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贸市场信息范文

农贸市场信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贸市场信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贸市场信息

第1篇:农贸市场信息范文

关键词:城市农贸市场;业种配置;经营管理;精细化管理;合力治理

中图分类号:F3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056-02

在我国城市中进行农副产品交易的集市被称为城市农贸市场,在城市集市进行农副产品交易是中国最古老的交易形式,同时城市农贸市场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的补充。农贸市场是我国普及城乡各地的农产品批发和零售的市场,它与城乡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城市承载力的重要支点。它与农村的集市贸易不一样,不是农产品生产者彼此交换为主的市场,而是以农民自产自销与城市居民、小商贩的批发和零卖的形式进行交易的。城市居民、集体单位和酒店餐饮业作为买方,农村、农场和农民作为卖方在农贸市场进行交易。可以这样认为:城市农贸市场管理的发展和创新是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其发展进度已成为衡量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它的发展和存在有助于改善城市的食品供应状况,还可以使城市居民的购买力转移到农村、农场,使农民的经济收入有所增长,所以说,城市农贸市场在城市居民和农民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城市农贸市场的发展和创新能推进我国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能帮助我国人民早日实现“中国梦”和促进伟大中华民族复兴的前进步伐。发展和创新城市农贸市场管理还能加快城区市场繁荣,保证城乡产品买卖交易持续稳定,保障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更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笔者就职于河南省濮阳市市场发展服务中心,耳闻目睹了城市农贸市场的建设、改造和一步步发展壮大。笔者欣喜地看到:目前,城市农贸市场服务已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城市经济增长的亮点,特别是在网络营销和知识经济的推动下,城市农贸市场的经营管理、业种配置、市场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服务形式更加新颖多样,服务内容更加拓展延续。但是,城市农贸市场管理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城区农贸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城市农贸市场的农产品是自发调整的,市场价格不是长期不变的,它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要求城区发展服务中心对农贸市场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遵循国家对市场管理的方针、政策,使城市农贸市场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但是,一些农贸市场由于存在规划布局不合理,而且设施陈旧落后,市场管理简单粗放、行业监管不得力等问题,使得城市农贸市场管理的发展和创新受到严重制约。

1.农贸市场建设落后,设施利用率较低。目前,由于大部分城区面积迅速扩张,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务工,使得城市人口急剧增长。这就需要城市的农贸市场建筑面积迅速扩大,市场设施快速更新,以保证农产品交易成功率大大提升,这样才能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稳定提高。但是据笔者调查所知,许多城市的农贸市场建设仍旧滞后,设施利用率仍旧低下。按照国家规定的“城市居民15分钟可满足购物”的市场建设要求,很多城市小区仍然达不到这个要求,目前很多离城市较远的小区购买生活用品时需要开车购买,往返需要近一个小时。由于农贸市场建设滞后、场地狭小,使得市场内部颇为拥挤,买卖肉食的区域又脏又乱、污水横流;买卖蔬菜的区域杂乱无章、烂菜叶发出一阵阵令人作呕的气味;市场内经常发生争吵、斗殴现象,同时也给小偷造成了偷窃机会,消费者丢钱包的事件时有发生。由于市场在初建时期建设规划比较保守,在设施上没有投入较多资金,所以市场地面坑坑洼洼,上下水不通畅,市场大棚锈迹斑斑,公厕内臭气熏天,这样的环境怎能吸引众多的消费者到此消费呢!

2.上级部门监管力度不强,市场管理粗放。业内同行都很清楚,对农贸市场的管理涉及到多个行政部门。其中有工商、农业、城管、公安、消防、林业等,这种形式的管理给农贸市场的监管带来了诸多不便。首先,在检查、收费、监管等方面,各个部门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和检查方法,经营者要接受这些部门的各项检查,经常是这一拨的检查人员刚走,下一拨的检查人员又来到。由于一些职能部门没有深入到农贸市场进行驻场管理,缺乏常态监管机制,只是过一段时间走马观花地检查一下,使得好多农贸市场出现无照经营、不配备消防器材、食品加工经营户没有“三证”或“三证”不全,市场内乱搭、乱建的现象。上级有关部门监管不得力的后果造成市场管理粗放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划行规市不科学、不规范,蔬菜区域也有卖水果的摊位,水果区域内干鲜水果摊位混杂在一起,肉类区域生肉、熟肉一起卖,炒货、小吃点乱摆乱放,农产品检测项目、市场信息、复秤设备更是没有健全,公厕无人清扫、苍蝇满天飞,粗放管理使得农贸市场环境“脏、乱、差”,布局乱七八糟。

3.马路菜市和早市问题十分严重。笔者曾在一些农贸市场的周围做过调查研究,发现几乎每一个农贸市场周围都有马路菜市和早市存在。早晨城市居民都要出门,有的上班有的上学,但被熙熙攘攘的马路菜市和早市阻碍了出行道路。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汽车、电动车、自行车、行人拥堵在一起,喇叭声、自行车铃声与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和消费者的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使得农贸市场周围杂乱无章。市民的抱怨声此起彼伏,因为马路菜市和早市的存在,上班迟到被扣奖金,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城市居民曾大声呼吁取缔马路菜市和早市,但马路菜市和早市像春天的韭菜,被取缔一次过一段时间又死灰复燃了。只有从根本上取缔马路菜市和早市,才能保证农贸市场周围的交通通畅。

二、城区农贸市场管理的创新策略

目前,许多城市政府为加强城区标准化农贸市场的建设与管理,都制订了相应的总体设想和目标,比如,河南省濮阳市就针对农贸市场设立了“立足实际、方便群众、科学布局、精细化管理”的总体设想,并制订了“布局合理、结构协调、功能齐全与市民消费水平相适应”的建设规范化城区农贸市场的目标。笔者长期在城区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工作,愿意与业内同行一起探究城市农贸市场管理的创新策略,以美化城市、规划经营、方便群众、促进消费为目标,为广大市民创造一批环境整洁、宽敞明亮、消费安全、价格公平、买卖公正的农贸市场。

1.拓展农产品业种配置,创新农贸市场精细化管理。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形式,加强对城区农贸市场拓展农产品业种配置,进行精细化创新管理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是改造农贸市场的设施和环境。城区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应转变观念,遵守国家与市政府规定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方针,统筹考虑农贸市场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对农贸市场进行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修建改造不合理的设施,科学布局、规范经营,将农贸市场修建的宽敞明亮;消费者的通道要布局合理,防水、防滑、防火、防拥挤;环境卫生要干净整洁;经营者要文明经商,礼貌用语;建立和建设农产品检测台、市场信息网络和复秤设备;这样做可以提高市场买卖交易成功率,实现市场信息、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共享。二是城区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应成立农产品采购配送中心。城市市场发展服务中心要与物流体系、农村、农场和农民形成一条农产品销售链,可以采用农产品配送的形式将农产品配送给城市的酒店、食堂和居民小区,这样做可以促进农产品渠道向新型化发展,缩短农产品流通流程,提高贸易效率,也可以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和价格,使城市消费者和农场、农村及农民的利益达到双赢。三是重新调整农贸市场布局,拓宽业种配置。笔者认为,应该对农贸市场进行科学、规范、合理的布局,将农贸市场销售的产品分为三大区域,第一区域为肉食、蔬菜、水产和干货类,可以将这一区域放在市场的中心地段,因为这一区域销售的产品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第二区域为粮油、水果、熟食和杂货类,可以将这一区域的产品放在市场边角地段,因为这一区域销售的产品消费者不需要天天购买;第三区域为绿色产品、本地特产和报亭、彩票销售等,这一区域的产品可以放在市场门口,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购买。这样的布局使农产品交易相互搭配、增加市场人气,还可以拓展农产品业种配置,创新农贸市场的精细化管理。

2.创新市场经营管理,营造市场和谐氛围。笔者深深感到,要想创新市场经营管理,首先要营造和谐氛围。市场管理人员要更新服务理念,不能再以上级领导者的身份出现,市场管理人员的工作不再是到期收取租金、检查一下经营者的卫生状况、通知经营者一些注意事项就完成工作任务了,而是应该以市场经营者的朋友身份出现,切实帮助经营者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每一名管理人员都应该具备处理急发事件的能力,如:经营者与消费者发生争吵或斗殴事件,市场管理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内到达现场进行调解,并能做到公平、公正、以理服人;经营者之间发生了矛盾,管理人员应冷静分析矛盾发生的起因和经过,以谈心的方式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们化解矛盾心情愉快地经商。当经营者家庭遇到困难时,管理人员要伸出友谊之手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尤其是一些外地经营者,在本地没有亲戚朋友,遇到困难时常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迫切希望管理人员帮助解决困难。管理人员就要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热情地帮助他们。如:经营者的孩子入托难、入学难、看病难、租房难等实际问题,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和管理人员都应当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做可以使他们积极配合市场管理工作,有利于农贸市场管理的创新和发展,还可以营造市场和谐氛围,使市场很快繁荣起来。其次,创新市场经营管理。笔者曾学习了国内外同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工作经验,认为创新农贸市场的经营管理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批零结合”的经营模式。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应利用城区交通便利的特点,积极创造“批零结合”的必备条件,吸引外地批发商到农贸市场经营农产品,使农贸市场的零售和批发经营并驾齐驱,越来越红火。二是“农加超”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就是利用农贸市场和超市之间的差异化经营,使农贸市场和超市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再加上其他业态的补充和完善,达到农贸市场和超市互利的双赢局面。只有打破陈旧的经营理念,才能将农贸市场的经营管理创新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完善体系建设,合力治理市场。要想创新对农贸市场的管理,必须完善体系建设,合力治理市场。首先要完善对农贸市场的体系建设,因为对农贸市场的整治是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应建立一套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相互谅解,一边抓市场的安全、整治,一边抓市场的经营、管理的农贸市场管理创新体系,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存在问题,随时随地掌握市场实际情况,使农贸市场管理的创新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一是成立市场经营户管理委员会,完善和推行市场经营户自律管理体系。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应牵头组织每年度的文明诚信经营户评选活动,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还可以在市场内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保持市场的正能量上升,以打击歪风邪气。二是市场发展服务中心与经营户签订卫生保洁承诺书,这样做可以保证市场的卫生清洁,还要定期公布市场违规违纪经营户名单,促使经营户自觉遵守市场规定,诚信经商、文明待客,使市场买卖交易次序井然。同时还要教育和要求管理人员以身作则、遵纪守法,决不能接受经营户的贿赂,要按照市场发展服务中心的要求经常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落实经营者摊位前的“三包”规定,有效防止经营户乱搭、乱建、乱停、乱贴、乱摆等违规行为。其次,各部门应尽其责、合力治理农贸市场。笔者希望涉及到管理农贸市场的每一个部门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市场发展服务中心要调动起各部门的积极性,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打造一个“秩序化、优美化、清洁化、规范化的农贸市场”,使市场成为布局科学合理、买卖井然有序、环境优美整洁、居民安然消费、新型的农贸市场。城市农贸市场既是城乡居民买卖农产品的集中交易场所,直接关系到民生发展的社会问题,又是一座连接城市、农村农产品贸易的桥梁。它关系着城乡人民的日常生活及生活水准的升降,还关系着社会安全、稳定与和谐。只有不断强化农贸市场服务功能,才能将农贸市场建设成为城市最鲜活的亮点。笔者希望业内同行不怕吃苦、不怕受累,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自己管理的农贸市场更好地为城乡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吴一萍.我国城乡农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村经济问题,1996(5)

[2]李波.安康中心城区农贸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安康市发展研究中心,20141219

[3]钱强强.强化农贸市场监管,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江苏经济报,2012326

第2篇:农贸市场信息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营销渠道 优化 产销一体化

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特点和营销渠道的模式

(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特点

(1)农产品市场主体规模小且分散。农产品市场的主体无论是从事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农户,还是商贩和流通企业。都呈现生产经营规模小、交易金额有限,且分散经营的鲜明特点。因此需要尽量减少其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

(2)农产品市场经营风险较大。绝大部分农产品是具有生命的鲜活产品,在运输、储存、销售中会发生腐烂、霉变和病虫害等,很容易造成损失,保质贮存难,保鲜更难,有严格的保质贮存期限,超过一定的期限就会变质,失去其部分或全部使用价值。因此,对其营销渠道体系建设中销售、流通的硬件设施、设备要求相对工业产品要高,对其相关的流通企业的功能要求也就相对较高。这一特性也使得农产品市场的投资、运作风险较大。

(3)农产品市场供求波动大。由于规模小、经营决策分散,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机会主义行为的增加加剧了批发市场农产品需求和供给的波动。最后市场行情信息流通不畅。如果农产品贩运商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产销地农产品市场行情的变化,那么他们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将大大降低。但是,相当一部分农产品贩运者在收购农产品时对销地市场行情并不十分清楚,并且信息陈旧,因此他们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增大,而他们盲目贩运行为又增加了其他经营者的风险。

(二)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渠道的模式

(1)农户自主的直接营销渠道。这种直接营销渠道大多存在于一些较为落后、城市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或者一些地方性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农户采用简单的交通运输工具将所收获的农产品拿到集贸市场上直接销售到消费者手中,这种营销渠道非常直接,没有任何中间环节,农户在满足一定的成本要求下以较低的价格将农产品销售出去,消费者效用较大。但直接营销模式下的农产品市场较小,市场需求较小,继而农产品销量也不大,加上农户销售农产品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也较高,这种营销渠道模式难以对农户的增收带来实质性提高。

(2)以中间商为主的营销渠道。这种模式可概括为“农户 + 批发商”,农产品从生产者那里到达消费者手中须经历多层中间商(批发商)的流通环节。这种模式较之于农户自主直接营销的优点在于借助于中间商的市场能力能将大量的农产品推向市场,满足农产品社会化的广泛需求,这种模式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农产品营销模式。由于农产品的最初供应者为广大农户,其组织化程度极低,加上农产品的同质性程度非常高,使得中间商在农产品收购中具有较大的定价能力,他们尽可能地压低农产品收购价以提高自身获利空间。同时,目前国内有关农产品中间商的相关监管措施和法规还不到位,使得众多的中间商组成的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农产品在中间环节流转过程中层层加价,而农产品作为生活中的必需品,消费者也不得不接受较高的农产品销售价格。因此,以中间商为主的传统营销渠道,既不利于农户市场地位的提高,也从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消费者利益。

(3)收购商十批发商+销地零售商模式。这种模式具体表现为“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供应商+超市”等形式。在这种模式下,农户与农产品销售方之间不再是单纯的买卖和利益博弈关系,而更多的是长期的合作关系。农户与龙头企业或者超市之间形成合作,通过签订订单,企业和超市可以长期获得稳定的农产品供应,同时,企业和超市可利用自身的生产销售条件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或包装,形成农产品“产―加―销”的一体化销售模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实现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另一方面,农户通过与企业以及超市合作,可以获得更多的农产品销售市场信息,有利于针对性地进行农产品生产,避免农户自主生产下的盲目性。但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区域结构的差异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这种合作性的营销渠道模式在全国的广泛推广还较为缓慢。

二、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面临的问题与瓶颈

(一)市场主体缺乏竞争力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上游主体由各农户、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企业等组成,他们共同是农产品的生产供给;生产大多是一家一户分散式的小规模的生产,这种小规模的农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法成为具有实力的主体。农业生产的龙头企业生产和加工集约化程度低、规模小,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主导地位还未形成,不能及时、准确、有效获取产品的供求信息,致使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和半径都十分有限,农民靠自己销售生产的农产品。同时,我国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导致的农产品批发、零售经营者与农户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

(二)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以农贸市场为主,连锁店和超市所占份额较低

我国的农贸市场是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放开对粮棉油等农产品的管制而实行市场购销制度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些农贸市场遍布城乡各地,以其商品丰富,经营活跃,成为居民购买生鲜食品的主要市场。长期以来,农贸市场一直是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中最为重要的销售终端。但这种传统的零售终端存在诸多无法规避的问题,经营主体分散,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市场监管。市场设施落后,不利于食品安全控制。市场功能尚不健全,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连锁店和超市的农产品销售业务近几年来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但目前其销售量仍然非常有限。从农产品种类来看,蔬菜、果品、肉类、禽蛋、水产品等农产品还是更多地通过农贸市场销售,只是粮油、乳制品及深加工农产品,通过连锁店、超市销售的份额增长较快。

(三)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缺陷

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目前仍存在较严重缺陷,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形成和决定机制尚未完成。我国农产品交易方式可划分为三种:国家垄断收购,农户自产自销以及小商贩贩运。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需要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并反应农产品真实价值,我国广大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农户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弱,产业化程度低,广大农户对农产品价格影响力较弱;市场价格机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缺乏全国性、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农产品大市场,现有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很少,虽具有一定的价格形成机制,由于数量少且分布不均衡,对整个农产品市场价格影响有限。

(四)农产品市场信息闭塞

农产品市场信息是联系农产品产、供、销的桥梁和纽带。农产品市场信息流通不畅的主要表现是广大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滞后,传统媒介并没有成为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重要渠道。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必须加强信息服务机构建设,特别要加强政府农业信息机构建设,发挥主渠道作用。同时鼓励和推动各类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五)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不完善的缺陷

农产品渠道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农产品市场建设,还取决于良好的市场秩序。只有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法律法规,才能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保证农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地运转。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需要的一些法律、法规方面仍存在空白。己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细则仍然缺乏,使法律法规出台后缺乏可操作性,降低了法律法规效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依然存在。必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批发市场监管,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秩序,保证公平竞争、公平交易,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使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三、优化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策略

(一)建立行业协会,保障生产主体规模化、组织化

正是由于规模小,单个的农民很难控制市场销售价格。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收者。相对于大规模的企业,农民在市场中的谈判力非常弱。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交易主体相对分散,商品交易量少,增加了考核和谈判的次数,也即提高了考核和谈判的成本。在交易中,特别是在谈判中,单个农户势单力薄,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增加了交易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市场交易成本高。我国的农户在规模上是“全世界最小的农户”如果仍然进行分散经营,交易必然居高不下,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户合作经营。在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组织形式多样,有全国性的,也有地区性的,还有行业性的,甚至就是某一种产品的协会。比如就某种产品建立的区域性的专业协会,我国也应该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协会,之成为农民与市场连接的桥梁。

(二)构建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零售终端,实现销售“超市化”

农产品销售“超市化”是农产品进人品牌竞争阶段的标志。农产品销售超市化的实质,就是商业企业从流通领越向农产品生产领域渗透和扩张,融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以现代流通业作为引导,更好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而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超市化不仅能提升市场品位,吸引更多消费者,而且有利于引导农业生产按照消费需求组织生产,调整结构,提高品质,克服农副产品生产的盲目性,从而增加农民收入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农贸市场一直是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中最为重要的销售终端。这种传统的零售终端存在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如质量保证问题、经营不规范问题等。改进现有的农产品营销渠道零售端,必须要逐渐建立以超市连锁经营为主体、以农贸市场为辅助形式的农产品零售终端系统。近几年来,许多人主张将农贸市场改为超市。超市是农贸市场与现代超市相结合的产物,它能取长补短,充分发挥特色优势。

(三)提高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突出问题之一是渠道上游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其中又以农户组织化程度低最为明显。这种低组织化程度造成市场信息搜寻成本高,交易费用高,承担经营风险的能力低。而要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进行组织化、规模化改造,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组织化程度增强。不仅表现在农户端,在龙头生产企业身上也有体现,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弱以及人才缺乏等原因,也不能很好地加工农产品。导致农产品增值有限且不能使顾客满意。所以,提升渠道上游主体的竞争力应该从农户、龙头企业两方面进行。建立大型农工商综合体,实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这种形式的作用是把外部交易内部化,降低交易费用,为经济行为预期提供保障。美国不少大型的公司制农场即为这种农工商综合体。

(四)建立健全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法律法规建设

当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法制建设,应该首先优先制定《农产品批发市场法》,《农产品批发市场法》制定既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等成熟的经验,又要能充分考虑我国当前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特点,使它既适合促进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又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农产品批发市场法》对批发市场开设审批、管理制度、交易者资格、规划布局、软硬件设施、质量监管、服务标准、交易规则、等做出明确规定,将市场建设纳入法制化发展轨道。其次是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制定工作。保证农民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流通中的法律地位,以促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化。三是加快制定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交易方面的法规。如《拍卖交易法》。尽快出台标准化的各种交易规则和制度,按照国际惯例规范我国的交易制度,明确规定交易规则和不规则的交易行为。

(五)建立信息网络体系的现代化农业产销体系

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中心环节,也是市场信息传播的中心,因此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现代化的建设尤为重要。信息网络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一是要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由政府主管建立快捷、有效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平台,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和设备的更新换代,加强各种数据库的研制与开发,加强并完善包括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气象气候信息等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库。二是,建立信息的中介组织,专门从事对农产品中期、长期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分析预测工作,向农民和销售商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农民和销售商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窗口。可依托政府主管部门,建立农产品信息系统,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等,开办专门栏目,固定播出时间,及时面向农户和交易者,指导生产、销售。四要实现市场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包括交易结算、物业管理、及时、使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成为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建立信息化的交易系统,采用先进的电脑系统进行管理和运作,实现主要批发市场网络的互联互通以及各市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形成高度集成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发展因特网网上农产品在线拍卖、订货和其他交易服务。

参考文献:

第3篇:农贸市场信息范文

为加强市场监管和价格应急管理工作,健全价格应急机制和应急预案,提高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效果,维护价格秩序,稳定市场价格,特制定如下预案。

一、工作目标

有效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保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安定。

二、组织领导及机构设置

区物价局成立全区市场价格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区局李峰局长为领导小组组长,党组书记池庆箐、分管局长王亦农为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办公室设在物价检查所。

区各街道办事处物价服务站、社区物价监督站应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各工作小组根据区物价局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工作预案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进行工作,有关工作应及时向区物价局领导小组报告。

三、实施原则

(一)常备不懈、快速反应。高度重视市场价格监管工作,做好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和工作准备,未雨绸缪,常备不懈,有效应对市场价格波动。

(二)依法规范、综合监管。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办事,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做到疏导与查堵相结合、事前防范与事后惩戒相结合。

(三)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区各街道办事处物价服务站要注重内部分工协作,加强与社区价格监督站的联合,注重联合各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四、工作措施

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要注重加强日常监管和价格异常波动时期的市场监管。

(一)规范明码标价。加强市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价格秩序,要以规范明码标价为切入点,努力规范市场价格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价格秩序和消费环境。

(二)注重市场调研。对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商品要加强监测和调研,掌握商品的购销、库存和价格变化动态,加强对市场价格走势的分析和判断,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准确性。

(三)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经营者价格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努力强化经营者价格自律;积极有利于稳定市场价格水平有利于稳定居民消费预期的新闻消息,把握好舆论方向。

(四)有重点的强化监管。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波动和上涨,给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活影响极大,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对居民生活必需品要列出品种重点加强监管,找准工作着力点。

(五)政策提醒经常化。区物价局、基层物价站通过召开政策提醒会、下发政策提醒函等方式对相关生产、经营行业进行政策提醒,提高企业价格法制观念,加强价格自律、诚信经营,尤其应加强价格异常波动时期的政策提醒工作。

(六)定点定员责任制。各街道办事处物价服务站、社区物价监督站对责任区域内大型商场、超市、农贸市场要划分责任区域实行定点定人监管,明确监管人责任。

(七)严查价格违法行为。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工作,对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的价格违法行为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社会影响大的案件要依法从严查处从重打击。

五、工作安排

区物价局各有关部门及基层物价站要加大市场监管巡查力度,分工负责、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1、区物价检查所:辖区农贸市场;

2、区价格认证中心:辖区各大超市。

3、环城街道办事处物价服务站、社区物价监督站:堤北农贸市场、王场农贸市场、二三农贸市场、农工商超市、百大超市祥和店、祥和苏果超市;

4、丰财街道办事处物价服务站、社区物价监督站:杨庄农贸市场、二七农贸市场、下淀农贸市场、煤机超市、糖烟酒公司超市;

5、琵琶街道办事处物价服务站、社区物价监督站:孟家沟农贸市场;

6、牌楼街道办事处物价服务站、社区物价监督站:马场湖农贸市场;

7、铜沛街道办事处物价服务站、社区物价监督站:合群桥农贸市场;

8、黄楼街道办事处物价服务站、社区物价监督站:坝子街苏果、家乐福超市、金鹰、金地及彭城一号

区各街道办事处物价服务站、社区物价监督站每周三上午将巡查情况以传真或电子邮件的方式报送区物价局。

六、工作要求

(一)区各街道办事处物价服务站、社区物价监督站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市场价格监管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抓好政策落实。

(二)区各街道办事处物价服务站应与社区物价监督站紧密结合,合理交叉配置人员,发挥各自的长处。要充分发挥物价监督站人员多、分布广、经验多的优势,多巡查、多宣传,以便更快、更多的掌握市场信息。

第4篇:农贸市场信息范文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市场服务体系项目重建,坚持把灾后市场服务体系恢复重建作为完善市场服务体系、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重要措施。加快已纳入规划项目的建设进度,同时加大市场服务体系项目的包装、储备力度,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中央、省灾后市场服务体系恢复重建规划。力争完成80%项目建设,2010年上半年全面完成市场服务体系恢复重建任务。

二、构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

整合粮食、供销、烟草、医药、电信、邮政、再生资源回收等资源,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发展乡镇直营连锁店和建设配送中心为重点。实现“一网多用”推动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和粮油应急网络工程建设,提升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用好国、省“双百”双示范”工程支持政策,规划建设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快信息系统、检测系统和冷藏保鲜、卫生、质量安全可追溯、物流配送等设施建设,发展粮油、生鲜连锁店,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建设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农产品网上电子交易平台,完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不断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规范农村“家电下乡”销售网点,健全农村家电售后服务网络,构建农村家电销售网络,促进农村消费升级,扩大农村消费。

三、加快完善城市商贸功能

加快打造城市中央商务区,以建设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店、大型专业店、综合性超市、商业步行街、专业特色街区等商业设施为重点。并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城市商品批发市场、物流园区、各类专业市场建设,加快城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城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健全农贸市场的规范管理制度,建设农贸超市和标准化农贸市场。引入现代商业地产开发模式,引导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与商业地产开发的全方位合作,促进城市商业设施建设上等升级。重视社区便利店、便民店、家政服务店、废旧物资回收网点及维修店等社区商业网点的发展,房地产小区开发须规划建设配套的社区商业中心,集中布局社区商业设施,提升小区居住环境质量。各地要根据城市商业发展需要,做好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和规划修编工作。根据商业网点规划与建设管理需要,新增商务部门作为城市规划与建设例会成员单位。未完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城市,不得审批新建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城市商业网点(包括商品交易市场、零售商店、购物中心、餐饮店等)新、改、扩建,必须符合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新建大型商业网点的选址以及城市新区开发、旧城改造过程中商业网点的规划布局,需征求商务部门的意见。对重要商业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商务部门须举行听证会,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四、扎实推进流通现代化

促进资源整合,支持20户覆盖批发零售业、餐饮住宿业的商贸流通重点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加快做强做大。通过“五方联动”机制和信用体系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支持中小流通企业快速发展。支持海底捞、汇鑫超市、德盛电器、金迪飞龙、长城超市等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发展跨区域连锁经营,加快配送中心和信息系统建设,扩大全市连锁经营规模,提高连锁率,促进我市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推进物流产业化,促进地方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结合现代城市建设需要,各地要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完善园区公共设施,引导第三方物流企业集中布局和开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五、加快推进循环消费市场建设

制订全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培育再生资源龙头企业,加快制订全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规划。以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市场为重点,加快全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健全旧货流通网络,鼓励零售企业和生产厂家开展“收旧售新”以旧换新”业务,带动新产品销售和资源节约;规范二手汽车市场准入和经营行为,倡导品牌汽车经销商开展二手车经销和置换业务,完善二手车市场信息系统;推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达标,提高回收拆解的技术水平。

六、继续抓好市场调控

增强监测信息服务功能。各地要根据财政状况,重点抓好日用消费品、生猪屠宰、酒类流通、茧丝绸、生产资料等行业的监测和数据分析。逐步建立关系民生的猪肉、粮油、农资等重要商品政府储备制度,完善市场应急流通体系,加强市场调控,确保市场供应。强化部门协作和联合执法工作,加强对商品流通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生猪屠宰、酒类流通、鲜茧收购、典当、拍卖、直销、报废汽车回收等领域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推动“放心肉”放心酒”建设,规范特种行业经营行为,保障食品安全,营造良好市场秩序。

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大力发展假日经济和旅游经济。支持商贸企业开展各类促销让利活动,依托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鼓励各地举办各种节会活动,带动相关住宿、餐饮、交通、通信等消费。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消费。积极培育汽车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换代。加强银商合作,提升电子结算水平,扩大银行卡使用范围,鼓励刷卡消费。那一世

八、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并根据财政状况逐年增加额度,市政府建立商贸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商贸服务业发展,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建立商贸服务业发展资金。从起,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商业用电、用水实行与工业用电、用水同价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城市商贸企业配送中心集中区、社区便民商业设施建设按照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予以政策支持。金融机构要根据商贸流通企业特点,针对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制定差别化的授信条件,创新担保方式,通过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质押等方式解决商贸流通企业贷款抵押问题,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企业发展。

第5篇:农贸市场信息范文

关键词:山西省;生鲜农产品流通;质量风险规避;物流优化

一、生鲜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管理

生鲜农产品加工较少或者没有,常温下难以长时间保存,主要涵盖蔬果、花卉、肉、蛋奶及水产品等,其流通质量安全管理是指政府和企业通过法律制度、技术手段,加强这类市场的质量监管,提高流通环节中的质量安全水平。

1.内容及其主体

生鲜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管理,是指生鲜农产品在供应链上的运输销售这个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管理,所涉及的主体则包括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流通主体和最终消费者。

2.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生鲜农产品的质量风险,究其根源在于供应链的管理问题,最终将集中反映在销售终端。供应链管理无序、效率低下,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势必遭受消极影响,在供应链各环节中产生质量风险,因此做好物流优化,是监管、控制好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极大助力。

二、山西省生鲜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国内生鲜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非常多,分布零散的小规模生产占主体,流通环节较多,主要参与者涉及产地批发企业、销地批发企业和市场、农贸市场以及各类超市,生鲜农产品的物流市场逐渐发展,物流主体、组织形式和交易方式都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良好发展。山西省是个农业大省,每天生鲜农产品的流通量都非常大,质量安全问题也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生鲜农产品生产主体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生鲜农产品的生产越集中,其组织化程度越高,其流通管理就越便利。调查数据表明,从事肉蛋奶类加工销售的合作社占山西农户总体的35.4%,农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偏低,销售渠道较窄,流通时间拖长,而生鲜农产品季节性强、保存期短、必须在短时间内出售,农户不得已只能接受较低的收购价格,打击农户对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2.经营主体问题多

山西许多批发农贸市场环境不佳,不具备完善的配套设施,缺乏仓储保鲜冷藏的设备,冷链运输系统也严重不足,导致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损失较大。

同时在山西中小批发市场和偏远地区缺乏批发市场信息和网络建设,无法实现即时高效的信息共享,无法发挥服务引导、农产品促销等功能。

农贸市场管理松散,只有82.03%的山西农贸市场建立了农产品检测监管机构,对农产品质量进行检测,监管体制并没有普及。

超市和连锁店的门槛偏高,它们对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较严格,但入场费收取较高,货款结算周期较长,流通环节多,调查中有56.14%的超市从中间商购买农产品,而且许多超市并没有建立长期固定的生鲜农产品供货商,新鲜度和品种数量比不上农贸市场的商品。

三、山西省生鲜农产品质量风险规避与物流优化对策

应从流通环节入手,针对流通环节主体和微观成员,进行基于供应链的生鲜农产品质量风险规避与物流优化,实现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条件。

1.生鲜农产品质量风险规避

(1)减少流通中间环节。生鲜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生产,有利于准确预测生鲜农产品的需求信息,应整合供应链要素,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超市可采取与农贸生产基地和农户建立长期合作,同时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也可得到大幅度提高,促进供应链的稳定,保障生鲜农产品供应的稳定、充足、安全。

(2)促进龙头企业和农贸基地的合作。主要途径有两个:成立产销合作社、实施进场验收制度。建立专业水平的产销合作社,帮助农户及时了解生鲜农产品需求、价格行情和各种绿色生产技术等,并负责其农产品的销售。实施进场验收制度,则是对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进行多次农药残留检测,将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在源头得到充分控制。

2.生鲜农产品的物流优化

(1)选择合适的物流模式。连锁超市可选择统一配送,对直销的农产品实行定量包装、品牌标识,加强供应链的保障能力。规模大地理覆盖集中的超市,可选择自营模式,成立自己的物流系统,有利于加强对物流的控制,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质量安全管理。

(2)成立生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生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可帮助分散经营的农户获得资金技术、生产资料等支持,可大幅度促进生鲜农产品的生产稳定,实现农产品的规模效益。大型连锁超市可自建配送中心,有利于准确控制质量安全,降低流通成本。规模较小的超市,则可与企业合作,共同成立配送中心,有利于整合资源,但应特别注重协调与沟通。

四、结束语

当前山西生鲜农产品市场流通环节问题时有发生,质量安全隐患多,应加强对生鲜农产品流通质量的管理,采取必要的物流优化,降低供应链上生鲜农产品的质量风险,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广大消费者一起监督,促进供应链质量控制的落实,减少生鲜农产品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第6篇:农贸市场信息范文

“西红柿每斤最高售价3元,最低2.5元;鲫鱼每斤最高售价11元,最低10元……”8月9日一早,在改造后的平湖市新华路南市菜场,只见蔬菜、鲜肉、水产摊位分门别类摆放,过道宽敞明亮,市场中央电子屏幕上还清楚地显示着当日各种菜品的价格信息。

民以食为天,食以菜为鲜,“菜篮子”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我省“菜篮子”工程总体保持稳定,已成为全国蔬菜生产主要省份和出口大省。2010年全省蔬菜总产量1789万吨,总产值300多亿元。

据统计,2010年全省蔬菜瓜果、肉、蛋、奶、养殖渔业、远洋捕捞渔业等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9.38%、2.85%、2.3%、1.7%、7.4%和31%。2011年上半年,全省蔬菜瓜果播种面积、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0.4%、5%、4.5%、4%。

“我省十分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以蔬菜瓜果、畜牧和水产等重大项目实施为抓手,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促进肉、蛋、奶、鱼、菜、果等品种日益丰富,质量不断提高,‘菜篮子’工程建设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参与调研的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课题组成员先后赴杭州、宁波、台州、金华等市,听取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汇报,还实地考察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现代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蔬菜配送物流中心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30多家单位。

遂昌县高坪乡高坪村的菜农们如今再也不用为浇水问题发愁了,因为合作社建立了微蓄微灌示范基地,只要拧开“微蓄微灌”开关,就可以自动浇灌蔬菜,高温干旱天气也不用挑水到田头浇菜了。

不仅如此,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捕杀害虫、钢管避雨栽培等新技术也“大显身手”,可以说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发展壮大了合作社,更让当地菜农尝到了科技带来的甜头。

为了提高“菜篮子”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各级政府一手抓蔬菜基地建设,一手抓市场主体培育,不断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2008―2010年,全省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5.8亿元,新建高标准、高质量核心基地239个,新建标准化钢管大棚1.5万亩。建成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水产养殖基地面积220多万亩。育苗、耕作、移栽、植保等新型农机普及使用,更有力地提升了我省“菜篮子”产品的生产水平。

我省还通过优化生产布局,在稳定粮油等战略产业的前提下,通过开展创建特色产业强县强镇活动,推行“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建成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到2010年底,我省初步形成了浙北、浙东南沿江沿海鲜菜、加工和出口蔬菜产业带,浙中、浙西南高海拔的山地蔬菜和特色蔬菜产业带,开发了一批蔬菜特色优势品牌。全省山地蔬菜面积达150万亩,总产值50亿元以上,其中西兰花、茭白、花椰菜等特色品种成为全国重点产区。

“菜篮子”工程仍显沉重

总体来看,这些年我省“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课题组成员依然发现了一些问题。

调研表明,我省蔬菜生产仍以一家一户为主,生产设施简陋,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不少地方蔬菜品种“样样有一点”,但形不成规模。

目前我省大城市蔬菜供应大致上是本地菜占30%、外地蔬菜占70%,一旦遭遇重大自然灾害,菜源不足与调入需求增大的矛盾较为突出。即使是设施农业发展较好的嘉兴市,大中小棚蔬菜瓜类面积也仅占生产总面积的21%。浙江省农业厅首席蔬菜专家赵建阳表示,全省蔬菜总量的自给率应达到40%为宜,其中叶菜应达到85%为宜。可见,我省在提高本地“菜篮子”产品自给量方面任务不轻。

到2010年底,全省蔬菜瓜果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1.1万家,不过一个更加严峻的现实是,我省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资金紧、组织化程度低,管理粗放,种植业水平不高,对其他农户的种植辐射带动力相对较弱。

农民是农产品生产流通所有环节中最弱势、信息最封闭的群体。曾经做过多年农产品贩销生意的温岭菜农朱妙云说,在农产品丰收的时候,采购商只要减少采购量就可以规避所有的风险,但农民却不行,即使是成立了合作社,没有专门的人才队伍,也没办法和专业的采购商讨价还价。

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民在市场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调研发现,由于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滞后,人员素质不高,蔬菜营销大多沿用传统的方式,如主要依靠外来菜贩子上门收购、销售到外地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因此,压级压价、哄抬价格、以次充好等现象时有发生。“我省虽有一批品牌蔬菜产品,但牌子还不够响,档次不高,竞争力弱”。

“‘玉麟’西瓜已经完全走出了这条老路,价格完全是由我们说了算。”温岭“西瓜大王”彭友达尝到了营销带来的好处。早在2001年就创立了股份制西瓜合作社的彭友达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市场分析、营销队伍。他介绍,即使别的西瓜卖不出去,“玉麟”西瓜仍能保持很好的销量,而且价格也不低。因为从基地到超市,所有的流通环节,“都是我们自己人掌控着”。

合作社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减少流通环节,更在于其直接沟通了市场和农户之间的信息。彭友达说,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短,经纪人完全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为合作社农户调整生产结构提供最及时的信息。

课题组的人员发现,制约我省“菜篮子”工程的另一个短板是,蔬菜产品加工业落后,产业链延伸难。

“我省现有蔬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简陋、工艺技术落后,加上经营者素质、管理方式、经营理念等因素制约,主要产品加工、保鲜、储存能力有限,对带动农户生产和调节市场供求的能力较弱。”

此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我省“菜园子”发展空间缩小,蔬菜基地面积逐年减少,蔬菜自给率逐年下降,这也导致了菜价上涨。

在调研走访过程中,种植户反映,现在各地流转土地租金逐年上涨,低的500元/亩,高的达到1000元/亩,有的地方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种植大户要想常年性承包连片基地或季节性承包越来越困难。

同时,化肥、农膜等农资价格和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据统计,一年来,我省化肥、农膜、种子种苗等价格涨幅近20%,人工每日成本增加20元左右,这对蔬菜生产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让“菜篮子”拎得更舒心

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增加“菜篮子”产品的有效供给,既是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的民生工程,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在调研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渭山多次强调,各级政府要把“菜篮子”工程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坚持和完善“菜篮子”市(县)长负责制,扎实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矮小的茄树上,一根根鲜嫩结实的红茄密密麻麻,高挂枝头;高高的玉米树上,一个个玉米棒子挂果吐穗,疏朗有致……阵阵鸟鸣声中,一幅农家丰收图跃然眼前。

在峰峦起伏的仙居县广度山上,在高低不平的丘陵低坡地带,广度乡的菜农正用“工业化”手段组织蔬菜生产。几十年前,正是凭借独特的气候条件,广度乡的村民开始种植高山蔬菜,自此规模越来越大,名气越来越响。

新形势下如何让高山蔬菜上规模上水平,使高山蔬菜真正为农民增收?广度乡形成了共识:单家单户不行,小打小闹不行,因循守旧不行,唯一的出路,在于用工业化手段抓高山蔬菜种植。

2009年,广度乡出台政策,凡一个村子里蔬菜连片种植面积超过50亩的,种子一律由乡政府无偿提供。如今,种高山蔬菜正成为广度乡家家户户的热门行业,仙居山区蔬菜栽培标准化示范区也于2011年1月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立项通过。

“要按照现代产业园区建设规划,以实施重大‘菜篮子’项目为重点,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出台扶持政策和创新工作机制等举措,抓好标准示范园区建设。”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课题组成员认为,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关键是建好“菜园子”。“要多措并举,努力增加‘菜篮子’产品的有效供给。”

“高山蔬菜一大早从临安农产品基地运过来,上午就可以开卖。”2011年10月9日,“天目绿谷・临安名特优农产品杭州直销中心”正式亮相杭城。

山核桃、小香薯、高山蔬菜、花卉、无污染水果……总面积近3600平方米的“直销中心”,堪称杭州临安山货卖场“航母”。

“这里花菜3块7毛5一斤,外面超市都不一定有这种有机花菜,即使有也很贵呢,我多买一些。”逛市场的王大伯大包小包,很有收获。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高山茄子、辣椒、长瓜、四季豆等已被抢购一空。

近年来,田间地头“菜贱伤农”和城市市场“菜贵伤民”的现象,屡屡并行出现,鲜活农产品产销两端的巨幅价格差,越来越引发公众的关注。究其原因,从产地到餐桌,未被打通的“最后一公里”最为扎眼。

为更好地解决居民吃菜问题,2011年8月初,商务部、北京市政府在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等地蔬菜零售网点不足的社区,设立首批4家周末蔬菜直销市场,由京郊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周六凌晨直接用车送到社区销售,免除摊位费和管理费,深受居民欢迎。最近,商务部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推广北京市周末蔬菜直销市场的做法。

其实,早在2004年11月,由省农业厅优农中心和杭州联华华商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浙江省农华农副产品配送有限公司”就已经在让鲜活农产品进超市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要做好产区与销区的衔接,积极探索批发直供、基地直供、农超对接、配送制等产销衔接新模式。”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课题组的调研报告指出,要创新机制,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畅通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特别是要将农贸市场定性为准公共产品,规范市场摊位收费标准,并降低超市进场费,这是稳定‘菜篮子’产品市场价格的重要途径。”参与调研的有关人员说。

第7篇:农贸市场信息范文

云南、贵州、重庆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盛产优质农产品。农产品市场建设和产销衔接一直是当地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建设和管理农产品市场?如何在现代农业的背景下创新市场促销模式?有什么困惑和建议?带着诸多问题,本刊记者前不久赴三省(市)进行调研,走访了当地的几个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亲身感受了高原山区农产品市场建设的脉动。

在实地调研与走访中,记者发现三省(市)都在积极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建设城乡农贸市场,加强农产品产销衔接,探索农产品流通新模式,开展“农超对接”等试点,大力推动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

——市场建设已具规模。截至2012年底,云南共有农业部定点市场25个,年交易额达到253.9亿元。其中:蔬菜交易市场7个,畜禽交易市场4个,水果交易市场2个,粮油、茶叶、花卉、马铃薯、水产品交易市场各1个,综合农副产品交易市场5个,农资市场1个,农业生产资料市场1个。这些市场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定点市场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在25个定点市场中,专业批发交易市场有19个,占总定点市场的80%。二是定点市场经营规模较大。各定点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三是市场覆盖面较广。通过市场产业链辐射、带动的农户及产品销售范围日益增长。

贵州目前共有农业部定点市场19家,其中:蔬菜类5家,综合类4家,大牲畜活畜类6家,特色类3家(辣椒、茶叶、水果),粮油类1家。这些市场近三年来年交易额均在2亿元以上,市场制度比较健全,运作模式较为规范,流通效率相对较高,农产品辐射到20多个省市区,并与全国农产品优势产区的生产、加工基地建立了良好的产销衔接机制,推动了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扩大了贵州农产品的知名度。

重庆市截至2011年底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有75家,年交易额达763亿元,比上年增长38.1%。全市有城区菜市场453个,其中,主城163个。有乡镇农贸市场835个,今年市财政专项补助1.67亿元,将于年内实现乡镇农贸市场规范化改造全覆盖,这将彻底改变过去以街为市、以路为市的状况。全市鲜活农产品通过标准化菜市场和规范化农贸市场终端进入消费者家庭的交易量达70%左右。与此同时,重庆市还在大力推动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总投资3.37亿元,共建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项目155个,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

调研期间,记者来到重庆市最大的观音桥批发市场,看到装满各种农产品的大卡车在市场内进进出出,装货、卸货、记账及分检人员忙个不停。据介绍,该市场是重庆市人民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下辖盘溪蔬菜、副食、粮油、水果四大专业市场,联动水产、茶叶、肉类和冷冻制品等专业市场,形成集多种农副产品批发为一体的产业集群,经营各类农产品621类10000个品种。2011年底,该市场交易额达234亿元。

重庆南坪正扬市场是一个集批发、零售为一体的江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集贸市场,是农业部定点市场。经营品种包括蔬菜、果品、肉类、副食品、粮油、针织、百货、日用品、禽类、冷冻食品、塑料铁器、家具、花卉苗木、鱼鸟等1000多个大类。市场日人流量达30000人次以上,年成交量25万吨,年成交额16亿元以上。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三省(市)批发市场建设虽然在规模、层次上不尽相同,但市场管理有序,辐射、营销带动能力较强,对当地农产品的生产交易流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础设施比较齐全。记者在云贵渝市场调研中,感到部分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明显提升,尤其在市场地面硬化、水电系统改造、交易厅棚改扩建等配套设施方面都有改进。

在贵州的19家定点市场中,其中13家市场建有冷库,面积4万多平方米。9家市场建有电子结算中心,采用电子结算方式进行交易,部分小宗产品交易仍采用现金结算。市场信息服务系统比较健全,建有市场信息服务中心和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实现市场全程监控及信息。贵州较有代表性的贵阳市花溪地利农产品物流园,集合了住房、治安、公交、汽车旅馆、银行、通信等配套设施。各市场辅助设施也较为完善,配有垃圾处理设施设备,道路和交易场地基本实现硬化,有良好的交易环境。

重庆市商委、市农委、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市场规划建设的指导文件,对大型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及专业特色市场进行规划布局,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市场建设,明确市场规模、功能布局、冷链、质量检测设施配套等要求。目前,重庆正逐步建立大型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完善大型流通企业冷链设施和加工配送中心,确保经营的农产品保鲜质量有提升。

——市场促销形式多样。随着农产品新型流通模式快速发展,三省(市)农产品交易除了传统的批发市场外,已逐渐扩大到订单购销、拍卖交易及农超对接、农餐、农校、农宅、农厂、集团对接以及直销菜店等多元化营销方式。农产品电子商务正在从“线上洽谈线下交易”升级为“网上交易支付”,使网络市场的最大优势“市场大、成本低”的特点凸现出来。伴随农业从业者品牌意识的不断增强,重庆市在义乌农产品展销中心设立了500平方米的“重庆名优特新农产品专销馆”,40多家重庆名特优产品生产企业入驻,既“走出去”,又“请进来”,扩大了重庆农产品的美誉度。

云南省借助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员大会和高原特色展销会时机,将斗南花卉市场的启动和云南特色农业推介“和”在一块,使当地特色农业的宣传推介达到了一定高度。

农产品市场建设是带动产业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项复杂工程,有不少难题需在发展中逐步解决。据了解,尽管三省(市)在农产品市场建设中各有所长,但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值得思索与关注。

——政府与市场关系尚不协调。一方面,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的宏观调控有限,对农产品流通整体规划缺乏系统研究,仅局限于一时一地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应对,“想管管不了”、“想丢丢不掉”的情形还存在;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由于“画地为牢”的观念影响,对自身利益考虑较多,缺乏全局设计,使得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比较薄弱,市场设施相对简陋,配套建设相对落后,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流通发展需要。

——市场建设要素受到制约。据介绍,三省(市)在农产品市场建设中均存在的两大问题是:市场用地难和资金严重缺乏。

三省(市)大部分市场建设都存在土地紧张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市场规模需不断扩大,原有市场已不能满足农产品流通的需要,但新征土地难,市场难以扩张。一是受城市规划所制约,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征用较为困难;二是征地费用让大多数市场望而却步;三是市场用地审批手续繁杂,部分市场2-3年都未能获得土地审批。土地已成为制约三地农产品市场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资金不足是市场发展的又一重要瓶颈。目前,云贵渝地区除了少部分市场外,大部分市场建设因资金问题而导致基础设施及服务功能处于低端水准。由于市场建设所需资金量较大,而大部分市场仅仅靠收取摊位租金和入场费为主要收入,很难靠自身完成市场建设。财政和相关部门均没有专项的市场建设资金,对市场的扶持力度明显不够。

——市场缺乏统一管理。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云贵渝地区各市场存在的普遍问题。一是多部门负责容易造成市场管理出现真空。农产品市场涉及农业、商务、工商、质检等部门,各部门均从不同的职能角度进行管理,由于没有明确主管职能部门,在实际中经常导致出现职能错位、缺位、越位和交叉分散的情况,多部门间尚未形成协调配合的有效管理机制。二是农业部门对定点市场管理手段比较单一。近几年仅少部分市场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获得支持,各市场与农业部门联系较为松散,开展市场供求、价格信息收集与、品牌打造较为困难,对市场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三是市场自身管理不严。多数市场是由原来传统的、松散的农产品集散地逐步发展成为相对专业的市场,由市场土地拥有者进行管理,通常为某一企业或几个合伙的业主进行管理,部分市场业主文化层次低,管理意识淡薄,不太注重市场有效管理和市场建设,致使部分市场内外经营环境差、交易方式落后、管理不到位。

针对以上问题,记者经过实地调研后,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应该让市场主体真正发挥作用。建议从国家层面逐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农产品市场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是加大市场建设投入力度。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建设的关键时期,应制定相应政策,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投资建设农产品市场,大力倡导坚持市场化运作方式,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作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帮助批发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形成多元投入支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格局,把农产品市场建设真正做成一项全社会参与的民心工程。

三是统筹布局市场建设规划。根据城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按照土地功能以及整个布局规划,统一推进农产品市场建设,发挥指导作用,加强公共服务,把农产品市场建设纳入发展的总体规划设计中统盘考虑。

第8篇:农贸市场信息范文

一、房地产项目的风险管理内容

风险与不确定的因素相关,对风险的管理就是对不确定因素的管理。在房地产项目开发中,风险与利益很多时候呈现的是一种相对称的关系,所以在房地产项目管理中首先要做好项目的风险分析。一般来讲,在房地产项目开发中风险管理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项目市场定位风险。在每一个项目开发中首先要做好项目的市场定位,但是市场定位本身就是一个风险,也是整个房地产项目开发中最大的一个风险源。因为在开发每个项目的时候首先要对市场做好考察,选取产品,做好产品的定位。而在产品的选取的时候,有时候可能会出现对产品的选取不当,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等,这都是市场定位方面的风险。当然在市场定位的风险中还包括产品的质量、品味、开发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济技术分析,项目的营销方案、建设成本等。如我司对开发的闽中茶叶市场项目,结合当地实际对当地的房屋适应情况作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结合已售商品房量、商品房未售存量和现有开发量等调查情况,在开发的时候有针对性的设计建造符合当地需要的中小户型商品房,开盘时供不应求,解决房屋滞销风险。

第二,项目资金支付风险。项目的开发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持,而资金支付能力也是项目开发中的一个风险因素。就像是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项目市场定位的过程中并没有做到量力而行,对于资金的预算等出现了失误。有的过高的估计了自己企业的融资的能力,有的在项目成本的分析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没有考虑并且重视国家与地方政府的一些政策,对于宏观经济发展把握没到位,所以造成整个项目开发中资金支付能力不合标准等风险的出现。我司拟建的下水南项目:安置房4万m2、农贸市场3万m2、景观大桥及沿河两岸景观工程等,总投资51300万元,而且是一个整体项目,建设工程环环相扣,景观大桥、农贸市场必须同时施工,以便农贸市场屋面上的安置房建设和农贸市场装修,为市场早日开业和安置户及时回迁创造条件。因此建设资金必须充足且及时到位。若建设资金不足将直接引起工程停工,拖延拆迁户回迁安置,是比较大的风险所在。

第三,项目施工质量风险。质量一直都是房地产开发商强调的,也是整个项目开发的关键。但是在质量控制中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的出现,让项目施工的质量充满着风险。比如,闽中茶叶市场项目在施工阶段,施工方对市场大堂超高、超大模板施工方案未进行论证即先施工,差点造成施工质量问题;还有在施工过程中有些部门没有做好管理,导致施工中偷工减料事情的发生,采用一些不合标准的材料,这些都会造成施工质量的风险。

第四,项目施工过程控制风险。在项目开发的风险控制中,除了上面所讲的几个方面的风险内容,还包括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控制风险。比如说对项目合约履行能力的风险控制。因为项目开发是一个阶段比较长的过程,开发过程涉及的内容多,并且复杂,所以会涉及到土地转让、融资、设计、监理、施工等合约,这些合约的履行与否,履行的结果如何都是施工过程中需要控制的风险。还有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政府方面的风险,政府方面的风险也就是在对于一些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等的处罚政府对于一些政策的补充等等,这些都是不确定的因素,也是存在的风险。

二、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流程

第一,风险识别。在房地产项目开发中想要做好风险管理,那么就先要对项目中的风险做好识别,这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企业中主要要根据项目管理的内容与过程来进行风险来源以及风险类型的确认。比如,在项目开发设计阶段,就要明白在这个阶段会出现什么样的风险,一般会有哪些风险等等,来进行风险的预测以及分组分类,从而做好风险的识别工作,为风险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风险评估。在项目开发的风险管理中,在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以后,就要运用一定的手段来进行风险的评估。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风险的定性分析以及定量分析的方式,来科学有依据的估计那些风险所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性,并对风险发生的后果要做好评判。并在评估的基础上要对风险的级别进行分类,编制风险列表,以便在风险管理中更好的进行操作,做好整个项目的风险管理。

第三,风险应对。风险应对就是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根据对风险的评估报告进行避免风险的操作。这是风险管理中最关键的一个部分,也是避免风险的最直接的手段。在这个阶段中,项目的负责人以及执行人都要明确风险存在的类别,风险存在的关键部位以及风险可能会引起的后果等,然后根据所掌握的信息来进行风险的防范以及风险发生之后的应对工作,保证风险被有效的控制管理,避免给项目开发带来严重的损失。

第四,风险监控。风险监控的阶段是整个风险管理中一个修正与提高的部分,是专门应对风险应对而实施的风险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项目的进行以及不断深入,企业可以对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做一些修正,让整个风险管理的过程处于一种良性的循环之中。

三、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第一,树立风险管理价值观念,重视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房地产项目开发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价值观,并且在实际的开发中重视风险管理。首先我们要明白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我们选定某些投资的方案的时候就已经蕴含了一些风险,这个方案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收益,也可能会带给我们亏损,对于这点我们要明确也要正确的对待。当然在进行项目方案选取的时候,我们也要重视那些潜在的风险,根据一些市场搜集到的资料进行风险与回报的预测,选择最合适的方案来进行项目的开发。

第二,全面收集分析市场信息,做好风险识别。在风险管理中,对于市场信息的准确搜集是很重要的,这关乎到我们房地产企业是否能够正确识别风险,做到风险的预控。所以在项目风险管理中我们要全面的进行市场信息的搜集,在投资方案的选取以及开发的过程中要准确的把握那些风险因素,并且在整个行业或者是开发的团队中利用信息共享的优势,做好风险的有效识别,并进行科学地评估。

第9篇:农贸市场信息范文

关键词:宁夏;鲜活农产品;最后一公里

基金项目:本文受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发展基金资助(项目号XJ201522)

农产品产销事关社会福祉,价格涨跌、质量安全影响民生大计。近些年,虽然宁夏政府、商务厅采取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措施,但解决好鲜活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一、鲜活农产品“最后一公里”的概念

鲜活农产品流通实质上就是指鲜活农产品由农户、经销商、消费者三大交易主体,通过一定的渠道和环节,围绕价格波动情况进行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转移,最终完成鲜活农产品的价值增值和流通交换的方式。本文阐述的“最后一公里”指的是鲜活农产品到达最终目标消费群体的最后一段距离。鲜活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本质在于三大交易主体在流通渠道和环节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是市场主体复杂,市场价格难以控制;第二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第三是政策环境需优化;第四是专业人才不足,年轻人具有逐渐脱离农业生产及流通的趋势。

二、宁夏鲜活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面临的突出问题

“最后一公里”让鲜活农产品涨价,其成因非常复杂。在具体的研究过程,笔者发现以下因素是导致宁夏鲜活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的主要推手。

(一)市场体系建设不尽完善

虽然宁夏鲜活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各市县和乡镇市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有些乡镇市场由于各种原因,原有的集贸市场被拆,新建的没有着落,形成马路交易市场,影响了鲜活农产品的顺畅流通。根据对消费者购买场所的研究结果显示,消费者在购买鲜活农产品时,选择的场所以农贸市场居多,占到40%,因为农贸市场的蔬菜价格相对便宜,由于农贸市场数量较少,消费者抱怨购买不方便的较多;选择在超市购买的占25%,消费者认为超市环境较好,所售产品质量比较有保障,但价格较高、买不起的抱怨也较多;在早市购买的人占18%;由于没有固定便利的购买场所,还有15%的人选择在个体流通小商贩处进行购买。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内原有的一些农贸市场和早市被政府取缔或改建为超市,造成城市郊区的种植户没有渠道向终端消费者直接销售鲜活农产品,只能通过批发商进行交易,批发商又转手给小商贩,小商贩再卖给消费者,最终导致产品损耗大、流通环节多、销售成本较高等问题。

因此,建立和完善城市标准化菜市场及社区零售网点布局,开辟早市等,对于方便群众,拓宽流通渠道、解决“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意义。

(二)冷链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研究结果显示,消费者在购买鲜活农产品时最注重的因素是新鲜程度,占36.17%;其次是营养健康,占29.97%;注重口感好,占19.43%;注重价格便宜的仅占14.42%;数据表明,随着宁夏消费者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鲜活农产的品质有了较高的要求,但由于宁夏冷链设施设备明显不足,流通环节过长,造成鲜活农产品流通腐损率高达20%-30%,想要满足消费者对鲜活农产品的品质需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冷鲜设施建设,减少鲜活农产品流通环节,缩短流通时间,提高流通效率。但是总体来看,目前宁夏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根据本次调研不完全统计,全区冷鲜冷藏库总容量近20万吨,冷藏运输车不到100辆。

因此,加快鲜活农产品冷链体系建设,既是减少鲜活农产品产后损失,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举措。

(三)鲜活农产品产销信息渠道不畅

获取准确的产销信息是减少流通环节、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和鲜活农产品顺畅流通的关键。但是,由于宁夏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农民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不高等现状的影响,使得鲜活农产品产销信息流通渠道不畅。研究结果显示,农户生产决策的信息主要来自于上一年生产的经验和当年市场行情,分别占到了23%和22%;其次是来源于种养殖传统的或自己熟悉、比较有把握的品种,占到了16%;看邻居、朋友或附近的种植户生产什么,自己就生产什么的占15%;总体可以看出农户种养殖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考虑土地、气候、与区外市场供应时间差异等自然因素的种养殖户不多,跟风种、养殖的现象普遍存在。

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造成销售价格偏低,出现“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因素里,农户认为主要原因是:流通信息不对称、销售渠道不畅,导致上门收购者压价,农户又找不到合适的销售渠道导致价格偏低的占25%;大家一哄而上,种的太多,供过于求,导致价格太低的占23%;由于种植信息闭塞,农户盲目生产的占16%;认为无法及时找到销路,又缺少储藏手段,无法实现错茬销售以增加收益而导致价格低的占13%。这说明宁夏鲜活农产品物流体系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产供销信息渠道不畅,农民生产存在盲目性和盲从性,造成产销信息不对等,导致农民遭受巨大损失,挫伤农户种养殖积极性。宁夏一些市县相关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与市场竞争的严峻性,没有意识到鲜活农产品流通环节过多、买贵卖难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信息不对称导致,造成生产者与市场营销人员所拥有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广泛存在。

因此,如何构建顺畅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拓宽农户获取鲜活农产品产销信息的流通渠道,是解决鲜活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

三、解决宁夏鲜活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对策

解决宁夏鲜活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问题,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一)在治标方面建议

1.降低流通成本。建设“绿色通道”,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确定“绿色通道”品种目录,对符合目录要求的配送蔬菜等农副产品车辆,允许24小时进城通行和便利停靠。推行车辆通行年费,取消一批涉农企业收费项目,进一步撤并路桥收费站,提高车辆通行效率,减轻车辆费用支出负担,有效降低流通环节成本和费用。

2.规范流通秩序。针对市场收费行为不规范问题,整治规范农贸市场和超市收取的摊位费、进场费,严格实行市场收费明码标价,并将政府投资建设的农产品市场摊位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降低收费水平,平抑物价水平。强化价格监管,对鲜活农产品价格调控监管,开展价格监督检查,打击以市场垄断地位操纵及哄抬物价行为。

3.设立调节基金。设立价格调节基金,通过重点支持区内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加强大棚、大型批发市场和冷藏设施建设,促进蔬菜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建立全面的基金补贴和农产品储备机制,科学制定重要农产品价格警戒线,在价格高时实施补贴、投放储备以保障困难群众生活,价格低时稳步提高重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加大收储力度以保障农民收益,稳定市场物价。

(二)在治本方面建议

1.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能够促进银川经济的繁荣稳定和发展。大力提升一产,始终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突出强化二产,以技术进步为手段,积极培育具有宁夏特色的工业主导产业,做到本区生产本区消费,以降低商品因运输而产生的成本,从根本上降低某些产品在市场中的价格。不断壮大三产,发展民营经济,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三产壮大,大量吸收银川剩余劳动力,提高居民的整体收入。

2.发展快速交通。修建高速铁路,发展航空运输,是银川搞活现代流通业发展的关键。积极争取西银高铁早日开工,加快建成,进而通过西安促进银川与中东部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快速流动,以快速流动激活市场,以快速流动降低物价,以快速流动倒逼银川加快改革开放,融入中东部核心经济圈,分享国家发展红利。

3.推动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平价商业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商业网点建设,打造社区商业综合服务中心,推动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有效沟通城乡双向供给,为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畅通渠道,从而降低城乡居民日用消费品价格。

4.推进智慧宁夏建设。加快鲜活农产品产销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企业,重点发展集产品展示、信息、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企业,通过信息化深入应用,改造传统服务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快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

5.完善配送体系。一般蔬菜从生产到消费最少需要4-5个流通环节,每个环节至少有一倍不等的加价。建议支持企业实现商品的直采直供,开展城市大中型超市、团体伙食单位等统一配送业务,有效解决鲜活农产品流通“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减少流通环节,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提高城市物流配送效率,降低商品价格。

改变使人进步。我们相信在商务等部门的扎实工作中,宁夏鲜活农产品流通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定会得到较好的解决。稳定鲜活农产品价格,建立鲜活农产品健康发展长效机制这项民心工程也一定会阔步前行,辉煌灿烂。

参考文献:

[1]田宁.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中的吴忠市商贸流通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13(04):51-55.

[2]魁妍,黄越,黄立军.宁夏鲜活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的发展对策探讨[J].中国商贸,2014(02):111-113.

[3]田宁.完善吴忠市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对策探析[J].农业科学研究,2014(04):58-62.

作者简介: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