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劳动规章制度的意义范文

简述劳动规章制度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劳动规章制度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劳动规章制度的意义

第1篇:简述劳动规章制度的意义范文

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龟速构防守)(规、速、构、方、手)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再一新促生产)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两传选新促文化)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发现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修养。

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动力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6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7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8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学科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9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的规律

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智力)的基础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两者有机结合

10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通过观察或描述对所学知识建立清晰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教学

(4)防止直观教学的不当和滥用

1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贯彻要求:1)加强学生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地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2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

1)教学要有系统性

2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教学

3)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13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16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17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8简述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时间

方法: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记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次数:数量要适当,不宜过多;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

19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

(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0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③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21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情境、控水平、妥奖惩、善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励志,自我归因)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3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4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1)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25简述最近发展区含义及启示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26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27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

28

促进品德形成良好方法

(说服榜样群体奖惩价值)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29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0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讲正‘正面教育’道‘因势导利’)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1

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

严要有度

严要有方

严要有恒

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32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

(一分为二的转变认识)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3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核成发)

(1)组建阶段:具体标表现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靠教师组织

(2)核心形成:这个阶段班级会涌现一批积极分子,出现核心人物

(3)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4)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班级会形成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个性发展

34班集体形成标志

(健全班风是组织目标)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5

个别教育工作

(恒心才能发光)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6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看别人,看自己,多练习,多反思)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37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

教育的终身化(包括各年龄段的各种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必须面向所有人,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的民主化(对等计划、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强调平等)

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

教育的现代化(现代科技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8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以及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

4.互补性,机体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

4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1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受文化传统制约。

④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4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义务要延长)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职业要综合)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众要高等)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终身要构建)

43简述教育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4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用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不利于因材施教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45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46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7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实际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实际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48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记得有意性加强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技术手段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5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1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52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3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4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2)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6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7简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

2

7

,此阶段的特征有: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58

简述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

第2篇:简述劳动规章制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预告解雇 非预告解雇 《解雇保护法》 《劳动合同法》

一、德国解雇保护制度与中国解雇保护制度的区别

(一)德国解雇保护制度的基本内容

解雇,顾名思义,指的是在劳动关系中,雇主一方基于单方意思表示,通知雇员结束劳动关系的行为,其本质为继续合同的终止。所以,在法律权利类别中,应当归为形成权。由于劳动法具有社会性,因此解雇不能仅以传统的合同法规制,其“单方面性”必然受到更为严格的限制。

在德国,根据是否需要遵循一定的期限,可将解雇分为预告解约和非预告解约。民法典第622条和第626条分别就预告解约的期限和非预约解约的成立条件、行使时效作了详细的规定。以此为基础,可将解雇保护制度分为解雇前保护机制、解雇中保护机制与解雇后保护机制三类。这些机制大部分规定在《解雇保护法》之中,同时还散见于《母亲保护法》《联邦教育补助金法》《职业培训法》《劳动岗位保护》《企业组织法》等。

1.解雇前保护机制。所谓解雇前的保护机制,主要是通过立法措施对解雇中可能出现的非法解雇雇员的情况进行规制。法律所具有的指引作用,使得雇主在解雇雇员时需要遵循相关法律规定,否则会因实体性或程序性问题而导致解雇无效。立法的保护又大致可分为三类,即解雇期限的规定、解雇无效条款的规定以及针对解雇保护问题而专门颁布的《解雇保护法》中的规定。

第一,解雇期限的规定主要适用于预告解约,规定在德国民法典第622条,纵观该条6款规定,除第4款主要涉及工资协定之外,解雇期限根据私法自由的原则又可分为法定预告解约(1~3款)与约定预告解约(5~6款)两种。而约定预告解约期限也有限制,即不得短于辞职期限(4周的基本期限),否则将因违反法律法规而归于无效。

为了缓解处于被动地位的被解雇人因失业而承受的压力,使其有相应的时间来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尽快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解雇期限虽不能直接达到阻止雇主解雇的效果,却也间接保护了雇员的利益,因此应当被视为解雇保护的一部分。

第二,解雇无效的条款散见于与劳动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法条之中。《母亲保护法》第9条第1款规定了在预约解约和非预约解约情况下,对于孕妇(包括在解雇后2周内发现自己怀孕)以及分娩4个月内的母亲的保护。《联邦教育补助金法》第15l、第18条规定了对子女年龄不超过3岁的父母享受父母假期且不得仅因此而被解雇。《劳动岗位保护法》第2条第1款规定了对依法服兵役期间的雇员,双方得暂停劳动关系,且在服役期间不得预约解约。德国民法典第611a条规定了禁止歧视原则,除了证明性别区分是必要且适当的,雇主在预告解约时不得因性别而歧视雇员。随着女性生产潜力的激发,女性对于自身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提出了更高要求,禁止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得到认可。联合国《1958年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对这一原则作了详细的阐述和规定,为各国的职业就业立法提供了参考。德国民法典613a条第4款规定了在工场转让或部分转让时,原雇主、新的所有权人不能解除原有的劳动关系,雇员不必承担由于企业所有权变化带来的失业风险。

第三,《解雇保护法》是德国针对解雇保护制度进行的专项立法,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原则和制度。该法第13条厘清了其所规制的解雇形式与其他解雇形式的关系,非常解雇、其他形式解雇不能适用于本法,反之,预告解约形式的正常解雇则要受到本法的规范。

在该法律中,有两项十分重要的原则,即正当理由原则和社会选择原则。分别规定在第1条的第1款、第2款和第3款。

从法条来看,正当理由原则分为雇员本身、个人行为和企业紧急需要三种情况。法条虽然没有对此三种情况的具体内涵加以明确,但根据实践过程中劳动关系解除的案例我们不难总结出,所谓雇员本身原因是指雇佣过程中,雇员因个人原因丧失其赖以建立劳动关系的条件,无法继续以劳务为对价获取报酬的情况。常见情形为因病、专有技能丧失或其资格被取消。个人行为是指雇员在完成其工作过程中,故意或过失违反劳动合同义务,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使得雇主有理由认为劳动合同无法或者不适宜继续履行的情况。企业紧急需要是指企业因经营原因导致需要减少雇员,如为了保证企业正常运转而进行的裁员,常见原因有企业经营不善或技术革新等。

社会选择原则是在因企业紧急需要而解雇的情况下需要遵循的另一项原则,即企业在决定解雇的时候需要考虑的社会因素,包括工作年限、抚养义务等。该项原则的适用有较大的限制,除解雇情形之外,其适用的雇员也有一定的限制。“如因为企业技术、经营或其他的原因须继续雇佣某个或某些雇员而不能根据社会因素挑选被解雇人员时,第一句不适用”,这其实是对于解雇保护制度的一种反限制,是企业自主经营权的一种体现,企业在一定情形下可以不必考虑社会因素而留用对企业发展有利的雇员。

2.解雇中保护机制。解雇中的保护机制主要是指解雇必经的程序保护措施。德国《企业组织法》第102条第1款:“任何解雇必须经由企业委员会听证。雇主必须向企业委员会说明解雇理由。没有经过听证的解雇为无效解雇。”这种听证制度的设立对于雇员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未经听证的解雇无效,其二则是企业委员会在听证后所出具的反对解雇意见书。虽然不能阻止解雇效力的发生,但是对于之后雇员提起解雇保护诉讼时,法院是否认定雇主解雇有“正当理由”则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雇主不得不审慎考虑解雇事宜,以免承担不利后果。当然,此项机制也有其限制,《企业组织法》第102条第2款对企业委员会提出反对解雇书面意见作了一定的限制。

3.解雇后保护机制。解雇后的保护机制主要是雇员通过提起解雇保护诉讼来获取司法救济,已达到确认解雇无效或者以获得解雇赔偿金为前提同意与雇主达成和解解除劳动关系的目的。《解雇保护法》第5条、第6条规定了在3周解雇保护时效之外的特殊时效:延误之允许和可延长之期限来保护雇员。虽已尽到最大努力,但仍未能及时提讼的情况和以其他原因提起确认解雇无效之诉后,可在一审口头审理结束前根据本法第1条的第1款、第2款、第3款来补正诉讼理由。需注意的是,第5条所规定的保护能否得到实现,仍要法院以决议的形式得出,而非当然取得。

除确认解雇无效之外,实践中更为常见的是解雇补偿金制度。劳动关系所具有的人身隶属性决定了雇主与雇员双方之间的和谐与信任对于劳动合同顺利履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司法救济往往是双方几经协商谈判未果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此时双方之间的矛盾已然到了需要法律介入才能平息的地步,其和谐、信任早已消磨殆尽,所以在很多时候,单纯判决解雇无效、劳动合同继续履行并不能合理地解决此类问题。解雇补偿金制度是指雇员和雇主在法院确认解雇无效的情况下,不愿继续维持劳动关系而提出申请,由法院解除劳动关系并判决雇主支付适当的一次性补偿金。《解雇保护法》第9条、第10条分别对解雇补偿金的适用条件和补偿金额确定作出了规定,在这种类似和解的程序下,双方的利益得到了有效的平衡。

(二)中国解雇保护制度基本内容

中国解雇保护制度的社会背景较之德国有鲜明的区别。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缺乏经营自,就业特点主要是对劳动力的计划配置、统包就业、行政调配、城乡分割。在这种情形下,解雇保护制度似乎并没有存在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企分开的改革,企业的经营、用工更加自由,劳动力在市场上自由流通,用人单位与员工之间的利益矛盾逐渐暴露出来,解雇保护制度才得到生发和重视。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解雇保护制度有了系统性的进步。解雇保护制度规定在《劳动合同法》的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中有所规定。纵观法条第39条到第43条,中国的解雇可以分为过错性解雇和非过错性解雇。过错性解雇,即第39条所列6项内容,试用期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严重失职、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劳动者建立多重劳动关系给用人单位带来严重影响或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因劳动者原因导致劳动合同无效的、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这些均是因劳动者自身原因而导致的解雇,对于此类解雇,我国法律给予的保护力度较小。非过错性解雇,法条的第40条、第41条规定非因劳动者主观过错导致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下解雇劳动者,《劳动合同法》对其作了较为详细的限制,第41条第二款裁员时优先留用人员的规定,第42条不允许解除劳动合同情形的规定,第43条解除劳动合同时需要通知工会的程序性规定,第46l和第47条对于劳动者经济补偿金支付情形和支付金额的规定。这些规定均表现了劳动法的社会法性质和对于劳动者的倾斜保护,是我国解雇保护制度的集中体现。

相较于德国的解雇保护制度,我国在这方面的规定还比较简略,还需要加强相关的立法工作,积极出台司法解释,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完善。

二、德国劳动法中解雇保护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一)确保雇佣者和被雇佣者双方的合法权益

解雇保护制度的存在,其目的是平衡雇佣者与被雇佣者之间的利益。主要是通过对被雇佣者的倾斜保护,来修正劳动关系中因雇员对雇主实质上的人身隶属性而产生的不平等性。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其本质仍然是要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省雇工成本,或者用更高质量的劳动力来替换原有劳动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无可厚非的选择。但企业的这种选择势必会影响劳动关系的稳定,如果仅依靠《合同法》契约自由原则来调整这一关系,虽然主观上雇员有权拒绝签订不利于自己的合同,但是客观上多数迫于生计的雇员只能选择接受。相对弱势的雇员被迫忍受雇主无理的用工条件和解雇风险,其劳动权遭到严重的损害。德国的解雇保护制度从解雇的各个阶段对雇主的解雇权进行了限制,使其不能随意解除劳动关系,充分体现了对雇员劳动权等合法权益的保护。

(二)缓和德国民众之间的社会关系

德国社会法仅指社会保障法,并不包括劳动法,但是解雇保护制度所具有的保护弱者利益的理念却与社会法的本质要求不谋而合。在社会关系中,有天生的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自发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如果没有公权力的介入来保护弱者的利益,将使社会关系的失衡状态加剧并最终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前所述,解雇保护法通过倾斜保护处于弱者地位的雇员的合法权益,缓和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矛盾,使双方的社会关系天平趋于平衡。

三、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德国解雇保护法在解雇的各个时段的具体制度设计,并与中国的解雇制度进行比较,从而对德国相关制度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同时反思我国制度有待完善之处。对于德国解雇保护制度的法律价值、社会价值的阐述,希望能引起相关学者对于此项制度的发展趋势的思考。文中对所提德国具体法律法条内容并未原文摘抄,一来因为所关注的乃法条背后之制度精神,二来诸法条人人皆唾手可得,实无罗列之必要。

(作者单位为西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黄贲.德国劳动法中的解雇保护制度[J].中外法学,2007.

[2] 姜维真.德国解雇保护法律制度述评[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1.

第3篇:简述劳动规章制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铁路班组;安全管理;群体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3-0024-03

在生产力调整、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随之产生了管理战线长,管理难度大,自控型班组要加大自我建设,班组的自控、互控、他控能力要不断提高的状况下,班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实现前提下,应对危机,迎接挑战,促进发展极具意义。作为铁路单位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第一线――班组,具有保证生产经营和实现安全管理目标的作用,只有班组得到健康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

1 当前国内铁路安全管理现状

如今不少行业将安全生产管理当做一种形式主义,盲目违规作业,诸如工区内的线路设备检查、基础设施管理等都形同虚设、弄虚作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意识不足

对“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生产原则认识不明确,同时对于违规现象处理能动性差,即、遥控指挥的不良风气工作环境下的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司空见惯;

2)基层管理人员职责、义务划分不清

个别同事的工作在表面看起来忙忙碌碌,其实自身不知道所作工作的意义,工作精力不集中,从而导致关于安全生产的意外事件发生,难以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考虑。不少工作人员对线路上基本的常见问题处理不明,如几何尺寸超限、线路翻浆以及失效轨枕等现象到处都是,相应设施养护质量差;作业过程简化,更换失效设备盲目,造成设备多次失效,这些主要体现在轨枕更换浪费劳动力较为严重;后勤管理保障差,管理混乱,台账管理,工区考勤制度,账目不透明,生活环境条件差,职工队伍思想波动大,而有的管理者视而不见,若无其事,离团结职工队伍思想越走越远;没有安定团结、协作支持的员工队伍,致使整体协作意识有所偏差。总之,当前这些潜在因素,在很深程度上影响了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效能的发挥。

3)管理不规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企业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行车班组管理也逐步达到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的水平。班组实现了规范化管理的目标。但有一些班组却存在管理模式落后,管理方式粗暴简单,管理问题频发,主要有表现如下:劳动纪律不明确;作业办法不具体;考核办法不完善;管理制度不详细;对问题责任者处罚不合理;现场检查走过场;作业人员不互控等等。

4)设备管理欠佳

铁路行车设备是保障运输安全的基础。良好的设备可以有效地对人为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排解,发挥其正常的功能。若设备因老化、损坏等原因不能正常工作,必然对运输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影响设备管理的因素主要在于:

(1)设备质量差。设备故障多,一是停电、道岔不转、闭塞机故障、断轨、涨轨、线路下沉、手制动机不良等机、辆、工、电等部门的设备的问题;二是车务部门的自管设备方面的故障等。其次还有技术落后和配置数量不足等方面的原因;

(2)使用人不爱护设备、保管充电不善、交接不明确、操作方法不正确、维修养护不及时等带来的安全隐患。

2 班组的含义

班组可以说是当前每个行业基层管理的细胞,是企业开展技术交流活动、技能培训、文化教育、以及提高人员业务技能素质的前线阵地,是一切基础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强化班组管理效能,是保障铁路运营生产安全的一项基本性重要工作。简单来说,班组实际上就是指对生产基础工作所负责的小组,按倒班制给职工进行排班的工作团体,如调研组、乘务组、信号掌管工区、工务养护工区等。

3 班组在铁路运输安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3.1铁路安全生产运营的基本单位

可以说,铁路部门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的生产建设指标,就一定要凭借各个分工部门的相互协作,把任务由上至下逐层承接给各个部门、单位去完成,其中最后一个基层与基本单位就是班组。由此可见,班组是铁路运输安全生产完成下发指标的最基本、最基层的实施单位,是铁路运营生产的出发点,以它为开展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它去实现上层部门所下发的任务指标,同时有效的、根本性的生产记录都是由班组去开展、创造。

3.2铁路安全生产运营的实施基础

铁路基层生产活动开展,要由班组生产职工去完成,他们是安全生产活动的主要实施载体,安全制度只有围绕基层逐步展开并加以落实,同时再结合他们自身的工作经验、业务物质、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等的人为性质因素为构建实施基础,才能满足铁路生产前线的客观运营生产需求。另外,凭借站段或者车间上层组织单位所派发的任务,由班组职工务实去生产实践,才能检验安全生产制度下的工作是否更加规范、符合相应生产需求。也就是说,只有通过班组职工的基本职责发挥,才能使各项技术指标、生产工艺、规章制度等得以实现与实施,使其有所依据。并且,为了不断完善与改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就要记录大量的原始性记录、台账统计等,而这些重要工作却是由班组去提供经验与实施依据。这是因为,班组在铁路运输生产的最前沿第一战线,能够充分的了解每一道工序的基本流程与生产环节的潜力所在,清楚安全生产不论是设备需求,还是技术掌舵上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因此,这也就为不断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提供了事实依据、各种检验方法机制、与实施基础等。总之,它在铁路运输生产中所体现出的作用与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3.3班组安全管理对铁路生产运营的影响

铁路是我国国内贯通的有轨通行线,这就决定了它的社会生产化标准要绝对统一。虽然从整体看来,各个工种与相对应的班组在生产线上的分工是分散的,但是这种分散也不是独立的,每个工种所对应班组展开的生产链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不论哪道生产线出现问题,都会在一定范畴内影响着整个铁路生产线的活动秩序,使其遭到破坏。如,某个调车组在车站咽喉岔道区发生了车辆偏离轨道,这不单是影响其收发车辆的作业,还对整个列车运行范畴内的区段有着重要影响,在来往通行的众多干线上,甚至会打乱全局的运作秩序。班组的安全管理,直接对整个站段以及全局运作生产上活动的安全局势有着重要影响。

4强化铁路班组安全管理的几点主要措施

为了能够使铁路运输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生产活动达到安全生产的标准,为全局的生产运作奠定有利基础,就需要铁路各个班组的集体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明确岗位职责,发挥完整的职能效用,尤其是班组长与安全员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4.1班组长工作职责的有利发挥

班组长首先是肩负着上层组织指挥安全生产重大责任的核心人物,又是整个班组团队的必要成员,同样他也需要完成自身工作的生产定额。

1)班组长的安全成产管理职责。班组长要发挥出安全管理效能,就必须要充当一个安全组织引导者。班组安全管理的执行要求必须是细致化、日常化,能够长此以往的按照规章制度、基本技术标准以及用整体人员考核测评去约束与执行的。因此,班组长本身一定要有着技术过硬、素质较高的优良品质,引导全员安全生产,在全组成员中起表率作用,引领全员积极参与安全管理活动。另外,在车间生产运输活动上职能划分通常是实行站长、车间主任、以及班组长的三级领导责任制。因此,对于基层生产活动的安全指挥,就要由班组长代表站长、车间主任去理性指挥,要以最熟练、最负责的心态去对待实践生产活动,能够以普通工人的身份参入到生产活动中去,真正的做到动员全员、起到表率、发挥出监督职能等积极作用。这就要求班组长的日常工作职责要例行做到以下几点:1)在车间主任领导下对本班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直接指挥本班组的生产活动;2)搞好本班组的安全管理,正确填记各种原始记录和台账簿册;3)落实岗位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将班组的安全生产和收益分配挂起钩来;4)及时处理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动员班组进行技术业务学习,提高班子成员素质;5)主持召开安全生产总结会、民主生活会等,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保持班组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

2)班组长安全生产管理权限:(1)对班组的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有领导指挥权,对上级违反规章制度的指令有拒绝执行权;(2)在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有权合理分配本班组工人的工作,对生产成绩突出的个人,有权进行表扬并建议上级表彰,对影响安全生产的人员有权批评,必要时可暂时停止其工作,并有权建议上级给予处分;(3)有权按照经济责任制的有关规定, 对本班组的安全生产奖金进行分配;(4)对本班组工人的转正、晋级进行考核并有建议权。

4.2安全员的职责与权限

班组安全员的设立,对整个班组组织安全生产活动所必要执行的民主管理形式,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能够保障整个安全生产组织工作安全有序,奠定必要的群众基础。

1)安全员是遵规守纪的检核员。安全员同样是需要在班组长的领导下,配合班组长去展开相应职责内的流程工作,他们的主要工作职责是要监督全员的安全工作生产情况、以及组员内的遵规守纪的具体情况,检查各项规范机制与相对应举措的落实状况,检查组员内同事的安全保障是否到位,检查整个小组的基本安全生产权益是否能够得到保障,监管不规范、违规的生产作业行为;

2)安全员是有力的指挥者。班组安全员同班组长一样,务必是班组内安全生产活动中业务娴熟、技术过硬的工作骨干。这样,安全员才能同班组长积极有效配合、协同于班组长动员全员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有效开展岗位二次培训与业务技能再造、深化,从而使班组内全员熟练掌握基本作业技能,不断提高基础技能的娴熟度,强化自身业务技能素质;

3)安全员是提供安全生产状况的信息员。班组内的安全生产活动信息纪要,要通过活动实践所得,这就需要在平时工作中,要不断进行统计分析、落实对各种制度,尤其是组内安全管理规范工作的有效反馈等,这些工作由安全员负责。

5 群体安全意识对班组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

为了能够确保安全生产,生产班组就要做诸多方面的准备工作,但归根结底,在于如何构建一种工作气氛,这种氛围不单指生产作业的整体需求,还指代全体班组成员的一种共同信念、团队协作意识、向心力与凝聚力,这就是在班组安全管理工作开展中,所必要培养的群体安全意识。

5.1群体安全意识的概念简述

群体也就集体、团体,即起码两个人员以上所组成的团队,并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相互协作、相互依赖、积极互动,就逐步构建成了群体。其具体特征为:首先是,团队内的成员要互相尊重与依赖,各自在心理认可对方,即个人行为与全员之间的团队协作意识达成共识;其次是,各个成员在工作中,能够相互作用,彼此能够良性影响对方,积极发挥出高效工作职能;第三,每个成员都有较为强烈的集体归属感,以团体为单位,共同追求生产目标。总之,群体安全意识属于社会舆论和集体感受,是一个班组内所有成员个人共同感知、认同和遵守的信念和意识。

5.2群体安全意识培养

1)实行正面教育。正面教育,简单来说,就是以引导、导向为主要构架思想,去鼓励班组内成员用正确、规范、科学的准则、机制、方法等实现自身的工作职责与业务基础技能的整体深化。与此同时,要经常、反复地向组内成员宣传、提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并由此展开,逐步让全员认识到个人利益、利害得失与团体荣誉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可以说,这种正面教育是我们不断重复、不断提倡的一种思想教育,是调动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必要基础,但也就是这种正面基础教育方法,有着一般方法不能替代的显著效果;

2)进行强化激励。正面强化包括表扬和奖励两个方面,而负强化也有批评和惩罚两种。表扬和奖励可以满足人们一定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借以调动人们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批评和惩罚,使对象产生一种内疚心理,一种耻辱感,从“知耻”中产生改正的勇气和力量。而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要掌握一定的尺度和方法,目的都是使班组成员形成“安全生产光荣,违章违纪可耻”的观念,从而增强整个班组的群体安全意识;

3)典型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企业也需要安全生产方面的先进典型。当一个人感知别人的行为时, 就会产生去进行同一行为的迫切愿望, 接下来的便是模仿。就是说别人优秀的行为影响和制约着自己相同行为的产生。这些先进的典型, 在自己的心中的威信越高,他们所产生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也就越大。

6结论

总之,对于现代铁路运输班组安全生产管理,要严格规范各个成员的工作行为,履行工作职责,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意识,从而使班组长、安全员以及组内其他成员能够以务实、求真、创新的工作态度去积极开展工作。另外,班组管理也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发现问题,从而创设条件,弥补不足,解决问题,使铁路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实现标准化与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杨广春.浅谈如何加强我国铁路安全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3).

[2]宋英雄.对铁路安全运行的对策及思考[J].科技资讯,2010(22).

[3]舒剑秋.完善铁路安全管理机制的探讨[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4).

[4]杨占虎.铁路安全管理综合评估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太原铁道科技,2008(1).

[5]杜学东,高自友.铁路安全管理综合评价的一种新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5).

[6]匡敏,胡思继,何伟.铁路安全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7).

[7]刘文智.铁路行车班组安全质量管理的因素分析[J].太原铁道科技,2006(2).

[8]罗京海.安全科学理论与铁路班组安全管理[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1(7).

[9]孙.浅谈如何加强铁路班组管理[J].科技咨询导报,2007(21).

第4篇:简述劳动规章制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方案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1 设计的合理性是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基础。是否满足电网建设上的需要已成为设计中,技术上的关键性问题。在我国的输电线路的设计中,要以造价低、施工方便、利于运行等方面为主,因此对其合理设计应注意下面所述的几点。

1.1 杆塔基础是输电线路整个结构的最关键组成部分,它的成本造价、工期及劳动量是整个线路构建中占比重最大的。其建设工期占全工期时间的一半,费用为工程的20%至35%,运输量为工程的60%,施工与设计的好坏及基础选型将直接关系到线路工程的建设。按照工程实际地形、地质及每基塔对力承受情况,进行优化设计,尤其是造价成本较大的承力塔,为保证经济合理的,由四脚等大细化为三拉一压或两拉两压。特别需要注意到的一点是,由于环保意识的提高,一般以打桩为基础,尽量减少大开挖的基础,以避免破坏生态环境。设计输电线路要从实际出发,优化方案做到因地制宜,科技为主,要有敢于探索及有创新积极的想法,才能保证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可靠性。

1.2 勘测与对路径的选择为整个线路设计中的关键性问题,好的方案对线路的技术指标、造价成本和运行情况、施工等非常重要。勘测线路工作是对设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责任性和耐心的全方位性考验。针对我国电网的建设水平,新建的线行选择越来越窄。因为以往的电网建设过程中,对电网的发展评估计眼光不够长远及当时经济条件有限制等原因,当交叉穿越电线路时,甚至要改掉原始线路,非常不容易,特别是地势复杂,线路长度的海拔相对较高的,将影响到运行及施工。所以在选择路径时,要做充分调研和搜资工作,如对线路沿线地势、地形、拟建、在建的工程设施,最好选取短长度、少转弯、少交叉,地势地形条件较好的方案,尽量绕过树木、农作物种植区和建筑物,以减少迁赔费用和民事工作等。

1.3 杆塔工程所占费用的比例,为全部工程的30%至40%左右,各种杆塔在占地、成本、运输、施工和工作安全方面也不一样,所以选择杆塔型式尤为重要。

在我国电网发展中,对于新建线路较少利用水泥杆塔的型式,由于其造价成本相当大,但当使用水泥杆时,一般选用 φ400型水泥杆塔比较多,耐张、穿越和转弯处要适当选用角钢塔,这样不仅施工工作简单,同时线路的安全性也明显提高。

2 探讨新的措施,解决智能数据的分析为解决安全稳定性的定量显示、控制、评价等问题,技术部门要对系统可能运行方面所蕴含的规律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并使用以往的经验,所积累的实测值。对系统安全运行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因为对这种数据的任务分析,单靠人自身的能力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要探讨出新智能数据的分析措施,尽可能运用计算机取代人,完成复杂的推导工作及计算等,这样对系统安全运行可靠性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规范电网调度的安全运行工作确保电网能安全运行的前提,要注意到人为所造成的因素,避免错误性的操作及错误调度的事故发生。在调度工作上,交接班要遵守班制规则、调度操作要规范、提高解决事故的能力等,并培训调度员驾驭电网的能力及动手能力,使电网的调度运行和安全可靠运行得到规范化管理。

2.1 交接班是为确保电网调度工作连续性的主要环节,为保证调度思想的统一及交接内容完整性,肯定少不了规范交接班的制度,只要工作交接清楚,才不会影响到后面环节的顺利进行。这样便能避免漏送电及误送电等情况的出现。

2.2 现场调度员是保证电网稳定、安全及经济性运行的指挥者,运用调度操作命令改变电网运行方式、调整经济运行等。为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行,必须要确保调度员所发出的调度操作命令无误,这就要严格要求调度员,保证时刻做好以 “安全第一”的工作准备,严格遵从规章制度,为确保人身、财产、电网和设备安全。尽量避免错误调度和错误操作,

2.3 电网事故包括意外性、不可预知性、突发性等,这将给调度员在工作上造成极大的困难及考验。所以说调度员能否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对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极为重要。身为电网调度的工作人员,要时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工作素质,做到工作细致,保持充沛的精力,时刻不断提高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绝对杜绝零失误的调度工作发生,同时要建立完美的规范善管理制度,以确保电网的运行安全及稳定。

3 建立电网应急机制及安全运行方案

3.1 电网事故对国家所造成的影响及经济损失,绝对大于电力企业自身的经济影响及损失。虽然安全投入会加重对电力企业的造价成本方面产生影响。但加强对安全投入补偿机制的建设力度是完全有必要的,只这样才能确保对补偿机制,保证有足够的安全投入。

3.2 电力体制要保证电网调度的统一性,因为这是电力工业安全及生产的最基本经验之谈。电网安全的主要特性是不能预知性及瞬时性,所以必须要求电网在面临危急事故时,保证对与其相关的企业及部门作出迅速反应,密切协作,指挥对事故处理,及时制止事故严重性发生的相关措施。

4 为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及可靠性的提高,要适合地减少电网运行波动。要做到两点:(1)提高其电能质量及抵抗事故的自身能力,确保发电机组在安全运行状态,充分保证电网内火电机的一次调频性能。(2)提高全网的发电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靠电源侧和调度侧的相互配合,根据完善调度侧的调频方式,增加调节手段的选择性,妥当地分配调节的负荷情况及加强调度软件技术及智能水平,以确保调频质量的一次改良,以及保证电源侧机组在配合方面合理的修正数据、调节速度、调节品质等

参考文献

第5篇:简述劳动规章制度的意义范文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fact of overwork phenomenons that rise more than before in China, does simple anlysis of the origins that make overwork, then illustrates the damages caused by overwork is huge. Then it resumes the Two Factors Theory,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d use dynamic and reasonable motivator factors and hygiene factors, and adpot more humanresource means to provent overwork phnomenons.

关键词: 过劳;成因;危害;双因素;预防;管理措施

Key words: overwork;origins;damages;two factor;prevent;management measures

1 过劳现象日益普遍严重

过劳是近来一个经常见诸媒体的高发词,过劳从日本蔓延至欧美,在中国呈增长上升趋势。过劳的终极状态“过劳死”现象在中国越来越严重,1998年8月14日,上海市静安区第六粮油食品公司合同职工唐英才突然死在下班的路上,每天工作17个小时;2001年7月青岛啤酒集团公司总经理彭作义劳累过度而死亡;2001年胡可心38岁去世时,已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助理。2006年5月28日晚,华为员工胡新宇因工作任务紧迫,持续加班近1个月,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逝,年仅25岁。2007年1月22日晚,36岁的清华大学电机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讲师焦连伟突然发病,经医院抢救无效去世。2007年7月13日晚9时05分,沙坪坝区公安分局陈家桥派出所25岁的刑侦民警冉茂画,在连续工作4天,马不停蹄侦办3起案件后,因极度疲劳倒在工作岗位上救治无效不幸牺牲。诸如此类的消息不胜枚举,有报道说,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劳动时间已超过了日本和韩国。因而在党和政府提出和谐社会的今天,研究过劳预防过劳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非常重大。

2 过劳成因分析

2002年1月17日,“过劳死”(Karoshi)一词在英语权威词典《牛津英语词典电子版》(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正式登堂入室,以配合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和最新真实面貌。Karoshi源自日语“过劳死”。通常理解为,“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将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及时而危及生命。

研究过劳的成因离不开中国的国情,中国正处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繁荣时期,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在社会变革与激烈竞争中,各种竞争、利益冲突以及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及工作量上的质的变化,超常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带来了身体紧张状态,个人及组织越来越高的要求带来的心理压力,人们的生活因不断快速增长的物质需求及就业形势带来的生活压力,以及员工所在组织为在变革浪潮中生存,直接或间接地地将企业的生存发展压力传导至员工,员工的身心都面临着适应和应对调整的新要求等等。

3 过劳或过劳死危害巨大

有关过劳造成过劳死诉讼请求、立法要求及是否将此纳入工伤体系的讨论此起彼伏,随着国家司法体系的介入,企业将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大。过劳会造成劳动效率低下,过劳会造成员工缺勤和医疗费支出,企业和个人都会有不会程度的经济损失。如果发生过劳死,不仅对员工个人和家庭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对企业组织、社会同样是人力资源损失和经济损失,在复杂的司法鉴定过程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体力和金钱。这与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以及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相背离的。所以,我们要预防规避过劳现象的频繁发生。

4 双因素理论简介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即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5 预防过劳企业的管理措施

社会文明发展到一个阶段,对人性及人的关爱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在制订企业相关政策和战略中,积极发挥、做好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杠杆作用,让企业健康、持续有活力地发展壮大。而且在企业在发展变革中,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也因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本文中,员工的过劳预防管理中,员工同时包括企业高层,近来频发的过劳死报道中有许多就是企业的高层,本文中把高层的过劳统一为员工过劳问题一并处理。基于双因素理论,本文提出以下管理措施以期在预防过劳上起到一定作用。

5.1 工作职责划分明确,避免角色混淆 人力资源部门在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岗位工作职责和绩效考评指标时,工作职责和要求划分要明确,避免员工出现角色模糊带来的压力,经历角色冲突的人会感到自己被互相的冲突的期望撕裂。同时,注意将绩效考核目标与员工能力匹配挂钩,避免员工承担额外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薪酬设计时,调整保健因素工资与激励因素奖金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在鼓励创新突破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工资、福利等保健因素,它们因随时代变化相应做出增长调整。

时代在变化,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长,个人工资水平应有相匹配的发展速度,人们的焦虑很多来自对生活的没把握,现在住房、医疗、教育支出基本上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比较大的三项支出内容,所以提高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等对缓解员工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是大有裨益的。

5.2 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建立时,适当增加团队考核内容 通过过组织制度,正面建立成员交流、团队协作机制,工作的社会性既可以对独立的每个个体员工提供与人互助的机会,同时让个人在工作中有工作成长的分享、困难的分解机会,达到增进交流促进解压提高业绩的目的。研究表明,在团队中工作会增加人的动力和绩效。现在提倡建立学习型组织,改成团队的做法,是向学习型组织演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团队带来的潜在益处还包括:成员的努力增加、成员的个人满意度增加,不同能力及技能的整合、组织的灵活性的增加。交流是任何组织创造、维护及求得生存的基础。组织将人们聚到一起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而交流正是将他们的日常工作串联起来的媒介。通过交流能够使员工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能够分享知识,并且相互鼓励。如果交流低效率或没缺乏交流,对组织而言也不能够保证正常运转。在一项调查中数据显示,42%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交流和人际关系技巧是导致工作不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5.3 积极指导员工学会时间管理,减少工作忙乱带来的心理压力 过分的忙乱会让人陷入精疲力竭的状态,可能忙得没有时间思考,可能失去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感觉被耗尽、情感枯竭,无法应对工作和生活。

企业除严格依照《劳动法》要求对工作时间作出规定外,应对员工的时间管理水平进行督导和建议,让员工学会有效分配和利用时间,提高工作、生活的条理性,思路清晰心理状态就会好。

另外,在考勤管理中,要重视个别员工长时间加班工作的记录,超过要求时,考勤员应及时上报管理者,管理者及时干预中止,对这类员工进行工作指导,避免发生诸如昆明公交车司机杨关事件,杨关为完成公司硬任务、连续一个月每日工作十余小时而无法休息,终因体力不支晕倒在岗位上这种事故。

5.4 在建立员工手册的同时,建立一个生活指南手册,帮助员工建立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员工手册中涉及企业的规章制度及各项工作要求,是员工企业生存的工作指南。生活手册,可以将相关保健小知识以及生活必需小常识印制在上面,提高对员工的生活和健康关注度,引导员工关注健康,让员树立保护好自身,就是对家庭的爱护,就是为和谐社会做出了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

5.5 把员工健康管理纳入企业管理日程,形成常态化健康管理机制 身体是员工革命的本钱,关注员工身体健康,企业可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员工健康管理。一是可以安排每年定期身体检查。研究表明,定期检查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对“预防是最好的治疗”的认识。二是利用橱窗、企业内的报纸或宣传栏、企业网页等,传播积极向上、开朗美好的生活情趣。积极引导员工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学会劳逸结合,学会调节生活,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甚至忙里偷闲听听音乐、唱歌跳舞、和家人朋友聊天小聚等都是解除疲劳,让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的有效方法,也是防止疲劳症的精神良药。三是可以通过工会组织开展相关健康知识讲座,让员工有机会接受来自组织的健康教育,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提高员工个人生活能力。五是开展一些简单易举行的文体活动。利用集体活动倡导强身健体的重要性。

5.6 逐步引入心理帮助计划EAP,积极进行员工心理压力疏导

工作中有压力是正常的普遍现象。压力是指个人对刺激(它对个人有身体及心理上的要求,并在重要结果利害攸关时造成不确定性及个人控制的缺失)的生理及情感反应。适当水平的压力被称为良好压力(eustress),良好压力有助于激发人的活力和动力,但要注意控制压力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方面企业可以和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建立联系,员工有心理倾诉需求时,有专业人员接待、接听,进行心理辅导减压。另一方面是在企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培训中除关注管理知识、工作技能等外,积极引入心理培训和辅导,帮助员工找到解压的正确渠道,提高员工解决心理压力的能力。在世界500强企业中至少有80%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心理帮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ess),简称EAP。实验和事实证明,良好的心理教育和训练能增强员工的意志力、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和自控能力,还能提高其创新意识、贡献意识、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依据美国健康和人文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在1995年的资料,对EAP每投资一美元,将有5至7美元的回报。1994年marsh & mclennon公司对50家企业做过调查,在引进EAP之后,员工的缺勤率降低了21%,工作的事故率降低了17%,而生产率提高了14%。

6 本文存在的问题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文基于双因素理论探讨相关预防过劳的管理措施,在理论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从企业管理的出发探讨了预防过劳的管理措施,本文并未涉及医学、法律及社会政府部门监管上的解决之道和预防措施的探讨。

参考文献

[1]Gary Jacobson,A Team Ultimatum Puts Kinmerly-Clark’s Mill Back on the Map Management Review,July 1989.

[2]Terry C.McCune,”The Change Makers,”Management Review,May,1999.

[3]罗财喜.“过劳死的概念及法律特征”.消费导刊,2008-10-8.

[4]张贯一,任慧军.组织行为学.武汉理工大学,2006.

第6篇:简述劳动规章制度的意义范文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时期,如何适时调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最大限度地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化危机为机遇,成为我国企业管理者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在简述金融危机给企业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造成的冲击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1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的冲击

2008年9月以来,美国金融市场震荡在国际金融市场掀起巨浪,次贷危机转化为严峻的、世纪性、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其余波正进一步波及到中国各个层级的企业。国内企业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对经济危机的抵御,大部分现存的企业纷纷采取裁员或者降薪的行动以削减人力成本。部分企业,其薪酬和奖金削减及裁员范围涉及到从高级管理人员到一线工人的所有层级,裁员和降薪成为危机时代的热门词汇。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直接影响到了市场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及价值重估,这不仅对企业结构整合提出很高的要求,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也提出了新挑战。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该如何应对?企业的既定目标和责任最终都是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之间相互作用-来实现和完成的。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企业首先应考虑如何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来保证企业的竞争力。长期以来,在高增长经济环境下的中国企业,危机管理意识相对薄弱,对于危机时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调整缺乏切实的感受和理解,而面临未来的经济周期波动,企业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上积极应对。危机管理的思想是“防患于未然”,不管企业是否已经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分享金融危机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2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2.1“冲动裁员”带来更大的人力资源规划风险

金融危机中,很多企业纷纷采取裁员减编等措施,在缩减费用的同时,也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许多隐患。大规模裁员不但严重伤害企业声誉,还会在企业留下来的员工中引起恐慌,影响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在实践中常常发现,裁员后由于团队士气低落导致的突发性的大规模辞职让管理者措手不及,而公司在匆忙间去招聘和培训新人,又会造成人工成本增加。这样反复盲目操作最终将扰乱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影响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一个致力于长远发展的企业应谨慎对待裁员,不能简单地将裁员看作是一个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手段,必须要充分地认识到裁员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危害。

2.2“剧烈降薪”使企业凝聚力面临挑战

降薪也是经济危机时期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采取的另一重要措施。有的企业按统一百分比降低员工的工资,有的企业采用增加“无薪假”的方式减少员工的工资支出。据调查,有的企业的员工收入在危机时期平均减少了60%以上。除了改变薪酬中工资部分的待遇外,企业还常通过缩减员工的各种福利、津贴和补贴的方式降低员工的薪酬。参与调查的企业61%承认有可能取消年会及其他员工福利;有75%的企业计划削减差旅及娱乐费用。合理调整薪酬结构,在员工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合理降低浮动薪酬,在组织流程再造的过程中是可取的。但只统一降低薪酬总量而不调整薪酬结构的方式,将打击高绩效员工的积极性,影响企业内部员工对组织的情感,反而不利于员工共同努力度过难关。

2.3“培训冻结”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金融危机到来之际,有的企业为了节约人工成本而冻结培训。在许多企业,培训与开发成为企业为了走出危机被理所当然砍掉的成本。然而,企业走出危机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装备更新提高人均产出。通过强化管理,培训提高产品一次合格率,从而通过提高人均利润使得“人均相对成本的降低”,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危机时期企业的经营重点的转变必然会对企业人员的技能和知识储备提出新的要求,如果企业在此时冻结了培训。就剥夺了自己技术创新的能力,企业人力资本的存量得不到提升,员工生产率低,产品合格率低,企业的利润就得不到增长,这种只“节流”而不“开源”的方式将使企业在走出危机的道路上作茧自缚。

2.4“劳资关系紧张”威胁企业内部和谐

企业裁员、减薪容易引起员工的恐慌和抗议,这些问题处理不善,就容易引发劳动争议,导致劳资关系紧张,威胁到企业内部的和谐。目前,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以及我国《劳动合同法》实施一周年,各企业将进入劳动关系的敏感期,劳动争议的发生量大大增加。劳动争议的发生,作为一种“内耗”,实际上是增大了企业的成本,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大大影响员工的士气,对于遭受经济危机影响的企业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未雨绸缪,要防止矛盾的积累和沉淀,要疏导劳资矛盾,要化解劳资矛盾,保证企业内部劳动关系的和谐。

3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企业应对经济危机重要的不是忙于裁员、降薪,而是配合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适时地调整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在实践中,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3.1谨慎裁员,注重效率为先的人力资源动态配置

危机时期的人力资本优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总量控制问题,而应以调整企业人力资本结构、提高优质人力资本存量为目标,分层分类对待。比如,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对某一类人才、某一类员工进行总量控制;而另一类人才要大量引进。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相关企业人员的流动,使企业所需的一些关键核心人才比以往经济景气的时候容易获得,因此企业可以借机采取人才置换的方法,在裁员时通过细致的岗位分析,适当削减一些非核心岗位的人员,用节省出来的人力资源资金引进一些企业急需的关键核心人才,加强核心人才储备。企业要注重以效率为核心进行人力资源的动态配置,如对企业的其职务体系进行规划,实现职务体系跟任职资格体系的有效衔接,实现人在组织之中,人与文化、人与专业、人与岗位动态的有效配置。同时,可通过实施精细化运作,强化预算管理,控制显性与隐性等两个层面的人工成本。

3.2变剧烈降薪为合理调整薪酬结构

大幅度降低薪酬,在危机时期是有很大风险的,此时应该通过改变薪酬结构的方式来使企业的薪酬发放更加有效率。比如可通过加大绩效奖金的力度,让员工去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收入。同时,可以让每个员工都制定成本降低计划,让每个项目都有指标,授权员工参与企业的成本管理。这样,从整体上来说,企业的整体预算并没有改变,员工的收入也不一定必然下降。而通过这种改变薪酬结构的方式,鼓励员工为了企业的前景而拼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同时,也通过强有力的激励措施保证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员工授权的举措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3.3重视培训,珍惜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

经济危机使得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是企业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战略调整和组织流程重构必然会对企业人员的技能和知识储备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对企业现有人员进行相关新业务领域技能与知识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企业可以根据对未来可能涉及的新的业务领域的分析制定技能和知识培训l课程,采取不脱产的方式进行员工的在职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在培训中可以引入员工援助计划(EAP),强化员工压力疏导。在经济危机时期,企业应该更清楚认识到,人才是企业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只有留住人才,并使人才成长与发展,才能留住企业复苏的希望。

3.4建立合理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以和谐促发展

第7篇:简述劳动规章制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机械设备;管理;完善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X76 文献标识码:A

1 设备管理的重要意义

1.1 提高和稳定产品质量

通过科学的设备管理,可以使其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保持正常秩序与节奏,确保生产达到预定的产量和质量指标。

1.2 降低生产成本

设备管理对生产成本的影响除了表现在产品的产量与质量方面以外,还包括维修费用、动力、燃料和材料耗费等方面的开支。通过良好的设备管理,不仅能有效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而且还能节省大量的维修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1.3 促进安全和环保

加强设备管理,能够更加有效地预防设备事故,保证安全生产,减少人员伤亡,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控制因设备的管理不善造成的环境污染。这是因为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生产设备落后,设备管理不善而造成的。

1.4 促进生产资金的合理利用

加强设备管理能提高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程度。随着机器设备在企业生产中地位和作用的日益突出,以及现代化设备的不断发展、完善和被普遍采用,设备所占的资金在企业固定资产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一般达50~%60%左右),而备品备件和替代机电产品的储备资金通常占企业全部流动资金的10%~15%,这两项资金加在一起,就占企业全部生产资金的60%以上。因此设备管理的科学化对于提高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无疑是个关键因素。

2 当前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制度不规范

长期以来,很多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的最大问题就是管理不规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对机械设备并没有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只是凭经验、凭感觉来管理;其次,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只是停留在依靠说明书和经验进行维修的层次;再次,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制度管理,在设备管理工作中主观性较大。

2.2 激励机制的不健全

激励机制不健全是困扰很多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的一个问题。在相当多的企业机械设备当中,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即使建立了所谓的激励机制,也只是让员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做的不好就会采取惩治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鼓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挫伤了限制员工的积极工作态度,大多数员工的工作变成应付差事,甚至会形成员工与组织的对抗心理,这样的激励机制,很容易造成员工的流失。

2.3 组织机构的不灵活

组织机构的不灵活是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的又一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直线式的组织结构,极容易造成家长式的管理方式,领导缺乏有效的授权,完全是一个个人指挥企业的所有管理工作,各部门分工不明,职责不够明确,一旦发生问题容易造成推诿扯皮,极大影响力组织的绩效。

其次,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协作不力,无法发挥团队作用,也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很多部门和员工只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与其他部门和员工没有太多的关系,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统的工作团队。

再次,设备管理人力资源适应性不强。现在很多企业的设备大都是专门针对某种施工工艺的大中型专用设备,专业性太强,但此类工艺没有任务就要处于闲置状态,假设长期没有任务,设备就有闲置报废的危险。同样,设备的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也存在着单向性。使用者只会使用、维修者只会维修、保养者只会保养,这是对人力资源的大浪费,同时也无法适应市场专多能的要求。

另一方面,管理体制落后还体现在维修体制落后上。如今,现在随着设备使用的市场化,很多国外的复杂先进的机械设备进入国内市场的各领域,然而很多企业的维修技术水平还远远的落后于先进的机械设备。

3 加强机械设备管理的对策

3.1 实现设备的规范化管理

机械设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使用之后创造的利益。任何机械设备都有它所规定的使用范围、条件、操作流程,只有正确使用机械,才可以保证安全的生产。设备在使用的结果上,很大程度都会取决操作人员水平的好坏。因而在操作当中,必须要求操作人员能正确使用,不允许超过机械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保证机械能够均匀工作,具体一点来说,就是比较均匀地加减机器油门,防止机械动作过大。同时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素质,使操作人员懂机器构造、懂工作原理、懂性能,会使用、检查、保养、排除故障,从源头降低人为失误所引起的机械故障。坚持实行包机责任制,责任到每个人,将每个人经济的利益与负责机械维修费、燃油费结合考核,奖罚并举,加强管理设备的责任心,提高员工爱护设备的积极性。

3.2 完善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

3.2.1 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实行统一规划,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努力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明确专管和群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

3.2.2 贯彻执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让每台机械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由于“三定”制度是机械化生产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生产率、生产安全、机械的完好率与使用率,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除应配备相应人员外,还需注意不要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以免影响机械设备性能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3.3 加强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坚持设备评优工作

3.3.1 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使用这三者是相互关连,互为条件的。任何设备在使用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为了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应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密切配合生产生产,按照设备规定的运转周期(公里或小时)定期做好各项保养与维修的工作。

3.3.2 对于企业已装备的具有先进技术水平、价格昂贵的机械设备,因其技术含量高,单凭经验与普通工具已难以对这些设备进行正确的修理。因此,这些机械设备应采用现代的手段,以经济合理的方法开展维修,改变以往计划经济背景下实施的强制修理制度,实行“视情修理法”,即视乎设备的功能、工作环境、磨损大小,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其故障情况、损坏情况、技术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状态维修、项目维修,这样既保证了设备的完好率,在确保正常使用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设备的最大工作效率,避免了机械不坏不修,坏了又无法修的局面发生。

3.3.3 为了促进各基层单位的管理工作,每年应组织开展机械设备检查评比活动。检查评比宜采用不定期抽检的方式,以防止基层单位平时不重视设备现场管理,检查时再搞突击应付。检查评比的结果还应与奖惩制度相结合,要体现增产节约有奖,损失浪费要罚的原则,对管理优秀的单位与个人给予奖励,对管理差的予以处罚。这样,不但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还减少了设备的故障停机率,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结语

任何设备投入使用后都会不可避免出现故障,但在工作中,只要设备管理,合理科学使用、及时到位保养、适时准确维修,就能抓住设备寿命期内各种故障发生规律,有效降低故障发生,提高有效利用率,保持设备良好技术状态,最大限度发挥设备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第8篇:简述劳动规章制度的意义范文

邢广莹 邢 蕊 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 300350

【文章摘要】

课堂教学是所有教育层次的主要教学手段,也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中职教育虽然在人才的培养定位上更加倾向于应用型,但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但是作为一线的中职教育工作者却对中职的课堂教学充满了困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来源于多方面的,本文就将主要以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及其原因分析为切入点,简述中职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困惑,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探析。

【关键词】

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原因

1 中职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困惑

1.1 管理方面的困惑

中职教学课堂的纪律问题一直是困扰众多中职教师的一个难题,如果课堂纪律得不到有效保障的话,那么很难进行有效地课堂教学。虽然教师具有监管课堂纪律的重要责任,但是鉴于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使得课堂纪律的管理成效一直不高,这也成为了困扰中职教师的一个重要难题。

1.2 组织教学方面的困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职教师关于课堂教学的困惑却愈加增多。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以及运用教学方法等两方面。其中组织教学方面的困惑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把握上缺少准确度,不知道该如何掌握教材授课的尺度。许多专业课教师都很苦恼的就是,如果拿到一本书,哪里需要讲,哪里适合中职学生或者哪些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呢? 大多数中职教师都知道最难的知识点通常都会作为被放弃的内容,不光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是由于这部分知识属性决定的。许多高难度的知识点都属于认识型的而不是认知性的。可是到底如何有效选择教学方面的内容却成为了一个使中职教师困惑的问题。

1.3 运用教学方法的困惑

另外一个困惑就是,虽然大多数教师都知道选择轻松幽默类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中职教师不可能每节课都保持同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这不仅要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更要根据授课的内容和需要来选择。虽然近些年来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是真正适合中职学生的却少之又少,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造成了中职教学在新型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方法和形式教学方法之间的选择上出现了困惑。

2 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的原因分析

2.1 来自学生方面的因素

在中职校中,大多数学生在初高中时期的学习成绩都不是很好而且学习能力也不强,在班级通常是处于边缘的学生。这些学生们的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自然不能像成绩优秀的学生那样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更难理解,这就为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增加了阻碍。另外,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这些学生自制力都不强,对于中职院校相关的规章制度也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经常出现违反学校的各种制度以及班级纪律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解决处理很可能导致其他学生的效仿,继而产生一个恶性循环阻碍学生以及中职院校的发展。这种客观性的因素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纪律的管理难度,也会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实行带来更多的阻碍。另一方面,由于中职院校在定位上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层次上与其他高等院校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并且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不足,会使部分教师会出现内心的偏差。而且教师们长期面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地遇到来自学习和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又由于许多学生在知识理解上跟不上进度,使得其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一直持无视态度,所以,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缺少应有的信心,进而产生相应的困惑。

2.2 来自教师方面的原因

此外,在现实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教师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首先,从思想层面来讲,部分教师就没有做到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而积极的探索应对,每当发现困难较大时,并且较长时间不能取得相应成效时便会放弃努力。其次,在教育专业的知识储备上还不够丰富,经验也存在欠缺,不能有效平衡学生兴趣与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在相关教学工作的设定上还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于自身的教学工作还缺少应有的反思,不能从自身的工作经验中去总结出实用的内容,使得其不能很好地去应对课堂教学的变化。

3 解决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的重要意义

3.1 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规格、层次以及类型方面的要求

消除中职教师教学课堂上的困惑不仅对于中职学校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具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应当符合发展人才需求的不同标准,而且知识面和技能等级以及相应的适应力也要更强一些。这是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所决定的。劳动力的培养已经逐渐从低学历转变为向高学历的方向发展,并且劳动密集型也在向知识密集型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对于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所提出的要求也就更加严格。因此,消除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不仅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更加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规格、层次以及类型方面的要求。

3.2 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对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才的需求逐渐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方向偏移。特别是过后,各大中型企业对于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更高的准则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以及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发挥出中职学校的应有作用,就要对中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予以适当调整,首先就要从消除中职教师的课堂困惑开始。只有消除了中职教师课堂困惑,才能够使教师和学生都对课堂教学充满热情,进而强化人才的培养质量。最终既能强化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又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4 结束语

中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彻底解决中职教学课堂中存在的各种教学问题,解决教师的课堂教学困惑,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就应当仔细寻找问题, 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从根源上减少或消除低效或无效的教学行为,消除教师的困惑,使中职教师能够以最饱满的热情去进行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彭茂清. 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及其原因分析[D]. 华东师范大学,2011.

第9篇:简述劳动规章制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智能;建筑;综合;布线;施工

智能建筑就是主要运用信息通讯和计算机及自动化等技术,实现有效对管理和控制建筑物对空调系统、电力系统、空调系统、监视系统及防火系统等,真正做到实现办公自动化、远程通讯及自动化控制等功能。综合布线是智能建筑更好实现智能功能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强化控制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的施工。

1.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1.1智能建筑分析

智能建筑融合了多种学科。目前的智能建筑由于发展还不是很久,还不是很成熟,在概念和标准还没有得到统一。智能建筑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大楼自动化,第二部分是通信自动化,第三部分为办公自动化,一般情况下,都称之为3a,这是智能建筑内部对核心所在。现在很多开发商为了健全智能建筑的服务性能或者突出一些特性,在智能建筑原有的基础上提出了防火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形成了5a智能系统。

1.2综合布线系统简述

随着国内经济对快速发展,城市中的高层智能建筑越来越多,智能建筑成为了现代信息社会的主要象征。从客观上来讲,为了满足现代城市人的多样性需求以及适应我国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和相关技术的发展,同时为了加快智能建筑通信网络中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的进度,更加要求在现代化的智能建筑中使用综合布线系统。综合布线工程,技术性强,作业强度密集。线路种类繁多,对智能控制的要求比较高,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

1.3综合布线特点

系统性:在建筑物的任一区域均有输出端口,在连接和重新布置工作终端时无需另外布线。

重构性:在不改变布线结构的情况下组织网络结构。

标准化:整个建筑物内的输出端口及相应配线电缆应统一,以便平稳连接所有类型的网络和终端。

通用性:综合布线系统一旦安装完成,可以连接任一类型的终端。它独立于任何电脑生产厂家,但能适应不同类型的网络。

2.综合布线系统的施工控制

2.1熟悉会审图纸

要对设计内容和设计意图有个清楚对了解,明确综合布线工程和主体工程及其它安装工程的交叉配合,以便早处理,保证在施工时不会对建筑物对强度和美观性造成破坏,也与其它工程发生冲突。在这基础上,再结合工程的现场情况和技术力量设备情况,综合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2.2做好与土建工程的沟通和配合

综合布线施工与主体建筑工程有着密切关系、如配管、配线及配线架或配线柜的安装都应在土建施工中密切配合,做好预留孔洞的工作,这样既能加快施工进度,又能提高施工质量。对于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暗配管工程,应当在浇灌混凝土前将一切管道、接线盒和配线架或配线柜的基础安装部分全部预埋好,其它工程等混凝土凝固后再施工。表面敷设工程也应在配合土建施工时装好,避免以后过多地凿洞破坏建筑。对不损坏建筑的明设工程,可在抹灰及表面装饰工作完成后再进行施工。

2.3敷设金属管

施工人员要注意在穿入电缆时避免损坏电缆,确保电缆金属管管口没有任何的锐棱角及毛刺,并敷设电缆金属管时,尽量减少金属管弯头,应确保每根电缆金属管弯头在三个之内,直角弯头小于两个。因为金属管弯头越多,电缆就越难穿入,因此,对于截面较大电缆,其穿入金属管不允许出现弯头。在连接金属管时,应该确保连接对牢固性和密封性,避免水和泥浆的进入,要在金属管内设置一定的拉线或牵引线。当敷设电缆金属管和光缆金属管时,要在暗管处预埋一定的塑料子管,然后把光缆穿入到子管中,并分开布设电缆和光缆。

2.4线缆布设施工

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系统线缆布设施工要点:在施工前,对线缆规格、路由布设位置等进行有效的检查,以保证其布设与工程设计相符合。线缆布设必须平直,不能存在打圈或者扭绞等问题,也不能受到外力破坏或者挤压。布设施工前,应在线缆两端粘贴相应的标签,并明确线缆布设起始点位置及终端位置。智能建筑中的双绞电缆、信号电缆、光缆、电源线必须分开布设,并控制好线缆布设施工间距。线缆布设时必须有冗余,并在设备间和交接间设置3至6米的预留双绞电缆,而工作区预留3至6厘米的双绞电缆。按照工程设计要求,设置电缆弯曲半径,线缆布设牵引中的线缆吊拉支点间距应小于1.5m。在布设施工中,为了防止线缆受到损坏变形,并该配置适宜牵引端头,而线缆布设牵引力应比线缆张力小80%。

2.5线缆连接作业

通过线缆连接,能够为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建立有效的信息传输路径,对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功能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线缆端接施工要点:

端接前需对线缆上标签进行严格检查,并按照连接顺序进行端接,注意线缆中间部位不能出现接头,并保证端接牢固性和稳定性。施工人员必须按照厂家安装规定要求,进行线缆端接作业,以保证线缆端接合理性和规范性。在对硬件和双绞电缆进行连接时,必须对其线号、颜色及线位进行确认,以避免错接现象的产生。

2.6布线验收与检测

智能建筑综合布线施工验收与检测方法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电缆通道验收检测和线缆链路验收检测。电缆传输验收检测主要对智能建筑综合布线标准,各项布线施工进行检测,以保证综合布线施工与工程设计相符合,检测内容包括电气性能检测、连接性能检测。而线缆链路验收检测主要对线缆施工过程进行检测和控制,以保证每个施工环节的质量。

3.综合布线系统中布线技术问题研究

双绞线缆是工程综合布线施工中的造价大头,这也是整个布线工程的关键。但是从技术上来说,对每一条线缆通道要求这条双绞线从端到端(从配线架到模块)是足长的,中间是没有断路的。可作为施工方在施工过场中为了节约成本希望尽量的不去浪费线,尽量的节约成本,这样在施工过程中就有可能发生部分的信息点线的不够长,而部分的信息点的线又超长很多,这样既没有达到技术上要求端到端是足长而中间没有断路的要求,同时也没有达到节约线缆的双赢目的。

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①施工方管理人员给施工放线人员强调要节约线缆,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如果放线的施工人员经验不够的话,往往容易造成线缆放短,有时就短那么一点点,但没有经验的施工人员不要求他们节约用线的时候,可能一条链路通道管理区和工作区两端加起来会多放20~50米线,而这多放的线头完全是浪费。②造成这个原因还有就是施工不规范,没有按照流程来做。a.一般施工流程是从管理区到工作区整个链路通道全程贯通、确定后才应该开始放线。也就是管理区的端接配线架的管理机柜的放置位置确定了位置、机柜的大小确定、配线架安装的位置确定。b.水平区的线缆走向和安装位置确定(就是吊顶内的水平桥架或者明装的线槽)。c.进入工作区的穿墙洞眼位置确定。d.工作区的墙面管道位置确定。e.工作区的点位确定(也就是端接模块的位置)。也就是从配线架到模块整个通道确定后才应该开始放线。但是往往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管理间是一个大房间,里面的设备等无法确定摆放、水平部分在弯道的地方无法确定、工作区房间有时由于不能开门而不能确定点位的具置等等,在一些因数没有确定下来后就开始放线,这样就导致线缆放短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发生,或者是线缆放长而浪费的情况发生。③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前要进行技术交底和图纸交底。施工督导在施工之前要将放线的技术要求以及现场情况和施工人员交代清楚,同时要将管道图纸和走线图纸明确并给工人讲解。④施工人员要尽量使用有一定施工经验的人,不要使用马路工人或者从未做过的陌生人员。⑤严格按照施工流程进行施工,也就是从放线的起点到末端的全程管道贯通和位置确认后才能开始放线。⑥现场督导人员应及时和甲方、具体施工人员进行协调。及时解决有问题的地,使每个环节落实确定后再实施。

4.综合布线系统的安全措施

4.1保证系统运行安全

施工单位应提交施工工作人员政审材料,并严格审查。在系统调试交接时,帮助业主建立系统的文档管理,将完整的完工图纸、设文档、操作、维护手册、设备清单等保存完整,以便备查。保证在系统使用过程中,所产生记录保存的安全性, 以便发生异常事故时备查。

4.2保证施工实施安全

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前,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并在每次调度会上,都将安全生产放到议事日程上,做到处处不忘安全生产,时刻注意安全生产。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要求,积极推行施工现场的标准化管理,按施工组织设计,科学组织施工。按照施工总平面图设置临时设施,严禁侵占场内道路及安全防护等设施。施工人员应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高处作业必须有安全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施工现场的规章制度,禁止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施工用电、现场临时电线路、设施的安装和使用必须按照建设部颁发的《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防范》(JGJ46.88)规定操作,严禁私自拉电或带电作业。

当发生安全事故时,由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查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上报项目经理,由项目经理与有关方面协商处理;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时,公司应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和业主,按政府有关规定处理,做到四不放过,即事故原因不明不放过,事故不查清责任不放过,事故不吸取教训不放过,事故不采取措施不放过。

总之,综合布线系统的施工是确保智能建筑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安装综合布线系统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的规范、标准和设计规定。在明确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物的结构,采用科学的安装方法,确保综合布线系统的经济合理、安全实用和灵活可靠。目前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智能建筑的应用前景也更广阔。 [科]

【参考文献】

[1]杨林.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浅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0,8(04):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