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营效益分析范文

经营效益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营效益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营效益分析

第1篇:经营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 农机社会化服务 经营效益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15-0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社会化服务侧重于其经营效益上,而关于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效益的信息资料掌握甚少,因此本文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效益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科学化、合理化对策,这些对策对加快现阶段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品,提高农机化社会化服务经营效益,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及国民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意义

1.实现农业产业化是以农业机械化程度为基础的,只有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化经营,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程度,才能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实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2.农业机械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主要技术手段,只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才能实现高效优质的农业。由于农村资金和技术有限,难以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配备大量机械设备,因此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是改善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

3.当前,农村已基本具备机械化生产条件,但是各地区农机利用系数较低,很多农机都闲置未投入使用,使得农机经营效益下降,限制了农户购置农机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可以充分发挥农机机械的作用,提高农机利用率,增加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效益。

二、农机社会化服务现状

1.分散经营,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将农机经营服务进行分化,形成新的服务形势,包括:农户继续保留基本机械设备,主要依靠专业农机经营单位提供服务,农户拥有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机械,一些特殊生产作业依靠专业农机经营单位提供服务,农户以农机经营为主,组建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农机专业经营企业。

2.集体经营,实现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专业化发展,将其作为新的发展领域,其经营规模、技术及资金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主要向当地资源优势的项目发展,建立各种专业化农机服务公司,如农产品加工、技术咨询、机械租赁等社会为社会提供服务,从而促进农业机械化向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发展。

3.合作经营,该种经营方式包括机械联合、资金合作、集体经营三种模式,以此解决分散经营规模下、效益低等缺陷,其自主性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

三、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对策

1.优化农机技术结构

经调查表明,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水稻插秧和玉米收获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加强农产品耕种、收获等各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加快薄弱技术环节的开发力度,不断优化机械技术结构,从而使农业生产过程统一化、协调化,降低农机生产作业成本,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效益,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不断发展。

2.优化布局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根据具体情况,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域化布局,促进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协调发展,优化适宜作物作业服务规模和农机服务组织的数量,提高农机利用率,以此获取最大化经济效益。有效控制不合理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因市场需求而引起的不规范、不合理竞争,稳定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秩序。

3.优化政策制度

一方面,针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格局,国家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惠农政策,例如,农机燃油价格调整,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农机作业所需燃油成本,还能够提高农户购置农机的积极性,对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较高的燃油成本与农机操作水平、农机性能及社会化服务质量和技术更新速度等息息相关,所以制定和实施农用燃油惠农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加大农业机械的补贴额度。在农业生产作业的各个环节,成本投入最高的环节是农作物收获环节,其成本较高主要是收获环节的折旧成本和燃油成本较高所致。而收获机械以大型居多,价格较为昂贵,其维护和保养费用较高,因此,在实行农用燃油惠农政策之余,应加大农业生产收获环节的机具购置补贴额度,缓解农机服务组织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效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农机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业机械技术结构不合理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措施加快技术革新和区域优化布局,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机社会服务组织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国家政府部门还应制定一系列惠农政策,实现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效益,促进农机服务组织稳定、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伞桂智.对如何提高农机经营效益的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3(8).

第2篇:经营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成本效益分析法 公立医院 经济管理 应用探析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b)-0101-02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医疗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在公立医院的运行管理中,存在资源浪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的现象,因此,影响了公立医院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应注重医院的经济管理,提高公立医院的运行效率,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1 成本效益分析法概述

1.1 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概念

成本效益法是经济工作中决策性的方法,在成本效益分析法中,对项目的投入成本和可获得收益进行比对,从而可以对项目的价值进行评估。通常来说,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可以投入最小的成本,从中获取最大的效益。通过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将项目成本和效益进行量化,得出直观的数据。

1.2 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其具体的步骤是:首先,确定项目的成本,然后再确定项目中能够获得的额外收益,还有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节省的成本;其次,将预期投入成本和预期的可获得收益制作成表格;最后,对成本和收益进行量化处理,并进行评估。

2 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价值

2.1 有利于公立医院全面掌握各个科室的运行状况

在公立医院中,各个科室的成本和效益可以通过成本效益法进行计算,从而可以使其作为重要的参考。有利于医院的管理层增进对各个科室的数据和指标的了解,并对每个科室的运行状况进行掌握。通过深入研究这些运行的治疗,医院的管理层可以针对每个科室的发展情况,并结合医院的总体发展情况,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而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保证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合理有效控制医院的医疗成本

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包含众多的内容,比如财务管理、资源利用信息等。要想更好地实现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就要强化医院的经济运行管理水平。在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管理中,采用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可以对医院的各项经济成本进行合理控制,而且有利于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有利于节约资源。所以,在公立医院中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合理有效地控制医院的医疗成本,并进一步减轻患者的负担。

3 公立医院在经济管理中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策略

3.1 综合考虑公立医院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效益

公立医院的经济活动项目不仅可以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还包含一些难以通过量化的隐形效益。在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分析时,可以通过隐形效益对某个权重进行评估,并通过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医院的指标设计以病人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工作质量、病人的满意度等。医院将这些标准作为工作的目标,因此,将会重点考虑社会效益,从而可以更加全面、科学地分析医院各项经营的结果。公立医院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不仅要考虑可见的经济效益,还要关注其带来的社会效益,同时,政府等部门也要增加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并构建完善的医疗保障机制。

3.2 强化对医疗成本控制的关注,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公立医院中,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工作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合理控制医疗成本,从而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随着市场体制的深化,我国医疗机构市场化也得到了发展。在医疗改革上,一直以来分歧较大,尤其是在扩大医院的服务和推动医疗私营竞争上,产生了强烈的竞争,影响了医院的管理和发展。针对我国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为了给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应该重点扩大公共医疗服务。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医疗事业发展的水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所以,医疗机构要控制好医疗的成本,充分利用有限的Y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研究众多的资料得知,世界卫生组织也倡导中国强化对成本的控制,使人们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获得医疗帮助。所以,我国的医疗机构,尤其是众多的公立医院,要加强成本控制工作,对成本效益进行科学有效的核算,并针对医院各个科室的发展情况,控制好成本的投入,从而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成本,合理配置资源,并进一步促进公立医院的平稳运行。

3.3 实时监控医院进行经营数据,及时反馈给医院的管理层

在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中,一些管理部门需要对医院的收支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并且要分析收支的影响因素,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医院的实际经营状况,及时反馈给医院的管理层,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从而使医院的各项支出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偿。要根据医院每个科室不同的情况,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并考核人员的综合绩效,实行奖惩责任制,鼓励员工提高工作的效率,并在工作中保持主动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发展,保证公立医院的良好运行。

另外,可以采用不同的指标,如经济成本、社会效益等,对员工、医院的整体绩效进行全面检测,使员工可以在工作中反省自己,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实现医院的发展目标。

3.4 重视社会效益,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在新的卫生体制改革方案中,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它的工作基础是公益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其工作目标,建立健全医疗卫生制度,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人们对医疗服务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因此,政府也逐渐重视医疗卫生事业,所以,要完善卫生事业的运行机制,并修订公立医院运行的规范,使其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公立医院需要承担的任务有提供更好的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社会医疗,因此,在提供服务的同时,要坚持自身的公益性。

在秉持公益性的同时,公立医院不能仅仅依赖于经营性的收入,否则将难以实现自身的公益性,并逐渐转向会响应经营性资产的要求,走上营利性的道路。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政府对其的投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资金投入,使公立医院可以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促进医院的服务水平的提高,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在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中,采用成本效益法进行分析,可以对医院的医疗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从而也可以充分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中应用,可以有利于公立医院全面掌握各个科室的运行状况,还可以合理有效控制医院的医疗成本,而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具体的经济管理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公立医院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效益;强化对医疗成本控制的关注,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实时监控医院进行经营数据,及时反馈给医院的管理层;重视社会效益,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从而保证公立医院的平稳运行,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谢小芳.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0(1):134-137.

第3篇:经营效益分析范文

一、“一元游”概念

“一元游”是指景区在某时段为相关目的开展的营销策略,游客只需要花费一元钱在官方指定的渠道购买门票,即可以在相关旅游景区内凭一元票进入景区,门票费用不包括景区内的相关体验性项目收费,一个景点限玩一次。

武夷山景区“一元游”是于2014年9月1日至30日开展为期一个月、于2014年11月21日至2015年4月20日启动第二轮的营销活动。“一元游”实行实名购票制度,按“一人一票”原则,游客可以通过武夷山旅游官网、淘宝天猫福建旅游旗舰店、携程网、合作旅行社、各相关景区售票窗口及游客中心购买“一元门票”。凡购买一元通票的游客,可游览该市包括武夷山景区在内的12个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导游讲解服务、停车、观光车、竹筏等体验性旅游项目仍按原标准收费,一个景点限玩一次。

二、武夷山景区“一元游”营销特点

(一)智能化终端广泛应用。

首先通过购票方式可以看出,游客通过携程网、淘宝天猫福建旅游旗舰店等线上购买途径,标示智能化于营销中的广泛应用。其次,在营销主体中,还加入了例如5D茶体验以及趣像世界等科技化体验项目。在营销宣传上,充分利用微博、微信以及旅游专业门户网站等网络新媒体渠道进行活动宣传。都是表明智能化在营销中的广泛应用,智能系统是景区未来发展趋势。

(二)象征性门票收费。

“一元门票”只是形式上的收费,实则几乎为免费旅游,这也是“一元游”营销活动的最大特点。“一元”其实是游客决定需求的一个“入口”、一个“阶梯”,大量的游客进入通过“入口”进入景区,从而实现营销活动的最终目的,实现多方共赢。

(三)选择性时段营销。

时机选择是营销很重要的一部分,“一元游”于2014年9月开始第一轮实施。九月也是武夷山景区的旅游旺季,却避开了十一黄金周。这样的选择充分利用了游客本身的宣传效果,也是将效益实现最大化。经过第一轮的成功试水之后,景区11月至明年3月进行第二轮活动。这5个月是武夷山景区旅游淡季,这样的安排也是景区充分资源,均衡淡季游客的举措。

三、“一元游”营销策略可行性分析

(一)武夷山具有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及旅游产品

武夷山是具有丰富优质的自然资源与独特的文化资源共有的世界双遗产。武夷山具有独特、稀有、绝妙的自然景观,在中国已发现的263处丹霞地貌中,福建武夷山与广东仁化的丹霞地貌最负盛名,观赏价值最高。武夷山具有独特、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闽越文化、朱子理学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丰富资源。

(二)客源市场时空分布不均衡,拓展潜力大

武夷山市国内客源的季节分布特征十分明显,具有明显的淡旺季,呈现明显的“三峰三谷”型。景区游客以近距离市场以主,尤其是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以及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邻省游客。除此之外的华中地区、西北地区都还未形成稳定的客源市场,市场潜力巨大。

(三)武夷山城市建设发展为开展营销活动提供良好环境

近年来,武夷山市在各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在交通上2015年6月,武夷山高铁站正式建成通车,合福铁路正式通车,武夷山自此也迈入高铁时代。武夷山到达福州只需要50分钟、到达江西、安徽两个邻省时间将大大缩短,极大地提高这些作为武夷山主要客源地游客的可进入性。在经济环境上,国务院正式下发公文,原南平市政府正式搬至建阳区南林大街,正处于武夷新区的核心区域,将有助于于进一步推动武夷新区的经济发展。

四、“一元游”营销策略的绩效分析

(一)增加客流量

“一元游”营销最直观的结果就是增加了武夷山景区客流量。营销活动通过各类媒体广告形式被目标市场感知,大批游客蜂拥而至。据武夷山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突破常规的旅游营销方式,武夷山市在2014年9月份共接待游客121.38万人次,同比增长90.46%;其中主景区接待游客人数达46.14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9.62%。9月份,全市共接待游客289.77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78%。截止到2015年1月,武夷山景区启动的第二轮“一元游”活动主景区已销售了一元门票5.96万张,同比增长87.42%,接待游客15.86万人次,同比增长72.02%。客流的增加,直接带动了交通、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增加旅游综合收益

据武夷山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武夷山市在2014年9月份的旅游总收入创下13.54亿元的高额业绩,同比增长33.65%;9月数据显示,接待游客人均消费为840元,旅游收入包括了旅行社费用、购物费、长途交通费、娱乐费、住宿费、餐饮费费、邮电通讯费等。全市实现旅游收入26.33亿元,增长49.7%。大武夷旅游经济实现了从门票经济向旅游综合经济的转变。根据郭伟峰等对活动期间的600位游客调查数据可知,游客的消费结构仍然是住宿、餐饮和购物为主要的消费领域,共占64.1%。不过,活动期间,门票大幅优惠,而印象大红袍演艺项目收入大幅提升,约占总体消费的16%。

(三)对周边景点连带宣传作用

“一元游大武夷”营销活动意图明显,即利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已有资源和知名度整合大武夷其它景点于一体,吸引游客。目的是能够提升周边景点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扩大客源市场,促进大武夷旅游区全面均衡发展。本次营销活动涉及的景点众多,其中包括一元门票包含的12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促销景点等等,利用大量的游客流动资源极大促进周边景区连带宣传作用。在宣传旅游产品的同时,也能让游客进一步关注景区服务、建设与管理,促进景区整体形象树立与传播。

(四)减少景区淡旺季客流差异

由之前的数据可以看出,9月份本是武夷山景区的旅游淡季,而 “一元门票游武夷” 试行以来,游客蜂拥而至,游客数量、旅游收入增长幅度惊人。并于2014年11月21日至2015年4月20日正式开始第二轮实行,同样安排在淡季期间。这样的安排巧妙地均衡景区淡旺季客流量,减少客流差异,充分提高景区资源利用率。

(五)推进武夷山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第4篇:经营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体验旅游;人文关怀;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

随着现代大众旅游的兴起,旅游模式正在经历一个由大规模标准化观光游方式向小众化个性体验游方式转变的过程。旅游者已不再满足于购买传统“点线式”旅游产品,而希望通过个体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全方位的参与,获得在某一旅游目的地游览的独特体验。“体验式旅游”这一命题的提出,吸引了众多学者从事相关研究。目前,我国学术界和旅游业界对“体验式旅游”的研究,集中在内涵分析、产品开发、营销改进等方面。大多数学者都是从经济产业角度开展研究的,而较少有学者从旅游的本质出发进行探讨,因此,对“体验式旅游”的研究在深度和系统性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将在体验旅游经济和人文关怀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人文关怀是发展体验式旅游的基础,反映着体验旅游的本质这一观点,并探索渗透着人文关怀精神的体验旅游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所带来的广泛效应,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一、体验旅游的提出背景

(一)体验经济理论

1.体验经济理论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在其所著的《第三次浪漫》一书中,预言了“体验经济”的到来,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商家将依靠提供体验服务取胜”的观点。随着研究的深入,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其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中认为,体验经济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顾客为中心,以情感为纽带,创造让消费者能够亲自参与的各种活动,从而最终满足其体验需要的一种经济形态。

2.体验经济理论的发展

与其他任何经济形态不同,体验经济的特点是人性化。体验经济中与金钱发生交换的产品不再是实物或服务,而是人的心情、记忆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感受。通常,这种感受具有不可复制和不可转让的特点,使消费者愿意为其独特性体验而付费,也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

体验经济遵循着“顾客中心”的原则,并为其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体验经济的运行,需要顾客参与。只有当顾客获得体验,整个交易过程才能够完成,其产品质量取决于顾客的体验质量。正是由于没有两个人可以获得完全相同的体验,因而要求体验产品的供应商必须依照顾客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是否能满足顾客个性化的体验需求,成为判断体验产品生产者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

(二)体验旅游的内涵

1.体验旅游理论的研究

1996年,邹统钎教授提出旅游的核心本质是“经历”,是“旅游者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观察或参与而形成的感受与体验”,这一观点构成了体验旅游定义的雏形。在国内旅游理论研究中,谢彦君教授率先提出了“旅游体验”这一命题,他认为,就旅游个体而言,旅游体验是旅游者活动的主体内容,旅游者对其满意程度决定了旅游的质量感知水平;而就旅游总体而言,每个旅游者旅游体验的内容、时空特点和结构特性,是旅游行业规划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虽然目前学术界对体验旅游的定义并没有形成共识,但是参与性、个体化这两个体验旅游所应具备的基本属性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2.体验旅游的特征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受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并认为人是在满足了低层次需要之后,才将注意力转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同样,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体验旅游具有层次性特征,在满足了初级体验需求之后,消费者就会产生更高层次体验的需求。

为了满足消费者逐步深入的体验需求,除了应用营销改进、产品创新等商业手段外,依据旅游的本质,探寻支持体验旅游发展的核心因素,从根源上提升整个旅游体验经济发展的层次,是达到利益相关者共赢结果的最佳方式,人文关怀的应用对这一过程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3.体验旅游实践的发展

现代旅游市场中,供需双方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顾客已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是产品能够带来的心理满足感,追求的是能够引起个体共鸣或实现个体价值的个性化旅游产品。顾客需求的变化预示着体验旅游时代的到来。

体验旅游时代的产品与大众旅游时代的产品相比,出现了重大变化。从价值目标分析,消费者从注重产品内容向注重产品感受转移;从消费内容分析,旅游者从消费从众产品向消费个性产品转移;从消费方式分析,人们从直接购买已有产品向参与产品设计制造转移。

二、人文关怀理论与体验旅游经济

(一)人文关怀理论

14世纪,西方社会在欧洲文艺复兴期间兴起的“人本主义”思潮反对“神权”。是对人性的彰显,开创了人文关怀的先河。在我国,“人文”这一概念原意是与“天文”相对,后来发展成为与“自然”或“科学技术”相对应,专门表示人类的文明或者文化,具体则包含人的生存、尊严、自由、信仰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内容。“人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精髓在于对人的根本认识。“关怀”即关心、关注的意思,是行为主体发出的动作。

所谓人文关怀,是个体或群体依照一定的价值观念发出的对自己或他人人性的关注行为。从哲学角度出发,人文关怀是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发展权利的尊重,对人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对人的全面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解答;从伦理角度出发,人文关怀主要涉及人的主动性问题,即对人的本性、尊严、价值等方面的唤醒和自觉的保护,对人的情感与理智、需求与意志的理解和自愿尊重。

第5篇:经营效益分析范文

摘 要 进口贸易是国际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本文在CH、LP等经典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构造适当的潜在技术溢出模型,使用1978-2007年我国产出,进口贸易和研发投入等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基于进口贸易的国际技术溢出技术知识存量的经济效应。结果表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 进口贸易 技术溢出 经济效应

一、问题提出

所谓技术溢出是指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先进技术拥有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促进当地企业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在开放经济中,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国际间的技术扩散来促进国内生产率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新增长理论开始将技术变动、进口贸易和经济增长三者联合起来研究,认为进口贸易是技术进步的一项主要原因,此后不少学者作了很多关于国际贸易技术溢出的研究,特别是从20世90年代以来,进口贸易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已经被大量的实证研究所证明。

二、文献综述

新增长理论认为,创新是一国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动力,Coe和Helpman(1995)①以此为基础,首次实证分析了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他们研究了1970到1990二十年间经合组织21个成员国和以色列的相关面板数据,发现国内外的R&D存量对一国的技术进步(用全要素生产率TFP表示)有重大影响。他们的研究成为后继文献的基石,此后的文献在上述基础上增加更多的控制变量来对贸易的技术溢出作更深入的研究。

在实证过程中,核心问题是如何度量外国溢出的R&D存量,Coe和Helpman(1995)在模型中用进口比例来加权得出贸易伙伴的R&D溢出,实证的结果是积极地,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各个国家的国内技术知识存量是不同的,根据Coe和Helpman(1995)的方法,如果将两个国家合并成为一个国家,那么就会得出合并后溢出的研发资本远远大于合并前两国分别溢出的研发资本之和,从而对TFP的影响较合并前增强,然而数据的简单加总是不可能对TFP产生新的影响的。

Lichtenberg和 Pottelsberghe(1998)②对CH模型进行了改进,用贸易伙伴国的产出来代替CH模型中的分母(本国的进口总额)。但是,由于出口额只占产出的一部分,而出口到某一个贸易伙伴(吸收方)的份额又只是总出口额的一部分,所以分子小而分母过大,不能准确反映出口所物化的技术知识存量,导致LP实证的关于贸易的技术溢出知识存量数值偏小。

随后,在CH和LP模型的研究基础上,国内外很多学者利用跨国数据对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的结果均支持了进口贸易对进口国技术进步的显著正向作用。

本文采用蔡虹,孙顺成(2008)③的公式变形和计算外国溢出R&D存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延长时间序列样本,对中国1978到2007三十年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测算技术知识存量的边际收益率,从而对国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做一些新的尝试。

三、计量模型的设定

一般将技术知识存量的边际生产率定义为研究开发对生产率的贡献,利用广义的C-D函数可以推出这一边际生产率。假设技术进步是希克斯中性的,根据蔡虹,孙顺成(2008),有如下形式的C-D函数:

其中, 表示t年的综合技术水平, 、 、 分别表示第t年的总产出,资本和劳动投入, 为t年的技术知识存量, 、 、 均为常数。将上式两边取对数,可得:

= + + +

将上式两边同时对R求偏导,可得: ,其中 即为技术知识存量的边际生产率或边际收益率。本文的方法是先用最小二乘估计求出 的值,然后通过公式 得出每年的边际收益率。

四、数据来源及处理

在确定进入模型的中国的贸易对象国时,本文选择了G7国家。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以及OECD、NSF等机构的统计数据,OECD国家占有全球R&D支出的大部分份额,而OECD国家的R&D活动又相对集中在G7国家。因此,本文在实证研究中主要选取G7国家为样本点④。其中用GDP来反映总产出水平Y,数据来源为世界银行的发展指标数据库;中国的资本存量K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代替,数据来源为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K和Y的数据均采用1987年不变美元价格;L用每年年末从业人员来表示,数据来源为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R在这里表示技术知识存量,即被我国同化并吸收了的来自于进口贸易的技术知识存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代表中国,j分别代表G7国家, 为j国在t年通过与中国贸易而溢出的技术知识存量。 为i国在t年对国家j外溢技术的同化能力系数。

1. 的测算

的测算是整个计量的关键,本文借用蔡虹,孙顺成(2008)的计算方法,用贸易伙伴国的出口总额 来替代贸易伙伴国的总产出 。公式如下: ,其中, 和 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comtrade.省略/和各期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2. 的测算

然而,从发达国家外溢的技术知识存量有多少能被中国吸收并转化为对TFP的贡献,还依赖于中国的技术吸收同化能力。Hur和 Wantanabe(2002)⑤推导出了技术同化能力系数的计算公式: ,其中, 是国家i从贸易伙伴国j进口的商品量, 是j国在t期的出口总额, 是i国(即中国)的技术陈腐率。这样,我们就可以计算得出 的值。

五、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经济效应计量

实际操作中,将扩展的C-D函数两边同时除以L,其中假设 =1- ,可得:

这个经过变形的生产函数,把 、 以及 作为三个新的变量,通过最小二乘法的线性回归,可得出 、 和 的预测值,回归结果为: =0.6398,T检验值=12.6695, =0.1494,T检验值=1.7139, =0.9732,F检验值=527.44。从回归结果来看, 为0.975,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73,这说明此模型对样本拟合很好,F检验值远大于 的临界值,说明该模型在95%的概率下显著成立。T检验也全通过。

由此将 值带入知识存量边际收益率的公式,经过计算整理可得中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知识存量的边际收益率 ,进口贸易技术知识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产出弹性为0.1494;平均边际收益率为2.29%。

六、结论

本文在CH、LP等经典模型的基础上,借用适当的模型和计算外国溢出R&D存量的方法,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基于进口贸易的国际技术溢出技术知识存量的经济效应。得出了和前人研究相似的结论:国际贸易是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进口贸易在我国技术吸收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平均边际收益率达到2.29%。

但是,国际贸易技术溢出问题是很复杂的,本文只是从一个角度证明了进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实际中进口贸易技术溢出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进口渗透率、人力资本、贸易开放度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等,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进口贸易中的技术溢出,是本文没有涉及到的。

注释:

①Coe D T,Helpman E.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5.39(1):859-887.

②Lichtenberg F,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a comment.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8.42(8):1483-1491.

③蔡虹,孙顺成.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经济效应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5-29.

④方希桦,包群,赖明勇.国际技术溢出:基于进口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7).

⑤HurK,Watanabe C.Dynamic process of technology spillover:a transfer function approach.Technovation.2002.22(7):437―444.

参考文献:

[1]Kwang In Hur,Chihiro Watanabe1 Dynamic process of technology spillover:a transfer function approach.Technovation.2002(22):437-444.

[2]CohenW M,LevinthalD.Innovation and learning:the two faces of R&D.The Economic Journal.1989.99(397):569-596.

[3]Lumenga-Neso,Oliver,Marcelo Olarreaga and Maurice Schiff.On"Indirect"trade-Related R&D Spillovers:A Count.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1(42):1483-1491.

第6篇:经营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经营状态;效益;潜力;分析

企业会计核算以持续经营为假设条件,企业究竟处于何种经营状态,此种状态下的效益如何,潜力如何,恐怕经营管理者对此知之甚少或者干脆不知道,而“投入—产出模型”是分析“企业经营状态及效益潜力分析”一个较好的分析模型。本文以此模型为基础,对企业经营状态及效益潜力进行深入剖析。

(一)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原理

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假设其企业的功能效益F是环境(Sr)、产出(P1)、投入(P2)、转换(Tt)、保护(Pt)5个变量的函数,即:

F=(Sr,P1,P2,Tt,Pt)

企业经营状态是又由这5个变量(实际上是5个子系统)决定的,通常,这5个子系统不一定处于最优组合状态,即资源未达到最优配置(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存在资源配置失衡,因而具有调整量。通过这个调整量所获取的效益,就是企业系统的潜力效益。

瓦尔拉斯均衡状态指的是一种资源的增加或者减少,不会使一个人的福利增加,也不会使一个人的福利减少。此种均衡状态下,社会产出必然最大,各个企业价值达到最大,而现实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能达到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存在资源结构失衡和体统失衡现象,导致帕累托改进状态的存在,即企业的投入产出只能达到满意程度即可。

(二)企业产出状态及效益潜力

企业效益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如下图所示。

深入了解企业产出环节的效益潜力,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

1.投入价值分析。企业投入的生产要素包括:资金;人力资源;物资及自然资源;信息技术、无形资产;时间。首先,企业的任何产出都必须投入相应生产资料等,而各种生产要素经过加工、生产等环节,才导致企业的产出,也就是各种生产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次,各种生产要素在时间上的配置应达到企业满意度,保证企业一定时期内的产出实现最优化,最后,深入进行投入价值分析,进行成本体统和结构的测算,为企业今后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产出价值因素分析。企业活动的产出效应结果中对客户或者企业有价值的因素至少包括6个方面:商品;货币资金;人才;品牌等无形资产;信息。关系产出,各种产出的输出路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直接输出到社会;企业继续经营不可或缺的资源;输入企业再生产过程;上述输出路径2种以上的混合输出。企业必须结合实际,认真分析各种输出路径对企业的利弊,实现产出价值最优化。

3.可控变量与不可控变量分析。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该站在战略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前实际,综合分析产出价值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找出企业的可控变量与不可控变量,为改善企业经营业绩的持续提高做好前期准备。

4.分析每个可控变量的现状及调整量。准确测量企业当前的可控变量的存在状态,分析其不合理因素,以标杆超越法为基础,将其与标杆企业或者部门做比较,计算差距,分析原因,寻找企业的可调整变量,以便实现企业效益的不断增加。

5.研究调整策略。针对当前企业存在的不足之处,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等来确定变量组合,及时、准确地分析其联系,抓住关键因素,适时、适当、有针对性地调整组合策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三)企业投入状态及其效益潜力

企业对投入状态分析,必须以市场定位、产出目标为前提。即遵循“市场定位—企业投入—产出目标”三步骤,保证企业效益的最优化。同时,只有资源在品质、数量和时间三方面达到动态的协调平衡,企业才有可能实现效益最佳。为此企业必须积极寻找效益与上述三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1.资源的品质和效益。企业必须认真探索、研究各种投入资源的品质,看其是否能满足产出的需要,其是否是产出所必需的资源,必须由企业的产出目标决定资源的品质,保证其时间、空间范围的一致。

2.资源的数量和效益。资源投入过多或者太少,造成资源闲置或者浪费等,其都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而言,人力劳动数量的投入以及工作效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因此,企业必须认真分析成本结构,研究各成本因素之间的关系,保证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产出数量满意度,企业效益达到最优状态。

3.资源的投入时间和效益。时间投入多少,投入位置是否最佳,决定着企业效益的关键。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投入时间的数量。一般来说,投入时间越大,企业产出越多,效益越大。但是,如果各时间段投入数量过多或者太少,都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进程,进而降低企业效益的减少。②利用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单位时间内,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效益的高低,为此,企业必须采取激励、创新的工作方式,有针对性地调动每个员工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特长,彼此之间相互协调、合作,以便提高企业的效益。

(四)企业转换系统状态及效益潜力分析

资源变成财富是一个转换的过程,涉及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包括许多因素。具体包括转换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高低。1.转换技术与效益潜力。技术是导致企业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影响企业效益水平的主要因素。首先,技术的选择影响产出成本、质量和周期等各个方面,不断更新技术水平,会改善投入—产出转换效率,提升企业效益;其次,技术要具有适用性。如果技术未具有适用性或者适用性不合适,不仅会降低投入—产出转换效率,而且还会造成企业成本的增加,导致企业资源浪费或者闲置,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甚至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2.管理与效益潜力。技术转换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管理。为了提高企业效益,高层管理人员必须狠抓管理水平,促进各部门的分工与合作,实现管理水平的横向和纵向的双向协调。

(五)企业保护系统状态及效益潜力

系统保护与企业效益的关系,常常被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忽视。认真分析保护环境的的潜力是我国企业不可忽视的任务,尤其是在体制转换时期更是如此。保护环节的忽视往往导致组织效率和效益低下,造成资源浪费严重,企业产销严重失衡,制约企业效益的增加和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另外,会计与税法规定的不同,也会影响企业的效益。会计规定非正常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而税法规定只有灾害因素导致的非正常损失的税额才可以抵扣,人为因素导致的非正常损失不可以抵扣,这必然造成两者之间的差异。其主要体现在企业的非正常损失方面,如下表所示。

(六)企业环境系统状态与效益潜力

企业效益的高低与环境有着间接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首先,企业必须认真分析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尤其是可以人为改变的环境因素,在遵法、守法的前提下,企业应主动出击,想方设法改变环境,为企业效益的提高以及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企业应根据未来目标的发展,合适地选择适合自身的环境,如经营场所的选择、销售市场确定等;最后,企业应站在战略发展的高点,结合自身的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实现恰当、合适的环境,以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与效益潜力

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效益的多少,二者具有正相关关系。

1.财务管理反映是企业的现金收支、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水平,是企业发展的最后环节,其从价值方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企业发展水平,是企业发展的“总规划师”,其实质为企业总体水平的反映,对企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企业效益的多少。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成本的管理,也就是上述5个变量的结合使其成本较小,产出最佳。

3.企业产出的存在形态会影响效益的高低。如存货的仓储成本和非正常损失等,会使单位成本提高,进而影响企业的总体效益。

4.遵守、执行财务制度的情况。企业根据各种法律、法规的指导建立了适合企业的财务制度,但是由于人际关系观念的根深蒂固,往往导致许多财务制度形同虚设,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

总之,企业应站在战略的高度,以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主动出击,改善各因素之间的投入数量和质量,深入剖析各种因素对企业产出的影响,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契合点,寻找其之间的规律性,实现帕累托改进状态,促进企业效益不断增加,进而导致企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津孚.现代企业管理管理(第六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于富生,黎来芳,张敏.成本会计学(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第7篇:经营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旅游业 经济效应 苏州市

旅游业的不断繁荣,更好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这在学术界造成了不小的狂澜。我们所说的旅游业的经济效应是指旅游业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具体的讲包括对利税和货币收入的影响,还涉及到给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等。简而言之,旅游业经济效应主要是指收入效应、创汇效应、就业效应。

1 苏州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近年来,围绕打造“天堂苏州、东方水城”的城市旅游形象,苏州市不断推进资源整合,旅游板块规划和品牌建设加快。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社会特色旅游联动发展,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在2006年至2011年的6年间,苏州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1388.27万人次,累计创汇63.5亿美元,累计接待国内游客3.4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47.55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4954.24亿元。

表1 苏州市2006~2011国际旅游情况统计表

资料来源:《苏州“十五”旅游发展公报》、《2011年苏州旅游业发展报告》。

表2 苏州市2006~2011年国内旅游情况统计表

资料来源:《苏州“十五”旅游发展公报》、《2011年苏州旅游业发展报告》。

2 苏州市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分析

2.1 收入效应

旅游业的收入效应就是指旅游业自身的收入跟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它不仅包括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如游客在旅游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当地的旅游服务,给当的增加的经济收入),还包括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间接的影响,指的是在直接收入的引导下产生的收入,我们都知道,游客在旅游地住宿、吃饭的消费属于对当地经济的直接影响,而为其服务的职工从他们的消费中得到的工资再用于个人在当地的消费,这样就对旅游地的经济造成了间接影响。对旅游业的收入效应的衡量标准,学术界的观点还不是很一致,具体有以下几种说法:旅游总收入对GDP的贡献率、旅游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及旅游业总产值对GDP的贡献率等几个标准,因为统计资料是有限的,本文在分析苏州旅游业的经济效应时,主要运用的是旅游总收入对GDP的贡献率。

表3 旅游业对苏州经济的直接作用

资料来源:根据《苏州统计年鉴2006年~2011年》、《苏州“十五”旅游发展公报》、《2011年苏州旅游业发展报告》整理而成

由上表可以看出,2006~2011年苏州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2011年达到了11.39%,说明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其总收入增长的速度超过了GDP增长的速度;而苏州旅游业总收入占当年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却基本成逐年下降的趋势,2011年降到了28.91%,说明苏州旅游业的发展速度略低于第三产业发展的速度。

2.2 创汇效应

旅游业的创汇效应指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通过发展国际旅游业,能够直接从国际旅游者的旅游消费中获得的外汇收入。因为外汇收入在平衡国际收支方面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所以在增加创汇收入中,除了要加强对外贸易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发展国际旅游业,而且它具有很多的发展优势,比如减少了运输成本、通常不受贸易保护限制等。本文将从苏州旅游业创汇、出口创汇和我国旅游业创业、出口创汇的比较来分析苏州旅游业的创汇效应。

如表4所示,相对于国内其他城市,苏州旅游创汇额与全国旅游创汇额的比率较高,一般都高于2.4%,且有逐年提高的趋势,说明苏州旅游业的整体经济规模在全国位居前列。除个别年份外,从2006年~2011年,苏州旅游创汇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水平,且基本高于同期中国旅游汇创增长率,尤其是在发生全球次贷危机的2008、2009年,相比于全国旅游业创汇率的负增长,苏州旅游创汇率不降反增,2008年的旅游创汇增长率更是达到了11.92%。

如表5,虽然2006~2011年苏州旅游业创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同期苏州的外贸出口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使得苏州旅游业创汇与出口创汇的比重基本维持在0.8%左右。而同期,中国旅游业创汇与中国出口创汇的比率基本都高于2.5%。比较而言,苏州旅游业创汇的能力相对于苏州外贸出口而言优势不明显。

2.3 就业效应

就业效应即旅游业的繁荣为社会带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就业机会:一是直接的,它与旅游者的直接消费相关,具体指那些在旅游企业中工作的人;二是间接的,它主要是指在旅游业的发展下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带来的相关领域的就业机会,如给航空客运业、城市公交运输业等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旅游业就业效应可用旅游业所引起的地区直接、间接就业总人数之和与直接就业总数的比值来表示。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本文仅以2008~2010年苏州旅游业的就业乘数进行阐述。

通过对2008年~2010年苏州市旅游直接就业人数、旅游间接就业人数的计算,得出苏州市旅游就业乘数。见表6。

测算结果显示,苏州市旅游就业乘数明显,一般都高于3.7,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表明苏州市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就会给全市的旅游行业及相关经济行业带来超过3.7个就业机会。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苏州旅游业的收入效应比较明显,但相比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略显滞后;苏州市旅游业的创汇总额和增长率较为平稳,相比于同期出口创汇的发展比较滞后;苏州市旅游业的就业效应比较明显。

3.2 建议

3.2.1 扩大苏州整体经济规模

经济规模即特定区域各经济部门的规模以及各产业或部门间的相互经济联系。旅游业经济效应是与其所在地经济规模紧密相关的。当某地区的人口和土地面积规模较大,市场交换频率也会比较大,这样就会形成比较大的经济规模,这就必然会推动更多的经济活动的开展,从而更好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而且,通过旅游收入增加本地区的收入,对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形成更显著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想让苏州的旅游业越来越繁荣,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应而更好地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在苏州的整体经济建设上加大力度,促进苏州整体经济规模的最大化。

3.2.2 提升地区旅游消费水平

旅游消费是指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产生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消费的总和。旅游花费不仅能够使旅游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得以实现,而且还能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从整体上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一定数量的旅游花费,才能将旅游的经济效应明显地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刘东,梁东黎.宏观经济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杜江.旅游管理硕士论文文库[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3]苏州市统计局.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2006年~2011年.

[4]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1.

[5]师守祥.旅游业乘数研究辨正.旅游学刊[J].2007(10):32-35.

[6]陶金龙,袁勇志,何会涛.苏州市旅游业经济拉动效应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4(9):30-33.

第8篇:经营效益分析范文

老百姓平时所知道数字电视由彩电生产企业热炒产品概念数字电视包含电视节目采集、制作信号传输、接收等整个链路数字化而仅信号传输角度又可分为三种:卫星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数字移动电视其实就地面数字电视与传统模拟无线广播电视相比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支持在移动状态下接收

二、市场营销环境概念

市场营销环境企业营销职能外部不可控制因素和力量因素和力量与企业营销活动企业生存和发展外部条件它内容和自身各因素对企业营销活动

三、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由人口、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法律、自然、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所组成环境因素对移动电视市场营销活动主要以间接而作用于企业营销

1、媒介自身趋利性其地寻求新经营增长点

在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一可以看到新兴数字技术广电经营升级、发展另一也呈现出广电经营寻求新利润增长点、新经营口战略姿态当前广电经营正逐渐转型由恢复自主经营意识个体向自身发展逻辑和自身发展能动性产业过渡

2、人口因素与移动电视市场营销关系密切

人市场主体人口容量决定了市场规模数字移动电视特殊受众群体主要包括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内和车站户外流动人口们大多无事可做空闲状态传统电视在某地方“静止”人群而白天出行在外人群传统电视媒体无法覆盖群体流动性大而且随时段呈现规律性为移动电视市场营销了更多机会

3、有线网络资源数字电视发展

数字化一场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数字技术只充当了广电业产业结构、经营效益技术基础和手段但它自身优势对营销支持

四、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微观环境及优劣势分析

企业微观环境包括企业本身、顾客、竞争者和社会公众前面提到数字移动电视从传统“盲区”中挖出庞大受众群体它特殊受众群体——移动人群这就移动电视广告营销潜力蕴涵所在

1、受众群体流动性大

以车内受众为例乘客们乘车去往不同目地在车内停留时问各不相同因城市规模差异而不同

2、受众随时段呈现出规律性

不段内乘客人员结构呈现性比如说早晨6:30到7:00乘客以10几岁学生为主;7:00到8:30乘客班一族为主收入非常近似;16:30到18:30又以20到40岁上班族为主不间段观众结构可控稳定客户可以不段不同群体性广告投放

3、对受众垄断和伴随性传播

移动电视行动路线长而且固定它流动也电视广告能在特定路线上反复从而了广告受众和接触频牢决定了移动电视广告优越性能使信息更精确、更击中受众但另一数字移动电视传播环境中干扰因素比在家里更多观众心态也更浮躁不安程度上会注意力关注屏幕频次高但单次连续观看短.

第9篇:经营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 中国 服务贸易出口 环境效应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开始备受关注,而在国际贸易的大环境下,这个论题也就被提上了关贸总协定(GATT)。1971年,GATT成立了环境措施与国际贸易工作组,但在上世纪90年代后该问题才被正式列为多边贸易谈判的议题。1995年,WTO环境与贸易委员会的建立,标志着人们把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政策等纳入了WTO法律框架内。自此,针对服务贸易和环境问题的研究便蓬勃开展,现如今俨然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尽管“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时签署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曾以附件形式关注到服务贸易与环境的关系,但此后的几乎全部文献都把注意力集中于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环境问题很少涉及。不难理解,传统观点普遍认为服务业不像工业那样容易产生“废气、废水、废渣”,但服务业的范围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服务产品本身的特殊属性也有助于掩盖服务业以间接和更隐蔽的方式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例如,早期美国与墨西哥的金枪鱼事件,以及之前由于牙科诊所丢弃的大量水银废弃物造成的旧金山海湾中水银含量严重超标等。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一样能够产生不同程度的环境效应。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1、整体上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国内服务业水平也因此有了较大的提高。2013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不含政府服务)总额5396亿美元,是中国服务贸易总额首破5000亿美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4.7%。其中,服务出口2106亿美元,同期增长10.6%、进口3291亿美元,同期增长17.5%。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1.5%,较上年提高了约0.7个百分点。在过去15年中,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9%以上,在2001年,在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普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下,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仍攀升9%。1982至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了20多倍,出口世界排名也从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第8位。在2006年我国服务出口年增长率达24%,服务贸易出口总量占世界比重的3.4%。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的世界排名以及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阶段。根据历年的《WTO年度报告》,2001年至2013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不含政府服务)从719亿美元增加到5396亿美元,增长了7倍多。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4%提高到4.4%。

中国占世界服务贸易的份额从1990年为0.73%一路爬升至2013年的5.6%。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在世界中的地位也快速提高,服务贸易的产业结构也不断升级,技术密集型服务的出口也有所增加,金融、保险、技术贸易、人员培养等服务进出口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通过服务贸易,我国在出口服务的同时也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如管理方法、技术经验等,这些高端的服务对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在加入WTO后,服务贸易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2001―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19.1%,在国际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世界排名由2001年第12位上升到2013年的第3位。

2、结构上不合理

一直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并不均衡,贸易结构也不够合理,形式过于单一。42.4%这类污染比较严重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贸易为主,从2006年至2013年期间,我国出口服务贸易中光是旅游、运输这两项就占据我国当年出口服务贸易总额的绝大部分,所占比重从2006年的60.1%降至2013年的47.5%,虽然有所下降,但是所占比例依旧接近一半。而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其他的高新技术低污染产业,如金融、保险、专利技术等行业,一直发展十分缓慢,只占了很小的比例。看我国2013年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出口服务贸易中高附加值的新兴行业的所占比重不足30%,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进程,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的服务贸易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因此,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带来的环境效应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也正是由于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化特征太过明显才导致我国服务贸易中的环境问题迟迟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

三、我国服务贸易形势下的环境分析

我国的服务贸易是我国服务生产者向除我国以外的某一国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并取得外汇收入的过程。随着GATS的不断完善和实施,服务贸易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而引发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被关注。在以往的研究当中主要是针对货物贸易,特别是关注制造业带来的环境效应,在世界范围内一直认为服务业是无烟工业,不会像制造业那样会带来“废水”、“废气”、“废渣”,从而产生水污染、气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但当我们把服务贸易当作一种环境友好型贸易来对待,恰恰却忽略了服务贸易带来的环境效应。实际上服务贸易本身也存在着很大的环境效应,也会给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有直接也有间接的。WTO成立以后进一步把服务贸易分为12个行业143个项目。其中12行业主要是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建筑服务,环境服务,教育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电信服务等。根据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运输服务,建筑服务和旅游服务这些劳动密集度和自然资源密集度较高的传统服务部门,而在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等能以低能耗高效率获取利益的现代服务部门,如电信服务,金融服务教育服务等比重较小。同时,在我国占服务贸易比重最大的运输服务的国际竞争力竟连年下降也凸显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合理性。我国服务贸易这种结构性不合理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效应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有人研究。

根据服务业中CO2的排放情况从而分析服务业的环境效应,可以看到服务业中的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的污染尤为严重。由于我国服务贸易结构是以旅游服务,运输服务以及建筑服务等服务业为主的,基于这样不合理的贸易结构,我国服务贸易的环境效应会比其它国家更加严重,就更需要引起重视。加上服务贸易中的服务业的引力效应的作用所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即隐含碳排放,导致我国服务贸易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就更为严重了。

服务业的流通不仅仅局限在服务商品的流通,更是信息的相互交换、观念和文化相互流通碰撞。因为服务业可以在生产和消费之间构筑起一座桥梁,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因此,环境观念的树立对防治整个服务贸易的污染显得尤为重要。在对我国服务环境影响分析之后,能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保护程度。

从全世界范围内来讲,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各国对此都已经有所发现和逐步重视。随着世界各国进入后工业社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国内环境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和决策者应该寻求解决服务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服务业的特殊性,对待服务业的环境管理不能像应用于制造业、采矿业、农业等的传统方法,需要新的不同的管理方法。

四、加快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措施

服务贸易发展对一个国家来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世界经济的重心越来越偏向于服务型经济时,服务贸易俨然成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焦点。一个国家的服务贸易简单来讲就是将本国所具有的生产服务消费品的能力作为商品输出到别国,从而获得利益增值这真正做到了利用较少资源来取得较大的收益。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我国走向贸易强国之路的关键点。为了合理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环境污染控制,在此基础上把握当前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结构决定的各服务行业污染状况,进一步通过合理规划服务业发展的发展战略,调整贸易结构上的不合理,从而逐步缩小各服务行业环境污染差异,改善我国服务贸易带来的环境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更好地完善服务贸易机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很好的服务贸易机制,在贸易与环境的问题上,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对服务贸易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这就要求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服务贸易内容进行细化、进一步完善服务贸易发展机制进而提出合理的指导方向,明确各行业新时期的发展重点并加以鼓励,同时不断调整服务贸易的结构完善结构升级,加大新兴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的比重,为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和增强我国产品和服务业的环境竞争力提供研究、咨询和决策参考。

2、全力提升服务业工作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TFP)越高,我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和从事国际服务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要解决服务贸易相对滞后与环境污染问题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是进一步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尤其是高等教育投资力度,加快培养高效率的劳动力;同时,顺应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育中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着力培养实践型人才;此外,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快人才流动。

3、加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国家要鼓励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建立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对产品进行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从多方面鼓励服务型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自身技术革新来提高企业的品牌影响力,通过不断的进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方式,形成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服务贸易业集团,由此带动全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推动服务贸易体制和管理的创新,在服务贸易开放、金融合作和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加大自由化改革步伐。

4、抓住服务产业机遇,促进服务贸易与低碳经济发展共同发展

我国政府和企业应抓住契机,加强低碳经济国际技术合作。首先,加大从发达大国引进高能效设备和相关技术人才,提高中国贸易产品的低碳环保,从源头上降低生产能耗和污染密集程度;其次,加大与发达大国友好技术的合作与投资,推动更新、更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先机;最后,促进与发达大国之间CDM项目的拓展,为中国引进足够的资金、人才和先进的节能减碳技术,从而实现服务贸易与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建坤、周剑、刘滨、孙振清: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与中国的响应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4).

[2] 孙小羽、臧新:中国出口贸易的能耗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混合单位投入产出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