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循环的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选矿厂 水资源循坏利用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一、选矿废水处理与利用的重要意义
矿物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动力。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矿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矿山在开采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生产用水,同时排放出大量废水,选矿废水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根据资料统计,全国矿山选矿厂,每年排放的废水总量约占全国工业排放废水总量的十分之一,是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最多的行业之一。选矿用水在矿山生产用水中占有很大比例,一般来讲,有色金属选矿中,每处理1t矿石,浮选法用水4-7m3,重选用水20-26m3,磁选用水23~27m3,绝大部分选矿用水伴随尾矿以矿浆形式流出,经沉淀排放后成为选矿废水。
选矿废水不仅排放量大,同时还含有的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矿石在洗矿、破碎、磨矿和浮选过程中,其中的金属离子会不同程度的溶解到矿浆中,使废水中有害金属离子含量增加;同时,大量不溶物以微细粒的颗粒进入废水中,使废水中的固体颗粒含量远远超出生活用水。含有重金属离子和固体不溶物的废水如果排放至外部环境中,势必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在矿石浮选过程中,加入的大量浮选药剂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一般来说,浮选过程中,加入的捕收剂如黄药、黑药,抑制剂如重铬酸钾、氰化钠,以及起泡剂如松醇油等都会在选矿废水中有不同程度的残留。根据相关资料统计,一般浮选药剂残留在选矿废水中的量,占选矿加药量的比例如下:黄药2. 5-3. 5%,松醇油50-90%,酚类70-95%。含有浮选药剂的废水很容易对生活用水造成污染,危及人类的健康和其它生物的生长。另外,在硫化矿选矿过程中,常常根据生产的需要,在矿浆中加入大量的酸或碱来调节浮选的pH值,因此选矿废水的pH值一般都低于或者高于自然水系,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排放标准,对环境同样也会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选矿废水具有排放量大、金属离子含量高,固体悬浮物高含量高、残余有机药剂高,同时pH值低于或者高于自然水体等特点,如果直接排放,势必对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安全。
矿山生产离不开大量的用水,一般矿山地处偏远,运输交通不方便,有些矿山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甚至有些矿山因为缺水而影响到正常生产。面对矿山排放的大量废水,如果不加以回收利用,不仅对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随着全球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对选矿废水进行综合治理以及循环利用、实现矿山清洁生产,在国内外都己经引起高度的重视。
因此实现选矿废水循环利用是解决矿山废水排放和缺水问题的重要技术措施,是实现选矿废水资源化综合利用的前提,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二、选矿废水的来源、组成及特点
1、精矿废水:一般指选厂精矿产品的浓缩和过滤废水,是在精矿的浓缩和脱水作业中产生的。其流量大小与选厂生产规模、浓缩脱水设备的工作效率及生产管理方式相关。该类废水一般含有大量残余药剂、溶解的金属离子、固体悬浮物等,pH值偏离生活用水pH值较多,成分复杂,比较难以处理,是选矿厂废水处理的重点部分。
2、尾矿废水:指选矿过程结束后留下的矿浆中所含的水,该部分废水通常随尾矿输送到尾矿坝,在尾矿坝进行自然澄清净化后排放。这类废水的流量与选厂生产规模紧密相关。尾矿废水由于在尾矿库中经过较长时间的自然沉淀和净化,固体悬浮物含量低,水质一般比较清辙;废水中的金属离子和残余药剂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H值一般也接近自然水体。因此,这类废水较为容易处理。
3、车间冲洗废水:该部分废水指在生产作业中用于冲洗作业而形成的废水,由碎矿过程中湿法除尘的排水,破碎筛分车间、皮带走廊以及地面冲洗水等组成。这类废水的流量和选厂生产规模、矿石处理方式及生产操作管理等相关。这类水主要含大颗粒固体悬浮物,因此一般经沉淀后即可排放。
4、选矿设备废水:该部分水主要由设备冷却水、仪器设备清洗水、管道清洗水等组成。这类废水流量较小,成分简单,水质清澈,有毒有害物质少。这类废水一般可不经处理直接排放。
5、其他废水:包括地沟污水、雨水以及事故废水等,该类废水流量不定,但通常都很小。该类废水成分较为复杂,不易处理,但是因为流量很小,一般都不经处理经过选厂地沟进入污水厂。
三、选矿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艺流程
1、选矿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废水净化处理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如图
选矿废水净化处理工艺流程图
2、选矿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在选矿废水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加强现场药剂制度管理,严格控制浮选加药量。
选矿废水中金属离子及残余药剂量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现场生产时不注意制药剂使用量造成的。在浮选过程中加入过量的药剂不仅会对生产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会使大量残余药剂进入选矿废水中,使选矿废水性质不稳定,从而影响废水的净化处理。因此,一个完善的废水回用系统中,浮选药剂制度的管理非常重要。
2)加强选矿废水澄清净化过程,确保选矿废水的有效净化。
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可以看出,选矿废水的回用,是以选矿废水得到有效净化为前提的。因此,选矿废水净化处理过程是确保废水资源化利用的关键。在废水回用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废水净化处理的操作和管理,把回水对铜钴浮选过程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3)定期进行选矿废水水质监测,根据废水性质及时调整净化过程。
在废水的循环利用过程中,废水中的金属离子、有机药剂等难免会不断累积,因此必须定期进行废水水中监测,根据废水性质的变化及时调整废水净化处理过程,加强或者降低废水净化力度。
4)部分废水直接回用,减少废水处理量。
在选矿厂实际生产流程中,除了铜钴流程外,还有磁选、重选流程。为减少选矿废水的处理量,降低废水处理成本,在选矿废水回用时,可以使一部分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回用于磁选、重选作业,实现选矿废水的“部分处理,全部回用”。
结论 :
本选矿厂对回水的处理和循环利用,经过近几年的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回水率超过93%,达到同类矿山先进水平。水资源是不可或缺的,但又是有限的,现在各个矿山企业都在考虑循环利用的问题,通过对生产的了解和分析,对生产设备及工艺进行适当的改进,同时加强水循环利用的建设,就会大大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华锋.选矿厂废水及尾矿处理.中国金属学会,1990:23
[2]周本省.工业水处理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1520
[3]余必敏.工业废水处理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6一9
[4]张印殿.环保知识400问.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年
关键词:浴池 废水 大兴矿 循环
1、工程背景
大兴矿内浴池废水设计水量为1000m3/d。
根据实地考察,男浴池有七个泡澡池,其余全是淋浴,女浴池全部是淋浴,男女浴池分布较分散,女浴池在男浴池南侧一栋平房内,距离80米。
职工每天分三班洗浴,现有一个120m3专门负责淋浴用水的水池,每次洗浴前,先将泡澡池和淋浴水池注满并分别蒸汽加热(泡澡池内水温高于淋浴水池水温),加热完毕后,等待职工洗浴。洗浴过后,淋浴水基本全部消耗,泡澡池内水全部排放。目前,每个班都按此操作循环。
2、设计基础数据
2.1原水设计水质
根据水源的性质,并参照《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建筑给排水工程》等有关技术资料,该工程的水源的污染物浓度为中等浓度,各项水质指标见表1:
表1 原水水质指标
2.3.1设计出水水质
处理水回用标准:能够达到游泳池水质标准。具体设计出水水质指标见表2。
表2 设计出水水质
3、工艺设计
3.1 工艺流程
浴池废水采用物理方法进行处理,在设备间内安装加药、混凝,过滤净化处理系统,实现浴池水循环使用,每周更换一次水。(达到游泳池水质标准)
图1 浴池循环水处理单元工艺流程图
3.2 工艺特点
3.3.1 采用紫外线消毒器进行消毒
高效率杀菌
紫外线对细菌、病毒的杀菌作用一般在一秒内完成,而对传统氯气及臭氧方法来说,要达到紫外线的效果一般需要 20分钟至一小时的时间。
杀菌广谱性
紫外线技术在目前所有的消毒技术中,杀菌的广谱性是最高的。它对几乎所有细菌、病毒都能高效率杀灭。
无二次污染
由于紫外消毒技术不需要加入任何化学药剂,因此它不会对水及周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运行维护简单,费用低
紫外线消毒技术不仅消毒效率是所有消毒手段中最高的,而且其运行维护简单,运行成本低,其性价比是所有消毒技术中最高的。
3.3.2后处理单元
为了使出水达到中水水质标准,必须设置后处理单元。后处理单元采用“KL系列净水器+活性炭过滤罐”技术,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滤层截污能力强;
2.反冲洗周期长;
3.反冲洗用水少。
其中,KL系列净水器是将反应、沉淀、过滤三个主要净水工艺组合成一体的小型净水设备,该净水器具有净化时间短、效率高、出水效果好、投资省等优点。
4、运行成本分析
4.1动力费
日耗电总量为205.5kw
电费按0.74元/kw·h,每天每吨水用电费用为:
0.74×205.5÷1000=0.152(元)
4.2浴池水药剂费用
PAC(聚合氯化铝)和PAM(聚丙烯酰胺)混合投加
PAC(聚合氯化铝)的市场售价为1000元/吨,投药量为5g/吨,则处理每吨水费用为0.000005×1000=0.005元
PAM(聚丙烯酰胺)的市场售价为3800元/吨,投药量为0.2g/吨,则处理每吨水费用为0.0000002×3800=0.00076元
4.3人工费用
设操作人员3人值守,每人月薪1500,每人每年年薪18000元计,
18000×3÷365÷1000=0.148(元)
4.4总运行费用
0.152+0.005+0.00076+0.148=0.306(元/吨)
5、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洗浴废水的综合利用,不仅可以使各矿节约用水,真正的实现节能减排,而且对集团公司也有着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希望通过本文对浴池废水循环再利用的分析与探讨,本文所采取的工艺也可以在铁法能源公司下属各单位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大兴矿提供的基础数据资料.
[2]《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城镇给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常用资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地图;问题;探究式;新课程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体现了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之一:“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地理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技能。“无图不成课”,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因为地理事物的空间性很强,有动态和静态、无形和有形、平面和立体、孤立和综合、分散和集中、具体和抽象等区别,教师常常要在课堂上以最简炼的笔法通过绘制各种形式的示意图来进行说明,把复杂的地图、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及其地理过程简明化。据有关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如果仅仅是听,获得的知识能记住30%左右,如果加上绘画、填图等操作活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获得的知识更加精确,印象更加深刻,对知识的掌握可以上升到70%左右。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导入新的素材或将地图作为载体,构建“地图―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即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借助老师、同学提供的信息帮助,利用教材的图像,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或独立探索,或协作讨论,或在老师指导下,最终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得出问题结论,获得新知识。它充分发挥课本图像的功能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运用“地图―问题”探究式教学,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联系,步步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将教学内容据图设计成一系列的“链条式”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眼、脑、口、手各种器官据图来学习地理,教学活动以地图探究贯穿始终。该模式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例如执行新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时:要求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学生能够自己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并能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其主要环节和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达到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能力和增强其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结合教学目标并使问题定向
教学内容呈现形式问题化。“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对地图的研究兴趣,确定探究的切入角度。
例如教学引入:欣赏古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提出问题:“你知道吗?其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你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违背了地理学中的什么原理?”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观察教材中水循环示意图,从地理角度给名句找错,进入水循环相关内容的学习。
二、探索问题: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并掌握科学方法
问题要始终围绕探究目标,要与地图信息发生联系,要较清晰体现各地理要素或事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利于探究过程的推进。课堂上教师学生共同围绕某一目标开展讨论探究式的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自行据图讨论分析,或填绘说图,或图的变式训练来探究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探究过程不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点拔和调控。
例如生活在美丽的桂林漓江边的学生,从生活实例分析,提出问题“漓江水流入大海后,又通过哪些环节回到漓江”,学生讨论分析后在黑板画出漓江参与的水循环简图。
学生探究问题“井水不犯河水”,展开讨论引出桂林的地下水、榕湖等陆地水体及生物参与水循环,学生在黑板板图上补充水循环的环节,理解了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
学生继续讨论水循环示意图是否完善,联系内流河流域,在板图中补齐环节,培养学生水循环的整体意识和综合思维能力。学生从局部的水循环来理解陆地间和海陆间的水循环,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培养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问题: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
学生应获取资料和进行必要的观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何种假设能解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假设真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即黄河断流了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原因是什么?学生展开合作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应采取什么措施。比较所提措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生态措施、工程措施、气象措施、生产措施、协调措施等)。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出水循环的意义并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环节产生影响。
四、解决问题
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达到深刻理解,实现知识的拓展与迁移。例如课堂教学结束后,及时读“水循环示意图”训练,完成下列要求:
(1)图示水循环的类型是。
(2)A为水循环中的环节,它对海洋和陆地的作用是。
(3)促使这种水循环运动的能量是能和能。
(4)在B处大量抽取地下水,可能会造成等环境问题。
(5)节约用水;保护水源;控制地下水开采量;跨流域调水;雨季回灌;加强山区植被保护和恢复。
关键词:汽化冷却烟道 工作原理 漏水原因 合理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TF3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041-01
汽化冷却烟道中的水循环主要有两种循环方式,(1)自然循环,也就是根据烟道内部不同阶段出所储存的水的质量来控制水的整体流向,形成的水体循环。(2)强制循环,顾名思义,强制循环要通过外力的作用才能实现,其具体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循环泵来提高水流的速度,在保证水流温度始终较低的情况下,增强了冷却效果。
1 汽化冷却烟道的工作原理
汽化冷却烟道的工作原理与锅炉的工作原理相似,也可以将汽化冷却烟道看做是是余热锅炉,但其与锅炉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在工作时间上,汽化冷却烟道的工作时间具有间歇性的特点,而锅炉的工作时间则是连续不停顿的。正常情况下,转炉工作的时间频率以39min为一个周期,中间还包括了14min左右的吹炼时间,而热交换只存在与这个过程当中,其他冶炼过程中则不再需要热交换。在使用寿命上,锅炉的使用寿命要远远大于汽化冷却烟道的使用寿命,这是由于汽化冷却烟道在吹炼过程的不同阶段所受到的热负荷变化较大,使得汽化冷却烟道在温差较大的影响下,内部结构极易遭到破坏,缩短其使用寿命,同时,汽化冷却烟道的内部结构和维护手段也要比锅炉的投入力度更大。
图1为汽化冷却烟道水循环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上升管与下降管对于汽化冷却烟道中的水流都具有阻碍作用,这是由于汽化冷却烟道内部存在着一定的压力造成的。另外,汽化冷却烟道中上升管与下降管中水的密度差为水循环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来源,当然,汽化冷却烟道中也包含了强制水循环部分,强制水循环主要存在于炉口的移动段。如果汽化冷却烟道内部存在高压,则会使得水流在上升时的阻力变弱,蒸汽的体积也会随之减小,大部分的冷却水就会发挥其作用,增加汽化冷却烟道的使用寿命。
在水循环的过程当中,使水汽分离,以及为汽化冷却烟道提供水源的都是汽包,水汽的分离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蒸汽的负荷,汽化冷却烟道内部的压力以及可供水汽分离的空间的大小都会影响到水汽分离的最终效果。
2 汽化冷却烟道出现漏水的原因
2.1 管道过度疲劳
汽化冷却烟道的工作温度通常是在50~1200℃之间,温度的变化在3~6次/h之间,汽化冷却烟道在长期的工作运行当中,受到温差变化的影响较大,且频率较高,使得烟道内部由于冷热变化而产生了极强的交变内应力,汽化冷却烟道的承受能力极易受到挑战,一旦超出汽化冷却烟道的承受范围,就会出现开裂的现象,导致漏水。
2.2 管道内部温差较大
当汽化冷却烟道内部温度超过1300℃的时候,锅炉管内壁就会受到高温气体的烘烤,正常情况下,水循环过程会将产生在管内的汽泡通过水流带走,一旦水循环过程受到阻碍,或者上升管中的阻力过大,就会影响到汽泡的排出,汽泡也因此会附着在管壁上,逐渐变大,使管壁直接暴漏在高温气体下,发生干烧现象,而汽泡会随水循环继续上升,冷却水会在这个时候补充上来,对管壁形成较大的冷却冲击,管理在温差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环状的裂纹,导致漏水。
2.3 烟道爆炸
汽化冷却烟道在正常的工作环境下,内部是不存在空气的,一旦汽化冷却烟道内部负压超过了正常值,就会使烟道内部分水循环受阻,将空气吸入到汽化冷却烟道内部,煤气就有了燃烧所需要的介质,煤气与空气发生混合后,烟道内的高温足以使混合气体燃烧,如果燃烧时产生的热负荷超出了汽化冷却烟道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烟道在内部温度瞬间升高的情况下,极易从内部发生爆发,烟道破损,导致漏水。
3 对于汽化冷却烟道漏水现象的合理化建议
3.1 提高水体管理水平
首先要对汽化冷却烟道中水循环过程中的水体质量进行严格检验,提高水体质量的评判标准,制定定期取样化验的管理机制,对水体质量开展实时的监控,另外,还要定期检查汽化冷却烟道内壁水垢情况,一旦发现水垢厚度超过规定厚度时,要及时进行煮炉,清除内壁污垢。
3.2 优化排污机制
根据汽化冷却烟道的使用情况来看,烟道的使用强度通常较大,因此,必须坚持每天对烟道进行冲洗排污,以此保证汽化冷却烟道内部清洁,这是预防汽化冷却烟道发生堵塞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汽化冷却烟道中的呼吸器,也要定期进行清洗,保证至少一周换水一次。
3.3 确保汽化冷却系统内部压力稳定
为了保证汽化冷却系统中压力的恒定,必须根据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科学合理地设定出PID参数,水箱加热用蒸汽,蓄热器出口蒸汽以及汽包出口蒸汽的调节阀,使汽化冷却烟道能够在稳定的压力环境下进行工作,防止烟道内部因压力变化过大而发生使用疲劳的想象,影响其正常运行。
3.4 改进炉口微差压的操作方法
对汽化冷却烟道内的负压的有效控制,是避免烟道发生漏水的重要手段。当转炉处在吹炼阶段的时候,转炉入口处的压力应超过-18kPa,同时,风机的转速不得超过1300转/min。当转炉处在非吹炼阶段时,转炉入口压力要高于-5kPa,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地控制炉口压力,避免爆炸的发生。
4 结语
汽化冷却烟道出现漏水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只要根据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实时地调整现有的管理和检验制度,控制好烟道的内部压力,保证水体的质量,就可以有效地遏制漏水现象的再次发生,提高设备整体的工作效能。
参考文献
[1] 刘晓景,汪贵明.汽化冷却烟道漏水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J].甘肃科技,2013(6):10-11.
一、以形象思维为切入点,带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地理学科的学习主要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领悟抽象的地理原理,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逐步完成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形成开阔而严谨的地理思维,综合分析某一地理现象中所包含的地理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教师要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作为启发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起点,引导学生思维逐渐由形象向抽象过渡。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借助教学仪器、示意图、多媒体图片、三维动画等多种形式,以直观的形象展示和原理演示,让抽象的地理现象、地理原理直观化、形象化。比如,“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的内容,仅靠学生对课本的阅读、教师的口头讲解,难以突破学习目标、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亲手绘制热力环流简图、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理解地球上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位置,并结合课本上的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分析造成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原因,总结其移动的规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并具有动感的画面。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习方法改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仔细讲、学生认真听是课堂的主要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难以做到针对学情有的放矢。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模式,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问题为推力促使学生与课本充分“对话”,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整理、加工等一系列过程,提取信息,解决问题。对于那些有难度的问题,提倡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探讨各自获得的知识正确与否。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思维与思维发生激烈的碰撞,一部分错误的观点和认识被淘汰,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整理、加工和巩固。通过生生合作无法解决的知识点,学生将其整理出来,作为师生合作、交流的重点,在教师的引导、讲解下不断突破。由于这些高难度的知识点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更能吸引学生注意,课堂教学重难点更加突出,学习效果能够得以保证。比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时,教师结合课本内容,出示几个能促进学生阅读与思考的问题:1.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2.假如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他们的补给关系。3.水循环发生在哪些水体之间?4.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哪些?5.水循环的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环节?6.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既能促使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有针对性地讨论,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间的合作、探讨,加深了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取与探究,学习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结合实际问题,增加学生思维的综合性,促进学习的飞跃
关键词:水资源; 规划; 给水排水; 循环利用 一 水资源循环概念水是循环性资源,亦是可以再生的资源。根据其客观规律和循环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 1自然水循环 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方式存在,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范围内处于往复不停的循环运动状态中。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水从海洋蒸发变成云(水汽),又以雨、雪等方式降落到地面,部分蒸发,部分渗入地下或汇成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最终又回归大海。水的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称为水的自然循环。 自然水循环的特点:①自然水循环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而又错综复杂的动态系统,不论是大循环还是小循环,都和气候、土壤、地质地貌和植被条件等自然因素有关。还受到山塘、水库等人为因素影响。水资源的质与量及其分布状况是自然历史发展的产物;②在水的自然循环中,不但存在水量的平衡关系,而且还存在着水质的动态平衡关系,即水质的可再生性。 2社会水循环 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中,人类不断地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活动之需。循环系统主要由给水系统、用水系统、排水系统3个子系统组成。给水系统与排水系统好比是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动脉和静脉,两者不可偏废任何一方。给水系统中若过度取水,河流生态需水量就不能满足,或者用后的污、废水不经处理或处理不到位都会影响自然水循环。3社会水循环与自然水循环的关系社会水循环是自然水循环的一个附加组成部分,对自然水循环产生强烈的相互交流作用,不同程度地改变世界上水的循环运动。开发利用水资源是人类对水资源时空分布进行干预的直接方式,在人类大兴水利带来巨大生产效益和能源效益的同时,社会水循环对自然水循环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出来。
二、山东水资源总量的发展变化情况
水资源总量是指一定区域内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包括地表径流量和降水入渗补给量。从山东水资源发展变化情况分析,山东水资源具有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少,地区分布不均,年际年内变化剧烈,地表水和地下水联系密切等特点。
首先,从水资源总量看,山东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占有量偏低。2003年是山东难得一遇的丰水年,全省水资源总量489.69亿立方米,但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左右,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37.9立方米/人,不到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
其次,从时间分布看,全省年际间降水量、水资源量存在明显丰、枯交替,易出现连续枯水时段,年内水资源分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比如1981-1983年、1986-1989年都是连年干旱,1998年至2003年春,全省持续干旱少雨。
第三,从区域分布看,山东多年平均降水量从鲁东南沿海的850毫米递减到鲁西北内陆的550毫米,年径流的地区变化更为突出。多年平均径流深东南沿海高值区为260-300毫米,鲁西北平原和湖西平原低值区只有30-60毫米。
第四,用水总量下降,用水结构趋向合理,用水效率有所提高。用水总量,是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与供水总量是同一个指标的不同概念表述),按用户特性分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三大类。0.62%。
四、搭建永续平衡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山东建设生态省工程已全面启动,这就要求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摒弃竭泽而渔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被动局面,主动探索适合省情的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之路。面对我省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立足于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任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调整思路,创新机制,坚持开源节流并重、开发保护并举的方针,有效增加投入,携手共建一个永续平衡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首先,要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落实《山东省节约用水办法》,制定实施行业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实行超定额用水加价。政府加强领导,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监管,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尽快形成统一协调、健全完备的节水监督管理体系。特别要加快节水型社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资源规划、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用水统计、节水产品认证、取水许可和水价、水权流转等项制度。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发展节水型工业,采用节水型工艺,减少单耗。加大农业节水力度,逐步实现农业用水零增长或负增长。
其次,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走节水减污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多年来山东工业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高消耗、高污染的造纸、化工、酿造、建材、火力发电等行业比重大,污水产生量大。要彻底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第三,实现水资源优质优用、科学合理调配,保持水资源的动态平衡。要遵循加强集储空中水、充分引用客水、积极利用地表水、严格开采地下水、强制使用中水、扩大生态用水的原则,保持全省水资源总体动态平衡和总量需求供应。重点城市要建立常规供水、应急供水和战略储备供水三套系统。形成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及相关节水产业配套的产业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实现废水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第四,要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确保水体清洁。突出抓好省辖淮河、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落实。实施污染治理、污水资源化、流域生态恢复与保护并重的策略,全面推进流域内经济结构调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清洁生产等各项工作。同时通过绿化涵养水源,提高自然净化能力。
第五,加快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水资源管理模式。近年来,各地逐步探索建立了集城乡水源、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防洪等管理职能为一体的水务局。到2003年全省89个县(市、区)成立了水务局或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占县(市、区)总数的64%。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同时,强化政府在水资源建设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切实解决地方保护、部门职能交叉造成的政出多门、责任不落实、执法不统一等问题,实现由“多龙管水”、以人治为主,向“一龙管水”、法制化管理转变,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第六,发展水生态文化,全面提升公众的水环境意识。发挥新闻传媒的影响力和科教机构的承载发展力,建立传播循环经济、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渠道与机制。在构建水生态文化进程中,确立互利型思维方式,寻求一种适于人类与自然共同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体系。
第七,建立经济与资源环境一体化核算体系,研究探索如何科学准确地将水资源纳入绿色GDP核算。为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与环境成本,研究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国民经济的发展能不断地对生态环境与资源进行必要补偿,引导人们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逐步转到注重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上来。当前要充分发挥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的互补优势,建立水资源和水环境统计的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
总之,在当今人类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水危机情况下,采取更多的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措施,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打下良好基础,让人类和社会得以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西琴.河流生态需水理论、方法与应用.
[2] 任伯帜等.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关键词: 自然循环 热水锅炉 回路分析 水动力
中图分类号:TK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名词解释:
循环回路:在自然循环热水锅炉中,由上升管及下降管等组成的闭合系统称为回路。单根下降管或一组基本相同的下降管与一组结构、位置、流动方向和热负荷都基本相同的管组成的回路称为简单回路,反之称为复杂回路。
水力系统:热水锅炉的水力系统包括加水进入锅炉到出口之间的连接管、集箱和受热面管组。各种运行工况下,水力系统内部应保持单相介质(热水),不应汽化。
过冷沸腾:受热面管内流体截面上平均温度低于该压力下的饱和温度时,近壁面所产生的现象称为过冷沸腾。
前言:锅炉是一种把煤炭、石油或者天然气等能源储藏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或产生蒸汽推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的重要设备。锅炉,感觉离我们很远,但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中国的电能70%来自于火电,火力发电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锅炉,锅炉在工农业生产、民用采暖、余热发电方面都有着关键的作用。锅炉是一种承压的特种设备,以水为介质,产生热能。锅炉本身存在着一个能量的转换与动态的循环,这就需要对锅炉的汽相、液相循环进行计算,以保证锅炉的正常运行。现在,锅炉的水力计算,已经不用手工,基本采用计算机,输入数据后,就可以得出结果。因为锅炉的水力计算公式多、繁杂、且高次公式也多。
锅炉计算一般包括锅炉热力计算、锅炉水动力计算以及锅炉材料强度校核等项目。本文就锅炉水动力计算这部分内容做了一些阐述。
我国目前都依照/ T8659 - 1997《热水锅炉水 动力计算方法 》(简称为标准方法 ) 进行热水锅炉的水动力计算 ,标准方法是将锅炉受热面划分成若干个管组 ,然后根据各个管组的平均吸热量及几何特性等参数通过图解法求出各管组的水动力工作点。此方法不仅计算过程繁琐 ,不能准确确定每根单管的工质流量 ,而且存在着图解法所固有的计算误差。为此 ,本文根据流体力学原理, 依据锅炉水 动力计算方法的基本原则 ,提出了一种可以直接计算自然循环热水锅炉各循环回路中每根单管水动力特性的自然循环热水锅炉水动力数值计算新方法 ,即水动力回路分析法 ,并推导得出基于该方法的水动力回路分析计算基本方程组 ,给出了其数值求解方法及计算程序框图,并简要的列举出标准方法计算锅炉水动力的步骤,两者对比,殊途同归。
自然循环锅炉水动力的计算之前,需要解决计算的方法和思路!以下就简要说明水循环动力方法和步骤
自然循环锅炉的水循环计算方法和步骤。
(1)确定循环流量或流速,循环倍率,循环回路的各种压差,以及可靠性指标;
(2)计算时的受热状况、工质流速、压差等参数为管组或回路的平均值,但在进行安全性校验时,需按条件最差的管子进行;
(3)锅炉在通常的负荷变化范围内对水循环特性影响不大,通常只对额定参数进行计算;
(4)对结构特性和受热状况基本相同的回路,可选其中一个回路进行计算。
二、自然循环锅炉的水动力基本方程的建立及形式
(1)压差法:从锅炉液位面到下集箱中心高度之间,计算的上升管压差与下降管压差相等。方程式为:,式中,——锅炉液位面到下集箱的中心高度;、——分别为上升管和下降管中工质的平均密度;、——分别为上升管和下降管中工质流动阻力。
(2)运动压头法:循环回路中产生的水循环动力,在稳定流动时,用于克服回路中工质流动的总阻力。方程式为:
(3)有效压头法:循环回路中运动压头克服上升管得流动阻力后剩余的部分水循环动力,在稳定流动时,用于克服回路中下降管的流动阻力。方程式为:
三.单管路水动力等效计算方法与等效图
1.单管路水动力等效计算方法的第一步要推导给出单管路的水动力等效图。如图1所示:对单管列动量方程,并对各分、汇流点列连续性方程:
P2-P1(ΔP)=ρgH+1/2ρω2Σζ
即:势能+因局部阻力而产生的动能损失
图1 单管示意图
对图1所示的单管路进行等效计算,令:E=ρgHU=P2-P1G=ρωf R=ζ/2ρf2
则可等效为:U=E+RG2
E—流动势 kg/ms2; R—流阻,m/kg; U—压差; G—工质流量,kg/s
根据以上推导,可以给出单管路的水动力等效图,见图2
图2单管等效图
U=E+RG2右端第二项前的符号如图2所示,当工质向上流动时取正号,反之取负号。
2.水动力回路分析法理论基础:
根据流体动力学原理,可以得到以下计算原则:
A:在网状管路中,(如对流管束、水冷壁)流入任意一个节点的工质流量必定等于流出该节点的工质流量,即:ΣG=0。
B:在网状管路中任一回路内各段管路工质压降的代数和为零,即:ΣΔP=0。
以上两点,有一个相似的类比,即,室内采暖管路计算,无论是同程式,还是异程式,都是符合环路的阻力计算平衡的。只不过是,采暖环路的ΣΔP不为零的。
3.水动力回路分析法理论基础:
图3:是一个简化的锅炉水循环图及其管路等效图,现通过该图来分析水动力回路分析法,现通过图3来说明水动力回路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图3水循环回路1及其等效图
为计算图3所示的支路工质流GA、GB、GC、GD,我们假想在回路1、回路2和回路3中分别有回路工质流G1、G2、G3、G4沿回路流动着,其方向如上图虚线箭头所示。由于支路A只有G1流过,因此GA=G1,同样的道理,支路D只有G4流过,GD=G3,支路B则有两个工质流(G1、G2)同时流过,支路工质流应为G1和G2的代数和,即:GB=G1+G2。同理,支路C工质流应为G2和G3的代数和,即:GC=G2+G3。
根据水动力回路分析法的公式:ΣρWf=0,列出三个回路非线性方程组。如果把各个回路的回路工质流作为未知量,那么根据水动力回路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公式:ΣρWf=0可以列出足够的回路方程。联立求解即可。为了使所列的回路方程都能保持独立,应选独立回路作为回路工质流的环流路径。回路工质流量解出后,支路工质流量则为有关回路工质流量的代数和。这就是水动力回路分析法。
水动力回路分析方法,需要求解方程组,求出各回路的回路工质流解出后。可得各支路工质流。接下来的步骤是:确定下降管入口水温、全炉水动力工况。下面我们采用标准方法的水动力计算,并把两种结果相比较。
四、标准方法的水动力计算的简要步骤
1.锅炉的形式确定结构特性与数据模型:
2.各循环回路阻力计算;
3. 各受热面吸热量分配;
4. 各回路水循环计算,得出水循环回路特性曲线;
5. 循环回路中最低、最高水速的计算;
6.回路中受热最弱、最强管各段吸热量计算;
6.1平均工况下管组两端压差确定;
6.2受热最弱管中两端压差计算;
6.3受热最强管中两端压差计算;
6.4受热最弱管中工作点时水速的确定;
6.5热最强管中工作点时水速的确定;
6.6过冷沸腾的校验;
五、采用水动力回路分析法和标准方法的结果比较分析
5.1采用标准方法计算时,各组水冷壁管等效为一根上升管,相当于各水冷壁管的工况相同,多根下降管则等效为一根下降根,相当于每根下降管的工况相同;而采用水动力回路分析法计算时,则完全按照各单管的实际工况计算;
5.2采用水动力回路分析法计算时,考虑了集箱中摩擦阻力对流量的影响;
5.3由于水动力回路分析法是对各受热面中的各单管进行水动力计算,因此,可以在计算中准确地考虑受热面沿宽度和高度方向的吸热量不均匀分布;
5.4在计算对流管束回路时,标准方法是通过上升管组与下降管组的横截面积比来确定上升管和下降管的数量,然后把上升管组和下降管组分别等效为单管计算;而水动力回路分析方法是根据烟气冲刷形式分配每根单管的吸热量,通过数值方法直接求解水动力回路分析方程组,得到对流管束各单管的工质流速,并可确定下降管的数量及位置;
5.5采用水动力回路分析法和标准方法计算的各受热面回路平均工质流量或流速是一致的,但通过水动力回路分析法计算结果可知,对于各个受热面管最低工质流速与单管最高工质流速的相对偏差较大。
六.目前锅炉水动力计算的方式及发展:
目前,锅炉水动力的计算都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计算,非常简单。它采用某种语言程序,并与Microsoft Access和Microsoft Excel相结合,适合进行多种炉型的宽广压力范围内锅炉水动力计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6.1模型通用性强:可以进行对自然循环、超临界锅炉、蒸汽、热水等各种型式的锅炉进行水循环动力计算。
6.2软件适用范围广:能够进行不同用途(电站锅炉和工业锅炉)、多种炉型(前后墙对冲、四角切圆、“W”型火焰、塔式、循环流化床等)、各种压力范围(超临界和亚临界)和各种循环方式(直流和自然循环)的锅炉水动力计算。并适用于锅炉的各种负荷工况。
6.3可靠性强、准确性高:软件的计算结果可以细化到每个管屏的每一根管子,给出其进出口参数(包括压力、温度、焓、干度)以及管内压力降(包括总压降、重位压降、摩擦压降、局部压降、加速压降)。经过各大锅炉厂的多个工程实例验证,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6.4软件使用方便:软件界面友好,操作方便。水动力计算软件安装过程非常简便迅速。输入数据以Access文件保存,输出数据以Excel文件保存,文件的打开和保存方便。
6.5程序可拓展性强:实验测量手段和数值模拟技术的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软件计算朝着更加精细准确的方向发展,有必要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计算。本软件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方式,可以非常方便地对软件中所使用的热负荷分布形式、阻力特性和传热特性公式等进行及时更新。同时,由于软件通用性强,可处理任意布置方式的汽水连接系统,其应用范围将更加广阔,目前已拓展到气化炉的水动力计算中。
1.1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概念/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0理念由于提出的时间比较短,还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和定义。当前较为合理的定义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它是指根据区域水资源潜力,按照水资源利用的底限,制订水资源开发、利用、排放标准,并用最严格的行政行为进行管理的制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是由开发、利用、保护、监管四项制度来构成,再往下面则贯穿了整个水资源工作领域的评价、论证、取水工程管理、计划用水、保护治理、规划配置、监测、绩效考核等若干小制度。1.2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内涵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以水循环规律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制度,是在遵守水循环规律的基础上面向水循环全过程、全要素的管理制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对水资源的依法管理、可持续管理,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有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旨在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的管理,水功能区达标率的提高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条件,而用水效率的提高是水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外在体现。
2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要的科技支撑
2.1完善的水文工作基础水文工作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其主要表现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主要目标的考核需要依靠水文行业扎实的基础工作;地表水、地下水的水量、水质监测,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0的重要基础工作;突发水污染、水生态事件水文应急监测,是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全面提高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汛抗旱的水文及相关信息监视与预警,是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的重要基础;水文及水利信息化建设,是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础;同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需要水文科学的支持和广泛参与[3]。2.2高效的水资源调度能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之一是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这意味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从取水源头出发,从取水总量上进行第一步的/最严格0控制。而我国国情和水情共同决定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居民的生产生活,这也是出现地下水超采以及局部水资源供应紧缺的根本原因。水资源调度作为改变水资源天然时空分布不均的有效途径,能够起到实现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是落实用水总量控制方案的重要抓手,也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性工作。因此提升水资源调度能力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快速和有效实施的重要支撑。2.3准确的用水总量控制模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但是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的研究还未形成体系,不同层次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在具体指标的编制、实施、核算、优化、调控等过程缺乏科学依据,所以难以保证制度实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目前水资源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方法存在大量主观因素的干扰,缺乏系统性、科学性[5]。不过实践证明,基于/自然)社会0二元水循环理论的用水总量模型能很好地协调各方面限制因素,达到科学控制用水问题的目的。它在科学评价流域(区域)水资源量、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用水需求以及公平、高效与可持续原则,通过多目标决策分析将水资源合理分配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部门,确定流域(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从而为取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高效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促进[627]。2.4精确的用水效率控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0分别控制的是取水、用水和排水环节。用水环节作为中间过程,用水效率控制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并且与废污水排放量、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有很大的相关性。用水效率控制是与具体用水行为关系最紧密、效果最直接的管理手段,因此,严格控制用水效率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环节。基于分级控制的用水效率控制能够更精细化地管理水资源,在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为/红0/黄0/蓝0三条线,加强对用水效率的控制力度。对用水效率进行/红0/黄0/蓝0三条线的分级控制,可以将原有的单一控制指标进一步细化,一方面为用水效率的监控提供明确的划分标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用水单位提高用水效率的积极性,还能促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8]。2.5合理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体系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是以水体功能相适应的保护目标为依据,根据水功能区水环境容量,严格控制水功能区受纳污染物总量,并以此作为水资源管理及水污染防治管理不可逾越的限制。红线要求按照水功能区划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净能力,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合理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体系建立所要求的关键部分就是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与限制排污总量的准确核算以及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时空分配的确定。合理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体系能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落实提供前期的基础,也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持[9]。2.6先进的数字流域建设数字流域是对流域的数字化表述,是在现有的流域数字化体现形式的基础上,运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流域,实现流域的再现、优化和预测,对宏观与微观信息都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从而有效弥补现有流域的运行缺陷,帮助解决流域现有问题,优化流域的建设、管理和运行,促进流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0]。数字流域不仅能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流域,再现流域的水资源的分布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通过各种信息的交流、融合和挖掘,综合气象、水文、国土、交通等信息,通过数字化模拟现代化手段,提高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水平。同时也可以为最严格水资源制度的有效落实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11]。
3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理论体系框架
基于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念的认识,以及其内涵的理解,总结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理论并构建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理论体系框架,见图1。同时,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主要内容、理论方法和保障措施进行探讨,以指导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实践、支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战略的规划和实施。
(1)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方法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本质就是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2)人水和谐思想。人水和谐是指/人文系统与水系统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状态,即在不断改善水系统自我维持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使水资源能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久远的支撑和保障0[12213]。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的根本目标就是解决当前紧缺的水资源形势,控制水资源开发总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限制污水排放总量,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达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三条红线。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是确立/三条红线0,实际上是在客观分析和综合考虑我国水资源禀赋情况、开发利用状况、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等方面的基础上,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方面的管理目标,实现水资源的有序、高效和清洁利用。/三条红线0是国家为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各个环节划定的管理控制红线。(2)四项制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四项制度0是一个整体,其中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具体内容,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是落实前三项制度的基础保障。只有在明晰责任、严格考核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发挥/三条红线0的约束力,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目标。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具有联动效应。任何一项制度缺失,都难以有效应对和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复杂水问题,难以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包括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水循环理论、水量平衡原理、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和水体排污总量控制理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理论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的基本支撑,也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体系的基础。(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指在维持水的持续性和生态系统整体性的条件下,支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和满足代内和代际人用水需要的全部过程[14215]。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一种在不超过水资源再生能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或者保持以前的发展速度的前提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地球上的水资源量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是由于水循环的存在,才使得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可能。由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实现最严格水资源制度本质上就是要在取水、用水、排水三个方面严格控制,减少水资源开发量、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体排污总量,以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承载、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2)水循环理论。水循环是联系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纽带,是水资源形成的基础。也正是由于水循环的作用,使水处在永无止境的循环之中,也使得水资源成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因此,水循环的存在是水资源可再生性的基础,也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水循环理论的研究是开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研究的基础。水循环的机理和特点决定了水循环是永无止境的,但是可再生并不意味着无限可取。因此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一定要转变观念,实施最严格的管理,以保证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水量平衡原理。水量平衡原理是研究一切水文现象和水资源转化关系的基本原理。水量平衡原理的提出从根本上说明了水资源是有限的,不是无限可取的。水量平衡原理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的基础理论。从本质上表明了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红线的根本意义以及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红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水量平衡原理的存在,决定了宏观和微观上的/开源0措施均不是解决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根本措施。只有严格的/节流0措施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4)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水资源优化配置泛指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开源与节流并重,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利用系统科学方法、决策理论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统一调配水资源;注重兴利与除弊相结合,协调好各地区以及各用水部门之间的利益和矛盾,尽可能地提高区域整体的用水效率,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16217]。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质就是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方面提高水的分配效率,合理解决各部门和各行业(包括环境和生态用水)之间的竞争用水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促使各部门或各行业内部节约高效用水。(5)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就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维系的需水要求,以提高水资源的单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水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流域或区域内的水循环转化机理是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理论基础[18]。加大推进工、农业节水技术和居民生活节水器具、合理有效的水价体系、流域或区域内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都是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直接效用就是提高用水效率,杜绝各种用水浪费,更进一步的减少取用水总量,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6)水体排污总量控制理论。水体排污总量控制是指根据一个流域、地区或区域的自然环境及其自净能力,根据水环境质量标准,通过控制污染源的排污总量和相应的污染物处理措施,把污染物负荷总量控制在自然水体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19]。水体排污总量控制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流域或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通过行政与经济干预以及各种技术措施,逐步将污染物排污总量控制在水环境容量范围之内的过程。(1)科技支撑保障的建设。先进技术和制度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实施提供科技保障,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实施的前提。目前其研究和建设情况还很薄弱,现有的技术条件还不足以支撑最严格水资源制度的实现。因此,要加快基础水文信息数据的采集和观测,健全全国水文观测站点和水文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加快对于/自然)社会0二元水循环理论的用水总量模型的研究,系统提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快节水型生产工艺、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器具的推广和实施,建立精确的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体系;加快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与限制排污总量核算和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时空分配的研究,确定合理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体系;加快数字流域建设,实现对全国河湖水系的数字控制和管理。(2)/三条红线0指标选择和控制指标的分解的研究。/三条红线0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进行管理的一个明确的界限。同时,/三条红线0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当前反映取水、用水、排水过程的指标很多,但是缺乏将其作为统一整体考虑的指标体系,因此,要加快完整控制指标体系的研究。还要迅速着手于对国家层面的宏观控制指标进行分解的工作,建立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红线指标体系。(3)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的建立。要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国务院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干部和相关企业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具体考核办法由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4)水资源监控体系的建设。全面提高水资源监管能力,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必要手段。加快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管理、水功能区管理要求相适应的监控体系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迫切需要。加强省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加强对重点取用水户取水、主要入河排污口等的适时监控;加快水资源信息化建设,实现水资源管理向动态、精细、定量和科学管理转变。(5)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的完善。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切实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拓宽投资渠道,建立长效、稳定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保障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经费,对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节水技术推广与应用、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给予重点支持。(6)政策法规和社会监督机制的健全。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广泛深入开展基本水情宣传教育,强化社会舆论监督,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听取各方面意见,进一步提高决策透明度。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展工作。
二、奋斗目标
做好学生初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的衔接工作,扎实完成高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为高中毕业会考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高一新生虽然在初中学过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对世界的、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所了解,但由于中考不考地理和初三不开设地理课,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可以说非常有限,对地理教学的观念,也仍保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即认为地理是“副科”。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1、转变学生观念,提高学生素质。
2、做好初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的衔接工作。
3、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主要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5、初步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会应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五、本学期教学内容
单元
基本规律和原理
与人类关系
宇宙环境
日地关系
地球运动关系及其意义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利用
大气环境
大气环流
气候的形成与变化
气候资源与灾害
大气环境保护
陆地与海洋
海水运动;地壳物质循环
内力作用于地貌
水循环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循环的意义
自然资源和
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分布规律
自然灾害发生发展机制
自然资源和能源
地质灾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
1、转变观念,改进教法,增强师生关系,实施开放教学。
2、理解记忆为主,强化训练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