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产运营管理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铁道院校普遍设置的应用型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环节、就业出路等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并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是就业的必备技能。但事实上,高校开设的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环节缺乏整体规划,加之学生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社会适应力较弱,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完善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
1.完善现有教学体系的重要支撑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以为企事业单位输送合格的应用人才为目标,理论储备和实践技能都要与单位和社会运行紧密结合。从现实情况看,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存在供需矛盾,大量高校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涌向人才市场,而企业却无法吸纳这些专业学生,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内容也不能满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实务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还不完善。调整理论与实践课的比重,增加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学时,可以缩小学生与企业需求的差距。另外,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增设实践教学也改变了传统理论教育模式的弊端,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中实现创新,这种创新成为完善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支撑。
2.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保障
开展实践教学是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有效保障,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务水平,使其能较快地融入市场,胜任工作,实现顺利就业。通过持续不断的实践教学,不仅扎实了基础理论,也强化了实验操作、软件运用、实训技能锻炼等内容,实现校内外实践环节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1]。
3.实现校企联合办学的基础条件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量是有一定空间的,这也对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办学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为谋求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常采取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而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实现校企联合办学最直接的途径和渠道,学校向企业输送实习学生,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投身企业生产建设,使学生获取更多企业提供的平台,为校企联合办学提供了基础条件。实践内容越具体、越丰富,学生的动手能力越高,越能利用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迅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2]。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困境
1.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办学受传统教育模式和思维观念的束缚,偏重理论知识的?魇冢?以理论掌握程度为主要考核标准,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论是社会实践、校内实验还是课内外实训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从教学过程看,多数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仍沿用传统讲授型教学方式,给学生传授大量理论知识,过于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较少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理念下的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使学生缺乏创新动力,动手操作能力较弱,并不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对交通运营管理人才的需求[3]。
2.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梳理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是一个完整体系,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由实践内涵和实训外延两方面构成,校内实践教学的目标、环节、内容、思路和效果以及校外实践教学的模式、手段、策略和考评要共同发挥作用。内涵条件是实践的方案设计、目标定位、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外延条件是实践的硬件设施、师资配备、基地创建等,这些都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保障。事实上,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很少从系统性角度思考实践教学过程,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论形式如何都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学生参与了较多的实践活动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结论,无法真正领悟所学的专业知识。
3.实践教学管理存在混乱
尽管部分高校鼓励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社会资源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但在实践教学管理中却存在诸多混乱之处,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任务安排后,管理环节出现问题。在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校企合作后,没有建立相应的追踪监督机制和双向沟通交流方式,而更多高校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实践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实践方案设计和内容实施都没有深入研究,相应的配套措施和管理经验不足,主观管理现象严重。高校与社会没有从双赢角度商议实践的具体方式,造成实践过程的评价和考核缺少量化指标,学生实践效果不显著,管理上的滞后造成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实践环节难以落到实处[4]。
4.实践教学基地严重不足
目前,高校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课程实践要求。多数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只局限于常规课堂教学,进入一线企业挂职的机会较少,学校、学院和实践基地的利益分配和资源对接不通畅,企业认为学生实践会造成单位负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学校则认为实践基地是免费向企业提供劳动力,并没有给学校带来利益补偿。这样,实践基地建设存在诸多困难,即使建设实践基地也只是作为实习环节的一部分,较少关注实践基地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长期效益等,导致基地利用率不高,无法起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2]。
5.实践教学内容片面单调
实践教学内容是针对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殊性来设置和安排的,多数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以社会调研、业务流程模拟操作、市场调查与预测等展开,显得片面单调,即使与社会及企业有一定接触,也只是局部了解。实践教学环境、项目、目标、过程及标准等都是虚拟的,学生参与企业真正意义的运行实践非常少,多数企业由于自身业务的保密、安全或资源的限制,并没有提供针对学生的实质性实践内容,不允许学生参与企业的实务操作,学生无法真正了解企业的运行规律和特点。
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
结合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特点,要以学生顺利就业为导向,确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营管理人才的需要,具体教学策略和模式可按以下路径展开。
1.更新理念,确保师资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要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突出经济管理的原理方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不断更新理念,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向实践应用教学转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环节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顺利就业为导向,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归宿,增加实践课时量,创造条件为学生实践服务。
在更新理念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定期将专业教师送往企业挂职培训,接受实务技能训练,才能将企业的需求信息、决策方式、办事流程带入课堂。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了解实际情况,并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由教师解决企业经营中的问题,在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提高教师水平,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既要有理论教学水平又要有实践能力,才能带动学生实践活动的长效发展[5]。
2.校企合作,质量优先
为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必须找到校企利益互惠和需求满足的交点,学校要尽可能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储备、研究方向和教学资源为企业改进管理流程、研发新型产品、培训企业员工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企业则要发挥其拥有的信息和资源,协助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现交通运营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
校企合作要真正实现双方共赢,就要保证合作质量,这也是推行校企合作的本质所在,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实践安排要与企业工作环境和要求紧密结合。为保证实践教学环节能收到良好的实践效果,就要以质量为本,从实践经费和政策上给予支持,作好具体规划,并根据企业情况的改变灵活调整。
3.基地建设,注重效率
实践基地是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良性运转的有力保障,要由校方和企业领导、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和技术专家、双方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基地领导小组,负责实践基地的规划和落实。
实践基地建设要依托校外企业加以推广,要持续性建设而不是一次性建设,使之真正为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渠道。因此,广泛实现产学研合作基地一体化,拓展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办学思路,提高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就业能力,必须将专业实践、德育实践、调研创新实践和技能实践融为一体,体现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4.方式灵活,考核客观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除了社会调研、企业实?`外,还要在校内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可根据教学需要实施情景案例分析,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并得出结论;通过视频播放企业治理和公司运营方面的成功案例,由教师详细解释说明,增强直观效果;配备与课程建设相关的实训室或实验室,让学生进行实务操作,强化动手能力;以实践性、应用性、调研性和建模性内容为主,改革毕业设计模式,体现论文的实用性;开展论文大赛、创意大赛、风采大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还要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提供经费和平台,由学生组队完成相应项目。
关键词:运营管理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165-02
高职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面向地铁、铁路等轨道交通客运、票务、行车调度岗位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十一五”以来,我国高速铁路、城际轨道、地铁等轨道交通建设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使站务人员、票务人员及行车调度等运营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增加,高速铁路新技术和地铁先进设备的引入带来运营组织模式的变化,需要加强运营管理人才新技能培养。由于多数院校开设本专业时间短,建设基础薄弱,尤其是校内实训基地多为空白。而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职业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实训基地是落实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保障,也往往是制约高职专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轨道交通类专业实训基地具有耗资大,工期长的特点,迫切需要在区域范围内统筹规划建设,探索实训资源共享、校企共建的运作模式。
结合国内外在校企共建基础上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依据具体国情,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改革中引入校企共建的培养模式,并得已具体实施和应用。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特点,对实训基地与校企共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职业能力和岗位定位对接、课程标准制定和工作任务划分、以任务驱动为出发点开发新教材、“模拟仿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改革进行系统性和全方位的研究:
1 以实训基地和校企共建相结合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关键所在,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同时对岗位定位和支撑岗位能力的知识点、教学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最终培养目标只有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才得以实现,故以实训基地和校企共建相结合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实践教学成效为出发点,将实训基地硬件建设和校企合作体制建设融合到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中,把校企共建的课程体系和技能实操训练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重点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操作性。注重边工作边学习的具体实施办法,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的制定。
2 职业能力和岗位定位对接
为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就业为目标,集理论学习、现场观摩、技能训练、工作任务分解于一体,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的培养,学生与企业员工一体化,把城轨运营各项岗位和各项职业能力所涉及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重点关注动手技能和操作技能,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为提高学习效率,以工作任务分解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相对应,并可以与工作岗位相吻合,让学生掌握的真实的实际技能,最终达到就业的目的。
3 以任务驱动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改革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为目标,在专业实践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场感知、现场操作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理解专业理论,培养专业操作技能。通过连续的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从而完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实现。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特点,确定学生在岗位能力需要掌握的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在任务完成中不断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提高了职业能力,又具备了开拓创新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目的是使城轨运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符合岗位定位和企业需求。
4 课程标准制定和教材开发
课程标准的制订是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案和规范课程的过程,为教学双方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依据。为实现校企共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把每门课程的课程内容以不同任务划分,把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融入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把支撑相应工作任务的知识点渗透到每一项任务中。这些都只能通过合理制定课程标准来实现。应由相应专业的专、兼职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完成课程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更是要与行业企业专家充分沟通研讨,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要求,选取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自学的主要依据,而传统教材多以章节的方式由浅入深进行循环式编写。不能实现工作任务和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将工作任务和相关知识点融合在一起的关键点是开发以任务或案例为主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特征的教材,只有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来组织教材内容,才能实现培养理论知识够用、操作能力强、创新能力佳的技能型人才。
5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在现有专业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行业引领、校企对接,将专业建成东三省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引领全省高职同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中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为行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技术人才。
深化校企合作深度,深化过程管理型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东三省轨道交通企业客运、行车岗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以岗位职业能力分级为核心,实现职业岗位对接,通过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标准研究,使本专业的核心课课程标准成为全省同类专业通用的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得到广泛推广和使用,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将专业师资团队建成省级教学团队,利用师资优势,建成轨道交通站务类岗位在职员工培训、技能鉴定及同类专业师资培训基地;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的优势带动运营管理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专业群体优势,把专业建成特色专业。
6 三个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以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任务,为适应社会需要,以培养理论够用,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就是强调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适应社会要求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力求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按 “模拟仿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层次递进式加大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适应城轨运营专业实践教学的技能创新项目,确定实践项目的层次推广与实际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
通过研究将为专业实施“模拟仿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层次递进式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构建“三层递进”实践教学体系;促进高职院校把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紧密结合,扩大轨道交通运营人才培训和技能鉴定规模,缓解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所导致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短缺状况。以实训基地建设和运作模式研究成果促进“双师工作室”(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建的工作室)的运作内涵研究,为拓宽企业技术服务和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方振龙,陈国才,于福权.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训基地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4(8):157-158.
关键词:铁路改造;建设运营;管理模式
1概述
项目工程概况:①自既有余姚站到发线1道宁波端顺接引出,新建2股尽头式城际客车到发线,按照2线夹1台形式同步新建城际旅客站台1座。城际客车到发线、旅客站台长度按照城际客车配属动车组列车开行要求确定。在城际客车到发线南侧设置余姚动车组维保基地,主要承担城际动车组一级修业务。基地内2股检查库线自城际客车到发线2道引出后进入新建的二线检查库(含辅跨),库前设轮对踏面诊断装置1处。维保基地设1股牵出线②宁波站2#-3#站台杭州方向延长70m,温州方向延长20m。工程概况如图1。
2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及保障措施
2.1利用既有铁路资源参与城市及市郊客运的形式
利用这些既有铁路资源参与城市及市郊客运,工程投资省、建设周期短,同时还能盘活既有铁路资源,为铁路带来新的利润源泉,使地方政府和铁路部门达到双赢。归结起来有以下两种形式:(1)利用既有铁路通道新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城市和铁路的发展造成市内某些铁路废弃,如果废弃的线路正好位于市内或者市郊客运交通走廊上,而地方政府在该走廊上规划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则地方政府可以向当地铁路局出资购买这部分土地或者进行土地置换,取得土地所有权后,拆除既有铁路,利用该通道新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这种线路采用城市轨道交通制式:由当地政府出资,成立轨道交通公司负责该线路的建设及运营管理。(2)改造既有铁路来开行市郊列车。市内某些铁路虽然业务萎缩,但仍承担少量铁路运输业务,可以充分利用其富余能力,组织开行市郊列车,为市郊客运服务。这些铁路一般是行车量不大的既有干线或专用线等,技术标准较低,往往需要进行改造才能满足公交化运输的需要。由于承担了部分国铁业务,该线路一般采用国铁制式:由当地政府和铁路部门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负责该线路的建设运营,而运营管理一般委托当地铁路局负责。(3)利用既有铁路资源参与客运经验及启示。包括:PIONEERINGWITHSCIENCE&TECHNOLOGYMONTHLY月刊科技创业月刊2017年第12期(1)改造既有铁路来开行市郊列车是发展市郊客运交通的一种重要形式,改造既有铁路来开行市郊列车,是利用既有铁路资源参与市郊客运的最主要形式;采用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投资模式,市郊铁路主要服务于城市市郊范围内,投资大、公益性强,是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应采用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投资模式;实行公交化的运营策略,应采用公交化的班次及低票价,充分发挥了为市郊客运服务的功能;政府要建立补偿机制,市郊铁路的社会效益要远远大于其经济效益,政府必要给予市郊铁路运营补贴或者资源性补偿;政府要完善城市公交、市政配套,改善换乘条件,地方政府要完善市郊铁路沿线各站的公套设施,最大限度的改善市郊铁路的换乘条件;运营管理模式主要取决于投资建设主体,利用废弃铁路通道新建而成的轨道交通线路一般由铁路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由合资公司委托当地铁路局负责运营管理。
2.2本项目建设及运营管理模式
2.2.1本项目运营管理特征(1)背景特征:本项目是通过改造既有铁路来开行市郊列车,涉及到的既有铁路。萧甬铁路(全长144.2km)为合资铁路,资产属于萧甬公司。注册资本24.796亿元。萧甬公司资产管理范围东起北仑站、西接杭州南站,营业里程195.1km,线路总长达497.7延长km。萧甬铁路采用“委托运输经营”的模式,运营管理委托上海铁路局负责,萧甬公司只负责资产管理。(2)建设方案特征:萧甬铁路维持既有,仅对沿线办理市郊客运的车站进行适应性改造。(3)开行方案特征:市郊列车与国铁客货列车共线运营。本线开行市郊列车后,将与既有萧甬铁路上的客货列车共线运营,因此本线要兼容国铁客货列车和市郊列车这两种运营条件,市郊客车在不影响国铁列车开行的原则下安排运营计划。2.2.2本项目建设及运营管理模式(1)建设管理模式。考虑由沿线地方政府共同出资成立市域铁路合资公司,负责本项目的建设、车辆购置及经营管理;线路固定设备设施投资由地方政府承担,资产分别暂纳入合资公司,逐步过渡置换给萧甬公司。合资公司向萧甬公司支付线路使用及相关费用,列车调度指挥委托上海铁路局。该方案有利于项目融资及项目的快速推进,便于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运营成本。(2)运营管理模式。参考国内已有市郊铁路经验,结合本项目的背景、建设方案、开行方案等运营特点,考虑到目前萧甬公司的运营管理是委托上海铁路局负责,同时为充分利用铁路部门专业化的管理经验,合理配置运输资源、统一运输调度指挥、控制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减少人力、管理成本及运营费用,更好的协调市郊列车及国铁客货列车的开行时间,建议本项目委托上海铁路局负责运营管理。(3)委托运输清算模式。根据以上运营管理模式推荐意见,本项目委托上海铁路局负责运营管理。目前,参考上海轨道交通22号线及其他地区已开通的城际铁路以及客运专线委托相关铁路局运营管理模式,轨道或城际公司负责项目的建设和经营管理,运输生产和养护维修委托铁路局,委托路局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运输组织管理、运输设施管理、运输安全管理以及与本委托运输管理相关的其它业务。客票收入归属合资公司,合资公司向萧甬公司支付线路使用及相关费用。
2.3保障措施及建议
(1)以宁波市及沿线地方政府为主导,多元化投资。本项目投资大、公益性强,是支撑宁波发展余姚副中心的重要基础设施,应以宁波市及沿线地方政府为主导,出资方主要为宁波市及沿线地方政府,有条件还可以吸引宁波市的社会资金。(2)将市郊铁路运输纳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宁波市政府应明确市郊铁路城市公共交通的地位,即公益性地位,将本线市郊运输纳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实行低票价策略,并建立相应的补偿、补贴机制,可以借鉴北京S2线和上海22号线的经验,由宁波市政府出资购买运营服务来弥补亏损。(3)完善公交、市政配套设施,改善换乘条件。宁波市及沿线地方政府要完善本线各站的公套设施,最大限度的改善换乘条件,方便旅客换乘。如对沿线各站及周边道路、通道、标识进行优化改造,对沿线各站公交线路接驳和运力进行调整。
3结语
既有萧甬铁路开行城际动车组对充分利用既有铁路客运设施,开行都市圈城际列车,同城市的规划与发展相协调具有重要意义。既承担宁波与余姚及周边地区间的城际联系功能,也发挥余姚地区内部公交骨干体系功能,是实现宁波城市发展战略、是构建宁波中心城与副中心快速轨道交通最为经济合理的方案。因此,对宁波枢纽余姚至宁波既有萧甬铁开行城际动车组是非常必要可行的。项目投资适度,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建议本项目尽快实施。
参考文献
1陈柯冰,聂磊.我国城际铁路运营管理模式探讨[J].综合运输,2016(9)
2涂颖菲.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运营管理特征分析及建议[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4(10)
3杨欣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分析[J].科技信息,2010(7)
【关键词】:光伏电站建设;运行管理;管理措施
在光伏电站实际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建设管理方案,加快其工作速度,并利用现代化管理方式延长机械设备使用寿命,降低光伏电站的运行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1光伏电站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目前,我国在光伏电站建设方面,具备清洁性的优势,与其他能源相比较,具备较大的优势,可以提升我国发电企业的建设质量。
第一,对于太阳能而言,属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在人类的预期之内,不会出现能源不足的现象,并且太阳能属于无公害化的能源,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其安全性与清洁性,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促进生态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对于光伏电站的建设而言,除了可以将屋顶与水面等相互结合,避免出现空间浪费的现象,还能提升建设质量。同时,在生产太阳能的时候,不需要燃烧相关燃料,只需要建设输电线路就可以开展发电或是供电等工作,实现了绿色化发展[1]。
第三,光伏电站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建设周期较短,可以提升能源获取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能源生产效率。对于光伏电站而言,其成本较低,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于新型能源的需求。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建设较多光伏电站,可以有效提升其发展优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光伏电站的建设会受到广泛重视,政府部门会给予一定的鼓励与支持,制定完善的优惠政策与支持政策,加快光伏电站的建设速度。同时,在光伏电站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相关建设部门会对太阳能进行全面的开发与使用,提升太阳能等能源的开发效率,减少其中存在的能源浪费问题[2]。
2光伏电站的运行管理措施
在光伏电站实际运行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对其进行全面的管理,保证可以提升光伏站的运行质量,增强太阳能能源的利用效果。
第一,加强电站建设管理力度。在光伏电站建设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总体规划方案,明确光伏电站的建设流程与步骤,按照相关规定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安排。首先,相关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光伏电站建设工作,制定完善的项目规划方案与战略制度,要求管理工作人员制定可行性的光伏电站建设说明,并引导施工人员掌握各类先进技能,提升管理工作质量。其次,相关管理部门需要科学开展项目选址与气候条件分析工作,根据当地经济情况等,满足项目建设管理要求[3]。政府部门还要对项目建设费用与补贴问题进行分析,全面搜集相关资料,并为其制定完善的政策项目。再次,工程建设部门需要做好建设准备工作,合理安排建设项目的内容,根据相关招标情况制定完善的光伏电站建设方案,提升总体项目的施工质量,并对各类工作进行全面的规划管理,提升光伏电站建设质量。最后,在光伏电站初步建设阶段,相关部门需要对项目建设工作统一规划与安排,提升光伏电站建设质量,增强其工作效果。在管理工作中,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技术方案,积极引进先进的建设技术,明确各个部门的质量控制职责,并对光伏电站的建设质量进行控制,保证可以满足其建设要求,科学控制项目质量、进度与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在项目建设之后,相关部门要做好验收管理工作,对其进行竣工质量检验,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4]。
第二,科学选择运营模式。光伏电站运行管理部门需要科学选择运营模式,提升运行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增强管理工作效果。首先,在承包商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业主管理方案,明确业主管理职责,要求在业主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工程的建设质量与效率。在实际运营管理期间,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维护技能,并在工作中合理控制运营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在住经营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制定远程监控管理体系,利用远程监控的方式对光伏电站进行监督与管理,及时发现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提升光伏电站的建设质量。最后,在政府运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由政府选择承建商,并对工程进行全面的检查与验收。在保证光伏电站建设质量之后,才能将项目交付给业主,签订专门的运营管理合同,保证政府可以更好的对用电进行管理[5]。
第三,加强维护工作力度。在对光伏电站进行维护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维护工作可靠性,提升其运行质量。一般情况下,光伏电站的使用寿命为25年,但是,如果在实际运行中出现安全、经济等问题,将会影响光伏电站项目的使用寿命,难以提升其运行可靠性。因此,在光伏电站实际运行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与维护人员需要重视维护工作,制定完善的维护管理方案,提升其工作质量。一方面,相关部门需要加强清洁管理力度,对光伏电站的机械设备进行清洁与维护处理,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故障为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在光伏电站运行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制定完善的维护制度,对直流汇流箱、控制器等机械设备进行检查或是维护,在发现质量问题的时候,要采取相关维修技术解决质量问题,提升光伏电站机械设备运行安全性与可靠性,以此提高企业的电力服务质量,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电力能源。
结语:
在光伏电站实际建设中,相关部门需要加强质量管理力度,提升其建设质量。在运营管理中,要做好各类维护与维修工作,阶段性的对其进行检查,保证可以提升光伏电站的运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道宏.光伏电站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厦门大学,2014.
[2]代冰辉.跟踪式光伏电站辅助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3]王莉.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分析在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10):4.
关键词 系统: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
运营管理:就是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从工程管理角度来讲,运营管理也可以指为对施工生产和竣工交付和物业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施工、评估和改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产开发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近几年房地产调控的大环境下,各个地产开发公司都在苦练内功,强抓管理,总结经验,学习先进,健全管理制度和完善作业流程,从管理规范化向精细化发展,探索下一步的高效运营管理。在地产开发项目运营管理体系中,工程的系统运营管理占据重要的位置,无论从开发周期,经济分析,投资决策均为核心基础。因此本人依据近几年的实际工作经历简单探讨地产开发项目的工程系统运营管理。
一、地产开发项目的工程管理系统运营核心业务流程
(图一)
施工准备阶段和施工阶段是建筑产品的实现阶段,是项目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房地产开发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施工企业常规理解中,工程管理仅限于合约签订、施工过程管理、竣工交付。但对地产开发企业来说,工程管理从产品研发阶段即参与其中,工程管理还涉及投资决策、规划设计、销售、物业服务、后评估等阶段。
工程建设项目的“三控、两管、一协调”管理内容中,其中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三项目标贯穿于整个运营管理流程当中,可以称之为全面的进度、质量、投资管理控制,因此称之为工程的系统运营管理。
二、运营管理流程与企业各职能部门主控关系
地产开发的工程管理涉及企业内部的设计研发部、营销策划部(销售配合)、成本合约部、招标采购部、项目拓展部(报批报建)、财务部等多个管理部门。
在整个运营业务流程(图一)中,每一阶段互相关联影响,且在地产开发管理体系组织架构中又分别由不同的职能部门主控。具体流程中相关内容与各职能部门主控业务关系如下:
在流程体系中施工管理的重点是施工现场管理,与设计管理、成本管理和招投标管理有关密不可分的关系。
1、与设计管理关系:施工过程是对设计的完善过程。
设计交底 现场反馈 设计完善修改实施与跟踪
2、与成本合约管理关系
合约制定 施工过程跟踪 同步审核变更、签证 及时节点付款 竣工结算
另由于市场材料、人工价格的波动对施工成本造价的影响,及时反应与决策,调动合作施工企业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合约中制定合理的付款节点,减少工程量审核审批工作,提高了中间工程款审批效率,大力推动施工进度。
3、与招标采购管理的关系
采购
招标规划招投标 合约签订施工管理竣工
招标规划在项目准备阶段即进行规划,依据是产品定位及配置标准。其中招投标计划依据项目进度控制计划进行,考虑因素与周期有:考察、招投标、产品加工、现场施工安装。但是产品加工与现场施工安装周期、合作资源的优劣需现场实施与反馈,相辅相成,才能高效统一。因此为了整合优质的合作资源,地产企业在发展中都在建立的战略合作方数据库,旨在共同合作、共同发展。
4、细化管理中分权制约影响
⑴ 决策信息增加,沟通效率低下;
⑵ 内部分工细化,项目综合运营管理体系不健全。如现场小院围墙由于内外自然地面偏差大,围墙基础须做挡土墙处理,变更方案应由设计管理部门出具方有效,初始方案未与现场实际结合造成无法实施,又结合施工现场实际出具可行的加固方案,但时间整整推迟了20天,对后边工序造成严重的工期影响。
⑶ 部门各负其责,时间延误,导致责任无法落实。如进户门安装三个月,由于其他原因工程未能竣工验收,按合同要求成本合约部不予审批其工程款,施工方就不交钥匙开门造成工程无法竣工验收。
⑷ 工程管理要求、配套产品特性与建筑匹配性在合约中未体现,造成合约执行困难。如外墙涂料属甲方指定分包项目,合约中对现场的施工配合条件约定不清,造成合约执行过程坎坷曲折。
总之,由于职责不清,或只对部门职能负责,未在流程允许的时段内完成工作,互相推诿扯皮。造成效率低下,工期延误,导致延期交房,增加成本。
三、运营管理流程与企业管理组织架构的关系
通常各职能部门在运营业务流程管理如出现不协调现象,需上层主管领导协调解决。而在通常的组织架构中常见如下管理组织结构:
如刚提到外墙涂料合约和围墙的加固问题则无法协调时,如上升至副总级则协调不了,直接增加了总经理的协调工作量。
如刚提到的防盗门付款出现时,矛盾上升至两位副总,如协调不了只有总经理协调。因此运营管理效率特别低下。
因此与工程运营管理流程相之匹配合理的地产企业管理组织架构应是如下架构模式;
总工程师是地产开发项目质量第一责任人,质量的目标的实现,离不了进度目标和投资目标的制定,因此三项目标责任综合一体,责任明确,目标即明确。此项管理架构与工程运营管理流程和匹配基本适合。
四、完善健全高效的业务运营管理流程
项目运营管理依据项目整体业务运营流程,对项目进程全过程进行目标控制、过程控制,结果控制等方面的管理。项目运营管理可以对项目运营进程的关键流程、关键节点等进行过程管理,及时发现项目正常运营存在的风险,并进行提前的预警和预控。避免了因为专业不平衡导致项目工程管理风险加大。
流程是实现产品的载体,产品是管理者按流程运行的结果。一个自强不息的企业在市场的规范下全面走向成熟,除拥有一流的专业管理团队外,还必须拥有卓越的业务流程管理与再造能力,卓越的业务流程管理随着市场的成熟与规范不断再造更新,以更适合市场的要求,便于全员参与,高效协调,最终使企业从不断的流程再造中强健了企业的快速反应力、资本运作力、市场整合力。
业务流程的优化原则:确保流程的有效性,追求流程的高效性,实现流程持续性。
业务流程的优化应考虑的因素有:
1) 识别影响流程有效性目标的关键要素,根据流程问题薄弱环节及影响要素分析确定流程的优化方向,对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管控,对流程的执行过程进行监控。
2)充分识别内外部可能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可能的变化,分析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对影响能够快速反应的方法,流程设计既要考虑现状的实用性又具有适度的超前性。
3)对流程负责而不是部门职能负责,减少不增值的活动及内部的重复流转。充分有效的授权(如分层授权),提高决策速度,适当采用集中评审方式进行决策,减少过程环节。
4) 建立持续的流程改进体系,对流程的执行过程进行监控,明确流程责任人及流程维护的责任人, 建立定期对流程执行状况进行评审的相关流程及机制。
五、明确责任,建立PMO项目管理组织
为便于高效运行地产开发业务流程,须有一个科学的管理组织架构与之相匹配(如架构三),就工程管理而言,从参与产品策划至物业服务及后评价阶段,通过全面系统的管理,实现进度、质量和投资目标控制。对于一个项目而言,可建立一个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或称之为PMO,机构组织的负责人即工程负责人,对公司总经理负责。但此岗位人才要求亦特别高,需专业能力、业务水平,协调能力与之相匹配,从而保证整个运营管理体系高效运转,实现各项控制目标。
PMO主要职能是通过识别和开发管理业务流程,监督对项目的管理标准程序,通过计划、实施、反馈、改进循环步骤高效运行流程支持工作。
六、结束语
对于地产开发企业而言,工程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运营管理。不仅限于现场施工管理,贯穿于整体运营关键流程始终。每个企业具体管理结构不同,导致方式和运转不一样,但核心业务流程大致相同,且建立全员参与,高效运转的业务也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单纯依靠公司高层协调带来的工程管理效率低下,由工程推动转变为项目系统管理程序运营推动,只有这样,减少了大量的内部协调,提高运营管理效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84-02
随着时代不断演变,铁道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社会急需要大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作为一门新兴专业,铁道交通运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要综合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多角度、多层次深化改革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优化调整理论与实践课时,合理安排实训教学内容,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一、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难度较大。就铁路而言,不间断进行运输生产,具有半军事化管理特征,列车运行速度快、密度大,而工作场地特别大,环境艰苦,存在较多的不安全因素,这导致实训教学效率低下。铁道生产过程复杂,单一的作业项目都需要多个工种、多人在不同地点共同合作完成。以“接发列车作业”为例,参与作业的人员特别多,比如信号员、车站值班员、扳道员。在考虑到学生自身安全、管理隐患基础上,在开展校外实训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学生简单地参观、了解,实训效果低下,而学生也无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实践技能低下。
(二)专业指导教师较少。就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专业来说,理论与实践水平较高的教师并不多,师资来源单一化,大都缺乏行业实践经验,不利于指导学生进行实训。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在聘用人员时,并没有要求该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而教师也并不清楚当下运输岗位必须具备的实际操作技能。一些职业院校聘用企业实训教师,但待遇并不优厚,岗位不具有吸引力,出现“实训兼职教师难请”局面,不利于该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展。在对一线教师的培训中,没有开展最基本的分岗培训、挂职培训等,教师培训工作难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阻碍了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影响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的改进和办学水平的提升。
(三)实训教学条件有待提高。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差距很大一部分在于硬件设施的差距。实训硬件条件的差距导致学校在办学理念、教育效果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课程的开展,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实训设备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已有的实训设备都无法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客观需求,校内实训场地非常有限,经常采用观摩或者几人共同进行实践操作的方法,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较少,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目前90%的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没有独立的教学实训场馆,难以形成实训氛围和条件,模拟上岗的效果较差,毕业后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胜任本职工作。
二、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调整实训教学的定位及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全方位分析国内铁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具体要求,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基点,随时关注市场动态变化,不断开拓思路,注重铁道运输专业师资的培养,优化实训条件,加大该专业规划、建设力度。要优化调整专业课程内容,降低实训难度。要以铁道交通运营岗位为基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为中心,围绕专业课程特点、学生具体情况,构建立足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适当增设专业课程。比如增设普通话、轨道交通服务礼仪课程,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做好铺垫。在专业论证、定位中,职业院校要全方位深入学习、调查乃至研究,明确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围绕当下轨道交通企业对运营专业人才提出的客观要求以及高职教育特征,明确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必须掌握铁道交通设备设施、铁道交通行车组织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较高的客流组织、列车调度指挥等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较强的服务意识、沟通意识,培养社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重视校内实训设备的投入和建设。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高职院校要认识到实训的重要性,加大校内实训设备建设,扩大实训室规模。具体来说,高职院校要完善运模拟沙盘,直观、形象地呈现不同类型的铁路运输设备、运输作业,满足相关运输作业人员的客观要求,尤其是综合演练要求,比如调度员、信号员、调车长,促使铁道交通运输管理专业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铁路现场。高职院校要完善车站计算机连锁仿真教学系统,教师要结合铁道交通运输管理课程知识和班级学生已有的水平,合理模拟接发列车、调车作业的各个方面,模拟不同类型的信号设备故障,比如轨道电路、道岔,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在模拟的真实情景中得到更好的锻炼、体验,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其中,逐渐提高自身实践技能。教师还可以借助驼峰调车仿真培训系统,向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比如平面调车、自动解体作业,实现一体化教学,促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职业院校要加大货运岗位实训设备建设力度,比如铁路货运运价里程表、测量设备、货场模型,确保一系列实训教学顺利进行,而学生可以借助多样化的训练,掌握更多当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岗位所需的技能,提高他们的实际业务办理能力,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三)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构建和培养。加大对相对薄弱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帮扶力度,有计划地开展区域范围内优势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校与校“手拉手”帮扶活动,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普通高职院校、相对薄弱学校辐射与拓展。鼓励优秀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积累丰富的实训经验,促进教学工作开展。积极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加大职称评定力度,对优秀学科带头人实行政策倾斜。在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内部组建名师实训专业交流平台,聘请专业名师和业务专家担任实训课程的指导教师,采取专家讲授、案例研究、参观考察、赛课评比等方式进行交流和培训,使高职院校教师能开阔眼界、加强交流,提炼自身实训教学风格,进一步向专家型教师发展。构建多层面、多渠道、多样化的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网络,狠抓教学及管理业务素质能力,大力培养具有高尚师德、教育教学特色的名师优师,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特点突出、风格鲜明、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教师队伍。
(四)加大校外实训的力度。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学校要通过不同渠道多和相关的铁道运营企业合作,借助其力量,共同建设校外专业化的实习基地,并签订《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协议》。铁道企业要向职业院校提供所需的实习场所,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尤其是管理和安全方面,双方要多交流、沟通,共同制订“科学化、合理化”的实施方案。在轮岗实习过程中,铁道运营企业、职业院校要共同安排专业人员,建立考核小组,全方位考核学生的实习情况。在此过程中,铁道运输企业要根据铁道段站安排适宜的实训岗位,如运转岗位、列车乘务服务工作,和职业院校构建长效互动机制。职业院校定期安排该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实训或者定岗实习,要根据学生发展方向、自身已有水平,固定岗位,确定好师傅,进行跟班实习,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能够独立当班,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充分展现自身各方面才能,提高自身过硬的素质。
总之,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准确定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深化改革实训教学,通过加大校内实训设备建设、深化改革校外实训、完善实训教学评价机制、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重视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效填补社会市场专业人才空缺。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要不断总结实训教学现状,实现有效教学,不断为我国新时期铁道交通建设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汪武芽.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刍议[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2]黄兰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7)
[3]侯立新.职业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5)
[4]马骏.高职院校轨道交通运营实践教学体系与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探讨[J].科技资讯,2015(25)
[5]董奇,张刚毅,孟永辉.高职轨道交通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分析与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4(7)
关键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近年来我国铁路运输事业发展迅速,急需补充有运营经验的、有技术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而那些有技术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中很大的比例都是在高职学院培养的,因此高职教育与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发展,才能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而高职教育的建设发展必须适应当今轨道交通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只有适应行业的发展趋势,才能培养出学有所用的人才,从而推动轨道交通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1、行业企业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
为保证教学与运输企业接轨,推进铁道交通运输管理教学改革,提高人才管理质量,聘请铁路现场知名专家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委员,对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指导和监控,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主页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衔接”。
2、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
针对铁道交通运输管理专业《车站工作组织》、《铁路行车规章》、《铁路运输调度》、《铁路客运组织》、《铁路货运组织》等主干课程,根据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由学院和铁路运输企业共同开发和编写教材,不仅可以用作高职铁道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教学用书,而且也可以作为运输培训教材,使教育标准和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得到和谐统一。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创新培养模式、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对接岗位技能设置课程、对接岗位考核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和学生评价标准的思路,构建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把握专业发展方向,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完成人才培养过程,采取按工种培养、分阶段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行企业检验人才质量,完成职业技能鉴定,实现订单培养,保证学生对口就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力促进“企业文化进校园、顶岗实习到企业”,使“工学结合”既有载体又有平台,让学生深切体会和充分意识到“要进企业门、学做企业人,首岗能胜任、多岗能适应”是有岗能顶和有业可就的前提条件,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校企互利双赢、合作持续高效的新型运行机制。
2、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改革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打破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40:60。突出铁道交通运输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针对车站值班员、调车区长、列车调度员、客运值班员、货运值班员员等五个岗位群开设五门核心专业课和5门实训课,根据各自岗位特点,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集中专项训练、案例情景教学、仿真模拟演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突出运输专业“培养目标系列化,培养目标的途径多样化”的办学特色。
三、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铁道交通运输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培养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五大岗位群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核心,坚持校企共建、共享双赢的建设方针,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强化实践育人,满足车站值班员、车站调度员、列车调度员、客运值班员及列车值班员、货运值班员等岗位(群)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需求,满足700人办学规模的需求。计划在原有的接发列车实训中心等9个实训场室的基础上增加运输现代化技术实训室、机车车辆实训室、客运应急预案实训室,并对接发列车实训中心和客运礼仪实训室进行升级改扩建,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型实训基地。
四、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双师型”教学团队力度,提高师资队伍整体实力。要求40岁以下没有研究生学位学历的现职教师在职读研,提高学历层次;选派教师参加相关专业技术和教学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组织教师深入铁路现场调研实践,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企业影响力;鼓励教师承担教改科研课题、与企业联合编写教材、开发课程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新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在5年内取得职业技能证书,达到双师型要求;新老教师结对子“以老带新”,传授教学技能,提高整体实力;聘请铁路行业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结合学校名师建设工程,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拔尖人才,增强师资队伍发展潜能。
总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成轨道交通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社会技术培训、行业科技服务、国际合作教育于一体的具有示范性和辐射力的省内高职示范专业,实现“特色鲜明、省内优秀、行业一流”的建设目标。建立起具有真实的职业环境、设备先进、工位充足、软硬件配套的实训中心和校内综合实训基地,以教学为主,发挥教学、科研、生产、培训、服务的多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晓玲, 城市轨道交通,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与培养改革,2010(12):12-14
[2] 沈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资源建设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3(8)58-61
关键词:系统;组织结构;运营;出版业
我国出版社在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后,需要着力强化出版企业运营管理这项基础性工作,以适应新体制的转轨要求。出版企业的运营管理既需要满足外部环境所要求的适应性调整,也需要围绕自身战略目标推进观念创新、组织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从而破解各种难题,形成发展优势,确立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出版企业的运营管理不同于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本文运用系统思考方法对出版企业运营管理的组织结构、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解构,以期突破管理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①。
一、建立符合现代出版企业特征的扁平型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是指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表明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它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框架”②。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该与其组织功能及运行效能相匹配。笔者认为,由于所在行业的特殊性,出版企业的组织结构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出版企业在功能设计上强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并将社会责任放在突出地位,使得出版人比其他企业人必须具有更强的文化担当和责任担当。
第二,由于出版企业长期在事业体制下生存,在适应市场的观念、运行机制和体制等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有探索的过程。
第三,大多数出版企业体量不大、人数不多、长期依靠其所服务的行业领域生存,在市场化经营探索中所参与的竞争领域较多、主攻方向不明确,导致管理运营效率偏低和员工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不高等现象。
第四,出版业态正在被新技术所改变,信息化手段正被普遍地运用,数字化已是一种现实,复合出版业态必将是出版企业的必然选择。
第五,出版企业实质上是内容管理的总体部,是以信息为基础的知识型组织,其核心能力是价值管理,发现价值、组织价值和传播价值是出版企业的基本任务。
综上,出版企业的管理者在组织设计中必须同时具备整体思维、动态思维、超前思维和务实思维,建立开放型组织构架,从而帮助企业在大数据时代寻找稀缺、寻求价值并创造新的经营模式。整体思维指的是要把企业视为有机的整体来构建企业的各个分系统;动态思维指的是要从企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动态角度看问题,搭建通向未来的桥梁;超前思维指的是对企业的牵引,为企业量身定做适宜的战略愿景,用目标激励队伍、凝聚队伍;务实思维指的是要知难而进、稳中求进,化解已有的矛盾,营造内外和谐环境,建立企业竞争壁垒。
笔者认为,兼顾自身特点,同时实现对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充分运用,出版企业现阶段应优先选取扁平型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企业整体面向社会环境、面向市场;建立开放的组织平台,虚拟企业边界以与外部资源形成协同供应链;通过企业内部职能管理单元和业务发展单元划分,提升管理效率和产品研发能力、营销能力,实现内外部资源的协调管理;通过“信息共享环”实现企业内外信息的有效共享,将企业的决策与协调中心与各职能部门紧密联系起来,提高运营效率;企业的整体协调与决策主要由企业领导来承担,企业领导采取走动式管理,打造员工命运共同体。
图 1 扁平型组织结构
二、提升出版企业运营管理三大系统之能力
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可以将一个出版企业解构成三大核心系统:研发系统、营销系统和运营管理系统,三大系统在企业战略目标牵引下相融合(如图2所示)。
图 2 出版企业运营三大系统
第一,研发系统主要对编辑活动进行管理,是一项包含内容策划、创新的研发活动。
传统的出版组织比较重视出版物的出版规范和质量责任,侧重于对文字的加工把关,停留在浅层次出版阶段,而对读者的需求、作品的传播规律和新的出版方式等研究有限。浅层次出版关注的是出版数量和对热点的炒作,为了趋利就只好迎合市场,从而导致同质化和跟风出版问题,乃至产生劣币驱除良币现象。建立研发系统,提高研发能力,已成为出版企业转型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事关出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当下,好的研发系统体现在:一方面,出版人要为作者搭建好的出版平台,提供优良的出版服务;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资源的选择,形成自身特色和出版品牌;同时,更要组织专业的产品研发队伍,做到懂出版规律,懂所关注出版领域的通识,懂数字时代产品的新的呈现形式,也就是说要向研究型出版过渡。
第二,营销系统的任务是围绕产品销售展开系列活动,从而提高出版企业及其产品的影响力,核心是对产品销售渠道的管理。
随着市场的成熟和信息化的推广,营销的内涵和方式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传统的出版组织对营销活动重视程度有限,大多只是由发行部负责图书的营销活动,停留在发退货与回款管理阶段。
当下,大多数出版企业已经建立了单独的营销部门,或强化发行部的营销能力,并将营销理念扩展到企业的全员和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将营销活动渗透到读者层面。营销的方式和手段也从简单的图书寄销模式演变到对客户的价值管理,从简单的产品进销存数据管理演变到对销售数据的实时监控、对图书投放量的准确预测和对生产量的精细控制,建立了一条从读者需求预测到生产到销售到市场跟踪的完整的、实时的供应链,确保最大程度地挖掘产品的价值。
第三,运营管理系统是出版企业运行的保障系统,它为以上两大系统的运行提供支撑。
运营管理系统包括战略管理、计划管理、投资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分系统。运营管理系统关注的重点是对系统的效率、流程和风险的管控。
大多数独立出版企业的规模虽不大,却要处理各种繁杂事务,如果负责运营管理系统的人员过多,管理成本占比就会很高;如果压缩相关的人员,管理压力就会很大。这种两难局面是众多出版企业普遍面临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国有出版企业难以与民营文化企业同台竞争的内在因素。由此可见,运营管理效率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倒逼企业决策者创新管理模式,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理事能力,破除行政管理思维,按市场规则行事;同时,建立合理的运行流程会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再者,借助信息化手段也能减少人员的投入。因此,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持续地积累经验、优化流程并辅以必要的、配套的制度就成为了日常工作。一个成熟的运营管理系统必然是常规工作流程化、特殊事项灵敏化。
至于风险管控,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是管理的底线,一个企业成长的速度再快、效益再好、员工再满意,只要在风险管控上出了问题,就会全盘皆输,这是企业的投资性质决定的,需给予重视。
三、用系统思考方法破解出版企业经营难题
从系统的角度整体地去观察和研究出版运营管理,有利于把握全局,发现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找到破解问题的关键点并充分利用加快企业成长的基因。任何系统中只存在两种回路:一种是促使事物发展越来越好或越来越坏的增强型回路,另一种是追踪某一目标或对事物发展方向加以抑制的调节型回路。企业经营者要做的工作就是将系统中存在的两种回路加以识别,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促使系统向企业经营者所期待的方向演变。
例如,当企业处在艰难的重建阶段,遇到的问题会很多,员工承受的压力会很大,问题破解的质量也就会很差,最终导致问题会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企业经营者此时需要冷静思考,提出系统解决方案,即在该恶性循环中增加一个调节回路,以避免系统继续恶化。这样,寻找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选或提高现有员工的能力便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旦有了合适的人选或员工能力得到提升,员工的压力就会减少,解决问题的质量就会提高,问题的数量就会减少,一个恶性的循环就演变为良性的循环,管理的效能就相应提升。
事实上,企业经营者经常做的工作就是对目标的设定,围绕目标的实现采取措施,比较措施实施后业务开展情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再修正相应的措施,这就构成了一个调节回路,确保经营行为不偏离企业方向(如图3所示),我们依次也就可以分析出版企业的其他活动,建立对出版运营过程的深入认知。
图3 确保目标实现的调节回路
总之,要使整个出版运营系统形成持续良性循环的增强型回路,则要考虑做到:对企业发展战略再定位;持续进行员工培训,培养新的思考方式与技能;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经营模式;提高研发人员的专业深度,增强企业专业化程度;组织职业化运营团队,提高平台管理能力;通过打造品牌、成本领先、细分市场领先、扩展书系等手段提高产品竞争力;通过目标锁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打造资源优势;进行企业制度建设,形成凝聚队伍的机制、产品设计的标准和流程管理的规范。当某个系统或整个系统出现恶性循环的增强型回路时,要寻找突破点,增加调节回路,使企业回归良性循环的增强型回路。
(邓宁丰,中国宇航出版社社长;曹斯民,中国宇航出版社助理编辑)
注释:
随着上个世纪后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就开始不断快速发展,计划经济已经从传统的模式转变为了市场经济,这使得我国的市场发展飞速提升,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加速了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仅2011年我国的GDP就达到了47.2万亿元,货物的总出口量也达到了12.3万亿元。特别是民营企业,在资金流动性和借贷上一直不利,我国的楼市、股市和各种实体经济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后来2013年国务院提出了优化金融资金配置、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等一系列举措,后来央行开始意识到流动管理的重要性,这样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同时存在,企业信贷利率提升,资金周转困难,因此怎样通过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来降低风险,对资金进行科学的利用,同时进行项目管理来降低项目风险,在同等投入下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是指的深思和探究的内容。
二、企业运营管理与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企业运营管理的问题
资金管理是企业运营管理的重要工作,其中包括了资金的投放、筹集、消耗和回收、分配等内容,筹集是为了给生产经营提供足够的支持,这需要降低筹集成本,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企业在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足的现象,从筹集资金的角度来说往往形式较为简单,企业内部主要通过银行借贷或者股东出资的方式,公司内部的资本结构也往往不够科学合理,过少或者过多的资金总量都会影响到公司资金的运营成本。在公司的资金进行投放时,往往还会进行短期或者长期的投资,我国的企业在进行投资过程中存在着投资方式过于单一的问题,在进行决策时优柔寡断,不够果断,这导致了资金回收速度慢,风险较高等问题。在资金的内部转换和消耗上,企业往往只对流动资产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其它内容疏忽较多,这回带来持有现金、账款还有存货等工作的管理不够科学,出现过多或者过少的问题。
(二)我国企业项目管理的问题
在项目管理中,项目的集成管理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其主要是通过使用综合平衡等管理理念,利用单个项目的成果来进行综合的管理、调度和集成等工作。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我国的企业常常会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在集成的工作上,在项目的前期集成工作没有进行详细完备的规划,在编制和计划等工作上准备内容不科学,在范围管理中存在着目标不清晰或者产出不明确的问题,同时项目的预期周期过长,或者过段以至于完全不可能实现。在项目估算上,没有明确成本和预算的规模,造成了后期无法进行挽救和控制的问题。在产品质量上,前期成本规划的不完备,采购的品类和数量都不符合要求,大大超出了计划,这造成了后期面临的生产成本过高。在人员的配备上,员工的综合素质不够,岗位上的工作效率不能够达到要求,在沟通中更是不能够进行畅通的交流,给整个团队项目带来了时间上的拖沓问题。最后,整体的项目风险过高,这会带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中断或者中止。下图展示了企业项目管理中九大方面之间的结构关系:
图1 企业项目管理中的九大方面关系示意图
三、我国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科学管理资金
企业在进行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应当使用更多的方式,例如发行债券、银行借贷、发行股票等等,使用每股收益分析法和比较资金成本法等方案来优化资金结构,投放中要根据平均报酬率或现金回收期来确定投资的规模和投资与否。在外部投资中,使用投资组合、债券投资、股票等多种方法,提升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同时提升收益率。在流动资产上,需要采用编制现金收支计划的途径,管理好日常的现金收支,通过存货模式、成本分析、现金周转等方式来调整现金的存量。在成本的管理上主要采用成本与利润分配指出、与营业外费用、线性回归等方式来降低费用。计划编制上,采用原材料、管理、财务、销售、辅助生产等费用来编制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