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消费趋势范文

文化消费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消费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消费趋势

第1篇:文化消费趋势范文

关键词:绿色设计 消费 行为

进入21世纪,环境保护和能源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这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水平和国家发展状况,因此各行各业都在竭尽所能寻求有力的措施和方法来解决以上问题。设计界也是如此,环境保护和能源危机改变了设计师的思维和行为,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和趋势--绿色设计。

一、 绿色设计的内涵

对于产品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求,其基本思想有两点,一是强调发展,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与文化水平;二是强调持续,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和利用,以及可再生资源不断增值、永续利用。

绿色设计的核心思想和内容,也就是被国际上普遍承认的“3R”设计原则:“Reduce(减少)”、“Recycle(再循环)”、“Reuse(再利用)”,即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许平,潘琳:《绿色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南京,2001,第50页。)在21世纪的今天,绿色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上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一种设计观念上的变革。

“3R” 设计原则强调的是设计的技术因素,“少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的物尽其能三原则,优点是可以量化和对比,但是实际设计的过程中,过于强调技术因素,忽略了人性化因素,而导致工作效率低和易出错现象,造成产品过早淘汰,浪费了资源,这一点跟绿色设计的目标相悖。因此,绿色设计除了前面提到的“3R”设计原则外,还需要加入一点,就是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原则,即设计是为人服务的,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在使用功能上的需求,满足适应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应关注人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人精神文化的需要,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产品――环境”自然和谐的绿色目标。

很多人都有过晚上睡觉怕黑的经历,尤其是儿童。Guardian lamp(图1)只要在睡觉之前扭动灯头,根据刻度调整好需要的时间,灯光的亮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直至完全熄灭。从而不仅满足了儿童的安全心理,而且增强了的睡眠舒适性。同时Guardian lamp还具有闹钟的功能,清晨可以按照设定的时间逐渐的变亮直至最大光源,避免了突然睁开眼睛产生的眩光,减弱了对眼睛的伤害。

通过试验测试,Guardian lamp比正常夜灯节约电能60%以上(图2)。不仅遵循了绿色设计的“Reduce减少化”原则,同时从人性化的角度去关怀人的情感需要,有效的节约了能源,达到了真正的绿色设计之目的。

Snow light(图3),是基于“Reuse(再利用)”原则,以废弃啤酒瓶为原料,融合人性化设计的一系列灯具设计。将回收来的啤酒瓶打磨后喷上白色的漆,透出莹莹的白色光源,不由让人回忆起儿时打雪仗的情景,充满了对童年的深深怀念。

二、 绿色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产品绿色设计的内容及方法主要包括:产品的材料选择;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

1.产品的材料选择

一方面,不仅仅要考虑材料的性能与产品功能之间的适应性,即产品应满足功能、使用性能以及经济性要求。另一方面,还应具有很好的环境协调性,即选择可再生、可回收,同时对环境污染小,低能耗的材料。因此,在产品绿色设计中应首选环境兼容性好的材料及零部件,避免选用有毒、有害和辐射性的材料。

高尔夫钉(图4)是由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制成,在钉子的使用周期过后,即便散落在高尔夫球场,也可以自然降解与草场融合,对环境不造成任何负担,使设计达到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2.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

产品绿色设计在结构设计方面,除了满足产品的基本要求外,强调结构的易于拆卸和回收处理。传统的产品设计,一般不考虑产品的组装关系的可逆向回转,甚至有一些产品根本不能拆卸,或者拆卸难度大,导致拆卸成本增加。为了降低产品的装配和拆卸成本,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产品结构和外形,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和类型,或者是结构设计更加利于拆卸和分离,减少拆卸难度,提高拆卸的可操作性和方便性。

“夹子”垃圾桶(图5),像夹子一样,由两个相同的半桶状部件及一个圆形的按钮卡接而成,非常容易拆卸和组合。当垃圾桶的把手收拢时,底部就会打开,垃圾就轻易地被倒出,从而增强了产品的可操作性,从而达到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

3.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

可回收性设计,就是在产品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到产品零件的回收可能性、回收价值大小、回收处理方法、回收处理结构工艺性等与回收性有关的一系列问题,最终达到零部件材料资源、能源的最大利用,并且对环境污染最小。资源回收和再利用是可回收设计的主要目标,其途径一般有两种,即原材料的再循环和零部件的再利用。

种子雪糕棒(图6),就是在雪糕棒内置种子,吃完雪糕的时候,可以把雪糕棒插入泥土中,种子发芽过程中,雪糕棒的主干也会在土壤中慢慢降解,从而达到材料循环再利用的绿色设计之目的。

三、 从消费文化理论看绿色设计发展之趋势

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一场空前壮阔的绿色革命,它从经济到政治,从观念到行为,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人们开始关心消费中的环境代价,要求既无污染又有益于健康的绿色产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这就是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三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符合“三E”和“三R”,经济实惠(Economic),生态效益(Ecological),符合平等、人道(Equitable),减少非必要的消费(Reduce),重复使用(Reuse)和再生利用(Recycle)。

那么从绿色消费的角度而言,21 世纪产品绿色设计发展趋势预测如下:

1.经济化:产品设计应朝向轻、巧、薄的方向发展,尽可能使用少的资源达到同等使用功能。追求大众化,避免极度个性化,提升整体资源使用效率和经济成本。

2.材料绿色化:产品材料能迅速在自然环境中分解,回归物质循环体系而不对环境造成影响和负担,或者分解后副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和负担很小,这样才能避免对自然环境的伤害,达到人―产品--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

3.可回收化: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考虑其废弃之后的处理方法,尽量使用可回收材料和简化结构,以提高产品相容性及可拆解性,进而促进回收与再利用。

4.多功能化:通过产品的更新、升级或者更换少数零部件而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可以大幅降低生产制造和使用后抛弃时资源的耗用及污染。因此随着未来绿色消费普及化,应考虑耐用且易于维护、可拆卸组合的多功能产品。

四、 结语

任何一种产品在生产与使用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消耗资源和并对环境造成污染,这是无可避免的,在产品绿色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加强产品回收体系,从而增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提高绿色消费水平和能力,达到产品绿色设计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许或青:《绿色设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第13-18页。

[2]李茜,刘宁,陆根法,吴小庆:《环境保护科学》,2009.35(3):37-39 。

第2篇:文化消费趋势范文

关键词:消费文化;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机制解析;应对策略

Abstract:Historical district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urban culture space, the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which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nhance urban cultural quality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urban culture is becoming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rban renewal and urban cultural strategies. A large number of existing reform practice is canonized because of the promotion of local vitality, but also disputed because of development damage on historical cultur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nsumption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and problems of the commercialized rehabilit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to realize the return of cultural values. In this paper, the turn of consumption culture is regarded as the important motivation of commercial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and it also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authenticity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social culture. It needs to re-establish cultural values, choose the direction of renovation, promote the renovation process and design methods to find coping strategies.

Key words:consumption culture ; historical districts ; commercial renovation ; mechanism analysis ; coping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TU-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2-94(3)

1 引言

历史街区是指承载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的旧城地带,其不仅包括由官方认定的历史文化街区,也包括其他能反映历史文化特色的规模化区域。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历史文化”不仅成为城市政府的一项保护责任,更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城市活力的一种战略资源,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性利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大量的历史街区改造实践中,历史街区的商业价值被不断挖掘,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触媒。当前学术界,对于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模式存在较大争议。部分观点认为其创新了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与再生的新模式,缓解了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中资金投入的压力,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另一部分观点则认为,历史街区的改造存在商业化破坏的倾向,是历史文化价值的异化,造成了历史街区不可逆的文化破坏。与激烈争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理论探讨和机制分析相对缺乏,且尚未能形成有效的应对策略。

1960 年代后伴随这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西方世界相继呈现出“消费社会”的特征。文化、艺术成为一种可被消费的商品,承载文化、艺术基因的空间亦成为重要的消费对象。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社会经济全面转型的浪潮中,近年来中国社会也呈现出新的消费文化的蔓延现象。消费文化的特征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行为模式和城市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消费文化的理论探索,起源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却同样对于以空间营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建筑、城乡规划学科提供了崭新而系统的理论视野,形成了一套透过空间现象观察社会本质的方法论。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试图引入消费文化的理论视角,解析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和问题,并从消费文化与历史文化共存互荣的角度探索相关改造规划应有的策略应对。

2 机制理论:消费文化与文化空间的生产

2.1 城市消费文化的转向:以空间符号为消费对象

在经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物质财富大量积累之后,西方社会普遍进入了以消费支撑经济增长、以消费激发城市活力的阶段,带来了产业体系和社会文化氛围的全面变化,进入了所谓的“消费社会”。法国学者鲍德里亚(J.Baudrillard)从符号学角度对消费社会和商品的符号价值进行了分析,指出现代社会消费开始由物的使用性消费过渡到物的“符号消费”,并断言符号价值将取代使用价值,成为社会主要的消费对象。符号消费的出现,代表了整个社会消费层次的分异与消费结构的调整――以证明个人购买能力的炫耀性消费和以表现个人品位的风格性消费,将代替纯粹物品使用的实用性消费,成为社会消费文化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资本与消费文化的持续影响,以及国内居民财富的不断增加,加快催生了中国的消费社会。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完全契合了中国正在涌现的“符号消费”的需求,因而具有巨大的市场动力。历史街区是承载历史文化的空间符号,人们在历史街区中进行餐饮、购物的同时,也消费着由空间符号传递的文化体验。这种模糊的“穿越感”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形心态,也将会激化人们的消费热情,诱发炫耀性消费和风格性消费的行为。

2.2 空间生产逻辑的转向:以迎合空间的消费需求

在消费社会之中,消费的需求将会主动控制生产的逻辑,进而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的改造过程。波兰学者鲍曼(Z. Bauman)提出消费场所将逐渐替代传统的公共场所,纯粹的公共空间将被赋予文化的符号,进入商业运作的领域;借由商业运作空间的生命得以延续和再生,却不仅局限于真实的文化价值。

当前,中国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正是迎合消费需求的空间生产过程,植入了消费社会的资本运作逻辑。对历史建筑加以改造、装饰,形成迎合现代需求的公共消费空间,将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量化为租金、税收等资金收入,较快平衡改造成本,因此成为政府、开发商甚至是原住民都愿意积极参与的模式。而建筑形式与功能的改造往往以刺激消费需求为导向,通过提炼历史建筑的元素,将文化符号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和反复强调,寻找并建立现实空间形象与历史文化的多重联系。同时,在空间的改造中植入符合商业潮流的形象、符号、故事等素材,构建出时尚的空间意向,形成更为多元的消费动机。例如,采用将传统建筑符号与新建筑进行拼贴、基于传统形式演绎出新的文化小品等。因此,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本质上并不是为了形成以传统商品为消费对象的零售业态,而是要打造出一种以“超现实”的空间符号为消费对象的休闲业态。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虽然可以实现资本高效回报与社会消费需求的耦合,但却容易会诱发与历史文化保护的更大冲突。

3 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批判性反思

3.1 符号消费导致的文化异化

符号消费的特点以及炫耀性消费和风格性消费的潜在客群,催生了对商业化改造的社会诉求,也导致了历史街区改造过程对于历史文化原真性的忽视和“肤浅”加工,大量以刺激消费为重点的改造方案出现,历史文化的保护被商业利益所裹胁。而在国民文化素质滞后于财富积累的整体社会环境中,看似滑稽、猎奇的设计方式反而容易受到追捧,鲜有人去拷问其对历史文化的真正贡献。现代材料和工艺的历史建筑复制品开始肆无忌惮地出现,历史文化符号滥用于各种场景和建设之中。大到街区的整体环境、小到建筑的细节,都呈现出再创造的痕迹。改造后的历史街区不但没有获得文化活力的再生,甚至丧失了原有的历史文化积淀。以符号消费为导向的改造过程,往往是一种新文化的植入过程,其混淆了商品与文化、历史文化与新兴文化,并将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形成较强烈的冲突。这一切印证了英国艺术家汉密尔顿(R.Hamilton)的观点,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更倾向于后现代的波普艺术(Pop Art),是一种流行、低成本、年轻且有商业效益的艺术。此类再创造手法虽新鲜且易于复制,但也将进一步抹杀文化的特异性,使得本应该各具特色的历史街区却呈现似曾相似的感觉。

3.2 经济利益推动的空间绅士化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于原来是居住功能的历史街区,其改造过程往往倾向于引入商业资本,并对于原居民采取整体搬迁异地安置。这样的推动方式,忽视了历史街区现阶段生活氛围的真实性,将彻底破坏原有的社区文化,割裂改造前后历史街区的文化联系。改造后的历史街区纯粹地成为中产阶级、小资群体的消费空间,是一种仅针对特定群体的“绅士化”的空间。这样简单粗暴的改造方式,是基于更容易操作和整体营销的经济理性,却将进一步加剧城市社会的不平等和文化层的断裂。相对贫困的原住民被强迫迁出旧城地区,重新制造的文化空间横空出世,“马赛克”式地镶嵌在城市原有的社会空间中,形成一套为城市精英服务的新的社会关系。而这一过程,也将导致历史街区文化的根治性进一步丧失,并可能带来非消费时段城区的空心化现象。

4 改造策略:文化价值的系统回归

4.1 改造方向:凸显商业化改造的文化意义

首先,应该慎重筛选改造对象,尽可能针对具有历史商业事实的地区进行改造,且充分尊重历史地段原真的商业特性。其次,应该体现局部商业化改造对于城市整体文化资源整合的触媒效应,以最小的商业化改造盘整最大的文化活力。再次,可以创造性地整合城市的文化要素,集中形成民俗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展示空间,通过商业吸引人气,通过公益传递城市文化精神。以南京的老门东为例,改造之前的老门东以居住功能为主,但其历史上是重要的商贸和手工业集散地,直至清末才逐渐为居住功能所替代,因此该地区的商业化改造,其实是一种对于历史商业场景的回应。整合周边明城墙、秦淮河等历史文化资源,改造后的老门东开设了金陵刻经、南京白局,以及手制风筝、布画、竹刻、剪纸、提线木偶等民俗工艺博物馆,体现了对南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彰显;其商业街区以中低端的餐饮小吃、休闲娱乐、商品零售为主,整体上并没有脱离城南地区市井生活的文化根基。

4.2 改造方式:创造商业态和生活态的和谐

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时期的特定场景中,也体现在历史变迁的脉络中。从这个角度看,历史街区的原住民同样也是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不应该采取彻底搬迁原住民的方式,粗暴地隔离与此空间紧密相关的社区文化。居民生活形态的消失,容易导致历史街区整体氛围的消沉。因此,理想的历史街区改造模式不仅仅是一项建筑设计工程,更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广泛征求原住民的意愿,调动原住民力量,合理引导原住民的职业转型,适度保留居住空间,在商业化改造的同时提升居住生活品质。在日本,以尊重原住民社区为前提,采用社区营造的方式进行遗产更新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岐阜古川盯、北海道小樽等地区都有令人欣慰的成功案例。除了政府的制度和立法支持以外,真正推动社区营造的是社会团体和普通市民,这与日本市民社会的成长、壮大密不可分。当前中国,居民自治的力量相对薄弱,保护生活态的文化价值、协调资本的商业化冲动和原住民利益则成为政府的主要责任。在巨大的市场利益面前,保持对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责任的坚守,选择一条相对复杂的改造路径,是对政府地方治理水平的巨大考验。上海的田子坊改造,在没有开发商资本注入、没有大规模动迁的情况下,维系了原有的邻里关系和社区文化,可算是协调商业态和生活态的一种积极尝试。

4.3 改造方法:界定保护与创造的设计边界

首先,在空间的设计与改造过程中,应该确定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明确刚性的保护要求,保留弹性的创造空间。其次,历史街区改造应该保留甚至恢复街区总体的街巷肌理、建设强度与高度、建筑颜色基调,保护历史空间总体的文化意向。最后,根据不同建筑的文化价值、区位价值,区分不同的利用和改造方式。

对历史文化价值相对突出的典型建筑,应该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无论是在材质还是工艺上都应该力求保持历史文化的特质;对一般性建筑可以适当加入设计师的个人创造,合理演绎历史符号的现代样式,但应该尽量避免与总体环境的冲突。同时要注意控制创造性元素、创造性建筑的比例,不宜一味地迎合消费需求,避免将具有现代甚至是后现代的时尚文化作为历史街区改造的主要基调。

界定保护与创造的设计边界已经逐渐成为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行动的基本共识,但是边界设计的合理性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以成都的宽窄巷子为例,在改造设计之初,进行了详细的实地测绘工作,将宽、窄、井巷子中的每一个院子按照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建筑价值进行了三级分类,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性设计,但这一商业化改造项目,仍因存在较大规模的新建和改建工程而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

5 结语

虽然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已经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学界对于实践的效果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对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误区以及应对策略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本文基于消费文化的视角对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现象进行深入剖析,认为以空间符号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文化,诱发了迎合消费需求的改造模式,并将导致文化异化和空间绅士化的过程。为了应对商业化改造需求对街区历史风貌及文化的重大冲击,需要探索回归文化价值的改造策略:在改造方向上,应凸显商业化改造的文化意义;在改造方式上,应创造商业态和生活态的和谐;在改造方法上,应界定保护与创造的设计边界。在推进商业化改造的全过程,时刻保持对历史文化的崇敬之心;在疯狂的消费时代,时刻保持对历史文化的脉脉温情。

因本文主要是从理论建构的角度,试图解析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与应对方法,而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具有广泛而复杂的现象特征与分析层次,尤其对于合理的改造方式、方法的研究讨论更是具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朱直君. 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广义原真性得失[J]. 城市规划,2010(7):70-75.

[2]王又佳. 谈大众消费文化场景下建筑的价值取向[J]. 华中建筑,2014(11):19-23.

[3]吴晓庆,张京祥. 从新天地到老门东――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价值的异化与回归[J]. 现代城市研究,2015(3):86-92.

[4]李和平,薛威. 历史街区商业化动力机制分析及规划引导[J]. 城市规划学刊,2012(4):105-112.

[5]张杰,庞骏. 论消费文化涌动下城市文化遗产的克隆[J]. 城市规划,2009(6):81-87.

第3篇:文化消费趋势范文

【辅导对象】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

【辅导科目】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历史 政治 奥数

【上课时间】署寒假 双休日 平时 课外 随到随学

【辅导范围】年级衔接课程辅导、同步课程辅导;小升初、中高考考试方向分析辅导;暑假班、寒假班;小学各科基础知识漏洞梳理提高;初二、三物理(电学、力学基础夯实);初三化学、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作文、语法等);初中语文(写作、阅读理解、基础知识等);高中理科(数理化生薄弱板块针对性切入);高中英语(阅读理解,作文、语法等);高中语文(写作、阅读理解、基础知识等)。

====北京京翰教育金牌校区 免费咨询电话====

海淀区 北京人大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3

海淀区 北京公主坟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4

海淀区 北京城建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5

海淀区 北京北大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9

海淀区 北京中关村教学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2

海淀区 北京世纪金源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8

海淀区 北京牡丹园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9

海淀区 北京人大附小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0

海淀区 北京学院路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1

海淀区 北京五棵松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5

海淀区 北京四通桥数码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4

海淀区 北京公主坟天行建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6

海淀区 北京万柳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9

海淀区 北京苏州街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4

海淀区 北京清河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5

海淀区 北京花园桥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6

朝阳区 北京劲松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6

朝阳区 北京朝外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7

朝阳区 北京亚运村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8

朝阳区 北京团结湖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4

朝阳区 北京精学望京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3

朝阳区 北京大屯南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7

朝阳区 北京CBD国际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8

西城区 北京宣武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0

西城区 北京四中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1

西城区 北京崇文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7

丰台区 北京马家堡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3

丰台区 北京方庄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6

东城区 北京雍和宫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5

东城区 北京东直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2

东城区 北京交道口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4

大兴区 北京亦庄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0

石景山区 北京石景山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3

怀柔区 北京怀柔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7

【温馨提示】家长您好,请先拨打前十位总机号码,听到提示语音后,输入对应校区的五位分机号,稍等片刻即可接通校方专业老师,把您孩子学习存在和遇到的各种问题做个说明,我们的老师会热心为您答疑。

*******************************************************

北京市口碑好的大型正规辅导机构还有:您可以货比三家,通过免费电话沟通,比较下师资、教学位置、收费价格、学习环境等哪家更适合您.

北京聚智堂:400-0066-9911 转分机 99667

***************************************

北京精锐教育:

海淀区 海淀黄庄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4

海淀区 公主坟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5

海淀区 大钟寺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6

海淀区 牡丹园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7

朝阳区 朝阳门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8

东城区 王府井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9

东城区 交道口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0

东城区 和平里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1

西城区 月坛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2

西城区 白广路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3

丰台区 方庄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4

丰台区 马家堡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5

第4篇:文化消费趋势范文

观看电视在市民文化消费支出中居于第三位

观看电视在市民文化消费支出中位居14项文化消费项目的前列。调查显示,在被访市民的文化消费支出中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外出旅游”、“上网”和“看电视”,选择比例分别为38.1%、22.6%和15%。

市民每天观看电视的比例达86.9%。过去一年,每天观看电视的被访市民其比例可以达到86.9%,这表明观看电视已经成为市民日常文化消费活动的主体。从被访市民的年龄来看,市民每天观看电视的比例呈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从“24岁及以下”的61%上升至“65岁及以上”的99.1%。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市民每天观看电视的比例呈随受教育程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从“小学及以下”的97.1%下降至“研究生”的52.8%。从收入水平来看,市民每天观看电视的比例呈随收入水平提高而下降的趋势,但幅度较小。

调查显示,被访市民中观看电视人均每天花费为2.4小时,可见观看电视占据了市民业余文化消费活动的主置。从被访市民年龄来看,市民观看电视人均每天花费时间呈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从“24岁及以下”的1.5小时上升至“65岁及以上”的3.1小时。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市民观看电视人均每天花费时间则呈随受教育程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从“小学及以下”的3.3小时下降至“研究生”的1.6小时。从收入水平来看,市民观看电视人均每天花费时间呈随收入水平提高而下降的趋势,但幅度不明显。

从被访市民年龄来看,认为观看电视支出居前的比例呈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从“24岁及以下”的3.3%上升至“65岁及以上”的33%。从受教育程度来看,认为观看电视支出居前的比例呈随受教育程度上升而下降的趋势,从“小学及以下”的38.2%下降至“研究生”的8.3%。

“新闻资讯类”、“综艺娱乐类”、“影视剧类”节目颇受欢迎

此次调查还显示,被访市民最喜欢的三类电视节目依次是“新闻资讯类”、“综艺娱乐类”和“影视剧类”,被访市民选择的比例分别为78.2%、57.2%和46.7%。

从不同性别来看,女性更喜欢看“综艺娱乐类”、“影视剧类”和“生活健康类”节目,男性除“综艺娱乐类”及“影视剧类”外,更偏爱“体育运动类”、“纪实、评论类”和“财经类”等节目。

第5篇:文化消费趋势范文

各种企业的案例告诉我们,企业很容易取得成功,却很难坚守,或者很难长久的引领自己最具竞争优势的市场。例如,1975年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但却未能把新技术变成利润点;1973年摩托罗拉发明了约有两块砖头大的全球第一款无线移动电话起,带领人类进入手机时代,21世纪之前的无线领域可以说是摩托罗拉主导的,至少摩托是最大的技术驱动者,但是如今,摩托罗拉手机业务已经卖给了谷歌,昔日的手机霸主地位已经不再,今天引领市场的却是苹果、三星这样的企业。

如果分析各个行业的公司案例,会发现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企业如果不能把握趋势,自我革新速度太慢,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特别在中国市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制造业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但是今天也有像联想、华为这样的公司在全球市场与其他品牌展开竞争,竞争的焦点已经转向产品的设计和创新以及技术革新。但是,在产品的设计和创新以及技术革新的背后,则是对于消费者需求的趋势洞察。

企业要推出创新产品,除了要在营销环境中洞察消费者未满足的需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还要动态地审视其变化趋势,引领消费者的需求,推出前瞻性的产品。一个有生命力的创新产品不能仅仅是应对消费者当前的某个未被满足的需求,而是要将对消费趋势变化的洞察与艺术想象力相结合,推出超越消费者预期、能给他们带来欣喜的引领性产品。

例如,苹果公司产品创新的屡次成功正是源于消费者洞察与技术创新和智慧的完美结合,不断引领消费者的需求。但是苹果失去了乔布斯后,正在面临三星等对手的挑战,最近有很多苹果用户都换用三星的NoteII,已经预示一股新的趋势,苹果如果不在产品上继续创新,或许风头会被抢走。正如三星大中国区总裁金荣夏说,要获得消费者认可,你的新产品一定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更好的体验,因此,3C企业要做的就是研究消费者、不断创造、快速变化,产品为王,总要创造更好的产品;一旦停滞了,就会处于被动地位。

目前很多公司开始寻求洞察消费趋势的方式,例如欧美开始盛行生活实验室(Living Lab)洞察消费者的需求,也就是创造一个真实的体验环境,邀请所有产品价值链的利害关系人及跨领域专家参与,设计环境时,需思考参与者如何共同参与创新过程,并藉由实验室内的互动过程去发掘使用者的需求,用以开发新产品或服务。还有很多大品牌,聘请一些创新型的研究咨询公司,通过深入消费者的生活,以揭示用其他研究方法所不能清楚表示的消费者无法言传的需要。对趋势的研究与观察,正在成为一个新的领域。特别是对于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把握流行趋势不能仅仅靠主观感觉,而是要深入消费者生活进行第一手的观察研究。

有深度的消费者趋势洞察不能只是研究消费者表面的行为,还要有看穿表面的能力,在我们日常的思考或行为中往往会出现特有的系统化错误(偏见),例如,家庭、文化、社会主流观感,因此,我们需要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工具来进行消费者研究,以前多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作为消费者洞察的分析框架,现在消费者洞察已经发展到用文化学、人类学甚至心理学精神分析的方法,探究消费者的深层动机和心智密码。

第6篇:文化消费趋势范文

从去年以来很多人都在谈大数据,甚至说有了大数据,消费洞察的工作就变成多余的了,甚至可以取消了。本人不太赞同这样的观点,我坚持认为大数据只能解决消费者的何时何地有什么行为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为什么的问题。另外,我认为要获得创新的方向,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营销创新,大数据不一定能得到真正的趋势。在我看来,趋势是小众的潮流,要从大数据回归小数据,从大趋势到微趋势,要真正的发现存在于消费者生活中的细节,要更多用质化而非量化的方式去前瞻趋势,才能真正做到创新的差异化。

那么,在当下,有哪些新的消费趋势值得我们关注呢?我总结了8大趋势:

趋势1:绿领经济。人们对“安全”、“环保”、“绿色”愈加看重,并且消费者为此有极大的付钱愿望,这催生了城市人群中的“绿领”,典型的趋势表现如有机生鲜一族(专买有机蔬菜食品)、城市新农夫(在城市郊区租地自己种天然的蔬菜)、保健功能饮料(例如类似6个核桃)、大健康跨界快消品(例如普洱茶饮料等等)、产品/品牌的绿色环保化诉求(例如新能源汽车)等等。

趋势2:精众消费。越来越多消费者关注品牌或者产品背后的文化和精神,而不简单是奢侈符号的稀缺性占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聚集在新的消费场所,从而形成新的精众族群,并在建构大众文化。大众市场是一个破碎的词语,精众才是市场的引擎,企业影响精众,一定要通过表现企业文化、特质、态度、精神的元素,以及品牌元素、品牌资产、品牌价值在更大范围的长远构建,才能建立强大的影响力。

趋势3:经典怀旧。2012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很火;2013年五一前后,赵薇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不到一周票房超过3个亿——人们在怀旧中缅怀青春、追忆经典、重拾记忆、找寻自我、思考人生,这个背景下,中国的老品牌有新生的机会,品牌利用经典重现的场景和故事营销可以很好的引起消费者共鸣。

趋势4:简单娱乐。城市生活压力加大,人们追求简单化娱乐,希望不要思考,而是放松。

泰囧的12亿票房充分说明这一点,没有爱情、没有美女、没有完整的故事,不需要思考,铸就了一个黑马电影。最近流行《找你妹》游戏,你会发现,成人儿童化是其根源,品牌一定要寻找与娱乐的最简单的链接。

趋势5:即刻存在。微信、微博等等火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句话中的趋势是,每个人都希望有存在感,而且希望随时告诉别人自己的存在感。这对于品牌而言,如何实时化与消费者沟通成为挑战,品牌必须洞察在社会化媒体上的消费者舆论,要学会倾听消费者,与消费者进行对话和互动,创造参与的机会。

趋势6:个人创造。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个人体验,例如手机,小米手机仅依靠对安卓的改进而成就了一个新的品牌,罗永浩锤子手机说有74项重要改进,从而在创造一个新的市场。这都是消费者极客化趋势:改善微体验才有微创新,品牌要重视消费者体验细节,并提供消费者参与的机会;品牌要学会研究消费者的痛点,从痛点和抱怨中寻找新产品的机会。

趋势7:跨屏眼球。消费者看电视的时候在使用手机,消费者在没有屏幕的世界会怎样?今天所有的场景都是跨屏幕的场景,根据消费者场景转换与场景化内容需求进行创新,产品和应用都有机会,例如苹果手表、谷歌眼镜、小米盒子等等都在满足这样的需求。电视社交化、智能终端移动化等等正在塑造新的品牌营销平台,企业要思考如何在不同屏幕之间重新分配营销预算,以达到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第7篇:文化消费趋势范文

趋势一:消费者将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新产品和新品牌的集资、发行及预发行阶段。

2013年,我们将会看到充满激情的消费者热衷于两种新的“消费”模式:成为PRESUMERS和CUSTOWNERS。

PRESUMERS热衷于在产品和服务实现之前就参与到了解、促进、赞助、推广的过程中。多亏有了无数新兴的众包平台、逐渐步入主流的新型制造技术以及对于创业精神的广泛崇拜,消费者在未来一年里将有更多的机会成为PRESUMERS。

继PRESUMERS之后的趋势将是CUSTOWNERS:消费者从被动消费产品转变为针对所购买的品牌进行集资和投资,甚至是拥有品牌的部分股权。然而,这些精明的消费者通常期望获得经济和情感双方面的回报。因此,只有那些开放、友好、诚实、可信、透明并且展现出人性化的品牌才能吸引到热情的CUSTOWNERS。

趋势二:世界各地的新兴品牌努力迎合世界各地的新兴中产阶级。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都在努力迎合对方的市场需求,而现在则将有越来越多来自新兴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是为了迎合新兴市场的需求而开发。

中国和巴西的品牌向土耳其、印度、南非的中产阶级销售产品,而这些国家的品牌同样也向中国的消费者销售产品。最重要的是,这些新兴市场的品牌在快速崛起的市场环境中迅速成长起来,他们重视越来越重要的新兴中产阶层并努力迎合他们的需求。我们将可以看到未来全球大众市场中越来越多来自新兴市场的品牌巨头。

不论是否身处新兴市场,对于所有那些想要在全球市场中大展身手的品牌而言,您应该自问:“谁将在未来主导您所在的行业?”

趋势三:MOBILE MOMENTS(移动时刻)。

多任务甚至是超任务的生活方式:为什么微便捷、微体验和数字快餐将在2013年大行其道?

对于那些想知道“移动”发展方向的人而言,一个关于消费者行为的洞察或许能解答您的疑惑:2013年,消费者期望他们的移动设备能够帮助自己最大化的利用每分每秒。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人际互动、消费和娱乐,紧张忙碌的城市消费者抓紧每分每秒投身于各种有趣的活动。

所有这一切意味着在未来12个月内我们将看到MOBILE MOMENTS的爆发:产品、服务和体验帮助热爱移动生活的消费者享受无缝整合的多任务或超任务生活方式。

趋势四:NEW LIFE INSIDE(新的生活方式)――返还价值的产品。

不论经济衰退与否,长期看来,开展可持续发展的环保举措将是品牌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这里我们要举出的是2013年具有时代意义的环保微趋势:那些非常直接的为用户提供新型生活方式的产品和服务。与以往被丢弃或是被其他人回收的方式所不同,这些产品可以被种植,而其中包含着环保故事和由此带来的社交地位。

当然,NEW LIFE INSIDE类的产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主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但象征性的、甚至是俏皮的价值观表达将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特别是当这些表达背后的意图是更为有意义的。

趋势五:数字技术带来医疗体验革新。

我们早在去年就提到过关于健康DIY的主题趋势,而目前在苹果应用程序商店中已经有超过13,000个与健康相关的应用程序。现在,要找到健康类的应用程序已经不成问题,消费者所需要的是最好的那些程序。由于这些程序与健康相关,因此必须做到准确和安全。

因此在2013年,消费者希望医生和医疗机构能够对健康相关的应用程序进行认证和管理,就像在治疗过程中开处方一样,医生们可以将这些程序作为治疗工具“处方”给患者。而对于医疗服务提供者而言,通过让使用者更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服从医生的安排、允许远程监控、提早发现预警信号,这些数字化的“药物”可以降低医疗服务的成本。

即使您并不是身处于健康行业,或是认为APPSCRIPTIONS与您毫不相关,这些现象背后更大的潜在趋势――提供基于移动的服务肯定值得您深思并获得深入见解。

趋势六:新兴市场将满怀自豪的探索甚至是炫耀自己的民族和文化遗产。

2013年,全球文化资本将和全球经济状况一样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其结果是,新兴市场将在未来一年里自豪的探索和炫耀自身的国家和文化遗产。那些以前被低估甚至是否认的象征物、生活方式和传统将被转化成时兴的事物,成为本土消费者自豪的资本,同时也吸引着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者。

趋势七:消费者所期望的是“好”数据而不是“大”数据。

至目前为止,围绕“大数据”的讨论一直专注于利用客户数据为企业创造价值。而现在越来越多精明的消费者开始采取主动,获得并最大化的利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数据,这些消费者要求品牌积极提供帮助和建议,改进他们的行为或节约开支。

这在娱乐行业或许已经不是什么新的事物(比如电影评分推荐),然而在2013年,我们将看到那些“平常的”行业也开始收集和利用消费者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品牌必须把握好合适的尺度,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无缝服务而不是用具有侵略性的甚至是可怕的“服务”吓坏消费者。是的,消费者希望被服务,但他们不喜欢被监视。

趋势八:2013年,当本土市场成长为成熟市场,制造业将重新变得本土化。

消费者对于NEWISM越来越大的期望,希望即时获得适合的产品、对环保关注以及渴望更有趣的STATUS STORIES(地位故事)。这些期望和新的本地制造技术比如3D打印和按需制造结合,触发了本地制造的复兴。

当然,对于那些担心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涨、较长的交货时间、脆弱的全球供应链等因素的企业管理者而言,消费者对于AGAIN MADE HERE趋势的接受将是个好消息。

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PRESUMERS的趋势与AGAIN MADE HERE的趋势将在未来几个月内相互补足。在2013年,“本地化”的概念将远不止仅限于手工食品和工艺品,机械和制造业商业模式的重塑将会把这一概念扩散到更广的范围。

趋势九:FULL FRONTAL――不仅仅是透明,更是带着自豪的。

2013年,针对透明的大趋势是什么呢?品牌必须从“毫无隐瞒”发展到积极展示和证明自己对消费者没有任何的隐瞒;抛弃那些所谓“价值”或“文化”的高谈阔论,将直白和明确的证据、直接的结果展示给消费者。

当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如此苛刻,但当企业的完全透明涉及到公共卫生安全,即使是那些宽容的消费者也将会期望品牌能够在社会道德和环保责任方面向那些确实关心这些问题的人证明自己。只有那些对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拥有极大信心的企业才能够做到FULL FRONTAL。

还在担心如果企业走向FULL FRONTAL顾客将会如何反应吗?或许在2013年您应该担心的是如果品牌不这样做消费者会怎么想。

趋势十:品牌的愿景将变成消费者需要服从的命令。

2013年,我们将见证那些大胆的、有责任感的品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发生巨大的改变。这些引领潮流的品牌致力于创造更加可持续和具有社会责任的未来生活,他们要求自己的顾客也做出自己的贡献,即使是最苛刻的消费者也会对这样的做法充满敬意。

第8篇:文化消费趋势范文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旅游消费的专门研究较为少见,主要的工作是附带在相关专题或系统研究中进行的。从国外100余年的旅游研究史来看,尚未找到专门系统研究旅游消费的著作。从近期研究动态来看,也未将注意力摆在旅游消费的系统研究上来。从国内的旅游科学研究情况来看,旅游消费的系统研究已经起步,但从严格意义上来看,相关学科所作的工作更多。

旅游消费的研究,已有工作大致可从两条线索中追溯:一是从消费经济学的角度,二是从旅游科学研究中附带或从其他相邻科学角度所从事的专题研究。

1.从消费经济研究中产生的旅游消费研究成果

从消费经济角度探讨旅游消费问题,在我国是尹世杰教授最先敏锐地感觉其意义,并率先倡导的。还是在80年代初期,尹世杰教授就指导研究生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同时他也认为董辅@①较早就具有旅游消费经济思想,主要是旅游资源价值问题和旅游资源开发保护问题的研究。实质上,在80年代就有从基本理论研究入手进行探讨的,如龚晓宽、宋维真的研究,但是总的说来未形成体系,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主要从消费文化的角度,涉及了旅游消费的研究,1994年底,由《消费经济》杂志社首先发起的消费文化的讨论中,就出现了许多观点,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旅游消费的研究,如尹世杰教授认为消费文化包括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们精心创造的实物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消费行为;周淑莲等则认为与旅游密切相关的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等是消费文化在消费品上的表现,风俗、风格、地方特色等是在消费方式上的表现。这些认识,与国内国外旅游文化研究的范畴有十分类似之处,当然,也是各有侧重。值得指出的是,消费文化对旅游文化的较细致的研究也有成果,如梁琦对生态旅游消费的研究;近年来兴起的闲暇消费研究,也有不少涉及了旅游消费问题,如曹茉莉的工作;从旅游消费的分析入手进行部分预测的研究工作也有开端,如池进的工作。

2.从旅游科学进行的旅游消费研究的成果

从旅游科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消费现象,已有较多的成果。主要工作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旅游消费供给与旅游消费需求的研究。旅游消费供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的规划和区域旅游开发两个方面,可以说近20年来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是最丰富多彩的,仅90年代以来从地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关论文就多达千余篇,论著和教材达30余部。据统计分析,1980~1993年旅游地理论文的63.6%为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内容。旅游供给的研究有过以国内国外两种对象的研究,面向国外旅游市场的研究,如谢彦君的工作;面向国内的研究又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和旅游资源非常优越的旅游地的开发研究,这是主要的;另一类是旅游资源不是很优越的旅游地的开发研究,这是一个重要的有希望的新研究领域,如许春晓的系列研究。从旅游科学角度研究旅游消费需求的专题论文较为缺乏,谢彦君作过国际旅游市场对中国旅游消费需求的研究工作,但旅游经济学中的旅游消费研究以及旅游市场研究等领域,就是为了揭示这一类问题的。值得一提的是牛亚菲在这方面的突出的有特色的工作,将旅游消费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特征研究推向地域空间,将旅游地与旅游市场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动态平衡关系揭示了出来,并以大城市为中心分析了不同地域的旅游供需关系。

②旅游消费力与旅游消费关系的研究。关于旅游消费力的研究,国内一般用人均GNP水平与旅游消费关系来探讨,并已成为一个经典范式。许春晓提出“四力诠释”(资源吸力、城市挤力、收入动力、时间助力)观点,细分了形成机制;旅游消费力的实证研究,往往与其它研究夹在一起进行,常见于其它标题下的论文之中。对于旅游消费关系的研究,近年来成为热点,一方面,继续对旅游消费的正面影响给予充分肯定和更加深入的研究,甚至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研究,如蔡雄等和陆林的工作;另一方面,对旅游消费的负面影响,旅游开发对旅游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冲击的研究,这一课题近年来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有不少研究成果,如全华等的工作。

③关于旅游消费模式的研究。首先是旅游消费的行为模式研究,率先工作是陈传康教授指导的硕士生研究课题,之后又有许多更深入的研究,如吴必虎等的工作以及曾尊固教授指导的陆林博士的工作;其次是旅游消费组织形式的研究,目前对团队和散客两种形式都有较多的研究。现代旅游业最初的旅游消费都是力图通过团队形式去组织的,进而在90年代以前大多把研究注意力放在团队组织上,有一批成果,如阎纲的工作。自90年代始,旅游消费观念明显的变化,散客市场迅速扩大,研究工作随之出现,如李海瑞和向才德的工作。更有人开始了自助式旅游的研究。

④旅游消费水平和旅游消费效果的研究。旅游消费水平高低的研究,确实是一个少有人深入的研究领域,目前的工作还停留在旅游消费的人均花费分析及其原因探究上,这些工作也较为分散,可见于旅游开发的现状描述和前景分析的研究工作中,如刘德谦的工作;当然,对旅游消费群的扩大速度及其旅游消费总需求的研究,也可在一些对旅游业发展的预测性研究工作中见到,但也不深入。主要工作如苏敬之和石建国的研究。关于旅游产品的精细化以适应提高了的旅游消费水平的研究,有两方面工作比较突出:一方面从旅游地的形象定位角度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如陈传康等的工作以及李蕾蕾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对旅游产品加工和包装的研究,如马永立和王晓云的工作。关于旅游消费中审美情趣高尚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虽有人涉足,如陈光照的工作,但尚不多见,是一个应加强的研究方向。关于旅游消费效果优化的研究,集中于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战略研究,如谢彦君、沈兵等的工作;对于旅游地开发后各种关系的调查及其协调途径的研究,有部分成果,如李海瑞的工作。

⑤旅游消费结构的研究。旅游消费结构研究主要分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旅游消费结构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有旅游消费的类型划分和层次认定,如陈传康的工作;旅游消费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如李中的工作;也还有旅游消费结构的研究方法的探索,如卫海英的工作。第二是旅游消费结构的实证研究和发展趋势研究,专门研究较为少见,多夹于旅游市场分析和区域旅游开发的有关文章中,如陈传康的许多区域旅游开发研究就涉及这类工作。

二、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热点

鉴于旅游业迅速发展和旅游消费研究的现状,1997年6月,在尹世杰教授的倡导下,由《消费经济》编辑部和湖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湖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首次旅游消费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了30余篇论文(主要论文由《消费经济》陆续发表),到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及湖南省社会科学界的代表,湖南省政府及旅游局也派了代表,会议汇集了旅游管理职能部门的主管领导、旅游实业家和经济、哲学、旅游、地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大会的主要论文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反映着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热点。

1.旅游消费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

以尹世杰教授《略论旅游消费》的发言为主线,就旅游消费的作用、当前我国旅游消费的主要问题、如何提高旅游消费质量等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同时引发了旅游消费概念、对象、内容的讨论,如彭明朗教授提出了对旅游消费的初步定义,并划分了旅游消费的几种类型,其余专家也各持己见,因没有这方面的专题论文,未能深入而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肯定了旅游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的说法;翟辅东教授《旅游消费问题浅议》的发言,对旅游消费形成条件、特点、存在问题及引导途径进行了论述,研究生黄芳《浅析旅游消费有关特点》一文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些理论问题的讨论特别热烈,在以下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旅游消费作用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有很大作用,赞同其具有经济性、闲暇性、异地性、文化性;旅游消费问题有基础设施、环境污染、软环境落后、产品类型少等;旅游消费质量的提高途径要针对问题采取措施,特别强调了服务质量和旅游消费者素质提高两方面的作用。

2.关于旅游消费趋势的讨论

以许春晓《与湖南旅游消费趋势》的发言为引子,对后湖南旅游消费趋势,湖南旅游发展的新机遇及其旅游消费趋势下的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旅游消费趋势问题,引起了观光旅游的命运、旅游消费热点演替问题的深层次探讨;讨论后基本同意旅游消费趋势为旅游消费供给和旅游消费需求开始转型并渐渐趋向平衡,旅游消费力增强且旅游消费关系进一步改善,旅游消费模式将现代化并且旅游消费内涵化将明显,旅游消费水平提高而且旅游消费效果将优化,旅游消费结构将变化,具体是观光旅游形式、自然风光旅游产品消费份额将下降,商务、度假、生态等旅游形式和文化旅游消费份额将上升,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观光旅游还将占大份额,自然风光旅游产品还是主体。梁琦通过对中国国际贸易中旅游业份额的增长趋势的分析,谈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3.关于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问题的讨论

以赵学增教授《旅游与文化消费》的发言为主线,认为旅游是文化消费的基础形式之一,旅游管理的核心是文化管理,并就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特征作了深刻论述,认为其有复合性、情景文化、本性复归、路上文化、移植文化五大特征;郑炎博士等也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4.关于旅游消费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

以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言为代表,既强调旅游本身的发展,也强调旅游资源的保护,认为生态旅游的发展为中西部发展提供了机遇,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莫一心研究员就《发展旅游业,促进持续发展》作了发言,重点就发展旅游业与转变消费方式作了论述,特别指出了旅游消费者素质提高的意义;柳思维教授和刘醒夫研究员也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谈了湖南的战略;徐飞雄《关于旅游购物品消费的几点思考》就旅游购物品消费的特点、消费水平的意义及其提高途径作了细致的研究。

三、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主攻方向

1.学科基本理论建设

由于旅游消费的专门研究还不是很普遍,不是很成熟,夹于旅游学科中的旅游消费研究又注重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而旅游消费基本理论问题未被提到应有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研究。而今,这一工作就显得紧迫而又艰巨起来。因为旅游消费研究的独立发展,已迫切需要基础理论的指导了。

学科基本理论的建设,对旅游消费来说还是开头,故而急需解决以下问题:①旅游消费的基本概念问题,包括旅游消费的定义、内涵、外延,旅游消费活动的特点;②旅游消费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由于旅游消费问题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和边缘性,并且目前的状况是学科相关研究走在前头,自身系统理论研究尚为起步阶段,故而明确旅游研究对象和内容,实质上是明确自身与相邻学科的界线,守住自己的阵地;③旅游消费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或相对独立的学科,都应该有十分切合解决自身独特研究内容需要的有特色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论的形成有两条途径:其一是借鉴相邻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应用筛选,精选出适合者;其二是创新研究方法,根据旅游消费研究的特点,设计出一套新方法。

2.学科应用理论建设

现代科学的发展都是围绕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的。旅游消费要加强研究的呼声,也是在旅游业日益壮大,旅游消费现象日益普及,旅游消费课题日益增多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的;旅游消费研究必须面向实际问题,立足应用研究。当然,作为指导应用研究的应用理论,是一不可缺少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目前急需解决以下几大问题:

①旅游消费的发展规律与预测方法研究。旅游消费的发展变化,其总体风格是与社会文化心态的变化密切相关的,其变化速率是随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提高而同步的。而总体风格的具体形成机制与结果,变化速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水平,还是很难建立精确的数量模型作中长期的预测。这又是一个意义十分巨大的工作。

②旅游消费对旅游开发影响与供需平衡研究。旅游消费会拉动区域旅游开发,这已是定论,但具体作用机制及过程尚未清楚;现今多数学者主张的旅游开发适度超前理论,也未找到这个“度”,以致旅游界在供需之间难于找到平衡点或适度点。

③旅游消费的引导方法和措施研究。旅游消费的发展在方向上存在着合理与不合理,在速度上存在快与慢,特别是在一些旅游消费习惯不普遍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已到了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水平,但是没有旅游消费的引导就是不能很好地发展。

④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互动关系,旅游消费的水平依赖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长,旅游消费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意义尤为重大。深入探讨这种关系十分必要。

3.旅游消费的典型现象研究

①典型现象的调研。任何学科的实证研究都十分注重典型现象的研究,典型现象的调研,为实证研究积累样板,为理论研究提供素材和证据。这种典型旅游消费现象,是全国范围出现的各种富有代表性的各类型事象的研究。

第9篇:文化消费趋势范文

[关键词]服装市场  消费心理  审美  品牌效应

        服装行业是集艺术性与功能性为一体的行业市场份额是衡量服装整体设计、生产、销售是否成功的标尺,如何有效地把握现有市场份额、并不断开辟新市场是现代服装企业的生存之道.在对服装市场的研究中,企业生产不仅要考虑技术层面的相关问题,要时刻关注消费市场中的各种消费审美心理因素.服装的设计生产过程,也就是设计师和生产者对潜在的着装者 (消费者) 进行艺术表达和寻求 审美认同的过程,而着装者 (消费者) 也正是通过服饰的选择达到与设计师在风格样式、审美情趣以及德行品格上的默契与沟通。对消费者消费审美心理趋势与购买行为的客观分析势必也是对使企业更好地掌握消费趋势、 扩大市场占有率, 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积极思考。

        一消费审美心理发展趋势特征分析 

        流行,变化莫测,它的变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相互模仿效应的结果,即所谓的穿着的人多了便构成了流行.那么在流行中把握消费者的审美心理,也称得上是因时、因地制宜.当前, 服装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已渐趋成熟,并呈现出几个相互结合的特征。

        (1)服装作为艺术的审美与功能的结合

        随着生活水平与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人们的消费生活正由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的方向发展,服装作为一种艺术其功能不仅仅在于遮体和保暖,而更多在于道德、 审美、 认同和表现 。所谓的审美功能,就是服饰不但要对引起羞耻感 的部位进行遮掩 , 而且要对身体进行美化,使之在视觉上取悦于人。服饰的认 同功能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通过共同的服饰符号,体现我们对特定的部落、氏族、团体、阶层、职业角色、民族或社会的认同,以及心理和情感的归属。这一类的认同体现的是个人与某个社会群体的一致和相同,因而可以叫做社会认同。另一方面, 人们也通过服装体现自己与其他成员的不同,表现自己的独特个性特征。

        (2)服装艺术的个性与时尚的结合

        现在的服装已成为了反映着装者社会性的一种无声语言,所以那些标榜自我存在、显现自我主张、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服装必会受到消费者、 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在现代人眼里, 时髦、有创意的服装,能够张扬个性,可以更好的来修饰自我,当然, 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时代所赋予它的特定内涵.比如在时尚界,“波西米亚” 风格成了追求放荡不羁,自由浪漫的代名词 , 而“波乔米亚” 风格,也成了演绎小资情调的最好方式, “ 朋克、嬉皮”风格,是反叛精神、思想颓废的代表等,这些现存的服装风格同时也代表了未来服装消费的发展方向之一。

        (3)服装艺术文化个性时尚与风格相结合——品牌效应

        服装品牌的这种文化意味吸引着人们的向往和追求,尤其是国际名牌.如当消费者认定某一个品牌适合自己穿着时,便显示出对其情有独钟的非凡热情,于是对这种认准了的品牌有了感情上的依托, 品牌也就作为一种能激发人们情感的形式而存在.由此,消费者在选择品牌服装时便产生了物有所值,物超所值的朦胧概念。

        现代人们在服装艺术上占主导地位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 是通过服装设计师们无数 的体验、沉思和奋斗,经历无数局部 的变革,最后才形成一个总的服装流行趋势。服装风格在形成 的过程中,既突破传统服装文化模式,同时又继承着传统模式的很多特性,使风格作为固定的文化特征,保留在地域或民族的文化传统 之 中。然而在当今日渐一体化的世界环境中,服装风格有着单线的发展危险趋势,服装文化的趋同性既是现代社会的一 大时代特征,又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尖锐斗争最激烈的阶段。

        二、服装生产企业企业对消费审美心理的趋势的掌握

        服装企业以赢利为出发点,他们尽可能地采取一切有效策略来增加企业的销售量以达到赢利的目的.而对服装市场中消费者审美心理趋势的研究正好满足 了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1) 服装设计中流行趋势的把握

        由于流行趋势的世界同步性正在逐步加强,因此有效把握流行趋势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正确掌握最新流行预测资讯,就有可能获得更大市场份额,毕竟,追逐流行的消费群体占绝大多数,因此有效掌握流行元素、充分挖掘目标消费群的时尚需求与诉求点,才能最终诱发消费者购买欲。

        在预测流行趋势中,可以两方面作为重心:(1) 做深入细致的服装市场调研,包括服装原辅料市场,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状况分析顾客群的购买心理趋向,以及对流行元素有效捕捉,便于及时运用到新设计当中;(2) 可根据企业及设计师在业内多年积累的经验,对新的流行做出判断,对流行色、 流行款式、 流行面料 等作尽可能有效的预测。

        从这种意义来看,穿着者的审美素质影响着设计师的素质与服饰文化的发展方向。从深层来看,现代的人们注重表现美,更多地注重服饰是否符合自己的个性,适合于特定 的场合和自己的风度, 甚至不满足于设计师现成的安排, 而乐于按照自己的心愿去挑选、配套, 去“篡改”设计师的作品,淡薄“权威”,去创造和表现自己的个性内涵,让服饰折射出高雅的审美情趣。这所有一切的实现 ,就需要较高的审美素质作为前提 ,从这层意义来看, 穿着者的审美素质决定和发展着设计师的素质与服装市场中西的消费审美心理的发展方向。

        (2) 销售过程中抓住消费真的心理

        在企业对目标市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虽然服装卖场、 商品的组合搭配与陈列所表现的情节性和艺术性能够使顾客产生兴趣与欲望,但现场销售人员的素质也不容忽视.一般情况下,当其与消费者初步接触、尚未进行语言交流及深人了解之前,往往凭着对方的穿着打扮估计对方的着装情况, 以判断顾客的着装风,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由于服装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彰显身份的面具角色, 因此销售人员还必须作好 引导工作,宣传企业服装的新概念及流行趋势,强行促成流行导向,并且通过强化对生活方式的介绍与倡导,为消费者争取到变脸的机会,实现其购物过程中与结束后的愉悦与满足感,从而使其对该品牌的信任感与忠诚度增强。

        (3) 塑造品牌形象 

        由于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对企业及产品“品牌形象”的塑造,充分挖掘品牌文化内涵, 实现品牌经营,发展自身优势,提高知名度,形成极大的感召力, 希望以明确的定位和理念来培养忠诚的顾客群.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通过市场成功运作,将会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及强大的生命力.统一价格、统一形象、统一管理、统一配送、 统一服务,为服装产品送上了品质保险单,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也赢得了稳定的客户群体,从而有利于品牌形象的树立.另外,在着力打造 自主品牌的同时, 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满足多样化需求、 扩大高端市场分额、 提高其技术含量都成为重中之重。

        当企业成功地树立起 自己的品牌后,他们还可以尝试生产冠以这种品牌的其他产品以拓展市场,因为消费者对品牌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的购物行为。