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德意识的构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砌体结构》课程;试题库系统;教考分离;高等院校
1.《砌体结构》试题库的建设
《砌体结构》试题库的建设采用了本校研发的通用试题库系统,该系统能够满足标准化考试的需要,可以根据用户提供的出题要求同时获得一套或几套拥有近似水平和内容的试卷,出卷方式方便灵活,可支持各种打印机。并且该系统可以管理多个科目的题库,能够对声音、图片、公式、文字等多种形式的试题进行修改和录入【1】。该试题库编辑试卷分为半人工和全自动组题两种方式,半人工组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入库试题,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题型和难度系数制定组题范围,再由电脑随机抽题,而全自动组题则完全是由电脑随机组合产生试卷的,题库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由入库试题的质量决定的,
1.1入库试题“质”的控制,充分考虑试题的典型性、代表性、适用性和广泛性
1.1.1题源的质量保证
《砌体结构》试题的收集要配备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以高等工科基础课砌体结构教材编写会议谈论的编写大纲为蓝本,组织审题小组对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命题人员所拟好的试题进行审核,排除概念性和逻辑性错误。
1.1.2试题评价指标的科学确定
题库质量的关键在于试题的难度指标,具有较好“区分度”的试题难度一定是适当的,在确定试题难度指标时,要先测算存留的部分试卷中的试题难度,得到各个类型试题的难度值,并将其作为参照标准。然后再根据解题所需的技巧和推理的步骤、学生心理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问题情境表征的专业化程度、试题的灵活程度、知识点出现的频繁程度、试题所涵盖的知识点的多少及其综合程度、试题所考核的认知能力层次等诸多影响或决定试题难度的主要因素【2】,将这些试题与新选试题进行比对以综合判断试题的难度。还要根据难度的构成要素,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试题的难度进行经验性的评估。在试题库建成之后,还需要根据学生们对试题的反应进行再分析,以进一步调整指标参数值。
1.2入库试题“量”的保证
入库试题的“量”同样也非常关键,如果“量”不够的话就会造成系统无题可选的问题。《砌体结构》试题库收集选编了大约1000道试题,这些试题包括了计算题、证明分析题、绘图题、判断题、填空题、多项选择题和单项选择题等题型,题型多样,难度层次丰富,试题数量充足。在加大题量的同时,还需要依据试题各种指标值的不同,对试题数量进行合理有机的配备【3】。需要注意四点,第一,试题的各项指标值应有内在的联系,如要使每一道题的答题时间、难度系数和分值相对应,以便控制答题时间和试卷的难度。第二,为使分值要求乃至卷面总分值能够顺利匹配,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小分值的试题。第三,适当扩大同样指标试题的可选度,针对不同的试题指标值配备一定数量的试题。第四,试题库中的试题要对重点部门有所侧重,但也要对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涵盖。
2.《砌体结构》试题库的应用
《砌体结构》试题库于2014年――2015年第1学期,在2013级土木工程、结构工程专业4个本科班期末考试中应用,考试内容分为实验(20分)和理论考试(80分)两部分,其中理论考试采用试题库形式,卷面分数文(80分),题型包括计算题、判断题、填空题、单向选择题四类,考试时间规定为120分钟,48分及格。
命题质量的好坏,试题库是否合理科学,教学效果究竟怎么样,在使用试题库后,要对试卷质量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相较于与人工分析,计算机的使用可以自动调出保存在试卷和辅助阅卷后的学生成绩,会让试题分析既快速又准确【4】。针对 2014――2015(1)学期《砌体结构》期末考试情况分析如下:
(1)考试成绩分布的统计分析
参加考试的学生一共有111人,平均分为58.7,已达到中等水平,最高分为79。其中不及格占25%、及格占11%、中等占34%、良好占22%、优秀占8%,图1 中显示考试成绩分布呈正态分布,测试效果符合自然分布规律,所以,可以认定试题质量良好,试卷编制成功。
(2)考试难度、区分度分析
一般情况下,难度在0.7以上为难题,在0.3-0.7的为中等题,在0.3以下的为容易题,难度越接近0.5,其区分度就越高。从表1中可以看出,整份试卷及各类题型的难度都接近0.6.区分度指数也接近0.6,表明这些试题难度适中,区分度好,是经过一定比例组配的,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使不同学习程度的学习在考试中都能有所收获。
(3)考试信度分析
考试信度表示对学生在不同时间考核同一套考试试题所得结果的一直程度,代表试题的可靠性程度。只有消除了主观因素、评分客观单一且试卷覆盖面广,题量大才能有效保证信度。信度最低值为0,最高值为1,数值越高,表示考试结果越可靠。经计算,本入库试题的信度为0.878,控制在0.9左右,符合一般标准化考试的要求。
3.《砌体结构》试题库的运行效果
经研究实践效果良好,《砌体结构》试题库发挥了题库应有的稳定一致、可预控、高质量、高度高密、灵活高效等方面的优越性,能够公正客观的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对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1)安全性、灵活性。对不同的使用者,分别赋予了不同的权限,在不同层面上对题库进行组卷、抽题、增删、查询、修改、使用等操作。便于任课老师平时的教学和测验,便于教学管理部们实现对学科教学质量的监控和检测。(2)实用性、科学性。在试卷的难度上低中高难度的试题可以随意搭配,能够满足学生自测、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单元测试等各种内容层次的需要。(3)通用性、智能性。该系统采用新技术,统筹规划,是基于校园网的开放性题库【5】。(4)开放性,可扩充性。学科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变化都要求试题库要随之不断补充和更新,淘汰质量差的试题,该题库能够弥补其他系统更新不及时的问题。
小结:
题库的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关键的重要作用,需要高校积极投入足够的人力和财力,不断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试题库的建立工作。
参考文献:
[1] 史保怀,魏裕博,王金柱,贺继康. 高等学校学科试题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5(04) 第42-44页
[2] 黄国良,钱林晓. 对高校试题库系统软件设计中若干细节问题的研究――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试题库建设为例[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2) 第27-28页
[3] 黄国良,钱林晓. 浅谈试题库系统建设之基本思路――以桂林旅专试题库建设为例[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4) 第38-39页
关键词: 共同体;成长;差异性;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5-0082-05
一、 差异性成长共同体的基本涵义
美国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指出:那些在教育系统中本身就是以科研为中心的最高层次从事教学的人,应该通过使学生参与科研来训练他们从事科研\[2\]。例如,研究生对导师指定的科研问题或者他们自己提出的科研问题寻找答案时,他们就成为科研工作者,导师和研究生就成为同事,在共同寻求真理的过程中携起手来,构建一种成长共同体。
“共同体”是指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和社会内聚性基础上组织起来的群体,参与者通常具有共同的成员身份和情感纽带,在共同体内部可以实现自己的需要并通过发挥自己的影响来获得自我实现,也就是说具有强烈的共同体意识\[3\]。“共同体意识”包括:成员身份、影响力、需要的接纳与实现以及共享的情感纽带。某人把他自身置于他人地位的能力使他具有作为共同体一员的特征;从政治的观点说,是他的公民身份;从任何其他的观点看,是他的作为共同体一员的成员资格\[4\]。“共同体意识”即一种关怀意识,对于彼此都共担责任、相互尊重。共同体意识是将导师与研究生以特殊的方式,更广泛地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成长共同体更加强调导师与研究生共同的转变与成长,其中包括合作的形式,而这种形式也应有利于促进每个人实现自我的发展。导师认为教育是在社会性的学习共同体中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智力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成熟,是与教学和课堂经验直接相关的学生成长的两个方面。他们可以用来说明作为学习者的成长与其他方面的成长同时发生,所有领域的成长都会有交叉并且互相促进、相互影响。”\[5\]
“后现代主义的共同体的概念不是一个有机的概念,而是以差异为基础的概念,其意思是通过他人的认可来理解自我,因而自我本身是不完善的。”\[6\]在这种差异性的成长共同体中,成功的反思型导师既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对研究生学习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有长远意义的道德后果。作为负责的教育工作者,他们要思索自己的教育决策对学生将来成为科学家和家长将产生何种深远影响;也包括分担忧愁,共同努力,共同面对挫折,分享真知灼见和创新之举,实现差异性和共性的互补。这些导师积极主动地谋求专业发展,因为他们坚信自己能使研究生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个人的无阻碍的生长,依赖于多与他人接触,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间,应该出于自由的合作,而不是强制的服务。当权威的信仰存在时,自由合作就同不平等及屈服并存。但现在所需要的是平等和相互的自由”\[7\]。因此,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要把培养学生看得至少和自己的生存一样重要,构建一个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和共同成长的师生团队。
二、 差异性成长共同体的理念诉求
共同体并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而是一种真实的感知。“它们是自主性与多元性赖以发挥作用的环境或场所;特别是,我们每个人通过寻求各种机会来行使自己的自主性,并做出自己的生活抉择,这一切都发生在共同体或社会之中。”\[8\]差异性成长共同体是群体知识与智慧共享与衍生的关系场所,它的理念诉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共同的转变
亨利?伯格森曾断言:“生存,意味着要迎接变化;变化,意味着走向成熟;而走向成熟,则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改变自己。”\[9\]104重视个人的转变、个人的成长以及能够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对于一个人维持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转变的历程不只限于智力层面,它同时还涉及精神及心灵层面。师生必须要有这种能力,要尽己所能去思考、去发现生活中的那些可能性,将那些潜在的能力开发出来,以推动彼此的改变,将生命的旅程看作是自我成长、自我更新和不断实现自我发展的一种良好机遇。对个人的生活来说,转变和变化可能会极具震撼力和挑战性。而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转变和变化又可以成为灵感、激励、内在动力和燃起未来之希望的一种源泉。
导师和研究生无论是转变还是改变,都意味着要担当起自己的职责,要以某种方式来影响转变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转变过程可能会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也可能会是一个被施以人为引导的过程。变化涉及三方面的因素:“其一,对自己不满,或是感到空虚即萌生了新的需要;其二,下决心要去改变,以填补空虚和满足新的需要;其三,清醒而理性地去面对这种成长与改变的过程。”\[9\]105导师与研究生在差异性成长共同体中要面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在互相影响中变化,这种变化最终将促进彼此的成长。
(二) 尊敬的精神
关键词:销售工程师;医疗器械营销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模块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1-0093-03
一、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增长与医疗器械销售精英的短缺现状
科技部在2012年印发《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预期“十二五”期间拉动新增医疗器械产值2000亿元,形成8-10家产值超过50亿元的大型医疗器械产业集团;有效满足基层医疗和常规诊疗需求。而在产业目标方面,《规划》将重点支持10-15家大型医疗器械企业集团,扶持40-50家创新型高技术企业,建立8-10个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基地和10个国家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示范应用基地,完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医疗器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另调查数据反馈,珠三角仅广州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000多家,经销企业3000多家,医院2000多家及卫生院、门诊部3000多家。我国目前整体医疗装备水平还很低,即使经济发达的广州地区也是如此,大量的医疗设备需要更新换代,医疗器械的需求量将呈直线上升态势,医疗器械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医疗器械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目前,医疗器械企业急需招聘的三大职位是:医疗器械销售人才、售后、技术支持类和技术研发类人才。其中医疗器械销售人才占整个医疗器械行业人才需求数的38%,居医疗器械企业人才需求榜的第一位,远远超过了整个医疗器械行业人才需求同比增长情况。表面看来,销售岗位的进入门槛比较低。尽管医疗器械企业对人才求贤若渴,但由于行业产品的特殊性,销售人员的选拔标准非常严格。医疗器械、医药学专业背景仅是销售人员入职的基本条件。身为医疗器械销售人员要对市场具有敏锐的观察和应对能力,与当地的各大医院及医疗机构有着丰富的人脉关系,部分还要跟随医生在手术台上帮忙(出差占据了库克销售员们的大部分生活。虽然他们不是医生,也不能上台做手术,但在医生手术的时候,他们也必须全副武装站在一旁:协助医生的操作,以及在医生有疑问的时候告诉他们插入多少引丝,何时打开支架)。同时,还要精通英语。销售人才的硬、软性条件并重已成为医疗企业招聘的主导方向。
二、医疗器械“销售工程师”内涵界定与技能标准的制定
“工程师”指具有从事工程系统操作、设计、管理和评估能力的人员。工程师的称谓,通常只用于在工程学其中一个范畴持有专业性学位或相等工作经验的人士。显然,一般销售人员并不符合“工程师”的界定范畴。为什么医疗器械销售人才可以称之为医疗器械销售工程师呢?在这里,销售工程师与“产品技术专家”具有同等的内涵。医疗器械销售工程师是指“从事医疗器械销售,具有专业的医疗器械产品知识背景,并以系统的、专业的市场营销方法或手段创造、沟通与传送价值给客户,满足客户特定需求,从而成功获取销售订单的人员。换言之,医疗器械营销专业仅培养兼顾医疗器械产品知识和营销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对企业来说是不能胜任医疗器械行业销售工作的要求的,因企业需要的是既精通营销技能,又精通医疗器械产品基本知识、同时兼顾操作、维修和服务的“医疗器械销售工程师”。根据医疗器械企业反馈的信息,培养一名优秀的医疗器械销售人员的成本是普通药店销售人员的2-3倍。对于新进销售人员,企业除去进行1-3个月的系统培训,包括帮助员工了解具体的医疗器械知识外、打电话技巧培训、医院拜访销售技能培训等,还必须有由老员工带领指导新员工熟悉工作流程、适应陌生拜访等。有的企业还对产品知识进行专门的考试,以确保销售人员在销售实行积分制,达到一定积分后方能获得合格销售人员资格。
医疗器械销售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技能包括哪些呢?本次调查共走访3家医疗器械贸易公司、2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1家家用医疗器械连锁企业,同时在第67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回收有效调查问卷62份,调查对象包括5家国有医疗器械企业、54家民营医疗器械企业和3家外资医疗器械企业。调查的部分结论如下:
1.在调查到“贵企业认为优秀的医疗器械销售人才应具备哪些知识的问题”时,结果如图1所示。
医疗器械企业最重视的医疗器械销售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包括销售业务及掌握相关销售技巧、熟悉医疗器械产品知识、方案制作、沟通协调、熟悉医学保健知识、市场调研、客户管理、活动策划和产品维修等。其中,熟悉销售业务与销售技巧、熟悉医疗器械产品知识、方案制作和沟通协调能力等在用人单位的要求中占据主要位置。
2.在调查到“贵企业认为优秀的医疗器械销售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哪些素质”的问题时,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医疗器械企业认为医疗器械销售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包括:诚信与敬业精神、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有奉献精神以及团结友爱,有团队合作精神这几方面的素质。其次,自学能力、领悟与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情绪控制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都有超过50%的认同度。
三、医疗器械“销售工程师”培养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探索
(一)医疗器械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重构
医疗器械营销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再是单纯的岗位技能,而是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整个地区发展培养技能。 所以,我院的医疗器械营销专业必须在充分调研珠三角以至广东的医疗器械对优秀营销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制定较高的专业标准和岗位素质标准,严格地依据标准进行课堂教学评估;课堂教学内容要既帮助学生在两年校内学习结束后,能够快速进入劳动力市场,并且获取行业认证、 资格证书等。医疗器械营销专业培养出来的销售工程师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分三个部分:第一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二是特定行业、 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第三是为保证职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内容三大模块的有机融合改革
根据医疗器械销售工程师必备的素质与能力,医疗器械营销专业的课程必须必须包括三大模块:培养职业化“关键能力”的通识类课程平台;医疗器械销售岗位所需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课程平台;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个性化能力培养的课程平台。
1.职业化必需的关键能力是什么呢?即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相关能力。前面调研结论中所显示的必备素质如:良好的自学能力与反应能力、独立工作与较强的领悟能力、创新能力、相关专业知识的具备等“学习求知能力”;市场调研、活动策划、方案制作、挫折承受等“学习动手能力”;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学习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等。培养医疗器械营销专业学生的“关键能力”,一方面开设相关的课程,如沟通与商务谈判、市场调研课程、管理学等;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该类能力提升项目。如在《医疗器械销售实务课程》中可以进行学生根据不同的销售情境进行与客户的模拟对话、带领团队完成一个促销活动方案的策划与制作,对相关行业进行市场调研,搜集和整理信息等。
2.医疗器械销售岗位所需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课程平台。医疗器械销售工程师的专业课程平台必须且至少包括:医疗器械行业、产品知识和营销专业知识。在因为医疗器械产品种类繁多,且产品知识复杂,所以可选择性开设部分医疗器械类别产品的课程,如常用医疗器械产品概论、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医用影像诊断设备性能分析与比较、医用电子仪器性能分析与比较、医用检验仪器性能分析与比较;营销专业知识包括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医疗器械销售实务、医疗器械连锁经营与管理、医疗器械客户管理、医疗器械市场调研等。两大模块的有机融合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比较好的做法是在营销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将医疗器械产品知识融合进来,如在医疗器械销售实务课堂中,由学生分组进行某类大型医疗器械的产品性能描述与竞品的比较展示、结合团队所推销的商品进行与客户的模拟对话、展示,或根据医院的招标要求制作医疗器械产品的投标方案;再或在网上开展家用医疗器械的连锁网店销售等。同时将讲课内容与医疗器械购销员的考证紧密结合,实现“岗证通”。只有打好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才能提高宽泛的适应能力。
3.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个性化能力培养的课程平台。这部分课程主要指选修课,主要目的是发挥学生个人的个性特点和特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广泛开设各种选修课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学习兴趣选择的需要。
(三)实现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以满足企业需求为最终目的
医疗器械营销专业教学在课程内容上必须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取,强调必须具备从业行业所必需的基本职业技能以及相关的知识, 并且针对相关行业中所需的工作态度、 行为方式进行培养。一方面,由企业管理人员、有经验的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专业小组制定职业培养目标,列出该职业岗位所需的全部技能, 然后把每个技能的要求转化成教学内容, 其中包括: 教学目标、 教学标准、 学习内容、 教学方式和方法等。另一方面,在实践课程的设计上,既要包括课堂的模拟教学、沙盘软件的模拟训练,又要包括课内实践平台的建立、企业有着丰富销售经历的人才参与课堂教学中等,还需要有效进行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需要结合精通行业知识和销售工作的人才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参考教材的编著中。目前在我国,特定行业教材的编制非常缺少,大多数的教材都不具备行业特色。
(四)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虽强调以工作项目设计教学模块,但我国的教学体系是比较知识的传授,而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建议对学生的评价又重视考试的结果转向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例如,(1)减少期末考试成绩在学生的综合评价中的比例,而提高学生的课堂表现成绩的比例以及团队合作完成工作项目的成绩比例。(2)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将学生置于模拟的营销策划活动中或销售情景中或医械行业消费心理、行为的调研中,采用角色演练、项目展示、讨论学习、沙盘模拟等方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互动的过程中。评价学生运用已经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和提供改善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陶宇,管平.从美国“职业束”的发展看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高教探索,2012(4).
[2]徐国庆.美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2(6).
[3]彭惠芳,戴远威.美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与启示[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4]郑坚.“整合与衔接”理念下的美国职业教育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
[5]赵红波.基于岗位和行业适应性的高职本科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探索[J].嘉兴学院学报,2009(7).
政府部门一般会要求由民间部门实施的地铁工程及服务项目要达到相应的质量要求,且公众的利益要得到相应的保障;从贷款人的角度来看,贷款人希望能够有适当的保障收回其向地铁项目提供的贷款;而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社会投资者则希望能通过取得政府对项目的适当支持和协助,确保从其所投资的地铁项目中取得稳定和适当的投资回报,运用PPP模式进行建设的项目中,如何平衡上述不同利益方的利益及要求,不同项目会有不同的答案。
城市轨道是一种依托轨道运行、借助电力驱动,以列车编组方式在城市区域快速行驶的交通工具,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地下铁道(地铁)、城市铁路(含市郊铁路)、轻轨、独轨及新交通系统等多种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地铁”)在城市住宅区、交通运输中心和工作地点之间提供了一个快捷便利的连接。从学角度看,地铁项目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性,即地铁运输服务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有一定排他性的基本特征,属于准公共产品。上纯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纯私人产品应由民间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准公共产品既可以由政府直接提供,也可以在政府给予补助的条件下,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即政府和民间合伙的方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由于地铁项目具有投资额大、专业技术复杂以及关乎民众日常生活等特点,所以该领域的PPP实践非常具有挑战性。本文拟从操作层面上对地铁PPP实践中各种可供选择的结构进行,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讨论了PPP的定义和基本结构,阐明风险在政府和民间部门之间分担的本质;第二部分讨论了地铁项目中实行PPP的意义;第三部分讨论了地铁PPP实践中应重要考虑的因素;第四部分重点分析地铁领域可供选择的PPP结构的种类及各自优缺点;第五部分为结论。
一、PPP的定义和基本结构
1、定义
PPP模式是90年代在西方开始流行起来的,以欧洲居多。PPP最核心的是为了完成某些有关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工具及相关服务的项目而在政府机构与民间机构之间达成伙伴关系,签署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这些项目的顺利完成。
采用PPP模式建设项目,其中一个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平衡参与项目建设的政府部门与民间部门的不同利益及要求,因为这两个部门分别具有不同的偏好和效用函数。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部门一般会要求由民间部门实施的地铁工程及服务项目要达到相应的质量要求,且公众的利益要得到相应的保障;从贷款人的角度来看,贷款人希望能够有适当的保障收回其向地铁项目提供的贷款;而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社会投资者则希望能通过取得政府对项目的适当支持和协助,确保从其所投资的地铁项目中取得稳定和适当的投资回报,运用PPP模式进行建设的项目中,如何平衡上述不同利益方的利益及要求,不同项目会有不同的答案。
PPP的关键因素是,在不损害项目经济平衡的前提下,必须分别根据政府和民间各自不同的风险管理能力来分配项目风险。另外,不能简单地将PPP视为公用事业的私有化,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民间和政府投资在项目中的参与度和主导地位的差异[2](见图1)。私有化的项目运作完全通过市场由民间资本主导,政府在其中起的作用非常有限,政府投资是消极的,而民间投资则是积极的;而在PPP过程中,政府始终在项目运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往往不仅是项目的投资者,而且还是项目建成后运作中的监督者,政府投资是积极的,而民间投资则是消极的。
2、2、基本结构
PPP本身其实是一个内在结构相对灵活的模式。它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结构安排来加以实施。我国现有一些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已经通过特许权以及共担风险的安排引入了PPP模式。PPP的基本组织结构如图2,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项目的差异性,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虽然采用的均为PPP模式,但具体到不同项目时,其结构或多或少存在差异,我们将在本文第四部分详细分析地铁PPP实践中那些常见的结构。
二、PPP模式的优势
PPP模式下,政府部门和民间部门可以取长补短,发挥政府公共机构和民营机构各自的优势,弥补对方身上的不足。PPP可以以最有效的成本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其优势如下:
1、有利于转换政府职能,减轻财政负担。政府可以从繁重的事务中脱身出来,从过去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变成一个监管的角色,从而保证质量,也可以在财政预算方面减轻政府压力。
2、有利于提高项目运作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节约成本:规模经济,创新技术和富有灵活性的项目程序可以帮助降低成本。共享风险:当地政府可以和民间机构共同分担风险,而且风险将通过项目评估时的定价而变得清晰。收入增加:政府民间合伙制可以引进一些在传统体制下没有的创新性收入。项目执行更有效率:将项目设计、建造、营运、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可以提高项目执行效率。资金筹集:可及时筹集所需资金,提高效率。从协调性来看,有些大规模的投资,特别是初期投资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采用PPP模式较好,分散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做各种各样的投资安排。
3、提高公众的社会福利,有利于公共设施服务质量的提高。民间机构以实现盈利为目的,只有提供优质的服务才可能赢得顾客。
三、地铁项目PPP的特殊考虑
1、区域规划考虑
地铁交通需求通常被定义在“区域结构规划”之内的最高水平。这些规划指出了城市社会和经济情况并包含了诸如就业和人口趋势、开发区域(住宅的和商业的);以及支持这些规划所需要的现在和未来基础设施的详细情况。规划的各个方面都对地铁PPP项目的成功有直接。PPP公司需要了解政府长期规划是否继续支持或者允许地铁的增长。发展区域将影响地铁现有布局和延伸。现存的或其他计划的交通方案也会影响地铁布局和效益。一般来讲,PPP公司不能接受这样高的风险,并且会寻求政府补偿以应对“区域结构规划”变化对地铁造成的影响。政府需要检查其实际情况并决定是否能够和愿意按此执行。
2、政府投资考虑
关于PPP没有硬性死板的准则,实践经验使PPP方法不断完善,框架结构中也引入了更多的风险分配方案。几乎在所有的地铁项目中都不能期望凭借运营系统的车票收入来满足地铁的建设、维护和运行。对于大多数的地铁项目,可以用于运营和维护的车票收入在建设成本的0%-20%之间[3]。因此不可避免的,需要有一些政府资金投入,不同国家的公共采购制度将制定这笔资金可以用于工程项目的种种方式。这可能会影响PPP方法的可行性或者至少在其建立和运行时制定限制因素。
PPP不是仅仅将项目建立起来。它需要以可行性报告为依据制定政府发展规划并据此明确界定要求。PPP方法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个有效率的体系,使特许经营期内的服务水平可以测量,同时服务成本低于传统方法。
3、政府补贴考虑
地铁项目一般不适合完全由PPP公司全额投资,因为其建筑/采购成本一般比特许期的车票收入要高很多(虽然对于一些轻轨或者有轨电车来说建造成本较低,全额投资可能可行)。特许期的价值可能会通过授予车站或地面周边的开发权来增加,但是这需要一个合理的比例。还可以以票价补贴形式提供支持。实行任何与地铁或政府提供土地相关项目的税收减免也是常见做法。地铁开发贷款可以由PPP公司或者政府安排,享受优惠利率。
四、可供选择的PPP结构
1、公司化结构
政府与社会投资者通过谈判组建由政府控股的地铁公司,政府授予地铁公司特许经营权。整个地铁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都由一个公司实体承担,该公司实体可以在市场筹集资金,并通过单独的供应、咨询、建设等合同引入专门的设备供应商、建筑承包商以及其它社会专业技术顾问(图3)。这种结构的典型案例就是香港地铁公司和2004年5月1日刚改建而成的东京地铁公司。
香港地铁有限公司前身为香港地下铁路公司,是1975年根据地下铁路公司条例成立,在香港建造、经营集体运输铁路系统。99年3月3日财政司司长在《财政预算案演辞》中,宣布政府计划透过出售香港地铁公司少数股权并将其股份在联交所上市。2000年4月26日香港地铁有限公司(以MTR Corporation
Limited名称)正式注册成立。根据2000年6月30日正式生效的新地下铁路条例,香港地铁有限公司在上和原香港地下铁路公司为同一实体。私营化公开招股香港地铁有限公司法定授权股本65亿港元(每股面值1港元),已发行并缴足股本50亿港元,其中财政司司长法团持有4999999999股份(拥有100%投票权),俞宗恰(港库务局局长)持有1股份。财政司司长法团和俞宗恰以信托形式为政府持有该等股份。
改制后的东京地铁公司资本为581亿日圆,中央政府持有53.4%的股权,东京地方政府46.6%的股权,2003年的营业额为32360亿日圆。负责东京市内8条线路的运营和新线的建设。的运营里程为183.2公里。
这种结构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吸引资本进入轨道建设领域,减少了项目对政府财政的资本需求;2)通常情况下政府在地铁公司占有绝对控股地位,保证了政府部门对地铁这种关系公众利益的公共事业的控制权;3)地铁公司可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项目的设备供应商以及土建承包商,便于与协调各方利益的各种制度安排协调,具有较高的灵活性;4)使采购成为“最佳模式”,有利于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这种结构的缺点在于:1)向社会投资者转移的项目风险很少,主要的风险仍由政府来承担,对社会投资者的激励不足;2)资产仍保留在政府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上,对政府财政仍具有显著的;3)社会上专业技术和技能向项目的转移有限。
2、设计-建设-融资-运营(简称“DBFO”)结构
政府将地铁线路的设计、建设、融资和运营都特许给社会投资者进行。这可能是世界各国地铁PPP模式中最为普遍采用的模式(见图4)。是对某一线路或系统的设计、建设、融资和运营进行综合的、长期的特许经营。相对于公司化结构,DBFO结构在发挥社会投资者的作用方面更加进取。这种结构的典型案例就是英国的轻轨项目,包括曼彻斯特、克罗伊登、诺丁汉等地[4]。
这种结构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责任和接触点而言,政府部门只面向单一对象,即DBFO特许经营项目公司,便于监管和控制;2)具有透明和相对简单的结构;3)便于工程采购的组织和实施;4)有较多的市场先例可供。
这种结构的缺点在于:1)缺乏灵活性,例如无法解决不同特许经营期安排;2)从机构的角度看,项目公司融资属于“项目融资”,没有股东的担保,只能以项目未来收益作抵押,风险较高,因而导致融资成本更为昂贵;3)社会投资人的目标和观点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土建工程承包商持短期观点;而运营商持长期观点,容易产生利益冲突。
3、分割特许经营结构
政府部门将地铁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分别授予两个单独的专业公司,由双方相互协调完成项目的建设。通常基础设施建设公司由政府控股,负责项目的土建工程和信号系统的建设;运营公司由社会投资者控股,负责地铁的运营和维护,并与基础设施建设公司协商公同进行车辆设备的投资(见图5)。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曼谷的地下蓝线项目,全长20公里,政府(MRTA)负责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社会投资者负责车辆及设备投资(约占总投资20%),并负责运营和维护。还有马尼拉轻轨3号线项目,MRTC负责设计、融资、建设轻轨3号线工程,并在完工后将工程移交给DOTC,DOTC负责轻轨3号线的运营,MRTC负责特许期内的维护及其他商业业务开发,DOTC以租金形式在特许期内偿付MRTC的建设资金投入,MRTC以租金形式与DOTC共享商业开发收入(50年)。
这种结构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向合适各方分配风险和激励,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提高了项目风险管理的效率;2)建设和运营特许实施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会由于一方面的变更而影响另一方面的实施,模块式特许经营管理有利于制订基准和扩展,提高项目运作的效率;3)政府部门和社会投资者控股的运营公司之间存在更紧密的联系和控制关系;4)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公共部门可以保留基础设施公司或运营公司的作用。
这种结构的缺点在于:1)政府部门承担了建设公司和运营公司协调风险;2)使项目的采购和实施更为复杂;3)无法对基础设施的支付转移市场风险(或至少需要政府支持)
4、混合结构
这种结构类似DBFO结构和分割特许结构的混合体,即政府部门将地铁的建设和运营一起授予一个特许经营公司。但该特许经营公司随后在下一合同层次上将基础设施和运营授权再作拆分,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公司进行运作(见图6)。这种结构综合了DBFO和分割特许机构的优点,比如像DBFO一样政府只面向单一接触点,便于监管;同时又像分割特许结构那样,实现了向不同专业公司分配风险和激励的目的,而且还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但是这种结构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政府可能需要向资产提供融资支持,建设和运营部门的协调风险仍然存在,但政府却对其控制力减弱,而且这种结构目前在实践中还不常用,很少有可供借鉴的案例。
参考:
[1]CliffordChanceLimitedLiabilityPartnership,theLocalGovernment(Contracts)Act1997:PavingtheWayfor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withLocalAuthorities.
[2]RaminaSamii,LukN.VanWassennhoveandShantanuBhattacharya,INSEAD,Fontainebleau,France,AnInnovativePublic–PrivatePartnership:NewApproachtoDevelopment,WorldDevelopmentVol.30,No.6,pp.991–1008,2002.
[3]HouseofCommons,PrivateFinanceInitiative(PFI),21OCTOBER2003,researchpaper03/79
[4]曹远征《公共民营合作制及其在的》天则所公共事业研究中心。
[5]王俊豪《英国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评析》作者系浙江财经学院副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天则公用事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基金项目的成果。
[6]王灏《关于北京轨道交通投融资的研究与建议》专题研究报告,2003年。
[7]王灏《关于北京轨道交通投融资问题的研究与建议》,城市轨道交通首届中青年专家论坛文集,2002。
[8]王灏《加快PPP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推动轨道交通市场化进程》,《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1期,第47-49页。
关键词 任务导向 国际贸易实务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国内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发展也随之呈现突飞猛进的状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及专业群中一门非常核心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进出口业务中的合同为主线,围绕合同的磋商、签订和履行来引导学生熟悉进出口业务流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日后顺利开展实际工作的必要知识和技能准备。
为发挥高职院校教育实践型、应用型的培养特点,开拓学生学习国际贸易知识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本文在分析当前国际贸易课程双语实际教学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该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条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困难
(一)教师双语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效果欠佳。
国内双语教学开展的时间不长,很多教师将双语教学理解为使用英文教材或英语授课, 而未充分意识到需要彻底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教师往往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边读原文边翻译,或者只是按照PPT讲解课程内容,缺乏课堂的互动,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当前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大部分缺乏实际企业的工作经验,在任务导向型教学过程中,对设计教学情境、将理论融合在项目任务中、并针对学生完成任务修改其繁易程度等工作大多显得力不从心。
(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过程中易有误区。
从学生层面来看,因为国际贸易实务属于专业基础课,大多开设在大一下学期,学生在对英文教材的阅读和理解很吃力,再加上高职学生本身英语功底很薄弱,对教师上课期间全英文教授,听力很难跟得上,畏难情绪明显,听课效果差。笔者通过对本校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授课学生的调查发现,通过四级考试的仅占20%,同时,很多通过英语四级的学生大多也难以用英语沟通和交流,参与课堂项目积极性弱,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
任务导向型的双语教学只是一种让学生更好掌握专业知识的方法,英语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理解专业知识的工具,重点不能变成为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初涉专业教材时,容易将课文作为英文阅读理解,将学习注意力着重在研究课文的拼写和语法等方面,这样的学习思路反而是误入歧途的。
(三)优秀双语教材的匮乏,改编教师很难一蹴而就。
国外原版进口教材大多价格昂贵,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难以承受,并且国外高校并没有专门国际贸易实务教材,近似教材与中国外贸出口业务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英文原版教材在中国并不完全适用。而各校教师尝试自编教材,也只是将原来的中文教材刻板的翻译成英文,教学内容死板,又缺少鲜活的现实案例,这给教师双语教学反而造成一定的困难。
(四)专业知识时效性强,需要教和学与时俱进。
科学技术在不断改变,国际条约和实践中商人们的操作习惯也在不断改变,这要求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也需与时俱进。但现有教学中大多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比如2011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Incoterms 2000)已经开始正式实施,而现有教材中大多还是使用Incoterms 2000, Incoterms 2010的修改考虑了目前世界上免税区的增加,电子通讯的普遍使用以及货物运输安全性的提高,删去了Incoterms2000 D组术语中的DDU、DAF、DES、DEQ,只保留了DDP,同时新增加了两种D组贸易术语,即DAT(Delivered At Terminal)与DAP(Delivered At Place)以取代被删去的术语,教师上课如未注意知识的更新,就难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国际趋势,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新需求。
(五)考核方式的单一性。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大多还是依靠百分制的闭卷考试来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大多还习惯于死记硬背考点来通过考试,这很难实现他们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需求。通过构建任务型的双语考核机制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势在必行。
三、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进的措施
(一)加强师资培训,引进企业人才。
国际贸易是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并有足够的实践经验。针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匮乏,需要学校加强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的培养,可以将专业课教学骨干选送出国培训,或去企业第一线,给教师首先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实践机会,教师通过在国外一段时间的进修,可以改变自身固定的母语思维模式,将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用更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来呈现,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此外,还应争取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员工定期到学校来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应用性较强的内容进行讲学。
教师应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结合外贸业务流程,按照教学计划设计每周的教学主题和教学任务,根据外贸业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处理的问题,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层次性、互动性和可操作性,兼顾学生的英语水平、专业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等,做到知识点涵盖合理,工作过程由简到繁,由易至难,层层深入。在学生完成任务时,老师还需在其中承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应该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意识和能力,这些都是学生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的有效保证。
(二)敦促学生转换角色,改进学习方法。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授课案例,构建课堂需完成的任务,改变学生过去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性,鼓励学生克服畏难心理,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尽可能的用英语进行交行。在学习过程中活动,学生将根据老师将布置的任务或项目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小组工作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制订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
为了完成任务,学生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英文资料,展开小组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改善他们过去被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进出口业务中一些必备的英语沟通技巧和专业知识技能,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任务导向型双语教学具有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主体、英语渗透、工学结合等特色,因此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与客户沟通过程中的英语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汲取国外教材所长,鼓励自编教材。
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时,应注意尽量选择简单明了,难度适中的教材,授课教师也可以推荐若干国内比较好的中文教材作为辅导资料让学生在课后参考,以便其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如果自编教材,需要根据高职学生英语的实际水平,考虑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使用简明易懂的地道英语,难度适中,又兼具实用性和启发性,便于学生学习。尤其是在以外贸业务合同作为教材编写主线时,将理论知识为应用技能和岗位素质服务,确定每个章节的细分目标,可以起到帮助教师设计业务流程,设计实践任务的作用。
(四)利用各种教学平台,探索专业前沿。
教师自身要熟悉各种教学平台,如可以利用天空教室教学资讯、开设教学论坛;学习利用最新国际贸易教学软件,如POCIB,SIMTRADE等,这些软件通常是对外贸公司实际流程的仿真模拟,具有很强大的辅助教学功能。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们通过互联网获取最新的国际贸易资讯,及时进行自身知识更新。如最新的国际贸易惯例,了解最新的展会信息,学会独立查询各班轮公司运价表、各保险公司保险费率、每日最新外汇汇率等。通过课堂演讲、小组讨论,互助点评等活动让学生们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彼此的学习心得,达到互通有无、发挥每个学生比较优势的教学目的。
(五)改进考试方法,建立综合考核机制。
课程考核对于检验教学成果,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好的考核形式能够在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将平时考核和期末统考结合起来,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回答老师问题,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项目作为评分标准。在上课过程中,授课教师可将所授专业知识模块化,并让学生能综合应用这些知识,比如:在合同磋商时,设计报价情境,让学生具有进行商品成本核算和英语谈判的能力,在合同履行时,设计报关报检等情境,让学生能提早熟悉进出口单据,也能考核其对合同的执行能力。
如何切实有效的进行教学改革,构建任务导向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体系是每一个国贸专业教师应思考的问题。在我国对外贸易内外环境不断变化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也要主动适应外贸出口的转型升级,经过三年至四年的专业训练,应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流畅的与国外客户交流,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来弥补其自身实践经验的不足,适应新形势下对外贸易发展的需求。
基金项目:本文受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课题“江苏对外贸易转型发展问题研究”、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JMZ2201227)、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课题“FDI对我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JSJM0884)的科研基金资助。
(作者:熊俊,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贸易与金融学院;李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国际投资)
参考文献:
[1]戈雪梅. 对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教育探索,2012(1).
[2]王小鸥. 国际贸易实务全英教材使用情况分析及建议. 国际经贸探索,2005(6) .
[3]蔡瑞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 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02)
[4]郑美花.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考核改革的可行性. 职教论坛,2012(14).
[5]马静;张肃.国际贸易实务课双语教学研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1).
关键词 职业能力导向 高职 工程造价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Build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Vocational
Project Cost Guided by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ZHENG Yangyang
(School of Traffic Engineering, Wuhan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project cost job requirements, analyzes the project cost professional career vocational ability to locate, and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cost in vocat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oriented; higher vocational; project cos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0 引言
近年来,新的职业教育改革开始朝着培养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人才模式发展,在这种职业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中,职业技巧和能力是基本的教学单元,而最终的教学评价也不再以成绩评估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对某种职业技巧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为标准。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以社会对职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为标准,注重提高学生对职业技能的熟练运用,对理论知识的基本认知,对工作态度的责任意识,既能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也事实上为职业技术人才走出社会奠定了能力基础。
1 工程造价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工程造价的社会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工程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等,不同单位对工程造价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工程造价从业人员应具备专业的工程知识、社会科学的经济管理知识和丰富的从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工程造价从业人员一般应具有制定建设投资计划、编制投资估算、施工图预算、编制招投标文件、工程索赔、编制工程结算与审核,以及项目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等能力。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造价职业岗位还要逐步向其他社会领域扩展,从业人员会不断增加,工作内容和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对工程造价的职业人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
2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职业能力定位
从工程造价岗位的职业能力来看,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毕业后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工程造价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造价员岗位工作能力,能够熟练地进行建筑工程工程量的计算和计价工作,能适应定额计价和清单计价两种模式下的招投标及造价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业运用型人才。
就综合素质方面来说,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文化素质,有崇高的品德和高度思想觉悟。就专业知识方面来说,教师要求学生应掌握相关的土建、装饰专业等方面知识技能,熟知相关的建材和施工等方面的技巧知识,了解与工程造价管理有关的合同法律条文知识,清楚工程造价管理的概预算的基本理论及编制方法等工程方面的知识技能。就能力方面来说,学生应具有专业化的准确识图、电子计算机软件应用和操作技能,掌握编制各种专业工程的概预算和结算的能力,能独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估工程项目经济成本的能力,独立进行工程招标和投标、和合作伙伴进行合同谈判、科学合理地进行合同管理的能力,以及灵活应对工程风险的能力。掌握好工程造价专业知识技能,学生还应具备必要专业核心能力:过硬的组织和实施工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应对突发技术问题能力,对工程成本正确评估并报投价能力,有效监控工程进度能力,能在工程建设一线工作岗位上扮演包括施工员、预算员、监理员、质检员等职业在内多个角色的多面手能力。
3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系统建构
3.1 设置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建立与理论课程体系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是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的重要保证。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应该始终围绕职业能力本位人才模式培养,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实践课程体系,它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训、模块化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根据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层次地开设建筑材料市场调研、施工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工程造价编制练习、工程招投标模拟实训、工程造价软件应用实习、职业资格考试集训、毕业实习等实训课程,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突出实践教学,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
3.2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训主要是在工程造价专业实验室进行实训锻炼,该实验室配应备专门的电子计算机预算软件、专门的电脑、详实的图纸和图集、所需要的定额等,学生可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以实际工程为蓝本,完成对真实工程的成本评估,进而完成工程的造价和文件的编制,通过实际操作教学能然学生在实践获得有效的工作经验和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
职业教育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建立具有综合性、职业性、开放性和先进性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还应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形成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顶岗实践、工学结合、假期社会实践等方法,使学生的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实用技能方面能受到职业化的、专业化的全面培养和锻炼。
3.3 加强“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实际工作要求的专业化人才,因此对培养人才的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非常高,他不仅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一般的过硬的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还应能掌握和娴熟运用相关教学专业的技能和理论知识,所以,加强教师素质培养,强化教师的动手能力也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应鼓励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通过企业实践、岗位实习、专家培训和小班教学等方式来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水平的提高。以企业实践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在实践中运用并掌握专业技能,也为进行实践教学时更具有针对性铺垫基础。其次,可以尝试从企业具有优秀的专业技能并且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的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以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最后,在充分发挥校内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在专业课的教学安排上可尝试聘请企业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一线专家到校指导或任教,一线工作者的教学更贴近实际,发挥其讲课的实用优势,促进学生的实践水平提高。
4 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对工程造价人才的社会需求量不断增加。在建筑经济领域,工程造价人员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了我国工程建设的一支中坚力量,但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离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段差距,特别是在实际动手能力方面。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对造价人员的要求,我们必须以能力本位培养人才为导向,建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技能的培养,这样才能缩短学生就业后与工作岗位的磨合时间。
参考文献
[1] 匙静,房荣敏,尉胜伟.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18.
建构主义学习论视觉心理学教学改革视觉心理学是研究视觉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该课程通过讲授视觉心理学理论及其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视觉感知的生理物理基础,视觉系统及人脑对光影、色彩、空间、时间的感知规律,视觉感知与注意、记忆、情绪、动机等复杂心理活动的关系等理论知识。通过对学生进行视觉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能够主动运用视觉心理学的理论分析视觉现象并创造性地将心理学规律运用到视觉艺术的创作中。目前,在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的电视编导、摄影、平面设计等视觉艺术专业里都开设了视觉心理学课。我院的视觉心理学课程已经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了六年之久,在这六年里,我们一直在竭力修改和完善教学内容以及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这门课兴趣不高,甚至存在抵触心理。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不可能自觉、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中去,当然就会出现出勤率不高、课堂气氛沉闷等现象,教学效果当然也得不到保证。通过对学生的采访调查,我们发现导致学生兴趣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学生没有充分明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视觉心理学》课程的目的,很多学生认为视觉心理学课程对他们今后的创作没有太大帮助,也就是说,实际的教学远远偏离了之前预定的教学目标。(2)视觉心理学是心理学和视觉艺术的交叉学科,涉及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如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物理学和美学,内容太过庞杂,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细致生动的讲解,因此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程的知识晦涩难懂、枯燥无味,也就慢慢对它敬而远之了。
二、建构主义学习论的理论渊源和内涵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单向过程,毋庸置疑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掌控者和主导。不可否认,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快速地教授系统的知识是效果显著,但是如果长期单一地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课堂将成为教师自娱自乐的舞台,学生慢慢沦落为记忆知识的机器,学习的过程也就成了学生背知识的过程,当然学习兴趣被打磨得消失殆尽。随着课程的结束,这些强行被储存在大脑里的知识将一点一点地流失,另一方面学生的应用及创新能力也得不到任何提升,最终整个教学将徒劳无功。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强烈反对这种教学方式,他认为这种机械的教学用对知识的简单记忆取代了理解,大大限制了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他曾大声疾呼“Never memorize something that you can look up”(“绝不记忆任何可以查阅到的知识和信息”作者译)
信息化时代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举手可得,于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也就显现不出来了。这个时代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能够深度挖掘、吸收、剖析和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人才,具备了上述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一个人在学业和未来的工作中大有作为,对于他漫长的人生都是一劳永逸的。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被一种能够培养出具备上述能力的新型的教学方法取代成为必然的趋势。
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的理论根源就是让・皮亚杰在20世纪50年代正式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论。相对于基于行为主义学习论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新型的教学方法最大的突破是将学生转变成为教学环境中的中心角色,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了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主体理念发生变化,亦即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皮亚杰曾明确提出了认知并不是对外在世界被动的简单的反映,学习者是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是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调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这种建立在人的认知规律基础之上的科学的学习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西方逐渐流行,成效显著,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内大学也开始将建构主义学习论引进到教学当中。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视觉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国内外的《视觉心理学》专著或教材内容庞杂,在之前的教学中,我们专注于在有限的课时内将大量的知识快速地灌输给学生,最后,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无力消化这庞杂的知识,结果导致“消化不良”,一知半解,等考试结束之后,这门课提供给学生的“养料”几乎都流失了。与此同时,学生对这门课也逐渐敬而远之,形成了强烈的排斥心理。对学生的尊重是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大前提,这种尊重首先体现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之上重新调整教学内容。《视觉心理学》课在第六学期(大三下学期)开设,于是我们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对前五个学期的专业课进行深入的调研,删减重复的内容,重新调整教学重点。比如,原来的教学内容里用六课时重点讲授光线,因为光线不仅仅是视觉产生的外部条件,而且对于视觉艺术来说它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光线对视觉艺术的创作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早在大一、大二开设的《摄影技术与艺术》、《导演艺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上就已经重点讲授过光线,另外大二下学期还开设了《照明基础》这样一门专门讲授光线的课程。因此,我们做了以下调整,第一,将课时从六课时减到两课时,删减掉重复的内容;第二,重点讲述光线在视觉艺术中起外部引导和内部引导作用的心理学依据,尤其是阴影对于人的心理状态的影响,通过案例了解阴影在视觉艺术中的运用;第三,布置课后作业,通过学生阐述作业,教师讲评作业,教师学生之间的讨论复习巩固相关知识。重新调整教学内容之后,学生们能够接受到新鲜的信息,自然会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另外,在充裕的课时内,教师完全能够把过去的章节式通讲转变成专题式精讲,学生也有了充分的时间消化、思考,建构新的知识,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新型的案例教学模式
引入案例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理论,而且能通过介绍一些热门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案例教学法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是理论点―案例研究,即先介绍某个知识点,然后引入相关案例进一步说明该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法只是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理解并记忆知识点,并不能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去主动建构新的知识,因此,学生获得的只是知识本身,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会得以提高。在多年的摸索中,我们把案例教学模式调整为案例――理论点――案例,即首先给学生抛出一个或多个案例,让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对其分析研究,教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提示,最后分析出来的结论便是后面即将介绍给他们的新的知识点,有时候,以往的知识并不能将案例分析透彻,学生的思维即将进入一条死胡同,教师此时引入新的知识点便让学生豁然开朗。最后再补充多个相关案例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新的知识,并启发他们今后在创作中合理运用知识。比如在介绍韦伯定律之前,先给学生看了一个案例:
实验A:假设你所光顾的文具店计算器的价格是20元,而有人告诉你其他商店的价格是15元。
实验B:假设你所光顾的文具店计算器的价格是120元,而有人告诉你其他商店的价格是115元。
那么,在哪种情况下你会改变到其他商店去购买?在A实验中大约68%的人会换一家商店去购买,B实验中大约29%人会愿意换一家商店去购买。
然后让学生讨论可能是什么原因在同样便宜了5元的情况下,A实验中愿意换一家商店购买的人要远多于B实验中的人。同学们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分析到可能是与计算器本身的价格有关,在A实验中,计算器只卖20元,如果便宜了5元,感觉便宜的很多,而B实验中,计算器卖120元,如果便宜了5元,也没觉得便宜太多,所以就懒得换一家商店去购买。于是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韦伯定律,即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不取决于一个刺激增加的绝对数量,而取决于刺激物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最后再补充一些影视作品片段补充说明韦伯定律,学生们也明白了影视作用要在感官上震撼观众,就是要引起观众的视听感觉的差别感觉,不仅仅要增加刺激量,还要减低原刺激量。由此可见,关于韦伯定律的内容以及韦伯定律对影视作品创作的启示,不是教师传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借助于教师的帮助主动建构的结果。这种能够刺激学生主动建构的案例教学模式不仅仅能够让知识的力量延续地更加长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主动建构中学会思考,并从中提升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PBL实践教学
PBL全称problem-base dlearning,它让学生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合作中解决问题,而教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而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建构主义学习论。PBL已经在西方国家实践了四十多年,最近一些教育学家对其进行了包含了43项研究的考核。数据分析表明PBL虽然对于学习知识来说作用不大,但对于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收效显著。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EricMazur在他的课堂上尝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PBL教学方法,他给予了PBL高度的评价“Data obtained in my class and in classes of colleagues worldwide, in a wide range of academic settings and a wide range of disciplines, show that learning gains nearly triple with an approach that focuses on the student and on interactive learning”(“在我的乃至全世界的大学课堂上,以及在各个学科领域中获得的数据,都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收效是传统教学方法的近三倍。”作者译)。
鉴于PBL在国外课堂上效果显著,在这次教改中,我们也尝试着将它引进到视觉心理学的课堂上。在每堂课上我们设置了一些任务和问题,这些难题往往是同学们在之前都会碰到的。比如同学们在创作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不知道如何用具象的画面去表达人物抽象和捉摸不定的心理过程。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在第一堂课的时候就布置了以下任务:我们从一本小说中找出其中的几段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文字,让学生从中选择一段“翻译”成视听语言。在今后的每次课上我们会结合相应的内容给予一定的提示,比如在介绍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时候,我们会告诉学生心理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就像个“黑箱子”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捉摸,但行为是外显的,很好把握。然后放映电影的片段,逐个分析演员的肢体动作。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明白了在完成上面那个任务时,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设置好演员的肢体动作。此后每一次课他们都会获得新启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越来越多,最后在创作中提升运用视听语言表达的能力。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们发现PBL在《视觉心理学》课程当中体现了以下几点优势:(1)学生们在短片的准备阶段会遇到各种难题,走投无路的时候自然就会回忆起课上的内容,慢慢尝试着利用它们去一一解决问题。当成效不错的时候,尤其是当他们发现这些方法对于解决长期困扰他们的难题也有很大帮助时,自然就会明白这门课的意义了。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曾经在报告中指出“Ideas are best introduced when students see a need or reason for their use―this helps them see relevant uses of knowledge to make sense of what they are learning.”(“当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和原因时,他们就能更好地接受知识,也能够帮助他们使用知识进一步了解学习的内容。”作者译)于是,他们就会以更大地热情投入到后面的课程学习中并积极主动地建构所学的知识,这样学习效率和效果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2)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我们给学生布置的任何形式的任务,不论是拍摄照片和短片,还是以游戏的方式完成某个任务,其实都是在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甚至这些情境就是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某个真实情境的重现。逼真亲切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动力和激情,而且通过亲身体验调动起他们全身信息通道的配合。我们学习是通过我们所看、我们所听、我们所尝、我们所触、我们所嗅、我们所做这六种主要通道,其中“我们会掌握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15%,但亲身经历内容的80%”。由此可见实践才能出真知,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论的核心内容,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PBL实践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亲身经历和体验的情境。(3)每个学生的天赋、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因此他们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都有并不擅长的地方。在准备阶段,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分工。有的同学文字功底扎实,他们会带着其他同学一起去解读小说,仔细分析需要翻拍成短片的那句话,然后完成文学剧本。有的同学镜头感特别强,他们就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完成分镜头剧本。有的同学可能专业学的并不好,但是他们中有的平时喜欢收集一些小玩意,有的擅长手工,他们为片子提供和制作道具,有的擅长沟通,他们可以寻找拍摄场地,协调人员,等等。后来,学生们都发现他们每个人都为任务的完成付出了智慧和劳动,从而在自我价值的体现和自足中获得了自信,这将成为他们今后在专业领域中不断奋进的推动力,这种力量是分数、奖学金等外在鼓励所无法匹敌的。另外,在与同学、老师的密切沟通、合作中,不仅原有的知识结构能够不断打破、不断完善,而且一些学生、老师的严谨、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也会影响到别人,从而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良性的学习氛围。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分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在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要形成一个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有效的教学环境,首先要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对人际交往来说,互相的尊重和欣赏尤为重要。在本次教改当中,我们做了深刻的反省,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教师往往处于一个比较自我的状态,没有充分顾及到学生的需求、想法与情绪,这是学生对这门课没有兴趣,甚至形成抵触心理的主要原因。建构主义学习论强调了学生在教学环境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建立和谐的教学当中的人际关系给予了很大的启发。只有当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他们才会认为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才能从中获得自信,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并建构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瑞士]皮亚杰著.王宪钿.发生认识论.商务印书馆,1990.
[2]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著,顾瑞荣,陈标,许静译.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8.
关键词:互联网;道德创造;网络道德意识;道德主体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14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造、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最鲜明的主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造的渗透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空间,同样存在虚拟网络世界里。由于网络世界开放性、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道德主体在网络世界的创造活动受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越来越弱,创造性与道德的关系已成了“互联网+”时代要面临的现实难题。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及其社会学意义,揭示网络道德教育中的缺陷与不足。人作为道德主体在网络创造中的缺失,可能是造成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也是网络道德教育中的重大缺失。因此,探讨道德主体的网络道德意识水平与道德创造的关系对解决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互联网时代的道德创造
道德领域可能是近年来创造力研究最重要的领域,道德创造力关系到个人成长和社会福祉。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发现,高道德能带来高创造性。这也许意味着个体道德水平越高,社会道德氛围越好,个体或社会的创造性表现也越好。
从认知层面上看,道德创造是道德认知的最高层面,是指道德上的新追求,既包括道德规范的改进也包括道德规范的创新。从行为表现上看,道德创造力是道德领域的创造力,是做出或者发现新的有道德价值的产品(见解、方法和结果)的能力。从发展水平上看,道德创造的过程中道德主体以求善为最终目的,将整合并超越原有的道德观念或道德规范,新颖、独特地解决道德问题,是道德能力的高级表现形式,是道德主体性的集中表现。通过多角度对道德创造进行解读,可以发现要完成道德创造,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求善的道德体验、创造性道德人格、创造性道德思维等心理特征。
互联网时代的道德创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主体的网络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由于道德主体在网络道德意识构建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要避免网络道德问题的发生,需要寻找一种针对提高道德主体认知、情感、意志能力的道德教育模式。
2 道德主体教育与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灌输式道德教育,教育对象被动地接受所被灌输的道德概念与行为规范,难以让教育对象产生共鸣,更谈不上内化为信仰。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道德主体教育的思想越来越成为道德教育理念的主流,即“承认和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人成为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的模式”。网络道德主体性,即在网络道德领域中,人作为活动主体所具备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网络道德意识表现为个体在网络空间中觉察到事件涉及道德标准,或意识到网络活动存在道德标准的敏感性。而其构成的先决条件,是道德主体在网络空间中的道德选择,这些选择对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在内的道德意识构成。由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都是基于主体性作用下形成与发展的结构,如何提高和培养道德主体在这三方面的能力,是培养网络道德意识的P键。
3 培养网络道德意识的道德主体教育途径
培养网络道德意识的道德主体教育,要以提高道德主体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水平为目标,注重培养教育对象道德认知能力,学会理性的评估情绪,培养其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并实现道德自我的养成。
3.1 扭转歪曲的道德图示
根据Fiske和Taylor’s的社会认知理论,决策者对信息进行感知和编码,但是,由于传入的信息的某些方面较为突出,生动和具有易得性,因此能够接收到更多的注意。不难看出,处在何种网络环境中就容易构建出相应的道德图示。但是,在道德图示最终构建前存在一个先验条件,决策者对信息进行感知和编码,也就意味着在意识水平上,即道德主体在道德认知上的体验决定了道德图示的构建结果。
虚拟暴力和模拟生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网络环境带来了截然不同体验后效,充分说明了网络环境对道德图示构建的重要作用。但是网络环境对道德图示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道德图示通过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它可以在个体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通过参照、模拟等交互性效应而逐渐形成。
道德问题的特性能够随着突出性和生动性而变化,由此增加了个体注意该道德问题的这些特性,并且将问题界定为道德问题的可能性。个体选择进入怎样的网络空间,在网络空间内辨别道德事件的刺激程度,很大程度上是由道德主体决定的。因此,从网络使用者的角度来说,要培养辨别道德事件的敏感性,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3.2 形成理性的情绪评估
道德情绪和直觉就像狗尾巴一样驱动道德判断,道德情绪在意识水平下对道德行为的发生产生着影响。在认知和情绪双加工机制中,认识和情绪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决定作用至今未有定论,但不能否认的是,认知可以在意识水平上影响对情绪体验的判断。
道德情感是人类独具的一种高级社会性情感,是人的德行的外显,是社会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之本质力量和社会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和思想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情绪体验在道德层面上的作用,更多的要放置在事件背景中被考虑。从事件的目的和影响上做出理性的判断之后,才有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道德主体在体验到情绪时,如果能结合道德事件的特征与结果进行理性的判断,对道德情绪进行评估,可以避免情绪在意识下水平引发道德问题的状况发生。
3.3 培养网络世界中的责任感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的责任感被认为是道德意志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很多人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现实世界中的概念与价值观不适用于网络空间,这个观点需要仔细评估的。个体在接入网络时代不可避免带有现实世界的固有认知,但在新的虚拟空间中也会发展出与虚拟世界相适应的新概念,不能一味排除现实世界概念的影响与意义。
在网络道德上的争论基本上落脚于要建立一个有规则的网络空间活动法则和靠个人自我控制,换句话说就是个人责任感。由于网络资源获取的便利性、网络信息的冗杂化、网络交流感觉经验的有限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网络世界里的个人责任感容易弱化,甚至出现“旁观者效应”。网络世界对道德主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有些甚至放弃了对高尚精神的追求,导致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价值主体的唯我化、价值评价的利己化。
对于道德主体来说,要注重强化现实世界的固有责任感认知,在和虚拟世界统合的基础上,杜绝“旁观者”心态的出现,通过培养高度的个体责任感,对于形成积极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
3.4 避免网络去个性化的发生
在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能将此内化为道德意志,关乎道德意识的最终形成,这个内化的驱动很大程度上受个性化发展的影响。网络中去个性化就是指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空间内,个体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在网络中去个性化状态下个体的行为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从而导致个体做出在现实社会中通常不会做出的事情。去个性化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身份的隐匿,第二个是责任的模糊化。
网络环境中的交流,可以勘察个体的自我意识强烈度。特别在论坛中,通过头像、签名等是否凸显个人身份的描述线索,对个体角色、意识可以进行和现实世界不同的重构。由于网络空间存在身份隐匿性和责任模糊化的特点,对于道德主体来说,在网络空间里要树立明确的身份意识,更要注重自我概念的固化,避免去个性化的发生。
4 结语
将道德主体教育引入网络道德领域之中,既有利于探索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途径,进而发展培养和发展个体的道德创造能力;又有利于解决网络道德领域的现实问题,应对互联网时代网络道德面临的新挑战,也为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石明爽.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2]王辉,张景焕,刘桂荣等.道德创造力浅析[J].科技信息,2012,(4):95-95.
[3]刘昌,沈汪兵,罗劲.创造性与道德的正向关联: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4-115.
[4]吴俊,木子.道德认知辨析及其能力养成[J].道德与文明,2001,(5):46-49.
[5]Mike,W. Moral Creativity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Science and Engineeing Ethics,2006,(12):421-433.
[6]徐燕.道德创造能力及其培养[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6.
[7]Segovia K Y,Bailenson J N,Monin B.Morality in tele-immersive environments[C]//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mersive Telecommunications. ICST (Institute for Computer Sciences, Social-Informat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 2009: 17.
[8]Mark S,Mark C.Virtual team building: Employing Immersive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to facilitate team trust and identity[Z].2012.
[9]Haidt J. The emotional dog and its rational tail:a social intuitionist approach to moral judgment[J].Psychological review,2001,108(4):814.
[10]王x芳.从道德情感走向道德自由[J].伦理学研究,2010,(6):121-124.
[11]周详,杨治良,郝雁丽.理性学习的局限:道德情绪理论对道德养成的启示[J].道德与文明,2007,(3):57-60.
[12]Willard N.Moral Develop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Z].1997:9.
[13]Tavani H T,Grodzinsky F S.Cyberstalking, personal privacy,and moral responsibility[J].Eth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2,4(2):123-132.
[14]汪茹,王金涛.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错位现象及规避策略探析――以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39-41.
关键词:道德品质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10
1 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构成要素
1.1 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1]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和道德评价等方面。
1.2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知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在个体道德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以情感为核心的动机系统是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
1.3 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自主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向道德实践转化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观念付诸于行动、实践的过程。
1.4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它是品德的外显成分,是实现道德动机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2]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在道德发展结构中,四种心理成分是处在一个互动的、开放的统一体中的,彼此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不可偏废其一。
2 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
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个体对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过程,包括三个阶段或层次。
一是社会规范的遵从。这一阶段的道德行为具有很强的被动性,盲目性。只是迫于外界威胁或压力才勉强遵从社会规范,这是社会规范内化的最初也是最低阶段。二是社会规范的认同。该阶段个体已比遵从阶段表现出了更多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自觉性。个体对社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已有了深入理解,而且行为很少再受外界权威的胁迫。三是社会规范的内化。这时外部社会规范与内部个体道德认识、情感、行为已达到了高度同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道德教育不能仅从外部约束来控制开始,任学生的道德行为仅停留在表面上的遵从水平。道德品质是学生具有的自觉自主能动的品质,而不是对规范的敷衍与填塞,更不是阳奉阴违。必须引导学生对规范原则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促进其对规范的认同与内化。
3 高中生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3.1 提高高中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3.1.1 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
首先,应多提供形象的事件、感性的经验。提供具体的事例和示范,增加品德教育的生动性、感染性和趣味性,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其次,培养学生对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概括能力。教师一定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必要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清晰理解有关道德知识及其意义。再次,加深学生对道德行为规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的理解。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学生理解道德意义的特点出发,不仅要让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去做,而且要让他们了解到为什么要这么做,即明白做的目的和意义。
3.1.2 引导学生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信念
教师应巧妙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强化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另外,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反面的经验与体验,防止反面体验削弱道德要求的说服力。
3.1.3 发展高中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教师要尊重高中生的道德发展水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要有效运用言语说服和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经常通过言语讲解和说服来使学生理解和接受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注意巧妙运用正面论据与反面论据。同时,还要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情境运用。
3.2 激发高中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教师应采取正确恰当的情感表达方式,增强不同表情的感染力,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道德的社会意义,激起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通过美感教育,给学生提供生动、鲜明的形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稳定的审美情操,以达到以美储善、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教育目的。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情感体验,是一种潜代性的情绪,情感反映,是一种无意识的,有时又十分强烈的对他人的情绪状态的体验。[3]可通过表情识别、情境理解、情绪追忆等方法来加以培养。
3.3 加强高中生的道德意志锻炼
为高中生提供道德意志坚强的道德榜样,激发锻炼的自觉性。教师应通过一些生动的范例,强化学生对锻炼道德意志作用的认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自觉地、主动地锻炼道德意志。科学地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道德意志。教师应抓住各种实践来锻炼学生不同层次的道德意志。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些困难情境,并给他们提供适当的解决条件,引起学生意志行为上的努力。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避免引起学生厌恶、烦恼的情绪,让高中生愉快、主动地接受教育。
3.4 注重高中生道德行为的训练
道德行为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外部显现,只有道德品质转化为道德行为,其品质才可具有社会价值。首先,有意识地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榜样应贴近生活,具有高尚品质,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榜样的精神实质,监督学生对榜样的品质模仿。其次,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再次,及时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做工作,让其深刻理解不良行为习惯的害处,利用各种影响力量适当、及时地帮助学生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最后,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水平,使其能够按照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从而规范约束自己做应该做的事,避免自己做那些不应该做的事。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种自省的确是通向完美人格修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2]姚本先.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6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