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消费趋势范文

大学生消费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消费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消费趋势

第1篇:大学生消费趋势范文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大学生消费行为;理性消费

中图分类号:F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09-02

从一个每天埋在书本里的高中生到一个愈发独立的大学生,消费内容和习惯的改变可能是所有改变中最明显的,是大学生当前以至一生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大学生消费行为是一种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行为,对其背后的家庭,乃至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近三年的大学生活,我们不断观察和思考自己以及身边同学的消费行为,希望结合行为经济学知识分析他们的消费误区,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倡导理性消费做出努力。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消费误区以行为经济学的视角进行分析,对其中一些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最终给出一些有利于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可行建议,从而正确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和方式。

一、大学生消费的特点和趋势

(一)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大学生消费的方式丰富多样,朝着追求现实、重视自我,要求个人和社会并重的方向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1、实用为先。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认同率最高的三个词语是知识、事业和健康,其次是友谊、爱情、家庭和金钱,而后才是理想、权力、地位和名誉。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及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等都带有浓厚的实用色彩。2、崇尚个性化。大学生消费所表现出的个性化,表明我们心理的成熟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对个性的追求和对自我实现的热衷,反映出当前新知识、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和微博等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我们有着自己独有的消费观念。3、追求前卫。大学生消费的“前卫性”主要表现为追求品牌,崇尚权威和追求新颖、时尚。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对于品牌商品,不太注重的产品的功能,而是追求品牌商品的文化价值,更多的倾向于心理感受,而不是从直观上判断某种商品的优劣。品牌所代表的“质量”、“价格”以及“文化”的权威性,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4、消费水平的差异性。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较高的学费和其他教育费用,对月收入人均数百元的农村家庭、下岗职工家庭,尽管有国家和学校助学金的支持仍然不堪重负。因此在校园内产生了一个庞大的贫困生群体。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较低,有些同学甚至连基本生活费都难以保障,心理也承受着经济困难带来的巨大压力,不少人因此产生自卑心理。于此同时,社会上的高消费现象已波及高等院校,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倡导高消费和超前消费,他们的虚荣心态和炫耀行为造成了一种示范效应,导致校园平均消费水平水涨船高,同校特别是同专业、同班、同宿舍同学间消费水平的明显反差。

(二)大学生的消费趋势

1、基本生活消费向营养质量型发展: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比重大大降低,而用于改善学习条件,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开始上升。 2、学习消费的比值大幅度上升:学习观念的变化,使广大学生日益认识到学习不再是一件阶段性的事,而将伴随人的终身。3、健康、健身消费增加:大学生日益重视健康消费,用于进行体育锻炼和购买保健品的支出也在逐步上升,健康消费将成为主要的消费内容。酒吧、KTV、台球、网购也成为大学必修一课。4、人际交往消费成本增高:在校大学生喜欢交友,用于请客吃饭的费用日益增多。特别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网民年龄分布的高分值在20岁~30间岁,手机、电脑等产品早已由商务消费转向生活消费,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畅销,也使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由实用转向感受和体验。 5、模仿性消费日趋明显:大学生消费有着强烈的模仿性特征,有着很深的“白领情结”:名牌服装着身,平板电脑随身,已成为众多大学生所羡慕、仿效的社会形象。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误区及经济学解释

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和趋势只是分析其行为的开始,结合大学生消费的特点,对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消费行为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才是提出理性消费建议的有效途径。

(一)广告背后的秘密——“禀赋效应”产生的虚拟所有权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和行为经济学大师特维斯基提出了前景理论,该理论指出:在面对未来的风险选择时,人们通过一个价值函数来进行价值评估,这个函数的重要性质之一就是损失厌恶(LoseAversion),即:等量的损失要比等量的获得,对人们的感觉产生更大影响。“禀赋效应”(EndowmentEffect)与之有很明显的相似之处:当一个人将要获得一样东西时,他会认为这样东西比自己尚未拥有时更有价值。

禀赋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比如某汽车品牌免费提供的一年的汽车使用权,购物网站上专门设置的免费体验频道,商城提供种类多样的免费商品试用,卖家提出的“15天不满意保证全额退款”等等。受禀赋效应的影响,消费者在试用一段时间后,对所使用的商品会产生“虚拟所有权”,一旦这种所有权融入我们对世界,对自己的观点中,我们很快就会把它合理化而忘记了对商品的正常估价,最终说服自己以相对高的价格购买或不再行使退货的权力,显然,这是不理性的消费行为。

大学生的消费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广告的影响,尤其是电视广告和网络广告更是以新奇的设计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由此产生的花费不在少数。虚拟所有权正是广告的魔力所在,我们看到一个外形时尚功能强大的手机,会想象自己手里正玩着这样一部手机;看到一件漂亮的衣服,也会在脑中不自觉的形成自己穿着这件衣服的样子——想象着它已经是自己的了,把自己当成所有者,正是商家广告的目的所在。

可以说,抵制“禀赋效应”的诱惑是理性消费的第一步,对于一项消费活动,要以“非所有心态”来看待,尽量拉开自己和商品、服务之间的感情距离,以实际的所有权为判断标准,公平合理的对所要购买的商品做出估价。

(二)心里的锚——消费行为中的“幼鹅效应”

参照系(reference)是行为经济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大量的有关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时,常会选取一个参照标准作为参考依据,消费行为也不例外。人们对消费的合理或者不合理的判断,常常是以一个参照点来作为标准的,“锚定心理”(anchoring)便是如此,它在消费选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大学生的消费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类似这样的行为:在地处繁华商业区的商场消费,两款衬衣的价格分别为300元和500元,我们很可能买300元的那件,而在另外一家商店里,多数衬衣价格低于300元,只有价格最高的一件为300元,这时我们会买价格低于300元的款式。都是同样300元的价格,我们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消费选择呢?

上世纪,自然学家康拉德·洛伦茨发现刚出壳的幼鹅会依赖它们第一眼看到的生物,由此他证明了幼鹅不仅根据它们出生时的初次发现来做决定,而且决定一经形成,就坚持不变。“幼鹅效应”由此产生,我们看到一件商品的价格,在心理会形成一个锚(参照点),这一价格会对其他商品的价格产生影响。如在高档商场中300元的衬衫受到500元衬衫的影响,显得更加划算,而低档商场中300元的衬衫却像是一个奢侈品。

传统的购物消费经验常提到要“货比三家”,就是告诉我们要尽可能多的获得价格信息,同一商品的价格信息掌握的越全面,就越不容易受到某一数字锚的影响,从而在消费中可以有效的规避交易风险。大学生形成理性的消费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建立在对大量商品的市场价格有一定的把握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购物经验。

(三)“瘾”性消费——对边际效用递减的质疑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通常假定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即人们对于一个消费物品的评价会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但是,行为经济学家则对这个理论提出了挑战,如果边际效用真的是递减的,那么对于一包接一包的香烟消费,不断增加的成瘾般的网购消费等现象又如何解释呢?行为经济学家所提出的质疑的根据,就是生活中发生的上瘾行为。

上瘾(addiction)是行为人在过去的实践中体验到的能使其感到快乐的行为,尽管在很多情形下不良的上瘾行为会带来降低行为人效用水平的后果,但行为人还是会坚持满足自己的嗜好。从一般意义上的酗酒、香烟到网络上瘾,饮食过量,上瘾行为已经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生活。

上瘾行为有“益”和“害”之分,有益的成瘾行为如对某一类型书籍的偏爱,对乐器演奏的痴迷等等,由此形成的消费是值得鼓励的,但是也要安排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有害的上瘾行为是需要及时发现制止的,烟瘾,网瘾会使得花费毫无节制,同时,这种不健康的消费习惯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行为经济学分析表明,随着某种行为上瘾程度的加深,停止消费所带来的短期损失将会越来越大,但理性人还是会通过突然停止法戒除某种程度极深的行为,用短期的损失换取长期更大的收益。

(四)浪费和节省可以相互转化——理性对待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的基本涵义是指已经投入的、不可能收回的成本。如交付给辅导机构的费用,团购网站上购买的不可退款的服务等。对于沉没成本,大学生常常有两种偏离理性的决策。一种是夸大沉没成本的显著性,忽略隐藏在其后的机会成本,另一种是轻视沉没成本,对沉没成本关注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递减。两种行为都是对待沉没成本的非理,造成的直接后果可能是消费中金钱或时间的浪费。

夸大沉没成本现象的存在比较普遍,由于风险厌恶,人们对待已失去的东西时显得格外的不理智,他们多数认为,对于沉没成本,即使它再也回不来,也应该用相应的收益去平衡它,于是就出现了生活中这样的现象:甲购买了一本价值80元的书,但是因为知识储备有限,这本书对他来说晦涩难懂,甲明知再读下去效用为0,但为了80元的书钱,他却不愿意放弃这本书而利用这段时间去读其他易懂的更有价值的书。事实上,无论他是否继续阅读,80元的书钱也不会再回来了。相反,继续阅读所花费的时间精力等甚至还在增加阅读的成本,可谓得不偿失。

轻视沉没成本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以参加课外辅导班举例,这项消费已成为大学生学习消费的主要内容,各种资格考试的辅导班也都是价格不菲。很多大学生在报名缴费之后,在后续的学习中以种种理由拖延,旷课,长期的课程尤为明显。期初已经付清学费,心理上给人的暗示是后期的课程是免费的,因此拖延的现象时有发生。

用理性人的观点去分析的话,以前公认的节俭恐怕不是什么值得学习的好作风,甚至会被认为是愚蠢的行为,权衡金钱和时间的成本之后,原来的浪费可能恰恰是节省,现代社会,人们最大的机会成本是时间。而有些方面,沉没成本又需要得到特别的重视,让已经花出去的钱发挥应有的效用,才是真正的节约,心理账户的平衡能力还是需要每个人思考和锻炼的。

三、对大学生理性消费的思考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西蒙(H.A.Simon)教授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人的思维能力并非无穷无尽,人是具有有限理性的,正因为人是有限理性的,所以人们在行为上并不总追求效用极大。人所能做出的选择,常常是根据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自己有限的思维。这就是人的“有限理性”观点。

既然人的理性是有限的,那么在经济行为中,人所做的决定就不能保证是100%理性的。心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使表面上相同的问题产生很多不同的结果。消费不单单是一个经济活动,更是人的心理乃至生理活动的反映,理性和非理性的区别不在于花费的多少,而在于所追求的效用是否得到实现,一般意义上的效用极大是不能用来评价人的消费理性的。

大学生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收入来源单一,数额较少,这也就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方式需要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思考理性消费问题,不是老生常谈的鼓励节俭,更不是与现实背道而驰的限制消费。倡导理性消费的初衷,是在大学生中形成对金钱的正确观念,理性的认识金钱的价值和使用方法,为的是在以后的生活积累更多经验,让金钱更好的为自己、家庭和社会服务。

作者单位: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

作者简介:高空(1989-)男,汉族,河北人,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09级财管;洪沐(1990-)女,汉族,上海人,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09级财管。

参考文献:

[1]董志勇.行为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颉梦宁,李忠庆,郭培养.在校大学生消费心理特征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8,02.

第2篇:大学生消费趋势范文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职业兴趣是指对职业或具有职业特征的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影响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就师范非师女性大学生职业兴趣的影响因素而言,工资福利待遇因素对企业型职业兴趣的影响较大,工资福利待遇因素和所学专业因素对传统型职业兴趣的影响较大,个人职业理想因素对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和现实型职业兴趣的影响较大,父母职业因素对企业型和传统型职业兴趣的影响较小,父母职业因素和其他因素对研究型、社会型和现实型职业兴趣的影响较小,就业指导因素对艺术型职业兴趣的影响较小。

关键词 :职业兴趣;师范院校非师范类专业;女性大学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095—02

收稿日期:2014—02—26

作者简介:乞佳(1989— ),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教育学。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兴趣是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师范院校在非师范类专业女性大学生(以下简称“师范非师女性”)培养过程中,了解和关注师范非师女性职业兴趣问题,这对引导非师范类专业女性大学生合理定位自己未来的工作,提升自我在职场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关于女性职业兴趣的研究资料比较少,对师范非师女性职业兴趣的研究更不多见。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师范非师女性职业兴趣的形成?本研究以霍兰德职业兴趣调查表为工具对师范非师女性职业兴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对东北三省样本师范院校的管理、语言、政法、艺术、新闻传播五类文科专业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生物科学、机械、交通运输、材料学六类理科专业的师范非师女性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30份,问卷有效率为88.7%。调查数据主要通过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因素分析统计处理。

(二)研究工具的确定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即采用霍兰德职业兴趣调查表作为主要研究工具。霍兰德职业兴趣问卷,把职业兴趣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等六种类型,[1]问卷由90道题目组成,每道题目采用二级记分法,符合记1分,不符合记0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师范非师女性职业兴趣的主要影响因素总体分析

本调查研究将影响职业兴趣的诸因素大致上分为:工资福利待遇因素、所学专业因素、个人职业理想因素、父母职业因素、就业指导因素和其他因素等。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工资福利待遇对师范非师女性企业型和传统型职业兴趣的影响程度最高。这表明,企业型和传统型师范非师女性更注重诸如工资、奖金、补贴以及各种福利待遇等对职业兴趣产生的影响。个人职业理想对师范非师女性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和现实型职业兴趣的影响程度最高。这表明,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和现实型师范非师女性更注重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和人生追求的目标,她们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的职业价值取向、职业认同感、职业前景和职业定位等对职业兴趣产生的影响。

(二)师范非师大学生女性职业兴趣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分析

1.影响研究型职业兴趣的主要因素分析

对于研究型师范非师女性而言,她们的职业兴趣与其个人职业理想因素中的职业价值取向密切相关,个人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女性对研究型职业兴趣的追求。

2.影响艺术型职业兴趣的主要因素分析

对于艺术型师范非师女性而言,她们的职业兴趣与其个人职业理想因素中的职业认同感密切相关,表现为对艺术类职业的高度认同,并将职业成功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和人生追求的目标。

3.影响社会型职业兴趣的主要因素分析

对于社会型师范非师女性而言,她们的职业兴趣与其个人职业理想因素中的职业前景密切相关。师范非师女性的社会型职业兴趣更容易受职业本身的发展前途和职业是否能给个人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与锻炼机会的影响。

4.影响企业型职业兴趣的主要因素分析

对于企业型师范非师女性而言,她们的职业兴趣更容易受到工资福利待遇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工资、奖金、补贴以及各种福利待遇等。

5.影响传统型职业兴趣的主要因素分析

对于传统型师范非师女性而言,她们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喜欢有秩序的、安稳的生活,惯于按照计划和指导做事,按部就班,细心、有条理,不喜欢冒险。她们的职业兴趣更容易受到传统的工资福利待遇因素和所学专业因素的影响。

6.影响现实型职业兴趣的主要因素分析

对于现实型师范非师女性而言,她们的职业兴趣与其个人职业理想因素中的职业定位密切相关,现实型职业兴趣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女性更青睐于对诸如计算机硬件人员、摄影师、制图员、机械装配工等技术性职业和木匠、厨师、技工、修理工等技能性职业的定位和追求。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总体调查结果表明,工资福利待遇对师范非师女性企业型职业兴趣的影响程度最高,工资福利待遇和所学专业对师范非师女性传统型职业兴趣的影响程度最高,个人职业理想对师范非师女性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和现实型职业兴趣的影响程度最高,父母职业对师范非师女性企业型和传统型职业兴趣的影响程度最低,父母职业和其他因素对师范非师女性研究型、社会型和现实型职业兴趣的影响程度最低。此外,就业指导在对师范非师女性职业兴趣的影响上,尤其是对师范非师女性艺术型职业兴趣的影响上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建议

1.个人职业理想因素对师范非师女性职业兴趣的影响程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应注重对学生职业价值取向、职业认同感、职业定位能力等个人职业理想的培养和发展,[2]以提高师范非师女性的职业兴趣。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职业能力,找到符合自己职业兴趣的工作。[3]

2.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就业指导的主导作用,帮助师范非师女性及早树立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早做准备。[4]增强就业指导因素对师范非师女性职业兴趣的影响程度,尤其是在注重对师范非师女性艺术型职业兴趣的影响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社会应建立师范非师女性就业与创业支持系统,为师范非师女性提供适应其职业兴趣的就业与创业信息。[5]政府及其他相关女性组织应根据师范非师女性的职业兴趣类型和特点,引导、帮助其就业和创业。

参考文献]

[1]郑华萍,孙媛媛.当代大学生择业取向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8(2).

[1]Holland J L.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Englewood Cliffs[M].NJ:Prentice-Hall,1985.

[2]Brown D,Brooks L.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2nd ed.)[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0.

[3]顾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6).

第3篇:大学生消费趋势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状况 消费来源 消费结构 消费文化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80后出生的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对待孩子的溺爱在这一代人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他们出生后的生活环境正是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造就了特殊的消费群体。本文针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进行分析,以便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

1.消费来源

2007年10月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河北工程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大学生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据调查89%的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于父母,只有少数的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靠勤工助学、家教、在外打工等方式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用,约占8%,另外还有3%的学生靠贷款、助学金和补助。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来源趋于单一化,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提倡较早的踏入社会,使得学生不能较早的独立。(2)有的学生想找家教挣生活费,迫于专业的限制(因为很多家长喜欢找师范院校的学生做家教),很多学生被拒之门外。(3)现在大学生大部分是8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经济上对父母存在一定的依赖性。

2.消费结构

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构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主要包括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和时尚消费。由调查问卷显示:基本的生活消费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学习型消费和时尚消费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自高考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为了毕业之后找到更好的工作,很多大学生不得不充实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消费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参加各种等级考试的报名费、资料费,包括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考试等。(2)由于目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考取各种证书的培训费在逐年增加,例如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有造价师证书,施工员证书,CAD绘图员证书等等。 (3)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电脑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目前此专业的大学生的个人电脑拥有量也呈上涨趋势。

除了学习型消费成上涨趋势外,时尚消费也呈上涨趋势,手机、MP4、数码相机等高档消费品不断涌入大学生的手中。

3.消费存在的误区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不良消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性。大学生跨入大学校门,就开始了独立理财的阶段,但其理财能力较差,开支没有计划,使得消费时失去理智,因而形成盲目消费的现象。例如:大学生在选择消费品时,用在学习、就餐方面的费用偏低,而用在交际、娱乐方面的费用偏高,形成超前消费的习惯。

(2)前卫性。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不仅希望商品能够在实用性方面满足个人的需要,还希望商品能够让人在使用和观赏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满足,因此过节聚会、生日聚餐、亲情消费、毕业宴会等已纳入到大学生的正常消费范围之内。如今大学生的消费已超越生存型消费,主要表现在:追求品牌、崇尚权威、追求新颖时尚、体现个性等方面。

(3)攀比性。在调查中发现,当今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不足,虚荣心又较强,在平时的生活中总是有意无意的和身边的同学做比较,导致最后形成人格上的缺陷。例如:有的同学看到身边的同学买了一件名牌衣服,用着一部手机,自己也不甘落后,情愿节衣缩食,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有的女生为了美容,一次又一次的向节俭的父母开口要钱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4)过渡性。如今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超前的消费观念,例如:通讯费用、老乡聚会、恋爱消费等名目繁多。另外,谈恋爱在大学校园里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咖啡屋,酒吧等场所也成为恋人经常光顾的地方,恋人之间互赠的礼品也越来越高档,类似于这样的消费都大大超过了目前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

从消费结构可以看出,总体来说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是健康、积极、科学的,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还没有正确的消费观念,还需进一步教育和引导。

2.构建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

(1)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正确消费观。消费观是使用一种价值判断来衡量事物,指导消费的观念。正确的消费观必须明确消费是为人的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的。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何消费将极大的影响着个人以后的发展。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要想将来有所作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过度的追求物质生活的消费。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状况,我们要强调合理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强调合理性消费,反对非合理性消费。

(2)建立合理消费结构,培养理性消费行为。在当今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消费时尚瞬息万变,大学生应克服从众心理,合理调整自己的消费结构,提倡科学、合理、发展型消费,反对愚昧、颓废、短视型消费。因此,大学生应该在保证食物消费的前提下,增加学习型消费的比重,减少时尚型消费的比重,适度消费,让更多的消费用于服务个人发展的项目,使大学生能够理性消费。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因此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应该全力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张 迪:大学生消费市场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2): 141~142

第4篇:大学生消费趋势范文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求职;形象消费

一、引言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难是各高校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女大学生。因此,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为了提高求职的成功率,越来越重视自身形象方面的消费,就业求职形象消费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界定的形象消费指在校女大学生从寻找工作开始到寻找过程基本结束这一特定时间段内,为实现就业而支付的自身形象费用的总和,包括服装、护肤品、化妆品、手提包、配饰、形象设计费用等。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以温州市大学城五所高校2015届毕业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其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形象消费的一般状况,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5份,其中有效问卷385份,有效回收率为96.25%,符合统计学要求。

2.文献梳理法:通过搜集相关期刊、硕博论文及著作等,对本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归纳。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形象消费内容十分丰富,但消费结构比较单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女大学生的形象消费涉及服装类、护肤类、化妆类、饰品类、形象设计类等多种类型,消费内容十分丰富。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服装和饰品消费占所有形象消费的82.5%,护肤、化妆、形象设计和保健品消费所占比例较小。综上所述,女大学生形象消费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对形象的重视程度和要求逐渐升高。

2.形象消费来源呈多样化趋势

女大学生是没有稳定经济收入的特殊消费群体,其消费能力受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的消费来源呈多样化趋势。53.6%的女大学生的消费成本来源于家庭支持;20.1%的女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依靠学校奖、助学金;16.8%的女大学生依靠打工等勤工助学的方式获得经济来源;9.5%的女大学生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消费成本。总的来说,女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的形象消费来源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父母支持占主要方式。

3.形象消费选择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朋辈影响最大

通过调查,笔者还发现女大学生的形象消费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23.6%的女大学生的消费选择受媒体因素的影响;20.5%的女大学生受品牌因素的影响;45.8%的女大学生消费选择受同学、朋友等同辈群体的影响;7.4%的女大学生受偶像明星;2.7%的女大学生的消费选择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综上,女大学生的形象消费选择受接触和交往最多的同辈群体影响最大。

四、对策与建议

女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的形象消费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也存在过度追求外部形象的问题,在消费上存在冲动和不理性。那么,如何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1.从学校层面来看

学校应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消费观。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引导学生确立理性的消费观,例如,开设消费观引导、消费心理等特色课程;其次,高校应引导女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理念,例如,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创业教育等,从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后,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开展优秀女大学生就业求职经验分享,言传身教。

2.从女大学生自身来看

部分女大学生对于就业认识模糊、准备不充足,也没有认识到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过多依赖外部形象的装扮。从女大学生个人层面出发,首先,女大学生需要建立自信、追求自主、展现个性。在毕业求职过程中不仅要努力改善外部形象,而且更要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提高自我价值。第二,女大学生需要在校期间认真学习,完成学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就业单位最看重的特质。

3.从政府层面来看

政府应该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努力创设就业岗位,调整就业政策,减轻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尤其女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史永江,张静芳等.天津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9):288-291.

[2]邱泽媛.女大学生形象消费与自我观研究--基于H大学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6.

[3]姜健.从经济学角度浅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5(10):226.

第5篇:大学生消费趋势范文

>> “互联网+校园经济”视角下创新大学生消费金融的对策研究 互联网金融下的大学生消费信贷研究分析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金融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理财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校园互联网贷款消费现状分析 大学生互联网金融行为调查 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消费方式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付费电子书消费行为研究 基于互联网信贷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互联网+”下大学生网络消费状况的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对策研究 互联网金融下面向大学生创业的众酬应用模式研究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大学生理财方式之研究论述 大学生互联网理财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 民族高校大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学习的现状研究* 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微公益现状调查研究 “互联网+”行动计划下大学生体育参与现状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大学生人文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业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孙亚伟,孙英奠基于SWOT分析模型的互联网大学生消费信贷分期问题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6(1):80-81

[7]孙晓文浅谈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J].现代经济信息,2016(1):301.

第6篇:大学生消费趋势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两极分化;消费引导

一、大学生消费现象严重

1.校园高消费呈上升趋势

时下,有一种说法,大学生消费呈两极分化趋势,这种结构就像一个枣核,虽然位于两端的人不多,但如果足够尖利,完全可以将人扎伤。这种说法形象地描述了现代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很值得人深思。有数据显示校园中大学生每日的平均消费最多达到万元,而最少的只有十几元,差距如此悬殊,这不仅仅是数字对比的问题,它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物质消费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最近,兰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的一份调查显示,勤俭节约已是当代大学生心目中最不被重视的社会人格类型。

2.大学生陷入由高消费引导的消费陷阱

据《南方时报》报道,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在其教学楼规划中要为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建一个拥有200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库。北京大学已经奠基的畅春新园研究生公寓每幢楼都设置了地下停车库。这表面上看是为了给学生的生活提供方便,是一种善举,但仔细想想,却是助长了学生的攀比之风,从而误导了大学生的消费观,进而影响其价值观。正是这种物质攀比反映了他们的心理攀比,看得见的是加重了经济负担,看不见的则影响学生正常的身心发展。这种高消费表面看上去是属于个人行为,但从更深一层意义上看,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从这一层意义上说,校园里出现的消费误区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而且扭曲了校园中的人际关系,增加了学校教学管理的难度。更严重的是对学生个人来讲,这一时期对他们的身心影响可能会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全人格。

二、大学生两极分化的消费趋势形成一种“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认知中,人们常常把对方所具有的某一个特性泛化到其他一系列尚不知道的特征上,从局部的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如今大学生高消费的误区正是这种晕轮效应的表现。一些较强虚荣心的大学生错误地把消费的高低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子,以消费的不同来判断一个学生的方方面面。

1.消费高低与性格差异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不是天生的,它是社会关系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按社会学角度,性格的差异是由其社会化是否畅通造成的。一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其性格就很可能被压抑,而逐渐走向孤僻。最近山东大学社会系的一项调查显示,月消费额在0---300元之间的学生,持内向性格的占26.5%,持外向性格的占21.4%。而月消费额大于600元的大学生中持内向性格的仅为5.6%,持外向性格的则高达41.7%。贫富差距把地位平等的大学生镶嵌在了不同的阶层上,使消费低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和能力去与人交往,从而导致了他们思维方式,性格特征在不同程度上的畸形发展,长此以往,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极为不利。

2.消费差距与社交成就的自信心强弱

在大学校园中,低消费的大学生不论在学习、生活、社交及恋爱方面都显得自信心不足。根据上述调查结果表明,月消费额在0---300元的大学生很自信和较为自信的占39.5%,不自信和很不自信的占23.4%。而月消费额在600元以上的大学生这两个数字分别为66.6%和13.9%。缺乏自信心对大学生来说,这种精神上的贫困要比物质上的贫困可怕的多,影响以后的正常社交及人际交往。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1.培养大学生消费道德修养

根据大学生的年龄与消费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以引导。比如,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拥有健康和理性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消费方式,崇尚适度合理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反对非理性的盲目消费,盲目攀比,盲目从众的病态消费;反对心理扭曲,道德沦丧的消费。另外,良好的校风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关键,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所以,我们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淡化差距

大学教育一般是通过知识,能力,道德品质等标准的设立来整合学生的身份,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管你进入大学前的身份,大学教育都面临着同样的标准:学习专业知识,修养道德品质,沉淀人文思想。应该在这样的价值体系的牵引下,消解最初不平等的烙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的发展,贫富差距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实。校园高消费者与贫困群体肯定是会并存的,可这种客观存在的贫困差距不应成为学生交往的鸿沟。校园中,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只要努力,会还给校园一片纯净的天空。

参考文献:

第7篇:大学生消费趋势范文

调查时间:2004年2月1日——2004年2月20日

调查目的:通过分析大学生消费结构,对商家的细分市场定位提供参考

共发问卷250份,收回216份,回收率达86.4%

㈠调查结果显示:

另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都有两大思想趋势。

首先,在学习方面,尽量考取一些资格认证,以备毕业后容易寻求工作。其次,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社团活动,以及校外兼职工作,欲积累一定经验,因此这就保证了商家利用学生会大搞校内宣传,并充分利用兼职的高质量廉价劳动力成为可能。

㈡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⒉大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⒊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对企业而言,中国移动做的较好,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 ”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

㈢给商家的一些建议:

⒈为避免各大院校统一购书乱收费之嫌,国家2001年明文规定,不强制学生通过学校渠道来统一购书,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通过班级集体在外书店订购,价格按8.5折。我认为这便为书商、网络书店提供了良机,如果在开学之际,书商能够去各大院校通过学生会主动联系采购,并且能够折价更低一些,势必会赢利不菲并能最终实现学生、商家互利互惠。同样,各大网络书店在这方面也尚需改进,其渠道不够透明,信息不够明确,这便严重阻碍销售。

⒉通过调查,可看出大学生对日用品的消费尤其是洗发水的消费比例很大。各大洗发水商家应注意大学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并更侧重于自身产品的差异化,特殊化,比如生产有利于清醒大脑,集中精神的洗发品牌等等。

第8篇:大学生消费趋势范文

青年流行文化在不同维度和领域中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青年流行文化将发掘、反映、渲染青年心态和感受作为自己的使命,试图从内容上游离于政治和意识形态之外,从形式上摆脱社会正统。它的流行不是依靠青年内心的价值分析和理性选择,而是一种适应性模仿。青年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从总体上看主要有政治观民主化、成功观功利化、社会观现实化、审美情趣世俗化等特点。

偶像崇拜。随着青年流行文化的兴起,大学生的偶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偶像逐渐走下“神坛”,变成了当代大学生亲近和熟悉的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刚刚起步,进入世纪之交的大学生崇拜的对象大多是成功的商业人士。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视界不再局限于象牙塔中,从马云到“什锦八宝饭”,大学生的关注点逐渐由全力追逐个人成功到承担社会责任;从“超女”到“百家讲坛”再到“感动中国人物”“航天英雄”,大学生逐渐走出大众娱乐的圈子,开始对社会和历史的重点予以关怀与思考。这种变化是积极的,昭示了社会的进步和青年一代担当意识的增强。

消费习惯。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具有依附性与独立性并存、理性与感性相融、针对性与灵活性凸显、实践性和务实性深化的特点。从消费目的上看,大学生的消费更注重实用性,开始将人际关系开销列入消费清单,也肯在竞争力提升方面增加投入;从消费方式上看,网上购物以其多选性、便捷性、廉价性成为近年来大学生购物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信用卡也成大学生消费的重要工具;从消费结构上看,大学生在生活消费、休闲消费、学习消费等结构上存在不均衡的现状;从消费额上看,大学生学费和生活费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网络利用。从个性展示的舞台到交流沟通的桥梁,从信息传播的渠道到学习知识的课堂,从网购的便捷迅速到虚拟世界带来的虚幻爱情,随着青年流行文化的变迁,互联网带来了太多的变革,大学生的生活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流行用语。就“流行语”的兴起与传播而言,素有标新立异特征的大学生所创造的“流行语”最为引人注目。它已经成为大学生表达生活感受与自身需要的一种重要符号,从而也就成了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的青年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词汇迅速而广泛的流行,既有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有社会、经济、文化、心理各个层面的一些深层次原因。它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语言变化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表达了大学生在一定时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心态。

阅读习惯。自上世纪末以来,文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的阅读趋于快餐式阅读。当代大学生的阅读趋于个性化,草根文化的兴起使精英文化的垄断局面被打破,学生们面对市场提供的种类不同、目的不同、功效不同的书籍都有着自己的选择。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存在着务实与功利色彩,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大量阅读不断完善充实自己,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阅读是一种“合时宜”和“学以致用”的阅读。

青年流行文化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两大矛盾

通过对青年流行文化不同层次的分析,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是新潮、时髦的一代,也是承受沉重学业和就业压力的一代,更是个性不断走向多元化的一代。青年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与社会发展趋势还存在一些矛盾,总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国际化与民族性的矛盾。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作为文化输入国的地位仍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这是由我国目前的文化创新力不足所决定的。近年来,外来文化的流行有了新的动向,主要是大学生热衷于模仿和追逐周边具有相似文化特点的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流行文化。从国际化趋势看,近几年青年流行文化经历了一种“三级传递”模式:先由西方文化主导下的流行文化样式伴随着经济和技术的输入,向亚洲发达国家或地区传播,而这些地区大都处于“儒家文化圈”的边缘国家或经过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改造创新,西方流行文化在保留现代文化要素、实现“儒化”或“汉化”的基础上,以新的流行文化形态再传向中国。

然而,作为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受传统政治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较强的大学生群体,随着社会形势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对西方文化或日韩风气“一言堂”的文化格局表示不满。例如:当《哈利・波特》系列在中国热销之际,不少大学生就开始发出挖掘“中国古典神话”的呼声。更多的大学生已经从盲目崇洋过渡到批判看洋,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高的评价。可以说,中国的发展和社会上反思历史的思潮使得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在对比中开始了矛盾而艰难的抉择。

其二,简单化、物质化与探究问题精神的矛盾。受“商业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流行文化的传播过程被高度浓缩,通俗易懂、容易模仿、贴近生活、娱乐性强等成为其突出特点。这种简单化趋向,就社会价值层面讲,它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会进一步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功利化。所以,对大学生而言,这种文化形态是不适合的。当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成了世界性的问题,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不可能不为之思考和探索。一些“商业文化”“快餐文化”的出现反而会消解当代大学生的忧患意识,而其娱乐功能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使大学生产生审美疲劳。

高校学生工作应为大学生社会化提供向导

青年流行文化开辟了大学生社会化的崭新时代,带来了很多的积极影响:一是青年流行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社会化的范围;二是青年流行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将学习生活环境的选择逐渐向社会转移,有利于大学生在现实中成功实现角色扮演;三是青年流行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个性化风格和主体意识的张扬,有利于大学生发展和创新社会文化。青年流行文化同时也给大学生社会化带来了消极影响,导致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外在化,造成其人格社会化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流行化”,引起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动荡,造成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偏离。

通过对青年流行文化给大学生群体带来的影响以及潜在矛盾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影响过程是有必要加以引导和改善的。因此,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科学认识和研究青年流行文化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理性地在一个更加开阔、更加深远的背景上推进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积极影响,为青年流行文化提供正确导向,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健康发展进程,应当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着力解决的问题。

注意探讨、关注文化与政治的关系,赋予青年流行文化以适度的民族责任和道德责任。在社会开放和转型过程中,青年流行文化已经摆脱意识形态的引导,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把大学生文化建设纳入政府规划,设立政府大学生文化项目,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大学生文化建设,并探索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授权青年组织协调管理、社会中介组织评估、社会文化组织承担实施的新模式。

在青年流行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中深化社会意识,适度增加其社会责任意识。青年流行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大学生社会意识的觉醒是密切相关的。当前,我们要高度重视研究青年流行文化现象的意识形态功能,对青年流行文化的引导应突出在社会意识的培养上。要大力开展大学生公德、公益、公民等意识教育,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性参与各种流行文化;要通过开展公益性、社会化和大学生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影响和鼓励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要大力支持大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活动,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的原创性文化活动,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通过拓展文化的内涵来提升青年流行文化的层次和吸引力。在文化发展战略上,我们应扩大精英文化在青年流行文化中的比重,使其充分肩负起价值引导的任务:一是对青年流行文化的“二重性”即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进行评估、影响和监控,使之趋利避害,健康发展;二是对青年流行文化传播的主体即大学生进行教育、熏陶和培养,使之不断提高文化品位;三是借鉴吸收青年流行文化的某些形式,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撰写科普读物和通俗历史丛书等活动。

重视和引导大学生构建自身流行文化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流行文化的心理动因包括“协调性愿望”和“差别性愿望”。“差别性愿望”只是反映了青年流行文化中的个性特点,而“协调性愿望”则反映了青年流行文化中的群体特点。因此,我们要加强大学生文化阵地建设,加强大学生团队和群体作用的研究,通过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进一步满足大学生的“协调性愿望”,使大学生在群体文化活动中得到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要进一步激活大学生文化社团,催生大批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文化组织,让他们直接参与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推动大学生文化建设的“本土化”。

第9篇:大学生消费趋势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文化;辅导员;引导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来自社会的消费文化和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相接触后,使得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1.消费结构多元化、层次多样化。消费的多元化,主要指大学生消费结构由较为单一走向日益多元。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来看,除了生活、学习所需要的必要支出外,还存在日益普遍而多样的非必要性支出:社交消费、旅游消费、网络消费、娱乐消费等。而在多样化的消费结构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占的比例最大,因为它是其它需要得以满足的前提和基础。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用于基础性生活消费的月支出在400元左右,这一数值随着大学生月消费水平的提高还处于上升之中,但它在大学生月消费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呈相对下降趋势。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多样化,一方面反映出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结果;从侧面也反映出社会潮流对大学生的影响。

消费的多层次性指由于经济发展和家庭收入不平衡,导致不同的大学生在消费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高、中、低档消费层次均存在。一般来说,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消费层次相对较高,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生活相对艰苦,有些甚至还很拮据。调查显示,目前高校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穷、山”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普遍存在负担过重而且经济拮据的情况。[1]这种差距目前还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并因为其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巨大的因素而日益引起多方关注。校园的贫富差距从表面看是经济消费的差距,实际上是社会阶层分化的直接体现,已经涉及到了社会认同、自我认同以及文化认同等深层次问题。不同生活方式冲突的背后,事实上是文化的冲突和价值观的冲突。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大学生内部的贫富差异是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的直接反映。这对于高校的管理与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公正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情感消费和交际消费比重持续增加。据一项调查显示:大吃大喝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攀比现象。高校附近密集着生意火爆人气旺盛的餐馆,其主要消费群体是高校院墙内的大学生。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老乡聚餐,请室友等吃饭;因获得奖学金、评奖评优、当选学生干部、入党等请客吃饭;节日或毕业前同学间互赠礼品等,这些支出已占大学生消费支出相当大比例。

3.时尚性和实用性兼顾。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据了解,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大学生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和质量,在各类产品的选择标准中,“价格适中”、“性价比”总是大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会比较慎重,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在流行与实用之间,更多大学生选择的是实用。当代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较以前大大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的影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关注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消费文化存在的缺陷及其原因分析

1.消费盲目冲动,合理性存在问题。对于大部分当代的大学生而言,追求时尚和名牌是日日常新的话题。一些虚荣心和张扬个性击败了“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传统理念。大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流消费以及负债消费现象非常普遍。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近100%,还有部分学生甚至更换过多部手机。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第三是盲目参加各类培训班,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需要,只要是考证的培训班就参加,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在消费方式上,信用卡走进大学校园,使一些大学生成为透支一族。超前透支等畸形消费现象在高校里的有所体现,不但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滋生,而且还因为丧志,使年轻大学生丢掉了所应具备的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同时,也给一些本不宽裕的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甚至成为不堪承受的重负。

2.边际消费耗时劳神。“追求生活质量”摆在了“勤俭节约”的对立面。在这些观念的引导下,一些大学生毫不犹豫地成为超前消费者,花起父母的钱来心安理得。大学生敏锐的时尚触角决定了其消费的特殊性:依赖型的经济来源和追求潮流的对抗性;其羞涩的钱包决定了他们的引领潮流必然是以负债消费为前提,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中的负债消费表现为典型的超前享乐和及时行乐。消费对象多半是用于奢侈浪费的非必要生活消耗品。如举办生日宴会、打网球、保龄球、上舞厅跳舞、进歌厅“K歌”等。名目繁多的“人情往来”是这些大学生负债消费跨不过去的坎,这些不仅耗费了大学生大量的财力,也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精力。

3.消费知识不足、技能欠缺。现在很多人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有家长的关心和照顾。面临紧张的学习和考试压力,许多家长为了避免他们分散学习精力,家庭的经济状况从来不要求他们分担,许多学生不知金钱来之不易,没有理财的经验。上大学后远离家长进行独立生活,他们没有直接面对消费的经验,没有与生活相适应的实践知识。在社会各种不正确、不健康的消费文化的误导下,不会有计划地开支,而是盲目“追新求异”。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和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快捷,同时具有更鲜明的主题和更人性化的表现形式。这一切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诱惑,但是由于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均仍处于待定型时期,加上年轻人特有的虚荣心理以及消费个性化的要求,随着社会接触的机会的增多,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上不正确的消费观的影响。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传统消费观念受到了很深的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又处在不成熟的阶段,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三、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消费文化过程中的对策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3]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辅导员理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在高校消费主流文化的构建中发挥带头作用。

1.消费与市场基础理论教育。消费品基础知识教育,具体包括: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维修与保护等,特别要重视提高学生评价和选择消费品的能力。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必要的市场知识,包括消费观念、消费计划、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市场、消费营销等知识,了解消费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市场经济机制与消费的基本理论。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大学生消费者的利益,更使大学生在了解消费品的基础上进行消费,从而可以更好地遵循科学消费原则,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2.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和校内媒体的作用。通过建立和发展相关大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处理消费投诉、负责消费信息和情报传递、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消费教育,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消费保护意识。高校社团本身所具有的自治性使其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现实生活更加贴近,利用这些社团广泛开展多种有益的消费教育活动,将消费教育落到实处,引导大学生开展合理的消费活动。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校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伦理观。辅导员应把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作为平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积极组织有关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和讨论,引导学生对不良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自我剖析。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产生在高校校园内,以校园为依托,以形成全体师生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为根本,以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灵魂,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条件,以传播科学知识、开发智力资源、提高全体师生的素质为内容,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宗旨。可以说,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会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终身受益。

因此,正确的消费文化应当成为一个学校良好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通过弘扬主旋律,引导大学生树立与时展同步的艰苦朴素的作风;通过国情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到我国目前发展中所存在的成就巨大,又很不平衡,不少地区还十分贫穷的基本现状;通过对学生成才意识的培养,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吸引到学习和研究方面来;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父母的辛苦和金钱的来之不易。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主体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

4.辅导员要协助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严格规范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比如,制止大学生的高消费和奢侈浪费行为。根据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从众和时尚特征,低年级学生的消费行为往往是以高年级学生为模仿对象的。所以,要切实加强对高年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引导,使之对低年级学生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学校的教职员工,也应自觉做到生活简朴,不铺张浪费,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辅导员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通报学生在校情况,特别是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协同家长对高消费的学生在经济上予以一定的约束,及时控制他们不必要的开支,使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上来,投入到自身素质和情操修养的提高上来。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