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生态系统作用范文

城市生态系统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生态系统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生态系统作用

第1篇:城市生态系统作用范文

关键词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地理信息系统;珠江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6-0178-04

珠江三角洲城市由广东省9个城市组成,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肇庆、江门、惠州、东莞和中山。以2004年计,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10左右。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呈现了勃勃生机,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已成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成熟、最具影响力的地区之一。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反映了现实生态位与其最佳生态位的贴近程度,反映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性、城市居民生活的适宜程度、城市竞争力大小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构建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指标体系,评价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是对城市适宜发展进行科学评判和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体现城市结构、城市功能、城市协调度和反映人口指数、基础设施、城市绿化、经济水平、物质还原、资源配置、生产效率、流动便捷、社会保障、城市文明和可持续性的指标体系,选取了1995-2004年10个年份的数据,并将10个测评年份的数据统一进行标准化处理,实现了不同年份和不同城市的可对比化,最后获得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测算结果。除了对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进行比较之外,本研究的另一特点是划分了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的类型,分析了类型的变化和由这些变化形成的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发展的特点。

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采用的社会统计学、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目标采用不同技术和方法,在城市生态适宜度评价上,主要采用社会经济研究的常规方法,同时将GIS技术和社会科学的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结果解释,设计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模型,方便快捷地对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进行评价。在研究技术路线图中列出了所选的各种技术、方法,在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各种技术和方法是穿插使用的(见图1)。

2 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

2.1 构建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城市结构、城市功能、城市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和运行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确定指标体系框架模式和评价重点(见表1)。城市结构则是由人口指数、基础设施、城市绿化、经济水平等指标组成,其作用是满足城市生态适宜的必要的结构。城市功能是由物质还原、资源配置、生产效率、流动便捷等指标构成,主要作用是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城市协调度则由社会保障、城市文明和可持续性等指标构成,主要作用是解决城市的自身发展,提高城市软件水平。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结构和特点分析,按照构建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指标体系的原则,本文将表征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的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分总目标层和分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见表1)。

2.2 确定城市生态系统最适宜值

本文的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最适宜值亦即最佳值,表示该指标的值为最适宜值的时候,城市的生态系统适宜度达到最好的状态。最适宜值来源主要有6种,①国际标准,②国内标准,③国内外城市的现状值或多个城市现状值的平均值,④城市规划值等,⑤珠江三角洲2004年及以前的最佳值,⑥根据现状值进行外推。

对于不同的城市来说,27项因子的适宜值是很难确定的,但一般而言,对于失业率和每平方千米二氧化硫排放量来说,一般是越小越好,故选取它们标准化后的最小值作为其最适宜度值。对于其他的指标,如工业固废利用率、职工平均工资等是越大或越多越有利于居民的生活,因此以这些因子标准化后的最大值作为其相应的最适宜度值。

2.3 指标数据的处理过程

为消除指标数据存在的量纲或级数差异,采用线性变

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指标体系是由4个层次构成的,每一层的指标的划分又各不相同,导致了确定权重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分目标层的指标的权重划分为:城市结构、城市功能和城市协调度的权重分别为0.372、0.325、0.303;对于准则层运用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根据各类指标及各类指标诸因子在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权重计算、一致性检验等步骤,分别计算出城市结构、城市功能和城市协调度3类分目标层中的各准则层的因子对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的相对重要性;指标层的权重的确定采用十分制打分方法。

2.5 测算模型

由于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各指标之间的相互独立性,也即各指标对适宜度彼此无影响,因此,对适宜度的计算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模型来处理。即:[WTBX]d=∑n[]i=1[DD)]widi[KH*4]式中:di、wi分别为下一层指标i的评价值及其相对应的权重,[WTBX]n为所在指标层中的因子总数。这样,从指标层开始,计算出上一层指标的评价值,再由上一层指标的评价值和相应的权重,通过线性加权求和计算出更高一层指标的评价值,最后计算出珠江三角洲各年份的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值。

3 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分析

3.1 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的类型及变化

从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表(见表2)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的城市生态适宜度总体呈增长趋势,说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适宜度普遍得到增强。每个城市的涨幅不 一样,东莞、深圳、广州、肇庆、中山、惠州的适宜度提高的幅度较大,分别是0.294 9,0.254 9,0.190 8,0.168 8,0.166 0,0.140 6。

以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在1998、2001和2004年3个年份的3个准则层数据为基础数据,对27个城市样本和3个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数据作标准差标准化处理,最远距离法进行聚类,把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划分为3个大类,然后根据各个大类的情况进行了亚类的划分,共划出了8个亚类。

珠海、佛山的涨幅在0.1之内;江门基本上保持平稳状态,适宜度值在0.3~0.4之间。提升幅度最大的是东莞和深圳,比较大的有广州、肇庆、中山、惠州和佛山,保持相对稳定的有珠海和江门。

3.2 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的类型演变

珠海为稳定性最高的城市,在三年的测评中,一直处于I3类城市,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惠州、中山、肇庆、深圳属于比较稳定的城市,虽然亚类发生了改变,但在这3年中都在一个大类里,属于亚类变化;佛山、江门、东莞属于基本稳定的城市,同为连续两年内都在一个大类,其中一年在上一大类或下一大类的变化,虽然发生了变化,但都属于基本稳定的城市;广州为不太稳定的城市类型,从1998年的I4亚类到2001年的III类,跨度比较大,但在后面的2001-2004年的数据看来,广州逐步稳定下来。

总的说来,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类型趋于稳定,珠江三角洲城市结构好的城市逐渐增多,珠江三角洲城市功能好的城市逐渐增多,珠江三角洲城市协调度好的城市数目趋于稳定。

4 结 论

在通过构建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指标体系,进行指标的选取和处理,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的测算和评价之后,本文得到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发展的一些结论:①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增强;②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适宜度3个垂直层次的发展稳定性不一致;③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适宜度发展模式为内在因素影响型发展模式;④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测评受指标异常变化影响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董德明, 包国章.城市生态系统与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问题[J]. 城市发展研究, 2001,8(增刊):32~35. [Dong Deming, Bao Guozhang. Theoretic Problems on City Ecosystem and Ecopolis[J]. Urban Studies, 2001, 8(S):32~35. ]

[2]韩秀娣. 城市生态位的内涵及其调控[J].城市研究, 2000, 2(81):42~64.[Han Xiudi. Connotation and Regulation of the Urban Ecology Position[J]. Urban Study, 2000, 2(81):42~64.]

[3]刘玉玫.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估研究[J]. 中国统计, 1996,175(8):19~22.[Liu Yumei. The Assessment of

Urban Residents' Life Quality in China[J]. Chinese Statistics, 1996,175(8):19~22.]

[4]于志熙.

城市生态学[M]. 北京: 海洋出版社,19921~2.[Yu Zhixi.Urban Ecology[M].Beijing:Ocean Press,1992,1~2.]

[5]Li Zizhen, LinHong. The Nichefitness Model of Crop Popu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J]. Ecological Modeling. 1997, 104(2~3):199~203.

[6]MinWoong Sohn.Distance and Cosine Measures of Niche Overlap [J]. Social Networks, 2001,23(2):141~165.

[7]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5):16~19.[Song Yongchang, Qi Renhai, You Wenhui. A Study on Indices System and Assessment Criterion of EcoCity[J]. Urban Environment & Urban Ecology, 1999,(5):16~19.]

[8]沼田真. 都市生态学[M]. 岩波新书, 1987,(383)225.[Zhao Tianzhen?. Urban Ecology[M]. YANBO NEW BOOK. 1987,(383) 225.]

[9]马世骏, 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 生态学报, 1984, 4(1): 1~9.[ Ma Shijun, Wang Rusong. The 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lex Ecosystem[J]. Acta Ecologica Sinica, 1984, 4(1): 1~9.]

Evaluation of urban ecosystem nichefitnes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XIA Bin1 XU Jianhua1,2 ZHANG Meiying1 LOU Xukui1,2

HE Huiyu3

(1.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China;

2.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39, China; 3. Guangdong Institute of Metrology,

Guangzhou Guangzhou 510630, China)

Abstract Theories of the ecosystem niche-fitness evaluation have obtained the various acceptance since statement.This resea rch mainly analyzes and asse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ecosystem nichefitness by researching cities. By the Social statistical methods, t he index system has been constructed whichis combined of the two, that the vertical manifesting the urban structure, the urban function, the urban coordination, and the level reflecting the situation of economy,social,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Selecting the data of 1995 to 2004 10 years, through evaluating the ecosystem nichefitness of nine citi es of Pearl River Delta, and, standardized and nonnegative processing all of the ten years data, it has been realized that the contrast in different years and different cities. This study classifies types for the urban ecosystem nichefitnes s, and then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all types,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ecosystem nichefitness which formed by these changes. Finally, it draw 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ecosystem nichefitness is enhanced; (b) On the three vertical lev els, the development stabilities of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ecosystem nichefitness are inconsistent; (c) The model of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ecosystem nichefitness

第2篇:城市生态系统作用范文

[关键词] 城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价值评估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1973年由Holdren和Ehrlich[1]提出,逐渐得到环境科学、生态学、经济学及其它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重视[2-7]。

城市是一个高度复合的人工化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和功能上都存在明显差别。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早期,研究重点一直局限在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类型。直到20世纪末,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才开始广泛开展,其理论探讨和实践方法逐渐深入[8-12]。

1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1.1评估方法原理

目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方法主要分为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模拟市场价值法三类。国内外有多种价值估算模型,Costanza等[3]的方法模型在国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首先对研究区域内的生态系统进行分类,并划分不同生态服务功能;其次,应用多种价值评估方法,计算单位面积下各种类型生态系统的不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最后汇总得到不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结构表。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元/a;

――第i种类型生态系统的第j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单位价值,元/hm2;

――第i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总面积,hm2。

1.2服务功能划分及参数取值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及其价值估算等至今尚未形成共识,本文在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三大类:①提供生活和生产物质的功能,包括食物生产、原材料生产;②与人类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相关的生命支持的功能,包括: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固碳释氧、土壤形成与保护、净化空气、生物多样性保护、减轻噪声;③满足人类精神生活需求的功能,包括娱乐文化。本文在谢高地等[6]制定的生态服务价值表基础上增添了固碳释氧、净化空气、减轻噪声等属于城市生态系统中较为重要的功能,其参数取值及计算如下:

1.2.1 固碳释氧的价值

分别采用造林成本法和碳税法进行固碳价值计算(中国造林成本每吨C为260.90元,瑞典税率每吨C为150美元,换算为1020元人民币[13]),用造林成本法和工业制氧法估算植被释放氧气的价值(中国造林成本每吨O2为352.93元,制氧工业成本每吨O2为400元[13])。每公顷林地每天吸收CO21000kg、释放O2 750kg,每公顷草地每天吸收0.36kg CO2、释放0.01kg O2。

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可得城市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林地的固碳释氧功能价值为336821.5元/hm2,单位面积草地的固碳释氧功能价值为85.5元/hm2。

1.2.2 净化空气的价值

净化环境空气功能包括吸收SO2、吸收NOx、滞留过滤降尘和飘尘,采用代替花费法进行计算。每公顷林地平均每年可吸收SO2152.05kg,以SO2治理代价为3000元/t,则每公顷林地吸收SO2所提供的服务价值为456.15元;每公顷林地每年可吸收NOx 380kg,汽车尾气脱氮治理的代价为16000元/t,则每公顷林地吸收NOx 所提供的服务价值为6080元;每公顷林地平均滞尘能力为21.65t,削减粉尘成本以170元/t计算,则每公顷林地滞尘的经济价值为3680.5元。

计算所得,城市单位面积林地可创造净化空气价值为10216.7元/hm2。

1.2.3 减轻噪声的价值

目前对森林生态系统降低噪声价值的估算方法是以造林成本的15%计,以平均造林成本240.03元/m3,成熟林每公顷蓄养量80m3计算:

每公顷林地减少噪音功能的价值

=240.03元/m3×15%×80m3=2880.36元。

1.3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城市生态系统在平均状态下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如表1所示。

注: (1)荒漠在城市系统中可对应其它类型用地。

(2)根据耕地所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的实际效果,在进行固碳释氧、净化空气、减轻噪声三项价值计算时,将耕地单位面积价值折算成有效林地价值,折算系数为0.2。

(3)园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取林地与耕地价值的均值。

(4)城市建设用地(包括城镇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参考Coslanza等的思路,不估算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2 案例研究

2.1案例概况

厦门市同安区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闽南厦、漳、泉“金三角”的中间前沿地带,厦门市域的北部,境内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海岛。同安区常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晴雨多变,秋凉气爽宜人。全区总面积约690km2, 2009年全区总人口49.5万人。

本文所涉及同安区不同生态类型用地面积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厦门市同安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为计算同安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这里将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划分为耕地、林地、园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它用地,具体见表2。

2.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根据城市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表以及2005年、2009年同安区不同生态类型用地面积,计算同安区2005年、2009年的生态体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分别为137.6亿元和134.1亿元。具体详见表3和表4。

就同安区而言,2005年~2009年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并没有很明显的增减,2009年比2005年下降了3.5亿元,主要原因是同安区的林地、园地和草地面积都有所减少,而面积增加的城市建设用地对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没有贡献。6类生态用地中,只有水体的服务功能价值呈现增长,2009年比2005年增加价值约1亿元,水体的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文化娱乐等方面。

从生态类型来看,同安区林地生态系统产生的服务功能价值最高,2005年、2009年分别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73.6%、75.0%;园地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价值占第二位,2005年、2009年分别占总价值比重的20.4%、18.8%;耕地生态型在2005年、2009年占比为5.7%、5.3%,排名第三。荒漠(包括其它类型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最低。林地和园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实行退耕还林政策的必要性。同时,林地在评价的10项服务功能中都有突出的贡献值,这也表明了在城市生态系统保持一定比例的森林面积是十分必要的。

从服务功能上看,城市生态系统提供的10项功能中,固碳释氧产生的价值最为显著,占总价值的90%以上,提供这一功能的主要有林地、园地、耕地以及草地生态系统;另外,净化空气功能的服务价值也较为突出,占总价值的3%;而其余8项功能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过低。

3 结论与分析

本文构建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表,并以厦门市同安区为例,定量反映出城市生态类型用地面积的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同安区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2005年、2009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为137.63亿元、134.06亿元,其中林地生态系统在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同安区而言,固碳释氧的服务功能产生的经济价值远大于其它服务功能,但也从中反映出水源涵养、娱乐文化、生物多样性等服务功能还有待加强。

目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研究还是建立在Costanza等人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体价值等于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简单加和,这一技术路线存在一个明显缺陷,即忽略了空间中各种生态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及空间异质性,这需要更加复杂、严谨的模型以及庞杂和精确的参数来计算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国内外实践工作的广泛开展,相信必能不断充实和丰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探索更符合实际情况的价值评估模式。

参考文献

[1] Holder J,Ehrlich P R. Human Population and Global Environment[J]. American Scientist,1974,(62):282-297.

[2] Daily G C.Nature’s Service: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Washington DC:Ialand Press,1997.

[3] Costanza R,D’Arge R, De Groot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387):253-260.

[4] 刘玉龙,马俊杰,金学林,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15):88-92.

[5] 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5):635-640.

[6] 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2(18):189-196.

[7] 唐,朱坦,徐鹤,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3(17):45-49.

[8] 宗跃光,徐宏彦,汤艳冰,等.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结构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4(12):19-22.

[9] 夏丽华,宋梦.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71-74.

[10] 彭建,王仰麟,陈燕飞,等.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初探――以深圳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1):594-604.

[11] 李镜,张健,曾维忠.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以雅安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24):114-119.

[12] 梁治平,周兴.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价值损益分析――以广西贵港市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4):67-70.

第3篇:城市生态系统作用范文

1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价值

在人口剧增、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巨大压力之下,天然生物资源趋于减少,使生物多样性面临极大威胁。这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全方位的,包括了从遗传基因到生态系统乃至景观的各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经济、生态、科学研究、美学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就城市生态系统而言,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工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人类物质生活的主要来源,还具有极其重要的环境资源价值,如调节气候、保持水平、降低噪音、降解污染物、美化环境等,同时,在人类生存中必不可少的娱乐、美学、社会文化、科学教育、精神及历史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生物多样性以其积极向上的勃勃生机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因此,它对于人们心理、道德和思想上的起点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也是难以估量的。

2城市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现状

城市生态环境是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物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城市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场所,又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地,城市生态系统有其特有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即城市的生物区系组成(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虽然人们竭力保持原有的物种,并有意识地进行绿化和园林建设,增加了一些人工景观单元,甚至无意识地带入了一些伴人生物,使城市中某些生物种类及其遗传品系有所增加,但总起来看,城市中生物多样性是不令人满意的,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人类自目的开发建设,使自然生物种类减少,而伴随着生物种类相应增加,破坏了城市的生物区系组成。

3角军决问题的出路和途径

由于城市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性,在人工生态环境系统中不具备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全面的、综合的系统,同时不具备自然生态系统中自我保护与修复功能,因此,人工生态系统相对比较脆弱一些。另一方面,其具有经济化发较好、资金储存量大、以及人类所需物质基础丰富,存在大量人类所需生产生活所需物品。其中,其物质的补充及丰富以及资源的积累需要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流动来实现的,人类只是利用其资源却忽略其环境的保护,将废弃物品修道自然环境中,生产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现象也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危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威肋、自然生态环境,还使打破了人类与自然的共同生存,使矛盾日益增大,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必须进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从而探讨其对于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研究出具有科学依据的解决措施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维护国家基本利益。

3.1将城市生态系统置于生物圈的范畴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居民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通过人类活动,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改造和营建的人工生态系统。从归属看,城市生态系统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人工生态系统,而陆地生态系统与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一起构成生物圈,所以城市生态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生物圈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不能只考虑自身,而必须从生物圈的范围来衡量。城市居民与任何一种微生物、植物、动物物种一样,都是自然界的一员,共同生活于生物圈,所以,人类不应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而应与之协调相处,遵循自然规律,以维持生物圈的良性运转。

3.2搞好城市生态园林建设

城市园林是一类以人工生态为主体的景观,以市区公园、广场绿地、庭院绿地、道路绿化带、森林公园、苗圃等。一个完善的、生态稳定的园林景观应是其结构与功能的高度统一、和谐的景观,其外部形式应符合美学规律,而其内部结构和整体功能,更应符合生态学原则和生物学特征,如群落的分层、镶嵌、生态平衡、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等。由于生态园林强调是人工园林和自然生物群落的有机结合,因而在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方面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如园林的空间异质性、园林类型的多样化及大园林规划等都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丰富所发展奠定了优越的基础。在美国,城市园林还积极参与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体现出二多一少的特色,即树木花草多,野生鸟兽多,建筑少。在国内,许多城市的园林建设正逐步走向生态化、自然化。

3.3加强城市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研究 应对城市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编目,并结合地理、植被、管理等建立城市多样性信息系统(包括数据库,图形库、专家系统库),同时建立监测网点进行长期监测。从而为生物多样性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

3.4提高全民素质,强化保护意识

第4篇:城市生态系统作用范文

关键词:生态建设;城市规划;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个性特色已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的和谐与持续发展的战略。

1 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1.1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目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

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

1.2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

造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

人口压力: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生存和获取利益的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市场压力: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付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的提供(例如清洁水,良好的大气环境),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处并不会加大总成本。但是如果没有公共财产,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公共财产或者公共财产受到破坏(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气等)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或市场都不会提供控制环境污染的费用和服务,只有政府是公共财产的提供者。来自市场经济的压力愈大政府对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国土资源的责任就愈大。为了改变中国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应当采取刻不容缓的行动,否则,日益扩大的生态赤字将使其他领域所获得的成绩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

2 我们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措施

2.1 加强城市的生态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强。第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 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的有害气体必然会飘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间,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净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要想建设好生态城市,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其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各个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规划生态化,也就是既考虑到现今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又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质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2.2 加强城市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将大多数野生生物限制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同时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远离了人类祖先所拥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环境,产生了种种文明病。因此,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生态环境越重视, 城市生态环境就会朝着人们理想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就会不断改善。

3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内容和目标:

3.1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3.1.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3.1.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3.1.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3.1.4 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3.2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的规划内容

3.2.1规划的框架:

鉴于城市的土地的宝贵性,用“土地换生态”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走的道路。从目前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迫切需要建设生态问题相对突出的道路、河流、水源涵养、农田的土地利用;同时从城市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功能的不同需求,有序推进具有一定规模的、多种功能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布局。

3.2.2 规划模式的配置:

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类型主导功能目标进行城市结构、模式配置的设计,以实现综合功能优化为目的,利用丰富的小区多样性进行模式配置,形成多方位复层结构模式、多样式混和结构类型的接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环境。在因地制宜、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基础上,更加注重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建设主旨,在注重景观效果的同时,把提高生态效益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利用生态定位理论,营造多种模式的城市生态配置类型,满足城市建设需要。如在城市交通方面,在做好视线诱导、遮光、缓冲的基础上,注重生态隔离、噪音隔离、抗污染、抗灰尘等生态效果。并建立基于游憩主导功能、隔离主导功能、美观主导功能、文化主导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主导功能的城市生态交通环境。

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然而城市的起源到城市的发展中,人文精神影响着城市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城市规划也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延续。而生态城市规划则是一个新兴的词汇和规划理念。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要保证城市建筑在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协调及统一,如何使建筑成为生态城市中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第5篇:城市生态系统作用范文

关键词:绿地系统 规划 生态园林 理论方法

1、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

1.1生态园林城市提出的背景

我国从1992年开始园林城市的创建活动,其重点在城市的绿化建设,实行了十多年后,全国城市的生态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因此, 2004年9月22日,国家建设部向全国又发出了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号召,提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新目标,其根本目的在于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目标明确单一,可操作性强,适合目前我国的国情,对于改善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建设生态城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基础作用,所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成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

1.2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

生态园林城市的理论尚在发展之中。保护非再生自然资源;珍惜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抢救逐渐消亡的历史文化;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建设舒适宜人的绿色家园;缩小区域差异与平衡发展;重视科学规划与有效实施;承担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就是要利用环境生态学的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建筑,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真正的生态园林城市应该是生态之城、美丽之城、高效之城、和谐之城。

2、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搞好城市生态园林的规划与设计

科学规划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前提,城市生态园林规划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类的福利为出发点,追求与实现人、园林植物及其景观、城市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共存。应用城乡规划学、生态学、系统学、风景建筑学、植物学、林学、药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充分认识到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城市外部其他生态系统必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必须用系统的观点从区域环境和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制定完整的城市生态园林的发展战略规划;以生态学中廊道的作用、结构与斑块的关系等理论为城市道路、滨河等线状发地提供科学选择依据,以景观生态学中斑块的大小、形状及边缘生态效应等理论应用于城市生态园林中点及重点面的规划,主要寻求城市中点及主要专用绿地(面)的布置位置、大小、形式的生态效应及其相连关系;运用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在城市各生境岛之间以及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修建“廊道”(绿化带),把这些分散分布的公园、绿地连接起来,以形成城市生态园林的有机网络。

3、城市生态园林规划实现的思路

3.1城市结构生态化

生态园林城市的功能源于城市结构,并依附于城市结构;城市功能的强弱,城市竞争力的大小,根本在于城市结构是否合理和先进。城市功能实现生态化的前提就是城市结构实现生态化。城市功能生态建设规划的着力点也在于城市结构生态化的建设规划,因此,城市结构生态化是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和前提。我国学者刘天齐等认为,城市生态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和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要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状态就必须从调整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入手,调控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是城市生态规划的首要内容。因此,实现城市结构生态化是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首要核心任务。城市结构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但是无论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考察还是从我国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看,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结构生态化首先应从实体结构生态化开始,然后才能逐步实现高层次的城市社会生态化。

3.2城市功能生态化

传统的城市功能主要有城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但是结合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特征及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模式,本文认为生态园林城市功能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其功能主要包括产业、社会、人居、交通、水域、园林、景观和生态环境类功能。其中,社会、产业、人居、交通为城市实体功能,水域、园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生态服务功能。生态园林城市的功能生态化就是指产业、人居、交通、园林、水域、景观、环境和社会类功能的全面生态化。

3.3生态园林建设的类型

3.3.1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态园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进行综合研究。并运用美学原则,强调意与形的统一。①美学原则的应用。运用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微差,对比与协调等美学原则,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张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②意与形的统一。强调意与形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利用植物寓意联想来创造美的意境,寄托感情。如利用优美的树枝,苍劲的古松,象征坚韧不拔;青翠的竹丛,象征挺拔、虚心劲节;傲霜的梅花,象征不怕困难、无所畏惧;利用植物的芳名:金桂、玉兰、牡丹、海棠组合,象征“金玉满堂”;桃花、李花象征“,桃李满天下”等。

3.3.2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

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是以保护城乡环境,减灾防灾、促进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植物群落。

3.3.3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是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从而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例如:枇杷树、丁香+桃树+八仙花-八角金盘,林沿种枸骨-葱兰;银杏、广玉兰+香樟、桂花、胡颓子-薰衣草;含笑+蜡梅+丁香+桂花-结香+栀子-玫瑰、月季;其中,枇杷安神明目,丁香止咳平喘,广玉兰散湿风寒,许多香花树种如含笑、桂花、广玉花、栀子等,均能挥发出具有强杀菌能力的芳香油类,银杏叶含有氢氰酸,故保健和净化空气能力较强。

4、总结

人类渴望自然,城市呼唤绿色,城市生态园林以丰富的植物为材料、模拟与再现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观的创造,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改善城市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和观赏能需要。

参考文献:

[11王浩,赵永艳.城市生态园林规划概念及思路田[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4.

[2]王艳红.关于生态园林城市的思考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

第6篇:城市生态系统作用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city's spatial location, terrain conditions, weather conditions and the different natural environment, make up the different urban environmental space form, provides the environment spac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city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cities. Urban plann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i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ity of mountain, water, forest and na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such as scenic spots, and excavation, protection, uti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pace characteristics, find out the personality in common city, surrounding the personality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also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harmon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

一、生态城市规划遵循的原则

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以满足人体尺度、为人类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借鉴本土建筑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突出生态建筑群落模式的特点,完备优化城市结构。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

1.生态要素的调查

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2.生态分析与评价

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认识和了解评价区域内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过程分析;生态潜力分析;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度评价。

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

生态城市规划的工作中,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规划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内容应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的内容。

(1)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应根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和多目标决策法,在参考和吸收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

(2)规划目标和年限。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4.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1)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

市规划的基础,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对策。区划的方法可采用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2)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故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5.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出发制定好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环境要素的发展趋势、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的影响,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6.人口适宜度规划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必须通过研究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从而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

第7篇:城市生态系统作用范文

1.1城市森林概念的提出

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城市森林”(UrbanForest)这一名词。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ERICJORGENSEN教授首次完整提出“城市林业”(UrbanForestry)的概念。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对于城市森林的定义为“城市森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生理、社会和社会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树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及培训市民”。中国有关学者将城市周围或附近一定范围内以景观、旅游、运动和野生动物保护为目的的森林称为城市森林。

1.2城市森林的指标

城市森林应有其相应的指标,如果没有指标,城市只有较少树木都可称为城市森林,那么城市森林就失去了其基本内涵。城市森林的指标应包含以下5个方面:

(1)生物量的主体地位。绿地生态系统中5m以上的乔木生物量达到和超过城市绿地总生物总量的50%。

(2)生态效益的主体地位。森林的吸碳制氧、调节气温、净化环境、保持水土等方面功能居主体地位,功能大于或等于城市绿地总功能的50%。

(3)枝叶覆盖率的优势地位。乔木覆盖面积大于或等于城市绿地总面积的40%。

(4)景观格局的合理性。景观分布合理,大、中、小型斑块分布均匀,并有绿色廊道连接为一个整体,有利于物种的交流及生物运动。

(5)经营的可持续性。大小森林斑块应保持地面土壤,防止任何形式的人工硬化,保证城市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使叶落归根,形成枯落物层,促进物质循环,保持水土,促使林木天然更新。

2城市森林建设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森林已成为我国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城市生态系统起到了重要且直接的调节作用。目前,通过在全国12个示范点的城市森林建设,以及对城市森林的建设理论、发展规划、构建模式、树种选择、城市森林功能与效益、评价指标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对我国城市森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示范和推动作用。

城市森林的建设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要体现在以下5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研究表明,一个没有受过污染的区域内人均有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坪,空气就能保持新鲜。据日本科学家测算,1hm2常绿阔叶林每年可吸收29tCO2放出22tO2。针叶林为22tCO2和16tO2,落叶阔叶林为14tCO2和10tO2。另据管东生等人对广州城市绿地的研究计算,广州城市绿地植物光合作用的固碳量相当于人口呼吸释放碳量的1.7倍,而绿地的放氧量为2242788t/a,相当于城市人口耗氧量的1.9倍。

(2)净化空气,削减噪音。城市森林对粉尘颗粒有着很好的过滤、吸附和阻挡作用,故能减少城市空气的粉尘污染。据测定,在居住区墙面种有五爪金龙的地方与没有绿化的地方相比,室内空气含尘量减少了22%。在用大叶榕树绿化的地段则含尘量减少18.8%。各种植物对于一些如SO2、HF、Cl2等有毒有害气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城市中的森林植物带还能消减城市噪声,提供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绿篱、乔灌草混合结构带可以降低噪音3至5分贝或6至8分贝。

(3)调节城市小气候,消除城市“热岛效应”。由于植物叶子吸收、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的作用,再加上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温度、调节湿度,减轻或消除城市“热岛效应”。有研究表明,在片林和林荫道下,夏季能够降低气温3℃左右,缩短高温持续时间3-8小时。

(4)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城市人为开发建设活动,使城市的风沙和水土流失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深圳、珠海、中山等三个城市,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达845.7km2,直接经济损失达9.5亿元。城市森林的阻挡、截留雨水,减弱风速和根系的固土功能,起到贮水保土的作用。据有关资料,松树树冠可拦截雨水40%,阔叶树可拦截20%。

(5)保护生物多样性。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尤其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再加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呈持续性下降趋势。城市在人才、技术、设施和资金等方面都具有优势,有义务也有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由于城市森林范围较广,所以它能够较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真正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的和谐相处。

3结语

“城市森林”这门学科的出现时间不长,但其发展速度和所受到的重视却是空前的。这说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城市森林的发展和建设。波兰的华沙在市郊营造了6.7万hm2的城市森林;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引进我国的泡桐树作为城市绿化树种,建成了长150km、宽115km的环城森林绿带;朝鲜的平壤和我国的香港城市森林面积已分别达到城市总面积的86%和40%。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公布的《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表明,2001年我国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已达到28.15%和23.6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83m2。城市森林的这种发展形势无疑是非常积极的,但是它所面临的问题也是较多的。今后如何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城市森林,仍是需要政府部门和科学工作者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孙成权.全球变化研究十年新进展[J].学通报,1999,44(5):464-477.

[2]聂道平,徐德应,王兵.全球碳循环与森林关系的研究——问题与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1997,5:33-40.

[3]阎志平,秦素玲等.城市森林发展的战略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41.

[4]董文福,管东生.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森林研究[J].生态经济,2002,8:45.

[5]杨小波等.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第8篇:城市生态系统作用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学;生态系统;功能

1 中国城市园林绿地的分类以及进程

当代中国城市园林绿地的6种基本类型:公共绿地、居住绿地、交通绿地、专用绿地、风景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近些年,在整个发展趋势中,渐渐地从传统园林——城市园林化——大地生态景观,而城市园林化正是现阶段的本国进程。

2 我国城市园林绿地工作人员的责任及其任务

按照科学生态,合理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前期的工作筹备固然不能缺失,但更重要的是中期过程的维护与保养。应当严格把关园林绿地工作人员,需懂一些基础园林绿地知识、热爱园林事业、保护园林绿地工作认真与细致,善于察觉相关问题,及时能够自行处理,或反馈给上级领导与相关部门。当前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地工作人员,需结合本国园林绿地实际情况,重点工作任务放在:①大力发展城市公园、广场;②维护城市道路交通周边绿地;③注重风景休闲场所的绿地美化;④一些公用场所以及居民社区内部和周边的园林绿地等等。

3 围绕城市生态效应——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与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区别于原始自然系统能够抵抗来自外部的干扰,并不具有自我调节与恢复自身的功能。它受制于外部干扰和自身生长制约,更多地需要人类对它的调控、管理与维护。然而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它的作用更多的是光合作用、吸收噪音和三废,它们之间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此消彼长性,相互制约发展,人类依靠城市生态阈值的衡量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是否自然而正常发挥其自身能力。

3.1 光合作用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的作用

城市园林绿地归根结底也是生态植物绿化的一种表现,它的存在是为了减少日益增长的城市三废,降低空气中有害气体、二氧化碳、灰尘微小颗粒等存在。正是依仗于现有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更好地让这些园林植物对于城市内部进行循环和吸收,从而达到净化城市生态整个环境指标。

3.2 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由于城市归根结底还是属于整个自然圈内,无法避免各类的自然和人为灾害,其中人类对于自然灾害只能是采取措施预防,比如,城市沙尘爆、火灾、大雨排水等问题,根据地理与建筑环境,采用合理地种植与设计,可以对此类问题起到预防和抵御作用,为人类创造一道自然的保护区。

3.3 平衡城市小气候

人类一方面为了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导致城市生态乃至全球气候逐渐升温,而这些是为了整个人类的进程,是不停止和不可逆转的;而另外一方面只能靠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来实现对于城市的小气候进行维护,确保正常季节自然变化,来减缓乃至恢复整个全球大气候。

3.4 合理架构城市整体生态环境

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会进行光合作用、净化空气,有些仅仅只有美化环境而已,有部分会相互之间造成自然生长制约,所以需更专业与系统地进行实地检测,数据分析,确保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处于一个和谐的循环,有利用促进城市整体生态环境。

4 围绕城市文化景色——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与功能

①休息好场所和环境。园林绿地,提供市民一个学习知识、交流文化、休闲娱乐、静心休息的好场所和环境。在整个城市中,构建了一道道如此的市民风景线,提升整个城市的综合影响力,让更多的人注意到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性,更深入地研究与发展此进程。②美化环境的作用。美化环境的作用,也是整个系统成功建设的一个重要参照指标。不言而喻,园林绿地自古以来,最先被挖掘的便是其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作为现今社会,人类对于审美要求及其价值的不断追求,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建设者们也同样把景色的审美考虑在内,让此系统与城市其它景观建筑组合多样性,增强其整个具有深层韵味的美感。

5 结语

本文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与功能,分别围绕城市生态效应和文化景色两方面来论述,简单地归纳了其中的一些作用与功能。总之,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现代城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在整个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未来的城市园林绿地将随之城市发展变得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与美观化,发挥其应有的自然作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大局观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文庆.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功能及规划[J].现代园艺,2012(3)

第9篇:城市生态系统作用范文

1城市生态系统与古树的相互关系

城市生态环境对古树起决定性作用,古树的长势反映着城市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及程度,城市生态环境与古树二者呈现出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关系。历经数百年甚至千年风雨沧桑存活至今的古树,是一座城市园林最珍贵的绿色遗产。古树长期立地于当地,已经完全适应周围环境,枝繁叶茂、长势旺盛的古树成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标志。

1.1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与古树的统一关系

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表现为物质流循环良好,气候环境适宜且稳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正常,能够为古树提供更适宜的生存条件,使其获得充足的阳光、空气、水分、土壤肥力,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古树生长旺盛,得以延年益寿。生长势健壮的古树同时也会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质量,营造良好小气候,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市民生活品质。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与古树的关系表现为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古树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体现出指示作用机制,人们可以根据古树年轮累积得到年表与气候单因子相关性分析,从温度、湿度、干旱等指数推测城市气候变化,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规律。古树在城市生态环境中具有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是多种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及其他生物的栖息地,也是多种生物的寄主,是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链接场所。古树的死亡意味着其生态服务功能的丧失,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不可逆的损失。

1.2城市生态环境复杂化与古树生存间的矛盾

近200年的气候观测数据表明,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进而引发一系列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变暖、降雨变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频发等。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城市化加速和现代工业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变得日益复杂、不稳定。例如:城市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增加及空气流通方式受到阻遏,空气质量下降,“雾霾”、“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复合物”等成为城市环境代名词,特别是悬浮在空中的重金属微粒随着空气流动被古树枝叶吸附,也会造成不可忽视的伤害。…在这种高浓度的污染环境下,古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必然受到严重影响。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树木生长的规律也发生了变化。在苏格兰地区过去30年间,植物春季发芽时间越来越早,秋季落叶越来越晚,植物的生长期变长。当地政府研究表明:20世纪末期,当地植物生长周期延长30~80…d。城市生态系统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其稳定性、平衡性表现相对脆弱。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空前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在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的同时,城市生态环境较以往发生显著变化。近几十年来,中国城市热岛效应问题凸显,高温时间周期和最高气温连破纪录,古树在这种高温环境下也必然发生显著的生理变化和调节代谢来提高抗逆性,这对长势衰弱、生理机能退化的古树构成严重威胁。此外,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地面硬化铺装以及人为原因造成的土壤透气性下降,融雪剂大量施用等多种原因使得古树土壤质量严重恶化,酸雨、城市病虫害的高发生率,沿海地区的强台风也使得古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由于气候发生变化,城市生态系统循环中的自然流、物质流等循环不畅,对古树生存所需要的资源供给产生阻遏作用。每棵古树都有自己的最佳生长环境,一旦城市环境超过古树的环境忍受极限,古树的生长势必然会急速衰弱,严重会引起死亡。面对新的问题,开展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古树适应性阈值范围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1.3城市建设与古树原生境保护的冲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城市建设与古树原生境保护的矛盾显得尤其突出。电力、通信、排污、自来水、供热、供气、涵洞、人防工程等大量城市地下管网的新建或维修严重破坏古树的原生境,造成树体损伤,施工过程中破坏树体根系、树冠尤为严重,干扰古树正常的生命活动周期。近年来,由于市政管线破损,泄露的污水、热气、电力等已经威胁到古树的生存,甚至造成古树的死亡,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如:2013年12月,由于热力管道漏气,使得太原市东缉虎营编号B035的1株国槐古树死亡。城市发展进程中,开发商一味追求建筑高容积率,使得城市高楼林立。新建高楼距离古树过近,造成古树遮光;高楼的玻璃幕墙“光污染”,会直接反射强光照射古树,盛夏时节极易使其热灼伤;高楼风对古树危害日益显现;有些古树被开发商野蛮堆土埋干,呼吸困难,生长势严重衰弱。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众多城中村被整体拆除,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粉尘、污物对古树造成严重危害。垃圾中有毒有害物质非常多,主要有废电池(含有汞、镉、铅等重金属)、未处理的生活污水及污物、化工药品等。垃圾中有毒有害物质一旦渗入土壤就会污染土地,对古树造成的伤害尤其严重。

1.4城市极端天气对古树保护的冲击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强台风、瞬时强风、干旱、暴雨、冰雹、雷电等极端恶劣天气经常侵袭城市,造成诸如地面塌陷、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这些都会对古树的生存产生巨大的威胁。例如:2013年9月22日超强台风“天兔”登陆广东东莞,瞬间将其寮步镇横坑古村1棵341年树龄的古芒果树连根拔倒。2014年9月1日“威马逊”台风重创海南省海口市,被刮倒和严重损伤的古树名木多达355棵。2003年11月8日,北京市突降大雪,有5…000余株大树发生严重断枝劈裂,其中有古树800余棵。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内的古树受灾最重,90%的树木出现折枝断杈现象。

2城市生态系统中古树保护对策建议

2.1推进古树保护规划工作

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城市生态环境,应加速推进古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古树保护规划应将古树个体或群体纳入到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与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体系中。古树保护应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努力扩大古树栖息地面积,减轻外界干扰作用,发挥缓冲功能,将边缘效应降到最低。在城市生态廊道建设过程中,尽力确保城市绿地、城市森林与古树栖息地相连接,使古树周边地区成为环境生态控制区,进一步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和破坏。合理应用古树周边植物的科学配置,不仅有利于古树生长,还能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古树周边生态环境效应和景观效果。王瑛对12种植物在古树周边的应用,提出合理的配置方式和养护要点;古银杏周边种植紫三叶、红花酢浆草和常春藤后,对土壤微生物量有明显影响,其中紫三叶对古银杏周边土壤的健康保育效果最好。…王晓辉研究发现侧柏古树周围种植早春发芽甘野菊,适时修剪,促使瓢虫、食蚜蝇等食物链迁移,达到保护古树的目的。古树在整个城市生态环境中的自然生态位稳定,更应提升其社会生态位及经济生态位。古树保护规划应纳入到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之中,编制保护规划应注重古树名木本身就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很多古树名木多包含在文物古迹中。将古树与古建一起列入当地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中,对古树保护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古树保护规划还应纳入到城市基础建设的规划体系中,当编制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方案时,应对古树生存地范围予以标注,并预留未来拓展空间,将对古树生长有重大影响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应在其保护范围之外。古树保护规划应纳入到城市建设红线范围内,严禁一切挤占古树生存空间的违法行为。古树保护范围目前国内较为权威的要求是树冠投影范围外5…m为限,古树保护规划范围红线应结合实际情况及未来空间发展需求,适度扩大规划保护范围。

2.2开展城市古树安全监测及预警工作

古树经过上百年的生长,许多古树出现衰老迹象,且绝大多数古树树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朽蚀和空洞,一旦遇到大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古树极有可能发生倒伏、枝条劈裂等威胁人身及财产安全的不确定危险。城市中的古树必须是安全的。北京、广州等城市,根据古树名木树体生长的情况与立地环境,针对性地提出古树名木监测预警保护等级标准及相应的安全检查、保护措施,建立起整套古树树体状况系统基础资料、动态保护标准等级及保护措施规程,使古树保护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郑然等对古树风险产生原因归纳为自身状况和古树管理两个方面,依据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相应指标权重,建立古树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对古树风险进行定量分析,确定风险级别。园林工作者可借助应力波微创木材探测仪确定古树树干、主枝空洞位置及木质部腐蚀程度,划分危险等级,重点确定优先保护对象,制订一树一保护方案和措施。根据古树症状与立地条件,结合根系复壮技术,采取古树树冠逐层修剪、硬质支撑及弹性拉纤、活体靠接支撑等措施,使得城市环境中古树得到更科学有效地安全应急保护。城市古树多分布在景区、道路、寺庙等地,周边人流密集,加之古树树龄较高,自身朽蚀及蛀干害虫危害严重,一旦遇到极端天气,古树倒塌、劈裂危及第三方安全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给古树投保很有必要。古树保险,主要用于因意外事故导致古树倒塌或树枝折断造成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赔偿。

2.3提高古树就地保护水平

古树长期与环境协同进化,对当地环境产生生态依赖,古树保护应全面分析影响古树生长的气候、土壤、水分、光照、热、生物等生态因子,运用生物适宜性原理,切实提高古树就地保护水平。并结合古树名木保护存在诸如立地条件、树冠空间拓展、其他树木竞争等的主要限制因子,科学把握并调控生态因子范围和程度,制订古树最适宜生存条件的技术措施和实施方案。古树就地保护中的衰弱诊断是最为重要环节之一,园林从业者应确定古树衰弱原因的主次关系,把握技术措施的轻重缓急,科学计划保护步骤和周期,完善专业队伍现场施工应急准备方案,明确古树复壮恢复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统筹古树复壮及恢复周期日常养护管理,建立一整套适宜当地的古树诊断及复壮技术规范。城市应做好灾后古树恢复保护工作,制订灾后古树保护的技术程序、操作规范、人员组成、机械配备、后期养管等详细计划。广东省林业厅出台《台风灾后恢复林业生产技术指南》。《指南》提出要在做好已认定古树名木救护工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救护古树后续资源;针对每1株树木尽快制定相应的救护方案,尽力减少古树的二次伤害,注意恢复树木的景观性。《指南》确立了古树名木的一般救护程序,包括:树木及场地清理,根系、树干恢复前处理,挖树坑、扶正、培土、灌根消毒和养护观测。

3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