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工商 管理 创新
一、引言
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经营观念等规范化设计与安排的创新活动。制度创新是把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又具有引导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功效。它是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是管理创新实现的根本保证。企业制度创新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更优的制度安排,调整企业中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使企业具有更高的活动效率。
另外,制度创新涉及企业内部不同层面的机制变革,同时还涉及企业外部的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外部制度变革,我们必须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注重企业外 部制度创新与内部制度创新的协调运行,促使其互动共进。
二、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企业制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企业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正如我们上面所讲的,企业作为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体,实际上就是通过制度安排来组织各种生产要素的,因而企业制度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的核心纽带和基础。有人讲,企业就是出资人之间的合约,也就是出资人以契约方式规定出企业制度,然后按照所规定的企业制度来组建企业。因此,没有企业制度,就根本谈不到企业的存在,当然更谈不到企业的发展,因而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体制基础,就是企业制度。
(二)企业制度是企业及其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因为企业本身的运行行为以及企业内部的各种组织机构的活动行为,都要受到企业制度的约束,所以企业制度决定了企业本身以及企业的构成机构的行为规则和行为规范。企业及企业中的各种组织机构,都必须遵守企业制度的安排,不能违反企业制度的任何一种安排。正是基于此,人们通常说,企业制度实际上是企业本身以及企业的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
(三)企业制度是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的组成人员,无论是CEO,还是一般的普通员工,其行为都必须遵守体现企业制度要求的各种规则,也就是要按照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而规范员工的行为的准则,就是企业制度。正是基于此,人们通常把企业制度称之为员工的行为规范。
(四)企业制度是企业高效发展的活力源泉。企业活力虽然来自于许多方面,但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制度安排。如果企业制度的安排非常有利于调动企业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那么这个时候企业就是最有活力的。反之,如果企业制度的安排非常不利于调动企业中的各个生产要素的积极性,那么这个时候企业就是最没有活力的。就像中国原来的国有企业之所以没有活力,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的企业制度安排有问题,它们的企业制度安排无法充分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因此,企业制度是企业活力的最重要的保证,没有良好的企业制度,就根本不可能有企业的活力。
三、我国企业制度创新的内容
制度创新是指引入新的制度安排,如组织的结构、组织运行规范等。大的如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小的如具体企业的组织形态、运行机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作为市场微观基础的企业组织要适应这一巨大的变革,必须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运作的各种规章制度及运作方式,也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前,我国企业制度创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出资人制度。变国有企业为国家投资企业,经过资产评估或清产核资,量化对企业投资的总量,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从委托、授权转变为运营和投 资。政资分离后,那些代表国家专营国有资产的部门、控股公司、资产运营公司承担出资人的有限责任。
2.建立法人财产权制度。企业总资产一方面来自出资人,一方面来自债权人,企业具有对总资产所表现出来的如资金、物资、人力、设备、物业等多种资源形态的优化、处置、组合权力,以其达到资产增值和扩充的目的。
3.所有者权益制度。国有出资人对投资企业,已经组织起集团的母公司对控股子公司,充分建立起所有者权益制度,它表现为对经营者选择的控制、对投资回报的控制、对重大经营决策的控制。
4.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科学地规范和健全企业的治理结构,实现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的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是企业领导体制的重大变革。
5.企业的配套制度。主要指与制度创新的配套展开相关的基本制度。如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投资管理制度等。
企业制度创新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需要各不同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形成“合力”才能完成。
四、结语
制度创新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或旧制度结构)的动态过程。具体地说,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是 ”以企业为主体,为更好地实现企业制度的功能,在收益与成本评价的基础上,在制度供给的范围内设计新的企业制度的过程” 。制度创新主要涵盖企业财产关系、治理结构、分配融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范畴,它与技术等其他创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和显著特征。
参考文献
[1] 何国志;加强企业管理 促进改革发展[N];云南日报;2010年
[2]冯英健. 企业管理基础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魏俊奎;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策略;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
关键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经济组织
中图分类号:F091.3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7—052-05
一、引言
制度创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 C.North)最先提出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论断,这对深入研究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弗里曼和纳尔逊为代表的制度创新经济学家开始重视社会制度、文化环境和国家专有因素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提出了倍受各国政府和企业重视的制度创新理论。如美国学者卡尔·尼尔森与约翰森在其所著《制度与经济变迁:关于市场、企业和技术的新观点》一书中作了如下总结:“传统上说,……制度经济学家对技术创新的特征与机制并无多少话可说。另一方面,创新理论家虽然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但他们使用制度的概念过于狭窄和机械,这阻碍了他们对创新过程的深入理解。然而,近年来有迹象表明,制度理论与创新理论在相互促进。现在人们更认真地对待制度,并比以前从更宽泛和更复杂的方式上使用制度概念。此外,创新被看作是一种深深地根源于组织之间大量相互联系的现象。”纳尔逊指出,在历史上,有过三次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根本性制度和重大性制度的变化:第一次发生在18世纪到19世纪,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两种根本性制度,即资本主义私有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制度得以形成和确立;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出现了两种促进技术创新的重大性制度,即股份公司制度和R&D的企业内部化制度;第三次是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其主要表现是政府支持技术创新的政策,如政府采购、R&D资助与税收补贴,风险投资等有利于技术创新的重大性制度的出现。关于这几种制度的形成,纳尔逊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政府对研究与发展的支持政策,已成为资本主义技术创新制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经济学在假定人们所处的制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人们的理的分析来解释经济现象。在大多数的经济模型中,经济制度和所有权被认为具有持久性(连续不变)的特征。但是,在研究长期的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制度经济学家们却认为,经济制度和所有权是变化的,制度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模式密切相关,人们应研究与他们的行为有关的制度,并将行为的研究与制度的研究结合起来。假定人们希望获取潜在利润,但是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人们却不能实现这些利润,于是人们愿意承担改变原有制度的成本,这样,经济制度的创新和所有权的修正从可能变成现实。也就是说,如果人们预期的净收益大于成本,人们将进行一次制度创新以改变社会现有的制度结构和所有权。
熊彼特认为,企业为了获得利润,应“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美国经济学家兰斯·戴维斯、诺思等人受熊彼特这一思路的启发,研究了制度创新的涵义、制度创新的主体、制度创新的作用、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
二、制度创新理论的生成和发展
1.制度创新的涵义
所谓制度创新,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取最大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熊彼特在他的创新理论中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创新的性质作了分析。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创新具有公有和私有的性质。在创新初期,最先实施创新的企业家可以获得暂时垄断带来的利润,而其他人却不能获得,此时的创新具有私有的性质。但是,在长期,企业家的创新会被竞争者模仿,创新走向公有。熊彼特认为,创新由私有最终走向公有将会带来三个好处:第一,它保证创新收益中相当大的部分转归用户,并使生产者的成本降低;第二,创新形成的新知识,为其他人进一步的创新奠定了基础;第三,创新模仿带来的竞争,使得由一个公司从某一项特定的创新中建立广泛而持久的产业垄断的危险性得到了控制。
新制度经济学者戴维斯、诺思和拉坦赞同熊彼特的观点。戴维斯、诺思指出,所谓制度创新,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一种变革,包括制度的发明、模仿与演进。之所以会出现制度创新,是因为人们能够预期到创新的净收益大于创新的成本,而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这些收益却是无法实现的,唯有通过主动地、人为地改变现有制度中阻碍创新的因素,才能获得未来的收益。拉坦也指出,所谓制度创新,是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变革。此时,制度创新主要表现为:某种特定组织行为的变化;这一组织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变化;在这一组织环境中当事人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规则的变化。
在诺斯、戴维斯和拉坦看来,经济社会之所以会产生制度创新,是因为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人们失去获利的能力和获利的机会。如诺斯认为,虽然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拉坦则认为,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如果社会群体发现现有制度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酝酿建立新的制度,否则,经济就会处于停滞状态;如果经济社会不存在通过制度创新而获得潜在收益的时候,意味着此时不存在制度创新的可能,制度实现了所谓的均衡。但制度均衡是暂时的,一旦有了生产技术的变化、或者社会环境的变化,制度的均衡就会被打破,制度的发展就由制度均衡走向制度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技术创新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都涌动着制度创新的浪潮,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繁荣。
既然美国现实证实制度创新能带来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那么为了确保制度创新的顺利进行和维护创新带来的公共利益,制度设计的任务是什么呢?诺斯、戴维斯和拉坦对此做出了明确的回答。他们认为,制度设计的任务就在于为创新建立一种适当的平衡机制,既保持足够的私人刺激以鼓励创新,又保持足够的公有性促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具体包括以下二点:第一,确立和保存创新的私有权。利润动机具有有效的刺激创新的作用。第二,维护创新的公有权。资本主义的创新远远不是仅存在惟利是图、生死竞争的厂商,还存在着厂商们赖以共享的技术知识,共享进行某些研究与发展的各类机制,如大学和专业团体,政府资助和私人基金等。政府的制度创新意味着某种法律的改变,个人或集团的制度创新则依靠现有法律,在法律不发生变化的状况下进行组织形式等的变革。
2.制度创新的主体
熊彼特认为创新的主体是单个的企业家和大公司。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创新主体呈现多元化和复合化的特点。冯·希倍尔在1976年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客户(消费者)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使用者即创新者”的观点。戴维斯指出,实现制度创新的主体可以是单个人、自愿合作的个人组成的集团或政府。他们可以采用个人完全自主的形式、政府完全控制的形式或者居于这两个极端形式之间的半自愿的、半政府的形式,即自主合作的形式。
个人完全自主的形式和自主合作的形式是个人之间的一种简单的合作安排。自主合作的形式表明任何个人可以合法地退出,表明他们所做出的决定是一致的,做出决定所花费的成本比撤回决定所花费的成本低。自主合作的形式提供了一种组织结构,它能够有效地协调各种经济活动,以合作形式形成的商业集团可以与以其它形式形成的商业集团之间展开有效的竞争。与之不同,政府控制的形式不提供退出的选择,它所做出的决定不需要每一个人都满意,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大多数人决定行动过程。但不管形式有怎样的不同,自主合作形式和政府控制形式均是为了实现规模经济、实现来自交易的收益、实现外部问题的内部化、减少风险和实现收入的再分配。
那么,影响人们在个人的自主形式、自主的合作形式或政府的控制形式之间进行选择的因素是什么呢?戴维斯分析后看到,这个因素是每种形式的收益和成本的比较以及影响集团的市场和非市场的权力。自主的合作形式和政府的控制形式存在组织成本,它随加入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随需要取得完全一致的要求的提高而提高。在参加人数一定的情况下,政府形式的成本比自主性形式的成本低。但在政府控制形式下还存在一个额外的成本因素,即每一个参与者易于受政府强制权力的控制,而不管他如何不喜欢政府做出的强制性决定,也不能退出。政府的强制性安排能产生更大的收益,因为政府可以使它的强制权力产生效用,并将它的决定强加给参与者,这一切是自主性的安排所无法实现的。制度创新的主体采用的形式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永久的,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但它必须至少实现以下目标中的一个:实现一种制度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它的成员可以得到收入,这些收入在这个结构之外是不可能获得的;实现一种机制,这种机制不仅能影响法律和所有权的改变,而且能影响个人或集团合作或竞争方式的改变。根据实现创新的主体的职能和目的的不同,创新主体可以分为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第一行动集团是指做出创新决定的组织单位。他们的决定控制创新过程。这个组织单位可以是单个人,合作集团或政府。他们最先意识到市场存在某种潜在收益,这种收益在现有制度状况下无法实现。但只要能改变现有组织结构,他们就可以实现潜在的收益。而要改变组织结构,他们中一定要有一个熊彼特意义上的敢于创新的企业家。如果第一行动集团的创新经受住了竞争的考验,他们的成员的收入就会增加,当然,他们还必须支付一部分创新成本。纽约手工业者就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第一行动集团的例子。纽约手工业者认识到如果他们之间能很容易地联合起来,他们的收入就会增加,他们就能从创新中获得利润,但同时必须支付一部分成本,这部分成本就是修正法律程序或制定法律的费用。他们终于在1811年非正式地联合起来并促使政府通过了一部“联合法”。第二行动集团是指通过制度安排的改变建立起来的集团,它的职能就是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制度变化的决定以影响第一行动集团的收入。如果按照处理一般事件的程序,第二行动集团不会增加来自创新的收入。只有法律授予第二行动集团一定的决定权,它们才可能将第一行动集团的额外收入的一部分归自己所有。
3.制度创新的作用
诺思认为制度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二是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就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而言,诺思认为,制度创新带来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促进经济增长。他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这里,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就是制度创新。那么,资本、技术、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诺思认为,资本积累、教育、规模经济等都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它们是由制度创新引起的经济增长的表现。也就是说,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只有制度因素,对于任何国家的任何时期,经济发展中的首要选择是“制度的选择。”换言之,在经济发展中,“制度至关重要。”
就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而言,诺思和托马斯认为,是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而不是技术创新决定制度创新,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不好的制度选择会将技术创新引离经济发展的轨道,或遏制技术创新。他们以专利制度等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重要作用的论述,充分说明这一点,如他们说:正是制度的进步——如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的保护——刺激了技术的发展,“付给数学家报酬和提供奖金是刺激努力出成果的人为办法,而一项专为包括新思想、发明和创新在内的知识所有权而制定的法律则可以提供更为经常的刺激。没有这种所有权,便没有人会为社会利益而拿私人财产冒险。”“制度环境的改善会鼓励创新,结果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奖励为具体的发明带来了刺激,但并没有为知识财产的所有权提供一个合法的依据。专利法的发展则提供了这种保护。”
在解释为什么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首先发生在荷兰和英国时,诺思认为:“在这两个国家,持久的经济增长都起因于一种适宜所有权演进的环境,这种环境促进了从继承权完全无限制的土地所有制、自由劳动力、保护私有财产、专利法和其它对知识财产所有制的激励措施,直到一套旨在减少产品和资本市场缺陷的制度安排。”诺思认为激励性的产权制度和竞争性的市场制度在技术创新中起着决定作用。如他说:“就像我们在现代世界所见,改进技术的持续努力只有通过提高私人收益率才会出现。在创新缺乏产权的情形下,技术变化的步伐大多数主要受市场规模的影响。如果其它条件不变,创新的私人收益率会随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上升。……简而言之,技术进步率的提高既源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又出自发明者有能获取他们发明收益的较大份额的可能性。”
4.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1)政府影响制度创新的形式。戴维斯和诺思认为,政府的制度创新依靠政府的强制力,它站在与个人、自主合作组织不同的起点,它的创新与法律和政治是紧密相连的。政府通常采取三种不同的行为方式来影响潜在的制度创新:第一种方式是一项特别的法令允许一种特别的制度创新;第二种方式是一项普通法律允许一系列可能的制度创新;第三种方式是一项法律授予第二行动集团一定的权利,允许他们采取一系列行动。政府究竟决定采取哪一种制度创新的方式依据的是每一种方式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2)政府自行实施制度创新。戴维斯和诺思认为,政府只有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才进行创新。第一种情况:政府的内部结构发展完善了,而私人市场却未高度发展。政府组织可以产生相当可观的利润,而这些利润在现有的市场结构下却不能生产出来。例如,在美国,企业家试图发展交通的努力由于资本市场的原因而受到阻碍。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西部人口的缺乏是阻碍资金融通的主要因素,如果利用政府信用,通过制度的创新,允许资本流动,那么资本从东部转移到西部就会解决资金问题。在这种状况下,利用政府是最好的选择。就政府制度创新而言,戴维斯和诺思指出,对政府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进行评估十分重要。在美国,即使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时候,政府也对经济进行调控,这种调控使政府进行制度创新成为可能。如果政府没有有效的政治控制,它就没有有效的强制力量。例如,在刚果,由于政府没有足够的强制权力保护财产安全,一些自主的合作集团导致经济全面崩溃。第二种情况:大量的外部收益在现存的所有制下很难实现。在私人所有制状况下,通过自主性联合获取外部性收益的可能性很小,因为任何—个人拒绝加入合作都会使大家不能获取外部收益,参加联合的人数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如果单个人没有财产的所有权,那么—个简单的合作组织(或—个大公司)可以组织地区的全部人力获取全部的外部性收益。例如,如果一个土地开发公司拥有一块土地的全部所有权,它可以采取措施阻止工业烟尘的排放,但是一旦土地所有权转移到单个人的手中,采取同样的阻止工业烟尘排放的措施就不凑效,这时,只有实施政府的强制力量,如政府出台地区法,问题才能解决。第三种情况:收入分配可能损害某些人的利益从而使分配变得困难。戴维斯和诺思指出,由于收入重新分配的任何一种形式都会使一些人更穷,某种强制力量能使受损的人必须接受这种新的分配方式。如果重新分配是从多数人到少数人,在没有明显的强制力的状况下,抵抗分配的组织费用和信息成本会影响分配。
(3)政府制度创新使一定范围内收入再分配顺利实现。戴维斯和诺思认为,通过收入的再分配获取收益的集团并不局限于政府人员,自主的合作组织也可以获取收入。例如,美国社会和医药联合会成功地实现了收入的再分配。它们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有效地控制供给并拥有政府支持的某种强制性权利。也就是说,当一个自主性的集团有效地实现收入再分配时,它一定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而且政府授予私人的这种强制力往往还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再分配的潜在收益依赖于政府控制财富和收入的强制力。政府征税权力的提高、调节经济权力的扩大和控制区域的扩张都可以提高再分配的潜在净收益。但有时人们利用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可能性较小。例如,如果组织的总成本随着参加者种族的不同和数量的不同而变化,社会的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很高成本,但现有组织能实现效用最大化,那么利用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可能性就很小。再如,如果产品的生产集团仅给本组织成员分配利益的组织比同时兼顾局外人的组织有效率,那么他们更愿意自己进行收入的再分配,依赖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可能性就变得很小。
三、简要评价
首先,应当肯定,制度创新理论不仅在许多方面补充和发展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而且也给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增添了新的内容,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西方经济学。例如,诺思等人关于制度创新也要计算成本和收益的观点;诺思等人关于影响创新的形式,政府创新的选择的观点,等等。
其次,制度创新经济学有很大的实用性,他们的不少理论和方法不仅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用,而且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改革和发展经济也很有借鉴意义。例如,他们关于制度创新要计算成本和收益的观点。
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营销创新;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105-02
创新,即创造。创造是主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精神的、物质的)的认知和行为活动。纵观当代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屹立于强者之林。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就处于劣势的地位。我国中小企业占到了企业总数的70%,竞争的激烈性不言而喻,尤其对处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西中小企业,更需要认清创新的重要性,有的放矢开展企业的创新。
一、管理创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管理创新是企业为了更有效地运用资源来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新活动。管理创新就是要引入新的管理思想、方法、手段、组织方式而实现的创新。美国管理学家哈梅尔(Hamel)将管理创新定义为:对传统管理原则、流程和实践的明显背离或对常规组织形式的背离。管理创新就是指以价值增加为目标,以战略为导向,以各创新要素(如技术、组织、市场、战略、管理、文化、制度等)的协同创新为手段,以培育和增强核心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中心,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的创新活动或过程。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源和动力。通过管理创新,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各项企业管理制度,培育和实施先进的企业文化,形成企业人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使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让企业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近几年来,我区和全国各地一样,中小建筑业企业发展形势很好,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广西的泛北部湾经济圈开发政策,加快了广西建筑业企业的发展,建筑业企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许多瓶颈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发展。以广西水利水电施工企业为例,广西中小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大多数是从国有体制改革基础上成立的,由于历史原因,遗留问题很多:一是企业规模小、施工设备老化、净资产不足、历史上形成的社会负担重等等。二是技术力量薄弱。建筑施工技术人员、项目管理人员队伍力量不强,尤其缺乏高级施工技术人员,如有的企业甚至没有一个一级建造师,由此导致企业资质等级低、市场竞争能力弱。
因此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治理的有效性,是实现我区中小企业实现新飞跃的关键所在。
广西先锋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于2003年10月改制成立,近10年来,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形成开放多元的产权结构;建立健全规范的科学化、民主化的现代制度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和激励机制,公司获得了快速发展,截止2012年底企业总资达到5000多万元,有施工机械设备410台(套);现有员工23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2人,一级建造师1人,二级建造师46人,近几年来接收安置大中专毕业生30多人。企业资质由原来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专业二级,升级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2012年完成施工总产值1.3693亿元,交纳给国家的税收达763.4万元。
总之,企业管理创新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影响着企业的总体面貌。好的管理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开拓市场,从而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文化创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
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企业文化创新的实质在于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破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脱节的僵化的文化理念和观点的束缚,实现向贯穿于全部创新过程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的
转变。
中小企业必须抓住三点建设企业文化:一是要培育企业独特的企业精神。中小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独特的企业精神能使企业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和活力,使得企业长盛不衰。二是要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企业和创造型企业,为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要认识诚信文化对企业的重要性。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诚信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重要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更为重要。塑造和坚持企业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形成支撑企业健康发展的独特文化特征,取信于客户、取信于社会,对于推动企业从优秀迈向卓越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当前的国际、国内市场日益深化、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把创新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战略的要求在员工价值理念上的反映,反过来,企业文化也会对企业制度的安排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产生反作用,因为人的价值理念支配人的选择及行为。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企业文化的创新,必然会带来员工价值理念的创新,而这种价值理念的创新,会推动企业制度和经营战略的创新。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企业制度和经营战略的创新上,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义的。
三、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
技术创新为企业创新活动的核心内容,它为组织的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世界上大的跨国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都高达数十亿美元,主要用于支持自己的强大研发机构和团队的创新实践,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成为赢家。近些年来,我国的华为、海尔、联想等国内知名大公司也加大了研发投入。更令人惊奇的是广大中小企业也锐意技术创新,在市场竞争中获取高效益回报。
技术上的创新在产品的生产方法和工艺的提高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技术创新提高物质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减少投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工艺,从而降低成本。在企业的竞争中,成本和产品的差异化一直都是核心因素,技术的创新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同样,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也会为企业的产品差异提供帮助,如果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其创新的能量,就一定能在市场中击败对手,占据优势地位。当然技术创新本身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性,因此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条件,才能充分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技术创新也逐渐成为企业一项极其重要的无形资产,而企业作为利益分配主体,就意味着在照章纳税后,企业有权对技术创新收入进行自主分配。这样企业不仅可以有效补偿技术创新投入,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激励研究与开发人员,尤其是对技术创新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实行特殊的报酬机制。再者,企业可以根据有效的经济原则,组建有效的研究和开发组织,按要素、贡献分配报酬,激励研究与开发的有效增长。
四、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种更有效的约束本企业职员行为的一系列规则的产生过程,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支撑和保障。它通过激发企业职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从而推动企业进步。企业之间的制度及相关知识基础的差异,使得企业很难模仿。兰斯・戴维斯(Davis,Lance,1971)和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C.North,1989)认为制度创新的全过程包括五个主要的阶段,即形成“初级行动集团”阶段、“初级行动集团”提出制度创新方案的阶段、“初级行动集团”对已提出的各种创新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的阶段、形成“次级行动集团”阶段、“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协作实施制度创新并将其变为现实的阶段。并认为这个过程是动态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制度创新存在时滞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与组织的时滞,即从认识外部利润到组织初次行动团体所需要的时间;二是发明的时滞;三是“菜单选择”时滞,即搜寻已知的可替换的菜单和从中选定一个能满足初级行动团体利润最大化的创新的时间;四是启动时间时滞,即可选择的最佳创新和开始旨在获取外部利润的实际经营之间存在的时滞。
五、营销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营销创新是企业提升顾客价值、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营销创新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活动过程,需要经营者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创新精神以及系统的创新理论的指导。从目前我国企业营销实践看,受市场对接环境的影响,许多企业已具备了紧迫的创新意识,但其中大部分企业却不知从何做起、如何努力。其实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可选择的创新策略很多,宜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灵活运用。通常,可供选择的创新策略主要有观念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组织创新等。
所谓观念创新就是企业适应新的营销环境的客观变化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或看法。由于它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或者说它支配着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所以,它是企业营销创新的灵魂。营销创新最终目的是通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多的经济效益,可以说,营销创新有较强的目的性。正因为如此,消费者需求(即市场)的变化为企业营销创新指明了方向。
市场创新除了选择有能力企业进入并获得收益的目标市场这一内容以外,还包括新市场的进占与拓展等内容,因为新市场能给企业带来创新收益。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生命力,其重要的标志就是它的产品是否能够不断创新,不断地满足消费者发展着的需求是企业营销创新的直接目的,为此,企业产品需不断创新,产品创新是营销创新的核心内容。
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属无形产品,它与有形产品一样,也是市场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营销形势的新变化,企业必须着手建立战略联盟、调整营销机构、开展网络营销、强化营销沟通,实现营销组织的不断创新。因此,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消除部门之间的隔膜,提高营销效率和创新效率,相关职能部门共同致力于市场需求的满足就显得尤为必要。值得一提的是,营销部门必须与研究开发等部门密切配合,及时沟通信息,保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出奇制胜。
对企业来说,创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应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进行大胆创新,把握创新的主动权,把握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做出适合本企业的创新决策,不断提高创新水平,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从而走上一条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创新之路,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柳飞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评价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9.
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林业逐步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迫使林业开始注意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林业经济必须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到注重培训、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来。首先,必须站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努力使员工不断挖掘和提升自己对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能力,特别是将知识技能转化成为创新能力,从而使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林业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必须重视高级专家队伍的开发;通过市场机制,努力培育一批企业家,建立起一支职业化的林业经济经营管理人员队伍;积极招聘高素质的技术专家,充分发挥他们在林业经济中的骨干作用,使他们宝贵的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第三,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通过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人才素质。林业经济要完善培训机制,让全体员工始终参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宏观基础,管理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微观运行
林业经济进行制度创新首先要完善产权制度,进行产权创新。林业企业肩负营林、提供林产品、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任务,根据具体任务,运用现代化林业制度,对林业实行产权多元化改组,经济成份上由单一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关系并存转化。这完全是和人才的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新功能创造思维的引进是同步进行和同步实施的。
文化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内在源泉,管理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外在表现
1.组织机构创新。组织机构是企业运行赖以支撑的架构,科学的机构设置是管理理论与规律的产物,也与企业实际管理的要求相关。目前石化集团已经进行的重组改制,实际上就是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组织机构必须有相应的变革与创新,才能适应全新的委托关系、集权与分权要求、管理效率的提高等等。因此,开展组织机构创新活动特别重要,否则企业制度创新就不可能真正成功。要精简设置,压扁管理层次,结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探索建立适合油田企业发展的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要精干管理队伍,压减管理人员,通过岗位合并等措施,减少冗员,解决人浮于事的问题。
2.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它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管理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因为技术创新从研究开发、形成产业化到市场推广应用,在整个过程中蕴涵着一种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石油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和追求整体效益的特点,经济效益的提高依赖于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充分利用新工艺、新方法和高效益产出为归宿,推动石油企业发展,从而促进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创新。
3.经营理念的创新。由于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其价值观及行为存在一种惯性,这种惯性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其行为中表现出来。石油企业的这种模式及价值取向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应该在经营理念上进行创新,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特性的经营理念,重新塑造自己的价值观与行为取向。
4、管理制度创新。一些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后,石油企业主业进入股份公司,成为股份分公司,其它部分为存续公司,保留原有的名称。这是把原来的一个企业分为二个,各自有自己的法人,在经济上、行政上相互独立,但在党群组织上还是一个系统,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5.管理方法的创新。随着以信息技术为首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革,企业物资、资金流动在不断加速,企业原有游戏规则也随之在不断改变。石油企业只有适应这些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寻求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才能在以后的竞争中取胜。
6.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金、技术、专利等企业生产经营要素都可以相互转让,唯独只有人力资源不能自由转让,因为人力资本将取代金融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使得过去以财务管理为重心的管理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如何让职工在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是企业的一项迫切任务。因此加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活动不仅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论文关键词:自主创新 教育创新 思想创新 制度创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世界形势下我国进行科技自主创新的意义,分析了教育创新与科技自主创新的关系。本文提出了教育创新的重点领域在大学的观点,论述了大学教育创新的两个方面即教育思想创新和教育制度创新。
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在21世纪的头一个十年,人类迎来了一场全球化浪潮下的科学技术革命。科技的自主创新已成为各国抢占新世纪经济制高点的战略核心。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
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30年的发展,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但总的来看,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我国老一代领导集体早就站在时代的巅峰,从国运兴衰,民族复兴的高度提出教育创新的。他们深刻地分析了时代的特点,指出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位置。今天,知识经济已显端倪、信息社会初具雏形、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知识的生产与创造正日益成为社会的核心生产部门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如果我们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加强自主创新,我们就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对自主创新能力贡献最大的是大学教育。我国政府早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指出,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自主创新活动,是高水平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日益成为我国知识创新的主力军,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成为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方面军,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多学科优势便于学科交叉和知识创新;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先进的科研设备创造良好的条件保障;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构建适宜的组织文化,等等。世界一流大学都是知识创新能力最强的大学,在基础性、前瞻性、前沿性的科学研究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大学实现其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努力创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精英人才,这是我国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高校这支最大的师生创新群体必须以凝聚学科方向、创造标志成果、汇集创新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为科技创新的基本战略,着力提高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放眼国民经济主战场,瞄准尖端科技的战略需求,围绕国家目标,以重大科研项目为驱动,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升级作贡献。在贡献中求支持,在服务中求发展。 由此可知,提高大学科技研发能力和教育质量,建设高水平大学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这促使我们认识到,大学教育创新是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中的关键。
三、大学教育创新的“两手”
大学教育创新可分为教育思想创新和教育制度创新两个方面。
(一)教育思想创新
思想是行为的指导。教育思想指导教育者的行为,以及教育制度和方法的制定与执行。因此,教育创新的第一要务是教育思想创新。大学教育思想创新应涵概以下几个内容:
1.要树立全面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育人的基础上又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职能。教育必须重视完善其多种职能,不能“偏科”。只有全面充分的发挥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多种职能,育人的基本职能才有可能完满实现。
2.要树立现代人才观
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让我们形成了只重视恪守传统的知识和技艺,不重视启迪、激励人的创造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狭隘的人才观,在现代社会,它严重的阻碍了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思想的发展。我们应当树立起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观。只有如此,我们培养的人才才能不断创造新知识,开拓新领域,才能国富民强,在国际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3.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
目前,我国大学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学术而轻技术。学生们往往理论水平不错,动手能力却严重不足。这导致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常常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不论发挥才能。全面的教学观应当既注重教授理论知识,又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既能动脑,又会动手的人才才是现代社会最为需要的。
4.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达自己、与他人交流的能力,组织和协调的能力等等。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从大学毕业即意味着要参加工作、进入社会,这让他们更为迫切的要求掌握全面的能力以在社会中立足。因此,好的大学教学质量应当确保大学生这些能力的全面成长。
(二)教育制度创新
推进教育创新,教育制度要创新。教育制度创新的目标在于两点:保持制度的先进性和实践的生态性。制度的先进性可以从价值先进性和规范先进性两个层面理解。价值先进性就是要通过制度的作用,传播、保护先进的价值观念,并以此指导人们的行为。包括:为社会大多数人认同的基本价值;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开放的外来价值。规范先进性指创新的教育制度在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高效性。创新实践行为贯穿教育制度创新的整个过程,守护着教育制度的人文性,实现着教育制度的实践性,保障着创新制度的先进性。创新实践行为是教育制度创新的内核,它与创新环境具有依存性,创新实践过程是一个生长的过程,具有生长性。具体来说,教育制度创新应包括以下几项目内容:
1.建立现代的学校制度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企业制度已建立起来并得到基本完善,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的转变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大量研究所、设计院已完成“事转企”。在成功的改革过后,这些单位的竞争力、生产率大多有显著提高。而公立的大专院校依然维持老旧的体制,缺乏进步的激励,国家对学校的干预过多,效率低下。这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建立起现代的学校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学校自主权,进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首要任务。
2.建立创新的教育投入体制
目前,教育资源的稀缺依然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教育水平的地区性差异过大,教育资源过度向中东部地区、名牌高校集中。要解决这一问题,当在教育投入体制方面有所创新。一方面教育拨款要更多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一方面当在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民办高校,以民办高校来缓解因公立高校教育资源稀缺造成的教育水平不足。
3.建立高效率的学校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的高校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却对学校的管理没有什么发言权。这不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应当向西方教育强国学习,将民主机制引入高校管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教育思想需要教育制度来体现、落实;教育制度的建立、更改和完善需要教育思想的指导。教育思想创新与教育制度创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在教育创新中要对思想创新和制度创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四、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普及的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的重要条件。普及和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离不开教育创新。教育创新要求我们总结经验,吸纳世界先进文化成果,抓住教育发展规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争做新时代的教育开拓者。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交易成本 产权制度 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一直是资源配置追求的结果,效率是资源配置效果的反映。企业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单位,初始的产权制度如果约束效率的增长,就必须考虑产权制度的重新安排。制度创新必然带来交易成本,如何使制度创新产生的收益大于该交易成本成为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考虑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权制度的重新安排的方式日益多样化,寻找最适合、最低交易成本创新模式已经演化为新的趋势。故此,研究企业交易成本与产权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交易成本与产权制度
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由于产权的约束,经济主体通常会根据产权安排的权利,在权衡成本和收益之后才会进行经济活动。产权实质上是社会激励的约束机制,有什么样的产权安排就有什么样的激励效果、行为方式和资源配置效率。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以及人的需求的特性引发了产权存在的必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对资源的竞争更是与日俱增,如果不对这些竞争进行合理地约束和规范,那么资源就难以实现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以法权形式体现所有制关系的科学合理的产权制度,是用来巩固和规范商品经济中财产关系,约束人的经济行为,维护商品经济秩序,保证商品经济顺利运行的法权工具。合理的产权制度可以提供有效的社会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综合先前相关研究发现,产权制度和交易成本总是结伴而行。成本问题一直是组织制度安排所考虑的首要问题,要确定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就必须考虑到如何寻求交易成本的最低。交易成本是产权制度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交易成本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所提出,他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认为交易成本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或者说是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主要包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执行成本、监督保护成本及维护交易秩序的成本。而后先关研究归纳并发展该理论,交易成本存在的情况下,产权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但是只要产权明晰,即使存在交易费成本,企业仍可以通过选择产权制度使交易成本达到最小,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交易成本与产业制度创新关系
由以上对产权制度和交易成本的内涵分析发现,产权制度和交易成本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对立面在于,产权制度指的是界定和维护交换双方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安排;交易成本指的是界定和维护产权发生的费用,二者的含义不完全相同。相互联系在于,产权制度的交换双方权责利关系越模糊,外在性和社会成本无人承担的问题就会被放大,为界定和维护产权的制度安排而支付的费用就越大。反之,越小。从产权制度和交易成本的对立统一关系来看,为建立明晰产权的制度安排除了必须支付相应的交易成本之外,还必须能够获取相应的制度收益。否则,人们就会因为建立明晰产权的制度需要支付高额的交易费用而不愿意进行产权制度创新。一旦出现产权关系模糊的现象,就会导致外在性和社会成本无人承担的问题愈发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会因此而降低。企业通过产权界定和制度创新,明晰产权关系,进而削弱外在性和社会成本无人承担的问题所引发的影响,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产权明晰的程度越高,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也越高,制度创新收益就越大,为界定和维护产权制度的成本也越大。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选择一种既能降低交易成本,又能提供适当产权安排的制度,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关键。不同的企业制度是不同的产权结构安排的体现。产权制度创新得益于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尤其是给予企业家的报酬激励,能够有效地分配企业资源的剩余所有权,从而加强管理,减少交易成本。新制度经济学原理认为,交易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是交易双方在交易中拥有充分的信息。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交易双方在交易中不可能拥有充分的信息,往往在交易中处于优势的是拥有信息较多的一方,在经济人的理性原则下驱利动机往往诱使其采取损害对方利益的交易行为;拥有较少信息的一方因此在交易中居于劣势地位,在经济人理性原则下,通常会采用谨慎的态度进行交易,以便使自己的损害降低最低。新的制度安排要对交易优势一方的行为进行约束,使他为其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对交易劣势一方提供一种保证,使他在交易受损时能得到相应的补偿,从而鼓励交易行为。新的制度安排是否有益于交易双方的发展,要看其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反过来,交易双方的制度收益大于制度成本才能促进新的制度发挥作用。对于优势一方,通过约束其行为可以降低其收益、增加成本,而保证劣势一方交易的顺利进行可以增加其收益、降低成本,这样以来双方的会实现共同发展,从而使新的产权制度安排延续其作用。
总之,当预期的制度收益大于交易成本时,企业才会有动力为界定和维护产权而进行制度安排的创新;如果预期的制度收益小于交易成本,企业就不会愿意从事产权制度的创新。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产权变革也随之达到一个临界点,即彻底抛弃传统企业产权制度的同时,更加完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只有当各种资源的替代相转换率等于各自的市场价格的比率时,资源的配置才会达到最优状态。所以,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要注重交易成本的存在,力求新的产权制度带来的收益大于交易成本,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才能使新的产权制度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产权制度创新的相关建议
由以上对交易成本和产权制度创新关系分析发现,新的产权制度除了会带来一定的收益外,还会造成交易成本的出现。企业产权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将交易成本降到最低限度,交易成本的大小对于产权制度创新起着决定性作用。新的企业制度要能够提高组织协调效率以及资源利用效率,从而节约交易费用。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创新企业产权制度的相关建议。
1、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竞争降低交易成本
在我国的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高层管理人员任人唯亲的现象仍旧屡见不鲜。然而,一些管理人员由于知识、经验等自身能力的局限,并不能有效地发挥职位作用,导致管理上出现混乱,降低经营效率,增加交易成本。企业想要寻求发展壮大,应出于岗位的需要招聘人才,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减少任人唯亲造成的管理不公甚至混乱的现象。由于亲属管理人员通常会排斥外来人员,导致一些企业必不可少的优秀的人才很难在企业中发挥其作用。为了打破固有的发展模式,应着力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充满活力。将竞争制度真正地引入企业的管理中,使企业员工包括优秀的企业亲属员工都有一种忧患意识,并注重将选用强的企业亲属成员原则和德才兼备的外部人才聘用标准相结合,打破企业内部封闭式权力结构。由于竞争的存在,企业的管理效率必然会相对提升,企业的资源也可以进一步得到合理利用,从而可以降低新制度带来的交易成本。
2、明确财产所有权,消除内部产权混乱现象降低交易成本
目前,我国的一些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内部各自为政的现象层出不穷,导致企业成为一盘散沙,从开始的合力逐渐演化为自私自利的分立,这就不可避免地将企业带向衰退的道路。究其原因,这些企业缺乏明确的产权和权责关系,缺乏约束这些管理者的有效制度。首先,要合理地设置明确的产权股份关系,按照能者多得的原则分配股份。对管理、生产等效率更高的成员实施股份奖励制度,保证其工作的积极性。但是,制度的设置应考虑股权差距的存在,不应使差距过于悬殊,保证在合理的范围内。再就是,按照职位的重要性和其绩效设计薪酬,把权力、责任、利益联系在一起,激发管理者的积极性,使企业拥有活力,企业才能发挥出效用。必须明确企业财产所有权,使其成员成为直接的股份持有者,同时合理地分离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把经营权交给懂经营会管理只向董事会负责的职业经理人,并且下设相关的监督机构。企业的相关产权制度必须保障资本与管理的分工合作,减少内耗,提高企业的管理运作效率,进而降低新的制度安排所产生的交易成本。
3、实现产权多元化,降低交易成本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很多企业都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传统的具有成本和效率优势的产权结构已经不能够适宜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由于过度的产权集中时常会出现盲目的决策,追求产权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和产权制度安排已然成为企业经营的必然趋势。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以采取上市融资或向企业员工转让股份、对高管采用股票期权制、股权激励、让投资者加盟企业股东行列等措施,使产权流动进而形成真正意义的产权制度安排。也可以通过稀释股权的办法,引进社会资本,这样既保证了企业形成强大的合力,又引入了社会资本。产权多元化意味着打破单一的投资主体,形成多元的投资主体格局,这样以来,这些投资主体既能相互监督又能相互支持并共担风险,有利于企业迅速壮大和扩张,进而可以更为合理的利用资源,提升经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四、小结
如今,我国正处于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对影响企业成本的内外因素的探讨仍旧是一层不变的焦点。企业改革必然经历制度的创新,而新制度安排又会产生交易成本。产权制度作为企业改革过程中一项重要单元,其创新与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尤其重要。本文综合以前交易成本、产权制度的相关研究,分析了交易成本和产权制度的内涵,并进一步探讨了交易成本和产权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最后针对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些产权问题,提出了创新企业产权制度的相关建议。笔者发现,产权制度的创新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即新的制度安排所带来的收益要大于其所产生的交易成本。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产权制度,企业的产权制度创新也要以交易成本最小化为前提。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苏武俊:论交易成本与制度创新[J].南方经济,2003(8).
[3] 李松龄:产权制度与交易成本[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5).
[4] 董小君:交易费用决定产权制度合理性[J].中国投资,2006(12).
关键词:管理;创新;内容;探析
管理学是一门注重解决问题的应用性学科,致力于研究管理者如何有效地管理其所在的组织,使组织运行的效率提高,使组织目标能如愿实现;强调理论结合实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强调战略性、系统性与目标性,提供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强调站在哲学思维的高度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要求针对不同的环境与组织状况,切合实际地提出对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已拥有诸多比较科学实用的理论和方法。社会组织的生存环境差异性、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以及各自特征的不同,决定了其运行中的管理创新所涉及的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概而言之,企业组织的管理创新一般包含以下内容。
一、目标创新
企业的存在是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的,企业需要进行持续的生产才能立足社会,总结来说就是企业为社会生产了某种商品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但是企业的生存环境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如果哪一天企业的外部环境突然发生变化,企业没有及时对生产方向和企业目标管理进行调整的话,企业没有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话,那么企业和社会以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的相应关系必定会发生矛盾,而且我国社会主义企业在市场经济下不断进行完善,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利润的基本获取途径,是通过满足社会的需要而达到的,在这种指导下不断调整不同阶段、各个时期的经营目标,如以技术创新为某一时期的发展重点,以新产品开发为某一时期的核心,以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为某一时期的关键等等。企业及时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的特点,并改变管理理念和策略,调整、整合资源、生产和管理,每一个、每一次调整对企业来说都是一种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决定了企业全局管理创新。
二、技术创新
企业要想长久地在社会众多的竞争者中生存下来就需要进行企业技术创新,虽然有很多的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到技术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但是这些管理者可能在这一方面发生了一些理解性的错误,他们中有很多人竟然把技术创新等同于企业的管理创新。虽然现代企业都特别重视使用和研发先进的技术,但是把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混为一谈那就是大错特错了。技术创新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结果或者说是管理的目的,但是技术创新只是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确实能够反映企业管理的效果,而且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能够得到加强。技术创新总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来体现,他们分别是要素的创新、方法的创新、产品的创新。1.要素创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工人使用某些劳动作用于劳动对象改变其物理形式的、化学性质的过程。参与这个过程需要材料、设备和企业职工等各个元素的参与,因此元素创新包括材料、设备创新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三个方面。材料创新是指开放新的材料来源,以确保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开发和利用大量的廉价普通材料(或寻找新用途)替代稀缺的材料,减少材料的高价格,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改变材料的质量和性能,以确保和提高产品的质量。设备创新指的是新设备的使用,减少手工劳动者的比例,为了提高食品行业的生产过程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通过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对产品生产进行转化和创新,延长设备生命的技术,提高效率;有计划地进行设备更新,使用更先进、更经济的设备来取代旧的、过时的设备,使企业生产和管理基于先进的技术状态。随着企业大力发展,企业的人力不断在增加,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主要可以从这几个点出发:一是企业管理者从外界寻找优秀的人力;二是可以对企业内部人力进行再培训和再教育,让他们能够不断得到新的知识;三是企业可以进行末位淘汰制度,不断对企业的人力进行优化,去粗取精。2.要素组合方法创新在利用某种方式将不同的生产要素相结合,这是企业制造产品的前提。元素组合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因此,结合元素的组合创新指的是该方法的过程中,应该根据需求对原材料进行处理,还应该在不改变现有设备的前提下,对生产工艺和操作技术进行创新,为了更好地利用现有设备。现有的材料来得到一个更合理的加工;二是指的是组织创新的生产过程,时间和空间,企业应不断学习和采用更合理的时间安排和空间组合。3.产品创新企业的生存是建立在产品的生产基础之上的,只有生产出好的产品,企业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的产品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保证,没有持续的好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的存在就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了,所以企业进行产品创新能够为企业增加生命力。那么企业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笔者看来,并不是特别的难事,企业只要能做到适应时代的发展、迎合消费者的需求的同时还创造需求,不断开发出具有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产品即可,做到这些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可以遵循如对旧产品进行升级改造、采用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生产原材料并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三、制度创新
制度是任何组织良好、科学、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一切的组织发展要想持久、有竞争力的生存下去都离不开一个好的制度创新,这一点对企业的管理尤为重要,它规定了企业的发展命脉,决定了企业的文化,保证了企业的系统健康,从根本上决定了组织未来的发展。1.产权制度创新产权制度是企业的基本系统决定其他系统,它提供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最重要的元素—企业所有者的权益和责任。不同时期,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是不相同的。一般来说,产权制度主要是指企业生产经营的所有权。从企业的发展历史来看,当前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经营所有权主要有两种形式:私有制和公有制。这是相互对立的两大所有制形式。但必须看到,纯私有制和公有制已经不复存在。私有制越来越地参与到“公有”成分,但是由于“效率”这个问题困扰公有制或多或少都有“个人所有”的因素。企业产权制度创新,将不可避免地对个人拥有的生产经营权和社会成员的共同之处的方向,即混合所有权,这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的动力,兴趣动机和实际控制管理的专业化问题。2.经营制度创新经营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权和行使条件、原则、范围,限制表明企业的操作模式和规定,以确定谁是运营管理者,谁来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正确行使裁量权的使用和占有,将决定企业生产的方向,生产内容,形式,谁来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权的完整性和增值,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料所有者负什么样的责任。对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方向不断寻求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最有效的方法。3.管理制度创新覆盖了管理系统的大部分内容,覆盖面是非常广泛的,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材料设备管理系统、投资决策和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等等。创新管理系统是企业根据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调整自身和企业的目标,这就需要及时、灵活、完善的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跟上时代。
四、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
组织需求与企业的正常运行,企业管理制度及其环境特征,都要求有与其相适应的操作载体,即合理科学的组织形式。因此,企业制度创新就应该和组织的变化和发展保持同步。从组织理论的角度考虑,企业组织是由不同的成员组合不同的职位和工作。这种组合可以从结构和组织检查两个不同的方面去考察。机构是指企业在构建组织,按照一定的标准。类似或有密切关系的实现相同的目标岗位或职位合并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管理部门。主要涉及到横向分工管理,即企业生产管理业务活动分为不同的部门,虽然结构和管理部门,特别是有关管理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它主要包括垂直管理的分工问题,称为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结构形式,组织是完全相同的,但机制之间的关系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结构形式。因为机构建立了业务活动的内容、结构特点、规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五、结语企业的管理创新面临着诸多的问题,管理创新的内容也包括多方面,最终能够影响企业管理的质量只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是本文已经探讨过的。但是本文所探析的这些管理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的管理者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企业管理的侧重面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芮明杰著.管理创新[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美]唐纳利等著,李柱流等校.管理学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伴随着国内外市场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发展,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与内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与调整。所以,一个企业只有充分了解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特点,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全面认识分析,才能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当前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特点
1.企业的生产经营主要通过数据与指标来体现
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数据与指标的作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极其关键,尤其在领导及管理层在对重大事项做出最终决策时,各类相关数据及指标的统计整理清晰地反映了企业生产经济现状,为决策提供了客观、及时、可靠的信息指导。
2.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专业性与综合性
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为了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注重应用价值,价值形式是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对企业内各种资产的合理调配、产品的正确采购,经营过程的适度控制,经营结果的预测分析都体现了企业经济管理的综合性、专业性的特点。
二、我国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现状
1.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不到位
作为企业高层,在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经济环境时,缺乏战略管理意识与危机经济管理意识,从而给企业的全面经济管理带来阻碍。除此之外,在我国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的一种现状就是内部管理控制力度不足,形式简单,管控目标定位低,没有构成规范化的内部管控体系与完善的协调机制,过于强调会计管控。其中,虽然财务审计可以控制成本,防止并减少资金的不必要流失,但在现实操作中,因为管理授权的存在,企业经济管控仅以财务管理作为唯一手段是不合理的,没有体现对企业高层的管控,反而容易出现企业资金财产的流失和战略制定及决策执行的失误,影响企业的发展。
2.先进的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缺失
市场竞争中各企业间的差距也日益显现出来,大多数企业也逐渐认识到经济管理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还有部分企业对经济管理的资金投入过少,组织协调能力不足,经常出现经济管理一套,生产经营另一套的现象。企业要想在管理创新方面取胜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能够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实际现状与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相结合,然而现实中企业经济管理流程的简单随意、管理方法的不科学是我国部分企业的常见弊病,领导及管理者必须摒弃落后的旧思想、旧观念,及时抓住商机,输入新思维,新理念,坚持危机管理理念与战略管理理念为核心,优化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结构。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实践中,战略管理理念与危机管理理念会成为转变观念最有力的敲门砖。企业经济管理的难度同时会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市场份额占有率的增加而增大,所以在经济管理方法上要不断升级完善,真正做到用制度管人。但当前,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的存在形同虚设,监督力度薄弱,制度的制定于企业发展步调不一致,以人管人的经济管理模式等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
三、创新对于企业经济管理的重大意义
在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中,网络信息化与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着企业在此环境下跟紧时代的脚步,革新企业经济管理体制,在三种因素的影响下带动企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应对市场竞争,这三种因素分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由知识经济为中心的新经济特征的产生、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网络经济的出现。严峻的竞争环境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有双面性,挑战与机遇并存,管理创新就是企业经济管理不断发展的产物,它是一种以技术创新为方法包括管理理论创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组织创新为一体的全方位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仍需要经济管理创新从更高的角度推动其深化改革,更新管理理念,加强内部管控,实现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企业的不断强大。
四、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应采取的创新策略
1.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必须重视经济管理制度创新,因为制度能够约束企业经济管理。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不但能够采用约束性的条款,让企业在市场经营中形成一个高效的经济团体,建立企业内部经济团体构架在企业自己承担盈亏的前提条件下,让企业产品开发处处体现创新,展示活力。而且企业经济管理的制度创新还能够在企业内构建激励体制,使企业的发展不受限制与约束的阻碍,也避免以为企业过多开放而出现的种种风险。除此之外,企业经济管理的制度创新的规划、协调与控制要以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为依据,形成企业全面的经济管理制度格局要将制度创新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科学合理计划组织,提升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约束和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