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诗文名句范文

古诗文名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诗文名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诗文名句

第1篇:古诗文名句范文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类题的常见类型。中考古诗文名句默写题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

1.记忆性默写。

如: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2.理解性默写。

如:《十则》中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

3.拓展性默写。

如:漫游祖国大地,面对名山大川,人们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感慨。站在黄河边上,我们会想起“__________”;站在高山之巅,我们会想起“____________”;置身于古战场,我们会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古诗同行,我们的旅途才不会单调和寂寞。

其次我们要知道做这类题经常容易出现哪些错误:考生默写古诗文名句时常常出现以下错误:

(1)张冠李戴;如默写陆游的《游山西村》诗中流传最广的诗句,正确答案应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许多同学错答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漏字添字:如默写孟子的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许多同学容易把“舍生而取义者也”一句中的“者”字漏写。有一些同学则出现添字现象而导致失分,如2004年南京市中考题:读书时,既要字斟句酌地精读,又需要像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主张的那样:“____________”。答案应为“好读书,不求甚解”,有许多考生在“不求甚解”后误添了一个“焉”字,而导致失分。

(3)写错别字。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江城子.密州出猎》)其中“嶂”宇常被误写成“障”字,“闭”字常被误写成“壁”字。

(4)自己编造。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两句诗,有些同学把“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写成了“借酒浇愁愁更愁”,很显然是自己的“创造”。

以上错误的发生,主要原因是知识掌握得不牢固、不准确,其次是答题不认真,没有很好地检查。那么,如何避免上述失分情形的发生呢?我认为在平时的识记和考场的答题中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1)正确理解句义。对每一个名句,要能领悟其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这是保证书写正确的前提。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许多同学把“沧海”写成“苍海”,就是由于没有理解句子的意思造成的。

(2)进行圈点强记。对名句中易混易错字要用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记忆。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中的“销”字就应该重点圈画,以免写成“消”。

(3)边诵边写。同学们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在草稿纸上写出句子中的关键字;学生之间可相互检查,合作学习;教师应该抽人背诵,抽人板演,及时查缺补漏。

(4)规范书写。同学们在书写时,一定要做到认真书写,不写错字、别字、草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

(5)认真检查、名句填好后,一定要一字一句仔细检查一遍,避免错别字和添字漏字现象的发生。

为了提高记忆效果,可强化下面两条措施:

第一,分块切割,化整为零。

先将精选出来的名句,按朝代、作者、类别、内容等切割成大的板块,然后规定每天掌握3~5条,这样既保证了识记的计划性,也消除了畏难情绪,达到了化整为零的日的。比如我们可以对课本中描写风、花、雪、月、雨、鸟、鱼、草、高山、江河、沙漠等的诗句归纳整理,分门别类进行汜忆,效果很好。

第二,定期检查,强化落实。

自查:编制与名句名篇识记材料同步的填空练习,每天自记、自测、自查。

抽查:同学间每天进行相互抽查背诵,互相监督。

第2篇:古诗文名句范文

诗文默写是考卷上的常客,几乎每卷必出,它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文的积累和迁移能力。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课标的这一要求其实包含两层信息:(1)考查内容主要包含古诗文中的名句,课外的名篇也会有所涉及。(2)考在积累、感悟和运用,兼及欣赏。从实际考题来看,2007年中考侧重理解、迁移、应用的默写题大幅度增加,且出现了一些新的题型。这就在提示我们:注重积累,腹中若藏诗书万卷,考试自能对答如流。

我们辑录了几道有特色的试题,这种考查于2007年首次亮相中考试卷,相信它们会引起更多命题者的青睐。一起来了解一下其特色所在,看看我们复习备考中还需要找到哪些“发力点”。

2007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默写特色试题举例

古诗接力,趣味激活思维

1.(2007?吉林省)班级举行“诗林漫步??古诗接力”活动。请同学把主持人所给诗句的最后一个字,作为衔接句的第一个字,写出连续两句古诗(五言、七言均可)。根据示例,完成古诗接力。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海

解题导航:这道试题的拟制以趣味活动的形式展开,贴近考生生活,为考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有趣的答题氛围。其理念开放,答案多元,能够增强考生的探究意识。从题型上看,融古诗默写考查与顶真辞格测试于一体,让考生在调动积累与联想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解答过程中,你要锁定“海”字,走进你的“积累库”,调集符合要求的诗句。答案示例:①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符合要求的连续两句古诗均可。)

主题迁移,开辟新颖角度

2.(2007?山东临沂)古诗文默写。

去年,总理在全国文代会的报告中提到,他曾用六段诗章回答英国《泰晤士报》记者问他经常读什么书、思考什么问题、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等方面的问题。以下是温总理所引用诗章的具体内容,请根据你的理解,任选其中五段诗章,各默写一句与其内容或思想情感相一致的古诗文名句。(课内外均可,不得重复使用同一诗文名句)

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左宗棠新房门联)

②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板桥《竹》)

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座右铭)

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⑥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德国哲学家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解题导航:这道试题融古诗文默写检测与时事热点体悟于一体,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与提取能力,充分体现了课标的相关理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答题过程中,你应该分三步走:一是理解诗章的内涵,二是分析各诗章的内容或立意角度,三是匹配符合诗章内涵的古诗句。此题无标准答案,答题要求与提示:答对五句得满分,多做不加分,错、漏、倒、添字均算错,有错则该句不得分。各段诗章的内容或立意角度分别为:①忧国忧民、修身养性(任选一角度均可);②忧国忧民;③关注民生;④责任、义务;⑤爱国;⑥道德、良知。

纵向深入,聚焦一位诗人

3.(2007?山东威海)根据提示,在画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杜甫是唐代大诗人,他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青年时代,身处开元盛世的他有着“,”(《望岳》)的远大抱负;安史之乱时,他以博大的济世情怀体察人间冷暖,道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想;而面对朝廷昏庸、国家动荡的时局,晚年的他只能以“,”(《登楼》)来抒发个人感慨。

解题导航:多年来,中考语文默写类试题常常考查古代名家名篇名句,命题形式大体有两种:一是单一型,即填写一位名家的某一名句,或根据提示默写,或根据情境默写;二是综合型,大多以同一主题为考查范围,考查对不同名家的诗文积累,称之为归类性默写。而威海今年的这道试题,则有别于以上两种考查形式,创设了一种崭新的命题角度:对某一重要诗人予以集中关注,联系诗人生平,考查对其不同时期作品的识记与理解。这样既有益于考生全面了解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内容与风格演变,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诗人与作品,而且还有助于引导大家通过诗歌认识历史的变迁,实现语文与历史的特别对接。

此题的综合性虽然强,但是命题者为了降低难度,在题干中标示了诗题,所以,在填写过程中,你看到诗题,便可迅速得出答案。参考答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金题演练

(一)选择题

1.(2007?广东广州)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B.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C.昔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黄鹤楼。

D.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畴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E.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F.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能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二)理解性默写

2.(2007?江苏镇江)

①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的塞外景象的诗句是:,。

②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并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3.(2007?北京市)《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两句话是:,。

(三)情境性运用

4.(2007?安徽省)初中校园生活即将结束,朝夕相处的同学将要分别,请你写出两句表达离别之情的古代诗歌名句:。

5.(2007?广东广州番禺区)平时留心生活,积累素材,写起作文来就会灵活自如,朱熹《观书有感》有两句作证:“,。”

(四)归类性积累

6.(2007?山东淄博)写出一个描写“云”的古诗文名句:。

7.(2007?安徽芜湖)请你从读过的古诗词中,写出描写乡村自然风光的连续的两句。(课内外均可)

8.(2007?江苏常州)按要求默写初中阶段学过的古诗文名句。描写自然美景的两句:富有哲理的两句:

(五)主题性梳理

9.(2007?吉林省)儒家思想中对“生死义利”的阐述,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就说过“”;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面临生死抉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思想,在《过零丁洋》中留下千古名句:“,。”

10.(2007?太原市)运用积累在①~⑤句的横线上填空,并仿照画线句子补全第⑥句。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雨总是落在南方。①“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②“山下兰芽短浸溪,,。”③“君问归期未有期,。”这南方的雨啊,在兰溪,在巴山,打湿了苏轼的衣衫和李商隐的思绪。

第3篇:古诗文名句范文

方法如下:

1.引用诗文,巧拟题目

题好一半文。拟题时,如果能恰到好处地引用和化用诗词名句,便能扮靓美目,为文章增添第一个亮点。

如2009年考生拟写的妙题:

“柳暗花明又一村”(2009年全国卷Ⅱ)“诚信,直叫人生死相许”(2009年宁夏卷)“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009年天津卷)“各领数百年”(2009年天津卷)“90后,欲语泪先流”(2009年天津卷)。

用名句拟题,不仅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和文化气息,还体现出考生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

2.引用诗文,巧设题记

题记是写在文章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文字。巧妙地设置题记,既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又能揭示文章内容,暗示文章主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作品锦上添花。而恰当引用古诗文作题记,不仅可使文章意蕴隽永,还能使读者感受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语言修养。

如2009年福建卷高考优秀作文《这也是一种幸福》的题记:

不是每一份爱都许得起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言;不是每一份情都需要经受“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的生离死别;涸辙之鱼,相濡以沫,这也是一种幸福。

此题记以优美的语言,飘逸的诗情,能使读者深受感染,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3.引用诗文,打造凤头

高尔基曾说:“文章开头第一句是最难写的,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灵感。”引用诗文则是解决写文章开头难的好方法。若引用古诗文佳词丽句作全文的总领,不仅能使文章透出厚重的文化气息,而且还能先声夺人,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如2010年北京一考生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一文的开头:

仰望星空,需要“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豪气,需要“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需要“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决心和魄力。而脚踏实地则讲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唯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方能从容前行,走向成功。

引用古诗文开头,不仅简洁地表明了观点,而且为全文立下了纲领,在增强文章理论色彩的同时,也平添了几分文采和气势。喷珠溅玉般的绚丽凤头,自然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4.引用诗文,搭建框架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 好文章要求结构严谨内在逻辑清楚。套用古诗文来铺设文章的行文结构, 不仅能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而且还能给人以典雅美丽之感, 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打动阅卷老师。

湖南高考范文《诗意地生活》中,作者借用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个诗句,分别隐喻诗意生活的三个境界――理想,奋斗,收获,形成了文章的整体框架,然后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此处引用名句,搭建文章框架,显现了考生宽阔的视野,立意脱俗,说理自然,且有厚实凝重之感。

5.引用诗文,亮丽语言

融会贯通化用诗文名句,能给文章添辉增彩,更好地彰显考生语言的独特魅力。

如2010年一考生《犹忆书香》中的片段: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淡淡的树影,隔着轻帘,若隐若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花杂衣香”,江南水乡,采莲歌女,绕过长桥,浅笑顾盼;“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袭长袍,一树萧秋,残阳余晖,孑然一人!

作者善用诗词佳句,信手拈来,使得文章语言亮丽,富有诗风雅韵,如缕缕茶香沁人心脾,让人心荡神驰;也使文章思想因渗入古典情节而愈显厚重。较好地体现了考生的文学修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从而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

6.引用诗文,彰显诗意之美

诗歌的语言非常精练,往往一句诗就是一幅画面,蕴涵着一片深情。借诗入文,不仅能增添作品的诗情画意,还能给人美的享受。

如江苏考生《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中的片段:

南京,长江南岸的明珠,是苏浙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给了明珠最灵动的光泽。抬眼望,“秦淮水榭花开早”,回首瞧,“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那里的“六朝旧事如流水”,那里的“夜船吹笛雨潇潇”。南京用那上天赋予的水,勾勒出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好江南”。……西安无言,南京无言,一个背靠秦岭,一个脚踏长江,却一起“面朝大海”,霎时“春暖花开”。

此段文字妙在扣合题意而又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文化积淀,使文章充实而又灵动。作者将哲理与诗情、历史与现实,完美地与诗文名句融合,不露斧凿之痕。结尾化用海子的名句,并赋予其新的含义,贴切自然。

7.引用诗文,引感共鸣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情感是文章的血液。“心”明才能“眼”亮,情真方可动人。灵活运用古诗文,既能巧妙揭示文章中心,又能恰当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如江苏盐城一考生《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中的片段:

如果你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大漠,我愿飞奔在漫天黄沙里;如果你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浩淼长江,我愿遨游于猛浪湍流中;如果你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深山丛林,我愿跋涉在荆棘小道上。啊,语文,美丽如你,叫我爱不释手。

作者活用古诗词中的名句来表达对语文的赞美之情,优美的语言营造出诗画般的意境,很容易引发读者情感的共鸣。

8.引用诗文,造就坚实豹尾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好的文章结尾,不是文章的终结,而是全文内容的归纳和深化。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 回味无穷。

如2004年福建考生《照海倚天》的结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也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那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第4篇:古诗文名句范文

关键词:明式古典家具;艺术;文化

0 前言

明代是我国古典家具发展的黄金时期,明式家具是明代形成的一项艺术成就,被世人誉为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明式古典家具造型简练、结构严谨、装饰适度、纹理优美,并以其考究的选材和精致的工艺成为传世艺术品。明式古典家具不仅在物质层面上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其在艺术和文化上的审美体验和生活情趣更是留给后人的精神瑰宝。

1 明式古典家具的审美艺术

明式古典家具以用材考究,精于选料;造型简练,比例适度;结构科学,榫卯精密;装饰精美,手法多样而著称于世,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具有非凡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首先,明式古典家具注重材质的选择。由于明式家具注重造型和家具本身的特色,追求家具本身材质美和自然美,较少喷漆和进行复杂装饰,材质的选择变得尤为重要,深刻影响家具的结构造型和外观。紫檀、红木、铁犁等硬木成了明式家具的首选,这些南方所产的硬木,纹理整洁,色彩幽润沉着,工匠根据材质的纹路和剖面,充分利用木材的纹理优势进行加工后,家具就能呈现出硬、滑、素、净最佳的艺术效果,因此明式家具在木材纹理上呈现出羽毛、兽面等神奇形象,令人有无限遐想,充分彰显出材质的美感和返璞归真的天然美情趣。同时,这些硬木质地坚实,纹理紧致,稳定性和加工性能好,耐久性强,更为坚固实用,许多明代家具至今依然坚固光洁,由此可见选材对于家具制作的重要意义。其次,明式古典家具造型上深思熟虑,美观大方。明式家具造型简单纯朴,使人感受到年代的厚重感和沧桑感,沉淀有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体验,明式家具通常在细节之中凸显情趣,在圆润的流线设计中蕴含转折与变化。明式家具注重美观的同时讲究实用性,严格的比例关系是家具造型的基础,因此在家具整体的大小尺度,以及家具各个部分的比例都有一定的讲究,并且通过直线与曲线的完美组合,极为匀称而协调,使其获得了空间层次感和艺术表现力,同时与功能要求相符合,使用者在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感受到舒适自在,明式家具的美观性和实用性达到完美统一。再次,明式古典家具制作工艺精良,技艺高超。明朝时期家具制作达到艺术和技艺的巅峰,制作工艺精良,不仅是文人们审美情趣的体现,更是匠人们智慧的结晶。明式古典家具不仅在整体上造型独特美观,在细节上也注重讲究构件之间方圆、薄厚、细粗等的对比统一,使家具实现无缝拼接,平整坚固,不管是整体轮廓还是部件线条都流畅自然。而且榫卯结构是明代时期特有的家具构造,极富有科学性,不用钉子少用胶,不受自然条件的潮湿或干燥的影响,在跨度较大的局部之间,镶以牙条、圈口、卡子花、罗锅枨等,使得家具不仅美观而且坚固耐用,历久弥新,许多明式家具到现在依然坚固硬朗,足见当时能工巧匠的良苦用心。最后,明式古典家具装饰别致。明式家具虽以洗练大方为突出特点,但也有少许别致的纹饰雕刻装饰。明式古典家具装饰主要用适度的以线条为主的雕镂,在椅背、腿脚等部位进行或简单或精致的线刻、浮雕等,刀法娴熟圆润,浑然天成,同时镂、嵌、描等不同工艺和表现手法在明式家具装饰上都有一定运用,装饰的用材也非常广泛,珐琅、螺甸、竹、牙、玉、石等等,但并不贪多堆砌,而是根据整体设计要求,进行恰如其分的局部装饰,给家具整体以画龙点睛的作用。雕刻的纹饰图案也多种多样,寓意深刻,如兰花象征朴实无华、梅花象征傲骨意志、牡丹象征吉祥富贵、松鹤象征长寿安康等,不同的纹饰图案或表明主人的高洁情趣或寄予主人的美好愿望,给家具增添了独特的意境和审美情趣。

2 明式古典家具的传统文化体现

明式古典家具不仅造型独特美观,选材优良实用,还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明式古典家具的形制及结构深受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明朝中叶以后通俗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无论是在审美观念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赋予了明式古典家具精神内涵,使其经受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得到好的延续和传承。

首先,明式古典家具体现出“内省”及“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其圆润的线条流畅自然,无矫揉造作之感,直线与曲线的完美结合使得家具造型收放有度,刚柔并济,传达出中庸、含蓄的文化特性,体现了儒家“中和”及“温柔敦厚”的审美思想。同时,儒家思想的“尊者居中”、“礼”等的观念也在明式古典家具上留下深刻烙印,明式古典家具中仅座椅就分好几种,不同的座椅匹配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充分体现了尊卑有序的儒家传统观念。其次,明朝“经世致用”的思想对明式家具造型有很大影响,造就了明式家具经久耐用的榫卯结构及重俭轻繁的文化特征,使其各部位的有机组合提炼到简单明确,既符合力学原理,又十分重视实用与美观,无其他繁杂多余的构造,每个部位都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同时又在选材上和制造工艺上力求家具的坚固耐用,使其经过百年历史依旧光洁坚固如初,体现了结构和功能、美观和实用的完美统一,如介于桌面底与立腿之间的霸王枨,既简化了家具外观的造型,又不失其结构的力学强度,并以高弓背的拱顶形式衬托出家具体态挺秀的稳定感。最后,明式古典家具也体现了“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首先,简,是一种饰极返素、趋达本性之真的审美境界,是朴素与纯真的体现。明式家具以适当的繁衬与大面积的简及虚与实的对比创造出了“无物累”的简洁特质的底蕴,使其整体给人一种端庄、隽永的美态,如明式椅类家具框架式的富有韵律的结构组织,划出了大大小小的空间,与国画中的计白当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次,柔美的线条是道家所崇尚的阴柔之美的体现,使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道家崇尚阴柔之美,这种柔美的哲学赋予了明式家具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明式椅类家具外圆内方的腿足给人一种柔和美的同时,又让观赏者体味出其内在的刚强力之美;最后,天然的材质是道家的美在本真的思想的体现,其所表现的木材本身的质感和纹理正是道家“返璞归真”思想的精髓所在。

3 结论

明式古典家具是中国家具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展示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情趣值得后人观摩借鉴。在现代家具的制作中,要注重学习明式家具的造型和艺术特点,汲取前人的艺术情趣和造型工艺的精华,展示其特有的文化特色的同时加入现代元素,符合现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使明式家具的艺术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 彭治国.明清家具:一榻清风看明月[J].优品,2009(01).

[2] 徐肖梅.明清家具铜饰件的装饰艺术[J].广西轻工业,2008(12).

[3] 沈勤.明式经典家具中的传统文化[J].收藏家,2010(04).

[4] 马可滢.侃侃而“檀”话中式古典家具收藏[J].艺术与投资,2011(03).

第5篇:古诗文名句范文

关键词: 古诗文 教学设计 文化背景

一、在古诗文教学中挖掘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古诗文洋溢着中国文字的魅力,充满着古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1.文化背景可以破解古诗文教学难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积淀着中国人传统文化、思想、情感的古诗文在教学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学生认为不仅较难理解,而且实用价值不大,于是逐渐产生厌学心理,这恰恰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最大障碍。学生对古诗文学习兴趣不高,有些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只是背诵一些考试范围之内的名言名句,对古诗文名句名篇都是囫囵吞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使以往教学中孤立的意念中的背景变为现在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多媒体构建的文化背景通过文字、图画、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2.文化背景知识可以促进理解

在古诗文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文化情境,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如临其境,从而焕发学习热情。古诗文教学中光对文本作品进行解读还不够,因为学生的积累是有限的。老师可适当进行拓展与迁移,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古诗文教学一定要通过文化背景的挖掘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象,探求和再现古诗文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有利于加深对古诗文思想意义的理解。

二、为古诗文教学创设人文情境

在古诗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恰当的人文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学生获取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课文背景资料,始终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

1.课件设计要融入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将创新精神运用于各种教学设计中,充分营造和谐教学环境,进一步增强古诗文教学效果,其方法多种多样,教学设计色彩斑斓。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课件,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控制在课堂之内,并且点燃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热情。教师课前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要点进行优美的、精心的设计和创新组合,从而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文中发现极具美感的和谐学习内容,在语文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把语文课程的创新教育和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色彩紧密结合起来,实施优势互补,强化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把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与语文学科特殊的人文情怀密切联系,这是时展的需要。在创新教学过程中,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渗透,将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供最佳教学环境和有效途径。

2.运用现代多媒体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在古诗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再现历史文化背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健康审美感受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及中心意旨,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设计课堂教学新内容,通过动态与试听画面的创新组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强化大脑中枢神经的有效刺激,加深印象,使他们在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恰当的教学情境的感染下,焕发出强烈的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愿望,并在潜移默化的人文文化感召下,产生更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方式科学营造以创新教育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环境,生动逼真地把当时的创作情境再现出来,形象生动地说明作者的创作动因,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全部内容,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主旨。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诗歌是以抒发诗人感情为主的,诗人借助能够诉诸语言文字的形象,抒发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强烈情感,诗人在此过程中构筑和传递的是一种饱含思想感情的意境,这些意境又是由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的、美感的意向组成的。诗人激烈而丰富的感情必须通过富有深刻意蕴的形象重新组合,创设鲜明的独特的意境,而这种种意境诗人又借助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出来。对于古诗中的情境,传统教学方法只能凭借教师的语言进行传授,其效果远远不如用视听画面进行直观教学得好,在课堂上仅靠语言描述意境是远远不够的。

三、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在古诗文教学中,古诗文的阅读与教学是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和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进行探索创新的,创新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在古诗文阅读与教学中进行不同的教学实践,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古诗文教学中的精心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情趣,激发学生对诗人、作家和作品的热爱与敬仰,有利于提高健康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结合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主的美感体验,是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在阅读古诗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语言感知能力对书面语言材料进行艺术想象和加工,进而产生逐渐清晰的美的形象,借此逐步提高文化修养。

在新时期的古诗文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结合生活实践创新教学方式,以强化学生素质教育为目标,科学创设适宜讲解古诗文的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把多学科的相互融合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已成为必然趋势,重视信息技术支持下文化背景知识的深入挖掘与古诗文教学的完美结合已成趋势,其应用价值与操作方法有待广大教师进一步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李玖玉.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激趣法初探.金色年华:下,2009.

[2]徐玉珍.初中古诗文教学之我见.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

第6篇:古诗文名句范文

一、作品特色导入法

在教学《听潮》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没去过北京,却能俯瞰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长城;我们没有去过埃及,却知道那里有巍峨雄伟的金字塔;我们没去过美国,却能领略气吞长河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气势。我们靠的是什么?靠电影,靠图片,更主要的是靠文字!文字是一件神奇的宝物,它不仅能够描绘瑰丽的色彩、旖旎的风光,还能够塑声音的形象,它能够演奏大海雄壮有力的交响曲。不信,请大家‘听潮’。”这样的导入,在拓展学生思维天地、拓宽学生想象视野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他们更急于配合老师,努力理解本文用字塑声音形象的特点。

二、人物性格导入法

用描绘人物性格的方法导入,能突出人物性格,吸引学生注意力,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作用。如学习《驿路梨花处处开》这篇课文时正值3月下旬,而这篇文章的中心是反映了梨花姐妹助人为乐的崇高品质,反映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扬光大。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再过几天,3月的日历就要翻过去了,自然界的3月春光明媚,百鸟争春,而我们心灵的3月却更加美好温馨,为什么呢?”(学生答:因为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是啊,雷锋叔叔虽然已与世长辞,但他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的精神却永存我们心中,今天我们来学习具有雷锋精神的人――梨花姐妹,借此纪念我们敬爱的雷锋同志!”

三、联系旧课导入法

鲁迅先生的《社戏》主要讲“我”在平桥村的优待,平桥村地美人淳厚,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而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则是作者幼年时的乐园,抓住相似点“乐”,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道鲁迅先生有块乐园,他曾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美好的童年时期,现在我们学习《社戏》,小说中的‘我’曾在那里吃过以后再也没吃过的好豆,看过以后再也没看过的好戏。”这样导入的好处就是温故而知新,唤起学生心中以往的百草园的美,激发学生对平桥村――乐土的向往,为课文的讲解定下欢乐的抒情基调。

在教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我引导学生回顾了俄国著名文学家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中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同学们,18世纪中叶的中国封建社会和19世纪末期的俄国沙皇社会在政治上均表现出造就思想性格酷似的官吏贾雨村和警官奥楚蔑洛夫。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表现出了巴结权贵、徇私枉法,善于变化、狡猾奸诈,媚上欺下、利欲熏心的性格及品质。那么贾雨村在断案的过程中,有无奥楚蔑洛夫的

声色变化呢?”这样的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四、设置悬念导入法

在教读课文之前有意设置悬念,能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种种疑问,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探求欲,从而吸引他们随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进入到课文所描写的艺术境界,去探求事情的前因后果。如教《杨修之死》,可首先用疑问设置悬念:杨修之父杨彪在董卓作乱时,为保汉献帝几乎死难,可谓忠于汉室的名臣;杨修机敏过人,才智不在王粲、陈琳、孔融之下,真可谓忠父智子,而作为汉献帝时魏王的曹操为何枉杀杨修呢?

五、名言名诗导入法

第7篇:古诗文名句范文

我们应当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在心的召唤下走向通往梦想的旅途。想起李叔同,他的前半生安逸而优裕,娇妻幼子,其乐融融。翻开他早年参演的《茶花女》的照片,何等意气风发,眼角眉梢俱是得意,他活在人们的歆羡和称赞中。谁曾想到,有朝一日他会毅然抽身出家为僧!恰似一声惊雷,众人不解,友人劝说,妻小哀求……而这些,都无法动摇他的决心。他不顾世俗的眼光与评价,严持戒律,弘扬佛法,创造出另一片旖旎风景。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历史上少了一位佳公子,却多了一位持戒高僧。

人生如逆旅,我们就该有这样的胆识与魄力,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走上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通途。反观当下,又有几人能够做到不受他人眼光的羁绊,坚持自我,做自己认定的事?多少人胆小怯懦,畏缩不前,时刻惦记着别人的评价,一味地委曲求全,讨好所有的人。《半生素衣――陆小曼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必讨好所有的人,正如不必铭记所有的昨天。”时光如雨,将自我的坚持与执着,化为一柄柄生命之伞,岂不乐哉?

当你被别人的眼光所禁锢,请想想“仰天大笑,吾辈岂蓬蒿”的李白,想想出身贫寒、溅血书林的莫言,想想“为自己代言”的陈欧。李白不受世俗眼光的纷扰,“绣口吐出半个盛唐”;莫言不惧讥讽嘲笑,让诺贝尔文学奖降临中华大地;陈欧坚持自己的选择,年轻的CEO引领世界潮流。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三毛流浪撒哈拉沙漠,终于感受到了爱情与人生的真谛;钱穆放弃提笼遛鸟的公子哥生涯,创办新亚书院;宇津井健在50岁学跳芭蕾舞,继而登上了事业的巅峰……

何必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坚持自我,做自己认定的事,定能收获“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的独特风景。

【点评】

如何旁征博引,使语言典雅精辟?

最欣赏文章开篇的几句话,点亮了全篇,充分显现出作者的想象力的饱满和语言的机智。文中所引名言及材料,翔实且丰富,论证有力,语言凝练优美,堪称文质兼美,使文章既具有说服力,又富有感染力。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名言警句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历史典故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在写作中,适当引用古诗文,会给你的作文增添文化底蕴;经常运用名言警句,会让你的文章意蕴深远,耐人寻味;而不失时机地化用一些诗词、名句,会为你的文章增添几分深刻;引用一些历史掌故,会使你的作文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和说服力。

引经据典通常有三种形式,即明引诗文出彩、暗引仿作显新、嵌引灵活多变。明引名言警句是最常见的一种引用方式。它的引用契机有两条途径:一是因受语流中某一词语或短语的启迪,而联想到曾经遇到过的、刚好有这个词语或短语的名言警句;二是通过相似联想,将记忆中储存的关于某一问题、某一景物或某一现象的古今诗文佳句汇集在一起,构成排比,产生一种一气贯通的雄伟气势。

第8篇:古诗文名句范文

农村初中学生的家庭教育很少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文化土壤,学生在升入初中前所接触到的古诗文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形成有效的背诵默写习惯,面对初中大量古诗文篇目的背诵、默写要求,很多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找到适合农村学生背诵默写古诗文的有效方法。

一、结合农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

对农村学生来说,古诗文的背诵默写最关键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调动多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面对农村学生缺乏学习、背诵古诗文的动力的情况,教师首先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让枯燥的古诗文鲜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介绍古诗文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古诗文相关的典故;甚至可以介绍和作者、古诗文相关的逸闻趣事,例如:讲到韩愈的《马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就可以介绍他“唐宋家”的地位,介绍他因排佛被贬潮州、治潮八月,江山改姓韩的典故,甚至还介绍可以他和侄孙――八仙之一韩湘子的传说。再比如讲到《核舟记》“大苏泛赤壁”就可以介绍苏轼、黄庭坚的逸闻趣事,讲到坡是还可以介绍他被贬谪的情况。有了这些丰富的小故事、小知识作支撑那些在学生看来平淡、甚至枯燥的古诗文就会变得丰满、鲜活起来。这样学生自然也会有了学习、背诵的兴趣。

二、采用灵活的背诵方式让学生轻松背诵古诗文

很多同学在背诵时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花在背诵上的时间太长,一首七言律诗通常要使用10~20分钟的时间记忆才能初步达到背诵的目的,文言文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是农村学生在古诗文背诵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他们需要有效的指导。灵活的背诵方式是将农村学生从事倍功半的困境中解救出来的最好办法。

1.吟唱法

唱歌,学生们都很感兴趣, 有些诗词本身就是歌词,我们抓住学生的 “兴趣点”结合多媒体帮助学生边唱边记,这样歌唱会时,诗文也就基本背会了。

例如: 学唱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 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

学唱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 背诵《诗经・蒹葭》。

李煜的《虞美人》、的《沁园春・雪》等篇目我们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即用学生熟悉的曲调“唱”出需要背诵的诗文。

2.归纳比较法

古诗文涉及到许多文化常识,很多诗文都吟诵相似的主题,我们可寻找选择一些合适的角度进行系统归类,在比较中背诵,在背诵中比较。

例1:赞美杭州西湖的古诗很多,可归类背诵以下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例2:诸葛亮的事迹曾使多少抱负未得施展的文人骚客感慨不已。杜甫、陆游因诸葛亮而抒发感慨的名句有: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还有表现乡愁的诗篇、表现爱国思想的诗篇……都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背诵。

3.情节演绎法

有些古诗文故事性比较强,我们可采用师生(生生)问答的形式先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然后把情节连缀起来进行表演,最终完成背诵任务。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内容可分为“讽”和“纳谏” 两大部分,其中齐王纳谏后的内容可分以下几个时段进行问答记忆。

(1)令初下时效果如何?

(2)数月后效果如何?

(3)期年后效果又如何?

提问时学生只要能用原文回答出来,就说明已记住了关键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表演问答过程,这样通过再现历史情景,将抽象的文字变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会大大加快背诵速度,提高背诵质量。这种方法适于背诵较长的文章。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我们发现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背诵古诗文的效率,而且在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方面亦有所改善。

三、巩固背诵成果,让学生能长期记忆古诗文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平时已经背熟的古诗文经过一段时间后,在测试到相关内容时,有部分学生出现因遗忘而丢分的情况,这是由人的记忆规律决定的。 下面几种方法可改善这种现象。

1.点将法

老师点五六名责任感强的同学为“将”,他们先在老师这里背诵,老师发“令牌”给他们,让他们监督同学背诵。

2.同桌监督法

同桌之间相互监督,参照古诗文背诵复习表格相互监督背诵,形成长期记忆。

四、消灭默写中的错误,提高默写准确率

相当一部分的农村学生小学的基础不牢,在背诵到位落实到默写阶段经常出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的:一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二是:同音误写,出现少字、多字、漏字、换字等情况。为了提高默写的准确率我们,采取多种方法。

1.重点标注,边诵边写

要求学生将自己每次默写本中出现的易混字,同音字,错字,用笔圈点出来,以引起注意,重点把握。学生在记忆时,可边背,边用笔在草稿纸上写出下句或句子中的关键字。

2.特别关注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古诗文名篇中大量存在。我们要求学生在默写时,要对同意异义字,特别留意,并学会分析比较,记忆时做到音义一致,免除失误。

3.要求学生留意具体语境

第9篇:古诗文名句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经典古诗文 诵读教学 实践过程

语文学科既具人文性又有工具性特点,“不仅文以载道,而且在教学中‘披文以入境’,可以产生震撼人心的教育力量”。自先秦诸子到唐宋诗词,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历代散文,这些经久不衰的古典诗词文赋是几千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所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和心灵。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以培才育德为己任的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利用并有效把握小学生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特点,通过“读诗文韵律、感诗文意蕴、悟诗文情境”等形式,积极有效地开展“传学强其身、育德正其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开展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远影响。

一、开展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积极意义

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性需要。“没有传承,就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实和未来”。历经数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诗文,既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凝聚和体现;既是民族文化积淀而成的教科书,又是民族素养的长效滋养剂。炎黄子孙应把传承历史文化视为天职和己任。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性需要。“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成败,懂兴衰更替,以更好地开创和发展未来”。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中坚力量。通过古诗文诵读,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学生身心中流淌,这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三是现代学生“以学强身、启迪心智、陶情明理”的现实性需要。随着网络快餐文化的直面呈现,现代教育中传统经典文化元素越发减少,加之西方文化的不断侵袭,许多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与现代文化相比较,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不只是“传承”的问题,它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修养和识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优势功能;在启智益能、陶情明理和修身养性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简要实践

1.潜移默化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唯情趣论”且缺乏责任自控意识的小学生而言,教师应当寻求寓教于乐的古诗文诵读教学方法,从中收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活动效果。一是通过张贴古代文人画像,把《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及唐诗宋词等经典诗文名句显现出来,丰富校园文化环境,努力做到“让每一块墙壁都在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能育人”,从而让小学生常见生趣、日久生情。二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认知情况,积极开展以学习兴趣小组为主要平台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并利用传统节日、纪念、庆祝等契机,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比赛、演讲和文艺表演等活动,为小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自我的空间,从中取得“以赛激趣促读”的效应。三是落实课时,在最低标准上保证诵读时间。如每天安排15~20分钟的时间,或每周安排一课时,用于小学生诵读经典或教师指导诵读;红领巾广播站定时播放诗词歌赋和诗词音乐,努力营造“书香满园关不住,一缕墨韵顺风来”的氛围,让小学生经常沐浴在经典文化长河之中。

2.鱼渔相授引导。“一卷在手,朗朗上口”。传统经典古诗文语言精练、意蕴可感,具有节奏美、韵律美的特点,符合小学生乐读好思的特点。教师应本着“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并行发展的原则,引导学生进行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逐步赢得厚积薄发之效。如以教材中的经典古诗文教学为载体,教会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和运用方法。再如小学语文教材基本是按照主题编排的,分别渗透着“爱心、惜时、诚信、勤奋”或者其他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布置学生查询并开展补充诵读活动: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时,学生被文中“春光无限”感染,教师可让学生广泛搜集并诵读相应的古典诗词。再者,引导学生巧背(表演背、据时背、据意背、据情境背和综合背)诗词,以逐步实现厚积薄发的目标。如“据时背”:在某教学时段,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大林寺桃花》到《夏日》、《小池》,从《秋思》、《山行》到《冬景》、《江雪》,让学生遵循“春夏秋冬”的顺序一路踏歌而行,既可激活学趣,又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