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DOI]10.13939/ki.zgsc.2015.43.053
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各领域的改革与更新,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尤其是对于我国煤矿企业来说,经济管理对煤矿企业生产运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制约煤矿企业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煤矿企业必须对经济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加强运行成本的控制与管理,让其逐渐适应时展,充分保障煤矿企业的正常运行,采取一定措施来加强经济管理,对不足之处进行完善。本文就经济管理对煤矿企业生产运作的影响进行相关研究,分别从经济管理相关概述、经济管理对我国煤矿企业生产运行的重要作用、我国煤矿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促进煤矿企业生产运作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1 经济管理相关概述
所谓经济管理,实际上是指对企业中的进、销、存一系列过程进行分级处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充分提高企业利润。经济管理往往贯穿于整个生产运行流程当中,涉及供应商的选择、生产量的预算、原材料的选择等方面,通过财务的预算,以及对人员的合理配置,确保企业的高效运行。
2 经济管理对我国煤矿企业生产运行的重要作用
2.1 促进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
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有一定促进作用,首先,它能够促进监控的高效性,对一个工作流程实时监控,一旦发现运行异常的情况能在第一时间告知相关人员,充分保障企业生产运行安全;其次,经济管理对于实际作业安全情况也有一定作用,我们在对煤矿企业运行情况进行监控时,必须根据运行特点制定相关经济管理体系,尤其是对井下施工全过程要进行有效检测,一旦发生意外,安全管理系统便会发出警报,相关人员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充分保障煤矿企业的运行安全;最后,必须将责任落实到人,赋予每个员工相应的职责,让他们去履行,明确责任制的本质就是为了加强员工的责任感,强化安全意识。
2.2 促进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
煤矿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盈利。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起到重要作用,煤矿企业通过经济管理能够很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经济管理对于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有显著效果,对企业生产程序进行合理规划,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消耗降到最低;此外,还能进行预算管理,科学合理地推算出销售量,为企业人员配置提供相关依据,为企业计划制度及生产策略的制度提供重要保障。
3 我国煤矿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3.1 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当前我国煤矿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缺乏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助与配合,常常会导致企业人员岗位职责分工不明、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管理效率,除此之外,煤矿企业还存在着管理人才缺乏与管理思路陈旧的现象,严重制约了煤矿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发展。
3.2 发展资金的不足
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政策上不够完善,从而导致了煤矿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缺乏一定科学性、严谨性。再加上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使煤矿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进程相对缓慢,存在明显滞后性,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煤矿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快速发展。
3.3 企业自身缺乏管理实力
尽管我国煤矿企业在经济管理的发展上比较迅速,但由于部分煤矿企业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没有足够实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因此,相关企业不能很好地、及时地去解决这些存在于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的发生,加上各地煤矿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其不能合理地利用有效资源,从而容易造成有效资源的浪费,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4 促进煤矿企业生产运作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
4.1 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煤矿企业必须将企业财务管理转变为精细化模式,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降低资金大量浪费,对煤矿企业成本核算制度不断完善。
4.2 充分优化企业经济管理流程
煤矿企业必须对经济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将管理制度落实到企业各项收入、支出中,对每一项经济交易进行严格监督,将煤矿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进行优化设计,使其更加严谨有序,便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高效率。
4.3 加强对管理人员相关培训
首先,企业必须加强对管理人员素质能力的提升,促进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熟练掌握程度。其次,加强对自身管理行为的监督,增加财务透明度。
4.4 加强预算管理
煤矿企业必须加强对自身经济预测,对于每一笔开支都做好相关记录,采用先进管理手段,使经济管理手段更方便、简洁,更有利于煤矿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
4.5 加强企业收支管理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成本观念,将提高企业经济效率为工作重点,降低各种消耗,将生产成本降到最低,以此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各项收支进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流失,对往来账目进行及时清理,促进资金有效使用,充分优化企业经济结构,杜绝浪费。
4.6 政府加强政策扶持
政府必须要加强对管理工作的支持,一方面,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拥有足够资金促进煤矿企业的发展,同时资金的投入还能对企业设施建设进行完善。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对企业的发展积极扶持,对小型煤矿企业进行引导,促进企业的发展,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煤矿企业经济发展问题的措施之一。
4.7 将系统监控与人员监控有机结合
为提高煤矿企业运行的安全,我们可以采取系统监控与人员监控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系统监控对于生产流程能够进行全方位监控,包括生产数量、生产效率、生产质量等,这也是人员监控无法做到的,另外,人员在进行监控管理时,难免会因为个人原因而产生疏漏,例如:身体不适、精神欠佳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带来的疏忽对于整个生产运行会起到严重影响。然而人员监控也是监控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系统监控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难免会产生系统紊乱等状况,这些状况的产生会大大影响生产运行监控管理的高效性,据此,我们必须将系统监控与人员监控充分结合起来,实现生产运行安全最优化。
5 结 论
经济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煤矿企业而言,不仅对财务管理有促进作用,还能对整个生产运行进行安全管理。尽管我国目前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但相信随着管理手段的不断创新、相关人员的不断学习,我国煤矿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一定能取得有效进展,为企业的全面发展创造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张美英.煤矿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方式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3(10):41-42.
[2]梁兴德.加强煤矿企业经济管理的对策[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37-39,43.
(一)“运营管理”研究对象的变化与教材内容体系的混乱
如果仔细比较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理查德•B.蔡斯等的运营管理教材的第8版、第9版、第11版和第13版,不难发现最新的第13版教材的逻辑体系不及前3版清晰,例如在第13版中,第二篇是“制造、服务和医疗流程”,第7章“服务流程”和第8章“医疗流程”,就会引发医疗是否是服务、服务是否包含医疗的质疑,同时也显现了服务业的包罗万象和其运营活动的差异。第三篇“供应链过程”和第四篇“供应与需求计划”,如果从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来看,前者应该包括后者。当然,第13版内容体系问题还与该教材的视角有关。随着企业外在环境的瞬息万变,企业运营活动必须具有高度的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使企业对合作伙伴的依赖性大大增强,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个体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的运营管理应该置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然而,运营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应该是两门独立课程,各有侧重,前者针对个体,后者针对链上的群体。我们认为每一门课程应该有明晰的研究对象和边界,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都是有限目标,教材的结构体系和章节内容的设计应该以明晰的研究对象和边界、有限目标为准则。
(二)MBA学员背景的差异与需求多元化
MBA是在职学习,MBA学员既有来自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也有来自于政府机关、高校等事业单位,即使同一行业甚至同一企业,也有工作岗位的差异。以宁波大学MBA为例,现在校的MBA学员350人,其中来自制造业的占15.43%,服务业的占50%,政府机关的占16.29%,高校等事业单位的占18.28%(详见表1)。其中,政府机关、高校等事业单位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其运营活动更接近服务业。而“运营管理”课程的主体内容是以制造企业为背景的,却有近85%的学员并非来自制造业,他们的工作性质和服务密切相关,产生了教学内容与学员专业背景的差异,教学内容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因此多数学员认为这门课“学了也用不上”。从工作岗位来看,所在单位高管仅占16.57%,中层管理者占40%,主管等基层管理者占25.14%,普通员工占18.29%。MBA学员中,中、基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占83.43%,而中、基层管理者往往缺乏全局意识,存在本位主义,不在运营管理岗位的学员对本课程缺乏兴趣,普通员工更是不在其位不谋其事,“为学分而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占31.71%,30-40岁占63.43%,40-50岁占4.86%,没有50岁以上的学员(详见表3)。40岁以下的青年人占到了95.14%,他们面临更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在职学习的时间难以保证。行业背景和工作岗位的差异导致需求的多元化,使“运营管理”课程教学面临批量生产(中批或小批)方式与MBA学员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MBA学员的年轻化不仅导致管理工作经验缺乏,而且由于没有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以“现在能否用得上”作为学习的取舍标准,以提升学历和积累人脉资源为主要目标。另外,MBA学员主要利用周末时间进行课程学习,面临工作、家庭生活和学业的三重压力,对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没有保证。笔者在本课程的案例教学过程中,选择了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的相关案例,由于案例文本比较长,一般至少提前2周将课堂讨论的案例发给学员,课堂讨论时发现提前看过案例的同学不足15%,学员抱怨没有时间,大多数同学都是课堂上走马观花的看看案例,没有提前准备的案例讨论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MBA学员背景的差异与需求的多元化诱发各不相同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是“运营管理”课程教学面临的又一现实问题。
(三)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企业运营系统与运营活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企业的运营方式,使企业的运营系统、运营活动和运营流程都充满信息化的元素,传统的企业运营管理理论与方法面临信息化的冲击,使现有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显得陈旧过时,教材建设显得滞后,同时使任课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对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方法创新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正是上述困惑,使“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面临很大的压力。据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仝允桓教授在宁波大学MBA教学合格评估会上介绍,在全国各高校MBA教育中,“运营管理”是难度大、学生满意度较低的课程之一。也正因为如此,由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指导小组主办的“全国MBA《生产运作管理》教学和学术研讨会”已经连续举办了16届,来自于全国MBA培养院校的“运营管理”课程的任课教师参会积极性很高,每次会议除专题报告外,都会组织教学经验交流和企业考察,也曾多次组织示范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培训。该教学研讨会的连续性和任课教师参会的积极性从另一侧面反映了该课程教学的难度,反映了任课教师期望交流与相互学习的强烈愿望。“运营管理”是MBA的核心课程之一,如何面对现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任课教师必须思考和探索重要课题。
二、MBA“运营管理”教学改革措施
基于前文的分析,我们认为,MBA“运营管理”可以从课程内容拆分、制造企业运营与服务企业运营分离、学员根据工作需要选修这一思路进行尝试性的改革与探索。具体而言,将“运营管理”课程拆分为“生产运营管理”与“服务运营管理”,前者针对制造企业,后者针对服务企业。
(一)“运营管理”课程的拆分有利于运营管理学科的发展
尽管服务业的发展使生产的概念得以拓展,生产包括了制造性生产和服务性生产,前者提供有形的产品,后者提供无形的服务,而且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制造与服务有机结合,许多成功企业也经历了由制造向服务的转型,如美国GE公司、IBM公司,但这些成功实践都不能改变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本身的差异和自身的规律。首先,服务具有无形性,即服务是一种无形的过程,不能称、也不能量,而产品是流程在物理维度中的有形产出。这一特征对企业而言,产品创新可以申请专利保护,服务创新则无专利可言;对顾客而言,在购买前有形产品可以使用而服务则不可以。其次,服务具有同步性,即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因此,服务需要顾客的参与,与顾客进行一定程度的互动,并贯穿整个服务活动。产品制造可以将生产与消费分离,有形产品的生产无需顾客直接参与。这一特征决定了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在运营系统设计(如选址、设施布置)、流程、运营活动的计划与组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服务不能存储,不能通过库存来调节需求变化。再次,服务具有异质性,服务质量取决于顾客的预期与实际感知,难以度量。产品质量有其客观标准,质量可以测量。这一特征决定了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在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第四,服务具有易逝性,即指服务能力的时间敏感性。顾客的输入是服务进行的前提,服务不能存储,如果顾客没有按照预计时间出现,服务能力就会白白浪费。库存能够对产品生产能力起到调节与缓冲的作用。这一特征决定了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的能力规划、生产计划等存在差异。服务特性决定了服务运作管理的特殊性,需要专门对服务运作管理进行研究。制造是产品导向,服务是行动导向,不能把产品生产管理的方法简单地搬到服务运作中来。可见,“运营管理”课程拆分有利于探索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各自的规律,有利于运营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创新,也有利于解决企业运营管理中现实问题。
(二)“运营管理”课程的拆分有利于MBA教学
现在“运营管理”涵盖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运营管理问题,内容庞杂,体系混乱。内容庞杂不仅与有限的课时形成矛盾,而且也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从MBA学员的角度来看,部分内容确实和自己的工作无关。“运营管理”课程拆分为“生产运营管理”与“服务运营管理”之后,MBA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业背景与工作需要选修其中的一门,减轻学习压力,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这种拆分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案例,也有利于案例讨论与交流,有利于提高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运营管理”课程的拆分有利于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MBA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研读了近年来国内学者主编的运营管理教材和引进翻译的MBA运营管理教材,几乎所有的运营管理教材仍以制造业企业的运营管理为主体,插入部分章节讲授服务企业的运营管理,服务运作管理的内容不够系统、蜻蜓点水,如华中科技大学陈荣秋、马士华的《生产运作管理》(第4版),清华大学刘丽文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第4版),上海交通大学季建华的《运营管理),吉林大学李全喜的《生产运作管理》(第2版),威廉•史蒂文森(WilliamJ.Stevenson)的《运营管理》(第9版),杰伊•海泽(JayHeizer)和巴里•伦德尔(BarryRender)的《运作管理原理》(第6版),戴维•A.科利尔(DavidA.Collier)和詹姆斯•R.埃文斯(JamesR.Evans)的《运营管理:产品、服务和价值链》(第2版),罗伯塔•S.拉塞尔(RobertaS.Russell)和伯纳德•W.泰勒的《运营管理:创造供应链价值》(第6版)。也有少数学者的教材试图将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运营管理问题整合在一起,但逻辑体系混乱,研究对象不明,如前文提到的理查德•B.蔡斯等的《运营管理》(第13版),杰克•R.梅雷迪思(JackR.Meredith)和斯科特•M.谢弗(ScottMShafer)的《MBA运营管理》(第3版)。因此,“运营管理”课程拆分为“生产运营管理”与“服务运营管理”有利于运营管理教材建设。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对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运营系统与运营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运营管理”课程的拆分,有利于深入研究互联网思维和网络信息技术对运营管理产生的影响,有利于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紧跟时代脉搏。
三、结语
运营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降低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减少损耗等。利于规模化生产的形成。有利于企业的整体扩张。
2.对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管理水平、管理方式、管理艺术要求较高。制度化管理、质量效率管理、满工作量管理、工时考核管理、任务承包管理、责任承包管理、工作时间管理、信仰精神管理、“突击队式”管理等各种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应运而生。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及时性将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开展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好人的趋同性和依赖性,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树立企业精神和信仰,也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和积极的影响。(金钱不是唯一的有效手段,崇拜和信仰、信任和依赖才是最高境界)
3.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生产调度调整反应较快,人员调整、调动相对较容易。(不需要合同,一张文书,一纸调令,甚至一个电话就可解决问题)即由需求的产生,到转化为生产过程(操作),到产生成品(结果)的效率相对较高。
4.有利于内部形成小型的高质量的专业化的团体(组),以及最优化的团体组合。有利于产生生产精英,即生产能手、业务骨干、标兵、劳模。这些对生产过程、生产质量、生产效率都将非常有利。这些对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高质量、规模化的持续有效发展至关重要。一个人、一个团队决定一个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命运的事例在世界范围内屡见不鲜。
5.多数成员对外界的市场变化不敏感,仅仅关心自身利益和身边环境变化。
企业应对市场变化以及在这种变化中的竞争能力往往把握在少数人手中,他们的思想、能力、工作热情和方法等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即关键部门对个人能力的依赖性较强,是应对能力相对集中的节点,有一定的脆弱性。权利相对集中,容易造成重大的管理和决策失误。合理有效的监督方法和机制,重大决策的科学审定等是所有现代规模化企业的重要课题。
6.个体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可能导致个体的灵活性不强,竞争性不强,主动性不强,容易造成人浮于事。自主创新的动力不强,容易满足现状。责任心不强,容易造成事不关己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形成往往与人性的固有弱点有关)。如果管理引导不利,将产生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因而需要较强的宏观调控、指导和监督(即行政干预和制度约束)经济(金钱)调控不能成为唯一的有效手段,企业精神、文化、信仰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运营模式的内容
企业运营管理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职能是财务会计、技术、生产运营、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是这五大职能有机联系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企业为了达到自身的经营目的,必须对上述五大职能进行统筹管理,这种管理就是运营。
运营管理的对象是运营过程和运营系统。运营过程是一个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是一个劳动过程或价值增值的过程,它是运营的第一大对象,运营必须考虑如何对这样的生产运营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和控制。运营系统是指上述变换过程得以实现的手段。
现代运营管理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现代运营的范围已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扩大到非制造业。其研究内容也已不局限于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与控制,而是扩大到包括运营战略的制定、运营系统设计以及运营系统运行等多个层次的内容。把运营战略、新产品开发、产品设计、采购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配送直至售后服务看作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对其进行集成管理。
另外,有两个运营名词值得注意:一是“首席运营官(coo)”,二是“资本运营”。例如:中寰创世营销策划公司-王智辉,首席运营官(coo)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公司的日常营运管理,辅助ceo的工作。一般来讲,coo负责公司职能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并代表ceo处理企业的日常职能事务。如果公司未设有总裁职务,则coo还要承担整体业务管理的职能,主管企业营销与综合业务拓展,负责建立公司整个的销售策略与政策,组织生产经营,协助ceo制定公司的业务发展计划,并对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考核。
所谓资本运营,就是对集团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企业的资本运营分为资本扩张与资本收缩两种运营模式。
运营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相关文章:
1.运营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2.企业运营管理模式
3.浅谈企业运营管理精选3篇
4.企业运营模式分析
【关键词】服务 运营 管理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331-01
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活动中一个共同的趋势是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上升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人们把对物质产品的关注逐渐转移到生活质量上,这就给金融、保险、公用事业、健康、教育、娱乐等服务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深入研究并发展与服务经济紧密相关的运营管理理论,用其指导电力企业服务运营管理实践已成为当务之急。下面分别对服务运营管理的定义、分类、重要性进行探讨。
一、服务运营管理的定义
在经济学中,“服务”这个行业往往不是通过“是什么”,而是通过“不是什么”来定义的。在历史上,经济学论文中曾经将那些不属于“产品生产”的一切经济活动定义为“服务生产”。所谓“产品生产”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也就是那些属于第一产业的行业,比如农业、林业、渔业和矿业。其实,服务和产品本来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二者的区别,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概括。一般认为服务和物质产品的区别包括以下这些:
1、服务是无形的,而物质产品是有形的。
2、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发生的。
3、服务要求提供者与客户之间拥有更紧密的关系。
4、服务是不能储藏的。
以上这些特点使得电力企业服务运营管理更具有挑战性,同时也要求管理者拥有与传统管理实践不同的思路。
另外,我们也需要给电力企业“运营”下一个定义。传统的教科书将“运营”定义为“转换流程”,也就是将“输人”转换为“输出”的过程,也就是说,将人、原材料、技术等等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服务或者产品的过程就是“运营”。
总的来说,服务运营管理的定义是很广泛的,它不仅包括服务性企业的运营管理,也包括其他任何组织中所存在的服务运营。产品的科技含量越高,其所有生产经营中的服务性活动,例如展示、配送、维护保养、使用指导、培训、安装等,以及由这些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就越多,这些制造性企业不仅从服务性活动中获利,而且也通过这些高品质的服务活动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服务运营管理的分类
服务运营有一种著名的分类方法,叫做客户联系模型。在这种模型中,根据客户联系的重要性来为服务行业分类。高联系程度的行业,或者称作“纯服务”行业,包括医院、饭店和那些需要客户在场才能提供服务的行业。在企业内部,高联系水平部门和低联系水平部门应该分类管理。例如,从客户的角度来看,加强联系可以同时提高服务水平的部门,包括导购部门,而非联系部门包括隔离程度比较高的内勤部门,都应该包括在高联系部门中。反过来说,那些极端麻烦的客户因此会降低低联系服务业的工作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一些减少联系的方式,比如采用预约系统;或者干脆采用无需与客户直接联系的方式,例如电话自动应答系统。
另一种将服务运营进行分类的方式是施米诺在1986年提出的服务流程矩阵。施米诺根据两个不同的方面来区分服务行业:联系和个性化的程度高低,以及劳动力集中程度的高低。这种方法中一共有4个类别,分别是服务工厂、服务商店、大规模服务、专业服务。其中“服务工厂”同时具有较低的联系和个性化程度,以及较低的劳动力集中程度。“专业服务”,例如律师、咨询师,将高度个性化的服务和很高的劳动强度结合在一起。最后是“大规模服务”,例如零售和批发,劳动力与资本的相对比例高于服务工厂,但是客户个性化程度并不比服务工厂高。
从理论上来说,上述4个类别中的每一个都会遇到其服务流程有的挑战。服务工厂和服务商店的流程中都存在大量的资本投入,因此资本运作和机遇的选择就显得异常重要。固定资本一旦投人就很难更改,为了盈利,必须最大程度地利用已经投人的部分,因此,对于管理者们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应对难以满足的需求高峰。服务商店和专业服务企业的困难则与高度的联系和个性化程度有关,例如质量控制。
这种分类方法在很多方面都和前面讨论的客户联系模型有很多类似之处,当我们根据问题的类似程度来对服务行业进行分类时,同一个板块中的其他行业有很多可借鉴之处。施米诺提出了服务流程矩阵的另一个用途:企业经常伴随着时间变化改变自身的定位。当他们在矩阵中的定位发生变化时,他们将面对不同的挑战,由此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三、服务运营管理的重要性
在每一个发达国家中,服务业都在国家经济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按照国际公认的定义,一个国家服务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0%时,就认为该国家已进人服务经济时代。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在30年前就进^了服务经济时代,而目前美国经济中属于“服务”领域的内容已高达80%左右,而且他们的分量只会越来越重。人们把对物质产品的关注逐渐转移到生活质量上,这就给金融、保险、公用事业、健康、教育、娱乐等服务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际上,不仅服务业在一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且制造业所创造的产值中也有越来越多的部分是由它们的服务性活动所创造的。因此,制造业企业也需要加强对服务运营的管理。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研究服务运营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虽然服务运营管理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如此重要,经济学家们在过去还是疏忽了对它的研究,也正因为如此,那些有志于研究这个领域的管理者们将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其原因之一在于:以往许多传统的运营管理工具和技术都是建立在产业革命和制造业的基础上,虽然其中的一些如项目管理、流程分析和存货管理对于服务领域来说同样适用,但是当应用到服务领域中的时候,它们的结构和重点就和生产领域中完全不同了。
在一个企业的运营部门中,“人”确切的定义是那些切实产出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而运营部门往往比其他任何一个部门都雇用了更多的人。因此,服务运营管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庞大的规模。如果一个人想成为服务运营系统里一名成功的管理者,他必须了解如何管理公司中最庞大的部门里所有的员工。
电力企业服务运营管理重要的另一个原因和它的传统定义“转换流程”有关,运营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完成一件事”——也就是产生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不论一个人在这个流程中的位置如何,他必须切实完成产生产品或者服务的工作。一位销售人员必须将不同部门的人和资源组织在一起,去完成一次广告活动;财务部门必须执行贸易指令;会计必须每天对账,到月底的时候完成本月的账本,而上述活动都包括了服务过程。
【关键词】行为;运营管理;精益生产
引言
运营管理就是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传统运营管理的首要前提是“理性人”假设,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化的利益。但是,在实际运营管理中,人是有限理性的,人会根据自己喜好做出“让自己满意”的选择,传统运营管理不能满足实际运作需要,因此,有必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运营管理系统。
1.行为运营管理
1.1 行为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卢因于1951年提出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
其中,B代表行为,P代表个人,E代表环境,f代表函数关系。卢因认为人的行为是受环境和个体的影响,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组织行为学研究表明,群体中所有个体的行为不等于单个个体行为的简单累加,而是群体中所有个体综合作用的结果,因为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与单独一个人行为表现具有很大差距,个体在群体中会有归属倾向,他会调整自身行为以避免与大家明显不一致。
从此可见,研究群体行为应该考虑外部环境因素,群体内部环境,个体表现。群体行为公式应为,其中,P*表示群体行为,P表示个体行为,E1表示外部环境,E2表示内部环境。
1.2 行为运营管理
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三类:(1)人由于有限理性和认知有限造成地个体决策偏差,(2)根植于人内心的社会偏好引导个体改变自己的行为,(3)组织文化和群体行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行为运营管理是结合认知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研究运营管理。Gino和Pisano[1]认为行为运营管理是一个考虑人的行为和认知是如何影响运营系统的设计、管理以及对改进运营系统以及运营系统和人之间的互动过程。
行为运营管理研究人的行为和认知对运营系统的设计、管理与改进所产生的影响。传统运营管理研究认为,决策是由完全理性的决策者来作出,而不考虑决策者的个人行为;而行为运营管理则将人的行为作为运营系统机能和性能的核心组成部分,对运营决策具有直接影响。
2.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及时响应用户需求,并且精简生产中不能创造价值的过程,最终使生产运营系统最优化。精益生产的目标是降低基于过程的成本,去除生产中消耗资源却不创造价值的过程和行为。
詹姆斯.沃麦克和丹尼尔.琼斯总结了精益生产的5项基本原则:(1)重新定义价值,价值只能由最终用户来确定;(2)识别价值流;(3)使价值流动;(4)需求拉动价值流;(5)持续改善。
3.基于行为管理的精益生产
3.1 精益生产实践
精益生产实践的基础是稳定性和标准化;支柱是即时生产(JIT)和自主行动;系统的目标是以顾客为导向,不断消除浪费,以最低的成本、最短的交货期向顾客提供最优质安全的产品;精益生产的核心是员工参与。由此可见,人的行为是精益管理的首要因素,只有透过员工才能实现管理目标。
3.2 精益生产中的行为因素
员工行为是造成浪费和无效劳动的主要因素,精益生产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浪费和一切不能产生增值的无效劳动更重视员工行为。
首先,传统生产流水线上的员工只专注于自己负责的工序,缺乏与上下工序的沟通,导致信息不对称,使得生产线中出现阻塞或闲暇等浪费现象,影响整体生产效率,而在精益生产中员工通过看板沟通,使每个生产工序明确应该在什么时间生产多少零部件提供给下道工序,从而消除不必要的浪费。
其次,企业为了缩短交货期,规避缺货风险,通常增加产品库存,导致库存占用企业流动资金,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而精益生产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组成灵活的生产团队,对用户需求作出及时响应,避免不必要的库存。
最后,在精益生产体系中每位员工都要掌握几道工序的技能,在每个工作地,每位员工同时操作几道工序,以防止传统流水线对员工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这种灵活的工作方式,可以促进员工间的交流,增强员工的集体归属感,使员工行为更符合企业发展方向。
4.案例——佳能生产
4.1 细胞式生产
佳能的产品主要集中于个人产品、办公设备和工业设备三大领域,但是由于忽视员工行为,佳能生产出现很大问题,实际利润减少,纯利润率更是低于无风险利率。
为了扭转不利局面,佳能对生产流程进行彻底重组,把传统的流水线布置改造成细胞式生产——有几个人组成的生产小组从事全部的复杂工程,生产出完整产品。
细胞式生产就是一到四个员工组成一个小组,以人力车取代传送带和无人搬运车,每个员工熟练掌握尽可能多的技能,并且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生产,把无价值活动降到最低,同样减少库存,使企业能更好地响应市场需求,增加生产柔性。另外,细胞式生产也有利于降低产品不合格率,因为每个员工都可以独立完成一件产品,出于自身成就的需要,员工能将由操作不当而产生的不合格降到最低。
对于员工来说,细胞式生产方式增加了员工工作的多样性,克服了由于传统流水线生产工作枯燥乏味而带来的挫折感。在细胞式的生产方式中,员工具有更多的灵活时间,员工间可以充分交流,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使员工认同佳能的价值观。
4.2 效果
自佳能1998年引入细胞式生产方式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劳动生产力平均提高了50%。其中佳能集团在中国大连的工厂因为采用了细胞式生产方式,一年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70%。公司的边际利率润由1999年的2%,提高到了2004年10%,升幅5倍之多。而且佳能每位员工的贡献利润在1999年到2000年单年内升幅高达80%,2004年更是1999年的4倍。产品完成时间由30天将为8天,产品流通由24天将为9天。
5.总结
起源于丰田的精益生产,如今发展成为一种精益管理思想,在现在的企业生产中,精益生产更好的适应了市场需求发展状况,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在精益生产中,仍有诸多行为因素值得去研究,例如,管理层的决策因素,员工的行为因素。在精益生产中,要尽可能的考虑到企业员工的行为和认知,使员工行为有利于企业生产管理。
参考文献:
[1]Gino.F,Pisano.G. Toward a theory of behavioral operations[J].Manufacturing&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8,10(4):676-691.
[2]刘作仪,査勇.行为运作管理:一个正在显现的研究领域[J].管理科学学报,2009年8月,第12卷第4期.
[3]蒋锡麟.精益生产:流程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J].新材料产业,2010年第2期.
[4]常香云,霍佳震.ERP实施过程中的员工行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刘祝龙(1988—),男,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关键词:管理统计数量分析;统计思维;煤炭企业;运营管理;策略
一、引言
高效化、信息化是当今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因而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管理手段,采用统计数量分析和统计思维,实现煤炭企业运营管理的高效化,已经成为我国煤炭企业运营管理改革发展的重点方向。由于统计分析和统计思维是在结合分析对象特性的基础上,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开展的研究活动。它是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统计整理之后工作的延伸。在当今煤炭企业管理中,必须将其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使之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并最终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供可靠保障。
由于煤炭企业要求在管理理念、经营思路、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建立起崭新的机制,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因而,将管理统计数量分析与统计思维运用到煤矿运营管理中将会对煤矿企业实行科学管理,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进而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因为,煤炭运营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在管理过程中采用统计思维来统计分析结果能够综合反映煤炭生产的质量、产量、规模、效率、效益等经济现象的面貌。并能够很好地向人们揭示了煤炭企业运营的变化规律,有利于为煤炭企业制定下一步计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管理统计数量分析和统计思维在煤炭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一)找出薄弱环节,提出解决策略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采用统计分析能够及时地发现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才是统计分析和统计思维在煤炭运营管理中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国企业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入,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与深入,统计分析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只进行单纯的数据统计和简单的汇总等,而是从更深的层面去分析企业的现状,在促进企业统计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信息资源的共同享用平台、挖掘数据背后所揭示的规律,及时发现所出现的问题,进而为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
(二)正确地评价企业运营现状
虽然统计分析与统计思维的效果并没有直接体现在生产物质资料上,然而,在煤炭企业运营中,特别是煤炭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煤炭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因为,管理中引入统计分析和统计思维能够及时发现企业的运营现状,为企业正确地评价每一次商业运营活动的效果,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合理地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
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围绕利益而进行,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不少企业都希望通过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进而实现精细化管理。因此,在煤炭企业运营管理中引入统计分析与统计思维,能够从整体上对煤炭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查找煤炭企业运营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进而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提高企业煤炭运营管理的水平。此外,在管理过程中,还根据不同的发展企业动向、不同的业务类别采取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而准确、合理地预测煤炭企业未来的前景,为企业制定下一发展策略提供保障。
三、管理统计数量分析和统计思维在煤矿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应用
(一)货运周转量统计分析
在煤炭企业运营管理中,统计分析法的应用比较普遍,同时也体现出其重要作用。例如,对于煤炭运营的周转量统计分析,通常采用静态对比法和对比分析法,静态对比也叫“横向对比”,它指的是对于在同—时间、同一运营周期中,在不同的指标数值之间所进行的对比。通过实际数与计划数进行对比,可以检查计划完成程度,寻找完成情况不理想的原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这是保证计划顺利完成的有力手段。通过数字对比,从而在反映出煤炭运营计划数和实际数的增减变化量和变化趋势。由此可见,进行货运周转量统计分析之后,能够向企业详细地反映出同一时间内煤炭的生产和销售情况,从而为企业制定正确的运营发展路线与决策提供依据。
(二)在人力资源配置管理中的应用
作为企业生存发展中最活跃、最关键的生产要素——人,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管理统计数量分析与统计思维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其能动积极性和团队力量,进而使煤炭企业的运营管理顺利、有效进行。因为,通过对企业工作人员的劳动时间分配、利用情况、人工成本构成、构成比率及劳动分配率等统计指标的分析,能够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为企业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可靠保障。
(三)在市场开发管理的应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化,传统的市场开发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煤炭企业的运营管理,因而,在煤炭的日常运营管理中必须以“市场为中心”,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与统计分析思维,深入研究市场调查数据,通过对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两个指标大小及波动的分析,评价和提升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最终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此外,通过对市场占有率指标的分析,充分发掘潜在市场,找出本企业在同行业企业中的竞争能力,逐步改变运营管理模式,提升运营服务质量,进而提高煤炭运营管理水平;通过分析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从中找出它们的波动频率,进而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开辟新的运营市场。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将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需要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探讨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由于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在煤炭企业运营管理中采用管理统计数量分析和统计思维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因为,这样可以帮助煤炭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及时对其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运营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制定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管理办法。此外,还能够借助于完善的运行机制和高效的统计方法对基础信息加以科学的分析和判定,从而更好地指导于生产经营管理之中,为最终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最终实现经济效益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新存.论统计的管理职能[J].人民长江,2008(7).
2.徐日新,徐日亮.计算机辅助随机检查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8).
3.李明.统计工作如何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J].经营管理者,2009(20).
4.杨志勇,林勇.探讨与优化我国政府综合统计管理体制模式[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5.林勇.基于决策者视角的统计改革建议改进方略[J].甘肃理论学刊,2011(4).
关键词:生物制品 企业运营 计划管控 成本管理 控制 效益
生物制品是产业一项成本波动大、涉及技术和生产工艺复杂、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行业,对于生物制品企业来说,做好运营管理工作对提升经济生产效益,确保企业长远良性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所在的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人用生物制品的领军企业,自2010年成立风险与运营管理部以来,对运营管理做了大量的探索,根据生物制品生产、销售的特性,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在运营管理中非常重要。
一、生物制品企业的计划管控
生物制品是较为特殊的产品,在生产和销售的计划管控方面存在矛盾,主要有两大具体表现,一是生产周期长,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周期在半年以上,但产品效期较短,而且为了保证生产的安全性,要求连续稳定的生产,自然给计划管控工作带来难度;二是销售存在较强的季节性,大部分预防制品的接种季为春秋两季,因此经常出现畅销的产品生产滞后、滞销的产品大量库存的现象,影响了企业的销售并极易出现产品的报废,增加企业的成本。面对这两大问题与矛盾,加强计划管控工作势在必行。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做好产销计划的匹配、执行、考核三项工作。产销计划的匹配是做好计划管控的基础,由于生物制品的生产周期长,在前一年的八月就要着手第二年的产销计划的匹配,所以产销计划的制定必须兼顾总预算目标的达成、生产能力、生产周期的合理安排、销售总预算及各产品预算的完成、销售节奏的可控。产销计划作为管控工作的核心,面对生物制品生产及销售的复杂性,计划的执行过程会发生各种变化,产销计划的考核是对计划管控的促进与完善,对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价与考核要做到客观、准确,使各参与部门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生物制品企业计划管控的实施涉及到了企业的财务、生产、销售等各个核心部门,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运营管理工作有着较高需求,所以通过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来确保计划管控工作的达成势在必行。
二、生物制品企业成本核算与控制
生物制品行业成本核算与控制多年来一直采用传统的独立核算方法,在新会计制度出台之后,虽然先后引进了较为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强化了成本控制管理,但是从效果上来看,与其他行业相比,远远未达到应有标准,所以,面对生物制品行业成本核算与控制的不成熟局面,未来想要创造更高的经济利润,为生物制品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增添动力,就必须明确当前局面,从运营根本上强化成本核算与控制的管理,改变传统运营模式,实现升级和进步,应对企业发展需求。生物制品企业插U呢桶成本核算以业务量为核心,但是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人工劳动成本的增加,当前行业的成本构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是成本核算还是成本控制都需要与时俱进,结合当前行业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实行新的成本核算与控制手段是改善生物制品企业运营中存在不合理现场的必要措施。
这些不合理现象有与产品制造销售不相关的作业费用(产品维护、检验、设备养护等)占据比重过高、人工成本占据比重过高、不同类型产品耗费差异被忽略等,所以,应用不符合实际的成本计算方法和控制手段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成本信息存在失误或者被扭曲,无论是对成本管理控制、企业经营决策还是良性运营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使得生物制品企业无法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甚至因错误的经营方向而失去市场份额,影响自身竞争实力等,这些都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加以规避的风险和问题。未来如何面对竞争白热化的生物制品市场,在企业运营方面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生物制品企业所需要持续关注的,改革成本核算办法,改革成本控制措施,无疑能够将成本管理与企业生产实际切实结合,对生产过程中成本的变动和企业运营中的问题更加敏感,对产品质量与数量的需求变化更好的把握,完成成本核算考核与控制管理,实现运营目标,提高收益,获得更多的利润,为企业扩大生规模、技术升级提供有力保障。
三、信息化建设在运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国内生物制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在工作中,我们发现企业的信息化瓶颈,严重影响了运营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加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使用ERP、BI等系统工具完成对计划、成本的精准核算和全面控制,从人工、材料、管理、运用多个环节或部门完成计划、成本的管控,完成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确保生物制品企业的高效运营,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变和改革。同时,能够更好的明晰各个部门权责,有利于各项成本控制措施的推行,是企业应对白热化市场竞争的优秀措施和有效途径,也是企业提升内部运用效益与效率的关键措施。
生物制品企业运营管理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协调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应用各种措施完成管控目标,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种:生物制品企业生产中要根据生产需求、市场变化、行业技术升级等情况进行综合研究,确定本企业年度产销计划的相关指标;协助财务管理部门做好成本核算及成本控制;利用运营管理部门综合协调能力的优势,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最终使信息化成为运营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生物制品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仍处于起步的阶段,其职能也逐渐从原先偏重财务数据分析向综合管理职能转化,更需要我们不断在管理工作中找准定位,明晰职能。为实现企业长久、良性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杨晓明.生物制品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
关键词:商业房地产;运营管理模式;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F293.3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虽然房地产发展的比较早,但是商业地产起步较晚,缺乏专业的人才和有效的运营管理模式,使得我国很多商业地产不具备长期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国外成熟的商业地产管理模式对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不少企业成功冲出了管理的围墙,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而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也是目前我国商业地产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商业房地产运营的主要特点
运营的组织方式有所不同
房地产的运营管理不像工程建造与产品销售那样具体明确,它是无形的不可触的,主要是对人员的管理,属于服务范畴。制造业运营管理主要是对生产线、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生产进度等进行控制,可以制定详细而具体的计划,实施起来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商业房地产的运营管理则具有很大的变动,运营管理主要针对人而言,无法实现制定详细的计划并按步骤实施,运营的过程常常会因为投资商、经营者、消费者以及工作人员的随机性而产生变动,产生不同的运营结果。因此,我们不能将制造领域的那一套运营管理模式照搬照套到商业房地产的运营管理中来。
运营系统的设计方式有所不同
在传统的制造业中,产品和运营系统往往是分开设计的,因为,在制造业中一种商品可以用不同的生产系统来制造,但是在商业地产的运营管理中运营管理服务和提供系统必须要同时设计,因为提供系统是服务本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营管理与生产消费是不可分割的,同时发生的。因此,商业地产的产品与运营的设计必须同时进行,不同的运营方式会形成不同的产品特点和服务特色。
客户在运营管理中起到的作用有所不同
传统的制造业生产流程是封闭的,产品出厂后才会与客户发生联系,而在商业地产的运营管理中,客户是直接参与生产的,他们对商业地产的运营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如果客户对于运营管理有着消极作用就会干扰正常的管理工作,如果客户对于运营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就能够有效提高工作的服务效率,调整客户在运营管理中的角色也是商业房地产运营管理的重要任务。
员工在运营管理中扮演的角色不同
与制造业相比,员工在商业地产的运营管理中更加重要,因为商业地产的运营管理主要是人的管理,没有愉快的员工就没有愉快的顾客,也就没有一个高效的运行管理结果,因此,员工的表现对于运行效率、结果的影响极大,是决定商业房地产运营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
商业房地产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
因地制宜,把握当地的人文历史环境
人文历史、自然环境是运营创新的源泉,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特征、文化底蕴与经济发展状况,商业地产尤其是大型的商业地产项目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互动关系。因此,在设计商业房地产的运营管理模式时要以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为基础,结合当地的历史与文化,将地区特色融入设计中,做到因地制宜。如上海新天地通过简单地组合将国际化的时尚元素与大上海的石库门的建筑外形相结合,建造出了一种上海特色的国际时尚。又如浙江的西湖天地,将传统的江南水乡浙式民居优美的园林景致融入国际化的时尚设计中,打造出了独特的娱乐休闲商业中心。武汉的楚河汉街将武汉特有的民国文化与欧式风情相融合,加以楚河汉界的概念,将历史、民族与世界融为一体,让商业建筑与城市建设相协调。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商业地产的审查,控制其资金投入不能超过城市经济能力,整体的商业地产风格要多元化,避免重复建设。
建立商业地产新型资金筹措模式
虽然我国的金融市场已经有所发展,但是商业融资的地产还是主要通过间接融资的方式进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在商业地产融资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多中小城市的城市开发对银行的依赖程度达到了90%以上,而全国城市建设对银行依赖的平均水平也高达70%,融资渠道的问题不解决,商业地产就很难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发展信托、基金成为商业房地产融资的主流渠道。让具有开发意向的房地产开发商与信托公司或者投资银行进行合作,直接在市场上募集资金,并聘请专门的人员对商业地产的资金募集工作进行具体的管理。
推动地产资本与商业资本的有效融合
在世界范围内,商业地产有两种主流开发模式,一种是欧美模式,将商业与地产进行分开发展,一个搞投资开发另一个搞后续经营,另一种就是以日本为主的亚洲模式,将二者有效融合,这样二者的资本可以互相渗透,形成更大的资本链,遇到风险可以相互扶持,有利于促进二者更好地发展。我们要采取哪种运营模式还有待探索,在近几年的运作中,有很多大型房地产公司成功地将零售行业引入房地产,这是一条非常有发展潜力的道路。
商业房地产运营管理模式的运用
1.统一运营管理模式
统一运营管理模式的关键性环节有市场、战略、策略、管理几个方面,任何项目的运营都必须从市场入手,而市场的情况又是千变万化的,对于市场信息了解的不及时,掌握的不到位必然影响调研分析的结果准确性,造成决策的失误。因此,企业必须要重视对市场的调研,为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了解市场信息后,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特点确定服务产品的相关设计,要解决“我们要提供给顾客什么”和“怎样提供的问题”。一个房地产项目只有持续不断地向客户提供价值才能生存下去,而项目运营的有效保障就是各项有力的策略。通过策略的指导才能提供比竞争者更好的价值,让客户满意。统一运营管理模式具有很高的聚合力,采用这一类管理模式的大多是一些资金雄厚、实力强大的开发商,他们拥有很大一部分忠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这种良性的效益也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吸引新的商家进入,最典型的统一管理模式就是万达广场。强势的开发商,强势的投资者,强势的经营者,打造出优秀的商业项目,也使得商业项目的效益不断提升。这种运营管理模式需要庞大的资金、科学的管理系统和良好的运营模式,比较适合大型的商场。
与零售相结合的运营管理模式
将零售引入商业地产的运营管理是中国的独创,主要有零散销售统一经营和零散销售各自运营等几种,各自经营是指商业运营由购买商铺各自进行运营,开发商不得再进行干预。这种运营模式比较适合商业街以及一些规模不大的商业地产,这种模式有利于开发商的资金周转,能够让他们获得比较高的售价收益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回资金,但是这种经营模式容易出现混乱,各自为政,对于长期的发展以及整体的收益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很多店主缺乏一定的知识和长远的眼光,贪图短期的利益,使得整个商业街变成廉价的大排档,拉低商业街的层次,影响长期的发展。
总之,我国目前商业地产的经营管理模式多种多样,既有整体经营的大商场模式,也有零散销售各自为政的小商铺模式,我们要摸清中国的国情以及当前的市场趋势,引进国外先进的运营管理经验,利用金融市场、零售市场等多方力量,做到因地制宜,促进我国商业地产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涵.商业房地产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及运用分析[J].山东大学.2007(09)
[2]韩亚东.我国商业地产经营模式应用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08(06)
论文关键词:公交运营管理体系 大庆油田 两个环境 技术信息
论文摘要: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是管理创新的关键,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企业管理现代化也是同步的,在各行各业都借着科技的力量快速前进的时候,国有公交企业势必走出历史性的一步。作为矿区城市的公共交通,大庆公交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本文主要针对目前相对滞后的管理方式,试论了新形势下必须借鉴发达城市的管理经验,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建立和推行公交运营管理体系作为自己的突破口或重点,从而不断提高城市竞争能力,为实现油田可持续发展打造内外和谐的发展环境。
而今,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公交车辆的不断增加,公交运行管理方式的相对滞后,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焦点。作为城市交通的中间力量,公交企业在管理上远远跟不上企业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大庆市的公交线网布局是随着油田的开发和城市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以大庆公交总站为枢纽,多点辐射格局。随着城市发展和区域功能的完善,各城区之间缺少有效接驳,造成了线路过长,重复线路多,冷线、偏线多,公交IC卡等先进技术无法使用,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公交企业发展,给乘客带来不便。为此,笔者认为,作为矿区城市的公共交通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交通工作,借鉴发达城市的管理经验,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建立和推行公交运营管理体系作为自己的突破口或重点,从而不断提高城市竞争能力,为实现油田可持续发展打造内外和谐的发展环境。
一、公交运营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及推广意义
公交运营管理系统主要针对公交规划、管理、监控、电子收费以及途中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由营运监控调度系统、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通信系统组成。可实现对现有公交系统的智能化自动管理,通过调度中心的统一协调,对当前的营运状态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具有自动化、智能化、直观化、可扩展等特点。
公交运营管理体系的推广应用,必定是管理上的一次创新,必将在创造“两个环境”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由于公交运营管理系统的应用,作为线路运营生产的组织者与协调者的调度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工艺都将发根本的变化,实现智能调度,工作强度大幅度降低,工作环境也因此得到相应改善;其次,借助于先进管理手段对线路运行状况实施监控,强调司乘人员的自我行为约束,通过系统信息反馈,及时解决各种突发状况,为司乘人员提供优质服务,规范运营秩序,努力为司乘人员及乘客创造一个安全、畅通、有序的乘车环境。
二、大庆公交运营管理体系的实施情况
可以说,公交运营管理系统的实施必将掀开公交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在建立公交运营管理系统的问题上,大庆公交公司已经有了清楚了认识,几年前就提出了建立智能调度指挥中心的管理思路,对大庆公交总站GPS系统操作平台进行改造,分别在让胡路站、乘风站建立GPS系统操作平台,以三个中心始发站为中心,管理公司所有线路,调度模式将由目前的两端调度向一端调度转变,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逐步实现集中调度,并通过公司信息平台实现数字共享,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近年,又逐步推行IC卡路签技术,逐步取消手写路单。把IC卡作为GPS系统的补充,管理其余没有安装GPS系统的线路,一方面将此作为单车公里核算的有效手段,降低成本;一个方面通过此项措施,确保对车辆运行区间状态的掌控,解决车辆滞站、压点、超速等问题,从而提高正运率,提高线路服务质量,确保安全运营。这些思路和设想,都是与公交运营管理系统的管理实质相互一致的。
经过几年的实施运作,公交运营管理体系雏形得到构建。2010年7月份,公司在39条条件具备的公交线路上正式推行IC卡自动售票系统;同时利用GPS系统对发车、运行轨迹进行监控,既提高了运营生产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了管理效率,促进运营秩序的规范;利用LED电子显示屏公布各调线路的动态信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服务档次,但这与全面实现公交运营管理系统的应用仍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大庆公交GPS覆盖面虽然达到一定标准,但新技术应用还不够熟练、设备操作人员还不够专业、功能开发还不够全面,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公交运营管理体系的深度推广,也因此造成了管理步伐相对落后的现状。但这些实际困难并不能成为将这一工程继续下去的阻力,相反,通过技术培训,新技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资金投入的及时到位,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公交运营管理体系的全面推广应用指日可待。
三、公交运营管理体系推行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这一科学管理体系的进一步有效实施、应用,笔者认为油田公交企业还应加强一下几方面建设:
1.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建立以信息技术中心为主导的技术创新运行体系,支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技术中心要加强自身建设和机制完善,加快形成对新技术开发应用的能力。
2.强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为了缩短与发达城市公交企业的差距,首先,要积极引进他们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缩短与其他城市先进企业的差距;其次,要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在技术引进中应加强宏观管理,防止重复引进、盲目引进和低水平引进,注重产品的实用性。
3.重视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首先,在企业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新氛围。搞好企业现有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培训力度,不断扩充科技人员的研究领域,改善其知识结构,使之成为既有技术专长,又有市场眼光的创新型人才。其次,加大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尤其要针对关键技术人才、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和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引进。最后,强化激励机制,在制度上形成“事业留人”环境,使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更加科学、有效、持续发展。
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是管理创新的关键,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企业管理现代化也是同步的,在各行各业都借着科技的力量快速前进的时候,国有公交企业势必走出历史性的一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