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安全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从整体角度而言,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但当前的社会环境角度而言,当代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相当大,因此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且表现出隐蔽性强、影响持久、涉及面广及难操控的特点。如若不及时加以疏导,定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引发严重的恶性事件。为此,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2年4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2005年1月)。可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非常必要。
二、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的重要意义
从理论角度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属于心理认知偏差,且若受到某些特殊诱因的影响,此类心理认知偏差定会引起个人行为失范或做出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例如,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事件便很大程度上由林森浩的心理问题及诱导因素所致。可见,若大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且未得到及时的纠正,定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引起系列不良的行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具体表现为:(1)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即某些学生的个人心理较为阴暗,一遇到事情便往坏处想,且生活及学习中也不善与人交往;某些学生性格孤僻且自闭,对待问题的心态较为消极,如此情况皆会引起心理健康问题。(2)家庭环境因素,即某些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或家暴家庭成长的学生心理负担往往较重,因此不愿与人交往或不愿让同学知晓自己的家庭状况。(3)学校环境因素。知识教育过程,学校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够的关注或在处理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时所采取的手段欠公平等皆会激发学生的过激行为,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本章节笔者试图从下列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1)优化心理健康课程,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关乎到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因此学校方务必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若大学生具有优异的专业成绩,但心里不健康,则定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可见,学校方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进行优化,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此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提供条件。
(2)加强文化教育,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由大学阶段的目标不明确所致,因此大学教育过程,应注重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个性培养及潜质开发。换而言之,我国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潜质的开发尚待加强,具体从下列方面进行把握:1.传统的教育知识论仅把教育过程看作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如此直接忽略对人的智慧的开发及人的道德的培养。此外,应试教育仅把学生看作知识容器及纯粹客体,且获取的目标结果具有某种狭隘性,而非智慧的吸取过程。2.教育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因此功利化与工具化价值的实现过程,教育的重点应为适应性教育,但同时也要兼顾到超越性教育。
(3)重视生命与心灵的教育,即强化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使之了解生命的本质及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当今社会环境充斥着更多的压力及竞争,因此高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兼顾到对学生生命与心灵的教育,由此让当代大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及培养更强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4)整合资源及建立健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学生的教育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组成,且学校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坚强后盾;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我国高等院校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因此学校有必要与专业的心理医院联合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就心理疾患进行防控合作,同时开设24小时心理咨询与辅导援助热线。此外,大学的心理教育顾问由心理专家及医院医生担任,以便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究,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之,面对当前的社会环境,高等院校务必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的防范,具体从上述四方面进行把握,由此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出专业知识过硬及心理健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袁永红,王效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2:323-324.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安全教育;职业规划;积极心理学
一、高校大学生安全比较突出的现状
(一)在校大学生学业安全问题
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随着学分制的实行,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同时,对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学习自主性提出更高要求。在大学里还有一些学生把挂科当成“荣耀”,平时不认真学习,上课能逃就逃,通宵玩游戏,导致成绩下滑、补考、旷课、违纪等问题而延迟毕业。还有部分大学生期末考试就临时抱佛脚,只求能及格;沉迷游戏、沉迷网络、逃课等现象;没有成就感、没有理想、没有抱负、求知欲不强烈、学习没有紧迫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对前途迷茫,就业选择困惑,未来发展不确定。这些现象的本质是学生没有学习计划,对自己的将来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没有长期目标,又无近期学习计划。因此,对学习有逃避心里,缺乏自身考虑,才会出现荒废学业。
(二)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安全问题
1.身体健康状况
大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在异地学习,远离家庭。在这一阶段自尊心和自信心强,强烈要求独立,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惯也就影响自制力还不够强的大学生。调查显示,在男生群体里,承认自己吸烟的占13%,承认自己饮酒的占30%;在体育锻炼方面,男生有27%的学生以“没有时间”“缺少运动伙伴”为理由不参加体育锻炼,女生有50%不爱参加体育锻炼;对于身体症状方面,30%的学生感觉自己“注意力不集中”,33%感觉自己“情绪低落”,35%的学生感觉“记忆下降”,有28%的学生有“失眠多梦”等现象。
2.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对多所高校新生入学前心理健康测查了解,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但有少部分存在抑郁、焦虑症、精神分裂症;部分学生对大学生活还比较迷茫、个性有些较偏执、担心陌生的环境;敏感、强迫及其他烦恼。大学生活动范围限于从家门到校门,并没有更多的机会深入社会、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容易使他们陷入理想主义。部分学生情绪不稳定,起伏大,易兴奋、冲动、喜欢感情用事,容易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他们成功时情绪是积极的、愉快的,甚至骄傲自满,这种情绪被激起,即使刺激消失,还会转化为心境。他们受到挫折时意志消沉、悲观失望,贬低自己,这种消极情绪一旦产生,对所有事情提不起兴趣。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常不顾客观条件,不理智,固执己见,急躁冒进;热情高,但缺乏韧性和持久性,容易随时间推移和困难的增加而失去信心,导致事情有始无终。
(三)校园贷侵入校园
部分学生家里经济有困难,为了自身求学的需要或创业资金的不足通过校园贷来缓解;还有部分由于社交范围较广、或受到他人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攀比消费,导致他们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但自身资金无法满足大量的消费支出,只能通过校园贷来弥补;同时,金融机构信用贷款只限于困难学生学费部分,对大学生其他需求信贷不支持,这也是导致民间非法贷款渗透到各高校原因;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的飞速发展,线上业务平台繁多,网上消费十分方便,各种支付方式恰好符合资金不足学生的消费欲望;线上线下形式贷款方式多样化,金融监管部门信息技术还无法全面监管;许多大学生没有相关金融知识,忽略了高利息、高费用的事实,最后造成无法支付高额本利额。
二、新经济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1.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是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先决条件
大学生是未来的中坚力量,对整个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不同的社会思潮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才能为社会繁荣昌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大学生思想教育应与时俱进,既要跟进时展,又要符合大学生自身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也是在社会思潮多样化的背景下的必然需要。在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适应和驾驭现代社会复杂环境的迫切需要
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人生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还不够坚定的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非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的定型。正确的人生观是促进社会和谐,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大学生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都会产生积极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利益诉求多样性、分配方式多样化,人们思想的自主性和差异性也突现。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创新发展意识、创业就业意识,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缺失、理想信念迷茫、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人生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适应和驾驭现代社会复杂环境的需要。
(二)大学生学业安全教育途径
教师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分析自我特点、自我定位后,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目标,在大学期间开展持续自身的培养,并积极实现其目标的过程。教师引导大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来考虑。若是对自身认识不足,规划也就无法实施,就很容易出现迷茫,不知所为。同时,学校还应开展多元化的活动对大学生的理想追求与自己需求加以引导,如入学第一天开展专业介绍及在专业老师引导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第一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辩论赛、演讲等活动;暑期开展新生社会实践活动或专业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自己将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对自我进行深层了解,为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进而明确学习需求。
(三)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管理途径
1.身心健康教育理念
首先,身心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完善身心健康工作机制,借助学校自身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创新工作方式,把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环节,如创新身心健康教学方式方法,体育教师和心理专业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完善心理宣泄体验馆、心理咨询工作室;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如大一新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体育课程四年不断线;严格管理学生作息时间等。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长,学校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让家长增强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2.创新身心健康教育模式
大部分高校还是以矫治和预防为主导,对少数身心健康存在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帮助和输导。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新经济环境下大学生面对将来就业、生活的不确定,影响身心健康诱因也就客观存在。因此,倡导积极心理健康学为主导,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治愈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让他们学会解决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也是素质教育中提倡的“立德树人”的体现。积极心理健康学可以发掘学生乐观向上的品质,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理念。教师通过构建以教育为主,预防和干预为辅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积极心理的开发,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多层面共同和谐发展,针对性强的立体教育模式。
3.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
2018年11月《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指出: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时了解遭受欺凌、校园暴力、犯以及沾染等学生情况,并提供心理创伤干预。要创新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方式,通过“校社合作”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心理服务机构,为师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要定期对师生开展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师生心理疏导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将由过去的心理疾病干预和矫治模式,转为学习咨询、职业生涯咨询等领域扩展,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丰富心理咨询内容,主要面向精神正常人群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如择业求学问题、社会适应问题、情感问题等。在关注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家长、关注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服务,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
4.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也需要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得更科学化与现代化,推广应用更方便快捷,更容易让大学生接纳,自主参与学习。如: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开设网络课程、慕课、智慧树在线学习;心理专业人士在线咨询、在线进行心理测试、BBS等形式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四)校园贷防范措施
1.学校层面
应加强大学生金融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风险意识,针对非金融专业学生开设金融专业知识课程,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金融风险防范的教育;培养学生理性消费的意识;学校加大互联网信息安全监管力度,在校园110信息平台上增加大学生上网安全保护措施。
2.国家层面
金融监管部门严格审核校园贷款业务;对放贷企业催收行为提出规范要求;鼓励正规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大学生信贷产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地方银行积极探索校园贷业务,让校园贷款合法合规化,以防民间非法校园贷款侵害大学生利益;建立大学生征信机制,完善大学生信用系统,对不良记录的大学生严格其贷款条件。金融监管部门完善信息技术系统,对信贷业务资金流向进行全方位监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加大法治监管力度。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 发展 趋势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36
1 前言
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其心理状态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国家迅速发展的保障。网络的不断发展,给大学生的观念,心理都带来很大的冲击。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日渐突出,受到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就像去年的“网友‘走饭’自杀事件”,今年的复旦投毒案等也都充分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刻不容缓,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使这些悲剧不再发生。如何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虽然目前还在不断摸索阶段,但是可以借鉴传统的教育模式,来探索适合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主要的外在因素是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题都有所关注,采取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措施,但这些措施多流于形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深度不够或时效不长,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更是缺乏。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处于空白的阶段。高校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完善,是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产生的外在因素。
2.2 内在因素就是大学生本身对自己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不足
大学生面对种种心理冲突时,不能及时对自己进行心理自我调适以及调适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是大学生产生诸多网络心理问题最为基本的原因。网络的普及,对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由此也产生了各种网络心理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虚拟我”与“现实我”的冲突。现实世界是复杂和具体的结合体,当大学生的“现实我”得不到别人的肯定、体验不到成功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回避的态度,然后把目光投向网络所提供的虚拟世界,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寻自我实现的价值。
第二,网络交往需要与现实自我封闭的冲突。网络的虚拟性和身份的隐匿性,在大学生看来是他们安全交流的保障,于是他们就放下心理的芥蒂,在网络中,大学生通过发表评论、开通微博、微信、QQ聊天等网络活动流露自己真实的情感,缓解内心的压力、吐露自己的心声。但是长期活动在网络世界的大学生对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慢慢疏远,忽视面对面的交流,导致一些同学自我封闭的情况加重。
第三,性生理和性心理日渐成熟与大学性教育欠缺的冲突。这个话题不仅是大学生这方面教育的缺失,更是中国传统教育很讳疾的一个话题,我们的孩子不像西方的孩子那样从小就接受性健康教育,中国的教育往往把这些东西隐藏起来,不去教育孩子这方面的问题,这就导致了中国学生认为性健康不能拿到台面上去学习,他们往往会转向虚拟的网络去了解。尤其是大学生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日渐成熟,由于他们从小对这方面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会选择在网络上去了解,而网络上的价值观是多种因素在起作用,大学生很有可能在这方面产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大学生可能会因为这些心理问题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2.3 客观原因就是互联网特点符合了大学生心理需求
网络空间的隐蔽性,开放性以及传播的迅捷性,是大学生进行心理压抑释放的主要渠道和选择。他们可以在网上释放压力,张扬个性,还可以了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动态。这些互联网的便利导致大学生对网络的热衷和追捧。甚至有的大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恋爱,网络这种交流方式让他们不用担心自己外貌,他们之间可以进行平等的交流,与现实社会脱节,久而久之,这就会导致大学生网络心理出现问题。
3 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3.1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
首先,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发展,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主体,尤其要重视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在课堂、课程、讲座、社团活动中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专题,同时要通过班级、宿舍、微博、QQ群、微信群等多平台、多途径对上网学生的网络心理和行为进行引导。通过“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结合,产生合力,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另外,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要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及时了解到学生网络心理状态并适时给予关注,防患于未然。其次,高校也要重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作用于大学生的网络活动,保证其心理健康。
3.2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网路的监管和网络立法
目前我国相关网络立法还不是很成熟,网络缺少相应的监管。所以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立法和网络监管,创造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这样才能有利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
3.3 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大学生自己在网络中要严于律己,提高自己的自我调适能力。抵制网络上不良的价值观,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巧玲,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J].现代大学教育,2011,(6):81-86,111.
[2]张由菊.“E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24):260-261.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2-1136-01
【关键词】 性教育;卫生服务需求;;学生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现状及性教育需求,选择在大学阶段开展性健康教育的适宜内容和有效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中进行科学、系统的性健康教育,让大学生全面了解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笔者于2007年8-12月对青岛市4所综合性大学的1 337名在校大学生采用自编问卷进行了调查,期望能为大学性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关信息。
1 对象与方法
选择青岛市4所综合性大学全日制在校本科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总样本量为1 337名。发放问卷,当场填写,当场密封,当场收回。回收有效问卷1 298份。其中一年级学生337名(26.0%),二年级327名(25.2%),三年级342名(26.3%),四年级292名(22.5%);男生671名(51.7%),女生627名(48.3%);文科生391名(30.1%), 理科生478名(36.8%),医学专业学生296名(22.8%),艺体专业学生133名(10.3%)。年龄16~26岁,全部未婚。
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生源地、专业、年级、恋爱状况、状况等一般情况[1-3]。另外,针对在大学阶段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设计4个问题,除给予备选答案外,还可自由作答。完成问卷后由被试亲自密封,以消除顾虑,保证回答问题的真实性。
数据录入SPSS 10.0,对不同性别组、年级组的被调查者状况做χ2检验。
2 结果
2.1 恋爱及状况 报告现在有恋人的被调查者776名,占59.8%。330人报告曾经有过,占25.4%,其中男生179名,女生151名。第1次的年龄最早的是14岁,最晚的是25岁。男、女生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四年级学生发生率分别为27.5%(90/327),28.7%(98/342)和36.0%(105/292),明显高于一年级学生(11.0%,37/337)(P<0.01),四年级学生发生率高于二、三年级学生(P<0.05)。
2.2 性教育状况
2.2.1 性知识获得途径 110名被调查者(8.5%)报告现有性知识是通过学校课堂获得的,890名被调查者(68.6%)报告通过网络、书籍、电影等获得,217名被调查者(16.7%)报告从父母、同学、朋友等处获得,81名被调查者(6.2%)从未接触过有关信息。
2.2.2 性健康教育需求 986名被调查者(76.0%)认为有必要在大学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并设为必修课;132名被调查者(10.2%)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此类课程;117名被调查者(9.0%)表示无所谓;63名被调查者(4.8%)认为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会造成不良后果。
2.2.3 性健康教育方式 982名被调查者(75.7%)认为性健康教育应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开展;91名被调查者(7.0%)认为应该以同伴教育方式开展;181名被调查者(13.9%)认为应该建立性健康咨询中心,以单独咨询的方式开展;另有23名被调查者(1.8%)建议建立专门的教育网站;21名被调查者(1.6%)建议通过月刊、宣传册的方式开展。
2.2.4 性健康教育内容 此项为多选题,1 159名被调查者(89.3%)认为性健康教育应该包括性生理知识;724名被调查者(55.8%)认为应该包括性心理知识;1 176名被调查者(90.6%)认为应该包括性道德教育;1 053名被调查者(81.1%)认为应该包括避孕、性传播疾病知识;679名被调查者(52.3%)认为应该包括性法制知识。
3 讨论
此次调查显示,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有过,还有很大一部分正在恋爱的学生需要面对这方面的问题。大学二年级和四年级是发生率显著提高的2个时期。进入大学之后,学生学习压力减轻,生活环境相对宽松,恋爱的机会增多。大一新生经过1 a的适应期,随着恋爱关系的确定、思想观念的转变,发生的概率显著提高。大学四年级学生由于临近毕业,与恋爱对象的关系相对稳定;同时与社会的接触增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可能会改变原有的性观念、性态度而形成新的认知体系,从而发生率再次出现显著提高。建议大学的性健康教育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并贯穿整个大学阶段。
虽然我国已经通过立法规定了在校学生应该接受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但是此次调查显示,学校性教育的效果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通过互联网等媒体获得的性知识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往往会对学生造成误导。在校大学生已经认识到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中国传统的性观念以及20世纪60年代美国安全性教育带来的后果也让少部分学生心存顾虑[4]。
大学校园是以教学为主,学生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学习课程。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性健康教育,是性教育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同时,采取普遍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有特殊需求的群体和某些涉及隐私的问题,如意外妊娠、性心理障碍等,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提供单独咨询。
近几年有部分媒体报道大学生性道德缺失、失范。但此次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最重视的是性道德教育。借鉴国外性教育策略的变革[5],建议在大学开展性健康教育应该以人格为基点,在教授安全方式的同时,更要提倡“性纯洁”教育。只有开展科学、系统、规范的性健康教育,才能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4 参考文献
[1] 孔晓牧,赵春燕,张婧婕,等.北京市416名大学生婚前性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7,28(9):788-789.
[2] 罗恋梅,陈静,周乐,等.成都市大学生性观念现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306-311.
[3] 姚信,俞文娴.大学生的性教育现状及其对策.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41-42.
[4] 杨素萍.从安全到“性纯洁”.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6):47-50.
1 微信的产生及对大学生的影响
微信是2011年由腾讯公司推出的新型人际交流软件,其一出现就受到了广大受众的青睐。当今社会,80%的大学生都安装了微信软件,微信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微信的语音功能深受学生的青睐,这种交流方式很亲切,而且不浪费钱财。通过语音,我们可以了解到说话人当时的状态,推测出当时所处的环境,声音让人觉得更亲切,更具有感染力。微信朋友圈,安全性比较高,陌生人无法查看你朋友圈的内容。微信的公共平台可以推送各种的消息,这既是一种营销策略,又是一种时尚的表现。微信中的“微视频”可以栩栩如生地展现你的讯息,微视频的内容既生动又丰富,这一功能吸引了无数的粉丝。微信运用自己独特的功能丰富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所带来的影响有好也有坏,微信也是如此。微信中的“搜索附近的人”这项功能就可能为不法分子提供良机,大学生的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较差,警惕性不强,如果不加防范地使用这一功能,就容易给自己带来危害。
因此,当今大学生要增强安全意识,正确使用微信功能,充分利用微信的积极功能为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服务。大学生还要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多接收对自身有利的信息,排斥有害的信息。
2 微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途径主要来自课堂教学和网络两种途径。大学生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也有必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满足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将微信运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可以弥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不足,还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加趣味。微信的出现缩短了时空距离,在微信的使用人群中,大学生占有较大的比例,大学生普遍使用微信,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微信结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以微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就出现了可能的契机。
微信既可以拉近大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又可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学生的互动性,所以微信有必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
3 微信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3.1 通过微信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添加学生为好友并建立微信群,从学生的言语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朋友圈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教育,促进大学生性格的完好发展。
3.2 利用公众平台发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公共微信平台是以群发的方式实现与特定群体的交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创建一个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消息给学生。推送的内容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增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选择推送内容时,不能只是纯理论的知识,文章中要有具体的案例,使学生在心理上慢慢得到成长。这个微信平台不仅要按时推送内容,还要设置问题情境及解决方案。学生在出现某方面的心理问题时,可以及时找到解决之道,心理咨询教师要为学生的咨询保密,学生当面不敢咨询的心理问题,教师在微信中作解答时要有耐心,努力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3.3 利用微信进行问卷调查
每一届大一新生入校时,学校辅导员就要将学校的微信公众号推荐给学生,学生关注之后,首先收到的消息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链接。学校要随时更新调查信息,以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大一新生对于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难免会出现心理问题。导员要及时和新生交流沟通,缓解学生的烦恼和压力。
4 微信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微信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第一,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心理咨询,解决心理困惑。第二,微信的语音功能可以将黑白无声的字词转变为有语有调的声音,学生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听到教师的和蔼语调,可以促进心理治愈质量的提升,也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第三,学校心理咨询微信平台不仅可以面向学生,也可以面向大众。心理知识的普及范围可以得到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范围也会扩大,可以促进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第四,大学生使用微信公众平台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学校可以利用公众平台为大学生发送心理健康教育的小故事,进行问卷调查,展开心理辅导。微信的出现补充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更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降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5 微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5.1 促进教育工作的展开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微信的教学手段,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对于学生而言,方便学生积极咨询心理健康问题,获得及时的心理疏导,防止心理问题的出现。教师利用微信可以向学生传授预防心理疾病的经验,学生可以利用微信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师生双方在交流中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微信中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方便快捷,还具有一定的私密性,这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提供了便利。
5.2 控制学生玩微信的度
很多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手机不离手,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微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手机,防治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大学生在进行微信心理咨询时,要把握好时间,不能让微信影响了学生日常的生活,学生在闲暇之时,应该多多运动、读书。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疏导,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使用微信的度。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整,防止学生过度地使用手机而对微信产生依赖心理。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健康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512.9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6-0550-03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教育;知识;学生
艾滋病主要侵犯青年人,一半以上的新感染出现在15~24岁的年轻人,而其中大多数通过性途径传播[1-2]。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7年中国艾滋病联合评估报告显示:我国艾滋病流行因素广泛存在,性传播途径逐渐成为主要的传播途径,报告病例中通过性途径传播的百分构成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同时近年来,梅毒发病率迅速增长,全国梅毒报告发病率从1987年到2006年,年均增长30.7%[3]。控制艾滋病/性病传播,青年人是关键因素[4],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性病关联的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和迫切。本研究探索针对大学生的,简单、有效而又易于实施的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模式,以便能够在大学中进行大规模的艾滋病/性病关联的健康教育。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浙江省经济均较为发达、交通便利、文化气息浓厚4个城市的4所大学。4所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均在1万人以上,均设置有外语学院、艺术学院和信息学院。研究对象为4所大学这3个学院的二、三年级学生。随机选择其中2所大学为教育组,其余2所为对照组。在教育组中,前后2次调查可以关联的学生为1 153人,分别占参加2次调查学生的79.5%和71.2%;对照组为1 822人,分别占参加调查学生的62.7%和83.4%。
1.2 方法 根据2003年调查结果[5],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与性有关的问题及其行为环境,制订初步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内容、方法和评估问卷。2005年,在浙江省两个城市的2所高校二、三年级学生各约1000人中进行预试验,其中1组为干预组,另1组为对照组,观察项目的运作过程和干预内容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健康教育内容、方法和问卷等。此后,在预试验干预学校和另1所城市的1所大学举行各4组专题小组访谈,每个学校各2组男生、2组女生,对使用的调查问卷、授课课件、录像带、小册子以及海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根据预试验和定性访谈结果,制定一份详细的操作手册,在4所大学调查开始前,结合操作手册,分别对调查员进行培训。1所大学内3个学院同时开展调查。各学院的辅导员负责组织学生到指定的教室参加调查,调查分2个阶段进行,即基线调查和追踪调查,时间间隔为3个月。2006年9月或2007年3月,分别在4所大学实施基线问卷调查,此后在2所教育组学生中实施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分别于2006年12月或2007年6月,在4所学校分别实施追踪调查。
1.3 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和内容健康教育方法包括多媒体授课、DVD播放、小册子发放和张贴海报。通过班级辅导员,以1个或多个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至学术报告厅或教室,进行1次多媒体授课,接着播放衣原体宣传和安全套宣传DVD,总时间约50 min,最后对每位参加培训的学生发放一本小册子。同时在学生宿舍、食堂等学生经常经过的地方张贴海报。
1.3.1 多媒体授课(幻灯片,约40 min) 由疾控中心专业人员授课。主要内容:有关艾滋病的基本概念;艾滋病的传播流行状况;大学生与性有关的健康问题(艾滋病、性病、怀孕、人工流产);性病、人工流产可能会对健康造成的后果;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感染性病;怎样才能预防性病、艾滋病、怀孕;树立正确的性安全观念;网络与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关系等。
1.3.2 衣原体知识DVD(约7min) 主要内容包括:衣原体感染在我国是一种主要的性病,在青少年女性中增加特别明显;衣愿体感染的症状很难被察觉,只有极少数的人接受诊断和治疗;衣原体感染任其发展,得不到及时治疗的话,女性会导致很多严重的健康问题。
1.3.3 安全套宣传DVD(约3 min) 主要宣传安全套的功效。
1.3.4 小册子 主要内容为授课课件的内容。
1.3.5 海报 主要内容为浙江省近年青年人艾滋病和学生中性病的发病趋势以及敦促思考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1.4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比较教育组与对照组前后2次调查学生知识水平变化情况。
2 结果
2.1 教育组与对照组人口统计学特征 教育组与对照组基线调查结果显示,2组学生均以女性为主,绝大多数学生居住在学校宿舍,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但教育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而对照组学生则以城镇为主(表1)。
2.2 预防怀孕/性病/艾滋病知识 避孕药能避孕的知晓率教育组虽有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表2)。对体外不能避孕的知晓率,教育组上升了20.4个百分点,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认为在安全期发生,不使用安全套也不会怀孕是错误的,由教育前的42.4%上升到教育后的57.0%,而对照组2次调查无明显变化;使用安全套能防止怀孕的知晓率,教育组与对照组2次调查结果均没有明显变化;使用安全套能防止感染性病以及艾滋病,教育后知晓率明显上升,均增长了17.7个百分点,对照组使用安全套预防性病传播的知晓没有明显变化,而预防艾滋病虽有上升,但幅度仅为5.3个百分点。
2.3 性病相关知识变化 通过健康教育,性病可以通过和传播的知晓率明显提高,教育组分别上升了8.9个百分点和10.6个百分点;而对照组2次调查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别(表3)。乙肝也可通过传播,教育组和对照组2次调查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教育组较对照组上升幅度大(14.4个百分点和4.0个百分点);同样,关于感染了性病,不一定会出现症状,教育组的上升幅度明显比对照组要大(21.7个百分点和6.6个百分点);一些性病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妇女得子宫颈癌;性病不及时治疗,妇女怀孕有可能导致宫外孕;感染了性病,就更容易通过感染艾滋病;这些感染性病的后果,教育组2次调查的知晓率明显上升,而对照组则未显示统计学意义或上升幅度明显小于教育组。
浙江省是我国性病发病最高的省份之一,教育组上升幅度为33.4个百分点,而对照组为7.8个百分点;近几年我省学生中的性病感染人数上升很快,教育组上升了21.9个百分点,而对照组2次调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艾滋病相关知识变化 认为感染艾滋病病毒,一定会出现症状是错误的,教育组2次调查间有显著性差别,而对照组则未显示显著性差别(表4);政府提供艾滋病病人免费抗病毒治疗,教育组较对照组上升明显(16.2个百分点和8.5个百分点);虽然有抗病毒药物,但艾滋病还不能治愈,教育组2次调查无统计学差别,而对照组明显下降;各市和大多数县级疾控中心提供免费VCT(自愿咨询检测)服务,教育组上升了11.5个百分点,而对照组变化则无统计学意义;艾滋病正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教育组上升了3个百分点,但对照组则为负增长;通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正在上升,近几年我省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上升很快,我省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群主要是青年人,教育组分别上升了5.0,17.7和12.8个百分点,对照组均为负增长。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对大学生进行授课、碟片播放和小册子发放,能够提高大学生性生殖健康和性传播疾病相关知识水平。经过配对,2组2次调查人群前后均为同一人群,因而报告的结果较为正确可靠。
授课、DVD碟片播放利用多媒体技术,集教育性、艺术性为一体,改变了传统教育的讲座效果,借助于图片和动画,更清楚、更生动地宣传相关知识,调动受众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为扩大信息的暴露频率和有效到达率,从多渠道强化信息,在课件、DVD、小册子和海报的内容上保持和谐统一,保证了效果的最大化。
意外怀孕和性病感染的后果对青少年来说,可以是毁灭性的[6]。以前的文献表明,为数不低大学生在中使用体外和安全期避孕[7-8],这可能与他们对这2种方法效果的不确定性较低的认识有关联,教育后知晓率明显提高;以前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使用安全套主要是为了预防怀孕,而不是艾滋病/性病[9-10],教育后教育组对安全套的防病效果的认识明显提高,从而使他们对安全套的作用的认识更加全面,这可能会促进他们使用安全套以预防怀孕和艾滋病/性病。
由于青年人的性观念越来越开放[11-13],的形式日益多样化,但对和也能传播性病的认识不足,通过教育明显提高。我国是肝炎大国,15~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高,达8.57%[14],但大学生知道乙肝可通过传播的不到40%,教育后提高到了53%。健康教育也明显改变了大学生对性病不一定出现症状的认识。性病对女性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如子宫颈癌、不孕不育、宫外孕等严重后果,教育后对这些知识知晓率的提高可能会增加他们对安全套的使用。提升大学生对浙江省较高的性病发病率以及学生中感染性病的人数上升的认识,对于增强学生危险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是来自于学生自己身边的事情,这样的信息对于他们特别敏感。浙江省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上升很快,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群主要是青年人这方面知识的提高具有同样的意义。
免费抗病毒治疗、免费VCT(自愿咨询检测)服务是我国“四免一关怀”政策的重要内容。通过教育,大学生的政策认知水平有很大提高。大学生是素质很高的群体,对他们培训之后,可以利用他们宣传国家艾滋病防治政策和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艾滋病正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通过感染的人数正在上升,教育之后这方面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提高,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艾滋病正向他们走来的危险意识。
有些知识变量教育组2次调查结果没有显著变化,这可能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基础知识水平已较高,很难再有提升;另外,对照组一些知识水平也出现了上升,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参加了基线调查的学生对于感兴趣的问题会主动关注,从而提高了知识水平。
在设计时充分结合目标人群文化因素的干预项目更可能是有效的[15-16]。此次调查采用的健康教育方法,通过预试验和定性访谈,充分听取和考虑大学生对干预内容的意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在今后对大学生开展的艾滋病宣传教育中,可以作为一种选择手段,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Young people atrisk: HIV/AIDS among America’s Youth. October, 2003..
[15]STEVENSON HC, DAVIS G. Impact of culturally sensitive AIDS video education on the AIDS risk knowledge of African-American adolescents.AIDS Educ Prev.1994, 6(1):40-52.
【摘 要】 以教育教学构建大学生心理教育模式的基础,以服务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养成,通过排查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研究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育工作常态,形成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关键词】 心理健康;大学生;创新;模式
构建符合时代特点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高校教育研究中重要的课题,今年来随着校园暴力和突发事件的频发使得这个问题更加的迫切。在过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我们注重课堂理论的教育,同时也建立了心理咨询、课外活动等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及时、有效还是显得不够,为此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上,进行创新成为此文研究重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长期和日常化的教育任务,在高校内一直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知识教育上做得较为认真,学校专门为学生设置了必修课程,但是在教学形式上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很难通过课堂教学对心理健康知识形成认同。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部分,学校大多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展开,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有比较充分的活动自由。但是,由于活动与课堂教学相割裂,没有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发挥期望中的教育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1.教育为先,树立健康心理的基石
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课堂的知识教学,但是仅仅是知识教育难以将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内心自我的需要,所以改进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途径势必能够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在原有公共必修的基础上设置可供学生进行选择的选修课,从生活中结合案例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选择并且丰富选修课的教学形式,从传统的班级课堂讲授方式到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以我校的心理健康活动为例,在每年学校会组织心理健康节,宣传册子、宣传视频、还有临时搭建的心理咨询室,以及提供给大家一起参与的心理测试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最后,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后作业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设置开放型的教学问题,让学生以小论文、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让作业更能体现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2.服务为主,引导健康心理的养成
在学校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大学生学习生活都发生在校园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去关注。在学校内建立多级心理健康服务部门,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主,根据学生的人数,在学院内分级建立心理服务站,心理健康服务点。向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知识,播放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影视作品,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通过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一方面可以分流心理健康任务的负担,另一方面,通过分流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资讯服务,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健康问题。以我校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数据,在进行分层服务以后,每年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人增加了近200人次。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校园突发事件也明显减少,从学生表现出来的状态看W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3.排查为辅,细化心理健康的教育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科学有序的心理危机机制。在学校建立以宿舍为单位的排查措施,同时班级每个月展开一次心理健康排查工作,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个常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在排查工作进行中辅导员或者管理要对重点学生或是心理问题高危人群进行面对面的谈话,并为其制定心理教育方案。除此之外,学校应该逐步建立从心理服务到校医院、以及专业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机制。来面对紧急突发事件。以我校心理健康排查为例,在过去一年中每个月各班级将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排查,并进行及时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建议,鼓励学生正确面对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求外界的帮助。近一年来,通过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老师累计成功干预心理危机事件13余起。学生在排查过程中也能积极正确地面对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状态,大多学生还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一起克服由于生活、学习带来的心里困扰,对于无法自我调节无效的也能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
4.研究为续,完善心理健康的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理论支持和实践,为此通过研究记录和探究相关内容为教育实践奠定基础,在学校教师应该将每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整理变成档案,指导教师在今后遇到相似案例时进行参考。以笔者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教育事件为例,大二某专业一个学生长期因为兼职太多问题导致上课缺席成绩差,且与班级同学十分疏远。按着学校规定缺勤达到一定节数要给予处分,但是学生家庭又非常困难导致其不得不通过兼职保证自己的能够上学。为此,笔者参照学校关于贫困生相关文件、政策,以及往年相似案例为学生争取相应的资助和补助,同时在班上让学生承担一定的事务,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逐渐改变。通过这些事件和案例的研究积累将其变成理论成果,丰富相关研究课题的研究,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
总之,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心声和诉求。通过上述模式把理论转变成实践让学生在校园内获得安全、温暖的环境,避免心里健康问题的进一步严重,相反要让学生在面对心理障碍、心理问题时能够自我判断、自我调节,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用平和的心态不断去完善自我。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重要的教育内容,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在健康积极的校园氛围内得到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吉尼斯.当代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7(05)
[2]樊亚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3]王泰宁.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6(0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能够科学而客观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以及展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和相当紧迫的。现代化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根据社会效果以及目标本身的实际情况,以价值判断为主,进行客观评论简析。在全球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已经收效甚微了,必须进行相应的发展与创新才能与现在的社会现状相呼应。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现代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代科技发达,高科技能实现简单的变化,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能简单变化,它是一个创造性的运用过程,其中涉及教育各个方面,而不是只有设计教育的其中某一个方面,不是简单的变化就能做好的。目前由于大学生对现有的社会普遍存在一些认知的问题,很多的学生对于社会有一定程度的反感。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要求教师在实际生活当中,注重大学生的情感状况,不断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二、当代热点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现代社会很多的新闻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各种眼花缭乱的新闻信息极大地扩充了大学生的认识层面和对于社会的了解。一些社会上思想价值观非常好的信息对于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的培养以及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的培养,还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网上很多的社交网络平台也对学生的生活思想交流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这些交流平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政治水平的提高。如现在很多的社会阴暗面就是通过网络媒体进行检举揭发的。
(二)消极影响
很多的社会热门话题并没有通过国家的相关部门的审核就直接面向社会。这其中有很多信息对于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冲击和波及。现在热门话题越来越向要吸引人眼球,要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发展。而且很多的话题空穴来风。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判断。当下很多没有道德,也没有思想,甚至不好好教人做人的话题,往往受到一些学生的追捧,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是很大的冲击,甚至严重的会波及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引发一些心理疾病。现在很多的社会问题把大学生的心理价值观引向了不好的一面,引入到了歧途之中。网络上有很多这样的信息,如暴力网站对于学生的心理就产生了严重的扭曲。一旦学生长时间地观看这一类网站将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甚至让当代大学生产生扭曲的人格,进而严重地危害社会的安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改变的突破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人的举止行为是通过情感来进行表达的,所以情感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是相当必要,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感情发展都是非常的重要的。现代的教育理念是把情感教育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对心理健康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认知世界、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关键时期,对于自己的思想已经有了一定的看法和认识。所以对于有些心理健康老师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十分认同。应该重点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这样才能知道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帮助学生健全人格。笔者为了实现塑造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目的,自始至终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情感教学,使得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辅导并不反感,而且使用情感教育能够使得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友谊,改善教学的气氛。这样的学习气氛中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以及促进学生的个人素质全面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虽然心理健康和思想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但是这两者之间是存在必然的联系的。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将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学生思想价值观也非常好。至于当代很多大学生心理消极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信息爆炸,对于一些不良的社会信息接触过多,导致信仰淡化、价值观的扭曲等等。只有把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学校对于学生的思想心理教育具备天时地利的便利条件,学生在学校中的时间是最多。对于学生的教育可以利用一些相关活动,如慰问抗战老兵等等,都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迟冯刚.关于做好高校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
[2]孟维杰,马甜语.诠释与转换:积极心理健康及其当解[J].心理科学,2012.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创新的抓手[J].中国德育,2010(10).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作者简介:向凯(1975-),男,广西南宁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党喜灵(1981-),女,河南商丘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实践”(编号:2010C250);2011广西高校安全稳定立项研究课题“新职教园区学生心理安全问题预防与应对机制研究”(编号:2011B32)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818(2012)05-0060-02
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势头迅猛无比,各级各类学校及广大教师开展心理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由于我国学校心理教育起步较晚,随着这项工作日渐深入的发展,理论与实践方面出现的失误越来越多,所面临的困难、困惑也越来越突出[1]。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追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实状况如何?其实效性又如何?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特性认识不清
随着“刘海洋案件”和“马加爵案件”留给社会和教育工作者以及家庭许多启示,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加强。但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性认识不清,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特别是在一些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不少老师、同学偏执的认为,走进心理咨询室就是有心理疾病,忽视大多数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发展性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诊治、轻预防的倾向。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人手严重不足,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象。笔者了解到广西高校以及区外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专职老师一般是2-3名。一项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90%以上的大学生希望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
(三)课程建设滞后,不能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上的独特性
笔者参加2011年广西教育厅组织的全区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培训班座谈会得知,目前,广西以及陕西高校在大一或大二一般开设一门心理学选修课,也有很多高校开成心理学必修课。必修课是在大一分学期开设,18个学时左右,以大班的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目前我院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只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每学期100人左右,存在学时明显不足、普及率低、针对性差、教学效果不理想(班型大)等问题。
总之,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教育,教学形式单调,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弱,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往往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甚至部分高校仅仅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种“点缀”或“额外”的东西,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纳入到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去,在发挥课程载体作用方面存在漏洞。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思路
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下发的关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2],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确立“发展为本,教育为主”的工作理念,建设“专业化、高水平”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构建“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兼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一)更新观念,立足教育发展模式[3][4]
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其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教育发展型和医学型,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定位于教育发展型而不应是医学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要首先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关注有特殊问题的学生。当前学者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比较明确,将目标定位为发展性、预防性,概括而言即为,以发展咨询为主,障碍咨询为辅,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开发个人潜能。从而在服务对象确定上,要面向全体大学生,而不是个别有心理障碍和有心理疾病的人。这就要求学校将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针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共同课题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2.建立“三位一体双面向”立体工作体系。过去,心理咨询中心一般是咨询或科研、咨询,形式单一,理论深度不够,应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尽快建立集咨询、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双面工作体系,即“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职工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三位一体双面向”立体工作体系。
3.发挥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坚持通过课堂教学、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心理剧表演、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职能,有计划的实施主动性教育;同时,利用学生社团的作用,举办“5.25”教育月系列活动,通过心理知识长廊、心理漫画展、心理专题片展播、现场咨询、心理讲座、沙龙等呵护自己心灵的主题活动,积极发挥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目的。
(二)引入团体辅导,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建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才能凝聚队伍,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突破原有课程设置,引入团体辅导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在学生心理体验基础上的发展性生活课程。学者们针对课程教学目标应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达成了共识,但在课程的教学当中如何贯彻、实现这个基本目标,却成为当前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困惑的问题。
笔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借鉴各校的成功案例发现,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实践表明,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平台,将团体训练活动引入课堂,引起和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加大了学生对课堂的投入程度。同时,在参加团体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讲授一些心理学知识,不仅能确确实实地帮助学生,也可以使学生离开团体后能更好地自助。
2.今后课程设置的思考及实践方向。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精神,要求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但是,目前由于师资紧缺以及其它原因,相当一部分高校还不能实现。结合高校的现实和特点,考虑如下:
先从辅导员中培养一批师资,储备力量,这时候再顺应教育部的要求,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一新生的基础必修课,覆盖全体学生,内容约包括10个模块、即“健康新观念、环境适应(自我成长)、自信心提升、人际交往、学习管理、情绪调控、爱情认知、职业心理、人格塑造、坚强意志”训练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每个模块可根据课时自主选择2个经典的心理游戏进行训练。教务处根据情况可给30个课时,或与安全教育或就业指导课分配课时,分别在不同的学期开设,即16-18个课时,1-2个学分。以小班的形式,在大一分两个学期授课。若有条件,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的科研教学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积极主动,培养学生骨干
为改变只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才开展助人活动的状况,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学院心理咨询的主体,应积极加强学生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建设,发挥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在新生班级设立助理辅导员。坚持对心理委员和助理辅导员进行培训,使其具备初步心理辅导能力,他们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指导、跟踪、管理、督导下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朋辈辅导推动了学院心理教育的纵深发展,有利于克服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不能满足需要的现状,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覆盖范围。
(四)有的放矢,实施针对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共性又有阶段性以及不同群体的特殊问题,主要由适应不良、经济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压力等一些实际问题引起,需要我们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当然,也不能回避敏感的情感问题,性取向问题等,应将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1.重点抓好每年的新生和毕业生教育。在新生入学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推出涵盖以适应、自我成长、团体凝聚力、学习管理为一体的“我的班级,我的班”团体辅导方案,约6-8单元,有辅导员或预约咨询中心老师同时进行团辅。到第二学期,这时大一学生已基本适应,有一定的归属感,这时候人际困惑、恋爱误区,特别是宿舍矛盾开始凸显,这时推出“人际你我他”团体训练、“爱情认知团体训练”,同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与择业指导以及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职业心理团体训练”等,整个课程安排和以及考核受学生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管理。
总之,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并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实际,积极服务于帮助学生适应环境能力的培养、学习心理品质的培养与训练、健全人格的塑造、人际交往的指导、生活与职业指导、青春期性心理健康辅导等。
2.解决特殊群体的特殊心理问题。主要是贫困生和人格偏常的学生。结合“特殊学生群体”的引导转化工作开展心理健康关怀活动―“今天你快乐吗?”,针对各自不快乐的原因,开展团体辅导和心理咨询。如针对贫困生群体,结合“扶贫助学”的励志教育开展自信心提升团体训练等。制定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成立了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副院长为组长,学院各部门参与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对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防、早处理。
(五)反思得失,重点攻坚
1.建设功能齐全的心理咨询室。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还比较简陋,功能还不是很齐全,这些都给我们的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和新的挑战,应进一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环境,努力建成一个集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测试、图书阅览、情绪调节等功能齐全的心理咨询室,为全体大学生提供主动、便捷、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切实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这也是各项检查最直观的印象所在。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引入团体辅导,力争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目前,我院已经研究决定,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组织进行研究,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努力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体验互动式教学,将心理测验、心理训练活动、心理体验与心理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课堂、课外、理论、实践的有机融合,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活动相结合;团体辅导与心理咨询相结合;课程实践与心理训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造成为富有特色、高品质的课程。
3.以教代培,课题攻坚,优化师资。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着人手严重不足,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一项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90%以上的大学生希望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唯有走以辅导员为主体,结合本职工作,采取边培养、边进修、边工作的形式,以教代培,小课题攻坚,开展教学,才能“做对做新,形成特色,实现跨跃式发展”。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4.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品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形式。根据不同系部和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应动态生成以体验、互动、分享为主式的专题团体辅导。尤其要抓好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月、“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月、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项目比赛和校园心理情景剧创作演出等,特别是在新生教育中形成一定声势,组织筹划一些有针对性的品牌活动项目,通过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瞻[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5:56-60.
[2]袁贵仁.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4-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