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制度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本将取代有形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要素,这意味着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为无形资本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一、传统资本理论的新拓展
无形资本就其本质而言,是在资本的发展过程中,从有形资本中独立出来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本。以技术、品牌、商誉为代表的企业无形资本具备了资本的一般属性,而且具有远比有形资本强大的价值增值能力。无形资本的特征和运动规律与有形资本有所不同,无形资本理论是对资本理论的新拓展。
1、无形资本的价值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一般具有较高的价值(或价格)。大多数无形资本是由劳动创造的,其中包含着大量的高风险、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因而具有很高的价值。象特许经营权这样的无形资本,是“权利资本化”的结果,没有价值,但却有价格。从均衡价格理论来看,由于无形资本对企业有很高的效用强度,使其成为市场中一种稀缺的商品,因而有较高的市场价格。无形资本的创建,具有个别性生产的特点,不象一般商品那样可以成批重复生产,所以它的价值量应由个别生产者在个别生产中耗费的个别劳动来决定。实践中,企业在创建无形资本中的各种耗费,很难完整准确的计量,现在通行的做法,是用无形资本可能带来的收益,确定无形资本的价格。
2、无形资本使用的可重复性造成其产权容易被侵害。无形资本使用的可重复性表现为,它可以被一个主体反复使用和被多个主体同时使用,这使得无形资本被侵害的机会大大增加。加之无形资本存在方式的非实物性,造成产权主体对无形资本的独占能力弱化,因而无形资本的安全对法律有绝对的依赖性。
3、无形资本具有强大的增值功能。无形资本的增值能力源于它的强大的竞争功能和垄断能力。新技术可以数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品牌、商誉、特许经营权等经营用无形资本,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使同样质量的产品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使企业垄断某种产品的某个细分市场,从而使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无形资本自身的增值过程,是一种典型的质量型而非数量型的资本增值方式,其价值可以在数量不扩张的情况不断地积累,这也是无形资本具有较高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无形资本在使用过程中,本身并不发生有形磨损,有些无形资本反而可以自动增值。例如品牌资本,使用的次数越多,其知名度越大,价值越高。
4、无形资本与有形资本的良性互动,保证了企业的跳跃式发展。实现无形资本与有形资本的良性互动是无形资本经营的主要方式,即“有中生无,无中生有”。企业以有意识、有计划的有形资本的投入,催生和扩张无形资本,即所谓的“有中生无”。同时,企业应发挥无形资本的强大的增值功能,以无形资本带动有形资本增值,提高资本利润率,迅速扩张企业规模,即所谓的“无中生有”。无形资本作为一种价值存在,多数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点,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用无形资本进行投资、出售、出租、特许经营,以实现其的价值或取得某种收益权。
二、无形资本理论呼唤企业制度的创新
1、无形资本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工业化初期,以机器、设备、厂房为代表的有形资本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处于支配地位。此时,企业生产的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的广度、深度和激烈程度有限,技术、品牌等无形资本在生产经营中处于辅助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市场化、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竞争变得激烈而残酷,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开始由生产环节转向产品开发环节和销售环节,技术、品牌等决定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和销售能力的无形资本,逐渐从有形资本中独立出来,进而取代有形资本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将取决于企业拥有无形资本的质和量,以及管理和经营无形资本的能力和水平。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好的想法和技术发明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它是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而且它不存在物质资源面临的有限性的约束,本身又能以低成本复制,因而资本收益递减的法则不再成立。对无形资本的开发和使用,大大缓解了企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空前地拓展了企业发展的空间。
2、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求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当企业的发展主要靠有形资本的投入来实现时,企业的制度安排是以生产环节为重心的,企业的资本结构以有形资本为主体,企业的组织结构以生产组织为主体,企业的产权制度以无形资本产权制度为主要内容,企业的劳动力构成以工人为主体,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对有形资本的管理为核心。当无形资本超越有形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要素之后,企业的制度安排则要围绕无形资本的开发和经营这两个重心来进行,这给企业制度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涉及上面提及的所有方面,这种变化过程就是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
3、企业的制度创新,同时又促进了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所谓制度创新,就是指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创新活动使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从而使无形资本从幕后走到了台前。那些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企业,正是那些无形资本的富有者和高水平的经营者,也毫无例外的是始终进行制度创新的企业。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这些企业都经历了大幅度的改组,特别是近年来,大公司之间的兼并联合令人瞩目,企业无形资本的规模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突出。
4、无形资本理论对企业制度创新的导向作用。创新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无形资本的发展为这种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无形资本理论为这种创新指明了方向。从前面的分析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提高企业开发和运用无形资本的能力,应该成为企业制度创新的一个基本目标。拥有世界第一品牌的可口可乐公司,其可口可乐品牌和配方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本,而且还在继续为可口可乐公司创造着丰厚的利润。比尔·盖茨创造的微软神话更为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无形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是有形资本无法比拟的,知识经济时代将是无形资本的时代,无形资本将把企业带进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为国有无形资本的有效开发和经营提供了操作平台
1、制约国有企业无形资本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无形资本意识淡漠、认识落后,是导致无形资本理论和实践低水平的主观原因。认识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无形资本存在意识淡漠。由于无形资本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不易被人的感官感觉和把握,而且企业对无形资本的管理和运营也不太熟悉,这些往往使企业
忽视无形资本的存在,甚至对其流失也视而不见。第二,无形资本的生产要素意识淡漠。在传统的观念里,企业的生产要素仅包括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如土地和有形资本,而忽视了无形资本,更不能认识到无形资本是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在企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对无形资本的功能认识还不到位。虽然企业对技术开发、品牌培育等的重要性的认识已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大多数企业还认为,技术开发和广告等的投入是企业的费用而不是投资,说明企业对无形资本的认识还有差距。
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组织结构、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以及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中的不合理因素的存在,都在影响着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强化了这种不利影响,使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面临重重障碍。第一,国有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普遍仍带有明显的“生产型”特征,还没有质的改变,势必会限制企业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收入分配中的平均化倾向,使从事无形资本开发和经营的企业人力资本,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结果导致人力资本供给的严重短缺。第三,国有企业人才的流动和使用,仍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离“市场化”的距离还很远。在人力资本的选用和开发上,用行政手段是代替市场选择的做法是低效率的。第四,我国《公司法》中规定,股份公司以无形资本方式的出资,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20%,否则工商部门将不予注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无形资本的核算范围、入帐价值的确认方法以及费用摊销方法等,导致无形资本帐内无价或帐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类似这样的制度安排,无疑是企业无形资本形成和发展的障碍。第五,对国有无形资本监管不力。国有企业在与外商合资过程中,以及在兼并等资产重组过程中,存在不计算或低估国有无形资本价值的情况;国有企业的技术诀窍流失、专利技术被侵权、商业秘密泄露、名牌商标被假冒等现象的大量存在,造成国有无形资本大量流失。第六,国有企业无形资本的投资水平不高。一方面是不舍得投资,不敢冒风险。一方面是投资效率不高。比如,前几年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标王之争,中标企业花费的巨额广告费用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投资行为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和投机性,没有和企业有形资本的生产经营很好地结合,巨额投资开发出的是“泡沫”无形资本。
2、通过企业制度创新为国有无形资本的有效开发和经营提供操作平台。首先,要改革无形资本产权制度。明确产权主体、明晰权责边界,保证产权的可交易性是实现无形资本优化配置和使用的一般条件;反映无形资本特点,保证无形资本的安全,是实现上述目标的特殊条件。国有企业中建立的“法人财产制度”,为明晰国有资本的产权找到了有效的办法。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要逐步取消对包括无形资本在内的国有资本进入资本市场的限制,改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具体来说:一,除了与企业无法分离的无形资本(如商誉)和企业无法完全控制的无形资本(如供销网络),应允许可交易的无形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二,对于产权可以自然人化的无形资本(如专利技术、专有技术),不应片面强调其国有化或法人化,应鼓励国有企业的无形资本的结构中存在自然人产权,并赋予其与国有产权和法人产权平等的权利,这样可以鼓励技术创新,同时可以避免非自然人产权带来的交易费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三,应在法律的层次上明确国有企业在国有无形资本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上的责任。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解决国有企业中存在的无形资本产权模糊、产权主体错位和产权结构单一化的问题,将会改变国有企业中无形资本开发无动力、经营无活力、负责无能力的状况。
其次,要建立企业人力资本制度。如果说有形资本的积累主要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的话,那么无形资本的发展壮大则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就是企业中进行创新活动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他们虽然是人,但是他们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却具有资本的功能。建立人力资本制度就是要承认他们的资本所有者地位,他们进入企业就是以人力资本对企业投资,虽然他们没有投入货币资本,但是应该拥有产权。相应的,他们的收益应该是投资收益,而不是工资。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企业的股份构成中设立人力资本股,其产权属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本,并适当限制其转让或上市交易,以此作为企业人才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的基础。湖南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在企业中建立人力资本股制度的代表,袁隆平院士拥有该公司的250万股份,占公司股本的5%,这250万股就是袁隆平院士人力资本投资,体现的是他所拥有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袁隆平”品牌的价值。我们认为,这种人力资本股制度比经营者年薪制更科学、更规范、更到位,因为它把分配制度完全纳入到股份制度中去了。
同时,要建立人力资本投资制度,包括人力资本的引入制度和开发制度。就引入制度而言,一,国有企业应打破地区和部门的条条框框,打破户籍甚至国籍的限制,依托人才市场而不拘一格引入人力资本。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最大股东,当然有权力选择企业的经营者,但选择的对象应该是市场中形成的企业家,而不应该是政府的行政人员;二,以人力资本股制度的建立为龙头,确立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和权利,创造吸引人力资本的企业制度环境;三,为人力资本充分发挥其功能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舞台;四,与引入制度相配合,建立相应有退出制度,保证人力资本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就开发制度而言,企业对人力资本开发要舍得投资,同时要建立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回避制度。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意味着要企业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而得到的将是长远的利益。企业可以依托院校培训和市场实践为企业开发人力资本,并把人力资本的引入和开发结合起来。
第三,要加强企业的无形资本开发组织和经营组织。企业无形资本的开发组织和经营组织,好比是企业的“两翼”,缺少任何一个会失衡,只有“两翼”丰满,富有力量,协调一致,企业才能展翅高飞。就技术开发而言,第一种模式是设立企业的研究所或研究院。其优点是技术的可转化性强、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第二种模式是与国内的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进行联合,把技术开发交给他们去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精简机构,转移开发风险,缺点是开发周期长,技术的适用性差。第三种模式是完全通过技术市场购买企业所需技术。引进的技术不可能是最好的技术,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中,我们提倡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从长期来看,我们还是要立足于自己开发,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以避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从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考虑,我们主张企业设立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这样既有利于企业形成技术优势,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同时,又有利于提高技术的转化率。从宏观上讲,国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技术和人才上的优势,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保证。
就企业营销用无形资本(如品牌、商誉、供销网络等)的开发和经营而言,应该是企业的整体行为,不是哪一个部门可以单独完成的,但应配备具备创新能力的专门人员负责。由于这些无形资本一般存在于企业同其他市场主体的关系中,所以协调企业同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他们的基本职责。加强企业的开发组织和营销组织,并不是否认生产组织的重要性,而是我们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制造加工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同企业之间不会有太大差异,因生产水平上的差异而形成企业在竞争中绝对优势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意义而已。
第四,要调整无形资本的管理制度和经营制度。无形资本的管理是无形资本经营的基础,主要涉及无形资本的价值管理和安全管理。就价值管理而言,无形资本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而且价值量难以准确计量,给无形资本的价值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价值评估和财务核算是无形资本价值管理的基本工作,其具体制度应以企业无形资本的完整、合理和及时地计量为原则。现行的无形资本核算制度和注册制度应予以调整,解除其对企业进行无形资本价值管理和引入无形资本投资的影响和限制。同时,应特别注意对无形资本的效益进行监控,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设立反映无形资本效益的指标体系,并把其纳入企业的效益指标体系中去,这是企业配置和使用无形资本的依据。无形资本的安全管理完全不同于有形资本的安全管理。有形资本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盗、防火等,是防止有形事故的发生,而无形资本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侵权、防损害、防泄密等,其难度更大,对人才、制度的要求更高,对法律的依赖性更强。
无形资本经营是发挥其增值功能的关键。在国有无形资本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前提下,通过转让、租赁、特许经营等方式,充分发挥无形资本可以被多个主体同时使用的特点,实现无形资本本身的价值和价值增值。充分认识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之间相互促动的关系和无形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用企业无形资本带动有形资本的生产和经营,实现企业资本的迅速增值。以无形资本为纽带,进行企业间的兼并联合,迅速扩张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旭亮等.资本一般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保健云.知识资本.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王军旗.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东方出版社,2000
〔4〕卢宏定.现代企业无形资产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5〕霍宏.知识产权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导刊,1996(4)
根据国家商务部门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0.2万亿,同比增长29.9%。其中,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8.2万亿元,同比增长31.2%。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8851亿元,同比增长42.8%。电子商务这一名词正切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中,并为我们带来巨大的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电子商务使企业经营方式与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和流程,已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强有力工具。
二、企业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
有关于制度创新的理论,学界存在不少不同的观点。比如:舒尔茨认为,制度是有关社会行为、政治行为与经济行为的一种行为规则。笔者认为,对于普通企业来说,面对企业管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制度创新广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调整政策。企业制度变革主要源自与制度的不均衡。在现实社会中,制度的非均衡普遍存在,当社会中出现的新制度所带来的预期收益大于所付出成本时,人们就有意愿推动制度变革,就像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那样。当然,这种企业制度变革的动力并非单单来自于外部压力,很多时候企业内部经营矛盾的聚集也会带来制度性创新。
三、影响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制度创新的因素分析
1.经营管理者认识不到位很多适合发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因为其固有思想不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改变企业制度,必然会束缚企业的制度创新和发展。还有一部分企业误把企业经营的电子手段或电子环境作为电子商务的中心去运作,不能准确地把握目标消费群体的整体消费特点,不能真正发展电子商务。
2.企业自身的软硬条件不足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要想进行制度创新就必须拥有适合其发展的软硬条件,软件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发展战略和企业管理制度等软性因素,硬件则是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团队素质等因素。现阶段大部分国内企业还没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管理方式没有向符合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扁平化管理方式发展。企业在信息化水平方面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企业虽然积极融入了电子商务的环境,但其自身的制度创新却出现乏力。
3.宏观发展环境和运营安全环境不佳社会的宏观环境与企业的现实发展和未来方向紧密相连,对企业的制度性创新产生重大影响。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后是网络安全问题的愈演愈烈,信用问题是困扰用户参与电子商务的最大问题。除此之外,电子商务缺乏安全有效的网上支付手段和信用体系,信用危机也严重制约着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制度创新。
4.企业内部制度创新乏力部分企业在企业产权制度、内部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上缺乏及时调整和适应经济发展变化的能力,不能及时适应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导致企业内部制度创新乏力。同时,电子商务企业组织形式的因循守旧制约着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制度创新对策建议
1.创新经营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最主要的要从以下几点做起:(1)加强交流。与已经取得成功制度创新经验的电商企业进行交流,学习对方的有益经验;(2)引进人才。企业要积极引进有创新思维且颇具能力的人才资源;(3)注重培训。在培训中注重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发展远见。
2.加强企业内部软硬件建设首先,投入资金,购买硬件设施,建立公司数据分析团队。其次,建立完善的数据信息分享和反馈机制。同时,还要听取基层员工的建议,为数据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帮助。最后,加强宣传,推动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
3.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构建公平安全的电商发展环境政府是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构建公平安全电商发展环境的主体,有关构建公平安全的电商发展环境,政府的第一要务是推动完善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为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不仅如此政府可以构建一批网上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各级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推出税收优惠政策,为当地企业进行一些更专业化的辅导,如电子商务培训等。
4.强化企业内部制度创新企业不仅要从内部,而且要从外部组织中实行全面创新,以达到面对多变的市场、广域的市场,实现快速响应、提高服务质量、全面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的目的。有关电商企业的管理创新的研究较多,笔者认为供应链管理是电商企业管理创新的方向,也是企业制度创新的鲜明特征。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核心企业的性质往往并不相同,供应链的性质也因此而不同,供应链的类型很多,有基于生产为主的供应链,还有基于销售为主的供应链,还有生产经营一体化的供应链,对于不同性质的供应链应该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 家族治理模式 制度创新
在社会经济环境的深刻变革中,民营经济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已经从过去的经济补充成分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大都采用家族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的弊端就日益显露出来了。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条件下的,盲目地放弃家族制是不明智的。比较理想的是采用渐进方式推进家族制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在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寻找家族企业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结合点。
一、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的生命周期是指企业从筹备之日起到开始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发展壮大、再到依法破产、被接管、被收购或其他原因而灭亡为止的一段时期。1959年,马森・海尔瑞提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的发展符合生物学中的成长曲线,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管理上的缺陷会出现停滞、消亡等现象,造成企业生命周期中断。迄今为止,已有20余种生命周期模型问世,众多的生命周期模型,到底哪种才是最恰当的,理论界至今无定论。最为著名的是1989年美国学者伊查克・爱迪思根据企业灵活性和可控性的内部关系提出了十阶段模型,认为一个完整的企业生命周期包括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官僚期、死亡期。本文据此把企业生命周期概括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
二、家族治理模式的弊端
(一)产权单一
民营企业在初创时期,一般采取家族式、合伙制的企业组织形式。家族式和合伙制企业在产权制度上最显著的特征是产权构成的个体化和家族化。这种产权制度使企业资本的社会化程度很低。民营企业这种股权高度集中的产权制度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而需要其他产权安排形式,即企业的集中持股必须转向分散持股,吸收其他股东入股,这既是获得企业所需资金的重要条件,又能实现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社会化,从而形成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二)企业产权封闭
家族成员在家族企业处于绝对控股状态,企业产权封闭、股权流动性差。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如果不吸收外来资本,开放股权结构,所需的资本难以保证,其发展动力必定会衰竭。
(三)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无法获得资本与管理分工所带来的收益
家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集中,虽然免去了委托――关系中所产生的监督成本与成本,但企业主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者,容易造成业主不堪重负、导致决策失误。
(四)高度集权化
大多数企业主采取家长式的领导作风,决策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存在很大决策失误的风险。权力高度集中在企业主手里,缺乏有效的监督、反馈和制约也是决策失误的根源所在。
(五)人才渠道不畅
在家族制企业中,家族成员具有天然的优越性,容易导致企业外来人员缺乏成就感。外来员工为老板打工的心理十分强烈,不会把企业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事业。家族企业的任人唯亲、排外倾向是其内在固有的,家庭成员在家族企业中居于要位,这就势必加剧了专业化分工与家族管理水平低下之间的矛盾,使企业面临严重的管理瓶预制约优秀人才难以进入,从而导致企业人才渠道不畅。家族制企业往往用人惟亲而非用人惟贤,特殊人物把持关键岗位,让家族以外的能人感到前途渺茫、信心失落,难以培植家族以外新的动力主体。家族内外有别的“特殊主义”排斥了社会优秀人才的加盟,用人唯亲而非用人唯贤导致企业人才渠道不畅。
三、不同阶段的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重点
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是克服家族式管理的局限性,变家族化管理为专业化管理的动态调整过程。专业化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开放的股本结构和组织结构;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度的分离,并确立明确的职责边界和责权利体系;专业化的管理班子和制度化决策、控制体系;有效的激励机制等。以专业化管理为目标,处于不同的阶段的企业应该有不同的制度安排,当然制度创新的重点也不一样。
(一)初创期
初创期的经营决策模式注重集权、强调决策效率,企业主个人决策色彩很浓,更多地采用直觉决策。这一阶段的许多组织结构最初可能是直线制,也可能是直线职能制。本阶段的后期,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活动的复杂程度的提高,直线制组织结构中管理粗放的弊端逐渐显露,不再适应企业成长的需要。多数企业会寻求管理的专业化分工,组织结构会调整为直线职能制。企业中的职权划分以集权管理为多,尤其是到了本阶段的后期,集权管理是绝大多数企业的必然选择。适时建立比较健全的规章制度,建立企业内部的规范和秩序。
初创期,企业的员工大多由家族成员组成。此时,由于企业强调的是家族本位而非企业本位,因此,企业员工的努力程度主要来源于其对家族的责任感和对企业利润分配的期望值。企业应按岗位及贡献计酬,把权力、责任、利益联系在一起,这样企业不仅有亲情的合力,也有激励机制的推动力,使每个成员都能尽量挖掘自己的潜力。
(二)成长期
成长期的产权制度安排应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实现产权多元化,扩大融资渠道。可以采取产权多元化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民营企业自主联合,把闲散的资金集中起来,从而实现资本联合,然后将资本以入股、借贷等方式投入到充满生机活力的民营企业。也可以采取产权多元化与人力资本股份化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产权多元化。对于共同创业的人员应该在对其历史价值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其持股的比例和参股的方式,可采取赠股或改制前持有者转让的方式入股;对于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等可按照企业所设相应岗位设股,即不同的骨干人员根据其所在岗位获取不同比例的股份,所获股份的来源也可以采取赠股或转让的方式;对于其它一些骨干人员可采取个人拿一些、企业补贴一些的原则购得相应的股份,这类人所获股份的来源显然就是转让。
成长期的经营决策模式注重分权,强调决策效果,企业主开始注意引进外脑,吸收部分人员参与决策,将一般决策权下放,重视决策程序。在组织结构上和职权划分上,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不断面临的组织危机是集权的管理对企业成长的制约,建立分权的组织结构是企业成长的必然要求。在这一阶段的后期,企业的组织结构将面临由集权的直线职能制向分权的事业部制转变,有的企业也可能倾向于调整为超事业部制或集团控股制。在组织结构的创新过程中,合理划分企业的各个层级的责、权、利关系,充分调
动中层和基层的积极性是组织创新成败的关键。
在民营企业发展的成长阶段,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在这一阶段,首先要建立有效的家族成员退出机制,适时的退出普通家族成员。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业绩考评体系,形成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再次要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坚持能力标准,重在实际绩效。最后运用人才选拔机制来引入职业经理人,并开始逐步向职业经理人让渡经营控制权,从而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提高管理效率。此外,企业应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去满足员工的需要:诸如工作成就感、参与决策、提拔重用等方面,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成熟期
成熟阶段制度创新的重点在于产权制度创新。为了扩大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企业可以吸收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此时,企业的治理结构已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通过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层管理层来协调、规范企业的运作,明确划分各方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形成分工合理、互相合作而又相互制约的企业内部机制,从而为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供了制度保证。此时,为了调动管理层的经营积极性,充分发挥其经营才能,企业还可以实行管理层持股,同时保证了管理层投资的决策更为谨慎。
成熟期企业将开始新一轮的组织创新。这一阶段企业组织创新的重点是组织的柔性化。在组织结构和职权分配上,企业更加注重谋求集权和分权的均衡,并更大范围地组建项目小组,更多地采用矩阵制以加强组织的灵活反应能力。有的企业也可能根据实际要求,对组织的整体构架进行根本的创新,在大企业内部实行“小企业化”的管理或者采用立体多维制的组织结构。在组织结构创新的同时,有些企业也可能全面改造自身的业务流程,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实现企业组织的柔性化。这一阶段的组织创新,各方面的创新行为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组织在文化、人员观念、组织结构、管理制度、职权划分和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创新往往交织在一起,使得组织创新活动比从前的任何一个阶段更加复杂和微妙。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本将取代有形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要素,这意味着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为无形资本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一、传统资本理论的新拓展
无形资本就其本质而言,是在资本的发展过程中,从有形资本中独立出来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本。以技术、品牌、商誉为代表的企业无形资本具备了资本的一般属性,而且具有远比有形资本强大的价值增值能力。无形资本的特征和运动规律与有形资本有所不同,无形资本理论是对资本理论的新拓展。
1、无形资本的价值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一般具有较高的价值(或价格)。大多数无形资本是由劳动创造的,其中包含着大量的高风险、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因而具有很高的价值。象特许经营权这样的无形资本,是“权利资本化”的结果,没有价值,但却有价格。从均衡价格理论来看,由于无形资本对企业有很高的效用强度,使其成为市场中一种稀缺的商品,因而有较高的市场价格。无形资本的创建,具有个别性生产的特点,不象一般商品那样可以成批重复生产,所以它的价值量应由个别生产者在个别生产中耗费的个别劳动来决定。实践中,企业在创建无形资本中的各种耗费,很难完整准确的计量,现在通行的做法,是用无形资本可能带来的收益,确定无形资本的价格。
2、无形资本使用的可重复性造成其产权容易被侵害。无形资本使用的可重复性表现为,它可以被一个主体反复使用和被多个主体同时使用,这使得无形资本被侵害的机会大大增加。加之无形资本存在方式的非实物性,造成产权主体对无形资本的独占能力弱化,因而无形资本的安全对法律有绝对的依赖性。
3、无形资本具有强大的增值功能。无形资本的增值能力源于它的强大的竞争功能和垄断能力。新技术可以数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品牌、商誉、特许经营权等经营用无形资本,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使同样质量的产品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使企业垄断某种产品的某个细分市场,从而使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无形资本自身的增值过程,是一种典型的质量型而非数量型的资本增值方式,其价值可以在数量不扩张的情况不断地积累,这也是无形资本具有较高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无形资本在使用过程中,本身并不发生有形磨损,有些无形资本反而可以自动增值。例如品牌资本,使用的次数越多,其知名度越大,价值越高。
4、无形资本与有形资本的良性互动,保证了企业的跳跃式发展。实现无形资本与有形资本的良性互动是无形资本经营的主要方式,即“有中生无,无中生有”。企业以有意识、有计划的有形资本的投入,催生和扩张无形资本,即所谓的“有中生无”。同时,企业应发挥无形资本的强大的增值功能,以无形资本带动有形资本增值,提高资本利润率,迅速扩张企业规模,即所谓的“无中生有”。无形资本作为一种价值存在,多数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点,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用无形资本进行投资、出售、出租、特许经营,以实现其的价值或取得某种收益权。
二、无形资本理论呼唤企业制度的创新
1、无形资本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工业化初期,以机器、设备、厂房为代表的有形资本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处于支配地位。此时,企业生产的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的广度、深度和激烈程度有限,技术、品牌等无形资本在生产经营中处于辅助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市场化、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竞争变得激烈而残酷,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开始由生产环节转向产品开发环节和销售环节,技术、品牌等决定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和销售能力的无形资本,逐渐从有形资本中独立出来,进而取代有形资本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将取决于企业拥有无形资本的质和量,以及管理和经营无形资本的能力和水平。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好的想法和技术发明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它是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而且它不存在物质资源面临的有限性的约束,本身又能以低成本复制,因而资本收益递减的法则不再成立。对无形资本的开发和使用,大大缓解了企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空前地拓展了企业发展的空间。
2、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求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当企业的发展主要靠有形资本的投入来实现时,企业的制度安排是以生产环节为重心的,企业的资本结构以有形资本为主体,企业的组织结构以生产组织为主体,企业的产权制度以无形资本产权制度为主要内容,企业的劳动力构成以工人为主体,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对有形资本的管理为核心。当无形资本超越有形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要素之后,企业的制度安排则要围绕无形资本的开发和经营这两个重心来进行,这给企业制度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涉及上面提及的所有方面,这种变化过程就是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
3、企业的制度创新,同时又促进了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所谓制度创新,就是指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创新活动使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从而使无形资本从幕后走到了台前。那些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企业,正是那些无形资本的富有者和高水平的经营者,也毫无例外的是始终进行制度创新的企业。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这些企业都经历了大幅度的改组,特别是近年来,大公司之间的兼并联合令人瞩目,企业无形资本的规模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突出。
4、无形资本理论对企业制度创新的导向作用。创新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无形资本的发展为这种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无形资本理论为这种创新指明了方向。从前面的分析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提高企业开发和运用无形资本的能力,应该成为企业制度创新的一个基本目标。拥有世界第一品牌的可口可乐公司,其可口可乐品牌和配方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本,而且还在继续为可口可乐公司创造着丰厚的利润。比尔·盖茨创造的微软神话更为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无形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是有形资本无法比拟的,知识经济时代将是无形资本的时代,无形资本将把企业带进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为国有无形资本的有效开发和经营提供了操作平台
1、制约国有企业无形资本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无形资本意识淡漠、认识落后,是导致无形资本理论和实践低水平的主观原因。认识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无形资本存在意识淡漠。由于无形资本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不易被人的感官感觉和把握,而且企业对无形资本的管理和运营也不太熟悉,这些往往使企业忽视无形资本的存在,甚至对其流失也视而不见。第二,无形资本的生产要素意识淡漠。在传统的观念里,企业的生产要素仅包括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如土地和有形资本,而忽视了无形资本,更不能认识到无形资本是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在企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对无形资本的功能认识还不到位。虽然企业对技术开发、品牌培育等的重要性的认识已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大多数企业还认为,技术开发和广告等的投入是企业的费用而不是投资,说明企业对无形资本的认识还有差距。
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组织结构、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以及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中的不合理因素的存在,都在影响着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强化了这种不利影响,使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面临重重障碍。第一,国有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普遍仍带有明显的“生产型”特征,还没有质的改变,势必会限制企业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收入分配中的平均化倾向,使从事无形资本开发和经营的企业人力资本,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结果导致人力资本供给的严重短缺。第三,国有企业人才的流动和使用,仍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离“市场化”的距离还很远。在人力资本的选用和开发上,用行政手段是代替市场选择的做法是低效率的。第四,我国《公司法》中规定,股份公司以无形资本方式的出资,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20%,否则工商部门将不予注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无形资本的核算范围、入帐价值的确认方法以及费用摊销方法等,导致无形资本帐内无价或帐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类似这样的制度安排,无疑是企业无形资本形成和发展的障碍。第五,对国有无形资本监管不力。国有企业在与外商合资过程中,以及在兼并等资产重组过程中,存在不计算或低估国有无形资本价值的情况;国有企业的技术诀窍流失、专利技术被侵权、商业秘密泄露、名牌商标被假冒等现象的大量存在,造成国有无形资本大量流失。第六,国有企业无形资本的投资水平不高。一方面是不舍得投资,不敢冒风险。一方面是投资效率不高。比如,前几年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标王之争,中标企业花费的巨额广告费用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投资行为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和投机性,没有和企业有形资本的生产经营很好地结合,巨额投资开发出的是“泡沫”无形资本。
2、通过企业制度创新为国有无形资本的有效开发和经营提供操作平台。首先,要改革无形资本产权制度。明确产权主体、明晰权责边界,保证产权的可交易性是实现无形资本优化配置和使用的一般条件;反映无形资本特点,保证无形资本的安全,是实现上述目标的特殊条件。国有企业中建立的“法人财产制度”,为明晰国有资本的产权找到了有效的办法。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要逐步取消对包括无形资本在内的国有资本进入资本市场的限制,改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具体来说:一,除了与企业无法分离的无形资本(如商誉)和企业无法完全控制的无形资本(如供销网络),应允许可交易的无形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二,对于产权可以自然人化的无形资本(如专利技术、专有技术),不应片面强调其国有化或法人化,应鼓励国有企业的无形资本的结构中存在自然人产权,并赋予其与国有产权和法人产权平等的权利,这样可以鼓励技术创新,同时可以避免非自然人产权带来的交易费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三,应在法律的层次上明确国有企业在国有无形资本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上的责任。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解决国有企业中存在的无形资本产权模糊、产权主体错位和产权结构单一化的问题,将会改变国有企业中无形资本开发无动力、经营无活力、负责无能力的状况。
其次,要建立企业人力资本制度。如果说有形资本的积累主要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的话,那么无形资本的发展壮大则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就是企业中进行创新活动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他们虽然是人,但是他们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却具有资本的功能。建立人力资本制度就是要承认他们的资本所有者地位,他们进入企业就是以人力资本对企业投资,虽然他们没有投入货币资本,但是应该拥有产权。相应的,他们的收益应该是投资收益,而不是工资。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企业的股份构成中设立人力资本股,其产权属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本,并适当限制其转让或上市交易,以此作为企业人才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的基础。湖南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在企业中建立人力资本股制度的代表,袁隆平院士拥有该公司的250万股份,占公司股本的5%,这250万股就是袁隆平院士人力资本投资,体现的是他所拥有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袁隆平”品牌的价值。我们认为,这种人力资本股制度比经营者年薪制更科学、更规范、更到位,因为它把分配制度完全纳入到股份制度中去了。
同时,要建立人力资本投资制度,包括人力资本的引入制度和开发制度。就引入制度而言,一,国有企业应打破地区和部门的条条框框,打破户籍甚至国籍的限制,依托人才市场而不拘一格引入人力资本。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最大股东,当然有权力选择企业的经营者,但选择的对象应该是市场中形成的企业家,而不应该是政府的行政人员;二,以人力资本股制度的建立为龙头,确立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和权利,创造吸引人力资本的企业制度环境;三,为人力资本充分发挥其功能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舞台;四,与引入制度相配合,建立相应有退出制度,保证人力资本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就开发制度而言,企业对人力资本开发要舍得投资,同时要建立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回避制度。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意味着要企业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而得到的将是长远的利益。企业可以依托院校培训和市场实践为企业开发人力资本,并把人力资本的引入和开发结合起来。
第三,要加强企业的无形资本开发组织和经营组织。企业无形资本的开发组织和经营组织,好比是企业的“两翼”,缺少任何一个会失衡,只有“两翼”丰满,富有力量,协调一致,企业才能展翅高飞。就技术开发而言,第一种模式是设立企业的研究所或研究院。其优点是技术的可转化性强、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第二种模式是与国内的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进行联合,把技术开发交给他们去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精简机构,转移开发风险,缺点是开发周期长,技术的适用性差。第三种模式是完全通过技术市场购买企业所需技术。引进的技术不可能是最好的技术,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中,我们提倡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从长期来看,我们还是要立足于自己开发,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以避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从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考虑,我们主张企业设立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这样既有利于企业形成技术优势,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同时,又有利于提高技术的转化率。从宏观上讲,国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技术和人才上的优势,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保证。新晨
就企业营销用无形资本(如品牌、商誉、供销网络等)的开发和经营而言,应该是企业的整体行为,不是哪一个部门可以单独完成的,但应配备具备创新能力的专门人员负责。由于这些无形资本一般存在于企业同其他市场主体的关系中,所以协调企业同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他们的基本职责。加强企业的开发组织和营销组织,并不是否认生产组织的重要性,而是我们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制造加工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同企业之间不会有太大差异,因生产水平上的差异而形成企业在竞争中绝对优势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意义而已。
【关键词】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知识经济;中小企业
一、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概念
1.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定义。企业制度的创新,指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用人制度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分配和激励制度创新,股份合作制企业进行创新,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创新,企业营销管理制度创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过程管理为基础,由领导治厂到科学决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依法治企”阶段等。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石。管理创新有三种互有联系的不同含义:管理的创新、对创新活动的管理、创新型管理。创新型管理不同于守旧型管理。它把创新体现在管理过程中,而且要求整个组织和成员是创新型的。当今的趋势是由单项创新到综合创新,个人创新转向群体创新。
2.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原则。(1)“经济人”假设是管理制度创新普遍而有效的人性前提。“经济人”假设既是管理制度建设的普遍前提,也是管理制度建设的最有效前提。而从其他人性前提出发构建的管理制度,都或多或少的为人类的机会主义行为留下了活动空间。而机会主义活动的结果,只能是对个体有利,而对整体不利,其最终结果是对所有人都不利。(2)惩治违规者的权力应直接来自利益损失者。惩治违规者的权力应直接来自利益损失者。在管理制度创新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在管理制度创新中,应充分调动利益损失者制约违规行为的积极性,应重点建立健全利益损失者对违规行为的有效制约机制。这样得到的管理制度,才有可能是最有效率的管理制度。(3)规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则时,应保持中性原则。制定规则的主体能不能摆脱自身利益的干扰而从中性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成了保证制定规则有效性的重要静提条件。规则制定者应当努力克服短见,放眼全局和长期,这样才能既利已又利人,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4)管理制度创新应不断的进行。明智的选择应是尽可能早的修订规则。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影响到某一方的利益,但有效率的规则和制度最终会使社会各方都获益匪浅。
3.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容。(1)决策制度。第一,管理者要在决策中把科学性和艺术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决策中要把科学决策作为企业管理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决策质量:另一方面也要在决策中注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加强决策的民主性、多元性。第二,应建立风险决策机制。风险决策机制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建立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在组织的各种活动与决策中充分考虑到风险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建立风险应急处理机制,一旦风险发生,即可迅速启动,对风险做出反应和处理。(2)信息管理制度。首先,环境的复杂和多变使信息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企业需要通过信息管理制度来在企业与环境之间建立信息交换通道,建立快速的信息反馈机制。其次,在新的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各环节需要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动态无缝联结,实现协同。在价值链的各环节中建立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最后,信息与知识的关系十分密切。知识经济要求企业能实现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演进,使信息转化成知识,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1.管理制度外部环境的变化。现实的环境是不确定和复杂的。但是建立在传统管理学范式上的管理制度安排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组织变革与创新的需要。这些制度忽略外部市场对于组织的压力,无法将外部市场的竞争信息有效地传送到组织内部并在员工间传递,结果造成组织员工对市场不敏感,组织的创新和应变能力较弱等等问题。因此,运用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前沿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建立适应复杂环境发展的企业管理制度就成为一种迫切需要。
2.企业中小型化的到来。在以往,企业管理制度往往是大中型企业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其管理制度一般而言较为简单也较为固定。但在
的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来说,必须快速的揣摩新的经济走势,调整生产和销售渠道,学习新的管理经验等等。这对管理制度的创新有了更高的要求。
3.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创业型经济是与传统管理经济不同的新经济形态。首先,它要求人们转变思维方式,形成创业精神导向的观念和行为。其次,创业经济要求管理创新,建立创业管理范式。传统的管理范式以大工业为基础,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绩效目标,追求的是稳定和秩序。而创业管理范式则是以发现和识别机会为起点,以创新、超前行动和勇于承担风险为主要特征,强调机会导向,强调创业过程中组织与资源问的关联和耦合。创业经济中管理制度的重点不再是控制和稳定,而应以创新、机会为导向,鼓励个性的发展和团队的协作。
4.客户经济的出现。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认为客户经济是客户占有优势地位的经济。客户经济对管理制度创新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以客户价值实现为主导进行资源配置,具体表现为:(1)在客户经济的主导下,处于价值链上的不同企业组合在一起,共同以顾客为中心,为顾客创造价值。企业的管理制度不仅要重视企业内部管理,还要重视价值链的协同管理,重视顾客价值网络中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管理。(2)随着企业的资源外取、虚拟化经营、网络化、战略联盟的普及,组织与组织的边界日益模糊,组织的所有权控制逐渐淡化,以虚拟、契约和经济控制的管理控制高于所有权控制。企业的管理制度也要适应这种要求,实现与外部资源和外部组织的连接。
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前提
1.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与产权制度建设相结合。现在的产权制度最大的问题是一股独占或一股独大。名称换了,性质没有换。所以企业改成公司之后管理上不去,改成了上市公司,管理还是上不去,为什么?东家没有变,控制权没有变,当然管理制度也就变不了。所以产权要多元化。多元化最主要的方向是增加经营者持股和必要的职工持股,形成新的产权主体。我们现在的企业管理本身目标不明确,由于所有者虚位,不是一个主体,经营者不知道为谁而管。管理缺乏前提,就不可能产生动力,更不会带来效益。因此,产权制度要与管理制度紧密联系,而且管理制度要服务服从于产权制度。2.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与市场相结合。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要解决是面向市场还是面向政府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的企业管理只是对政府负责,对主管部门负责。而企业生存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其管理要对市场负责。所以我们要建立面向市场的企业管理制度,包括销售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开发管理等等,都要面向市场。这一问题涉及到政治体制问题,需要政府进行改革。
3.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与企业形态相结合。企业形态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中小企业;二是大企业;三是企业集团。企业形态的不同,管理的方式方法就不应该相同。中小企业的管理更多的要考虑到激烈的市场竞争性,而大企业特别是企业集团的管理处除了考虑竞争外还要考虑讲究合作,否则会遭到损失。因此我们不要把双赢、竞争、合作等都套到所有的企业管理制度之中。
4.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与完善的组织制度相结合。组织和管理这两个概念是相互联系的。组织是管理的保证,企业的管理制度再好,如果没有组织保证,这个管理制度也是行不通的。组织制度现存问题需要解决两个,一是组织结构的合理化;一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组织结构随着公司制度的建立逐步得到完善,但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依然问题重重,主要是还没有解决好内外部四种人的关系。外部四种人有政府、客户、债权人、社会公众;内部四种人有股东、董事(独立董事)、经理、职工。管理的任务就是协调好这八种人的利益关系,保持一种利益的平衡,侵害任何一种人的利益,企业管理都是不成功的。
四、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措施
1.加强理念创新。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必须得有市场意识和预测意识,因此,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来不断调整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理念和管理方法等。有了先进的理念做后盾,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进行,加快企业发展速度,有利干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加强企业人文体制建设,必须树立重视人才的观念,企业要加强员工
树立“企业为家”的人文思想,提高他们的价值观,做到尊重人、关心人,使企业员工具有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同时,企业应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组建有凝聚力的员工团队。
2.完善管理体制创新。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当环境复杂变化的情况下,组织就要产生多种行为模式来应付不同的要求,以适应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积极做出合理调整,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把企业原来相对独立的管理职能组织成为联系紧密、协调一致的生产经营统一体系,最终使企业的综合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如何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是需要一个企业随时创新的问题。
3.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全业管理发展水平的高低,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这因为企业搞技术创新实质是企业把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融汇其中的过程。对于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特点的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才能为企业带来最大的产值和效益。现代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企业能够紧紧围绕技术创新开展企业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技术活动,有助于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科学规划,有助于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
4.完善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对中国许多企业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软实力,把创新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企业文化的创新,既要分析好组织环境,积极评价、补充、发展和完善,同时,企业的经营者要积极地号召大家共同学习的理念,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组织成员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形成一种企业的感召力与亲和力。
【关键词】 管理;制度;创新
企业制度创新一般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不断对企业制度进行变革再造。企业制度创新对企业来讲是极其重要,企业就是一个将各种生产要素按一定制度而组合起来的经营主体。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经营观念等规范化设计与安排的创新活动。制度创新是把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又具有引导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功效。它是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是管理创新实现的根本保证。企业制度创新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更优的制度安排,调整企业中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使企业具有更高的活动效率。太原市政工程总公司已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市政人以吃苦耐劳、勤于奉献的精神踏踏实实地在建筑行业树立了很好的口碑。纵观全国的建筑行业,最近这几年发展迅猛,机制改革、新机械的运用、新施工工艺的引进、人才的优化组合等等都经历了很大的改变,加之同国际化的施工工艺接轨,施工水平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单就太原市来说,各种施工队伍林林总总,加上公路行业的介入,我们市政企业如何在这个领域里生存并发展?唯有一点 “变”。“穷则变、变则通”这句古话正是这个道理。我们不仅要重视技术方面的创新,还要从管理制度方面不断创新。
一、 技术方面的创新要以管理制度的创新为基础
机制的不灵活、完善,是制约我们发展的大问题。制度的死板,制约了人员积极性的发挥,比如说工资制度,应调整工龄等限制性多的部分与岗位工资、技能工资等技术性含量多的部分的比例,调动大中专学生和年轻人学习技术、搞创新的积极性。作为企业培养和开发人才的途径主要有:企业开设培训中心培养人才;委托专门的培训机构或高校培养;注重从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人才;面向社会吸收招聘人才。而我们因地制宜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从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人才,比如技术性含量高的工种,是今后发展必需的人才,这一部分人要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设立创新奖之类的专用基金,奖幅要大,对有实用价值的新技术创新或传统技术改造等大力宣扬,把学习孔祥瑞、许振超等做知识型工人的气氛一直延伸开来。
二、实施管理制度创新,完善激励机制
1.制度创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至关重要。制度作为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其本身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和深化,人类社会的制度应不断得到创新。有了好的制度,才能保证社会良好的运行和有效率。对于社会上的一个小单位,管理制度创新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2.惩治违规者的权力应直接来自利益损失者。在管理制度创新中,应充分调动利益损失者制约违规行为的积极性,应重点建立健全利益损失者对违规行为的有效制约机制,这样得到的管理制度,才有可能是最有效率的管理制度。
3.规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则时,应保持中性原则。制定规则的主体能不能摆脱自身利益的干扰而从中性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成了保证制定规则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条件。例如某医院在制定禁止大夫收受红包有关规定时,医院的领导及大夫本身既是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又是利益相关者,很可能医院的某些领导和某些大夫就是收受红包的最大收益者。医院在制定规则时就面临着一个利益约束的问题,这时医院在制定禁止大夫收受红包的规则时就要充分体现中性原则,这样才能保证制定的这条规则的有效率性。好的管理制度创新满足帕累托改进原则,对各方参与者都有利。规则制定者应当努力克服短见,放眼全局和长期,才能既利己又利人,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竞争和市场是孪生姊妹,有市场就必然存在着竞争。企
业做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是通过产品销售----即产品的市场
占有率来衡量企业竞争水平的高低的。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
中站稳脚根,赢得主动、取得胜利,就必须在企业竞争力上
下功夫。通过多年实践摸索,我认为,企业竞争不仅表现在
产品竞争,而且更是体现在产品制造、销售过程中的技术、
谋略、管理和服务的竞争,而这些都集中反映出企业的理念、
企业人才的素质,是否符合市场竞争需要的试金石。所以,
归根到底产品竞争的结果还是企业人才的竞争。因此,要使
企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扎扎实实从基础做起,苦练内
功,特别是要重视通过制度创新来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确立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企
业核心竞争力反映出企业人力资本的活跃程度,这是因为,
企业各种能力的形成都是靠人才的谋划和实施的,也是靠人
的努力来实现的。在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是企业各种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围绕企业产品竞争力做好文章是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而产品竞争力是由反映在产品之中的内在质量的技术竞争力所决定的,我们说一个企业产品好,就是说这个企业的产品质量好,包括产品的耐用性和产品的使用功能,而这些无不体现产品的技术含量。所以说技术是企业第一竞争力。围绕产品的竞争,无一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技术竞争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靠企业制度创新所决定的。这是因为,技术是人脑中智慧和才能的体现。在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不能离开人力资本运用,人才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所利用程度的高、低则与企业制度创新密切相关。
从企业长期发展实践来看,一个真正在市场站得住脚的
企业,无一不拥有自己的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无一不与理念和制度有关。理念是人的意识和观念通过长期
实践形成的思想,可以说理念是企业的灵魂。而制度则是这
种灵魂表现出来的具有可操作、可以遵循的企业行为规范。
我们所说的制度,不仅仅是规范员工行为,日常工作应
遵守的组织工作程序,还应有更广泛的内涵:例如对员工理念的塑造,企业形象的维护,市场规则的遵守,消费观念的引领,产品设计的更新等等,无一不应体现企业制度的影响,甚至还明显体现这些方面的内在联系,例如我们办企业最终达到目的是把产品销售出去,这就要正确分析本企业的现状和该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位置,预测市场可接受的产品成本、价格,要了解自己企业的产品特点、水平,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策略。还要掌握本企业产品与市场的关联程度,并清楚判断和决定如何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措施等。产品的竞争也反映出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要不断推出领先市场消费、满足群众需要、并且物美价廉的产品。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有创新的理念、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销售服务、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和高素质的人才做支撑,这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的基础。可以说,一个企业的产品能否得到消费者认同,要看消费者能否信任生产该产品的企业。而代表企业形象的特有标志,也就应该是企业竞争力的标志。从这一点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反映出企业文化的深层次塑造。
二、制度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必要条件
当前,我国还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目的,实际
是要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中存在的所有制结构不合
理的问题,解决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抑制生产力发展的关系问
题。过去的国有资本一统天下的单一所有制结构造成的产权
不清、权责不明,要有一个根本的改变。由国家原来对企业
生产经营承担无限责任,企业做为生产经营主体没有自主
权,转变为企业投资主体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
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由于改革使企业真正拥有了自,改
变了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的地位,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掌握
了自己的命运,有意识在提升企业竞争力上付出成本,可使
企业逐渐了解市场、驾驭市场。我们现在研究改革,一方面是改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另一方面也是改革多年形成的企业管理制度,即从传统的工厂制企业向符合市场客观要求的股份公司制企业的转变。这实际是一个制度的创新。只有实现了这种关系的转变才能达到这种制度创新,这就可以从根本上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创造条件。这种新型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才能使企业从根本上克服过去那种企业事事靠政府、盈亏无责任,难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使企业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的关系无法理顺、企业不能发挥自己最大潜力的弊端,使之真正成为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对创造自己核心竞争力的重视,才能真正促使企业得到健康长足的发展。
制度创新不仅可解决不合理的产权关系,而且也可以较
好地调节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它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
企业的正常运转要以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有效的管理制度能保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积极运转,但是当前部分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存在着较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管理制度存在认识错误当前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中存在着两种缺陷:(1)一些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管理方式,对于管理中存在的弊端认识不足,甚至不愿意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只想保持原有的管理方式不变;(2)部分企业管理者虽然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创新过程中工作片面,使企业制度创新和改革创新不能同时进行,严重制约了管理制度创新的成效。
(二)管理制度的制定并不完善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造成制度不完善的原因有:(1)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存在着偏差,过分强调“以人为本”的工作思维,造成了管理工作权威性不足;(2)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足,并且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在产品的安全生产中,对于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容易使企业陷入经营危机。
(三)管理制度的执行缺乏力度部分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也制定了相对完备的操作流程,但是在真正的执行中,并不能充分发挥先进管理制度的优越性。其主要的原因是,在一些企业中,依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人情关系,很多企业在执行管理制度时,往往需要衡量人情关系,人情大于制度的现象在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这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企业制度创新带了严重的阻碍。
二、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措施
复杂的市场形势需要中小企业及时改变自身的经营策略,才能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对于企业而言,盲目地坚持传统的管理思维,不能和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接轨,迟早会被淘汰。因此,企业要重视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解决管理中存在的不良问题,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管理思维的创新研究调查显示,部分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足,依然摆脱不了传统的经营思维,思维的落后造成了工作的落后,在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经营问题,同时又缺乏相应的市场经济知识,使企业彻底陷入了经营的泥潭中。通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并针对企业自身制定完备的管理流程,对于企业生产、销售、员工培训等方面进行重新的规定,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
(二)管理模式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企业的管理制度革新中,要把握住工作的重点,一方面是对于企业中人才的管理,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改革要采用优秀的人才执行,并给予其充分的支持;另一方面对于企业事务的管理,要根据事情的重要性,进行等级分割,并把管理工作安排到位。
(三)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引导着企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企业管理制度的质量。因此,企业要任用优秀的管理人才,对于企业的管理制度改革进行权利信任,以确保企业在正常的轨迹上发展。
三、结论
【关键词】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持续生存
民营企业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产生的。广义上是指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而与任何非国有独资企业是相容的企业,包括国有持股和控股企业;狭义上则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近几年我国的民营企业面临一些宏观的和微观的挑战,国进民退的批评和争议也非常多。同时,民营企业自己也有很多的困难,无论是制造业,还是金融业,尤其在2011年,从温州到鄂尔多斯等很多地方,民营企业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和麻烦,一些民营企业老板难以为继,甚至跳楼自杀。本文着重探讨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安排问题,以及要面对国整个经济体制对民营企业带来的制度性的障碍以及未来可能的突破。
一、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Business Management)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
其的范畴,从管理对象来分,可以将管理分成业务管理和行为管理。业务管理更侧重于对组织的各种资源的管理,比如财务、材料、产品等相关的管理。而行为管理则更侧重于对组织成员行为的管理,以此而产生了组织的设计、机制的变革、激励、工作计划、个人与团队的协作、文化等等的管理。可见,企业的业务管理和行为管理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就像人的两只手一样,要配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管理的作用。如果其中任何一只手出了问题,都会对管理的整体带来损失,甚至让企业管理停滞不前,受到严重的阻力。
制度强调外在监督与控制,是企业倡导的管理底线,即企业员工必须做到的。刚性的制度是企业构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骨架。制度的演进是跳跃式的,是理性的。以管理为依托,规范人但其再周全也不可能凡事都规定到得,就是企业管理制度。
二、民营企业及其管理制度特征
一位海外学者对我国的民营企业做了一个评价,他说中国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被惯坏了,我们的管理非常不正规,还列举了四大所谓的怪状来证明他的观点。另外他还指出香港四大财团之一的和黄公司是一种什么样的现金储备状态,说德隆的失败集中体现中国的民营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同时还有很多的指责,说我们不懂战略,不懂执行力,不懂金融。
(一)民营企业的涵义
目前,理论界和实业界对“民营企业”的概念有不同的认识和争论。根据文献阅读和法律条文,本文中,把民营企业探讨的范围界定为私营企业和联营企业两种形态。所谓民营企业,指由本国公民出资兴办或经营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法人实体和非经济法人实体,具有自行组建、自行筹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的特征。简单地说,民营企业是一个“非国家的、非官办的经济”,有人干脆称之为“老百姓办的经济”。例如江苏的苏宁电器集团,浙江的海亮集团有限公司等等,属于典型的民营企业。
(二)民营企业的外患特征
民营企业只属于中国,是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演化生成的。分析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对其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深刻了解民营企业的运作,对民营企业在无序中寻找有序,增强其再造条件有重要作用。根据在国际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加、国内经济正值转型关键期的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摩擦形势严峻,面临着外部打压增多、出口环境趋紧和国际战略压力加大三重压力。
(三)民营企业的内忧特征
首先,企业经营者对当前企业面临的最主要困难选择比重最高的三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80.5%、“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51.2%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50.3%,其中,选择“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的比2011年的同一调查提高了7个百分点。受到成本大幅上升的影响,企业的盈利空间缩小,目前盈利“低于正常”的企业占61.7%,比2011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其次,目前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占14.4%,“有些过剩”的占43.8%,“正常”的占32.9%,“有些不足”或“严重不足”的仅占8.9%。第三,在企业的资金来源方面,近八成79.6%的企业经营者选择“自有资金利润留成”,排在第一位,其他依次是:“银行贷款”60.3%、“民间借贷”20.1%、“上市融资”0.9%和“发债”0.2%。其中,小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选择“民间借贷”的比重相对较高。最后,八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12年二季度企业招工“有一定困难”或“有较大困难”,与去年一季度和去年四季度相比变化不大。
三、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以民营涂料企业为例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民营涂料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管理制度,以适应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很多涂料企业在经历过的创业初期的成功发展之后,根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战略及时调整组织结构以及管理制度,这种及时调整是造成了民营涂料企业寿命延长的主要原因。下面以民营涂料企业为例,对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进行阐述。之所以选择民营涂料企业,一是因为民营涂料企业在管理制度创新方面比较典型,可供我国民营企业借鉴,其管理制度创新成效有目共睹;二是民营涂料企业是很普通的随处可见的企业,而我国的民营企业遍布中国的每个角落,因此民营涂料企业存在普遍性。
涂料企业可根据自己所处的不同发展时期采用下列不同的管理制度:
(一)在企业初创阶段,早期的作坊式管理阶段,可以采用亲情化管理制度。因为这种管理制度有一个内聚功能,也就是通过家族血缘关系的内聚功能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我国的这种亲情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在企业创业时期对企业的正面影响达90%以上。
(二)当企业发展进入成长阶段,该阶段适合采用制度化管理制度。所谓制度化管理,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已经确定的规则来推动企业管理。但是,这种带有契约性的规则要与责权利对称并要得到管理层的认可与企业大部份员工的认同。
(三)企业到了成熟阶段,涂料企业处于股份制或者上市企业或者国际化企业阶段,就可以采用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人本管理制度”了。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是一种什么样的管理制度?即: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糸学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x理论与y理论的管理模式。当然,这种简单相加是不准确的,它应该是以制度化管理为基础再加是这些管理理论中的适用部份,就可以说:它是“人本管理制度”了。
准确地讲,“人本管理制度”是指以企业中的人作为一个基本的价值倾向性判定,然后再确定管理途径和手段,把人的因素当作了管理中的事实的首要因素和本质因素。人本管理,首先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调动企业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的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实践,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使人获得超越受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
(四)企业发展到全球化扩张阶段,就可采用文化管理制度。所谓文化管理制度。就是重视文化氛围的塑造以取得人本管理的预期成效,它是由文化所特有的功能、力量、作用所使然。企业文化氛围的塑造,目的在于强调成员在企业组织的一切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它有别于其他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的地方,就在于它用“软”的,无形的方式去影响和管理企业和企业的人。文化氛围的塑造反映了对人本管理理想、最高境界的追求。
四、结语
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是一种历史的(下转第118页)(上接第115页)必然,但从企业制度自身的演变来看,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的变迁过程,实质是民营企业管理的人本化过程。以生存发展远视为理(念,推进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我国民营企业在网络经济时代和加入WTO面临的全球竞争环境中成功实现二次创业,赢得持续生存优势的重要举措。只有加快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推行,加快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步伐,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外条件,才能使得民营企业创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的使命下,不断完善自己多样化的管理制度,进而实现民营企业的持续生存优势。
参考文献
[1]王迎新.民营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5):31-36.
[2]徐泽君.民营企业成长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性研究——以河南省民营企业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63-72.
[3]尹海英.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共生的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7(7):179-180.
[4]陈刚.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创新[J].理论月刊,2006(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