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卓越计划”坚持校企结合的导向原则,结合建筑业的行业特点,构建基于“卓越管理工程师”培养的工程管理校企协同培养平台,界定该平台的概念和功能,分析高校、企业、政府及相关中介机构在平台中的地位与作用,探讨培养平台的构成系统、运行模式以及平台运行效果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
建筑业;卓越管理工程师;协同培养;平台
1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建筑业将从以往的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人才难以支撑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行业亟需创新型和应用型兼备的“卓越工程管理人才”。建筑业“卓越管理工程师”是指适应工程建设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系统掌握工程管理知识与技能,专业基础扎实,工作适应性强,具有创业能力的创新型和应用型建筑工程管理人才。这是新常态下社会和行业发展对建筑业人才的需求,也是应用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方向。《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卓越管理工程师培养应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培养原则。“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目前已经受到工程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是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建、材料等技术型专业,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关注甚少。工程管理专业由于其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多样化的要求,由此有必要结合此类专业具体情况展开研究,充分了解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实践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并据此构建校企协同培养平台。本文结合工程建设领域的特点,对平台的概念、功能进行界定,并对平台的成员组成、组成系统、运作机制等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
2校企协同培养平台的概念和功能
建筑业卓越管理工程师校企协同培养平台是指以工程教育理论、人才培养理论、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在政府相关政策的调控和市场的引导下,将教育资源和行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高校和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培养优秀的工程管理人才,促进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业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构建的卓越管理工程师校企协同培养平台将具有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三大功能。
2.1人才培养培养契合新常态的“卓越工程管理人才”是平台构建的初衷,平台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实现此类人才的培育。构建后的校企协同培养平台,将按照基础学习、综合训练、素质拓展、创新实践四个层次对学生进行阶梯式培养,以实现学生工程管理实践能力的递进式提升。如图1所示。人才培养层次的细分,符合当前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多维度的特性,逐步递进的培养层次使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细化的培养层次为平台培养的各阶段学生素质能力评估提供了依据。
2.2技术创新在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需求不断变化、市场机会稍瞬即逝的今天,技术研发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然而,我国建筑业企业研发投入的力度还不够,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低。而通过建筑业卓越管理工程师校企协同培养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
2.3科研成果转化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聚集了众多的优秀人才,具有雄厚的研发实力,不断涌现出科技创新成果,但由于缺乏市场运作机制,这些成果大多数无法实现商业化应用,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科研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严重挫伤了师生们的创新热情。通过校企协同培养平台,可以利用建筑业企业的市场运作能力,大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实现高校服务于行业和经济发展的功能。
3协同培养平台的参与方与平台系统构建
3.1平台参与方基于“卓越管理工程师”培养的工程管理校企协同培养平台将以高校、企业为主体,高校是平台的主要组织者与推动者,在平台中发挥主导作用;企业为平台提供行业资源,起支撑作用;政府和相关中介机构发挥宏观控制和协调作用。
3.1.1主导型主体:高校高校是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是平台的主要组织者与推动者。高校聚集了大量人才资源、学科资源和科研创新资源,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有运行平台的能力,协调与解决培养平台运行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更加有力地推动工程管理学科建设和相关科学研究,培养学生成为既有理论背景又有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管理人才。
3.1.2支撑性主体:企业建筑业企业拥有丰富的行业资源和众多工程建设和管理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在平台建设中起支撑作用。在协同培养平台的企业不是单一的某个企业,而是覆盖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企业链群。企业可以弥补高校的工程管理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高校则可以借助建筑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开展相关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工程管理实践能力。
3.1.3协调性参与者:政府、中介机构和金融组织政府、中介机构和金融组织作为平台重要的参与方。政府相关部门是平台的调控者与保障者,为平台的组建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通过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和协调平台的正常运行、成果转化、利益分配等;中介机构的主要功能包括校企合作对接、协调校企利益关系、搭建项目风险平台等;金融组织的主要作用是解决协同培养平台的资金渠道问题。
3.2校企协同培养平台系统构建校企协同培养是要让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经验,鼓励学生参与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科研创新等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安排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参与现场工程实践和科研项目研究实践,实现寓学于研、产学联动的良性循环,这对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工程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对建筑业企业和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资源整合,形成包含平台——子平台——模块三个层次系统的协同培养平台,如图2所示。师校企协同培养平台在政府、中介机构和金融组织的协调下,实现对创新型、应用型“卓越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在三个子平台中,以综合培训与研发平台为核心,高校管理平台提供保障,并以企业合作平台作为支撑。综合培训与研发平台整合了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业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培养服务,其又分为基础学习、综合训练、素质拓展、创新实践这四个层次逐渐提升的模块。管理平台强调系统整合和整体优化,按其功能职责又分为制度建设模块与师资队伍模块;合作平台则由资源共享模块与产学合作模块组成,为协同培养平台扩充建筑业企业资源,争取软、硬件上的支持。三个平台具有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功能,使学生获得了真实的工程体验与训练,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同时也使企业获得科研成果、创新支撑和卓越的工程管理后备人才。
4平台运行模式
建筑业卓越管理工程师校企协同培养平台的运行模式是指培养平台保持正常运营状态所需要的各种功能的组合、联动和循环,是培养平台内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运行方式。具体包括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运行模式。
4.1人才培养运行模式人才培养主要是在综合培训与研发平台平进行,根据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卓越工程管理人才”的办学目标,结合行业执业注册师的基本要求,邀请企业专家按照基础学习、综合训练、素质拓展、创新实践四个层次共同制定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企业全过程参与,采用“3+1”培养模式(在学校3年,在企业学习1年)共同组织实施。高校管理平台通过师资队伍模块为其提供师资队伍力量。其师资队伍模块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走出去”战略就是教师团队深入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对于工程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请进来”战略是聘请行业一线的工程师、项目经理来校讲学。企业合作平台则通过资源共享模块提供行业资源支撑。其资源共享模块通过共建实习基地,共同指导,充分发挥“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培养”这一优势。
4.2技术创新运行模式技术创新主要依托于产学合作模块进行,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展开。建筑业企业提出研究需求,之后由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团队对所提需求进行转化,形成科学问题,并在提出目标、制定研究计划、组建研究团队后展开研究。以科研项目作为工程教学内容一部分,寓学于研,同时企业可以为高校科学研究提供所需的场地、设备和财力资源。
4.3创新成果转化运行模式协同培养平台可以提高建筑业企业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成果的重视程度,高校师生将最新的创新成果展示给企业,企业对高校创新成果的先进性、可靠性、实用性、商业前景和风险等进行评估,对于那些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创新成果,企业可以投入专门的人才与高校共同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二次开发,让协同培养平台前沿的科研成果取得市场认可。
5成效评价体系
要对建筑业卓越管理工程师校企协同培养平台的运行结果做出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是一项较为复杂、困难的工作,为此须要有一个较为完善、科学并与平台特点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如图3所示。成效评价体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从创新成果转化、科研成果及社会效益等三个方面通过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全面反映基于“卓越管理工程师培养”工程管理校企协同培养的平台。成果评价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确保评价过程直观、合理、准确。
6结语
校企联合培养是实现卓越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卓越计划”结合建筑业的行业特点,构建工程管理校企协同培养平台,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高校可以借助建筑业企业资源进行相关管理技术前沿的分析与研究,在科研实践中提高工程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优秀的工程管理人才;同时建筑业企业可以借此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吸引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而从一个侧面促进中国建筑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43-61.
[2]韩才新,闫安福,王存文.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体系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13-17.
[3]易冰,曾永卫.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新机制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15(10):21-24.
[5]陈勇强,张雯,金春华.“工程项目管理领域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J].科学管理研究,2012(22):243-246
[6]李琳,陈京京,王杰.面向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66-70.
论文关键词:技术人才,培养,管理和应用
建筑施工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智力技术型为辅的企业,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建筑施工企业承受着国内外行业的激烈竞争。在竞争中,让大家清醒的认识到建筑施工管理和技术人才在企业运营中发挥的突出作用,如何提高建筑技术人才管理,预防技术人员流失,全面加强建筑施工企业人才资源培训和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工作:
一.加强管理意识,创新人才管理理念。
在实施过程中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但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的现象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普遍存在。为改变这种不良风气,企业应该建立一种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管理模式,通过制定有效管理机制,确保建筑施工管理技术人才在施工中的战略地位,使技术人才发挥出应有效能,从而为企业规范经营开拓出更大的效益空间。
二.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给我国建筑市场提供合格的综合类人才,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建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工程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包括教学环节的配置、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等,它规定了专业培养的目标、知识结构以及能力需求。专业培养计划不仅是制定各项配套教学文件的依据,而且是实际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建筑工程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建立具有建筑行业职业特点的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等教学体系,为此,建筑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该结合实际,以就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制定科学的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并突出和强调建筑行业的专业特色,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模拟教育以及实习基地实训四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够掌握建筑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能够通过各种实训和实践,获得相应的动手操作经验,为建筑行业培养出不仅理解建筑工程技术,而且对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都精通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以此来体现新型的职业技术教学特色,逐渐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新型办学模式,使得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在没有毕业或者毕业时,就可以达到直接上岗就业,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缩短了企业员工的培训时间,为建筑行业节省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飞培训成本。
三、采用多种形式,积极选拔人才
人才的选拔与使用应遵循扬长原理,即将人才用到最适合发挥其才能的地方,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主要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重点是建立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人才选用公开招聘制度。
具体实施中,应坚持五项原则,即党管干部的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程序办事和接受监督的原则。同时体现以下几个特性:(1)市场性。使用人单位依据岗位条件可在一定范围内公开选人,符合条件的个人可自愿报名,双方具有平等的选择权利,经过报名、审查、考试、考察,优秀人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向选择”和“双赢”;(2)公开性。即公开选拔、公开招聘、竞争上岗都把岗位、条件、规则、结果等各个环节进行公开,以接受各方监督,避免暗箱操作;(3)公平性。即所有竞争者都能在同等条件下公平竞争,没有特殊参与者,避免“平衡照顾”,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4)公正性。即选拔、招聘、竞争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进行,每个环节都有纪、监部门和职工代表监督,工作过程严格、严密、严肃、严谨;(5)合理性。即打破人才的单位所有和地域界限,选人视野由小圈子、小范围扩大到一个面、一个整体,使人才在企业内部有序流动,即减少一些单位的人才积压,也满足一些单位的人才急需,使人才的价值得到尊重、作用得到发挥,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四.加大技术人才的开发、引进及培养力度
当建筑施工企业面临发展的瓶颈时,许多管理者会想到创新,而实现创新就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如何加大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来实现建筑施工工程的高端性和吸引力,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引进人才,对一些极具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要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不拘一格的积极引进;二是使用人才,使用人才最基础是尊重人才,尊重他们的知识、技术、和研究成果,并择取适用到施工一线,实现才进其用;三是注意留住人才,技术人才是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建筑施工企业要善用感情、待遇、发展等各种方式,为技术人员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的降低技术人才流失。
企业只懂使用人才,不去培养人才,长而久之,就会对企业的更大发展产生阻滞。建筑企业应该在技术人员的培养上加大力度,比如定期输送技术人才接受更系统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学习;带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行业新技术、新材料等的开发研讨;定期学习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管理知识等,通过上述措施可实现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
五.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的企业薪酬制度
薪酬是对所有员工进行物质激励的重要手段,关系到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和企业经营效率的高低。利用强化岗位职责和效益考核,使薪酬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实行多劳多得,按劳分配,鼓励技术专利、成果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钻研和创新激情。
六.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建筑施工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施工现场的分散性、人员的流动性、艰苦的劳动条件及员工技术力量薄弱等因素,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难度,而企业文化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同样重要,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要结合本身特点,营造出一种忠诚理念、团队意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留住专业技术人才,用好专业技术人才,为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七.结论
【关键词】高职院校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实训基地建设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85-02
伴随着科技化、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各领域发展都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尤其是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在新的经济形势格局引领下,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了建筑行业发展的核心目标,与此同时,也对技术型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更具时代性的要求。实训基地作为专业化人才各种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操作的最佳场所,其建设水平和应用程度对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不断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意识,注重人才培养质量,重视能力与创新理念的灌输,技术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建设才能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效能,为我国建筑行业输送合格的技术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
高职院校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可以充分挖掘技术专业人才的潜能,使技术专业人才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技能和能力上的提升与巩固,最终为社会型人才队伍建设质量提供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和生存空间。根据我国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应用型人才应该着重技能和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特别是面对当下社会发展情况,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优秀的、可靠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必须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加以强化和深入,透过实训基地建设,将整个培养过程与实际相结合,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不仅可以在知识上得到拓展,专业素质上得到提高,技能水平上得到巩固,更可以对建筑工程技术这一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有所了解和认识,激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更好进行技术学习和研究,进而为国家建筑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奠定更加坚实的保障。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理念,要能能够体现基地建设的针对性、能动性以及系统性。也就是说,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一是要时刻与科学技术发展现结合,构建出适合建筑工程理念、可以加深学生对建筑工程的认识和理解的教学思维结构模式;二是要具有合作意识,企业与学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健全与实训基地相关的审核机制,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有效的、真实的、可操作的实践环境;三是实训基地建设要以标准化、规范化以及系统化作为实践理论基础,需要具备配套的鉴定机构和监督部门,将实训基地打造成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职业培训中心,这样实训基地的价值才能够得到更好地展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要在满足构建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和拓建,建立一个长久性的、与自身发展状况相匹配的实践性教学场所。
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在逐渐实施和强化过程中,尽管对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性作用,同时也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实训基地建设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这对建筑工程技g专业人才的实训造成极大的干扰。具体而言,现阶段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完整性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数家独立高职院校走访调查发现,这些院校大部分都是由独立民办院校转变而来的。在实施独立办学之初,由于学校在办学经验、教学理念以及培养思路等方面都比较匮乏,以致在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时仍然沿用以往的教学思路进行教育教学设置和安排,这样在培养过程中就会过多地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再加上实践教学体系的不完整,从而影响实践教学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开展,导致出现学生理论知识多、动手能力较弱、实践经验稀缺的情况。因此,缺乏完整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无法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的,将会导致学生面临较重的就业压力。
(二)实训师资力量存在差异,缺少必要的实践经验。实际生活中,实训课程通常都是大班教学形式,也就是在专业课程开展中采用一对多的授课方法,加上受到设备不足等外界条件的限制,这样学生的专业能力就很难得到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而且在可操作程度上也存在着很大问题,由此,实训课程的教学就变成了一种形式化。如果采取分组培养的教学模式,课时安排就成了首要难题,最终呈现管理难度大、实施效果差的教学局面。此外,高职院校实训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之后就直接进行教育工作,并没有进行系统化的企业实操训练,这导致很多实训教师只是停留在理论基础上,实践经验不足。
(三)实训基地资源浪费严重。一般情况下,实训基地只是在有训练项目的学期才会使用,这样内部设备设施在很多时间里就成为一种摆设,这造成实训资源的极大浪费。另外,实训教学采用大班训练模式,但是实训基地通常规模相对较小,这样从规模上就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造成很多学生得不到实训的机会。由此可见,实训基地的资源利用问题是实训基地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优化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改善实训基地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和重视程度,就必须使实训基地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改进和完善,进而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提供更加优质的、可靠的学习环境和训练氛围。
(一)健全实训基地内容。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应该由校内和校外两部分组成,校内主要是为学期项目训练提供体检,校外则是为学生就业和发展提供途径。无论是校内实训基地还是校外实训基地,都是在以实践教学为核心思想下,实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战略。为此,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学校应该尽量将实训场景具体化,扩大实训基地规模,健全实训结构,匹配完整的工程实训体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工程操作当中,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工作热情。
现阶段师资配备是实训基地建设内容中较为突出的问题。高职院校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时,要积极扩充师资队伍,优化培训体制,聘用操作经验丰富、资历深厚的建筑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实训基地建设者和操纵者,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与价值。
(二)改善实训基地管理水平。实训基地能否高效利用主要取决于实训基地的管理程度。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应建设有效的实训基地管理机制,不仅要有科学的管理模式、正确的管理方案、系统的管理体系,而且还要有创新性的管理意识;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实训基地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实操性,同时又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做到分散性培养,集中式管理,这样实训基地才能得到更加合理地利用,进而收到更加理想的实践操作效果。
(三)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对于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来说,由于技术性人才对实践能力具有很高的发展要求,为此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导方向,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手段,要进行周密的市场分析和市场调查,根据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就业市场需求,结合建筑企业发展的自身状况,对建筑工程技术人才所需的技能、操作区域、需求程度等基本信息进行了解和掌握,进而制订顺应时展、有助于建筑工程技g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人才培养计划。比如,目前我国建筑领域存在建筑人才整体素质不高、高新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那么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就要着重强调高新技术人才数量和素质问题,这样建筑领域人才输送工作才能更加有序地开展。此外,要对专业性教学体系作出准确的调整,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教学体系应由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组成,理论应该本着由浅及深的教学原则,而实践环节更要与时俱进,融入先进的建筑工程技术与创新性训练思想,从而使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更具时代性、权威性和代表性。
(四)注重实训课程创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的创新主要是从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出发,创新思想路线要以职业岗位标准作为衡量依据。具体表现为:第一,课程创新要从建筑行业发展大局出发,在对建筑行业发展、建筑行业岗位类型等多方面进行考虑之后,方可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安排;第二,妥善对实践教育经费进行管理和分配,加大实践教学研究和开发经费投入力度,合理设置监督机构提高经费的利用效果。
总之,高职院校要加强实践教学,积极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通过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和高职院校的更好发展,为社会培养优质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8)
[2]卢晨怡,熊祖涛.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9)
[3]赵艳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1)
[4]王晓冰.浅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学时代,2014(14)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建筑学专业于2013年12月被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为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以来,按照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财政局关于印发《重庆市高等学校“三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三特行动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和特色专业建设任务要求,通过一系列特色建设活动,稳步有序地开展建设工作。
建筑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但是在建筑专业教育中,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与实践应用相去甚远,几十年来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发生多少本质的改变。许多高学历的毕业生面对实际工作还得“从头再来”。
学院在前阶段建设期中成立了专门机构和采取得力措施,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成立了建筑学专业校企专家联合指导委员会;制定了详细的专业建设规划及相关实施计划;主办了由国内外院士、专家和我校师生400余人共同参加的“中国.设计.创造国际学术论坛暨第二届茶山论建研讨会”,校企和权威建筑大师共同研讨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调整和优化了《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扩大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的规模,进一步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创造条件使师生参与实际工程。同时聘请了校内外的知名教授和一线建筑师为客座教授,专业师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加快了特色专业的建设进程。2014年建筑学专业报考热情高涨,2014届毕业生得到社会的青睐,学生一志愿率与社会就业率均保持90%以上。
为进一步实现应用科技大学“强技能、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特色,探索我院建筑学专业校企“双主体”的融合机制,探索实践师生“双元制”的教学模式。计划践行以酒店建筑设计研究所、历史建筑保护研究所、山地建筑设计研究所、师生共建工作室为核心打造特色实践教学平台,致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完成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工程项目交由企业组织实施所形成的“双主体”校企合作新机制和“双元制”教学模式改革。
“双主体”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是学院与多个相关建筑企业进行合作办学,依托相关建筑企业制定教学计划,基本达到企业需要什么,课堂就讲授什么的目的,学生在课堂学完的课程,可以及时在相关建筑企业予以实践应用。
二是项目进课堂,学生专业课程的大部分案例都来源于相关建筑企业的真实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都以相关建筑企业的真实项目为蓝本。
三是体现两个双元性,学生既是学子又是相关建筑企业工作者。教师既是学校员工,又是该相关建筑企业工程师。这种“前店后厂” 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可以有效培养教师和学生实际岗位群的技术能力,实现学生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我校酒店建筑设计研究所、历史建筑保护研究所、山地建筑设计研究所、师生共建工作室是以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为支撑,以项目设计与实施为载体的重要实践教学平台。研究所及工作室的教学内容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主,教学环境模拟设计单位,使学生进入研究所及工作室就如同实际工作一样的训练。教学过程注重突出本专业的特点,打破以往的只注重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采用设计一线建筑设计师和学校师生之间积极开展互动教学,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设立设计项目,并组织学生针对设计项目要求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考察,师生之间积极开展设计交流探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项目;带领学生到设计院进行考察交流与学习,不断扩大学生与外界的联系,扩展设计视野。基础教学通过围绕实际的工程项目的开展而同步进行,由此推动教学方式改革、教学管理评价与考核方式创新,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实现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让教师在研中教,让学生在做中学、研中学、在学中做,把学生的“学”转向在实践环节中“做”,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过去,建筑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几乎都是采用“按部就班,由简到难”的固定模式分年级逐步展开,不太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课程设计题目几十年不变。为打破这种僵化的作业方式,学院从去年开始,采取了课程设计不分年级公开评图的办法,让高、低年级的学生同聚一堂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互相启迪,评头论足,广开思路。在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的选题上,“真题真做”,并且允许学生对设计任务书进行合理的补充和完善,引导学生完成项目设计的所有过程,学生所做的设计不再是“纸上谈兵”。他们根据需要到现场查勘地形,了解项目周边环境,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专业设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014年,学校大门改建工程公开向学生进行了模拟招投标,自动报名参加这次活动的小组达到了20多个,覆盖了全院五个年级的学生,经过激烈的竞争,8个方案进入决赛,最终3个方案获奖,虽为模拟招标,但过程与真实的竞标完全一致,聘请的评标专家均是业内的著名设计师,同学们的作品得到了他们的充分肯定,这是一次成功的竞赛。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学生们摩拳擦掌,十分投入,从自由组队到分析任务书,挖掘原有学校文化内涵,再到如何结合现状,增添其他功能,使其充分满足学校未来发展需求,面对许多重要而复杂的课题,学生们一一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学生们表现出的良好职业素养、专业技术技能、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令所有青年教师无比惊喜和欣慰。
目前,学院研究所及工作室已在学生专业设计竞赛、毕业设计、古建筑测绘实践等各个重点教学环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初步成果。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加速了建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建设的步伐,但也暴露出了现行体制与这种模式无法回避的一些矛盾,还有许多重大课题有待学院去解决。目前我院正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真正践行项目进课堂,课堂围绕项目来进行,真正实现建筑学应用型人才的转型改革之路,为学校其他专业的改革提供改革建设依据。
参考文献:
[1]申晓伟.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研究.学术研究,2012.9
关键词: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将在原有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校企的深度合作,形成多元办学主体、双方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起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人才培养按照通用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的方式进行,课程体系也是根据这个思路来构建。
一、改革措施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重点在于,将每门课程都按照工作实际过程选取典型项目,所有专业课课程教学都以项目为载体,采用理实一体教学,在实训中掌握理论。在培养方案修订中,与建筑企业和建设部门积极联系,获取与课程教改相关的信息,并将其融入到教学改革方案中,使教学过程呈现教学宗旨。
1.注重自学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培养
要想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建筑市场立足,扎实的通用能力、自学能力和灵活的思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专业基础课开设时不要追求多而全,而要抓住主干课程适当加大课时量,坚持学一门通一门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自信心。
2.注重核心技能锻炼
强化职业教育理念,为学生社会生存打下坚实的本领。以建筑市场需求为宗旨,以实习促就业,以培养能力为目的,以素质教育为辅,重视实践教学。第五至六学期开设了40周的毕业实习,通过毕业实习,让学生从学徒阶段上升到熟手阶段,让他们熟悉岗位,增加从业经验,为今后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3.“岗+证+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
(1)以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每年都将定期对安全方面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走访与问卷调查,及时掌握建筑市场中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适用岗位需求的变化,并有针对性地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等做出修订。
(2)“以证选课”的课程构建体系。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根据职业特点,构建了模块式与阶梯式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某些课程选用考证教材,从而真正达到了教学为考证服务目的。
(3)开展“订单式”培养。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根据建筑企业的需要,为了保证专业对口、专业培养的质量,克服种种困难,大力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
二、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1.新模式提出的依据
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采用“1234”人才培养模式,是在职业教育五对接(一是专业与企业对接;二是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三是教学过程与施工过程对接;四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五是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基础上提出。这一教学模式结合安全技术管理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并参照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提出,因此,这种人才培养是模式符合建筑市场需求的。
2.“1234”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指“一体”,其基本内涵是:从学生入校到毕业,以技术、技能为主线。
2指“二素”,其基本内涵是: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更强调文化素质。
3指“三段”,其基本内涵是:第一段:第一学期在校的基本技能学习;第二段:第二至四学期进行工学交替;第三段:第五至六学期在企业毕业实习。
4指“四阶”,其基本内涵是:让学生从第一台阶的生手,通过自我学习上升到第二台阶的孤手,再通过学徒制上升到第三台阶的学徒,通过最后的毕业实习上升到第四台阶的熟手。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学内容与企业标准相融通,培养过程与岗位流程相融通,课程体系与职业证书相融通,这是实现人才培养一体化的具体途径。因此说,“1234”人才培养模式正是符合职业能力要求和课程构件体系要求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徐双荣.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J].现代教育科学,2006(5).
[2],张小红.略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以就业为导向,针对用人单位需要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利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教育资源,实行课堂教学与仿真实训、仿真的企业环境以及参与企业生产、科技开发等多方面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本道路,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可以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紧密结合。学校依托行业、企业办学,与企业以产学研为纽带合作培养人才,努力使更多的用人单位成为学校的合作伙伴,成为订单教育的预定者,甚至发展成为和学校相辅相成的办学主体之一,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的必由之路。
一、本院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
在借鉴国内外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典型模式的基础上,鄂东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合作伙伴和合作关系,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产学研结合模式。目前主要形成以下4种模式:
1 “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全方位合作培养模式
(1)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
我院与湖北长安建筑有限公司签订了“关于定向培养和合作办学的协议书”,双方共同组成校企合作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合作办学的具体事宜,实行校企合作定向招生,由长安建筑有限公司出资,承担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费用,在我院定向培养建筑工程领域的高技能人才。
(2)校企双方共同进行全方位的人才培养
①联合招生;2005年8月,与湖北长安建筑有限公司联合招生,共同招收了50名学生,专门组建了“长安班”,由长安公司出资,承担这50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费用,为长安公司定向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②专业共建: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求、行业特点及社会发展趋势及时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方案等进行调整。
③学生共管:双方共同对“长安班”进行管理,长安公司直接委派了一名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工程师担任该班的班主任工作,直接负责日常班级管理。并定期选派公司主要技术骨干对“长安班”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④教学改革: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在“长安班”进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
a 双方共同制订教学改革试点方案,编制专业教学计划
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动态调整,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需要和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需要,达到校企双赢,学校调整了课程设置和各种课程的先后顺序,实行“三先三后”――先上专业课,后上文化课;先上技能课,后上理论课;先上企业文化课,后上学校文化课。
b 改革教学内容,共同开发校本教材
一是改编教材。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原有的教材或其他学校已编写的教材进行改编。删除原有教材中过深、过难、过繁或不适用的内容,删难就易,删繁就简;针对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的弊端,对教材进行整合,减少课程门类,形成综合化的教材;对教材进行拓展补充,补充若干反映当地实际的具体案例,进一步加强教材的地方性和实用性。
二是新编教材。我们与长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结合该公司岗位工作实际需要,共同编写实习实训教材,直接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
c 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企业的需要与工学交替的需要,我们突出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能力。努力改善实训条件,增加实训时间,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专业技能,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企业文化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受到企业文化的感染与熏陶。
根据企业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实例(情境、模拟)教学法、多向互动教学法、教学做现场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大力开展优质课教学。
d 共同组织实习实训:经双方协议,共同建立了长安公司实训基地。一方面组织学生到长安公司各工地进行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另一方面,“长安班”的50名学生,已全部安排在长安公司开展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
⑤师资互通、资源共享:长安建筑有限公司定期派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专家到我校担任专业课程主讲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并直接承担“长安班”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工作。还向学校提供了多套建筑施工和工程预算实训软件,并长期无偿提供校外实习、实训场地,实现了师资互通、双师执教、资源共享、校企双赢。
⑥就业安排:2007年,“长安班”共50名毕业生已全部在长安公司上岗就业,安置到位,学生毕业后就能立即上岗开展工作。
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式”是指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由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按照协议(甚至以合作企业名称命名“冠名班”)进行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既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也解决了学生的初次就业问题。
2005年8月,我院与河南省安阳建筑工程集团公司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双方签订了有关订单培养的协议书,在河南安阳市,招收了100多名学生,成立了“安阳班”,按照安阳建筑工程集团公司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
2007年9月,我院2005级“安阳班”学生全部安排到安阳建筑工程集团公司进行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由该公司直接组织、指导、管理,毕业期满后全部在安阳建筑工程集团公司正式就业。
3 与行业企业全面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
近两年来,我院与铁十一局、铁十三局、铁十四局、铁十七局等单位签订了委培协议,每年从这些单位招收一定数量的委培生,开展大专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网络高等教育等,为铁路建设行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毕业后全部由这些铁路建设单位安置就业。
4 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我院选择了一批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适合学生顶岗工作,又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大中型企业作为教学实践基地,继续保持与相关行业的紧密关系,积极开辟新的教学实训基地,做好新建实训基地的协议签订工作。截至2007年,已在黄冈市、武汉市、杭州市等地建立50个校外实训基地,并及时做好校外新建实训基地的协议签订和挂牌工作,使产教结合更加规范。
二、加强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与措施
1 进一步完善、调整院系两级产学研结合工作委员会,更多地吸纳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每年定期召开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发挥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专业骨干教师在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2 制订和完善学院产学研结合工作条例,加强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的系统与具体管理。
3 修订和完善产学研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调动教职工开展产学研工作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4 建立有利于产学研结合工作的管理体制。
我院对产学研结合实行院、系(部)二级管理,系(部)为主的管理体制。学院主要进行有关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决策与宏观管理,建立督导机构,提供政策、物质与资金保障;系(部)具体负责科研活动的统筹和组织,制订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并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5 专业教师全面推行“双师”制,学生全面实行“双证”制。
从2004年起,我院在所有专业实行“双证”制,要求全院所有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必须参加相应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根据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从2006年起,我院在专业教师中全面推行“双师”制,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取得技师、高级技师或全国一级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等执业资格。
6 要使行业(企业)成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主体。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建筑工程专业;产学结合;实践;校企结合;
中图分类号:TM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306-01
1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现状与前景
我国教育自古以来就存在八股式教条教育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发展更加迅猛,逐渐与国际接轨。我国在建筑工程领域推行工程项目监理制和项目经理负责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国家市场的日渐规范化使建筑工程类人才需求越来越高,需求带动竞争,愈加激烈的竞争使企业对建筑工程类毕业生的要求愈加提升,企业迫切要求毕业生可以直接上岗工作,缩短培训时间甚至希望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工地,无需培训就能整理档案资料,以往纸上谈兵式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用人公司对于高职学校所培养人才的要求,所以这就要求高职建筑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跟上时代的步伐,发生与时俱进的改变,将重心转向实战、实践技术和经验的培养,将毕业生培养成应用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教学新模式,实现职业学校与用人单位直接接轨,即“零距离”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职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时设置在2500学时左右,实践课约占1/4,建筑制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与设计有关的内容是课程的主要内容,学好这类对基础要求高的理论课程对于基础本就不好的高职学校的学生非常艰难。因此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去公司从事设计工作的机会非常少,而且从就业形势来看,大部分毕业生都在从事施工员、造价员、材料员、质检员等基层工作,应用不上在学校所学习的各类设计课程内容,这也使得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时无法保持高涨的热情,学习时缺乏主动性。
2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构想
2.1 目标定位
职业教育要突出一种技术性,是以技术为中心的一种教育方式,应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并在两方面都按照岗位的特殊性进行知识结构分析,根据学生的能力,储备的知识,素质等结构整理课程,设计课程,发展新的课程w系,不能墨守成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教育应注重高级性人才层次,职业性知识能力,技术性人才类型,因为培养人才面临的就业方向为基层,应看重实践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技术人才。
2.2 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适应市场的需求,了解市场,适应市场,树立市场意识;二是专业与就业面的适应性,学科之间存在交叉的部分适当进行拓宽,课堂理论与实践课程的适当拓宽可以增加学生就业适应面;三是专业与现实和前景的关系,培养人才不仅需要适应现今社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而且要坚持考虑未来发展,不能将技术培养局限,广泛了解和改进培养计划,将理论教育、技术教育、职业认证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2.3 模式构建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为技术应用技能和职业基本素质培养,应用技术和素质养成是毕业生就业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第二是学校的理论教育环境和企业实践实习的教育环境,这直接关系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成果。第三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培养相互的关联和渗透,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人才培养,将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技术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并把它们三个作为重点实现产学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
2.3.1 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就业的实际调查,从各个岗位的特殊性入手,分析岗位的领域、不同的任务、对于职业的能力要求方面进行课程设计,由单项职业技能培养,综合技能培养,上岗实际能力培养三个阶段进行由简单到复杂的阶段式递进培养方式,这种培养方式也具有不断强化巩固技术技能的优点。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更要注重理论实践化,传统教育一般是教师在课堂里进行教学而少有互动或者实际应用,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育要更加扩展在企业上岗实践实习的部分,延长此部分的课时时长,而且要将理论课和实践课进行交叉教学,争取一部分的理论教学结束紧接着进行这部分的实践教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3.2 突出建筑工程技术特色,加强实践实习
因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建筑工程基层领域进行就业,所以要以培养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服务等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尤其加强其创新性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在新型技术不断发展,网络技术逐步飞升的大环境下,要加强学生对于新型机械和新型技术的接受力,同时教师教学也要不断创新,可以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利用实践基地和实践中心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基础技能主要包括操作流程、操作工艺、工程量核算、质量验收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可以影响建筑业的整体氛围,提高这个行业的择业水准和道德,同时要进行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3.3 强化学生的“双证书”意识
在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技术的人才培养中,要求学生既要有学历证,又要有职业资格证,一面进行知识学习,一面进行职业资格认证,比如施工员、造价员等建筑行业的从业资格证认证增强就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2.3.4 加强“双师型”教育团队建设
“双师型”教师对于学校至关重要,它是培养高素质,适应市场需求人才的必要保证。为满足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要求,让老师参与实践,安排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或者可以招用有实际经验和有关的专家对学生零距离教学。她们的态度不仅对于产学结合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是产学结合教育理念的先行者和执行者。
因此,业务能力强,水平高,对于产学结合理念有充分认识是对于教育团队的基本要求。提高当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并可以表现其特色的是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教师通过在企业实训和基地锻炼可以提高自身水准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在生产第一线,管理第一线获得第一手资料,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2.4 做好学徒制人才的培养
在现代土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其能够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需要做好对师父的选拔、认证和监管。对于土建单位而言,基于现代学徒制来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获得更多适合企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对于土建专业院校而言,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到土建专业人才培养之中,可以为社会培养一批综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更好的满足现展需求。而在现代学徒制土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谓的师父并非教师,不会注重所谓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方法,但是其所培养出来的土木专业技术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更好的融入到土木工程建设之中。事实证明,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和建筑企业密不可分。中国建筑行业的进步和人才培养未来承重于建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高职学校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培养能够适应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人才。当然为了更好的满足未来发展需求,还需要加强对现代学徒制的土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加强与高校、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提高土木专业人才的整体水平,而且还能更好的满足土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3 结语
教育要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主要目标,通过现代学徒制建设新的教育模式和体系,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高职建筑工程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为我国建筑行业贡献出一切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新秀,高x丰.五年一贯制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4,(35):244-245.
[2] 于占河.高职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现代交际,2016,(11):157.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施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高端技能型人才
[作者简介]丁以喜(1967-),男,安徽芜湖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管理教学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江苏南京210046)
[课题项目]本文系院级重点课题“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研究和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K10-0502)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07-02
一、绿色建筑发展对建设法规、建筑业职业以及人才发展的影响程度分析
1.世界绿色建筑和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程度和趋势。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我国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未来五年发展目标①: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绿色施工评价法规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C60以上的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10%,HRB400以上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45%,钢结构工程比例增加。新建工程的工程设计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达到100%,新建工程的建筑施工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全行业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2.绿色建设法规体系对广义建筑业职业的影响程度分析。绿色施工②必须从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对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进行控制,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这六个环节涵盖了广义建筑业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规划、勘察设计、建材生产、施工企业等。而这些行业也正是高等职业教育土建施工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创业的主要方向。也就是说正在院校就读的大学生们即将面临的建筑市场已经在法律框架的引导下,逐渐由传统建筑市场向绿色建筑市场转变。
建筑业从业人员必须加强学习和培训,尽快适应传统的建筑活动、建设程序和技术规范因此而发生的显著变化,掌握新的市场准入制度、招投标制度、施工技术规范、施工质量验收与评价标准等等,胜任岗位主要工作任务。
3.推进建筑节能,推广绿色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类人才发展战略。提升广义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和加强队伍建设,保障绿色建筑,是实现建筑行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保证。《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基本实施注册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高职土建类院校有责任顺应绿色建筑发展形势,发挥人才培养优势,推动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建设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优化绿色建筑趋势下的人才培养途径,保证面向施工管理一线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高职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和职业专业能力的调研
第一,高职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主要职业、岗位和岗位迁移的调研。具有国际水平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能力的麦可思公司,在《2011大学生就业报告暨2011年就业蓝皮书》专题报告表明:高职土建大类主要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平均就业率93%,均高于全国高职高专88.1%平均水平,处于前50位之列;职业期待吻合度约在50%,也高于全国高职高专平均37%水平,处于前20位之列;2007届三年内职业转换率较高的高职高专专业前10位中没有土建大类专业。
第二,绿色建筑施工过程控制中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职业专业能力的新要求剖析(如108页表1所示)。
三、绿色建筑趋势下高职土建类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定位的新认识
高职土建类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建设目标,是建立在“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基础之上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它有别于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在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中应增加绿色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验收与评价等内容。在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中应增加绿色建筑构造图识读与AutoCAD绘图能力、专项建筑工程技术、造价软件和基于Web技术的项目综合管理软件运用能力的训练内容;在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中应增加项目多方位的协调素质等。
四、绿色建筑趋势下高职土建类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现途径的改革探索
1.创新绿色建筑趋势下高职土建类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高职土建类院校正在按照“教学企业”的理念,积极探索和优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真实工作过程及其任职要求构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遵循职业岗位技能的形成规律,构建实施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拟“教学企业”在校内建立一定规模、仿真性较高的实验实训中心基地,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另一方面,采用多种校企合作形式,让企业接受学生到真实的施工一线,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在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接受企业专家的专题培训,通过综合实践形成综合的职业能力。
2.更新绿色建筑趋势下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内容。2011年度麦可思—专业就业质量年度指标表明:麦可思—2010届主要高职土建专业要求的前3项核心知识(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28项知识)摘要,如表2所示:
要强化以上核心知识学习领域,满足绿色建筑施工过程控制中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职业专业能力的新要求,各高职土建类专业院校可以根据多样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提倡有不同的侧重与特点,增置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和实习实训环节③;更新绿色建筑趋势下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内容。在主要的课程设计实训、工种操作训练、综合实训及岗位实习等实践训练环节中,强化信息技术和绿色建筑施工模拟项目实训,以提高学生绿色建筑构造图识读与AutoCAD绘图等能力。
3.重点建设体现绿色建筑理念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教学资源库。土建专业学习的对象是建筑工程项目,由于其特殊性,企业难以一次性承受大批量学生长时间的实习实训,更不可能在校内营造与施工现场氛围相同的实践环境,建设体现绿色建筑理念的实践课程体系还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重点建设专业群共性的实验实训基础设施,采用模拟“教学企业”在校内建立一定规模、仿真性较高的实验实训基地,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和绿色建筑施工模拟项目实训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可以尝试的有效途径。
2010年5月,高职建筑类国家示范学院已经向教育部申请立项“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树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榜样。
“十二五”期间以及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建筑业都将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状态之中,高职土建类院校有责任推动高职建筑类专业建设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更贴近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与运营管理全过程;探索优化绿色建筑趋势下的人才培养途径,面向施工管理一线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推进建筑节能减排,推广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注释]
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07-06.
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Z].2007-09-10.
③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Z].2004-12-10.[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怎么样改进建筑工程专业实习教学质量、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成为我们今后教学实践中一直需要探索的问题,以下就建筑工程专业三大实习的教学改革实践,谈几点想法与思考。
一、当前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为土木工程专业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实习由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等3个环节组成,实习环节培养方案一般为9周,新形势下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着以下诸多困境:
1.土建项目工程量大、工序多、周期比较长,短时间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只能看到某个分部工程或某个工序,很难真正看到工程的全过程。
2.受时间和经费限制,一次实习不可能到多个不同工地。
3.扩招后学生多、且实习类型多,而老师一般比较少,教学资源有限。
4.考虑到安全、食宿等方面的困难,施工单位通常不太愿意接待实习,即使少数学生联系找到实习单位,动手参加生产实践的机会不太多,对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很难有深入、全面的了解。
5.毕业设计内容由建筑、结构与施工3个部分组成,由于毕业设计时间有限,大部分学生对施工部分投入不够,导致社会核心需要的施工部分论文质量普遍偏低。
二、建筑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研究
1.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在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实践中,我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校与省建筑三公司的地缘、人缘、亲缘优势以及学院土木学科专业优势,校企互动,着力加强与公司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基础牢固。
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与湖南省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已有近15年的时间,包括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和技术推广等领域,合作范围广泛而深入。15年来,湖南科技大学为湖南省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培养和培训各类技术人才100余名,大多已成为企业的管理者或技术骨干。同时在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及其施工技术、大跨度结构施工控制理论与技术、深基坑开挖与边坡施工控制技术、土木工程施工排水及废水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鉴于多年来在人才方面的合作,湖南省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被湖南省教育厅第一批评为湖南科技大学优秀实习基地。共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土木工程专业与湖南省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建立1个本科生实习基地,涵盖了学院所有的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有利地保证了实习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基地是学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场所,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实习基地的设施、条件直接影响着实习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学基地建设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基地建设成效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实习教学的质量。为此学校应重视教学实习基地的开拓与建设工作,并采取相应措施来规范和完善基地的建设,制订《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条例》,保证教学实习基地的遴选质量,开拓和维护好各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本着教学相长、扬长避短、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与教学基地签订相关协议,使互惠互利原则能够有计划性、双向性和连续性;坚持共建、共享、互利、巩固发展的基地建设原则,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努力追求各方利益的共同点,使教学基地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学校通过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索质,实习单位通过学生实习寻求单位的人才储备,增强彼此间的互动和相互间的默契,巩固和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保证学校各专业有完善和质量较高的实习教学基地,为保证实习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2.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设立课外创新的学分,鼓励建工专业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学生在大二、大三提早进人有科研项目的教师科研实验室,参加教师相关科研项目锻炼。在这一培养过程中,许多同学经常跟随教师到省建三公司企业科研调研,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深入培养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些学生直接将实习期间调研课题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使毕业设计的选题具有极强针对性,并迎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教育应与校外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所需要的内容相结合,校企合作是前述结合的具体表现,是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是立足于时代经济结构和企业资源优势,找准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切人点的需要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是教育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三、结论
推进校企产学研长期合作,推进实习基地建设,提升建筑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教学质量,为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充分利用我院“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示范基地,优化实习与毕业设计教学进程和监管行为,改革建筑工程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的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合作培养新模式”,制定完善的实习计划与大纲,加强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毕业环节与企业联合指导,实现实践环境教学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罗秋兰.突破产学合作教育难题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6):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