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产品消费趋势范文

农产品消费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消费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产品消费趋势

第1篇:农产品消费趋势范文

食物消费变化的国际经验

一个国家人均食物消费水平的增长、食物消费结构的演变和食物消费总量的变化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考察我国未来农产品消费的演变趋势,我们选取了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阿根廷、巴西、马来西亚和波兰10个典型国家作为样本,分析这些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食物消费变化的经验事实。从这些国家食物消费变化的经验看,不同的国家在食物消费的偏好与消费需求的起点上存在很大差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价格的变化,食物消费的变化趋势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不同,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的进程也不同。尽管如此,各国食物消费的变化仍呈现一些共同的特征。

一是人均食物消费存在峰值。从食物营养水平来看,人均每日摄入的食物能量峰值在3000大卡左右。对不同国家而言,受食品偏好、产品价格和收入水平的影响,峰值大小的差异很大。在美国,人均每日摄入的食物能量峰值最高,约为3500至3800大卡。在欧洲国家,人均每日摄入的食物能量峰值较高,多数在3300至3500大卡。在阿根廷和巴西,人均每日摄入的食物能量峰值为3000至3300大卡。在亚洲的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人均每日摄入的食物能量峰值普遍较低,只有约2900至3000大卡。此外,不同产品人均消费峰值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低消费层次农产品的人均需求先增长、后减少、最终趋于稳定,高消费层次农产品的人均需求逐步增长直到趋于稳定。这样,对不同的产品,总体上就会分别出现人均需求稳定、增长和减少的趋势。不同产品的消费加总起来,总体上就可能呈现出先稳定,然后逐步增长并达到峰值,最后逐步减少的趋势。

二是食物消费结构发生重要变化。总的趋势是从低层次消费转向高层次消费,人们消费的农产品更丰富和多样化,对加工食品以及其他高价值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消费的附加值增加。早期的农产品消费增长主要侧重于数量,后期的农产品消费增长更加注重质量、花色、品种、品牌,但增长速度会有所放慢。与此同时,农产品生产供给的对象和需求来源也呈现多样化。一个国家的农产品生产既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也要满足国际市场需求。而国内消费的农产品既包括来自国内生产的产品,也包括来自国外生产的产品。

三是粮食消费总量不断增长。粮食消费比较特殊,既包括直接用于食用的口粮,也包括饲料用粮、加工用粮和种子用粮等非食用的粮食。除了马来西亚以外,非食用粮食消费数量都超过食用粮食消费数量。在美国,非食用粮食消费量是食用粮食消费量的8倍左右,欧洲国家为2倍至4倍,阿根廷和巴西为1倍至2倍,亚洲国家为1倍至2倍。尽管人均口粮需求很快达到峰值,但由于饲料用粮和加工用粮需求的变化,粮食需求的总量在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我国主要农产品消费现状

近10年来,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我国农业发展也逐步进入新阶段,出现了农产品供求两旺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消费已进入结构转型期。在消费上,城乡居民人均肉、蛋、奶、水产品和油脂快速增长,替代了部分传统主食以及薯类等副食,推动人均口粮和蔬菜消费从峰值回落,全国口粮和蔬菜需求趋于稳定。与此同时,饲料用粮、畜产品和水产品需求等却持续快速增长。

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全国人口持续增长,农产品供应增加,同时城镇化发展较快,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平快速提高,城市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改善加快,居民在外消费增加,粮食的非直接食用消费(饲料用粮和加工转化等)快速提高,我国农产品消费增长较快,人均农产品消费结构加快改变,农产品消费总量继续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农产品的消费是多方面的,由城乡居民食用消费需求和用作种子消费、饲料消费、农产品加工转化消费等其他需求构成。分析起来,现阶段推动农产品消费增长的因素,首先是人口增长,其次是食物消费结构升级,最后是农产品生产供应状况的改善、加工技术的进步和农业企业的不断发展等。

从人口增长看,我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尽管目前每年人口增长速度呈现逐步回落的趋势,但每年的人口总量仍然持续增长。人口增长所导致的需求增长表现为几乎所有食品需求都在增长,包括细粮、粗粮、食用油、食糖、肉、蛋、奶、果、菜等,这种增长是刚性的,农产品消费规模不断扩张。

从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看,目前我国农产品消费正在发生一系列结构性变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农产品价格和收入增长是产生这种结构性变化的根源。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所导致的需求增长往往有增有减,增长具有较大的弹性,不同产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一些产品需求出现峰值,加工食品、更有营养和附加值的食品将进一步替代初级食品,农产品消费的范围不断拓宽,农产品质量要求和精细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浪费增加,总体需求快速增长。

从农产品供应和加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基本建立起了开放竞争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很快,一大批农业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拓展了农产品流通、加工和经营的渠道,为市场提供各种层次的产品,支撑了农产品消费的增长和结构转化,将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农产品消费需求转变为现实的市场需求。

食物消费结构升级是未来推动我国农产品消费增长最主要的动力。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物平衡表数据,到2009年,中国人均每日摄入食物能量为3036大卡,蛋白质为93.8克,脂肪为96.1克,食物营养水平与目前欧美先行国家仍有较大差异,但已经接近或相当于日本和韩国的水平。未来10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食品消费结构将快速升级,人均直接食用的口粮和蔬菜数量将略有减少,产品质量会有所提高。在人均油脂消费方面,目前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增长速度将放慢。在动物蛋白消费方面,全国肉、蛋、奶等人均消费将快速增长。

农产品消费的发展趋势

未来10年,我国主要农产品消费和农业生产发展仍将处于增长阶段。目前我国农产品供求平衡关系从“基本平衡、丰年有余”进入“基本平衡、结构短缺”阶段。总体上看,未来农产品消费仍有很大增长空间,主要农产品消费保持持续增长趋势,但不同农产品的需求增长将有所分化,人均消费有增有减,部分农产品消费达到峰值,一些农产品消费加快增长。

为了对未来10年我国农产品消费发展趋势进行定量预测,需要对一些基本情景假设进行设定。按照2012年的预测模型,这些假设主要是:我国GDP年均增长7.2%左右;总人口将继续增长,但人口增长率回落;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国家对农产品消费价格放开并进行调节,农产品消费价格上涨温和,保持过去10年的基本趋势。

第2篇:农产品消费趋势范文

关键词:低碳;农产品;消费;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低碳农产品消费模式,既不是要全面控制农产品消费,也不是对农业文明低碳农产品消费模式的模仿,而是致力于提升农产品资源的利用率,反对浪费农产品,在消费中切实做到理性、节约,这样一来就能够节省宝贵的农业资源,改进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农业产业是我国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农产品消费状况又在整个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之中能够发挥出承上启下的突出作用。所以,笔者觉得很有必要应用低碳理念来考察农产品适合于哪种消费模式的问题,全力引导消费者们将传统意义上的农产品消费模式转换成为低碳模式,从而让广大消费者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于低碳时代的经济环境,持续提升农产品消费的质量。

一、低碳农产品消费模式的含义与特点

低碳农产品消费模式主要是指广大消费者在消费农产品时将低碳作为主要价值导向,在个人消费能力许可的状况下,运用科学理性之认知以实现个人实际效能的最大化,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消费方式。其主要特点是:一是注重消费结构的低碳化。在平时生活中,消费者就应当积极抵制农产品化学化的不良影响,不断提升农产品安全消费的力度,致力于实现膳食营养之平衡。二是注重于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基于市场经济条件的农产品低碳消费方式不是倡导降低农产品的消费量,而是要尽可能地提升农产品资源的实际利用率,其目的在于尽可能地节约农产品资源。三是注重于文明和健康消费。要运用低碳农产品消费方式之指导,持续改进广大消费者群体的消费观,让农产品消费者群体的消费能够持续提升,并且让其能够养成低碳化的消费习惯,推动消费者们自身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二、促进低碳农产品消费的重要意义

一是维持国民经济体系健康发展之所需。农业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彼此间具备了统一性,两者之间是彼此依赖的关系,而且还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加以转化。农产品生产能够为广大消费者们创设出农产品这一十分重要的消费对象,而农产品的消费则又会对农产品的生a提出更高的要求。有鉴于此,农产品消费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具备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维持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内容。无论消费者怎样拥有与使用什么消费方式以满足个人生存、发展之所需,只要是能够有利于保护当前生态环境的,就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实现稳定而健康的发展。农产品低碳消费方式无疑是符合降低生态环境污染实际要求的手段。

二是推动全社会公平消费的前提。所谓公平消费,主要是指所有人均能够公平享有各类消费资料之权力。如今农产品消费不公状况相当严重,不仅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互间在农产品的消费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而且一国内部各群体间在农产品消费上也是很不公平的,富裕人群的消费量往往极大地超过了其有权占有的消费量。同时,当代人对于农产品资源的大力开发肯定会影响到后代人在农产品资源上的储量。所有人均不应当为了实现自身消费权而做出危及别人的消费行为,人们不能由于同代人的消费而伤害到后代人的消费权利。农产品低碳消费方式有利于推动国别、地区、代际以及代内公平,因而可以说是维护全社会公平消费的关键一环。

三是维持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当前,全世界中具有主导性地位的是线性消费方式。这一消费方式形成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前提下,以市场化体系为主要驱动力,致力于追求经济的不断发展,从而造成了对各类资源的过多消耗。如今,全球出现了资源日益耗竭、气候不断变暖的趋势,导致人类环境出现了灾难。为更好地解决温室气体的问题,全球各国均在努力为实现减排而探求科学的路径以及方法,注重于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以及长期性。就理论而言,可持续发展需要可持续生产以及消费,唯有真正建立起低碳化消费观,才能够确保可持续消费能够成为现实。唯有持续更新农产品消费方式,才能够切实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三、构建低碳农产品消费模式的建议

(一)不断推动形成低碳农产品消费观

低碳农产品消费可以说是消费价值观上的改进。唯有从保持发展、关注社会文明的视角来对待农产品低碳消费,才能够全面认识到农产品低碳消费方式的必要性,才能够切实排除以往所存在的消费主义倾向,才能够让农产品低碳消费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习惯、生存方式以及价值观。依据目前我国公民在消费观上十分滞后的实际状况,应当采取两项举措加以应对:一方面是要不断强化低碳农产品消费的宣传引导工作。思想可以说是行动之先导,强化农产品低碳化消费之宣传,是保障消费行为的合理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宣传过程之中应当着力强化对资源以及环境保护所进行的宣传,从而让广大农产品消费者们能够认清当前我国在资源、环境等方面所面临的艰巨形势,更加清楚依据科学生活标准进行消费的必要性,不断提升忧患感和责任感,持续开发低碳文化,充分运用新媒体、报刊、影视等多种形式的传播媒介以营造出良好的环境,积极引领大众形成健康的消费习惯以及消费心理。另一方面是不断推进农产品低碳消费教育方式。低碳消费教育主要是指对消费者以及生产经营者们传授涉及消费知识以及技能的重要社会教育类活动之一,它十分有利于打造微观市场主体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以及经营观,不断提升广大农产品消费者以及经营者所具有的素质,切实协调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有效维护广大消费者自身的合法权益。所以说,实施农产品低碳消费教育是有力维护消费者群体的迫切要求,也是提升农产品消费质量的关键保障,更是倡导文明消费,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有效方式。

(二)持续改进农产品生态环境

为了能够改进农产品低碳消费方式,从生产视角来考虑,不仅仅是单一地停滞于开发低碳化农产品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在改进农产品生态环境上作出努力。当前我国农产品遭受生态环境破坏的情况十分严重,比如,气候的变暖对于农产品生态情境的影响非常大,这充分表现为暴雨洪涝的次数不断增加,水土流失状况不断加剧,气温的升高导致干旱的面积被不断拓展,土地的有机质含量则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而地力污染则极为严重,以至于病虫害的影响被进一步地加大,生物资源出现了大量减少的趋势,水资源极为短缺,湿地面积也在持续缩小等。如今持续出现恶化的农产品生态导致我国只能想方设法去打造绿色农产品生态环境,从而奠定农产品低碳消费之基础。一是要以积极防治为前提,不断遏制生态环境被恶化的状况。因为我国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水、大气、固体废弃物以及土地污染等等。因此,要致力于创建农村地区污水净化体系,制定出对污染物实现总量下减的主要方案。应当运用节能、保洁等举措,积极控制温室大气往大气所进行的排放,这就要求从污染的源头抓起,致力于改进或者运用清洁生产的具体工艺,尽可能地少排或者不排放污染废物,切实控制化肥对于各类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多施一些有机肥,不予使用或者安全使用各类农药,也就是尽可能地使用低毒型农药以取代高残留、高毒性传统农药,从而不断推进生物防治工作的进程。二是要以保护为基础,不断提升农产品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服务作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无法离开农产品生态系统在服务作用的大力支持,切实满足对于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之需求,力避生态系统的退化以及服务能力之丧失。一定要明确区域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定位,积极组建区域性生态服务能力不断利用之政策框架以及落实方案。

(三)全力探究农产品低碳化发展新策略

积极开发低碳化农产品,这是创建农产品低碳消费方式的重要基础。然而,因为低碳农产品经济主要是指在气候变暖状况下形成的新事物,这也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状态。当前,我国大多等褐诙杂诘吞寂┎品还没有足够的了解,所以要运用全面宣传教育,尽可能快地让低碳化观念能够真正做到深入人心。这就需要认真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大力探究农产品产业低碳化发展方式。农产品低碳经济之发展有诸多形式,当前各地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由广大农民群众创设出来的农产品低碳化等形式。为此,要实施科学规范的总结,让其能够发展成为一种低碳化的产业发展方式,并且推广到风力和秸秆发电等新能源发展方式中就具有很大的宣传与推广作用。二是要持续改进与创新农产品低碳化发展技术。在当前农产品低碳经济的开发过程之中,开展技术创新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一旦缺乏技术上的积极支持,农产品低碳化只可能一场空欢喜。改进农产品低碳化技术,可以推动高效化、畜禽养殖、农产品节能减排以及废弃物综合运用技术等,并且在实践当中持续进行推广、应用与提升。

结语

总之,由于低碳经济的大力推广,我国农产品消费过程中对于生态以及环境的压力正在变得愈来愈大。消费与加工等环节是判断农产品碳排放量大小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城镇居民在农产品加工以及流通之中的碳排放比例已大大高出农村群众。不管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农产品消费在整个农产品链条之中的碳排放,都是消费中碳排放量最集中的内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碳排放则占据了次要地位。所以说,消费与生产是降低碳排放量过程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两个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居民群众总体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农产品消费的不断提升是推动间接碳排放形成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提升农产品的使用率,应当以可持续消费为原则,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在农产品消费中大力倡导节约、坚决反对浪费,切实帮助广大消费者们真正建立起农产品的低碳消费意识。

参考文献:

[1]樊纲,苏铭,曹静.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01)

[2]庞晶,李文东.低碳消费偏好与低碳产品需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09)

[3]雨晨.低碳农产品消费研究回顾和展望[J].农业展望,2012(12)

[4]安玉发.居民食品消费碳排放测算及因素分解研究[J].农业经济研究,2014(03)

第3篇:农产品消费趋势范文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SD);农产品加工业;区域经济

[DOI]10.13939/ki.zgsc.2015.40.060

1 引 言

我国农业税的取消,有着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其收入,恢复其与城市居民平等地位的积极意义。然而,这种变革也给我国不同地区的地方财税体制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大萎缩,特别是一些农业税集中的地区,尤为明显。即使上级财政预算和国家财力性转移支付给予当地一定的补助,但这些措施都不能有效地推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对地区产业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整,结合高新技术及互联网平台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规模产业链,提高农民收入,有效地促进个体经济与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地方税收。这对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实质地解决地方财政困难,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 农产品加工业的SD模型的构建

2.1 农产品加工业系统的因果关系分析

根据SD的建模思想,确定农产品加工业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因果关系,划分为4个子系统,对其进行因果关系分析。

人口子系统:当出生人口增加,就业人口也增加,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劳动力随之增多,进而整个区域GDP提高了,反之亦然。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的增加会促使人均消费下降。

资源子系统:这里的资源主要指劳动力资源、可再生的农产品资源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人口数量和区域GDP增长过快,都可能导致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迅速减少。因此,合理利用资源,能够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区域GDP的质量。

消费子系统:消费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人口数量的增加、区域GDP的增长,有效地刺激了地区的整体消费,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提高区域GDP。

需求与投入子系统:区域GDP增加,人均消费增加,对深加工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促使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随之增加,相应的农产品贸易量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也随之增加,最终促使整个区域经济的大力发展。

2.2 农产品加工业系统流图的构造

根据前面的4个子系统的因果关系分析,对农产品加工业与地区经济发展进行SD模型的构建。SD建模的核心在于整个系统的状态变量、速率变量以及辅助变量的构造选择。[1]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系统选择的状态变量包括区域GDP、农产品贸易量、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资源总量、从业人口、消费总量;速率变量包括GDP、贸易量、产值、人口、消费的增长率及资源消耗率;辅助变量包括贸易、人口、资源函数。本文运用Vensim软件对农产品加工业与区域经济系统进行流图的构造,得到整个SD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农产品加工业与区域经济的系统流图

3 以广西桂林市为例的仿真分析

3.1 桂林市经济发展现状

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区位条件比较优越,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其有6个市辖区、11个县,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2013年年末户籍总人口521.7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99.4万人,人口出生率13.02‰,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3.41万公顷。2013年桂林全市生产总值为1657.90亿元,三次产业的产值之比为18.1%、47.8%和34.1%,地方财政收入和全年出口创汇分别是180.37亿元、7.59亿美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1232.2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4552元,8361元。

桂林市有葡萄、辣椒、红薯、油菜、柿子、柑橘、甘蔗等主要经济农作物。桂林市十分注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开展科技兴农,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开发,促进规模产业链,开创了一系列的名优土特农产品品牌,如荔浦芋、恭城柿子、罗汉果等。同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相继建立了高附加值水产品、无公害蔬菜、竹林等生产基地。近年来,桂林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截至2013年全市已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27家,从业人员76546人,年产值6167995万元,利税721473万元,形成了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和木制品生产等四大支柱行业。桂林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农产品加工业在桂林市工业企业中所占比重较大,说明其在桂林市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表1 桂林市农产品加工业的经济指标

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以上)[]数量[]在工业企业(规模以上)中所占的百分比(%)

企业单位数(个)227[]35.52

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人)[]76546[]42.64

工业总产值(万元)[]6167995[]32.17

工业销售产值(万元)[]5868543[]31.94

出货值(万元)[]489812[]52.58

利税总额(万元)[]721473[]30.39[BG)F] [HT6”SS]

数据来源:由2014年《桂林经济社会统计年鉴》整理及计算而得。

3.2 仿真及结果分析

这里选取2013年广西桂林市的相关数据作为农产品加工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系统的状态变量和辅助变量的初始值,仿真步长为1年,在充分考虑了人口、资源函数将会发生变动的情况下进行仿真分析,选择性对农产品加工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系统的区域GDP、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消费这3项指标未来20年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图2~图4可看出,曲线1-4分别表示4种不同情况:①当前人口增长率、高资源消耗;②当前人口增长率、低资源消耗;③高于当前人口增长率、低资源消耗;④高于当前人口增长率、高资源消耗。

图2 区域GDP发展趋势图

图3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发展趋势图

图4 消费发展趋势图

由图2可看出:在当前的人口增长率的情况下,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可采用农业生态化或产业科技创新等手段,适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既符合当前倡导的低碳经济,也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一致。[2]然而,当在高人口增长率的情况下,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系统将出现两种极端的发展趋势,资源消耗较低时,区域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反之,区域经济则是负增长。

由图3可看出,在当前的人口增长率的情况下,无论资源消耗高低与否,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变动都不大。而在高人口增长率的情况下,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变动显著,这主要与桂林市从业人口在农产品加工业所占比例较大有着密切关系。

由图4可看出,在当前的人口增长率的情况下,区域GDP即使增长了,消费变动也不太大。在高人口增长率的情况下,消费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区域GDP的增长而增加,人口的增长对消费的影响更加显著。因此,一个地区的消费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人口数量的变动。

4 结 论

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分析,我们建立动态系统的SD模型,对桂林市农产品加工业未来20年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仿真结果表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有效拉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适度的人口增长可使从业人口增加,进而提高地区消费总额,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是,人口的增长不能过快,否则该地区将会出现资源消耗过度,失业人口增加,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最终也会导致地区经济衰退。

对于传统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地区来说,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靠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由于社会经济系统具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系统要素本身的结构上,而且体现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上。基于此,本文从系统和多因素相互影响的角度来预测桂林市农产品加工业未来20年的发展趋势,针对性地提出并制定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因此,桂林市可通过合理的发展规划,结合高新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产业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出口贸易量,提高农民就业质量,更好地引导农民致富,从而更好地推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旭.社会系统动力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第4篇:农产品消费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城镇化;消费结构

[中图分类号]F2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114-03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概况

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重下降,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比重上升的过程。城镇化水平一般是以城镇化率作为评定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

中国城镇化率由1990年的26.4%上升到了2012年的52.6%,进入新世纪以来,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1990―2000年年均提高0.98个百分点,2001―2012年均提高1.35个百分点。

中国人均GDP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呈高速增长态势,人均GDP由1990年的1644元上升到2011年的35181元,21年间增加20.4倍,年均增长15.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的1510.2元上升到2011年的21809.78元,增加13.44倍,年均增长13.55%。同时,

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54.2%下降到2011年的36.3%,食物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城镇人民生活已经从温饱阶段进入到了相对富裕阶段。

二、我国城镇居民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情况

(一)消费支出及结构变化情况

从单个品种来看,1995―2011年,奶类现金消费支出名义扩大7.44倍,扣除通货膨胀影响,扩大4.86倍,年均增长28.59%;新鲜瓜果名义扩大4倍,实际增长1.62倍,年均增长9.53%;水产品名义扩大2.93倍,实际增长92%;肉禽制品名义扩大2.66倍,实际增长74%;油脂类名义增长107%,实际增长35%;蛋类和粮食现金消费增速最慢,6年名义扩大1.676倍和1.679倍,扣除CPI的影响,蛋类和粮食实际消费增长并不明显,实际仅分别增长9.5%、9.7%。

对比2005年和1995年的数据可以发现,2005年粮食支出所占比重显著下降,由20%下降至14%,降低了6个百分点;奶类支出所占比重显著增加,由2%上升至8%,提高了6个百分点;瓜果支出提高了3个百分点。

(二)农产品消费数量变化情况

从单个品种来看,1990―2011年:禽类消费数量增长最为迅速,增长了2.1倍,年均增长9.53%;其次为鲜奶,增长了1.96倍,年均增长8.9%;水产品增长了90%,年均增长4.1%;粮食和鲜菜消费数量却出现了下降,粮食由1990年的130.7公斤下降至2011年的80.7公斤;鲜菜由1990年的138.7公斤下降至2011年的114.6公斤。

结合城镇居民农产品现金支出和消费数量数据,可以发现,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农产品消费更多由“生存型”的粮食转为“营养型”的高营养奶类、维生素丰富的新鲜瓜果、高蛋白的禽类等产品。

三、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一)研究方法

农产品价格的时间序列Yt由趋势成分Tt(trend)、季节成分St(Seasonal Fluctuation)、周期成分Pt(Periodicity)、不规则成分It(Irregular Variations)组成,采用季节调整法分析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季节性特征。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在季节调整视为一个整体Pt,Pt=PTt(趋势成分)+PCt(周期成分),需要采取H-P滤波分析法去除趋势成分PTt,分析价格波动的周期性特征。

(二)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的农产品价格数据采用商务部网站的《商务预报》的全国农产品现货交易的月度数据,考虑到农产品与居民生活的相关性和重要性、消费结构的变动情况,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农产品以粮食、水果、禽类、奶类为主要研究对象。粮食价格选取全国小包装面粉零售价格,水果选取苹果批发价格,禽类选取白条鸡零售价格,奶类选取牛奶零售价格。

(三)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

大米和牛奶的价格表现为平滑的上涨曲线;2007年之前,白条鸡的价格在12~15元价格区间震荡,2007年以后,价格曲线也呈现出平滑的上涨曲线;苹果的价格虽然也出现了明显的价格波动,但2013年价格显著高于2006年价格,总体来看,农产品价格曲线呈现明显的上涨趋势。由于时间基期存在差异,采用月均价格涨幅作为衡量价格涨幅的依据,牛奶月均涨幅最高为2.61%,其次为苹果1.81%,禽类1.66%,粮食面粉月均涨幅最低,为1.53%。

1.农产品价格季节性特征

采用C12季节调整法,分别得到农产品价格的季节因子,研究农产品价格季节性特征。总体来看,除牛奶价格外,面粉、苹果、白条鸡价格的季节因子随着时间推移,峰值逐渐减低,谷值逐渐升高。波动幅度有所降低,价格波动更加趋于稳定。

第5篇:农产品消费趋势范文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 购买行为 生鲜经营 超市

国家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生鲜消费行为的快速变化,这种变化对城市生鲜农产品渠道终端的变革带来巨大的冲击。消费者主导生鲜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局面己经形成,消费行为具有较强的多样性和动态变化性,尤其是2000年以后,城市居民生鲜农产品消费行为变化的频率和程度加大,消费需求内容日益丰富,需求层次逐步提高;消费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消费的自由程度不断增强;消费趋同现象不断减少,个性消费心理不断增强,消费观念己经从追求物质的温饱型逐渐改变为注重餐桌文化和营养结构的享受型。

一、调查方式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实地调查为主,先进行统计分组,然后分层抽样确定每一组的调查点,最终确定了城市中心繁华地区的调查点3个,高校附近调查点1个,城市偏远区2个共计6个调查点。选择这四个地区的依据是该地区人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同时四地的位置涵盖杭州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基本能够代表整个杭州市消费者的消费状况和消费心理。

项目组由6位成员组成,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6份,有效问卷238份,回收率为92%,有效率为86.2%。

二、居民购买意愿终端选择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一)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趋势

调查结果发现,消费习惯及购买方式会随着收入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高收入群体为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他们希望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因此生鲜商品的购买往往是大量的、少次的,而一次购物的时间也会比较长,他们在购买生鲜的同时也会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生鲜超市的经营方式满足了他们的“一站式”购买要求。所以,高收入群体和预期收入较高的群体,将是生鲜超市的主要顾客群。

从频数分析来看,家庭月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消费者,很大一部分都选择农贸市场作为购买生鲜农产品的场所;2500元以上的家庭,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会有更多人们选择到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而且家庭月收入2500元是一个消费者选择决策变化的转折点,农贸市场和超市新鲜区的消费者人数比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3.0倍迅速下降到1.35倍。不过收入作为重要的经济要素对城市居民生鲜农产品渠道终端的选择决策影响力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居民普遍对新兴零售业态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从而随着新兴零售业态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其必将在将来影响着城市居民生鲜农产品渠道终端的选择决策。

(二)购买品种特征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居民在农贸市场经常购买的主要农产品种类依次为蔬菜,畜禽产品和淡水产品。二是居民在超市经常购买的主要农产品种类依次为粮、油、乳制品,畜禽产品和冷冻品。三是消费者选择农产品种类时农贸市场和超市的人数比例蔬菜为2.34,淡水产为1.79,冷冻品为0.17,乳制品为0.08,粮油为0.22,高档水果为0.24。

(三)购买行为特征

1、家庭周均购买量

调查表明,家庭农产品周均购买量与城市居民的渠道终端选择决策并无显著影响,周均购买量在200元以下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在农贸市场购买农产品,而且周均购买量在200元以上的家庭随着家庭周均购买量的增加则日益倾向于在超市购买农产品。

2、家庭周均购买频次

第一,消费者在购买生鲜农产品的频次上多为经常购买型,每天都要购买者(每周7次及以上)占据了总体的38.2%,每周5―6次购买频次的消费者占据了总体的26.5%,这部分居民一般会选择周末在外就餐。消费者在周均购买频次上多集中在每天一次、每周5―6次和一周购买3―4次两个频次。这与消费者家庭中人员的空闲时间有关,尤其是家庭中有退休或失业人员的在购买上多表现为每天一次,否则则表现为带有一定“存储式”消费特征的购买频次,即每周3―4次。

第二,周均购买频次对生鲜农产品渠道终端选择影响较为明显,随着周均购买频次的增加选择超市购买者比例呈现减弱趋势,而选择农贸市场购买者的比例则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即周均购买频次较少的消费者经常选择的购买地点倾向于超市,尤其是周均购买频次为1―2次的消费者更为明显;周均购买频次较多的消费者在购买地点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农贸市场,尤其是周均购买频次表现为每天都要购买的消费者更为明显。

(四)渠道终端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表明,超市的优势在于购物环境好、服务信誉好、卫生安全;劣势在于价格、新鲜度、品种数量方面。

超市因其连锁经营的特点拥有农贸市场小商贩不可比拟的规模优势,在市场信用缺失的条件下,超市因为售假机会成本太高,因此比农贸市场更具有自律性,更重视商誉,其品牌效应相当明显。杭州市内的农花、联合康康、联华等品牌非常有吸引力。质量上,超市售货一改农贸市场商贩四处打游击的零售状况,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稳定带来放心。

在消费者对超市的建议方面,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要求价格更大众些和提高新鲜程度。很多人认为超市的蔬菜不够新鲜,由于生鲜食品周转期的原因,超市蔬菜确实无法与农贸市场竞争。事实上,美国有的超市肉类三天卖不完就扔掉,日本超市的生鲜周转期仅1.5天,对比之下,国内的超市尚有较大差距。另外,由于生产环节、管理成本、生鲜损耗的增多等原因,超市难以与农贸市场在价格上一争高下,但通过规模经营和强化管理,如建立生鲜配送中心等,应该能有所改观。

三、居民购买意愿终端选择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从表1中可看出如下关系:

一是年龄与消费者“去超市的购买意愿”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年龄越大的人越喜欢去农贸市场购买生鲜食品,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农贸市场是购买生鲜食品的合适地点,而年轻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愿意去超市购买生鲜食品。

二是受教育程度与“去超市的购买意愿”呈正相关。消费者所希望的购物环境与其接受的教育程度关系较大,消费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对购物环境、生鲜质量的要求也越高。比如对食品安全越关心的消费者越倾向于到超市购买更多数量和种类的生鲜食品。

三是消费者的家庭月收入与“去超市的购买意愿”呈正相关。收入越高,时间的价值越大,他们追求生鲜食品的高质量,也更愿意为购物的便利性与舒适性买单。能否节约顾客的购物时间,也成为零售商业的重要“卖点”。节约购物时间的方式包括消费者在超市购买日用百货的同时附带购买“生鲜”食品,以及超市将“生鲜”食品经过简单清洗和加工后出售,以减少烹调时间。

四是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对“去超市的购买意愿”的影响为负。即对价格越关心的消费者越倾向于到农贸市场购买更多数量和种类的生鲜食品。由此看来价格仍然是制约超市的一大因素。

四、超市生鲜商品经营对策

(一)实施“农超对接”,密切产销关系

一是“农超对接”减少了流通环节。传统流通模式中间环节繁多,每一环节至少要加价5―10%,“农超对接”省去了诸多中间环节,减少了超市采购成本。同时,超市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冷藏冷冻设施,在平抑农产品价格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农超对接”实现了质量可追溯。“农超对接”实现了农田到超市的直接供应链条,从生产到流通环节均可控,农产品的种类、生产基地、检测结果、配送去向信息均可查阅,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可以直接追溯到原产地。

三是“农超对接”有助于改善消费环境。“农超对接”是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基地参与、共同受益的民心工程,它改变了超市生鲜只赚人气不赚钱的局面、增加了农民收入,还稳定了市场价格、优化了消费环境,消费者即便在傍晚也能从整洁明亮的超市里买到新鲜的农产品。

(二)加强宣传,培养消费者健康消费意识

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居民的消费观念尤其是生鲜消费观念发展依然滞后,生鲜超市应通过宣传相关食品质量、构成成份、营养物质含量、营养物质功效和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性等信息来强化和培养消费者健康消费意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去超市购买高品质的生鲜农产品。

(三)加强品牌商品的经营和开发

首先,针对一般的非标准化的生鲜初级产品,超市可利用自身规模优势,建立相对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生产、加工、配送包装,直至上架销售的每一环节,都建立一套采购和验收标准,以保证商品质量的安全性和标准性。

其次,在跨地区采购中,应和有著名品牌的生鲜产品基地建立稳定的供应关系,着重购进名优新特产品,增加品牌商品的比例。

第三,超市可利用自身的经营声誉开发自有品牌。一是强化配送中心的包装功能,进行定牌包装。二是对初级农产品进行简单加工,冠之经营者品牌标志后出售。三是建立自有农产品生产基地,对农产品生产的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进行控制,并以自己的品牌获得消费者对该产品的信赖。

(四)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首先,生鲜超市从采购到零售流通环节多,超市应尽可能压缩渠道层次提高效率。例如目前生鲜超市尝试同农户和生产基地直接通过契约建立购销关系,超市介入生鲜农产品的生产环节有效保障了农产品的卫生、安全。

其次,实施关系型营销,把渠道成员利益形成一个紧密的结合体。

再次,表现在渠道利润链条的纵向延伸,将超市利润来源延伸到生鲜农产品的初级加工阶段和精、深加工阶段,这主要表现为超市对熟食和半成品的经营方面。

参考文献:

①李崇光.农产品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②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科学出版社,2003

③刘东英. 发展生鲜农产品现代物流的战略选择[J].经营管理,2005(11)

④崔彬. 消费者选择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的行为分析―基于消费者效用的理论解释[J].经济问题,2009(3)

⑤Ar1eh Goldman. Barriers to the advancement of modern food retail formats: Theory and measurement. Journal of Retailing,2002,V01.78

第6篇:农产品消费趋势范文

荷兰农产品国际市场特征及消费趋势

荷兰的农业经济表现出很高的外贸依存度。自1989年以来农产品出口额稳占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法国。根据荷兰统计局的资料,2002年荷兰农产品出口额达到了470亿欧元,占全部商品出口额的20%,也占欧盟(15国)农产品出口的20%。出口商品以花卉最多,2002年出口额67亿欧元,占全部农产品出口的14%。其次是肉类(50亿欧元)、乳制品(39亿欧元)、烟草(37亿欧元)、蔬菜(31亿欧元)。其中80%的农产品出口到了欧盟成员国,德国是其最大的出口市场,占全部出口的四分之一。

2002年,荷兰农产品进口总额为288.2亿欧元,是欧盟15国农产品进口额的11.4%。进口主要是果蔬类,乳制品类,谷物类,肉类,咖啡、茶及调味品类产品。其中,肉类、乳制品、蔬菜既是荷兰主要的出口农产品也是主要的进口农产品。主要的进口伙伴是德国、比利时和法国等欧盟成员国,占总进口60%,从欧盟进口的主要产品有谷物和马铃薯、谷物制品、肉类、牛奶、饮料,进口份额均超过80%。来自第三国的主要产品是:含油种子(如花生仁)12.5亿欧元,占进口额的91.5%,水果、坚果和调味品12.3亿欧元(57.2%),咖啡、茶、可可11.8亿欧元(64.5%)。动物饲料、宠物食品8.3亿欧元(51.6%),果、蔬菜等加工产品(如苹果汁)7.4亿欧元(50%)。据荷兰消费机构预测,这些种类的产品市场前景依然看好,这为第三国农产品进入带来了一定机遇。

由于人口状况的变化以及财富的增加,荷兰人的饮食习惯也有所改变。消费者要求健康、快捷、新鲜、种类多样以及更具特色的食品,而且希望物美价廉。对于健康食品,他们特别关注天然成分、低卡路里、无糖、新鲜、有机五个要素。在荷兰的食品消费中,虽然有机食品的比重很小,只占1.6%,但是有机食品的零售在2002年增长了9%。对于食品安全,荷兰政府和居民的关注越来越多,尤其是对家禽、蛋和转基因产品。另外,由于荷兰人工作节奏快,时间观念强,人们越来越青睐于健康有益并且方便省事的食品。2002年,方便食品的销售增长了11.5%。未来几年,荷兰市场前景看好的农产品或食品有:新鲜/冷藏/冷冻的牛羊肉、乳制品、新鲜水果和蔬菜以及水果蔬菜的半制成品、鱼类和海产品(扇贝、比目鱼)、葡萄酒、保育食品、宠物食品、零食、坚果等。

中国农产品对荷兰出口形势分析

荷兰是中国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1994~2003年十年间出口总额都在3亿美元以上。2003年达到3.61亿美元,较2002年增长19.8%,在中国出口市场中占据第9位。

中国出口荷兰农产品种类繁多,按照海关统计分类,共涉及759种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但主要集中在动物类产品,果蔬类产品,水、海产品。

1994~2003年我国对荷兰出口农产品中,动物类产品出口金额比重较大,但呈现下降趋势。1996年动物类农产品出口超过2亿美元,几乎占总出口额的半壁江山。从1996年到2002年动物类产品比重呈现下降态势,尤其是2002年出口不足0.5亿美元,较2001年出口额下降了近60%,所占份额减少10个百分点,2003年出口额继续下降到0.3亿美元。动物类产品出口种类涉及牛、猪、马、羊、驴、骡、兔等畜产品,鸡、鸭、鹅等禽产品,以及畜禽的各种副产品,但占绝对比重的是兔类产品, 2001年出口金额为3524万美元,几乎占中国出口荷兰所有农产品的十分之一。其次是盐渍猪肠衣、绵羊肠衣和猪鬃,共5734万美元。

我国出口荷兰的蔬菜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2000年以后快速增长,2003年接近7900万美元。在出口的蔬菜品种中,葱蒜类蔬菜金额超过50%,食用菌类位居第二,占20.4%。具体品种中,鲜或冷藏的蒜头高居榜首,出口量7.2万吨,其次为芦笋罐头(2万吨),小白蘑菇(洋蘑菇)罐头(1.1万吨),这三项占了蔬菜总出口量的70%以上。

我国出口荷兰的水果类产品在1998年迅猛增长。出口金额由1995年的523万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1321万美元,2003年达6130万美元。根据水果的加工方式,中国出口荷兰的水果主要是鲜冷水果、保藏水果、干水果、罐头水果和果汁等5类。其中,果汁类出口量最大,达到4万吨,接近水果总出口金额的一半,其中97.7%是苹果汁。其次是鲜冷水果,占31.8%,以鸭梨、雪梨、苹果、草莓为主;然后是水果罐头,有柑橘、荔枝、菠萝、梨、龙眼5个品种,其中柑橘类罐头占76.1%。

中国的鱼类及海产品2001年占荷兰市场份额的3.19%,居荷兰进口市场的第6位。2002年由于欧盟技术壁垒的影响,较2001年下降了将近3个百分点,但2003年呈恢复性增长,较2002年增长了3.4个百分点。

中国农产品出口荷兰主要呈三种趋势:

中国对荷兰农产品出口种类繁多,但出口真正上规模的品种不多。中国对荷农产品出口中,几乎涉及各类产品,但数量都不大。即使是动物类、蔬菜和水果类农产品的出口也表现出这样的特点。而且农产品在荷兰市场上份额偏小,只有肉类、鱼类、蔬菜、调味品占有稍大的份额,分别为3.4%,3.19%,3.7%,2.9%。而在荷兰进口比重较大的奶制品、水果、饮料、油籽等产品中占比重均较小。

出口初级农产品多,加工品少。根据我们的分析,出口荷兰的动物类、蔬菜和水果类农产品的平均单价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尤其是蔬菜和水果,虽然出口量持续增加,但价格下降趋势更明显。主要问题是,出口的三类农产品还是初级产品,真正的加工品还比较少。因此,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加工程度,增强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是我国对荷农产品出口不容忽视的问题。

严格的贸易壁垒使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巨大挑战。作为欧盟成员国,荷兰的贸易壁垒依据欧盟框架,但是在某些项目的要求上,荷兰除了遵循欧盟的标准之外,还作了更严格的规定。例如对于产品的营养要求,欧盟并没有相关条款,但荷兰却作了规定。荷兰还通过了专门的法案,对农药残留进行限制,而且荷兰对农药允许残留量比国际食品法典颁布的标准更严格。2002年中国动物类农产品出口大幅下滑与欧盟(包括荷兰)提高食品卫生和检验检疫标准有直接关系。

四大举措拓展荷兰市场

中荷两国具有良好的贸易关系,开发荷兰市场具有一定的潜力。而且荷兰区位优越,海运、空运都非常发达,鹿特丹港和斯希波尔机场是荷兰农业物流通往欧洲“门户”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支柱,58%以上的农产品和食品通过这两个主要物流中心运往欧洲各地,因此充分发挥荷兰作为欧洲其他国家的中转地和集散地的分销中心地位,对于中国农产品开拓荷兰乃至全欧市场都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进一步拓宽市场,增加中国对荷农产品出口,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首先,研究荷兰市场及消费变化趋势,挖掘潜力,提高市场占有率。我国应在畜产品、花生、大蒜、果汁等产品已经在荷兰市场具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注重品种、品质、品牌的“三品”建设,努力培育几个拳头产品。另外,跟踪荷兰消费走向,抢占先机,扩大出口。例如,中国的水果、蔬菜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但在荷兰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在中国主要出口市场日本炒作“中国毒菜”,韩国不断变动蔬菜农药残留指标,最高达200多项的不利情况下,中国可以适当转变出口思路,抓住新鲜果蔬在荷兰的市场前景看好的契机,提高产品保鲜技术,利用各种展销会、主动送样品检疫等途径千方百计开拓荷兰市场。

其次,要重视和加强对消费者的研究,尤其是要加强对单身人群产品的市场开发。根据欧洲著名咨询机构Datamonitor一项市场调查显示,对于食品制造商而言,欧洲逐渐增多的单身家庭造就了一个相当有利可图的“单身食品市场”。据预测,荷兰单身方式生活者在2010年将占37%,而单身家庭对包装食品的消费量比人均消费量多50%。因此,对于中国厂商来讲,提高产品的深加工,发展包装食品,将会提高出口产品的创汇能力。

第三,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在国际贸易中,政府一定要做好桥梁纽带作用,给出口企业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帮助其利用外部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当务之急是政府要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多方面的商务实用信息,尤其是与农产品市场准入有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最新信息,以帮助生产者和出口企业积极应对技术壁垒,减少损失。此外,还要加大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生产、加工、检验、包装等环节的投资力度,强化“从田间到海关”的全程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避免产品出关后因为质量不合格而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第7篇:农产品消费趋势范文

关键词:经济增长;农产品价格;调控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014-01

农产品是关系农业和农民切身利益的,其与一般产品不同,应把它作为一种特殊产品来看待。在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的价格是由国家实行政府定价或指导价。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产品价格水平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因此,如何更好地做好农产品的价格宏观调控,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基础和政治安定大局的重要问题。

1 农产品价格调控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决定了农产品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性作用。正是由于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决定了农业部门的产品即农产品的重要地位。因此,做好农产品价格的宏观调控是关系国民经济大局的关键。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而言,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产品价格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价格波动的影响之后,对于2007年以来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恢复性上涨,是农产品价值的一次回归。近10年间,工农产品比价不仅没有趋于平衡发展,反而出现了明显恶化,各种工业基本商品价格都大幅上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样也大幅上涨,出现了农民丰收不增收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是在工业品价格上涨、农产品生产成本上涨之后被动的、滞后的上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理顺工农产品比价,缩小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2 经济增长与农产品价格变化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经济过热与经济结构调整交替循环,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波动特征,引发了两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导致工业部门提高农资产品价格,从而引起了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和日用开支的增加。农民迫于经济压力,必然提高农产品价格以保证收益不受损害,最终导致农产品价格出现全面、大幅上涨。因此,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情况。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指数、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API)这三个变量来分析经济增长与农产品价格变化的关系。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2000-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指数、CPI、CPI数据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API)

2000108.4100.496.4

2001108.3100.7103.1

2002109.199.299.7

2003110.0101.2104.4

2004110.1103.9113.1

2005110.4101.8101.4

2006111.6101.5101.2

2007111.9104.8118.4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注:本文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通货膨胀度量指标

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API之间,有很强的共同趋势,三者之间可能存在比较大的相互影响。总体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指数是呈逐渐上升趋势的,这说明我国经济是在逐年增长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指数的上升,必然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上升;CPI与API变化趋势非常相似,两者具有同升同降的特点,并且API的变化幅度比CPI要大;CPI与API在随着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指数变化而变化时具有滞后性,它们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指数变化的反映要滞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指数的变化。从整体统计数据上看,三因素之间有很强的趋同性。

AP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与CP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类似,API受前一年度的经济增长正的影响很大,高经济增长导致了API上升。我国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农产品价格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经济系统,针对任何一个变量的政策措施的实行,都要考虑到另外两个紧密相关变量的冲击和影响;在这三个因素组成的动态关系中,经济增长处于决定性地位。其受自身的影响也最大,表明像我国这样一个大的经济实体,经济增长一旦发生,就有很强的自我增强能力,有非常大的增长惯性。但同时它也受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的影响,这就说明温和的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基本不受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一方面,农产品价格上涨基本上不影响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的作用也很小,因此,国家可以实行稳步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政策措施,提高农民收入,避免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又受到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影响。我国经济连续多年的偏快增长,以及偏高的通货膨胀,都是导致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偏快的重要原因。

3 农产品价格宏观调控策略

通过对经济增长与农产品价格变化关系的分析可知,经济的高速增长会引起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同时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生产具有促进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是最重要的供求调节杠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本质上就是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能仅以农产品价格不上涨为目标,而应坚持在农产品价格稳定的情况下,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农产品价格宏观调控体系:

3.1 完善农产品市场定价机制

农产品价格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市场机制。由于农产品价格是在市场中形成的,因而保证市场竞争的充分性是形成合理价格的关键。因此政府首先应保证市场竞争的有序性,改革农产品的流通体制,保证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同时,政府也应通过通信、网络等各种渠道,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制定行之有效的调控政策,并及时传达给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政府还要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及时协调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取不同的政策向农民倾斜。只有针对地区特色,发挥地区之长,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有成效。

3.2 建立有效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

在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础上,要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合理确定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主要农产品的国家保护价格,保证农业生产者获得平均利润;保护价格的制定要参照生产成本,供求关系和比价关系确定,确保农户有稳定的收益;要保证保护价在高于市场价格时能通过价差补贴的形式得到有效地执行,以稳定农民收入预期。此外,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农产品的宏观调控职能。确保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维护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维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3.2 完善农产品储备制度

建立主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完善农产品储备体系,适当增加财政投入,在现有专项基金的基础上,设立综合性的价格调控基金,加强对基金和储备农产品的管理,提高储备效率,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与监测预警体系相互响应的、中央和地方联动的储备体系。政府通过对粮食价格的调节最终使粮价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变动,防止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

4 结论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在一定范围内的上扬,是我国农产品长期低价位运行的合理补偿。从国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来看,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产品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是大势所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有利于粮食供应的增加,以及食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在可控范围内上涨是合理的,对于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是有益的,同时也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刘勇,王伟,易法海.我国通货膨胀与农产品价格、经济增长动态关系分析[J].生态经济,2009,(2).

[2]张利庠,张昊.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及调控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11).

第8篇:农产品消费趋势范文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快速响应

1.引言

生鲜农产品作为一类特殊的易腐易损农产品,包括新鲜的果蔬、奶制品、蛋类、肉类,鲜活的水产品和畜禽等六类农产品。在自然常温的环境中,由于生鲜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其产品的属性,包括新鲜度、营养价值、口感等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在采购、装卸、物流、销售等各环节中,容易造成数量损失和鲜活度降低。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生鲜农产品的价值和数量对时间的反应更加敏感,消费者需求波动性增强,时效性、保鲜性是吸引消费者的有效手段,因此对生鲜农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应对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供应链必须以柔性的生产和管理为前提,在保证速度快与成本低的基础下,尽可能提高整个供应链周期中每个环节的快速响应能力,压缩生鲜农产品从加工包装到运输储存及最终配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时间,及时地响应消费者需求以获得竞争优势。

TOC理论(The Theory of Constraint)是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大师Dr・Eliyahum・Goldratt基于他早期的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OPT)上发展创立起来的。约束理论率先提出从企业全局的效率和利益角度出发,识别企业中的瓶颈环节,然后运用逻辑化、系统化的思维流程,使瓶颈产能最大化,从而使企业各环节同步、整体改善的生产运作管理方法[1]。目前,国内外对TOC理论以及TOC在生产运作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是对于约束理论在快速响应中的运用研究不多,本文将TOC理论引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识别物流配送中的制约因素并加以突破,从而提高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竞争力。

2.基于TOC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快速响应总体思路

生鲜农产品物流系统快速响应可降低库存量,加快库存周转率,保证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中,通常都会出现瓶颈,进而影响供应链整体的协调运作。运用TOC管理方法构建一个从快速响应出发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及时发现瓶颈,打破最薄弱环节,并对该环节进行充分利用,以平衡其他资源,最大化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基于TOC理论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快速响应可归纳为:分析整个供应链各环节,找出影响快速响应的制约因素,即物流配送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然后消除这些制约因素,从而提高供应链效率。依照TOC聚焦五步法:第一步是识别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存在的约束,根据瓶颈识别算法,找出系统中存在的最大约束; 第二步是最大限度地挖尽瓶颈和利用制约因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第三步是使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其他活动服务于第二步中提出的各种措施,只有其他活动的配合,才有供应链效率的提高;第四步是打破瓶颈,此时系统也发生了变化,原有的瓶颈已不再是企业的瓶颈;第五步是重返第一步,重新识别新的约束,持续改进。TOC理论最终就是要寻求顾客需求与企业能力的最佳配合, 对约束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 其余的环节相继地与这一环节同步。

3.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

生鲜农产品从田间采摘到运输配送至消费者手中,耗费的时间越长,新鲜度越低,其新鲜度决定了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好坏和价值高低。这里的新鲜度包含两种:一是随着流通时间的延长,缺失水分、活性降低,只是看起来不新鲜;二是随着温度、环境的变化,大范围损坏,发生腐烂变质。综上所述,为了描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本文定义一个随着运输配送时间变化的反映生鲜农产品质量的新鲜度因子θ, 0≤θ≤1。假设不考虑生产商田间采摘的过程,生产商打包装车时的生鲜农产品新鲜度为1,在运输配送途中随时间的增加而递减,直至生鲜农产品全部腐烂, 生命结束, 新鲜度降为0。生鲜农产品新鲜度函数为 ,其中T是生鲜农产品的有效生命周期,t为生鲜农产品从生产商到分销商至零售商的流通时间,且 。对生鲜农产品新鲜度函数关于流通时间求偏导:

, ,由图1看出,新鲜度因子θ是随着流通时间的延长而加速递减函数。

3.1找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存在的瓶颈

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快速响应有利有弊,在成本投入较高后才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如图2所示,当响应不足 ( deficiency in response) 时,则不能达到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水平,企业虽然只投入较少的成本却失去了更多的机会和利润;若响应过度 ( surplus in response),即响应能力超过恰当水平, 企业利润增加的同时会带来了成本激增的问题。因此,本文解决的就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瓶颈问题――快速响应,探讨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响应能力,寻找最佳响应能力以避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响应不足和过度。

3.2最大限度利用瓶颈

生鲜农产品具有较强的易腐易损性,在生鲜农产品从生产地运输到消费者的各环节中,会随着时间的延长持续发生变质,信息共享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瓶颈。因此,提高各环节的快速响应能力压缩流通时间,是增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掌握市场变化趋势、订单详情,提高供应链对消费者需求的响应速度、应变能力和服务水平,第一时间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保持稳定的市场占有率。

3.3所有其他因素迁就上述决定

3.3.1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需求预测

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来,生鲜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口味,更加青睐鲜活程度高的生鲜农产品,对物流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响应能力必须以准确的需求预测为基础,否则反应越快、品种越多,库存积压问题也就越严重。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消费者随时变化的消费需求,提高对市场环境复杂变化的应对能力必须摆脱落后的管理方式,对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和运作模式做出创新性的变革,实现供应链上下游成员之间跨组织信息集成,使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整体运作达到同步性和一致性,提高供应链系统内部的运作效率。

消费者对于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受到购买意愿和收入水平的影响,企业既要抓住宏观经济形势,预测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积极采取措施拉动消费;同时加强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和现代物流意识,指导农民关注生鲜农产品的市场动态,拓展思维;还需设计开发体验式APP,形成生产商、零应商、消费者等协同参与的交互式模式,当季时令蔬果、牲畜出栏率等数据;通过信息共享和大数据挖掘技术,并广泛收集消费者偏好,快速准确地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及时采集、传递产品信息,使供需无缝对接。从现在的产销环节逐渐向农民生产采摘环节集成,结合自身的经营管理战略和利益目标,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不断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

3.3.2加强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

为提高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快速响应能力,必须加强核心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广泛普及物流信息技术。我国生鲜农产品的发展以个体企业为主,信息化基础和意识都非常薄弱,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应该从自身的战略定位和功能角度考虑,选择合适的信息化路径,综合运用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等技术手段,实现物流标准化、信息化、集成化。

通过使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对生鲜农产品的各环节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全程质量跟踪,消费者通过扫描射频标签可以对生鲜农产品进行产地追溯,将实时的物流信息反馈给物流企业和消费者,以便企业应对突发紧急情况快速做出响应。将时间―温度指示器(TTI)安装在生鲜农产品上,能够实时反映出其所黏附农产品在运输和储存期间的温度变化过程,对温度进行实时监控,掌控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同时,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PS)随时跟踪货运车辆,来解决合理调度车辆、实时监控车辆在途状况及生鲜农产品品质的问题,保障整个物流过程的快速运转。提升农产品物流园区的信息化水平,促进物流信息自动采集、数字化仓储、智能分拣、车辆调度优化、在途监控等关键信息技术的建设与普及,形成应变能力强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通过上述物流信息技术的综合利用,构建物流企业的内部信息网络,满足农民针对种植准备、仓储库存、上市时间、市场价格等全方位的信息需求,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快速响应提供技术支持。

3.3.3构建供应链物流网络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将生产源头、物流企业、零售商、消费者整合,统筹构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快速响应模式,组建成一个高效复杂、满足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物流网络。它使信息资源更加协调化,提升生鲜农产品物流主体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对避免农民生产的风险、增加收入利润、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都具有重大意义,从而实现物流效率最大化。

通过信息共享、资源协同,将大量分散的资源和单个企业的物流网络整合,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和供应链响应速度过慢的瓶颈。搭建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从价格、渠道、品质与服务等方面入手,结合市场趋势制定营销策略,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响应消费者需求。重点培养与壮大生鲜农产品核心企业、专业养殖农户,朝着“合作社+农户”、“农超对接”和“公司+基地”等模式转变,建立多种模式的物流配送体系,更加灵活快速地响应消费者的需求,如VMI、田间超市直配、自提等补货策略。通过O2O模式实现联动发展,协调线上线下合作机制,增强供应链应对市场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应变能力。建立少数量、多批次的快速补货机制,缩短补货周期,从而降低库存、流通实体损耗和价值流失。

3.4提升瓶颈的效率

快速响应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获利能力和服务质量带来了明显的改善,如:销售额增加、库存降低、损耗减少、消费者满意度提高。设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响应收益函数为R=f(QRC),响应成本函数为C=f(QRC),净利润函数为P(QRC)=R-C。根据微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递减法则,若不断加大对快速响应能力的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边际响应成本随着响应能力的递增而递增,边际响应收益随着响应能力的递增而递减,所带来的利润就会下降。如图3所示,当边际响应成本等于边际响应收益时,即为最佳响应能力。

3.5 重返第一步, 别让惰性成了瓶颈, 即持续改善

约束理论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通过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应尽可能的缩短物流时间,保持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提高快速响应能力,根据TOC五步法,总结出以上基于TOC理论的快速响应机制,如图4所示。

4.总结

本文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入手,分析系统中存在的最大瓶颈,运用TOC理论对其快速响应能力提出有效解决措施,加大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共享程度,寻求最佳响应能力,减少物流在途时间,将物流成本降到最低,增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只是就TOC对快速响应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如快速响应能力的因素构成及评价指标;如何协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利益分配;怎样合理布局网点,优化资源配置,使物流企业集散功能强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柔性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Goldratt E M, Cox J. The Goal: A Process of Ongoing Improvement[J]. Measuring Business Excellence, 1992, 56(5):351-355.

[2]李季芳. 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思考[J]. 中国流通经济, 2007, 21(01):17-19.

[3]徐良培, 李淑华, 陶建平. 基于时间竞争的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运营模式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0, 09期(9):2320-2324.

[4]崔南方, 易林华. 基于TOC理论的分销系统库存控制模型[J]. 工业工程, 2008, 第2期(2):133-137.

第9篇:农产品消费趋势范文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逆差的趋势已呈不可逆转之势,农产品进出口形势十分严峻。分析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发展状况的影响因素,探索各种有效解决方法,已成为农产品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增强,不仅对国内农产品市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状况。笔者立足于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就此轮通货膨胀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状况的影响展开研究,并相应提出应对措施,以期为农产品进出口实践指导有所裨益。

一、我国通货膨胀与主要农产品进出口状况的发展趋势分析

1、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走势

近年以食品价格上升为龙头,我国整体物价指数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增强。2011年3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达5·4%,同年4月CPI上涨5·3%(如图1所示),表明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增加,通货膨胀已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此轮通货膨胀由最初的“结构性通胀”演变为“全面通胀”,距离通胀权力中心最远的农产品价格高速上涨是确认“全面通胀”形成的标志[1]。

一般而言,CPI指数超过3%就可视为通货膨胀,超过5%就是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纵观2008年至2011年CPI指数的走势,可以得出,2008年我国正处于严重通货膨胀时期;2009年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紧缩;2010年随着宏观刺激经济政策的大力推行,消费价格水平处于合理区间,但上涨趋势十分明显,至2010年11月,CPI同比增长5·1%,创28个月新高,通货膨胀预期不断增强;2011年初,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大,专家预测2011年我国CPI将达6·5%,5%的通胀水平将成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常态,可见通货膨胀已成为未来经济生活的主要趋势。

2、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现状分析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体趋势保持双增长,且进口增幅超过出口增幅,逆差趋势明显扩大。这与我国同时期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大力扶持农产品有关。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对农产品高附加值的需求具有刺激作用,导致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双增长,且增速较快[2]。

2008年至2011年1-2月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情况波动较大,进口增幅明显大于出口增幅,农产品贸易逆差迅速扩大,这主要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诸多影响。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进口高速增长,贸易逆差快速扩大。而在2008年1-5月,金融危机尚未波及实体经济之时,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呈现双增长的态势。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21·3亿美元,同比下降7·1%。其中,出口395·9亿美元,同比下降2·3%;进口525·5亿美元,同比下降10·4%[3]。2010年至2011年1-2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继续呈逐年双增长的状态,贸易逆差走势仍然强劲。

从表1可以看出,自2008年起,谷物出口量逐年下降,进口上升趋势比较明显;食用油出口不断回落,棉花进口量呈上升趋势;我国食糖基本上进口量远远高于出口量,净出口额大幅下降;果蔬出口基本持平,进口量有所增长;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水产品贸易顺差不断增长。

总之,受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大体上趋于上升。出口量增减幅度不大,比较平稳,进口量均不断上涨且涨幅较大,农产品贸易逆差仍继续扩大。其中,谷物、食用油、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主要依靠进口,进口量较大而出口较少;蔬菜、水果为出口型农产品,但净出口额已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农产品需求急剧增加以及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3、未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发展趋势预测

如图2所示,2007年至2010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在曲折中稳步上升。其中,以2008年和2009年为拐点,进出口额均不同程度地呈现“N”型变化趋势。然而通过比较发现,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发展趋势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农产品进口增幅显著大于出口增幅,贸易逆差趋势不断扩大;二是农产品进口额波动幅度明显大于出口额波动幅度,出口量基本持平,进口额则大幅波动;三是农产品进出口变化方向相同,2007-2008年、2009-2010年农产品进出口均呈上升趋势,2008-2009年农产品进出口均不断下降。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1-2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215·3亿美元,同比增长34·3%。其中,出口85·8亿美元,同比增长27·4%;进口129·5亿美元,同比增长39·3%。贸易逆差为43·7亿美元,同比扩大70·6%。可见,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继续好转,未来几年内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量和结构都将不断调整。农产品进出口额将持续保持增长的态势,贸易逆差额度将继续逐年扩大。

二、通货膨胀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分析

1、对农产品进出口价格的影响

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是通货膨胀的表现之一。国内农产品价格的过度上扬,将带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及工业品价格的上涨,进而加剧物价上涨幅度,形成通货膨胀预期。此次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食品类商品价格的持续非理性上涨,加之社会游资的肆意炒作,出现“蒜你狠”、“豆你玩”、“棉花掌”等现象,从而直接导致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反之,通货膨胀的爆发,将进一步加剧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增长幅度。在通货膨胀时期,社会物价水平持续上升,农产品加工、运输成本将不断提高,从而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的继续上涨。

对于农产品出口而言,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升,将直接导致农产品出口价格的提高,削弱我国出口农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出口农产品类型为劳动密集型,大部分属低价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农产品出口的传统优势即为价格优势。通胀环境下,出口农产品的价格优势显然将被吞噬。对于农产品进口而言,在国际农产品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将相对降低农产品的进口价格,从而促进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增长。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量不断增长,农产品贸易逆差持续扩大,除了国内农产品需求旺盛、人民币升值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外,通货膨胀压力的不断强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在分析国内通货膨胀对农产品进出口价格影响的同时,必须全面考虑农产品的国际价格,从而明确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价格的相对变化趋势。比如,4月19日农业部公布的2011年第14周主要农产品国际价格中,谷物(主要为大米、小麦、大豆、玉米)、豆油、食糖和棉花的价格环比小幅下跌,若此期间我国谷物、豆油、食糖和棉花的国内价格保持不变,则其相对出口价格上升,相对进口价格将有所下降。可见,影响农产品进出口价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单一而论。

2、对农产品进出口数量的影响

此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就是旺盛投资需求的推动。从2003年到200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GDP持续保持8%以上的高位增长。这种经济的迅速发展激励了企业投资的增长,对能源、原材料、燃料等的需求增加不断增加,从而拉动了包括农产品在内的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并逐步传导至CPI,引发通货膨胀危险。因此,通货膨胀条件下,国内农产品的总需求量不断增加,农产品供应量和需求量的缺口将持续扩大。

如2008年我国CPI指数同比增长达5·9%,同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约为10000亿斤,2008年我国粮食总需求约为10530亿斤,故国内粮食供应存在530亿斤的缺口。为此,必须通过增加谷物等进口数量并极力控制粮食出口等政策,来调整粮食进出口总量和结构,以补充国内粮食供需缺口。因此,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为405亿美元,同比增幅由上年的17·9%下滑到9·4%;进口额为586·6亿美元,同比增长42·8%。贸易逆差为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倍[4]。可见,通货膨胀下的经济环境可以通过影响国内农产品需求,从而间接影响农产品进出口数量,实现对农产品进出口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影响。

3、对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影响

农产品出口价格的上升,会不同程度的抑制出口;同样农产品进口价格的相对下降,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农产品进口。但在研究对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影响时,除单独分析对进出口价格和数量的影响外,还需分析对农产品进出口价格和数量的共同影响变化,即还需要考虑农产品价格需求弹性因素。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故当通货膨胀迫使农产品出口价格上升时,出口需求量必然下降,但其下降幅度将小于价格上涨幅度,农产品出口总额可能会上升,因此我国近年来的农产品出口总额呈稳中有升的趋势。对农产品进口总额的影响亦然,在此不再一一作解。

4、对农产品进出口结构的影响

近20年来,国际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变化的最重要特征,即原料和初级农产品的贸易比重下降,加工和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贸易比重不断上升[5]。如前所述,通货膨胀对目前我国初级农产品出口的成本价格竞争优势带来负面作用,并通过影响国内农产品需求结构来间接影响农产品进口结构。因此,通货膨胀在抑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可能以此为契机,调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促使我国提高农产品进出口质量,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出口,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和绿色食品的出口比重。

需要指出的是,农产品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料,其进出口总额和结构受到我国农业政策的影响比较大。同时,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进出口对国际绿色壁垒的敏感性较强,并极易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因此,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波动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货膨胀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三、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措施建议

通货膨胀压力的持续增强,将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产生可持续影响。随着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逆差不断扩大,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形势已不容乐观,急需采取有效措施以缓解我国农产品出口压力。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首先,[6]应积极改变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片面追求产量增长的惯性,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绿色优质农业生产道路;其次,加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抓紧实施地区布局结构、农林牧等行业结构以及农产品品种结构的战略调整;最后,增加农业生产要素和基础设施的投入规模,改善农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单位产量,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并逐步推行农业机械化,发挥规模优势,以此来确立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成本价格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

2、建立农产品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地大物博,农业经济基础扎实,农业文化底蕴浓厚。因此,应充分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并扩大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建立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国际化。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南北横跨六个季节带的地域优势,充分发挥各地在农业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广泛种植优势特色农产品,并实现农产品差异化经营,努力开发国内外新市场;另一方面,在做强主业的同时,朝精深加工和保鲜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进出口附加值。

3、实施惠农政策,扩大国内供给,抑制农产品进口需求

增加农产品的国内供给,可以有效降低其进口率,有效控制农产品贸易逆差。因此,应通过提高农业生产补贴、减免税费、扩大公共产品投入等多种惠农政策促进农产品的增产增收,扩大国内农产品市场供给水平,从而有效抑制农产品进口需求,改善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趋势。

4、完善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