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循环的现象范文

水循环的现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循环的现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循环的现象

第1篇:水循环的现象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70-01 一、课例描述:

《水循环》一课的教学知识目标是: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知识目标难度分析:“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配以示意图简单易懂,目标容易达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需要借以生活实际和事例,学生可能因为缺少这方面的生活体验而难度加大;“水循环的意义”需要学生从宏观的视角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去理解,难度较大。而教材用其惯用的陈述性的语言进行表述,虽然表达全面,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容易使学生的学习限于文字、囿于识记。

2016年9月30日所观摩的两节课例如表:

二、课例分析:

这两堂课都在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更为顺利的学习环境,他们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材的处理上有很多共同优点,对我启发很大。

1.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课例1利用了“台风”案例;通过“凤凰台风”的登陆,来讲解水循环的过程(活动一);并用台风对人类和自然影响的两面性来解释水循环的意义(活动三)。课例2创设了“浙江”案例;以“因水得名”钱塘江的水的来源引出水循环的过程;“因水而美”、“因水而d”帮助学生理解地表水在塑造地表形态和对人类的意义;而“因水而困”则涉及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案例的选取来自学生的生活环境(如浙江)和最近发生的自然事件(如台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既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体现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3.一个案例贯穿始终(如浙江)或前后呼应(如台风),凸显了课堂结构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并在案例中补充相关材料和图片,使案例丰满,并为知识的概括和呈现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使教学内容自然承接。如课例1中的“活动二根据实验小组讨论”,课例4.中展示地貌形态的图片。

三、课堂品鉴:

案例教学在课堂情境创设中很有用武之地,特别是当课堂内容接近生活实际时,案例让课堂生动有活力,但如何用好“案例”,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的,如;

1.如何让一案例贯穿课堂始终的同时,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并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如课例2中,“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似乎在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但仅限于“塑造地表形态、为人类提供水源和水能”,而未能涉及水循环全球水热平衡、生物圈等的大尺度的地理意义。

2.如何让一案例在承起变化中,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并能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认识地理事物?

如课例2中“因水而困”中“从水循环的角度为城市洪涝找找原因、出出对策”,如果没有教师最后的引导和总结,学生是很难全面了解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3.如何让案例、材料、图片的选择上贴近学生实际的同时,更符合教学实际需要和客观事实。

第2篇:水循环的现象范文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特性于一身,具有较强的知识性,更具较强的实践性与浓厚的趣味性。但在传统的地理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大班授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差距较大,而授课步调却无法因人而异,导致“吃不饱”和“吃不好”的现象并存。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更是无从谈起。其次,传统的讲授法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不大;一节课40分钟对于学生来说又过于漫长,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再次,高中地理必修1的内容主要涉及自然地理,原理性知识较多且抽象性较强,不易理解。学生在预习时,只有课本等文本性辅助资料,学生普遍反映看不懂、学不会。最后,图是地理的“语言”,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地理特征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地理学习方法。传统教学无法动态、直观地展示某些复杂的地理现象及绘图实操,很多学生不能且不会通过读图和绘图探究各现象之间的联系,只能采用背诵的方式记忆知识,形成抽象而模糊的认识,看图及绘图的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且极易丧失学习兴趣,效率低,效果差。

微课的特点和作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在教学时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要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当前,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受到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学校的重视,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新热点。运用微课,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问题:(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定步调,反复地学习和观看微课,直到掌握学习内容。(2)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时间短,且知识重难点突出,条理性强,学生易于记忆和学习。(3)通过观看微课中的视频或动画,再加上教师的解说,学生可以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模仿和绘制,提升自身的看图、绘图能力。(4)学生通过观看教师录制的微课,对重难点的理解会更到位;自学的效率也会提升;课后还可通过复习查漏补缺。

教学案例

“水循环的类型”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在高一已经学过。其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说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区别,且能绘制出简单示意图。

微课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的flash动画教师讲解水循环的过程教师绘制水循环过程图列表对比总结三种水循环类型的区别。

本课借助微课,以不同的应用形式开展教学,每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如下。

1.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学生观看微课《水循环的类型》,并通过微课中的练习题自己测试学习情况,根据学习情况自行调整学习进度,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微课的动态演示有声有色,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及教学内容的深度。而以前采用学生阅读教科书或者听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在该环节会出现部分学生理解较慢、课堂效率较低、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教师不能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如课堂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深度等。

2. 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并绘制出简单示意图

学生通过反复观看水循环的发生环节,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及内容。微课增强了学习的直观性。通过“学—绘—评”的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并学会绘制水循环图,有效提升读图、绘图的能力。在使用微课前,一般采取“教师讲授,师生一起绘图”来实施该环节。由于水循环的发生环节较多,学生不易记忆,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重复绘图,因此不能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学会绘图。学生的读图、绘图及探究与实操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3. 列表区别不同类型的水循环

学生分小组探究,重复观看微课。通过再现和回放水循环内容及过程,学生能够在不断对比和分析的过程中梳理和掌握地理知识结构。这一环节此前一般采取“教师列表,小组讨论总结”的方式实施,学生无法重复观察和对比分析水循环发生环节,不利于对地理知识结构的梳理和掌握。

教学效果分析

本课的施教对象为高二理科班(7班、8班、15班),高二文科班(18班、23班)的所有学生。其中,7班、8班为理科普通班,15班为理科实验班;18班为文科实验班,23班是文科普通班。我们对这几个班分别以课前看微课、课上看微课、不看微课三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结束后,我们采用测试、问卷调查、访谈的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

1. 测试

教师通过包含6道选择题和一道材料分析题的微练习对学生进行随堂测试,了解微课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测试成绩见表1。

由表1数据分析:应用微课教学的文科23班与不使用微课教学的文科18班的平均分相差12.6分,而在距此测试最近的一次月考中,文科23班的月考成绩平均分低于文科18班14.33分;应用微课教学的理科7班、8班与不使用微课教学的理科15班的平均分相差31.9分和45.8分,而在距此测试最近的一次月考中,理科7班、8班的月考成绩平均分低于理科15班36.3分和48.1分。从测试成绩的变化可以看出,运用微课教学后,无论文科还是理科,普通班与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水平差距都在缩小,由此说明微课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理科15班和文科18班两个实验班的成绩较高,而其余三个普通班,尤其理科普通班8班仅25.7分,这是因为实验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的初始水平差异较大。

2. 问卷调查

在测试后,我们又安排文理科实验班的学生观看了微课视频。为了探究微课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程度如何、对学生的哪些学习阶段有帮助等问题,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相关数据及分析如下。

由表2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微课的应用对教学是有帮助的,但对课程学习的帮助一般。理科班,尤其是理科15班的学生对微课的接受程度略高于其他班级。

由表3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微课适合新课学习以及突破重难点,说明它很适合学生预习及自学。

由表4可见,理科班的学生比较喜欢微课,而文科班学生较喜欢传统教学。这反映出文理班的学生对上课的需求不一样。对文科班学生来说,地理是高考科目,他们更看重的是学习内容,已经学会的内容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还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采用合适的教法,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访谈分析

我们从每个班各选出9人,其中好、中、差程度的学生各3人,就3个与微课相关的问题,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

问题1:传统教学和微课教学,哪种方式更有效果?3个理科班的学生均很喜欢微课,尤其是理科实验班。因为他们思维很活跃,喜欢新鲜事物,且地理不是他们的高考科目,所以喜欢上课轻松、有趣些;这说明微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普通文科班倾向于二者结合,而实验文科班的学生则倾向于传统授课,他们感觉在传统教学中学习更真实,师生能够随时互动,教师会讲到各种知识点的学习方法、考试类型以及做题的思路。对于他们来说,地理是跟高考挂钩的科目,他们考虑的是成绩和会不会做题,他们认为传统教学对学习更有帮助,学习效果更好。这说明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应适当进行知识拓展。

问题2:微课教学中的存在问题是什么?

学生普遍反映在微课里教师讲课很正统(指语言上)。这可能是由于平时授课时学生能看着教师,感觉亲切。此外,教师上课时可以声情并茂,随时调节课堂气氛,而微课中教师用语则较严肃,所以给人一种不真实感,感觉教师离学生很远。

问题3:你认为微课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反映微课的优点是:生动、有趣、图文并茂,能增加视觉兴趣;知识表达清晰有条理,简洁易掌握;知识梳理耗时短,不易疲劳,能有效突出重点;看不懂时,可反复观看微视频。传统教学的优点是:知识讲解能更详细、更全面(这可能是因为微课中没有进行知识拓展,给学生造成的误解);学生与教师可以更多地交流、互动,但是记忆不佳,所以更适用于简单、低层次内容的教学。

第3篇:水循环的现象范文

关键词:超负荷 锅筒 裂纹

Analysis of "Effect to the boiler safe operation of overload operation"

SUN,Qi

(Shenzhen Institute of Special Equipment Inspection and Test,Guangdong,518029)

一、前言

锅炉负荷是指在给定的输入、输出工质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所产生的蒸汽量,也称锅炉出力、锅炉容量。锅炉运行时,长期超负荷运行或长期低负荷运行对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都是不利的,长期超负荷运行会影响锅炉的运行安全。但是,现实生产中绝大部分中小参数工业锅炉都未安装流量计,对于饱和蒸汽锅炉,单靠压力表难以判断其负荷,加上锅炉管理人员对其认识不清,没有引起重视,甚至盲目指挥,导致锅炉超负荷运行,从而引起锅炉事故。

二、一个锅炉安全事故的分析

2003年4月中旬,深圳市某厂一台DZL4-1.25- AⅡ(该锅炉结构示意图见图1)锅炉在运行中锅炉工发现炉膛内有异响,炉膛冒正压,有大量的蒸汽喷出。锅炉工随即采取了紧急停炉措施,整个事故过程没有发生人员伤亡。

检验员到达事故现场后,经现场勘查,初步判断为水冷壁管发生泄漏。为进一步判断缺陷部位及查明事故原因,拆除该锅炉的炉墙及保温,进行水压试验。水压试验中发现,水冷壁管组与锅筒连接部位的管座部位多处发生了泄漏。经着色探伤检查泄漏处,发现管座角焊缝及锅筒筒体外表面上存在2~4mm不等在管口处呈放射状裂纹,并且已在锅筒上扩展,但未穿过孔桥(见图2)。从裂纹的扩展程度来看,该裂纹的生成与发展已有相当一段时间。未查明事故原因,我们对该炉展开了事故调查。

1.调查在设计、制造环节是否存在缺陷

通过查阅设计、制造出厂技术资料,没有发现该锅炉在设计、制造方面存在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地方。

我们重点检查DZL锅炉炉型以前常见的锅炉锅壳上两侧水冷壁管纵向管孔全部开成非径向孔,且大多数用气割开孔,孔口极不规矩,管孔处应力集中,导致焊接质量差的焊缝极易产生裂纹问题。检查发现该制造厂采用的是径向孔,孔口几何尺寸符合要求。由此排除设计制造原因。

另外,针对锅炉运行中水循环不良造成破坏受热面上的水膜的一些现象对制造质量进行检查,具体检查内容如下:

a 是否存在管子对接焊口粗糙,管子内侧焊瘤大,使管径变小,水循环的阻力增大。

b 是否存在弯管的椭圆度过大,使水循环阻力增大,极易存积水垢、泥渣,管子受热后,管内水发生汽化,导致水膜破坏。

c 是否存在水冷壁在下集箱内伸出端过长,影响补给水的进入,使管内出现柱状汽水流动状态,破坏管壁处水膜,破坏管子。

d 是否存在由于工艺错误,管孔与管外壁之间留有间隙,这种间隙内会产生汽隙,会在管板和管子上产生裂纹。生产时是否先胀,将间隙胀除,然后再焊接。

通过以上检查,没有发现锅炉设计、制造质量存在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

2.对事故现场进行调查

2.1设备本体及安全附件的检查

由于发生事故的原因为管座裂纹,我们首先想到锅炉是否在运行中由于水位保护系统失灵,发生缺水事故引起。因此,我们进行了如下检查:

a.检查水位计;汽水旋塞是否正常;水位显示功能是否正常;水位保护系统是否正常。通过检查发现各种水位显示,报警、连锁保护功能正常;

b.从锅内检查来看,锅内汽水分层线清晰明显,水位线以下未见过热、过烧现象,整个锅筒内壁呈均匀的铁锈红+淡淡的水垢灰白色;

c.锅筒内水垢约为0.2~0.3mm之间,满足安全运行的条件;

d.与多位锅炉工交谈,了解到锅炉在运行过程中未闻到烧糊味;

e.通过现场检查,发现该炉锅筒的火管为胀接连接形式,且大部分火管水平标高高于水冷壁管管座的水平标高。但是,火管的胀接部位在水压系统中未出现泄漏;

综合以上因素,该炉事故的原因还不能简单的判断为缺水事故引起,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调查。

2.2设备运行状况的检查

正当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些小小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a.在事故的现场,我们发现该锅炉有严重的燃烧不完全现象,大量的煤渣中发现了很多未燃尽的煤粒;

b.通过查阅锅炉运行记录,我们发现该炉在运行中压力波动较大;

c.检查炉排发现,锅炉事故现场中煤闸门开启较高,煤闸门已烧损,风室风门全部开启至最大;

d.查阅锅炉运行记录,锅炉炉排运行速度较快。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询问了锅炉工,锅炉工反映:由于该厂生产任务重,生产用汽量大,为了保证生产的运行,确保供汽压力,锅炉工不得不加大投煤量,加快炉排速度,加大送风量,强化燃烧,造成炉内锅炉实际容积热负荷大大超过设计标准,锅炉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锅炉工对此多次向该厂管理人员反映,但一直未引起重视。

三、事故分析及总结

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对锅炉结构的要求为:水循环要合理可靠,保证各受热面在运行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冷却。在工业锅炉中,公质的流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强制流动,另一种是自然循环。

1.事故原因分析

锅炉受热面,只有依靠水循环保证水侧始终有一层流动的水膜,才能把受热面的热量随时带走。使壁温不会过高。在正常情况下壁温比锅水温度仅高几十摄氏度。锅炉受热面发生的损坏,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受热面的正常水膜被破坏。例如,结垢、受热面内产生汽塞或汽隙等等。

受热面吸收热量后传给水,管壁处的锅水吸收热量后,扩散至中心部位,使锅水温度上升。当锅水全部达到饱和温度后,受热面水侧的锅水吸热产生小汽泡并向管子中心部位汇集,这样在管壁始终保持有流动的水膜。

从以上现象及锅炉水动力循环的机理分析可以看出,当锅炉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或者局部受热面管子由于某种原因吸热过多,使管子热负荷过高时,管内水循环便会出现异常现象,通常称之为管内水循环的柱状运动(见图3)。由于管壁吸热过多,气泡大量汇集在管子中心,管壁处仅留薄薄的一层不稳定的水膜。当蒸汽流速很高时,可将此层薄水膜冲下,化为小水滴带走,管壁则因得不到水膜的冷却保护而温度升高。同时,由于热负荷不稳定有时会出现低负荷,导致蒸汽流速下降,有时又恢复了水膜。这样,管壁上会出现交替的失去水膜、恢复水膜,导致锅炉水冷壁管出现热疲劳。由于水冷壁管与锅筒的连接为角焊缝连接,焊接质量的保证有一定难度。同时,在整个循环锅炉中,管座处为循环回路最末端,水循环可靠性最难保证,缺陷都发生在管口的角焊缝附近。由此,我们判断该管口的裂纹为热疲劳裂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导致本次锅炉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锅炉长期超负荷运行,运行中炉内锅炉实际容积热负荷大大超过设计标准,破坏锅炉正常水循环系统,影响锅炉的安全运行。

四、锅炉修理的方法

该事故发生部位在锅筒本体上,作为主要承压部件的锅筒修理应慎重考虑。

根据《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第113条规定:锅炉受压元件因应力腐蚀、蠕变、疲劳而产生较大面积损伤要采用焊接方法修理时,一般应挖补或更换,不宜采用补焊方法。为此,该炉采用挖补的修理方案。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锅炉在运行中应控制好锅炉负荷,维持良好的水循环系统,以确保锅炉安全运行。

第4篇:水循环的现象范文

关键词:水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国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明确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资源,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纽带。如今,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构成的水危机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缓解水危机,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持续发展的角度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探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良性循环,实行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发展水循环经济对实现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水循环及水循环经济

水循环是以河川流域为主的以及通过降雨~地下渗透-流出~蒸发等现象所形成的自然水循环系统。由于增加了人为的因素,自然水循环扩大成为社会水循环。有效建立水资源的社会水循环系统是综合考虑社会需要、经济健康和环境要求,这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社会水循环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水循环经济是一种先进的水资源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建立在社会水循环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的,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始终贯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重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并以完善的制度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为保障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减轻和降低污染来实现社会发展的最终可持续性。

2水循环经济发展效益特征分析

水循环经济发展的效率特征强调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注重节水。节水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减少用水过程中的损失、消耗和污染,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高效利用水资源。效益特征要求科学、合理地配置水资源,构建节水型经济系统和节水型社会系统,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一方面要求根据不同用户对水资源的要求,分质供水,循环用水,实现水资源在用户系统内多次再利用与再循环的目标。另一方面要求因地制宜地通过结构调整优化配置水资源,将水资源从低效益用途配置到高效益领域,提高单位水资源消耗的经济产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水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分析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的,有物质方面、精神方面、制度方面的,每个方面还有很多具体内容。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纽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要求水资源利用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也是水循环经济模式追求的最高目标。水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目标必须追求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效益和可持续性三者的统一,要求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模式必须按照这一特征重新构建。因此,水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高度统一的。

4大力发展水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对水资源的数量和水环境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要解决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问题,发展水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

(1)切实提高生态伦理责任意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从工业文明社会过渡到生态文明社会。正确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和谐的生态伦理责任意识,可以使人们明确人类活动和水自然循环的相互关系,重新审视过去粗放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关系中实现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2)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用水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统筹考虑城市和农村生活实际需要,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不同作物进行合理搭配,优化配水。水资源条件好的地方以水稻、经济作物为主,水资源条件差的以棉花、豆类、小麦、高粱等为主。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和郊区发展节水种植,推广喷灌、滴管、渗灌等节水灌溉措施。

建立节水型经济结构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对供水紧张的地区,通过关停并转严格限制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的项目,控制建设耗水型大的项目,如限制发展造纸、化工等用水大户,主要发展电子、机械、高新技术等产业,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同时要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取代耗水多的生产设备,改革用水工艺,并实行一水多用,循环使用。

(3)因地制宜地创建综合水循环系统,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

建设供水、排水、污水收集、中水回用实时信息监测网络系统,完善取(用)水口自动监测管理系统,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处理,促进污水资源化;逐步建立城市双管道排水系统,分质供水,优水优用,劣水劣用,按质论价,特别是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出水经处理后可以通过中水管道集中供应工业用水和环境用水,应积极推广中水项目,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4)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效率

要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三条“红线”。在实际管理中,要强化取水许可和排污许可制度,建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用水、节水评估制度,用水、环保审计制度,浪费、污染惩罚制度;加强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和年审工作,严格取水许可审批。通过政府的有效控制,在用水的源头上解决无节制用水和不平衡用水的问题。

(5)完善循环水成本价格机制和循环水利用优惠政策,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区分水资源的不同用途,制定出详细可行的饮用水和循环水的成本和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和阶梯式水价制度;制定具体的循环水开发和利用的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循环水项目的财政投入和补贴政策等,鼓励高层建筑、办公场所、社区内部、娱乐场所、运动场地、农业灌溉及绿地浇灌等进行循环水利用以及工厂内部循环水利用。

5结语

(1)水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目标必须追求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效益和可持续性三者的统一,这与生态文明建设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高度统一的。

(2)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发展水循环经济,其中综合水循环系统创建是发展水循环经济的有效技术手段,优化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是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实现水循环经济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马忠玉, 蒋洪强. 我国水循环经济若干理论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3)

[2]Marsalek. J., K. Sch8efer, K. Excall, L.Brannen, B Aidun. Water Reuse and Recycling[R]. Manitoba: CCME Linking Water Science to Policy Workshop Series, 2002

[3] 贾绍风, 王国. 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研究进展[J]. 地理学报, 2003,58(2)

[4] 郑必清. 生态文明的时代性和水环境建设[J]. 消费经济, 2008,24(1)

[5] 陈勇机. 发展水循环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9,14(4)

[6] 郝火凡, 赵普敏. 对流域水资源管理与水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J]. 甘肃科技, 2003,19(7)

第5篇:水循环的现象范文

【关键词】 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

目前,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不断增长,现代中央空调体统已经在各行各业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的施工过程之中,由于现代中央空调系统是一个繁琐复杂的系统,所以,现代中央空调系统安装的施工过程存在着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安装质量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的基本概念,以及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案措施,一方面希望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另一方面希望给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1 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的基本概念

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可以把传统空调所不能同时具备的采暖功能、通风功能、空气调节功能融合在一起,使得应用现代中央空调的人民群众比使用传统空调的人们可以享受更舒适的室内环境。现代中央空调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中央空调设备的安装过程,对现代中央空调设备进行安装也是建筑行业所必备的一个项目,现代中央空调设备的安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到现代中央空调的制冷供暖效果、考虑到现代中央空调的进风排风效果等方面,还要考虑到中央空调系统在建筑物里面所能起到的最大效果,从最大限度上保证现代中央空调设备的安装质量。

2 目前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个大规模的建筑物的通风工程和空调工程是该建筑物的重要项目之一,也是施工团队进行施工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之一。在本文中,将根据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的具体流程来进行分析。

图1 现代中央空调设备

2.1 现代中央空调系统的管线标高和定位交叉现象十分严重

大型建筑物的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的施工过程是一个非常繁琐复杂的施工过程,在这个施工过程中会牵涉到许许多多的现代中央空调系统管道,而这些现代中央空调系统管道的使用途径也是不同的,比如在一个完备的现代中央空调系统之中,其管道设计就要包括现代中央空调末端设备、空调送风管设备、空调排气管设备、空调冷冻水输送管、空调冷凝水输送管、空调喷淋水输送管等相关的现代中央空调系统管道设备。在对这些现代中央空调系统管道设备的设计过程中,只要稍有疏忽,便会出现现代中央空调系统管道设备功能尺寸上的设计问题,最终导致现代中央空调系统的管线标高和定位交叉现象的出现。在一般情况下,在现代中央空调系统安装的施工图纸没有明确之前,不能贸然去进行施工,以防止现代中央空调系统的管线标高和定位交叉现象的出现。

2.2 现代中央空调系统的噪音超标问题现象十分严重

在一般情况下,现代中央空调系统的噪音超标问题的源头是现代中央空调系统的空调末端设备之间产生了碰撞,这是现代中央空调系统安装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空调风机盘管技术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仍然难以满足和解决现代中央空调系统的噪音超标问题的需要,风机盘管厂家所提供的产品的参数数值还是要高于对噪音控制的需要。所以,在现代中央空调系统安装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噪音的控制。在现代中央空调系统安装之前,应当先做一次试通电运行进行噪音测试,防止噪音问题的产生。

2.3 现代中央空调系统的空调水循环系统容易出现故障

如果现代中央空调系统的空调水循环系统出现故障的话,现代中央空调系统的各种功能就难以发挥出来,因此,现代中央空调系统的水循环系统是保证现代中央空调系统正常效用的保障,应该高度重视现代中央空调系统的空调水循环系统的施工。但是,由于在现代中央空调的水循环系统里面容易出现管线标高和定位交叉现象,以及现代中央空调的水循环系统的通水管道不够清洁等诸多问题,从而导致现代中央空调系统的空调水循环系统容易出现问题,这就导致现代中央空调系统出现故障。

3 解决目前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的措施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几个方面的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及还可能出现的一些施工问题,应该采用以下集中措施,来解决目前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中存在的施工问题:

图2 中央空调设备安装设计图

3.1 严格控制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中使用的材料质量和施工过程质量

目前,我国的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中使用的材料的材料市场提供的材料质量参差不齐,为了保证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的施工质量,要求施工人员在考虑好施工造价、施工材料属性、工程难度的前提下,对建材质量进行仔细评比检查,以便于保证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的质量。在具体的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中的施工过程之中,要注意防止现代中央空调系统的管线标高和定位交叉现象等施工问题的出现,要求在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中的施工过程之中严格的遵守设计图纸中规定的管道的位置、标高、坡度来进行现代中央空调设备的安装。在施工过程中把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都加以考虑,采用先进的工艺和施工原则,避免施工问题的出现。此外,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施工工作的监督,减少施工错误的产生。

3.2 如何解决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中水循环问题

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中水循环故障问题的解决方案有两种,第一种是进行物理的解决方案,另一种是化学的解决方案。具体的物理方案的步骤是对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中水循环的水质进行相关的处理,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实现空调设备的连续排污性能。物理方案劣势在于使用物理方案解决需要每一周或两周进行一次对现代中央空调设备排污处理,化学的解决方案主要是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中水循环的循环水中加入相关的水质稳定剂。但这种水质稳定剂不适合对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中水循环的的冷却循环水进行相关的处理,整体的操作也比较麻烦,而且化学的解决方案同时还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进行操作。综上所述,一般采用的是物理的解决方案来解决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中水循环问题。

3.3 具体的各项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中问题解决方法汇总

4 总结

目前,现代中央空调已经成为了许多行业制冷供暖的主要设备,现代中央空调产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但是,由于在现代中央空调的安装过程中总是存在一系列的安装施工问题,这就导致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相关经验,阐述了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的基本概念,并指出了目前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现代中央空调设备安装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些具体方案,以期能够促进现代中央空调设备的安全安装。

参考文献:

[1]戴磊磊.浅谈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中噪声的控制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12.

[2]孟华强.中央空调安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J].广东科技,2013(6).

[3]杨荣宗.暖通空调安装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分析[J].建筑与装饰,2012(9).

第6篇:水循环的现象范文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听了18节课。这些教师都很卖力,教学设计写得很认真,但大多数为抄袭志鸿优化设计上面的,由于是抄袭同一本书,难免有雷同。我想到了没有自己思想的课堂会是多么糟糕。

    一个没有自己思想的教师还是一名好教师吗?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

    通过这几天我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和思考,我认为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自己:

    第一,   准确理解、领悟高中地理课程的五条基本理念。

    第二,   深入理解、领悟高考说明的四大点和十三小点。

    第三,   对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准确、到位。

    第四,   深刻把握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恰当渗透地理学科思想。

    第五,   注重师生的互动、遵循探究的思路。

    第六,   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给予即时的评价和反馈。

    下面我举例说明,怎样才能做到以上几点呢?比如,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就是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这是由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师的认知特点不同及个体的差异性所决定的。

    比如,在学习水循环的内容时,我听了几个教师的课。他们均是直接按照教材中的水循环模式图来直接讲解,这里面就没有很好地体现建构主义理论。我想如果能给出一条具体的河流,如长江的源头、河流、入海口、夏季风、降水等景观图片,让学生自己拿出一张纸来画一个水循环的模式图,效果是否更好呢?这样从现象到本质,或许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建构主义的理念。

    再比如,讲热力环流时,有些教师直接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其概念,然后深入分析概念。我认为这样也没有体现建构主义理论,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如果能让学生运用物理学的知识,自己动手画出白天的海陆风,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热力环流的概念,是否要比直接给出热力环流的概念好呢?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就想,我们一线的地理教师不要光上课,还要不停地思考怎么去上好课,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第7篇:水循环的现象范文

初中物理教学中,知识呈现的顺序一般来说决定于教材,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那就是在教材改革中所调整的知识呈现顺序,体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意图.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调整都是基于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编写者的思路,而到了一线教师手上,这样调整的余地似乎不是很大.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很多时候也有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且取得不错效果的.本文重谈这个话题,是因为笔者认为,在对知识顺序重构之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经验,后者与前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越明晰,则这种调整将越成功.本文以“物态变化”的教学为例,一些浅显的看法.

1基于教材――分析学生的原有经验

对学生原有经验的分析是需要基础的,笔者所确定的基础就是教材上的知识顺序.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根据教材上确定的知识顺序,去判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思维,这种思维与教材上的知识顺序的吻合点在哪里,是否存在更合理的顺序,以便让学生在学习中思维更加顺畅.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知识顺序重构,并不完全是指章节上的调整,也包括某一节中知识顺序的调整,甚至包括某一个概念与定义的呈现顺序等.

以苏教版“物态变化”教学为例,知识呈现的顺序依次是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水循环.这样的顺序相对于其它版本的教材而言,或者是相对于以前的教材而言,确实做了调整,将汽化和液化置于熔化和凝固之前,是有学生认知方面考虑的,毕竟在学生的生活中汽化和液化的例子相对更多,同时也是有知识难度方面的原因的,因为熔化知识当中需要研究冰熔化的特点,而这个实验相对于水的沸腾实验来说,显然难度更大,不容易成功.在学生初学物态变化之时,以一个复杂实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不太恰当.

进一步分析,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去学习汽化和液化,在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尤其是对物态变化的初步认识之后,再去学习熔化和凝固,其本身就是一个经验不断累积的过程,也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那么还有没有改进的余地呢?笔者以为还是有的,因为学生在认识物态变化的时候,不大可能真的从汽化液化开始,然后依次向另外四种物态变化过渡,在学生有了一些观点萌芽的时候,及时帮一把,可以让这些萌芽更好地为后面的知识学习服务.

2基于经验――分析调整知识顺序

在上述思考的基础上,笔者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反应,然后捕捉一些教学资源,以便更好地构建本章的知识网络.

示例一物质的三态变化教学中,为了充分让学生的经验显性化,笔者在介绍了三态的特征之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说你所知道的物态变化吗?(必要的时候,需要解释一下物态变化,因为物态变化其实也是一个专业概念,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此时过多地使用这个概念,还是会影响其思维的)这个时候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回答来“任意”确定知识的呈现顺序了.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最先想到最多的例子就是熔化,夏天吃冰棍、冬天冰熔化等例子,是学生的第一反应,因此熔化概念的构建是最早的.有意思的是,熔化概念建构之后学生想到的不是凝固,而是汽化,学生自然想到了蒸发,如衣服上的水、地面上的水会慢慢变干等,这可能与学生此前的科学学习中的影响有关,具体不再赘述.学生想到哪种物态变化,就先讨论哪种变化,不必拘泥于教材顺序,待例子齐全之后,再构建物态变化的三角形示意图即可.

示例二汽化(蒸发)教学中,如果按教材一般都是先学习定义,再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虽然教材上没有,但实际上都是要教的,能够提前熟悉控制变量,学生也能够接受,这样的调整是必要的),最后学习蒸发吸热.但在笔者的课堂上,笔者多次发现学生总是先想到蒸发是吸热的,因为学生在例举蒸发的例子的时候,就容易根据例子判断出蒸发吸热.既然如此,就不必拘泥于教材顺序,就可以将蒸发吸热的认识固定下来.

示例三关于水循环的教学,可以渗透到前面三节知识的教学中.水循环作为最后一节,通常不受重视,但笔者发现在前面六种物态变化的教学中,已经涉及到水循环的很多例子,于是笔者突发奇想,从汽化的教学开始,就在事先准备好了的一张空白幻灯片上,借助白板的绘画功能,用笔画出山川、大树、河流、白云等,然后每学一种物态变化,就用箭头标出一种物态变化,而当六种物态变化学完后,这个水循环的示意图也就画好了.这样不仅将水循环的知识渗透到前面三节教学中,同时这样的形象化处理,还可以让学生在构建六种物态变化的时候更为顺利,效果是极好的.

3教后评价与反思――深化教学理解

在调整了知识呈现的顺序之后,笔者以为有必要梳理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具体反应,同时要评估这样调整的教学效果.在经过上述调整之后,笔者总结出三个优点与一个不足。

第8篇:水循环的现象范文

一、教材与教辅的关系

很多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会出现这种倾向:在复习的过程中抛开教材,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完全依靠教辅。一般而言,教辅的内容分为两大块:一是对知识进行归纳、概括,二是提供大量的课内外习题。考生可能认为教辅的重难点突出,易于把握,殊不知教材的一些优点是教辅无法代替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辅的权威性不及教材。现在各省(区、市)使用的教材是“一标多本”,“一标”即由教育部制定,它规定了高中教育的目标、内容,“多本”是指根据这“一标”招标后,由多家出版社编写不同的教材,待审查通过后,由学校自主选择使用教材。市面上的教辅良莠不齐,教辅的编写不像教材那么正规、权威,它所体现的主干知识也不如各版本的教材贴合新课标的要求。

2.教辅更多的是罗列结论性的知识,而忽略了知识生成的过程。高中地理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是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求考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教材在描述地理现象、运用地理原理、阐释地理过程、总结地理规律时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逻辑关系,而教辅只是知识碎片的堆砌,如果考生在高三复习时以教辅为主而忽视了教材的主体地位,那么无疑会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

二、教材三大夺分法

高考的二轮复习也需要回归教材,那么怎样才叫回归教材呢?

1.⒖际圆牧匣乖为教材

考试材料是指试卷中所应用的文字材料、图文材料,甚至是考试答案。考生对教材的理解可以通过高考真题来还原,具体的做法是在教材里面寻找高考题、练习题的答案,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互比较,从而深刻地理解、把握教材。

地理过程强调地理事物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对地理过程的准确描述是考生高中地理学习的瓶颈之一。高中地理过程既有自然地理过程,又有人文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过程是指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大气的受热过程等,人文地理过程是指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城市化进程的演进等。结合高考真题复习,可以让考生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更加严谨和准确。

(高考题)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在生长的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下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

【名师点拨】高考的标准答案为:乙地位于(罗讷河)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出山口前,穿行于峡谷,水流急,可携带砾石;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携带的砾石首先在此处堆积。教材(人教版必修一P79)是这样描述河流出山口流水堆积物形成的过程的: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的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的砾石和泥沙。当水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

高考答案 教材表述

搬运作用 河流出山口前,水流急,携带砾石 在山区,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的砾石和泥沙

侵蚀作用 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砾石首先在此处堆积 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

通过比对高考答案和教材,考生可以发现此题的答案与教材的描述基本是一致的。对地理过程进行科学、完整的描述,一般的教辅很少能够做到,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这里不再列举。

2. 将习题答案回归教材

教材往往渗透着最基础、最重要的地理问题的分析方法,为了理解并尽快掌握这些方法,考生也有必要将习题答案回归教材。

(高考题)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下图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段是( )

A. 16时-17时 B. 17时-18时

C. 18时-19时 D. 19时-20时

【名师点拨】沙尘暴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冷锋过境,教材(人教版必修一P41)总结了锋面附近的特征:由于锋是冷暖气团交界地区,锋面两侧空气的温度、湿度、气压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云、大风、降水等天气。考生在解此题时,根据气压和气温两项数据的变化可以发现18时-19时该地的气温和气压变化最为剧烈,由此可确定当时该地被锋面控制,也就是说18时-19时是强沙尘暴经过的时间段。

3.将教材转化为考试材料

高考地理以能力立意为核心,考生将教材知识记得滚瓜烂熟已经无法达到高考的考核标准。在复习的过程中,考生要仔细研读教材,通过对教材逐字逐句、逐图逐表的详细解读,尽可能地将本章、本节的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建立联系,培养自身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章节 教材文字 考生可提出的问题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 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以及相对于星空背景有明显位移的行星;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 (1)晴朗的夜晚一定能看到星星吗?哪些因素会干扰人们对天体的观测?(2)为什么恒星会闪烁?(3)与恒星相比,为什么行星会有明显的位移?(4)根据教材的定义,流星是否是天体?(5)彗星的尾巴是否是长尾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 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的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进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1)什么叫局部小气候?植树种草是怎样改变局部小气候的?(2)什么叫水文状况?植树造林如何改善水文状况?(3)植被保持水土的过程是怎样的?你能否用水循环示意图中的若干环节描述?(4)简要说明植树种草对生态环境的良性影响

此外,对教材中的大量案例、图片、统计图,考生都可以处处设疑,处处解疑。正确使用教材,考生可能又会复习到大量的知识,让似乎失去生命力的教材重新焕发活力,这其实也是一种向细节要分的方法。

(高考题)图1所示的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z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读图回答1-2题。

1. 据图1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

A. 低纬度地区 B. 中纬度地区

C. 北极附近 D. 南极附近

2. 图1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

A. 1个多小时 B. 3个多小时

C. 5个多小时 D. 7个多小时

【名师点拨】与此题相似的景观图(图2)在教材(人教版必修一P13)中也出现过,教材中的景观图是通过星辰运动轨迹证明地球自转这一现象,但高考试题将这幅图进行了深度的挖掘,突出了对考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

如何将教材转化为考试材料进行高效的复习?如考生在学习水循环一节时可以充分挖掘教材,教材为了说明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呈现了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图。

看似简单的地理原理示意图,考生可以将其转化为一个个地理问题。

(1)如果图3所示的地区为低纬度热带地区,据图可推测水循环中各个环节可能有哪些明显的特征?如果此地为高纬度地区,又有何区别?

【分析过程】低纬度地区气温高,蒸发量大,即海面蒸发环节加剧水汽输送环节加强低纬度沿海地区降水量增多(现象:热带地区降水多)地表径流丰富(现象:热带雨林地区河流水量丰富)。

(2)假设图3中海陆之间的距离拉大,水循环中的各个环节会发生何种变化?你能对应箭头说出反映这些变化的自然现象吗?

【分析过程】海陆距离增大水汽输送环节减弱内陆地区降水减少气候为大陆性气候(地处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海陆距离增大地表径流(河流)难以进入海洋内陆河流类型多为内流河。

(3)图3中植被、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9篇:水循环的现象范文

热水锅炉在停炉期间,外界空气会大量进入锅炉水系统内,此时锅炉虽已放水,但在锅炉金属表面总是附着一层水膜,空气中的氧便溶解在这层水膜中,以致达到饱和状态,所以很容易引起溶解氧的腐蚀,其腐蚀速度一般要比运行期间快得多。被腐蚀的锅炉再次投入运行,高温下又会加剧腐蚀的深度、扩大腐蚀面积,并且氧化铁不断剥落,以致缩短锅炉使用年限。因此,在停炉期间采用适当的保护方法,对防止锅炉腐蚀,确保安全运行,延长锅炉的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停炉保养方法有干燥保养和湿法保养。

一、热水锅炉结垢原因分析

(1)热水锅炉结垢原因。热水锅炉结垢的主要原因是锅炉运行时水渣形成水垢,热水锅炉炉水不汽化,水中的杂质由于加热分解,相互反应而生成水渣。炉内水处理的目的和作用主要是让杂质生成悬浮力强,流动性好的水渣,以利于排出炉外。锅炉给水水质不良,补水量偏大都会使热水锅炉内有大量水渣。水渣生成后,最初以悬浮状态存在于锅炉水中,并随锅炉水循环。如果它不能及时通过排污管路排出炉外,当在炉内积聚到一个高浓度时,就会结成水垢。而事实证明,锅炉内水处理的防垢性能,只有水渣在低浓度下起作用。当水渣积到高浓度时就会在锅炉内受热面上生成二次水垢,或在循环流速低的部位沉积水渣。水垢和沉积锅筒底部的水渣对锅炉危害是很大的,目前热水锅炉的水循环设计只考虑水的流速,没有把水渣的生成运动考虑在内,这无疑留下了很大隐患。由于水质不良、补水量偏大,排污不及时等现象的普遍存在,使水渣问题更为突出,事故不断,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管理,提高锅炉水处理质量,对保证锅炉安全生产运行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锅筒底部积渣。锅炉筒上是热量集中和主要受热部件。大量水渣要在这里产生和沉降。如果锅炉简前底部水循环流速很小,水渣的重力作用大于动能(炉骨水处理时还要克服电荷作用)就会沉降。找不到出路的水渣在这里沉积下来,在辐射作用下部分固化为二次水垢。要避免这种现象就要给水渣一个动力。让它升起来找到出路。这个动力我们可以通过回水分配来获得。

(3)水冷壁结垢。沉降在水冷壁集箱里的水渣会被强制循环的水动力冲向前部,排污口设在循环水入口侧不利于排污。当水渣到一定量时使循环通路受阻,集箱内流速增高,部分水渣会泛起进入前部冷壁管,高浓度的水渣在外壁强烈辐射作用下不断变成二次水垢。热水锅炉的排污口应远离循环水入口处。

(4)上升管结垢。上升管位于锅炉筒中间,受其上升水的影响锅炉筒前部水渣很难到达后部下降管排出。这不但导致水渣在前部锅炉筒底部积存,还增加了上升管沉积。如在锅炉正常运行时排污,会使上升管流速下降或滞流,破坏水循环,增强水渣滞留和结垢。

(5)后管板裂纹,热水锅炉后管板区域水循环弱,易发生水渣停滞浓积,部分水渣附在后管板上或成为水垢。水质不稳定时,脱落的垢块易卡在附近管间,减弱循环,增加积垢面,导致过热裂纹。增加该处的循环流速也可通过循环水引射来实现。

(6)排污。热水锅炉排污是水渣运动的最后一步,许多结垢事故都是由于排污不当所致。在锅炉正常运行时,排污时如排不出水渣,还会破坏水循环。正确的排污方法是在锅炉压火后,循环系统转弱时进行,此时不存在破坏水循环问题,也有利于水渣沉降排出;强制循环系统宜在循环泵停止后,水渣沉降较完全时进行。设计水渣的运动就是要让其务必走完排污这最后一步,尽快从锅炉消失。有时很难判断锅炉内水渣情况,我们通过测锅炉水的硬度变化来计算锅内水渣量。

二、干法保养

干法保养适用于停炉时间较长,特别是夏季停用的采暖热水锅炉。锅炉停炉后,将锅炉内的水放尽,打开入孔及手孔盖,清除水垢 、泥渣等沉积物,使锅炉筒自然干燥,入水管系统结垢严重,则申请化学清洗。清除炉膛及烟道内等处的积灰、杂物,如预热器堵塞严重,则申请机械清洗。将主汽阀、给水阀、沼气阀、吹气阀等与外界连通的阀门加上盲板。用烘火烘干锅炉本体及炉墙烟道。采用生石灰作为干燥剂,放在木盒内,沿锅炉筒长度方向均匀排列,每立方米放生石灰2—3kg。在锅炉炉膛、烟道内放一些生石灰,每立方米3—4kg。将所有入孔、手孔、阀门、手火孔、出渣口、出灰口等密封,与外界隔绝。每隔1个月打开入孔检查生石灰是否吸潮后失效,如果失效要及时更换。此方法缺陷是:夏季空气湿度大,CaO遇水后发生强烈反应,此时干燥剂以达到饱和状态,不能再吸潮即失效。这就要求必须保证专人负责,每月更换一次干燥剂。

三、湿法保养

湿法保养是利用一定浓度的碱性溶液于锅炉内表面金属接触,使金属表面形成碱保护膜,来防止金属的腐蚀。热水锅炉停炉后,将锅水放尽,清楚水垢和烟灰,关闭所有的入孔,手孔,阀门等,与其他运行的锅炉完全隔离。然后将软化水制入注入锅炉至最低水位,再用专用泵将配置好的碱性防腐液注入锅炉。防腐液的成分是:氢氧化钠,按每吨锅水加5-6kg。或碳酸纳按每吨锅水加5-10kg。当腐蚀液全部注入后,开启给水阀将软化水灌满锅炉(包括过热器和锅炉省煤器),直至锅水从空气阀中冒出。此时关闭空气阀和给水阀,再开启专用泵进行水循环,以使锅炉内各处的碱性防腐液的浓度混合均匀。在保养期间,应经常作外部检查,并定时化验锅水碱度,若发现液位或碱度下降,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并补加碱液;定期开泵进行水循环,使各处碱液浓度一样;冬季应防止锅水冻结,露天锅炉不能用湿法保养。湿法保养锅炉恢复运行时,应将锅

四、热力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