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循环利用体系范文

循环利用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环利用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环利用体系

第1篇:循环利用体系范文

[关键词] 水资源 循环经济 再利用 意义

1 前言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危机”日益显现,人们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也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起初人们对水资源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运动规律,即着重于水资源自然属性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技革命,使人们对水资源的研究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逐步从水资源自然属性的研究过渡到水资源社会经济属性的研究,从社会经济系统的角度广泛开展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这些研究领域包括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水环境安全的研究、水权水价的研究、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研究等。

2 水循环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2.1 水循环经济的概念

水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先进的水资源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建立在社会水循环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按照水资源节约、水环境友好的原则,使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始终贯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重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并以完善的制度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为保障,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减轻和降低污染,从而实现社会发展的最终可持续性。

2.2 水循环经济的特征

根据水循环经济的定义,通过传统水资源利用模式和水循环经济模式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水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2.2.1发展目标上追求效率、效益和可持续的统一性

水循环经济模式在发展目标上追求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效益和可持续性三者的统一,要求水资源利用模式必须按这三大目标进行重新构建。

(1)效率特征要求水资源利用注重节水,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减少用水过程中的损失、消耗和污染,高效利用水资源。

(2)效益特征表现在中观上水资源配置的高效益,要构建节水型经济系统和节水型社会系统。

(3)可持续性是指水资源利用充分考虑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是水循环经济模式追求的最高目标。

2.2.2管理环节上追求供水、用水和排水等环节的健康循环

发展水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提供健康的水资源生存环境,水循环经济要求水资源利用的各个环节和途径都应追求健康循环,且贯穿于整个水的社会循环过程中。水循环经济需要贯彻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输入端的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在供水环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水资源量,即用较少的水资源投入满足既定的生产或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做到节约水资源和减少污染。

过程控制的再利用原则(Reuse)。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从上一工序或过程排出的水资源能够直接为下一工序或过程所用,水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多次重复利用。

输出端的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污水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废水。

2.2.3利用手段上追求科学技术、经济与行政手段的一体化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水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多目标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

有效的经济政策是水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必要保障。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充分利用价格、税收和财政等各种经济手段,实现符合水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3R原则。

法律和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可以有效地推动水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是所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是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管理手段上的重要特点。

3 水资源再利用模式

水资源再利用模式的选择体现在水循环体系的各个环节之中,包括供水、生产和生活用水、污水资源化、雨水利用等。其目的很清楚,一是节水,减少对自然水资源的索取;二是减少排放,减少对自然水生态的扰动。水资源再利用模式在人类实践中早有应用,如节水器具,节水的绿色建筑,还有各种中水的回用等。总体来看,对这些模式的研究和分析还不够深入,没有更好地提炼总结,尤其是从经济学角度的分析还有待加强。

3.1节约用水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采用大漫灌的灌溉方式,用水量大,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可见,我国农业节水潜力相当可观,应大力研究和分析农业节水模式,通过节水灌溉和节水农业相结合的办法实现农业节水。要加强对工业行业节水的经济学研究,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达到水资源节约利用和水环境污染控制的目的。在城镇,要加强水的循环利用研究,控城镇生活的用水浪费,减少城市给水管网和用水器具漏水损失,充分发挥节水的潜力。要研究和分析各种节水模式的成本和效益,通过成本和效益的比较,选择最优的节约用水模式。

3.2清洁生产模式。近年来,世界上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广泛采用循环利用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由于采取这一措施,20年来,日本和德国的工业用水的数量没有增加。美国钢铁业在每吨钢需要的280 t水中,只有14 t是注入的新水,其余用的都是循环水。至2000年,我国工业废水的重复利用率已经达到70%以上,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90%~95%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根据我国目前的工业用水效率预计,2020年我国工业的年用水量将由现在的1100亿m3增加到2000亿m3,增加用水量约1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工业用水过程的研究,多角度地选择清洁生产模式,改进工艺和流程,进一步提高多次重复循环用水,提高用水的效率。

3.3污水资源化模式。工业废水资源化的观念是对传统工业废水末端治理的革命,是工业废水治理的努力方向;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可以考虑变集中处理为分散处理,分散处理的主要场所是居民住宅的屋顶。通过在城市建立中水系统,将生活、生产污水处理之后再次使用,从而节约大量的日常用水。经处理过的回用中水,主要可用于冲厕、体育场馆、高尔夫球场、浇灌花草树木、清洁道路、清洗车辆或基建施工、设备冷却、工业用水及其他可接受其水质标准的用水。我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遭到污染,城市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以每年6.5%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20年城市污水产生量将达到600亿t以上。因此,污水资源化应是我国21世纪城市水循环经济的着眼点,需要大力研究污水处理技术水平和污水资源化应用的方向。

3.4雨水资源化模式。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极度缺水。按可利用水资源统计,当地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用量只有110 m3,是全国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有量(720m3)的15.3%,是世界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有量(2970m3)的3.7%。目前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有近1000万人的饮用水极度困难。数百年来,西部地区居民积累了丰富的雨水汇集和利用的经验,使他们得以在这里生存。面对发展的需要,这种传统的集水方式受到了资金短缺的制约。为此,今后需要大力开展对西北地区雨水利用方式、雨水利用投融资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3.5海水淡化模式。我国拥有1万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管辖区,海水利用和淡化是解决淡水紧缺问题的有效途径。据测算,中国城市的用水中约80%是工业用水,工业用水中约80%是工业冷却用水。如果能够用海水替代现有工业冷却用淡水总用量的30%,就可以使沿海城市节约近20%的淡水资源,同时减少冷却水对环境的污染。我国的海水淡化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今后,需要加强对海水淡化技术、海水对工业设备的腐蚀、海水淡化成本与效益、海水淡化产业化等方面的研究,使海水淡化利用成为我国解决缺水问题的重要选择之一。

4 水资源再利用技术的创新

“节流”与“开源”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两个主要途径,在水资源供应不断减少的今天,其核心在于水的循环利用,即通过污水资源化、雨水资源化、节约用水等措施,增加水资源的间接供应,尽量减少水的使用量,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无效需求,减轻供水压力,还可以相应减少污水排放和污水处理的负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此,循环用水可以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战略措施。循环用水需要采取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等各项综合措施,特别需要不断更新的污水处理技术、节水技术与设备的支持。

技术创新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系统目标,考虑系统内外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各种可能得到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比较,不断研究和寻找新的最佳方案。对水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研究,主要是从事技术科学的学者,要将水循环经济的理念与思路引入水的供应、输送、使用、排放、处理和回用等过程中,通过对循环过程中水资源消耗、水循环利用、污水处理、水污染排放的分析,提出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工程流程或技术建议。

例如,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各用水部门与行业都存在节水技术与相关设备;在污水处理厂,要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利用,必须不断更新处理设施和技术,以提高污水的处理水平;同样,要实现污水的循环利用,需要对饮用水、循环水的管道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还需要考虑不同技术项目的成本与效益,如引入新的生产流程与工艺所需要的投入及预期产出。从企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来看,还要对比分析采取水循环技术的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从而确定水循环技术的可行性。这些工作,需要根据各地的水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对各类循环水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系统的分类,并提出相关的技术识别评价指标,为水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5 水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及经济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水资源分部门管理的体制,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等分割管理,水资源的分割管理导致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推萎扯皮、管理效率低下等诸多弊端。随着社会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不少地区的水短缺和水污染等水问题日显严重,传统的水资源分割管理模式越来越成为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加强水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机制问题的研究是实践水循环经济工作的突破口,更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迫切要求。水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机制的研究包括循环水权制度的研究、循环水权交易市场的研究、循环水价的研究、水循环经济政府财政和税收的研究、有关循环水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研究等。

6 结论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迫切需要在包括工业、农业等在内的各个领域引入水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与技术。通过水循环与资源的回收,不仅可以节约水和资源,减少对环境的依赖,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排放,保护环境。因此,建立水循环经济与水资源再利用体系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王晓昌,张荔,袁宠林,等.水资源利用与保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2篇:循环利用体系范文

[关键词] 循环系统疾病;静脉留置针;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1(a)-100-02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输液器材,20世纪60年代已在欧美国家普及应用[1]。近年来,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不断扩大,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病情复杂多变且静脉输液处置较多,长期治疗,反复穿刺,血管条件较差。合理应用静脉留置针可以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有效地满足输液、抢救的需要。然而,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中常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如感染、堵管、渗漏、静脉炎、栓塞等。我院通过对201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给予必要的护理措施,使并发症大大减少,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2~4月,我院循环内科病房共留置静脉针201例,其中,男130例,年龄39~83岁,平均(49±3.5)岁;女71例,年龄42~73岁,平均(44.3±2.9)岁。

1.2方法

1.2.1材料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Y”型封闭式两通留置针,型号为24号或22号,留置针胶布选用3M小贴膜。

1.2.2穿刺部位的选择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的血管,避开关节及皮肤不完整的部位。

1.2.3穿刺前准备检查留置针并将留置针与输液器连接后排气,备用。护士应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讲解使用留置针的目的和优势。

1.2.4穿刺方法用2%碘伏消毒穿刺部位皮肤。穿刺前检查留置针,调整穿刺角进行穿刺,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右手固定针芯,左手向穿刺血管方向推进塑料套管完全进入静脉,松开止血带,左手固定塑料套管,右手拔出针芯,证实回血通畅后用3M小贴膜固定,并注明穿刺日期和时间。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老年患者血管脆性大,弹性小,特别是外周静脉充盈不佳的患者,此穿刺方法,即见回血后只推进塑料套管,不推进针芯,能避免刺破血管,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

1.2.5固定用3M小贴膜固定留置针套管,将钢针留置套管内。为防止血的溢出,用中指按压血管内套管的尖端,阻断血流,同时用示指按压套管后座,将钢针从套管抽出。连接输液管,调节滴数。

1.2.6封管输液完毕后,0.9%的生理盐水5 ml注入肝素帽内。注入时边退边注。因为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多伴有血黏度的增高,为防止肝素封管液对疾病治疗产生影响,故暂未用肝素液封管。对于超过12 h未应用的静脉留置针要用0.9%的生理盐水5 ml 每日2次推注,方法同上。对于应用甘露醇等高渗药物后,应用0.9%的生理盐水冲管后再封管,以减少高渗液体对局部组织的刺激。

2留置针护理要点

2.1防止静脉炎

静脉操作时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避免对一条静脉反复穿刺,血管内壁的机械性刺激可增加静脉炎的发生。

2.2预防感染

在操作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留置期间每天应对3M贴膜及贴膜周围皮肤用2%碘伏进行常规消毒,以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减少细菌滋生。如发现穿刺口红肿应及时拔除,按压至无出血后用2%碘伏消毒穿刺部位,防止感染。

2.3适宜掌握留置时间

常规留置时间国外资料提出的是96 h,我国目前教材中规定静脉留置时间一般为3~5 d[2]。建议输入高渗液体时,留置时间最高不超过3 d,如病情需要可在3 d后更换穿刺部位,以减少穿刺部位肿胀及静脉炎的发生[3]。如果注射药物刺激性小且在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下操作,可适当延长保留时间至7~9 d[4]。

2.4妥善固定

心脏病患者多为老年患者,皮肤松弛、弹性差,除用3M小贴膜将穿刺部位及针梗2/3处全部盖住外,还应加用长胶布将套管针尾翼固定。防止由于意外牵拉致使留置针脱出。对于躁动患者可采用约束带,以避免自行拔管。

2.5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在使用留置针期间,避免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局部肢体受压、肢体下垂等原因导致血液反流,如发现回血,应及时用封管液正压封管。患者在洗漱时用,应妥当包扎套针及穿刺部位,避免局部潮湿,引起感染。加强巡视,发现敷料处受潮和患者出汗较多时,要及时更换贴膜。

3讨论

留置针是先进成熟的技术,静脉留置针的应用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在我国临床留置时受到护理方法和患者自我护理意识的影响,使留置针的保留时间缩短,应用效率下降。石艳梅[5]对100例应用留置针的循环患者观察后报道,由于静脉炎、脱管等原因大多数患者留置针留置时间达不到3 d。这使患者本来就很紧张的的医疗成本大大增加。为保护静脉,减少穿刺痛苦,保障用药治疗的顺利进行,为患者合理使用静脉留置针,我院对201例使用静脉留置针循环患者应用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后发现,本组201例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和提前拔管现象,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因此,对静脉留置针正确使用和必要的护理,可以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的医疗成本。留置时间的保证也相应减轻了护士工作量,利于抢救的开展,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必须加强留置针的应用过程中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计惠民.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75-76.

[2]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2.

[3]庚少英,赵改婷,高荣花,等.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4,(19):3-5.

[4]姜凤荣,包影,初篮.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7(21):55-56.

第3篇:循环利用体系范文

一、湖北省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制约因素

湖北省自然资源占有量极低,环境容量不容乐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发达省份有较大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部崛起的目标与实现这一目标的资源储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1.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较低

湖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产业体系比较完善,但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湖北省的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财政收入较少。2006年,湖北GDP总量为7497亿元,排名全国第12,只有广东的28.9%、山东的34.3%,且差距日益拉大;人均GDP仅为12431元,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省的工业化程度较低,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较为粗放,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产业间关联度低,没有形成相应的产业链,企业和产品缺乏竞争力。

2.资源占有率和利用效率低

湖北省的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人均土地面积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耕地面积仅排名全国第21位,人均水资源居全国第17位,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金属矿产资源除铜以外,其他矿种以中、贫矿为主,共生、伴生矿多,产量不能满足需要。经济发展最为需要的能源矿产稀缺,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很小,人均能源资源不多,能源消耗增长速度较高并呈加速发展态势,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能耗水平大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而且资源重复利用率很低,生产系统呈“开环状”,不能将产品深加工过程中和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废弃物重新投入生产和消费。

3.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湖北省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刻,有关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以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为特征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还处于研究、试点阶段,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法律框架及政策保障机制没有建立,市场化运作模式尚未成熟,绩效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4.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整体发展处于萌芽阶段

目前湖北在企业层面的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没有达到战略的高度和系统的角度。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方面才刚起步,对于如何加强园内企业间的产业链节、进行生态工业链、网的设计、通过副产品、能源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生态系统以达到园区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还缺乏理论指导和规划设计。至于社会层面的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垃圾处理、资源回收利用、绿色消费还处于萌芽阶段,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信息平台尚未建立。

二、湖北省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具体政策

湖北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限制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推动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现。因此,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地方规划、法规、评价指标等政策体系,建立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方面的考核制度和支撑体系,促进湖北省节约型、循环型社会的建设。

1.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要依据国家的宏观政策,立足于湖北省经济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明确湖北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制定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总体战略,制定推动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具体规划,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工作列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2.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鼓励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研究,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发展循环经济省市的成功经验,抓紧制定湖北省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方面的专项法规。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各种节能降耗的行业标准,实行严格的强制淘汰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坚决制止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行为。

3.健全生态税收和经济激励政策体系

政府要逐步完善末端费税、源头费税、排污许可证、贴息或免息贷款和生态补偿措施,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对于生态补偿的力度。要运用各种经济激励政策如减税、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保证从事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价格优势、利润优势、政府购买优先权等。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水、土地、矿产、森林、环境等各种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及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4.建立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要建立面向企业、生态园区和社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和监督制度,建立覆盖各部门各行业的、比较完善的指标考核体系,并切实做好有关经济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工作,以便比较全面准确地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做出定量描述,有效地进行监测、检查和督促。

5.探索绿色经济核算和考核监督制度

要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考核方式,尽快将“绿色GDP”的内容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加强对于经济效率以及单位GDP的资源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污染排放量等指标的考核,将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指标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考核体系,探索建立一套适合地方发展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从决策层面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与些同时,要紧紧围绕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重大问题,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监督制度、强化监督效果,支持和督促各企业的管理部门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事。

6.推动不同层面的试点示范工作

要开展不同层次和模式的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试点示范,在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工作,要在经济活动的三个层面都有所突破,并取得一定成效。如表所示:

7.构建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技术支撑体系

要根据湖北省的产业特点和实际需要,重点发展清洁生产技术、生态工业链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循环型社会技术及物质流分析技术等五大技术支撑体系,确定以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为主的六种技术为研发重点,加大企业的技术开发投入力度,加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加快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运用。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涉及的是全体公民的利益,公众参与是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根本动力。因此,湖北省还要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大力开展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宣传活动,加大公众参与力度,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增强公众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动员和引导公众参与资源综合利用。

第4篇:循环利用体系范文

关键词:低碳城市 生态优先 低冲击开发 循环产业园

1.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低碳城市”规划的内涵

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低碳城市正式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城市建设模式,低碳城市建设,首先就是发展低碳化生态基础设施,增加城市碳汇能力,科学进行空间布局,包括规划、建筑交通、公共设施,增加城市适应气侯变化的能力;第二方面是能源供应低碳化,传统能源结构要低碳,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三方面是产业结构要低碳化,不仅仅是发展低碳产业,也包括传统产业低碳化。

2.倡导生态优先,有限控制城市不可建设用地,引导城市组团发展

2.1保护“生态公园”、打通城市廊道,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2.1.1 保护城市生态格局

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由各种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包括绿道、湿地、雨水花园、森林、乡土植被等,这些要素组成一个相互连接、有机统一的网络系统。

(1)构建“楔形绿地”引导城市大型生态绿地入城

通过保护延伸至城区的连绵山体和河流水系,使之形成嵌入城市建成区的“绿楔”,将城郊自然景观引入都市地区,改善大都市地区整体的生态背景。澳大利亚墨尔本生态思想的引入使城市绿化呈现新的动态如澳大利亚墨尔本于20世纪80年代初全面开展了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的公园整治,并以五条河流为骨骼,连接城市内部的林荫道及公园,组成楔状绿地系统。丹麦哥本哈根(Copenhagen),星状(五手指状)城市发展模式,绿地系统规划注重在“手指”与“手指”间楔入绿地及农田,形成指状布局形态。

(2)在城市建设地区设立环城绿带,限制城市无序蔓延,引导城市组团发展

环城绿带是指在城镇规划建设区一定范围内,强制设置的基本闭合的绿色开敞空间。鼓励在城区人口超过50万的城镇,连片建成区域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城镇密集地区设立环城绿带,限定城市增长边界,防止城市无序蔓延,引导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见图1)。

图1

2.1.2 建设各类生态公园,发挥城市生态效益,增加城市碳汇

设立区域生态公园体系,重点培育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海洋公园,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构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体系。重点保护和维育对区域生态安全体系起核心支撑作用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等大型自然植被斑块,改善城镇密集地区人居环境质量。构建湿地公园系统,保护各类海岸湿地、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划定一些针对某种海洋保护对象的海域、岸段和海岛区,建立海洋公园、海岸公园。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生态公园的多种功能,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适当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见图2)。

图2

2.2 建设绿道网络

自1867年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由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美国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建设以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理论探索与建设实践,绿道网的规划建设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成为世界各国解决生态环保问题、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绿道(Greenway)是线形绿色开放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具有较高自然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各类城市公园、郊野公园、风景名胜区等重要节点在构建城市生态安全网络的同时,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生活游憩空间(见图3)。

图3

2.3 实行绿线管制

将城市内部所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林场、江河干流和主要河涌、大中型水库和湖泊、全市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坡度大于25%的山地以及海拔超过50米的丘陵和高地;以及区域现状建成区外主要的区域通通道或规划的高速公路红线两侧各100米、城市快速路红线两侧各50米、铁路两侧各50米范围内的走廊范围;城市建成区外550千伏以上现有或规划高压线路控制60米的走廊范围,220千伏以上现有或规划高压线路控制35米的走廊范围,以及输油(气)管道控制50米的走廊范围,并以“绿线”和“红线” 形式界定其范围;形成一级空间管治区的布局。

3 建设绿色市政系统

低冲击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从而使开发区域尽量接近于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其核心思想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采取各种手段减轻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和破坏,保持和恢复自然生态。

3.1 推广绿色能源,统筹能源布局

(1)社区层面,能源供给多元化。在城市社区,鼓励和推广新能源技术的使用,发展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如小型风涡轮、太阳能屋顶等;在乡村社区,鼓励发展太阳能热利用、小型风机及农村沼气发电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为乡村地区提供更加多元的能源供给。

(2)城市层面,能源利用减量化。在城市发展集中式多联供能源系统,通过天然气发电为城市集中提供电能、热(冷)和水源等多种能源,从而实现高效节能。

(3)区域层面,能源结构优化。选择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规划建设绿色能源基地,加强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形成多元的清洁能源保障体系(见图4)。

图4

3.2 建立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水体修复为重点的水循环利用系统

(1)推动中水循环利用。借鉴德国经验,采取优先发展“工业用水、环境用水、绿化浇洒”等生态用水,推广示范“冲厕用水、空调冷却水”,技术储备“补充水源水”等措施,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建设自然式雨水收集系统。在满足通行需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道路面积,提高绿地等自然生态基质的面积。道路建设应当推广渗水沥青、植物草沟等自然排水系统,补给地下水。构建“湿地—人工湖—河涌—河流”多级防洪排涝体系。在满足防洪排涝功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景观功能,体现岭南特色。 建立高效统一的水务管理体系

(3)发挥生态系统在水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作用。修复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在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维持碳循环等方面的生态效用。

3.3 普及分层垃圾收集系统与自动垃圾处理系统

(1)采用垃圾自动分选技术,建立分层垃圾收集系统。鼓励采用先进的垃圾自动分选技术,提高分选效率,降低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同时,建立建筑层面、社区层面、城市层面的垃圾分类系统,通过分类收集,实现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和再资源化。

(2)试点推行自动垃圾处理系统。在高密度住区、机场等需要密集处理垃圾的场所推广运用自动化程度高、回收处理过程快的自动垃圾处理系统。

4 建设循环产业园

产业低碳化(绿能科技、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重点是建立“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生产观理念和绿色消费观。从企业(微循环)、园区(小循环)、城市(中循环)、区域(大循环)四个不同层面,促进“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的循环利用和体系创新。

4.1 微循环-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体系

鼓励发展静脉产业,大力培育和引进节能环保产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控制废弃物排放。建立“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废物和废旧资源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例如:日本富士施乐公司基于“以永无止境的零废弃为目标,促进资源再利用”的方针,建立了“资源循环体系”,于1995年在办公室设备行业首次向市场推出使用再利用零部件的商品,建立了由“逆制造”和“零废弃填埋”所构成的商品设计到再资源化的“封闭循环系统”。2004年,还启动了由生产厂家主导的国际资源循环网络——亚太地区综合再生利用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零废弃”(再资源化率高达99.6%)。

4.2 小循环-建立以静脉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园

继续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加快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建立生产流程的“原料-产品-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园区。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物“零排放”或最小化。在低碳化的发展要求下,以循环经济为指导的生态工业园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园区内部形成产业共生组合关系,上游产业的副产品或排放物可作为主导产业的原料,下游产业则以主导产业的副产品或排放物为原料,而主导产业自身则鼓励清洁生产,形成生态产业链条(见图5)。

图5

(1)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对园区企业进行分析,按照投入—生产—产品—废弃物处理的流程,园区应形成物质的循环流动。

(2)合理组织产业用地的空间格局:为将循环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空间上合理衔接使园区内部总物流最短,理想化的生态园区布局应该具有如下结构:核:布置生产型企业,方便与其他企业的物质交流和联系,或安排绿色能源基础设施,方便能量的传送。边:布置消费型企业,利用生产型企业的产品进行深加工。角:布置分解型企业,废弃物回收拆解或再生后供给生产型企业使用。各类企业的理想比例为生产型企业:消费型企业:分解型企业=1:2:1。

4.3 中循环-建立城市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建立城市再生水系统等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同时建构绿色生活消费模式型社会,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集散市场、分类分拣“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资源在城市层面的循环再生,如污水、雨水通过再生水系统的回用形成中水,作为供应工厂的工业用水、绿化灌溉的环境用水,补充地下水源的生态用水。最终达到资源、产品、废弃物可以多次利用,上下游可以互相支撑的良性循环状态。

第5篇:循环利用体系范文

【关键词】快递行业;包装;循环利用;环境保护

一、我国快递行业包装利用现状

在我国,每天的快递业务量惊人,同时每天产生的包装废弃物数量也十分庞大。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购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有的人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快递包装,但是往往出现的情况是这样的,小小的商品却被包裹的里三层外三层,过度包装现象十分严重。而且,顾客收到包裹以后大都随手丢弃,很少有重复利用的习惯,这就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那些包裹在商品外面的层层的胶带,还有那些塑料填充物,都是极难降解的材料,对环境污染很严重。

二、我国快递行业包装循环利用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过度包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网购现象已为常态,特别是像在“双十一”这种购物狂欢节之后,消费者迎来收货高峰,同时带来的就是满地狼藉,随意丢弃的包装废弃物,看了让人闹心。为了避免货物在运输途中受损,提升购物体验,现在电商网购的包装越来越精美。消费者收到快递之后,都要经过层层拆解,才能拿到商品,许多消费者都认为,快递包装材料消耗巨量资源,且不少为一次性塑料制品,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但是这也不能完全将责任归结于电商,由于现在存在暴力物流的情况,快递在运送过程中容易出现破损,为了让顾客满意,电商们也不得不对商品进行一层又一层的包装。但是快递包装一次性使用确实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胶带、填充物等主要成分为聚氯乙烯,不能自然降解,焚烧还会产生刺鼻气味,损害健康,污染环境。

(二)回收利用渠道少,循环利用体系不完善

调查显示,作为买家对于废弃的快递包装箱很少进行二次利用,往往都是随手丢弃,但是其实有百分之五十的消费者表示只要包装内商品没有损坏,不会在意包装新旧;百分之三十的消费者会更倾向于使用新包装;而有百分之二十的消费者却很在意快递包装,不愿意使用二次包装。其实有少数快递企业之前已经尝试过对包装进行回收利用,但是回收成本太高很难推广,而且有些运单的信息可能会留在包装箱上,考虑到个人隐私的问题,有些消费者不愿意让快递公司进行完整的回收。回收后的废纸箱的存储问题也成为快递公司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各快递公司的纸箱都印有自家标识,包装纸箱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循环利用的纸箱在运输途中容易破损,还要保证此前被使用后的纸箱干净卫生。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包装循环利用很难施行。

(三)政府、企业和个人没有明确各自的责任

目前,对于快递物流引发的巨量包装垃圾问题,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的责任都没有明确。从国家层面来说,缺乏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快递行业包装。国家应以立法形式,出台落实一些扶持政策,对从事回收、生产、使用再生资源的行业予以倾斜。从快递企业角度出发,使用更为简约、绿色环保的包装,可以减少一些难以回收材料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快递企业应当也必须承担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从社会个体的角度来看,我国公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每个公民都应该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浪费包装物,循环使用包装箱。

三、国外快递行业包装利用的主要实践与启示

调查显示,国外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早就开始重视包装问题,比如在美国加州大学就有学生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快递包装盒,较传统的包装盒减少了25%瓦楞纸的用量,使用也更加方便,2至3秒内就能折叠打包;德国早在1991年就出台了《包装废弃物管理办法》,设定了不同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目标和时限,强制性要求包装生产商、销售商对包装回收共同负责;法国在1994年出台的《包装废弃物运输法》中明确规定,消费者有义务将废弃的包装物主动交给生产商或者零售商回收处理;荷兰在《包装条约》中,特别要求企业支付一部分费用来支持国家实行环保计划。国外的这些规定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借鉴,从中吸取到有用的经验。

四、结语

总之,现在快递行业包装浪费情况确实很严重,一些快递企业建立的包装循环利用体系也没能得到很好的实施,消费者在包装循环利用方面也不够重视,因此国家应当尽快建立包装废弃物分类回收、循环利用和合理处置体系;快递企业也应加大技术投入,研制新型环保型包装材料,有效改善快递分拣、运输、派送环节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减少包装损耗,提高包装循环使用的效率。我们可以向一些发达国家的快递行业学习,他们对快递包装有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循环利用率很高。现如今环境日益恶化,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应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快递包装的循环利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5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关于快递行业包装循环利用体系分析”(项目编号:15C28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依依(1996.1-),女,江苏徐州人,本科,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参考文献:

[1]孙秀艳,宋亚迪.快递包装如何避免污染[N].人民日报,2014-01-25.

[2]吴玉萍. 基于 ERP 的包装废弃物回收模式选择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1.

第6篇:循环利用体系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市场机制;经济激励;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071-03

循环经济既是一种经济模式,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新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它对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是既尊重微观个体利益,又服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改变现有利益格局,把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因此,要设计一种制度框架,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并明确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这种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促使环境行为融入效率市场的约束和调节的范围中。要解决好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有必要从制度入手,用相关的规则与体制来约束和激励人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最后形成一种循环文化。

一、培育市场机制,提供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保障

根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市场机制是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机制之一。即在市场机制条件下,激励性与制约性经济制度安排有利于推进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全球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恶化双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循环利用的低效,在于缺乏一整套能够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制度安排,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整个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缺乏激励性制度安排,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动力缺乏一种有效的制度保障。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循环经济的运行过程离不开市场机制的推动。要充分利用市场化的手段,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利用经济杠杆对资源利用、清洁生产、废弃物排放等进行管理与协调,从经济激励和行为规范两方面入手,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依据各行业各种类产品的特性,促使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绿色经济制度体系的建立,环境经济行为的初步制度框架如图1。

(一)建立循环型市场制度

以价格为杠杆、以利益为驱动,将环境保护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联系起来,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使企业自觉遵循“3R原则”,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从而使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企业一种自觉、自利的活动。如排污权交易、物资商品化收费、污水治理收费等制度,都是推进循环经济最直接的经济刺激措施。

目前,我国应对现有的各种环保收费制度重新审理,尽快建立体现循环经济思想的新的价格体系和返还制度,以确保产品价格中体现环境成本和回收成本;尽快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让排污权成为企业的一种生产要素,使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优化配置和节约使用排污权,从而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和无节制使用自然资源及由内部经济导致的外部非经济。

(二)循环经济的规范制度

包括绿色生产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绿色贸易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标志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必然使资源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经济各领域实现循环利用,并对各种资源循环利用行为进行有力的约束与规范。

1.绿色标志制度。建立绿色标志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使环境资源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促使产权拥有人和产权使用者愿意为循环经济投入改革成本,从而自动改变成本与收益不相符的局面。国际上实行环境标志最早的要数欧盟及其内部国家,德国1977年制定了“蓝色天使计划”,1992年3月欧盟开始对进口服装实施环保标志制度。到目前,国际上已经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环境标志制度,如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方案”、日本的“生态标志制度”、北欧四国的“白天鹅”制度等。

2.政府优先购买制度。政府应双管齐下,同时增加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的力度。政府应制定相关的采购政策,优先购买具有绿色标志的、包装环保、可再循环利用以及使用环保设备和配件生产的产品,以影响企业的生产方向和消费者的消费方向。

(三)循环经济激励制度

包括绿色财政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投资制度。这些激励性制度安排,必将对资源循环利用和保护的经济动力提供一种有效的制度保障。

我国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些经济政策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如低息、无息和减税政策、可归还的保证金法、资源回收鼓励制度以及垃圾收费、征收填埋和焚烧税等。通过这些经济手段的实施,对符合循环经济运行原则的行为进行鼓励。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税费制度。通过征收生态税或生态费,限制厂商和消费者的消极环境行为,从而将企业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同时,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采取减少固定资产税、公共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杠杆的导向作用。实行税收差异类优惠政策,对从事“三废”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相关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在一定期限内免除全部或部分税收,对环境友好型设备的进口关税实行部分减免,扶持引导环境无害产业、废品回收产业、环保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2.财政金融制度。财政补贴政策可以协调和影响资源的相对价格,改变资源配置结构和供求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所使用的财政补贴政策主要是对相关企业予以支持,包括给予企业资金补贴的直接性财政补贴以及对企业给予减免税收、不上缴利润等间接性财政补贴。 运用优惠的财政、金融政策,大力扶持循环利用项目。例如循环技术研究开发和实用化补助金制度,可再生资源化设备的引进与投入采取特别折旧。所以运用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等财政金融手段,政府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财政补贴,来引导生产者从事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行为。

3.押金―退款制度。押金退款是先对产品征收押金,当产品废弃部分回到存储、处理或循环利用地点时退还押金的制度。押金退款制度有助于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及能源、资源的消耗量。

德国于1986年制定的《新废物处理法》规定,对可能造成污染的固体废物加以回收,并通过经济手段建立配额制度,用收取押金的办法,促进消费者把有关废物还到商店或超市,然后收回押金,以达到废物的再循环和再利用。目前,“押金―退款”制度已广泛应用于饮料罐的回收,取得了很好的收效。同样的制度还可用于约束生产企业。如美国对某些产品的生产过程或产品报废时容易产生污染的生产企业收取保证金,当企业达到排放标准或报废产品回收时,再把保证金退还给企业。研究表明,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废弃物总量减少10%-20%,体积减少40%-60%。

我们要结合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建立完善的废物回收押金制度来提高废物的再生利用水平。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明确押金制度的使用范围和适用对象;二是对我国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率进行调查;三是确定不同种类物品的押金标准和征收办法。同时要把采用押金制度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4.公益基金。建立公益基金是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融资机制,建立基金,关键要解决好基金规模、来源、使用、分配和管理等问题。

(四)循环经济核算制度

要建立循环经济核算制度,关键之一就是要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应从企业到国家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这些制度从定量上将生态环境资源的存量消耗与折旧以及保护与损失费用纳入到资源循环利用与经济绩效的考核之中。只有这些经济考核制度才能较好的反映出人类经济行为的真实经济绩效,以对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实行有效的定量考核与监督。

1.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方法。由于传统GDP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目前对如何衡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了研究。其中主要有绿色GDP(EDP)指标,在计算时扣除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污染破坏的损失。

2.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反映的是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四个层次:人类福利水平或生活质量指标;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资源存量、消耗环境质量指标;政策计划及国际关系与贸易的影响等指标。总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必将使循环经济纳入各项政策、法规和管理的进程中,通过决策程序的改变和综合决策机制的建立,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保的三赢。

二、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一)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快《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制定

循环经济的迅速发展客观上需要从全局的高度,考虑制定一个能够统揽全局的、带有基本法性质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构建和完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加快《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制定。在这部法律中,规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目标、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法律形式明确循环经济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明确政府、企业和国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从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于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的关系,从而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加快制定与《循环经济促进法》相配套的各项专项法规,从而逐步建立起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完整的法律体系

从国际上的立法模式看,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都是从统领全局的基本法与专项法两个层面来展开的。专项法规是基本法的具体配套法律,是就对象单一的涉及某一特别领域的专门立法。因此,我国在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同时,应本着“成熟一个制定一个”的原则,制定内容具体和有可操作性的专项法。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保护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等单项立法,从生产者角度出发,防止企业超标排污,鼓励企业运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规定企业必须减少垃圾产生量,将零部件作为原材料再生产、分配以及消费过程的各个阶段加以回收利用等。

(三)其他方面

从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着手,强调避免废弃物的产生,严格管理垃圾的产生、分配及回收再利用。

三、发展循环经济伦理观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就要改变观念,树立资源不断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观、系统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在社会成员间的关系上,树立“以和为贵”和“利己利他”的道德观,使社会的各个成员都要处于环形物质能量循环链上,彼此之间形成紧密联系的物质、能量代谢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在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上,树立“代际平等”发展伦理观,以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为道德准则,给子孙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和满足其需求的权利。加强驯化经济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资源意识,在全社会树立循环经济观念,建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状况,我国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共识,学术界、政府决策高层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由于循环经济发展首先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即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外部性问题为目标,因此,没有政府和立法机构的强力干预,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对于处在经济体制转形期的我国而言,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则的建立和制度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循环经济作为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 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制度框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社会生产关系进行新的制度安排。这种新的制度框架的核心是要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规制管理,纳入市场运行机制之中。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一场经济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政府、企业、全体国民的广泛参与。只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循环经济观,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着手构建循环经济系统结构,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建立循环型社会。

参考文献:

[1] 吴玉萍,任勇,孙高峰.绿色经济制度体系――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J].环境经济杂志,2005,(23).

[2] 樊丽淑,范映春.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构建与政策取向[J].审计与理财,2006,(2).

[3] 陈傲.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制度设计研究[J].经济管理,2006,(9).

[4] 董敏,贺晓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手段[J].绿色经济,2008,(6).

[5] 苏建设,顾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策略探讨[J].特区经济,2006,(11).

[6] 樊根耀,蒋莉,陈建校.经济激励与循环经济的制度构建[J].特区经济,2005,(1).

[7] 王迎春,王谦.押金制度: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5).

[8] 彭秀丽,刘茂松.论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J].求索,2006,(10).

[9] 冯心明.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取向与制度构建[J].广东社会科学,2006,(4).

第7篇:循环利用体系范文

【关键词】节能减排,绿色施工,BIM,LEED

绿色建筑与色施工

推进“绿色建筑”的目的是为人类提供舒适、健康、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绿色建筑”要求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修及拆除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能源和资源(土地、水、材料)和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其含义有二:

第一,从效果特征上看,绿色建筑对于使用者来说,应该是舒适、健康和安全的;

第二,从运行特征上看,绿色建筑对于社会来说,应该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

“建筑施工”是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建筑企业组织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使用一定的机具和物料,通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将图纸上的“建筑”进行物质实现的生产过程。“绿色施工”实质上是以保持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为目标,对工程项目施工采用的技术和管理方案进行优化,并严格实施,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和高效、产品质量严格受控的方式方法;具体的说,就是在保证施工过程安全文明高效优质的条件下,做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所以,“绿色施工”不再只是传统施工过程所要求的质量优良、安全保障、施工文明、CI形象等,也不再是被动的去适应传统施工技术的要求,而是要从生产的全过程出发,依据“四节一保”的理念,去统筹规划施工全过程,改革传统施工工艺,改进传统管理思路,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施工过程中降耗、增效和环保效果的最大化”。

当前绿色施工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材料替代。将高资源消耗、高能耗材料替换为更为绿色的工程材料和施工材料;

二是加强循环。模板、施工用水,通过更过循环次数使用,减少了施工资源消耗;

三是用新施工技术、施工工具代替老技术、老工艺。减少工程材料损耗与浪费,如:NZ高分子内置管模;

四是资源利用。如:地源热泵。

其他类似方法较多,不一而足。以上方法都是用较传统的方法在做绿色建造,存在几点不足:

一是某些方法成本较高,一次性投入较大(上海东盟项目地源热泵总造价为1.2亿),往往只存在于示范工程在用,难于推广;

二是绿色建造很大的一个突破口未予以重视,即通过信息化技术改善整个施工建造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类似于制造业的精细化施工,从而减少更多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排放,这样的一个策略,可以获得比以往传统方法更好的效率。

二、BIM在LEED中的实证分析

下面将采取层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以实现绿色施工为目标,绿色施工做法作为操作层,LEED评分准则为基准层论证建立层次模型(见下页)。

根据《LEED-NC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2.2版(适用于新建和重大改建工程)中工程检查表中:可持续性场址(SS)-14分,节水(WE)-5分,能源和大气(EA)-17分,材料与资源(MR)-13分,室内环境(IEQ)-15分,创新设计(IDP)-5分。建立判断矩阵如下:

层次分析模型:

表一 基准层判断矩阵

可持续性场址 节水 能源循环 材料与资源 室内环境 创新设计

可持续性场址 1.00 2.80 0.82 1.08 0.93 2.80

节水 0.36 1.00 0.29 0.38 0.33 1.00

能源循环 1.21 3.40 1.00 1.31 1.13 3.40

材料与资源 0.93 2.60 0.76 1.00 0.87 2.60

室内环境 1.07 3.00 0.88 1.15 1.00 3.00

创新设计 0.36 1.00 0.29 0.38 0.33 1.00

采用和积法计算最大特征值 λmax=5.91,最大特征向量为Wi =(0.2,0.07,0.25,0.19,0.22,0.07)T ;

C.I.=(λmax-n)/(n-1)=(5.91-6)/5=-0.018,

RI查相关表,n=6时RI=1.24,

C.R.=|C.I.|/R.I=0.018/1.24=0.015

再进一步评价上述5中绿色施工方法在不同指标下的优劣评价顺序,用LEED工程检查表中6个评分指标按其影响程度分别构建判断矩阵。具体见表二、表三、表四、表五、表六和表七。

表二 可持续性场址(SS)的层次单排序

SS 材料替代 循环利用 新技术、新工艺 资源利用 BIM

材料替代 1.00 1.00 0.50 0.50 0.25

循环利用 1.00 1.00 0.50 0.50 0.25

新技术、新工艺 2.00 2.00 1.00 1.00 0.50

资源利用 2.00 2.00 1.00 1.00 0.50

BIM 4.00 4.00 2.00 2.00 1.00

最大特征值向量 WSS=(0.1,0.1,0.2,0.2,0.4)T ;

λmax=5,C.I.=0,CR=0

表三 节水(WE)的层次单排序

WE 材料替代 循环利用 新技术、新工艺 资源利用 BIM

材料替代 1.00 0.25 0.50 0.50 0.33

循环利用 4.00 1.00 2.00 2.00 1.33

新技术、新工艺 2.00 0.50 1.00 1.00 0.67

资源利用 2.00 0.50 1.00 1.00 0.67

BIM 3.00 0.75 1.50 1.50 1.00

最大特征值向量 WWE=(0.08,0.33,0.17,0.17,0.25)T ;

λmax=5.01,C.I.=-0.001,CR=0.001

表四 能源和大气(EA)的层次单排序

EA 材料替代 循环利用 新技术、新工艺 资源利用 BIM

材料替代 1.00 0.20 0.50 1.00 0.33

循环利用 5.00 1.00 2.50 5.00 1.67

新技术、新工艺 2.00 0.40 1.00 2.00 0.67

资源利用 1.00 0.20 0.50 1.00 0.33

BIM 3.00 0.60 1.50 3.00 1.00

最大特征值向量 WEA=(0.08,0.42,0.17,0.08,0.25)T ;

λmax=5.01,C.I.=-0.001,CR=0.001

表五 材料和资源(MR)的层次单排序

MR 材料替代 循环利用 新技术、新工艺 资源利用 BIM

材料替代 1.00 1.00 0.25 0.50 0.50

循环利用 1.00 1.00 0.25 0.50 0.50

新技术、新工艺 4.00 4.00 1.00 2.00 2.00

资源利用 2.00 2.00 0.50 1.00 1.00

BIM 2.00 2.00 0.50 1.00 1.00

最大特征值向量 WMR=(0.1,0.1,0.4,0.2,0.2)T ;

λmax=5.0,C.I.=0,CR=0

表六 室内环境(IEQ)的层次单排序

IEQ 材料替代 循环利用 新技术、新工艺 资源利用 BIM

材料替代 1.00 2.00 0.50 1.00 1.00

循环利用 0.50 1.00 0.25 0.50 0.50

新技术、新工艺 2.00 4.00 1.00 2.00 2.00

资源利用 1.00 2.00 0.50 1.00 1.00

BIM 1.00 2.00 0.50 1.00 1.00

最大特征值向量 WIEQ=(0.18,0.09,0.36,0.18,0.18)T ;

λmax=5.0,C.I.=0,CR=0

表七 创新设计(IDP)的层次单排序

IDP 材料替代 循环利用 新技术、新工艺 资源利用 BIM

材料替代 1.00 2.00 0.50 1.00 1.00

循环利用 0.50 1.00 0.25 0.50 0.50

新技术、新工艺 2.00 4.00 1.00 2.00 2.00

资源利用 1.00 2.00 0.50 1.00 1.00

BIM 1.00 2.00 0.50 1.00 1.00

最大特征值向量 WIDP=(0.08,0.17,0.17,0.17,0.42)T ;

λmax=5.0,C.I.=0,CR=0

表八 综合评分表

SS WE EA MR IEQ IPD 综合评分

材料替代 0.10 0.08 0.08 0.10 0.18 0.08 0.128

循环利用 0.10 0.33 0.42 0.10 0.09 0.17 0.088

新技术、新工艺 0.20 0.17 0.17 0.40 0.36 0.17 0.361

资源利用 0.20 0.17 0.08 0.20 0.18 0.17 0.188

BIM 0.40 0.25 0.25 0.20 0.18 0.42 0.369

(备注:上表造表依据为各指标层次单排序的最大特征值,综合评分为上述举证与基准层判断矩阵Wi相乘得出。)

综上所述,在LEED体系中各方法得分为:BIM > 新技术、新工艺 > 资源利用 > 材料代替 > 循环利用。故采用BIM技术使用最小投入产生最大效益,不失为绿色施工的有效保证。

三、结论

综上所述,BIM在绿色施工时代潮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符合国家建筑业十二五规划关于企业信息化的相关要求。将算量过程中建好的BIM为项目管理全过程创造巨大价值,为进一步深化ERP打好基础,BIM技术将为建企总部改进项目体管理模式,提高建企总部利润率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杨宝明.信息化是绿色建造一大突破点.鲁班咨询.2011(1)

耿跃云.李勤.朱洲江.BIM在建筑环境领域的综合应用.建筑技艺杂志.2011(3)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发展绿色建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中国建设报.2011(27)

Paul Teichols.BIM Handbook 2nd.2010

第8篇:循环利用体系范文

关键词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实践路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工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量化”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1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

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完善产品设计;实行原材料替代;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更新改造设备;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改善运行管理等,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和省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二是通过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存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企业主体治理工程。首先,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采用能够使资源能源最大限度地转为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艺,以代替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艺;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以代替剧毒有害原料;采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节约资源能源的先进设备,以代替浪费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陈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业“三废”,生产有市场需求、质量好、能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其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和各种可燃气体;生产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易回收利用的产品。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应坚持谁排放、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广开途径,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凡本企业有能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利用不完全的工业“三废”,应当提倡给其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或者进行联合经营利用。第三,对不同层次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清洁生产的费用方案。

3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构织一个废物连续利用的“循环圈”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实施清洁生产

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工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路径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4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4.1制度支撑

4.1.1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4.1.2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可以选择物耗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示范,选择特定的企业集团和开发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的示范。总结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环经济改造现有企业的思路和措施。

4.1.3市场准入制度

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1.4信息化建设制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产品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

4.2管理支撑

4.2.1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4.2.2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4.2.3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4.3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4.4文化支撑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问题,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要减少利润。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也存在着与消费者争利的问题。这都关系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第9篇:循环利用体系范文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电子商务得以产生和发展。网购市场的空前繁荣导致大量的民营快递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也为整个快递行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契机。目前,快递行业已形成邮政速递、外资快递和民营快递三足鼎立的局面。快递行业的迅猛发展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捷,但由此产生的快递垃圾却不容忽视。全国每天有上亿件包裹在流动,同时也产生着大量的快递包装垃圾。据调查,近年来我国快递总件数保持48 亿件/年左右,故而产生大量聚氯乙烯( polyvinyl chloride, PVC)透明胶带和塑料袋、泡沫塑料等垃圾,它们在土壤中100 a都不会降解。包装产生的污染已居环境污染第4 位,仅次于水质污染、海洋湖泊污染和空气污染。因此,解决包装污染问题迫在眉睫,对快递包装进行循环使用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20 世纪60 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理论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及构建两型社会的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循环经济又称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或闭环流动的经济形式。其核心是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经济活动的基本操作原则(以下简称3R 原则)。本文以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3R 原则为指导,探索构建快递行业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体系。

1 文献回顾

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关于废旧物品回收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巴里康芒纳认为发展循环经济要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源头预防比末端治理更重要。艾瑞克戴维森认为,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它能够通过法律手段和税收手段对消费者及生产者的行为进行奖励或惩罚,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潘权骁等人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循环经济产业链,经实证研究发现,可以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将高污染企业产生的废品通过利益相关企业进行处理和循环利用 。段金廒等人运用系统思维,在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基础上构建中药资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保障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关于回收体系和回收物流, L.G. DEBO 等人提出3 种回收物流的形态,一是生产厂商负责产品回收,二是将零售商作为产品回收点,三是第三方物流承担回收工作。O. LISTES 等人指出了回收物流系统的功能,以充分考虑其他参与者的位置为基础,设计了实现这些功能的高效的回收物流体系。姬杨提出逆向物流回收体系分为3 种类型:即资源回收型、维修退货型、废弃物逆向物流回收体系,并从经济的角度指出,废弃物回收体系很难调动废弃物生产主体将废弃物交至指定处理地点。张伟红通过分析研究了电子废弃物回收现状及回收体系,并展望我国未来电子废弃物回收体系的构建。相较于国外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以及废旧物品回收体系方面的研究,国内的环保意识较差,对于循环经济理论以及废旧物品回收都仅停留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循环经济理论运用的范围较广,覆盖的行业有旅游业、制药行业以及高能耗的制造业等。但在我国,由于电商起步较晚,快递行业也是在近几年才得以发展,因此循环经济理论在快递行业废旧包装回收领域的应用还处于空白。

2 快递行业废弃包装物循环利用存

2.1 尚未建立有效快递包装回收体系

我国的快递包装处理现状大体,快递包装一般只有纸类会被卖到回收站加工利用,且回收率仅为50% 左右。废品回收属于纯市场化运作,主要以回收人员回收站分拣中心为依托,回收人员不够专业,且存在小、散、乱、无序等弊端。虽然顺丰快递、1 号店和苏宁易购等快递企业尝试进行快递包装回收,但只有不到20% 的消费者响应。大多数快递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够强,其认为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建立快递包装回收体系,投入产出可能不成正比,且进行包装回收人手不够;再加上有些消费者环保意识弱,不愿使用二手包装,担心个人信息泄露等也使得包装循环利用率不高。可见,我国还未建立有效的快递包装回收体系,对废旧快递包装产生的问题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2 . 2 包装过度化现象严重,违背减量化原则

2011 年,国家邮政局了《快递业务操作指导规范》,其规定进行快递包装时,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快递包装用品,却没有明确规定过度包装的相关标准。因此,绝大多数商家为确保商品在运输途中的安全,往往在发货时会在包装盒里塞满泡沫塑料、空气囊、气泡柱,外面套上塑料袋,再缠上一层一层的胶带,把商品包裹得严严实实。因为在运输过程中要经过多次分拣,为避免纠纷,保证网购商品能完好无损地到达消费者手中并获得好评,商家采用了过度包装,这些物品被丢弃后成为主要的污染源,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2.3 企业及消费者回收意识薄弱

据调查,我国网购群体中超过80% 的人年龄低于33 岁,中年网购者不到13%,网购群体年轻化特点显著。年轻人大多缺少节俭、环保的理念,对资源匮乏等问题认识不够深,因而尚未对包装回收利用引起重视。同时,由于快递行业的回收物流意识不强,包装工人未经过专业培训,且行业竞争激烈,在运输过程中,存在快递企业为牟取利润,节省运输空间,恶意挤压包裹导致物品包装变形的情况。尤其是双十一购物节期间,快递件爆仓,货物包装损坏等一系列问题加剧了快递包装的二次变废,不利于包装的循环利用。

2.4 包装材料不环保,缺乏统一标

2015 年,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快递业务大增,快递包装材料类别及数目如表1 所示。塑料袋一年消耗近80 亿个,其主要成分是聚乙烯(polyethylene,PE)、低密度聚乙烯(low-density polyethyleneplastics,LDPE),含有塑化剂、阻燃剂等有害物质,因价格低廉在行业内使用广泛。使用泡沫塑料和空气囊等缓冲物近28.7亿个/年,大多成为一次性材料,对环境污染极大,使用透明胶带近163.7108 m/a,不仅100 a 都无法降解,且和纸箱一起使用导致纸箱难以循环使用。快递业内人士表示,快递包装重复使用难是由于我国快递包装五花八门,缺乏统一标准,且商品琳琅满目,规格不一。各大电商为各自的不同产品定制了不同标准,快递企业根据电商的要求设计了不同规格和性质的包装,导致快递包装种类多样,加大了快递包装的回收难度。

3 快递包装回收体系的构建

3.1 体系构建依据3.1.1 我国具备包装回收的独特条件

就包装回收利用而言,快递业与其他行业不同,有其特殊的优势。全峰快递品牌总监戴曾说过:生活中其他商品包装重复使用会比较难,但快递企业集中度很高,是包装使用大户,这些都是推进快递包装循环利用的有利条件。快递企业可以选取其现有的快递点作为回收物流的节点,构建回收物流网络,相比于其他商品包装的循环利用,其拥有相对比较集中的物流节点及比较完整的物流设施设备,这为快递包装的循环利用提供了硬件,提高了回收的可行性。然而,我国快递企业进行包装回收却存在很大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没有足够的专门人员从事包装回收工作。如上文所说,我国快递包装主要作为垃圾被丢弃,或被卖到废品回收站。因此,可以将废品回收站及环卫部门等作为辅助回收点,这一方面可以解决快递企业人员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每个地域都分布有废品回收站及环卫部门,借助现有网络节点的分布进行回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重新构建回收物流节点或者请专人进行回收产生的成本,同时还能使环卫部门和废品回收站有关人员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3.1.2 以循环经济3R 原则作为理论支撑

快递包装一般质量较轻,占用体积较大,现有如纸盒类的包装不易折叠,且经过多次长途运输容易受损,如果回收利用,可能产生较高的仓储及运输成本。据此特性,在回收时应注意分拣,挑出完好的包装当即使用,有破损的包装则根据回收体系网络节点逐级返回进行处理。在循环经济3R 原则中,减量化的目的是从源头上减少原材料和资源的投入,合理节约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资源,并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再使用的目的是在具体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提高资源和产品的利用率;再循环的目的是尽量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回收利用,以增加资源供给,减少垃圾。从生产源头减量,生产过程中的边角料及次品通过专门回收加工处理可重新利用或进入其他产品生命周期,流通和消费过程中遵循减量化及再使用原则,采用集合包装或少使用二次包装,采取激励措施有效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回收,对有破损包装进行回收并送到加工处理中心再次利用,使得整个过程尽量不产生废弃物。

3.2 体系构建具备的前提条件

构建快递包装回收体系需具备的前提条件就是建立回收加工处理中心,该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次品以及边角余料进行二次加工处理,对回收的、有破损的包装再次加工处理,使之成为可再次利用的资源。由于回收加工处理中心牵涉到包装生产者以及使用方,因此,生产者和使用方可以通过合作建立专业化的回收加工处理中心,该处理中心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以及足够的人力资源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政府环保部门需对此提供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以保证该回收中心能够长期有效运转,为快递行业的包装回收工作提供保障。建立回收加工处理中心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地价、建材价格及运输成本等经济因素,水质、空气影响等环境因素,公路、水路、铁路情况等交通因素,以及商业、住宅等城市规划因素。

3.3 体系构建

从图2 中可以看出,回收体系包括生产及流通使用两个环节和3 种渠道(以快递企业为主,辅之以环保部门以及废品回收站)。包含的主体有政府、原材料供应商、快递包装制造企业、快递包装使用企业、消费者、环卫局、废品回收站、回收处理中心等。回收体系中需要回收的物品包括包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以及快递包装流通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旧包装等。

3.3.1 生产环节

目前,我国快递外包装的材质主要包括瓦楞纸箱、PVC 塑料袋、PE 塑料袋等,内包装里面的填充物主要成分为泡沫塑料。其中PVC 塑料袋不仅有毒,而且将其置于土壤中100 a 内难以降解,对环境危害极大;泡沫塑料不仅占用空间较大,且置于土壤中降解时间长,对环境造成的威胁也很大。因此,根据减量化原则,快递包装研发企业需根据快递行业的特性通过绿色设计研发出科学、合理的包装造型和结构,从而减少包装材料的用量(如:集合外包装)和物流空间的大小,方便回收,并以此代替传统的快递包装材料。快递包装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根据再使用原则把生产出来的次品和边角余料放入回收加工处理中心,部分次品可以通过再制造成为可使用的产品,其余不可重塑的物料有些可以通过加工处理再次成为原材料,剩下的不能在本产品生命周期内循环利用的根据再循环原则可进入其他产品的生命周期,否则对其进行环保废弃处理。政府在整个过程中对责任企业进行监督及对消费者进行宣传教育,同时企业及消费者针对相关问题可以向政府反馈。

3.3.2 流通使用环节

由于篇幅有限,此处流通使用环节采用了简化模型,回收体系应该按照县级快递点市级快递点省级快递点??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快递包装的回收,同时辅之以当地的环卫部门及废品回收站两种回收点。但此回收体系弊端也显而易见,其主要考虑的是城市回收,未将广大农村地区纳入体系中,有待改进。为减弱废弃快递包装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程度,从源头治理污染是关键。快递包装使用者在对商品进行包装的过程中,应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根据商品尺寸大小以及是否需要外包装、外包装的使用标准等对商品进行包装。根据减量化原则,可尝试集合外包装,即发往同一区域的商品,不单独使用外包装,而是采用集合外包装,然后倡导消费者上门自取快件,此举可减少包装材料以及内部填充物的使用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但这一措施尚需市场检验及消费者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快递包装对于商家而言是一种资源,对于消费者则是垃圾。根据再使用原则,本回收体系针对快递行业自行回收存在人力成本高、人员不足的问题,尝试从3 种回收渠道对快递包装进行回收:第一种是当地废品回收站,往常废品回收站回收的废旧物品一般都运往外地进行处理,对于这一块的管理相对较难,电商和快递行业可联手与之合作,向废品回收机构缴纳一定的费用,让其将从消费者处回收的废旧包装按照材质和破损程度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将其交给当地的快递点,快递点可再次使用完好包装,将不能再次使用的包装返还给上一级快递点,依次类推,直至快递企业总部;第二种途径是环卫工人和环卫局,当地环卫部门在各居住区域设置快递包装分类回收垃圾桶,消费者自觉对其进行分类丢弃,环卫工人每日分类整理一次快递垃圾,并将其置于当地环卫局,企业向当地环卫局支付一定处理费用后将每日整理好的包装收回,重复使用完好包装,其余则返回上一级;第三种渠道即快递公司和电商联手利用快递点进行快递包装自行回收,各级快递点对包装分类整理,可留存使用回收的完好包装,有破损的则返回上一级快递点。3 条途径回收的有破损的包装运回总部后再进入回收加工处理中心重复生产环节的废旧物品处理,实现废旧包装的再使用及再循环。

4 保障措施

目前,我国在废品回收方面采用的是纯市场化运作方式,存在回收人员不专业,且小、散、乱等问题。快递包装回收体系的不健全导致本可以回收的资源变成垃圾。建立有效的快递包装回收体系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的共同参与及协调配合。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主体满足图3 所示关系。

4 . 1 政府为主导, 法律法规及优惠政策为支撑

健全而有效的回收体系的建立需要法律的约束和相应的市场运行机制作保障。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快递业务操作指导规范》。首先,对过度包装及包装统一标准缺失问题,有关部门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快递行业包装物使用量以及不同商品包装物的使用标准做出具体规定,从而做到有据可依,如:首先根据受损程度的不同划分商品等级,然后根据等级制定合适的包装使用细则和标准。其次,对包装材料不环保问题,有关部门应勒令相关企业严格执行《快递服务温室气体排放测量方法》行业标准,通过测算可以得出企业自身排放量,政府应制定排放标准及配套奖惩措施,对超排者严厉处罚,促使企业创新及使用新型环保材料以降低排放量。再次,利用税收政策约束责任企业,做到谁污染,谁治理,对包装回收利用做得好的企业予以税收方面的优惠。反之,则处以一定的罚金和环境污染治理费用。此外,针对企业投入产出不成正比问题,政府有关部门需颁布配套的优惠政策,对实施快递包装回收的企业予以补贴,鼓励企业回收。最后,回收体系构建成功的关键在于消费者的参与度。政府在对广大消费者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可以尝试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约束,使其养成快递包装回收意识和习惯。

4.2 企业为主体,法规及3R 原则为准绳

此处所指的企业包括快递包装供应商、电商、快递企业,其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遵循行业法规及循环经济3R 原则,并鼓励消费者积极配合。为保障回收体系的有效运行,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成功经验并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手段,努力将循环经济贯穿于包装的整个生命周期中。

4.2.1 实施优惠活动,吸引消费者参与回收

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是包装成功回收的保障,企业可以通过一些优惠活动,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对不同类型的包装,企业可制定不同的数量上限,消费者返还的快递包装达到上限,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奖励,积分满一定数额可以换购商品、免一次邮费、购买商品打折、送优惠券、返现金等,通过以上活动不仅能起到激励消费者的作用,还能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4.2.2 根据再循环和再使用原则,设计使用再循环利用包装

快速包装的循环利用和其使用寿命与其新整程度等密切相关,而现有快速包装规格、使用寿命、材质等不统一,难于管理,增加了回收利用的难度。为保障回收体系有效运行,需从包装设计上入手,如:在文件袋、纸箱等黏有客户信息的位置增添封条,便于再次使用;在纸箱恰当位置添加裁剪线,沿线剪裁方便将其折叠存放及作为储物盒、收纳箱再次使用;淘宝采用的拉链式的纸箱包装,不需胶带加固,方便循环利用;亚马逊采用易掲式的包裹单,纸箱使用后几乎无残留物痕迹,既能防止客户信息遭泄露又能保持纸箱的崭新面貌,便于循环利用。

4.2.3 依据减量化原则,设计采用减量化包装

减量化主要包括包装设计及使用的减量。在包装设计上,根据商品实际尺寸对物流空间进行精确计算,在满足客户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原材料的使用。如:美国加州大学有学生设计了一款全新的快递包装盒,比传统包装盒减少了25%瓦楞纸的用量,且使用方便。包装使用上,尽量不用或少用二次包装。商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购包装,当物流情况较好且原包装质量好时尽量避免二次包装。必须使用时,根据货物实际尺寸选取方便回收的包装,必要时可考虑使用集合包装。如:菜鸟网络将商品放到集合包装箱运送到菜鸟驿站,集合包装采用周转箱可以重复使用,集合运输大大减少了外包装及箱内塑料填充物的数量。

4.3 消费者积极配合为关键

环保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普通消费者需要转变消费观念,在商品质量卫生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尝试接受重复使用的二手包装及减量化包装;对有回收渠道的快递包装,揭去快递单后,可将其送往回收处或联系回收人员上门收取;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对没有专门回收渠道的快递包装进行分类,方便进入其他回收渠道。拒绝购买不环保、不利于包装回收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