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循环利用政策范文

循环利用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环利用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环利用政策

第1篇:循环利用政策范文

目的:将循证护理应用于住院患者心理状况的测量,了解住院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需求。方法: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对住院患者进行心理调查,将发现的心理问题列为研究题目,寻找循证支持,制定护理干预措施。结论 科学有效的循证护理干预,使住院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011-02

循证护理又称实证护理或求证护理,是指将来自临床专家的研究,患者的愿望和现存的研究资源合称为最好的证据,寻找实证,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方案[1]。每个住院患者的心理状况都是有区别的,而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是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运用循证护理理念,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后,使患者消除了心理压力,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恢复社会功能。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306例住院患者进行心理调查,其中男性137例,女性169例,年龄18-92岁,内科住院患者201例,外科住院患者104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学历46例,初中学历69例,高中、中专学历65例,大专学历67例,本科及以上学历59例。

2 方法

2.1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病区护士长,责任护士及临床护士,均为大专以上学历,接受过有关循证护理知识的培训,掌握循证护理的方法。

2.2 提出问题: 护士长带领下,采取与患者交谈、观察、填写住院患者心理状态调查表的形式,对住院患者进行心理调查,将住院期间的心理问题列为研究题目。

2.3 查阅资料: 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应用计算机网络查阅相关文献数据,对证据的真实可靠性及临床使用性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定并执行相应的护理措施。

3 循证护理实践

3.1 循证问题: 通过对306例住院患者的心理状态测量,不论其病种、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经济收入,不同程度存在抑郁、焦虑、恐惧、敌对、疑虑心理;孤独、自卑、自弃心理,被动依赖心理等不同表现形式的心理障碍。

3.2 循证支持: 健康人的角色转变为病人角色,巨额的医疗费用,生活需要别人的帮助,以及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理解医疗护理的方法,加上时刻担心自己的病情加重,偶尔不适,便恐惧万分。部分疾病因病程长,长期用药效果不明显,对治疗效果信心不足。部分患者对实行的治疗措施持勉强或不信任的态度,对出现细微变化都猜测怀疑。有的疾病需要卧床,对周围事物均有心有余力而不足的感觉,认为自己拖累家人,产生内疚与自责,自尊心受到挫折。疼痛,行动受限使患者表现为被动、顺从、依赖,情感变得脆弱,甚至变得带点幼稚色彩。

3.3 护理干预

3.3.1 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解除疑虑,使他们尽快适应病人角色,使之客观地面对现实,接受治疗,还可通过引导患者与那些比他们患病更严重的人进行比较,引发患者的积极情绪,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使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心理,生理处于最佳状态。

3.3.2 开展健康教育:有效开展健康宣教,及时提供有关疾病,治疗的知识,满足患者需要。在信息缺乏时,患者易陷入情绪障碍,产生不良心理影响[2]。

3.3.3 重视心理护理: 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在护理过程中注意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坚持每天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其具体的需求,解决具体问题;通过疏导和劝慰,应用交流和沟通技巧,使患者内心压抑的痛苦得到宣泄[3]。帮助患者树立乐观精神,鼓励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洗漱、进食、穿衣等。并做好相应的功能锻炼,使病情更早恢复[4]。

3.3.4 正确引导家庭和社会支持,共同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鼓励家人与朋友在探病期间多来探视患者,多与患者聊天。并且主动把患者介绍给同病房的病友,帮助患者建立新环境中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此消除其住院生活的孤独和寂寞感。

3.3.5 主动帮助患者解决困难:重视经济因素对患者心理的影响;主动进行生活上的帮助,如把必需物品放在易取的地方,帮助患者端水、端饭,协助他们大小便等,使患者心理得到满足,增强信心,战胜疾病。

3.3.6 根据不同的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做好心理护理:女性患者敏感多虑,比男性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要重视女性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60岁以上的患者会产生更少的角色冲突,而中青年患者由于承担着事业家庭的重任,担心因疾病拖累家庭,影响事业的发展。因此在临床上对于中青年患者,护士应做好疾病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正确对待疾病,指导其在现有状态下,合理调节和应对家庭和社会的多重角色。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抑郁情绪越少,而角色冲突的分数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3.3.7 进行心理治疗:有效心理护理的开展必须结合心理治疗的手段 。如针对患者进行松弛疗法,生物回馈疗法,运动疗法,开展心理咨询,矫正危险行为,克服依赖性等。

4 结果

实施循证护理后,98的住院患者的心理问题得到改善,生活质量也较实施前明显提高(P0.01) ;患者心理压力减轻,良好的情绪可以增加抗病能力,有利于疾病恢复,缩短住院天数。

5 讨论

通过对住院患者的心理状况测量,患者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都是常见。研究表明,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5]。针对306例住院患者的心理问题,实施了循证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体会到循证护理指导临床实践,不仅能使护理活动由被动转为主动,有效提高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提高发现、解决患者存在护理问题的能力,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满意度,更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整体护理水平,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新华,仝红霞,白婷婷.循证护理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中的应用.临床合理用药,2013,6(2) :45.

[2] 张静平,姚树桥,周乐山,王红红.322例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 :246.

[3] 李庆梅.心理状况调查配合健康教育在护理中的应.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4(7) :8.

第2篇:循环利用政策范文

【关键词】物质循环 综合效益 循环经济 系统

一、引言

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然离不开循环经济,而这种全新的发展形式,是建立在资源再循环与高效利用的基础上,来对环境、社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进行有效调整的。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之势。另一方面,针对资源再循环的高效利用,在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上,有着非常强的选择性。循环利用行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一定的不足:缺少循环利用程度的评判标准、循环路径延伸、循环过度与不足现象突出。而且,市场经济中,环境、社会与经济之间的矛盾对循环经济行为的影响案例比较少,如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由经济可循环度决定的,由于内外部条件,循环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循环利用受到经济环境、政策、技术的影响,所表现出的循环行为也是有限度的。

有些循环利用,比如水污染的治理再利用,成本比较大,投入也比较大,与新物质的使用比较,没有优势,其循环行为的发生也就没有必要。由此可以看出,一种资源或废弃物再循环、再利用还是需要一定的投入的,当原始产品高于再利用产品的使用成本时,两者都是有市场的,而且回收中心的规模效益也会随之增加。循环经济中的部分经济效益来源,是由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社会、生态的因素,成本和收益组成,也产生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这种基础之上,集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优循环程度,因此,循环不完全或过量,都不能实现最优的综合效益。由此可知,研究意义上的最优循环度,就是对最适合的循环形式、最便捷的循环途径进行最佳选择,以实现循环经济快速而健康的发展。

二、衡量循环经济的循环度指标及影响因素

1.循环度是指对废旧资源或物质的再循环、再利用程度。其程度有其最大值,但是循环度的最大值,并不能保证是最优循环程度。所以,能保证综合效益最大化才能达到最优循环度,这同样也是它的限制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循环强度全面反映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增强了总体利用率。在发掘和利用物质资源时,只有对有用的资源加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这样总体利用率才能提高,比如,铁矿石的发掘和开采过程中,不仅严重影响生产安全,而且还大规模的污染环境,由此可以看出,形成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同样和进行商业开发密不可分。因此,循环度的衡量指标,仍然是总体利用率。

(1)循环时间是指持续循环利用的时间长度。资源利用得越持久,其使用价值就越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也能有效降低,便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节约能源大有益处。因此,对于新投入的社会生产消费系统,应当看到此产品的相关价值,它必须有成为资源的潜质,因此,如果产品的更新周期越长,消耗的时间也较长,这样就能很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循环尺度,是对循环度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一般地,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纵向循环与横向循环再利用。横向循环可以实现资源的多种用途,充分扩大资源的循环范围。不同的循环方向有着不同的作用,而纵向循环又充分体现了纵向循环次数、阶段、级别等。因纵向循环次数的增多,参与循环阶段的增加,循环级别才有所提高,循环经济的目标才能快速实现。

3.影响循环经济循环度的主要因素明显在于循环对象的内在特质。由此总结得出,循环度是受到内、外部两方面影响因素的限制。

(1)循环对象的内在特质是指资源的含量标准。例如:煤层气和天然气,虽然有着不同的形成环境,但其内在特质是相同的,循环方向也是一致的。而关于废旧资源的含量标准,对其被循环利用的可能性起到决定的作用,在对资源循环利用的过程中有时会更多地考虑到废旧资源。如地下水开采,在煤炭开采过程当中就会遇到,因其水质不同,致使其用途不同,之所以使用途径不同,是因为,其资源含量水平不同,极不经济的方法,就是将水全部处理成饮用水的标准。因此,循环程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由此得出,其循环度的基本决定因素是内在性质或资源含量水平。

(2)物质资源合理地集中流动,政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发展循环经济过程当中的支持性因素便是外部因素。而外部因素则主要源自技术、政策、物流及所处的经济氛围。政策的扶持与鼓励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外在因素。相关政策的施行,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有动力去扩大物质或资源的循环度,可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企业不提高物质的循环度,不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将会增加生产成本,因此,政策确保了企业的综合效益,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3篇:循环利用政策范文

循环经济资源消耗减量化本身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之上。如果中小企业在生产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的量不能达到规模化处理的最小规模,建立内部独立循环利用资源的体系在经济上就没有可行性。要想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就要有能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专业化的废弃物收集、分类、加工处理、再循环利用的专门企业。循环规模经济要求企业在一定空间、区域内聚集,才能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地域化规模经济。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大多数中小企业是依靠原始资本积累发展起来的,主要依赖外部技术,同时,由于存在技术垄断,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先进的循环技术,中小企业难以进行循环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致使长期处于产值能耗高、单位产值资源消耗大、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的状态。另外,融资渠道狭窄也制约了中小企业循环技术的投入。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所需资金得不到满足,导致技术创新停滞或失败。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选择

由于规模、资金、技术、信息获得等方面的劣势,中小企业单体在向循环经济转型过程中没有优势。借鉴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建立以工业生态链为基础的合作联盟,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中小企业可以按工业生态学的原理,企业之间通过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相互依存的产业生态链。

(一)构建循环经济信息服务共享平台现阶段对中小企业的环境信息服务业还很缺乏,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网络信息平台,为中小企业循环经济转型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中小企业投入到相关环境信息的收集、传输等过程中去。丰富环境信息资源,使企业成员了解到身边各种废弃物的潜在价值及有关环境保护措施的信息,提高中小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知能力和责任感。通过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帮助中小企业群梳理废弃物、沟通相关企业、交流循环技术等信息,同时规范信息的收集、合成、传输、反馈等机制,进行信息时时把信息转变为市场价值,引导企业尽快进入循环产业链,实现转型。通过信息平台加强企业专业分工与合作,实施产业链战略,防止过度竞争。区域内信息网络的建立,可以使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进一步促进循环产业价值链延伸,加速循环技术创新,提高决策反应速度,降低运营风险。

(二)建设生态产业集聚园区形成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限制,无法像大企业那样形成内部循环产业链。中小企业可以按工业生态学原理,企业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集成,形成产业间生态链,如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相关企业通过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形成共生组合的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形成产业链循环,不断延长生产链,实现中小企业群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减低废弃物排放量直至“零排放”。在一定区域内,可以把农业与工业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城乡之间及不同行业之间用生态链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

我国2009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对政策激励措施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行财政支持;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对有关循环经济项目实行投资倾斜;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价格政策等。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有针对性的完善政府政策体系。

(一)建立循环经济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平台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循环经济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有限,有的中小企业更是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进而无法投入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这就需要国家建立循环经济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加强生态设计技术、工艺优化、资源高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再用、资源再生、资源替代利用、废弃物清洁运输、循环经济信息等共性技术方面的科技研究,建立系统的技术规范。同时,由于在废旧物质的回收、再生和循环利用往往存在二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更需要制定有关的技术和工艺标准,引导污染企业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国家应该在有条件的行业或地区,实施循环经济科技研发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参与到循环经济的产业化中来。

第4篇:循环利用政策范文

摘 要 循环经济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生态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成为驱动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因素。财务管理是企业各项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本文对推进绿色财务管理实施的建议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绿色 财务管理 推进 建议

一、企业在绿色财务管理推进中的作为

1.加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转变观念,培养企业循环经济思维模式

目前,大部分企业存在一些错误观念。企业只看到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社会责任行为给企业造成的成本负担,没有看到企业和社会的依存关系,没有看到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时赢得巨大回报;甚至有的企业认为承担社会责任是大企业的事情。

作为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转变观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企业只有具备高度的社会意识,承担起必要的和更多的社会责任,发展循环经济,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加强企业循环经济的绿色财务文化建设,构建绿色财务价值观

财务文化是理财的环境因素,同时也是理财行为的内生变量。财务文化价值观对财务行为的形成和方式都有直接影响。财务价值观为财务主体的管理提供了基本方向和指导思想,在财务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直接影响着理财活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绿色财务管理中嵌入“绿色文化”因子,有助于企业循环经济下绿色财务管理的正确实施,提高企业理财效率和水平,实现企业的顺利过渡。

3.加强企业统计、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综合协调

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实现系统的顺利运行。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活动相互协调、相互一致,相互作用的综合协调成为必然。

3.1核算活动的协调

财务管理与统计核算、会计核算的协调体现在四类活动的协调上,即统计核算活动、业务核算、会计核算活动和财务管理活动。

3.2核算层次的协调

绿色财务管理的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综合协调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统计核算各种生态资产,反映生态资产的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增减变化;第二个层次是反映生态资产的实物量和价值量的总量变化;第三个层次是转换,将统计信息通过合理的方法过渡到会计信息;第四个层次是各种会计信息应用到财务管理活动中。绿色财务核算的四个层次相互关联,相辅相成。

3.3核算主体的协调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核算的种类和层次使得核算主体多样化。每一个核算主体都要参与到数据的形成过程。财务部门参加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生态资产会计核算、投融资、财务评价活动;工厂或车间、废物处理部门、购销部门参加经济资产统计活动、生态资产统计活动和业务核算活动。所有职能部门信息集合传递总经理,如有必要总经理呈递给股东大会,保证循环经济下财务管理的实施。

二、政府在绿色财务管理推进中的作为

1.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30 多年来,我国的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工作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淮河全流域污染、黄河严重断流、长江流域连年水灾……所有的一切都说明我国的环境法制还存在很多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重环境污染防治、轻自然资源保护、重污染轻控制、环境立法存在着空白,甚至没有专门的环境司法机构(环境司法是由司法机关中相应机关进行),环保工作“无法可依”,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势在必行。

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思想,实现立法的合理转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以“生态主义”为中心,追求社会利益与自然环境利益的和谐可持续发展。颁布于 1989 年的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在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指导下制定的,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法律的精神应反映时代的精神,法律要有助于社会进步”。因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体系,完善我国环境能够立法制度,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原则、制度嵌入其中;明确可持续发展决策机构和决策程序;推动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意识的提高;加速实现经济转型,为我国企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建议。

1.1修改《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法》中的一些原则性规定已经不能满足今天的需要,将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理念纳入其中,从源头预防污染的产生,既搭建了循环经济的依据,又可以起到政策宣示的作用,对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尤为重要。

1.2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综合性法律

综合性法律是带有普遍性的法律规范,对各专门法涉及的共同问题做出综合性规定。中国目前迫切需要一部统筹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解决目前环境执法和资源管理互相脱节,法律相对分割的问题。

1.3制定和完善专门法律法规

不同废弃物的处理和循环利用有很大的差别,从各国的经验来看,有必有对大类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置做具体的规定。应尽快制定如下几项专业法:

第一,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回收与循环利用法;

第二,危险废弃物循环利用法;

第三,建筑材料与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法;

第四,废旧产品再制造法;

第五,容器和包装物的分类收集和循环利用法。

可以制定一些具体的法律法规,弥补法律上的空白。如废弃物的运输、储存、以及废弃物处理企业的管理等一些具体问题

1.4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

还有一些法律,从法理的角度考虑,不属于循环经济的范畴,但有助于循环经济的实施,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密切。如关于税收的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等。中国应尽快制定《绿色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的比或优先采购的产品种类。尽快制定《循环经济产品的市场准入法》,规定循环利用资源的产品有市场准入优先权。

1.5建立地方性法律法规

地方性法规可以是对国家有关法律的必要补充,或是国家法律在当地更有操作性,也可一在国家法规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目标。

2.部门政策

为了更加有利于统筹规划和管理循环经济发展,建议在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水利部、林业局等部门基础之上成立国家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同时,建议在各政府设置循环经济主管机构,协调循环经济建设,提高决策效率。

3.产业政策

循环经济产业分为两类。第一是针对所有产业内的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政策;第二是直接针对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在生产业的政策。第一类政策要强调建立物质流核算制度,为废弃物管理提供数据信息,建立重点行业和中重点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制度。第二类政策要加快行业制定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防止第二次污染。

4.财税和金融政策

(1)对循环经济产品出口全面退税;全面停止高能耗产品的出口退税;对循环经济企业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建立资源(包括进口资源)消费税,加快从增值税向消费税的转换步伐。借鉴欧盟的经验,开征废弃物排放税。

(2)尽快制定和完善绿色采购政策,在优先采购领域列入循环经济产品。

(3)尽快研究制定对国家和地区重点生态保护区生态补偿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4)建立循环经济基金。由政府制定基金的管理章程、审计制度和使用方法,必要时可以委托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

5.管理政策

(1)制定和循环经济产品标志。

(2)建立以生产者责任为主导的废旧物品回收政策。

(3)对部分回收困难和回收成本较高的产品,征收资源回收费。

(4)全面提高包括污水、垃圾在内的废弃物处理收费标准,给低收入人群相应的补贴。

(5)建立生态和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

(6)制定资源和能源设备的市场准入机制。

6.规模经济政策

(1)推进单个生产企业以最佳规模进行生产。

(2)推进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利用的规模化。

(3)推进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规模效应。

7.技术政策

(1)鼓励技术创新。

(2)强制淘汰落后技术的政策。

(3)促进先进技术引用和利用政策。

参考文献:

[1]王雍君,陈灵主编.循环经济论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6.

第5篇:循环利用政策范文

1税收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关系

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和调控企业经济行为最有效的措施,政府制定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由立法机构和政府制定一系列强制性的法律和政策规则,规范企业和消费者的市场行为。政府发挥作用的方式不是直接作为微观的主体加入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而是通过制度安排,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激励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循环经济模式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其中政府制定的税收政策起了重要的作用。比如,适当提高资源税和改进计征办法,使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获得应有的收益比如对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物品开征环境税,提高排污收费标准或将费改税,从严征收,使环境成本内部化;比如扩大综合利用“三废”税收减免的范围,对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减免税收;比如加强对资源性产品和开发生产过程中高污染的产品进口关税或出口退税的调节力度,等等。总之,通过有增、有减的税收调节,起到限制和鼓励某种经济活动的作用,也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性措施之一。

2我国循环经济税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资源利用环节

2.1.1对资源课税的目的局限于调节级差收入,其定位与当前循环经济的战略不相符合

现阶段我国自然资源由国家垄断,而参与市场经济的主体无论是企业或个人,均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必然体现为一定的经济差别。而我国现行的资源课税体系是通过制定定额税率对经营过程中的级差收入进行调节,而对占用国有自然资源必然带来的收益未纳入资源课税体系,使各个经济主体竞相掠夺性地开采和使用自然资源,从而影响我国循环经济战略的实施。

2.1.2现行税制对资源课税的范围窄,税收的调控功能无法发挥到位

目前,我国对资源课税范围仅限定在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属于资源课税体系,仍然征收资源使用费,形成税费并存的局面。收取资源使用费,随意性很大,社会效益低下;资源课税和资源使用费给经营者带来的负担不同,产生不公平的问题;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浪费现象严重,生态效益低下。

2.1.3资源课税的规定比较分散,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课税体系

我国现行资源课税的规定主要分布于《增值税暂行条例》、《消费税暂行条例》、《资源税暂行条例》、《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和《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等税收法规之中,各个条例都有自己的立法目的,税收政策体系不配套,无法形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研究成严密的调控体系。

2.1.4资源课税的计税依据不合理

资源课税的计税依据是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对企业已经开采但未销售或未使用的资源不征税,直接鼓励了企业和个人对资源的无序开采,造成大量的资源积压和浪费。《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规定,计税依据是纳税人实际占用的土地(耕地)面积,基本未考虑土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及以后该地段的土地价格及收益情况,刺激了企业和个人占用好地以及繁华地段的土地,加剧了人类生存空间与土地使用的矛盾。

2.1.5税率的设计与价格机制不协调,无法实现立法初衷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按照市场机制原理,资源的价格必然会提高。但我国现行资源课税税收制度大多数采用定额税率,使应纳税额与资源的价格相脱离,税率、应纳税额与价格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联系,税收杠杆和价格杠杆均无法发挥调节作用。

2.2产品制造环节

2.2.1增值税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税法规定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的进项税可以抵扣,但该项优惠局限性很大。另外,当前增值税即征即退、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只集中在电力、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方面,仅涉及煤研石、石煤、炉渣、粉煤灰、油母页岩等几项,这些只是循环经济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循环链及相应的原料和产品未被纳入。

2.2.2消费税存在的问题

现行消费税对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从范围上看,没有涉及我国消费最主要的能源产品—煤炭,那些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日常消费品如电池、一次性塑料包装袋、一次性餐饮容器等,也没有被列入征税范围。而且从力度上看,现行消费税很难对重要战略资源(如石油)的消费起到限制作用。

2.2.3企业所得税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行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期限过短、优惠方式单一。目前所得税对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优惠期限为5年或1年,不符合循环利用企业的运行规律.因为循环利用企业从正式投产经营到形成一定规模并初见效益一般需要几年的时间,维护正常生产的成本也比浪费资源进行生产的企业成本高。所以,一旦优惠期过,企业面临的是同其他非循环企业一样的税收政策以及高于这些企业的生产成本,很容易导致企业放弃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转向低成本利用原生材料生产的模式。同时,优惠方式单一,仅限于减免税,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其次,企业所得税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及无形资产的摊销管理很严,对折旧方法,折旧年限,残值比例,摊销方法和年限都有严格的限定。

2.3资源再利用环节

2.3.1增值税存在的问题

在资源再利用环节,增值税没有形成合理的税负差距。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来说,以低成本的废渣等废弃物为原料进行生产,产品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较高,而使用的废弃物又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虽然取得相关票据,但抵扣率低于征收率,在按增值的比例缴纳增值税时,形成高征收低抵扣的状况,与其他非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相比要缴纳更高比例的税收。另外,增值税优惠政策的设计思路遵循的是“末端治理”的资源化原则。比如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和以废旧物资为原料的生产企业一般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但其优惠程度回收企业明显高于生产利用企业,具有鼓励回收有余、促进生产利用不足的嫌疑。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增值税优惠,促使一部分企业投资于对资源废弃物的综合治理中,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但这一政策只是促使企业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而没有考虑从输入端节约资源的减化和尽可能延长产品使用周期的再利用原则。

2.3.2所得税存在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企业所得税仍然存在着税收优惠期限过短、优惠方式单一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在废弃物产生环节,没有设立适当的税种。目前对企业的污染行为,是以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研究排污费的形式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排放进行末端约束。现行排污费制度存在收费标准偏低、征收面窄、征收依据不科学、征收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且专向收费的收入功能在一些地区被异化,演变为收入第一、治污第二,在制度安排上不利于环保及循环经济工作的开展。由于总体上企业的排污负担较低,一些社会责任感不强的企业在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与排污两者之间选择排污。

由此可见,我国现行税制中的优惠政策本身没有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税收理念,不利于政策引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而涉及循环经济的主要税种调解力度不均衡、不到位,甚至缺位,不利于资源的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

3我国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的完善

3.1资源利用环节相关税收的完善

(1)生产和消费要尽可能地从使用污染环境的原料和能源转移到可再生利用的材料上来,从而奠定了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废物资源化的基础,是再循环的前提。而且,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通过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减量化,也可以使不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周期拉长,为自然资源的再生和人类寻找替代资源提供了一个较长的时间范围,从而促进自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生产者应尽可能地生产可以满足消费需求的、可以直接再延用或回收再利用的包装材料、容器和其他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为再利用原则创造条件。显而易见,通过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的实施,反过来又深化了减量化的实施。而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中,资源课税是实现减量化的有效手段,所以,当前对资源课税的改革和完善也就成为了重点。

(3)建立一般性质的资源税,弱化其原有的调节级差收益的功能,向所有的自然资源开采、生产单位和个人普遍征收。改革之初,建议先将水资源、森林资源和草场资源纳入征税范围,以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缺水和森林、草场资源的生态破坏问题。条件成熟时,将现行的其他税种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纳入资源税,并将其他资源(如海洋、地热、动植物等)纳入其征税范围。

(4)调整税率,对所有的资源应普遍提高单位税额或税率,使之与目前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相协调。通过对资源税的改革,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价格,有利于从物质输入端对物质的输入量进行控制,适当减少对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同时也有利于缩小原生.资源与再生资源的价格差距,促进对再生资源的再循环利用。

3.2产品制造环节相关税收的完善

3.2.1增值税的完善

当原材料投入生产环节后,税源不容易控制。因此从效率角度看,不适宜作为重要的纳税环节。重点应该放在对符合循环经济的行为给与相应的税收优惠上。针对国家将要出台的发展循环经济的产品目录,结合工艺流程特点、重要性、现实可操作性一要求,有选择地扩大增值税即征即退、减半征收的产品适用面。重点是重化工产业部分产业链上的产品,因为这些产业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其税收优惠效应将会得到有效扩散,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引起我国经济结构和布局的变革。

3.2.2消费税的完善

要重点将非循环经济范畴的重要消费品纳入消费税范畴,以此拉开其与循环经济范畴产品的税负差距。应把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如一次性生活用品、高档建材等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对高能耗的享受型交通工具,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等征收较高的消费税,对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的低能耗的交通工具实行低税或免税。为了保护煤炭这一宝贵的战略资源,缩小其与石化能源的比价,可增设煤炭资源消费税税目。对于资源消耗量小、能循环利用资源的产品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不征收消费税。

3.2.3企业所得税的完善

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只要在生产过程中积极购置机器设备防止污染,改进技术、工艺流程,生产高产出、低消耗产品,或者在资源开采和利用中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回收率以减少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均给予税收减免优惠。

3.3资源再利用环节相关税收的完善

3.3.1增值税的完善

对利用废旧物资生产的产品,除继续实行从废旧物资经营单位取得普通发票所注明金额的10%抵扣进项税额的政策外,在企业能按税法规定或税务机关依法确定的核算条件下,再按利用废旧物资的价值比例给予同比例减征增值税的优惠。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从外部购入的废渣等原材料、循环利用的内部废弃物等纳入增值税抵扣链条。在核实购入量、使用量等数据基础上准予抵扣,从而降低企业税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意义重大、但回收成本高、经营亏损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如垃圾电厂、废旧电池处理厂等,可由他们在即征即退和免税等优惠政策中自行选择一种优惠方式,并上报主管税务局备案。

第6篇:循环利用政策范文

一、发展循环经济要抓好五个环节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对矿产资源开发要统筹规划,加强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实现综合勘查、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加强资源开采管理,健全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矿业的优化与升级;开发并完善适合我国矿产资源特点的采、选、冶工艺,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降低采矿贫化率,延长矿山寿命。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

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钢铁、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电动机、汽车、计算机、家电等机械制造企业,要从产品设计入手,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尽量采用小型或重量轻、可再生的零部件或材料,提高设备制造技术水平。包装行业要大力压缩无实用性材料消耗。

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印染、皮革等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的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推广沼气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和垃圾资源化利用。充分发挥建材、钢铁、电力等行业废弃物消纳功能,降低废弃物最终处置量。

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积极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纺织品、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支持汽车发动机等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在严格控制“洋垃圾”和其它有毒有害废物进口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的国际贸易。

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产品,如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等;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政府机构要发挥带头作用;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使之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

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

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第7篇:循环利用政策范文

关键词:林业 循环林业 发展模式 森林资源

传统的林业体系主要目的是木材利用,而忽视森林的环境、生态功能,破坏了生态系统,导致坏境逐渐恶化。而循环林业的出现,则为林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循环林业是通过循环森林资源,将林业服务业、工业、种植业有效的联结,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林业从业经验,对循环林业的内涵、特征、原则和形式进行简单的分析。现总结如下:

1.循环林业的内涵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启发下,林业系统可遵循、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规律,以实现重建林业生态经济。通过循环森林资源,将林业服务业、工业、种植业有效的联结,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所以,循环林业是通过结合生态林业和循环经济,优化林业的事业与产业,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循环林业的内涵即循环利用森林资源,主要重心在循环,在林业生产、经济体系中,对各个环节的森林资源进行不间断的循环利用。可表现为四种形式:(1)资源产品废弃之后,可继续使用原先资源。例如回收的废纸可作为造纸原料继续使用;(2)被废弃的资源,被开发出新功能之后,可作为资源继续使用,例如枝落叶可作为肥料;(3)可将尚未耗尽的废弃物,实现资源成分的重新利用,例如废弃木屑可作为板材、燃料等;(4)针对共生要素资源,可利用一种资源要素之后,对其他尚未被利用的要素进行继续使用。综上所述,循环林业就是森林资源、林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主要包含:合理开发、科学培育森林资源;对临床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成环境产品,并进行现场回用;最终的林业产品在消费、流通的过程中,实现理性消费;在进行生产加工时,对资源进行回用。

2.循环林业的特征

与农业、工业相比,林业主要的特点是它的产业体系,相对较为完整,与国民经济多个门类都有联系,属于产品种类多、产业链条长、涵盖范围广,是一个复合产业群体。

2.1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的双重循环

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主要在林业经济循环系统的内部存在,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和交织,这属于林业经济循环同其他产业经济的主要区别。站在大林业系统的角度说,因存在森林资源,促使催化三大产业门类,加之森林资源具有流动性,更加紧密了林业三大产业的联系。林业的第一产业是森林培育,第二产业是采伐业,这两大产业提供了非常充足的非木质、木质资源。第三产业是森林旅游业,森林为森林旅游业提供了充足的景观资源,第二、三产业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废弃资源,对这些废弃资源进行加工、回收、利用,可排入到自然环境中,例如水、土气、土壤。森林对废弃资源进行分解、吸收,以释放氧气,给人类、林业系统继续使用,以实现生态系统和林业系统的双重循环。

2.2最少废弃、最优投入和生产

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主要在林业经济循环系统的内部存在,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和交织,这属于林业经济循环同其他产业经济的主要区别。站在输出、输入的角度说,新型循环林业发展模式,以最少废弃、最有投入和生产为主要经济特征,体现高效率、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投入。

循环经济主要是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促使能量、物质的闭环和梯级使用,但这种循环利用属于相对性,绝对的开放。站在林业的角度,森林资源的闭环利用,主要是林业系统内部同外部系统之间的交换相对关系上。

3.循环林业的原则

3.1减量化

减量化属于一种控制源头的方法,在林业系统中,减量化主要是系统两端的物质存在减量化,林业生态环境在林业经济系统中减少了物质的投入量,林业经济系统向林业生态系统中减少了废物的输出量。另外,将量化还包括节流和开流的并重、相对和绝对的并重原则。

3.2循环利用

主要是在加工、采伐、种植、消费中体现循环利用的原则,对废弃物、木质林产品、森林资源等进行循环利用。将废弃物、木质林产品进行解析,然后进行多次利用。对非木质资源产品进行解析,进行循环利用。因此,循环利用主要包含木质资源产品和非木质林产品的循环利用。

3.3无害化

无害化原则主要表在四个方面:其一,在进行林木培育时,尽量使用野生植物农药、生物农药、生态肥,以取代农业和化肥,使其在树体、土壤中的残留量减少,确保生态系统安全;其二,在进行生态采伐时,选择强度适中的方式,尽量避免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干扰或最小化;其三,在进行加工、设计时,尽量选择无害、无毒材料,避免污染环境;其四,对临床生产末端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废气物排放量。

4.循环林业的形式

4.1实现林业三产业间的自循环

在林业的三个产业的自循环开始,林业森林培育业主要包括采运、培育的循环,林业采伐业主要是林产企业、林产工业间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森林旅游业则是实现规划、开发的旅游资源循环利用。

4.2林业循环发展模式

林业的循环发展模式,主要由不同类型的副产品、废弃物、原材料的流动,而构成多条产业链。林业森林培育业中的副产品、废弃物可作为采伐业的原料,旅游业中工业、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副产品可在林业森林培育中回收加工后再行利用。

5.结语

在林业中实行新型循环林业发展模式,必须需了解循环林业的内涵、特征和原则,内涵是实现生态系统和林业系统的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具有双重性、最优性、相对性等特征,遵循减量化、循环利用、无害化的原则。在这些基础上,实现林业产业的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建兰,林诗文,刘娜等.农村生态环境形势及生态农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导入[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633-2636,2722.

第8篇:循环利用政策范文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工业化都是循环经济理念的体现,循环经济是已露端倪的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日本走在前列,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一、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分析

(一)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

作为发达国家,日本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居世界前列,国民高收入导致了其“大量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造成大量废弃的后果,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已经成为日本面临的主要国内环境问题之一?在废弃物处理上,日本一直采用焚烧和最终填埋的方法,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又占用了土地,同时,大量废弃物的焚烧和填埋也是资源的浪费,因为世界上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没有无价值的垃圾?

改变过去不合理的废弃物处理方式,发展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文秘站:济成为日本的优先选择?将已产生的废弃物重新利用再资源化,既解决了废弃物处理难题,又具有环保意义的经济效益?

(二)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20世纪90年代,日本提出了“环境立国”口号,并集中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2000年,日本召开了“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法规?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公害加剧并存的博弈过程中,日本逐步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保证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循环产业有法可依,有利可图,有后续发展能力?目前,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在立法体系上采取了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这是日本成为资源循环利用率最高?环境保护最好的国家之一的最重要保证?

日本是自上而下的制定综合性循环利用法,然后向具体领域推进?具体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层,即《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法律,有《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第三层面是针对循环经济这一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物质输出端,即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如《促进容器和包装物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车辆再生法》?《绿色采购法》等?这些法律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等作了具体规定,并相继付诸实施?

(三)有力的政策扶持

由政府出面制定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是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经验?较为典型的政策有:

1.政府奖励政策?日本设立资源回收奖,这种奖项旨在激发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该奖项实施后在日本许多城市收到良好的效果?

2.税收优惠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成就的企业,日本政府要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予以鼓励?如企业设置资源回收系统,由非盈利性的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优惠利率贷款;凡修建废弃物处理设施,皆从国库中提供部分财政补贴?

3.价格优惠政策?如规定废旧物资要实行商品化收费,即废弃者应该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的费用?

4.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扶持社会“静脉产业”?在绿色消费中,贴有政府认可的环境标志的商品可出售,表明该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的全过程符合环保要求?日本产生了一种新的环保产业的形式——“静脉产业”,它是那些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产业的总称,因为这些产业能使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日本政府将“静脉产业”作为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主力军,通过减免税收,增加投资等方式来大力扶持,旨在形成整个社会范围内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的经济环路?

5.强化行政管理机制,保障政策实施?2001年1月,日本环境厅在机构改革中升格为环境省,将原来多部门执掌的废弃物管理职能统一划归环境省,由大臣官房下属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对策部统一管理?为了实现环境与发展二者之间的平衡,针对国内环境问题,谋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和循环型社会体系,日本政府还设置了“环之国”会议机制?

(四)官产学民共同努力

发展循环经济单靠一方的力量是不行的,日本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上发挥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官产学民共同努力的优势?

1.政府?日本各级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循环型社会的形成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和日常管理之中,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中,规定政府要在实施有关形成循环型社会的政策时,采取必要的财政措施,如对采取环保措施的企业实施产业倾斜政策,激发企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另外,国民消费意识的改变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从 2001年4月开始,根据《绿色采购法》,日本政府各机关在购买商品时,要购买减少环境负荷的环境友好型产品,这一行动对国民消费观念的更新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2.企业?政府提出的循环型社

会战略方针,得到了作为建设循环型社会主力军的各企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中明确提出了扩大生产者责任的原则,这使得生产者对自己生产的产品,从生产制造到废弃为止,都要负有一定的责任,从而促使生产者联合起来应对所面临的更大的责任?企业将“产业垃圾零排放”作为发展目标,在削减资源使用量?抑制废弃物产生量等方面取得进展?在注重自身发展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同时,企业还非常注重生产链条上下游环节的减量化和再循环,从而为日本全面发展循环经济作出贡献? 3.科学研究?循环经济属于技术密集型经济,必须有大量高新技术作支撑?日本研究部门以零排放为目标,对废弃物减量化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的产业链技术等循环技术不断进行研究开发并取得进展,从而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降耗环保技术?以“技术立国”的日本,高度重视新技术?新设备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应用与推广,这为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4.在经历了公害病的苦楚之后,日本民众形成了强烈的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意识,清洁生产?回收利用废弃物?垃圾的分类投放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追求美好环境的人数远远超过了追求物质富有的人数?在日本,各种以“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为主旨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多如牛毛?这些志愿者利用空闲时间,无偿地从事有助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工作,包括回收可循环资源?转让或交换可循环资源等自愿活动?可以说,日本能够在建立循环型社会方面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与全民自觉参与的良好社会基础是分不开的?

(五)开展多领域环境教育

日本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手段与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以提高国民对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的环境意识?日本各行政部门?企业界?民间团体和个人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综合推进从幼儿到老人各个年龄层在学校?社区?家庭?单位?野外等多种场所的环境教育和环境学习?另外,日本不断充实其环境宣传手段,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活动,制作?分发宣传小册子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同时,还在互联网上开设绿色购物网(GPN)为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环境信息?环境教育是发展循环经济从概念到行动的关键,是国民不断地从认识到参与的发展历程中的中介环节,因此,日本多领域的环境教育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日本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由一个陌生的名词和概念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并从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工业化道路,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复杂性和艰巨性都是发达国家所未经历过的,让我们更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健全法规体系

第9篇:循环利用政策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材 循环利用 创新模式

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符合我国现阶段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然而我国高校教材的循环利用还面临诸多问题,因此,找到推动教材循环利用较快持续发展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现状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展开教材循环利用的活动但我国高校教材循环利用在规模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如同济大学制定贫困生扶持计划,学校建议每届毕业生将教材无偿捐献,然后由学校相关部门加以分类整理,等到新生报到时,学校免费向贫困生发放教材,这一做法充分减轻了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但目前大多数高校未能在教材循环利用方面起到主导作用,大多数高校教材循环利用场所都停留在学生自发形成的二手教材“跳蚤市场”。

二、旧教材流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手教材的卫生问题。高校教材在发放、使用和回收过程中的卫生问题一直是阻碍教材循环利用的主要问题。教材经过使用后可能携带各种病菌,易传播疾病给人体。很多学生担心二手教材的卫生问题,这严重阻碍了高校教材循环利用活动的推进。

现有机制使学生对教材的定制途径无选择权。中国高校订购发书的“统包统分”现象已经成为惯例,虽然现在一些高校在做尝试性努力,但依旧存在各部门利益无法平衡的根本原因,从而阻止了二手教材专业化平台的产生。

教材版本众多,内容更新频繁。在中国当前教育体制下,高校课程教材版本众多,这加剧了教材回收分类的难度。学生因为担心老师上课内容与旧教材不符,于是不敢轻易使用二手教材。这也成为了二手教材规范市场形成的一个瓶颈。

学生在教材上做笔记习惯更改不易。学生习惯于在教材上圈重点、做记号,加快了教材损坏的速度。使得二手教材的利用价值降低,教材破损严重导致无法再次进行循环。

主体不明确。在整个旧教材流通体系中存在主客体间不能有效沟通的问题,不利于大范围推行旧教材的流通。例如:教材版本更新导致学生自己在二手书店购买的旧教材过时。学生自己购买旧教材受到信息不对称、交际面及价格等方面的限制。因此,教材循环主体不明使得教材流通渠道不够通畅,导致旧教材循环利用率低。

三、教材循环模式创新具体途径

(一)该循环机制的设计思路及解释说明

(1)回收环节。鼓励高年级学生将不需要的教材捐给书库。优先以班级为单位捐赠教材。在每学期征订教材时,公布各专业、各年级下学期开设的课程,教材管理部门将本学院各类教材所需数量与学院书库中教材库存进行核对。数量不足的教材及时上报教务处,选择从其他学院调配或者购买新教材,防止学生新学期没有教材可用。二手教材按班级进行发放,学期末把教材上交书库并进行校对。低年级学生也可根据需要向学院的二手教材书库借用一些教材,用完后归还。

(2)管理环节。在学校的统一指挥下,以学院为单位设立教材管理部门,由学生会人员管理。各学院设有本学院教材管理部,该部门负责本学院教材的回收、消毒、检查(数量和质量)及分发工作,并对在校生进行教育,避免学生在教材上乱写乱画,鼓励学生打破传统的学习模式,养成新的学习习惯。

(3)再利用环节。学期末回收教材对其进行再次整理、消毒及检查(数量和质量)工作。对于不符合再利用的教材进行相应处理。

(二)关键事项

(1)激励政策。该模式实行过程中,鼓励学生义工对回收的教材进行整理及维护。并根据服务时间和质量予以公示,以示奖励。对教材进行捐赠及维护的学生可适当享有优先选择教材的权利。对于对学院书库有特殊贡献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予学分奖励。

(2)相关费用处理情况。向学院出售二手教材的学生所得收益经各班级统计后上报学院教材循环管理部门,统计完毕后以学院为单位上报财务处。财务处根据实际情况将各学院教材经费充入学生个人账户。

(3)教务处相关职能。由于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学生数量不同,教务处负责调配各学院教材使得各学院的学生都有书可用。各学院留存10%的教材后将其多余部分上交教务处以供其他学院所需。

(4)学院间的竞争与合作。学院间进行合作,各学院服从教务处调配“多交少补”。学校相关部门定期对各学院教材循环利用活动的开展进行测评,对活动开展较好的学院给予适当奖励。

参考文献:

[1]黄素萍,卢振平.试论教材循环利用的可行性[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