朱坦教授认为生态城市的本质是人类活动符合自然客观规律,追求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物质、能量和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理想人居环境,其核心目标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6]。毛峰教授认为: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城市是一个人为改变了自然结构、物质循环和部分能量转化的、受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需求影响的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城市以人为本,即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为核心,通过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且能与之和谐相处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3]。由此可见,生态城市的核心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为目标。
朱坦教授提出我国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1)地区差异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背景等基础条件各异,并形成各自的特点,在各自的生态城市建设中有不同的城市定位,如长春市提出建立“森林城市”,昆明提出建立“山水城市”,威海提出建立“以高新技术为主的生态化海滨城市”,而贵阳则是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首个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试点城市。(2)注重生态功能区划的作用。生态功能区划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特色。在全面进行生态环境现状、生态脆弱性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基础上,从城市现有的空间布局和区域生态系统特征出发,规划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并明确各生态功能分区的生态系统特征、功能、发展方向与保护目标,指导其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同时为城市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3)突出重点领域的建设。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强调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推进。大体说来,主要的建设领域在于:强调能源资源约束下的生态产业体系与循环经济建设;强调包括湖泊、河流、水库、湿地等在内的水体在城市中发挥的作用,即进行生态水域的建设;注重和谐社会的生态文化建设;进行高效、可持续的生态交通建设、自然资源体系和环境体系建设[6]。因此,如何根据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特点,更好的做好生态城市规划,是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3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主要技术方法
SWOT(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
运用战略选择的SWOT方法,通过分析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劣势,以及目前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实现定位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路。通过与周边城市对比,分析如何采取有利措施支持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提供科学的指导和依据。
SWOT分析法形式上表现为构造SWOT结构矩阵,并对矩阵的不同区域赋予不同的分析含义;内容上,主要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生态城市建设相关内外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组合,得出一系列适合的对策。首先对规划城市进行关键因素分析,然后通过优势与机遇(SO)、劣势与机遇(WO)、优势与挑战(ST)、劣势与挑战(WT)四个条件因素进行组合分析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路。
资源环境支撑系统承载力分析
该部分主要包括水资源分析,如地表水资源量分析、地下水资源量分析、水资源总量分析、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土地资源分析、大气环境容量分析、森林资源分析、能源分析等内容,从资源环境的角度找出生态城市发展的“短板”,以此作为承载力限值,确定城市发展的人口、工业活动的强度,确保生态城市发展能被地方资源、环境所接受。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在规划之初,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对于确定城市发展潜力和识别其限制因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可作为指导生态城市建设的依据。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组成的复杂而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三个子系统之间按照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通过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彼此作用、互相影响。具体来讲,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应理解为: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合理,系统内生产、生活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良性循环;功能高效,即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高度和谐,自然、技术、人类充分融合;城市内的废弃物排放严格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不受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基于以上对生态系统健康内涵的理解,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目的是分析构成当前生态系统健康中不利因素的根本原因,以便提出适当的对策,引导城市向以“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系统性和区域性”为特征的健康方向发展。
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认为,在建设城市生态系统过程存在着一系列阈限或安全层次。与这些生态阈限相对应,城市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因素、局部点或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的安全的空间格局,称之为生态安全格局,它对维护和控制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典型的生态安全格局包括:源(现存或潜在的乡土物种分布地,构成物种扩散和维持的元点,是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保护对象)、缓冲区(环绕源的周边地区,是相对的物种扩散低阻力区)、辐射道(由源向景观辐射的低阻力通道)、源间联接(相邻两源之间最易连接的低阻力通道)、战略点(对沟通相邻源之间的联系有关键意义的“跳板”)等。
生态适宜性分析
生态适宜性分析就是根据区域发展目标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地学、农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区域发展所涉及的生态系统敏感性与稳定性,了解自然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对区域发展可能产生的制约因子,对资源环境要求与区域资源现状进行匹配分析,确定适应性的程度,划分适宜性等级,从而为制定区域生态发展战略,引导区域空间的合理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
在全面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从现有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和区域环境特征出发,从宏观、中观、微观各层次进行城市生态空间格局划分,构建保障城市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生态安全格局,形成区域特色鲜明、功能布局合理的空间组织形态,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生态功能区划要明确各生态功能分区生态系统特征、功能、发展方向与保护目标,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建设方案,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为制定重大经济技术政策,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4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技术框架
根据上述生态城市规划主要技术方法,结合规划实践活动,总结出如下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技术框架(图1),旨在对生态城市规划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5结语
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基本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精髓的实践体现;系统、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适宜性分析为基础的规划技术方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通过梳理生态城市规划的技术方法,希望可以经过不断努力,完善生态城市规划的思路,探索出一条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的有效途径。
图1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技术框架
参考文献
[1]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Vol.25,NO.1,Jan.2011
[2]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NO.5,2010.
[3]毛峰,朱高洪.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与规划原理和方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Vol.18,NO.1,2008.
[4]陆明,郭嵘,齐刚.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规划初探[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Vol.35,NO.4,2003.
关键词:园林;病虫害;防治
1 产生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
1.1 生态系统结构相对单一
城市的变暖为一些害虫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场所,影响到了害虫的生长速度,也改变了害虫的生活周期,城市中的园林生态系统相对比较单一,并且较小,导致天敌没有办法生存,这样就会出现害虫大量滋生的情况。在城市园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的丰富度不够,结构单一,在城市中落叶很快被清扫干净,这样也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循环,生态系统的自身循环被破坏后食物链也遭受破坏,所以,病虫害不能达到动态的平衡。
1.2 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城市生态系统是个不完全、开放性的生态系统,其中能量和物质的运转绝大部分都在人的控制下进行。城市中,主要以人的活动为中心,住宅、街道、工厂等建筑群对城市的分割,外加城市人口及土地、水源、食物、能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影响削弱了生态系统的互补功能,助长了害虫发生的趋势。
1.3 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困难的原因
首先,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的加快,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渐凸显。下水道、煤气管道、电线电缆等诸多地下设施影响了行道树,街头绿地中的花卉、树木的成活、生长,汽车尾气和工厂排放的有毒气体或废水使得园林植物生长环境恶劣,植株抗病力差,给病虫害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我国目前各个城市的检验、检疫工作人员在对外来育苗的检验、检疫工作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强,为防治工作埋下隐患。最后,有些城市在进行园林绿化施工前,施工单位没有对其项目进行合理的规划,很多树木的搭配不合理,大部分的街道或小区都是相同的树木,这使得虫害往往大面积爆发,为防治工作加大难度。
2 城市园林病虫害防治的原则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均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单靠其中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目的,有的还会引起不良反应。在防治病虫害时,多采用化学类农药,这就造成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大量的害虫天敌。害虫天敌大量减少,当温度适宜时,植物害虫又大量繁殖,这种恶性循环使得病虫害爆发率增高,在病虫害防治的时候要以有利于植物生长和降低害虫生存繁殖为条件。从保障人、园林植物和城市生态系统安全的角度出发对不同病虫采取不同对策,将生态系统产生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益,既控制了病虫害,又保护了人、环境和植物的安全。
3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办法
3.1 植物检疫法
要想让一个城市的绿化环境达到最好,重点就是我们需要充分做好园林植物的检验、检疫工作,在引种之前做好物种的评估工作,对繁殖力强、适应性广、危害性大,又能随植物材料传播的危险病虫种类作为重点检疫对象。
3.2 栽培管理预防法
这是综合防治中的一项基础措施,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和发展对外界环境条件、寄主情况等具有一定要求的原理,抓住影响病虫数量消长的主要生态因子,通过改善栽培、养护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来改变病虫的适生条件,为园林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提高其抗病虫能力,以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园林植物建设时选择能抗病虫害的植物为主,采用常绿落叶结合的方法将草坪、地被植物、乔灌木复层种植,通过科学地搭配树种,建立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提高植物对病虫危害的自我调控能力。树干涂白有效地防止冬季树木的冻害、日灼,提高树木的抗病能力,破坏病虫的越冬场所等。
3.3 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来防治有害生物,主要是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微生物治虫、以蜗治虫、以激素治虫、以菌治病等方法来进行生物防治。
4 结语
我们应因地制宜地将各种防治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协调、互为补充,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充分发挥园林绿化植物自身的生态调控能力,以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生态规划;生态系统
Abstract: this paper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key and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and puts forward personal opinions.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Ecological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建设
1.1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其科学内涵就是倡导社会的文明安全、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环境的和谐。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城市的生态建设
城市的生态建设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其最终目标是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生态城市。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体现在城市生态规划上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原则和整体原则。
2生态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
2.1生态规划
我国学者曲格平在《环境科学词典》中对生态规划作了如下定义:“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下不作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生态规划体现的是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它把城与乡、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天,综合空间、时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之间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规划的目的就是要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2.2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是遵循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各项开发与建设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调控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的信息与规律,来规划、调节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现有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而进行的规划。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其目标是:
(1)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
人口的数量与结构,要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抑制过猛的人口再生产,以减轻环境负荷;土地利用类型与强度要与区域环境条件相适应,并符合生态法则;
(2)城市人工化环境结构内部比例要协调。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城市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结构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区域回旋空间。
(3)城市生态规划的目的。
它是在一定的可接受的人类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使城市的经济、社会系统在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得到不断的发展。
因此,城市生态规划应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建立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有序结构;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致力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治理、污染控制和保护,而且把当地的地球物理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多功能、多层次、多目标控制的综合研究与规划,据此进行城市结构调整、规划设计、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规划建设。
3城市生态建设中城市生态规划的重点
3.1城市生态和谐度评价
任何城市都是在人工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城市在任何发展时段都存在着人类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生态”而各城市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水平、生态意识等的差异,这种城市中“人类与其周围环境”关系质量的优劣程度可称为城市的“生态和谐度”这种城市生态和谐度应包括三层含义:(1)城市人类的健康;(2)城市环境的持续;(3)两者之间的和谐。
3.2创建城市生态管理系统
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废水、废渣以及饮食业、屠宰业、农副市场、大众娱乐场所等系统排出的各种废弃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进行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统,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运转系统,以及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的高水平管理系统,是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有力保证。
3.3做好生态功能分区规划
生态功能分区是进行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是在对城市生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生态敏感区、生态控制区、生态功能区等的用地规划。
通过土地适宜性分析和生态敏感性分析,确定对城市生存、运行和发展具有关键制约作用的生态因子及其所在的空间区域;通过对城市周边地区生态系统的弹性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的用地性质、建设项目、建设强度等规定、管理和控制的区域;通过对人类聚居地生态健康分析,确定聚居地特殊的自然景观区域或人工建立的模拟自然景观区域"
3.4加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和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核心作用。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体的绿色植物的总称,是以成片森林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和福利水平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这些森林对于保证城市的发展及补充城市绿地的不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城市生态规划中的注意事项
4.1注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
这里所指的自然景观要素(或称原生的自然景观要素)不仅仅是指山、水等自然景观要素,还应包括历史文物古迹经历了长期的环境演变,这些景观要素无论是对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还是对其周围环境的适应上,都已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了相对的平衡空间,具有很大的生态保留价值不仅如此,在城市生态规划中,把这些原生的自然景观元素与城市现代的景观元素结合起来,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保持这些即使很细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观部分,可以丰富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同时为新城的居民提供异样的城市空间去休闲、休息或者仅仅就是观赏和回忆自己过去熟悉的文化和环境"
4.2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是地球表面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对改善和调节人居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意义,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其生态服务包括: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为公众环境教育提供机会和场所等,所以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护、恢复城市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这对改善城市环境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3注意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
可持续的城市,需要一系列自然开放的城市缓冲空间,来区别和独立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在目前的城市规划中,只注重对城市公共广场、城市公共绿地等进行了组织安排,而对城市边缘地带,特别是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地带的作用和布局缺乏深入研究在城市生态规划中应对城市的边缘地带用自然的元素去创造一个清楚逻辑的城市系统,使城市和乡村这两个系统非常容易的进行快速联系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