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苦中作乐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古代文学;茶文化;融合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关于最早的茶叶记载可追溯到我国的神农时代,至今已有超过4700年的历史。一小搓茶叶,一壶开水,经过简单的冲泡就完成了中国最具传统的饮品。随着岁月的积淀和各种文化的侵润,逐渐形成了我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儒释道三家传统文化的精髓,都可以在一杯清茶之中得到体现和表达,因此茶叶有着“七碗香茗,羽化成仙”的盛赞。正因为茶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所以也为我国历朝历代文人雅士所钟爱,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例如,宋代大文豪苏轼一生中写过数十首茶诗,其中不乏像“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样千古传诵的佳句。文人们喜欢饮茶、咏茶和赞茶。茶与古诗、记、散文、品文、小说等文体完美融合,成为古代文人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载体。本文将从茶文化在古代文化中的各种体现,对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的完美融合进行浅析。
1茶文化和古代文学融合的发展和演变
早在秦汉时期,甚至是先秦时期,我国就有了关于茶的文字记载。虽然当时的汉字“茶”并未定型,但其表达的内容已经得到确定。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更多的只是对茶本身的描写,并未赋予茶以更多的文化内涵,尽管如此,依然对后代的茶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奠基和启蒙作用。例如,在我国最早的古诗著作《诗经》中,有着“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也有着“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的诗句。这些关于茶的文学作品,至今还被人所称道。到了唐宋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得到了充分快速的发展。随着各项社会制度的完善,社会经济得以充实。在此时期,我国的古代文学也迎来了创作的春天,文人以作诗吟诵为乐趣,并出现了一批又一批文学巨匠,诸如李白、杜甫、杜牧等优秀的诗人,和以散文著称的唐宋家。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流传至今,且依然能给人们带来意境上的美感和享受。在这一时期,茶作为一种商品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饮茶的风尚也从我国南方地区流传到北方,不但为文人墨客喜欢,也成为老百姓的日常饮品。人们在喝茶过程中,发现茶不单单有解渴的作用,更有清脑提神的作用,思维能力也在喝茶的同时得以提升。所以文人创作时候多伴有茶饮,茶也不可避免地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且被逐渐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融合了人们日常行为的道德规范,以及清新淳朴高雅的情怀。
文人将茶融入文学作品之中,或借景抒情,或借物言志,或表达情怀。茶与文学齐头并进,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喝茶成为艺术,艺术反哺茶文化。“杯里紫烟香代酒,琴中绿水静留宾”,“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龙头自煎吃”等诗句,体现了唐宋时期文学作品中茶的地位,反应了当时文人墨客清高脱俗的人格精神。到了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受封建体制的各方面压迫,人生态度和处事哲学更偏向于消极和冷淡。许多文人开始向往退隐山林,与世无争的生活。茶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更多了些浅俗化和琐碎化的成分,真实反映了文人墨客的消极态度。如谢晋在《访陈校理》中的“读书声里萝窗午,风散烹茶一缕烟”,反应的是谢晋怀才不遇,得不到重任的一种无奈。《采茶词》中“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的描写,即反应了作者高启对茶农辛勤劳作的悲悯之情,又暗含着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讽刺和不满情绪。从上述不难看出,我国茶文化在古代文学中,是从具体的事物描写逐渐发展到寄托情怀之上,二者的融合毫无违和之感。文学本身的发展,同样也是我国茶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动力之一。尤其是在唐代时期,社会的哲学思想受禅宗美学影响比较大,这对于当时的茶文化和文学创作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如王昌龄的境界之说,王维、刘禹锡等人的象外之象理论,都使得文人墨客创作方向发生了改变。茶文化和文学的结合也多了意象、境界、隐喻等处理方式,两者的融合更趋完美。
2茶文化与各种古代文学形态中的完美融合
2.1茶文化与古诗的融合
“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茶始于中国,壮大发展于中国,几千年中,清新的茶香已经飘散到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品茶交友,寄情于茶的诗句数不胜数。这些历代的咏茶诗词,数量丰富,体裁多样,都很好地融入了人的真情感触,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笔巨大的财富。诗人们对茶的钟爱,主要源自对茶叶精神上的推崇,茶叶清雅、淡泊、宁静的品质和诗人们的浪漫主义情怀相得益彰。如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以细腻的笔触,形象的比喻,饱满的情感著成,并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首以茶为主题的茶诗,也是名茶入诗第一首。再如中唐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诗人白居易,对茶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怀,一生写下了不少咏茶的诗篇。他的《食后》恰如是他人生中,最为得意和惬意的生活写照:“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诗中写出了他午后短憩之后,手持茶碗品鉴香茗,无忧无虑的生活情趣。提到我国古诗,必然当以唐代古诗为代表,在唐朝,作诗甚至成为谋取利禄的途径之一,因此当时的文人墨客几乎无一不是诗人,不饮茶难为风雅,少风雅成不了名诗人,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唐朝文学和茶文化就这样相互促进,相互滋养,茶诗达到我国历史上一个无可逾越的高度。尽管在之后的宋元明清等时期,也有以茶为主题的古体诗出现,但在意境和情怀的表达质量上,很难达到盛唐时期的高度。
2.2茶文化与古词的融合
宋人尤好写词,茶文化与宋词的结合,所传递出来的意象之美更甚于古诗。到了宋代,由于朝廷倡导饮茶,所以坊间贡茶、斗茶之风大兴,朝野上下,大大小小的茶事比唐代更多,形式也更丰富。同时,宋代又是理学在儒家思想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人们更加注重本身的思想涵养和道德内省,所以,茶以其典雅、质朴、柔和的品质,更为当时的达官显赫和文人墨客所喜爱。宋代时局多有动荡,各种社会矛盾加剧,知识分子们迫以现状,不得不克制感情,磨砺本人。这使许多文人终日以茶为伴,以便保持清醒的头脑。所以,以茶入诗、以茶入词成为当时文人雅客的日常之事,这便培养了茶词的繁荣。像宋代文豪苏轼、范仲淹、欧阳修、陆游、黄庭坚、王安石、苏辙等人,无一不是既爱饮茶,又好以茶入词的大家。如苏轼就曾写下《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对西湖龙井的品质不惜笔墨,大加溢美之词,“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再如北宋著名词人黄庭坚所做《品令•茶词》,把人们当时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借用茶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乐观的处世哲学。全文如下“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静,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2.3茶文化与古典小说的融合
在我国的著名的古典小说中,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三言三拍”、《老残游记》等,无一例外地都有饮茶习俗的描写。不夸张地说,自打中国的古典小说出现的时候起,中国的茶文化就渗透在小说之中,如西晋王浮在《神异记》中,有“虞洪获大茗”的神异离奇故事,东晋干宝晋的《搜神记》中,有“夏侯恺死后饮茶”的鬼异传说,《搜神后记》(《续搜神记》)中,有“秦精采茗遇毛人”的传说,南朝宋刘敬叔的《异苑》中,有“陈务妻好饮茶”的文字。茶是人们的生活物资之一,而小说又是以现实为题材,高于现实的一种文学方式,这就不难理解茶文化和古典小说能完美结合的现象了。唐代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自然也有文人将宫廷茶事、百姓茶风写进作品之中,如王定保的《唐謶言》、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佚名的《玉泉子》等等。作品均为轶事小说集,主要内容是记录人物的言行,和市井琐闻轶事,纪实性较强。到了宋元时期,茶事小说也层出不穷,但依然多数是轶事小说。如王的《唐语林》中,有“白居易烹鱼煮茗”、“陆羽轶事”等十多篇小说。到了明清时代,我国的古典小说发展到一个顶峰时期,叙事性更为完整。这期间出现的章回体小说中,对茶文化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引人入胜,为后人的茶事活动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这是《红楼梦》中大观园潇湘馆门前一幅茶联。纵览我国古典小说,与我国茶文化融合最为完美的,当属《红楼梦》了。《红楼梦》中所描绘的荣宁贾府的日常生活中,煎茶、烹茶、茶祭、赠茶、待客、品茶等茶事活动,无一不是细致入微,给人以臆想之美的感受。所以红学家胡文彬曾这样评价:“《红楼梦》满纸茶香”,“茶香四溢满红楼”。《红楼梦》真正写出了中国茶文化的深邃的内蕴。曹雪芹把饮茶和茶俗,当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化现象来进行描写。对茶的品类、煎茶所用之水、饮茶各种用具,以及茶祭祀礼仪和吃年茶风俗、以茶待客、以茶论婚嫁等事宜,不吝笔墨,详细展现了我国清代时期贵族社会的饮茶风习,对我国的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2.4茶文化与对联的融合
以茶为主题写成的对联,俗称茶联。前面提到《红楼梦》中潇湘馆门前的对联,就为茶联中的精品之一。茶联多在茶馆的门厅两侧和厅堂之内悬挂。茶联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同样不可忽略。因其意境优美,言简意赅、对仗工整,所以给人的感觉是古朴悠远,正气睿智,高雅脱俗,受文人墨客的追捧。
3结语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是和我国的古代文学发展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滋养。一方面,文学创作为茶文化的记录、传播发展、充实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反过来,茶文化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茶文化的描写给文学作品本身增添了高雅脱俗的气质和精神内涵。无论是茶诗茶词,还是茶小说和茶联,都为今天的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为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思路和空间。
参考文献
[1]李燕,吴玉伦.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4):146-147.
[2]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农业考古,2005(4):7-18.
[3]张琳洁,龚淑英.茶的物质属性和茶文化的思想背景[J].茶叶,2003(4):230-232.
[4]王金水,陶德臣.茶文化发展现状及主要趋势分析[J].农业考古,2004(2):107-111.
[5]程炳光,汪巍,朱汉珍,汪松能.略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J].蚕桑茶叶通讯,2013(2):83-85.
[6]包大明,任天飞.中国茶文化历史漫谈[J].兰台世界.2013(28):160-163.
[7]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1992.
[8]罗丽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J].福建茶叶,2016(11):316-317.
[9]司马周.20世纪以来茶陵派学术史研究———茶陵派文学理论研究回顾[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