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反诈宣传形式范文

反诈宣传形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反诈宣传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反诈宣传形式

第1篇:反诈宣传形式范文

一、从严开户,把好源头是重点。

支行在账户开立方面,严把开户关,除核实开卡手机号码是否实名制外,还询问开卡用途,如遇特殊情况,或者开卡用途叙述不清楚,或存在质疑时,支行还会通过对工作单位或者,继续询问多方打探的形式确认其开卡用卡的真实性。同时提示用卡安全。

对于高危地区人群,多人同时开卡,开卡时听从他人指令的客户进行严格关注,必要时及时通知辖内网点及公安机关。从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

二、通力合作,注重厅堂宣传

重视警民合作,与公安机构紧密结合,将防电信诈骗相关的二维码摆放厅堂,大力宣传防电信诈骗的重要性。

在配合打击治理贩卖“两卡”的同时,必须要注重宣传。都知道“防贼千日”是做不到的,只有提高客户的风险意识,让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出租出借银行卡、身份证、手机卡等,将会为蝇头小利影响一生的个人征信,甚至有很大的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而且要让老年客户明白,一旦个人有犯罪或不良记录,他们个人即便无关痛痒但会影响他们的子女的学习或工作。

三、认真排查,充分利用反洗钱系统。

第2篇:反诈宣传形式范文

关键词:银行承兑汇票 风险 防范对策

随着我国票据业务的迅速发展,承兑、贴现、转贴现规模成倍增加。有效改善了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增强了盈利能力,促进了经营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的统一。

银行承兑汇票作为一种票据业务对加速资金周转和商品流通,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受到银企双方共同的青睐。但是,随着银行承兑汇票的广泛应用,利用银行承兑汇票作案的案件越来越多,使有关各方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了银行汇票业务的健康发展,成为商业银行新的风险表现形式。因此,如何有效防范票据风险,维护金融机构的正常经济秩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

虽然各商业银行都基本建立了票据业务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了银行承兑汇票承兑、贴现及转贴现授权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对银行承兑汇票真伪及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查,但在票据业务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风险和问题。

1.企业在办理承兑汇票业务中存在欺诈行为

由于票据业务的迅速发展,利用票据诈骗资金是当前金融业务中的一个新的风险源,票据诈骗手段越来越隐蔽,方法也越来越多,若银行审查不严或操作不当,就会落入陷阱形成风险。一是伪造变造银行承兑汇票,一方面,利用高科技手段彻底伪造或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具有付款期限长、金额大和反复多次转让等特点,先签发真汇票,再根据真汇票伪造内容完全相同的假汇票即克隆票;另一方面,用在数额较小的真汇票上改动金额的办法变造。二是票据调包,以“做生意”的幌子,用事先伪造好的假票据替换掉真票据。三是伪造商品交易合同、增值税发票复印件,或关联企业签订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品交易合同,骗取银行承兑汇票,进行贴现,套取银行资金。

2.银行承兑汇票作为融资工具,其操作风险越来越突出

由于银行间竞争日益激烈,各行为争揽业务而满足单个大型企业的资金需求,使某些企业过量办理承兑汇票,造成票据集中到期,导致银行垫付资金。具体表现为:一是银行在签发承兑汇票时放松了对申请人的资格审查,大量签发、承兑无真实贸易背景或不能确认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违规办理承兑业务;二是银行为了多办贴现业务,放松了贴现审查条件,疏于贴现资金流向监控,造成贴现资用于不当用途,使银行信贷资金遭受一定的风险和损失;三是当天承兑、当天贴现,融资目的越来越明显,银行方面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3.商业银行对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加大了银行承兑汇票的经营风险

个别商业银行受利益机制驱动,放松了内控管理,淡化了风险意识,在票据业务经营过程中,为企业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为无效商品交易合同的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为超商品交易金额的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承兑汇票出票人和贴现申请人为非贸易合同的签订人,为贸易合同不真实或无贸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办理贴现,为同一号码增值税发票办理多笔贴现,存在较大的风险;由于银行“三查制度”执行不力,企业通过贷款方式,利用信贷资金偿还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使票据风险转移到信贷风险上。

4.关联企业利用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套取银行资金

现场检查中发现,关联企业之间以虚拟交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申请签发和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较普遍,涉嫌套取银行资金,有的已形成风险。一是出票人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当日或近几日,关联企业作为持票人向银行申请承兑汇票,贴现后,将资金转回出票人;二是企业集团向下属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下属企业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后,将资金转回企业集团;三是同一法人代表的企业之间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持票人在银行承兑汇票签发后马上办理贴现,将资金转给出票人。

5.票据市场的盲目发展和非理性竞争加大了利率风险

票据业务由于其周转速度快,资金融通便利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欢迎,也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新的业务领域,盲目发展和非理性竞争造成票据贴现利率不断走低,甚至出现了个别低于再贴现利率的违规行为。不合理的利率水平不仅加大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也使商业银行利润空间大为缩小。有的银行贴现业务量较大,但由于资金不足,难以筹到足够的低成本资金,为保持与重大客户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资金紧张时不惜以高利率拆借资金用于贴现业务,实际上已违背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二、根据银行承兑汇票存在的不同风险种类、特点和性质,应分别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1.针对银行承兑汇票存在的票据诈骗风险,应采取以下措施

(1)尽快补充修订有关票据法律法规,完善对贴现、再贴现业务中有关银行承兑汇票规定,承认空白背书的法律效力,增加禁止汇票回头背书规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对恶意扰乱票据市场的行为制订具体制裁规定,同时制订详尽的有关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操作规程,加强内控制约。

(2)进一步提高银行承兑汇票的防伪、防诈科技含量,以机器鉴别票据真伪代替肉眼判断,使犯罪分子无可乘之机。配备各个商业银行的印模与票样,减少跨系统银行承兑汇票识别难度。

(3)做好宣传培训,提高经办人员的业务素质。各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票据支付结算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之掌握《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及有关业务知识,掌握结算票据的各防伪特征,提高防伪反诈意识,增强识别伪造、变造、复制票据的能力。对企业要做好宣传工作,有条件的可组织企业有关人员进行《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培训,以提高企业经办人员的业务素质。

第3篇:反诈宣传形式范文

一、利用银行ATM 机诈骗的主要形式

1.设置出钞故障,同步张贴虚假告示诱骗客户。不法分子使用强力胶、胶板片等堵住ATM 机吐钞口或自制装置在ATM 机出钞口设障对 ATM 机进行破坏,同时冒充银行机构或银行卡中心等金融部门名义,在ATM 机上张贴内含银行服务热线及网址的系统故障、系统升级紧急通知等虚假“告示”,利用客户遇取款故障病急乱投医的心理,诱骗客户拨打虚假热线电话并按其指示进行ATM 机有关操作,盗取客户资金。因诈骗投入成本低和诈骗技术手段要求不高,因此这种诈骗方式成为目前最常见的诈骗手法。

2.偷窥客户密码,用废卡换真卡实施调包诈骗。 作案手法多为团伙作案,分工合作。当发现有人在自动取款机前取款时,几名不法分子在后面排队,一人负责偷看持卡客户的密码,在持卡客户办完业务即将退卡时,另一人丢一张钱到地下后,立即拍持卡客户的肩膀,告诉其掉了钱。等到失主弯腰拣钱时,第三名不法分子趁机将机内退出的银行卡用一张废卡掉包,然后几人迅速离开实施盗取卡内资金。或者第三名不法分子在银行卡退出前向机内塞上一张废卡,等持卡客户站起来再看ATM 机时,以为是自己的银行卡被退了出来,一般拿了卡就向外走。等持卡客户走后不法分子马上就地实施ATM 机操作,等到粗心的持卡客户事后发现不是自己的卡时为时已晚。即使碰到细心的持卡客户当场发现卡不是自己的卡时,犯罪团伙也已开始易地作案,等到持卡客户到银行查询和挂失时,自己卡里的钱也已被窃走。

3.加装门禁刷卡器,窃取磁条信息克隆假卡诈骗。不法分子通过在自助银行门禁上安装一个自制的刷卡器,用双面胶粘在自助银行门口的刷卡器上,引诱受害人刷卡,并通过语音提示要求持卡人输入密码,利用刷卡器内安装的无线发射装置,接收银行卡的卡号和密码,然后利用高科技手段复制出银行卡,盗取受害人卡内存款。

4.安装微型摄像机,偷窥客户卡号和密码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在ATM 机自动取款机上或附近的广告夹内安装微型摄像装置,或者是利用高倍望远镜在距取款机不远处窥视客户取款过程,通过摄像机将键盘和荧屏上的信息拍下来,通过这些方式窃取客户的银行卡密码,然后利用掉包或者盗得持卡人的资料再克隆银行卡,盗取客户银行卡资金。

6.安装自制读卡装置,制造吞卡假象实施诈骗。 不法分子用自制装置安装在ATM机插卡口前读取客户银行卡磁条信息,或者利用ATM机的吞卡功能将自制装置安装于ATM 机读卡器内。当取款人将银行卡插入机关时,出现吞卡假象。此时,不法分子会诱骗客户按提示操作,或利用其他不法手段获得客户密码,待客户走后,马上将插卡口内的磁卡拿出,达到盗取客户银行卡资金的目的。

7.安装伪造密码键盘,设置操作障碍窃密诈骗。不法分子用仿造的内有电路装置和记录存储功能的假ATM 机键盘附在银行ATM 机键盘上,客户按下的密码会被自动记录下。当客户按步骤输入密码,屏幕却在显示“此卡已被银行保管”之后操作无法继续进行,假键盘背后

的电路板可以将取款人输入的密码直接发射出去,从而达到盗取客户资金的目的。

二、利用银行ATM 机诈骗作案的特点

1.作案时间多为深夜或凌晨时段。不法分子作案的时间大都选择在深夜或凌晨人流量少、光线较弱环境下进行,便于粘贴虚假告示、安装盗卡装置,以侵犯夜间急需用钱的客户为目标,这个时段,客户遇到麻烦没找处;在封堵 ATM 机出钞口是目前各地发现案情的共性,其目的是犯罪分子要造成机器故障假象,运用陷阱电话“等鱼上钩”

2.作案地点多为闹市交通便利地段。一是选择人流量较集中的闹市区,人流量大,网点 ATM 机使用频率较高。二是选择交通较便利城乡结合部,并且附近有两台距离相近的 ATM 机的地段,便于连锁作案。

3.作案对象选择薄弱的女性和学生。作案对象一般选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的女性和学生为主,犯罪分子冒充银行工作人员或热心人,利用客户的软弱心理实施犯罪。

4.作案方式多为有组织的团伙作案。犯罪成员多数是2人以上团伙作案,并具有组织、有预谋、有分工、有协作,准备充分、组织严密,多为流窜作案,掌握了一定的反侦察知识,了解客户的心理状况,诈骗成功后即转移到另一城市故伎重演,致使打击难度大,防不胜防。

三、防范银行ATM 机诈骗案件难点及问题

1.银行卡用户防范意识薄弱,易轻信上当受骗。由于不少市民对银行卡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安全使用知识不清,特别是没遇到过类似情况、没吃过亏的一部分人对银行机构有关银行卡防诈骗方面的宣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面对办理银行卡业务时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形容易失去判断力,常出现“病急乱投医”的现象,从而予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2.银行ATM 机防范技术落后,短期内难以改善。 面对不断升级的ATM 机诈骗犯罪,现有安装的ATM 机具设计本身暴露出一定的缺陷,增加了犯罪分子的作案方式和成功机会,助长了一些不法分子冒险犯罪的可能性。因此,有待对银行ATM 机设施实施大面积更新升级,以提高机具本身技术防范能力。但由于实施成本较高,短期内实施难度较大。

3.不法分子的骗技日益提高,常令人防不胜防。不法分子成份复杂,对银行的工作规律和客户心里有过精心研究,诈骗犯罪手段层出不穷,侵犯对象大都是夜间急需用钱的客户。不法分子的骗术、技法日益高超,令人防不胜防,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骗子的诈骗手段真是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4.银行ATM 机诈骗案破获率低,未能形成有效打击。目前国内有关打击ATM 机诈骗犯罪的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不完善,有关部门在治理 ATM 机诈骗犯罪的人、财、物投入方面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对不法分子的犯罪定性和处置难度较大,导致屡抓屡放,打击不力,从客观上助长了犯罪行为的漫延。

5.社会防控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综合防治能力差。当前,利用 ATM 机进行犯罪的案件越来越多,这种犯罪行为具有高智能犯罪的特点,罪犯通常具有一定的金融知识,熟悉银行ATM 机的运作模式,作案方法简单,时间短、花样多,作案容易得逞且案件不易侦破,这种犯罪活动已成为当前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一大顽疾,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各个体系的共同努力和综合治理。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发展不快,相对滞后,综合防范能力不强,很难适应防治工作的要求。

四、银行ATM 机诈骗案防对策建议

1.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努力提高人防意识。银行机构要切实强化社会公众防诈骗意识和防诈骗知识的宣传普及,努力提高持卡人自我保护意识和整体预防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储蓄网点人员对自助设备的安全维护知识学习,加大955**唯一客户服务电话的宣传,增强客户反假冒、反窃听、非授权访问等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借助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将犯罪分子利用ATM机作案的手段和特点进行曝光,提醒广大人民群众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有效保护自己切身利益不受侵犯。

2.加强安防设施建设,大大增强物防能力。各银行机构要通过切实加大防治工作的物力投入,尤其要严格按照公安部颁布的《银行自助设备、自助银行安全防范的规定》加强ATM机安防硬件设施建设,配合公安机关对所有ATM机设备和其他服务设备进行系统的全面检查,分析查找到的问题,逐项进行整改。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日常监控、分区巡查和重点出击,及时消除 ATM 机自助区发案隐患。

3.加大设备升级改造,逐步提高技防水平。 各银行机构要加强 ATM 机具及相关联网报警设施的维护和技术更新改造,消除针对机具防诈缺陷的作案隐患,提高综合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一是切实加大ATM 机设施升级改造的整体研发力度和技术资金投入,强化ATM 机自动报警功能,消除出钞口等犯罪分子常用以作案的机具部位的设计缺陷,消除不法分子犯罪的渠道依托。二是加快银行体系智能识别远程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的建设,提高银警综合快速反应处置能力和预防效果。实现ATM 机与公安机关 110 指挥中心网络无缝覆盖,当一旦出现ATM 机上粘贴纸条、摄像头被屏蔽或出钞口、插卡扣被异物堵塞,以及ATM 机 受到剧烈震动、高温等现象时,能自动发出声光报警,并将异常信号即时发送到监控值班中心,ATM 机取款人的图像也将实时传至警方监控室。监控值班中心就能据此准确判断异常类型,网警与实地民警取得联系,及时排查处理。与警方联网将大大增强用户使用 ATM 机的安全感,增强客户资金的安全屏障,有效遏制ATM 机诈骗案件发生。

第4篇:反诈宣传形式范文

一、粗解经典意思,不精确解读

由于历史距离、语言和形式可能存在的隔膜,再加上年龄因素、生活经验与理解力有限,有学生不喜欢读经典并不奇怪。再加上有不少经典著作是用文言写成的,意思难以理解,学生更会读得生涩和枯燥,直接影响阅读的兴趣和毅力。如果强迫学生去理解经典的意思,接受经典的价值,只会适得其反,反而让他们远离了经典。为此需要采取一些办法,改变国学经典的冷峻面孔,让学生能够亲近经典。

首先是选择合适的诵读教材。比如《弟子规》和《三字经》,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传统蒙学中的经典读物。它们三字一句,短小精悍,用最简单的语句、最凝练的方式,集聚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的优秀品质,如孝顺父母、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等。《弟子规》肯定人具有纯净纯善的本质,《三字经》被誉为“蒙学之冠”。如果说《弟子规》教我们规范行为,《三字经》则让我们了解历史人伦,两者相得益彰,都是我们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

但许多的《弟子规》和《三字经》的诵读教材采用的是“原文+注解+翻译”的结构,看起来面孔冷峻,读起来缺乏生趣。如何把国学经典唤醒、激活,让它有温度、有生命,使孩子们能趣读经典、活读经典呢?温州市在编写国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诵读教材时坚持“粗解意思,不精确解读”,摒弃了从内容到注解再到翻译这一过于严肃和单调的说教模式。《〈弟子规〉选读》设计了由“大声读”“看图学”“小故事”和“小叮咛”组成的结构体例,《〈三字经〉选读》精心设计了由“大声读”“看图学”“故事会”和“智者语”组成的结构体例。根据原文创设符合当今孩子生活的情境,并用图画和对话的形式呈现,不仅增添了国学的现代气息,而且使孩子们在愉悦的状态中接受了熏陶。

如《弟子规》中的“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一句,配上了对比图:一种是自吹自擂的人,人们不喜欢他;一种是真才实学的人,很受大家的欢迎。加上“人们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那些徒有虚名、自吹自擂的人”这样的叮咛来帮助孩子大体理解其中意思。在解读了相对完整的原文后插入与之匹配的故事,这些故事蕴含着深厚的道理,既是对原文的升华,又是对知识的拓展。力求体现——变道德灌输为轻松看图;变枯燥乏味的说教语言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古代故事;化严肃说理为以长辈或智者的口吻对孩子的叮咛。这样的诵读教材让孩子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接触国学经典。

其次,在诵读指导时,不必逐字逐词逐句去理解意思,不微言大义。如学习《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一句时,不要求学生精确理解字面的意思,而是采用看漫画读意思的形式:果果的妈妈叫果果买酱油,果果马上答应妈妈,并很快地买回来了,做到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果果想从高高的围墙上跳下来,豆豆抬脚去踢路边的垃圾桶,你会用哪一句来劝?——“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果果的爸爸爱吸烟,果果和颜悦色地劝他的爸爸,果果做到了《弟子规》中的哪一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样的指导,学生整体上懂得了意思,又觉得有趣和亲近。

再次,尽量让国学经典跟自己的生活建立联系。这也是一种理解。如《弟子规》的学习,当学生屡犯错误时,告诉他“德有伤,贻亲羞”“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个别学生不小心讲脏话时,劝他“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学生在家不听父母教导,要其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学生外出要求其做到“出必告,反必面”;对个别贫困生,可说“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对只爱听别人赞美,别人说自己缺点就生气的孩子,就教育他“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当个别孩子作业做得不工整时,作业本批上“字不敬,心先病”……这样也是一种生动的理解,是比解读字词意思更为有效的理解。

海德格尔在《时间与存在》一文开篇就说:一幅画,你看不懂,但驻足于画前凝视着。一首乐曲,听不明白,却让你久久聆听着。海森堡讲座现代物理学,很少有人听懂,听者也不忍离去。放弃直接理解的要求,展开思的可能性,超越语言之外,进入另一重思的境界,这是经典诵读所追求的。

二、构建经典意义,不恶搞全吞

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对待经典?有的教师让学生顶礼膜拜,有的教师让学生胡乱解读,甚至有不少家长把孩子读点国学经典(蒙书)当成一种炫耀,而不是成长的需要,从而导致一些不科学的诵读方法存在。更如,201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七岁的小姑娘王仙妮登台表演互动节目《猜百家姓》,她不是按顺序背诵,而是记住每一个姓氏排在第几位,但这又有什么价值呢?

毋庸置疑,有些国学经典的价值观在当时可能是合适的,但到了当今时代,就需要重新审视。温儒敏教授在谈到国学经典的解读时说,对经典的解构与颠覆如果作为一种特别的阐释或者再创作,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表现为对权威与传统的轻蔑、歪曲与亵渎,并和商业操作结盟,恶搞成风,就是一种文化病象。他提醒说:“我们接受经典,要有感情,还要有理性,对经典的某些不适合当今社会的部分,当然可以采取批判的眼光,但那也是同情的理解,我们主要是吸纳经典中那些体现人类智慧的部分。那种随意颠覆甚至恶搞经典的做法,根本就没有感情和理性。”

如《弟子规》和《三字经》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与我们当今社会相悖。所以,在诵读内容上,我们要保留励志、崇德、明史、为学等精华内容,舍弃或带有封建色彩、或与孩子们距离甚远的部分内容。诵读时,要指导孩子积极去构建国学经典的现代价值,既不要去歪曲,也不要去亵渎,更不要让孩子全吞。

如郭初阳老师在执教《弟子规 入则孝》一课时,引导学生与包括经典在内的文本进行平等对话。以“如果我是父母,我最希望孩子记住的六个字是……因为……”“如果我是父母,我最希望为孩子删去的六个字是……因为……”“或者,我愿意自己动手修改一下,把这六个字改成……”为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以现代读者的身份,与《弟子规》的作者平等对话,于是学生的阅读热情被点燃,思考的潜力被激发。

为此,王尚文先生认为,如《弟子规》中“孝”的做法,对当代孩子来说,不可也不必照单全收,相比较而言,爱是更高的层次,孝是单向的,尤其是它和“顺”特别是“忠”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不值得百分之百的肯定。“爱”是双向的,真诚是它的基本特质。与其强调子女孝顺父母,不如提倡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又如《弟子规》中的“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明显与当今社会的情况不符,只要我们见到长辈主动问好,就是尊重长辈,有礼貌。

对国学经典中的价值观,应该告诉学生哪些我们要做到,哪些内容和思想与当今社会相去甚远,不能照搬,告诉学生现在应该怎样做。学习时要让学生成为一个现代的读者、一个阅读的主体,在尊重原意的基础上进行现代解读。这就需要我们做好价值观的引领,既不能恶搞,也不能全吞。

三、增强诵读意味,不死记硬背

温儒敏教授说:“《古文观止》里边好多文章我都读过,有的还能背诵,当时也不见得有多深的理解,但那种对于古代文化的印象以及古文的语感也就积淀下来了,好的阅读习惯也逐步形成了,对我终身都大有好处。”国学经典要增强诵读的意味,就是要以诵读为主,以积累为主,让诵读声成为校园里最美妙的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将来还会不断地接触这些内容,今天趁着记忆的黄金年龄多积累一些,将来会有一种熟悉感、亲近感。

1.环境诵读。如乐清外国语学校以三个年段的语文教研组为基本单位,由各位语文教师结合自己和班级的特点选定各年级的经典诵读篇目,然后将这些篇目的内容制作成画面富有童趣、色彩典雅的古诗文板,涉及的经典古诗文有《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还有唐诗宋词等。教室的走廊成为会说话的文化墙,楼梯上挂有孔子画像,走廊上有巨幅的古诗文宣传板,学生公寓内布置与学生生活起居息息相关的经典诗句,餐厅廊柱上张贴经典诗句。整个校园成为了一座中华传统文化的学园,学生们每天都能看到这些经典诗文,随口都能读上几句。校园里总是回荡着稚嫩的诵读古诗文的声音。

2.课堂诵读。如苍南县龙港四小实践出了“活动式诵读”和“剧本化诵读”两种课型。

活动式诵读:课堂上运用各种有趣的激励措施以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比如让学生当老师教同学背,让老师与学生进行记忆比赛,运用“能者领背”“拍手快板”“接龙对歌”“男女对联”“小组接力”“攻打擂台”等有趣的形式,把诵读课当作有趣的游戏课。

剧本化诵读:在“强记博闻,粗放感悟”诵读理念的指引下,把诵读内容剧本化,优化课堂环节,寓教于乐。每节课的教学时间控制在35分钟左右,诵读的文本控制在300字以内,化整为零,几个重要环节都体现出重在积累和传授记诵方法。

3.活动诵读。如瑞安塘下镇鲍七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根据村小校情以形式的创新完善国学经典诵读。诵读:以读经典、背经典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日有所诵,大量积累;表演:以吟唱经典、演绎经典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感受、体验经典文化的魅力;讲故事:了解与诗文创作以及作者相关的故事,通过再创作改编成有丰富内容、语言生动的故事,开展讲故事活动;写作:在讲故事的基础上,仿照文包诗的形式进行写作,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进行改写、扩写;诗文绘画:根据诗文的内容和意境,进行创作性的诗配画;等等。再如,有学校每周晨会各班轮流进行诵读展示,一年一届“艺文节”中的“经典诗文个人秀”“经典诗文集体诵”“经典诗文全家读”等诵读比赛,不断激发师生的诵读热情。

4.节日诵读。还有的学校以节日为载体开展丰富的诵读活动。如“《论语》诵读之旅”主题诵读活动,每天诵读《论语》选段,然后通过课外阅读、影视作品的补充,比较全面地走进《论语》、亲近《论语》。主题诵读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论语学堂”诵读表演。

5.生活诵读。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语文学习增强诵读意味,如在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时,讲到人也要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才能克服依赖的心理,经受得起生活的考验,可以引用《弟子规》里的“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在教学《诚实与信任》时,引入《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

这些诵读活动,让学生通过诵读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丰富文学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诵读课不要太像语文课(从导入到初读研读到结课等,可以自由一些、活泼一些、非正式一些);诵读课不要让国学经典诵读背负太多的说教负担(学生不是来受教育的);诵读课不是理解了才开始诵读(不要讲解太多,不要深入分析,不要微言大义,不要太多地告诉与灌输,而是在诵读中理解);诵读课不要太多古人形式(如摇头晃脑,鞠躬,学古人的吟诵。了解一些即可,与时俱进,追求国学经典的现代诵读方式)。

第5篇:反诈宣传形式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 软环境 解读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010-03

一、引言

有位领导说过,我国入世后最担心的不是企业受到冲击,而是我们的管理者不懂世贸规则和不按规则办事,因此而受到制裁。在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中,尤其是人文状况较落后的地区,一些人即使是懂得规则,由于受利益驱动,在各种经济交往活动中,仍然存在着“雁过拔毛”“关门打狗”“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等形形的现象,被约定俗成的统称为软环境问题。软环境好,犹如梧桐树,可以引来金凤凰;软环境不好,即使是入世了,良禽仍然会择枝而栖。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技术全球化趋势,应加快构建和完善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我国沿海经济相对进入成熟期的时候,适时将多元经济、区域经济、开放经济引向更高的层次、更广的领域、更纵深的方向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应在改善对外开放硬环境的同时,注重一个地方的软环境建设,尤其应该把改善我国中西部、内陆城市、内陆地区等人文发展较闭塞、较落后地方的软环境建设摆到一个突出的位置。软环境究竟是什么,它包含那些外函内延,本文试图从它的形成、发展等方面进行探索、剖析、论述、研究。

二、软环境概念与内容

软环境一词不知缘起何时,但在近些年,各种报刊杂志已司空见惯,利用频率较高,已成为各级领导讲话、演说中的“辞眼”。曾几何时,当计算机甫刚兴起时,人们常说的“软件”一词,系指指挥计算机进行计算、判断、处理信息程序的系统或设备。而后又借指人们在从事生产、科研、经营等过程中的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将软件一词的含意,扩展、引伸到生存条件、发展情况这一更广阔的领域中,产生了“软环境”一词,这可能就是该词嬗生的过程吧。

自从软环境这个词诞生以来,它便成了一个“聚宝盆”,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建设,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发育程度,只要“拍”得响它,便会人流、物流、财流源源不断;同时,它又是一个“筐”,凡是一个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建设滞后,引不来凤凰、招不进财神,“筐”里就会满满荡荡。软环境一词的诞生确实给人们带来新型的、科学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方式,但它又很抽象。它不仅包括一个地方人的生存条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而且还几乎涵盖了一个地域人文世界的整体发展情况和水平,以至于人们在谈论起一个地方时,如果说硬环境(也即硬件)不好,可以投资改善,而若提及软环境不好,再腰缠万贯的大老板,也会摇头咋舌、避而远之。

可以想象,在一个烽烟四起的国度里,人们生存都受到威胁,更何谈建设、发展?在一个素质低下,道德沦丧的环境中,做一个正直的人都困难,如何能有高雅之士迁居生息?近而言之,在一个狭隘鄙吝、愚莽贪婪的人群中,再精明的巨商大贾也会被吞噬得尽光。于是,从古到今,人们对环境好坏,对人的影响极为重视。“昔孟母,择邻处”。为了给孩子学习、成长选择一个好的邻居,孟子母亲不惜多次搬家;后汉三国枭雄刘、关、张结义之初,先投董卓,后事袁绍,辗转反复无栖身之地,难怪关云长几次规劝兄长刘备“良禽择枝而栖、贤巨择主而事”“荆棘之丛非鸾凤所栖”。

近代因环境、条件恶劣,人文素质低下而招致事业失败、甚至种族退化,也不乏其例:茅盾笔下《子夜》中的主人公吴荪甫,作为旧上海民族资产阶段的代表,一度踌躇满志、雄心勃勃,曾是人财两旺、家大业大,但终因风刀霜剑、环境险恶、人心叵测、尔愚我诈,最后饮弹自戗。

改革开放30年中,国门敞开,禁锢消除,全世界都在睁大眼睛注视着,各国财团银主早已捷足先登,在中国的大都市里正做着一个个淘金美梦。虽然在外资、外商涌入之初也曾有过欺生排外的现象和事件发生,有识之士和管理层都曾呼吁过改善软环境问题,但毕竟很快能形成气候,因为这时的开放大都集中在中国投资环境、投资政策较宽松、人文素质较好的城市,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扩大和深入,各类市场竞争越来越趋激烈,外商的眼光不再仅仅停留在几个集中的大城市,开始向中国各省市纵深挺进。而在中国大地上,从省会到地市、从地市到区县乃至一个个乡镇村庄,也都涌动着一股股招商引资的躁动热潮,沿海沿江、侨乡边陲自不必说,甚至连没有任何地缘优势的几不沾的城镇,也在外引资金、内引客商,绞尽脑汁地竭力包装、推销着自己。

中国的躁动同时也引动了世界的躁动,那些手持巨额资金的中外客商,唯恐再错过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庞大市场的第二班列车,怀着急切的“高回报率”心情涌向中国的四面八方。然而,一笔笔“三资”原始本金犹如航播机播撒的一包包种子,虽然在同样的季节里播种,长势和收获却千差万别。原因很简单:一方也许是贫脊的土地,因人勤花早,“植物”即花繁叶茂;一方抑或是肥沃的良田,但人懒地荒、荆棘丛生,岂有丰硕之果?如果说自然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天优势,那么人为的后天环境可以使这个优势发扬光大,亦可以使它变得可怕。软环境不软这一社会现象,虽具有其普遍性,更有其特殊性,从中央到地方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抓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抓精神文明建设虽在一定程度上包括对软环境的治理,但在国人眼中,精神文明更侧重于解决我们本国人民内部自己的事情。抓综合治理又容易被一些人片面理解,从而借“治理”又行吃、拿、卡、要。所以治理软环境不软的问题成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苦的而又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问题。

三、软环境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新时期软环境从概念、内涵的理解,以及政府对软环境的建设都有了全新的发展。但除了正统的理解之外,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还存在历史情结、现实樊篱、本位主义等理解误区。

1.误区之一。历史情结。改革开放之初,当经历了漫长的闭关锁国历程的中国,刚刚开始迎来首批外国客人的时候,就在北京的大街上,围观的人群络绎不绝,以至于政府在各种涉外规定中和有关报刊宣传中,都一再重申:不准围观外宾。可是对于一个有着100多年被世界列强欺凌历史的民族,第一次以主人的身份请进来一批批历史上曾是列强国家并且欺负过中国人民的国外的外国人,那种复杂的心境,疑虑的眼神,形成一种隐隐说不出的不舒服感觉,而这种感觉恰恰是一个民族心态的折射。如果说这种心态仅仅是围观的一刹那产生的,那还可能随着一刹那又挥之而去,而恰恰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不仅挥之不去,有的而是要长期与之在自己的家园里进行合作、交往,即使是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但那种固有“心态”终会以各种形态表现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虽不能改写,现实也在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然而,这种变化究竟能使那种“心态”在多大程度上发生变化,那确实是个未知数。

实践证明,在很大一部分人心里有这样一种认识:过去这些列强国家扛着枪到中国来是为了掠夺,现在虽有本质区别,是带着钱到中国来,但决不是施舍,而是为了赚中国人的钱。这姑且说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民族情绪,而另一方面则不然,在不少人眼中对于其他一些国家或是从第三世界来的客商则又表现出一种“优越”感觉。不能客观看待自己的历史,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现在,正是一部分人走入思想误区的开始。

2.误区之二。现实樊篱。长期的闭关锁国,好像经历了现实漫长的夜晚,当人们蓦然睁开惺松的眼睛,看到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精彩,贫穷与富有,文明与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与反差。人们第一次感受到了“活着”与“生活”的不同。面对现实,人文不同的地区及各种文化层面的人显示了不同的发展走向。一种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从实际出发,抓住机遇,靠诚实劳动迎头想赶上;一种是虚心学习、引进资金、引进人才、密切合作,尽快壮大自我;而另一种则是靠投机取巧、宰客骗人、盼暴富、想“横财”,生出一桩桩离奇古怪、情节复杂的案例。正是这种案例的频频发生,给一个地方的投资软环境投下了一个个灰色的影子,人为的设置了形态各异的樊篱。剖析一个个案例背后,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心动式:西方社会学往往把心动式犯罪做为一种现象来研究,但是犯罪毕竟是违法范畴内的事情,而心动式的“敲竹杠”、宰客、“捉大头”,则掺杂着某种服务与被服务,消费与被消费,买与卖等关系,从形式上看,非偷、非盗、非抢,一时难于说得清楚是否违法。正因如此,使外来客人有口难辩,束手无奈,往往因为不愿意费口舌耽误时间,迁就了这种行为。如出租车不按计程器收费,小商贩随意抬高货价,服务部门临时抬高服务费等。这种事件的发生,没有规律可寻,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移,所以称之为心动式。

揩油式:此种方式就好比一棵结满青果的桃树,还未等桃子成熟,便你摘一个,我摘一个,等到桃子熟了时,早已七零八落、所剩无几。例如,一个外商企业,除交了国家、省里规定的税费外,再交地市、县区、部门、街道等五花八门的规费,再加上各种摊派,企业苦不堪言,真是收费不知招商苦,不被刮干也挤走。这种竭泽而渔、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剥夺了企业养肥育大的时机,更谈不上让企业休养生息,涵养税源,只能是恶性循环,贫摊、摊贫,收穷、穷收。

双账式:此种方式早已路人皆知,然而至今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该形式主要发生于中外合资企业,其主要“技巧”为:投资外方委托中方管理的年度财务结算报表,一本实账,一本虚账,内外有别,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让合作一方始终云山雾罩,不明就里,抑或还能均沾一些红利,感到效益不错。但这种雕虫小技,只能是纸中包火,雪里埋人,终究会祸起萧墙,引起口舌是非。

搅混式:此种方式是一种常规“高招”,一旦形成,便难寻破方。多出现于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由于合作注资一方不摸原企业深浅,不知盈亏实底,一旦拍合,时间不长,便陷入泥沼,不能自拔。用对方新注入的资金还老债务,将借债时间搞乱,以解燃眉之急,还称是经营不善,造成窘状。

脱壳式:此种方式虽能“大获全胜”,但实属不义之举。在中外合资企业中,由于中方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经营不善,甚至挥霍无度,中饱私囊,造成企业严重亏损,本应由其承担经济或法律责任,但往往这类人员都有一套自卫绝招,即神通广大,通天入地。外商合作方若一板一眼,追根寻源,情急之下,有关部门便会将其调离,另换新手,让你急无有对手,哭无人理睬,只好自认倒霉。

虚估式:无论是控股或是参股,这种方式都不会“吃亏”,即利用合资或合作评估资产的机会,妄评虚估,抬高股额。一俟结合,便始露马脚,引发争端。这种方式,虽属蓄意,但相对还算“温和”,况且对方也有轻信大意之处。

瞒报式:此种形式多起因于承包式的“大撒把”。外商也深知和中方合作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所以把经营大权合盘托出,每年只订一个回报数额。正是这种看似很聪明,实则很愚蠢的信任,助长了一些人的无信。第一年外商也许能得到仨瓜俩枣,一旦经营不善,因怕外商抽资,便开始瞒报利润。此招之所以能奏效的“诀窍”在于:经营者习惯于为双方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诸如:今年虽有盈利,双方都暂且忍一下不分红利,或是说扩大再生产,增加股额,上新项目云云。外商起初自然会轻信,因为隐约感到还有更大利润在诱惑。然而事不过三,当外商一旦了解实情,投资早已付诸东流。

架空式:由于权力的失衡,导致了利益的损失,于是投资者开始派人或找人,与之合作管理,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强龙岂压地头蛇?这样便演绎出三类结果:派来的人毕竟人生地疏,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占。况且经营行道,浅而无形,深而无度,即使你三头六臂,金睛火眼,亦是寡不敌众,最终亦被架空,落得个有职无权,有名无实,这是其一。就地取才,“卧底传中”以物降物,虽能坚守一阵,但必须是重金聘用,一但薪水不能日新月异,便有倒戈或“拉下水”危险,到终来则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是其二。加强兵力重点把守险关重隘。如把持董事长、财务科长、销售经理位子,但代价是股金必须压人一头。尽管如此,别忘了,对方还有总经理、财务副经理、销售副科长,以及全厂或全公司那些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芸芸众生。从表面看,权利似乎实现了制衡,但往往出人意料的是,制衡的力点不是朝着追求企业更大利润的方向运作,而是朝着相互啮噬的结果发展,最终打得一塌糊涂,以两败俱伤告终,其是第三种结果。

嫁债式:该方式是前述“搅混式”的最高形式,但二者前同后异。前者是在将对方新注入的股金还老债务,将借债时间搞乱,但企业(或公司)仍然还坚持经营,抑或还能扭亏为盈,而后者致人更惨,已知企业或公司无救,欠债累累,资不抵债,临时找一个顶债的“冤家”。如前所述,亦是先用对方新注入股金还一部分老债务,然后搞乱借债时间后,剩下的债务,双方均摊。致使投资者没有得到利润且不说,而且把本蚀进去后,还欠一屁股债。

赖皮式:综观各招,无论什么式,到了最后都以该招作为最后一种方式。然而赖皮式还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常见的有三种:其一,借钱时苦苦哀求,别人要钱时,狡辩耍滑,无钱还债且不说,有钱也不还债。能拖则拖,能赖则赖;其二,有合同不按条文,有协议视若废纸,决策武断,办事霸道,只顾自己,不想别人,只顾眼前,不想长远。其三,以许愿,吹大话,乱表态开始,一旦到了发生问题或较真的时候,便采取“抹、拖、躲”或死不认账的办法。

以上几种形式,远不能包容投资软环境中存在的形形的现象,但是,亦可窥视一斑。虽然这些事例不会在一个地方同时发生,但在当前这个信息社会中,一个地区就好比一个上市的企业,一旦发生几个不光彩的案例,立即便会影响到一个地方的整体形象,从而使可能呈“牛势”的投资指数,迅速走向“熊势”。

3.误区之三。本位主义。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迁徙史。人类不迁徙至今恐怕还站立不起来,而迁徙本身就包涵了人们从一个生存环境向另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寻觅的过程。而在这个不断寻觅的过程中,形成了人流、物流、财流的相互交融。更主要的是人们在迁徙寻觅的过程中,创造了环境,也改变了自我,这就是进化。纵观当今世界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即是一部移民史。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无不是在兼收并蓄中形成了自己新的文明。就拿我们国家新兴的深圳、珠海、海口等城市而言,正是由于人流的急剧形成,才创造了财富。而人流形成的先决条件即是生存环境的改善。如果说前者是一个民族建立在残杀、剥夺另一个民族生存自由的基础上的文明,那么后者则是人类能动地主宰了自己的行为的结果――相融、相容。中国有句古语叫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实践证明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人,谁能在容人、利人、养人、化人这个关键环节上站得高、看得远,就能获得长足的发展。与此相反的是另一种狭隘、排外、封闭、自是的本位主义和本土意识,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典型的有以下几种心态:

一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心态。这种心态的具体体现是自己干不了、干不好的事,掖着藏着不愿让别人干,似乎在等待时机,实际上恰恰是在丧失着发展的时机。据悉某个城市出租车多年管理不善,收费混乱,效益不佳且不成规模,一时又无财力购置那么多出租车,不可理解的是该市有关部门多次拒绝外地客商前来投资经营,理由是保护本地人利益,怕别人把钱挣去。结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该市依旧是那么几辆小破车挣扎在人群中吆喝。这看似保护了本地人的利益,失去的是这个城市千千万万个发展机遇;再如,外来客商不挣钱便罢,一见有点“油水”,有些人便心跳、眼红,或把别人挤出,或一哄而上,彷效雷同,或各种税费狂轰滥炸,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这种穷吃、吃穷的风气,实际是一种懒惰庸碌的陋习。

二是雁过拔毛留下买路钱心态。据悉某港口城市,锚地航道早已尽人皆知,可是航道里零星海水养殖屡禁不止。岂不知这是一张张“诱网”,一旦外籍货轮稍有瓜葛,便一哄而上群起围攻,索要赔偿钱。在一次围攻索赔中,一艘外藉货轮船长被索要20万人民币,无奈之下,该货轮船长向围攻者下跪求情。又如一些海滨城市,一边是海阔天空的美景,一边是垃圾满地、设施破烂的场面,整天看不到有人在打扫清理。然而,往来旅游者车未停稳,斜刺里便冲出两三个立眉冷目大汉,冷不丁还以为是遇上了劫持者,听口气似乎要打架,原来是要停车费。再看收费额度,令人咋舌。此时旅游者已申辩无用,只好就范,休闲兴致被此一扫而光。

以上几种社会现象一方面在利用着自然资源向社会讨索财富,一方面又在破坏、污染着自然资源;一方面有着天然的良好自然条件,一方面又由于人的狭隘、自私阻碍着发展;一方面有人在努力创造着条件引导人流、物流,一方面又有人在不断地制造劣迹,昭彰于社会。如此种种,犹如一抹阳光中穿插着几个歪歪斜斜的影子,形成一串串长长的误区。

参考文献:

1.李金算,林大坚.促进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健康发展.发展研究,2003(2)

2.赵亚杰.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应立足于创新和发展.行政与法,2002(8)

3.朱凤文.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探索队伍建设新思路.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10)

第6篇:反诈宣传形式范文

赤峰市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别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民俗文化是赤峰文化旅游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赤峰市旅游资源中最富魅力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但由于认识上的或其他的原因,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是没有建立一个明确的开发理念,对赤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开发内容和模式选择上思路单一,眼界不宽等,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赤峰市的民俗旅游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提出解决方案。

赤峰市旅游业发展到今天,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从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入手,发掘具有赤峰特色的、高品位的旅游项目,并以此塑造赤峰的人文形象,提升赤峰的旅游品位。但是如何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本文从目前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基本状况、赤峰市民俗旅游资源组成、赤峰市民俗旅游资源概况、赤峰市民俗旅游资源特色分析、赤峰市民俗旅游发展的基本状况、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赤峰民俗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有特色的赤峰民俗旅游产品系列开发设想、赤峰民俗旅游市场开拓构想等方面入手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人来共同关注赤峰市的民俗旅游开发。同时我们要在对赤峰自身民俗旅游资源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前提基础下,对赤峰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有效而又合理的开发。为赤峰的旅游添上亮丽的一笔,让更多的人了解赤峰。

[关键词] 民俗 民俗旅游 旅游开发 赤峰市

上个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时期,这时,有意识地将民俗与旅游结合在一起,研究民俗与旅游的关系,探讨民俗如何介入旅游活动并为旅游事业发挥效益,才真正成为民俗学与旅游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传承,引人入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世界民俗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近年来,我国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丰富而广阔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旅游。利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对推动我国旅游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赤峰地区,在开展民俗旅游方面比前些年有了很大的进展。

一、民俗旅游与民俗旅游发展概述

1.民俗与民俗旅游的内涵

民俗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由民间创造的,又为民间所通行和传习,为人们共同传承的物质文化生活,包括各种物质生产、饮食、居住、迁徙、岁时、婚丧礼仪以及工艺、农业、游艺等习俗。民俗也是“民间习俗”的简称,广泛的含义是:一个民族流行于民间的全部风俗习惯,具有世代相袭的传统文化现象。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99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1995年,刘印其学者提出“民俗旅游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如寻根祭祖、进山朝香、民间艺术表演、民俗展览、节庆活动、风味食品、旧式交通工具、住民房等,一句话,就是到民间去旅游,到民俗氛围里去切身体验。”[2](p.5-55) 这一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人们在理论上对民俗旅游的逐渐认知与重视。

2. 目前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基本状况

中国的民俗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刚刚推行开放政策,现代旅游业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直接产物首先从发展国际入境旅游开始起步。为吸引海外旅游者,当时开发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国内最著名的、品位和级别最高的名山大川和历史文化两个领域,民俗旅游的开发作为补充性产品还局限在比较狭窄的领域,无论是在开发的广度、还是在开发的深度方面,都没有展开。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国内旅游的兴起,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进入大发展时期,民俗旅游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直至今日。民俗旅游曾被认为具有投入少和取之不竭的优越性而成为近年来我国各地,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于是,民俗博物馆建起来了,民俗旅游村寨开放了,并移植、兴建了许多模拟的民俗风情园或民族文化村、民俗一条街等景点,还举办了各种各样名目的民俗节庆活动。所有这些确实在一定时期内给一些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应看到,许多打着民俗旅游招牌的旅游点或旅游活动项目其实展现给游客的并不全是真实的、健康的、丰富的民俗文化此类所谓的民俗旅游非但不能给各族人民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相反,正破坏着民俗文化,损害了民族形象,造成了极为有害的影响。

赤峰市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别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民俗文化是赤峰文化旅游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赤峰市旅游资源中最富魅力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但由于认识上的或其他的原因,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是没有建立一个明确的开发理念,对赤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开发内容和模式选择上思路单一,眼界不宽等,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赤峰市的民俗旅游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提出解决方案。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对赤峰的民俗旅游开发进行探讨,期望有益于赤峰的民俗旅游健康发展。

二、内蒙古赤峰市民俗旅游资源概述

赤峰市位于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与河北承德、辽宁朝阳接壤。 “赤峰”是蒙古语“乌兰哈达”的汉译,因城区东北部有一座赭红色山峰而得名。全市总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辖3区7旗2县,有蒙、汉、回、满等30个民族,总人口460万,其中蒙古族人口82万,是赤峰的主体少数民族。 赤峰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发现和命名最多的地区之一。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北方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均发源于赤峰。因此,赤峰市在国内外享有“中国北方文化之源”的美誉。有史文明以后,赤峰成为我国北方各少数民族活动的中心,具有浓郁的蒙古族风情,发展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赤峰市有美丽的草原风光。赤峰市有草原面积 4.7万平方公里,著名的草原有贡格尔草原、乌兰布统草原、巴林草原,统称为昭乌达草原。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赤峰发展民俗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赤峰发展前景广阔, 经济潜力巨大,是具有很大后发优势的地区, 是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前沿阵地。建国50年来,特别是党的以来,经过全市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以医药、食品、有色金属、能源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逐渐形成,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自治区东部的工业和农牧业基地。赤峰地处东北与华北经济区的结合部,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很容易接受北京、天津、沈阳等几个中心城市的辐射。

1.赤峰市民俗旅游资源概况

根据中国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的民俗学分类方法,赤峰的民俗旅游资源可分为经济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和游艺的民俗四大类:

(1)经济的民俗

生产习俗如游牧倒场、六畜饲养;围猎狩猎包括放鹰、设地箭、设陷井;特色捕鱼如兜网、旋网、叉鱼冬季“阿围”。

居住习俗如蒙古宫帐、古列延式的蒙古包群、典型的阿寅勒家居、各类毡包、“介”字房、“蔓子炕”、斜仁柱、木刻楞、土窑子、桦皮棚、奥伦仙人柱、马架子、草房。

特色饮食如奶食品、肉食品、酒文化。包括全羊宴、烤全羊、九九全羊宴、蒙古八珍、手扒肉、全羊汤、诈玛宴:野味菜肴、奶食品、“瓦特”饼、“托古列”、苏子馅饼、饮驯鹿奶;兽肉独特烹饪:包括阿斯根、阿素、吊烧、灌血清、老考太、粹腌肉、桦树汁。

(2)社会的民俗

信仰民俗包括萨满教各类祭祀仪式、傩文化、藏传佛教信仰自然、崇拜动物、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特色婚礼包括迎娶式、送亲式、逃婚式、互迎互送式等。

(3)信仰的民俗

包括那达慕、祭成吉思汗、兴畜节、打鬃节、狩猎节、马奶节、避暑节、吉祥节、米阔勒节、敖包会、奥米那楞大会。

(4)游艺的民俗

游戏竞技包括摔跤、赛马、射箭、赛骆驼、掷布鲁、踢乌兰红、鹿棋、布木格、蒙古象棋、马术、棒打兔、滑雪、颈力、放爬犁、踢毽、围鹿棋。民间歌舞包括阿尔丁道兀、布吉格、珠吉格、马头琴、火不思、头管、四胡、乌力格尔、好来宝等。

2. 赤峰市民俗旅游资源特色分析

赤峰市有浓郁的蒙古族风情。美丽神奇的昭乌达草原养育了热情豪爽的 “ 马背上的民族 ”―― 蒙古族,他们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待人接物的礼仪、祭祀神灵与礼拜祖先的程序,蒙古族婚礼、蒙古族服装服饰、民族歌舞、各种节庆活动和蒙古族饮食等民族文化所包容的内涵, 充分展示出蒙古民族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

赤峰民俗文化的精髓是草原游牧文化。蒙古族文化则是其典型代表,由于历史、地域特点的差异及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蒙古族文化又表现出多元特质和地域性差异,其中赤峰地区的蒙古族民俗文化主要是以巴林蒙古族为代表的。

(1)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独具特色

民族服饰格式各异,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旧时牧区蒙古族男人多穿长袍,清代后,官宦知识家庭妇女多穿"旗袍",普通劳动妇女亦穿长衫,但不紧腰开歧;中老年妇女长衫蓝白色居多,宽松肥大,男女长衫都束腰。腰带多为丝绸或成幅红绿幅布。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以肉食品、奶食品为主。蒙古族游牧,骑马是蒙古民族一大特色。牧区迄今10~60岁不论男女外出、串亲、放牧都骑马。牧民另一行具是勒勒车,走敖特尔(牧场)、搬家、拉水、拉运东西均用勒勒车。

(2)待人接物的礼仪丰富多样

巴林蒙古族的主要礼俗为见面礼、祝寿礼、过本年、贺满月、过生日等。

见面礼:对见面礼,巴林蒙古族最为讲究。父母在,晚辈不可与长辈对面而坐,吃不同席,更不可与长辈同桌饮酒和抽烟。站坐须在其自己位置上,在长辈讲话时不许乱插话。外出回来先到祖辈、父辈面前请安问好。

祝寿:巴林蒙古族老年人从60岁开始祝寿,以后逢十便祝寿,但父母在世,儿孙辈即使60岁以上也不为自己贺寿。一般过95岁就不计年龄。寿礼一般是牛、绵羊或皮、棉长袍、靴子、烟荷包、银钱等。

过本年:只老人过。届时,乡亲、朋友、亲戚齐聚,为其举行贺寿仪式。客人带酒和哈达及其他祝寿礼品,先满酒、献哈达、赠礼品,后由主家招待客人。满酒时一般满四、六、八碗,蒙语称“朱来”。祝寿完毕,主家赠给客人烟荷包、毛巾等。

贺满月:巴林蒙古族孩子满月时邀请邻居、亲朋为其庆贺。为使孩子长命百岁,要做“长寿面”食用。这天以奶食招待客人。

过生日:其礼节大体与给孩子贺满月相同。届时要给孩子剃发,戴帽子。宴席开始后,大人代孩子给每个前来祝贺者满酒叩头。

(3)信仰禁忌奇特神秘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所以,进入蒙古包后,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 烤湿靴子和鞋;不得跨越火炉或脚蹬火炉;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得用刀子挑 火或将刀子插入火中;不得用刀子从锅中扎取肉食。

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在河流中洗手和沐浴,也不许洗妇女的脏衣服或将不干 净的东西投入河中。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者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 埋在东侧,相当于挂出了“闲人免进”的牌子,以示患者不待客。

产忌:蒙古族妇女生孩子后,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个明显的标志,生男孩挂弓箭,生女孩挂红布条,客人见此止步。

(4)节庆多彩、民间演艺精湛

蒙古族除过春节(受汉族影响)外,还过“兴畜节”,蒙语“玛力新鲁勒乎”。无固定日期,正月至清明间择日举行。千盏灯节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这是为纪念燃灯佛诞辰和宗喀巴圆寂日,蒙古民族最注重的锅撑子节,农历腊月二十三为祭日。

每年农历5月13日举行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那达慕,蒙古族语意为娱乐游艺,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那达慕盛会传统的项目为男儿三艺比赛,即博克(摔跤)、赛马、射箭。 充分展示灿烂的马背民族文化。 蒙古族素有“马背民族”之称,赛马是蒙古族传统娱乐项目。射箭是蒙古族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蒙古族一向以高超的善射技艺而著称。蒙古族的射箭比赛分骑射和静射。博克是蒙古族最喜好的体育娱乐活动。蒙古族的博克(摔跤)起初具有很大的军事体育性质,主要用以锻炼力量、体魄和技巧。而现在的博克主要成为蒙古族男子比力量、技巧与本事的体育娱乐活动。

三、 赤峰市民俗旅游发展分析

1.赤峰市民俗旅游发展的基本状况

赤峰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民族风情浓郁,蒙古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民族服饰,特色鲜明的婚礼习俗,草原那达慕、祭敖包等活动充分展示出蒙古民族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已开发的喀喇沁蒙古族亲王府、白音敖包度假村、乌兰布统草原综合旅游区、巴林蒙古部落、翁根山旅游区、沙布台苏木查布湖旅游区、巴彦塔拉草原旅游区、格根好特民族乐园、贡格尔草原蒙古部落等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景区。其中,喀喇沁旗依托于丰富的旅游资源,凭借蒙古族亲王府国家AAAA级景区这一优势,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增强为游客服务意识,从而使吸引了大批的游客。今年旅游总收入达到715.53万元与去年同比增长101.12%;接待国内外游客21818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7.98% ,各项旅游指标再上新台阶,创历史新高。下表旅游者的年际变化和旅游收入变化揭示了赤峰市旅游市场的规模和变化趋势:

从表中可见,赤峰近几年来旅游人数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特别是2004年随着克旗阿斯哈图石林旅游区、喀旗王府旅游区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区;克旗紫蒙山庄晋升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赤峰市进入中国特色城市200强行列之后,赤峰的旅游业更是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时期。

2. 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赤峰近几年的旅游业发展迅猛,但赤峰旅游业起步晚,旅游市场规模小,一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都还没有引进来,致使赤峰的旅游开发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民俗旅游开发中的问题更要引起人们的观注,通过本人两个月的在景区实习和大量资料的查阅,确实发现了赤峰民俗旅游开发当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1)民俗旅游资源整体水平不高,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赤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没能很好的体现蒙古族文化的精髓。蒙古族文化的精神和灵魂是孕育在日常生活之中的,但在各个景区景点却普遍缺少展示蒙古族日常生活的内容,个别的访问牧户活动,也严重商业化和形式化,特别是各景区景点的民族风情展示和民族歌舞表演更带有浓重的商业色彩,只重“形”似而忽略“神”似,只重形式而忽略内涵。

(2)民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大多没有开发

赤峰市的民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大多没有开发,少数已开发的景点也仅限于现有资源的简单利用,文化含量和空间容量不足,缺乏应有的旅游容量。赤峰历史文化资源相当丰富,除一部分不可利用的资源外,仍有相当的部分是可以开发利用的。但目前却基本没有开发,只对少部分资源进行了简单利用,规模小而缺乏应有的文化内涵。如巴林塔拉草原旅游区、贡格尔草原蒙古部落度假村等景区由于没有进行深度开发,本来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开发出更多的有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可是事实上却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愿投入成本而放弃了对景区的深层次的开发,只局限在表面。像巴林蒙古部落这一景区,进入景区只能看见几个蒙古包,一片草原和几匹马,在景区里根本就感觉不到蒙古族那种豪放洒脱、驰骋草原的那种气概,纯粹是商业化的景区,所以无论是在旅游容量上,还是在文化涵量上,都明显不足,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3)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歪曲原生文化的倾向,甚至掺杂了某些虚假的成分

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歪曲原生文化的倾向,甚至掺杂了某些虚假的成分。有的景点在表现民族文化时,由于对民族文化理解不深,出现了歪曲的倾向,或往原始靠,挖掘了一些不成熟的东西,甚至是一些已经抛弃了的习俗;或往繁华靠,挖掘了一些不属于该民族的文化,从而淡化了民族特点,掩盖了民族文化的实质。在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中,不尊重历史事实,捕风捉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从而使一些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缺乏事实根据,导致文化阐释不准确,甚至严重失实。

(4)大部分景区景点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单一,雷同现象明显

赤峰大部分景区景点的民俗文化旅游基本上都是以被程式化了的蒙古族民俗为主,内容和形式上单一而又雷同。有人戏称内蒙古的民俗旅游是一片草原,一座蒙古包;一条哈达,一碗酒;一首民歌,一块肉;一匹马,外加一堆石头(敖包)。大部分景区景点千人一面,从形式到内容基本相同,给游人的印象是蒙古族民俗文化仅此而已,再无开发的余地,不仅游兴大减,而且对这里也失去了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5)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中缺乏民间性和可参与性

民俗文化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然形成和历史传承的一种文化,是民众生活的体验,它的突出特点是淳朴性和乡土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论是内容还是格调、造型、色彩等,都应按照民俗原生态来展示,以凸现出民俗的民间风格和地方或民族特色,从而给旅游者以亲切、真实、淳朴、乡土的心理感受,否则就成了所谓的“伪民俗”。而赤峰许多景区景点的民俗文化开发正是缺少了这种应有的民间性,所有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几乎都是程式化和形式化的表演项目,演者自演,观者自观,不仅给人以某种失真的感觉,而且还很难使游客参与其中,从而减弱了产品的吸引力。

(6)从业人员整体水平不高,对民俗文化和传统缺乏应有的理解

大多数旅游景点的从业人员缺乏起码的历史文化知识,对民俗文化和传统所知甚少,有些甚至根本没有什么了解,所以对旅游景点所体现的民俗文化内涵很难把握,曲解和歪曲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赤峰市民俗旅游开发设想

1. 赤峰民俗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1)保持本色,注重个性

民俗是民族文化构成的一个要素,是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的。这些特殊的历史和风俗习惯被赋予了强烈的感情。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之一就是“求异、求奇”,所以历史氛围越重,文化差别越大,生活气息越足,就越能吸引旅游者来亲身体验异质文化模式带来的奇特感受,能够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得到无穷的乐趣。

所以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就是真实生活中的特色,个性的塑造与展示,取自生活,追求自然、朴实无华的生活内容蕴藏着无限的民俗情趣和文化内涵,更易让游客理解和接受,得到悦目悦神的体验。

民俗旅游的发展就是弘扬民族文化的过程,但“弘扬”是有个合理的度的,“过”和“不及”都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尤其要杜绝对民风民情的亵渎和歪曲,使得民俗文化失真庸俗。这些都不利于民俗旅游的发展和弘扬光大。

(2)要开发的产品必须具有旅游价值

一些具有重大考古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一定具有重大的旅游价值。不能用学术价值来衡量或代替旅游价值。有些重大学术价值的历史遗迹,可以开发成为专项旅游产品,但却很难开发成大众旅游产品。开发时必须审慎对待。

(3)产品开发注重知识性、审美性、独特性和可参与性相结合

开发历史文化产品必须尊重历史事实,要有历史根据,不能捕风捉影或凭空杜撰,必须能给游客提供正确的知识。开发民俗文化要符合现代审美观念,重视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的挖掘,坚持文化性、民间性和参与性原则,不能一味求“俗”求“异”。在表现手法上要现代,特别是要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制造氛围,调动起游人参与的兴趣,让游客产生真实感和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还要引导游人用现代审美观审视蒙古族民俗与历史文化,让现代人在今天仍能感受到蒙古族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

(4)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有机地结合起来

赤峰地区分布着大量的草原牧场和森林,它们的生态状况直接影响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中国华北、东北的气候。所以保持这里的生态平衡,意义深远。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保护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环保工作应提上日程,要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不能只重开发不注意保护。

(5)各区和旗县紧密结合,注重精品开发

赤峰市下辖七旗二县三区,各旗县都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赤峰市民俗旅游具有大分散,小集点。从全市看,旅游资源分布比较分散,但从局部看,却又很集中,形成了北、中、西三个空间组合体,也就是三个资源区,这样各区要注重协调,避免开发的重复性,紧密联系构建精品景区。

(6)重点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赤峰市民族众多,但最具有特色的和最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还是蒙古族民俗,在内容的选择上,应重点开发巴林蒙古族的民风民俗习惯和蒙古贵族的习俗:如巴林蒙古族的经济民俗(如牧业习俗,狩猎习俗、居住习俗、服饰餐饮习俗等)、社会民俗(如婚俗、岁时节庆、人际交往习俗等)、信仰民俗(如宗教文化、禁忌买习俗等)、游艺民俗(如口承语言、民间歌舞,游戏竞技民俗)等;蒙古贵族的生活习俗也是赤峰民俗旅游的一大特色,应重点突出这一特色民俗。如欣赏王府雅乐,迎宾礼仪、生活习俗,观看王府婚庆典礼、公主下嫁仪式、清代服饰表演等活动。

(7)合理规划,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每一个旅游地的规模及接待总量上有一个合理化的控制。在接待设施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优化筹资、投资方向与投资结构,积极利用国外资金、外地资金、本地私人资金和其他社会闲散资金、从交通、通讯、供电、供水、景点建设等方面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及文化品位。

(8)重视对景区景点的大力宣传

全面设计主题形象,利用快捷、有效的宣传媒体,呈现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宣传口号,配以声文并茂的逼真图像,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的同时,使更多的人来了解这里神秘而又传奇的民族文化和风情民俗。满意的旅游过程必将提高旅游地的形象,间接的口碑将就会使宣传工作向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

(9)加强综合治理,健全管理制度

首先,要完善健全各种法规条例。地方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经营单位要积极协调、沟通,避免条块分割的弊端导致的有利大家争,有问题互相推的严肃和法律性的管理经营现象。

其次,要保证旅游人力资源的供给,在数量上、结构上、素质上基本适应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或适度超前,制定合理的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再次,各部门的人员设置要合理。例如:在必要的景区要设置保安,根据旅游部门制定的约束和管理条例,保安应在旅游的全过程跟随游客在旅游地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有效地维护区景内的正常秩序。

(10)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民俗旅游是以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源而展开的旅游活动,开发民俗旅游无疑是对各民族、各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利用,但如果利用不得当,必然会对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因此,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必须加以保护,保护不是冻结,不是封闭式的与世隔绝、与时代隔绝,采取封闭式,隔离式的保护,是完全忽视本民族、本地区人民渴望走向富裕、走向现代化的需求和愿望,本质上是禁止了民族文化的进步。我们应该充分尊重本民族继承发展自己文化传统的愿望,让各民族自己决定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传习、发展的道路,即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时,要保护其原始形态不受破坏,体现它的“原汁原味”。在具体开发中,应时刻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他们的后代依旧世代过老祖宗的日子,但我们可以把他们的文化通过记述等形式保留下来,作为一代历史见证。年轻一代的摩梭人可以通过被保留下来的文化特质,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蕴含于其中的文化意义。在这一点上,摩梭文化旅游开发方式值得我们借鉴[3]。

2. 有特色的赤峰民俗旅游产品系列开发设想

(1)草原马术民俗旅游系列产品

“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是人们对蒙古族草原的美好印象,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而赤峰市又是有大片的草原,精心策划,开发出以骏马文化为代表的民俗精品,例如可开发赛马、跑马、骑马、套马、马车、马术、马战表演等系列产品,充分反映辽阔大草原骑马民族英勇豪放的特质。如开发的好,这将成为赤峰民俗旅游的一大亮点和卖点。

(2)草原民居美食民俗旅游系列产品

作为蒙古族主要居住形式的蒙古包,可以说是蒙古族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它是一种民族和民族艺术象征,作为一种民俗的产物,它有其不可替代的魅力。蒙古族独特的饮食习惯如手把肉、马奶酒和各种香飘袭人的奶食品,以及他们那古老而美丽的饮食茶酒具,都有着浓郁的民族色彩,都是蒙古族独特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蒙古包,开展走入“浩特(自然村)”活动,“住牧民家,吃牧家饭,干牧家活,享牧家乐”。

(3)草原节庆民俗旅游系列产品

蒙古族民间习俗中,祭敖包是最隆重的祭祀活动。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盛会,它起源于一年一度的祭敖包聚会,那达慕最初项目只有蒙古族传统的三项竞技活动:赛马、摔跤、射箭。充分挖掘那达慕的内涵,塑造那达慕品牌,不仅会增强赤峰草原旅游的魅力,而且还会促进商贸流通、物资交流、经济洽谈等活动。

(4)草原婚庆民俗旅游系列产品

以丰富有趣的蒙古族婚俗,开发草原婚庆旅游产品。比如,开发草原新婚游,以蓝天白云,辽阔草原为背景,配以浪漫的民族歌舞,广泛吸引海内外游客,提升赤峰旅游的知名度。

3. 赤峰民俗旅游市场开拓思路

(1)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做好区域协作

①毗邻京津

赤峰市毗邻京津,市区距我国最大的旅游中心城市―北京仅448公里,正处于北京的旅游辐射圈之内,是北京旅游旺季分流的理想旅游地。本区与北京有铁路、公路、航空联系,旅游通达条件较好,开发二者之间的区域旅游,条件十分便利。据悉,赴赤峰观光旅游的有一大部分是经北京方面来的。因此,临近京津,是本区旅游区位的最大优势,要充分利用这种地区优势发展我们的民俗旅游。

②近邻承德、秦皇岛

赤峰距承德旅游区160公里,距秦皇岛旅游区200公里。承德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避暑山庄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承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宏伟完整的皇家行宫建筑群。秦皇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港城市,旅游胜地很多。这两区游人不断,可充分利用赤峰地区与之有利的旅游空间联系,发展区域旅游,以发挥他们在旅游开发上的互补增强效应,从而形成一条海滨风光、皇家园林、草原民情、蒙古贵族生活习俗旅游、北方文化的旅游线路。充分发挥承德、秦皇岛的窗口作用,把赤峰的旅游形象树立起来,提高在国内外的旅游声望。

③接邻东北辽宁

赤峰市东部邻接辽宁省,一段时间曾属辽宁管辖,经济、文化交往密切,有着和谐的地缘关系。它位于东北林海雪原旅游资源区和内蒙古草原风情旅游资源区的结合部上,可充分利用地缘关系发展互补旅游,随着赤峰与大连、沈阳、锦州乃至长春的频繁接触,必将为跨区域性的旅游创造条件。

④区内与通辽和锡林郭勒盟为邻

赤峰地区在自治区内与通辽市和锡林郭勒盟为邻,可以充分调动三者之间地缘相近优势,发展一体旅游。这三区结合,以大兴安岭森林、科尔沁沙地景观、锡林郭勒草原风情为主,兼有赤峰特有的民俗旅游等众多的旅游产品,必将是一个旅游的切入点。

(2)发挥资源群体优势,组建全市拳头产品

赤峰地区民俗旅游资源虽特色多,层次多,但大部分为小型拳头产品,规模不大,对广大潜在的旅游者缺乏吸引力。充分认识和利用已开放景区的小型拳头景观,加强合作开发,提高整体形象。抓住资源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利用林东与克旗、喀旗与宁城及赤峰周边的团块优势,推出组合产品以吸引旅游者。本人认为应该是加强喀旗蒙古族亲王府的开发与管理,推出特色民俗旅游项目来构建赤峰市最精华的民俗旅游产品。使赤峰市的民俗旅游得到大力发展。

五、结论与前景展望

俗语有云:“越是民俗的,就越是世界的”。赤峰的民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在我国是少有的,只要好好开发利用,必定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成为赤峰旅游发展的又一亮点。另一方面,民俗旅游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旅游开发项目。只要合理开发利用从实际出发,利用本身所特有的优势如:建筑、服饰、风味食品、民族歌舞,只要稍加整理、修饰就能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风情就可以招揽游客。而且通过旅游,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的经济特别是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帮助这些地区摘掉贫困的帽子,一定程度上达到旅游扶贫的目的。2005年,内蒙古赤峰市旅游行业以巩固提高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果为动力,全面提高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全市旅游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赤峰草原水草丰美,风景如画,畜群如云。赤峰地区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富有传奇的魅力,与草原景观相融合,更具浓郁的民族特色、地域色彩。蒙古族文化是本区旅游资源的灵魂。突出蒙古族文化特色,挖掘其深层内涵,充实旅游内容,是赤峰民俗旅游开发利用的主题。赤峰市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蕴涵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大力开发民俗旅游精品,塑造民俗旅游品牌,对于拉动赤峰旅游业的发展,全面提升赤峰旅游业的水平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赤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周尚意:中国民俗旅游[Z].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出版公司

[2]陶立潘:民俗学概论[M].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6

[3]袁 利:从克林顿西安入城式想到的[J].民俗学研究. 1999,(4)

[4]马晓京: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J].民俗学研究.1999.(4)

[5]郭 颖:试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旅游学刊.2001,(3)

[6]吴忠军:民俗学的几个问题[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1999,3

[7]色 音 乌 云:内蒙草原的民俗与旅游[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8]王 迅:蒙古族风俗志[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9]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

[10]叶 涛:关于民俗旅游的思考[J].东岳论丛,2003

[11]徐世明:昭乌达风情[M].中国文史出版社:北京, 1991

[12]内蒙古资源大辞典[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13]周尚意 范丽娜:中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浅探[J].国土经济.2001, (2)

[14]郭玉坤:民俗旅游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4)

[15]董莉莉 杨文棋: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