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市场信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竞赛准备情况
研究制定竞赛活动方案。今年3月,竞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经多次征求意见,研究制定了知识竞赛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竞赛活动的意义和目的,确定了参赛对象、竞赛形式和内容,以及组织机构和机构职责,明确了竞赛时间安排等内容。6月26日,正式下发《关于举办全国农业市场信息业务知识竞赛的通知》,在全国启动了竞赛准备工作。
组织编写竞赛大纲。6月28日,在先期竞赛大纲框架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了知识竞赛大纲编写专家研讨会,确定了大纲设计的五个重要原则:完整性、科学性、参与性、时代性、开放性,明确了大纲的编写分工和进度。随后,竞赛办在大连市组织召开全国农业市场信息业务知识竞赛大纲及辅导材料专家审定会。8月5日,组织专家对大纲进行了统稿,形成了大纲初稿。10月初,《市场信息业务知识教程》审定完成,并印发给全国,同时在网上。
组织召开新闻策划会。9月29日,竞赛办组织召开竞赛新闻宣传策划会,邀请农民日报、农影中心、部信息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参加,研讨竞赛活动新闻宣传工作,形成了竞赛宣传工作方案。
组织编写报纸试题和网络竞赛题库。按照专家审定会议上确定的业务知识竞赛题库编写的体例和要求,竞赛办组织试题审定专家对竞赛试题进行了逐一修改、审定,确定了报纸答题,组建了全国农业市场信息业务知识竞赛题库,为竞赛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报纸答题和网络答题情况
建设官网和竞赛网络平台。在部信息中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10月建成了竞赛官网和竞赛网络平台。网络答题竞赛平台包括模拟考试和正式考试两个板块,模拟考试可以不限次数进行模拟练习,正式考试每人只能答题一次,在90分钟内完成100道判断题和选择题。
网络、报纸答题正式启动。11月1日,竞赛报纸答题和网络答题活动全面启动。当天农民日报刊登了《全国农业市场信息业务知识竞赛试题》,竞赛办还加印了5万份报纸寄往各省市,同时开通了网上答题系统。目前,各地都收到了竞赛办寄发的报纸试题,正组织系统内人员开展报纸答题。在网络答题方面,截止11月25日,全国各省区市和兵团已有14504人进行了网上注册,其中8255人正式参加了考试。
各地竞赛开展情况
亳州农产品市场建于1997年,占地8万多平方米,是安徽省“菜篮子”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目前市场建有蔬菜、水果、干鲜、食用油等几大交易区和菜农直销区、加工包装区、配送中心区和低、恒温冷库及生产、生活资料服务区。拥有2万多平方米的交易大厅和6万多平方米的交易场地。
市场建有信息中心、电子结算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和加工配送中心及监控系统,连年评为全国“菜篮子”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联网先进单位。并预计在3年内建成蔬菜、水果、水产、副食、粮油、干鲜调料、饮料、种子八类市场。
市场连年被评为农业部定点鲜活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定点市场,安徽省“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市场和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安徽省先进集体”。
安徽合肥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
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建于1992年12月,先后经过了五期工程的滚动发展建设,市场规模由最初的占地10亩发展为280亩,从单一的水果交易发展成为集蔬菜、水果、水产品、畜禽肉类、粮油、禽蛋、干鲜、调料等交易为一体的综合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2008年市场共实现综合成交量232万吨,成交额105.8亿元。
市场先后被农业部列为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商务部列为重点联系商品市场,2006年被列入商务部“双百市场工程”,此外,市场被国家“三绿工程”办公室选定为首批绿色市场创建示范单位,被安徽省农委授予“农业产业化发展十强企业”、省商务厅审定为首批绿色批发市场、安徽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
福建福州亚峰蔬菜批发市场
关键词:新常态;农业经济;发展;措施
随着我国进入了“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新时期,农业产业发展中一些不合理现象也将更加凸显。对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要适应新常态,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融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实现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更加注重,突出差异化发展
新常态下,人们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呈现出多元化、高质量和品牌化趋势,主流消费者开始追求多样、个性化的消费。农产品消M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从过去的吃饱、吃好,向着营养、健康转变,更加注重农产品品质和健康。电子商务对农产品消费、生产引领作用越来越大,成为农产品流通新业态并迅速发展。农产品市场开始细化,产品品质受到重视,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变成了差异化和质量本身。
2.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农业新常态下,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传统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投入依赖程度呈现出递减趋势,科技创新将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引擎。农业经济发展对资本、科学技术、企业家才能、现代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却呈现出递增趋势。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将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成为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动力。
3.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质量效益
以往的发展模式依赖于高消费和高投入,新的发展形势下,生产组织方式向着专业化、规模化转变。新的经营主体随之出现,即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生产手段方式更注重标准化、设施化、智能化。生产过程更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化,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追求。
4.农业产业结构将更加优化,呈现多样化、特色化
新常态下,农业产品结构将逐步得到优化,农业生产活动主体演变为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休闲观光业发展良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深入,二者占比稳步提高,农业发展大趋势表现为差异化、区域化。农业产业链将加快向纵向延伸和横向联接,全产业链基础上的价值链将进一步拓展。
二、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链不完整,农业经营模式单一
在新时期,重视种植环节,轻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观念没有发生变化,农业经济产业链有待完善。忽略了加工生产和营销环节。整体农业产品结构中多是未经加工生产的农产品直接进行销售,缺少特色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导致农业增长慢且品质不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较为分散,在面对市场变化和资源调配时,难以保持竞争力。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规模生产的进程,然而受制于耕地的分散特点,不同生产方式的差异度很大,要想做到统一管理,并非易事,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市场化的进程。
2.农业生产者素质有待提高,劳动力不足
农民长期依靠种地谋生,主要生活来源靠劳动力,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所从事的劳动机械而单调,难以掌握先进的生产技能,很难适应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总体的知识水平比较低,掌握的关于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很有限,难以适应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化农业建设需要。在劳动力数量上,目前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状况严重,农村土地撂荒问题非常突出,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将成为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3.波动的农产品价格加大了农业生产的风险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市场经济主导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变化的快速性极易引起农产品价格波动,这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近年来,农产品贸易呈现出国际自由化趋势,这使得国内市场不得不面临来自海外市场的挑战。新常态下,政府不再对大多数农产品实行指导定价机制,农产品直接面对竞争充分的自由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给农业生产的布局工作增加了难度。
4.农业发展缺乏科技创新
农业发展依赖于农业科技水平的进步,它直接影响着发展的步伐与质量。面对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农业科技的发展缺乏创新力,这限制了农业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大量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未能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仅仅停留在纸面报告中,这阻碍了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转化速度过慢,未能在农业实际操作中得到很好转化,未能将农业技术落到实处。多数农业科技创新不具备实践操作性,过于注重总量和规模的扩大,没有将精力真正投入到高新技术、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工作中。
三、新常态下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1.新常态下,发展农业经济,做好农业保障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工作
切实做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落实工作,稳定农业生产,同时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财政支出数量、比例和增速。扩大农业支持保护领域,不局限于传统的粮食安全,肉蛋奶、水果、蔬菜、水产品等都应该在该领域内。持续优化农业支持保护生态格局,加强对农业生态补偿和资源养护投入力度,加大对生产领域及生产者农民的支持保护,做好生产方式的引导工作,实现优质、安全、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化发展。持续细化、优化农业支持保护办法,增强其可实施性,确保支农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农业质量效益
新常态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将经济利益的提高摆在中心位置,依照价值规律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符合多层次的市场需求。新的经济形势下,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内容,一方面调整产品结构,另一方面拓展农业生态产业链,打造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营销、仓储的一体化产业经营平台,培育农业旅游、文化生态圈。各地政府应依据各地特点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业产业,推动农业合理健康发展。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调控应遵循市场机制,依据市场变化,预测市场动向,以此为基础,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内容。
3.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坚持科技引领农业
新常态下,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将为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农业科技发展,发挥农业技术创新带领作用,坚持科技引领农业。积极探索研究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结合,促进农业发展步入高质、高量、高效益阶段。做好农业技术服务和指导工作,发挥农业技术对生产的推动作用。落实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确保高效种植、养殖等创新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经济效益。
4.加强农业生产者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新常态下,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化建设依赖于农业生产者培训水平的提高和业务能力的提升。结合各地区的优势农业产业,确定培训人选、培训目标和内容,增加农业生产实践环节的占比,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邀请有资质的农业技师定期对农民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规划并落实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建设工作,让更多的科研教育机构参与进来。
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要调整好农业产业结构,更加注重农业的效益,提升农业的增值增效空间。将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引领上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和品质。创新农业支持政策和财政支持,培养新型农民,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参考文献:
马王堆农产品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建于1991年,下辖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马王堆海鲜水产批发市场、蔬菜食品配送经营公司、毛家桥果品批发大市场等经营实体。
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建于1991年5月,现占地200亩,建有二层交易楼12栋、大型钢架交易棚3个,拥有30000多平方米停车场,拥有一个设计能力2000吨恒温冷库及超大电子显示屏、夜视监控、IC卡收费、农药残留检测系统、互联网络信息平台等管理设施。吸纳了全国30个省(市)、600多个县区的经商户进场经营,组建了涵盖300多个基地的营销合作网络,长驻市场省内外客商达1000多家,日均成交量达400万公斤以上,信息网络联通全国。2007年市场实现成交总量34亿公斤、成交总额86亿元,辐射带动农户21万户,带动就业人数超过30000人,是中南地区目前最大的农产品交易集散地。
马王堆海鲜水产批发市场占地约55亩,经营门面达300余间,5000吨恒温冷库、全国信息网络和电视监控等现代化设施,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是湖南省海鲜水产批发的重要集散地。
毛家桥水果批发市场占地63亩,总建筑面积70000余平方米。共有鲜果经营门面450余间,整车批发门面50余个,生活配套住宅80余套;干果仓库3000平方米,并有9000平方米的大型停车场,市场内安装有80T电子地磅、闭路监控等先进的设备及设施,是目前国内一流的专业水果批发市场。
湖南长沙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
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占地3000亩,总投资超过5亿元。拥有畜禽、蔬菜、水产、水果、花卉、粮油、副食、食杂、百货9个批零兼营专业市场,并配套有物流配送、农副产品展示展销、绿色食品贸易、畜禽定点屠宰等加工经营的综合企业,形成了一个集生产、加工、运输、会展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市场经营辐射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3000多个县(市)及东南亚几国。2008年,市场全年主营产品交易额实现近180亿元。
其中蔬菜市场建于1997年,现占地面积140亩,拥有可容纳400多台车辆的交易大棚,目前蔬菜日交易量达200多万公斤,交易品种上百个;水果市场建于2005年,占地100亩,拥有196个一级批发门面、200个户外交易摊露于交易面积1800平方米,现水果日交易量达2000吨以上,占长沙水果批发销量的90%以上;粮油市场占地100余亩,现有经销商户达600余家,2007年交易额达5亿元;水产市场占地45亩,经营户100余亩,2007年水产交易量近45万吨,交易额达4.2亿元。
广东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
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建于1994年,是一家主要从事蔬菜、水果批发的专业市场。现已发展成为广州市最具规模的果菜批发市场,也是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果菜集散地。
现市场占地面积达40万平方米,主要经营蔬菜、水果两个大类近千个品种的果蔬产品。2008年市场年成交量近40亿公斤,年成交额达到165亿元。
张惠民在致辞中表示,动员和组织全省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学习市场信息业务知识是河南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全力推动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他希望选手以比赛为契机,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知识水平,自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为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中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张合成表示,党的十提出了“四化同步”的发展战略,要求用信息化支撑农业现代化,用市场规律和理念指导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市场化、信息化发展迅速的特点要求市场信息工作人员必须用知识和技能来武装自己,必须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不断提升市场信息系统能力,以满足基层农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他希望大家借助这次竞赛迸发出的活力和激情,认真学习好、贯彻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业市场信息工作再上新台阶。
比赛设置了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和加赛题。在前两个环节,各小组表现优异,鲜有失误,比分紧咬不放,场面精彩激烈。在风险题环节,以洛阳市代表队为首的各队以敏捷的反应优势迅速将比分拉开。直至加赛题过后,才最终角逐出了比赛的各奖项:洛阳市代表队荣获一等奖、安阳市、信阳市代表队获得二等奖,黄泛区农场、郑州市、焦作市代表队获得三等奖。
农产品价格波动是人为造成的吗
近年来,无论是买过菜的居民,还是卖过菜的农民,都经历过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的遭遇。农产品价格“过山车”一样地波动,不仅造成居民困惑,也给农民的生产带来麻烦,不敢再生产。比如,去年冬天一些农产区的大白菜每斤2分钱还卖不出去。今年年初一些城市的大白菜每斤也不过2角钱,但是到了4月份,大白菜价格一下涨到每斤2元钱。这是为什么?
每当某种农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时,就有人责骂农产品流通商。这不奇怪。商人既掌握市场上供给信息,又知道需求信息,是最早发现市场上供求关系的人。当商人察觉到某种农产品供求偏紧时,就立即会涨价。同时为了赚更多钱,还会增加库存,减少销售,加剧供求矛盾,推升价格进一步上涨。当商人发现某种农产品供过于求时,就会减少对农民的收购,使农产品价格不但过度下跌,而且还导致农产品滞销。
当然,也有人为商人辩护。农产品运销商不但工作极其辛苦,环境条件差,而且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只能见到微薄的利润。比如,为了探究商人在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时的获利情况,曾有记者和研究者亲自跟随农产品运销商,从产地向农民收购农产品开始,到销地市场销售农产品结束全过程,并详细记录支出收入项目,结果往往是收不抵支。
当人们发现上述指责站不住脚的时候,又把矛头转向了市场摊位费和高速公路收费等中间环节上,甚至指责投机农产品而进行炒作的金融资本。他们认为当今农产品价格过高,不是供求关系变化引起的,而是农产品金融化所导致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引起了农产品价格的过度波动?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会有确定答案的问题。
事实上,农产品价格时涨时跌是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基本特征,具有客观必然性。或者说,农产品价格波动是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天然属性。
经济学用所谓的“蛛网理论”来解释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客观必然性。考虑到当前农产品价格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决策,但是由于生物的生长周期,当前的农产品价格只能影响下一个收获周期的农产品供给。这样,农产品价格对供给调节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从而带来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
因为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农业自然再生产决定了农产品生产必须依赖生物和自然条件等。生物生产自身具有周期性。如大、小年用来反映一些农作物在不同年份收获有多有少。生物的不同生长周期必然带来农产品市场供应的变化,从而客观上形成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周期性。即使在一年内,生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速度也是不一样的。更何况天有不测风云,农产品市场往往瞬息万变。
可见,农产品价格时而上涨时而下跌至少不是单纯的人为因素造成的。我们观察农产品价格市场运行,不要过于在乎某种农产品价格又上涨了,另一种农产品价格又下跌了。而大量研究表明,农产品市场价格运行既有周期性波动,也有季节性波动,更有异常性波动。这就是说,当某种农产品市场价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可能为周期性波动和季节性波动,属于正常现象,而当农产品市场价格过度上涨过度下跌而急剧波动时,这可能就有人为因素操纵,需要探究和防范。只要农产品价格波动不是“人祸”,完全可以顺其自然。
如何应对农产品价格波动
为了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持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国内外一直在努力探索有效途径。遗憾的是,目前并没有公认的有效措施可以避免农产品价格过度波动。
然而,有些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工作,让农民利用农产品市场信息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决策,就能够解决农民盲目生产和农产品市场过度波动的问题。事实果真如此吗?事实并非是这样。目前,如果有人认为社会上缺乏农产品市场信息,或者说农民看不到、听不到农产品市场信息,就可能不了解情况。现在,虽然不敢说农产品市场信息十分充分,至少可以说不缺少农产品市场信息。
那么,农产品市场信息与农业生产盲目性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如果存在着农产品市场信息充分、精确和有效等理想状态,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就能够克服吗?农产品市场波动就能够避免吗?
客观地说,学术界关于农产品市场信息与农产品市场波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显地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权威的理论能够明确地告诉我们农产品市场信息可以消除或者缓和农产品市场波动。相反,社会上反而有声音认为农产品市场信息会加剧农产品市场波动。
通过查阅文献,在美国对农产品期货市场交易价格信息与现货市场实际价格之间关系的学术研究中,不同学者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有学者研究后认为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信息降低了农产品现货市场实际价格波动,也有学者研究后认为农产品期货交易价格信息对现货交易实际价格没有确定性影响,既不确定地表明农产品期货交易价格信息降低了现货交易实际价格波动,也不能确定地表明农产品期货交易价格信息加剧了现货交易实际价格波动。
与学术界研究不同,美国农民和相关组织普遍认为,美国期货市场发展历史表明美国农产品期货交易价格信息不但没有降低现货市场实际价格波动,反而损害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美国国会也持类似观点,要求成立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期货交易进行严格监管。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12316
〔中图分类号〕G20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6-0143-03
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吉林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和保证。近年来,吉林省农村信息工作在促进吉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吉林城乡还存在着信息鸿沟问题,如何解决存在的信息鸿沟问题,提高吉林农民的信息素养,使吉林农民获取到及时有用的科技和市场信息,仍是吉林省农业信息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提高吉林农民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吉林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1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
农业信息化是指为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为吉林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信息保障,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提高吉林农民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要吉林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需要及时有效的信息作保障。如何使作为农产品的生产主体的农民提高其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需要探索出一条为适合于吉林农村的信息服务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将对吉林的农业发展起到如下作用:
1.1农民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信息服务
要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占据有利的位置,必须按照市场规律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作为农业市场中主要的主体――农民,需要更好地认识并适应市场,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是使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基础,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对于农民获取和利用信息是有帮助的。只有这样,农民才能获取和利用科技和市场信息,并用其指导农业生产并帮助农民处理好生产、销售和消费间的关系。
1.2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需要信息服务
据统计,国内的农科教专业网站和与农业相关的其他网站上都有大量的农业科技信息,在这些网站上农民不仅可以获取商业信息,农民也可以通过农业专家系统及时得到专家的技术指导,解决生产上遇到的疑难问题,从而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使农业科学技术信息的得到及时的传播。
1.3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需要信息服务
现代农业的发展导致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的劳动力就需要转移,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着各种障碍,障碍之一就是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低和掌握的就业信息少。农业信息化的实现可使农民方便及时地获取劳务信息,所以说有效的信息服务有利于农民及时获得各地的就业信息,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农业信息服务采用的模式
2.1现阶段我国农业信息服务形式
(1)龙头企业服务模式,这一模式提供服务的主体是政府的农业管理部门和农业企业。它的信息用户是农民、农业企业、涉农管理部门,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他提供的农业信息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行情、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政策法规等。
(2)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服务模式,这一模式提供服务的主体是农村合作社,服务的对象是合作社成员,主要给信息用户提供合作社内部需要的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等。服务的手段是利用黑板报、宣传单,广播、电话,特点是针对性强。
(3)科技大院服务模式,这一模式提供信息服务的主体是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农民,主要给农民提供政策法规的信息,也提供科学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以及技术培训等。
(4)农民之家模式,这一模式提供服务的主体是有关农业部门,提供服务的主体是由有技术的农民、农业企业的专业人员和农民专业协会。提供服务内容包括:生产经营方面的信息、生产资料信息等。
(5)网上服务模式,这一服务模式提供服务的主体是政府有关涉农部门。服务的对象是涉农企业、涉农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的内容包括农业企业的产品价格、品种、供求和市场信息。
(6)网上劳务咨询服务模式,这一服务模式的主体是政府、农业管理部门。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农民和涉农企业,服务的内容包括:搭起企业与农民之间劳动力转移的桥梁。
这6种信息服务模式,对促进吉林农业生产、增加农业产出效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2“四电合一”信息服务模式
通过远程教育等手段,可以使农村共享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这对促进农村信息资源的利用是十分有利的。可以通过热线、网站、电视和广播四种服务手段,为全省农村公众用户提供种植、养殖、信息咨询、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涉农综合信息服务。
3吉林省农业信息服务实证研究
3.1基本情况
目前,吉林省各市(州)大多成立了信息科或信息中心,大约占吉林省县(市、区)总数的93.4%,全省从事农业信息管理和技术人员2648人,经过培训的乡、村、生产经营大户及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员23636人,经过农业部认证的信息员达10000多人。这些经过培训的信息员基本掌握了计算机使用基本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整理、分析、等技能,整体水平再不断提高。
3.2信息服务功能
3.2.1网站服务
从2001年吉林农网开通以来,除了满足农民对网上的信息需求外,也成为各级农业系统网站信息的主要来源。各地也积极发挥市、县两级农业网站作用,为当地农民提供适合本地特点的信息服务。如东辽县泉太养猪专业合作社社长李辉经常上网查询生猪价格等信息,因价格掌握准确,一次性出栏1000多头,增收10多万元。再如梅河口市进化镇农民张靖环,根据网上信息调整种植结构,每年增入8多万元。3.2.2平台服务
自12316新农村热线和12582短信平台开通以来,积极利用两个平台为农民开展服务。2009年,12316新农村热线日均接听农民电话10000多次,最高达200002次,及时有效地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信息需求。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两个平台信息服务,农民每年增收40多亿元。
3.2.3媒体服务
吉林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影响大、覆盖面广的信息传播优势,积极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全省35个市县创办各类农业信息简报、快讯等1200多期。图们市农业信息协会每周编发一期《农业科技信息》,梨树县信息中心编发《梨树农业》简讯。四是开展现场服务。目前省里聘任各类涉农专家700多名,分布在全省各地,为开展现场咨询服务提供了方便。2010年夏季,吉林省遭受了特大洪涝灾害,为帮助农民抗灾自救,恢复生产,受灾期间先后共组织300多名专家及时赶到受灾现场指导生产,开展技术咨询服务。
3.3信息服务开展情况
3.3.1信息资源的采集、分析、加工
(1)依托相关专业网站获取信息,通过这一途径主要获取国内外的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
(2)通过报刊获取信息,通过这一途径获取的信息有科学技术方面的信息,政策方面的信息以及种子、农药、农产品销售方面的信息。
(3)通过涉农部门及下属单位等获取信息,通过这一途径获得信息主要有农产品市场方面的信息以及农业政策等信息。
(4)各乡镇、村信息服务站及时上报本地生产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主要是向外地传播本地农产品的信息,以其做到牵线搭桥的作用。
(5)从各种科技培训或讲座会议、外出考察等收集信息。
信息服务部门对于收集到的信息,经过分析、加工,再向用户提供。
3.3.2信息服务手段和方式
(1)现场解答
吉林省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每个工作日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对技术和市场的需求变化,安排两位专家值班,接受农民现场和远程信息咨询,尽可能做到让农民及时得到需要的信息;各乡镇信息服务站均有工作人员值班,接待农民求助。
(2)热线电话
吉林省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设有信息服务电话。服务电话有专人接听,受理咨询,及时的解答农民的咨询问题。
(3)编发刊物、简报
吉林省农业信息中心创办了《吉林农业信息》,每月1期,国内外的市场行情、种养业技术、产品供求信息等,刊物发到乡镇、村。乡镇信息服务站也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当地农业生产特点,自行编发简报类刊物,再发送到村信息员、农户手中。
(4)黑板报、宣传栏、广播
在吉林省各乡镇沿街、集市等人员集中的地方,以及乡(镇)政府门前、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部门前、村里交通要道路口等显著位置都设有黑板报、宣传栏。有的是板书,有的是打印纸贴上去。根据农业生产季节的变化,按当地的生产需要提供种养殖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怎样做好田间管理,养殖应注意什么问题,如何做好疫病防治等农业技术知识以及农产品市场动态信息都及时公布出来,通过这些媒体农民很方便地就能了解到需要信息。乡镇、村还定期通过广播向农民病虫害等农情信息。
(5)通过网络收集和信息
吉林农业信息网开通了由半月农事、特色农业、名优产品、供求信息、市场行情、政策法规等20多个栏目组成的农业信息平台,对外吉林省农村经济动态、农产品供求等信息。同时也在中国农业信息网等其他农业信息网等相关网站吉林农产品供求信息,或者从相关网站下载与吉林农业生产及时、有用的信息,提供给农民。
(6)指导培训
指导培训是实地向农民传授农业种植、养殖技术最有效的途径。根据农时季节,组织农业专家到乡镇、村、户进行技术指导。农忙季节,白天农民劳作,就利用晚上时间进行培训;有时在田间地头、养殖场进行现场指导。由于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技术人员还要将一些专业技术用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进行讲解,并且示范给他们看,使农民听得清楚、弄得明白,并且会操作。不同的培训内容,信息中心与有关部门联办,如,科技与市场信息的培训,与农业局专业站联办;电脑培训与电信部门联办等。
于收集到的信息,经过分析、经验判定,再提供给农民或向外。
3.3.3信息服务效果
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通讯设施,将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系统、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农产品交易数字化管理系统和农产品交易电子商务平台等一些现有的信息技术成果储备整合起来,构建一个高效、完善的、能满足农产品流通诸环节参与者不同需求的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服务体系,对于发挥信息网络的服务功能,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的整合,实现信息共享,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实现供需平衡,稳定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信息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可以大大降低市场运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改变农产品流通的传统模式,提高流通效率。
一、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
目前,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普遍较高。
一是农民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较高,信息意识较强,能较好地运用物流信息。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有85%的农民上网,16%的农民从事网上购买业务,农业电子商务占总电子商务的8%,在各行业中列第5位【1】。
二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健全。如美国有近300家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的商业性系统,政府定期农产品物流的权威信息。各种农业网站、信息咨询公司能方便地为农民提供各种实用信息【2】。
三是批发市场发挥了信息中心的功能。如日本的批发市场实现了与全国乃至世界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联网,能发挥信息中心功能,可以实行按样品交易,做到商物分流。目前,日本现通过联网可以实时全国82个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和564个地方批发市场的销售量,以及海关各种农产品的日通关量,每天、每月、年度的各种农产品的销售量都可以在网络上查询到【1】。
四是农业合作组织是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的重要环节。如日本的农产品行情预测系统是由“日本农协”的。该系统通过统计日本国内的大约1800个“综合农业组合”农产品的生产总量和价格对每天农产品进行行情预测及分析。日本的每家每户都可以轻松掌握到整个日本国内农业信息市场乃至世界农业市场各种产品的需求、供应以及现市价格,在此基础上,农户就可以调整、确定自己的生产品种、产量及价格,使其农业生产处于信息明确、生产有序的最佳状态。
五是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高。发达国家之所以农产品物流发展快速,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高。如德国的企业通过信息网络将各国的需求信息和遍布全欧洲的连锁经营网络联结起来,置于同一个信息平台上,相互间的信息交流非常方便,确保了物流信息快速、可靠地传递【3】。
六是电子商务比较发达。如荷兰,配备有世界最先进的拍卖系统、新式电子交换式信息和订货系统,通过网络连接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生产商、种植主、批发商、零售商,向商界和消费者提供品牌农产品供应商和零售商,完成客户网上订货所需要的物流活动。由于网络访问者可以共享信息,信息透明度、准确度和及时性都得到提高,供应链变得更加活跃,及时改进物流计划、管理、调配、优选等操作也更加现实。
二、我国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系统现状
农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是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以及提高运作效率与效益的基础和有力保证。资料显示,我国有77.7%的市、44%的县和20%的乡镇分别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体系【4】。农村信息化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主管部门都开通了很多农业与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的地区,一些农业产业类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产品行业协会都承担了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责任,成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重要力量。很多大中型的农业生产、销售、加工、配送等企业和集体都建立了自已的网络,提品供销信息、技术咨询和其它服务。随着人们消费观念方式的改变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在农产品流通领域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国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采集网络和检验检测网络基本形成,基于电子信息平台管理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渐建设和发展起来。
三、我国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文化科技素质较低。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运用水平低下。由于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加之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低下,目前,农民对产品流通信息的意识并不强烈。近年来,虽然各地区都相应的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点,并开通了网站,但是不少农民由于不懂得如何使用网络,从而最终降低了农民对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许多农业信息网站,信息处理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地进行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和,信息时效性差、质量不高,农民获取信息难度大,成本高,收益低。主要表现为:第一,各地农业信息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信息处理、收集、传播的软硬件设备不足,信息的分析、汇总等深加工环节多采取传统方式,电子化程度偏低;第二,信息管理缺位现象严重。各地区涉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能力差,重复建设严重,缺乏信息的深层挖掘与开发,甚至对所收集、传播的农业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障【5】。
三是批发市场信息处理手段和技术落后。不能及时提供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有调查显示,几乎国内比较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都建立了自己批发市场的电子商务平台,本应成为农产品物流信息枢纽,然而由于信息处理手段和技术落后,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不能提供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更不用说发挥物流信息的处理和传递作用,农产品流通活动效率低且资源浪费严重。
四是物流企业信息管理水平较低、技术手段较落后。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进程。据调查,我国的物流服务企业中,仅有39%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6】,绝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服务功能较弱,对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不够,也缺乏科学的预测性和针对性,信息服务水平还远不能满足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需要。
四、完善我国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的对策
为了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就必须对现有的农业网络进行集成、整合,改变重复建设、小而散的局面,提高网络信息质量,尤其要加强硬、软件建设。推广网上订单、拍卖、配送等物流方式,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整合农产品物流分散运作资源,对农产品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重点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经济主体中建立信息服务点,抓好农产品信息处理和,准确地向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经营者提供价格信息、市场供求信息、库存信息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帮助生产者制定生产计划,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一是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各国政府都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如美国的农业信息投入总额2001年为13亿1800万美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每年用于农产品市场新闻的年度预算为2200万美元。欧盟2000年用于农业统计信息的花费总计是6151.3万欧元、用于农业和农村信息通讯方面的花费是2亿欧元左右【7】。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各级政府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农业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的投入经费,还要有充足的系统运行经费,以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要将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制等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鼓励和引导科研单位、企业、个人或其他民办科研机构、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投入,扶持农业科技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活动。
二是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工作。目前我国农村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如果大量的市场和生产信息不由政府部门来组织,就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信息使用的公平性、及时性。并且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比较低下,对信息的分析辨别能力也比较差,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工作,推动农业信息网与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及期货市场建立联网,直接从信息源采集信息,配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信息分析和加工处理,及时向外和传播,不断增加信息服务内容。提高信息服务质量,使信息供给不断满足信息需求,并带动信息需求的发展。
三是建设与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对农产品物流系统的协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化己成为农产品批发市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信息化条件下,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农产品中转站、集散地,要求农产品批发市场必须在衔接产销、调节供求、沟通信息、促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都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中心环节和衔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必须成为农产品集散中心、信息中心、价格中心、结算中心和包装加工及物流配送中心。更为重要的是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有助干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通过加强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等工作,整合农产品市场的信息,提高信息沟通与和运用效率,辅助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还能通过普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加生产效益。市场主管部门要牵头,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全国性或者地方性、区域性的市场信息服务平台,把所有获得国债资金扶持的批发市场的信息整合起来,整合形成农产品流通网络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物流、市场周转效率【8】。政府要支持发展大型信息主导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市场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批发市场、农业信息机构、产品供应者、产品需求者及政府有关部门的计算机联网。要重点进行农产品信息处理与工作,搞好市场信息咨询服务,这也是成熟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一项重要服务内容【9】。各个批发市场要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协调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从而使批发市场向物流中心过度【10】。
四是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化建设。多年来,由于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不完善,农民的分散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同时,商贩抓住农民对外界收购信息的封锁的弱点,从而压缩了农产品的价格使得辛苦种出来的农产品买不到好的价格,造成农产品“买难”、“卖难”现象时有发生【11】。以信息化为手段,在农产品生产、销售等环节上实行信息化管理,可大大提高合作组织的管理能力,使合作组织较大程度地延长带动半径、增强带动能力和提高带动效益,打破农业“增产不增收”的怪圈,有效化解“三农”问题【12】。政府应当尽快完善对各类农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支持,要在村综合服务社、专业合作社和经营服务网点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力度,为农民提供准确和及时的信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者的谈判能力,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一、大量民间金融活动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资金拥有者为了追求较高资金回报率
在农村,普通的农民开始追求较高资金回报率,偏好于把资金投放给比银行存款利率要高的资金需求者,这是因为银行贷款利率、民间的借贷利率比银行存款利率高,加上物价上涨、资产货币化速度加快等经济环境因素影响。
(二)经济活动中需要大量的资金
随着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第三产业等发展,这些经济活动需要大量的货币资金,由于正规的金融机构不能全面满足广大资金需求者,所以资金需求者就会利用民间金融来筹集资金来满解决资金需求。
(三)农村金融机构存在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进一步加剧供需双方的矛盾
农村金融机构一方面由于信贷供给规模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由于不能及时、全面、深入的掌握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形成双方的供需信息失衡矛盾,农村金融机构想贷款却找不到“合适”的客户,而众多农民想得到贷款却不能获得贷款。
二、构建农村民间金融监管体系,防范民间金融风险
民间金融活动频繁,组织和活动形式多样而且复杂,这些因素要求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力度,防范农村民间金融风险。
(一)破解对民间金融监管难的问题
民间金融活动由于复杂性使金融监管部门监管难度增大,凭借现有的农村金融监管方法很难对民间金融起到有效的监管,所以必须创新监管方式,真正形成对民间金融的有效监管。农村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利用农村金融机构的现有网络资源,从农民资金需求方面进行剖析来掌握民间金融的活动规律,加强对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链监管,防范农村金融市场风险。
(二)加强对民间金融的调控和管理
加强对民间金融的调控,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是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监管部门坚决保护合法的借贷行为,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保证农村民间金融的稳定。建立农村民间金融的市场进入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按照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和农村金融需求情况,对农村民间金融活动进行调控,确保民间金融符合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和农村金融需求。
(三)严厉打击高利贷、从事洗钱、集资诈骗等非法民间金融活动
国家应该严厉打击高利贷、从事洗钱、集资诈骗等非法农村民间金融活动,确保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防范农村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混乱。
三、充分发挥民间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优势
(一)信息成本低,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效率
民间金融手续简单、活动频繁,灵活又方便的特点受许多农民喜欢,所以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这种生长于基层、发展于基层的农村民间金融,对农村金融市场十分了解,市场信息获取比较容易,这样使民间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减轻,降低市场机会成本,而且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较低,降低了金融运行成本,从而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效率。
(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有益补充
由于农村正规金融资源的有限性和民间金融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民间金融是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有益补充。民间金融总是可以从农村金融市场细分中寻找到自己的市场发展空间,弥补农村金融市场中空白地带,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全面发展,保障农民生活和生产资金供给。当然,民间金融先要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和金融制度,这样才能对农村经济起到积极性的促进作用。
(三)农村金融的担保机制建立要借力于民间金融的力量
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具有互补作用。因为正规农村金融资金实力雄厚,手续规范,能按照国家经济宏观调控要求进行活动,而农村民间金融灵活、简单,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丰富,获取市场信息成本低,这样就决定了农村民间金融和正规的农村金融具有很强的互补作用。当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到一定实力时,正规的农村金融可以引入民间金融组织对客户的贷款进行担保,从而确保客户信息的有效性,减轻正规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降低经营成本,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真正发挥农村民间金融的作用。
四、引导民间金融向正规的金融组织发展
(一)以强大资金实力的大型企业为载体,建立更多小额贷款公司
大型企业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资金流量大,依靠大型企业的资金实力和营销网络,建立丰富多彩的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建立,有利于大型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利于大型企业建立规范、稳健的财务制度,发展现代化、科学的企业内部金融管理。通过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来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从而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农民的合作意识,建立更多的资金互助社
分散、家庭式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农民必须通过合作方式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我国大量的农业合作社的建立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农业合作社是一种生产方式的合作,而资金互助社是一种资金的合作,使农民的小额、分散的资金聚集在一起来发展大农业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提供强大的资金实力来发展高科技农业,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资金互助社是一种互助和合作性质的资金融通,这种合作模式是建立在成员能承担本互助社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符合农民的资金融通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