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知识创新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创新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主要包括财务管理目标创新、财务管理内容创新、风险管理方法创新、融资管理创新、无形资产投资创新、资本结构优化创新、财务分析内容创新、财务分配方式创新、财务报告内容创新等。
一、财务管理目标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连的,这一目标的确立总是随着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企业知识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加速应用,深刻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使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向高层次演化。原有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将转向知识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因为,其一,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企业股东以外的人员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其二,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的作用,它实际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资本在较短时间内最佳组合运营的结果;其三,知识最大化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
二、财务管理内容创新
传统的财务管理对企业有形资产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评价,可以说是周密细致。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基本要素面临着从财务资本向知识资本的扩展,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将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例如,在知识资本的取得上,财务管理要关注从什么渠道用什么方式取得知识资本,如何降低知识资本的取得成本,怎样优化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之间的结构;在知识资本的运用上,财务管理要关注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如何结合运用,如何有效配置企业的财务资本和知识资本,提高知识资本的利用效率;在知识资本收益分配上,财务管理要关注知识资本如何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
三、风险管理方法创新
风险是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本经营呈现出高风险性,表现在:(1)开发知识资产的不确定性,会扩大投资开发风险。(2)企业内部财务结构和金融市场的变化使财务风险更为复杂,如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殊使用寿命,知识资产推销方法的选择,会使现有资本结构不稳定,技术资本的泄密、流失、被替代或超过保护期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3)作为知识资本重要构成要素的企业信誉、经营关系等变化,使企业名誉风险突出。据统计,美国高科技企业的成功率一般只有15%~20%,而有些高技术项目的成功率只有3%,高技术产业一旦成功,可以为企业带来几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巨额收益。据世界电信联盟测算,信息技术每投入100美元可以获得1000美元的产出,相反一旦失败,则可能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必须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加强风险管理,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建立风险的计量、分析、报告和监督系统,以便采取恰当的风险管理能力。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企业风险管理的三个过程。风险管理包括三个过程:风险识别、风险管理者应提高判断能力,对风险种类进行准确的识别和判断。采用数学模型、计算机系统等现代分析工具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损失进行分析和评价。采取适当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内,或将风险合理地转移到投资的其他方面。二是提高风险管理者的个人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风险管理者必须具备相当高的素质。他们必须对企业经营及所处的行业、部门有非常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在财务管理及业务管理方面都有非常广泛的经历和体验;还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对高新技术的市场走向及潜力进行准确判断。三是加强企业风险管理与其他管理的有机结合。风险管理与企业的其他管理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作为企业,应提供一种合适的组织形式,以使风险管理者能定期与其他管理人员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商讨,如企业重大事项的决定、企业财产安全的切实保护措施和内部审计、库存现金管理等。
四、无形资产投资管理创新
传统观点认为,固定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决定企业生产规模、收益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财务管理中一直把项目投资管理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成为企业竞争能力、发展动力和收益能力的重要标志,而体现知识和技术的“无形资产”将超过“有形资产”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本形式。美国网景公司仅因为开发了可同微软公司的因特网浏览器相媲美的导航者浏览器,便成为唯一能与微软在这个领域一争高下的公司,而它的所有资产就是导航者浏览器这一软件。同样,世界驰名的耐克公司本身没有一家工厂,却称霸于世界运动鞋市场,它的所有财产就是:“耐克”商标、设计开发能力和市场销售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投资战略将从过去主要投资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调整到大量投资于无形资产上,财务管理也将把无形资产投资管理作为重要内容。加强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首先,必须强化无形资产意识,用法律保护无形资产,企业应当建立专门机构负责无形资产的创新、设计、引进、应用的投资。其次,要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评估,为无形资产投资交易和共享创造依据,为企业资产的流动创造产权量化条件。再次,企业要加大无形资产投资,积累和扩大无形资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不断扩展无形资产的范围,特别要注意对知识产权和流通领域的无形资产的积累和开发使用,提高人力资本的效率和增值能力。总之,应当根据经济发展和竞争的变化,以无形资产的增量去改造和带动有形资产存量效能的提高。
五、融资管理创新
企业融资决策的重点是低成本、低风险筹措各种形式的金融资本。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推进融资管理的创新,把融资重点由金融资本转向知识资本,这是因为:(1)知识资本逐渐取代传统金融资本成为知识经济中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本,一些发达国家将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资本量化为企业产权已成为现实。(2)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经济趋向全球化、市场化、拓宽可融通知识资本的空间。(3)金融信息高速公路和金融工程的运用,加快了知识资产证券化的步伐,为企业融通知识资本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工具。
六、资本结构优化创新
资本结构不同资本形式、不同层次及不同时间长度的各种资本成分构成的动态组合,是企业财务状况发展战略的基础。知识资本日益突出,因而有必要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优化资本结构。具体来说:(1)合理确定传统金融资本与知识资本的比例。(2)合理调整传统金融资本内部的结构。(3)明确知识资本证券化和种类及期限结构,非证券化知识资本的权益形式及知识资本中人力资本的产权形式等。通过对资本结构的调整,使企业各类资本形式动态组合达到收益与风险的相互配比,实现企业资本结构最优化。
七、财务分析内容创新
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诊断企业现在财务状况,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有效手段。随着企业知识资本的增加,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制于知识资本的作用。因此,企业财务分析的内容应包括对知识资本的分析,即评估知识资本的价值,定期编制知识资本报告,披露企业在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等方面的变化和投资收益,使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知识竞争力的发展情况。同时,应设立一系列知识资本考核指标,如知识资本利用率、知识资本利润率、知识资本成本率、知识资本增长率、知识资本损耗率等指标。
八、财务分配方式创新
财务分配是由经济增长中各要素的贡献大小决定的,在工业经济时代,有形资本的多少决定利润分配额的多少。随着知识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知识资产逐渐转变成为财务分配的轴心,因此财务分配方式也必须创新,确立知识资本在企业利润分配中的地位,使掌握知识及利用知识能力较强的职员在总体上分享更多的企业利润。
【关键词】工作室课题制 用户研究 教学内容
【基金项目】2015年内蒙古科技大学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5年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学(教改)研究项目。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22-01
工业设计的面貌无论从教育维度还是社会服务维度从来都是随着国家经济形态的改变而变化,当前,西方社会大都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进入所谓的后工业时代。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变革中工业设计的发展方向也逐渐发生转变,呈现出设计方向多元化、专业化、设计目标系统化的趋势。在课题制为主要教学手段的院校,“工作室制”和“课题制”成为主要教学模式,随着工业设计方向、设计目标和教学模式的改变,改革传统用户研究课程内容已势在必行。
一、“工作室课题制”的内涵
(一)“工作室课题制”教学的界定
“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模式是将“工作室制”和“课题制”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即以工作室为教学组织基础,将各类与工作室方向和工作室教师研究专长相关的实题或虚题引入工作室。是一种将教师科研与学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实践教学是“工作室课题制”的重要内容
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模式下,课题教学成为学生掌握以往的课程制课程知识和实践的重要途径,教师将新课题或迭代类课题引入教学中,根据课题的要求学生完成设计研究到设计实践的全过程。在实际实施中,课题往往是企业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因此课题的实践特征非常明显。
(三)“产学研”合作成为“工作室课题制”发展的基本手段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以往课程制教学模式下,尽管教师也开展产学研课题研究,限于教学模式的影响,课题无法完整、深入的引入课堂,这就使得学生无法接触优秀的教学资源。
工作室课题制模式下,教师将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工作室的发展方向相结合,将工作室长期研究方向与企业产业发展方向结合,将课题的申请与迭代方向与学生培养方向相结合,最终实现工作室、学生、教师和企业协同发展。
二、用户研究课程知识体系的创新
随着技术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已经接近自然平衡,物质财富充足,人群开始分化,生活方式的“类型”日趋多元。在意识层面,人类的需求已经发生悄然变化,如今成熟的社会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是维持人们的身体健康,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价值评判体系也从基本生活转到高品质的生活。社会意识层面,政府开始关注共享、协同的公共社会服务以及减少能源和社会资源消耗办法。正是这些看不见的、复杂的、相互纠缠在一起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因素才是用户研究的核心难点。随着设计“目标系统”的不断演变,用户研究的内涵也应不断丰富。
三、教学模式转变对用户研究课程知识体系的影响
以往课程制下往往只进行概论和方法的学习,即使开展虚课研究,并未以产品的市场落地为最终目标,方法和手段的可用性未得到真实检验。工作室课题制模式下为了保障真实课题的顺利完成,用户研究涉及的领域早已超出了原有教学内容,需要以课题的外部因素为研究对象,进行多学科融合、协作的研究实践。因此,用户研究本质是指目标系统的外部因素研究,用户研究的目标就是研究如何科学的、系统的去分析设计的外部因素,探求用户需求,明确设计的目标系统。
四、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模式下的用户研究课程知识体系
社会转型下用户研究的内容的扩展、深入以及课题本身目标系统外部因素的复杂性共同促进了用户研究课程知识体系的改革,在教学实施中,针对一般课题笔者进行了目标系统外部因素的知识体系构建,该框架具有用户研究知识体系的研究指向性和内容一般性特点,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陈江.“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以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为例.北京:《装饰》.2013.3
[2]Andy Polaine Lavrans Lvlie Ben Reason著.服务设计与创新实践.王国胜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6
[3]柳冠中.事理学论纲.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2
[4]任永波.群体文化学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无锡:江南大学,2010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 知识创新 知识管理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其目的是追求新的发展,探索新的规律,创立新的学说。其最大特点就是知识的继承性和创造性。继承性可使人类知识最大限度地进行科学储备,创造性可使知识创新不断发展。图书馆知识创新的内涵可界定为图书馆通过知识创造、生产、加工、传播和应用,以引起和推动图书馆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一词是由彼得·德鲁克最早于1988年发表的《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中提出。它有两重含义:一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二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不仅包括编码信息,更重要的是包括指导我们行动和最终做出决策的隐性知识,即未编码信息。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作为认识过程信息的使用者——人。知识管理是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拓展与深化,知识管理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管理领域,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升华。它注重对隐性载体——人的管理,特别注重开发人的智力、挖掘人脑中的隐性知识和激发人的创造力,体现了一种“人本思想”和“团队力量”。
1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知识管理旨在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能力,知识管理的目标和核心是创新。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源泉,是测量与评估知识管理有效度的指标和依据。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应用构成了知识管理的3个重要环节,对萌发、实现创新思想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知识管理是实现知识创新的工具和手段。
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而知识管理则是对包括信息在内的所有智力资本进行综合决策并实施管理,其根本目的是创新。它不仅对信息的收集、存储、整理与传递进行机械性管理,而且把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逻辑性地创造出知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它强调为知识创新提供条件,即知识管理使信息转化为知识,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图书馆的知识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核心和基础,制度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前提,管理创新是知识创新的保障。知识管理需要由制度创新来支撑。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既重视对图书馆显性知识(馆藏书刊资料)的管理,更重视隐性知识(馆员头脑中存储的智慧和经验)的转化与发挥,以达到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与知识利用的目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本管理,其直接目标是知识服务和知识创新。
2图书馆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的主体
馆员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是实现图书馆知识创新、知识服务的主体。馆员个体层面的知识管理要实现馆员向知识馆员的转化。知识馆员是指既懂图书馆学基础知识,又懂图书馆现代化技术及相关知识,并且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文化素质,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和实践的复合型馆员。知识馆员包括4个层次:a有知识管理意识的图书馆领导核心层(最高领导班子或领导者)。核心层的成员要拥有图书馆知识创新的意识、图书馆学习的意识、图书馆人才的意识。b负责图书馆全面知识管理的馆长或者是受委托负责全馆知识管理的知识主管。知识主管要具体负责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努力促进图书馆知识应用(包括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要在技术培训、知识组织、组织建设、图书馆知识共享文化的培育等方面起领导作用。c各部门的知识管理负责人。他们应担负起本部门知识管理的责任,努力促进本部门的知识应用,从而共同促成全馆知识管理水平的进步。d基层知识工作者。他们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基本工具,运用自己的知识生产知识产品、改进知识服务,他们要具体负责本人的知识工作,运用自己的知识,促进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向知识工作转化,并努力提高知识工作的水平。
根据图书馆知识创新的目标,可以有意识地培养3种类型的知识馆员:a管理创新知识馆员。具有图书馆管理方面的知识,负责图书馆管理观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措施、管理工具方面的创新工作。b技术创新知识馆员。具有图书馆技术方面的知识,负责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操作技术、软硬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工作。c市场创新知识馆员。具有图书馆市场方面的知识,负责图书馆资源采集、信息(知识)服务、信息(知识)产品营销方面的创新工作。3类知识馆员都应具有学习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开拓进取的精神。
3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环节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包括5个知识环节(如图1所示):
从外部获取知识和信息并生成知识、存贮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创新与应用知识以及向外部提供增值知识服务。通过知识管理环节,图书馆实现其知识转化功能,对内保持可持续知识创新,对外实现知识增值服务。
3.1知识的有效生成
图书馆知识有效生成有3种途径:馆员个人知识的创造、图书馆对外部信息(知识)的获取和学习、图书馆原有知识的合成。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的生成、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的生成、用户服务知识的生成、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知识的生成。
3.2知识的有效存贮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的知识存贮、信息资源建设的知识存贮、用户服务的知识存贮、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的知识存贮。存贮的形式可以是文字档案(如馆员情况表)、工作备忘录、工作流程图、组织图、电子文档、数据库(书目数据库、读者管理库)等。
3.3知识的有效转移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转移、信息资源建设知识转移、用户服务知识转移、图书馆基础建设知识转移。转移形式包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知识转移;也可以利用传统的各种人际交往形式(交谈、书信、文件等)进行信息传播、知识转移。
3.4知识的有效共享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的共享、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的共享、用户服务知识的共享、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知识的共享。共享的形式可以是团队研讨、工作中的“传帮带”也可以是工作经验的概括总结(如工作流程图的绘制、工作规范的制定),以及各种工作经验的综合研究成果(如专题工作研究报告)等。
3.5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的创新、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的创新、读者服务知识的创新、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知识的创新。创新的形式可以是各项工作方法的创新(如培育员工方法的改进)、工作知识基础的创新(如信息资源来源的扩展)、工作对象的创新(如用户服务范围的扩展)、工作产品的创新(如各种虚拟服务的开展和各种特色数据库的研发)等。
4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编码化
从知识管理的内容特点来看,知识管理包括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编码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进行存贮和交流。隐性知识包括经验类、意会类知识,它是人们在长期工作中累积而得到的,集中存贮于员工的脑海里,无法用语言或书面材料进行准确描述,难于编码化。据统计,隐性知识大约占知识总数的90%,经过编码的显性知识所占比例不到10%。正如知识连线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执行官莱·杨(RonYang)所说:“显性知识可以说是冰山的尖端,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隐性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的果实。”正由于隐性知识在各个领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和做好隐性知识显性化和编码化工作。
在知识创新过程中,需要组织和个人具备丰富的经验、技巧、判断力、想象力,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隐性知识由于自身特点,则成为知识创新的关键。知识创新的关键就是要加强对隐性知识的开发、管理和利用,创造一种能够使隐性知识表达、传播与共享的平台,使存在于个人头脑和组织中的隐性知识能够充分地表述出来,并转化为组织所共享的知识,通过这种共享的平台不断地实现组织知识创新。但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知识转换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个人的隐性知识是组织内部创新的基础,组织的基本功能在于为创造个人的生存、发展空间提供环境和条件,使得基于个体的隐性知识流动起来,并通过个人与个人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交流产生互动作用,在组织内部得以扩散、增强,加快知识创新的进程。
5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图书馆知识管理核心内容包括4个环节,即图书馆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支撑技术。知识生成作为整个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前提,要解决的问题是清晰知识的来源,它主要包括知识获取和知识创造两个环节。知识获取可以分为从图书内部获取和从图书馆外部获取。因此在图书馆知识生成管理中,可以把知识的来源清晰地分为3个部分,即从图书馆内部获取、从图书馆外部获取和创造知识。该环节主要运用下列技术:a创造性支持。在产生新思想的创造过程中、在头脑风暴会上或在创新的发展过程中为员工提供支持的工具,属于这个概念的范畴。这方面的实例有思维映射工具、头脑风暴支持工具和形象化的工具。b电子化学习方式/CBT(ComputerBasedTraining)。c知识发现。发现知识库中不明显的新连接和模式,含数据挖掘、文本挖掘和数据仓库技术。d商业情报工具。使馆员能够看见并使用大量复杂数据的软件。多维分析软件(OLAP一在线分析处理)使馆员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数据;查询工具使馆员可以就数据的模式或细节提问;数据挖掘可以在数据中自动寻找重要的模式或相互关系。
【关键词】学生创新能力作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48-02
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类的知识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增长。知识的迅速增长,使得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探索和开辟新领域的能力。显然这一任务并不是复现性思维所能完成的,只有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思考,善于创造的现代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时代赋于我们的使命。
一、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1.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巩固与灵活运用
不少人认为,历史知识的巩固主要靠记忆与理解,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在短期内,记忆与理解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平时作业,考前复习等。但从长期来看,历史知识的巩固还有赖于它的实际运用。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记忆与理解知识的过程,而且是更高形式的记忆与理解。只有通过运用知识才能更牢固地被我们所掌握,也只有通过运用,才能真正体现出知识的价值。
历史知识的运用,有专家学者们的著书立说;有新的理论体系的创立;有教师的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也有学生 运用历史知识写小论文,编历史墙报,讲历史故事;以及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社会现实等等,而这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即使从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来看,也存在一个方法问题,善于思考的学生,他们能根据教师的揭示与教学内容,制定出能适应自身特点的复习方法,如编制历史简表,运用图示法帮助复习等等,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因此,创造性思维无论是在巩固历史知识方面,还是运用历史知识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新的知识领域的开辟和知识面的不断扩大
人的大脑对知识的涵摄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储存功能,通过记忆,将外部知识储存在大脑这座仓库中;另一种是加工功能,通过各种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对储存于大脑中的知识进行加工,由此而产生出“新发现,新创见”,并导致新事物的出现。从人类知识总量来看,如果没有创造性思维,没有勇于探索与创新的精神,人们的知识与经验永远只能停留在同一水平上,人类社会也就不可能有所发展。对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创造性思维可以鼓励他们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例如,学习中国近代史,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收获,有的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这一时期内的一些基本内容;有的学生则进而悟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还有的学生则会进一步运用这一时期的历史教训来观察今天的社会现实从而加深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和拥护。如果学生的收获仅仅是停留在记忆内容的水平上,那么他们所获得知识不但不可能增值,而且势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只有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人,才有可能在思考的探索中开辟新的领域,获得新的知识。
3.有利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造性思维不仅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孔子十分重视学生进行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他反复说过“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中国古代有“授之渔,不授之鱼”的格言,所谓提高学生能力,便是授之以渔,使之受用无穷。创造性思维则会有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开辟新的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如何在历史课堂中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
1.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首先,教师应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教案,根据历史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科学地构思教案,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环节,使教材内容变得生动具体,诱发学生不断探索。
其次,教师应试图把上课内容设计成阶梯型发散型问题情景。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师应构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阶梯型问题,让其既符合引导学生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又取得在探求方面、思维深度方面有异乎寻常的突破。教师还应设计发散型问题,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如关于“”可以从不同角度,多层次设计下列问题:为什么会发生?的内容是什么?它有哪些进步作用?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到的教训是什么?与日本明治维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明治维新成功了,而失败了?通过这些问题不仅能从多方面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
2.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1)设疑激趣: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把它转化为一个个问题。如《美国的霸权政策》一课教学内容设计以下几问:①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②又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③“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并深化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课堂讨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课堂讨论交流看法,发表见解,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产生。
(3)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逆向思维是相对于集中思维与顺向思维而言,它突破传统的常规思维方法。比如,在讲孔子的教育成就时,老师提问:“孔子的三千弟子中,只有七十二个成才,为什么说孔子是我国的大教育家?”学生讨论认为: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他积累了“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方法,至今为人们学习和借鉴。因此,他成才的弟子虽不多,但由于以上成就而被后人称颂。通过这种训练,学生既掌握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得出新的见解,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科技馆; 创新; 发展动力
中图分类号:G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166-001
科技馆创新势在必行,只有创新才会使科技馆具有新的生命力,只有创新才会使科技馆事业不断蓬勃发展。
一、创新的必要性
1.创新是科技馆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技馆是科普教育的主阵地,是以展览、培训、实验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体,其中展览教育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科技馆工作人员要强化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充分利用科技馆这个科普教育的主阵地结合科技馆的特点与优势,完善已有的,并开拓新的教育形式。
2.教育形式创新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意义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为科技馆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内容和手段,使科技馆教育形式从单一展览教育发展为包括科普旅游教育、科普剧、科普影视教育等多元化教育形式。科技馆教育形式的创新可以改变已往的教育活动方式,使观众从被动的看、听转为主动的观察、思考、动手与探索,以达到其真正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使观众真正了解和学到一些科学知识,提高观众科普教育的受益程度。
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而继承则是继续做前人留下来的事业,两者是延续和发展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次创新都是对过去的摒弃和完善。
二、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创新符合时代要求的科普内容和形式
科技馆在从事科普活动中,要提高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科技馆接受科普教育,必须注重科普活动的交互性,在科普形式和内容上要有创新意识,善于抓住公众的心。
1.抓住重大科技事件的时机搞科普
例如:利用“神舟”5号载人火箭顺利发射成功这一事件,向公众介绍航天飞行的基本知识和人类载人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另外,结合国际性和国内节日,如“地球日”“环境日”“科普日”“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等,与社会各界合作,开展科普活动。通过这些科普活动,营造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2.利用名人效应搞科普
例如:江苏科学宫曾经组织的“大小院士见面会”活动,邀请几位著名的科学家与青少年畅谈,其意旨是让青少年与这些著名的科学家零距离接触,学习科学家的高尚品质,树立爱科学、崇尚科学的风气。
3.利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于旅游休闲之中的一种创新的科普形式
科技馆作为旅游的景点之一,将科普融入休闲娱乐之中,既满足了旅游者修身养性,又使他们在休闲之中了解科学知识。这无疑充实了旅游的内涵。
4.与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大众媒体合作,宣传科技知识,扩大科普范围
如与江苏电视台少儿频道《聪明大发现》栏目合作开展科普宣传。
5.开展馆际交流,邀请国内外优秀科普展览在科技馆展出
如:江苏科技馆与浙江舟山海洋科技馆合作,引进该馆500多件海洋生物标本及相关图片资料,在我馆展出一个月,吸引了众多青少年朋友前来参观。
6.为科技爱好者提供一个科技动手园地,组织交流,讨论问题,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
如:江苏科技馆《科学小玩家俱乐部》与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联合举办的航模、船模比赛等活动,这样既不断丰富科技馆科普活动,又鼓励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三、树立创新意识 提高科技馆科普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科技馆人担负着科技传播的重任,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科技馆科普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是促进科技馆事业发展的根本。
1.营造一个培育创新型科普人才的良好环境
由于历史和现实主观及客观方面的原因,在科技馆界,科普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还普遍欠缺。首先是创新意识淡薄,不知道如何去创造性地开展科普工作,其次是知识结构不合理,受我国高等教育严格分科、分专业的影响,知识面相对狭窄。这样的科普队伍很难满足现代化科普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加强科普队伍建设方面,科技馆一定要打破旧的科普运行机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1.1必须改变过去仅重视政治理论和思想修养,忽视科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培养的状态。加大对科普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举办各类短期研修班进行计算机、外语、经济、法律、教育心理学、科技知识等学科的专业培训,培养他们广博的科技知识水平和二次学习能力。
1.2建立完善高效的创新机制,引进竞争机制,创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宽松环境。对创新的科普成果大力宣传,敢于表彰和奖励。鼓励、调动技术人员研制开发新展品和探索新的科普项目的积极性。
2.科技馆人应重视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提高科技馆科普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除具有合理的管理机制外,最根本的一条是每一个科技馆人都要有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往往要比缺乏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因此,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做到:
2.1加强学习,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的同时,自觉地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2.2留心观察,勤于思考,随时注意身边的事情和相关事物的发展变化,善于利用和开发身边事物与科学知识的联系,从中提取可能蕴含的信息。培养敏锐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和掌握科技馆科普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社会性。
关键词:产品创新;知识集成;模型;机制
新产品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新产品开发是创造性思维和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在对企业产品创新的研究中,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甚至有学者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质就是知识向人工制品或服务的转化以及新知识的生成过程。”对于要求必须包含原创性的产品创新,知识所占的地位更加突出。因此研究知识集成对产品创新管理和企业的知识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知识集成的研究,国内外已出现不少知识集成的提法,都认识到了知识集成在系统集成制造系统中的重要性,特别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使用和发展,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并行工程、敏捷制造技术的运用,信息集成、过程集成、企业集成等这些系统集成的关键都是以知识集成为核心。但到目前对知识集成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企业知识管理层面,还缺乏结合产品创新研究知识集成问题。本文具体探讨了产品创新中的知识集成方法问题。
1 产品创新知识集成内涵
集成从管理角度来说是指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各种知识不是简单地汇聚在一起,关键在于集成包含了主动性的选优行为,体现了经过有目的、有意识地比较选择,各种知识既能够发挥各自最大优势,相互之间又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这样一个统一过程。可见,产品创新过程的知识集成是主动寻优的过程。由此,对于产品创新管理中的知识集成是指在创新系统的整体性及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下,对分散在企业或企业间的、存在于企业员工的头脑中的有关产品开发知识、管理知识等依靠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运用有关知识集成手段、工具进行知识集合、汇聚,进行最优匹配,实现知识的激活创造,产生新的知识过程。
2 面向产品创新的知识集成方法模型
产品创新本质上可视为诸多具体业务过程的集合,它有输入、有输出,也有相应的受众对象。如果从知识的视角来看这些业务过程,就是要确定在业务过程中的各个决策和行为点是如何得到知识支撑的。具体来说,“输入”和知识资源密切相关,由它可以决定“谁”提供知识和提供“什么”知识。而“业务过程”则视为知识的处理过程,生成“输出”给相应的对象。“输出”则是企业给外部或内部的相关对象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根据我们对知识管理的理解,知识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由知识内容,通过知识活动,创造知识价值”的过程。因此,产品创新过程中的“输入”、“业务过程”以及“输出”正对应着知识意义上“知识内容”、“知识活动”以及“知识价值”,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内生匹配性,见图1。
产品创新知识集成的核心是实现知识过程与产品创新过程的融合。即实现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人、知识与过程的集成,实现知识、人、知识过程与产品创新过程的动态匹配。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面向产品创新的知识集成包括知识主体集成、知识内容集成和知识活动集成三个维度。由此,我们构造了知识集成模型,见图2。它一方面要求实现知识主体、知识内容、知识活动任何一维的完全集成;另一方面又要求知识主体、知识内容、知识活动之间的相互融合匹配以实现其过程整体集成。最重要的是所有三个维度的集成都必须融入到产品创新过程中去,以实现知识过程与产品创新过程的完全集成。
2.1.1 知识挖掘
知识挖掘就是借助搜索引擎从知识库或知识网络中提炼出的有用的、扼要的知识,既包括以文档形式存在的显性知识,又包括以个体存在的隐性知识。获得有用和扼要的知识是知识挖掘的根本要求。知识挖掘最终是将产品创新所需知识通过内部和外部的联合与补充,将各种知识汇合成创新体内部的知识网络。为产品知识创新提供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为知识提升和知识拓展创造机会。
2.1.2知识整理
知识整理实质为一种优化选择过程。这种优化首先表现在按一定的知识主题对挖掘来的知识进行需求检查,摒弃那些与待开发产品领域知识关系不大或者已经是企业中相当成熟的知识,获取那些行业的领先知识和企业欠缺的知识。其次将传递过来的知识与产品创新组织原有的知识系统进行匹配比较,摒弃那些不符合发展趋势的旧知识和那些经过论证不能为产品创新服务的新知识,将挑选出来的新知识融合到项目组去,实现知识的创造性集成汇聚。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优化选择具有动态性,应根2.1知识活动集成――MSSI模型
从知识过程的活动来看,表现为一种知识的投入-知识的转化一知识的创新的无限循环过程,这是任何一处都不能打破的知识链。具体到产品开发来讲,这条链包括知识挖掘(knowledge mining、知识整理(knowledge sorting、知识共享(knowledge sharing)以及知识创新(knowledge innovation)等知识活动。产品创新知识活动集成就是在产品创新业务过程中,保证知识获取、整理、分享与创新这些活动快速、高效地循环以实现集成。即知识集成的知识活动集成MSSI模型。
据产品创新发展进程对知识的需要而实施相匹配的选择。
2.1.3知识共享
实现知识在产品研发项目组内共享是知识创新的前提。郭斌认为,新产品开发团队内部知识共享主要通过三种机制来实现。首先,可以通过正式扩散机制来进行。新知识通过编码和学习过程转化为组织内部的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通过正式性组织完成它的扩散和转移过程。其次,也可以通过非正式扩散机制来完成,它与前者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所不同的是知识的扩散和转移通过非正式组织的交流过程进行的。Koskinen等的研究表明,缄默知识最有效的转移途径是面对面的交流(face to face),这种方式能够在信息发出之后迅速得到反馈,从而更有利于团队成员更加明晰地理解对方的意图,保证了缄默知识传递和转移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再者,知识共享过程也可以通过建立组织的联结知识来实现,这使得组织内部成员能够通过这些联结知识来查询和使用知识库中的知识存量。
2.1.4知识创新
创新知识的出现有赖于创新组织把融入产品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加以有效的整合。知识创新可通过以下两种整合方式:其一是知识的重组。系统科学告诉我们,同样的要素由于组合方式不同,其功能是截然不同的。把来自企业内外已实现共享的知识资源加以规划、整理和重构,创造出满足产品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其二是知识激活。由于创新多出现在知识与
知识的交界处,不管何处,只要知识和知识相联系,知识的激活是不可避免的,新的结合将自发产生,直至产生更多新的知识。在产品开发组织中,知识要素流动加剧,各类知识相互碰撞的概率增大,就为知识的彼此激活创造条件和机会,形成原知识系统所不具备的新知识。并由此形成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
2.2知识内容集成――SECI模型
从知识创造过程的内容来看,主要表现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产品创新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动态集成。根据野中的知识转换过程模型,产品创新过程中知识集成包括四种集成模式:隐性知识之间的集成;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集成;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集成;显性知识之间的集成,即SE-CI模型。
2.2.1隐性知识的集成
隐性知识的集成,即知识在员工之间的转移、共享和集成。产品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隐性知识的集成,隐性知识的集成的关键是如何促使个人积极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为集体所共享,这一过程实质上是知识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过程。
2.2.2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集成
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集成,即将个人头脑中的经验和诀窍总结出来,并进行集成。由于隐性知识通常难以表达,因此往往通过隐喻、类推、丰富地语言想象、故事、可视化工具、模型、图标等支持转换,将人的直觉或心灵顿悟表达出来,实现知识从人到组织的转移和集成,是知识的外在化(Externalization)过程。
2.2.3显性知识之间的集成
显性知识之间的集成,即对不同的显性知识进行综合化和系统化处理,使其更有序化,有利于搜寻、查找,如关键词的准确定义等。这一过程实际上是综合化(Combination)的过程。
2.2.4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集成
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集成,即通过学习和利用先进的知识传播工具将显性知识转化为头脑中的知识。知识从组织到人的转换,这实际上是一个知识内在化(Intemalization)的过程。
知识创新过程便在组织中知识的动态转化之中发生,成员之间丰富的隐性知识可通过社会化过程促进知识的创造;而外在化过程可从模糊知识中引发出新的显性知识,让知识更加具体化;组合化过程则通过对显性知识的整理、重构、组合、分类也可创造新的知识;最后内在化过程可丰富、延伸、调整成员的隐性知识,以推动知识创新的下一个循环。
2.3知识主体集成――ITOI模型
从知识创造过程的主体来看,表现为个人(indi-vidual)、团队(team)、组织(Organization)和组织间知识(Inter-Organization)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的集成,以个人所具有的知识为起点,向小组、组织全体、组织间过渡,不断地扩散集成。即知识主体集成的I-TOI模型。
2.3.1个体知识集成
员工个体层面的知识集成,是个体在和其他个体以及组织环境的联系中,通过SECI过程不断地认识、获取和积累知识,实现知识在时间和空间积累。
2.3.2团队知识集成
团队是由多个不同的个体组成的开放系统,团队可以不断从其项目成员进行其自身层面知识集成的SECI过程中获取知识。在不同的团队成员之间共享的观察、模仿和实践可以通过社会化的方式构建共享的知识集合,这个知识集合既不被任何个体拥有,也不被共享的所有权模式拥有。这种隐性知识集合具有团队特征。相似地,当团队运用隐喻、类比和模型表示其隐性知识时,就会产生团队共享的显性知识集合,从而发生团队层面的外部化过程。通过正式推理、逻辑推理和对话方式对显性知识的合并赋予团队汇总组合的能力。当知识与实践和经验紧密相关时,知识就会变得具有高度独特性、个人化和主观性,此时就会发生团队层面的内部化过程。除此之外,团队还可以通过从与较高层面的历史联系中获取的有利因素激发知识积累过程中的SCEI过程。这些系统构成团队的组织层面环境和组织之间层面环境。
2.3.3组织知识集成
在公司和组织层面可以发现和上述层面相似的现象。组织作为一个系统,由许多子系统、团队组成,而这些团队又由许多不同的个体组成。组织与其所处的环境持续相关,这又使得组织可以从更高的系统――组织之间层面获取知识。另外,组成企业的团队和个体从自己的知识集合中不断为企业提供了有利因素,这些因素丰富了组织知识集合,并且激发了组织层面的知识SECI的集成过程。
2.3.4组织之间的知识集成
组织所处的环境包括许多主体,例如客户、供应商、政府、公共部门等,组织和其环境之间的联系不断为组织之间的知识SECI的集成过程提供刺激和知识。由此可见,宽泛、一般的环境也会进行知识的SECI集成过程。这是基于子系统不断地积累的知识。
3 面向产品创新的知识集成方法特点
人是知识集成的主体。人是知识管理中最根本的因素,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从产品创新流程来看,员工既是知识的产生、开发者,又是知识的转移、应用者,对知识的不断需求和渴望,使知识的产生、开发、转移和应用整个知识生产过程循环进行。知识集成过程是知识生产、开发、转移、应用、共享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即只有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积极性才能有效的实现知识集成。从实现知识集成的构成要素来看,都离不开人的主体。
集成体现的是全方位开放状的动态格局。在知识集成过程中,根据产品创新进程的需要,面向企业内、外环境不断吸纳更新自身的内涵形式,可以说,集成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吐旧纳新的运动过程。
顾客导向。无论知识是作为资源还是商品,其最终都必然要体现在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上,其载体必然是产品或服务。因此知识创新本质上也属于技术创新,应体现为顾客导向。
面向任务性。知识集成以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为价值取向,就是要通过各种知识集成手段,合理运用企业内部的知识资产和外部知识,以实现更有效地快速开发新产品。
实践证明,运用TRIZ理论,可大大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并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它能够帮助我们系统地分析问题情境,快速发现问题本质或者矛盾,它能够准确确定问题探索方向,不会错过各种可能,而且它能够帮助我们突破思维障碍,打破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觉分析问题,进行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的系统思维,还能根据技术进化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帮助我们开发富有竞争力的市场和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2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在课程中设置TRIZ理论
为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了认识TRIZ理论,让学生通过学习TRIZ理论创新的原理和方法,为学生奠定创新的方法理论基础。针对中职学生特点,应从应用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实例入手,分析TRIZ理论解决问题所依据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介绍矛盾矩阵和40项解决原理,物质一场析与76项标准解答等工具。其次,通过开办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创新动力。现在的中职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低下,不敢大胆创新。让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有很多,其一是他们在学习能力差,更不可能去想办法进行发明创新。因为从课本知识到创新作品,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仿佛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我校于2010年给学生开设了“创新思维培养”的第二课堂,邀请精通TRIZ理论的相关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开发培养,通过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创新的乐趣,认识到创新就在自己的周围,认识到创新人人都可以尝试去做,从而增强了中职学生大胆创新的自信心,使TRIZ理论在今后教学中的运用奠定基础。
3TRIZ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TRIZ理论,通过教与学,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习惯。(1)教学内容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近年来,我校逐步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将课程模块化、系统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将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不断完善具有我校特色的行动导向教学体系课程。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创新知识,鼓励引导学生多用创新的方法去收集资料、实施计划等,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在理性和感性认识得到充分利用,达到了让学生“做中学”的教学目的,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多运用创新思维和方法,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到位。例如,在教学《市场营销》这一课程时,我通过列举提前的行动、球面化——曲线化、不足或过度行动等创新原理在相关营销知识方面的例子,让学生在课堂上深入简出地理解TRIZ理论知识,并让学生对TRIZ理论进行思考、讨论,拓展拓宽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从而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单纯的“传教者”转换为“促进者、引导着、合作者”,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积极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用的观点、创新的精神去检查、评价,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评价环境。例如,在《推销实务》教学过程中,根据实训的项目或设计的内容创设问题,启发学生依据TRIZ理论的方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原创性的问题,按照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原则和程式对所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技术和物理矛盾的阐述、矛盾短阵描述等,把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原则和程式对实际应用中出现的关键问题进行多方面分析和描述,并从根本原因分析,提出TRIZ理论创新原理解决方案。从而把TRIZ理论很好地运用到该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4TRIZ理论在课程设置中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新时代新要求,各种创新被摆在了重要位置。加强教学创新,必先审视教育自身,科学发展在日新月异而我们的教学内容却不能与时俱进,新酒仍用旧瓶装的现象,制约了教学创新的又好又快发展。加强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不要忽视教学内容的更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本文结合教学体会进行举证。
关键词:新课改 教材更新 教学创新
新世纪已拉开它那千年帷幕,展现出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特征,竞争核心也转移到层次更高的创新能力竞争上。它呼唤有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实践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审视我们的教育不难发现在科学与教学上双轨不同速;从小学开始便一步到位,进校就是拿出书本,学习现成的理论。知识更新慢,获取途径单一;中间缺少了质疑、假想、实践等知识的发现、发掘环节。这种现状下要实现知识的再发现、技术的再革新可以说是缘木求鱼,要得渠清如许,须源头有活水。
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一个教材版本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试点地区有了相对的选择权,能够根据自己地区的特点、实际编写和选择不同版本的教材。百家争鸣才能异彩纷呈,原本不错的设想实施起来却是很不容易,不同版本教材的优、缺点逐渐呈现出来:有的版本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强调“再现知识的发现过程”,知识的系统性得到了保障,但受容量所限,在知识点的深刻性和完整性上必有取舍。有的版本在知识点上注重完整性、深刻性,而知识的系统性被割裂,鱼和熊掌确实难得。试验教材在编写时过分突出自己的特点,大有和原来教材彻底决裂的趋势,找不准传承和创新的结合点。一些地方是必须要改动的,但一些该统一的内容必须要统一。“甘薯”在不同的地方可以叫“地瓜”、“红薯”等,但它的学名只有一个。一些概念、名词统一起来未尝不是好事,尤其是对初学者,对他们将来学业的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教材知识在各学段的衔接不到位。有些知识重复,有些后学段用到了而以前却没有学习体验。分子遗传学内容较深奥、突兀,学生接受起来困难很大。高中教材在知识的延续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有些地方做得欠缺:过于尊重知识的发现过程,没有很好地利用初中所学,也没有很好地结合时展和科技进步。如“基因”这个词在学完分离规律后才出现,授课时老师一会儿“遗传因子”一会儿“基因”,给教学带来很大麻烦。学生已经知道这个概念而且耳熟能详,也知道孟德尔豌豆实验中“遗传因子”就是通常所说的“基因”,教材完全可以稍事说明就直接用基因这个概念了。
即使同一教材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有很多,有了创新的教学内容,才有创新的教学行为。多年来我们一直高喊教学创新,但是很多工作浅尝辄止,口头上的东西多,落实在行动上的少。不是缺乏创新土壤,而是缺乏创新的种子。教学内容更新的滞后,禁锢了创新思维的发展。甲型h1n1流感病毒携带有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基因片断,同时拥有亚洲猪流感和非洲猪流感病毒特征。这些就很难用教材中的内容来解释。(1)最初对基因的定义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流感病毒的核酸是rna,从最初的定义来看h1n1病毒的遗传物质不能叫“基因”。(2)由于病毒没有染色体,其变异方式肯定不是染色体变异,同时它又不能进行有性生殖,不符合通常所说的基因重组。一般来说病毒的变异方式只有基因突变,而且这种突变是点突变—— 只是碱基对的改变,应该不会有其他病毒的基因片段,这显然有悖于现实,因此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再拘泥于成规。甲型h1n1的最初来源应是基因重组,就像格里菲斯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那样,发生了非真核生物之间的基因重组。只是人、猪、家禽共处的时间已很长,该病毒出现的如此突然,变异的幅度如此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当前令人恐惧的超级细菌的产生可能正是这方面的原因。“基因”、“基因重组”等概念也应该与时具进作出相应的调整了。
生命科学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生活休戚相关,不缺乏兴奋点和创新的切入点。教学内容应时时、事事孕育创新,存在质疑的地方要加强讨论,形成共识,给出明确的结论或说明。目前对水的跨膜运输方式的共识是“自由扩散”,但是学生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储备后提出:生物膜的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水分是不能自由扩散的。这样通过分子间隙的水量应该很少而且速度也不会很快。“单纯的自由扩散”是很难用课本上的内容来解释的。这样的问题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也困扰了师生很多年。即使2003年peter agre教授因发现水通道蛋白(aquaporin)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膜内在蛋白质”,“形成的专门输送水穿膜通道,存在于红细胞和肾组织中,极大地增加膜的水通透性。”这些知识教材
编辑整理本文。
中提及的很少,原本公认浅显的内容反而成为知识障碍。
在普及和传承科学知识时严谨性不能大而化之,深、广度的定位不但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而且也要遵循知识自身的内在规律。2008年高考山东卷—— 理综第一题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用非酶法处理后, 加入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或班氏并加热,出现砖红色。该成分是:(1)糖脂;(2)磷脂;(3)糖蛋白;(4)脂蛋白。“用非酶法处理”给出信息:不考虑外加物质(蛋白质)影响,双缩脲试剂颜色反应检测蛋白质;斐林(或班氏)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糖选出c选项“糖蛋白”。本题在命题立意上属于容易层次,但是程度好、思维缜密的考生会发现糖蛋白上的糖不是可溶性还原糖,糖蛋白(glycoprotein)是分支的寡糖链与多肽链共价相连所构成的复合糖,这与他们掌握的“多糖不具有还原性”相矛盾。送分题送不出去,这些现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考虑可能有不同说法,使学生大多认为生物学难学。在教和学中学科特点要尊重,但是其科学性质和地位是不能打折的。“怎样教”是我们刻意钻研的,“教什么”同样需要深入研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在大谈方法革新时,不妨考虑除了技术上的改进,还有原材料选择上的革新,用两条腿小跑总比单腿跳得快!加强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不要忽视教学内容的更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考题真题汇编[z].
1 研究背景
协同创新多为(组织)企业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各独立的创新主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内在动力,通过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和多样化协作。在政策引导、项目扶持以及制度的保障下,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工作得以有序开展。目前,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主要存在资源获取难、跨学科、信任感缺失、跨系部交流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因此建立协同一体的、无所不在的知识服务体系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图书馆必须及时调整服务模式,研究用户的需求变化,转变观念,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同时,高校图书馆要创新和整合知识服务模式,建立协同创新知识服务体系,拓展服务范围,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以推动科研创新及服务水平的提高。
2 开展知识服务的必要性及研究现状
2.1 必要性分析
2.1.1 发展趋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也有了新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原有的以单纯文献传递以及提供印刷实体藏书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其服务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必须创新服务方式,开展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指从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按照人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炼知识,并用来解决用户问题的高级阶段的信息服务过程。这种服务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面向知识内容和解决方案的服务。知识服务是以对互联网信息进行搜索查询为基础的,它可以为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目前,实现知识服务的方法有情感互动、真人图书、知识网格、微书评、知识博客、知识地图以及学科导航等。
2.1.2 平台与系统。图书馆服务平台中的个性化定制模块是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主要的应用平台,但该平台缺乏高效性和实时性。相比而言,国外在这方面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以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为例,该馆在应用信息传递空间(Touchdown Suite)平台中嵌入知识服务,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图书馆知识服务平台。
2.2 研究现状
目前,有关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王秀红等提出了一种基于情报和知识服务的协同创新驱动模型,其建议在需求分析、提供情报、情报分析的基础上提供知识服务;创新团队应利用情报和知识进行决策、创新,并将成果转化为论文、专利、产品等;成果转化后再次被收集、分析、加工,提供给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利用这些反馈和评价来不断调整决策,形成一个循环的知识服务模型。聂峰英对基于协同创新的图书馆知识服务联盟进行了探索,提炼出了不同的协同创新主体的需求特征以及图书馆可以提供的知识服务,这为图书馆面向协同创新的知识服务指明了发展方向。二者主要从宏观角度探讨了面向协同创新的知识服务模型、运作模式等。笔者拟从普通地方高校创新用户的需求特点和高校实际情况出发,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面向协同创新的知识服务优化策略,为普通地方高校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提供思路和建议。
3 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优化整合策略
3.1 知识服务需求分析
读者的建议和意见对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非常重要,高校?D书馆每个学期都应该围绕信息资源建设、读者服务及管理、图书馆环境建设等主题召开读者座谈会,听取读者对知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笔者收集并分析了部分高校图书馆最近两年的咨询服务内容和走访记录,经整理归纳后发现,咨询以及走访所涉及的主要用户需求归纳起来有:资源本体需求,决策性信息服务需求,科研、教学的融入性知识服务需求,信息咨询与信息素养的提升需求,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需求。
3.2 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SWOT矩阵分析
笔者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协同创新知识服务中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并以SWOT分析法的方式呈现出来(见表1)。
3.3 整合策略
3.3.1 构建基础创新资源。高校图书馆应构建具有创新特色的资源,以此来丰富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建设知识地图和机构知识库。高校图书馆可以全面保存、整合、收录学术成果,建成机构文库,使读者可以按照成果层次、成果名称、研究方向、学科专业、系部、姓名等进行多途径检索,实现快捷访问,获得重要信息。②在高校图书馆网页的显著位置设置导航,宣传重大专利、科研成果,方便读者查找。③在高校图书馆首页提供地图链接,介绍相关专家的情况等。④馆员及时统计分析。高校图书馆通过合作建设、自建、购买等方式,配备企业行业信息库,在首页企业行业动态。
3.3.2 培养馆员,组建知识服务团队。目前,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服务能力、学历层次高低不一,由于新资源、新技术、新媒体发展迅速,馆员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增强服务效能,因此提高馆员素质非常必要。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馆员的知识和技能:①对馆员进行继续教育,提高馆员的能力和素质。②高校图书馆应制订激励措施,鼓励馆员进行在岗学习,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③高校图书馆应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学科馆员、专家、教授等组成跨部门、跨学科、多层次的服务团队。④加强团队成员的协调合作,履行服务用户的承诺,挖掘服务创新点,提升服务质量。⑤引进综合业务水平高、具备多学科背景的人才。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应与相关科研部门和院系进行协作,明确中长期目标和发展模式,建立激励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
3.3.3 开展嵌入式个性化知识推送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以构建嵌入用户信息环境的服务模式,及时了解用户科研活动、生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开展个性化知识推送服务,进而为科研人员改善科研流程提供决策支持。馆员可以深入企业一线或科研院所,直接与用户开展沟通交流,全方位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资源;也可以通过微信等新媒体构建交流平台,与科研人员或企业团队通过微信开展交流互动活动,将学科服务嵌入用户沟通渠道中,促进学科知识的传播与共享,提升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时效性。馆员要对重要科研领域的学科资源进行整合归类,采用持续跟进的服务方式,根据科研活动进程开展知识推送服务,拓展学科服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