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02-02
大学生群体的品德素养是构成国民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整体上看,奋发进取、乐于奉献、诚信自律、关心社会是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的主流趋势,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道德认知和较强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也符合社会基本规范。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当前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探讨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一、当代大学生的主流道德素质表现
(一) 政治思想健康向上,不断追求上进
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伟大成就的直接受益者,亲身感受到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对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当代大学生非常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尤其关注涉及国家、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民族感情的重大事件,表现出了积极的爱国思想。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前途充满信心,表现出积极、稳定、健康的政治思想。当代大学生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深刻的认知,渴望通过学习完善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认识到思想道德素质对于自我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二)注重创新精神,寻求自身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们已认识到创造精神是新时期人才的必备条件,懂得创造精神来自创造性的思维、顽强的意志品格、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创造能力。当代大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重视逻辑性思维的锻炼。在探索自然和社会的知识时,他们勇于质疑、批判和创新,敢于挑战权威,不断追求创新。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非常迫切,他们对思想道德素质、政治法纪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能力业务素质和社会适应素质等方面的锻炼和提高都十分投入。
(三)热衷服务奉献,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加务实,更多地用理性的视角来看待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张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融入集体中求得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积极通过勤工俭学、社会调查、三下乡、志愿服务、实验实习等活动来了解自我、认识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在西部支教工作中,许多毕业生争先申请到贫困山区支教、志愿服务,支援当地建设,还有一些学生主动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贫困的家乡,为建设家乡奉献力量。每次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社会百姓遇到困难及贫困家庭的同学面临压力,大学生们都义不容辞地以实际行动担当起社会责任。这些都说明了当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人责任与集体利益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民族前途相结合的趋势。
(四)积极践行诚实守信和生态文明价值观,严于律己
新时期的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时代,多元化的道德观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对大学生的道德判断、选择和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在高校的助学贷款中,绝大多数贷款学生都把诚信摆在首位,按时还本付息,践行大学生良好的诚信道德观。在生活中,同学们都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以积极的行动关注生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这两个现象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有了新的提高。为了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们具有较高的道德责任感,关注人类命运,立足诚信公正,崇尚生态文明,养成更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塑造更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出现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确实具备与众不同的时代特征和社会个性,他们道德素质的主流发展是首要趋势。但是,也应看到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道德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
有关调查表明:“贡献社会”、“事业成功”、“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是当代大学生人生幸福追求的三个主要内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有的大学生在价值观念的取向上趋于功利化,“金钱至上”的思想不断发展,见利忘义、逐利弃义之举增多,功利化的价值倾向仍然存在并有增长之势,对金钱物质和自我感官享受的追求得到相当多大学生的认同。不少大学生认为工作就是为了挣钱,因而他们在择业时把高收入作为首要标准和动力。在现实行为中,以自我为本位,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集体利益之上。在社会主流价值观正在形成“道德共识”的过程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对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比较严重。
(二)道德素养较低
当前,大学生道德素质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道德意志不坚定,自觉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毅力较弱,出现学习热情的短时性、情绪波动的极端化、理想目标的随意性;二是公共道德意识不强,大学生活中存在“课桌文化”、“墙壁文化”、“厕所文化”、“宿舍文化”泛滥的现象,部分学生有恋爱行为不文明、上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酗酒闹事、破坏公物、打饭插队、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行为;三是道德情感薄弱,对社会一些不良现象缺乏理性判断,情感稳定性较差,应对挫折的抗逆力较低,甚至有不愿意接受不同观点的固执思想。
关键词:思想道德;礼仪教育;发展现状;原因分析德育教育是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大学生开展道德礼仪教育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加强高校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升的需要。当前在大多数高校开展的道德礼仪教育课程,授课内容基本停留在培养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层面,忽略了反映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礼仪教育,从而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
2012年4―6月,笔者就河南省部分高校道德教育和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交流两种方式:共在6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4份,有效问卷186份,有效回收率达93%;并与15名高校教师和50名学生进行了座谈。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日益宽松的成长环境下,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畸形膨胀,各种不文明的行为日渐增多,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礼仪状况令人担忧,其道德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1大学生关于道德礼仪教育的认识
在问卷调查中,85.8%的学生认同在大学开设礼仪类课程,而71.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礼仪素养方面需要加强,仅9.8%的学生认为礼仪知识不重要。在座谈交流中,有16年教龄的高校教师张某在提到当今大学生礼仪修养时深有感触:“现在的大学生礼仪修养日益淡薄,常有学生见到老师装作视而不见的情况。”面临毕业的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谭某在谈到自己的求职经历时这样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即将走入社会时才体会到了这一点!礼仪素养很重要,我前几次的求职失败就自己得礼仪表现有一定关系。”实际求职过程中,确实有不少学生因为欠缺相关礼仪知识而错失良机。可见,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礼仪素养在求职竞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认同礼仪教育,大多能认识到自身在此方面的不足,希望改进和提高。
2当代高校道德礼仪教育的现状
目前,不少高校开设了道德礼仪教育课程,但是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政治思想教育而忽视了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生活细节和行为习惯存在不足,缺乏清晰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规范。于是,学生们就很难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道德行为,尤其在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例如,屡禁不绝的课桌文学;低级下流的口头禅;不会尊重他人;甚至将无视校规校级的行为视为有个性。可以说,当代大学生中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将直接影响到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已经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尽管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但与当前高校的德育过空过泛、效果不佳有着必然关系。在问卷调查中,50.5%的学生表示曾因为自己礼仪上的不周而造成过不好的情况,40.3%的学生曾在举止礼仪上被别人提出过批评,65.6%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礼仪方面总体不乐观,希望得到指点并加以改进。笔者从中发现了当前高校礼仪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如关于促进高校学生提高礼仪素养方面的研究很欠缺,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出现很多不易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尚未形成有效的礼仪教育体系。
3大学生道德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
在前期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礼仪素养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学生普遍认识。但是,种种数据都指向了一个事实:当前高校礼仪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大学生道德礼仪素养的总体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3.1社会体制的变革和多元文化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价值主体和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首先,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强有力的冲击。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化,社会对个人的专业能力的肯定急速增强,致使大学生仅重视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礼仪道德的重要性。其次,社会更加强调人性的发展,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冲击,使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更多地注重个性发展,从而忽视或漠视礼仪道德的规范性。第三,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综合体,在多元化的价值观、社会思潮和政治制度的影响下,大学生们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过度追求自由,致使组织纪律观念淡化。大学时期的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对他们极易产生负面影响,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等问题随之而来,从而忽视了道德素质和礼仪规范的重要作用,甚至将正常、高尚的礼仪规范视为虚伪造作、溜须拍马的表现,并对之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
3.2家庭道德礼仪教育的缺位
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的教育却应该是从小开始,而且这种行为习惯一旦成形就很难再予改变。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教育的延续,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内容大多是配合学校、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然而,长期以来多数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应试教育和智力教育,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升学及就业,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此外,有的家长自身不注意礼仪和生活习惯,没有给孩子树好标杆和做好榜样,致使礼仪的启蒙教育失去了内在根基。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面,部分家长过多的采用了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单一教育模式只是将大学生的精力集中在慵懒的校园生活和简单的书本理论层面上,削弱了他们应对社会的能力。于是,相当多的应届毕业生一旦离开父母和大学校园,踏入社会之后就有很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不知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面对挑战和经受挫折,从而会出现茫然、恐慌、逃避等心理问题。
3.3高校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与礼仪教育的脱节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非常高的教育层面,对学生来说是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而作为道德礼仪教育来讲,目的只是直观反映道德意识和礼仪活动的简单表现形式,也许只是一个礼貌的动作或一句“谢谢你”,所以当前高校教育出发点与道德礼仪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可说,正是这样一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逻辑上的断层,也反映出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同社会需求的脱节。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施效果及现状也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本文根据A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梳理分析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就业指导课程 实施现状 对策研究 大学生
课 题:本文系云南农业大学就业工作研究项目“基于WSR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的阶段成果。
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笔者所在的课题研究组通过发放问卷,针对A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实施情况及学生的反应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共发出801份,收回有效问卷729份,有效回收率为91.01%。结果表明,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整体满意度偏低;认为授课方式单一,比较喜欢多元化的授课方式;感觉授课内容枯燥,比较喜欢生动、有趣的授课内容。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占总数的57,34%,女性占总数的42.66%;调查对象中,理工类学生占38.68%,农学类学生占的32.1%,其余专业的学生占29.22%。
二、调查结果实证分析
1.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总体评价
729名被调查者中对课程非常满意的占6.58%,满意的占51.3%,感觉一般的占36.22%,不满意的占5.9%。从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总体评价来看,超过一半的学生对课程比较满意,说明A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6.22%的学生对课程感觉一般,说明就业指导课程还需要进行比较大的改进。
2.学生对授课形式的评价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授课形式调查分为授课教师的组成结构、教学班级的大小、合作授课与否等几个方面。在授课教师的组成结构方面,65.16%的学生赞成校内外教师共同授课,提高授课内容的丰富性,使之更加接地气。在教学班级的大小方面,42.11%的学生希望采用小班教学,说明小班教学更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合作授课与否方面,喜欢合作授课的学生占67.35%,说明学生倾向于授课教师之间合作上课,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3.学生对授课内容的评价
(1)本次对就业指导课程常见的8个专题进行了调查,其中职业素质和能力拓展、求职技能两个专题,学生认为比较重要并且比较喜欢,说明这两个专题对学生就业比较实用,应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2)对实践教学环节,62.28%的学生认为应该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中,认为没必要的学生占20.71%,感觉无所谓的学生占17.01%。这表明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就业指导的体系中的重要性。
4.学生对课程安排的评价
近60%的学生认为在大三开设就业指导课比较合适,大一、大二时对就业问题还比较陌生,大四由于忙于实习、毕业答辩及找工作,时间上不太充裕且过于靠后。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课程性质方面,目前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部分高校还没有将其设为必修课,仍然以选修课、公选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授课方式方面,就业指导课授课形式大都是讲解式、灌输式教学,学生参与和互动较少,上课的效果大打折扣,教与学脱节。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在于学习多少有关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讲解式教学或者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授课规模方面,由于受到学分、学时的限制,再加上高校教室资源的缺乏,很多高校还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大班教学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部分专题可以适用,但是对需要互动、交流的专题就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这样就出现了教师讲得情绪激昂,学生却自己玩得兴起。
2 .授课内容不够丰富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根据时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一门实践课程,由于开设时间短、研究人员较少、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较少,再加上授课教师多是从事学生就业具体工作的教师,因此,授课内容不够丰富。这就造成了授课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不能充分满足学生求职的个性化需求。
3.课程安排不够合理
一方面,很多高校在大四学年才安排就业指导课程,这个时候学生一般都把精力放在毕业实习、撰写论文及毕业求职等方面,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关注就业指导课程,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就业指导课课时有限,授课教师只能把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涉及的有关知识和专题走马观花地给学生过一遍,很难通过设计精巧的案例和实践将相关知识展示出来。
4.授课师资来源有限
从调查的情况看,学生比较喜欢校内外教师共同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求职,这样才能使就业指导课更加接地气,学生才能用得上。但是,高校采用更多的是安排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或者学院里对就业指导课程感兴趣的教师进行教学,很少能做到校内教师和校外企事业人力资源经理共同备课、联合上课。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对策
1.外引内联,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目前,就业指导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如何整合资源,把校内外专家、教师、学者、企业高管、政府人员等通过内引外联的方式整合起来,纳入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团队,这一问题就成了首要解决的大事。高校以学校就业指导专门机构牵头,教务处、校友会及各学院通力配合,利用校内外优秀资源,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当然,高素质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立,一方面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将其纳入统一的体系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内教师集中培训、校外专家就业沙龙等方式快速而有效地提升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水平。
2.注重实践,建设一套高水平的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仅有理论的教学内容是完全不够且不实用的。因此,要根据就业指导课程本身的性质,将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集中梳理与归纳,通过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模拟教学、实战演练、现身说法等实践形式,建立一套高水平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内容要经过教师内部讨论审核、学生反馈以及用人单位征求意见等方式,反复地修正,最后形成一套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结合、针对性强、实用效果好的课程体系。
3.寓教于乐,形成一套高标准的教学模式
就业指导课程虽然实战性较强,但毕竟是一门课程,需要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讲授,学生才能喜欢、才能在具体的求职过程中加以运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教学显然已不再适用,再加上就业指导课本身的特性,要寓教于乐,采用各种互动式教学、能动式教学方式来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得知识。
五、小结
本文在对A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目前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通过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一套高水平的课程体系以及形成一套高标准的教学模式等措施,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敏.浅谈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全新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0(16).
[2]胡建平,王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浅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6).
有些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人存有戒心,对事漠不关心,表现在集体活动中就是对他人非常冷漠,对事情置身于外,忽视思想道德修养,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缺乏文明礼仪的基本常识。如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语言粗俗、行为不雅,在公众场合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在日常生活中抽烟喝酒、流连网吧等。
2加强高职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
在新时期,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培养现代化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现状和高职学生存在的道德心理问题,要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2.1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公共道德教育
我们首先应当完善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通过强调公共道德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来对学生所具有的道德意识做出强化,使大学生群体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与行为习惯,并为大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其次,应重视学生的道德养成,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件件小事改起,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并在自我锻炼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其中关键就是让学生通过自我教育拓展自己的能力。比如让学生走上街头参加社会公德宣传、加入志愿者队伍等,以此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加了解社会,通过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公共道德素质,带动他人一起行动,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2.2引导学生强化自身责任意识
在当前高职大学生群体中,无论是厌学情绪的产生、集体观念的匮乏,还是理想信念的缺失,都与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自我与家庭责任感欠缺具有很大的关联。首先,高职大学生群体对自身人生普遍缺少规划,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了大学生信念目标的缺失。其次,大学生群体在生活中为了满足自身私欲而肆意浪费时间与金钱,这是家庭责任感缺失的表现;再次,无论是对社会、对集体,还是对国家,部分大学生群体并没有认识到自身与这些组织的联系,甚至一些大学生的行为与思想已经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责任感的严重缺失是万“恶”之源,社会和学校要通过各种合理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升对自身社会、自我以及家庭责任感培育的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上,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些道德问题才会迎刃而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心愿,大学生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不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自身人格的完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引导学生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学会尊重他人的权益,要倡导大学生修养豁达胸怀,树立达观的人生态度,完善自我,更好地树立社会责任感。
3结语
关键词:大学生;基础文明;调查分析;教育方案
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弘扬大学精神,有利于推动和谐校园建设,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和国家栋梁。因此,高等院校应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方案的新模式。
一、当前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在辽宁省锦州市辽宁医学院、辽宁工业大学、渤海大学3所大学中随机抽取600名学生进行:设计50道题, 内容涉及大学生基础文明礼仪、社会公德意识、纪律观念、生态文明、诚信意识五个方面,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调查结果如下:
1、大学生基础文明礼仪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有96%的学生能够意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这说明,大学生虽然在基础文明礼仪上有所欠缺,但他们还是希望改善自身基础文明状况,提高个人文明素养。
2、社会公德意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有68%的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积极进步,学习能力较强,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这表明,在社会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良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
3、纪律观念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成熟,社会责任感、自律意识、成才愿望增强。但在调查中发现心理问题引起的违纪现象增多。
4、生态文明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93%的被调查者了解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作用,86%的被调查者知晓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被调查者也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多数大学生对于生态保护法规了解甚少。
5、诚信意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有94%的大学生赞成并努力践行“以诚实守信为荣,见利忘义为耻”的荣辱观;在谈到考试作弊的问题时,有54%的大学生表示反感,19%的大学生表示可以理解,18%的大学生认为作弊好过补考,9%的大学生坦白自己也曾作过弊;大学生对自身诚信意识进行评价,认为诚信意识一般的占52%,认为强和弱的分别占36%和12%
(二)当前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分析。当前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主流还是积极上进的,大多数学生思想比较进步、目标明确、态度端正、学习努力,道德水准和思想意识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知行不一。思想认识水平较高,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注重个人文明素质的养成,造成现实中的受教育程度与基础文明修身程度明显不成正比。究其成因,大学生中基础文明修养问题的出现不是孤立的, 原因也不是单一的,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存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不应该仅仅聚焦于学校教育本身,局限于德育的内容,应该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中,历史地、全面地去分析。
1、长期以来, 我们虽然十分重视思想道德建设, 但往往是对传统文化重批判、轻继承, 对思想教育重政治、轻伦理, 在道德建设中重说教、轻实践, 加之法制教育观念淡薄, 使得“情大于法”、“知行分离”的现象时有发生, 从而导致了青年学生文明修养、道德自律缺乏来自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2、当今世界, 广播、电视、电影、计算机互联网络等传媒技术飞速发展, 资讯交流日趋频繁, 信息共享与日俱增,西方文化无时无刻不对大学生的基础文明起着诱导和催化作用。。
3、社会生活视野的扩大、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活竞争的加剧、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使青年学生心理失衡、焦虑加剧, 他们急需宣泄。滞后的心理健康教育, 较低的心理成熟度, 使大学生文明修养、道德自律的形成缺乏来自健全人格的基础保证。
4、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未能切实有效的承担起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责任。
大学生基础文明缺失问题与基础教育中长期只注重应试教育有着重要关系。在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下,分数几乎是学生的唯一追求,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相比,多数教师、家长更看重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输入。当代青年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多,他们从小缺少与人“分享”的情感体验,加上家长的过分溺爱,学校过分重视分数,无形中使学生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缺乏社会公德心,缺少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养成了不会照顾自己、得过且过的懒散作风。
二、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内容,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为要求,以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集体主义为原则为核心,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自尊自爱,文明修身,诚实守信、创建和谐校园,争做文明大学生”为重点,以开展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系列活动为载体,以树立优良校风学风,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教育和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营造文明守纪、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
三、构建健康的基础文明教育体系的对策及方法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构建基础文明教育体系。
(二)注重体系建设,营造良好文明环境。
(三)推进体系载体建设,搭建基础文明教育体系建设平台。
(四)开展基础文明教育体系交流,促进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四、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构建文明教育体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坚持常抓不懈
(二)坚持齐抓共管
(三)坚持普遍要求与专项治理相结合
(四)坚持学生自我教育与加强领导相结合
(一)人生价值观人生观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53%的学生认为家庭美满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28%的学生认为事业有成的人生才算是幸福的人生,只有4%的学生选择不求闻达,只求奉献于社会。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奉献精神严重缺失,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浅薄。他们注重自身发展,追求个人幸福。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多元化、复杂化、功利化,在被问及最看重哪种价值时,47%的学生回答是“健康”,同时,有25%的学生把“亲情”视为最重要的价值,14%的学生认为“学识”是最重要的,只有少部分学生将“权力”、“财富”等放在第一位。这说明,地方性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整体上是积极的,只有少部分同学持追求金钱、名利和物质享受的拜金主义价值观。
(二)道德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是价值观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大学生不断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其道德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社会参与力也明显加大。但是,大学生在参与社会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诚信缺失,一些同学抱着混文凭的思想,平时不好好学习,考试时能抄则抄,甚至找人代考;有些同学虽然认为考试作弊不对,但又觉得可以理解,并不能保证自己不作弊。又如,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据调查,有30%的学生只注意个人卫生,衣着整洁,但却置宿舍、教室卫生于不顾。有时甚至把垃圾堆在别人宿舍门前、往水池倒剩饭菜。这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当代地方性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分析
现如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徐炳谦等对河北某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29.3%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9.7%的大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障碍。笔者通过对陕南某高校大学生的走访调查发现,27%学生表示,中学时努力的方向是考上大学,上了大学后,原来的目标实现了,新的目标没有确立起来,于是漫无目标,不知道应该追求什么,向什么方向努力,无所事事;久而久之,便感到空虚、寂寞、无聊,学无兴致。有49%的学生表示能感觉到来自家长、老师、同学、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不过他们认为,在面对这些压力时能从容面对;而将近20%的学生在面对各方面的压力时,觉得很难喘息。当身陷困境时,73%的学生选择勇敢面对,15%的学生选择求助他人,10%的学生面对困境不知所措,而选择尽力躲避的学生只占到2%。导致上述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第一,学生情绪波动大,易受外界的不良影响,缺乏理性的控制力。大学生逐渐走向成熟,感情也日益丰富,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承认,面对复杂的感情,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有65%的学生表示失恋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影响。第二,学习、就业与生活压力大,心情烦躁、压抑。调查发现,就业压力集中体现在大三、大四的学生身上。他们表示,与其他重点高校学生相比,自身素质过低,很难应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与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在生活中,烦恼较多,经常会心情烦躁。第三,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缺乏前进的动力。据调查,很多学生面对理想,表示失望,对未来十分迷茫。第四,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对现实缺乏理性的判断。步入大学,很多学生都进入了自己的人生转型期。他们在大学里将面对人生的重大课题,如思想道德修养、个性气质培养、专业知识储备、交友恋爱、就业择业等等。而这些问题之间复杂的关系让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充满矛盾与彷徨,他们知识与经验储备不足,认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很难正确对现实进行判断,盲从心理较强。
三、价值取向与心理素质的相关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想观念伴随认识、情感、意志的转移而完成,所以,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关系人的内心思想、道德等信念转移的方向和程度。各种认知是否相互协调,是否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极大地关系到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平衡。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地方性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心理素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地方性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总体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现实化的共性特点,这是由于大学生心理障碍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而造成的。同时,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也受到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因此,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提高心理素质的基本前提,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供了优越的心理背景。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途径;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分析和解决大学生问题时,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四、结语
>> 陕西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分析与研究 陕西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研究 陕西省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 陕西省民办高校体育师资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陕西省民办本科院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陕西省民办与公办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比较研究 影响陕西省民办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分析 陕西省民办高校啦啦操发展现状分析 陕西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规划与对策的分析 陕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亚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陕西省民办高校大学英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河南省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陕西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再教育现状分析 浅议陕西省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科研现状调查分析 论陕西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陕西省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现状、问题与对策 陕西省本科院校移动图书馆应用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民办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现状分析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理论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3.
[5] 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中央政府门户网,2010-07-29.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作者简介】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传统诚信观;和谐社会;诚信规范
新时期涌现出的90后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永恒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加强道德修养,养成诚信的品质,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我国传统诚信观
中国伦理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具有鲜明特点的诚信观。作为一种思想和观念,传统诚信观尽管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演变、发展和丰富,但其基本含义和价值并未因之而变动。
(一)传统诚信的含义
中国古代很少将“诚”、“信”合为一个词,对“诚”和“信”分别作了具体的分析。《说文解字》释“诚”:“诚,信也,从言成声。”《礼记·乐记》说:“著诚去伪,礼之径也。”至于信,《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言。”“信”在《辞源》中有两种主要的解释,其一为“诚实,不欺”,其二为“信从,信任”。东汉刘熙撰《释名》指出:“信,申也,相申述使不相违也。”其意思是说,人们的行为应当是其言语承诺的相应延伸[1]。由此可知,诚与信可以互训,也就是说,诚即信,信即诚。
(二)传统诚信观的价值
1.立身之本:在古人看来,诚信是人为之人的根本依据,一个人讲不讲诚信,关系着他的做人是不是够格。一个人不讲诚信就没法立足,古人将诚信作为人格的重要担保看待。
2.为政之基:古代思想家非常注重取信于民,认为诚信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当政者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对于稳固执政非常重要。官员讲诚信不仅可以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还可以淳化百姓的诚信,净化社会风气。
3.交友之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诚相见,真诚以待,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法则,何况朋友。诚信者自然得道多助,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4.兴业之源:诚信可促使商业兴旺,国家繁荣。尽管古代重农轻商,但历史上并不缺乏著名的诚信商人。立业和兴业,须高度重视诚信这个用之不竭的源泉。
(三)传统诚信观的现代转换
1.诚信作用从惠顾熟人到共享资源:市场经济讲求资源的有效配置,交际范围也不再限于熟人圈,因此诚信作用的对象和环境不再单一。
2.诚信趋向从重义轻利到尚利兼义:传统社会中的诚信观更多是为了彰显人性的突显人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益本身无可厚非,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因此,立足当下,必须结合人们的利益诉求谈诚信。
3.诚信关系从个体单向到多元双向:现代诚信不仅要重视公民个人、还要关注公民与法人,以及政治、法人和公民之间的公共诚信[2]。现代诚信还应体现平等性。
4.诚信依据从情感本位到理性为主:熟人圈讲诚信可基本依靠情感发挥效用,但对陌生人的诚信首先要有理性的判断和分析。
二、“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1.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90后”大部分都热情奔放、善于言谈、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但相当一部分的能言善辩是在熟人面前,一旦在陌生人面前,他们就变得比较沉默、不善言辞。倘若未被外界所理解,他们自己会觉得孤独、被忽视。
2.爱读书也爱奢侈消费:大部分“90后”都保持着良好的读书和学习习惯,但也由于经济容易得到满足,导致消费不受控制,有着高消费的倾向。由于在社会监督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缺位,这一代大学生更早地接触到了社会,体验了社会生活,因为烟酒等商品,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交际的象征。
3.接受新事物能力强:“90后”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的一代,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寻求刺激和新鲜感,学习能力也很强,经常求新求变,但也不安于现状。
4.责任感往往体现在关键时刻:我们普遍认为“90后”是自私、缺乏责任感、缺乏历史使命感、不关心政治只关心自己。但在社会受到灾难等的关键时刻,我们也看到了这一代年轻人善良的内心、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5.心理承受力不强:由于“90后”的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好,没有经过狂风暴雨的洗礼,一旦遇到挫折,就会觉得世界一片灰暗。
6.人际交往的新变化:“90后”大学生的交往动机以情感因素居多,具有交往的迫切性、易变性和自主性,也对异往产生渴望,但交往面相对狭窄,缺乏公关活动能力[3]。
三、“90后”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分析
(一)恪守诚信是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共识
对当代“90后”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评价,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相关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对诚信道德有着较高的认知水平。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大学生有着很强的认同感和亲和力,作为一种理想层面的道德修养,学生普遍认同。多项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认为诚信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超过85%的学生认为诚信是相互交往的前提和保证。在诚信实践中,许多优秀的大学生,也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90后”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二)少数“90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1.学业作弊:个别学生考试作弊、伪造实验报告、抄袭作业、剽窃科研成果等,一直是学校最头疼的问题。尤其是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呈现出几个特点:作弊队伍庞大,作弊心态坦然,作弊手段不断出新,甚至出现了一支以赚钱营利为目的的“职业”队伍。此类现象对校风学风建设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2.恶意欠费、贷款不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助学贷款的大力推行,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得到转变,贷款不仅仅为贫困学生解决了经济问题,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讲究信誉的美德。但是,个别学生不按贷款合同还贷,还有部分学生打着“贫困”的旗号恶意欠缴学费,甚至毕业离校后刻意隐姓埋名。
3.应聘求职材料掺水严重:为了在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归宿,不少学生在个人的求职简历里动手脚。于是招聘会上人人都是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人人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人人都有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在网上有新闻报道,在某招聘现场一用人单位收到的应聘材料里有三份声称自己是校学生会主席,三个学生都是来自同一所学校,同一年级,让人哭笑不得。
4.在网络空间里不尊重网络道德:众所周知,“90后”大学生是与网络世界紧密相联的一群大学生。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遵守网络道德,讲求诚实守信,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学生盗看别人的电子信件,虚假信息,浏览黄色网站,制造病毒等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网络秩序和网络伦理道德。
5.人际关系冷漠、你猜我疑:“90后”大学生是个性鲜明的群体,他们对陌生人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会额外小心翼翼[4]。由于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便出现人际交往障碍,于是部分同学开始沉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小说世界,而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更有甚者,背后恶意中伤他人,暗里扰乱学校的管理秩序,甚至出现心理疾病。
四、“90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行为风尚,是师生思想道德和纪律作风的综合反映,它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取向。因此,高校要将诚信教育融入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广泛地渗透诚信教育,同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诚信的价值和意义。为此,高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网络、板报、电视、广播等载体,宣扬诚实守信的先进事迹,批判诚信道德缺失的现象,做到用反面的案例警示人,用榜样的力量感染人。
2.积极开展网络诚信道德“自律”教育,宣传网络交往中的诚信行为,批评和谴责那些诚信缺失的行为,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空间。
3.结合各系的特点,将诚信教育内容渗透到主题班会、讲座、报告、征文比赛、辩论赛、职业技能比赛等各种校园活动,或者开展形式多样以诚信为主题的如讲座、报告、征文比赛、辩论赛、主题班会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健康的校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诚信观。
(二)开展相关课程,加大诚信教育力度
课程安排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例如开设《诚信教育》选修课,在教学中完善诚信道德的教学内容并增加学时,丰富诚信道德教育的手段,结合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强化他们的诚信道德意识[5]。此外,也应在不同专业课教学中加强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契约意识。通过法治教育使大学生深刻理解诚信的法律价值和意义,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大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法律中关于诚实守信的法律规定。
(三)加强师德建设,让教师以身作则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从来都具有相当高的权威,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学生知识的启蒙者,行为道德的示范者,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对学生起着最直观、最生动、最重要的表率作用,特别是当学生认可教师的人格后,教师就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因而,高校必须加强师德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只注重师资专业水平而忽视道德素养的现状,建设一支诚实守信的教师队伍,形成诚实守信的师德氛围。使教师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四)完善诚信监督记录制度,建立大学生信用体系
加强诚信教育,培育诚信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对失信行为进行规范、引导、监督、约束和制裁。诚信机制建设主要包括制定信用体系及制度的基础法律,制定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办法等等,就大学而言,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健全的诚信评价体系是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大学生诚信状况评价,应进行定时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估,根据评估情况,适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诚信教育措施在实施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针对性[6]。
参考文献:
[1] 史瑞杰,魏胤亭.诚信导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 王淑琴.信用伦理研究[M].中央编绎出版社,2005.
[3] 王义道.大学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文红梅.大学生道德诚信制度建设现状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5] 杨南.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
[6] 焦国成.诚信的制度保障[J].江海学刊,2003,(3).
About "90 after" Integr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N Fu-yan
论文关键词:医学生 诚信教育 思考
论文摘要:诚实守信是任何一个医疗服务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树立医学诚信道德理念,是医学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本文列举了医学生诚信观缺乏的现状,分析了医学生诚信观缺乏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当代医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一、当代医学生诚信观缺乏现状分析
学习方面,上课迟到、旷课、伪造实验数据、抄袭作业。受奖学金、就业等因素诱使,再加上医学内容需要记忆的东西多,有些学生便产生了投机心理,将诚信置之脑后,在考试中作弊。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采集病史时没有认真仔细的去询问,书写病历时瞎编乱造,敷衍了事。经济方面恶意拖欠学校学费、出具假的贫困证明来骗取国家助学贷款,拿着贷款高消费、不按协议偿还国家助学贷款,完全不讲诚信。就业方面,有些学生在就业推荐材料上作假、修改学业成绩、随意对就业协议篡改,把签订就业合同当作儿戏,随意跟已签订合同的单位毁约,这一系列的失信行为,都反映了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诚信危机。
二、当代医学生诚信观缺乏原因
1.社会因素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领域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主导着一些人的行为和观念。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诚信缺失存在于社会的广泛领域。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服务质量低劣、坑蒙拐骗经营、偷税漏税、以权谋私等行为不时发生,这些行为暂时的或表面上大都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政治、经济利益。坑蒙拐骗者未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制裁与道德惩戒。因此,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不讲诚信是获得利益的捷径。这些社会消极现象极大地腐蚀着大学生的灵魂,这也是造成当代医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2.教育的偏差
学校和家长在教育方向和教育方式上存在偏差。从小学至高中,学校教育的目标都是追求升学率,家长教育的目标是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升学率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分数是衡量孩子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只要升学率高就是好学校,只要能考上大学就是好孩子,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如何做人做事缺乏必要的关注。
3.缺乏必要的诚信评价机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人做事应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新加坡是世界上法制很严的国家,违法必将遭到严惩,人们会自觉地遵法守法,限制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而我国长期以来都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诚信评价体系,从小学到大学,从单位到社会,均没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对诚信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失信者不需要对不守诚信的行为负责,也不会因为不诚信的行为而付出代价。从而造成不守诚信者可以获得“利益”,而守诚信者的“利益”在无形中受到损失,导致不公现象出现。
三、加强当代医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1.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育人的根本。诚信教育应是道德教育基本而又重要的内容。创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改革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纠正我们教育过程中的失衡与失误,是提高我们德育效果的根本措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应是解决诚信缺失的根本措施。例如,举行十八岁成年人宣誓仪式,签订自律协议,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等等也是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2.提高文化修养,营造良好氛围
道德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人道德素质不断发展和提升的重要基础,而良好的道德素质又是一个人丰富自身文化内涵、走向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首先要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文化底蕴。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倡导诚实守信,创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讲诚信、求诚信的道德风尚。诚信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单靠纯粹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是不易取得好的效果的,学校要把学生的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以人为本,要让学生易于接受。 转贴于
3.完善大学生诚信评估制度,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要建立完善大学生的诚信评估制度。在新生入校时为每一位大学生建立一份诚信档案,让这份诚信档案伴随这名学生度过几年的大学生活直至走向社会。这份档案应包含这名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经济活动中诸多方面的诚信与不诚信行为,全程记录学生的纪律、学习、考试、贷款、奖惩情况。教育者应定期根据诚信档案的记录,对每位学生的信用等级作出评价,并对外公布,接受每一位教师、学生的监督,使诚信档案自身具有透明与公正性。此外还应建立信用制度,使学生珍惜自己的信用度,不滥用自己的信用,一旦信用“透支”,轻则在校活动受到影响,重者受到一定的惩罚。如,对于诚信度低的大学生不得担任学生会、班级干部,不得享受奖学金等;对于诚信度高的学生应予以公开表彰,并给予相应的物质精神奖励。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大学生诚信评估体系的不断完善,并发挥其对大学生的道德教化作用。
4.发挥教师、干部和学生先进群体的表率作用
“教之道,德为先”,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干部,首先要加强道德修养,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广大同学,带动广大学生树立起“诚信”的形象。学生干部既是学生的先进群体,又是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力量,他们生活、学习、工作在学生当中,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感召力,他们的诚信表现对广大学生有示范作用。实践证明,有一支诚实守信的干部队伍,能认真监督保证诚信自律协议的落实,就能够带出诚实守信的班风,反之则反。所以,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诚信建设的重要途径。在诚信建设中,学生群团组织诸如学生团支部、学生会、爱心社、文学社等也是建设诚信之风不可忽视的力量,要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共同建设一个文明诚信的校园,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池美珠,钱燕,胡冠琼.医学生诚信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09,(05):69-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