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循环的难点范文

水循环的难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循环的难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循环的难点

第1篇:水循环的难点范文

[关键词]微课 初中地理 地理常识 地理技能 地理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122

微课具有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等特点,并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能形象地展示复杂或者微观、宏观的现象,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因而在各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微课,除了可以有效提高地理教学的针对性外,还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缩小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

一、微课与地理常识课整合

初中地理教材中大量常识性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可以学会。另外,地理课堂上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课堂时间没有被高效利用。对于大部分常识课,地理教师可将其制成知识点清晰、针对性强的微课,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自主学习、自行消化,从而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七大洲的地理位置》一课就可以制成微课,让学生通过自学微课内容完成学习任务。首先,让学生观看世界地图,并提问:“大陆主体部分位于赤道以北的有哪些大洲。”“大陆主体部分位于赤道以南的有哪些大洲?”这两个问题中都提到一条重要的纬线――“赤道”,要求学生找出赤道,然后说出赤道南北各有哪些大洲。其次,提问:“大陆主体部分在西半球的有哪些大洲?”“大陆主体部分在东半球的有哪些大洲?”在地图中找出东西半球,指出分别有哪几个大洲。最后,提问一些重要的纬线贯穿了哪些大洲,如“赤道主要穿过哪些大洲?”“南、北回归线分别穿过哪些大洲?”等。随着问题的一一解答,学生自然了解和掌握了这部分地理知识。

二、微课与地理技能课整合

地图是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地图上,可以直接获得大量有用的地理信息。因此,我们要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培养识图、析图的能力。在教学中,部分反应慢又羞于发问的学生对地图知识掌握不扎实,不能很好地运用地图解答问题,以致影响到学习成绩。这些学生就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使用微课自主学习,弥补知识的不足。

例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节微课中,地理教师首先解释了海拔的定义,重点讲述什么是等高线、等高距;然后用动画形式演示等高线;接下来分别介绍山顶、洼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含义。有图、有画、有讲解,听不懂还可从头再来,这种方式,还有什么学不会呢?

三、微课与地理复习课整合

由于课时所限,地理复习课往往全面而不具体,甚至一带而过,知识得不到细化;听课的学生也往往是被牵着鼻子走,走马观花,复习效果不明显。微课可以做到详细讲述每个知识点,并可将同一知识点分层录制成基础篇、提升篇、超越篇等。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习相应的视频资料。有了针对性,学习效率就得到了提高,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

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地理教师可以做三个不同层次的复习视频。第一个:了解陆地水体的含义,能叙述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了解水循环的意义。第二个:了解水循环的构成,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水循环的过程,阐述水循环的意义。第三个:会分析“水循环构成图”,会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掌握三种水循环的联系和区别,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样的微课适应了不同程度的学生,使学生可以由易到难递进学习,很好地解决了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四、微课与地理活动课整合

随着时展,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上有关地理活动的微课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简易地球仪的制作》《长江与黄河(相声)》《政区猜谜与拼图竞赛》等微课,既充实了课余时间,又使课堂学习得到重要的补充。

第2篇:水循环的难点范文

[关键词]学生认知基础;教师指导;知识迁移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7-0022-02

[作者简介]麻妍(1984―),女,上海人,本科,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教师,中学二级。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认清学生的原有基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对学生已有基础的分析是把握教学起点的主要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1]这表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现状,把握教学起点,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自然界里的水循环》是一节用概念和科学术语来解释实际问题的理论探究课,通过学习,学生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课例组教师围绕“如何分析学生基础,实施有效教学”的主题对这节课展开观课研究。

一、抛开学生认知基础,为完成工作单而上课

《自然界里的水循环》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描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和设计模拟自然界中雨的形成这两个实验环节。这堂课上,执教教师做了如下指导来突破重难点:

(教师引入课题后,进入模拟雨水形成的实验环节)

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模拟自然界中雨水形成”的实验。请大家观察后完成学习单1。(学习单1是简单的填空练习)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教师请2位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把学习单1的答案朗读一遍,并肯定了第1位学生的答案)

师:我们根据这个模拟实验,完成学习单2。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学习单2上的填空练习)

师:为什么往上跑的水蒸气又变成小水珠呢?我们继续讨论完成学习单3和4。

(该练习还是以填空的方式来完成)

生1:因为气温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下降,所以当热空气上升至一定高度时,便会冷却,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成小水珠。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因为气温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所以当热空气上升至一定高度时,便会冷却,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

(还有一些学生在下面保持沉默并显出茫然的表情)

听完这堂课,课例组的教师感觉学生整节课都在围绕着学习单忙碌,似乎执教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任务就是为了让学生填写好这份练习。可是使用学习单产生的效果并不显著,学生对水循环中某些环节的理解(如水蒸气变成小水珠过程)还是一知半解。描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而用水的三态变化来解释这个过程是教学关键。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知识,但是他们对这部分内容,尤其是液化、凝华、升华等抽象概念还是第一次接触,生活中有关的事例也不多见,所以只通过一节课的初步学习,学生仍然感到陌生。教材设计中又将三态变化的6个概念放在一起教授,学生更容易对概念产生混淆。

因此,教师在做教学指导时,需要做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障碍,不能用学习单一味代替。学习单的设计也要考虑能否给学生带来思维训练,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

二、在认知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观课老师的建议下,执教教师做了如下修改:

(教师引入课题后,首先进入水循环示意图的描述环节并复习水的三态变化,然后进入模拟雨水生成实验)

师:实验中为什么要用到热水?

生:因为热水会冒出水蒸气。

师:为什么要在皿表面上放上冰块?

生:为了让水蒸气液化成水珠。

师:所以液化的条件是?

生:遇冷。

(接着,教师又补充了“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动画演示,并对该活动进行归纳和总结)

根据师生交流的结果,课例组的老师感觉这一节课上学生对水循环过程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从后测来看,基础知识题的解答准确率达到80%以上,但令老师们意想不到的是,后测中的分析题“荒岛上鲁滨孙如何获取淡水资源”,全错率竟高达45.9%,大家针对这节课再次交流和讨论。后测中的这道思考题是考查学生是否达成学以致用目标的能力分析题。雨水和淡水生成的原理一致,但环境不同。如果缺乏引导,学生很难从表象中找出它们的本质。教师在课堂中需要搭建一座桥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去“同化”一些新问题,增强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反思

(一)找准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是教师课堂指导的前提

教师做教学指导,必须要关注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突破重难点,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考虑他们现有的认知基础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以此来确定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需要铺设的台阶和采取的教学策略。就本节课而言,教学对象是刚入初中的六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阶段,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能够对自然界中水呈现的形式产生感官上的认识,但对水循环的理性理解不够。所以,教师在课堂指导中必须围绕水循环变化的本质问题开展由浅入深的教学活动,通过台阶铺设,使他们对水循环现象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在学生认知基础上强化知识迁移能力是教师课堂指导的升华

迁移是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通过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连接点进行知识的转化。[2]根据迁移规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牢固程度是实现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先前的学习越扎实就越容易产生迁移。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水循环的理论知识。可是,怎样把这些理论应用于生活,解释鲁滨孙获取淡水资源的原理,还需要教师搭建桥梁,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从而使知识实现从“故”到“新”的纵向迁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3篇:水循环的难点范文

在推广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中,转变观念是根本,但要使教育技术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并以恰当的方式把它嵌入到教学环节中,构建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才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导入新课;二是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营造师生互动的高效课堂;三是学生的能力培养要贯穿始终。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高效课堂,导入为先。导入的方法很多,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因人、因地、因时而异。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主要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大部分,知识体系的特点不同,设计思路也不同。自然地理主要是揭示自然界各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我们在教学中大多设计相应的动画或视频导入,例如:运动着的地球、运动着的大气、运动着的水、正在爆发的火山等。人文地理是探讨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界的关系,我们一般是截取生产、生活中的视频,或利用时事热点进行导入,把教材中的相关理论与学生生活常识或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制成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例如:在学到“城市化”一节,导入视频:家乡城市里拥挤而川流不息的人群、密集的楼房、冒着黑烟的工厂烟囱;学到“农业区位”,用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视频导入;在学到“工业区位”时,播放工厂车间的生产流水线的视频,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区域地理内容涉及的空间范围广泛,地球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人文等地理事物繁杂,在学习区域地理内容时,通过电脑播放该国家或该区域的人物、风土、名胜古迹等资料,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例如,在学到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时,向学生展示美国玉米和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储运过程的视频:广阔的田野、大型机械在作业、卡车在运粮……。在观看同时提出问题,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有何特点,区位因素如何等。学生有了视频的感性认识后,再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讨论,自然的导入新课,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课堂学习。

2.淡化难点,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有效性

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许多地理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是动态地理过程,如地球运动过程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洋流的形成、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各类外力作用过程等等,这些都很难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借助其强大的资源管理能力来实现直观化教学,对运动变化的地理事物模拟演示,用闪动、定格、拉近、加快、放慢等动感手段,根据需要把每一个过程或瞬间的各种情况展示得一清二楚,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抽象地理原理在认知上的难度,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重复或后退,进行师生互动,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达到较完美的教学效果。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难点,涉及水体、河流的补给(互相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三个方面的内容,如何把三者融为一体,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链,这就得借助多媒体。在学习本节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展示自然界各种水体视频,用定格、拉近、语言提示等方式,让学生看清各水体存在的环境以及它们的相对位置关系,为介绍其补给关系做铺垫;接着用动画显示:冰川和积雪融化流入河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汇入河流、泉水和湖水入河……这样的做法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使学生明白水体是相互联系的,接着提问:这些水都流入河流,对河流来说又叫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语言提示承上启下:这既是河流的补给又是水循环的一部分。然后再闪动显示水循环的其它环节:海面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下渗、径流、植物蒸腾……同时让学生说出这些环节的名称。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水圈内水的运动变化过程,不难看出,水循环就是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的过程,而环节就是联系的纽带,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学生兴致正浓之际我适时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水循环按空间范围分为哪几类?它们分别包含哪些环节?水循环对自然界和人类有何意义?要求学生先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画出水循环示意图,总结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可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了用语言文字难以描述、难以阐释的学习内容,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也营造了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

3.注重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对学习地理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将地图活化,通过一些简单的操作,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也可突出某个地点的特征,做到点面结合,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节,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功能将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放在同一幅图上,区别二者的位置关系,以及由此引起的水热差异,又可将图放大可分别读出其地理要素特征,之后再进行缩小,将两个地区作比较。让学生学会如何读图、用图,便于全面掌握地理知识。除了缩放功能外,多媒体还可以把不同要素的图层叠加重组,进行空间分析,例如把河流分布图与地形地势图和降水量图叠加就可分析水能资源的分布;把气压带风带图与气候类型图叠加可以分析气候特征的成因;将世界风带图与世界洋流分布图叠加可以分析洋流的形成;将世界地形图与六大板块分布图叠加可以分析世界海陆和地表起伏的原因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叠置开展复合分析,是研究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相互联系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这种活用地图的理念传递给学生。

二、拓展教育空间,优化教育结构

一是,教师将自己的电子教案上传到学校学习网上,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地选择性地学习,选择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节奏,对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知识实现重复学习而不受时间的限制。还可以进行远距离的实时交互,通过和教师和同学的不断交流而充实自己,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和成长,这种建立在共享的、共讨的前提下的学习模式是传统面授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或者把网上学习与学校学习结合起来,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在校园网中进行“以我为主”的二次学习。二是,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教会学生扫描、修图、下载、编辑等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收集各种有价值的与地理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视频录像等地理素材,上传入网,扩充教学内容,参与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有了地理素材和编制的基本技能,学生可以虚拟课堂情景,参与组编设计教案和学案,纵横自己的思维,开拓创新,不拘泥于教材,不局限于教师定出的“框架”,学生在此过程中品尝着创造的乐趣,提升创新思维的人格品质。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的误区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教育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然而,有的老师把现代教育技术片面地理解为教育媒体技术,陷入了误区,在课堂教学中,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上,忽视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或是展现过量的信息,干扰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1.片面追求教育媒体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的教师设计课件时,把所有的知识点,每一个活动,都通过图像、文字、声音显示出来,排好顺序结构,上课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屏幕成了课堂的主宰,课堂中教师很多时候仅仅充当放映员、解说员的角色,被课件牵着走,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了媒体的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不能充分体现其主体性,这显然已经本末倒置了。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及师生互动环节,屏幕上的文字和画面,只是创设情境的手段,是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桥梁,其所想表达的意图和思想仍需通过适当的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有效地“同化”和“顺应”。所以,教师一定要真正领会现代教育的内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和谐的学习共同体。本文来自于《地理教学》杂志。地理教学杂志简介详见

2.信息量过大,影响学生思维

第4篇:水循环的难点范文

[关键词]暖通空调;安装技术;难点;工作效率

中图分类号:TU831;TU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092-01

在暖通空调的安装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空调系统的设备定位、管线定位、运行时的噪声、空调结露滴水以及水系统水循环等问题,安装技术人员应该要根据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来严格控制安装技术中的难点,这样暖通空调安装的质量才能得到有效保证,让暖通空调系统能够安全正常的运行,让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一、当前暖通空调安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空调设备和管线的定位。空调系统的设备和管线定位是安装暖通空调时经常遇到的技术性问题。根据管道的不同用处和性能,可以将其分成排水管道、给水管道、热力管道、中水管道、空气管道、燃气管道、供配电线路等。在暖通工程的实际施工中应该要遵守综合性的设计原则,尽可能防止和其他建筑管线出现干扰和交叉,要让暖通空调管道运行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证。在定位设备和管线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面对大管道时,小管道应该要尽量避让;面对永久性管道时临时性管道则要避让;面对老管道时,新布置的管道应该要避让;低压需要避让高压、空气需要避让水、金属则应该避让非金属等。

(二)空调系统运行时设备的噪声问题。在空调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某些设备在工作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噪声,这样就可能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实践分析可知,空调系统末端设备相互之间的碰撞是造成噪声的主要因素,如果空调系统运行时设备产生了噪声也就可能会对空调系统运行的质量造成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施工安装人员在实际的安装中就应该要加强对这方面问题的重视,根据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来找出有效的措施,从而才能有效控制空调设备的噪声。

(三)空调系统结露滴水的问题。当暖通空调系统安装完成后就需要进行调试,在实际的调试运行中就可能会出现结露滴水的问题,这样就可能会对空调的整体性能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空调的安置和室内装修设计造成影响。通过分析可知,空调凝结水的排水管坡度设计不合理时造成空调系统结露滴水的主要原因,另外如果在安装空调风机盘管的积水盘时不平也可能会造成空调系统结露滴水。

(四)空调水系统的水循环安装。水系统的施工安装质量会对暖通空调系统的整体运行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在安装暖通空调系统时要加强对水系统安装质量的控制。通过实践可知,水系统的水循环不顺畅和冷冻水系统管道堵塞时暖通空调系统安装时水系统最常见的安装问题。如果没有布置好管道,到时管道出现定位不正确和交叉等情况或者是暖通空调系统内部管道有异物,堵塞水系统等都可能会造成上述两方面的问题。

二、当前暖通空调安装技术中的难点处理措施

(一)空调系统设备噪声的处理措施。首先在安装新空调机和风机时,要选择使用弹簧阻尼减振器,对风管和风机进行软连接,选择软接头对新风机组和水管进行连接,而风机盘管则使用弹簧吊钩,连接水管和风机盘管时也要选择软管。其次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要求来安装水管,冷却水管和冷冻水主干管的吊架要选择弹簧减震吊架,而且不能在楼板上固定吊架,应该尽可能的在梁上或者在梁和梁之间架设槽钢横梁来对吊架进行固定。在穿过墙壁或者楼板时水管要采用套管,要采用阻燃材料对水管和套管之间的间隙进行填充。第三在制作和安装风管时,应该要严格根据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来进行,在风机的进出口位置应该要设置阻抗消声器,而在新风的进口位置则应该要安装消声百叶,在风管合理的地方设置消声器,在风管的弯头位置则要安装消声弯头,选择质量过硬的保温材料对新风消声器和空调外部进行保温设置,在内壁则需要粘贴吸音材料。最后可以在原来的主管刚性支架上增加设置弹簧减震器,从而来有效消除噪声和振动。

(二)空调系统结露滴水的处理措施。在对管道设计时,要确保管道的坡度和长度合适,从而来防止出现滴水的情况。在布置和安装管道时应该要保证冷凝水可以及时排除,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安装水封装置。另外也要对材料保温加强重视,要重视对冷冻水管和风管的保温,只有在保证管道密封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管道的保温。

(三)水系统水循环的处理措施。在连接管道时应该要根据循环冷却水的实际特点,综合考虑水压、耐腐蚀、温度以及间隙使用故障等因素,比如可以通过对管线的标高和坡度进行合理安排或者安装排气阀的方式来对水循环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另外也可以采用化学法和物理法来处理冷却循环水,让其水质得到有效改善,这样也能够有效改进水系统水循环存在的问题。

(四)各个专业之间联系和配合要不断加强。在当前暖通空调的安装过程中,会涉及到各个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如果各个专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和配合,就可能会对实际的安装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最终就可能会对工期和质量造成影响。所以当前在安装暖通空调时,各个专业之间要加强联系和沟通,对安装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沟通和解决,这样才能保证暖通空调安装的顺利进行。比如传统的管线敷设方式基本上都是在建筑物的梁下进行吊设,如果管道较多的话就需要加高建筑物的层高,但是因为管道比较集中,所以要提高整个楼层就可能会增加成本,所以如果在设计建筑结构时,在梁内预埋金属套管,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设备专业和土建专业间加强沟通,相互协调。

结束语

在暖通空调的安装过程中,不仅存在上述这些问题,在实际的安装中也可能会不断出现新问题,安装施工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对工作经验进行不断总结,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安装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从而来保证暖通空调的安装质量,提高其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原炜欣.目前暖通空调安装技术中的难点问题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6:284.

[2]龙丹.当前暖通空调安装技术中的难点分析[A].科技部.2014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论文集[C].科技部:,2014:1.

[3]张金龙.当前暖通空调安装技术中的难点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3,12:252.

第5篇:水循环的难点范文

关键词: 图像系统 示意图 作用 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成为地理教材的三大系统,其中图像系统在地理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并且越来越不可用文字等其他形式替代。图像是各种地理知识综合而具体的图画。它反映了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特点、规律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也反映了世界各地区及我国各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1]。图像教学直观、形象,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有助于学生学习地理,图像的地位在不断提升。本文主要研究现行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模块1中示意图的类型,并举例说明中学地理教材中几种示意图的作用及应用。

1.定义

示意图是用较简单的图形表示和说明某些地理事物及其形成发展过程的图形。

2.示意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示意图形象直观,能够不断激发学生探索,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学习地理知识;示意图简明清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学生轻松学习;示意图通过与其他图像的配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示意图能够启发学生通过观察简单的图像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对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动手绘图能力,发展智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示意图类型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3.1示意图数量分布

示意图根据图像在教学中作用同可分为成因示意图、原理示意图、结构示意图和景观示意图四种。经统计,现行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模块1的各种示意图及数量,见表1。

3.2各种类型的示意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现行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模块1中成因示意图和原理示意图构成图像总数一部分,占示意图中很大一部分。成因示意图是为了达到解释某种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的目的而提供的一种教学图像。通过阅读成因示意图,能轻松地得出某种地理事物出现或者形成的原因。成因示意图一般以一组既区别又有联系的图像出现,或者由多种不同形式的图片组成。成因示意图,可简单也可复杂,并且图片之间关联性很强。例如现行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模块1中热力环流的形成的成因示意图,通过简单的四个等压面的曲折变化分析热力环流的原因。通过箭头的颜色变化和箭头指向分别说明空气的冷热和气流的流向,层层递进,条理清晰,逻辑推理能力大大提高。阅读成因示意图,要注意图像的对比分析,对比可知各图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辩证分析地理现象发生的原因。

原理示意图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图像,这一类型的示意图对地理事物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做了充分体现。原理示意图较抽象,图像反映的内容也多,还包含深层次的地理信息。阅读原理示意图,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图像,从而发现问题,并能理解和掌握图像所要反映的最重要内容。原理示意图的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显著作用。例现行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模块1中水循环的原理示意图。从图中很容易看出水循环发生的地域及水循环主要的几个环节,通过箭头的大小反映水循环环节的强度,通过箭头的指向及构成的循环可以得知水循环的基本原理。阅读原理示意图,要注意事物的发生及变化。

景观示意图在现行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模块1是一个很突出的亮点,它形象表示某一种景观但又对景观做一些简化而形成的理想化图像。景观示意图再现地理景象,为了使所要学习的内容突出,对景观做一些修饰,因此,这种图像具有重点内容突出的特点,对学生自学有很大帮助,可提高学生自主观察图像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景观示意图的分析,可以很轻易地读出其中包含的地理信息,读出地理现象发生的整个过程,并且各个过程都发生了什么,发生了该变化的原因,以及各个阶段的联系。例如现行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模块1中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就是一种景观示意图,从图像中可以直观得出现象的发生。又如从图中看出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地势变化大的山前地带,其他河流堆积地貌也可以得出,并且可以通过对比其形态及位置等的差别,推出成因。观察景观示意图,要注意分析隐藏的内容。

结构示意图在现行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模块1中出现的次数较少,但它的作用不容小觑。结构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组成结构的一种图像。结构示意图直观、形象生动,简明但传达的信息多。通过阅读结构示意图,可以知道某地理事物的结构是怎样的,并且能够知道各层次分布的位置,也可以通过观察各层次的厚度确定大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现行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模块1中太阳大气层的结构示意图,通过观察图像,可以知道太阳的大气层有三个层次,从外到里依次为日冕、色球、光球,并且通过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发现各层次的不同。观察结构示意图,要注意层次顺序和各层次的厚度。

4.结语

笔者将现行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模块1主要图像类型中的示意图细分为成因示意图、原理示意图、结构示意图和景观示意图四种类型。在图像类型已分的基础上,举例说明各种不同类型示意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和作用。对现行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模块1中的示意图的研究,对中学地理教学起到了辅助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6篇:水循环的难点范文

关键词:图画;教学法;读图能力;教学效果

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学挂图是教学有的教具,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图画教学”是老师在讲解地理知识的同时,很快在黑板上画出与本节教学有关的“图”或“画”,这些“图”或“画”就是教学挂图。使用这种教学挂图进行教学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迅速在头脑中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大有裨益。

“图画教学”是将地理知识与直观图画相结合,突出了地理教学时空分布的特点,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讲、学生听转变为教师用娴熟的技巧、简易的笔法,把一些复杂的地理事物,绘成简略的黑板略图边画边讲,学生也边看边画边记,注意力随老师的笔画和语言而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这样教学课堂效果非常明显,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地理“图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现举例介绍如下:

一、区域地理图

区域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最常见的图,大到世界全图,小到一个小岛或一个国家的省区,但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的基础,在黑板上画区域图时,要求教师能抓住区域的轮廓特征,画得“像”。如讲我国的“青藏地区”,可迅速画出“青藏地区”轮廓图,并指出青海象个“兔子”,青海湖象“兔子的眼睛”,象一只“蹬山鞋”。学生一看到这张图,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后面的内容就非常容易的展开了。

二、自然地理图

自然地理图必须能反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例如:讲到热带草原气候,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引起了降水的季节变化,形成了热带草原的干季和雨季,从而引起了植被、动物的变化。教师在黑板上用简单的两幅图,即一幅树木高大、草类茂盛、降水、动物悠闲吃草的图。一幅只有树干、枯草没有动物的图,便将热带草原气候内容生动鲜明的展示出来,即省时,又简便,还提高了课堂效率效率。

三、人文地理图

人文地理是自然地理的延伸和发展,新课程目标提出了“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使学生获得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世情、国情、区情、乡情中的人地关系知识,形成分析处理人地关系的能力。这反映了我国地理教学内容已从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向以人文地理知识为主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课堂上画好人文地理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取人文地理知识。例如在讲述美国工业的分布时,可以简单的在美国东北部画上小汽车、钢铁炉,在南部画上石油图例、飞机,在西部画上电子图例,这样既形象又生动地反映了美国工业的分布。

四、地理图表

地理图表是对地理事物进行定量分析的手段,设计一些简明生动形象的地理图表,对辅助课堂教学、改进教法、活跃课堂气氛有很大好处。例如画一个圆按比例分割四个地区,就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可开发利用水能资源的地区分布。

五、地理原理图

地理基本原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是地理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为了抓住重点、难点,可设计一些简洁的原理图,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概念及地理事物的规律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有些地理事象,如黄赤交角等看不见、摸不着的。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剖面图、过程画、动态画等,边板画边讲授,不仅能够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的知识盲点,而且能够使学生始终在积极兴奋的状态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水循环”这一节时,教师可根据需要运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水循环的过程,而且让学生跟着一起画。“板画”完成了,水在陆地、海上和海陆间大循环的全过程,学生一目了然,并且利用此图可得出三个区域的水平衡方程,原理清晰。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而且对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也大有裨益。

六、地理漫画

地理漫画是通过一种夸张的手段,揭示反映当前人类利用资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由于人类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活动而导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一针见血。比如,在讲到滥伐森林时,在黑板上画出漫画“小鸟的悲哀”,人类坎光了树木,小鸟落在斧头上悲哀的说:“请把我也带走吧”。这幅漫画形象的反映了滥伐森林所带来的恶果。强化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地理图画教学法的特征是把地理知识转化成地理图画再转化成地理知识。即:理性知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其优点是通过学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如判断、比较、分析、推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第7篇:水循环的难点范文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第一课时由《水资源及其分布》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二部分组成。在第三章中具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水圈中各水体的构成及水循环的原理,为理解本课时水资源的概念和水资源的分布打好了基础。同时,本课时知识的掌握,对理解第二课时《合理利用水资源》中所采取的“措施”起重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分布及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学会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2、能力目标:联系水循环原理,理解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成因;搜集资料,通过讨论、交流、探究等。与他人合作,尝试提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3、情感目标:了解全球水资源问题,关注我国水资源现状和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发展和影响。难点: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成因

2、重难点的突破: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复杂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教案等。

二、学情分析

鉴于农村中学初中地理科不够重视,存要初中地理基础差,学生的读图、综合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外,还要注意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选择及理论依据

1、分析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2、启发式教学法:层层设问,由浅入深,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发言,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

4、探究法:发现地理问题,研讨、探究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增,增强教学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应用讨论法、归纳法、图表分析法等方法,辅以多媒体课件,学会运用地理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

导入新课(2分钟)――讲授新课(28分钟)――能力拓展(11分钟)――课堂小结(3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

(一)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识”设问:地球上的水圈由哪些水体构成?(海洋水、冰川、河水、湖泊水、地下水等)。水圈的主体是哪种水体?(海洋水)。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哪种水体?(冰川)。海水是咸水,不直接利用,而冰川又是难利用的水体。由此自然地导入水资源的概念及目前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资源。

(二)讲授新课

1、水资源的概念:广义、狭义之分。如果把地球上的水比作一杯水的话,那么陆地上的淡水就相当于一匙水,而目前较易利用的就只有一滴水了,因此易利用的水是相当有限的。

2、水资源分布不均: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展示“降水状况分析图”。分析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所以,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由此得出以下结论:全球上看,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反之,水资源贫乏。

设问:我国水资源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降水量分布图、中国径流带,学生分析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三多三少一大的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多大河东流;夏季风影响;雨季长短等有关)。多媒体再次展示中国水资源、土地利用类型图等,得出南方地少水多,北方地多水少的结论。

再次设问: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大的区域在哪里?为什么?(华北地区。降水少、径流量小;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为介绍和了解“南水北调工程”作铺垫。

活动:课后完成教材“活动”

过渡: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不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水资源与人类社会: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并分组计论、发言。

(1)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多媒体展示图片(南方与北方农业生产方式等),说明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别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和效益。

(2)生产力发展对水资源数量、质量的影响:多媒体展示“水资源利用的进步”。结合图“世界主要文明发祥地”,得出结论:科技落后的古代、人类主要开发的是地表河、湖水。科技较发达的近现代,人们不仅开发利用地下水,面且还开发了海水淡化技术。人类还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和大型蓄水工程,来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大大拓展了人类生存的发展的空间,并介绍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及其他调水工程;大型蓄水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多媒体展示),是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海水淡化――21世纪将是解决沿海城市和地区淡水资源的一条重要出路。天津海水淡化技术国内领先(图片展示),厦门将建国内最大海水淡化项目。

(3)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教材“活动”引入。阅读“沙漠中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结合多媒体展示“以色列的咸水海水淡化”及图3.13、3.14,讨论并回答问题。

(三)能力拓展

分析完以色列利用水资源的成功案例后,引导学生探究解决我国西北水资源问题的对策。(多媒体展示“坎儿井”“西北降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讨论,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

问:假如你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区长,你将如何解决当地水资源问题?(只有说得有理,就给予充分肯定)

老师总结归纳:①开源:合理开发地下水(坎儿井、机井);②节流:发展旱作农业,推广滴灌技术,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水价,还可结合植树造草,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等。

(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一课时)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的概念(广义、狭义)

2、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

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总量大,人均量少

时空分布不均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生产力发展对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

3、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五)布置作业:收集资料,撰写小论文,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原因。

第8篇:水循环的难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背景;教改创新;实践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1

教育改革只有参与者,没有旁观者。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具备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和精神状态,顺应新课程标准理念,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大潮,在努力提升教研创新能力的同时,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状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实行革故鼎新,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成效,为推动学生的素质化发展和地理教学的专业化进程作出应有贡献。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高中学龄正常处于17-20岁之间,他们的性格心理在这一发展阶段比较复杂,对外界因素的反应也比较强烈和敏感,这就为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作为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措施与手段。首先,要坚持“众生平等”的学生观念。学生个体之间的各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格和尊严是一律平等的,与成绩的先后好坏、能力的强弱大小毫无关系。因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心目中的“教父教母”,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千万不可区别看待学生,更不能“选择、淘汰和拒绝”任何学生,努力消除学习成绩和能力差异产生的各类消极情感,让全体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和平等享受到师长的温馨与关爱。其次,要形成团结互助的教学氛围。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协调处理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各种关系,还要通过教育和引导的手段,努力营造团结友爱、平等合作、共同促进的良好教学氛围。尤其在学习方面,帮助学生建立帮扶对子和小组,以推进整体教学成效的不断提升。再次,要实行激励为主的评价机制。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谈心教育,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特别对于学习活动的消极心态要及时予以疏导。要本着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长远目标,给予学生更多的赞赏、鼓励、表扬和肯定,不断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二、加强课前预习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在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和锻炼之后,高中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自主意识和学习习惯。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进一步培养,以前移教学关口,缓解课堂教学的任务压力,不断提高整体教学成效。多年来,笔者注重从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进行指导。一是指导学生拟定预习活动纲要。纲要里既体现预习活动中的学习内容,又包含预习活动要达成什么样的努力目标。让整个预习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计划地开展,提高了预习活动的针对效果。二是注重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预习方法。要求学生认真按照“读、查、思、练”四个方面进行习惯性预习。“读”就是通读教材了解基本内容,对教材结构的安排做到心中有数;“查”就是通过查阅资料,搜寻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以充实和完善学习需要;“思”就是对照预习纲要独立思考,哪些问题能够自学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待后解决;“练”就是对照课后习题和相应资料做一做,以自我检查一下预习效果。三是梳理和归纳预习结果。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预习过程进行梳理,对无法自行解决的重难点问题交由课代表分类汇总,作为课堂教学和学生合作探究的重要参考,以提高教学活动组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运用科技信息手段,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作为现代化科技教学手段,多媒体信息技术蕴含的教学信息之多,表现手法之丰富,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当大有用武之处。首先,有助于形象展示教学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部分内容的抽象性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对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形象地演示。如教学关于地球结构内容时,笔者进行了三维动画演示,让学生能够对地球结构具有立体式地清楚了解,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感悟空间。其次,有助于对教学难点问题的突破。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学内容的难点问题如果光靠教师口头讲述,或者通过诸如模型、挂图等简单教具,那是很难凑效的。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些问题。如关于水循环和洋流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三种水循环的形成过程,笔者运用了“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课件进行模拟演示,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把原本复杂的自然现象进行直观演示和形象对比,效果则大不一样。再次,运用信息技术还可以补充完善教学活动的内容信息,增加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联系,在优化教学过程的同时,充分发挥深化教学成效的作用。

第9篇:水循环的难点范文

关键词:暖通空调;安装;技术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TB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大型的建筑和商场建设、酒店建筑中,空调工程是最重要的分项工程之一,在民用建筑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暖通空调的安装质量是保证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前提,对于建筑使用功能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由于暖通空调的安装过程非常复杂,对安装技术有较高要求,所以在实际的安装工程中要细致把控质量关,攻克安装技术上的难点,并做好安装前、安装过程中和安装后的管理工作。本文通过对暖通空调安装中的技术难点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为暖通空调的安装过程提供建议性的参考。

1.暖通空调的概述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暖通空调作为建筑工程中重要的分项工程,其安装和使用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改善,满足着人们对于建筑内部环境的需求。暖通空调是电气设备中的一种,作为常见的空调系统已经日渐为人们所熟悉,它将通风、采暖和调节等众多功能集中于一体,相较于一般的空调系统,能够营造出更加环保、适宜而健康的室内环境,暖通空调凭借着自身的这一优势,在目前的空调市场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暖通空调的安装是实现其功能的重要环节,在目前的安装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技术方面的难点,需要在安装时予以克服,从而保证安装的质量。

2.暖通空调安装中的技术难点

2.1空调设备中的噪音超标

暖通空调常会由于尾端的设备发生碰撞造成过大的噪音,从而带来严重的噪音污染。之所以有这样的问题发生,主要是在暖通的设计过程和空调的安装过程中造成的,尤其是在安装过程中。暖通空调并非独立于周围其他结构而单独存在的,安装过程中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广泛,包括建筑专业、结构学和声乐知识等。对噪音超标问题的解决措施离不开各方面相之间高效的配合。

2.2水系统中的技术难点

暖通空调中的水系统施工是整个空调工程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如果对于水系统缺少科学的处理,对整个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都有重大的影响。在空调安装中的水系统环节,经常会出现水系统管道无法进行有效的水循环,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在安装时对管线交叉缺乏有效的协调处理,导致较多的气囊出现在管网内,从而对循环的网络造成阻塞;或者是水系统中的管道未处理干净,导致水系统的堵塞现象发生。

2.3水凝结

在暖通空调的试运行中,有时会出现水滴凝结滴落的现象,这可能是因为凝结水的排水管道设置缺少坡度或坡度相对较小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风机盘管的安装中没有将集水盘放置水平,或者集水盘中的排水口被堵导致里面的水溢出,有时候集水盘的下表面上会二次凝结形成水滴。有的阀门或冷冻水管保温性能不好,保温层和管壁贴合不紧密,使空气遇到管道外壁时被冷凝而形成滴水。所以造成水凝结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在空调的安装过程中的保温安装、管件和管道、设备和管道之间不严密的连接、安装过程不符合标准规范等。而且,重要的材料和管道对安装质量有重大影响,所以还需要在安装前对材料及系统管道进行严格的检查。

3.暖通空调安装中技术难点的克服对策

3.1设备中的噪音处理

3.1.1设备的安装

在安装空调机和风机时,要利用弹簧阻尼减振器进行安装,在风管和风机之间进行连接时用软连接,并用软接头将水管和新风机进行连接,风机盘管的安装中应使用弹簧式的吊钩,并用软管将水管连在风机盘管上。在空调机房内要设置消音处理,可用隔声性能良好的材料将空调机四周维护以切断噪音传播途径,或用吸声材料在机房中进行大量贴附。同时,机房中的门窗要尽量少,并且要尽量使用有吸声能力的门窗等。

3.1.2水管的安装

在安装水管时要根据各项法规或规范进行,用有减振性能的弹簧吊架对冷却水管或主干管进行吊架,并且在吊架时,不能将之固定在楼板上,可直接固定在梁上,或者固定到梁与梁之间的槽钢横梁也可。采用套管的方法进行管道的过墙或过楼,并且将套管用阻燃材料进行填封。

3.1.3风系统的安装

要按照相关规范进行风管的安装工作。安装时要在风管的出入口处设置消声器,用消声百叶设置在新的风进口,并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消声器,在风管的弯头处用消声弯头,并对消声器及空调的外部进行保温处理,可采用质量较好的保温材料进行。在静压箱的内部用吸音材料进行贴附,出于降低噪音的需要,风管的截面积一般都比较大,所以必须保证风管的刚度和安装的强度,避免由于振动或摩擦产生噪音。

3.2水循环中故障处理

3.2.1保证管道的质量

在进行水系统的管道连接时,保证管道的质量,将水压及温度考虑进去,并对间隙的使用故障和耐腐蚀性加以注意。同时,可以对管线的标高及坡度进行合理的安设,加强排气阀的安装质量等。

3.2.2对水质加强改善工作

在水循环进行冷却处理时可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进行水质的改善。物理法是改善水质的有力措施,可以连续进行排污,只是对排污量要求较为严格,已经经过除污处理的系统或者是刚安装的,可用物理法每周或两周处理一次。化学法是用离子交换法或水质稳定剂投入水中。水质稳定剂具有杀菌、缓蚀、阻垢和灭藻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水质。

3.3水凝结的处理

3.3.1管道的处理

在设计管道时,就要将管道的长度和坡度设计好,否则就会出现滴水问题。对管道进行安装时,要综合考虑将冷凝水尽快排出,如有必要可以进行水封装置的安装。

3.3.2关注材料保温性能

对于冷冻管和风管来说,保温是必须具备的,对管道进行保温处理时,有两点问题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第一点就是要保证管道是完整的,不能有冷损情况存在,若有则要及时将保温材料隔热处理。第二点是管道要保持密闭性能良好,这就要求在安装时要对管道进行严密的保护,不能出现破损,从而保证管道不透气。

4.各专业间进行密切配合

安装暖通空调要依赖于其他专业,需要各专业之间密切的配合与协作,而在目前的安装工作中,常会出现各专业间缺乏高效配合的问题,导致安装施工不能顺利按期完成,影响工程效益。所以各专业间要加强密切配合,共同服务于安装工作的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1]陈华.浅析当前暖通空调安装技术中的难点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3(35):242-245

[2]孙艳秋.暖通空调安装技术的难点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1(27):239

[3]程辉.当前暖通空调安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科技创新导报,2012,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