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服务业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务业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行业新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民营医院、股份制医院的异军突起,对公立医院的地位亦产生冲击的情况下,厂矿医院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与发展。市场竞争中,实力强,管理好,经营活,待遇优的医院自然占据主动地位。我院2004年-2008年的总体发展规划确立了以“质量立院,人才兴院”的基本思路,为此,我院的业务发展状况,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在医院业务发展壮大的前提下,才能使其他工作获得相应的较大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二、发展目标

通过各项任务的有效实施,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手段,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与质量控制体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梯队;充分发挥院内外专家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特色专科;培养45岁以下学科带头人3-5名;逐年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尽快购置与现代化医院相适应的医疗设备约10件套,促进临床各项工作的开展,使医院整体业务水平上一个新台阶,达到省内二级先进行列,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同时富有专科特色的现代化医院。

三、设备投入

现代化医院的发展,除了人才培养与管理手段的重要以外,必要的、符合医院发展的各项仪器设备的购置与技术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未来五年,医院拟通过自身努力及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的大力支持,陆续添置螺旋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o-60模拟定位机、高频移动式手术X射线机、彩超、麻醉呼吸机、吸附式静电循环消毒机、脑血流图仪及其他除颤仪、监护仪等急救设备。

四、科学管理

医院的发展,包括任何单位的发展都离不开管理,科学的管理其实就是生产力。同样在医院的业务发展过程中,为了安全、高效的提升我院的业务技术水平,一方面,建立与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与技术操作常规,制定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严把质量关,无论从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还是各项技术操作常规上都要严格要求,使业务发展在良性的轨道上稳步上升。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模式同样重要,以优质、高效、低耗、便捷为目标,努力提高医院自身的技术水平,尽可能使患者少花费,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尤其是护理管理工作,要加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与二级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护理管理体系,实行护理部、护士长二级管理方式,使护理工作能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临床实际工作中。

五、人才培养

医疗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医院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爱惜人才、重用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医院的发展才会有出路:(1)通过每年引进素质好的本科生、研究生或调入确有专长的实用型人才不断充实我院的人才队伍。(2)聘请院内外专家坐诊,讲学,指导手术及其他业务,尽快提升我院年轻队伍的技术业务水平。(3)制定政策及奖惩机制鼓励职工自学岗位成才。(4)选送思想品质好、业务基础强、具有开拓精神的中青年技术人员去上一级的医院或院校进修学习。(5)注重业务学习,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定期进行“三基”知识考试,定期开展技术操作考核、比赛等形式,逐步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与实际水平。通过五年的努力,逐步形成各专业作风严谨、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稳定的技术人才队伍。

六、加强特色专科

我院的特色专科包括整形外科、肿瘤科及职业病防治与核医学应急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1)整形外科目前已开展疤痕切除植皮,隆胸,隆鼻,皮瓣移植,辰裂修复,再造,阴道重建等手术,部分手术已达三级医院水平,未来工作中,除了加强宣传,增加病源外,拟在已发展的整形技术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一些医学美容和显微外科方面的高新技术项目,培养人才,把现有的整形外科技术进一步提高。同时在医学美容方面,引进先进设备,开展脂肪抽吸,毛发种植,各种除皱术,脸型改造术等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提高生活美容技术水平,以高超的技术和质量,满足广大患者的需要。(2)肿瘤科,在肿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中医中药免疫治疗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与生命科学研究所、放免中心联合,开展肿瘤早期诊断技术;同我院普外科协作,积极开展肿瘤外科手术,形成对肿瘤诊治的全面、综合诊治体系;尽快更新模拟定位系统,充分发挥Co-60远距离肿瘤治疗机和Co-60后装腔内治疗机的作用,开展新的诊治手段与方法,使其成为既有科研和专科优势,又有综合服务能力,学术水平达国内先进行列的特色科室。(3)职业病防治研究核医学应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方面,准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成立职业病诊断机构,加强人员对核事故现场医学救治技术的培训,努力提高应急能力。对现有的职业病患者进行追踪观察;开展放射性烧伤、尘肺,各种化学毒物中毒、职业病临床诊治及研究工作。随着核工业、核电事业的不断发展,遵照“常备不懈积极兼容”的原则,做好核军工、核电、核燃料运输等医学应急准备;针对不同核素内污染情况,发挥中辐院整体优势,开展无菌层流治疗和临床促排及相关治疗,开展核医学应急药箱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用于各种核素污染的药盒(碘盒、稀土、钚、和超钚盒,铯、锶、铀、钋等药盒,同时还包括生物样品采样盒,复合伤等处置用品),以便在出现事故情况下能及时去污、洗涤、促排、抗毒等争分夺秒,抢救病员和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确保在核事故情况下,突发事件情况下及时有效地开展医学应急救护,做到既有对突发事件的现场应急能力,又有追踪探索辐射危害的技术储备。

七、科室建设

在前面的特色及重点科室不断发展的同时,其他相关业务科室要同样稳步提高:(1)普外科,在已开展的各项手术治疗的基础上,新开展痔瘘外科,骨科手术,同时利用前列腺电切镜的设备,尽快购置腹腔镜开展手术;另外积极开展肿瘤的各种手术,不断提高肿瘤的综合治疗水平。(2)内科、神经内科,在原有基础上,接受部内外、省内外职业病临床诊治,职业性健康体检及其评价;开展脑出血的微创技术治疗;通过外出进修学习等手段,提高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3)妇产科,按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爱婴医院功能,开展新技术,如导乐分娩、无痛分娩、无痛人工流产技术以及新生儿游泳等;建立家化母婴同室病房;同时兼顾社区妇幼保健及计划生育方面的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4)急诊科,通过对急诊科工作布局的改造,相应人员的引进,必备仪器的配置,加上外派人员进修学习,使急诊科能相对独立,早日走上功能完善、人员与技术水平上一个新台阶、能真正自负盈亏的临床科室。(5)门诊,是医院各项工作的窗口,要形成小而全,小而精的业务科室,其中儿科逐渐开展小儿多元智能测试评价;皮肤科在原有基础上开展性病门诊及心理咨询、治疗项目;五官科应将现有的人力与设备充分整合,将口腔、口腔正畸、眼、耳、鼻、喉合并为一个综合的五官科,同时增加医务人员,并对现有的基本设施进行适当改造,通过增加新的诊治项目和扩大服务范围,满足更多病人的就诊需求;中医、理疗等科室适当增加诊疗项目,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扩大服务范围,吸纳更多的病源;(6)医技科室中,通过尽快购置彩超、全自动生分析仪等设备,结合市场需求,开展一系列新的检测技术项目,提高检验水平,加强质量控制,使之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同步提高,放射科在CT等仪器购置后要积极吸纳病源,同时引进有专业特长的CT室人员,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

一、指导思想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行业新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民营医院、股份制医院的异军突起,对公立医院的地位亦产生冲击的情况下,厂矿医院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与发展。市场竞争中,实力强,管理好,经营活,待遇优的医院自然占据主动地位。我院2004年-2008年的总体发展规划确立了以“质量立院,人才兴院”的基本思路,为此,我院的业务发展状况,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在医院业务发展壮大的前提下,才能使其他工作获得相应的较大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二、发展目标

通过各项任务的有效实施,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手段,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与质量控制体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梯队;充分发挥院内外专家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特色专科;培养45岁以下学科带头人3-5名;逐年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尽快购置与现代化医院相适应的医疗设备约10件套,促进临床各项工作的开展,使医院整体业务水平上一个新台阶,达到省内二级先进行列,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同时富有专科特色的现代化医院。

三、设备投入

现代化医院的发展,除了人才培养与管理手段的重要以外,必要的、符合医院发展的各项仪器设备的购置与技术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未来五年,医院拟通过自身努力及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的大力支持,陆续添置螺旋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o-60模拟定位机、高频移动式手术X射线机、彩超、麻醉呼吸机、吸附式静电循环消毒机、脑血流图仪及其他除颤仪、监护仪等急救设备。

四、科学管理

医院的发展,包括任何单位的发展都离不开管理,科学的管理其实就是生产力。同样在医院的业务发展过程中,为了安全、高效的提升我院的业务技术水平,一方面,建立与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与技术操作常规,制定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严把质量关,无论从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还是各项技术操作常规上都要严格要求,使业务发展在良性的轨道上稳步上升。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模式同样重要,以优质、高效、低耗、便捷为目标,努力提高医院自身的技术水平,尽可能使患者少花费,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尤其是护理管理工作,要加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与二级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护理管理体系,实行护理部、护士长二级管理方式,使护理工作能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临床实际工作中。

五、人才培养版权所有

医疗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医院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爱惜人才、重用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医院的发展才会有出路:(1)通过每年引进素质好的本科生、研究生或调入确有专长的实用型人才不断充实我院的人才队伍。(2)聘请院内外专家坐诊,讲学,指导手术及其他业务,尽快提升我院年轻队伍的技术业务水平。(3)制定政策及奖惩机制鼓励职工自学岗位成才。(4)选送思想品质好、业务基础强、具有开拓精神的中青年技术人员去上一级的医院或院校进修学习。(5)注重业务学习,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定期进行“三基”知识考试,定期开展技术操作考核、比赛等形式,逐步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与实际水平。通过五年的努力,逐步形成各专业作风严谨、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稳定的技术人才队伍。

六、加强特色专科

我院的特色专科包括整形外科、肿瘤科及职业病防治与核医学应急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1)整形外科目前已开展疤痕切除植皮,隆胸,隆鼻,皮瓣移植,辰裂修复,再造,阴道重建等手术,部分手术已达三级医院水平,未来工作中,除了加强宣传,增加病源外,拟在已发展的整形技术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一些医学美容和显微外科方面的高新技术项目,培养人才,把现有的整形外科技术进一步提高。同时在医学美容方面,引进先进设备,开展脂肪抽吸,毛发种植,各种除皱术,脸型改造术等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提高生活美容技术水平,以高超的技术和质量,满足广大患者的需要。(2)肿瘤科,在肿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中医中药免疫治疗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与生命科学研究所、放免中心联合,开展肿瘤早期诊断技术;同我院普外科协作,积极开展肿瘤外科手术,形成对肿瘤诊治的全面、综合诊治体系;尽快更新模拟定位系统,充分发挥Co-60远距离肿瘤治疗机和Co-60后装腔内治疗机的作用,开展新的诊治手段与方法,使其成为既有科研和专科优势,又有综合服务能力,学术水平达国内先进行列的特色科室。(3)职业病防治研究核医学应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方面,准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成立职业病诊断机构,加强人员对核事故现场医学救治技术的培训,努力提高应急能力。对现有的职业病患者进行追踪观察;开展放射性烧伤、尘肺,各种化学毒物中毒、职业病临床诊治及研究工作。随着核工业、核电事业的不断发展,遵照“常备不懈积极兼容”的原则,做好核军工、核电、核燃料运输等医学应急准备;针对不同核素内污染情况,发挥中辐院整体优势,开展无菌层流治疗和临床促排及相关治疗,开展核医学应急药箱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用于各种核素污染的药盒(碘盒、稀土、钚、和超钚盒,铯、锶、铀、钋等药盒,同时还包括生物样品采样盒,复合伤等处置用品),以便在出现事故情况下能及时去污、洗涤、促排、抗毒等争分夺秒,抢救病员和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确保在核事故情况下,突发事件情况下及时有效地开展医学应急救护,做到既有对突发事件的现场应急能力,又有追踪探索辐射危害的技术储备。

第2篇: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城乡社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地方特色规划

  《浙江省城乡社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社区服务业增加值超过2200亿元,占全省GDP的54%;从业人员总数达到440万人。到2015年,实现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平台、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村(居)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城市社区用房满足工作服务要求,村级社区服务中心达到15000个以上。

教 育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建成浙江教育计算机网、浙江省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浙江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浙江省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浙江省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和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浙江开放大学;教育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师生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基本建成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中职教育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5000元以上;生均校舍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生师比达到16:1左右,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中职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获得中级职业资格的比例达到85%以上。培养和培训能力达到1∶1,面向社会的各类职业培训年均规模达到70万人次以上。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分别达到30%左右和10%左右。

社会民生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城镇住房保障方面。到2015年,全省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0%以上;“十二五”期间,全省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5550万平方米、76万套,新增廉租住房货币补贴家庭16万户。

房地产业方面。开发投资:到2015年达到4050亿元,五年总额达到18000亿元;市场供应:“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6亿平方米;企业发展:到2015年,全省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的大型房地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住宅产业化:到2015年,全省新创建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3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10个以上,20个以上住宅小区通过国家A级住宅性能认定。

房地产服务业方面。到2015年,年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物业服务到2015年平均覆盖率达到80%以上;房地产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以上;培育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全国性物业服务企业1-3家。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2015年达到80%以上;2、健全两个体系;3、依法维护权益;4、优化社会环境。实现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区)”创建率达到75%以上。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孕产妇死亡率稳定控制在10/10万以内。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2、孕产妇死亡中因产科出血死亡比例控制在30%以下;3、以县(市、区)为单位,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4、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稳定在93%以上;5、妇科常见病检查率达到80%以上;6、生殖健康和优生知识宣传普及率达到80% 以上;7、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70%以上;8、孕前优生检测率达到70%以上。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以内;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9‰以内;3、幼儿体质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4、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85%以上;5、学前3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 96%以上,学前1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

服务业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生态文明的先导产业、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和品质生活的助推产业,使浙江成为全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示范省和国际化发展的先行省,率先在全国建成旅游经济强省。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企业间网络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15%以上;网络零售额超过2500亿元,占全国10%以上;B2B、C2C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全球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辐射力不断增强。集聚一批国内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总部、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生产资料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培育2-3家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和20家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网络零售企业;推动5-10家电子商务企业上市,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及配套服务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80%,一批龙头骨干工商企业建成自主电子商务平台,并实现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云计算和移动商务等技术创新快速推进,培育1-2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研发机构;建成覆盖全省地级市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突破6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2.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1.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16%左右。

2015年全省工业品产销率保持在97.5%以上,品牌营销逐步推进,生产企业新设品牌连锁网点2万个,新增运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10万家,培育有产业依托的省内重点展会20个,培育交易额超100亿元的生产资料市场15家,30个城市建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水泥散装率达80%。

全省性和区域性商业中心基本形成,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合理,5000平方米营业面积以上网点达300家,省级特色商业示范街达50条。

乡(镇)连锁网点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村级连锁便利店覆盖率达70%。培育营业额超亿元的农产品流通企业50家,交易额超10亿元的农批市场75家,营业额超亿元的农资企业15家,农村现代居民消费、农产品流通和农资供应网络逐步形成。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直接经济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达到50亿美元,在岸外包执行额达到150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额占执行总额的比重达到25%;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有所增加,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稳步提高。

社会民生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年均新增直接就业人数突破3万人。

企业发展指标:2015年全省形成1-2家万人以上服务外包企业,引进和发展50家千人以上企业,培育30个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50个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左右,达到4500亿元左右(按2010年价格计算),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相对于GDP的比率明显下降。

其 他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16项重大水利科技项目、开展4个方向的水利基础研究、开展7个领域的面上应用性研究、建设和完善8个水利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广应用50项左右各类先进适用水利技术和产品、建设20个地方水利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创建10个左右水利科技创新团队等主要任务。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到2015年,取得核安全许可证的企业达到50家左右,取得核电合格供应商资格的企业达到200家左右;初步建立具有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行维护、教育培训、建筑安装等功能的核电技术及产业服务体系,全省实现核电关联服务产值400亿元左右;培育龙头骨干制造企业5家左右,全省实现核电设备销售产值200亿元以上,带动关联设备制造企业销售产值2000亿元左右。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力争到2015年,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主要指标比2010年实现翻番;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5%;研发人员 40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10000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2万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万亿元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5% 以上,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0%。

  《浙江省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到2015年率先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基本形成充满活力的转型升级机制;2、基本形成普惠均衡的公共服务体制;3、基本形成繁荣活跃的文化发展机制;4、基本形成绿色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5、基本形成依法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文 化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42%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比达到40%以上;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比达到45%以上。

《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文化服务业总产出、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文化服务业年均增长20%,2015年实现增加值900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的一半以上。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城乡社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教 育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建成浙江教育计算机网、浙江省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浙江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浙江省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浙江省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和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浙江开放大学;教育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师生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基本建成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中职教育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5000元以上;生均校舍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生师比达到16:1左右,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中职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获得中级职业资格的比例达到85%以上。培养和培训能力达到1∶1,面向社会的各类职业培训年均规模达到70万人次以上。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分别达到30%左右和10%左右。

社会民生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城镇住房保障方面。到2015年,全省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0%以上;“十二五”期间,全省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5550万平方米、76万套,新增廉租住房货币补贴家庭16万户。

房地产业方面。开发投资:到2015年达到4050亿元,五年总额达到18000亿元;市场供应:“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6亿平方米;企业发展:到2015年,全省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的大型房地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住宅产业化:到2015年,全省新创建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3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10个以上,20个以上住宅小区通过国家A级住宅性能认定。

房地产服务业方面。到2015年,年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物业服务到2015年平均覆盖率达到80%以上;房地产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以上;培育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全国性物业服务企业1-3家。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2015年达到80%以上;2、健全两个体系;3、依法维护权益;4、优化社会环境。实现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区)”创建率达到75%以上。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孕产妇死亡率稳定控制在10/10万以内。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2、孕产妇死亡中因产科出血死亡比例控制在30%以下;3、以县(市、区)为单位,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4、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稳定在93%以上;5、妇科常见病检查率达到80%以上;6、生殖健康和优生知识宣传普及率达到80% 以上;7、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70%以上;8、孕前优生检测率达到70%以上。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以内;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9‰以内;3、幼儿体质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4、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85%以上;5、学前3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 96%以上,学前1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

服务业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生态文明的先导产业、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和品质生活的助推产业,使浙江成为全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示范省和国际化发展的先行省,率先在全国建成旅游经济强省。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企业间网络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15%以上;网络零售额超过2500亿元,占全国10%以上;B2B、C2C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全球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辐射力不断增强。集聚一批国内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总部、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生产资料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培育2-3家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和20家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网络零售企业;推动5-10家电子商务企业上市,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及配套服务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80%,一批龙头骨干工商企业建成自主电子商务平台,并实现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云计算和移动商务等技术创新快速推进,培育1-2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研发机构;建成覆盖全省地级市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突破6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2.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1.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16%左右。

2015年全省工业品产销率保持在97.5%以上,品牌营销逐步推进,生产企业新设品牌连锁网点2万个,新增运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10万家,培育有产业依托的省内重点展会20个,培育交易额超100亿元的生产资料市场15家,30个城市建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水泥散装率达80%。

全省性和区域性商业中心基本形成,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合理,5000平方米营业面积以上网点达300家,省级特色商业示范街达50条。

乡(镇)连锁网点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村级连锁便利店覆盖率达70%。培育营业额超亿元的农产品流通企业50家,交易额超10亿元的农批市场75家,营业额超亿元的农资企业15家,农村现代居民消费、农产品流通和农资供应网络逐步形成。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直接经济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达到50亿美元,在岸外包执行额达到150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额占执行总额的比重达到25%;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有所增加,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稳步提高。

社会民生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年均新增直接就业人数突破3万人。

企业发展指标:2015年全省形成1-2家万人以上服务外包企业,引进和发展50家千人以上企业,培育30个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50个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左右,达到4500亿元左右(按2010年价格计算),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相对于GDP的比率明显下降。

其 他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16项重大水利科技项目、开展4个方向的水利基础研究、开展7个领域的面上应用性研究、建设和完善8个水利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广应用50项左右各类先进适用水利技术和产品、建设20个地方水利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创建10个左右水利科技创新团队等主要任务。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到2015年,取得核安全许可证的企业达到50家左右,取得核电合格供应商资格的企业达到200家左右;初步建立具有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行维护、教育培训、建筑安装等功能的核电技术及产业服务体系,全省实现核电关联服务产值400亿元左右;培育龙头骨干制造企业5家左右,全省实现核电设备销售产值200亿元以上,带动关联设备制造企业销售产值2000亿元左右。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力争到2015年,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主要指标比2010年实现翻番;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5%;研发人员 40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10000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2万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万亿元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5% 以上,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0%。

第3篇: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规模;服务业发展;服务业结构;灰色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5-0052-04

引言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任务。城市化对服务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起着推动作用,城市化的发展会带来人口的集聚,进而带来需求的增加、产业的集聚和服务业的壮大。城市的规模化是实现城市规模效应,从而提升城市吸引力和辐射能力的重要因素,服务业结构和产出效率也会因城市规模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以广东省为例,通过探讨不同城市化水平、不同城市规模下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及结构,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推进广东服务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

一、研究回顾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关系已经成为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国外研究大多表明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Signalman(1978)认为,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原因,他通过对工业化国家1920―1970年的劳动力转移情况的实证分析,发现城市化是促进一个国家从农业型经济向服务业型经济转变的重要因素。Daniels等(1991)对美国大中小城市区域服务业进行计量分析检验,研究认为,服务业的发展要以城市形成的区域性市场为基础,城市化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服务业的扩张。Black和Henderson(1999)对城市化程度较高国家的城市规模和城市产业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不同的城市规模、制造业和服务业对城市化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城市规模越大服务业发展水平越高,而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制造业较发达。因此,达到一定规模后,服务业成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Abdel-Rahman&Anas(2004)的研究指出,在一个由不同规模城市构成的城市体系中,城市产业结构随着城市规模而变化,并且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经济效率的差异。江小娟等(2004)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是影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重要因素。张树林(2007)利用1995―2005年数据进行定量测算,发现我国城市化与服务业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城市化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持,而服务业发展及升级是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柯善咨等(2014)研究表明,生产业―制造业结构对生产率的影响取决于城市规模,城市需要达到一定的门槛规模方能从上下游产业关联中获得效益。赵维良等(2015)利用我国地级市数据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城市化与服务业关系进行检验,表明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化率越高,服务业比重越大。

二、基于城市规模差异的广东省服务业发展研究

(一)数据和变量选择

研究对象为广东省21个地级市,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年鉴》及《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在城市化率的指标选取上,文中除对广东省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析中采取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外,其余部分城市化水平用市辖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城市规模也采用市辖区人口来衡量,对于城市规模的划分主要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 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 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采取服务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相关数据采取市辖区数);服务业结构指标主要是服务业内各行业从业人员占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来计算。此外,本文的服务业结构按照功能和作用,划分为生产业和消费业两类。其中生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消费业主要包括: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二)实证分析

1.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关性分析

(1)城市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析。广东省城市化水平(UR)用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示,服务业贡献率(SCR)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总值的比重表达。1980―2013年广东省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贡献率的情况(如下图所示)。由下图可以看出,1980―2013年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和服务业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80―2002年,服务业发展水平高于城市化水平,服务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城市建设的脚步,通过对广东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相关分析,这一阶段二者呈现较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43;2003―2013年,SCR曲线与UR曲线走势背离,城市化发展迅速,而服务业增长水平开始减缓,2003―2012年广东省服务业的贡献率都低于2002年水平,到2013年服务业贡献率才超过2002年水平。与此同时,近年来,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由2002年的36.2%上升到53.7%,通过对广东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相关分析,这一阶段二者相关性不明显,相关系数为0.329,这表明近年来广东省城市化的发展背离了科学的轨迹。

(2)城市化、城市规模与服务业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按照城市规模的划分方法,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按不同的规模进行分类,采用算数平均数的方法对同一类别内的城市化水平进行计算,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2013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特大城市2个,Ⅰ型大城市2个,Ⅱ型大城市10个,中等城市5个,小城市2个;城市化率和服务业比重两个指标,基本按照城市规模的不同呈递减趋势。采用相关分析法检验不同规模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正相关性较为明显,相关系数为0.816,这表明广东省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存在同步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化率方面,不同规模城市的平均城市化率相差较大,标准差为0.41,不同城市规模服务业贡献率相差不大,其标准差仅为0.06,这表明,广东省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化发展的差异程度大于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未能跟上城市化发展的脚步。

2.城市化、城市规模与服务业内部结构相关性分析

采用灰色关联模型深入分析2013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城市化与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内在关联,用算数平均数的方法按照不同的城市规模对关联度矩阵进行整理,探讨不同城市规模下的服务业结构。

(1)研究方法。灰色关联分析主要是利用灰色关联度来衡量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和相异程度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统计数列的几何关系或曲线的相似程度来判断系统中各因素间的关联程度,如曲线越接近,则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越大,反之就越小。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可以知道,关联度越接近1,关联程度越大。一般认为,0≤γi≤0.4,关联程度低;0.4≤γi≤0.6关联程度中等;0.6≤γi≤0.8关联程度较强;0.8≤γi≤1关联程度极强。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城市化率与服务业14个细分行业的分析得到的关联度系数,实际反映出来的是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的协调程度,关联度系数并不会因为城市规模大而高,也不会因为城市规模小而低。通过对关联度系数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比较21个地市级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总体协调程度。清远、惠州和揭阳的城市化率与服务业发展的关联度最高,2013年三市的市区人口分别为134.2万、138.8万和205.1万,属于Ⅱ型大城市,此外,三个城市的城市化率在30%~40.5%之间,城市化率较低;关联度较低的三个城市分别为汕头、佛山和中山,2013年三市的市区人口分别为532.5万人、381.6万人和154.1万人,此外,三个城市的城市化率都比较高,佛山和中山为100%、汕头为98.6%,这三个城市的城市化率都非常高,但与服务业发展的协调程度较低,佛山、中山仍然是以制造业发展为主的城市,城市化率的提高,并未带动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按城市规模比较21个地级市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协调程度。用算数平均数的方法按照不同的城市规模对关联度矩阵进行整理。特大城市、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化与服务业灰色关联系数分别为0.5650、0.5287、0.6559、0.6791和0.6356,关联程度属于中等。具体观察不同规模城市,按服务业类型区分的话,协调程度也相差不大。其大城市、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化与生产业灰色关联系数分别为0.5759、0.5612、0.6338、0.6753和0.6099;与消费业灰色关联系数分别为0.5504、0.4853、0.6530、0.6399和0.6698。

第三,按照服务业结构,具体分析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协调程度。总体而言,按照服务业14个细分行业划分,各行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联度系数在0.5265和0.7347之间,关联程度中等以上。最高为房地产业、其次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关联度系数分别为0.7347、0.7119和0.7085;关联度低的分别为卫生、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以及金融业,关联度分别为0.5265、0.5277和0.5529。如果按照生产业和消费业比较来看,生产业与城市化率的关联度为0.6493,消费业的关联度为0.6245,生产业与城市化率的关联度略高。

结论与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服务业的发展也会进一步推动城市化的加速,但时间序列的分析显示,近年来二者相关性越来越不明显,广东省城市化的发展背离了科学的轨迹;城市化率和服务业占GDP比重,与城市规模存在相关性,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化率和服务业比重越高;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不同城市的城市化率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程度相差较大,存在不均衡性,在按照城市规模划分的前提下,二者协调程度相差不大;生产业与城市化率的协调程度略高于消费业。

(一)正确处理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

现代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生产精细分工和周密协作的基础上,人口必须相对集中,以形成规模化的交易和运输,必须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同步实现了城市化,而城市化又带动了服务业发展,实现了服务业水平的跃升。同时服务业内部结构与城市规模结构有很大的关系,高附加值的、为生产服务和新兴的服务业,往往是和城市规模联系在一起的。正确处理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特别是针对当前存在的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化发展的差异程度大于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未能跟上城市化发展的脚步的问题。首先,在城市化进程中,不仅要重视城市化水平的量,更要注重质的提高,不能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的发展模式,不能不顾实际地通过增加城市数量和扩大城市规模发展服务业,应该按照实际情况制定有关的产业政策,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其次,服务业的发展应该进一步补充城市化的发展,实现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实现与城市化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促进不同规模城市服务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大城市的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都较高,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高服务业比重,将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嵌入城市发展的等级结构中。中小城市的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都较低,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业,促进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三)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通过大城市服务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整个广东省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城市的服务业发展速度和总量在中等规模和小规模城市前面,因此发挥大城市的龙头作用,能更好地促进整个地区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柯善咨,赵曜.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4,(4).

[2] 崔宏桥,沈颂东.吉林省城镇化与服务业灰色关联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4,(2).

[3] 程庆生,李昌.我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管理分析[J].经济纵横,2004,(6).

[4] 姜达洋.城市化进程中生产业的集聚与扩散现象研究[J].产经评论,2013,(2).

[5] 邓秀丽.山西省服务业与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其关系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6] 曾国平,刘佳,曹跃群.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

[7] 黎兵兵,刘春.湖北省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26).

[8] 杨友宝,王荣成,孙平军,等.辽宁省城市规模与经济效应的相关性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

第4篇: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为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服务水平,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1、总体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强工业、兴三产、优环境、促民生”的工作方针,按照“提升传统、鼓励创新、培育特色”的发展思路,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拉动、民间投资等方式,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逐步构筑起“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2、发展目标2009年~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5%以上,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到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力争突破6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2%以上。

二、重点发展行业

3、商贸服务业加快溪西商业中心建设,开发建设大型购物中心、星级酒店、特色餐饮、高档休闲娱乐等设施,打造集购物、观光、娱乐、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商业集聚区,突出体现*现代商业城市形象。围绕“一个商圈三条商业街”,着力提升老城区商业品位,加大捷盛·中央广场的建设和招商力度,形成老城区商圈的核心;改造提升人民路、和平路和中山路(解放路)三条商业街,打造老城高档精品特色商业街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业企业到市区兴建大型购物中心,开设直营连锁网点、专业店、专卖店等。推动家居、建材、纺织、电脑通讯等专业市场整合。注重区域合作联动,利用“半小时经济圈”的地域优势,加强与金华“浙中购物中心”的互动与合作。

4、旅游业坚持保护、开发、利用并重,改造提升诸葛—长乐、芝堰—白露山、黄大仙景区。依托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休闲旅游项目。挖掘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培育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村。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探索市场化运作开发机制,加快实施六洞山风景区扩容项目,推进外屿洲开发。按照“布局优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要求,加强市内外资源合作,打造精品旅游线路。鼓励旅游企业上等级,做大地接量,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加大旅游业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组建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构建交通、餐饮、购物、休闲、景区全方位联动的旅游服务体系。

5、物流业抓住钱塘江中上游水运开发的重要机遇,科学规划建设*港,实施兰江岸线整治和航道疏竣工程,启动方下店港区建设。编制*物流业发展规划,加快物流中心(企业)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具有省内竞争力的成长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利用*的区位和港口优势,初步构筑公路、铁路、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的立体式物流网络。

6、稳健发展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文化体育业、科技信息服务业等其他业态。

三、政策措施

7、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从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的服务业发展专项扶持基金(不包含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安排用于商贸服务业、物流业等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资金补助和扶优扶强等奖励,扶持基金结余部分转入下年度滚动使用,并根据财政状况及服务业发展需求逐年增加。

8、放宽市场准入

(1)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并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

(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一般业企业降低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除法律法规和依法设立的行政许可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降低到3万元。

(3)凡服务业企业组建集团的,其母公司注册资本放宽到1000万元,母公司和子公司合并注册资本放宽到3000万元。

(4)除有特殊规定外,服务业企业设立连锁经营门店可持总部的连锁经营相关文件和登记材料,直接到门店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5)文广新闻出版、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建设等部门,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放宽市场准入。

(6)有关部门要对分离设立的三产企业给予扶持,在市场准入、登记注册、资质认证等方面简化手续,降低相关费用。

9、实行税费减免优惠

(1)对试点物流企业和从事货运、拆迁、保险、知识产权、广告、会展等企业取得的业务收入,实行差额征收营业税。

(2)对服务业集聚区重点服务业企业、新办高新技术服务企业和连锁超市、重点物流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按规定纳税确有困难的,经批准,酌情减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3)对从工业企业主辅分离设立的三产企业,其形成的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留地方部分第一年给予80%的奖励,第二年和第三年比上年增长部分给予50%的奖励,涉及不动产过户所缴纳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市级财政留成部分,给予全额补助。

(4)各有关部门要做好涉企收费的清理工作,根据不同情况实施缓交、暂停、免收、取消等措施,减轻服务业企业创业负担。对确需收费的项目,各收费单位按规定做好收费公示,畅通投诉渠道,接受社会监督。物价、监察、财政等部门对各部门行政性收费清理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切实抓好落实工作。对服务业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凡收费标准有规定上、下幅度的,按下限额度收费。

(5)落实服务业用水(除桑拿、洗浴、洗车等高耗水行业外)、用电价格与一般工业同价政策。

10、加强用地保障

(1)在编制城市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根据《*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的要求,保障我市服务业发展用地,优先安排服务业重大项目所需新增建设用地。

(2)支持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符合商业网点规划要求的专业市场、农贸市场等,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

(3)鼓励城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对符合规划、整体搬迁的,给予原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

11、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1)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服务业的贷款规模,加大对重点服务业企业的授信额度,简化贷款办理手续和流程,将服务业贷款比例纳入金融机构年度评价依据。

(2)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和推广适应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金融产品,拓展应收账款、动产、商铺使用权、林权、股权、收费权质押等适合服务业企业特点的信贷担保形式,积极开办“多户联保、逐年授信、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的服务业企业联保贷款业务,以帮助服务业企业解决信贷难题。

(3)完善服务业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每年从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对鼓励发展领域的服务业及市重点服务业项目进行贷款风险补偿,在省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标准的基础上再提高0.3个百分点。

12、改善人才、就业环境

(1)建立企业招工、劳动力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改善我市招工、就业的软环境。

(2)制订《*市服务业高端人才引进计划》,鼓励服务业企业引进专业人才。

(3)完善服务业人才培训体系,积极实施“人才强商工程”,分期分批对分管服务业发展的干部和行业重点企业负责人进行培训。

(4)鼓励高校、企业合作开办人才实训基地,支持国内外从事现代服务业培训的组织来兰创办、合办培训机构。

13、推进品牌建设

(1)促进服务业走品牌发展之路,提升企业竞争力。对首次通过ISO9000系列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SA8000系列认证的服务业企业;首次进入全国500强、省100强、金华市100强的市服务业重点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地区级名牌、商标、商号的服务业企业;被评定为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宾馆、饭店、专业市场和3A、4A、5A级物流企业以及率先在物流、餐饮、社区服务等领域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的企业,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

(2)对实缴地方税费首次突破500万、300万、200万的服务业企业,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

14、鼓励服务业创新

(1)对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企业,可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对提升服务业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重大项目,予以优先立项。

(2)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专业市场建设“网上商城”、“网上市场”。对投资额100万元以上的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及信息服务平台项目,按项目实际投资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

(3)深入推进“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引导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加快连锁经营网络向镇乡、社区、学校延伸。凡在镇乡、社区或学校新设连锁经营门店的,按单家连锁店的经营规模和食品配送率给予一定的补助。

(4)鼓励镇乡、社区发展服务业。对完成《服务业发展规划》或《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编制,并经论证通过实施的镇乡、街道和被省或国家商贸主管部门认定为商贸服务示范社区的,分别给予一定的补助。

(5)鼓励服务业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有效的专业展会活动。对服务业企业参加由市主管部门组织或确认的,由国家、省主办或承办的各种专业展会活动,给予一定的补助。

15、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

(1)对投资1000~5000万元的新建项目(不含土地出让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按《服务业发展规划》要求列入改造、扩建的项目,且投资额在300万元以上的,给予一定的补助。

(2)对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经批准自开业之日起五年内,企业所得税留地方部分予以全额奖励,增值税、营业税留地方部分的50%予以奖励。

(3)对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和引进国内外高端品牌企业投资的项目以及新建的集团总部实行“一事一议”政策。

(4)列入特色商业街(区)改造的项目,并按统一规划设计要求装修改造的,按装修投资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

四、加强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16、建立、健全管理协调机制。成立加快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按照服务业的分类和发展重点,分别成立若干服务业行业发展协调推进小组,及时研究、解决和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完善市领导联系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企业制度。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行业的组织领导,制订行业实施细则,认真抓好落实。

第5篇: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服务业集聚区是按照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以某一服务产业为主体,相关服务产业相配套,服务业集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区域,具有产业集中、发展集约、功能集成、资源共享等特征。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66号)精神,加快我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推进“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的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围绕我市服务业重点发展产业,着力培育发展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的服务业集聚区,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全市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承接国内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强力支撑平台,辐射带动全市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工作目的。

强化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导向作用。把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作为落实我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行业发展专项规划的抓手,以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论证为起点,促进市镇(区)服务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

强化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合力。通过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整合市镇(区)两级资源,统筹解决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编制与实施、政策制定与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公共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平台配套、龙头企业引进等重大问题,保障服务业集聚区成功建设和健康发展。

强化服务业集聚效应。通过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向社会传递我市服务业发展方向和区域布局,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我市服务业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发展,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企业进驻我市,促进我市服务业进一步集聚发展。

强化服务业发展扶持资金引导作用。通过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集合市镇(区)两级服务业扶持资金,突出重点方向,加大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调动镇区在项目选择中的积极性,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三)工作原则。

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我市服务业发展重点,今后一段时期主要在金融商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旅游、物流商贸、服务外包等服务产业开展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工作。

错位发展的原则。强化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定位,严格规划实施,促进不同服务业集聚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强化政府服务,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建设发展成本,营造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企业参与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积极性,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市镇(区)联动的原则。签订市镇(区)共建协议,明确市的扶持政策和镇区的配套措施,以项目为依托,共同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建立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定期检查和动态考评制度;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对共建服务业集聚区统一管理和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申请共建的条件

申请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以及特定类型服务业集聚区的选址原则,制定了服务业集聚区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设想,规划边界清晰,产业形态突出,发展目标明确。

(二)整合区内土地、物业等各类资源思路清晰,启动建设的各项基础条件成熟。

(三)区内产业集聚已达到一定规模,或有重大产业项目正在启动建设,产业基础扎实,未来市场空间和潜力大。

(四)有切实可行的集聚区三年建设方案(主要包括总体思路、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各年度工作安排、保障措施和重点项目计划等内容)。

(五)服务业集聚区所在镇区已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或镇区服务办),专职人员不少于3人。

三、申请及审批程序

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采取竞争性评审方式设立,具体分五个步骤进行:

(一)镇区提出申请。各镇区根据本地实际充分调研论证,认为达到申报条件要求的,于每年1月底前向市服务办提出申请。

申请材料包括:申请报告,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设想,未来三年的建设方案,规划选址和空间布局图,入驻企业名录和概况(或正在建设的重大项目情况),专门管理机构情况等。

(二)产生候选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市服务办对申请单位的材料审查合格后,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局、规划局、环保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调查论证,根据论证结果确定候选服务业集聚区,报送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评审。

(三)现场竞争性评审。市服务办于每年2月底前组织召开候选服务业集聚区评审会,有关镇区就申请共建的服务业集聚区进行现场演示、讲演、答辩和总结陈述。相关部门人员、专家等组成评审团,根据申报条件具备程度对候选服务业集聚区进行评分。具体评分标准另行制定。

(四)确定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市服务办将评审结果及年度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申请材料报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审批,由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最终确定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名单,并予公布。

(五)签订共建协议。经批准设立的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由市政府与相关镇区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共建的内容、期限和双方的支持政策。

已经市政府批准设立的东区中心商务区、西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纳入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是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的领导机构,统筹协调有关重大问题;市服务办负责日常工作。各镇区具体负责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推进工作。

(二)完善工作机制。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根据实际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和镇区召开会议,研究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事宜。市有关部门要确定联络人员,建立支持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相关工作制度。

(三)整合政策资源。每年在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以支持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具体支持项目由镇区按照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有关规定选定,对纳入支持的项目,所在镇区应安排配套资金给予支持。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计划每年对各个市镇(区)共建的服务业集聚区配套支持300万元,期限为三年,按建设进度拨付。

市政府今后出台的服务业扶持政策,优先支持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内重点项目优先纳入市重点项目计划,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市政府设立的其他产业扶持资金也要加大对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的支持力度。对具备条件的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市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力争成为部省联手、省市联手共建项目。

(四)强化管理和服务。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的所在镇区要根据批复的三年建设方案细化制定年度建设计划,报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备案后组织实施,并按季度向市服务办提交集聚区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和扶持资金投入进度情况,于每年12月上旬提交次年度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计划。

建立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数据库,以集聚区名录、建设发展情况、入驻企业情况等为重要内容,进行动态监测、动态跟踪,指导动态发展。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要建设服务于集聚区内部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对外合作交流、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技术创新、投融资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第6篇: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服务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今年1-9月份铁西区服务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含开发区)169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增加值90亿元,同比增长15%。新建和续建服务业项目86个,总投资158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6个。经济局完成直接利用外资3750万美元,为年计划的83%;引进国内企业项目25个,为年计划的100%;固定资产投资4.6亿元,为年计划的125%。

预计全年全区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含开发区)232亿元,同比增长22.1%;铁西区实现三产增加值125亿元,同比增长19.6%。全面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

二、全年主要工作

1、围绕科学发展,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今年上半年,根据各级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指示精神,我区在主要领导的指导下,结合《沈阳市未来五年服务业发展规划》,起草制定了《铁西区未来五年服务业发展规划》。规划对我区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总结,客观分析了我区服务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对我区未来五年服务业服务业发展做出了科学而详细地规划。

2、围绕做大做强,成立北二路汽车联盟。

为整合北二路资源,提高北二路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及与各家汽车店反复磋商,由区经济局牵头,联合北二路上20多家企业,成立了沈阳市北二路汽车服务联盟。并于9月27日举办了首届联盟车展活动,有19家经销商42款名车参加车展,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经济局也组织专人对我区家居建材和百货超市行业进行调研,准备适时成立行业服务联盟。

3、围绕招商引资,积极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

年初以来,按照区主要领导要求,经济局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招商引资上来。积极利用腾出的地块和闲置的大型商业楼盘招商,全年分赴厦门、福州、杭州、温州、上海、广东等地进行招商。先后有宝龙集团、万和豪生、步阳集团、中南建设集团、*华联、上海宝马等企业前来铁西考查项目,初步达成了投资合作意向。在省内我们采取走访和请进来等方式进行招商,使安利(中国)辽宁日用品有限公司总部成功落户铁西,抚顺罕王集团总部迁移项目也落户铁西,北站的东横仁酒店迁移铁西并已开工建设;通钢物流项目已签订投资协议。

4、围绕加快发展,强化协调服务。

今年以来,为抢抓项目建设“黄金期”,推进区内续建、新建项目顺利建设。经济局由主要领导牵头,包项到人,密切跟踪项目进展情况,掌握项目动态情况。同时制定领导包项制、项目领办制、项目联动制等多项制度,组织接待星摩尔、宜家、红星美凯龙等投资方来访近百次,全程帮助各项目解决外企设立、工商注册、外管登记、税务登记、临时水电、三证办理等事项。协调瑞盛国际汽配城、海韵广场、铁西物流中心、乌钢物流等项目问题百余件,确保了沈阳红星美凯龙世博家居广场、希尔斯池典、中铁物流、汉庭快捷酒店等52个项目顺利建成营业,确保了星摩尔商业广场、宜家家居商场、千缘新财富大厦、东横仁酒店等34个项目进展顺利。

5、围绕扩大影响,加大宣传力度。

年初以来,经济局会同区宣传部加大了对铁西区服务业发展的整体宣传力度。拟定对外宣传提纲,准备宣传素材,向媒体介绍全区服务业发展动态情况,协助媒体到企业采访,使新区成立后铁西服务业的发展成果及未来发展前景全方位呈现给广大市民,使更多的人认知了铁西服务业的发展和进步。全年较好地完成了“*年第21届中国汽车零部件(沈阳)品牌产品交易会”、沈阳市北二路汽车服务联盟首届车展和宜家家居、星摩尔购物广场、红星美凯龙三个重量级项目联合开工等重大活动的宣传与报道。截止目前,在沈阳新闻、沈阳日报、沈阳晚报、华商晨报等各类媒体已报道刊登了50余条,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6、围绕以民为本,加大商业流通领域的检查力度。

在做好对超市、农贸市场等商业零售企业日常、节假日常规检查和区内成品油企业年检工作外。在遇到年初食用油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且出现断货现象、年中出现的抑制家乐福和三鹿奶粉等临时突发事件时,特别是在奥运期间,经济局均组织专人加强了检查力度,设立24小时值班制度,保障了铁西零售业的货源充足、市场稳定。配合市煤管办对区内定点煤炭经营企业进行抽检工作,并对合格企业发放了区内定点煤炭经营企业的年检批准证书。完成了代管的开发区内6户成品油和11户煤炭企业与开发区经济局管理权限交接工作。

7、围绕非公经济,积极做好相关扶持工作。

今年年初以来,经济局加大了对非公企业扶持力度,组织东药集团、北方重工等非公企业参加*年中国天津第*届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参加*年*博览会,进一步促进我区非公企业在项目对接与展洽中提升知名度。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按照市政府有关政策,积极做好沈阳新正和电子有限公司、沈阳绿荫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共335万元小额贷款的贴息认定工作。

8、围绕求真务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为了全面准确掌握全区服务业发展现状,特别是重点产业发展现状,经济局责成相关科室进行了多项实地调研。全年共对停车经济、总部经济、房地产开发销售、社区商业发展等进行专题调研,全面了解了各产业发展现状,倾听基层企业对产业发展的要求,并针对现状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为制定各产业下一步发展思路积累第一手资料。

第7篇: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发展 现状及思考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204-03

一、前言

现代服务业是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当今世界,经济的繁荣与竞争能力的高下,不仅取决于资源、资本、生产规模,而且更体现于知识、科技创造性地运用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能力。这个阶段的服务业,不再仅仅是第一、第二产业的有益补充,而成为推动其他两大产业向更深、更广发展的重要因素,打开了产业发展的全新空间,并越来越占据着主导作用。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无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江苏省无锡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中国乡镇企业的诞生地、吴文化的发源地,近代以来就以其繁华富庶被誉为“小上海”。改革开放后,其中服务业的发展给整个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活力。

1.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无锡城市的发展基础因工商业而立,积累了深厚的工商文化,奠定了全国重要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从明末起,无锡就有米码头、丝码头、布码头、放款码头等9大闻名全国的繁荣市场。其中布码头年成交土布1000万匹左右,除销往国内各地外还远销东南亚;米码头在上世纪30年代成交量高峰期达1300万石/年,居全国四大米市之首。通过商业资本积累,无锡出现了荣氏、杨氏、薛氏、周氏、唐氏等民族资本集团,奠定了无锡民族工业基础。工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又转过来改造商业形态,使传统商业的经营品种、经营方式、组织结构、交易机制都发生了新的变革。分工细化,新业衍生,无锡工商业首次出现了同业公所、交易茶楼、仓储堆栈等新市场交易形态。商业支撑工业,工业改造商业,近代无锡出现了工商共生共荣、百业兴旺的新局面,体现了“顺应时代、吸纳扬弃、中西融合”这一无锡工商文化的本质特征。历史性的发展累积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百年工商的历史养分激励无锡人抢抓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新机遇,无锡现代服务业出现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呈现“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显著优化、现代服务业明显增速”的特点。

发展环境随着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上入世过渡期届满,服务业市场即将全面放开,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首先,无锡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明确了六大重点,同时在进入门槛、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方面制定了详细政策。其次是规划先行,除了在“十二五”规划中把服务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还抓紧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空间规划的编制,推进现代服务业“三港”、“三沿”、“九大集聚区”以及“十五个特色街区”规划编制。第三是建立服务业重大项目挂钩联系制度。第四是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国际合作,提升无锡现代服务业水平。现代服务业专项规划,描绘出无锡市将积极打造产业高度融合、集群化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形成“一高地、四中心”,为无锡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区域结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上海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国际经济、贸易、航运、金融中心,龙头地位进一步凸现。更好地依托上海、接轨上海,将成为无锡服务业发展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宝贵契机。无锡位于长三角几何中心,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以及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苏南国际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无锡在沪宁线的枢纽地位更加凸现,在长三角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强化。现阶段,无锡已由地域接轨向交通基础设施接轨转变,由单纯的产业接轨向产业和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接轨转变。无锡与长三角各城市一体化的服务产业和市场,正在形成合理分工、错位竞争、共存共赢的发展格局,这又将为发展无锡现代服务业带来极大的机遇。

2.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产业结构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国际经验表明,服务业的比重曲线呈一种“哑铃型”的态势,就是“低也高、高也高”,即工业化水平低的时期比重较高,随之有所下降,到工业化水平高的时期比重再次升高。当前无锡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也将随之进入成熟阶段的“高水平、高比重”时期。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的相互融合,从而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值比重下降。就无锡来说,制造业成本攀升带来产业竞争力下降,必须用现代服务业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新的低成本支撑。通过在制造业中融入服务经济的元素,增加产品的服务功能、技术含量和文化性,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工业制成品的附加值,提升产业内部层次,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高对无锡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级,走出一条适应无锡制造业成功转型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由投资推动的,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则不强。如果增长靠投资推动的状况不改变,消费率长期偏低,会使快速增长的投资最终失去需求的支撑,持续长期的增长格局亦将难以维持。服务业是面对生产、市场、人民的直接消费产业,在需求链上处于末端,属于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有直接拉动作用。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建成,居民消费逐渐由商品性消费为主转变为非商品性消费比例扩大,由生存型消费转变为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消费层次提升与消费结构转换必将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功能的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无锡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带来消费能级的上升,新的消费热点与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和扩大,教育、投资理财、旅游、文娱、保健等服务性消费比重将成为拉动经济的新亮点,必须用现代服务业为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提供多样化选择。同时,无锡城乡民众创业热情高,现代服务业必将为“富民优先”开辟广阔的创业途径。促进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推进城乡居民和谐就业、和谐创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经济发展模式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优势,无锡自然资源匮乏,必须用现代服务业为经济结构调整建立节约型产业模式;无锡经济总量大、环境容量小,必须用现代服务业为可持续发展创造绿色增长方式。因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缓解无锡市当前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从无锡的现实来看,无论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和经济国际化,还是落实富民优先、科教优先、节约优先、环保优先的方针,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需要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因而,进入“十二五”,无锡全市上下对加快服务业发展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强化,关注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推进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服务业发展的氛围空前浓厚。

服务业规划落实力度加大。在服务业规划“335915”工程即服务业“三港”(空港、水港、信息港)、“三沿”(沿江、沿湖、沿路)、“五大市场集群”(纺织服装、粮油、农副产品、不锈钢、小商品等市场集群)、“九大集聚区”以及“十五个特色街区”等35个服务业重点领域空间布局规划工程的基础上,结合无锡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编制完成了《无锡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无锡市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无锡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

服务业集聚发展势头良好。无锡有7个服务业园区被批准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数量占全省的1/7强。目前这些集聚区建设进展顺利。中国江南现代产品市场集群中,东方国际轻纺城和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目前运营良好。总投资6亿美元的深港国际服务外包基地项目,重点引进软件、研究开发、实验室、技术支持等外包服务产业。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新增设计及相关企业60家,使入园企业总数达到280多家。

服务业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无锡进一步加大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先后赴日组织召开无锡创意产业及软件外包(东京)合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无锡现代服务业及服务外包(北京)说明会后,在香港举办无锡高端服务业经贸招商说明会,重点推介总部经济、创意设计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现代物流产业、金融和中介服务业、酒店会展业等六大领域,九龙仓增资、深港国际服务外包基地、火车西站物流园区铁公水联运项目等一批项目签约。

服务业贡献份额不断提升。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增强,2010年无锡市服务业从业人数达到12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8%。服务业税收增长较快,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地税收入80亿元,比上年增长18%。服务业已成为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

应该说,无锡正在努力构建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服务型大都市,服务业的发展进步明显。但在为无锡市服务业发展取得良好成绩加油鼓劲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无锡市服务业发展与经济结构现代化的目标比,与完善城市功能的要求比,与企业与群众的需求比,尚未走出“小”、“低”、“散”的传统格局,服务业总体上仍然爆发不足、支撑不力,发展增速不稳定。百年前,无锡因民族工商业闻名;百年后,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和开放型经济传承了民族工商业的工业部分,而广义的“商”、也就是服务业的发展却后继乏力,与世界发达地区相比,无锡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短腿”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结构失衡,发展不完善。目前无锡市服务业结构不完善、品种不丰富、规模不大、档次不高。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偏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业发展较快,金融保险、教育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从横向看,服务业结构不完善,专业服务市场、特色服务市场、新兴服务市场没有形成;从纵向看,服务业链条不长;从量上看,服务品种不丰富;从质上看,服务业的科技含量不高。

二是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竞争力不强。无锡市服务业企业单体规模较小,服务水平较低,品牌知名度较弱,尤其缺乏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响当当知名度的、在地区乃至全国占有主导地位的大公司、大集团。智力型服务比重低,劳务型服务比重大;高端服务比重低,低端服务比重大。

三、无锡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和主攻方向

服务经济主导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服务业的滞后,有可能成为制约未来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但无锡市现代服务业与世界的差距,亦让我们看到了其巨大的发展空间。

1.创新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目前无锡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然而,在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的过程中,在具体的行动实施中,我们都面临着怎样确定和选择导向。无锡现代服务业的立足点是无锡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着眼点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1)规划启动。服务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无锡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无锡市村镇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完成的《无锡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无锡市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无锡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旨在衔接平衡服务业与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又促进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生产业和生活业的协调发展。要以规划引导市场、调控市场,明确今后发展的重点,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

(2)产业联动。发达的工业和农业经济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提。以生产业为突破口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可以反哺一、二产业,提升第一、二产业的竞争力。因此,根据无锡市实际,要坚持“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制造业提升,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良性发展的互动机制。

(3)载体推动。要围绕无锡市三大支柱产业,突出抓好物流中心等各类服务业载体建设,促进生产业的发展提升,加快形成“功能定位明确、发展环境优良、开发模式领先、布局结构合理、投资主体多元”物流业发展格局。同时,培育和发展以仓储、配送、运输、信息等配套运作的规模型物流企业,为制造业的提升提供配套服务。

(4)重点带动。无锡服务业发展的不足之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锡城市功能较弱、特色不明,应该把以重点片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战略。重点片区的发展对周围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围绕发展生产业和新兴服务业,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具有地方比较优势、产业带动性强、能够产生品牌示范作用的服务业重点片区,对于抓好现代物流基地、技术创新平台、软件聚集区、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重点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业。步入服务经济时代,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制造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原先依附于生产过程的生产服务环节从制造企业中独立出来,形成一大批新型的生产行业(指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围绕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双轮驱动”、互动发展,无锡当前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业。一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无锡交通发达、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加强物流资源整合,推进物流公用信息平台的应用推广,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型物流企业,建设一批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培育发展技术手段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借助临港新城、无锡机场等功能载体,加快发展口岸物流、空港物流、保税物流,努力把江阴港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把无锡机场建设成为苏南地区重要的区域机场。加快无锡物流信息平台的推广和应用,以社会化、专业化、高效化服务促进工商企业内部物流业务、后勤保障的分离,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二是大力培育科技服务业。建设和完善功能性载体,引进和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机构、工程技术中心,加快科技中介市场的规划发展,重点加快信息、软件、创意设计等产业方面的发展。充分发挥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无锡软件园等产学研相结合的孵化载体的作用,积极发展自主研发、工商设计、技术交易及评估与咨询、知识产权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技术服务业,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三是提升发展商务服务业。抓住省发改委组织编制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制定配套政策的机遇,依托九龙仓、世贸中心等大型项目,吸引咨询、会计、法律、会展等国内外高端商务服务企业入驻,提升无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充分利用国内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契机,引进国际著名的金融机构,提升无锡市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努力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平台,填补国际投资、会计法律、科技中介等商务服务空白。力争形成种类齐全、功能完善、分布广泛、运作规范、与国际接轨的商务中介服务体系,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平均递增10%以上。

3.大力培育产业带动力强的新兴服务业。国际上服务业有140多个门类,而无锡有许多领域涉及得还不够,许多新型业态没有引进,许多新型业态还没有形成气候。要结合无锡城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功能的实际需要,多角度、多思维查找发展差距,挖掘发展潜力,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旅游度假以及职业教育等新兴服务业。

――创意产业。建立以高校为基础,以工业设计、动漫产业为特色,以IC孵化基地、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无锡软件园、太湖国际科技园、太湖数码动画影视创业园等为载体的区域性创意设计中心。借助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开展与区域内企业的配套协作服务。通过内联外引,带动和增强区域研究与开发力量,走出一条具有无锡自身特色的研发新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通过开展动漫设计、游戏制作、模具设计、会展设计、广告设计、数控编程设计等多方面的职业培训,建立高技能的职业人才队伍,奠定研发和技术服务基础。形成有无锡特色的工业设计和创意研发基地,在苏锡常地区率先建立知识型服务高地,基本建成现代创意设计中心。使无锡创意产业成为无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及新的经济增长点。

――旅游业。搞好山水文化旅游线及蠡湖地区、马山地区、太湖山水城地区的开发与建设,积极规划建设太湖水景公园,形成环太湖旅游休闲观光带;加快惠山古街建设、充分挖掘古运河、梁溪河历史和民俗内涵,着力构建人文旅游板块,形成既有江南水乡气息,又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观光旅游带。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和品牌,积极培育组建规模化旅游企业集团。进一步提高游客在无锡的逗留时间和人均花费等指数,全面提升旅游经济运行质量。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进一步构筑大旅游格局,全面提升无锡旅游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招徕力和竞争力。使无锡成为宜人宜游、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旅游度假胜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山水名城和休闲名城。

――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财政支持,形成政府主导、依靠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办学格局。整合全市现有职业教育资源,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建设无锡(藕塘)职教园,扶持和培育一批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并重、产学研相结合、中高职教育相衔接、中外合作办学相配套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并依托职教园区的发展,加快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公共实训基地。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形成职业教育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建成全国一流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建成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公共实训基地。

4.全面提升直接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传统服务业。

――现代商贸业。适应社会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商贸业,大力推广现代商业营销理念,发展连锁经营、制、配送制及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引导本市企业与市外企业合资合作,以品牌专卖店、专业店、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商店等高成长型业态开拓市场。完善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形成以大型购物中心为骨干,以连锁超市、专卖店、便民店为特色的多元化、多层次销售网络。支持品牌餐饮企业做强做大,提升水平,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餐饮龙头企业。积极构建区域特色鲜明、经营业态丰富,营销模式新颖、城乡发展协调,服务于人民生活、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商贸新格局,把无锡建设成繁荣繁华的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

――专业市场。依托无锡现有的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东方国际轻纺城、无锡粮食批发市场、朝阳农产品市场、南方不锈钢市场和无锡国际招商城等商品市场的资源优势和制造业行业优势,组成纺织服装、粮油、农副产品、不锈钢和小商品“五大市场集群”。加快规划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地区性大中型产品交易中心和专业市场,并积极培育其它新兴市场,形成以地方专业市场为基础、区域骨干市场为龙头的多功能、多层次市场体系,大手笔规划主营业房、仓储区、物流区、大卖场、精品馆等平台,努力营造当前国际流行的“一站式”购物环境,逐步把无锡建成“市场大市”。

――社区服务业。强化服务业的社会服务功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要引导服务业重心下移,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探索社区服务运作模式,提高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方便、快捷、优质、人性化的社区生活服务圈。合理规划建设一批门类齐全的连锁便利店、代办服务点、便民早餐点等社区商业网点,重点加大对龙头家政服务业的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业,建立完善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规划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服务支撑体系,建成能满足不同需求的街道及社区系统,服务方便社区居民,打造方便、快捷、优质、人性化的社区生活服务圈,提升社区服务业品牌建设。积极开发社区安全保卫、卫生清洁、公共环境绿化、公共设施维护等公益性岗位,引导和帮助更多的“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同时要发展非盈利组织、志愿者组织的义务服务和居民互动服务。

(未完,见下期)

第8篇: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蓝图需要在体察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勾画。发达经济体的历史经验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域的产业结构类型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是一种必然趋势。通过各国(地区)服务业产值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数据对比可知,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业任重而道远。而辽宁省服务业发展水平更是低于全国发展的平均水平。

尽管图-1中国家与区域横向对比的数字表明,辽宁省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纵向的历史统计数据却表明辽宁省服务发展的势头强劲:2007年底辽宁省GDP达1.102万亿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3.4亿元,年均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5853.1亿元,年均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4037亿元,年均增长12.2%。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有潜力成为三产中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辽宁服务业发展滞后却颇具潜力。这种判断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工、农产业率先发展会对服务业有较强的拉动与支撑作用;二是通过向发达经济体借鉴发展经验可以减少发展中支付的学习成本,因而具有后发优势。考察国内发达省份的服务业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服务业的持续增长趋势得以保持并非轻而易举。例如,上海是我国服务业率先发展的区域,然而据张明海(2007)的观察,自1990年以来上海在服务业中的同定资产投资力度一直较大,约占全部投资的2/3。但是,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直到2000年才勉强超过50%,在以后的年份中还有反复。由此看来,辽宁若要实现服务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还需要合理布局,精心筹划。

二、区域服务业发展战略的环顾

目前,国内关于区域服务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按四条主线展开:一是服务业发展战略模式的研究;二是服务业持续发展的途径研究,三是服务业发展侧重点的研究,四是推动服务业发展对策的研究。

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率先发展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涉及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优先发展服务业构成对发展农业、工业的机会成本。因此,关于如何协调三次产业的发展顺序就需要慎重考虑。韦福祥(2005)考察各发达经济体服务业发展历史后指出,服务业发展有三种模式:传统模式、捷径模式和孤岛模式。传统模式是将资源应用于满足农业与工业发展需求后投入相关服务业,典型的应用国家是美国和英国;捷径模式是跨越工业发展的漫长历程,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优先发展农、牧、渔业产品加工贸易,进而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典型应用国家是荷兰、丹麦和冰岛;孤岛模式是区域自身并无坚实的工农业基础,但由于临近区域有发达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因此,利用区位优势和特色服务业取得经济的增长和繁荣,摩洛哥、塞浦路斯和中国澳门均是孤岛模式应用的典型。韦福祥(2005)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因此,服务业的发展模式也不可能整齐划一。上述三种模式在不同的区域中可以灵活应用。但这三种模式在省级区域中如何应用需要进一步探讨。

关于服务业持续发展途径的研究,考察我国各省、直辖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可以触摸其脉络。一是各地区普遍加深了对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的认识。这表现在对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区分;对生产业与消费业的区分;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区分等。二是相当数量的省份加深了对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认识。例如,北京市服务业发展规划中提到“推动重点集聚区的快速协调发展,形成‘一核三带’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浙江省提出“引导推进服务业布局向三大产业带集聚、向区域中心城市和产业集群集聚、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山西省提出“围绕‘一核一带四片’”的城镇空间格局,促进服务业的极化和网络化发展。省域服务发展规划设计了服务业集群发展的空间布局。姚莉英(2006)则观察了现有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机理。归纳总结出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三种模式:原生型服务业集群、嵌入式服务业集群和外生型服务业集群。

关于区域服务业发展的侧重点,各地区在发展规划中普遍提到旅游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物流业和会展业等。这与我国近年来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基础设施投入迅速增长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息息相关。

关于促进区域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众说纷纭,其中具有共性特征的对策有:一是推动服务业的产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张春光,2009);二是在服务业中引人多元化投资主体;三是加强财税政策的倾斜力度;四是以外向型经济促进服务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等。

三、辽宁服务业发展战略的反思

重新梳理区域服务业发展战略已有的相关文献,结合前文思考问题的主旨,反思辽宁服务业发展战略,笔者有如下发现。

(一)辽宁服务业发展中的资源获取

近年来,辽宁在服务业发展方面投入的绝对数量尽管逐年不断增长,但相对数量有所下降。2005年之后辽宁服务业与工业在固定资产投入方面不分伯仲、平分秋色,体现出明显的老工业基地特征。

这说明辽宁日前在三次产业中的资源配置中工业型经济特征依然明显,离服务型经济尚有一段距离。从辽宁目前的三次产业的结构特点来看,辽宁总体实质上选择的是传统的服务发展战略模式。即在工、农业发展至一定基础之上,企业生产、人民生活产生对服务业的大量需求后,服务业作为三次产业中的“短板”,顺次发展起来,是配合一、二产业的被动增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辽宁省短期内不存在服务业超前的问题,从总量上可以加大对服务业的资源投入。

(二)辽宁省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

与依赖于能源、原材料与资本的工业产业集群不同。服务业产业集群更依重于技术和市场。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制度的作用就更为显著。辽宁省由于历史上计划经济制度构建得较其他省份更为完善,由此所形成的路径依赖使得服务业市场化机制转变较为困难。由于政府及其下设的相关部门在服务业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科技人才也多集中在国有企业,原生型的服务业产业集群只会在市场需求量大、技术与资本含量低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等产生。而咨询、研发、信息、金融、会展和文化创意等现代化服务业产业集群无法自发形成。因此,嵌入式服务业集群和外生型服务业集群是今后辽宁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备选途径。所谓嵌入式服务集群是指本地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之上,由政府引进外资服务业龙头企业,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嵌入式集群发展模式对于与制造业联系紧密的科技研发、信息计算机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等具有较强的适用性。而且发达的生产业集群也会与稳步发展的工业集群相得益彰。外生型服务业集群是在一定的区位条件下,利用特殊的优惠政策集结企业而成。辽宁省“五点一线”的城市发展战略与新型工业园区的建设方兴未艾,如若在招商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更多制度层面的基础设施,致力于减少服务业企业交易成本,外生型服务业集群模式也会得到成功的应用。

(三)辽宁服务业战略实施侧重点

经济发达区域服务业发展的经验虽然可以汲取,但辽宁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实施仍需立足于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条件展开。战略实施侧重点应遵循两项原则:一是发挥优势,使优势更为突出;二是克服劣势,弥补不足。只有“扬长”且不“避短”才能为服务业发展夯实基础,不致增长乏力。

辽宁服务业发展的优势有三个方面。一是工业经济发达对服务业构成有力支撑。相对于其他地区,辽宁雄厚的工业基础为其生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技术资源。着力推动产品研发、物流信息、法律咨询和人员培训等生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服务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而且对辽宁工业的可持续增长大有裨益。二是人力资源充裕为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提供有利条件。由于经济转型、企业改制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原因,辽宁传统服务业可因地制宜地吸纳足够数量的熟悉本地风土人情的员工,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餐饮和物流等企业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三是较高的城市化率及人口老龄化趋势为社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8年底的统计数据表明,辽宁省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620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4.5%,而且以年均3.2%的速度,也就是年增20万人的速度快速增长。除了依赖于政府加大对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外,发动社会力量,及时提供市场化的社区老年服务也是大势所趋。

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的劣势也有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化网络系统建设滞后。这一方面影响了企业的内联与外交,同时也降低了服务企业的竞争能力。即使是传统服务业,有现代化的网络平台也可以不同程度提高企业服务的效率与品质。二是服务业目前同质竞争多,服务品种单一,导致不正当竞争与重复投资,在浪费社会资源的同时,也不利于产出效率的提高。三是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许多行业仍然处于事业单位、公益部门,市场化程度低。一方面是企业与居民的服务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另一方面阻碍了民间资本的介入,遏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四)辽宁服务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

现有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促进各区域服务业发展壮大的对策,但缺乏实施主体的说明。笔者认为,服务业发展战略有效实施需要得到政府、社会和企业三重保障。从政府层面来说,应致力于完善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与法制环境的完善;维护服务业市场公平公开竞争的市场秩序;搭建并逐步完善服务发展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形成有效的服务业政策实施反馈与评价机制,及时反映服务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及时修正相应政策,完成对服务业引导、扶持与监控的职责。从社会层面来说,教育与媒体应致力于区域文化的推介。挖掘并弘扬区域特色的文化,让世界了解辽宁、认同辽宁、向往辽宁。为开放型经济扫除文化障碍,扩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从企业层面来说,应抓住产业政策倾斜与区域经济发展所赋予企业的难得的历史机遇,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努力向区域先进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靠近,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组建或参与行业协会的方式,加强业内技术和市场信息的交流,共同制订行业服务标准。加强企业自律与社会责任承担的意识,区别市场定位,从而实现业内企业的协同发展。

第9篇: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这次全市商贸服务业发展推进会,是市委、市政府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三农"工作会议、建筑业和旅游业发展会议后的又一个推进产业发展的会议,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当前工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在会前对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基层意见建议,市政府常务会议还专题研究了《关于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修改意见)》,并在会前印发给了大家。刚才,会议表彰了十佳商贸服务企业和十佳商贸服务企业优秀经营者,弘扬了先进。希望受表彰的企业和优秀经营者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方圆集团、好乐多、国际建材装饰城等3个单位,结合各自实际,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介绍了各自的经验、做法,并了今年进一步做好商贸服务业工作思路和打算。陈军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总结了过去一年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科学分析了当前商贸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了今年工作目标任务,进一步了推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具体举措,讲得很全面,也很具体,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简单四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我市20*年商贸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20*年全市商贸服务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刚才,陈军同志具体进行了总结。我认为主要有三大亮点:一是商贸服务业继续保持稳健较快发展。去年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对商贸服务业带来较大压力的情况下,我市商贸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3%,列金华市第一位;第三产业增幅达到了14.7%,列金华市前三位,占GDP的比重与20*年相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加大。二是编制了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确定了"一主、三副、多节点"的商业网点总体布局,为我市今后商贸服务业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三是重商、兴商氛围进一步浓厚,制订出台了《*市关于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的补充意见》等扶持政策,不断加强对商贸服务业发展支持,进一步营造了良好氛围,"商贸新市"目标扎实推进。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体制机制不断理顺的结果。去年,市委、市政府针对商贸服务业多头管理的现象,对商贸服务业管理职能进行了调整与理顺,将原由经贸局行使的内贸管理职能和原有发改局行使的服务业发展管理职能划归对外经济贸易局,增挂市商务局牌子,配齐配强人员力量,商贸服务业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工作明显加强。二是商贸服务系统共同努力的结果。市商务局、世贸城、有关职能部门、商贸服务企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具体指导下,尽心尽责,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商贸服务企业、商贸经营者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压力,迎难而上,经营状态良好,社会责任强,带动了全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三是各镇乡街道、部门单位支持配合的结果。去年以来,各镇乡街道、各机关部门单位对商贸服务业的重视不断提高,积极配合商务部门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为繁荣发展我市商贸服务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希望大家在2009年工作中继续共同努力,进一步推动我市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统一思想,认清形势,进一步深化对发展商贸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

商贸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正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活。尤其是在当前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之下,商贸服务业已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力量。具体来说,商贸服务业的作用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商贸服务业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三次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社会发展,最终第三产业将逐渐成为主导产业,也就是说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这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商贸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市去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受到的影响小于金华其他县市,这其中商贸服务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二是商贸服务业是改善税收结构、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实现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服务业主体税种营业税的80%可留成地方,20%上缴国家;而工业主体税种增值税的75%要上缴国家,仅有25%留成地方。这说明相同的产值服务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更大。我市近年来地税收入增幅名列金华市前列,去年达到了金华市第一;财政税收结构不断改善,地税比重不断提高,去年底达到了近58%,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同时,我们要看到,前几年我市工业相对于其他县市来说是有差距的,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还是商贸服务业。因此,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对巩固和扩大税源、促进财政增收至关重要。三是商贸服务业是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渠道。商贸服务业就业领域多、弹性系数高、就业门槛低,是就业的天然"蓄水池"。据统计,每增加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服务业是1000个。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既可以直接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又可以不断满足人们各种物质文化需求,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我们工作中得到真正的落实,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五市"建设目标和"兴工强市"、"一主多元"发展战略,就是要在着重发展工业的同时,加快商贸、影视等服务业发展,从各个层次、各个层面推动县域经济做大做强,这与工业强市是不矛盾的。所以,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坚持"五市"建设目标和"兴工强市"、"一主多元"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一主"与"多元"的关系。现阶段,我们必须把"兴工强市"放在首要位置,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市奋力追赶目标的实现。因此,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包括镇乡街道主要领导和综合部门主要领导一定要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发展工业上,同时统筹兼顾商贸服务业、农业等发展,做到重点带动整体。市级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则要把全部精力放到分管工作和职能工作上,切实承担起分管之责和履行好职能义务,紧紧抓住当前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全力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当前来说,主要有三个机遇:一是国家政策调整的机遇。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省对有关政策进行了积极调整,从以外贸为主转到了内、外贸并重,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拉动内需的举措。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都为推动商贸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的政策支持。最近,省里进行了机构改革,组建省商务厅,将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的职责、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的内贸管理和对外经济协调职责整合划入省商务厅,和国家对口了。从中也释放出了一个信号,就是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这方面,我市已先行一步,下一步要按照上级要求,进一步调整到位,不断强化商务部门的力量。二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工业基础逐步夯实,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市功能和框架不断拓展,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三是商贸服务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的机遇。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较早,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有了解放路小商品市场。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市振兴路服装街等传统商贸服务业保持健康发展,专业市场群、现代物流等新兴商贸服务业逐步兴起,商贸服务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应该说,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较好、空间很大、前景广阔。全市上下要正确认清形势,准确把握机遇,切实改变重工业轻服务业的观念,以更大的力度、更扎实的举措,推动我市商贸服务业上台阶、上水平。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持续推进商贸服务业平稳较快发展

商贸服务业内涵丰富、种类繁多、涉及面广,加快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必须抓住重点,依靠重点行业、重点板块的突破,带动全市商贸服务业大提升、大发展、大跨越。

1、强化规划引导,全面实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去年我市在整合过去商业网点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出台了《*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2020)》,了"一主、三副、多节点"的商业网点总体布局,即以城区商业中心为主,横店镇、巍山镇、南马镇为城市商业副中心,其他各镇乡的区域商业中心为节点。规划出台后,关键是要落到实处,否则规划就只是一纸空文。要全面组织实施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作用、对区域网点布局的引导作用,引导全市商贸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要加强规划调控,引导商贸服务业集聚发展,按照控制总量、提高质量、扩大规模、集聚发展的原则,加快市域商业中心和各镇乡区域商业中心建设,推动我市商贸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2、提振消费信心,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也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市场需求不足是最为突出的矛盾,拓展市场需求是最为紧迫的任务。中央、省、金华市都高度重视扩大内需工作,已经出台并将出台一系列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政策。因此,我们要从提振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农村消费和促进城市消费,努力挖掘消费潜力,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把居民的消费潜力有效转化为现实购买力,转化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要认真贯彻好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一系列政策,在增加居民收入,使居民"有钱消费"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拓宽消费空间,健全完善商贸服务流通网络包括加强农村消费网络建设,为扩大消费打开通道创造条件。要积极拓宽农村消费市场,加强放心店建设,出台优惠促销措施,扎实做好"家电下乡"工作,激发群众需求。

3、突出集聚发展,持续推进重点市场建设。发展商贸服务业,必须抓好商贸服务业集聚区的培育,着力抓好白云商贸园区、江北新城区和老城区商业网点建设。对白云商贸园区发展来说,要持续推进专业市场群建设,促进世贸城、国际建材装饰城稳步发展与繁荣兴旺,积极扶持国际汽配城、国际缝制机械市场、国际采购中心等项目的开发建设,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不断做大做强专业市场群。对江北新城区发展来说,要以江北大卖场和甘溪路商业街项目全面展开为契机,积极发展包括商务、商业、娱乐、餐饮等商贸流通项目,加快江北新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及基本商贸服务设施建设。对老城区商业网点建设来说,要积极做好东门菜场等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挖掘振兴路、中山路、张府前巷等特色商业街的发展潜力,加大老城区原有市场和商业网点的改造、提升力度。

4、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市场主体。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加快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培植一批重点商贸服务企业。要结合"*人经济回归工程",积极引进商贸服务项目,尤其是要大力引进知名商贸企业入驻我市,促进我市商贸服务业从中低端向高端化发展。要对商贸服务行业进行分类,每个行业确定5-10家重点企业进行培育,不断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商贸服务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要鼓励和支持重点、成长型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加快规模扩张。要积极引导商贸服务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现代服务标准的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实行规范服务、品牌服务、创新服务,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要鼓励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大企业、大集团主辅分离,在发展好主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服务业。

四、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努力营造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的良好氛围

加快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各镇乡街道、各部门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组织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商贸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要深刻认识商贸服务业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地位,把商贸服务业摆在重要的位置来抓。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的重视和支持商贸服务业发展。市"商贸新市"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研究、指导整个商贸服务业发展,及时协调解决商贸服务业发展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市商务局作为全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抓总"部门和党委、政府的参谋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进一步转变观念,从以外贸为主向内外贸并重的方向转变,从服务工业企业外贸出口为主向服务商贸服务企业转变,从行业管理为主向行业管理和服务企业并重转变,不断加强对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要支持组建商贸服务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市场秩序维护、行业自律、信息沟通和加强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其他有关职能部门要主动参与、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在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中有所作为。各镇乡街道也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把商贸服务业发展与本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加以推进。

2、创优环境,改进服务。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很重要的是要营造有利于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市委、市政府将为商贸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创造良好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享受有关政策,实行商贸服务业用水、用电、排污收费等按工业企业标准一并执行,消除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相关部门要积极抓好政策的落实,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要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实施"企业帮扶行动计划"为契机,一切从企业发展出发,千方百计帮助商贸服务业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以优质服务促进商贸服务企业发展。新闻单位也要不断造势,积极宣传商贸服务业发展好的典型和先进个人,营造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