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态学理论城市大园林城市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26-02
凡事有生物生存的地方就存在生态系统,就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生态系统的建设,主要是构建其完善的合理的结构与充分发挥它所具有的功能,让人类获得更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城市是一类生态系统,是较为特殊的一类生态系统,它与天然生态系统(如天然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或别的人工生态系统加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显著不同。由于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都是较特殊的,显然,要搞好现代化城市建设,必须着眼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也就是说,城市建设不仅是建筑(商业区、工业区、居民区等)与交通(如街道、公交车、地铁等)的建设,城市大园林的建设也十分重要,而且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人口越来越聚集,建筑越来越高大,交通越来越复杂,人流活动空间越来越小,污染越来越重,园林与绿地却在相对减少。因此,生态学家在呼吁:必须建设适于人类生活与生存的城市生态系统,否则人类将会最早从森林里走出来,最后可悲地毁灭于城市。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二十世纪以来,城市化发展很快,城市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大,山区与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化及城市人口聚集是必然的趋势。然而,城市污染,不仅是空气、水、土、噪声等的污染,而且存在越加严重的心理上(视觉的、神经系统的谙方面)的污染,为了挣钱和生活方便,大量的平民百姓迁入城内,而有钱人为了高质量的生活与长寿,却离开城市,住到郊外去。现在,不仅发达国家,尤其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其中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建设城市大园林。
要认识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了解城市大园林对该系统的作用与贡献无疑应以生态系统的观点来审视,用生态学的思想来研究城市的生态学结构与功能,研究城市大园林在城市大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
1 城市生态系统(urban ecosystem)的特点
1.1首先是人口集中。该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主要是人,这一点是城市生态系统与任何其他生态系统的最大区别。
1.2城市排列着高楼大厦,街道纵横,水泥或沥青覆盖着地表,造成空气流通不畅,热岛效应显著,水的收支也无法平衡。
1.3城市盛行冷气、暖气,大量使用冰箱,街上汽车洪流排出大量尾气,工厂与居民烧煤大量排出烟尘。所有这些生产、生活中排出的废气,主要是C02、CO、No、NO2、SO2、H2S、NH3、03、HF、Ca2以及CH4、苯、乙烯、花和苯并花等,都是对人体有不同程度污染、毒害的物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十分缺乏,因此难以自行生产有机物质。该系统中的大量物资或能源是从市外即其他系统输入的。而该系统的消费者主要是人,无机环境是人工创造的,所有的物质与环境都是为人而创造的。
1.4该系统中科学技术高度集中,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并且有大量产品输出到其他生态系统。可是,在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废渣、废水、废气也带来很大的危害,既对城市生态系统自身又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种种危害。
城市生态系统的所有这些特点说明,系统中的要素都是人创造的,但以往在系统的建设中又以损害环境的质量为代价,因此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极为重要,而大园林建设则是改善环境的不可替代的途径。
2城市大园林建设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园林,在中国往往是指人文景观与绿地的统称。中国传统的造园往往很重视美景,其中有很多的花园建筑。但是,在现代新建的城市,尤其在现代重视回归自然的潮流中,园林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意味着城市植被。不过,城市植被已不同于天然植被,城市生态系统中早已看不到植被的自然演替,构成城市植被的树木与草本植物的关系也与自然植被的情况不同。一般说来,城市大园林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以下的作用:
2.1调节气象与气候。这种作用因城市公园、各类绿地、森林公园、街道树、防风林等树木群的种植规模、种类、结构与质量等的不同而异。这对缓冲城市“热岛效应”与人口过密带来的人为热污染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2.2净化空气的作用。由于植物的气体交换,空气中的污染物有一定数量进入植物体内,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又放出新鲜的02,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空气中污染气体的浓度。据日本测定,10年生左右的黑松林,每平方米的叶量约1.5kg,在夏天3个月中(6月上旬到8月下旬),1.5kg树叶吸硫量可达5g,平均lhm2的林子在一年生长期中(4-9个月)可吸收硫100kg。另外,树叶与树皮还可吸附大量的尘埃,并有杀菌作用,因此有着很好的净化空气的作用。
2.3
防减噪声的作用。枝叶繁茂的林木可以吸音和隔音。草坪也有这种消音的作用。据研究,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6分贝一8分贝的噪音。阔叶林比针叶林的吸百性能更好。这在大城市车水马龙、机器轰鸣的声浪中,降低音量,是一种重要消减污染的作用。
2.4防阻火灾的作用。枝叶茂密含水量高、着火点低的高大乔木和矮小灌木,具有很好的阻火的作用。如能在城市的居民点、工厂四周用耐火树种建造阻火带,则可有效阻隔火灾蔓延。
2.5市民休憩、锻炼的场所。城市公园;城区、郊区各类绿地与林地是市民在业余时间散步、游览的去处,是晨练、跳集体舞的好场所,也是人际交往与情感交流的地方。
2.6心理上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系统;生态城市
1.我国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所谓城市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制定适宜城市整体发展的计划,从而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并进一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和综合性工作。所谓城市建设是指政府主体根据规划的内容,有计划地实现能源、交通、通讯、信息网络、园林绿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将城市规划的相关部署切实实现的过程,一个成功的城市建设要求在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人工与自然完善结合,追求科学与美感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共赢。
2.城市生态系统的意义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有生物组成要素(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病毒)和非生物组成要素(光、热、水、大气等),还包括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这些要素通过能量流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物资供应与废物处理系统,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这一点与自然生态系统明显不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在物质方面则可以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达到自给自足。城市生态系统就不同了,它所需求的大部分能量和物质,都需要从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同时,城市中人类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大量废物,由于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和再利用,必须输送到其他生态系统中去。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因而也是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由于城市生态系统需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中输入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同时又将大量废物排放到其他生态系统中去,它就必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造成强大的冲击和干扰。如果人们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能按照生态学规律办事,就很可能会破坏其他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并且最终会影响到城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3.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造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
人口压力: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生存和获取利益的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市场压力: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付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的提供(例如清洁水,良好的大气环境),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处并不会加大总成本。但是如果没有公共财产,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公共财产或者公共财产受到破坏(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气等)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或市场都不会提供控制环境污染的费用和服务,只有政府是公共财产的提供者。来自市场经济的压力愈大政府对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国土资源的责任就愈大。为了改变中国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应当采取刻不容缓的行动,否则,日益扩大的生态赤字将使其他领域所获得的成绩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
4.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措施
4.1加强城市的生态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强。第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 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的有害气体必然会飘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间,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净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要想建设好生态城市,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其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各个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规划生态化,也就是既考虑到现今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又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质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4.2加强城市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将大多数野生生物限制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同时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远离了人类祖先所拥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环境,产生了种种文明病。因此,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生态环境越重视, 城市生态环境就会朝着人们理想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就会不断改善。
1.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1.1人类居主导地位
城市本身是人类改造自然、追求进步的结果,从古代的游牧业到农业生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工业化社会,人类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改造自然的能力变得非常强大,而城市化程度正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自然意义上说,城市居民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是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城市人口的生物量甚至超过绿色植物的生物量,因而城市生态系统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能自给自足维持,呈现植物多,动物少的金字塔,它必须通过系统补充物质和能量,由人工物质系统和环境系统资源提供人类基本的生活物质。
1.2人工物质系统极度发达
人工物质系统包括公共建筑物、道路设施、工厂、交通运输设备、通讯设备、市政管网设备以及燃料食品等在城市中,人工物质系统极度发达,高楼林立,混凝土沥青覆盖地面,燃料原料和食品大量消耗等等。这些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精神条件,也因此使城市成为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中心,但是,人工物质系统在为城市居民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质充填于整个生态系统中,这些污染物质,一部分扩散到系统外,大部分在城市生态内流动积聚,使城市生态系统不断恶化,严重危害到居民健康,对环境资源系统和生物系统造成破坏,严重时使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崩溃。
1.3环境资源有限,污染严重
城市区域较小,人密集,充满着人工物质,使环境资源变得极为有限,环境效法的缺乏,会对城市人口的增加人工物质系统和生物系统的发展造成限制,从而影响城市的发展。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污染物大量排放,集聚超过系统本身的自净能力,使有限的环境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城市土壤因污水、固体废弃的排放而受到污染,重金属有机化合多超过卫生标准,再加上大气污染物的危害,使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枯死,环境效法的普遍污染,大大降低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给城市居民和生物系统带来极大危害,也会使人工物质系统受到破坏。
1.4生物系统脆弱,有增加负熵的作用
生物系统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体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趋向于使整个城市生态处于平衡稳定中,生物系统增加负熵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降温增湿、吸收有毒气体、降尘杀菌、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防风防燥,固土、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实现。因此,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生物系统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它起着积极的作用。生物系统以环境资源系统为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但是城市环境有限,特别是城市用地多被人工物质和居民占据,而绿地极少,植物、动物生存空间窄小,导致城市生物数量少,生物系统极不发达,此外,城市生态环境也远较自然地域恶劣,如城市热岛效应,干岛效应,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城市生物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极易受到破坏。
2.园林生态系统的作用
(1)园林生态系统具调节气象和气候条件、净化空气、防毒除尘、降低噪音、防风固堤、维护生态平衡等生态效应,园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功能与园林植物的类型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以园林树木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其功能最为显著,据研究,当园林植物覆盖率达50%时,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保持在正常浓度,园林植物覆盖率增加10%,可使城市气温下降2.6%,园林生态系统具有明显增湿效应,增加相对温度约8%-24%,生长茂盛的草地减少可达59%,并不易发生次扬尘和二次污染,因此,园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广泛认同和普遍重视。
(2)园林生态系统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其美学、文化教育、养神修性的功能表现在:
1)美化市容。园林生态系统在美化市容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以树木的绿色为基调的五颜六色为城市增添自然美。二是森林和树木有丰富的线条,艺术讲究曲线美,城市树木是曲线美的构成,因此,它们是构成城市美的主要内容。三是园是植物打破了建筑僵硬的棱角,烘托建筑物的美,从而展示城市美。
2)园林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游览、健身、社交场所,人们愿意到有植物群落的环境去旅游,欣赏自然美,去锻炼、去陶冶情操,城市园林植物环境还为不同年龄的人提供活动和社交场所,增进友谊。此外,优美、安静的园林植物环境,对人们的脉搏跳动、血压、智力波动等都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3)园林生态系统是座宝库,包括天文、地理、生物、为、数理化、文体等应有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比如,有各种的植物、鸟类、兽类、昆虫、不同形式特性、生态习性艺术效果以及养护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足够各方面、各层次的人士学习研究和探索。
4)园林生态系统中,园林植物还能疏导交通。城市道路树种选用得当,可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如利用乔灌草组成的快慢车道和人们行道绿色隔离带,一条道路用1到2种树做为主要树种,当树种变了路也变了,提醒司机和行人有效地疏导交通,用以森林为主体建成绿色带,作为城市分区的标识,可以建成城市森林的特殊景观。
3.城市园林绿化的思路和措施
(1)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制,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彻城市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型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发展。
(2)加强城市绿地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部落。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植物引入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应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具备多个优势树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性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个性特色已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的和谐与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1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目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
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
2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
造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
人口压力: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生存和获取利益的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市场压力: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付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的提供(例如清洁水,良好的大气环境),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处并不会加大总成本。但是如果没有公共财产,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公共财产或者公共财产受到破坏(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气等)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或市场都不会提供控制环境污染的费用和服务,只有政府是公共财产的提供者。来自市场经济的压力愈大政府对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国土资源的责任就愈大。为了改变中国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应当采取刻不容缓的行动,否则,日益扩大的生态赤字将使其他领域所获得的成绩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
二、我们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措施
1加强城市的生态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强。第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 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的有害气体必然会飘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间,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净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要想建设好生态城市,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其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各个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规划生态化,也就是既考虑到现今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又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质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2 加强城市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将大多数野生生物限制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同时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远离了人类祖先所拥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环境,产生了种种文明病。因此,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生态环境越重视, 城市生态环境就会朝着人们理想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就会不断改善。
3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内容和目标:
3. 1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①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②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③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④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3.2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的规划内容
①规划的框架:
鉴于城市的土地的宝贵性,用“土地换生态”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走的道路。从目前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迫切需要建设生态问题相对突出的道路、河流、水源涵养、农田的土地利用;同时从城市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功能的不同需求,有序推进具有一定规模的、多种功能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布局。
②规划模式的配置:
关键词:城市承载力 生态系统 生态学 资源 环境
近年来关于承载力的研究及其在生态学领域的应用倍受瞩目,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基本可以认为:承载力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种群承载力,到人类生态系统的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再发展到生态系统承载力这一过程。而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既包含了对前一阶段概念的扬弃与扩展,同时也与生态学科自身的发展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1、资源承载力
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是对全球人口承载容量及相关资源和环境问题进行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次深入探讨。197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开展了发展中国家土地潜在人口承载能力的研究工作。较国际同行而言,我国对于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1986年,中科院综合运用多目标规划模型、线性规划模型、水土平衡模型等多种数学方法,对全国土地资源承载容量进行了初步估算,并分析了提高国土资源承载容量的方法和策略。此外,有学者从协调论的角度对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容量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认为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容量所处系统、层次、性质与特点均不同,是两个既有本质区别,但同时又存在内在联系的概念。
资源承载力的研究针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问题,从人地关系角度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解决途径,为区域人口规划及适度人口规模估算提供了理论依据,其研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研究对象由生物种群发展为人口资源;(2)从供需平衡角度研究人口与资源的关系,有助于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对人口规模与资源利用方式进行有效调控;(3)对于土地资源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未考虑人类长期活动的影响;(4)将研究区域视作封闭系统,结论具有片面性;(5)对人类生活水平问题理解不足,一般只将食物消费作为人口容量的衡量标准,而忽视了人们对于环境质量的需求。
2、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可被定义为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对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制,作为环境的基本属性之一,是有限的自我调节及恢复能力的量度。北京师范大学曾维华教授提出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定时期与范围内,在维持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环境功能不遭受破坏前提下,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认为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结构特征的抽象表示,具有矢量特征,即存在方向、强度与规模之分。曾维华教授将该理论与方法成功应用于湄洲湾开发区规划中,选取5种主要资源环境限制因子作为承载力分量,采用综合指数方法,对各小区的综合承载力进行了简单排序,从而为其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生态学依据。唐剑武、叶文虎等认为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他们提出了环境承载力量化模型及指标体系,使用环境承载量和环境承载力综合表征环境承载力。他们的研究尽管在理论层面取得了部分突破,但在具体运用上又仅限于对系统经济规模的计算,且未能提出综合表征环境承载量与环境承载力含义的概念。冉圣宏提出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并将之应用于北海市城市环境规划中。他认为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质量不发生质的改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可视作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适宜程度的一种表示。
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特点表现在:(1)增加了对社会经济因素的描述;(2)既考虑到量的约束,也考虑到质的影响;(3)计量方法基本上局限于设定指标及指数构建;(4)对于承载对象的处理上,缺乏综合性思维;(5)部分概念缺乏明确定义,如环境容量、环境人口容量、环境载力等;(6)承载力作用方式往往通过间接指标表达,掩盖了承载基体与承载对象之间复杂的作用关系。
3、生态系统承载力
3.1 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
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概念是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承载力概念的发展及演变过程中可知,生态系统承载力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概念相比,内容更全面,更接近于人类社会系统特点,同时更加复杂,描述及定量研究更为困难。
生态系统承载力是自然体系调节能力的客观反映。然而,自然体系的这种维持能力和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即存在最大容载量(承载力),超过最大容载量,自然体系将失去维持平衡的能力,由高等级自然体系降为低等级自然体系。生态系统承载力由于受众多因素和不同时空条件的制约,直接模拟计算比较困难。但是,特定生态地理区域内第一性生产者的生产能力是在一个中心位置上下波动的,而这个数据是可以测定的,同时可与背景数据进行比较,偏离中心位置的某一数值可视为该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的阈值,因此可以通过对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估测确定该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指示值。同时通过实测,可以判定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偏离本底数据的程度,以此作为自然体系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指标,并据此确定区域的开发类型和强度。城市生态系统较自然生态系统更为复杂,不能只靠自然体系调节能力完成自我调节,基于此,需要对城市承载力作进一步研究。
3.2 城市承载力
摘 要:城市生态规划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一个新思路, 新的理念, 它包含了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规划方法, 利用生态学的原理,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 还包括环境规划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本质上是千丝万缕,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因此如何做到合理配置空间资源、文化社会资源, 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环境平衡协调的程度, 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本文从城市建设规划建设中应注重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角度出发, 对城市建设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和规划效益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 生态城市, 绿化
正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作为物质的积累,文化的结晶,其规模也迅速扩大。相应地出现了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热岛等不利于人们生存的诸多因子。作为以人为本的城市,迫切需要改变这种生态状况。因此,生态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在这里, 有必要谈谈生态城市和绿化.
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的概念的演化过程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 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 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发展与城市生态的关系
探讨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生态学应用是现实中的一种存在现象,虽然每个人都知道生态的重要,但却不一定能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为此,将生态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应该是规划工的理想。而生态学在城市规划的应用,则是更强调的是生态学的应用部分,并且范围更为广泛,是把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去,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作为“应用者”不一定要把生态学的原理都讲的清清楚楚,但应用者本人却要对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非常熟练。
要想建设好生态城市,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其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各个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规划生态化,也就是既考虑到现今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又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质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城市绿化基本概念和内涵
城市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从城市绿地系统角度,绿地的布局、规模应重视城市景观结构脆弱和薄弱环节的弥补,考虑功能区、人口密度、绿地服务半径、生态环境状况和防灾等需求进行布局,因害设绿,按需建绿和扩绿,并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重视绿地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贯通性,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从绿地群落角度,应顺应自然规律,利用生物修复技术,
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维持及发展。
城市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以下作用:净化城市空气、水分、土壤,保护人民健康;改善城市环境,创造舒适的小气候;提高城市景色美感和质量;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城市绿化功能的优劣是以单位土地面积的植物叶片总面积为主要标志,因此增加叶面积,也就是增加了城市绿化的生态作用。乔木的叶面积是其正投影面积的20倍。灌木叶面积是其正投影面积的5~10倍,而草本则更小些,树木的生态效果是草坪的4倍,而由乔、灌、草复合构成的生态小群落,生态效益最好。许多树种对有毒、有害气体均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而草本植物均很少有吸附有毒、有害气体的作用;在降低辐射、降温、降尘、消毒等方面,乔、灌树种更胜一筹。同等面积的乔木与草坪的生态值相比,吸收二氧化碳量、释放氧气量、蒸腾水汽量、蒸腾吸热量等,分别是草坪的27.2倍、25.5倍、23.3倍、32.2倍。为此,针对在一些地方的城市绿化中草坪热的流行,须树立城市绿化的生态意识。绿化、美化、香化、果化,须同步并进,乔、灌、草混种,形成自然的、功能完备的植物群落,既能体现美感又能带来最佳的生态效益和功能,这是城市绿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城市绿化设计对绿地的生态效益基本不予考虑,只重视单一的景观效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设计入手,在提
供设计条件时就要对生态效益的设计提出明确的要求。城市绿化生态效益量化分析研究的是园林植物及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性和生态适应性。生态功能性包括释氧、吸收CO2、蒸腾吸热增湿、滞尘、减菌、减污、涵养水源、防风固堤、保持水土、储存能量等。生态适应性包括耐阴、抗寒、耐盐碱、抗污、耐旱涝、抗病虫害能力、自肥能力、植物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的相互适应性等。 绿化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人人参与、户户重视、持之以恒,形成人人懂绿、个个爱绿、人人护绿。增强市民绿化意识,不断提高绿化质量,加强城市建设,创建园林式、生态型城市,使城市在园林中、园林在城市中。城市环境不能靠金钱堆积,那种认为只要舍得花钱、敢想敢干,就什么自然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的想法,狂热而虚妄,如照此行事,到头来不仅会受到经济惩罚,还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1城市森林的内涵
1.1城市森林概念的提出
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城市森林”(UrbanForest)这一名词。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ERICJORGENSEN教授首次完整提出“城市林业”(UrbanForestry)的概念。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对于城市森林的定义为“城市森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生理、社会和社会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树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及培训市民”。中国有关学者将城市周围或附近一定范围内以景观、旅游、运动和野生动物保护为目的的森林称为城市森林。
1.2城市森林的指标
城市森林应有其相应的指标,如果没有指标,城市只有较少树木都可称为城市森林,那么城市森林就失去了其基本内涵。城市森林的指标应包含以下5个方面:
(1)生物量的主体地位。绿地生态系统中5m以上的乔木生物量达到和超过城市绿地总生物总量的50%。
(2)生态效益的主体地位。森林的吸碳制氧、调节气温、净化环境、保持水土等方面功能居主体地位,功能大于或等于城市绿地总功能的50%。
(3)枝叶覆盖率的优势地位。乔木覆盖面积大于或等于城市绿地总面积的40%。
(4)景观格局的合理性。景观分布合理,大、中、小型斑块分布均匀,并有绿色廊道连接为一个整体,有利于物种的交流及生物运动。
(5)经营的可持续性。大小森林斑块应保持地面土壤,防止任何形式的人工硬化,保证城市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使叶落归根,形成枯落物层,促进物质循环,保持水土,促使林木天然更新。
2城市森林建设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森林已成为我国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城市生态系统起到了重要且直接的调节作用。目前,通过在全国12个示范点的城市森林建设,以及对城市森林的建设理论、发展规划、构建模式、树种选择、城市森林功能与效益、评价指标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对我国城市森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示范和推动作用。
城市森林的建设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要体现在以下5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研究表明,一个没有受过污染的区域内人均有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坪,空气就能保持新鲜。据日本科学家测算,1hm2常绿阔叶林每年可吸收29tCO2放出22tO2。针叶林为22tCO2和16tO2,落叶阔叶林为14tCO2和10tO2。另据管东生等人对广州城市绿地的研究计算,广州城市绿地植物光合作用的固碳量相当于人口呼吸释放碳量的1.7倍,而绿地的放氧量为2242788t/a,相当于城市人口耗氧量的1.9倍。
(2)净化空气,削减噪音。城市森林对粉尘颗粒有着很好的过滤、吸附和阻挡作用,故能减少城市空气的粉尘污染。据测定,在居住区墙面种有五爪金龙的地方与没有绿化的地方相比,室内空气含尘量减少了22%。在用大叶榕树绿化的地段则含尘量减少18.8%。各种植物对于一些如SO2、HF、Cl2等有毒有害气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城市中的森林植物带还能消减城市噪声,提供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绿篱、乔灌草混合结构带可以降低噪音3至5分贝或6至8分贝。
(3)调节城市小气候,消除城市“热岛效应”。由于植物叶子吸收、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的作用,再加上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温度、调节湿度,减轻或消除城市“热岛效应”。有研究表明,在片林和林荫道下,夏季能够降低气温3℃左右,缩短高温持续时间3-8小时。
(4)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城市人为开发建设活动,使城市的风沙和水土流失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深圳、珠海、中山等三个城市,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达845.7km2,直接经济损失达9.5亿元。城市森林的阻挡、截留雨水,减弱风速和根系的固土功能,起到贮水保土的作用。据有关资料,松树树冠可拦截雨水40%,阔叶树可拦截20%。
(5)保护生物多样性。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尤其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再加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呈持续性下降趋势。城市在人才、技术、设施和资金等方面都具有优势,有义务也有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由于城市森林范围较广,所以它能够较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真正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的和谐相处。
3结语
“城市森林”这门学科的出现时间不长,但其发展速度和所受到的重视却是空前的。这说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城市森林的发展和建设。波兰的华沙在市郊营造了6.7万hm2的城市森林;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引进我国的泡桐树作为城市绿化树种,建成了长150km、宽115km的环城森林绿带;朝鲜的平壤和我国的香港城市森林面积已分别达到城市总面积的86%和40%。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公布的《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表明,2001年我国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已达到28.15%和23.6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83m2。城市森林的这种发展形势无疑是非常积极的,但是它所面临的问题也是较多的。今后如何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城市森林,仍是需要政府部门和科学工作者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孙成权.全球变化研究十年新进展[J].学通报,1999,44(5):464-477.
[2]聂道平,徐德应,王兵.全球碳循环与森林关系的研究——问题与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1997,5:33-40.
[3]阎志平,秦素玲等.城市森林发展的战略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41.
[4]董文福,管东生.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森林研究[J].生态经济,2002,8:45.
[5]杨小波等.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现代城市 生态规划 生态环境持续发展
Abstract: in the city planning, city ecological planning is a planning method which is fit with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ity ecological planning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city societ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effective development, use, protection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ultimat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maintain ecological balance,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Create a permanent ecological c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ou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create a diverse city space, make all sorts of organisms to a harmonious and orderly growth in a harmonious living environment.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城市建设步伐也逐步加快,城市的生态平衡也在不断地遭受人为的破坏,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极大的威胁。为此,我们必须在发展城市化的过程中避免或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科学地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生态问题,使整个生态系统能健康、持续的发展。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只有用生态的观念去进行规划设计,才能够真正做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合理地对城市生态进行规划,处理好城市化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矛盾,是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头等大事。
一、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1.1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目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造,治理能力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
1.2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
造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1)人口压力: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2)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经济,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3)市场压力: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负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为了改变日益恶化的环境形象,应当采取刻不容缓地行动,迅速提升生态环境水平。
二、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及内容
2.1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2.2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
(1)规划内容包括四个层次。A、新生环境的自然属性,即城市的区位,地势气候等,是人类活动的自然层次,包括生态位的趋势,开拓,竞争和平衡过程,最后达到地尽其能,物尽其用。B、社会功能属性,主要指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结构,包括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增强城市有机体的共生能。C、历史文化的内涵属性,考虑到城市历史文献的延续,指在增强人的历史文化意识,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变自发为自为。D、管理和规划意识属性,重在提高全民规划意识和加强规划管理机制,保证规划按计划分期实施。(2)规划内容要点为:A、新生环境的自然条件。B、区域经济分析及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力布局和功能的匹配。C、城镇的合理体系和职能的合理搭配。D、适宜的城市规模及环境容量。E、有机完善的城市形态及适度的土地利用和合理的功能结构。F、绿化系统及生态保护和区域的涵养。G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废弃物无污染处理及环境污染的防治。H、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I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J完善的管理机制。
2.3加强城市的生态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城市中一切设计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份食物要从其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要想建设好生态城市,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其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各个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规划生态化,也就是既考虑到现今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又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质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2.4生态城市主要特点
(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2)高效性。生态城市是一改现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3)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法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4)整体性。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5)区域性。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且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2.5建立再生,循环利用的产业结构
建立合理的再生,循环利用产业结构,可以减少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城市性质规定了城市基本的活动方向,内容,形式和空间分布,也规定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基本轮廊,所以在确定城市性质和职能时,要充分考虑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和地位,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城市在国民经济职能上的特点等,遵循生态工艺原理。
2.6加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力度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中,绿地规划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大多在总图上利用边角,破碎地带“见缝插绿”地“画”绿地.只求在规划图上完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化覆盖率”这两项硬指标,而从城市生态的角度,对不同城市的绿地总量,布局等,常常缺乏定量的分析研究,因而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科学性与生态的平衡关系。
三、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污染与保护
3.1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污染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随着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高度密集,它面临着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中国城市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并且长期以来延续的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这带来了污染物的高排放,使得城市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激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的升级,都给原本紧张的城市资源、环境供给带来更大的压力。饮用水水源水质超标、垃圾围城、机动车污染、扬尘污染、油污染、废热废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随之出现,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3.2加强城市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将大多数野生生物限制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同时也将自已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因此,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
城市规划已经将城市的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新建的道路、住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里,城市建设都会种上大量的花草树木等,防止各种污染的发生。
关键词:生态城市;园林;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95
城市道路、建筑、园林是组成城市的3大要素,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的基础性建设之一,也是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趋势。说到“城市园林绿化”,人们马上会联想到“亭台楼阁”、“假山池塘”,联想到北京的“颐和园”,武汉的“黄鹤楼”,苏州的“拙政园”,但是很少有人将其与“树木花草”、“山清水秀”、“国家园林城市”、“自然风景区”联系在一起。前者是以园林建筑为主的古典园林形,是当时社会环境留下的园林遗产,古典园林多为皇家、私宅园林,这些园林内的人工建筑除了满足主人们朝政议事、歌舞宴乐、游憩观赏等活动的需求外,还能以此炫耀其权力和社会地位。园中建筑雕梁画栋越多越是富丽堂皇,越是显示其身份高贵和势力强大,这是古典园林建筑比例较大的重要因素。当然,我国古典园林也并非全是亭台楼阁,它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种与其社会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园林形式。但是,它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要。以植物造景为主体的园林形式,才是现代化城市园林的代表和发展方向。现代化城市园林应该随着现代化城市的生活环境变化而发生转变,即由以建筑造景为主的古典园林形式转变为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但现代化城市园林也不能忽视园林建筑的点缀作用。
1 生态城市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的存在作用
1.1 生态城市改善城市投资环境
城市绿化在城市建设中是花钱少,见效快的项目。它是改善城市面貌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增强城市功能,促进招商引资的有效措施,还是增强城市功能,促进对外开放的重要事业。例如:新加坡一无所有,只有一座花园城市。可就是因为有了这座花园城市,才使得新加坡拥有了一切。就因为领导重视规划、绿化才形成了现在的花园城市。从此吸引了大量外商来开发投资,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发展旅游业,形成了今天的繁荣。
1.2 生态园林城市是现代化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
今天作为人类文明象征的城市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扩大,而与之配套的城市绿地却在减少,人类在大规模改造、利用、破坏自然,在对大自然改造的过程中,既取得了胜利,也饱尝着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就大自然的报复而言,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恶化,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地球气候变暖等现象。由于绿色植物被大量的建筑物所取代,绿地面积萎缩严重,人类利用植物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已经失调,再加上现代化城市工业、交通、人口膨胀等等城市本身带来的污染,使得城市环境质量日益夯,由此人们自然想到了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因子:森林、园林绿化生产和管理部门,城市生态需要园林绿化部门大力发展城市绿化,城郊生态廊道,森林公园等绿地环境。在城市绿地日益紧张的市区和郊区大量栽植花草树木,按照植物造景的原则,形成了人工植物群落,从而慢慢建立新的自然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环境。
1.3 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是市民的心理需要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发展,只是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而没有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现代化城市市民在高节奏的工作之余,也需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而满足这样条件只能到植物环境好的地方。
2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2.1 增加绿地面积,提高三绿指标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的今天,人类开始醒悟,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在世界各国纷纷采取行动来保护和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增加绿地面积、提高“三绿”指标(人均绿地(m2)、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有的还提出城市森林化,城市林业,公园城市等等概念。例如:美国新城乔纳森人均绿地面积156m2,日本神户市70%绿地率等。
绿色植物是自然界的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在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国外许多城市都以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作为城市规划、园林建设的理论依据,把园林绿化作为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即建设生态城市。美国明尼苏达州的“风景树木园”,在这规模宏大的公园里,一些必不可少的人工设施如厕所、商店等设施全部设在地下,出入口还要用密密麻麻的森林或灌木丛遮掩。无论你走到哪里,视线所及全是花草,景色宜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